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彰显博雅特色 提升办学品质3
彰显博雅特色 提升办学品质
——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博雅教育
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山丹二中立足学校实际,时刻保持课改意识,以科学的方法提升办学水平,用科学的理念引领学校和谐发展,为此,学校确立 了“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出发点,提出“博学”,做一个有追求的人,“雅行”,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倡导学生博览、博学、博识,培养学生雅言、雅行、雅趣。
一、选择定位:“博雅教育”之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雅”与“博”反映了人生境界的二重性。“雅”,即向内,以修身养心;“博”即向外,不断登高,广览博收。博雅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博,指博学多才,突出全面发展。雅,指品德修养,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博雅教育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育,致力于奠定学生广博的知识结构,致力于训练和装备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具有身心和谐发展、素养全面提升的理想人格。
二、提高认识:“博雅教育”之动力
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广博爱心、渊博学识、高雅气质、文雅举止都是自己追求的人生修为的理想境界。学校确立“博雅”为办学指导思想,旨在激励全校师生合力营造博取众长、和谐共进、博文约礼、和睦包容、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并向着术德兼修、博学雅行的完美境界劬力前行,永不止步。
提高思想认识,落实“三全”质量。基于“全体、全面、全程”的育人质量观、人才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质量观,从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入手,仅仅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开展工作。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教学手段网络化,研究学习多元化,问题思考焦点化,从而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打造团队:“博雅教育”之根基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没有一支博雅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博雅的学生。因此,实施以博雅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建设与发展,必须持之以恒地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我校实施多种有效的手段,充分体现发展性,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激发了教师规划职业、规划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
通过三年的教师培训,我校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增强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了教科研能力,提升了专业素养。使大部分教师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专家型。造就了一支业务精湛,教学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实施推进:“博雅教育”之过程
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广博爱心、渊博学识、高雅气质、文雅举止都是自己追求的人生修为的理想境界。学校以“博雅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青演绎着时代主流趋势,又体现“文化立校”的理想追求,与“高效”的教育追求十分吻合。如何把蓝图逐步变成现实——将学校打造成一所“博雅”名校,山丹二中 2
主要从六个层面对博雅教育进行实践和推进。
(一)尚雅养德,育“雅行”青少年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学校德育工作树立整体、载体、主体的观念,着力构建博雅的德育体系。包括: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规范德育”;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活动德育”;以心理教育为主的“深层次德育”;以信念和价值观教育为主的“高境界德育”。重体验、育雅行,让德育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育人工程。
常规活动促规范。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常规细化成不同教育内容和体验项目的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年常规。“雅行值周生”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
主题活动重体验。月教育主题,使师生明确教育重点。我们以“博雅十品”内容为主题,分别开展节俭月、乐群月、诚信月、感恩月、责任月等10个主题教育,每月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活动围绕月主题开展,做到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内容系列化,活动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岗位角色立雅行。引导学生在家庭中找“岗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学会为父母分忧;学校设置雅行示范岗、图书管理员、电台播音员等校园岗位,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服务他人,学会交流合作,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的劳动。
激励评价助成长。我们精心设计了《长大——博雅学生综合 3
素质发展报告册》,开展“博雅青少年”评价,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评定形式。每月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进行争章评价;每学期进行夺星评价;每学年召开“争章夺星”表彰大会,对全校“博雅金星学生”“博雅银星学生”“博雅铜星学生”进行荣誉表彰。引导学生通过过程评价,关注细节,养成好习惯。
(二)优雅陶情,塑“博雅”校园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以校园艺术化建设为载体,建优雅、雅致、清雅的校园,为师生打造了一个藏文蕴雅的温馨家园。
1.走廊文化。让廊柱说话、让环境说话,把走廊打造成处处渗透“博雅”文化核心理念的长廊。
2.墙壁文化。在涵知楼大厅和智理楼大厅建设以“博雅塑魂”的校园文化景观,彰显庄重、典雅、古朴风格,营造浓郁的博雅文化氛围。
3.班级文化。各班级建立班级公约、班主任寄语、班级荣誉及班级常规展示内容等。设计个性班级名称、班级管理理念、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风、班歌及学生作品等内容。
