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学科培训讲稿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音乐学科校本培训讲稿
主讲人:***
一、PPT 课件的使用与制作、图片、音频、视频教具的采集与下载。
在实际的教学中,以上教学基本功的合理利用,让我的音乐课充满了快乐和兴趣,但有时又过分追求课件的“外在美”,课件花里胡哨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失去了教具辅助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过于重视演示过程,传授知识,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二、设计课堂要把握的“三个基本点”、“两个关键”、“一个核心”是什么?
设计课堂要把握“三个基本点”,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以教学为本;
“两个关键”,提出好的问题,设计自然的过程; “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建立学习组织遵循的原则和策略是什么?。(1)同趣原则。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意愿把具有共同志趣和爱好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学习组织,如器乐小组、歌唱小组、舞蹈小组、表演小组等。这种组建方式能够保证同组学生间的研究兴趣的一致性。
(2)同题原则。根据同一研究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而形成自由组合型学习组织,充分赋予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择伴、自主探究等权利,让学生在知识互补、智慧碰撞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
(3)异质原则。每个合作小组的成员要尽量具备异质性,即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个性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以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建立学习组织的策略:
(1)使用 U 型座位。改变音乐教室的空间形态,由原来的秧田式座位变成 U 型座位,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便于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
(2)建立“组织机构”并且明确分工。每一个学习组织内要推选一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组长负责学习组织内的任务分配工作。在合作学习中,之所以有一些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主要是因为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对小组有什么价值。如果组长或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给每个组员分配适当的角色,如记录员、汇报员、表演人员等,这样,既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又强化了个体责任,不仅使小组成员互相依赖,也使得每一个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小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3)建立规章制度。建立学习组织应创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小组应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让小组长有责有权。小组长除对全组方方面面的工作负责外,还应有权对全组成员进行约束,并有权对违纪者进行处理,对落后者进行帮扶激励,对表现活跃、发言积极或展示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多为荣誉性的)。当然,小组长也要把自己臵于全组成员的监督之下。全组成员都要自觉遵守组章组规,都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越规。
(4)培育团队精神。教师要以激励性的小组评价为途径,培育学习组织的团队精神。要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十分珍视和悉心维护组织的集体荣誉,使组织内同学之间的关系亲切、融洽、和谐,形成“组损我损”“组荣我荣”的共识和观念。
(5)引发组间良性竞争。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努力营造组内合作、组间良性竞争的局面,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有序竞争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张扬个性,完善自我。
(6)引导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彻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寒窗苦读,至少整整十二年不幸福”的状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成长。为此,在建立学习组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手脑“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7)完善教师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引导学习组织健康成长。教师对学习组织的评价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二是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组内、组间合作情况等;三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过程和结果。评价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作多元的、开放的、积极的 , 而非单一的、封闭的、消极的评价。
(8)加强指导协调。建立学习组织,教师指导是关键。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组织里学生之间闹矛盾的现象,这是在所难免的。最常见的矛盾有以下两种。第一,“都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没有做”。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抢先把自己的想法或答案说出来,这样思维相对迟缓的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机会。时间长了,有些学生就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臵身于小组之外,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间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要求小组长和活动监督员发挥作用,给那些思维相对迟缓的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以达到小组内所有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第二,“他从来不与我们一起合作”。在巡视小组活动时,我们还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某同学或是站在那儿看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讨论,自己一言不发,或是只顾自己,不愿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分享。对于前者,我们要求小组长在分配任务时,要尽量让人人动手,有组员不会做时再相帮,但绝对不能完全代替他,要让他享受到集体研究的快乐。对于后者,教师可以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及时帮助他们消除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调节好各个学习组织间、小组成员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学习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如何认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音乐课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角色与任务?
