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权主义流派对男女平等思想的争论
论文作坊
【人文之光】
浅谈三大女权主义流派对男女平等思想的争论
肖莉丹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男女两性平等,是世界性论题。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争取男女两性平等的斗争,都是漫长的,艰巨的,同时也是曲折的。在妇女运动的过程中,各种女权主义流派纷纷建立,在运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众多流派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不仅存在分歧,有时甚至针锋相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三大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对男女平等思想的争论,为未来男女两性平等思考一条新的道路。[关键词] 男女平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一、男女两性天平的倾斜及西方妇女运动的兴起
1不同的时期、地域,妇女的身体和精神都被压抑着、摧残着。
男女平等思想最早是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学说演化而来的,后来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口号和追求的目标。③世界妇女运动,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而发生和发展的。有的论者将世界妇女运动划分为两个时期,18世纪中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第一阶段,以争取女性公民权为主要内容,包括女性参政权、选举权、平等教育权、就业权等。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妇女运动为起点的妇女运动。此时的妇女运动随着战后格局的变化呈不同的形态。但其主要目标是在于强调消除两性差别,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④这一阶段形成了多种女权主义流派,如激进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和自由的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心理学女权主义、第三世界女权主义等。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个属于妇女的时代。那就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实行极低水平的公有制,社会上没有阶级差别,也不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在母权制度下,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①
女性社会地位的失落,是以父系氏族制度取代母系氏族制度为标志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畜牧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父系氏族公社取代母系氏族成为历史的必然。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男女两性的天平,女性丧失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失去了在生产中的优势,她们的劳动不再具有社会性,因而也就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丧失了先前所拥有的权利。在稀有财产制确立的同时,妇女也就成了男人的附属。此后便是轻视蔑视妇女的时代。②从亚里士多德到尼采,从《圣经》到被女权主义者尖锐批评为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从孔夫子到宋明理学,在二、不同女权主义流派的男女平等观
虽然女权主义有很多流派,有着差别很大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主张,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消灭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下面,笔者将分别探讨自由主义女权 收稿日期:2006-5-14 作者简介:肖莉丹(1984-),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102.② 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③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0.④ 同上,21.政治学交流
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及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观。
(一)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观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是最老的一个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西方中世纪过后的启蒙运动。①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思想脉络发源于16、17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这一理论依据人们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在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中,平等主要被解释为机会均等。②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主张男女平等,主要表现在: 首先,主张社会正义观。自由主义认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得到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当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换言之,在关于平等(equality)和公正(equity)的争论当中,自由主义站在公正一边,主张公平竞争(公正),反对照顾弱者或弱势群体(平等)。她们假定,如果女人得到了与男人同等的竞争机会,他们将会成功。她们不太看重对结构因素所做的系统分析,而认为社会障碍可以被个人的努力和政府的干预所克服。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主张在现存体制内部争取男女的平等权利,使男女享有平等的概念。③
其次,主张男女两性平等的法律地位与社会地位,反对歧视妇女的法律。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关注的是那些拒绝了女性个人利益和选择和不公正的法律与教育体制,主张纠正这些不公正。④但是它并不主张对妇女实行保护性立法,或给妇女特别的保护性待遇,因为这样就等于承认了妇女的弱势地位,而且有损于公正及公平竞争的原则。⑤
第三,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性。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反对关于妇女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妇女与男人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他们认为,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两性之间在理性上的差异。在未来,虽然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会依然存在,但是性别心理的差异将会因男女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消失。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反对强调性别的差异,而非常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性。⑥
早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代表作是《为妇女权 ①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② 同上,97.③ 同上,97-98.④ 同上,98.⑤ 同上,5-6.⑥ 同上,98.2
利辩护》(1779)。她的主要观点是:首先,否认女性在理性和理智方面的能力低于男性;其次,提倡男女两性受同等的理性教育;再次,她认为,男女两性的道德水准是相同的,都可以对品德做出自由的理性的选择;最后,她明确提出,两性的价值平等必然会导致两性的权利平等。⑦由此可见,沃斯通克拉夫特非常强调理性的作用,她认为在受同等教育的基础上,男女两性的理性水平是同等的,不存在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问题。另外,沃斯通克拉夫特十分看重女人的生育能力,把这一能力称为“女人生存的伟大目标之一。”⑧
米尔的代表作是《对女性的征服》,他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应当将启蒙主义用于女性,这种启蒙主义认为,一种体制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符合理性。女性的屈从地位是早期历史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强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远非一种自然的秩序,只是因为人们对此早已可以为常,它才被当作了自然的秩序。他当时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是,“一个性别从属于另一性别是错误的。”他认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确实低于男性,但这是长期的社会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一方的结果。⑨可以看出,米尔也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男女平等思想方面,有许多人认为:
一、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忽略了性别社会角色的差异,忽略了两性的生理区别;
二、它坚持忽视性别式立法,这样便忽视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对性别社会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
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人仍旧以男人的规范为标准,要求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忽略了女性品质所持有的价值。虽然女人可以通过其他的角色来实现自我,但是不可以忽视生殖与家内需要的重要性。
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理性观念仍然是男性观念,所谓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是有限的男性实践的结果。⑩
(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观
在女权主义的理论流派中,这一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是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
首先,关于男女不平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而阶级压迫是更基本
⑦ Bryson,V.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M],The Macmillan Press LTP,1992:22-23.⑧ Chapman,J.Politics,Feminism and Peformation of Gender[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3:203.⑨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0.⑩ 同上,102.论文作坊 的压迫形式。统治者为了维护以男性为中心的剥削阶级的统治,鼓吹“自然分工决定论”,把妇女受压迫的现象说成是自古就有的,由于妇女生理特点决定,女性的智力、体力都不如男子,那么,女性屈辱的地位是天定的。①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妇女问题虽然与男女两性在社会劳动中的分工及其作用相联系,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剥削制度才是妇女受压迫地位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女性的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并把它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联系起来,认为妇女是廉价劳动力。②加拿大女权主义理论家本斯通和莫顿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具有“经济”或“物质”性质,可以归因于妇女无偿的家务劳动。③她们认为这种无偿的家务劳动构成妇女受压迫的物质基础,④也是妇女沦为二等公民的一个重大原因。
针对以上情况,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主张阶级斗争和革命,认为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消灭压迫剥削,建立公有制,实现全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妇女的解放。⑤另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妇女的经济平等和解放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上的平等是妇女解放的物质基础,是妇女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地位上与男子平等的前提。而经济独立是妇女实现经济平等的核心问题。参加社会劳动是实现妇女经济独立的根本途径。⑥恩格斯也曾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他还说过,“我深信,只有在废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行业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有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⑦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前提是承认妇女是弱势群体,并且认为妇女所处的不利地位不是单个妇女的过错,而是制度的不平等造成的。因此,在具体策略上,它 ① 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84.②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6.③ 同上,104.④ 同上,105.⑤ 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86.⑥ 同上,185.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70,452,158.竭力为妇女争取保护性立法,强调对妇女实行特殊的劳动保护措施。因此更强调平等,而不是公正,以此争得同男子平等的地位。