4.园林文化。在校园的东北角设计“博雅园”(四季花草、漫步小道、休息座椅),使师生们一边观赏美景缓解疲劳,一边来此学习休憩。
(三)润雅博学,创“高效”课堂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满堂灌”“一言堂”等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 4
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从备课入手,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注重模式创新,在课堂组织、教学步骤、情境设计、启发引导、讨论探究上下功夫,积极倡导“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积极、主动、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山丹二中探索出了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三环六步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四)校本课程,显“博雅”内涵
博雅教育课程是一套旨在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整合,夯实基础、强化素质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力求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受教育要求,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文雅的风度、聪颖的智慧,掌握广博的知识,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顽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我校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做到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体系:
1.博雅教育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将“博雅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在七至九年级增设经典诵读、写字、校园课本剧、趣味化学,古诗词赏析等校本课程二十九本,让学生自主选修,潜移默化,让他们自主获得广博的知识。
2.博雅教育实践课程。此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博雅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成立了国画、棋类、卷纸、舞蹈、武术、剪纸、书法、课本剧、摄影、球类等19个学生社团,由七至九 5
年级学生自由选择;这些社团对于那些既有浓厚兴趣,又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全面优质发展,使学生普遍能够达到: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健美的身体,又具有一定“博雅教育”修养和审美能力,并拥有一项艺术或体育特长。
3.博雅教育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图书馆和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及艺术表现能力。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观点、理解综合的力量,学会使用对比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其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标准包括:一是应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二是可示范的教学能力,即跨学科课程方案由教学效果显著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提出,由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的顶尖教师来组织和指导;三是坚持多元文化和历史的观点,通过研究多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观点分析多种文化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探讨自然与社会科学概念和知识的发展,学会将学科与论述置于历史的背景中加以研讨;四是跨学科课程应注重基础资料、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及能力的培养,强调跨学科课程应将重点放在所针对学科的基础内容、问题、思想和材料上。
4.博雅教育德育课程。此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观念、形象、氛围等教学资源,使学生从学习生活体验中获得态度、动机、价 6
值观以及其它心理发展。作为一种体验性教育,此类课程对于学生品格塑造、情感熏陶、价值认同、审美升华具有显性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
(五)经典诵读,美学生心灵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学校坚持“一主两翼”的管理思路,即以“培养博雅学子”为主旨,以“候课诵读”和“诵读实践”为两翼,把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生的道德培养结合起来,编写的《经典诵读手册》成为全校学生共享的读本,让孩子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感悟经典中蕴含的美德和道理,通过“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的基本策略,在不断积累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把“博雅”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
(六)家校联动,凝聚育雅合力
博雅教育注重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使三者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博雅家长讲堂、亲子课堂、书香家庭评比等途径,实现家校联动,学校还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工作,开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踊跃参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创建,参加爱心活动、植树造林等活动,丰富人生阅历,凝聚育雅合力。
五、总结收获:“博雅教育”之硕果
“博雅教育”让孩子们终身受益,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收获了初步的成果:
1.“博雅教育”健全了学校发展的制度
