第一篇:纳兰性德七绝《怀古》二十首的批判思想
纳兰性德七绝《怀古》二十首的批判思想
摘要:纳兰性德的七绝《怀古》二十首贯穿了自春秋战国到宋朝两千年的封建统治,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反思。以超越自身阶级性和时代性高屋建瓴的视野,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伦理、封建社会价值评判体系。这种系统地对封建社会基础和核心思想的否定与解构,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关键词: 《怀古》批判
解构
伦理
忠义
纳兰性德七绝《怀古》二十首的创作背景并不详细,约略出于《绿水亭杂识》。而《绿水亭杂识》则属于纳兰性德青年时期的诗作。这一时期是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及诗歌创作观的形成时期。对于怀古咏史诗创作,他阐述了自己的?J识:“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纳兰性德强调了他对怀古咏史诗用“意”的追求。在他的世界里,如果怀古咏史诗只是叙述史实和发出感慨,那是史,不是诗歌。用“意”是他创作怀古咏史诗的最高圭臬。“意不在题目中,亦有不在诗中者,故高远有味,虽作咏物诗,亦必意有寄托,不作死句”。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的“寄托”指诗歌创作的目的性和思想性。“诗乃心声,性情之事也,发乎情止乎义”,“止乎义”则是说以自身的道德、精神追求为核心指向。
这种批判思想同时是作者自身对价值的积极追求和理性探寻。《怀古》第一首“千秋名分绝君臣,司马编年继获麟。莫倚区区周鼎在,已教俱酒作家人”。将视野直接投诸封建社会的伦理焦点――以“周鼎”为代表的皇权和其治下的君臣关系。“区区”直接指明这种关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史记》代表的历史长河里记载的和其代表的那些君臣故事,只能是酒饭谈资。周鼎只能恢复其原始功能,用来招待家人。第一首诗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伦理的核心――忠君思想,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封建社会礼教下君臣关系的深入思考和典型不屑与蔑视。第一首诗可以看做该组诗歌的总纲领和出发点。
一、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首先,纳兰性德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皇权。《怀古》第三首“章武谁修季汉书,建兴名号亦模糊。笑他典午标凡例,不遣青龙混赤乌”。章武是用年号代指刘备,建兴代指刘禅,典午指司马氏,青龙指曹?保?赤乌指孙权。纳兰性德任才使能,用年号连缀成诗。将三国时期纲常崩坏、政权更迭、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跃然纸上。以三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为目标,用谁修、模糊、凡例、混这样的词语否定封建王权的神圣性,表现对封建政权严肃性与权威性的解构,为下文深入批判打好基础。
《怀古》第五首“汉江高接蜀江流,霖雨漂沉版筑休。可惜不教樊口下,襄阳仍属魏荆州”。这首诗是对东汉末年到吴蜀灭亡、曹魏一统这段历史的总结。将几十年频繁战乱放置在广大的历史视角中看,指出了在军事强权的作用下,忠君思想瓦解的必然性。这里纳兰性德并没有使用各国之名,只是使用地理名词,以河、城、入海口、襄阳、荆州称呼,表现对朝代更迭的嘲讽。《怀古》第十一首“零落金莲帖地灰,练儿顾盼自雄才。三千宫女同时出,也爱潘妃国色来”。梁武帝萧衍(小字练儿)因为兄弟萧懿被杀,起兵灭齐建立梁。可是成功后,成为齐那样的统治者。表面上是讽刺梁武帝从“自雄才”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堕落,将历史的演进简单理解为单循环。实质是借此指出封建社会政权更迭的荒谬性。
接下来批判统治集团。《怀古》第十首“宝槊金貂别有才,蹋围鸣鼓日千回。老兵不少俞灵韵,亲向营门逐马来”。这里纳兰性德向我们展示的是他眼里的政治世界。统治者在趋炎附势的俞灵韵们的簇拥环绕下“别有才”、“日千回”,骄傲跋扈的状态;而俞灵韵们虽同服异志、各怀鬼胎。以南朝梁治国为实例,将整个封建统治集团放在舞台中央进行现实主义的批判。讽刺的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传统伦理下的矫揉造作和貌合神离。
选官制度历来是维持封建统治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统治者操弄权柄,滥权专政,将制度置于股掌,视若儿戏。《怀古》第十二首明写北魏从按才授官的铨衡到按年资授官的停年格用官制度的变化,“注籍纷纷定价余,市曹行雁待铨除。后来又变停年格,请命谁收薛?`书”,直刺封建官僚制度。即便此后科举制有很大进步,作者所处年代的官僚制度更加完备,但是集权统治下的制度本质是不会变的。
《怀古》第十五首“朝政神龟已可知,羽林旁午辱张彝。洛阳大有平城使,正是倾资结客时”。用北魏的政治事件做实例,表达对政治领域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行为的蔑视,和孝文帝迁都易俗,将旧有体制一并消除,之前所有你争我夺都变得毫无意义。讽刺了封建官吏追名逐利的丑恶嘴脸,同时表现了对封建政治的失望。
二、对封建伦理的批判
对封建社会统治者统治乱象的分析之后,纳兰性德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对封建社会存在的伦理基础中的核心思想――“忠义”思想进行了系统解构。
1.揭示封建忠义评价体系的荒谬。诸葛亮自古是忠君思想的代表,但是作者却自出机杼。《怀古》第四首“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诸葛三兄弟分属魏、蜀、吴,都对自己所在政权表现出极度的忠诚,从一而终。《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三兄弟都是完全贯彻封建忠君思想的典范,但是历史评价的偏颇与反差却十分巨大。纳兰性德将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褒扬了诸葛诞对曹魏政权的忠贞。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标新立异,也进而表现了对传统礼法中的忠义评价体系的困惑。
2.揭露“忠义”思想内在的矛盾。《怀古》第六首“痛哭难为入庙身,谯周本意劝称臣。市桥旗帜咸阳战,不及成家尚有人”。这首诗使用了谯周和?J国降齐的典故。谯周反对诸葛亮北伐、劝说刘禅投降。这样的行为是完全违背封建忠义观而遭到世俗诟病的。但是他反对北伐是为了维护魏国利益;主张投降曹魏政权避免了生灵涂炭,效法?J国降齐则避免了刘禅灭族风险。用封建社会本身的实际例子消解封建战争的意义与价值,再次凸显了封建忠君思想的荒诞性。在这里,纳兰性德用明显违背封建忠义伦理的行为,和这些行为带来的积极结果,进行十分尖锐的对比,指出了封建伦理评价体系中内在的矛盾性。
第二篇:纳兰性德教案
教案
课堂目标:使学生了解纳兰词
课堂要求:认知词,读懂纳兰词,理解纳兰词中的情感,希望学生爱上词 准备材料:《画堂春》、《梦江南》、《浣溪沙》、《木兰花令》、《虞美人》、《临江仙》 《蝶恋花》《长相思》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堂经过:
1、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句话讲的是谁吗?