(三)激进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观
激进女权主义的理论中创造了父权制的概念。她们认为,在父权制的社会中,男权的统治不仅限于政治和有报酬的工作这类公众领域,而且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如家庭、女人和性。激进女权主义者提出了女性群体“殖民化”的问题,⑧认为妇女普遍屈从于父权制的压迫。其压迫主要体现在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男性对女性在性和生育上的控制。激进女权主义认为,男性是与女性极为不同的一种人,是一种富于攻击性的邪恶的人,他们迄今为止一直在统治、压迫、剥削和残害女性。⑨
针对男女两性生理的差异,激进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张。主要可分为三阶段:在第一阶段,她们主张消除和减少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以便消除性别歧视;在第二阶段,她们谴责男性的生理特征,主张排斥和脱离男性;在第三阶段,她们转而赞美女性的生理特征,主张女性的生理优越和道德优越。⑩
在60年代,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是被压迫阶级,男女不平等是由性别所造成的,妇女受压迫是由生理原因导致的,如生育。因此,消除不平等的方式就是要破坏性别角色的分工,并“通过诸如避孕技术、试管婴儿、人工授精及无性繁殖这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把妇女从生育这一压迫她们的生理功能下解放出来。”11她们认为,要想铲除这一性阶级体制,必须首先铲除其生理基础;只有想办法消除使妇女处于屈从地位的生理差异,使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不再有意义,才能进而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和性别歧视。12
费尔斯通在《性的辩证法》中指出:生育机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妇女的生育功能导致了两性权力的不平等——在孕育期,女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要依赖于男人;人类的婴儿比其他物种需要更长的育婴期;母亲和婴儿的相互需要与依赖;以及建立在生育生理区别基础上的性别劳动分工。她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如果用技术改造生育机制,使生育得以在女性外进行,女性就可以从这一生理角色当
⑧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1.⑨ 同上,111.⑩ 同上,113.11 同上,114.12 同上.政治学交流
中解放出来了。①波伏瓦也有类似的观点,她认为妇女解放与作母亲这二者无法共存,她把生育视为妇女受奴役的直接原因。②
在70年代,激进女权主义从把女性的地位低下归因于女性的生理状态,转变为谴责男性的生理状态,鼓吹排斥男性,把男性侵犯女性的倾向看作是与生俱来的,把男人当作敌人。
在否定男性本质之后,激进女权主义进而肯定女性的本质。她们不再主张铲除两性的生理差别,而是去赞美女性的特征,呼吁整个社会和男性重新评价和接受女性特征,并且希望男性接受和培养这些女性特征,如被动性,抚育性,富于感情,对他人的依赖等。
女权主义理论家吉尔曼指出,女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狩猎者、思想家、教育者、行政人员和管理作者、立法者,她们具有关怀、爱、保护这一类的特征,这些品质来源于母性,是从母亲角色培养出来的;而男人就没有这些品性,所以他们必须从女人那里学习这些品性。③
法国著名女权主义者伊丽加莱认为,作为一个女性,去要求平等是对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的错误表达。妇女之所以受剥削,是因为性差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通过性差异这一途径。④
激进女权主义明确提出了“女性是优越的”(“Female as superior”)这样的口号。一些激烈的本质主义者将女性的优越追溯到女性的生理基础,提出的主要论据有荷尔蒙成分和生育的能力。⑤激进女权主义者还提出,女人是天生的和平主义者(natural pacifists),而男人是战争贩子(war-mongers);女人是看中人与人关系的(relational),男人是个人中心主义的(individuated);女人全身到处都能体会快感,男人的快感只局限在生殖器(penis-fixated);女人从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快乐,男人却一门心思盯着最后的结果(goal-oriented)等等。⑥她们由此得出结论说,女人比富于攻击性和自我中心的男人更合适、也更有能力领导这个社会。激进女权主义者大力颂扬女性气质,主张以感性代替知性;以天生爱好和平的气质代替好斗气质,把母性神化为一种创造性行为。⑦
①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7.② 同上,85.③ 同上,117.④ 同上,118.⑤ 同上,120.⑥ Bacchi,C.L.Same difference,Feminism and Sexual Difference[M],Allen and Unwin,1990:86-88.⑦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4
三、对男女平等的进一步思考
三大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对男女平等既有相似的看法,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三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是否应重视男女性别差异。这也表达了女权主义者对性别公正问题的关切。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十分强调妇女的理性力量,因为她们认为“理性能力是赋予民主权利的唯一合法基础。”⑧她们坚持女人的理性能力至少与男人同等(尽管不一定相似),并将妇女在知识领域中成就少的状况归咎于妇女较差的教育条件。这类论点显然是倾向于淡化两性生理差别的意义,因为在她们看来两性生理差别同获得政治权利毫不相关。⑨
另一些女权主义者却看到,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平等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不平等,她们开始关注与性别公正有关的各种性别差异。她们不得不承认,为了实现性别公正,有些性别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女性特殊的“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法律是否应为此对妇女采取特殊的保护政策呢?如果法律无视男女性别差异,同等待之的话,对于妇女来说便是不利的。
又有一些女权主义者提出问题:如果过分强调男女性别差异,有可能会强化性别的传统刻板模式。如女人是被动的、富有感情的、柔顺的、具有母性气质的;男人是主动的、富于理性的、刚强的、有攻击性的等等。这便会忽视了一般与个别的差异问题。即使在女性群体里,根据不同的种族、阶级、宗教、年龄、婚姻状况、身体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根本不存在一个典型的女人和女性气质。因此,这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将女人作为一个同类的群体来对待对那些特殊的个人是不公平的,无视这些特征的性别差异概念是不合适的。
可以看到,无论是用无视性别差异或是用重视性别差异来阐释男女平等,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它使女权主义者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艾莉森·贾格在《性别差异与男女平等》一文中指出,要动态地理解性别差异,并要正面发挥女人的差异。即,必须对妇女间的差异和男女间的差异都很敏感。⑩这些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也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而两性间最明显的差别是妇女的孕育能力。就
社,1997:120.⑧ 艾莉森.贾格.性别差异与男女平等[A].王政,杜芳.社会性别研究选择[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93.⑨ 同上,194.⑩ 同上,203.论文作坊
像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分娩能力是妇女独特的有价值的潜力。”①它创造了生命,还导致了具有女性特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如萨拉.拉迪克(Sara Ruddick)说道:“女人为做母亲而接受的训练和做母亲的经历决定她们寻求非武力和解决冲突的手段。”②因此,应该以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以肯定妇女而不是贬低妇女的态度来理解性别差异。艾莉森在文中指出:“只有把蒙在公正头上的布全揭掉,允许她看到人类个体的全部特殊性,采取必要的区别对待,以同等对待真正相同的事例,区别对待真正不同的事例,我们才能使公正达到完全的平等。”③
四、结语
尽管不同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对男女平等有不同的争论,但是相同的是,她们都在为妇女争取更多平等权利,希望最终达到实质性的男女平等。笔者对男女平等有以下几点看法:
1、承认性别差异。两性间是有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是显著的、无法逃避的,这是上帝赐予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女性拥有独特的孕育能力,这是上帝特许的,男性所不具备的。因此,女性应该自豪,而不是自卑。女性应该发挥这种特殊的“才能”,为世界作贡献,而不是要消除这种差异。女性身上所散发的母性、慈爱、和平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追求男女平等,并不是要使“女人=男人”,或把女性男性化,而是在承认男女有区别的前提上,追求性别地位的平等。
2、提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并不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女性的身心逐渐得到了解放。许多女性同男性一样,获得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发展自己的机会。这使得女性内在的潜能得以显露、发挥。不仅要从“男-女”这一视角考虑问题,而且更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禀赋才能,只要在正确的引导和激发下,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贡献。不该规定男人就该干什么,女人又该做什么,而是应该尊重个人发展的潜能和选择,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才能使社会更好地发展。男女平等,就要尊重和承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
3、法律制度要更灵活,并能更好地保证男女平等原 ① 艾莉森.贾格.性别差异与男女平等[A].王政,杜芳.社会性别研究选择[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03.② 同上,204.③ 同上,209.则的实施贯彻。法律、制度要保证男女有平等的经济、政治地位,同时要能体现男女“机会和程序的平等”。普遍而言,大多女性在社会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当前女性如果要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一些权利和权益的配置与保护需要向女性倾斜。这是“权利的区别性对待”,有利于“尊重不同性别的自然属性,满足缩小和消除男女实际社会地位落差的需求,从而使得社会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增进其进步、公正以及性别的平等”。④如对女性“五期”的特殊照顾,划出女性参政比例,保证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权等等。在短期内,这些政策对推行男女平等原则是有好处的。
4、女性必须独立。要追求男女平等,女性必须独立。首先,女性的思想要独立、要更新。女性必须摆脱依附于男人的思想。其次,女性的经济需独立。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往往是出于经济的依赖,因为有些女性一旦离开男性,她的生存便有威胁。因此,女性应该参与社会劳动,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不但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同时还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第三,男性也得更新思想。男性不要总是自视为高人一等,存在“大男子中心主义”。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男性已成为某些女性的下属,如果他们仍持有传统的男子比女子优越的看法,他们则会出现心理不平衡,这样会导致身心的不健康。因此,男性也应树立起男女平等的思想。
5、男女间需互相关爱、和谐发展。毕竟,这是一个只有男女两性共在的世界。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存在。此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应该一味地进行男女间的斗争,而更应该思索男女间的和谐发展。人都是富有情感、爱心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关爱。中国古代便有主张阴阳调和、阴阳互补。它在充分肯定男女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男女之间应该互相调和、互补不足。上帝创造了男女,并不是希望看到两性的斗争,而更希望看到两性的融合。只有两性相互和谐,才能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人们也才会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2] 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山东人民出
版社,2001.④ 丁娟.男女平等的定义[N].中国妇女报,2003-02-25(3).政治学交流
[3]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Bryson,V.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M],The
[6] Bacchi,C.L.Same difference,Feminism and Sexual Difference[M],Allen and Unwin,1990.[7] 艾莉森.贾格.性别差异与男女平等[A].王政,杜芳.社会性别研究选择[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丁娟.男女平等的定义[N].中国妇女报,2003-2-25(3).Macmillan Press LTP,1992.[5] Chapman,J.Politics,Feminism and Peformation of Gender[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3.