“博雅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使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学校制度等得到了检验、诠释和完善;总结提炼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的新经验;开发并实施了适合学生心理、品德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博雅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博雅教育”评价标准,精心设计了《长大——博雅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册》,开展“博雅学生”星级评价。为学校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2.“博雅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博雅教育”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普及性和基础性目标,激励着学生博闻乐学,博识善思,博怀悦心,博习健体。说雅言,践雅行,寻雅趣,修雅艺成为学生的行为自觉。3.“博雅教育”助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博雅教育促进了教师迅速成长,在骨干教师层次上现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市管拔尖人才2人,县管拔尖人才2人,县级骨干教师39人。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所有的汗水都会凝结成丰收的硕果。三年的教师培训使我们尝到了甜头,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我校获得省级奖励的教师有43人,获得县级奖励的教师有88人,市县级论文评比获奖的教师有145人,市级优质课获奖的教师有22人,学生竞赛获奖的教师有187人。发表论文171篇,申报课题73项,其中省级立 8
项36项,市级立项37项,有15项省级课题通过省级鉴定,13项课题获得县级科技进步奖。教师的成长提升了自身的修养和境界,提高了师生的幸福指数。
4.“博雅教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学校先后荣获“甘肃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张掖市标准化管理优秀学校”、“张掖市信息化、花园式示范学校”、“张掖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山丹县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和市县“文明单位”“诚信单位”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多次接待各级领导检查指导、来校观摩中均受到好评和赞誉。学校获得的殊荣和佳绩得益于博雅教育的牢固积淀,现在它已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情感、意志、品位,同时也象征着学校的士气、活力、生命、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定“博雅育人”的信念,把博雅教育特色做细做精做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前行一路景,风雨绘彩虹。山丹二中作为一所拥有办学梦想的学校,相信必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收获自己的希望,让每一名教师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建设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社会认可的品牌化特色学校的道路上,二中人定会不懈求索,将学校打造成为素质教育的沃土、人才辈出的摇篮、教育创新的阵地。
第二篇:建构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建构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一、学校简介
郫县团结学校于2006年8月由原团结初级中学、团结中心小学、白马村小、友谊村小、团结幼儿园五所学校合并而成,是一所标准化的农村九年制义务学校,占地70余亩,建筑用面积3418平方米,绿化面积6200平方米校园;校舍建筑面积13494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面积8217平方米,生均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为
3.6平方米;体育运动场24000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10.5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2283人,其中初中部852人,小学部1431人;教职工123人,中学部67人,小学部56人,共开设43个教学班。学校拥有物理实验室1个,化学实验室1个,生物实验室1个、微机房3个、图书馆(藏书5万册)。装备了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覆盖每个教育教学场所,装备了多媒体教学与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办公自动化、教学网络化、管理信息化。
二、定位规划
结合我校作为合并的农村九年制学校教师、学生在来源、年龄、素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我们以“仁爱立心,团结达人” 为校训,坚持“全面发展,快乐育人”的办学目标,制定了学校5年发展规划,力争分三个阶段实现目标:经过3—5年的实践探索,逐步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高质量、创一流”的区域名校。
“有特色”就是在培养学生方面,以学校独具特色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能力,形成其“自立自信自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阶段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我们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学校特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教育国际化。
“高质量”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质量在区域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学校在2012年12月成功创建为成都市首批新优质学校,基本实现了第二阶段的目标。
“创一流”就是以一流的管理,服务于学校的全方位工作,并在区域内得到认定,具有可借鉴性,从而形成一流的办学业绩、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
1水平,一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我们将在素质教育的前行路上且思且行,早日实现我们的第三阶段目标。
三、学校管理
1、德育管理方面
在我们郫县团结学校,德育工作围绕“整洁、有序、丰富、温馨”的总体目标,着力建设“分层实施 九年一贯 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即: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设立学生教育目标,给出各段学生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通过九年教育,学生具有与学校目标相一致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并最终成为 一名“合格+特长”的现代小公民。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思想教育;发挥家庭教育阵地的作用,注重合力效应;发挥社会大课堂教育的作用,拓宽育人空间。
