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纳兰性德边塞词归隐意识
浅析纳兰性德边塞词的多种意识 摘 要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重要的词人,在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学思想,模仿并有所创新,真性情的抒发中亦有寄托。
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丰富,在六十首词中展现了多样的感受。兴亡感叹词描绘立身关外,触目所及的古戍、古战场、古长城,还有祖先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充满了吊古伤今,哀叹兴亡之感。怀乡与相思词作描写了扈从生活的艰苦、孤寂,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爱人的无限思念。塞上节令词以词人细腻的情感和塞外的凄凉景象独具特色。塞上风物词描绘关外独特景物,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饱含了词人的深情。
两宋边塞词中,纳兰性德的相思词真挚动人,并传承了清新晓畅的词风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同时摒弃了艳俗的成分;
纳兰词虽没有辛派词人那种家国破裂的悲壮之感,但是其中的兴亡感叹、与壮志难酬之感与苏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词风雄浑豪荡的一面也对苏辛词有所传承。
清初期纳兰性德在与词坛“俊异”们交往唱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以“愁情”入词成为他们共同的特点。清中期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继承了纳兰词“壮”的特点,表现出壮怀激烈的宏大志向。而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国家的衰落,边塞词发生了新变,抒写了一首首时代的悲歌与哀曲。
关键词:纳兰性德;
边塞词;
意识 Abstract Nalan Xingde, whose is so prevalent, is a significant poet of Qing dynasty.Nalan Xingde created his unique ideology in which he not only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 predecessors, but initially applied the bailing theory in the expression of natural feelings as well.His theory was reflected in compo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also refined the theory.Nalan Xingde’s frontier is inclusive.Various of feelings of the poet are reflected in the 60 frontier.Sitting alone or lying awake in bed in the sleepless nights of his bitter and lonely retinue life, the poet created dozens of reflecting his distinctive and subtle feelings about frontier life.The exclamation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ation was noted down when the poet outside of the pass, saw the ancient castles, ancient great walls and the battle field of his ancestors.His homesickness, his longing for his wife was expressed in the festival lyrics which also picture the desolate sights in frontier.Among the frontier in Song dynasties, he developed Liu Yong’s natural and fresh style and explicit language but rejected the gaudy words.Different from the ci created by poets of Xin school whose stylistic features are solemn and stirring, instead of mourning the declining of a nation, his ci exclaims the rises and falls of a nation and his difficult-to-fulfill ambition and has a mighty and untrammeled feature.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formed a common feature of connoting a gloomy mood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among the peers in poetry writing.The responsory works between Nalan Xingde and Gu Zhenguan created during the relief process of Wu Zhaoqian are a reflection of real feeling and became a well-known touching story.However, a limited number of frontier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inherited Nalan Xingde’s mighty and untrammeled style to show great ambitions.With the decli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invasion of the great powers, frontier became threnodies for that age.Key Words:Nalan Xingde;frontier word;awareness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2 引 言 3(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3(二)文献综述 4(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4 一、纳兰性德简介 6 二、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中蕴含的多种思想 7(一)对隐士生活的羡慕 7(二)修身养性的想法 7(三)对佛老生活的热爱 7(四)厌恶官场、淡泊名利 8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中蕴含的多种感情 9(一)兴亡之叹 9(二)怀乡之情 10(三)塞上风情 10(四)边塞生活独特感受 10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 12(一)对“花间”边塞题材的传承 12(二)对两宋边塞题材的传承 12(三)在清代边塞题材中的发展传承 13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15 引 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归隐是古代士人不肯苟合于世俗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途径。孔子说:“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这句话已经成为历代士人避世归隐的原则与借口。中国古代有很多的隐士, 他们或潜藏不露, 或处山林, 或在草野, 或离朝市, 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虽然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隐士, 不曾有过真正归隐的生活阅历,但他的诗词作品中尤其是边塞词中, 却处处显露出强烈的归隐意识。
纳兰性德作为清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对其研究的论文著述非常多, 但学者们对纳兰性德的隐士心态却少有论及。本文试图对纳兰边塞词中的几种思想感情尤其是其隐士心态做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二)文献综述 包艳红(2007)认为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是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他笔下的边塞景物处处蕴含着兴亡之感和羁旅愁怀,景凄情真,既有凄婉迷离之美,又有沉郁豪放之气,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
陈桂娟(2009)指出,纳兰词研究是港台地区清词研究的重心,从思想性情的分析到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研究,以致纳兰性德与晏几道、李煜的比较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这些对大陆地区纳兰词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水云,蔡静玲(2012)指出,纳兰性德所产生的词风,和他的具体工作、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在清朝初期,满汉进一步交融买那个,在此大背景下,纳兰性德借此契机,大量吸收汉族的文化传统。纳兰性德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阅历以及他自己积极虚心学习都促使他在诗词方面获得极高的造诣。他主要汲取了花间词与李煜,在词调、意向方面的选择等方面将。
王树武(2010)认为,主要探讨纳兰性德地位的问题。考察纳兰性德的地位,应该注意到三个层次,即纳兰词在清词中的地位;纳兰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纳兰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只有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才可能得出正确的评价。
汤保梅(2013)指出,清代词坛,词人辈出,词作如林,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其光辉的成就却长期受轻视。就是与朱彝尊.陈维崧齐名的词家佼佼者纳兰性德,涉猎者也寥寥无几。近几年,虽陆续有人著文论述其人其词,但对其作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还没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天骥同志的新作《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文中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评价了纳兰性德词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和特色。纳兰词现存三百四十八首。论者一般认为纳兰词的主要内容有四:写爱情、悼亡妻、厌仕宦、歌友谊。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给出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词学的主要思想,如在模仿中创新,须抒发真性情,须比兴寄托等;
第三部分: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分析。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边塞词的主要内容,如兴亡之叹,怀乡之情,塞上风情,塞上生活等;
第四部分: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边塞词对“花间”、两宋和清代边塞词的影响;
第五部分:总结。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综述法。笔者收集和研读相关学者对纳兰性德边塞词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了解相关研究内容,并借助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索,借鉴其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一、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的家族是满清正黄旗,作为清朝初期大臣纳兰明珠的儿子,其拥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当时,其父明珠作为康熙身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得到整个家族的庇佑保护, 加上纳兰性德年少时就聪颖好学,因此,纳兰性德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头角了:其十四岁精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学,十七岁便中举。在康熙十五年,当时纳兰性德仅仅二十二岁,当年其参加殿试, 一鸣惊人, 名居二甲的第一, 赐其进士出身, 授其三等侍卫职位。
