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议论文审题实用技法举隅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而成无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4、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4]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上仅仅是分析单项文字材料提炼观点的四中方法,结合具体材料分析还可以总结出其他方法。同时,在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时,可以采用几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多个符合材料内容的观点。
二、多项材料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示例5]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6]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第二篇: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作者:程立海
近几年来,高考考场作文大体上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类型,无论哪种作文,都要做好审题这一“功课”,因为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所在。实际上,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这一环节,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人称和重点,确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主旨和体裁等。特别是在高考考场上,审题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快,没有宽裕的时间可供利用,因此,要做到“快刀斩乱麻”,力争准确、深刻。
所以说,审题这一关如有闪失,就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不堪结果。那么,如何审好作文题呢?现就以上三类作文的审题分别作简要分析。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19道,“命题作文”8道,所占比重不言而喻。可见,写好“命题作文”非常必要。那么,命题作文审题的实用方法有哪些呢?
1.准确“扫描”法
这种方法对考场作文尤其重要与有效,就是看到作文题,通过逐字逐句的“扫描”方式,能够快速把握作文题的题意内涵、写作对象、题材选择、构思立意、体裁定位、详略安排、主题呈现等方面的问题。
如2008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考生首先一定要审好题,明白是什么让人感动?重要的是受到感动后是如何“出发”的,如果仅仅是受到了感动,而没有出发,就没有扣紧题目的要求。所谓的出发就是有了行动,并且,这样的行动是受到感动以后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感动之后该做什么,如何做是重点记述的内容。比如说农业税免了、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了,农民及其子女带着感动出发,加倍搞好农业生产与学习,报答国家等等,都应该在审题时“了然于胸”了。
2.关注“题眼”法
就是关注和提取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的信息、内涵、对象、范围等,如《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教室里”“一件事”很关键,此题限定了事情发生的空间教室,数量只能写一件事,所以在构思时只能把故事放到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展开。同时要注意,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自然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辅以议论与抒情,这件事,应该是特殊的、典型的、难忘的而又有价值意义的事。
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与中学生活最为密切,选材的难度似乎不大,但由于过于熟悉以至熟视无睹,要找到典型性、故事性、难忘性和意义性兼备的材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因而既要精心选择能够表现当代中学生思想主流的素材,又要善于进行艺术加工,把事情写得生动曲折,引人入胜。本题虽然只能写一件事,但时间与人物没有限制,用第几人称行文也没有规定,写起来就比较自由、灵活。再如2008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就要重点关注“触摸”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与关联中亮出考生的理解和感受。
3.厘清“关系”法
有的作文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或从属构成的,如《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想和做》等,遇到这类作文题,就要运用此种方法,廓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2008年北京(高职)的高考作文题《得与失》,就是要运用辩证的思维论证得与失的关系,有时候的得就意味着失,而有的失,则预示着得,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再如写《学习的苦和乐》,这道作文题对于材料的选择有着比较明确的限制:一要选择学习中的事来写,二要表现学习之苦和学习之乐。可写乐中有苦,苦中作乐,总之,根据作文命题选好材料,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是审题的切入点。
4.独辟“蹊径”法
有些作文题,按照惯常思维审题,会感觉视角不够新鲜,立意不够独特,往往会落入陈旧的窠臼。每当此时,就要独辟蹊径,突破思维定势,改从逆向入题,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比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题任选一题。很显然,两道题目,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说理。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浅议“近墨”》让我们自己来立论,独辟蹊径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应该更能高人一筹。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
1.利用“素材”法
有的话题作文会给出一段简明的“素材”,其作用是对考生审题、拟题、选材等提供帮助,因此,一定要认真审读,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这对拟题后的审题非常重要。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注意”构成,其中的材料是引出话题,“提示语”是对审题、立意的范围作了限制,“话题”则是审题立意的核心和源泉,“注意”是引起考生写作时引起重视的事项。话题作文被定型为“三自”模式,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以,利用好所给“素材”,是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一环。