(1)达成音乐教学“塑人”的目的。(2)发挥学习动力系统的作用。
音乐课在其中承担的角色与任务十分重要:我们都知道,音乐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因此,以美育为基本目的的音乐学科在教学理念、教育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都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新课程倡导“淡化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教学中机械枯燥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而以情感人,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表现的内容就是情感,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影响学生终生,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因此,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另外,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增强了自信心,在与他人合作中培养了协作精神,在探索活动中锻炼了毅力。可以说音乐教育的全过程都始终贯穿着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通过音乐教育,发展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
五、在音乐课堂中追溯学生生活与经验的现实意义何在?(1)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其他同伴也是一种资源,同伴可以从他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丰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这对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有着重大的意义。
(2)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增长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意义的理解,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如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大扫除的生活体验,因此情形 1 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模仿大扫除中的各种角色,来解决教学难点,轻松地学会了歌曲中较难的节奏。
(4)提升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谈自己与家庭、社会、自然各方面的接触,甚至是冲突、调整等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社会、自然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师培训讲稿
小学音乐教师培训讲稿
老师们好!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参加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活动。与其说是为大家讲评课,不如说是跟老师们一起探讨学习。在这里我仅仅是发表一下我个人对怎样上音乐课的点滴看法吧!如果你觉得我说的对你有所帮助,你就采纳一下,但是要有不妥之处,还希望大家提出宝贵建议!
在上音乐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们可以借鉴:
1、教师讲得太多,一节课下来没有让学生真正去感受音乐的美,只是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就提很多问题。我感觉学生根本没听懂音乐。新歌听一遍,就让学生用“啦”唱出来,学生能会吗?接着启发让学生有感情的唱,学生能有感情吗?应该如何去教,值得我们思考。
2、教师语言一定要干净利落,不要过于儿童化,(低年级可以采用亲近一些的语言)但不要啰嗦些与教育内容无关的东西。
3、很有必要纠正学生的唱法,提高其唱功,不要唱跑了调。
总之,我感觉要真正上好一节音乐课,还要细细研究,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
下面我重点对关于《怎么让孩子喜欢上音乐课及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概括性的给老师们说一下。
放眼看一下我们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在上公开课时,可以说各个都是很不错的、好样的,那都是精心准备了好久,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去反复修改、试教换来的,这样的课当然是好的。可是再看看音乐教师平时的音乐课,与公开课相比,真的是相差很远。平时上课也不会像上公开课一样的引起重视而精心准备,于是就变成了学生所说的枯燥无味、无聊至极、的音乐课了。有的老师说,音乐课课时量那么多,每节课都上的津津有道,那得多累啊!其实,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就不会觉得劳累了。很简单,让学生在音乐课中能够自主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来,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学生所想要的音乐课,也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给孩子找回上好音乐课的自信
我们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给孩子们多一点微笑,跟孩子们交个朋友,多点鼓励给孩子自信!许多的学生不是不喜欢音乐课,而是对音乐课没有信心而失去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爱心和关注!老师的微笑不仅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给学生信心和勇气。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所以,我建议老师们,把所有的孩子都当做是好孩子,你想一想,一个每天都板着脸上课的老师谁会喜欢?不管孩子们有多调皮,我们都应该正确的去引导他们,多数孩子都是会在你的细心温柔的教导下表现好的。我平时上课很少跟孩子们发火,一般都是面带微笑静静的与他们谈话!当然,个别调皮的学生影响了课堂秩序应该严格一些,但是一定要宽严相济,不可在课堂上大吼大叫,这样既破坏你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还让孩子们产生对音乐课的厌倦和不自信。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对音乐课感兴趣。
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能够让孩子快乐的上音乐课。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首先就需要教师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是鸭子,不是单纯的把知识填给了学生,学生就学会了、就掌握了。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比如:
1、培养识谱兴趣,开动脑筋编儿歌。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像上楼梯,越上音越高。”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激发唱歌兴趣,启发学生表现美。