第二篇:简爱的女权主义思想试析
《简爱》的女权主义思想试析
内容摘要:
夏洛蒂在《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反抗着社会的不公,追求者平等、自尊、自强,成为传统女性叛逆者的化身。简爱不幸的童年和学校寄宿生活一直被鄙视、嘲讽、毒打所包围,但是她没有被这些所吓到,反而激发起了她对这些丑陋人的嫉恨,她要反抗,要平等,要自尊。该文以结合夏洛蒂的经历及作品《简爱》的故事情节,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关键词:女权主义 爱情 男女平等 经济独立 自我价值
正文: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功之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作品。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有着漫长的历史。艾略特·伍尔夫、西蒙·波夫瓦等都是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女权主义的核心是抗议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女性应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应有其自身的价值。颠覆男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女权主义奋斗的目标。
简爱以经济独立为基础,以自尊自爱为人生支柱,走了一条自己为自己铺就的人生道路,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展现了女性的情感与自我。她从追求理想爱情开始,逐渐转向对男女平等地位的要求,再深入到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认证与追求,彰显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
一、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爱情的追求上。她反对传统的婚姻观,追求理想的爱情。传统的婚姻跟爱情大都没有太多的关系,妇女把嫁人当作衣食之计和终身经营的职业。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衡量婚姻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利益而结合的婚姻比比皆是,许多少女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投机经营,攀上一门有利可图的亲事。无数的功利婚姻造就一对对怨偶。夏洛蒂通过切身感受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理解,认为这是女性可悲的堕落,并对传统的婚姻给予强烈的鄙视。她提出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真正的爱情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条件,是男女双方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交融。她把对两性之爱的理解上升到了精神追求的崇高层次,也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理想爱情的渴求。
在小说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没有落入传统的俗套。既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也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它超越了年龄、姿色、财富门第的世俗层次,是精神上的平等和相互吸引。简爱没有花容月貌,她矮小、瘦弱、低微,但她却凭借着卓异的人格力量发出灼灼光华,把美丽富有的贵族小姐逐出爱情竞技场,突显了内在美不可抗拒的力量。简从不把取悦男主人作为自己跨入上流社会的阶梯。面对罗切斯特的居高临下,她不卑不亢,从容大方,谈话中直言不讳,不察言观色迎合主人的意图,也不为讨好主人而作违心的回答。她深刻的思想和优秀的品格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并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早年的罗切斯特是金钱婚姻的受害者,在情感上饱受挫折,曾在流浪中寻找安宁,在放荡中寻找快乐,结果只能是更加的空虚和绝望。简像一股清新的风,拂过他伤痕累累的心灵,简巨大的精神炬火和灵魂力量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烛,崇高和纯洁的情感在他心中复活与再生。对于简爱而言,吸引她的不是罗切斯特的财富和显赫门第,而是他的真诚、友好、坦率、放弃贵族偏见的平等作风和对金钱社会世俗观念的蔑视,与简在思想认识上高度的统一。
简坚信自己与罗切斯特的精神平等和相通,所以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也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她敢于蔑视英格拉姆小姐高贵美丽外表下的浅薄与低俗,勇敢地向罗切斯特说出“你娶了一个配不上你的人,我不相信你真正爱她”。她那句经典的人格宣言打动了无数的知识女性,“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对爱情的追求发自内心的平等,并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虽然是她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所发出的呐喊,但它的圣洁高尚足以让当时虚伪的世俗社会深深的震撼。在小说的结尾,一场大火,使得桑沧巨变,罗切斯特变得一贫如洗,又瞎又残,而此时已成为富家女的简爱却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他的身边。男女双方年龄的差距,地位的悬殊,甚至身体的缺陷,都被 高尚而深邃的感情所超越,被异乎寻常的心灵契合所升华了。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还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模式。简爱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位不借容貌赢得男性喜爱的女主人公,而罗切斯特既非英雄亦非完人,而是一位难看又有过放荡生活经历的人。在女权主义看来,出卖姿色的爱情是女性的拍卖,英雄崇拜的爱情是女性的臣服,只有精神和灵魂的两相呼应与吸引才是男女平等的真正爱情。可见夏洛蒂对爱情的见解已具有女权主义的高度。
二、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 又表现在反对传统的角色定位,追求男女平等上。
夏洛蒂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并未仅仅停留在爱情婚姻的基础上,而是转向更深一步的探索。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的英国。当时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不少处于小资产阶级范畴的女性有幸受过文化教育,但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改善,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女性还是很少参加社会工作,过着依附于男性的封闭式家庭生活。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家庭天使”一类的女性,她们温柔、顺从、美丽、勤劳,是当时的男性作家们按照自己意愿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作家们普遍认为女性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妇德,家庭生活才是妇女最合适的天地。他们要求女性以侍奉男人、操持家务为己任,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孩子、及亲人。生活空间的狭小,精神上的空虚与压抑,使得“家庭天使”们已成为男子的附庸、家庭的奴隶、生育的工具。夏洛蒂以其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着当时妇女的悲剧命运,大胆地对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卑微定位以狠狠的回击。她有意拉大简爱与“家庭天使”之间的差距,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简爱既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温顺的性情,而且个性极强,对社会充满了反叛的激情。她从不刻意装饰自己,甚至“还没有使女穿戴的一半那么漂亮。”当罗切斯特要用绸缎、花边、玫瑰、珠宝把她包装起来时,她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罗切斯特总想照自己的意愿把简打造成世人眼中的“美人”,试图培养简温柔顺从的“天使”美德。其实男性对女性服饰装扮的关注背后无非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千古不变的追求,而男性对女性温顺性情的标榜则更能暴露他们希望助长女性性格中卑微特征的自私。因此追求平等的简爱大声疾呼:“我不是天使,我是我自己”,表达了她对男权社会最强烈的抗议。她不再承认传统女性的“美德”,不肯再扮演传统女性的角色,认为“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一样有感觉,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作学问时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女性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的狭小空间,安分守己的充当“家庭天使”。针对这一点,恩格斯也曾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而且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与将来都是不可能的。”从小说对传统美的否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内在美深刻而独道的认识。因为女性在未走出家庭之前,“花容月貌”是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有女性走出家庭,从事社会工作,才华才能被体现,内在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女性也只有参与社会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才能够自食其力,才不会为了生存而屈附于男性。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要实现男女平等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经济的独立,这也恰恰是简苦苦坚守的原则。即使在她濒临死亡的时候,简也没有放弃这种意识,教师的职位一直是她经济独立的保障,桑菲尔德府是她经济独立意识体现最强烈的地方。面对成为庄园女主人后得到的丰厚物质财富,简依然坚持担任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用自己的酬劳换得自己的食宿费,自食其力得过着简朴的生活。简拒绝婚后被丈夫供养,不愿接受他对未来生活种种美好的设计。她认为心安理得的不劳而获,会使自己降至男性目光的海平面之下,失去了与丈夫平等的地位,所以任何物质的馈赠都使她烦恼。也正是因为简经济上的独立,所以她敢于向罗切斯特发出:“我们是平等的!”宣言。尽管在物质上他们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但在社会心理上他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他们经济自主,人格平等。在简爱的眼中,诚实劳动换来的面包永远要比不劳而获得来的香甜。