对,这纳兰讲的就是清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
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为什么纳兰家世显赫但却为何这么惆怅呢 那么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诗词世界来看看为何他这么惆怅
第一张背景(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贺指贺知章)放浪江湖,亦何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东方指东方朔))
按照幻灯片讲解
每首词带头朗读
指出幻灯片中标注颜色的词语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分析后让学生进行背诵
同学们现在了解啦纳兰的一些故事对纳兰有啥想法(询问同学的想法)
结束放映
对课堂的思考:
对课堂的总结:
第三篇:纳兰性德读后感
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纳兰容若
最开始就是被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吸引,“初见”有那么美好么?为何他愿一生都只如初见,能吟出此诗的人,是否也有说不尽的悲伤?于是我开始走进他的世界,才发现公子只重21克(西方人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出人在死后体重会立即减少21克,于是认为这21克是灵魂的重量)。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容若,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他本应该过着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现实却并不那么如意。他不慕名利,只醉心于诗词,对政治的不感兴趣也颇让他的父亲烦恼。所以说公子适合做一名隐士,隐在一个世外桃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时望天上云卷云舒。容若自己不也说他不是一朵富贵花吗,或许他更想做一朵蒲公英,逃离了这金丝笼的束缚,自由的在天空飞翔。
“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无为谁春。”焰火为什么美丽,因为那是多样的粉末交会在一起,燃烧,困顿,而终于爆发于一刹那;词章为什么绚烂,因为那是词人的万千心事纠结于眉,郁结于心,而终于脱口而出于一瞬。我手写我心。每一个美男子似乎都拥有一段美丽的爱情,但这与容若无关。人们说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容若呢,上帝似乎发现为他开的门太多,所以在他成年后关上了那么多的门,给了他那么多的磨难。“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这是容若伤怀亡妻卢氏的词。当他沉浸在要做父亲的喜悦中时卢氏却因难产而死,()这无疑给了他重重一击。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怀恋着他和卢氏那一段短暂而甜蜜的婚后生活。曾以为永恒的生活如同一道惊雷,断得彻彻底底,生生撕裂了容若的灵魂。从那以后容若的词作中便时常带着一丝哀伤,即便有了沈婉的出现,但没有谁能代替谁,沈婉代替不了卢氏正如容若代替不了元稹。或许是纳兰容若的一切都太绚丽了,所以爱情磕磕绊绊,上帝总会向人们证实他的公正。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康熙二十四年乙丑,那年容若31岁,仕途,情感已让他疲惫。他累了,一病不起,夜合花谢,在如此年轻的时候,纳兰容若带着他的绝世才华告别了人世。
渌水亭荒,夜合花可无恙么?是忧是暝,是迷离是惆怅,记得公子当时讲过:
一出桃源梦便休,浮生忍时旧风流。
月从今夜圆还缺,心在他乡放即收。
丁令威来无故识,杜兰香去有新愁。
于今怕对清秋节,莫趁轻寒上小楼。
——纳兰容若《无题》
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初识纳兰是从街头泛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本以为是一个受伤的女子有感而发的词句。是的,容若,这个名字无非在向人们展示了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龄少女,后来才知道,容若,“容”取自《荀子。不苟》‘恭敬谨慎而荣‘,并由“成德”之名的由来——《易经》里惯用的文法加上“若”字。在此不禁为自己的知识面狭隘而感到汗颜。纳兰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后因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成”字成了忌讳,成德从此改为性德,第二年,由于太子改名胤 礽,纳兰恢复其成德之名,实际上容若更中意自己将“成”作为姓,叫自己“成容若”。这样使他更有汉人的感觉。《纳兰容若词传》的作者用了《采桑子》中的一句“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来总结了纳兰的身世,的确,容若的一生,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接近于虚幻。
是否感情脆弱的人都经历过一段悲惨的故事呢?纳兰从儿时小表妹的进宫,到卢氏的难产而死,再到沈宛的离开。纳兰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他只能把对她们的缅怀和眷恋化为一首首的词。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这首词是容若负着欺君之罪的危险去见表妹的结果,当嫔妃们穿过宫门的一刹那,我相信容若的心脏一定停止了跳动,在那场纠结于梦幻与现实的重逢中,容若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吗?这个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只是过去了就淡忘吧,只留存浅浅的哀伤与叹息。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请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好一个“相看好处却无言”,时间就这样在两人中默默地流淌,沉淀了世上所有的声音。这应该就是容若和卢氏的生活最完美的诠释吧。
在容若的几段感情中,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段与卢氏的短暂快乐,它没有了少年容若与表妹之间的那种懵懂,也没有之后容若与沈宛之间的身不由己。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外国人在说“幸福”的时候用的词仅仅是“happiness ”,在我看来,幸福包含了很多,至少是物质和生活上的基本保证才有资格说幸福,可看了容若和卢氏的婚姻之后,我觉得我才是那个没有资格说“幸福”的人,而恰恰一个“happiness ”已完全说明了他们结合的意义。卢氏和容若有着相似的个性:温柔、纯真、孩子气。他们在一起的每个日子都值得纪念,卢氏问过容若在他认识的这么多字里面,最悲伤的是哪个?容若思考之后说是“情”字,卢氏笑着摇了头,轻声道“若”。因为凡“若”字出现,皆是因为某人对某事无篇二: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2013200435 法学院 许鑫怡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初识容若,便是从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开始的。仅仅这短短七个字,便足以让人在心底细细揣摩,回味再三。而后,容若令我惊为天人,深深为他的才华所折服。这位天人最为人熟知的名字叫做纳兰性德,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是清初重要词家之一,王国维称赞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词被代代传诵;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情被人人钦佩;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梦被辈辈重温。而《纳兰容若词传》,就是这样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才有识的纳兰容若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不仅仅是提炼了纳兰容若缠绵情感,不仅仅是凸显了纳兰容若的高尚品德,更是向我们敞开了纳兰容若那颗火热的、痴迷的、惆怅的心。