如2008年宁夏、海南的高考作文题。小兰和妈妈都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唱歌,他们第一次养鸟,妈妈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要好好养小鸟,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唱歌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很不舍地将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既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了放生活动。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其中的“我和小鸟”的故事,通过一段“素材”就说得非常明白:人与鸟类(动物、自然界)应该友好、和谐相处,据此拟题、审题一定是符合要求的作文的。
2.添加“元素”法
因为话题作文的写作内涵与外延非常宽泛,因此,写起来比较困难,一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比如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心”的范畴实在是太大,可以写上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宏篇巨制才可能将其讲深说透,那对于在考场上时间非常有限的同学们来说怎样才能够很快地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从而快速拟题、审题作文呢?,那就是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为小的办法来达成目的。
具体地说,可以在所给话题的前、后或中间,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将话题范围缩小,进而达到缩小写作对象的目的,如“心”这个话题作文,就可以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化大为小,拟题为“我们的爱心” “宽容的心”“感恩的心”,还可以根据所给话题的意思,拟出可以出现所给话题字眼的题目,也可以不出现所给话题字眼但蕴含其意义的题目来。这样,审题就容易得多。
如四川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坚强”的写作对象、范围实在很宽泛,要用添加“元素”法,化大为小进行写作,可拟题为“坚
强,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品格”“坚强的灾区人民”等,可以写四川的抗震救灾、湖南的抗击雪灾和运动员为了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摘金夺银的不畏艰辛、失去亲人的孤儿自强不息等,都可以说是坚强的表现。
3.补上“缺位”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审查带有引喻性和象征性意义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要补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补上被象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题目是喻体,写的就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就是被象征的事物。如以《温馨》为话题写作,“温馨”是喻体,本体可以是父母、师长、朋友的一句呵护的、鼓励的、赞扬的话,更可以是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等。
山东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这里的“春”“自青”等要特别注意补出“缺位”的本体。
4.辨析“含义”法
一是要理解话题的外延,如以①“收获”和②“我的收获”为话题作文,我们首先知道“收获”一词的本义是指“收取成熟的农作物”,由此可描绘出农民秋季收取农作物的繁忙、喜庆的劳动场面;“收获”的比喻义是指“心得”“成果”“结晶”等,由此可记叙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的教益、启悟,获得的知识,取得的成就等。这就是说,对“收获”的内涵与外延要明确,否则写时就难免肤浅。另外,①中的“收获”所写范围很大,既可写自己也可写他人,而②中的只能写自己,不能写别人。二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以及话题中所蕴涵的观点、主旨,确定好自己的写作取向。另外,对写作文体,表达的中心,采用的形式,都要有一个全盘考虑,了然心中。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
给材料作文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材料寓含观点丰厚,需要多角度挖掘、立意;另一种是材料作为写作的情境,展开联想、想象的。前者审题难度较大,须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所给材料除表层意义外,往往蕴含着许多深层内涵,并由此可以开掘出多方位、多视角的触发点。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确立论点,在审题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已经拥有大量材料的论题,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情景作文(也称情境作文),是根据给出的具体情形或场景,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它的主要考查点在于联想和想象能力。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话题作文的审题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区别。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审题。
1.思维“发散”法
因为对所给材料的阅读,是见仁见智,并且,材料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度与广度丰富多元,不可能穷尽解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考生运用思维“发散”法,打开自己的拟题、审题的思路,做到与众不同。
如北京2008年高考作文题《杯子满了吗?》就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在题目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几个可供参考、打开思维的观点,考生要充分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
有考生认为,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极限问题。你若先放了石头,这个杯子好像已经被放满了,但沙子还可以放进去,放完了沙子以后水还可以倒进去。由此,我们可以联想生命的极限与人的潜能问题,只要去开掘,总是有潜力的。
做事情的先后顺序问题。就是说在杯子里头放东西的顺序是有讲究的,到底应该先放石头,再放沙子,再放水,还是把水放满了,再放石头„„由此可以联想到人生和其他事
情也大致相同。
抓大放小的问题。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重要大的事情要优先办好。
关注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要先“放好”,可有可无的就要善于舍弃。