现在小学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变得不爱唱歌了,一节课中真正投入歌唱的同学寥寥无几,有的开口唱则似“牛”叫,乱成一片,音乐的美感所剩无几。这着实让人困惑,以前只听中学教师有这样的抱怨,如今这种现象却越来越小龄化了,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满足于此时课堂上的他们了,然而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找到一个好的歌唱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歌唱,且快乐地唱。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加上电视电脑等等多种信息的来源,课堂上他们当然不满足于书本的内容。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一开始上课时,不仅不愿意唱书本上的歌曲,还悄悄哼起了流行歌曲,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厌恶音乐课,与教师不配合的局面。为了把他们“拉”回到我的音乐课堂,我给这帮“小顽皮”提出了要求,首先告诉他们老师也很喜欢流行歌曲,但是必须要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如果完成得慢,剩下的时间就少,反之如果完成得又好又快,那么剩下的时间就是同学们自己的了,在这个时间里,同学们可以推荐自己喜爱的歌曲给大家,但是要介绍出歌曲的词曲作者,内涵以及喜欢它的理由。这样不仅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够精力集中,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又能激发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不盲目追求流行歌曲的好品质。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生唱《法国号》时,只有四句歌词,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再继续唱就显得那么单薄乏味,部分学生唱起来还很呆板。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还喜欢哪种乐器?你能把这种乐器也创编到歌曲中来吗?”于是学生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喜欢打鼓,就把:“鼓”这种乐器进行创编“嘭咚咚谁在唱歌,嘭咚咚每天这样,嘭咚咚谁在唱歌,那就是我的小堂鼓”,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编创的“吱扭扭谁在唱歌,吱扭扭每天这样,吱扭扭谁在唱歌,那就是我的小二胡”。然后学生们边表演动作边演唱着自己编创的歌词,兴致勃勃且自豪的样子真是可爱!他们的歌声中不仅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浸染着美的色彩,还提高了他们创编歌词的能力!
3、增强表演兴趣,引导学生创编美。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
三、关于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通过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小学音乐的每一课都有欣赏课和教唱课所组成,对于教唱课的教学大家越来越熟悉,而欣赏课很多老师却一直困惑该怎么上。下面我综合说一下我自己平时是怎样上欣赏课的:
利用讲故事,创设情境、律动表演及多媒体视频提高欣赏课的效率。其实上好欣赏课时需要音乐老师课余时间不断的去钻研探究,想让孩子真正的喜欢听赏乐曲,老师必须要掌握这首乐曲的相关丰富的音乐知识,把一首乐曲讲解的生动有吸引力,学生自然就会喜欢听,并且记忆深刻!这需要老师们付出多倍的努力,还是那句话说的好,教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得拥有一桶水。所以,不能怨学生不爱听,而是要找我们自己的原因,你是否把这首乐曲讲解的让学生感兴趣了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平时多钻研教材,仔细备课,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成效!
四、做个热爱音乐的音乐老师
教师要关注自己,教师自己更要热爱音乐,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和你一起在音乐的国度里畅游!路是人走出来的,经验是人找出来的,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就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地找出并总结出适合学生的优秀的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脉搏,上出学生们喜欢的音乐课。
今天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的倾听!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第三篇:小学美术学科教师培训讲稿
美术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讲稿
主讲人:***
美术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探索美术教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三)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二】美术新课程性质决定学科中心的转变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那美术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是“育人”。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弊端有三:其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其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所谓重学习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画画得怎么样,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表现以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而让学生去模仿教材中的范画,或按照教师主观意志去作画。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一探究一一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经验,还要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同时也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根本的任务,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宽容的教学氛围。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树立新的理念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掌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着这种单一学习模式的牵制,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不少多变的教学方法,但“传授和接受”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学生的头上。
(一)主动性。
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被动式学习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我学”,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二)独立性