在夯实德育常规的基础上,我们实行分层班主任主题教研:班主任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分为三组,实行每月分段集中教研,提高了德育教研的实效性。学校每期组织名班主任沙龙,让学校优秀的班主任向青年班主任介绍他们在班级管理、活动开展、家校联系等方面的经验,提升学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进一步落实德育课程建设,完善德育评价制度,建立好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结合学校德育目标,适时开展好三级家委会活动与分层家长培训,搞好家校联系,推动学校工作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连续三年获得郫县教育局综合评估第一名。
2、教学管理方面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重视常规的实施和完善。教师在教学常规的引领下,逐渐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品德形成。
我们规范执行课程开设计划,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落到实处。教师们也秉承务实认真的工作作风,重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通过“学校、年级、教师”三级教材解读,努力构建高效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一是聚焦课堂,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机制。我们进
行教材解读,优化集体备课。老师们交流研讨单元教材分析、课时目标确立、教学建议及单元练习设计,重点加强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开放、互动课堂的活动设计”的研究。组内开展“教学目标的设计”“各年段能级目标的研究”等专题讨论活动。通过“主题研究”“同课异构”“讲学稿”等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传统课堂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创新课堂教育。二是聚焦作业研究与教学反思。学校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将过程评价和目标考核、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学校还先后邀请王明宪、杨霖等专家到校诊断、指导教师课堂,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培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稳步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连续五年获得教育局表彰。
四、教育科研与课程设置
1、发展学生社团关注学生精神成长
郫县团结学校从2008年起,就依托参与国家级哲社课题“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子课题和市级农专课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促进学校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研究”,结合学生实际先后成立了舞蹈、武术、美术、足排球等17个学生社团,在省教育规划办周林主任和市教科院顾劼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也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发展。
在青青校园广播站、舞蹈艺术团、合唱艺术团、科技创作社、球类俱乐部、武术运动队,健美操队„„各社团除了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还特邀大学生志愿者加盟辅导,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技能活动。
2011年9月,学校进一步扩大社团规模,新成立了快乐阅读、小天使英语、日语等社团,聘请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教育学研究硕士、现川师成都学院日语教师廖莹指导日语社团活动。中小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廖莹老师在日语社团活动中将文明礼仪、环保教育、日本风俗文化等适当渗透在语言教学、歌曲游戏中。每周的社团活动成为了40多个孩子们的期待,也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高度评
价。
2012年2月,学校正式将社团活动列入课程计划,引进美籍教师Isaiah、Colin指导英语社团。2012年9月,学校小学部社团增开书法社团三个班,中学部7年级开始开设社团活动课,开设篮球、排球、棋类、阅读与写作、快乐英语、科创、国画等9门社团课程。至此,学校7年级300多名学生和小学部1300多名学生,120多名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了活动课程当中。2011年6月10日,学校作为“四川省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研讨会”的展示现场,举行了学生社团现场展示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2、依托社团向国际理解教育的拓展性课程转型
2012年4月,在查阅了大量国际理解教育、小语种社团活动的理论书籍和国内外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现状的情况下,结合自身前期市级课题研究成果与国际化工作推进情况,学校拟定了“依托小语种社团 开展农村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研究”的课题,并向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递交了立项申请书。2012年6月,喜讯传来,学校的课题被正式批准立项为“2012年四川省教育资助金重点课题”。2012年11月12日学校举行开题论证会。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宁波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学科组专家周林教授、市教科院研究员顾劼三位专家分别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宝贵意见。学校希望通过努力,能在广大内陆城市,特别是西部农村,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研究实践还相当滞后的今日,他(她)们能通过将学校特色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纵深开展学校小语种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外国文化,学会了解、比较、接纳与融合,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师生们也希望能通过研究总结出适合在农村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策略,内容、方法、过程及相关问题,为相同条件的农村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团结学校化不断师资结构,聚焦课程效益,加强课程管理,深化课程改革,按照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和调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纵深开展,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促进他们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也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将克服现在校园硬件文化的不足,营造更加