德的时代,拥有他那样的家世并且又有他这些优异条件的满洲贵族公子,准备通往的是一条荣华富贵的通衙大道,是一条宽阔平稳的锦绣前程。对这样一个近在身边的既能武又擅文,更通经的满洲青年才俊,自许要励精图治的康熙帝当然是眷顾青睐, 宠信有加。但这位出身替缨世家、少年得意的相门公子, 偏说自己是“偶然间、绷尘京国,乌衣门第”;对自己的显赫身世“冷笑置之而已”;生长在相府花园瑶台上的金枝玉叶,偏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 别有根芽”;身佩貂洱玉带却向往“布袜青衫约”,“何日得投替”;这些似乎是无法解释的矛盾在纳兰性德身上都确实存在,这是研究纳兰其人其作时无法回避的问题。他寄情并涉足于文学这条坎坷崎岖的蹊径,并且在诗词,尤其是词的方面有了自己的成就。
纳兰性德流传下来的诗词共有三百四十八首。这些作品,与他各个时期的环境、生活、际遇、思想感情的变化密切相关,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纳兰性德不同时期的思想、性格和风貌。他写了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词,那种低何幽怨的意境,近似宋代的晏儿道,其中有许多是表现夫妇爱情的诗篇。少年夫妻的美满生活,使他如饮醉酒,神怡心醉,他曾写过《四时无题诗》十六首, 记下了一年四季夫妻甜蜜幸福之情状。在多妻制的年代里,特别是就家世和地位而言,他可以享受三妻四妾的生活,然而,经常在外的纳兰性德,他心目中只有妻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对妻子之爱,可以说达到了圣洁的程度。但同时他的爱情生活亦是十分不幸的,他少时曾“眷一女”,但此女被选为宫女,两人无缘。二十二岁娶妻卢氏,夫妻恩爱、伉俪深情。但婚后仅三年,爱妻去世。正当韶华恩爱之时,却经历生离死别。使得纳兰性德留下了大量悼亡之作。和所爱的人不能结合,是诗人终生憾事,这个心灵创伤,较之亡妻之痛,更为难以弥合,并且长期折磨着他,在词章中屡有流露。这也许是纳兰词中用“愁”、“恨”二字频繁的原因之一吧。后来,纳兰性德又爱上了江南才女沈宛,却因满汉不能通婚而受到很大压力。纳兰性德在爱情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封建时代对爱情专一的美好愿望。
同时,他在处世交友方面也颇有为人们传诵的异胆卓识。忠于爱情的纳兰性德,也是一个忠于友情的人。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真诚性情,一首《金缕曲·赠顾粱汾》无异于纳兰性德的交友宣言。作为一个满洲贵族公子,按常规,他的朋友圈子应该建立在京城贵族青年群体,但根据他人评价和其诗词来看,他几乎没有真正同等级的朋友。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想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使得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也就是在渌水亭里,纳兰容若结识了天下词坛高人,更交到了天下性情中人,从顾贞观、徐乾学、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到吴兆骞。更为难得的是,纳兰容若为搭救当时并未相识的吴兆骞走出宁古塔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对顾贞观所作出的郑重承诺。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位富家公子,一代词坛盟主,一个性情中人。顾贞观称赞纳兰性德“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关于友谊的诗词,尤其与汉族文士之友谊,在客观上十分符合康熙当时的政治需要,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正如他的朋友顾贞观所言:“所欲建之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无一酬;所欲言之情,百无一吐”。现实生活的冷酷,如牢笼一般禁锢着纳兰性德的思想和情感,满腔的怨恨和牢骚只能倾注于笔端。因而,他的词作,无论是爱情悼亡词、离愁别恨还是行役劳顿,都充满了哀感顽艳的情调。在中国多彩的词苑中,纳兰性德一颗耀眼的明珠,用那不朽的名篇和独特动人的人格魅力,如暖风 下的清池之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依涸。纳兰性德词风上承后主李煜,但也有了新的发展。他在继承李后主的真切哀伤的同时也融人了自己的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词坛上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金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所以他有冰洁的情怀,有如水的禅心,有悲悯的爱恋。纳兰容若的一生,沿着宿命的轨迹行走,不偏不倚,不长不短,整整三十一载。在佛前,他素淡如莲,却可以度化苍生;在人间,他繁华似锦,却终究不如一株草木。篇三:人生自是有情痴-纳兰性德词读后感
人生自是有情痴-纳兰性德词读后感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一位重要的词人。他的词风缠绵婉约,虽题材比较狭窄,只是反映其个人的感情和经历,但是,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都歌颂过它,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更是风格独立,正如一首写初遇时的小词《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募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罩纹灯影。
这首词把男女暮然相遇,一见钟情的情景,通过暮春时节石阶上的片片落花,喻示了爱情只不过是一场虚梦。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词人希望得到幸福的生活,渴望能和真心相爱的人双宿双飞,但是很无奈,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词人只好在内心感叹道: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想望不想亲,天为谁春?浆成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其中下阙引用的典故有裴航蓝桥遇云英,常娥偷药奔月宫,由此可以理解为心灵相通,两情相知虽易,若要有情人相聚,在当时是很难的。于是在的三个典故中,纳兰性德想到要能象牛郎和织女一样在天上相见,得遂所愿,甘心舍弃功名利禄,清贫相守。在我们现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何况是位当时的高干子弟和“太子党”成员,他这种对爱情的真挚态度,又怎能不令感动?
人生的季节本应是绚丽多彩的,可纳兰性德在他短暂的三十一年里,过多的表现了灰色的情调: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些东西拥有时并不在意,好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习惯了它的气味,淡漠了它的存在,不珍惜它带给你的每一缕温馨,只有当你失去了的时候,才感到它的重要和美好。人往往重复着许多汪洋补牢的事情,感慨着许多曾经拥有的遗憾。
岁月如风,生命之树常青。王国维对他的评价是“直追后主(李煜)”纳兰性德把内心的生活真切地展现出来,使人能通过琦丽的衣装,感受词人“自然之情,赤子之心”,通过他细腻的笔触,感觉词人“柔情一缕,感人回肠”。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篇四: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化工1302 汤阳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纳兰容若
最开始就是被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吸引,“初见”有那么美好么?为何他愿一生都只如初见,能吟出此诗的人,是否也有说不尽的悲伤?于是我开始走进他的世界,才发现公子只重21克(西方人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出人在死后体重会立即减少21克,于是认为这21克是灵魂的重量)。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容若,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他本应该过着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现实却并不那么如意。他不慕名利,只醉心于诗词,对政治的不感兴趣也颇让他的父亲烦恼。所以说公子适合做一名隐士,隐在一个世外桃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时望天上云卷云舒。容若自己不也说他不是一朵富贵花吗,或许他更想做一朵蒲公英,逃离了这金丝笼的束缚,自由的在天空飞翔。