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波夫瓦在《第二性》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处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地位,关键在于女性经济不能自立,这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女性要解放,“首先要完成女人经济地位的演变”。因为经济依附,女性只能封闭于家庭,而使女人注定成为附庸的祸根就在于她没有可能做任何事,所以摆脱低下的地位,就必须走经济独立的道路。“女性通过有报酬的职业可以极大地跨越同男性的距离,而女性要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并不容易。女性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每一种事物都在诱惑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如果贪图安逸,女性就会堕入“附属”的生活。简爱的辛酸历程正说明了这一点,夏洛蒂的良苦用心也正在于此。小说对经济因素决定妇女社会地位的揭示,表明了作者为妇女解放,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作者也为全天下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妇女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出路,那就是:千千万万受过教育的女性只有像简爱一样自食其力,不依附他人,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热爱,也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夏洛蒂无疑是女权主义者的先驱。
三、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还表现在自我认证与自我价值追求上。
简爱对女性作为社会人的角色认证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在一次次地反抗中得以升华的。
小说在表现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上实际已经超出对“男女平等”的要求,而达到通过反抗来证实自我、维护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简爱在幼年时代每天面对的是少爷的专横、小姐的无礼、夫人的厌恶、女仆的歧视,尽管她每天小心翼翼,循规蹈矩,但还总是无故挨打受骂。简觉得自己做为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人,却没有人顾及自己的感受,也没人为自己申张正义,为此她不顾一切的进行反击,为了要求公平合理的待遇。看似弱小的她在一次次非理性的、暴虐的、没有怜惜的威胁面前,经受了恐怖、憎恨、绝望,却依然坚强。在洛伍德学校,女学生们被强制剪掉长发,穿最粗、最丑陋的衣服,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甚至受到非人的体罚。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简没有屈服,也没有顺从,对于不公正的惩罚,表现的正气凛然、傲骨铮铮。并且,简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以无可挑剔的成绩成为该学校的一名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简爱的自强不息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生存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说明了她对人生真谛的探索,除了精神平等和心灵契合的爱情外,还有对崇高事业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探索。她通过一系列的超越性的行动实现了她生存的价值。正如波夫瓦所阐述的“女性的真正解放应当也必将在女性通过超越性的行动实现她的真实的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四、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还表现在她的思想局限性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简爱》的反传统性受到质疑,更有一些女权主义批评家们认为《简爱》不仅没有对传统观念进行冲击,还顺从了传统文化,甚至是传统制度的维护者。
“知人论世”是文学研究的一贯方法。我们应从作家的生活时代和生活经历来整体把握作品,任何极端的定论都是不正确的。夏洛蒂由于身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制约,肯定有其无法逾越的束缚和障碍。作者虽有对男权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但毕竟接受的是男权文化的教育。因此叛逆与从俗的矛盾造成了她思想的局限。
首先,简爱始终存有精神平等和物质平等间的困惑,她主张精神平等,但对建立在精神平等上的爱情始终抱有疑虑,感到不安。她反对建立在世俗物质基础上爱情,但又不能释怀,所以无法快乐而幸福的拥抱爱情。简爱拒绝接受罗切斯特一切金银珠宝的馈赠,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不愿罗切斯特以“救世主”的姿态对待自己,觉得“像苏丹在充满幸福与温情的时刻赐给那些用金子和宝石抬高起来的奴隶时的微笑”。婚前的日子,她的情绪中透着不安、抵触,弥漫着淡淡的恐惧感,总怀疑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不相信这是真的,“像这样的命运会落在我的头上,那真是神话,真是幻想”。她还在不安中祈祷“要是我能有很小的一点儿独立财产,那将是一种安慰”。这些正说明了简对世俗的平等既敏感又在意。其次,简爱既坚持爱情至高无上,又屈从于传统法律条文对婚姻的定位,宁可牺牲自己的爱情,也不愿意向所谓的“法定婚姻”挑战,把名节看得比爱情更重要,暴露出其在男权文化里顺从的一面,也体现了她性格中的保守和对名份的过分重视。最后,要不是一场大火使疯女人葬身火海,为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结合扫清了障碍,那么简爱将永远无法超越心中名节观念的藩篱,与罗切斯特失之交臂,带着永远无法磨灭的痛苦,教书终其一生,至死仍念念不忘罗切斯特。这种下场,将与《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有点类似。但弗朗西斯卡却有深爱自己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她只是由于强烈的家庭责任而没有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在读者看来会觉得情有可原。人们不是批评弗朗西斯卡的传统与保守,相反的,是欣赏她崇高的家庭责任感和她身上体现的现代女性的坚强。弗朗西斯卡的故事是一曲爱情悲剧,但同时也是西方人重伦理、重家庭责任的写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值得称赞的。与弗朗西斯卡不同,简爱仅看到罗切斯特的疯太太就认定,她与罗切斯特不能相随,从而逃离的做法,则有点盲从于封建旧秩序,她在所谓的法律约束面前完全低头了。针对这点,韩敏中就对此作了批评:“这至高无上的原则其实只是英国改革离婚法之前现存的婚姻戒律,如果开始以反叛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简爱此刻成了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守法公民,岂不大大降低了小说的力度?”
最后,简爱是一个有理想的女性。她一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的教师生涯明显地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具有鲜明的崇高事业追求的色彩。但她最终又回归了家庭,成了一个以侍奉残疾丈夫为职、对生活境遇心满意足的家庭妇女。她通过丈夫的存在而存在,这依然体现了她作为传统女性的精神归宿。由此看来,简爱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仍然是茫然的,最终导致她没有逃脱男权文化的世俗巢穴。
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是不彻底的。简爱幸福的充当了“家庭天使”,并发表了著名的“天使”宣言:“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的难以言传,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他也是我的生命„„”,她对爱情的渴求和对男性的依赖有着“小鸟依人”的非女性独立的意味。虽然她对男性超出了物质上的依赖,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无法真正因为“自我”而存在。“经济因素在女性发展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是并且依旧是根本因素,但女性要想完全改变的命运,还必须摆脱爱情依附”。作者的时代局限造成了作者的目光不能够看得很远。由于夏洛蒂特殊的成长经历,她出生在牧师家庭,受到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并且所接触到的几个男性仅有父亲、兄弟和文学教师埃热,使得她对男性始终持有一种崇拜的思想。正像她自己所说:“倘若我有朝一日结婚,我对我的丈夫必须怀着崇拜的感情,且甘愿为他去死”。长期男权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她有着严重的男性崇拜,她认为女人最大的幸福源于家庭内部,女人一生似乎也只为爱情而生活,所以简爱的归宿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从这点看,她思想的不彻底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尽管不够完善,但她所表达的对妇女解放的追求和向往,是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她是开女性解放浪潮的先锋人物,也为以后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不尽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韩敏中《坐在窗台上的女人》,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1期。
2、王珂《平权与霸权》,青海社会科学报2001年第6期。
3、高文斌《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1期。
4、[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简爱》,凌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圣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出版社1981年版。
6、[英]玛丽·伊格尔顿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 陈映霞 林树明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柯文垂·帕特摩尔著:《家里的天使》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版。
8、[英]盖斯凯尔夫人著:《夏洛蒂·勃朗特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第1版。
9、[法]西蒙娜·波伏瓦著:《第二性》,桑竹影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第三篇:西方激进女权主义思想剖析
西方激进女权主义思想剖析
——一种集体的暂时性“矫枉过正”诉求