优美的校园环境,着力探索社区、学校教育资源的互动互建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第三篇:培育传统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培育传统文化 彰显办学特色
县城之南,汉水之滨,在绵延起伏的卧牛山下,坐落着礼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前,我们加入了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第二次实验行列,开启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研讨、渗透、传承之航程。走过了提升意识、凝聚智慧、收获希望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之路。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和魅力的体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和深厚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适应新课改、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弘扬主流文化,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在全国广泛开展,我校以子课题《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开展研究。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培训人员,先后参加课题活动18人次、培训实验教师4次。三年来通过健全管理流程、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认真组织多种活动,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和渠道,创新研究方法与策略,让传统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以课题开展为源头,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我们系统组织实施了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营造立体式的课题研究情境,奠基学校文化发展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细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促使研究扎实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组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的培训。通过构建校长亲自挂帅,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积极协助,全体教师跟进实验的课题研究流程,使课题研究有了机制支撑;通过不同形式的理 论学习和资源收集,使课题研究有了方法论的引导;通过教科研方法等业务培训,使课题研究有了工具支持;通过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研讨活动,使课题研究有了方向;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做讲座,使课题研究能够与时俱进、适时更新。在此基础上,审视教学现状,我校还制定和细化了阶段研究目标和研究实践课计划,实施在理论指导下的传统文化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对接和融合。从教案的探讨,研究课的评议,学生表现,效果检测,研究认识的积累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有效训 练的方法,构建立体式的课题研究情境,为学校文化发展提供有效奠基。
二、构建读写教学机制,弘扬传统文化精华
为确保课堂教学活而不浮、实而不死,课题研究实而不虚、宽而不泛,我校深入开展以强化课堂文化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1)把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校是育人的家园,语文教学是 “塑造国民灵魂”的熔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的丰厚博大,吸收名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段话指出传统文化培育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后现代主义和多元价值论的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传统文化认同遭到不小的危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反而对许多洋节日却表现出不少的热情,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日渐被淡化,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力度被削弱,德育变得越来越苍白。要扭转这种趋势,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因此,传统文化教学必须永驻语文课堂,在 2 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感悟传统文化。①搜集文化名人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讲述文化名人故事,如:“凿壁借光”等勤奋好学的事例,背诵古代名家的诗词名句,讲述钱学森、张海迪等人的优秀事迹,并相互交流。②诵读经典美文,以自然美、人性美、艺术美等美育资源启迪学生心灵。如孟郊《游子吟》揭示伟大的母爱,于谦的《石灰吟》所赞颂的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精神。《论语》论述哲理美等。③通过对经典的朗读和情感的植入,感悟诗文魅力。
(3)在写作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①以传统文化之本——“真善美”来教育学生作文要写真情、说真话,发表自己的看法。②以历史名人思想教育学生作文要有思想、有情感。③以传统诗歌和对联教学引领学生作文讲韵律、敲文字。
通过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首先是语文教学得到了全面提升,进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文化成为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放大传统文化精华
新课改要求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学校依据地域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积极开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化课程。