纳兰性德在短时间内便接连得到提升,可以说是仕途十分顺畅。可以有幸当上殿前侍卫, 尤其是当上一等侍卫, 可谓是接近皇帝的最佳方式。
“御殿则在帝左右,从扈则给事起居”[1]这也就意味着很快便可以加爵晋升、飞黄腾达。在大家眼里,一等侍卫是众人羡慕的职位,但纳兰性德却并不这样想。其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惊喜, 与之相反,从其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出其对侍卫生涯的反感。
纵观纳兰性德的一生,明显可以看出刚开始他也向很多年轻人一样,对国家政治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未来有着远大的抱负以及独到的见解。他的《金缕曲》一词中曾经这样描述到:“未得长无谓!竞须将、银河亲挽, 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 大笑拂衣归矣。”该词,明显可以感受到当年他的壮志豪情与远大志向, 其期望能够为国家、社会奉献自己的伟大志向溢于言表。曾经他认为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以及高贵的地位, 在凭借自己能力获得进土功名之后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以及美好愿望, 继而完成一个书生政治家的人生追求。然而对于封建社会而言, 理想期望越高, 愿望越美好, 相应的阻力也越大, 实现越困难。凭借纳兰性德的才华以及他的美好理想、抱负, 如果能够让其在国家政治上施展出自己的才华, 大展宏图于国家的统一大业以及民族团结 纳兰性德的愿望可谓是可以达成。然而,康熙是不会考虑到其个性与自身理想愿望, 仅仅由于自己兴致,给纳兰安排了殿前侍卫一职。对于康熙而言,是“天子用嘉”,可对于纳兰性德而言,是其伟大人生之路被彻底改变。纳兰性德觉得自己的理想已成空,却又身不由己, 难以承受但又没法摆脱。因此,我们可以在其很多诗词中,看到其透露出来的归隐田园、终老南山的想法。
二、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中蕴含的多种思想(一)对隐士生活的羡慕 陶渊明是纳兰性德最热爱的古代诗人,在他眼里,自己和陶渊明的人生感悟与精神境界非常相似,故纳兰性德把陶渊明立为自己的榜样。他曾经表达了自身的此种想法:“天地忽 如寄, 人生多苦辛。何如但饮酒, 邈然怀古人。南山有闲田, 不治委荆榛。今年适种豆, 枝叶何莘莘。豆实既可采, 豆秸亦可薪。(《拟古诗四十首之十》)虽然仅仅是短短几句诗词,但流露出其对于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巨大心理压抑对于纤尘不染的纳兰性德来说,确是一种痛苦折磨,同时也让他拥有了一种特别的隐逸性。”[2]除此之外,纳兰性德也十分敬佩诗仙李白,因为李白不肯折腰于权贵,且李白的豪侠飘逸、返璞归真、率直让其欣赏。从诗词“白日但静坐, 坐对门前山。”(《拟古诗四十首》)能够感受到诗仙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影子。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已经领略到李白浪漫超脱的诗词之风。
(二)修身养性的想法 康熙二十三年, 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一道南巡, 于当年十月到达无锡的时候, 他写了一封信给好友顾贞观,信的前半部分透露出其对江南美丽山水的热爱, 后半部分袒露出决意终老田园的愿望: “倘异日者, 脱屣宦途, 拂衣委巷, 渔庄蟹 舍, 足我生涯。药臼茶档, 销兹岁月。皋桥作客, 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 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然不敢必也。悠悠此心, 惟子知之, 故为子言之。”从中可以看出,其归隐避世的思想的决心。“虽然身处社会顶层,但其思想里更多的是对平民生活的向往。”[3]他的诗词中也处处传达出这种想法。他期盼能够远离尘嚣, 长伴古佛青灯, 继而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在《山中》一诗中这样写道:“高树暗如山, 倾崖石欲落。羁离悲夜猿, 险峨伤病鹤。酒怀万物清, 此时欣有托。山中一声磬, 禅灯破寥廓。”在他眼里,他更期盼有一天自己能够身着蓑笠, 乘一只小船, 置身世外看棋局。实际上类这种诗词, 纳兰的作品中有很多, 很明显, 诗人非常想抛弃社会中的是是非非, 独自去享受清风、明月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三)对佛老生活的热爱 纳兰性德给自己取别号为楞伽山人,“楞伽”原本是佛教经名, 含义为“宇宙万有皆是虚假不实, 唯是自心所观而导归于不生不灭之涅”。他还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饮水词”, “饮水”这一词, 来源于道明禅师答卢行者这样一句话:“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从其自己所取的名号以及作品集命名来看, 其十分钟爱于佛教思想。他的诗词作品中,更是处处充满着诸多禅意:例如“手写金字经, 唯寄结来生。莲花辗转, 杨枝滴露, 唯鉴微诚。想解奉倩神伤极, 凭诉和秋擎。西风不论, 一池浮萍, 几点荷灯。”这是一首想念家中妻子的词。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定期开展悼念已故亲人的活动。纳兰性德曾经自己动手写佛经, 以此希望能够和已故的爱妻可以在来生再相遇、相知、相爱,再结良缘。在《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词中, 诗人描绘了佛家的清静世界:“空空的山中,梵呗都是静的;
冰冷的水月,影子都沉下去了。”他非常期望自己能够如画里入静的老僧一般, 在西山绝顶结庵。此外,他还写了很多带有寓意佛理的诗词,比如“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在他诗词创作的后期, 其对金字经、慈云、莲花、杨枝等佛教词句运用的相当熟练,这类词取代了早期愁、泪等字样。“孤独的哀吟”,是纳兰性德“寻找宁静的天地安顿流浪的身心,寄托纤弱的情谊的愿望的”唯一途径。[4](四)厌恶官场、淡泊名利 纳兰性德有着自相矛盾的性格, 一方面,他曾经急切盼望能够积极深入社会, 建功立业, 另一方面,他深切感受到世道的黑暗险恶, 对现实的是是非非以及和官场的反复反感、厌恶, 他曾经十分感叹地说:“嗟哉华亭鹤, 荣名反为辱。”在他的观念中,“世事看奕棋, 劫尽昆 池灰;
长安罗冠盖, 浮名良可哀。不如巢居子, 遁迹从蒿莱。” 他对于年轻时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十分后悔,在其后期,他急切希望能够寻求到灵魂的安栖之所, 且用平淡的曲调来表现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淡泊态度,“吾本落拓人, 无为自拘束, 倜傥寄天地, 樊笼非所欲”, “人生若草露, 营营苦奔走;
为问身后名, 何如一杯酒”。
类似这种淡泊名利、曲调平淡的诗词在他的诗词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中蕴含的多种感情 词史表明,咏史都是以史为托,咏物都是以物为寓。咏史、咏物的落脚点,皆是回归到身心思想感情上的。纳兰的诗词中,有关边塞词皆有此特点。纳兰性德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一岁,有大把的时光都是在马背上度过。从词作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旅行者,也不是临敌戍边的拼命将士,更不是发配至塞外的流民。块垒郁结的塞上悲壮、伤感的词风,是其边塞词的惯用主题。词人深深的国家兴亡忧伤令人动容。在《蝶恋花·出塞》一词中,他曾这样描述:“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首出塞词的基调是非常悲怆、凄凉的,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当时国家兴亡、改朝换代的感慨、悲叹。《蝶恋花·出塞》创作于康熙 29 年9月,当时纳兰性德护驾于五台山龙泉关。当时金戈铁马,不息争战,让人忍不住回顾过往、思考人生,词人的悲痛、感慨由此而生。毛泽东曾经对纳兰此词做出四字评语:“看出兴亡”。简单的四个字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词篇的感伤国家兴亡的主旨。
(一)兴亡之叹 纳兰性德非常感伤国家的兴亡,由此其在塞上词中频繁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在《蝶恋花·出塞》词中,他这样写道:“今古河山依然无定据。在相似的画角之声中,牧马频繁奔来跑去。满目的荒凉,谁又能怎么样。西风吹老丹之枫树。从前幽怨应是无数。纵使铁马金戈,也不过青冢黄昏路。即使一往情深深几许,也是深山夕照深秋雨。”在这首出塞词中,整体基调是非常悲怆、凄凉的,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当时兴亡无据的多重感叹。《蝶恋花·出塞》创作于康熙 29 年9月纳兰护驾五台山龙泉关的时候。当时的金戈铁马、不息争战,勾起了诗人对历史回顾以及自己人生的思考,平添了词人几多悲凉以及不平。毛泽东曾经对纳兰这首词做出以下批语:“看出兴亡”。从这简单的四个字,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词篇的深致主旨。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道:“读书至古家国之故,忧危明盛,持盈守谦,格人先正之遗戒,有动于中,未尝不行于色也。” [5]纳兰性德表现了对历史和未来的独到眼光。
纳兰在陪奉词中借助明陵的变迁来抒发内心的兴亡感叹。在《好事近》中写到:“马首遥望青山,零散的繁华也不过如此罢了。转向断烟衰草,仅仅识得薄碑的题字而已。莫要寻找当年折戟,徒有空悲泪。斜日十三陵之下,犹过新丰猎骑。”词上半部分,描绘出明朝皇陵大端的繁华零落,断烟哀草,墓碑生薜,前史已经难辨。在下半部分,词人忍不住感叹过往。落日斜晖下的明朝十三陵如今已经成为当朝打猎的地方。在这其中,是怀有一种对于已经灭亡的明朝的感伤情感。其既然是清代皇朝的新兴权贵,其又为何对前朝的遗迹如此伤心呢?作为词人,纳兰性德用自己的一颗真诚之心仔细观察、体会动荡世界的前因后怨,如在《虞美人》这样写到:
“峰高独石当头起,影落双溪水。马嘶人语各西东,行到断崖无路小桥通。朔鸿过尽归期杳,人向征鞍老。又将丝泪 湿斜阳。回首十三陵树暮云黄。”从中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路途之中有了诸多的思乡却又不能归的忧伤,表达了对古今兴亡的感伤。
(二)怀乡之情 在纳兰的边塞词之中, 思乡之作充满着哀怨凄苦之情: 玉阑、红笺、西窗、水沉暖香等闺阁物象与塞外风物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达了温馨却又伤感的气氛。虽然心系闺阁,却又是无可奈何, 于是惆怅与凄惶之情更加深刻。在此类悲怆荒凉的边塞词中, 本应当是刚健的边塞词变得不再慷慨, 词人的感情很自然的体现在其词的字里行间里面。荒凉的边塞景观成为其表达自己感伤的内心感受的地方, 所咏的风景、旧迹以及历史人物仿佛皆和词人一样,拥有了强烈的思想。“归梦隔着狼河, 却依旧是一次次被河声搅碎。如此无味的醒还不如睡来的畅快;
梦中总是伴随着金屈戌,画图如同亲展玉鸦叉一般。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的辛酸与无奈, 这些萦绕于心的伤离怨别之情以及强烈难抑的思乡念家之绪让人感动不已。“由小见大中表现真情。”[6]家成了失意后最让他留念的地方, 是他漂泊天涯, 饱尝行役之苦的心灵港湾。
(三)塞上风情 纳兰性德非常擅长描述塞外的荒寒之景。如“午夜光寒, 照来积雪平于栈”的塞外雪景;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的豪壮悲苦;
“玉绳斜转疑清晓, 凄凄白月渔阳道”。“星影漾寒沙, 微茫织浪”的凄清广袤在纳兰的边塞词中,月低霜重征鸿、古戍、牧马、阴山等传统边塞意象处处可见, 它们勾勒出一幅雄壮豪阔的边塞生活图景。纳兰性德用细致的白描笔法, 营造出诸多气势恢宏、豪壮的边塞意境, 给人们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其求之 于词,惟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7]对于纳兰塞上词,王国维如是评价之。
(四)边塞生活独特感受 容若边塞词“以情心观景,以慧眼察物,写自己情中之景,抒自己景中之情,总是景与情化而为一。”[8]纳兰性德在边塞度过的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有时候独自披衣坐着,有时候半夜突然由于惊吓而坐、纵观纳兰性德此时的词,可以明显感受到清新词的背后是其对边塞生活的切身感受,字字皆感人至深。我们可以把这类词叫做”塞上失眠词”。“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该词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冬夜的雪景图,想象一下,五更时分,天色逐渐明朗,白白的积雪相互映照,寒气逼人,厚厚的积雪已经和栅栏齐平了。此时刮着呼呼的西风,无法睡着,其只有披着厚厚的衣服独自观看。其中一个“自”字使词人的孤单之感油然而生。眼前是辽阔无边的茫茫白雪,忍不住仰天长叹。似乎只有太阳出来天亮了,词人才得以从这种无边的思索中解脱出来,所以词人期盼晨星散落、大雁起飞,早点天亮。“何时旦”好像是词人心中的呐喊,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四、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一)对“花间”边塞题材的传承 《花间词》在清代重新发展到顶峰,引起了词坛的广泛重视。清朝人不像明代人那么“不知词而强作词”,而是在《花间》以及两宋词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了自我反省以及思考意识。纳兰性德曾经说过:“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自从纳兰性德读书认字开始,其便爱上了花间词作。因为他觉得只有细腻的情感与和谐的韵律才可以真正抒发出他的内心世界。后来,在他担任贴身侍卫一职时,他依旧是《花间词》不离手。在边塞时,他也常常是手持《花间集》。由此,纳兰词的风格与“花间”极其相近。