学会迁移。由利用空间迁移到利用人才、时间、财物等。
修炼无止境。包括学习、技术等没有止境和终点。
发展是绝对的。一切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性。
总之,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在认识和处理事情时,如何正确处理大与小、重与轻、缓与急、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和冲突,以提高自己实际处世做事的能力。
据此思路进行拟题与审题,无疑是准确的。
2.依据“条件”法
有些作文题,所给材料已经具体规定了写作指向。因此,考生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方面不需要多加考虑。如辽宁2008年高考作文题,请以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为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是属于这样的类型作文。考生只要围绕“青少年价值观”来拟题、审题就可以了。
再如这样的材料作文: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字。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根据以上材料,可拟题为“温柔的陷阱”“保持一颗清醒的心”“时刻警惕,居安思危”等。
审题思路分析:自然界的动物是这样,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来自外界的剧烈侵犯,人们容易觉察,能够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想方设法加以防范与应对,反之,当危险、灾难、祸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时,人们往往会松懈思想、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本材料就说明了这样的旨意: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阴沟里翻船,人要时刻警惕,要居安思危,要有危机意识等。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人与事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如高级领导干部的一步步堕落,没有经受住金钱、美色等糖衣炮弹的诱惑,以致身败名裂,沦为人民的敌人。由此我们说,加强警惕,防微杜渐,修身养性是多么的重要。
江西的2008年高考作文题也是这样。
3.紧扣“背景”法
这是要求考生针对所给材料,结合时代主旋律来审题,这样就会与命题人的意图不谋而合。
如2008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材。
审题思路分析:结合我们当今的时代现实,有许多人是“好心办坏事”,为什么呢?父母硬要孩子上他不感兴趣的补习班,花了银子,费了时间,反而没有成效;教师一厢情愿地免费替学生补差补缺,到头来,学生不仅不领情,还恨教师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因此《海龟·老鹰·好心人》这则材料,实际上是让考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这个中国人大都认同的基本伦理规范和待人处世方法的道理,进而思考为什么“人们往往好心办坏事?”的命题。
4.虚实“相生”法
所谓虚实相生法,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比如《挺拔的树》、《无名的草》、《清香四溢的花》这类题目,从表面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相生法审题,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树、草和花,而必须采用实题虚写的笔法,通过歌颂树的挺拔精神、赞扬无名小草的默默无闻的顽强生命力、讴歌花的“俏也不争春”,只管送“清香”的可贵品格,进而来写具有这样思想境界的人。
与实题虚写相对的是虚题实写。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相生法审题,将虚题写到实处。比如《理解》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将虚题写到实处,就比较容易写了,可以写子女对父母的理解,上级对下级的理解,各行各业之间的互相理解等,可以叙述为主,可以夹叙夹议。
总之,殚精竭虑地审题是非常必要的,拥有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本领也是十分关键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建议在作文时,尤其在高考考场上,在审题上大约要花5~6分钟的工夫,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运用以上的不同方法,审清题后再行文。
(责任编辑关燕云)
第三篇:初中话题作文审题方法举隅
话题作文审题方法举隅
审题是考试作文的最基础性的工作之一。话题作文的命题者在出题时常常运用宏博思维,使拟出的话题大而化之,范围非常宽泛,意义也比较抽象,这就要求应试者审题时有一个“化大为小,化意为象”的过程,运用精细思维,对话题进行限制、切分、细化等技术处理,点燃思想火花,拓展审题思路,然后从一个较细的角度切入,拟出题目,开始作文。那么话题作文审题时如何“化大为小,化意为象”呢?下列方法不妨一试。
1.分类
分类是区分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一个概念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每一标准可分成若干大类,同一大类又可分成若干小类,逐层划分,概念的外延越小,则概念的内涵越丰富,这种外延和内涵的反变关系为概念型的话题审题细化提供了可能。
如以“美”为话题作文,审题时,对“美”进行分类处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什么是美或许见仁见智,难得统一,但关于美的分类则无论美学界还是一般社会公众则容易形成共识。“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自然美是客观世界自然物的美,这些自然物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物的美常表现在形态美、色彩美、声音美、综合美等几个方面。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除自然美之外其他社会现象的美,如人的美、劳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等。如进一步细化“人的美”又可分为人体美、人的语言美、人的思想(品格、情操、才华)美等几个小类。再深入分析,“人体美”还可继续分为相貌美、姿态动作美、肌肤色彩美等。“艺术美”是指蕴含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如绘画的美,音乐的美,雕塑的美,建筑的美,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美等等。如此分类,思路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具体,自感角度众多,切入容易,写好作文已具备一个良好的开端。
2.限制
限制是指概念型话题作文审题时,通过在概念前加上修饰限制成分来不断丰富和扩大概念内涵、细化话题的一种审题方法。
如以“起点”为作文的内容范围写一篇话题作文,就可在“起点”前通过增加修饰限制成份的方式来达到细化切入的目的。如“旅行的起点”“人生的起点”“事业的起点”“学习的起点”“长跑的起点”......有了这样的思路,再深入下去,便会有进一步的收获,如“车站、码头、空港是旅行的起点,出生是人生的起点,参加工作是事业的起点,入学发蒙是学习的起点,起跑线是长跑的起点......”