(1)渗透地域特色文化。课文《清明》讲述作者家乡清明节的习俗,学生理解清明节风俗并不得心应手,教者渗透“谈家乡清明习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清明的习俗,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家乡人在清明节一早去登山,去点火,拜祭祖先,扫墓等。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不 仅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而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渗透节日文化。近年来,我校为了更好挖掘地方教材,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利用元旦、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举办知识竞赛、作文大赛、故事会、灯谜晚会等,深入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革命烈士的事迹,唤醒学生“缅怀烈士,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组织学生打扫烈士陵墓,向烈士墓碑敬献花圈,新入队的学生举行入队仪式,集体宣誓。然后学生在烈士墓前畅谈理想、心得体会。利用这些传统的节日既丰富了节日的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节日意识,又灌输了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3)收集俗语、谚语、歇后语、楹联。它们是我国古文化遗产,是全民族每个成员的共同财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收集整理,既挖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4)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如科学课教学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24节气歌”。让学生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感知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精髓,以传统美德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准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四、丰富德育活动载体,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德育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为了让传统文化随时随处感染学生,我校为学生积极构建了一个“德馨满校,书香满楼”的人文环境。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①积极争取美国教育协会为我校捐助经典文化诵读读本,学生人手一册。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心灵为之净化。②开展经典诵读知识 竞赛,每学期一次,对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③把传统文化与才艺展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配乐诗朗诵、书法、剪纸、绘画、手工制作等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④每班配备图书柜一个,方便学生借阅。⑤开展评选“读书大王”活动。通过面试、口语测试等形式每期每班评选数名“读书大王”,给予奖励。上述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2)召开班级主题班会。通过定期举办的班级主题班会,在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蒙启老师的“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田蝉老师的“讲文明,有诚信”等主题班会形式多样、活动丰富、感染力强。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并逐步强化成为自己做人的准则。
(3)举办诚信考试签名活动。社会需要诚信,校园更需要诚信。为了培养学生“讲诚信,不虚假,言必行,行必果”的良好习惯,我校多次实行无人监考诚信试场,举办了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学生集体宣誓:要争做石小诚信人,愿做天下诚信人。通过这样的活动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诚实守信的健康公民。
(4)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诲之恩、他人帮助之恩及祖国培养之恩。布置爱心家庭作业:亲手制作礼物,给父母过生日;给父母剪一次指甲、洗一次脚,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通过开展感恩征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大赛、观看影视作品及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忠孝思想,创新教育形式,提升人文素养。(5)编纂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利用地方文化优势,编写适合小学生解读的人文校本教材。我校校本教材《古诗文名句录》已编写入册的主要内容有:言理、述志、施教、修身、叙情、绘景。《经典文化》读本的内容有三字经、天干地支、百家姓、笠翁对韵、论语(节选)等内容。
(6)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在校园广播每天宣讲传统文化知识10分钟,在家乡文化专栏中选登传统文化宣讲文稿和师生学习心得,读报栏、黑板报、文化长廊每周一期及时呈现传统文化重大新闻、张贴相关文化采集;在墙壁悬挂杰出人物的画像、格言和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图片、文字等。借上述媒体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以学习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实验成果显著,后续科研任重道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年的实验使中华传统美德在我校得到发扬光大,师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提高,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理论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标兵和文明之星。学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县级示范小学”、“教研教改先进单位”、“陇南市基础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09年、2010、2011年三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优秀实验学校”,2009年、2010、2011年学校先后四次获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优秀成果展评一等奖”。三年来教师发表论文128篇,其中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入编15 篇,参加省、市、县 课堂教学竞赛获奖12人次 ;2007年在江苏太仓举行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课堂教学录像比赛中,我校蒙启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辨日》获得一等奖。2008年写话训练《一双手》荣获省级语文教学课堂大赛一等奖。2009年,陈秀娟老师执教的《春晓》获得省级复式教学示范课 奖,2010年在延安结题大会上执教的《游子吟》荣获课堂大赛一等奖,16名同志获得“优秀实验教师”称号,2008、2010年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在全镇举办的“中小学生经典诵读知识竞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成绩,我们愈加感到责任重大。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如何有效地守护、传承传统文化,更有效的做到夯实语文基础,提升人文素养,打好传统根基,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所要不断挖掘和探索的新领域。我们将不断努力,寻找现代与传统、课堂与研究的最好契和点,把研究永久地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校园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篇:传承国学经典 彰显办学特色