王富银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要: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所谓“激进”思想,主要有“非渐进式”和“反自然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疑、修正、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笔者看来,激进女权主义思想无非是对长期存在的不理想两性社会主导权分配的一种集体“矫枉过正”诉求,是一种集体无奈、愤懑心理的展示,是一种暂时性“起义”策略,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注意力,从而有效缩短女性在社会角色革命中痛苦斗争的时间跨度。当社会发展进步到一种理想化的两性和谐主导权状态的时候,这一策略或将被摈弃,或者到时候今天看似“激进”的某些主张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再也没有了“激进”的标签。
关键词:女权主义;激进思想;集体暂时性“矫枉过正”诉求;和谐两性主导权
从18世纪90年代法国大革命时期玛丽·戈兹发表的女权宣言起,西方女性为争取自身权利和解放的思潮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从朦胧的女性意识觉醒,到自觉地思考自身第二性的处境;从顺从男权制到寻求两性平等独立;由对单一的社会政治权利的诉求,到对妇女完整
1。个人生活的追求;从两性对立到提倡两性融合○19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以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与理性潮流的崛起,以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亚特·米勒等为代表的女权运动活动家及理论家针对资本主义工业剥夺女性参与社会生产、跻身公共空间的权利,以及只向她们开放私人领域的现实,尖锐地提出了女性参政权、受教育权及就业权等基本人权问题,激起了普遍的社会反响。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浪潮源于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达到高潮,其规模涉及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而在美、英、法三国尤为引人注目。1966年,全美妇女组织在美国成立。这一组织迅速成为西方最大的妇女组织。1979年,在汹涌女权运动的推动下,第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仅是女权主义运动自身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亦受到当代各种思想的影响。近年来,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如米歇尔·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拉康的心理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等,帮助人们对客观的文明和文化,主观的自身和主体进行新的认识。这些被统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西方思想解构了传统文化,揭示出现存的思维习惯、习俗和道德等被人们约定俗成而当成“常情”的东西其实并不具有“真理性”意义,而是“人为”的。于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权主义逐渐和后现代主义相
2。遇、碰撞并相互渗透,催生了理论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一、激进派女权主义思想
激进派女权主义理论是由“新左派”运动中男性激进分子对待女性的傲慢无礼激发的。“先进的”激进分子的态度使得那些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女性深切意识到她们自身的真实处境。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决心要让她们自己的“特殊”问题和新左派运动所关注的社会公正与和平问题具有同样的意义和合法性。在参与运动和理论反思中,她们逐渐认识到,大男子主义和女性的屈从地位是社会压迫的根源和原型,因此,她们主张女权主义必须成为一切真正变革的基础,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激进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与实践要求主要通过一些独立的妇女、女性团体或组织的宣言和成员的文章表达出来,起初以纽约和波士顿两地的“运动妇女”为代表。其主要理论主张有:(1)个人的即政治的,男权统治渗透到女性生活的各个角落;(2)父权制、男权制或男性统治 1 而非资本主义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3)女性应当认识到她们是一个处于屈从地位的阶级或等级,并与其他女性团结起来,共同投入对她们的压迫者即男人的战斗;(4)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她们拥有不同的文化与风格,女性风格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人类才有出路。
波士顿妇女运动的主要成员罗克姗娜·邓巴1968年发表的论文“女性解放是社会革命的基础”是较早阐述以上思想的文献。她坚决主张要开创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她认为女性的悲剧不在于“地位低下或势单力薄,而在于一个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她宣称:女人不同于男人,身为女人就决定了她具有“母性特征”,如擅长照料他人、韧性和协作能力;女性的仁爱本质必须成为新社会的道德基础,“毁灭当前的社会,在女权主义原则之上创建一个新社会”,那样男人就被强迫生活在一个条件完全不同于当今社会的、充满人性的社会中。
波士顿妇女运动的另一位成员登斯摩尔对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妇女解放不等于性解放,所谓的性解放实际上是迫使妇女屈从的另一种手法;在登斯摩尔看来,性(以及爱情)被当做奇妙的体验出售,它的作用就像鸦片,使女人不再对其周围的环境进行思考;所以女性不应把性自由作为自身解放的最高目标。
纽约激进派“女权主义”团体在1969年夏天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所有压迫形式中最初的模式就是政治上令人压抑的男女角色制度。她们还认为,婚姻是迫害妇女的主要形式,因而她们要求从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两方面反对婚姻制度。与此相应有一个有意思的规定:该组织中与男人共同生活的成员不得超过1/3。
纽约激进派女权主义组织的宣言“自我的政治”提出:妇女受压迫的主要根源在于心理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她们不相信资本主义或任何别的经济制度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也不相信纯粹的经济革命会消除对女性的压迫;她们认为,男人的“男子气概”是与他以自我压倒女人的自我能力成正比的,通过对女人的征服,他还确证了其力量和自尊。这便是“自我的政治”。
早期激进派女权主义者的主张中,还有“第四世界宣言”(女性文化就是第四世界)应当提及。宣言认为全世界的女人构成了一个被男性“帝国主义”“殖民化了的”社会等级,因此,女人必须组织起来,为女性文化得到解放而组织起来,只有高举女性原则的旗帜,真正人性化3。的社会才可能出现○此外,她们还提出了具体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女性主义认识论)。
伊夫林·福克斯·凯勒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认为“性别的比喻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把这些比喻看做是好的丈夫(即科学家)在统治着母亲(自然)。”“女性与科学的分离”并非只是女性本身的问题,而更多的在于社会环境加诸其身的有形的、无形的影响力。性别隐喻和性别术语并不是一个语言的偏见,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她提出动态客观性的概念,她认为动态客观性是“情感与认知经验的相互作用”,不是主观与客观的断绝,而是主观经验的运用,是一种爱的形式,能够促使产生一种主体与客体合二为一的感觉。“客观性是心理自治的认知对应物”,客观性在传统上与包含着主客分离特征的男性气质相关联,这不仅使女性难以在科学界立足,而且科学本身也被歪曲了。在凯勒看来,科学及其描述性语言都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之间存在着描述和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和观念叙述都根植于隐喻。这些隐喻提供了观察自然的不同框架,并导致研究领域的观念更新。因此,科学并非是完全的“自然之镜”。与此同时,凯勒也认为语言不能“构造实在”,忽视物质的、非语言的、我们称之为“自然”的那些活动的基础作用是愚蠢的。科学理论既不能理解为自然的“真实反映”,也不能理解为文化的“忠实反映”。由于这两类反映之间是相互干涉相互介入的,凯勒认为或许科学理论可理解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形式的“足够好的反映”,以此寻求一种足以说明科学描述的功效
4。而又承认它对社会文化的依赖性的非实在论的特殊框架○女性主义这还认为,传统的以倡导价值中立为旨归的科学研究,浸泡着男性中心主义的 2 偏见,就心理学领域而言,女性主义通过大量的经验主义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主流心理学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客观的结果,他们只是基于一个隐含的假设:男性作为规范。女性主义心理学不满足于对传统心理学研究议题进行重新解释、修修补补,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希望通过方法论的变革,创建一个关于女性、由女性自己及为女性说话的全新心理科学。在女性主义心理学家看来,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和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社会性别不仅仅代表一种个人的社会身份,还是一种反映社会结构的文化规范的符号,因此,必须推翻现有心理学研究传统的主流男性话语,建立“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5。学○此外,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女权主义批评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研究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清算。它声讨男性中心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作为一种从政治性的女权运动中诞生的理论,它的政治色彩是有目共睹的。这种政治色彩在不同国家不同理论家那里呈现不同的样态。英美理论家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将女权主义同提高妇女觉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凯特·米勒特在《性政治》中对四位男性作家大男子主义的批判,揭露了男性作家凭借其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小说这个小天地里,再现着现实世界的性政治,重点揭露了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崇拜”,进而从父权制意识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中提出了女性亚文化的观点,认为:“每一代女作家在某种意义上发现没有自己的历史,不得不重新发现过去,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他们的女性意识。”她写这本书以期“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正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指出这一传统的发展如何相似于任何亚文化群,从而填平奥斯汀峰巅、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伍尔夫丘陵这样的文学里程碑之间的空袭和断裂。”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研究的领域更加扩大了,从文化角度研究了美国妇女文学。