纳兰性德的相思题材的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和“花间”边塞词有着很多暗合关系。主要有“梦”的意象和“鸿雁”意象。纳兰性德六十首边塞词中,“梦”出现了 27 次,“雁” 出现了11次,“鸿”出现了 4 次。《花间集》23 首边塞词中,“梦”出现了 6 次,“鸿”、“雁”意象共出现了8次。“鸿雁”这一意象自有诗歌起就已经借以传情达意,《诗经》中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即把鸿雁起兴,来表现相思与离愁。比较而言,纳兰词和花间词中的“鸿雁”意象大多指的是借鸿雁来传书,至于相思之情,是无以寄托的。而“梦”的意象显示一种虚幻的感觉,要么是理想的达成,现实当中无法回到家乡;
要么是梦归故里;
现实中又无法和妻子团聚,只能梦中相见。但是纳兰词中往往是“梦不成”的:“过尽征鸿书未寄,梦又难凭”,“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即便是在睡梦中,期盼也是无法实现的。这其中的忧伤,想想便可知。
(二)对两宋边塞题材的传承 在纳兰性德给好友梁佩兰的书信之中,其中提到欲与其共同选词,把词人的“精神风致涌现于楮墨之间” 的建议。其中涉及到的欲选词人有周邦彦、晏殊、张先、秦观、苏轼、辛弃疾、陆游、柳永等北、南宋著名词人。其中包含了豪放与婉约词派的主要词人。而他录词的标准也是非常考究的,只“取其词之至妙者”,而不是仅仅悉数排列。纳兰性德的去世导致选词之事不了了之。但是由他所选择及的词人来看,他的词学研究也有所裨益。
(三)在清代边塞题材中的发展传承 纳兰性德是满清贵族,二十二岁中得进士后,入职三等侍卫,可以算是是天之骄子。然而他并没有就此狂妄。他所结交的朋友,大部分是大他二三十岁的汉族的落魄文人: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宜兴陈维崧,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于资财无所计惜。
这些清初的“俊异”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虽然怀有远大抱负,却都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纳兰性德和文人们诚心相待,从来没有以佼佼者自居,而是跟他们一样的 “狂生”,就这样征服了这些“落落难合”的狂狷的心。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论文之暇,间语天下事,无所隐讳”。
总结 从纳兰性德开始,许多边塞词陆续产生,题材方面也空前的广泛。除了厂家爱你的相思、思乡词,先后出现了感伤兴亡、风物词以及塞上生活等类型。
纳兰性德边塞词传承了先人的很多因素。《花间集》作为婉约的鼻祖,纳兰性德的词句字里行间都渗透出浓厚的“花间词”气息。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9]在其创作相思词时,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清新、婉约、真挚的边塞相思词让人感动。宋词是词的鼎盛时期,但当时的边塞词作非常少,只有少部分人进行相关的创作。纳兰性德废弃了柳词艳俗的成分,传承了清新、自然的特色,被认为是“晓风残月”后,柳屯田的重现。有词曾经这样评价纳兰的豪放词句“不啻坡老稼轩”,能够与苏轼、辛弃疾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即使纳兰的词没有南宋爱国词人救国无门的悲叹,但是却有着极其相似的们壮志难酬,依旧让人惋惜。
清代是词的中兴期,纳兰性德依旧活跃于清初的词坛。他不断的汲取营养,进步明显。他们的边塞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愁情入词。“容若小令,凄婉不可卒读。”[10] 清中期是边塞词创作的低谷,在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继续发展“壮怀”词,这可以说和纳兰性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晚清时期是边塞词的新的发展阶段,和当时的各种战争联系紧密,反应出词人的壮志和百姓的疾苦。
参考文献 [1][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一)[ 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 [2]乌尔沁.纳兰性德边塞词中的情感世界和隐逸意境[J].民族文学研究,2009(4).168-172.[3]徐福义.由纳兰词看容若创作思想的平民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96-98.[4]郑亚芳.自觉的心灵视界——纳兰性德边塞词意象分析[J].名作欣赏,2008(09).18-22.[5][清]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A].饮水词笺校[C].北京:中华书局,2005.489.[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8.[7]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8]季祝平.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6-50.[9]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10]吴梅.词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42.致谢 毕业论文论文即将完成,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对我的帮助,不管是论文题材的选定、论文主题的确定还是论文的修改,老师都热心认真,严厉负责。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张老师的严谨治学、知识渊博、认真负责我获益良多,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老师。
四年的大学生活仿佛白驹过隙,飞快的流逝,转眼我即将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在这四年我收获良多:良师益友,专业知识,学习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我收获之多仿佛无法用语言表达。在此,我想感谢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朋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二篇:浅析纳兰性德边塞词的归隐意识修改
浅析纳兰性德边塞词的多种意识
院系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2014年4月8日
摘 要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重要的词人,在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学思想,模仿并有所创新,真性情的抒发中亦有寄托。
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丰富,在六十首词中展现了多样的感受。兴亡感叹词描绘立身关外,触目所及的古戍、古战场、古长城,还有祖先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充满了吊古伤今,哀叹兴亡之感。怀乡与相思词作描写了扈从生活的艰苦、孤寂,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爱人的无限思念。塞上节令词以词人细腻的情感和塞外的凄凉景象独具特色。塞上风物词描绘关外独特景物,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饱含了词人的深情。
两宋边塞词中,纳兰性德的相思词真挚动人,并传承了清新晓畅的词风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同时摒弃了艳俗的成分;纳兰词虽没有辛派词人那种家国破裂的悲壮之感,但是其中的兴亡感叹、与壮志难酬之感与苏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词风雄浑豪荡的一面也对苏辛词有所传承。
清初期纳兰性德在与词坛“俊异”们交往唱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以“愁情”入词成为他们共同的特点。清中期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继承了纳兰词“壮”的特点,表现出壮怀激烈的宏大志向。而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国家的衰落,边塞词发生了新变,抒写了一首首时代的悲歌与哀曲。
关键词:纳兰性德;边塞词;意识
Abstract
Nalan Xingde, whose is so prevalent, is a significant poet of Qing dynasty.Nalan Xingde created his unique ideology in which he not only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 predecessors, but initially applied the bailing theory in the expression of natural feelings as well.His theory was reflected in compo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also refined the theory.Nalan Xingde’s frontier is inclusive.Various of feelings of the poet are reflected in the 60
frontier.Sitting alone or lying awake in bed in the sleepless nights of his bitter and lonely retinue life, the poet created dozens of reflecting his distinctive and subtle feelings about frontier life.The exclamation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ation was noted down when the poet outside of the pass, saw the ancient castles, ancient great walls and the battle field of his ancestors.His homesickness, his longing for his wife was expressed in the festival lyrics which also picture the desolate sights in
frontier.Among the frontier in Song dynasties, he developed Liu Yong’s natural and fresh style and explicit language but rejected the gaudy words.Different from the ci created by poets of Xin school whose stylistic features are solemn and stirring, instead of mourning the declining of a nation, his ci exclaims the rises and falls of a nation and his difficult-to-fulfill ambition and has a mighty and untrammeled feature.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formed a common feature of connoting a gloomy mood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among the peers in poetry writing.The responsory works between Nalan Xingde and Gu Zhenguan created during the relief process of Wu Zhaoqian are a reflection of real feeling and became a well-known touching story.However, a limited number of frontier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inherited Nalan Xingde’s mighty and untrammeled style to show great ambitions.With the decli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invasion of the great powers, frontier became threnodies for that age.Key Words:Nalan Xingde;frontier word;awareness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2 引 言........................................................................4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4