传承国学经典 彰显办学特色
——郭艳萍主任关于学校办学特色在全体语文教师会上的报告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就我校的办学特色——国学教育,给大家交流一下。
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无疑肩负着比其他学科更重的责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早期阅读、背诵大量优美的经典,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感悟与表达,还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学校自2011年起打造语文课改特色,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经典的阳光照耀拔节的生命,让孩子的语言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一、涵泳工夫兴味长——诵读特色形成
(一)立足校情发展特色
我们农村学生大部分父母因打工挣钱,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关爱、管教和引导,孩子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对父母不尊敬,不爱做家务,缺乏礼貌,甚至有撒谎的坏习惯。
为了改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孩子的行为习惯,我校以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来增强孩子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同时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培植下了爱心、诚心、孝心,通过学习《弟子规》、《论语》之后,他们懂得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也懂得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二)立足课堂研究,形成课堂特色
我们以课堂为圆心,向课外扩展,形成一个“文化场”。各年级组深入研究教材,寻找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典型文本,进行重锤敲打,在组内研讨、上课,然后推选优秀课在全校交流。于是,一道道以现代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语文“盛宴”呈现在我们面前:袁向春老师执教《但愿人长久》,勾勒了中秋月圆之夜的美景,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苏轼兄弟的手足情深和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尧菊香老师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唱三叹,以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熏陶感染着学生;覃咏梅老师的《清平乐 村居》展示出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让学生在欣赏恬淡、自由且充满乐趣的农家生活图景的同时,体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向往;白永忠老师的《孔子游春》则使学生走进春天,走近孔子,读懂“真君子”的内涵,真正沐浴到古典的阳光、文化的阳光。
三)精心选择教材
想成为有文化涵养的学生,一本语文书只是杯水车薪。2008年开始,我校将国学经典《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全校普及诵读,2009年分为低年级以《弟子规》、中年级以东坡诗词、高年级以《论语》和课本里的古诗文为教材,开展诵读活动。2010学年教材增加和调正:一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千字文》,四年级诵读《道德经》,五年级诵读《增广贤文》,六年级诵读《论语》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老师们精心挑选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中华古典文学品味。
(四)环境文化建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对人的熏染作用毋庸置疑。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师生员工和谐向上,校园环境美丽宜人,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
1、在国旗下讲话中,我们跟学生谈《和好书交朋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激起学生诵读的欲望。
2、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让古人睿智的形象和精辟的言论深入人心,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3、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4、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有个性班级橱窗,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五)建立两项机制 1.活动保障机制
开展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为了将经典诗文诵读落在实处,学校建立了三个保障机制:一是定诵读时间,每天晨读坚持诵读20分钟,为此特安排每天上午7:30-7:50的时间为经典诵读时间。语文课上,课前让学生诵读每周一诗或两诗(一、二、三年级一诗,四、五、六年级两诗);二是定检查人员,每天有专人负责检查;三是定诵读内容,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诵读、背诵计划和内容。
2.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各年级开展了各种实践活动。三年级“经典诗文大擂台”,设计了“为画配诗”、“我为古诗找作者”、“数字诗句大比拼”等活动形式,诗意荡漾、乐趣无穷;四年级“赛诗会”,以《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背古诗为主要内容,分必答与抢答,学生争先恐后,一展风采;五年级“东坡文化”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地推进;六年级“诵诗会”、“诗文表演”、“名句接力”等异彩纷呈。
学校举行“国学经典诵读”等汇报活动,期末评选并表彰“经典诵读小明星”,促进了学生的持久兴趣和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确保两个延伸
我们坚持立足于校内、放眼于校外,实施两个延伸:
1.向家庭延伸。“家长学校”定期开课,聘请专家给家长做讲座,使家长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倡导父母子女共读。