这也是一个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学习被视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学习就体现了“我能学”。
认真思考和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独立性的欲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大人给他喂饭,他即使有时往鼻子里送,也还是喜欢自己来。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应该有一种动态发展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独立能力,两方面的着力大小在不断转化,最后是学生基本或完全独立。
如果不在动态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是用单一的接受模式培养学生,即使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艺品”,其结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
(三)独特性
姑且把它称之为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的体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
有一节优质课,课题是《瓶花剪贴》,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用彩色纸剪贴一幅插在瓶子里的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给学生以自我展示其独特个性的机会,如:自己设计花瓶的形状,自己选择喜欢的花和颜色,也不着意去强调构图。在作业时,教师巡视发现一位后排的同学动作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已将作业完成,但瓶花却都集中在纸面的下半部分,上面是显得很空,因此,教师让同学们停下来,动动脑筋,帮助这位同学提出修改方案。发言的同学很积极;有的说可以在画面的上半部补贴花;有些说干脆是把上面部分的白纸裁掉;还有一位同学说最好另外贴一张。教师和同学虽然热心,却忘记了这位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后来这位同学没有采纳任何人的意见,自己在瓶花上面空白的部分,补贴了两只彩蝶。其实这就是这位同学在自主的情况下的创新。他既解决了构图的问题,还由室内空间延伸到了室外空间,使作业显得更加生动。可惜这幅作业直到下课也没有被教师发现。
(四)体验性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五)问题性
问题性学习方式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的模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问。这种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亲身体验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学习的技巧。这种学习模式理论上是借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吸收入了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姆的“发现法”它强调的是教师只替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学生是“探究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顾问”。
美术教学中,教材提供的有现成的知识,但也有大量必须探索的问题。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术;综合、探索,都包含了问题性:造型应该如何去表现?设计中的创意怎样才能有新意?欣赏小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认识,综合中的“探索”本身也就是问题的探究。
学习方式本身也包含有“教与学”的关系,虽然这里谈到的多偏重在学生方面,但也涉及到教师的得法引导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战略性、方向性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战术,即教法则比较灵活,教师运用的空间是很广的。
第四篇:体育学科培训讲稿
小学体育学科培训讲稿
时间:2013年11月6日 地点:实验室 参培人员:全体教师 培训者:李军
内容:田径训练“跑的训练方法 ”
一、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
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在其它运动项目中,也应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训练,为了预防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的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力量,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了加强背肌训练,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
二、平衡能力训练
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在症状消失后,在感受器控制能力未恢复之前训练,造成再次损伤和习惯性损伤,这样一来,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三、耐力素质训练
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髂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髁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腱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优秀耐力运动员安静心率可低至40次/分,心血管耐力强的人运动员,比体弱者能持续运动更长的时间,加强心血管耐力训练,可使机体长期工作的耐受力增强并延缓疲劳,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的机率。
四、灵敏和协调性训练
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地从不正确的姿势中调整过来,尽量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五、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
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六、结论和建议
1良好的体能是田径运动的基础,不仅可以提高其学习各种运动技巧的效率,同时可以降低运动所导致的伤害及意外事件的发生。在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一定要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明确地认识到“防”重于“治”。
2体能训练特别是身体素质训练对预防田径运动损伤作用巨大。加强力量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关键;平衡能力不仅可减少损伤,还可在出现损伤后,降低再次受伤的机率;耐力素质的提高对于延缓疲劳以减少运动损伤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灵敏、协调素质的改善可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柔韧素质训练对于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小学音乐第二期学科培训综述
小学音乐第二期学科培训综述
出自:尹爱青 发布时间:2010-12-14 继教网2010-2011年国培计划
小学音乐培训综述
第2期
主 编:
编 委:(以姓氏笔划为序)
张晓敏 郑涌颖