(二)文献综述.............................................................4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5
一、纳兰性德简介..............................................................6
二、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中蕴含的多种思想........................................6
(一)对隐士生活的羡慕....................................................6
(二)修身养性的想法......................................................7
(三)对佛老生活的热爱....................................................7
(四)厌恶官场、淡泊名利..................................................7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中蕴含的多种感情............................................8
(一)兴亡之叹............................................................8
(二)怀乡之情............................................................9
(三)塞上风情............................................................9
(四)边塞生活独特感受....................................................9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10
(一)对“花间”边塞题材的传承...........................................10
(二)对两宋边塞题材的传承...............................................10
(三)在清代边塞题材中的发展传承.........................................11 总结.........................................................................11 参考文献.....................................................................11 致谢.................................................................15
引 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归隐是古代士人不肯苟合于世俗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途径。孔子说:“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这句话已经成为历代士人避世归隐的原则与借口。中国古代有很多的隐士, 他们或潜藏不露, 或处山林, 或在草野, 或离朝市, 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虽然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隐士, 不曾有过真正归隐的生活阅历,但他的诗词作品中尤其是边塞词中, 却处处显露出强烈的归隐意识。
纳兰性德作为清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对其研究的论文著述非常多, 但学者们对纳兰性德的隐士心态却少有论及。本文试图对纳兰边塞词中的几种思想感情尤其是其隐士心态做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二)文献综述
包艳红(2007)认为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是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他笔下的边塞景物处处蕴含着兴亡之感和羁旅愁怀,景凄情真,既有凄婉迷离之美,又有沉郁豪放之气,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
陈桂娟(2009)指出,纳兰词研究是港台地区清词研究的重心,从思想性情的分析到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研究,以致纳兰性德与晏几道、李煜的比较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这些对大陆地区纳兰词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水云,蔡静玲(2012)指出,纳兰性德所产生的词风,和他的具体工作、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在清朝初期,满汉进一步交融买那个,在此大背景下,纳兰性德借此契机,大量吸收汉族的文化传统。纳兰性德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阅历以及他自己积极虚心学习都促使他在诗词方面获得极高的造诣。他主要汲取了花间词与李煜,在词调、意向方面的选择等方面将。
王树武(2010)认为,主要探讨纳兰性德地位的问题。考察纳兰性德的地位,应该注意到三个层次,即纳兰词在清词中的地位;纳兰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纳兰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只有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才可能得出正确的评价。
汤保梅(2013)指出,清代词坛,词人辈出,词作如林,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其光辉的成就却长期受轻视。就是与朱彝尊.陈维崧齐名的词家佼佼者纳兰性德,涉猎者也寥寥无几。近几年,虽陆续有人著文论述其人其词,但对其作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还没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天骥同志的新作《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文中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评价了纳兰性德词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和特色。纳兰词现存三百四十八首。论者一般认为纳兰词的主要内容有四:写爱情、悼亡妻、厌仕宦、歌友谊。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给出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词学的主要思想,如在模仿中创新,须抒发真性情,须比兴寄托等;
第三部分: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分析。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边塞词的主要内容,如兴亡之叹,怀乡之情,塞上风情,塞上生活等;
第四部分: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边塞词对“花间”、两宋和清代边塞词的影响;
第五部分:总结。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综述法。笔者收集和研读相关学者对纳兰性德边塞词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了解相关研究内容,并借助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索,借鉴其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一、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的家族是满清正黄旗,作为清朝初期大臣纳兰明珠的儿子,其拥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当时,其父明珠作为康熙身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得到整个家族的庇佑保护, 加上纳兰性德年少时就聪颖好学,因此,纳兰性德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头角了:其十四岁精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学,十七岁便中举。在康熙十五年,当时纳兰性德仅仅二十二岁,当年其参加殿试, 一鸣惊人, 名居二甲的第一, 赐其进士出身, 授其三等侍卫职位。纳兰性德在短时间内便接连得到提升,可以说是仕途十分顺畅。可以有幸当上殿前侍卫, 尤其是当上一等侍卫, 可谓是接近皇帝的最佳方式。“御殿则在帝左右,从扈则给事起居”[1]这也就意味着很快便可以加爵晋升、飞黄腾达。在大家眼里,一等侍卫是众人羡慕的职位,但纳兰性德却并不这样想。其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惊喜, 与之相反,从其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出其对侍卫生涯的反感。
纵观纳兰性德的一生,明显可以看出刚开始他也向很多年轻人一样,对国家政治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未来有着远大的抱负以及独到的见解。他的《金缕曲》一词中曾经这样描述到:“未得长无谓!竞须将、银河亲挽, 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 大笑拂衣归矣。”该词,明显可以感受到当年他的壮志豪情与远大志向, 其期望能够为国家、社会奉献自己的伟大志向溢于言表。曾经他认为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以及高贵的地位, 在凭借自己能力获得进土功名之后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以及美好愿望, 继而完成一个书生政治家的人生追求。然而对于封建社会而言, 理想期望越高, 愿望越美好, 相应的阻力也越大, 实现越困难。凭借纳兰性德的才华以及他的美好理想、抱负, 如果能够让其在国家政治上施展出自己的才华, 大展宏图于国家的统一大业以及民族团结 纳兰性德的愿望可谓是可以达成。然而,康熙是不会考虑到其个性与自身理想愿望, 仅仅由于自己兴致,给纳兰安排了殿前侍卫一职。对于康熙而言,是“天子用嘉”,可对于纳兰性德而言,是其伟大人生之路被彻底改变。纳兰性德觉得自己的理想已成空,却又身不由己, 难以承受但又没法摆脱。因此,我们可以在其很多诗词中,看到其透露出来的归隐田园、终老南山的想法。
二、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中蕴含的多种思想
(一)对隐士生活的羡慕
陶渊明是纳兰性德最热爱的古代诗人,在他眼里,自己和陶渊明的人生感悟与精神境界非常相似,故纳兰性德把陶渊明立为自己的榜样。他曾经表达了自身的此种想法:“天地忽 如寄, 人生多苦辛。何如但饮酒, 邈然怀古人。南山有闲田, 不治委荆榛。今年适种豆, 枝叶何莘莘。豆实既可采, 豆秸亦可薪。(《拟古诗四十首之十》)虽然仅仅是短短几句诗词,但流露出其对于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巨大心理压抑对于纤尘不染的纳兰性德 6
来说,确是一种痛苦折磨,同时也让他拥有了一种特别的隐逸性。”[2]除此之外,纳兰性德也十分敬佩诗仙李白,因为李白不肯折腰于权贵,且李白的豪侠飘逸、返璞归真、率直让其欣赏。从诗词“白日但静坐, 坐对门前山。”(《拟古诗四十首》)能够感受到诗仙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影子。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已经领略到李白浪漫超脱的诗词之风。
(二)修身养性的想法
康熙二十三年, 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一道南巡, 于当年十月到达无锡的时候, 他写了一封信给好友顾贞观,信的前半部分透露出其对江南美丽山水的热爱, 后半部分袒露出决意终老田园的愿望:“倘异日者, 脱屣宦途, 拂衣委巷, 渔庄蟹 舍, 足我生涯。药臼茶档, 销兹岁月。皋桥作客, 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 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然不敢必也。悠悠此心, 惟子知之, 故为子言之。”从中可以看出,其归隐避世的思想的决心。“虽然身处社会顶层,但其思想里更多的是对平民生活的向往。”[3]他的诗词中也处处传达出这种想法。他期盼能够远离尘嚣, 长伴古佛青灯, 继而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在《山中》一诗中这样写道:“高树暗如山, 倾崖石欲落。羁离悲夜猿, 险峨伤病鹤。酒怀万物清, 此时欣有托。山中一声磬, 禅灯破寥廓。”在他眼里,他更期盼有一天自己能够身着蓑笠, 乘一只小船, 置身世外看棋局。实际上类这种诗词, 纳兰的作品中有很多, 很明显, 诗人非常想抛弃社会中的是是非非, 独自去享受清风、明月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三)对佛老生活的热爱