“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无为谁春。”焰火为什么美丽,因为那是多样的粉末交会在一起,燃烧,困顿,而终于爆发于一刹那;词章为什么绚烂,因为那是词人的万千心事纠结于眉,郁结于心,而终于脱口而出于一瞬。我手写我心。每一个美男子似乎都拥有一段美丽的爱情,但这与容若无关。人们说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容若呢,上帝似乎发现为他开的门太多,所以在他成年后关上了那么多的门,给了他那么多的磨难。“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这是容若伤怀亡妻卢氏的词。当他沉浸在要做父亲的喜悦中时卢氏却因难产而死,这无疑给了他重重一击。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怀恋着他和卢氏那一段短暂而甜蜜的婚后生活。曾以为永恒的生活如同一道惊雷,断得彻彻底底,生生撕裂了容若的灵魂。从那以后容若的词作中便时常带着一丝哀伤,即便有了沈婉的出现,但没有谁能代替谁,沈婉代替不了卢氏正如容若代替不了元稹。或许是纳兰容若的一切都太绚丽了,所以爱情磕磕绊绊,上帝总会向人们证实他的公正。“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康熙二十四年乙丑,那年容若31岁,仕途,情感已让他疲惫。他累了,一病不起,夜合花谢,在如此年轻的时候,纳兰容若带着他的绝世才华告别了人世。
渌水亭荒,夜合花可无恙么?是忧是暝,是迷离是惆怅,记得公子当时讲过:
一出桃源梦便休,浮生忍时旧风流。
月从今夜圆还缺,心在他乡放即收。
丁令威来无故识,杜兰香去有新愁。
于今怕对清秋节,莫趁轻寒上小楼。
——纳兰容若《无题》
拓展阅读: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初识纳兰是从街头泛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本以为是一个受伤的女子有感而发的词句。是的,容若,这个名字无非在向人们展示了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龄少女,后来才知道,容若,“容”取自《荀子。不苟》‘恭敬谨慎而荣‘,并由“成德”之名的由来——《易经》里惯用的文法加上“若”字。在此不禁为自己的知识面狭隘而感到汗颜。《纳兰容若词传》开篇的楔子先写了在容若生命中至关重要的3 个人,顾贞观是避免不了的,第二位就是他于三十岁所纳的江南才女,沈宛,第三位是严绳孙,一个大容若三十岁的“忘年交”。这三个人无疑在容若的诗词创作以及儒学汇编上,起了无法取代的作用,可是那又如何呢,容若在后人的眼里,总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个用尽了自己的纯真去爱生活的孩子。
纳兰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后因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成”字成了忌讳,成德从此改为性德,第二年,由于太子改名胤 礽,纳兰恢复其成德之名,实际上容若更中意自己将“成”作为姓,叫自己“成容若”。这样使他更有汉人的感觉。《纳兰容若词传》的作者用了《采桑子》中的一句“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来总结了纳兰的身世,的确,容若的一生,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接近于虚幻。
是否感情脆弱的人都经历过一段悲惨的>故事呢?纳兰从儿时小表妹的进宫,到卢氏的难产而死,再到沈宛的离开。纳兰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他只能把对她们的缅怀和眷恋化为一首首的词。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这首词是容若负着欺君之罪的危险去见表妹的结果,当嫔妃们穿过宫门的一刹那,我相信容若的心脏一定停止了跳动,在那场纠结于梦幻与现实的重逢中,容若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吗?这个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只是过去了就淡忘吧,只留存浅浅的哀伤与叹息。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请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好一个“相看好处却无言”,时间就这样在两人中默默地流淌,沉淀了世上所有的声音。这应该就是容若和卢氏的生活最完美的诠释吧。
在容若的几段感情中,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段与卢氏的短暂快乐,它没有了少年容若与表妹之间的那种懵懂,也没有之后容若与沈宛之间的身不由己。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外国人在说“>幸福”的时候用的词仅仅是“happiness ”,在我看来,幸福包含了很多,至少是物质和生活上的基本保证才有资格说幸福,可看了容若和卢氏的婚姻之后,我觉得我才是那个没有资格说“幸福”的人,而恰恰一个“happiness ”已完全说明了他们结合的意义。卢氏和容若有着相似的个性:温柔、纯真、孩子气。他们在一起的每个日子都值得纪念,卢氏问过容若在他认识的这么多字里面,最悲伤的是哪个?容若思考之后说是“情”字,卢氏笑着摇了头,轻声道“若”。因为凡“若”字出现,皆是因为某人对某事无篇五: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提起容若,我最先想到的是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雨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因为喜欢这首词,故而喜欢容若的。但读了《纳兰容若词传》后,渐渐发现容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丽的词。不曾了解便不曾惦念!容若短暂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烟火,绚烂迷人而又无限伤感。做为当时社会的一个贵族公子,他有着不该有的天真、善良和优郁。他对汉文化的推崇深入骨髓,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汉人。可身为旗人,为人子、为人臣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到最后魂归于烟的那一刻,我想他是最开心的吧!可以摆脱世俗的枷锁,更可以与深爱的妻子相会,从此又回到了那个记忆深处的那些个风花雪月、如痴如梦的岁月。
一直感动于容若的爱,那样真挚、那样刻骨、那样铭久于心。而被他所爱着的那个女子又是何其有幸,得此一心人!哪怕是再美好的女子都不及他妻子的一颦一笑吧!得此情郎,让人艳羡!
对于朋友,他又是如此的真诚以对,惜友人之友,忠友人之托。“渌水亭”容若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一生所交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曹寅、吴兆骞等一代词坛大家都因容若而相聚亭中,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
第四篇: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饮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为无数词家激赏。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 “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二是张扬宋词“适用”的革新思想.它包括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和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三是强调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和深细幽微的无尽情思,从而构置一种“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结合《饮水词》中的作品来论述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关键词】 纳兰性德 词学思想
《饮水词》
一、“花间”范式下的审慎思考