本期目录
尹爱青
◆卷首新语
(1)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尹爱青 ◆专家视角
(2)对《青青的竹子会唱歌》现场教学的两点思考„„尹爱青 ◆作业选萃
(3)我用电子琴上音乐课一得„„„„„„„„„李志宏(4)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王秀娟 ◆案例分享
(5)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教学设计„„„„„„唐丽娟 ◆研修感言
(6)小学音乐测试有感„„„„„„„„„„„„侯学芳 ◆编者的话
◆刊首寄语
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尹爱青
2010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的顺利开展实施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搭建了的“立交桥”,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在全国各学科中小学教师群中的受欢迎程度来看,这一举措的实施显得更加势在必行。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它已成为教师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进一步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不断探索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让继续教育成为广大教师补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的重要途径。
老师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贯彻《教育纲要》的纲领指导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主动提高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学。
◆专家视角
对《青青的竹子会唱歌》现场教学的两点思考
尹爱青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教育的解释。音乐教学亦是如此,它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师生心灵互动的过程。
2007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现场评比中,福建省罗源县实验小学的游方硕老师为小学一年级学生上的《青青竹子会唱歌》一课,就在这方面做了可喜的尝试。游老师以介绍家乡的竹制劳动工具人手,对将要出现的节奏型进行预知,由生活中的声响模仿逐步进入节奏符号的练习;从音响听觉的模仿到八分和四分节奏的听辨;从用劳动工具表演的“打枪担”舞蹈到新词的自由创编。其中有听辨、有学唱、有表演,有思考、有伴奏、有创作,全面参与,层层深入。至此,这堂课的两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是体验、学习“打枪
担”的动作及节奏特点,对畲族歌舞产生兴趣,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二是运用新学节奏进行歌词创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提供空间,都得到了较好的完成。
这堂课,我认为有两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是她的两次提问。第一次提问,是在复习《乃哟乃》之后。为了导入新课学习,老师提问:“我们畲乡的竹子也会唱歌呢。”学生马上反应:“咦?不信!不信!”由此引出了运用竹竿、柴刀和刀鞘的“打枪担”节奏的表演。
这个提问使学生在质疑的同时,更加专注地观察和听辨,思考问题:到底“青青竹子”是如何唱歌的。因此,这个提问不仅能引起注意,起到课题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第二次提问,是在学生创编新词之前。老师又问:“你想让竹子唱什么歌呢?”这里不仅提示了学生的创编与规定的节奏型(xx xx︱和xx x)相融合,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特定情境,促进迁移;并且通过提问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较为顺利自然地从接受模仿学习转向主动参与创编活动。
这两次提问无不体现出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一般化的课堂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知道不知道”这类简单应答水平上,这种提问很难展示出教师对提问预设和问题解决的目的,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富有个性的反应。因此说,教师一定要善于设计提问,设计出能引燃学生灵感的提问。这种提问,一定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其水平和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寻求办法解决难点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它看似传统,却具有耐人思考的内在联系。包括回顾导入、复习旧知、创设情景、拓展知识等几个环节。如,游方硕老师用学生学唱过的歌曲《乃哟乃》作复习式导人,这是与建立在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的;师生以接龙形式巧妙、轻松地“对歌”,这一教学方法显得灵活、生动,紧接着运用“青青竹子”作为新话题,使前后环节自然衔接,在演唱和创作的教与学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我联想起课改之后,有些音乐教师为使教学出新,绞尽脑汁、翻新花样来设计教学环节,看似设计细致、考虑周到,可一堂课下来,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教学任务并未很好地完成。出现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可以说只是一些教学方法的拼盘儿。
那么,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样子呢?这个话题不仅涉及教学法研究层次的内容,更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创新不只在于教学方法的变化和教具的更新,更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如果你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那不论你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法,都将会展示出这样的情景:学生有兴趣、愿意积极参与,能获得成功的感受和喜悦。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描绘学习过程,那就应该是从好奇心、兴趣开始,经过知识的探索,达到领悟概念、提高创造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青青竹子会唱歌》的教学设计正是如此。
◆ 作业选萃
我用电子琴上音乐课一得
漂河九年制学校 李志宏
近年来我用电子琴上课,很有感触。它那迷人音色,丰富的节奏,多样的功能,使得我的课堂丰富多彩,上起课来得心应手,也很有特点。激发兴趣 乐于感受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都能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根据这种理论,老师在电子琴上调好不同的音色、节奏,弹奏出所要学习的歌曲旋律,学生都会非常喜欢,显得跃跃欲试。