纳兰性德给自己取别号为楞伽山人,“楞伽”原本是佛教经名, 含义为“宇宙万有皆是虚假不实, 唯是自心所观而导归于不生不灭之涅”。他还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饮水词”, “饮水”这一词, 来源于道明禅师答卢行者这样一句话:“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从其自己所取的名号以及作品集命名来看, 其十分钟爱于佛教思想。他的诗词作品中,更是处处充满着诸多禅意:例如“手写金字经, 唯寄结来生。莲花辗转, 杨枝滴露, 唯鉴微诚。想解奉倩神伤极, 凭诉和秋擎。西风不论, 一池浮萍, 几点荷灯。”这是一首想念家中妻子的词。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定期开展悼念已故亲人的活动。纳兰性德曾经自己动手写佛经, 以此希望能够和已故的爱妻可以在来生再相遇、相知、相爱,再结良缘。在《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词中, 诗人描绘了佛家的清静世界:“空空的山中,梵呗都是静的;冰冷的水月,影子都沉下去了。”他非常期望自己能够如画里入静的老僧一般, 在西山绝顶结庵。此外,他还写了很多带有寓意佛理的诗词,比如“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在他诗词创作的后期, 其对金字经、慈云、莲花、杨枝等佛教词句运用的相当熟练,这类词取代了早期愁、泪等字样。“孤独的哀吟”,是纳兰性德“寻找宁静的天地安顿流浪的身心,寄托纤弱的情谊的愿望的”唯一途径。[4]
(四)厌恶官场、淡泊名利
纳兰性德有着自相矛盾的性格, 一方面,他曾经急切盼望能够积极深入社会, 建功立业, 另一方面,他深切感受到世道的黑暗险恶, 对现实的是是非非以及和官场的反复反感、厌恶, 7
他曾经十分感叹地说:“嗟哉华亭鹤, 荣名反为辱。”在他的观念中,“世事看奕棋, 劫尽昆 池灰;长安罗冠盖, 浮名良可哀。不如巢居子, 遁迹从蒿莱。”
他对于年轻时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十分后悔,在其后期,他急切希望能够寻求到灵魂的安栖之所, 且用平淡的曲调来表现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淡泊态度,“吾本落拓人, 无为自拘束, 倜傥寄天地, 樊笼非所欲”, “人生若草露, 营营苦奔走;为问身后名, 何如一杯酒”。类似这种淡泊名利、曲调平淡的诗词在他的诗词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中蕴含的多种感情
词史表明,咏史都是以史为托,咏物都是以物为寓。咏史、咏物的落脚点,皆是回归到身心思想感情上的。纳兰的诗词中,有关边塞词皆有此特点。纳兰性德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一岁,有大把的时光都是在马背上度过。从词作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旅行者,也不是临敌戍边的拼命将士,更不是发配至塞外的流民。块垒郁结的塞上悲壮、伤感的词风,是其边塞词的惯用主题。词人深深的国家兴亡忧伤令人动容。在《蝶恋花·出塞》一词中,他曾这样描述:“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首出塞词的基调是非常悲怆、凄凉的,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当时国家兴亡、改朝换代的感慨、悲叹。《蝶恋花·出塞》创作于康熙 29 年9月,当时纳兰性德护驾于五台山龙泉关。当时金戈铁马,不息争战,让人忍不住回顾过往、思考人生,词人的悲痛、感慨由此而生。毛泽东曾经对纳兰此词做出四字评语:“看出兴亡”。简单的四个字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词篇的感伤国家兴亡的主旨。
(一)兴亡之叹
纳兰性德非常感伤国家的兴亡,由此其在塞上词中频繁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在《蝶恋花·出塞》词中,他这样写道:“今古河山依然无定据。在相似的画角之声中,牧马频繁奔来跑去。满目的荒凉,谁又能怎么样。西风吹老丹之枫树。从前幽怨应是无数。纵使铁马金戈,也不过青冢黄昏路。即使一往情深深几许,也是深山夕照深秋雨。”在这首出塞词中,整体基调是非常悲怆、凄凉的,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当时兴亡无据的多重感叹。《蝶恋花·出塞》创作于康熙 29 年9月纳兰护驾五台山龙泉关的时候。当时的金戈铁马、不息争战,勾起了诗人对历史回顾以及自己人生的思考,平添了词人几多悲凉以及不平。毛泽东曾经对纳兰这首词做出以下批语:“看出兴亡”。从这简单的四个字,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词篇的深致主旨。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道:“读书至古家国之故,忧危明盛,持盈守谦,格人先正之遗戒,有动于中,未尝不行于色也。” [5]纳兰性德表现了对历史和未来的独到眼光。
纳兰在陪奉词中借助明陵的变迁来抒发内心的兴亡感叹。在《好事近》中写到:“马首遥 8
望青山,零散的繁华也不过如此罢了。转向断烟衰草,仅仅识得薄碑的题字而已。莫要寻找当年折戟,徒有空悲泪。斜日十三陵之下,犹过新丰猎骑。”词上半部分,描绘出明朝皇陵大端的繁华零落,断烟哀草,墓碑生薜,前史已经难辨。在下半部分,词人忍不住感叹过往。落日斜晖下的明朝十三陵如今已经成为当朝打猎的地方。在这其中,是怀有一种对于已经灭亡的明朝的感伤情感。其既然是清代皇朝的新兴权贵,其又为何对前朝的遗迹如此伤心呢?作为词人,纳兰性德用自己的一颗真诚之心仔细观察、体会动荡世界的前因后怨,如在《虞美人》这样写到:“峰高独石当头起,影落双溪水。马嘶人语各西东,行到断崖无路小桥通。朔鸿过尽归期杳,人向征鞍老。又将丝泪 湿斜阳。回首十三陵树暮云黄。”从中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路途之中有了诸多的思乡却又不能归的忧伤,表达了对古今兴亡的感伤。
(二)怀乡之情
在纳兰的边塞词之中, 思乡之作充满着哀怨凄苦之情: 玉阑、红笺、西窗、水沉暖香等闺阁物象与塞外风物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达了温馨却又伤感的气氛。虽然心系闺阁,却又是无可奈何, 于是惆怅与凄惶之情更加深刻。在此类悲怆荒凉的边塞词中, 本应当是刚健的边塞词变得不再慷慨, 词人的感情很自然的体现在其词的字里行间里面。荒凉的边塞景观成为其表达自己感伤的内心感受的地方, 所咏的风景、旧迹以及历史人物仿佛皆和词人一样,拥有了强烈的思想。“归梦隔着狼河, 却依旧是一次次被河声搅碎。如此无味的醒还不如睡来的畅快;梦中总是伴随着金屈戌,画图如同亲展玉鸦叉一般。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的辛酸与无奈, 这些萦绕于心的伤离怨别之情以及强烈难抑的思乡念家之绪让人感动不已。“由小见大中表现真情。”[6]家成了失意后最让他留念的地方, 是他漂泊天涯, 饱尝行役之苦的心灵港湾。
(三)塞上风情
纳兰性德非常擅长描述塞外的荒寒之景。如“午夜光寒, 照来积雪平于栈”的塞外雪景;“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的豪壮悲苦;“玉绳斜转疑清晓, 凄凄白月渔阳道”。“星影漾寒沙, 微茫织浪”的凄清广袤在纳兰的边塞词中,月低霜重征鸿、古戍、牧马、阴山等传统边塞意象处处可见, 它们勾勒出一幅雄壮豪阔的边塞生活图景。纳兰性德用细致的白描笔法, 营造出诸多气势恢宏、豪壮的边塞意境, 给人们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其求之 于词,惟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7]对于纳兰塞上词,王国维如是评价之。
(四)边塞生活独特感受
容若边塞词“以情心观景,以慧眼察物,写自己情中之景,抒自己景中之情,总是景与情化而为一。”[8]纳兰性德在边塞度过的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有时候独自披衣坐着,有时候半夜突然由于惊吓而坐、纵观纳兰性德此时的词,可以明显感受到清新词的背后是其对边塞生活的切身感受,字字皆感人至深。我们可以把这类词叫做”塞上失眠词”。“五夜光寒,照来 9
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该词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冬夜的雪景图,想象一下,五更时分,天色逐渐明朗,白白的积雪相互映照,寒气逼人,厚厚的积雪已经和栅栏齐平了。此时刮着呼呼的西风,无法睡着,其只有披着厚厚的衣服独自观看。其中一个“自”字使词人的孤单之感油然而生。眼前是辽阔无边的茫茫白雪,忍不住仰天长叹。似乎只有太阳出来天亮了,词人才得以从这种无边的思索中解脱出来,所以词人期盼晨星散落、大雁起飞,早点天亮。“何时旦”好像是词人心中的呐喊,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四、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花间”边塞题材的传承
《花间词》在清代重新发展到顶峰,引起了词坛的广泛重视。清朝人不像明代人那么“不知词而强作词”,而是在《花间》以及两宋词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了自我反省以及思考意识。纳兰性德曾经说过:“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自从纳兰性德读书认字开始,其便爱上了花间词作。因为他觉得只有细腻的情感与和谐的韵律才可以真正抒发出他的内心世界。后来,在他担任贴身侍卫一职时,他依旧是《花间词》不离手。在边塞时,他也常常是手持《花间集》。由此,纳兰词的风格与“花间”极其相近。
纳兰性德的相思题材的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和“花间”边塞词有着很多暗合关系。主要有“梦”的意象和“鸿雁”意象。纳兰性德六十首边塞词中,“梦”出现了 27 次,“雁” 出现了11次,“鸿”出现了 4 次。《花间集》23 首边塞词中,“梦”出现了 6 次,“鸿”、“雁”意象共出现了8次。“鸿雁”这一意象自有诗歌起就已经借以传情达意,《诗经》中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即把鸿雁起兴,来表现相思与离愁。比较而言,纳兰词和花间词中的“鸿雁”意象大多指的是借鸿雁来传书,至于相思之情,是无以寄托的。而“梦”的意象显示一种虚幻的感觉,要么是理想的达成,现实当中无法回到家乡;要么是梦归故里;现实中又无法和妻子团聚,只能梦中相见。但是纳兰词中往往是“梦不成”的:“过尽征鸿书未寄,梦又难凭”,“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即便是在睡梦中,期盼也是无法实现的。这其中的忧伤,想想便可知。
(二)对两宋边塞题材的传承
在纳兰性德给好友梁佩兰的书信之中,其中提到欲与其共同选词,把词人的“精神风致涌现于楮墨之间” 的建议。其中涉及到的欲选词人有周邦彦、晏殊、张先、秦观、苏轼、辛弃疾、陆游、柳永等北、南宋著名词人。其中包含了豪放与婉约词派的主要词人。而他录词的标准也是非常考究的,只“取其词之至妙者”,而不是仅仅悉数排列。纳兰性德的去世导致选词之事不了了之。但是由他所选择及的词人来看,他的词学研究也有所裨益。
(三)在清代边塞题材中的发展传承
纳兰性德是满清贵族,二十二岁中得进士后,入职三等侍卫,可以算是是天之骄子。然而他并没有就此狂妄。他所结交的朋友,大部分是大他二三十岁的汉族的落魄文人: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宜兴陈维崧,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于资财无所计惜。
这些清初的“俊异”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虽然怀有远大抱负,却都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纳兰性德和文人们诚心相待,从来没有以佼佼者自居,而是跟他们一样的“狂生”,就这样征服了这些“落落难合”的狂狷的心。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论文之暇,间语天下事,无所隐讳”。
总结
从纳兰性德开始,许多边塞词陆续产生,题材方面也空前的广泛。除了厂家爱你的相思、思乡词,先后出现了感伤兴亡、风物词以及塞上生活等类型。
纳兰性德边塞词传承了先人的很多因素。《花间集》作为婉约的鼻祖,纳兰性德的词句字里行间都渗透出浓厚的“花间词”气息。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9]在其创作相思词时,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清新、婉约、真挚的边塞相思词让人感动。宋词是词的鼎盛时期,但当时的边塞词作非常少,只有少部分人进行相关的创作。纳兰性德废弃了柳词艳俗的成分,传承了清新、自然的特色,被认为是“晓风残月”后,柳屯田的重现。有词曾经这样评价纳兰的豪放词句“不啻坡老稼轩”,能够与苏轼、辛弃疾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即使纳兰的词没有南宋爱国词人救国无门的悲叹,但是却有着极其相似的们壮志难酬,依旧让人惋惜。
清代是词的中兴期,纳兰性德依旧活跃于清初的词坛。他不断的汲取营养,进步明显。他们的边塞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愁情入词。“容若小令,凄婉不可卒读。”[10] 清中期是边塞词创作的低谷,在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继续发展“壮怀”词,这可以说和纳兰性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晚清时期是边塞词的新的发展阶段,和当时的各种战争联系紧密,反应出词人的壮志和百姓的疾苦。
参考文献
[1][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一)[ 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