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审题时不可避免地要思考“缺陷”从何而来,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细想一下,可写的东西可谓多矣,如“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性格的缺陷”“面对文化基础方面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等等。3.交叉
对话题作文而言,分类和限制等方法,常常是在话题的最大外延之内进行审题,这样做固然能够保证审题时不偏离题意,最大限度地保证切题和合题,但仅仅依靠这些方法,思维空间还不够广阔,通过交叉的方式,突破话题外延这一范围,将视线扩展到话题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角度考虑,习作者将会有更优裕的选择余地。交叉的基本形式是“A与X”,其中A即话题,作为不变的因素,它相当于代数中的常量,X为别的与话题相关的事物,它是可以更换的,相当于代数中的变量。“A”与“X”各有其独立的外延,用“A与X”方式构成子话题,就是要寻求两个概念外延的交叉部分,将其作为作文切入的角度。
如以“读书”为题作文,可利用这一方式拟出一些范围较小的题目,如“读书与做人”“读书与审美”“读书与作文”“读书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读书与工作”“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等。
4.置换
话题作文除话题外,一般还包括材料、提示语和要求等几个部分,材料是话题的来源,同时也常常包孕和蕴含某一写作角度。而提示语则是命题人为启迪习作者审题时思考所作的点拨式提示,它常常在材料提供的写作角度之外,提供另外一两个角度,以期习作者举一反三,拓开思路。重视和研究材料和提示语提供的已知角度,并善于推广开去,进行立体思维是话题作文成功的关键,常用的拓展思路的方法之一是“置换”。如: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们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
对潮流说“不”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对强权说“不”是为了捍卫平等的权利......请以“学会说‘不’”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
上题中无论材料还是提示语都有点拨启思的作用,提示语用列举的方式,用“对......说‘不’,是为了......”的句型为习作者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角度,借用现成角度切入固无不可,但大家都拥入同一“车道”则容易出现题材撞车的现象。如能另辟蹊径,另择角度,则容易因角度翻新而获得较好的印象分。事实上“对......说‘不’”,除“潮流”“强权”外,可写的东西多的是,如“溺爱”“抄袭”“升学教育”“美国”“日本”“铺张浪费”“侮辱人格”......总之,一切不良现象,一切违背本人主观意愿的东西均可说“不”,甚至“对老师说‘不’”“对家长说‘不’”“对传统观点说‘不’”。这样用别的词语代替“潮流”“强权”的审题方法用的就是置换法。
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审题时亦可用这一方式来开启思路,在选择什么的问题上,用“选择__”的方式可列出“选择院校和专业”“选择职业”“选择人生观”“选择终身伴侣”“选择战争与和平”“选择真实与虚假”“选择读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等一些较小的话题,原来抽象空泛的话题一下子就变得明确和具体了,把握起来容易得多。5、沿展
沿展是从话题的本义出发,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挖掘话题的意义,由表及里、由浅而深,不断扩展和深化话题的一种审题方式。
例如以“网”为话题作文,就要善于围绕“网”展开丰富的联想,挖掘出“网”的各种意义。为此,首先必须明确“网”的本义是“用绳线编织的用来捕鱼或鸟的一种器具”,如鱼网;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意义再抽象一些,指“像网一样的东西”,如蜘蛛网、电网、球网、网巾、网兜等。进一步抽象“网”还可引申为“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这种意义的“网”常见的有通信网、交通网、宣传网、情报网、关系网、法网等等。和“网”相关的动作行为也很多,如“结网、网罗、联网、上网、补网、自投罗网、网开一面、破网而出......”,如此联类而及、不断引申将会产生一种多米诺牌效应,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网”的各种意义有相当充分的了解,寻求其中一个容易引起兴奋或易于驾驭的角度切入,自然会文思泉涌。
分类、限制、交叉、置换、沿展......话题作文审题中这些方法的运用常常能够对话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但是应该看到,这还不是严格的科学的分类,实际审题时还有一些其他科学方法可资利用,综合利用几种方法的情况也不鲜见。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善于摸索和总结,套用话题、大而无当的审题毛病就一定能够克服,审题时思维不畅、定势老套的现象也会消失,写好话题作文才更有保障。
第四篇:文言文学习方法举隅(范文模版)
文言文学习方法举隅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要,分值也越来越大。在实习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面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望而却步,摇头叹息,不知如何是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课程》为蓝本,以考试为纲,以自主学习为经线,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诵读琅琅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读文言文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尝试断句分段,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自主阅读交流,加强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交流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发散,在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学习积极性也高涨。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我教给学生学习的步骤: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我加以点拨和指导,学生的收获特大,改变了过去由老师一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师生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单向活动的教学局面。老师传授的是学生想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为自己而学,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胆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四、辅助以多媒体,拓展学习环境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辅以画面想象,拓宽形象空间;辅以音乐品味,美化内容意境;辅以声色影,开拓想象的空间。我常自制教学课件、在网上下载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如《病梅馆记》一课,课文本很长,我播放自制的配乐朗读加画面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背诵的任务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能够化文字为形象,化机械为生动,化困难为容易,化繁为简。