“花间”范式指的是早期文人词集《花间集》中所传达出来的词学审美传统,主要指的是“花间派”词人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文人词自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词的正变、流派、风格、功用、创作技巧等理念众说纷纭,然而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许多都涉及到早期传统婉约词的代表——“花间词”。这是因为花间词虽然有香艳秾丽、言情雕琢狭隘等弊病,但也有一些被后世词家称道并且被保留保留下来的某些词体特性元素。纳兰性德正是以审慎的目光,思考花间词所代表的早期
①词学审美传统中某些值得学习的因素。“《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贵重”是纳兰性德认可花间词之美的一面。此外,他还认为花间词还具有“言情入微”、“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美感:“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②因此,纳兰性德对传统“花间”范式进行一番审慎思考后,将其某些元素纳入自己词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它主要包括为三方面:“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
(一)“贵重”的美学风格
词这一文学体裁进入北宋中期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尽管历代词人对婉约、豪放两大流派究竟谁为词体之正宗纷争不下,各执一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摒去花间词中过于浓腻香艳的女性身姿容貌服饰情态描写后,文人婉约词仍多将描写对象对准 ①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康熙刻本影印出版。以下文中所引《通志堂集》皆出此版。② [清]纳兰性德《与梁药亭书》,《通志堂集》卷十三。
女性,词中人物容貌服饰、行为举止、心理活动和生活场景,或雍容典丽,或娴雅缠绵。词风以婉约为主的纳兰性德推崇花间词的“贵重”,正是肯定了传统婉约词的这种富丽精工的华贵之气。
“贵重”是花间词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词中女性人物外貌描写的富贵华丽、男性人物心态品尚的富贵风雅和语言字句的富丽精工。就词中女性形象之华贵而言,花间词人的鼻祖——温庭筠的词作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其《菩萨蛮》十四首中女主人公皆为贵妇形象,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玉钗头上凤”、“翠钗金作股”、“翠佃金压脸”;她们所居之处是“玉楼”、“画楼”、“金堂”;香闺中悬挂着“水精帘”、“珠帘”、“绣帘”、“翠幕”、“画罗”的帘幕;卧具是“绿檀金凤凰”的“山枕”、“玻璃枕”、“锦衾”。其中遣词造句,充斥金玉朱翠,富丽堂皇。她们的情态行为也无不带有贵妇的特征:如“金雁双飞,泪痕沾绣衣”,“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同样,其他绝大多数花间词人的词中也具有这种艳丽华贵的气息,就连颇具清丽风格的作者韦庄也不能免俗。他的《菩萨蛮》中的美人居所是“香灯半卷流苏帐”,弹奏的是“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薛昭蕴描写美女的妆束是“叠损罗衣金线,睡觉水精帘未卷”(《谒金门》(春满院));牛峤词中的女性“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
这样的例子在《花间集》中俯拾皆是,正好应合了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作出的“文抽丽锦”之意。然而,还需说明的是,花间词的贵重不仅仅体现在大量词中女性人物穿着、情态、居所陈设的华贵,还隐隐流露出文人士大夫人物对富贵娴雅的闺阁淑女的一种玩赏心态。如顾夐《河传》春景的描写:“曲槛,春晚。碧流纹细,绿杨丝软。露华鲜,杏枝繁。莺啭,野芜平似剪,人间到天上,堪游赏,醉眼疑屏障。对池塘,惜韶光,断肠,为花须尽狂。”这种流连春光、为花醉狂的心态正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游冶恣乐的心态。江南春日,偕遇佳人,令无数文人士大夫醉心玩味。作为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贵胄公子纳兰性德,自然也喜爱汉族知识分子这种恣乐旖旎的行为心态。纳兰性德的《剪梧桐》吟道:“忆少日清狂,花间马上,软风斜照。”可见,少年的纳兰性德曾耽于花间、樽前的绮丽生活,相同的红袖依傍诗酒恣乐生活浸染出相似的文化审美趣味。如他在《与梁药亭书》中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花间集》是引领纳兰性德走入词学创作的典范,并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发生着持续的影响,以至纳兰性德虽然认为花间词不如北宋词适用,但自有一种雍容华贵之美。
夏敬观曾论道:“寒酸语,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饮水词人,所以 2
为李重光后身也。”此语道出了纳兰性德与李后主相似的“华贵”出身,揭示出其词“华贵”面貌的深层原因。《饮水词》中的“华贵”之语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情词中女性的传统贵妇形象。如“桦烛影微红玉软,燕钗垂。”(《山花子》(昨夜浓香分外宜)),“越罗裙飏缕金衣。”(《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珠衱佩囊三合字,宝钗拢髻两分心。”(《浣溪纱》(十二红帘窣地深))“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笑卷轻衫鱼子缬。”(《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她们的居所陈设有“红帘”、“画屏”、“绣屏”、“玉帘钩”、“山枕”、“熏笼”、“博山炉”、“绣床”、“香篝”、“翠被”、“金碧画”、“金屈戌”、“金缕绣”、“银灯”等,出入的场景可以看到“玉阑”、“红桥”、“雕梁”、“银墙”、“园花”等。一句话,居所陈设,处处“华贵”之极。
女性如此,男主人公也处处沉浸在“华贵”之中:衣着穿戴是“人拥缑笙氅。”(《清平乐》(麝烟深漾))居所里有“双鱼洗”、“铜瓶小注”、“麝炉”、“金鸭消香”、“银虬泻水”、“银灯”;主人公出入皇家宫苑,目及“鸳甃”、“香车”、“瑶华映阙”,居处日常生活用品有压帘的“银蒜”、敲竹的“玉钗”、“莲漏”、“九枝灯”、“玉鸦叉”、“青缣被”、“红蕤枕”,出行“雕鞍斑骓”;其生活方式也是贵族化的:春日家中禄水亭则“看白袷、亲调马”、“教费尽、莺儿语”,“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蘋洲,西风听彻采菱讴。”(《浣溪纱》(十里湖光载酒游))
从遣词造句看:词人有意识的将一些名词物事典雅化贵族化。如将室内焚香用的“熏笼”雅称为“香篝”,有双鱼形象的盥洗器称为“双鱼洗”,盛水的铜器皿称为“铜瓶小注”,鸭形香炉称为“金鸭”,漏刻上的播水壶龙口称为“银虬”,门窗上的铜钮环称为“金屈戌”等,字句的精工锤炼处处显露富丽的韵味。
但纳兰性德毕竟与温庭筠的家世出身不同,前者的“贵重”可谓是大家闺秀;因而显出某种“清丽”;后者只能是小家碧玉,因而“绮丽”。富贵风流的生活方式、精工雅丽的语言字句使《饮水词》于清丽自然中亦透露出“贵重”的气息,这正是自花间词以来传统文人词带给纳兰性德词的一个重要特色。①
(二)“入微”的言情词旨
作为文人词的“鼻祖”,花间词所唱之“情”主要是男女之情。《饮水词》也不例外。我们来纳兰性德的一首《虞美人》:“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瘦狂哪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黄庭坚、秦观向以擅写情词著称,黄庭坚还被法秀道人叱为“作艳词当坠犁舌地狱”,纳兰性德自喻“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表明词人喜爱“情词”和宁遭叱骂亦 ① [清]夏敬观《蕙风词话诠评》,况周颐《蕙风词话附录》,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无怨无悔的决心。
花间词的“言情入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表现女性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细节的细腻描写。《饮水词》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传统花间式的艳词情语,借鉴了花间词人言情细腻的特点,如下面这首《浣溪沙》:
“睡起惺忪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远信不归空伫望,幽期细数却参差,更兼何事耐寻思?”