[2]乌尔沁.纳兰性德边塞词中的情感世界和隐逸意境[J].民族文学研究,2009(4).168-172.11
[3]徐福义.由纳兰词看容若创作思想的平民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96-98.[4]郑亚芳.自觉的心灵视界——纳兰性德边塞词意象分析[J].名作欣赏,2008(09).18-22.[5][清]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A].饮水词笺校[C].北京:中华书局,2005.489.[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8.[7]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8]季祝平.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6-50.[9]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10]吴梅.词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42.致谢
毕业论文论文即将完成,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对我的帮助,不管是论文题材的选定、论文主题的确定还是论文的修改,老师都热心认真,严厉负责。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张老师的严谨治学、知识渊博、认真负责我获益良多,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老师。
四年的大学生活仿佛白驹过隙,飞快的流逝,转眼我即将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在这四年我收获良多:良师益友,专业知识,学习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我收获之多仿佛无法用语言表达。在此,我想感谢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朋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三篇:纳兰性德边塞词中的挣扎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院 班属 级
马云飞 文学院
学 号 专
业
010701029 汉语言文学
2007(1)
远走塞漠 情归何处
——浅析纳兰性德边塞词中的情感挣扎 题
目
指导老师
赵 青
职称
讲 师
2011 年 5 月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清朝初期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以其感伤抒情为主题的词而为后人所关注,而他的边塞词的数量也可谓超越前人,纵观纳兰性德的边塞词,我们会发现,这些词在立意、取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倒映出他心灵深处复杂矛盾的情感。亲人间的悲欢离合,官场上的明争暗斗,时代赋予的特殊身份,种种的痛苦与无奈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这位忧郁的相门公子。悲
[1](P63)等等。字慨万分的纳兰性德总说自己是“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里行间充溢着内心世界的情感挣扎。倘若我们能真正地深入细致地去解读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便不难体味其爱情与婚姻的挣扎、远走塞上的挣扎以及时代交替的挣扎,是家庭、功业和时代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位相门公子如此深感无奈而悲慨忧郁。
关键词:纳兰性德;边塞词;情感;挣扎;原因
Abstract: The early Qing Dynasty Ci writer known for its lyrical theme of sentimental words and concer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his frontier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number of words than their predecessors, the Frontier Throughout Nalanxingde words, we will find These words in the conception, drawing, art forms, etc.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Nalanxingde the frontier words reflected his soul out of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emotions.Between family joys and sorrows, and the bureaucratic infighting on the times given special status, all the pain and frustration all the time troubled son of the depression phase gate.Lights in extreme grief and indignation in the general said he was “accidentally, Zi Jing dust States, the first door black clothing” [1] and so on.Between the lines the inner world of emotions filled with struggle.If we can really go in depth and meticulo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frontier Nalanxingde word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appreciate the struggle of his family and love and went to the Frontier and the era of the turn of the struggle struggle, family, exploits,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age makes the phase gate and Grief son so deeply troubling depression.Key words: Nalanxingde, Frontier words, emotion, struggle, reasons
2345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显赫的皇族,纳兰性德平日的生活本应该是安闲平静的,可是作为皇帝侍卫却又不得不一次次随驾出征。征途中的种种波动与其天生向往安闲平静的性情相互矛盾,引起了他对故园的无限向往。“夜深千帐灯”,倘若将这幅画面置于盛唐意气风发的时代氛围下,无疑是一张壮阔豪迈的边塞夜景图。但此处却透着词人的无奈和不满。随着山水兼程,行途越来越深入,离开故园和安宁的生活也越来越远,词人只有通过深夜在梦中回到家园一享温情。谁知风雪交加却令他好梦难成。本是词人自己心中烦乱不安,无从入梦,这里却偏偏迁怒于物,反说风雪搅扰了他的梦。这样的情感所出,则使得上阙“塞外千灯图”顿时充满了浓厚的哀怨沉痛之感。
(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之前提到,纳兰性德自22岁至31岁担任康熙皇帝的侍卫。“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8](P76)皇帝诗性大发,他随声唱和;皇帝著书立说,他受命译制;皇帝行猎,他则执弓冲突,跃马随围;皇帝每次出巡,他都是“日侍上所,巡幸无远近,必从”。九年之中,他扈从皇帝“数尝西登五台, 北陟医巫闾山, 出关临乌喇, 东南上泰岱, 过阙里, 度江淮, 至姑苏” [9](P103)。而且,康熙十七年(1678)皇帝巡视京畿和塞外;康熙二十一年(1682)皇帝东出山海关, 到清朝发祥地巡视, 祭长白山;康熙二十二年(1683), 皇帝二月赴五台, 登长城, 七月巡古北口;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 皇帝再一次往古北口。纳兰性德均随侍巡幸。身为臣子的纳兰性德能够有机会走出京城,饱揽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更多的则是体味边疆生活的苦与悲。渴望和平安定的纳兰性德与边疆普通士兵一样都深切盼望战事早日结束,祈盼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他并没有主宰这一切的能力,他只是皇帝手中众多棋子中的一枚,根本无力实现心中的理想,因此往往心中所盼与现实会有相当大的落差。看清了这一切的纳兰性德无奈自己的处境,不甘做“笼中鸟”,但又无法挣脱现实,心中悲苦感叹之情油然而生,他的边塞词中便也不知不觉隐含了对世事的厌倦和幻灭感。如《满庭芳》:
堠雪翻鸦,冰河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5](P261)
纳兰伫立松花江畔,面对满族入侵前的古战场,情绪悲怆。上片的前五句景语,写古战场的荒寒阴森,以“总堪悲”绾。下句转进,先说有“中宵起舞”的爱国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之心,但“那有村鸡”一句转折,表明了无由以报,徒增伤感,再以金笳声声烘托,更添一种悲慨。下片在上片的景与情中转为议论,表达出满怀的哀怨与痛苦,纳兰性德把纷纷扰扰的的实现喻为缠杀变换的棋局,认为世事“翻覆”,只是如同棋盘上的输赢而已,而世上群雄逐鹿也就不过是蜗角相争,这一切的一切仅因微利细故而起,今日回首,一切都是虚无短暂的。词中着意描绘了用于记录将士战功的碑碣,在斜阳的映照下,既断且残,一片萧瑟。于是乎,词人发出了年华如江水一去不复回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对现实厌倦与幻灭。这首词同样为前景后情,全词巧于铺垫,气势壮观,真情四溢。此中情感虽然流于消极,但我们却可从中感受到纳兰性德郁结于心的悲苦惆怅。
(三)恩怨兴亡与时代交替的纠结
法国著名哲学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10](P758)出生于历史更替之时的纳兰性德,有着复杂的历史兴亡之感。这种挣扎首先来自于对家族历史的记忆。纳兰性德虽是相门之子,但非皇帝嫡亲,他的家庭和满清皇室关系密切而又复杂,既是姻眷,又是世仇。纳兰性德生活的时代正是所谓“康乾盛世”初期,他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 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 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 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 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叫金台什, 为叶赫部贝勒, 其妹孟古, 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 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 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似锦的生活。但是命运再次捉弄了纳兰性德,家族的恩怨、先祖的争斗、前代的兴亡之业,或多或少的引起纳兰对人生的思考:没有浪漫乐观,少了慷慨悲壮,有的却是浓郁的感伤与凄凉。
同时,时代的交替给纳兰性德的挣扎与其所处的大的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清王朝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李自成的失败带来的满清帝国的建立,许多反清复明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一些具有民族意识的汉族文人身经沧桑之变,他们在民族失败的耻辱、国家灭亡的哀痛。个人仕途坎坷面前感到人生空幻无常,充满的悲观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伤感倾向。更为重要的是,与明末那种解放思想相反,清初是极盛一时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作为明代形成的那种浪漫主义思潮和市民文艺突然萎缩,浪漫主义文学一变成为伤感文学,成了当时文学的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主要潮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纳兰性德不得不受到这种时代伤感思潮的影响,这对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对他所处的地位、时代都感到厌倦,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思想。如《菩萨蛮》:
黄玉紫塞三千里,女墙两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5](P84)
这里词人通过黄云、紫塞、啼乌。落日、笳声、残灯,构成荒漠凄凉、肃杀萧索的境界,烘托出词人思乡的悲怆孤独的心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纳兰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孤独寂寞的处境以及由此而生的苦闷忧郁的内心体验的抒写,从而体现心灵上的痛苦,全词基调消极悲怆,简直是让世人难以忍受的穷愁寂寞和无法承受的心灵重荷!