五、学习方法汇报,示范力量无穷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更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不只由我越俎代庖,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学习的方法列举: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有自出试题法:把文言文的知识用习题加以整理,编成一道一道的题,清晰、醒目,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大致的题型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才,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
让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作者:陈昭平
时间:2010-12-23 7:38:37 来源:陈昭平原创
人气:140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很显然,学习文言文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经。相对于现代文教学而言,文言文教学有两个不同层面的目的: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古汉语知识和解读文言文的技能的教学,其二是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为终极目标的教学。
然而,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受高考设题、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的认识偏颇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只注重文言词义和句法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能力不强,更严重的是学生的文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受到很大限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兼顾两个不同层面的教学目的,把握好导入、朗读、翻译、鉴赏四个教学环节,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一、导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由于文言文阅读存在着语言障碍,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畏难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注重设计导入语可以有效地营造学习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试列举常见的几种。
1、借助名家评价。
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不乏名家的评价,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名家评价为教学服务。如学习《陈情表》可介绍苏轼的评述:“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学习《归去来兮辞》可引欧阳修的评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适当引述名家的精彩评价,可以有效地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2、讲述作者的轶闻趣事。
如学习《兰亭集序》可顺势讲讲“入木三分”成语的由来,王羲之酷爱鹅、墨池练字等故事,定能使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滕王阁序》可适当介绍王勃创作此文时满座皆惊的千古佳话,既烘托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诗歌。
如学习《鸿门宴》时,先介绍几首吟咏项羽的诗歌,李清照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的是赞美,而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王安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则观点相左,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诗写的虽是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实,但这一结果却与“鸿门宴”有极密切的关系。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方法当然不只这些。但不容置疑的是,巧妙的导入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文言文确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诵读:增强文言语感,进入美的境界。
“新课标”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仍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然而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重练而不重视诵读吟咏的现象,教师满堂的讲解排挤、取代了诵读这一传统的好方法,课堂上缺乏琅琅书声,气氛沉闷枯燥。对于诵读与讲解,徐世英先生的认识是深刻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分析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寄寓着作者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的被课文所吸引,进入文章所营造的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在诵读状态下,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趋向活跃,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首先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粗解文意,不误读,不增减,不重复,不颠倒,以达到“文从字顺,自然上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熟练朗读,读时语气贯通、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抑扬顿挫。最后力争做到表情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朗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以诵读来提高文言语感,体味文章美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三、翻译:合作探究学习,切实提高能力。
文言语句翻译受高考设题影响,能引起所有教学者的重视。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由教师包办串讲,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文言翻译能力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该加强,教师应着眼于做好教学的组织与引导工作,把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作为比教给学生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加强预习,量化任务。
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预习整篇课文是不现实的,可以把一篇课文进行分解,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或几个段落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整理文言基础知识资料,项目可以是生字注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疑难问题等。
2课堂宣讲,订正补充。
课堂上各组派代表进行宣讲,将本组的预习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和补充。每次上台宣讲的同学不断变换,以便使人人都得到锻炼。疑难问题课堂讨论解决。
3、教师总结,纠正偏差,激励正确。