在学习中,把兴趣抹杀掉,这样会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例如:我教《动物说话》这一课时在选择同一节奏的情况下,采用了不同的音色,再配上肢体的律动,使学生在带有好奇的成份中将单纯的训练变得丰富多彩,使他们兴趣猛增,从而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电子琴辅助教学可以把学生们带进了一个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音响天地,大大激起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他们才会喜欢音乐。融洽关系 沟通情感
电子琴可以锻炼实际的运用能力外,在学习中,还可以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更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合作。其在使用电子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技能合作。当学生初步具备了演奏技能时,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形成初步的合奏能力,达到更好的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目的。经过长期的合作实践,每一个演奏者的技能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学会了与人合作。同时,合作上成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如竖笛教学后,在电子琴的伴奏下进行合奏教学,效果就非常好。
2、情感合作。电子琴教学不仅仅适用于教学,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一种情感教学,在电子琴的伴奏下学生演唱一首歌曲,使师生情感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也进一步增强。合作成功,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更使学生对使用电子琴教学产生了无尽的乐趣。感悟音乐 鼓励创造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高雅艺术,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我们的高年级学生已有较好的识谱能力及其辨析能力,可以尝试通过动笔创作简短的小曲。编曲对一些音乐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不怎么难了,而对那些音准有困难的同学来说是极不容易的。音不准就不能正确感受到所作曲子的音乐形象。而利用了电子琴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如四年级创作曲谱练习就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由此可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利用有效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点评:李老师从兴趣、合作、创作三个维度阐述了自己在音乐课中运用教具电子琴的心得,文笔流畅、思路清晰,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却不乏学术意味,让读者能较容易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想这是评判一篇文章是否优秀首要标准,即能否让读者看“懂”;其次在内容上,文章把握住了使用电子琴教学促使了教学的有效性,即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合作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层次清晰;再次,文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真实可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白山九年一贯制学校 王秀娟
新学期伊始,我校刘校长在学校新学期工作部署中严肃提出,全校学生学唱歌曲《父亲》、《母亲》,把这两首课外歌曲作为学校特色歌曲。其目的是结合学习《弟子规》活动,通过音乐歌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德育,即感谢父母恩的教育,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会感恩,达到育人的目的。
面对刘校长提出的要求,我欣然接受。很高兴校长对音乐教育的辅德价值的认识与我不谋而合。因为多年以来,我认为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学做人和学知识一样重要。我从来不以我是一位专科教师特别是一位音乐教师而轻视自己的职业或怠慢自己的音乐教学,相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特别是经过一番风雨的历练之后成为一名青年骨干教师,我很自豪!
我坚信:虽然我的音乐教学不像语文、数学学科那样受到家长与学生的高度重视,价值明显。但音乐学科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为全社会所认识。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于是,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苦练音乐教学基本功;刻苦钻研音乐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并以素质教育与音乐新理念为宗旨,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摸索总结出科学合理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的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享受美。遵循着让学生“不仅学知识,还要学做人”的教育目的,在培养学生音乐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音乐课堂便成为我与孩子们快乐的交流艺术、交流情感的纽带。许多时候,我会用我的青春活力与教育智慧带给孩子们许多感动,同时,孩子们也会用他们的纯真与热情带给我许多感动。
在新课开始前的备课期间,我深刻认识到这两首歌曲的教育意义,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积极查阅电脑网上打印歌词;购买光盘;熟练键盘。精心准备过后,第一节音乐课就是教学《母亲》这首歌,首先,我以激情引入的方式叩开了孩子们的第一道心门:“在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同学们踊跃发言,多数说是妈妈,我由此引入:是呀,我们要感谢的人有很多,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们的母亲,因为是她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把我们抚养长大,为我们付出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动情的引入,让孩子们带着一份感动来观看影碟,那直观生动的生活画面和优美抒情的旋律,深深吸引并打动了孩子们。接着我便引导他们谈歌曲中表现的情景:母亲为孩子辛勤付出;孩子长大后孝敬母亲;孩子们异常活跃,积极真诚的谈出了歌曲的情境。接下来,我便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随硬碟唱、随琴演唱、再到分析情感有感情唱。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目标达成异常迅速,在我的鼓励与赞扬声中,孩子们又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演唱练习当中,并真诚质疑,乐在其中,检测时,孩子们动情的歌声深深的打动了我,最后,在一领众和的音乐声中结束了本首歌的学习。直到第二课时,许多学生都能背着唱会了本首歌,教室里响起了他们整齐明亮又优美的歌声。这样的成人歌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的学生们竟能做到如此声情并茂的演唱,并用他们那真诚的语言与优美的歌声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我真的被他们感动了!