再如《于中好》:
冷露无声夜欲阑,栖鸦不定朔风寒。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
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明朝匹马相思处,如隔千山与万山。[5](P196)
这种萧疏散懒的心态,无可无不可的人生观的内层潜在着一颗多么无奈秋悲的忧心。词人在一路感叹,一路挣扎,一路颠簸中,努力用爱情这块柔软的轻纱来擦干那伤痕累累的灵魂血迹,并到梦中去寻找一个总是不可实现的安顿地。这意味着词人对现实追求的放弃,也暗示着纳兰对理想追求的放弃。生命漂泊之感与向往安定之感构成其边塞词重要的精神源头。塞上风景的描写没有慷慨激昂、烟花烂漫,而涂上了词人的漂泊感受,萧瑟低沉。
纵观纳兰性德一生所作的边塞词中,兴亡慨叹,故乡之思,古迹吟咏,边塞风光等等各种题材均有涉及。总之,纳兰把对边塞的目之所睹、耳之所闻、心之所思,真切生动的写入他的词中,让我们走进他的细腻复杂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的挣扎与彷徨。他笔下的边塞无不蕴含着兴亡感和羁旅愁思,景凄情真,在他哀感顽艳的总体风格之外,更融入了他独有的对人生,时空,历史的宿命感和体悟,为边塞词意境风格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体现出清初文化背景和时代思想的状态,感伤孤独和无奈幽凉的情绪,道出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徐轨.词苑丛谈[M].重庆出版社,2001.[2]赵尔巽.清文史稿[M].商务出版社,1994.[3]陈维崧.词话丛编第二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0-
第四篇:纳兰性德词的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
学生姓名: 陈玉婷
学 号: 118580046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1级专升本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
内容提要:纳兰性德,一个出生贵族家庭的性情中人,一个具有落拓无羁的性格,超逸脱俗的秉赋,出众的才华,敢于傲视功名的一等带刀侍卫,一个虽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的少年才俊,一个能将爱情、友情、乡情揉碎了再捏成词,谱成曲,叫人不忍卒读,又令人百感交集的“清初第一词人”,“千古第一伤心人”。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能叫当时“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实在是耐人寻味。关键词:纳兰性德 鲜明题材 真纯特色 独特环境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词人,正黄旗人。出身贵胄,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其本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深得皇帝宠信隆遇。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王国维评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①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著有《通志堂集》②,词先后结集《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现存348首。③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以爱情(悼亡)词最哀感顽艳,引人共鸣。
纳兰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的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他虽然拥有御前随驾侍卫的个人经历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环境,但他在爱情上却因恋人未得和爱妻去世受到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哀叹伤悲。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纳兰性德的这些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上他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特有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鲜明的题材特色
纳兰性德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爱情阻隔、发妻早亡的哀怨;陪皇随驾,出塞行役时的感慨;赠友抒怀的情真意切。贯穿其间的主线,是他热切追求人性的纯美,爱情的缠绵,友情的珍贵。其作品的主旨情调是伤感哀怨之音。其中尤以爱情、悼亡和乡思的题材最为凄婉动人。
(一)缠绵悱恻的爱情词
纳兰性德虽出身贵胄,一生富贵安逸,却天生了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一段女儿柔肠。他善于描摹少女的风情万种,借描写少女的春愁秋怨表达自己对情人、恋人的相思之苦,相离之怨。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栏杆处寂无声。几回断肠处,风动护花铃。”
《菩萨蛮》:“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
这两首词是纳兰性德初恋时的作品,前一首背景不明晰,可以认为是写自己在月下等待恋人来,对方却爽约,作者这时想到“原是瞿塘风间阻”遇到阻力。后一首背景更清晰了,这就是相传纳兰与表妹雪梅相恋,雪梅被纳兰母亲软禁于小红楼。作者认为恋人终日在“泪洗胭脂面”从而关心其“薄衾寒不寒”。这两首词从不同角度描述作者当时相知不能相见的苦痛。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一朵芙蓉”,“ 小晕红潮”,“凝情”,“ 叩玉钗”仅仅几个词就把小女儿那种娇俏可爱的羞态描摹得惟妙惟肖,她那百转千回、欲说还休的风情跃然眼前。这是不是纳兰性德那传说中的自小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表妹呢?如果是,那将是一个多么惹人喜爱的可人儿,她的入宫又会带给多情人几多的伤感啊!