这首词从题材到语言具有明显的花间风味。词中写思妇睡后新起的慵懒娇柔,通过刻画她的慵柔、发髻、腰肢、空望以及细数、寻思等细节,细致地表现了一位忧思怀人的闺中少妇的风姿,与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何其相似。其次,花间词的“言情入微”还表现为爱情心理的隐微曲折和层层深入。而这点在纳兰性德词中更占主导地位,例如《秋千索》:“游丝断续东风弱,浑无语,半垂帘幕。茜袖谁招曲栏边,弄一缕、秋千索。惜花人共残春薄,春欲尽、纤腰如削。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词中上阕用“游丝断续”、“东风弱”、“半垂帘幕”、“曲栏”、“秋千索”等意象传递出词中女子悒悒无奈的心情。下阕开头用“惜花人共残春薄、春欲尽、纤腰如削”,道出她惜春逝去的惆怅。结尾却用新月“却又照、梨花落”的写景之语,将前面刚要说出的“独愁”悄悄隐去。全词词情幽微曲折,耐人寻味。
再如《生查子》:“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词的上阕写一位女子见彩云惆怅,念合欢花而空倚相思树;下阕则将这种惆怅空倚之情更深入一步,由回想离别场景和昔日誓言愈生缱倦之情,以致愿甘守“最长宵”,听任空雨连绵的折磨,这种由景及情,由表及里的表现方式,使得表情达意更深入了一层。
言情的细腻与隐微深入赋予了纳兰性德词婉丽缠绵的情致。
(三)“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
纳兰性德指出花间词“音调铿锵、自然协律”,这是就词的音乐美感而言。词乃音乐文学,不仅讲究平仄格律,还要求声律和谐之美。除了平仄格式不同外,词与诗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合乐歌唱。“倚声填词”的“倚声”,是对词中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以及腔调、格式等规定,都必须以乐曲的音声变化为标准。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明确提出了词要声律和谐的原则:“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协凤律。”①《花间集序》的声律和谐思想可谓是词学本体论发展过程里音律观的发轫之说。继《花间集序》后,历代词家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词要合音律的问题。如李清照在 ① [后蜀]欧阳炯《花间集序》,转引自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词论》中批评苏轼某些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但实际上苏词“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② 这些都证明词要协律乃历代词家必须遵守的不二法门。
词至清代已实际更多表现为一种专供吟诵的案头文学。词要合音协律俨然成为体现词体自身文体特质的一个重要特征。纳兰性德认为花间词的典范之处在于“音调铿锵、自然协律”正是从维护词体文体特质而言,即词要体现区别于诗歌、文赋等文体的音律特性。词要在吟诵中体现出音乐美感,基于此,《饮水词》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积极创新意识。
首先,纳兰性德词以小令为主,亦以小令见长。其词字法精严,音调畅美,向为后世所称:“容若《饮水》一卷,《侧帽》数章,为词家正声。散壁零玑,字字可宝。”③为求声情自然和谐,纳兰性德词中押韵少用险韵,偶有一首《剪湘云》押险韵,也属创作中的新尝试,词中云:“险韵慵拈,醉倚新声”。词人将“险韵”与“新声”对举,一方面指出“险韵”为创新之举,是有意为之。但这样的“险韵”词人只是谨慎为之。揣测其动机,还是怕这种“新声”有碍于音律的自然和吟诵的上口。
其次,纳兰性德精通音律,自创及填写时人新调,表现出对词体音乐特性的积极维护和创新。《饮水词》所涉词调计一百零三调,明确标明是“自度曲”的为《剪梧桐》一首。另有《青山湿遍》、《潇湘雨》、《秋水》三调词谱不载,为纳兰性德自度曲。此外,他还尝试填写同时代人所创的新词调,如《饮水词》中《秋千索》一调又名《拨香灰》,为清人毛先舒所创。再如他填写的《剪湘云》一调,就是其好友顾贞观的自度曲。慎用“险韵”而又推崇协律上口的“新调”,这便是纳兰性德在词作中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①
二、宋词“适用”的革新思想
纳兰性德将自己住所旁边“葺茅为庐,常居之,自题曰‘花间草堂’”④,对花间词的推崇由此可见。然而,在继承传统花间词风特点的同时,他也注重创新,对后来宋词革新唐五代词风中表现出来的题材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称为“适用”,并加以借鉴学习。这种“宋词适用”的词学创作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词学本体论之释见、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它们反映了纳兰性德推尊词体、以词为心声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的词学思想。
(一)词学本体论及词体甚过律诗的词学观
①② [宋]李清照《词论》,转引自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转引自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③ [清]胡薇云《岁寒居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④ [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光绪勿自欺斋刊《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早期文人词主要是作为歌舞宴席上的娱宾遣兴之具,聊佐清欢,因此,词的题材往往狭窄单薄,主要是描写男女相思和相娱。进入北宋以后,词在题材、风格和功用上逐渐展现出新的面貌,以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为标志,词的地位开始向诗歌看齐,而苏轼“以诗论词”的则明确表明了他的诗词同源观:“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①(《祭张子野文》)显然,苏轼认为,词乃诗之苗裔,由诗一脉承传。在苏轼诗词同源理论及其词学创作实践的指引下,北宋中期词坛在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后,虽有陈师道、李清照等人张举词之本色理论,诗词同源说沿元明以后在清代却更趋抬头。这一时期的词集序跋及词话著作中,以词为“诗余”是常见的话题。
清初王士祯在其《倚声集序》中谈到了词为古诗之苗裔:“诗余者,古诗之苗裔也。”
②浙西派宗主朱彝尊认为:“盖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
③
④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耳。”而阳羡派领袖陈维崧则以词“存经存史”的观点将词为“诗余”抬至与诗比肩的地位,使词彻底摆脱了传统“小道”的观念。
纳兰性德作词得顾贞观指点,又多与朱彝尊、陈维崧相唱和,在这种标举词体地位大思潮背景下,纳兰性德也对词体发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诗变而为骚,骚变而为赋,赋变而为乐府,乐府之流浸淫而为词曲,而其变穷矣。”⑤这段话勾勒出了诗词的演变规律,即词是与诗、骚、赋、乐府地位同等的一种文体,是在文学演变过程中适应文学发展规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
纳兰性德七古《填词》中写道:
“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芒鞋心事杜陵知,只今唯赏杜陵诗。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据此论点,纳兰性德认为具有音乐特质的词是由《诗经》转化而来,其源流更早于律诗。这种认识已隐有抬高词体甚过律诗之意,较之前人对词的尊崇更进一步。而对词体的尊崇抬高使纳兰性德主张词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文体,既要继承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又要具备词独特的美学特性,这使《饮水词》扩大了题材内容、丰富了抒情功能和更趋“适用”。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中有一些言志叙事的词,其题 ①② [宋]苏轼《祭张子野文》,《东坡全集》卷九十一,《四库全书》本。
[清]王士祯《倚声集序》,《渔洋山人文略》卷三,转引自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③ [清]朱彝尊《红盐词序》,《曝书亭集》卷四十一,上海涵芬楼影印本。④ [清]陈维崧《词选序》,转引自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⑤ [清]纳兰性德《赋论》,《通志堂集》卷十四。
材内容中有致友人心事,有咏古抒怀,有反映边塞生活等等,这些作品内容以及艺术风格上的刚柔相济都一定程度的反映了词人真实的人生生活。
(二)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
“诗言志”是长期以来诗歌文学中的主导抒情思想,旨在说明诗歌能抒发诗人的真实志意,反映广阔的现实人生。文人词在词人心中由“小道”走向“诗余”进而发展为与诗比肩之后,词的抒情达意功能也具有向诗歌看齐的特点。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中推尊词体,以词为《诗经》之变,因此他对诗的某些创作理论也可看作是他词学思想中的一个方面:“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①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前提下,以诗抒写“心声”是顺应人之情性。同样,纳兰性德的词学创作实践中也反映出“词为心声”的一点。除了表现传统的男女相思情怀以外,纳兰性德词中其它各类题材的作品也达到相当数量,按内容主要分为赠友词、悼亡词、边塞词和怀古词等。友人姜宸英称纳兰性德游历各地,“君虽跋涉艰险,归时从悉囊倾方寸札出之,叠数十纸,细行书,皆填词若诗,略记其风土方物。”②“填词若诗”其实是词人纳兰性德对社会人生时真实心境的反映。