2.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延伸。我们主张学生要将书读“活”。除了背诵、积累,同时引导他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和作文中学以致用,变“要我记”为“我要记”。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初见成效
(一)早晨因经典而美丽 踏进学校的第一件事,孩子们便是享受经典的熏陶。“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将这首诗演绎得如同音乐一般美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在品味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声音如长夜中的明灯,点亮我们心中的智慧,在学校的上空回响……“口诵其文,耳闻其声,心通其意”,师生充满韵味的新一天开始了。
(二)课堂因经典而精彩
有人说,语文教育其实十分简单,十分素朴,无非就是“吟诵吟诵,再讨究讨究;讨究讨究,再吟诵吟诵”,如此必有大效。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有了如水的包容,像流水一样从容的是老师娓娓的朗诵,如溪流一样清脆的是孩子们投入的背诵;课堂短暂的四十分钟有了如水的追求,爱国情、智慧美、山水乐,老师矢志不渝地带领着孩子们去追寻人生的至情至理;课堂宽容的四十分钟更有了如水的自由,无论何种观点,无论是好动还是喜静,一切都开始顺乎天性,上善若水。
(三)思想因经典而深刻
诵读经典,我们的学生有了思想。流连于水绘园、花木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的诗句脱口而出;被老师表扬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谦逊表露无遗;松下读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对话汩汩流淌……经典,像氧气一样慢慢浸润孩子的心扉,传统文化给他们注入的是富有灵魂的血液。
文以载道。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丽雅致,《诗经》的拙朴自在,《史记》的开阖跌宕……它们里面都蕴涵着“道”。在咀嚼中体悟,从体悟中吸收,学生的举手投足有了悄然的变化:学习上潜心思考的多了,交往中主动宽容的多了,家庭中体贴孝敬的也多了。我们期待孩子具有追求卓越的品质,天人合一的情怀,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魄力,诚信公正的操守……而阅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可以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四)教师因经典而成长
教和学永远都是相辅相成的,当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实惠”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同样也受到它的“滋润”。解读教材时,开始有了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面对学生时,不再只盯着他们的学习,他们的作业;与同事、领导相处时,拥有了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和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老师们在对《论语》的分析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对“老庄”的解读中品味自己的哲理人生,在对唐诗宋词的吟诵中咀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绵长滋味…… 可以说,老师们在选择经典的同时,更选择了一种成长方式。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发展愿景
书海浩瀚,经典的阅读任重道远。我们将开辟经典诵读更美好的前景:
(一)在“听”与“读”中感悟积累
我们将把学校红领巾广播台的主播内容定为经典诵读,由学生主持,播放经典诗文诵读节目,安排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经典诗文的趣闻轶事、寓言故事等内容。另外每周安排1节课作为“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全校学生诵读教育局发下来的国学经典中的诗文。
(二)在“看”与“抄”中拓展积累
学校即将建设的文化长廊将开辟传统文化名人专刊,各班利用班级橱窗开辟“古诗角”、“经典壁”,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帮助记忆。同时,布置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学会有目的地进行经典诗文的拓展积累等。
(三)用“赛”与“查”来强化积累
我们将扩大阅读经典的范围,继续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各种比赛。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辅助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浏览古诗词网站,向学生和家长推荐精品,加强自主学习,涂抹亮丽底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创建语言规范化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力求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交融,课内与课外相沟通,形成立体效应,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去探寻语言的生命之源,去塑造一个个具有丰厚底蕴、完美人格、高尚境界的幸福的通小学
第五篇:抓好养成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养成教育
我校从“行为习惯养成”抓起,从细节抓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每学期初通过入学教育给学生提要求、定规矩,要求班主任“紧跟一个月,跟紧一学期”,通过参观校园了解学校、培养爱校情感。大队部通过“班风学风”、“文明卫生”流动红旗评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各班级“比学赶帮超”的劲头。我校推行的班主任“三到“、“五到”制度增强了老师责任感,通过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美化校园,以榜样带动全校师生,使学校学雷锋活动蔚然成风。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一是构建长廊文化。二是加强阵地文化建设。阵班级布置好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光荣榜、中队角等文化宣传阵地。学三是打造文学艺术特色。同时每月开展一次“班级文化建设检查使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二)我校确立“诚志于学、立人为本”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在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设立礼仪岗、监督岗,定期评选“礼仪之星”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师德教育,凡在师德方面有不良行为的一经查实,在评优树先、竞聘上岗中一票否决。因此,中新小学以教风正、师德好而倍受社会、家长赞誉。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访、校信通以及家庭联系薄等方式创建和谐家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