而法国学者则以语言的变革为目标,以对话语的权力结构的颠覆来完成女权主义者的任务。埃莱娜·西苏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她认为写作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主体的颠覆性力量,社会变革必然是主体的变革,而语言则是控制着文化和主体思维方式的力量,要推翻父权制控制就要从语言的批判开始。露丝·伊瑞格瑞提出建立一种至今还不存在但十分必要的女性系谱,在这种女性系谱中,妇女之间的联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联系,妇女不再是对象性的存在。
二、激进女性主义思想的两种类型
回顾和审视女权主义的历史,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而诞生和发展的西方女权主义批评有着积极的一面。他对父权社会给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使妇女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极大地推动了女性的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活动。它的批评、研究成果也有许多拓展和创新之处,为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寻求女性文学传统,使许多被历史湮没的女作家如艾米利·狄更生和赛珍珠等被重新发掘和认识。但同是女权主义有时也呈现很大的局限性,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和实践行为太过激烈。加之在策略和实践上的种种偏颇导致了它一度声名险恶,成了“极端主义”和“暴力”的代名词。在2001年的斯坦福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的20周年学术庆典中,不少学者称激进的、不无偏颇的早期女权主义几经成了不太被社会接受的“强弩之末”。在笔者看来,种种所谓“激进女性主义思想”,大体可归为两种类型,即“非渐进式”和“反自然式”。所谓 “非渐进式过激女性主义思想”是指那些在今天的社会现实存在条件下“看似激进”,但符合理性的、通过全社会甚至全人类共同努力可实现的关于女性社会角色实在的主张,是一种“假性激进女性主义思想”。例如,向单一男权制、父权制的社会存在现实发出最大程度的挑战、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包括从语言、社会角色、学科构成诸多 3 方面进行最为彻底地,最大可能地完善。也许这一理想社会现实的达成与实现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它是理性的、可能的,人类所需要的是集体努力和时间投入而已!之所以他们目前仍然被冠以“激进女性主义思想”的名号,是由于暂时的社会发展进步程度不够而在人类的意识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充满局限性的假意识。而“反自然式激进女性主义思想”是一种完全非理性的、违背生物进化现实存在的,永远不可达成的纯粹“激进女性主义思想”。譬如说,追求人类的“半机器人”(cyborg, 赛博格,又译电子人)身份,把“性”完全定义成一种男性对女性的迫害,全力提倡女性之间的同性恋!“反自然式激进女性主义思想”是一种“真性激进女性主义思想”,追求在所有领域建立起与现存的传统科学相对应的女性研究学科,是一种从生物学、社会学双重、甚至多重角度对两性之间存在共性现实的否定。是对两性身体现实特性差异的无视,是对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阶级、种族、性心理差异的无视。对异性恋的彻底否定必然破坏人类这一种群继续的生物学基础。
三、对“激进女性主义思想”的质疑、修正、批评之声
首先宣称女性特有一种独特的认知风格或经验模式,是有问题的。这似乎是预设了女性具有不同于男性的本质特征,而且忽视了女性之间许多重要的差异。其次过于强调女性之间的差异也是有问题的。这个态度易于在女性之中创造神秘的“她者”,因此陷入各种普遍化或“陈词滥调”之中,例如,说所有的黑人都很贫穷,所有阿富汗妇女都是受害者。此外,对于差异的强调会导致这个主张:人们只能代表自己的群体讲话,甚至一个人只能代表自己本人发表任何看法与意见。所以有人建议有效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应该承认妇女的经验并非具有特殊的或不可变更的本质。这个经验只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具有历史特殊性,而且可以改变。女性主义者的任务是确定这些活动在什么条件下变成了有性别差异的,并努力把握女人和男人所共有的人性。关于自由的观念,也应该成为女性主义视角的基础。将女性简化为她们的经验的时候,就是否认她们具有意志力和改变的能力。米兰达·佛瑞克建议为了建立女性主义认识论,有些理想条件必须得到满足:(1)自我一致。关于自我一致的理想与方法论要有开放性的结合。(2)连贯性。观念得受到现实的和理性的程序限制。(3)整体论。承认社会政治发展,即社会政治观、媒体数据和理论等对知识情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整体论为边缘群体提供了认识论的许可,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修正主流观点,虽然它的成功取决于政治气候或方法论的开放性。(4)事实与价值的辩证。承认事实和价值处于辩证的关系。理想的认识论应该承认一个体系内的所有信念都是在逻辑上互相依赖的,因为它们的合法取决于它们是否与体系的其余部分保持一致。(5)对经验主义信念的现实描述。我们明白现实是我们的信念体系的支柱,因为它为我们所相信的事物提供了真实的经验上的限制。(6)自我批评的实践。所有这些批评中的隐含的信息是:就新的认识论而言,女性主义认识论只是一种提议,而且并非是惟一的,或最理想、最佳的提议。要求女性主义和其他进步政治应当为建构认识论作贡献,既是在认识论上合法的,也是政治上必须的。也就是说,女性主义认识论是修改认识论的一种提议。事实是我们对大多数女性主义话语仍然采取“不要”而非“应该”的形式,谈论理想的形式和态度阻碍了我们获得突破。我们仍然在等待实际的改变,期待着在主流认识论
6。和科学的有力抵制之中,女性主义者能提出更现实和更有效果的认识论○女权运动面临的挑战是明显的。强调女性因其独特的生理经验而具有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因而也有着统一斗争目的观点必然会陷入本质主义的窠臼;否认了女性之间由于阶级、种族、文化和族群不同所造成的差别,也会把女性局限于一种作为女权的性别身份范围之内。但过分强调差别和多样性,也会动摇女性主义者把女性从整体上视为一个受压迫阶层的基础。女权主义因此既要认识到女性之间的差异,避免建构一种宏大叙事的企图,又要把女权主
7。义的观点置于女性的普遍经历之中,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性别歧视○在鲍德里亚看来,流行于西方60-70年代的性解放和性革命,或以反抗和解放为名的女权主义,都是建立在性的压抑和解放的基础上,建立在男女两性对立,以及女性反抗男性压迫的 4 基础之上,一句话,是建立在近代哲学两极对立思维,即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因此,从逻辑上看,女权主义的主张仍是男性与女性两极对立的产物,是与近代哲学主体—客体两极对立思维相一致的,而且也是与近代以来的生产逻辑相一致的。追求女性的解放与追求劳动的解放,表面看似不同,但其实二者都拥有相同的结构逻辑。女性解放理论表面上是合理的,但“对女性来说,性革命的危险性在于,她被封闭在一个结构当中,当这个结构强大的时候,女性遭到了歧视,当这个结构弱化的时候,女性则获得一种可笑的胜利”。所以,无论是从性革命意义出发,还是从女性的解放出发,只要它们所拥有的逻辑,即两性对立的逻辑及其结构相同,那么女性的解放总是一种空谈。
四、“激进女权主义思想”剖析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所谓“激进”思想,主要有“非渐进式”和“反自然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疑、修正、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笔者看来,激进女权主义思想无非是对长期存在的不理想两性社会主导权分配的一种集体“矫枉过正”诉求,是一种集体无奈、愤懑心理的展示,是一种暂时性“起义”策略,它可以吸引更多注意力,从而有效缩短女性在社会角色革命中痛苦斗争的时间跨度。当社会发展进步到一种理想化的两性和谐主导权状态的时候,这一策略或将被摈弃,或者到时候今天看似“激进”的某些主张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再也没有了“激进”的标签。
参考文献
[1] 徐颖果、殷茵.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2] 杨莉馨.试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走向[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 尚晓莉.激进派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4] 洪晓楠、姜慧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郭爱妹.“他者”的话语与价值----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探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6] 文洁华.对认识论中女性主义视角的进一步反思 [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 金莉.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女权批判[J].美国研究,2009,(1).作者简介:王富银,男,1977年生,河南商丘人,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联系方式:***;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10037 E-mail: wangfuyin709@sohu.com 5
第四篇: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
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
摘 要:小说《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一部的爱情小说,讲述了妓女玛格丽特与贵族男子阿尔芒斯的故事,小说通过玛格丽特传达的所表达的女权主义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论文以女权主义理论为支撑,以女性形象为研究核心,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的命运轨迹,探究在不同阶段的女主人公为争取女性权利而进行的抗争。
关键词:小仲马;《茶花女》;玛格丽特;女权主义
引
言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重要作品,它创作于1848 年。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名妓女的爱情悲剧。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沉醉于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不仅让她养成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同时也使她的精神世界变得无比的寂寞和匮乏。直到她遇到阿尔芒后,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让两人坠入了爱河并一起度过了一段美满幸福的时光。在寻求真爱的过程中,玛格丽特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于是她开始展开了极力的反抗并经历了种种牺牲以求能够将自身的恶习改掉,并挣脱加诸于其身的众多枷锁,决心与阿尔芒厮守终身。但是阿尔芒父亲对两人百般阻挠,玛格丽特被迫离开阿尔芒,重返交际圈。而阿尔芒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对她进行了种种的伤害和侮辱。最终,玛格丽特因不堪病痛及爱人的误解与世长辞。