如赠友词中的《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金缕曲》一调基本全为纳兰性德酬赠友人以及自诉衷肠的“心声”之作,除了有写给顾贞观的以外,还有写给友人姜宸英的词作。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写给好友顾贞观的。在这首《金缕曲》里,纳兰性德引顾贞观为平生之至交知己,英雄相惜,然诺相约,以词作书简相寄,慰酬心意。“一日心期千劫在”正是纳兰性德表明要与顾贞观友谊永恒长存的“心声”。从描写内容和遣词造句来看,不仅“以诗为词”,而且“一文为词”。
悼亡词《金缕曲》(此恨何时已)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词中描写对亡妻的感情是“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来。料也觉、人间无味”,痛失爱妻,惘死此心,即心渐复,亦觉人间无味,“人间无味”四字道出纳兰性德无限悲概之情。
边塞词在《饮水词》中也占一定比例,是纳兰性德随侍康熙巡边塞外所写。这类边塞词并不极力渲染战士塞外沙场生活之苦,而是着重在塞外壮丽的风光描写中,突出词人和妻子离别的相思之情,笔调奇丽中多显清冷旖旎。《台城路•塞外七夕》中写道:“白 ①②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
[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光绪勿自欺斋刊《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里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身处军营角弓之中,最能激起人愁绪的不是疆场杀敌,而是呢呢儿女之情,却正反映了词人真挚多情的情怀。此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则道出了纳兰性德厌弃荣华、自洁立身的心声:“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怀古词笔写古今时空变幻,如《浣溪沙•姜女祠》:“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全词由孟姜女传说生发对历史上帝王功业瞬梦如空的感慨,于历史的厚重沧桑面前突出个人的渺小。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①王国维对纳兰性德词的这几句评价全以“自然”二字论之,自然观物言情使得纳兰性德之心在词中如明镜历历可鉴,词成为词人“抒发心声”的“适用”文学形式。
(三)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
纳兰性德推崇宋词的“适用”,这种“适用”狭义上指的是词题材内容的扩大和实用,广义来说还可表现为词体艺术表现特质上的一种“适用”性。即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局限于传统婉约词典雅流美、琢炼字句音律以及情感抒发的朦胧深婉,而将诗、赋、文等文体中的表现手法引入词中,词体创作可小令、慢词兼用,表现手法多样化,使词体在抒情形式上具有一种自由随意的适用性。
纳兰性德在《与梁药亭书》中谈到词的选本时说:“然愚意以为吾人选书,不必务博。专取精诣,杰出之彦,尽其所长,使其精神风致涌现于楮墨之间„„仆意欲有选如北宋之周清真、苏子瞻、晏叔原、张子野、柳耆卿、秦少游、贺方回,南宋之姜尧章、辛幼安、史邦卿、高宾王、程矩夫、陆务观、吴君特、王圣与、张叔夏诸人。多取其词,汇为一集,余则取其词之至妙者附之,不必人人有见也。”这段话虽是纳兰性德对编选词集务求精诣的看法,却也说明他的词学创作中有取众名家之长的意识。《饮水词》词风主尚婉约,但不乏豪放悲壮之音,虽以小令为主,但也有一些慢词长调兼具周、姜、苏、辛之长。
在借鉴一些宋词名家之长的过程中,纳兰性德对词体以外其它文体的创作手法的学习吸收十分出色。他的很多词作中都可看到诗、赋、文的创作手法,“以为其章法转换、顿挫离合之妙,正与文家散行体何异?”②这虽不是他词学创作中的首创,但诗、赋、①② 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光绪勿自欺斋刊《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文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对仗、用典、铺叙、虚词、章法结构以及散文句式等在其词作中却得到了灵活自如的运用。以纳兰性德词中频频出现的对仗句法论之:
“紫盖忽临双鷁渡,翠华争拥六龙看。”(《梦江南》(江南好))
“一片晕红疑着雨,几丝柔绿乍和烟。”(《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桨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南歌子•古戍》)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碧甃瓶沉,紫钱钗掩,雀踏金铃索。”(《百字令》(片红飞减))“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沁园春》(试望阴山))
这种词句对仗在《梦江南》和《浣溪沙》两调中尤为突出,几乎每首词中都有对仗,且对仗严谨工整,增加了诗化的韵味,显然是词人有意为之。
再以另一首《金缕曲•简梁汾》为例:“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着、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该词又题作“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吴汉槎即顾贞观好友吴兆骞,顺治十四年以科场案被告发“舞弊”,遣戍宁古塔,居塞二十三年,生活困苦,有《金缕曲》两篇寄顾贞观,顾亦作《金缕曲》词回赠。纳兰性德感二人词中情谊深重,遂倾力相救,终使吴兆骞于康熙二十年赎归。因此,这首词也可看作是纳兰性德用词体劝慰顾贞观关于营救吴兆骞的一封信。词的上阕劝慰顾贞观莫为浮名所累,能洒然处世。下阕则表明自己愿为朋友肝胆相助,将吴兆骞营救回来。词中以春秋吴国季札代指吴汉槎,情感层层铺垫,有些语句为散文叙述句式,如“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歌与哭、任猜何意”、“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词中“矣”、“耳”二字为语气助词,这些都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三、“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
纳兰性德倾赏花间词的“贵重”和宋词的“适用”,其词“小令取唐五代,宗晏氏父子;长调则推周、秦及稼轩诸家。”①虽博采唐五代、宋代众多名家之长,然唯有一人是纳兰性德心中填词的美学典范,他就是兼具花间、宋词之美的南唐后主李煜。梁启超 ①[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光绪勿自欺斋刊《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评之云:“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李煜独特的词学风貌在于营造了一种“烟水迷离之致”的意境。关于李煜词“致语”的说法最早见于王世贞《艺苑卮言》,王世贞评李煜《玉楼春》结句“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曰:“致语也。”②《玉楼春》上阕写宫中夜宴歌舞之盛,下阕写词人歌罢归时让侍从不要点烛照路,而是乘马月色之中。显然,“致语”是李煜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内心深处一种清逸幽细的情怀。纳兰性德也自称“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此处“致语”含有“言情入微”的意思,结合上述两处“致语”的内涵,可以得知“致语”抒发的是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烟水迷离”则传达出词境的柔美蕴籍。
因此,“烟水迷离之致”是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营造出的一种深远蕴籍、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纳兰词心中的美学理想至境,后人亦称之:“八旗词家,向推纳兰容若《饮水》、《侧帽》二词,清微淡远”③(李佳《左庵词话》)。
①
(一)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
纳兰性德词中固然时见语言工丽之作,但为了追求自然天成的词中至境,语言的自然灵真是他更高的词学追求。在这点上,纳兰性德于唐五代和两宋之间明显偏爱南唐、北宋词。以花间词为代表的早期文人词往往语言精工典丽,难有自然天成之趣,至南唐后主李煜词中,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发其性灵之情。而较南宋词的骋才使气、繁缛雕琢,北宋词中亦多显真率自然之风,这种差异明显有一点源于北宋词语言相对要少学者雕琢之气。纳兰性德“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④ “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⑤(《清史稿•文苑一》)怀着这种审美倾向,纳兰性德词中的语言更多的表现为清新自然之美。
词中常以带有“清”、“碧”、“新”、“轻”、“微”、“纤”、“浅”、“细”、“柔”、“绿”、“青”等这类清新柔美意蕴的形容词突出清雅恬淡之美,如: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谒金门》)“重檐淡月浑如水。”(《海棠月》)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点绛唇》(小院新凉))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寄无聊。”(《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①②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③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④ [清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康熙刻本《通志堂集•附录》。⑤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文苑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清平乐》(烟轻雨小))“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临江仙》)
