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
乡村旅游,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在法国,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乡村旅游的特征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旅游分布的地域性。乡村既有南北乡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乡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乡村之分。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旅游时间的季节性。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4)旅客行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6)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乡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来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乡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7)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的过程。开发难度小,见效较快,风险较小。
乡村旅游的功能
1)经济功能。发展绿色农业,直接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
2)游憩功能。提供绿色休闲活动空间,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享受乡野风光及大自然的乐趣。3)社会功能。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
4)教育功能。提供机会让城市居民认识农业、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
5)环保功能。为吸引城市游客,乡村旅游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6)医疗功能。乡村旅游有利解除情绪紧张,降低生活和工作压力,达到舒畅健身作用。
7)文化功能。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可以使乡村文化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并可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日渐兴起,2006年我国的旅游主题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2007年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我市乡村旅游的高潮,乡村旅游在我市旅游业发展中成为一种新的趋向,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皖南黟县的南屏、歙县的郑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汤口等村落生产纸、笔、墨等工艺品,以传统的制作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为吸引特色。
在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成长,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种模式
1、客源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实际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
2、目的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或者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的。这里,又有
两种情况:①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②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
3、非典型模式:即,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组合中却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设在乡村的都市娱乐型的度假村)。其资源优势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早年最具代表意义的位于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实际上就是这类模式的,即使从它现在仍然使用的促销口号“住水边、玩水面、吃海鲜”,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4、复合模式:即上面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综观以上4种成长模式,不难了解,其实正是居民的(尤其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如果从当前的现状来考察,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各种模式中,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便是上面所列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其产品构成比较简单,雷同化也比较严重,但是却比较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因为面向的多是就近城市市场,所以摆脱了远距离的竞争);虽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但是,其发展模式却无可指责。
对应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乡村旅游又表现为下列的7种类型(以类型的关联度排列)——
1.休息娱乐型:以休息娱乐为主,其中以一般性“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2.收获品尝型: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等为主,以“采摘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为代表; 3.运动养生型:以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以“乡村运动俱乐部”、某些“温泉别墅”等为代表;
4.观光审美型: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其中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临近名胜观光等;
5.认识学习型: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代表;
6.复合型:不过分偏重以上的某一类型,而是某几种类型兼而有之; 7.其他非典型型。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层次
(一)基础层次
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种以观光度假为目的的国外游客大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基础层次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较高。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是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 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提高层次
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在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
除了以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
(三)可持续发展层次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世界保护联盟(IUC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所允许的开发过程。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有的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珍贵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以生态农业园区来开展旅游活动。农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而开发旅游,会不会 给相对落后的农村带来冲击,从而导致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尤其是社会文化资源。不破坏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如何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文化?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新的路子,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乱开发,乱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乡村旅游地的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中来,并且要引进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实现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调动农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又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一窝蜂乱开发搞乱市场最后吓跑游客的现象。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的农村,乡村旅游作为支持“三农”建设,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拓宽农业致富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之举。
1.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资金 农民生产的土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后获得的收入,村民为 旅游者提供各种劳务所得的收益,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经营及从业者的收入都会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目前,各地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今年10月2日至3日在我县漠沙镇大沐浴举行的首届中国?新平花腰傣文化(服饰)艺术节上,农民积极参与,通过提供住宿、餐饮等,仅两天就直接获利400多万元,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村民很少有人到外地打工的,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并且大量吸纳了附近村寨和外地劳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就业离土不离乡。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殖业全面发展。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 专业户、专业村,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一般是当地有什么,游客买什么,村民就生产加工什么土特产品和工艺品,促使加工业成为村镇及县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促使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