《茶花女》表现了玛格丽特从臣服于男权到女权意识的觉醒、对男权的反抗和挣扎,以及最终迷失的悲凉经历。小说以爱情与命运的矛盾、等级制度与平等自由为主线,以女权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凸显了玛格丽特在追求自由纯洁爱情中的女性意识。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所呈现的女权主义思想,既体现了作者小仲马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也从侧面反映了女性渴望平等的呼声。
一、蒙昧与迷失
“女权主义”泛指女性争取与男性相同社会权力的主张。西方女权主义的思潮带有多元化色彩,不同阶段也有各自的理论主张,然而无论是何种理论流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女性是一个遭受压迫等级。女权主义的各个流派都以此为立足点,探讨性别问题,并为女性所面临的不公正待遇进行抗争。女权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非暴力社会运动, 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压迫为政治目标。小说《茶花女》的创作背景是法国奥尔良王朝末期。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动荡,法国社会矛盾重重,上层阶级过着灯红酒绿的享乐生活,而下层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农村经济的破产,许多出身底层、本性善良的妇女为求生计被迫卖淫。玛格丽特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男权主义的思想色彩浓厚,女人作为“第二性”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而对于比普通女人更低一等的妓女来说,更是处于绝对的无权地位,她们更是男人随意践踏的对象。在男权的压迫下,女性并没有绝对屈从于男权,而是追求平等、自由,在内心深处仍然向往纯洁的爱情,希望重塑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女性处于边缘地位的社会传统。
(一)男权文化的压迫
“男权制在西方学术话语中被称为父权制(patriarchy),表示一种男性占据统治
【】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的制度。”1在男权制社会中,无论在政治、宗教、经济等公共领域,还是家庭这种私人领域中,所有主导地位都保留给男性,这样一来就确定了男性的统治地位,男性和女性在阶级地位上不对等了,女性在社会中只得处于从属依附地位。男权制的核心是建立系统的、结构化的制度将男性权利合理化甚至合法化,借用制度将女性束缚在男权所认同的范围内,削弱女性的力量,进而巩固男性的主导地位。在男权制社会里,普通女性没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生活在底层的妓女的处境更为艰难。妓女是私有制条件下建立在男性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的男权社会的必然产物。由于法国连续几年农业歉收,农村经济的破产,有些妇女无以为生,商品交换原则使得她们不得不以肉体来换取金钱。茶花女凭借自己的符合男性审美的美貌成为炙手可热名妓,成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商品和男性的玩物。正如玛格丽特所言:“我们已经身不由己了,我们不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这种人,一天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满足不了他们的虚荣心,他们就会抛弃我们。”【2】虽然她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可是她的地位和境况仍旧没有改变,她必须靠男性提供的物质来维持生计,为此她不得不跑遍巴黎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以便满足达官显贵的欲望。在男权制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中,女性和男性不是对等的阶级,女性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权利的,靠卖笑营生的妓女在他们眼中就只是商品而已,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男权制社会认为男性的生活模式才是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女人的生活模式要围绕男性这个中心点来展开,以满足男性为第一要义。所以即使由于纵欲过度而引起肺病恶化,玛格丽特还是不能休息,还要强颜欢笑满足男性的需要。
从玛格丽特的经历可见,男权文化是以扼杀女性、践踏女性尊严从而满足自我需要为根本。玛格丽特越是美丽,越是引起街谈巷议,就越会让浮华虚荣的男性残酷地控制和奴役她,因为拥有她这种标价极高的商品越会让他人羡慕,以此满足男性的虚荣心。她的结局不言而喻:“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
【2】己以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 当玛格丽特病重的时候,不再是光鲜的,不能满足男性的虚荣心时,她被无情地抛弃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孤苦离世。玛格丽特生前受到贵族男性的追捧,为了她的美貌纷纷投入巨资,但是这些付出都只是纯粹的欲望交易,没有人对玛格丽特有任何真实的感情,玛格丽特的美貌也只是上层贵族男性间互相攀比的砝码,利用的工具,当玛格丽特香消玉殒之后,那些人即刻拍卖她的物品,玛格丽特就是一件物品,活着的时候身体被利用,死后财产也被拍卖,她的命运简直可以用“物尽其用”来形容。“那些在这个女人的卖笑生涯上搞过投机,在她身上大赚了一笔,在她临终时刻拿了贴着印花的借据来纠缠不休„„真是谦谦君子啊!”【2】这些就是饱经压迫的妓女残酷而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再现。
(二)自我意识缺失
由于玛格丽特随身一束茶花,且从来没有人看见过她还带过别的花,于是她获得了“茶花女”的称谓。从文中我们得知玛格丽特“一个月里有二十五天玛格丽特带的茶花是白的,而另外五天她带的茶花却是红的。”【2】由茶花颜色变化的时间和女性生理周期我们可以推断出,茶花女借用茶花颜色的改变来作为对客人的暗示:红色表示不方便接待;白色则意味欢迎来访。用花朵来做信号主动向客人传递是否接待的信息,玛格丽特已经把自己也当做待价而沽的商品,随时向客人提供商品信息。这时纯洁的茶花成为肉体交易的信息中介。而对于玛格丽特而言,大家为何称自己为“茶花女”她并不在乎,她要的是一件商品利润的最大化,她寻求的是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可见,玛格丽特已经不是作为社会独立个体的人而存在,而是一件可以买卖的商品。
玛格丽特是个绝色的女子,在《茶花女》中,小仲马对玛格丽特的外貌通过睫毛、脸颊、鼻子、嘴巴、皮肤做出了细致的刻画,鹅蛋脸、鼻子细巧而挺秀···玛格丽特无法挑剔的形象正好符合男性对女性外表美的要求,小仲马通过这种形象的塑造也在预示着玛格丽特将会完全臣服于男性思维和男权文化。作为一名生活在底层的女性,玛格丽特自我意识受到了男权主义的强烈影响,乃至放弃了对男权统治抵抗。这个阶段中的玛格丽特认为自己的命运早就已经注定,只有靠自身的美貌来获得男人的喜爱才能够生存下去。玛格丽特利用自己的美貌加之以修饰打扮,成功获得上层贵族男性的青睐,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件价值不菲的商品,受到男性的追捧,也获得了奢华富贵的生活,然而却失去了自我。
玛格丽特的美貌让她成为众多有钱人包养的对象,而这样的生活使玛格丽特开始变得奢侈和无度,在物质上更加依靠男性,经济无法独立。她一方面要用大量的金钱与物质将自己打扮得更加符合男性的审美,获得他们的认同,另一方面长期的奢靡生活也逼迫这个靠别人包养的女子更加渴望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在小说的开头我们看到玛格丽特的住宅让前来参加拍卖的人都深感震惊,吃穿用度都穷尽奢华上流贵妇们都羡慕不已,这些人的反应从侧面上体现出玛格丽特的豪侈。“这上千件小玩意儿对于我们来参观的这家女主人来说,是梳妆打扮的必备之物,而且没有一件不是用黄金或者白银制成的。然而这一大堆物品只能是逐件逐件收罗起来的,而且也不可能是某个情夫一人所能办齐的。”【2】光是梳妆打扮的物件竟有上千数,而且质地贵重,玛格丽特对金钱物质的狂热令人惊讶。如此贵重大量的物件不是由某一情夫能办齐,可以看出玛格丽特的生活腐化而堕落。在所有包养玛格丽特的人中,有一位老公爵是包养她时间最长的。老公爵第一眼看到玛格丽特就拉住她的手求她允许他去探望她,玛格丽特几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公爵的请求,这时的她被长期的交际生活所影响和腐蚀,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何不妥,并且当老公爵用金钱作为条件要求她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时,玛格丽特也欣然接受。
玛格丽特已被男权消融,而使她无法找到进行反抗的动机,同时,社会现实也不断地在提醒她,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够生存下来。在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压迫下,玛格丽特在心理上也接受了这样现实,她的女权意识在依附意识的作用下被消解,而成为了男权社会中的牺牲品。
(三)社会现实的束缚
茶花女所处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虽然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法国也由君主专制国家转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法国的宪法在名义上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但“平等”的法国公民实际上仍然受等级观念的禁锢。当时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中产阶级、工人、农民则位于第三等级,加之19世纪法国文化也是一种男性主导的文化,女性在男性的绝对控制之下,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地位。普通的家庭妇女都必须服从于丈夫的绝对权威,毫无平等可言,更别说身份特殊的妓女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社会用失业、饥饿而使她们“自愿”接受贵族资产阶级的蹂躏,又用虚伪的道德对她们进行指责、刁难,使她们更加自觉钻进男性为女性的编织的牢笼中。迪瓦尔的言行就体现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是一个实利主义者,他遵守现实社会的丛林法则,并在此限度内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他的身份是税务总长,当他得知儿子与妓女在一起了,便认为儿子是走入了歧途,认为儿子的行为已直接影响到家族的声誉,使自己的女儿难以嫁入一个体面的家庭。由此可见,社会的实利风气深入其骨髓。因此,他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与一个为社会道德所批判的女人在一起。
此外,迪瓦尔先生认为妓女是不顾情感,毫无理智可言的人,甚至不是人,只是一种榨钱机器。他认为二人的婚姻不可能幸福,因为“这种婚姻,既没有贞洁做基础,也没有宗教可依靠,也没有家庭可以当作归宿”【5】。玛格丽特在这番话中看到了二人未来道路上的重重阻碍,也深知自己无法越过这些阻碍,因此,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来成全一位素未谋面女子的幸福,维护所爱之人的名声。在玛格丽特的爱情道路上,潜伏着无数的破坏力量,其中一种就是以迪瓦尔先生为代表的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为了家族的名誉,迪瓦尔先生利用茶花女的朴实善良、委曲求全来干涉茶花女的幸福,剥夺她的意志。这种以所谓的正统道德观念为标准的道德体系,实质上是靠牺牲某些下层阶级的利益来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从社会的角度看,迪杜瓦先生是利用正统道德、宗教、舆论等各种手段,向玛格丽特施压,正是杜瓦尔和社会上形形色色老公爵、N伯爵合在一起构成的男权社会,他们用男权文化构建的道德原则和等级观念,扼杀了茶花女梦想,束缚住她追逐新生的道路,毁灭了她的一生。这个社会与玛格丽特构成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冲突,残酷地扼杀了茶花女的女性人格尊严,也使她迷失了自我。