“涨痕添、半蒿柔绿,蒲梢荇叶无数。”(《摸鱼儿》(涨痕添))“春深浅,一痕摇漾青如剪。”(《忆秦娥》(春深浅))
此外,词中用“雨”、“雪”、“烟”、“水”、“银”等这类颜色柔和素雅的意象描绘景物。如:
“一片晕红疑着雨,几丝柔绿乍和烟。”(《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帘卷落花如雪,烟月。”(《荷叶杯》(帘卷落花如雪))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踏莎行》(月华如水))“夜来月色如银,和衣独拥,花影疏窗度。”(《百字令》(绿杨飞絮))
除了上述这些清新柔美的词语外,纳兰性德词中还常见一些自然性灵之句,有的以景拟人抒相思之情,如“辛苦最怜天上月。”(《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有的感概今古人生诸情,如“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出塞》)有的伤叹人生苦短却不免多情伤感,如“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百字令》(人生能几))有的萦怀人生初始的美好,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这些语句烂漫纯真中又见天机翛然之美,和词境融为一体。
王国维赞纳兰性德“以自然之舌言情”,“自然之舌”也包含了纳兰性德词语言清新自然的意思,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不杂人力雕琢生硬之气,也就有利于创造出“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
(二)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
李煜词中致语的情感类型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世俗的文人情怀,如相思、游乐等;一类是家国忧患意识和人生世事的感悟。纳兰性德词中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也大致分为这两类,前者包括相思、悼亡、赠别、游乐赏景等内容,后者表现为个人身处繁华富贵中的清绝孤独之感。
表现第一类情感的词在《饮水词》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爱情词尤其幽细缠绵,如《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天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上阕写离家在外思念所爱的女子,思念至深,梦中相见。下阕更添伤感,欲归归未得,惆怅恍惚中想象心爱女子烟波游船的画面。结尾三句是词人词心的映照,将所有的相思虚实为一幅春日佳丽图,以春云春水、细雨杨花衬托所爱女子的柔美诗意,人似月、雨落花的朦胧画面传达出了一种烟水迷离之美。
第二类情感虽然在《饮水词》中数量不多,但因为是表现人生无端的愁绪,所以尤显深远蕴籍、耐人寻味。纳兰性德为宰相明珠之子,出身贵胄,又得康熙宠信,但他于繁华富贵中却始终有种孤独忧患之感,和当时许多江南狷介狂放文士如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陈维崧等交好,感怀伤时,以悲愁为美,“瘦狂哪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虞美人》(凭君料理花间课))词中的“瘦狂”指抒写忧患憔悴之情,正如他在七古《填词》中所云“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在纳兰性德心中,传统观念中的欢娱之词也应有“风人旨”,有所寄托。在这一词学思想指导下,纳兰性德词中多有“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踏莎行》(倚柳题笺))、“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太常引•自题小照》)这样的语句,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表达深远含蓄,如《清平乐》:“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这首词写于重阳节。上阕写深院长愁,这种长愁是处于“六曲屏山深院宇”繁华中的愁情,日日风雨的人生飘摇之感。下阕写重阳佳节倍感孤寂,“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不言所思为何,只将思量寓于“凉云暮叶”的时令流逝中,世事变换、繁华无定、人生易老、美人迟暮、相思别离等诸多幽微情绪都尽藏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再如《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笔致清淡超逸,结句人水一色、芦花短笛,写词人的清绝独立、超然世外之情,词境深远含蓄。
结 语
中国文人词的规模创作从最初以花间词为代表的初始时期,到两宋词的繁盛革新,经历元明词的中衰凋敝,直至清代词学复兴,其间词家围绕词的体性、功用、艺术风格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词学思想的多元化直接引导词人创作,由此产生了风格各异、各擅其美的诸家词作。《饮水词》饮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为无数词家激赏。其词词情典美,幽咽感人,矗立清词百家彦林中仍难掩其风姿俊秀、天然标逸。据笔者统计,仅清人民国词话论及转引纳兰词的各类论述就不下158条之多,“海内名人为词者皆归之”①
纳兰性德成为“国初第一词手”②和他继承创新的词学思想紧密相关。他的词学思 ①②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八,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五,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想既有对传统花间词风的继承,又以开放的目光,吸取宋词“实用”的营养,并将南唐李煜词清远蕴籍的意境作为词学理想境界,从而在赋予词言志抒情的诗化功能时,又能真正将传统词清丽芊绵、言情幽细的韵味发挥到极致,别树一帜,并对后世词人填词产生重要影响,如清人蒋敦复称汪稚泉《兰笑词》“长调音节浏亮,顿挫生姿,瓣香纳兰容若,而绝少衰疯气。”①清人蔡嵩云则认为治小令途径“或取清丽芊绵家数,由漱玉以上规后主,参以后唐之韦庄,辅以清初之纳兰”。②从此意义上来说,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已对清代词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① [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三,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② [清]蔡嵩云《柯亭词论》,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3][清]况周颐《蕙风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4][清]胡薇云《岁寒居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李佳《左庵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6][清]冯金伯《词苑萃编》[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7][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8][清]蔡嵩云《柯亭词论》[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9]王国维《人间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10]赵尔巽主编《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年版。[11]吴藕汀《词名索引》[M],中华书局1984年版。[12]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3]孙克强《清代词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14]王友胜,童向飞注《纳兰词注》[M],岳麓书社2005年版。
[15]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18]陈水云《文学传统与纳兰性德词学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19]张龙《纳兰性德词学思想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20]张世斌《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词学思想研究》[J],《江淮论坛》 2005年第2期。
第五篇:纳兰性德《采桑子》读书笔记
读 书 笔 记
-----读纳兰性德《采桑子》一得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第一眼看到这首词,是在读师范的时候,从同学借来的清词书中。当时看到这首词,给了我一种震撼:几多伤感,几多无奈,别有一番滋味。不难看出,词人并不快乐。他,就是纳兰性德!
后来,我在网上搜了有关他的资料,知道他的成长背景。原来,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他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纳兰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去世。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他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却享有盛名。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完美得不似这世上的人,但也许只在我眼中才是如此。他天赋好容貌,家世显赫,气质清贵,少年得志,功名轻易,不必经历苦厄就身居人上,才华出众,卓尔不凡。因为太完美了,他只活了31年,留下的永远是青春的影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