4.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乡村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会逐渐发生变化,乡村会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
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没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新农村的新气象。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增强乡村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实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使乡村能够有一定的资金投向环境保护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篇:(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ZB101675 课程性质: 专业课
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 旅游学概论
后续课程: 专业课 总 学 时:
总 学 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知识能力体系,是学生具备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供给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一节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及意义
一、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二、开展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
第二节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种类和特点
一、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种类
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
第四节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一、发展简史
二、现状分析
第二章 观光农业与乡村景观(2学时)
第一节 观光农业
一、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三、观光农业的分类
四、观光农业的功能分区和特点
五、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与优势
六、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节 乡村景观
一、乡村景观概述
二、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及前景
三、乡村景观规划
四、乡村景观评价
第三章 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2学时)
第一节 都市农业
一、都市农业概述
二、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
三、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的差异
五、中国的都市农业 第二节 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
三、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
四、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四章 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2学时)
第一节 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兴起
二、生态旅游的概述
三、生态旅游的标准
四、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五、生态旅游资源
六、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七、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及其发展前景 第二节 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概述
二、民俗旅游资源
三、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前景
第五章 乡村旅游发展与中外现状(2学时)
第一节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乡村旅游的兴起 第二节 中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第六章 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及经营管理(2学时)
第一节 观光农业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地域分异规律
二、增长极理论
三、点一轴理论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五、农业区位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
一、现光农业开发的区域背景
二、几种常见的观光农业开以模式 第三节 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
一、观光农业的经营理念
二、常见的几种模式
三、推荐模式——复合型观光农业园
第七章 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与经营管理(2学时)
第一节 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比较法
三、综合法
四、形象定位法
五、市场预测法
第二节 我国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主要问题
二、应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
一、开展民俗旅游的意义
二、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
三、民俗旅游的开发思路
四、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 第四节 民俗旅游区的经营管理
一、民俗旅游区的保护对策
二、民俗旅游区的管理模式
三、民俗旅游的营销策略
第八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2学时)第一节 国外农业科技园概况
一、农业科技园产生的背景
二、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模式
三、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状况
一、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概况
二、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园区的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五、园区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六、园区的分类
七、园区建设的意义
八、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内涵
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实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四节 我国“十一五”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二、指异思想、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四、保障措施
第九章 个例展示与分析(2学时)
第一节 上海孙桥模式
一、园区简介
二、发展重点
三、农业旅游 第二节 浙江滕头模式
一、滕头村简介
二、滕头村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滕头村农业旅游的发展
四、滕头村的发展历程
五、滕头村的今天
第三节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
一、园区简介
二、涉农会展培训
三、涉农商贸投资
四、农业休闲观光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
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实践教学最少要占课内教学总学时的20%,课外实践教学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见该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四、主要参考书目
1.本书编委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第一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1 3.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第一版.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6月
第三篇:(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乡村旅游与服务》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培养学员具备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能力,解决乡村旅游日常经营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是学员具备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供给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乡村旅游意义
1、乡村旅游的概念
2、乡村旅游对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第二章 乡村旅游的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1、乡村旅游的分类
2、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表现
二、乡村旅游的定义
三、乡村旅游的特点
1、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2、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3、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4、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5、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乡村旅游开发的背景与现状