带着些许感动,第二周,我进行学校第二首特色歌曲《父亲》的教学。课堂上,孩子们观看完演唱者刘和刚动人的演唱后,表情严肃而动容,我借机向他们介绍了刘和刚成长的经历与老父亲的艰辛生活,孩子们更加积极谈听后感:我感到了父亲生活很辛苦;他把儿子养大很不容易;看他儿子皮肤又白又嫩,而父亲却皮肤粗糙,满脸皱纹;我感觉父亲很爱他的儿子,并且付出了很多,儿子也很感谢他父亲„孩子们的感受真诚而深刻,读完歌词后,我便引导学生随影碟学唱歌曲。
在引导他们说对哪个地方体会更深刻时,四年级的宋丽影同学积极发言:他为什么说央求父亲下辈子还做他的父亲,人真的会有下辈子吗? 听了这出人意料的问题,我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抛向了全班同学。“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沸腾了。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重点不是说有没有下辈子,而是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感谢之情和想报答他的愿望;另一同学接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亲对他的恩情太重了,他这辈子都还不完,希望下辈子接着还„„孩子们的发言打动了听者的每一根心弦,我趁机借助语言表达与歌曲的演唱完成了预设的感恩教育目标。至今,孩子们那感动的泪光时时浮现眼前,那真挚动情的语言和歌声更是萦绕耳际,挥之不去。
音乐课标中提到:“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把情感纽带首先抛给学生,用音乐情感呼唤学生的情感,从内心深处体验音乐,会事半功倍的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今后的音乐教育中,我更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的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更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语价值,从而,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点评:能感受到王老师文章中包含着的浓浓情谊和这种情感在自己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以及收到的积极效果,文章中提及的《母亲》和《父亲》作为学校特色歌曲教唱给学生,相信学生在学唱的同时一定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以乐感人、以乐育人。但是,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在具体的教学方法运用上,这种用歌曲所描绘情感的情景式教学是否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呢?即,是不是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想象到歌曲所描绘的感人画面就达到了歌唱教学的目的呢?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说过:“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音乐教育,也就是说,针对音乐作为艺术本质上的审美性或音乐性及价值的教育”,我们是不是有所启示?
◆案例分享
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教学设计
唐丽娟
教学目的:
一、通过对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的学唱,领悟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通过节奏练习,锻炼学生听辨模仿节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唱欢快地三拍子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指导学生尽情地对美好生活进行歌唱,有感情的歌唱。教学难点:
在歌唱中体现三拍的强弱规律,体现旋律的起伏跌宕。教具:
多媒体教学、电子琴、教材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发声练习《夏夜》
三、新课教授: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这段音乐是几拍子的?音乐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比较抒情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三拍了节奏的歌曲,请你们先欣赏曲子,再和刚才那首《夏夜》比较一下,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2、听范音乐,感觉音乐(多媒体)。
师:同学们,幸福不是惊天动地,也不是记忆犹新,而是涓涓细流,需要我们细细品位,认真感受,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细数我们的幸福。《欣赏歌曲》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哪? 感觉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情绪歌唱了什么内容?
师:这首动听的歌曲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在1955年为我们小朋友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活泼欢快地情绪发自内心地歌唱了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展示了少年儿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少年儿童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3、学唱歌曲
(1)听辩模仿歌曲节奏,体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经常做一些节奏模仿练习,接下来老师就弹奏几条旋律,请同学们注意节奏,用击掌的形式表现出来。
师:同学们注意到老师所弹的节奏每一个音符强弱都是一样的吗?那么谁不记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我们练习一下:强弱 弱。同学们,只有把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出来,才能体现生旋律美。
(2)随节奏读歌词。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下尝试,我们把歌曲的歌词有节奏地读出来。请同学们把歌曲的第一句节奏打出来,老师把歌词读出来,我们配合一下(师生配合节奏读歌词)。那么,我们请组与组之间来配合一下。(学生之间配合节奏读歌词)
(3)学唱歌曲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唱。②分析歌曲:
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第三乐句与第四乐句相互保持平行关系,第五、第六乐句逐步推向全曲高潮,这部分要唱得活泼明快。
学生分段学唱歌词: a、集体跟琴默唱歌词。
b、请学生轻声哼唱歌曲,注意一字多音处要唱得圆润,合唱部分的句词要唱得有弹性和富有功力感。