二、觉醒与挣扎
(一)对话语权的争取
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出身、性别、财富等因素决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社会地位越高,你所拥有的社会话语权就越有分量。社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由于自己第二性的地位,几乎没有参与社会话语的权力。作为妓女的玛格丽特身份低劣,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更是没有话语权,处于监禁和压制的境地。尽管处于话语权的边缘地带,玛格丽特却没有放弃朝话语中心靠近的任何可能,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说粗话、大声喧哗等争取话语权。因此,在包厢里玛格丽特哈哈大笑,大声喧哗,并且与旁边的女人取笑阿尔芒、戏弄初次见面的人。阿尔芒第一次参加玛格丽特的聚会时,他看到玛格丽特在听到脏话后还为之喝彩叫好,说话粗鄙不堪,犹如脚夫一般。“别人越是讲的不堪入耳,她就越是开怀大笑。”【2】玛格丽特和加斯东在宴会上还唱着下流的曲子来助兴,阿尔芒面对长相美丽却举止如此粗鲁的玛格丽特,用恳求的语气让她不要唱,然而玛格丽特却不以为然,还调侃阿尔芒,说他纯洁无暇。
从表面上看,说粗话、大声喧哗有失女性的优雅和风度,但是,这是处于无权地位的女性对话语平等权利的追求。玛格丽特讲着下流的话语,伴着狂笑,这样的她无疑成为男性所厌恶和恐惧的,她用粗鄙的话语让自己发声,从而试图构建女性话语权。
(二)对男权藩篱的冲撞
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命运甚是清楚,自己只是一件可行动的商品,只能等着别人挑选、买卖。尽管如此,在内心深处,玛格丽特仍然保留有一丝女性的自尊。面对众多想将她据为己有的公爵伯爵,她依旧保有部分自我。她背负债务,需要有衣服、钻石、马车的虚荣心,但是对于受过良好教育,又很有涵养的阔少爷N伯爵却毫不留情的拒绝。因为她很讨厌这位伯爵。“这位伯爵自以为只要在晚上十一点时去拜访她,她要多少首饰就给她多少首饰,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得到她的好感。
【2】但是她看见他就讨厌。”世人都认为妓女只认钱而不顾情的榨钱机器,可是玛格丽特在对物质生活进行追求时还能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是对所有给予她经济支持的人都一个态度。阿尔芒从玛格丽特对N伯爵的毫不势利的表现看出了她的单纯。经济的窘迫和男权文化的压迫让玛格丽特无法拒绝妓女的角色,为了弥补自我的缺憾,玛格丽特对真正爱情生活充满向往。所以,当她得知阿尔芒就是在她生病期间常常关心却不留名的人时,她内心对爱情的追求瞬间被唤醒,果敢地投入到恋爱中。
在与阿尔芒相爱后,她毅然决定脱离从前的堕落生活,去宁静淳朴的乡下生活,并努力改掉自身的坏习惯。在这一阶段,玛格丽特对男权社会的挣扎和反抗达到了高潮。在与阿尔芒共同生活的期间,乡下的青草和空气以及阿尔芒本人都填补了玛格丽特以前心灵上的空虚,使她感到了很大的满足,此时的玛格丽特已经不再是那个依附权贵和依附男性的妓女。她不再贪图富贵,而是独立筹钱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曾经给与她奢侈生活的公爵。她认识到了女性应该得到与男性同等的人权,女性应当去努力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玛格丽特在公爵已经知道阿尔芒与自己同居的事实后,她认为自己没有必要隐瞒这个事实。玛格丽特说:“我也活不了多久,不愿意再自找苦吃,去服从一个老头子的意志。”【2】可见,玛格丽特以坚定、执着和信心对男权社会传统道德观进行了一定的颠覆。
三、再次迷失
(一)内在性的束缚
“《第二性》对女性处境的分析中,波伏娃使用了黑格尔的术语———超越性和内在性来描述个体自由。”【3】“超越性”描述的是个体自由地从事一项筹划从而能以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世界上行动的能力。“内在性”描述的是一种没完没了地重复着对历史不会产生影响的工作的处境。女性的处境使得女性处在封闭、被动、停滞、止于空想而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 而男性则可以不断超越既定现实, 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拓展外部世界的主体性生存状态。与男性的主体地位相比,女性只是客体,男性利用个体自由与外部世界进行自主交流、深入探索,而女性沉溺在内在性塑造的封闭空间内,既无法拓展生存空间,更无力创造更新,“惟有依
【4】靠男性慈悲的“赐予”才被动地得以实现。”
妓女生涯虽然让玛格丽特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是垂涎于她美色的男性给予的,一旦男性停止对她的“恩赐”,她便再次陷入窘迫的境地。当公爵不再承担她的生活费用,债权人都上门来要债,她不得不变卖首饰、马车等来维持生计。拥有经济话语权力的公爵可以随时让玛格丽特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让她失去生活的依据。面对这种境况,没有经济独立权的玛格丽特无力反抗,只能被动承受因经济困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没有了经济来源且债务缠身的玛格丽特靠卖掉马匹和披巾,典当首饰来偿还债务,可是这对她来说是杯水车薪,面对经济的窘迫,她十分忧愁。“普律当丝难得来一趟,可是她写了几封信,虽然这些信每一次都使玛格丽特心事重重。”
所以相对于男性的主体地位而言,女性只是客体、他者和劣等的“第二性”。男性把女性的“内在性”化身为“永恒的女性气质”,以此论证女性是先天必然处于劣等的地位。在这种权威文化的不断渲染下,女人也自觉地接受这种观念,接受了自己作为客体的命运,建立了关于自己的劣等性的观念。因此,为了博得男性的赞许,她们放弃了超越性,以各种妖艳、高贵、端庄、淑女的姿态模仿内在性。于是当男权文化的代表人物迪瓦尔先生出场时,以男权的名义指控玛格丽特的种种劣迹时,玛格丽特便深深陷入内在性的束缚之中,没有反抗的力量。
(二)话语权的迷失
玛格丽特生活的社会是男性话语霸权的男权社会,整个社会话语是以男性中心,女性话语注定要遭到男权的消解,被琐碎化,或者根本就不被呈现。
在男权制度统治的社会中,具“超越性”的男性占据权威统治地位,位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成为男性目光中的审美对象、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活在男性文化所主宰的审美活动中。由于经济无法独立,生活来源依附于男性,玛格丽特无法向掌握自己命运的男权抗衡,因为一旦她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恰好这些话语不是男性所乐于听到时,男性霸权便会对反抗自己的话语权人进行惩罚。当她让普律当丝向公爵转达她不愿离开阿尔芒的话语后,公爵断绝了对她经济上的支持,使她陷入窘迫;迪瓦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男性的审美观批判玛格丽特妓女的身份,让她无言。男权文化的长期浸润,让玛格丽特接受了自己是劣等的观念,并建立起关于劣等的框架将自己束缚在其中。她也认为自己是不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于是玛格丽特在面对迪瓦尔先生的侮辱、曲解时根本不能辩白,在迪瓦尔的男性话语逼迫下,玛格丽特牺牲了自己,重新回到那非人般的生活中。善良的玛格丽特为了减轻阿尔芒失去爱情的痛苦,失掉话语权的她隐瞒了离开的真相还违心地做出种种假象,好让阿尔芒尽快忘掉自己。阿尔芒曾经说自己是玛格丽特的奴隶,可是当他被玛格丽特“抛弃”之后,他的男权意识瞬间爆发,利用其它女性对玛格丽特进行当众羞辱、残忍报复,长期受到男权文化浸润,没有独立人格和经济权利的玛格丽特无法发出辩解的声音。当时的文化是性别不平等的文化,女性在这种文化下成长起来,根本没有真正的女性话语。倍受屈辱的玛格丽特在男权文化的压迫下频频失语,明明为了他人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却得不到赞扬,反而在男性话语的打击压迫下,渐渐凋零,难逃悲剧命运。
结语
在男权文化的压迫和奴役下,茶花女被推到了社会的边缘,被“他者化”,成为没有话语权的他者。虽然她也在萌发的女性意识的驱使下向男权进行反抗,然而在男权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她自主将自己塑造为“他者”,并建立起一系列作为“他者”不能触碰的禁区和真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让她勇敢为女权进行抗争,而自身的男权“毒素”又让她在关键时刻退缩。女权推动茶花女向前进,男权则是束缚了她的脚步,两种刚好相反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茶花女,于是她变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进退中犹豫徘徊,然而外部力量的压迫和自身的软弱还是击败了她。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权意识的萌发和树立,女权运动为女性在公共领域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权利。然而,在微观领域仍旧存在着女性权利的窘境,因此我们不能停止发出诉求的声音,不能收回跨出去的脚步,否则不仅会停滞不前,还会出现不平等现象的死灰复燃,就如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一般,又被推向社会边缘,成为他者,甚至迷失自我,成为可悲的牺牲品。
第五篇:各流派对欲望的定义
各流派对欲望的定义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
一、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
需求、欲望和追求就是人的生命。
人的欲望最基本的有二,即个体自我生存的愿望(如食色等)和人类自我发展的愿望(即“种族绵延的需要”)。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至于无穷,而所获得的满足都是短暂的,份量也扣得很紧。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欲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欲望,前者是一个已经认识到的错误,后者还是一个没有认识到的错误
烦恼源自无穷的生命欲望与有限满足于之间的间距;痛苦则是不能实现目的的自然反应;空虚则源于欲望短暂满足后的无聊。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第四部分中,叔本华提供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但叔本华却又强调这种禁欲主义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苦行。
二、弗洛伊德
《欲望决定命运》:他把人生的本质看作是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冲动、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欲望、动机,这一欲望、动机由于受意识的控制,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压抑,被压抑所生本能冲动即所谓奥狄浦斯情结成为无意识的又一个基本因素,其他被压抑的经历都与这个被压抑的情结有关,经过历史的沈淀组成一个无意识领域。
三、人本主义
就人本主义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以非理性主义观察问题:在人性问题上,以情感欲望、本能冲动、无意识等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神秘的”;在认识上,以直觉、体验、信仰作为把握世界的途径,认为直接体验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在本体论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神秘的四、欲望哲学家 德勒兹
人就是欲望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