一、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主要是城市进程加快的结果
二、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
1、回归的需求
2、求知的需要
3、怀旧的需要
4、复合型需要
第四章 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一、森林公园模式
二、度假区(村)模式
三、野营地模式
四、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五、租赁农园模式
六、休闲农场模式
七、农业公园模式
八、教育农园模式
九、农村留学模式
十、民俗文化村模式
十一、乡村俱乐部模式
第五章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四、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五、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七、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
八、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
九、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六章 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
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我国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步伐
五、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
第七章 个例展示与分析
一、上海孙桥模式
二、浙江滕头模式
三、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
第四篇:乡村旅游工作总结
2010正大乡苗王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实施总结
依据黔开办发【2010】252 号、黔农财【2010】271 号文件及《铜仁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正大乡苗王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该项目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苗王城旅游公司和薅菜村干部群众经过为期半年施工,基本完成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项目区概况
苗王城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部,东接湖南省凤凰县阿拉镇,南接松桃县大兴镇,北接松桃县盘信镇,西接松桃县牛郎镇。距迓大二级公路4km,距大兴机场11km,距铜仁火车站33km,距县城30km,距铜仁凤凰机场10公里,苗王城旅游区区位优势良好,交通便捷,是凤凰古城至梵净山黄金旅游线上亮丽的明珠。
(二)社会经济状况
苗王城旅游区各古寨人口情况:苗王寨(新寨)235户1120人;薅菜寨105户560人,合计人口1680人。
苗王城村现有村级活动室70平方米,进入盛果期的经果林面积500余亩,农田基本由沟渠灌溉,柏油路直接到村,村内道路基本硬化,自来水到户,广播、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全面覆盖,村卫生室建设已经完成,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100%,人均纯收入1418.41元,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三)旅游发展概况
苗王城,是一座苗疆古军事城,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长官司驻地。宣德至嘉靖年间经苗王石各野、龙达哥、吴不尔、龙西波、吴黑苗等长期经营逐步成为腊尔山区南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苗王城是湘、黔、渝边界上至今保存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苗疆古城,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苗王城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巧借湖南凤凰古城、南长城和贵州的梵净山、九龙洞等风景名胜区在国内外已具影响力的旅游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开发旅游产业发展。通过积极运作,2008年3月成功与湖南凤凰奇梁洞开发商签订了投资3000万元的苗王城旅游文化开发项目,成立了苗王城旅游开发公司,开发项目涉及苗王峡谷观光、拦河抽水坝、人工瀑布、特色苗族建筑群落、苗族传统民间文化、地方特色产品和扶持村民进行与旅游相关的农业产业开发等建设内容。通过逐年建设,苗王城景区于2008年10月黄金周全面对外开放。由于实行了“公司+农户”的开发模式,苗王城村可获得15%的门票利润,成为了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的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苗王城旅游景区的声名鹊起,古朴的苗家山寨和苗族文化走出了深闺,电视剧《边城汉子》、《战士》、《拯救女兵司徒惠》
等剧组慕名而来进行拍摄。2009年8月,经贵州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省旅游协会等单位的专家综合评定,松桃苗王城景区荣获“2009十大魅力旅游景区”称号。
(四)项目实施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苗王城采用集中供水,水源距苗王河近,苗王河涨水要影响水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增加,苗王河和生活垃圾处理;农民房屋不能够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群众素质需要提高。
二、目前完成项目建设内容
(一)供水工程。
(二)农房改造。
(三)苗王河和生活垃圾处理。
三、目前完成项目建设规模(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实施截污设施防护栏1500米、防护墙500米和截污沟500米,修建防护墙100米,保护水源警示标志2个,有效防止雨水冲蚀和垃圾进入饮用水水源;
(二)农房改造
实施340户农房改造,农民的房屋条件得到改善:
1、购木材400立方米。
2、青瓦850万张。
(三)苗王河和生活垃圾处理
原计划完成,农户(苗王河垃圾打捞)→垃圾桶(箱)→垃圾收集车→垃圾池→垃圾运输车→乡垃圾集中处理场;旅游公厕建设,建设模式;目前完成:
1、垃圾桶(箱)120个。
2、垃圾车1辆。
3、旅游公厕建设蹲位24个。
(四)旅游服务队伍建设
1、导游培训10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40人。
2、购买苗族服饰50套。
3、购买苗族花鼓10面。
四、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一)项目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工程建设分为 给水工程:建设防护设施2000米,投入资金12万元,修建截污沟500米,投入资金4万元;建水源地警示标志2个投入资金0.3万元;修建防护墙100米,投入劳动力1109个;农房改造项目投入资金42万元,根据农户房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设施改造,投入劳动力411个,投入20万元资金组建了表演队,购买表演服装和设施;投入19万元建设了旅游公厕。
五、建设进度情况
(一)2010年7月—2010年10月准备工作,完成截污设施(防护栏及防护墙)和截污沟工程。
(二)2010年8月—2010年9月苗王河和生活垃圾处理。
(三)2010年10月完成饮用水源地警示标牌及界桩工作。修好建防护墙。
(四)2010年11月—2011年3月完成旅游公厕建设。
六、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保障
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成立县、乡两级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2、明确监管职责
县扶贫办负责日常监管,苗王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县财政局负责资金审核管理,正大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和宣传动员,并负责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进行施工。
3、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环境治理和旅游开发单位,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技术指导。
七资金到位及拨付情况
实际到位资金50万元,待项目验收可拨付,在实际建设中我乡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及施工建设队伍,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通过施工方垫资,群众集资,赊销等方式,采取“五+
二、白+黑、雨+晴”,完成了项目建设,成功迎接全省旅发大会。
八、效益情况
项目实施竣工,可以解决60人参加苗王城旅游项目工作,为60人提供就业,人均工资在600元-1200元。同时苗王城村实现村容整洁。
九、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项目进度,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二)加强项目后续管理保证项目发挥扶贫效益;(三)成立专门队伍,服务好旅游发展;(四)群众通过旅游带动,实现脱贫致富。
正大乡人民政府
2011-3-5
第五篇:乡村旅游定义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
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 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 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 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①。所以,乡村 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民族)文 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 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 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 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 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 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 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 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 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 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