c、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第一段要唱出在祖国怀抱中愉快学习的幸福感;第二段唱出我们在教师培育下学习成长的欢乐;第三段唱出了我们在红旗下长大,长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4、教师小结:
(1)同学们,当歌声响起时,你的眼前是不是浮现出许多幸福的往事,让我们来说一说你感觉最幸福的事吧。
(2)大有说得真好,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祖国。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幸福。
教学点评:唐老师运用歌曲《夏夜》作为发声曲,为学生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做了准备,这一点值得肯定,即发声环节在歌唱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其次,教师抓住了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的节拍特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模仿、感受三拍子,并将各音乐元素的讲解和分析有机地融入、贯穿到歌曲教唱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此外,教师在歌曲处理上非常细腻,例如“一字多音处要唱得圆润,合唱部分的句词要唱得有弹性和富有功力感。”一点建议:教师如果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音乐的语言”,给予引导就更完整了,即要把握歌曲中各音乐元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研修感言
小学音乐测试有感
西四小学
侯学芳
古人就曾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晋书·乐志上》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古人尚知道音乐艺术对于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如何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音乐考核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加强学生音乐素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是在学生应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的,学生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与常识的沉淀积累,空谈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犹如纸上谈兵。学生唱一首歌或演奏一支乐曲作为考核的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太少了,我觉得素质教育不是这样的,它远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音乐课上学生们也是唱的多、说的多,作为教师如何才能知道学生们是否真正掌握了音乐知识呢?所以我进行了一次音乐小笔试,这样每个同学在有效的时间内反馈了最真实也是相对全面的掌握知识的效果。
一张小小的音乐测试卡共有三个部分:乐理知识部分;音乐知识部分和一些给孩子们的音乐常识,题量不大,但囊括的面广,从听力到改写;从音乐小知识到音乐巨匠们的作品,包罗万象,全面地考察了学生在音乐课上所收集的信息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这次小笔试各班的优秀率达到了60%—70%,较好的掌握了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知识。孩子们能清晰地听辨出中国乐器二胡的独特的音色,对中华民族音乐喜爱并有独到的见解,音乐标记书写准确,音乐知识丰富。在答题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一些在音乐方面有优势的同学(学过乐器甚至已过七八级或学过音基的孩子们),竟然不能正确写出音乐中的降记号;在作听力练习时,我选用了一首华彦钧的二胡独奏曲,有的孩子居然不能正确地写出曲名和演奏乐器。我们提出的音乐问题平时在音乐课中都教授过,但怎么还会有如此的现象呢?我觉得在平时孩子们学习音乐只是界定在听说,觉得自己会了,但没有实际掌握。如《二泉映月》这首不朽之作,在我们欣赏时因为它太熟悉了,孩子们忽略了它那使人肝肠寸断的优美曲调,而只是简单的“我知道”就不再深入的了解,以至于对于这样一首名曲也只了解到了似是而非的程度,在真正的考核过程中他含糊了。至于音乐记号的书写,虽然有的孩子钢琴或其他乐器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他也只是局限在认识,知道的层面,在深入下去就很难了,因为这是以往音乐听、说的多,做得少遗留下来的弊病。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音乐课在教授过程中的不足与欠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种小笔试的必要性,它是让学生们掌握音乐知识、常识的有效手段
当然,这次小笔试也引发了我对小学音乐考核的想法,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应该提倡,不同的考察它会使孩子们对音乐从不经意到有意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产生良好的效果。当然我们不是追求所有的孩子们都成为音乐的大家,我想做到的是希望我的学生们真正的提高音乐素养,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孩子们拥有音乐让他们成为快乐的人。
点评:侯老师的文章观点犀利,思路清晰,运用自己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如此观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是在学生应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的。我们应明确,新课改下的“淡化知识技能”并不是“忽视知识技能”,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中一定要融入到审美活动的体验中去。而关于“知识技能”的评价问题,侯老师采用了“音乐测试卡”,其内容包罗万象而不仅限于书面知识,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生在音乐课上所得信息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当然文章提到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怎样做到对学生有兴趣亦对教师有效的“音乐评价”是关键。
◆编者的话
我们要借助“国培计划”继教网的平台,加强交流和学习,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关注“专题讲座”,亦要积极参与到“互动对话”、“案例评析”和“活动与思考”版块中来,查看“参考资料”,并欢迎各位一线教师能踊跃地将自己在音乐课堂以及课外活动中发现的教学问题提供给答疑专家,让我们共同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