翻翻《饮水词》,多少是写离愁别恨,相思怀人的啊!女子由思念征夫而伤春怀愁,百无聊赖。男人塞外思故,归心似箭。对于多情似纳兰的男女来说,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相知不能相见了。纳兰因爱情的不如意,郁郁终生,词中多写分离之苦,或闺中怀人,或旅途怀妇,总是怨愁难遣,怅惘难消。应念了他那句“予本多情人,寸心卿自持” ④的话语。
(二)凄恻哀怨的悼亡词
在纳兰“多情总被无情误”的人生中,爱妻卢氏骤然辞世给了他惨痛的打击,对他的词作的题材和风格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妻子初亡到纳兰三十一岁病逝,他写有悼亡词四十余首。其作品伴随他的整个后半生,形成了他凄恻哀怨的独特风格。虽然绝大部分词的确切年代很难考证,但我们仍然能从已知的材料及词作的内容中找寻出纳兰那千般痛苦、万种思念。
纳兰二十二岁,重阳节前夕,梦见妻子,执手哽咽,醒来即作一首《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读来令人倍感凄凉。
再看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竞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金缕曲》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哀思三载,大梦未醒,试想贤妻离去,或许因“人间无味”而“尘土隔,……埋愁地。”这就是“钗钿约,竞抛弃”的原因吧。下阕则设想与阴间妻子“双鱼寄”了解她“年来苦乐”,进而梦想未来“待结个、他生知己”,又担心“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只能“清泪尽,纸灰起”。这种爱妻早逝生死睽隔,已令人痛断肝肠,而期望来生又不可得的现实,把人推向绝望,则格外凄绝。
《鹊桥仙·七夕》“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这些作品语气哽咽、如泣如诉,识别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相处时的一花一木,一点一滴时时萦绕于心,昔日爱人用过的东西,留下的遗物,走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哪一样没有诱发词人不加节制的相思之情,交织着词人绵绵不尽的追悔之意。
纳兰在《荷叶杯》中写到:“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道是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可见,卢氏不仅是纳兰的恩爱发妻,也是被纳兰视为人生一知己的。在封建社会,男女间爱情能达到这样的层次是极其罕见的。纳兰常以谢道韫指代亡妻,如《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以李清照、赵明城夫妇之典喻自己和卢氏:“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卢氏与纳兰志趣相投,夫妻二人婚姻生活的幸福程度可以想见。正因为卢氏不仅是纳兰的妻子,也是他的知己和朋友,卢氏的去世对纳兰而言所触动的不仅仅是儿女情长。“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⑤那种超越于寻常男女之上的精神深处的息息相通,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体贴与照顾,以及亲情的和谐与温暖等等,所有这些微妙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伴侣一旦失去,将是无法代替的,而往昔的幸福亦是不可能复现的。
(三)坦荡纯真的友情词
纳兰虽出身贵籍高门,却能做到“在贵不骄,处富能贫”。他写过“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⑥偏偏这位浊世佳公子生在了“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的金丝笼里;他对人坦诚重义,见才必怜,见贤必慕,恰恰生在了帝王侧,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要在龌龊的官场曲迎奉承,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与无奈。也许,只有在朋友至交那里才能得到友情的蕴籍,得到心灵的安宁。因此,他的友情词是俊迈豪放的,意气纵横的,肝胆相照的。《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
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众土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词中的梁汾是清代著名词人顾贞观的号,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金缕曲·赠梁汾》词中“有酒惟浇赵州土”表明其仰慕平原君礼贤下士、结交知己的人品。而“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则表明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已”“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来帮朋友拆解困境。并郑重许诺:“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字字句句,发自肺腑,令人读来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纳兰性德不仅对顾贞观如此,对当时许多颇具名气的文士和布衣文人都能倾心结交。包括吴兆骞、姜宸英、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等皆与他成为忘年知交。他的朋友梁佩兰评价他是“不尚贵游,而好蓬荜。”“黄金如土,惟义是赴。见才必怜,见贤必慕。”从纳兰词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喜好朋友,敬重朋友,仗义疏财,有仁有义的纳兰,也深深地被他词中的真情所感动,所鼓舞。纳兰是纯真的,纤尘不染的,其词是情感充沛的,浑然天成的。
(四)豪迈衰飒的行役词
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皇南巡北游,唱和诗词,编书著述,受到皇上的赏识。然而他却对这种扈从生涯显现出厌倦,不时在词作中流露出乡关之思和怨尤之情,请看: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独具特色的塞外风光激发起了喜爱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纳兰强烈的创作欲望。然而,面对着广袤的大自然,听着塞外的风雪声,他又忍不住想起家的温馨舒适,想起“轻别离”的扈从生涯,他又感到无限凄凉。因此,他词的上阙多描摹壮丽的塞外风光,而下阙却笔锋一转,抒发自己身在天涯心在家,身心相离的愁怨。将壮丽的塞外风光和凄婉的思乡之情糅合在一起,纳兰营造了一幅幅兼具壮美与凄美的画面,丰富了我国古典诗词之一——思乡词的意境。
二、深婉真纯的艺术特色
词始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时期,词渐衰微,平庸者多。至清代,词学重受文人关注。然而词家往往循规蹈矩,鲜有突破,故产生浮艳颓靡之风。此时,纳兰性德的词就如一股清新的空气,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生气和活力。纳兰性德的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情真”,词风上承李煜,工于写情,惯于白描、直抒胸臆,意象清新疏朗;风格哀婉、缠绵、凄恻、顽艳。他擅长篇幅短小的小令,蕴造清新疏朗的意象,将词作的题材与艺术风格和谐统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情感真挚、颖慧绝代的浊世才俊少年。
(一)纳兰词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真切、自然的风格特点。
纳兰词,写真意,抒真情,说真话,不拐弯抹角,不矫揉造作,而且语言优美流畅,形式和谐,不受格律的拘束,行云流水,喷薄而出。如以下几首:《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还有,像“月华如水”、“波纹似练”、“有泪如潮”,“天上人间一样愁”这样自然、亲切的词句随处可见。难怪王国维评价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唐圭璋认为纳兰性德”待人真,作词真,写景真,抒情真,虽力量未充,然以其真,故感人甚深。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者,亦以其词真也。”刘大杰也说纳兰性德”他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是实实在在地吐露出自己的声音。这才是真实的诗……,纳兰性德词的价值全部在这地方。”
(二)纳兰词虽缘自“真”,但并没有流于浅薄,而是善于营造凄婉意境: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意蕴籍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表达孤寂之情。因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请看《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这首小令看来是恋人雪梅被选到宫里之后,纳兰倍感孤寂、痛苦而作,写得轻灵凄婉,深沉感人。词人用黄昏、乌鸦、柳絮、春阁、瓶梅、心香等物象深刻表达相思的凄苦,其意境和物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实景的描画,又有心如死灰的暗喻。
(三)纳兰认为填词同作诗一样,一是要重比兴、写忧患,二是有寄托、抒真情。就是必用比兴之法,寄托自己的思想追求和不平,以抒发自家性情,所以“比兴此焉托”。从这一思想出发,纳兰性德认为诗词创作用不用比兴寄托思想感情至关重要,他主张在诗词创作中必须“意在言外”,这样才能蕴藉含蓄,高澹有味。其词作中即不乏这样的作品,如:
《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在这首咏白梅的词中通过对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赞赏和对它孤独凄清处境的同情,寄托了作者的心志,产生了“高远有味”的艺术效果。
三、独特的艺术环境:
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不止受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和词作优良传统的影响,而且与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切身遭遇的感慨相一致。
(一)个人所处生活环境原因
他和李煜一样,都是贵族,物质、生活绝无半点缺陷,但是精神上却有着同样无法排解的悲痛:生死无常,人生如梦,家国之感,悼亡之情,于是他广交“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样一来造成了这位贵族青年的艺术的心境与灵魂:他仰慕汉文化知识,背离当时的社会主流,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
(二)十分广阔深远的社会现实原因。
纳兰所处的康熙王朝还是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尚未完全稳定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种族内部纷争激烈,八旗子弟争权夺位,尔虞我诈。特别是中原文化与满族人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既震撼了满族人的心灵,又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封建末世悲凉的社会命运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纳兰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三)内在曲折的精神因素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纳兰由于特殊的姻缘关系加上独特的才华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而左右于皇帝身边,尽得人间富贵,可他却“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⑦一方面他有拳拳报国之心,悃悃忧民之意,渴望入世,成就一番事业;一方面却又看不上官场的,并进而“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这实在是个深不可解的矛盾,但正是在这一矛盾的思想里使我们看到了纳兰的又一美好品格,那就是他虽为豪门公子、皇帝近臣,却不为名缰利锁所羁绊,不做同流合污之辈,甘有隐逸之心。
四、结束语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在仕途生涯中还没有来得及建功立业,在朝政上远没有其父明珠那样的具有影响力,但他却成为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他没有后主李煜那种国破被羁的悲惨境遇,又没有出身闺门的婉约派之宗李清照背井离乡南迁的伤痛和丈夫去世后生活艰难曲折的命运,也没有武将文人辛弃疾那样英武豪迈和欲收复国土而不达的悲愤情怀,其词的名气亦略逊于前者。但纳兰却被王国维赞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赞曰:“八百年来无此作者”。在大清进入康乾盛世之初,纳兰性德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成为词坛中兴的中坚角色。这足以引起后人对纳兰性德这份文学遗产研究的必要。我们只是说:当代诗人同样需要纳兰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需要纳兰那种感人至深的激情;在诗词创作中也应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需要更多可令后人追忆不已,具有真正文学艺术价值的传世作品。从这种角度着眼的话,研究纳兰性德词尚有漫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②《通志堂集》其中包括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度三卷,文二卷,渌文亭杂识四卷; ③纳兰词又一说342首;
④出自纳兰性德《拟古》第十五首; ⑤出自纳兰性德《沁园春·代悼亡》; ⑥出自纳兰性德《拟古》第三十九首; ⑦出自韩艾《神道碑》。
参考书目:
1、纳兰性德 《纳兰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5月出版
2、刘德鸿 《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出版
3、苏缨 毛晓雯 夏如意 《纳兰容若词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4、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0年4月出版
5、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间词》 群言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6、严迪昌 《金元明清词精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7、安意如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
8、苏缨 《纳兰词典评》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
第五篇:纳兰性德词的解析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而这个初见,词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七夕的时候,唐杨二人在华清宫里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犹在,马嵬坡事变一爆发,杨贵妃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据说后来唐明皇从四川回长安的路上,在栈道上听到雨中的铃声,又勾起了他对杨贵妃的思恋,就写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铃》。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的誓愿。
白话译文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是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作品。词中感怀前尘往事。上片写一个孤独的人在秋风中夕阳下沉思往昔。“西风”、“凉”、“黄叶”、“残阳”等词渲染了一幅凄凉的氛围。下片追忆当年醉酒、赌书的情形,这些在过去看来很平淡的旧事今天却无法重温了。[1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和他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他对这位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5]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文学赏析一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6]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6][7][8]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6][7][8]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6][7]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8]
文学赏析二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句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9]
名家点评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黄东甫……《眼儿媚》云:„当时不道春无价,幽梦费重寻。‟此等语非深於词不能道,所谓词心也。……纳兰容若浣溪沙云:„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即东甫眼儿媚句意。酒中茶半,前事伶俜、皆梦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