这样做把教师从琐碎而吃力的串讲中解脱了出来,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的弊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语意推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如学习《虎丘记》,文中“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一句中的“呕”字课本没有注释,学生能很快推断为是通假字“讴”,即“唱歌”之意。《逍遥游》一文中有“„„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句,对句中的“乎”字,有的同学认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有的同学认为是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经过讨论,多数同学认为“乎”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找不出类似的句子,还是以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为宜。
这种学习方法在开始阶段需教师的精心指导与严格督促,但形成习惯后其功效自不待言。
四、鉴赏:提升思维品质,领悟人文精神。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尖锐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无文。”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急功近利的应试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更需关注“文”的教学。
“文”的教学,角度可大可小。
1、可以是词句的品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一些词语很值得玩味。子路“率尔而对”表现出其直率豪爽和自负轻率的性格,孔子的“哂”则含蓄表露出其既赞赏子路志向远大又批评子路出言不让的复杂心态。品味这些语句,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思维品质。
2、可以是文章写作目的的探讨。
《六国论》一文中对六国破灭的原因有好几方面的归纳:有割地的,有派刺客行刺的,有受挑拨而排斥名将的„„作者为什么惟独注重分析“弊在赂秦”这一观点呢?针对宋王朝对当时外敌侵扰实行屈辱妥协政策的现实,可以更深入理解作者选择“弊在赂秦”这一观点为的是针砭时弊,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议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3、可以是文章写作思路的分析把握。
教读《陈情表》一文可以讨论四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紧扣题名“陈情”二字就可以串起整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4、可以是单元的总结归纳。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可以组织学生比较讨论游说的技巧和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
“文”的教学,既要使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技巧之高妙,更要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之美。学习《屈原列传》要让学生懂得忠于自己的祖国,追求高洁的操守是神圣的;学习《报任安书》要让学生理解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学习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要让学生明白孝悌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有琅琅书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目的。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讲究方法,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浅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作者: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 严晓燕
时间:2010-11-14 20:08:37 来源:once918 转发
人气:173
[内容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传统串讲模式、反复诵读、对话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第四、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今天我们看来是古人,可昨天他们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
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感受不到这个“人”,或者对这些“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那个他的时代里。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立起来,让“他”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气息,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方法便是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他充满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
课堂上,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这些文化巨人的心灵交流。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将本文与范仲淹的词“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联系起来,畅谈自己对范仲淹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捕蛇者说》时,假设自己就是柳宗元,听到蒋氏的悲惨遭遇,你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堂应该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而我们却往往在支离破碎的字词与段落间虚耗着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
第五、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陈出新。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卓越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他的爱国护国深情。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更加敬重孙天帅,更加敬重罗雪。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
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意识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并不是意味着衰朽。所以,让我们洒下春雨、吹起春风、撒下春阳,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五篇:高三作文题目举隅:
高三作文題目舉隅:生命傳統文化的省思溝通青春記事冷靜與冷漠校園流行風二十年後的我。暑假記趣。我最敬愛的老師。
10廣東2005作文題目:以紀念為題作文
11上海卷作文題:文化生活三個鏡頭的影響
閱讀一下提示,根據要求作文:
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之外,以下現象也大量進入我們的視野,請看一組社會廣角鏡——
鏡頭一:武俠小說風靡了幾代讀者,其實以俠為人格理想,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精神傳統;言情小說則往往將花樣年華與感傷情感交織在一起,這都是作品吸引眾多青少年讀者的原因。
鏡頭二:中學時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學子的生活,幼稚與成熟,青春與成長,追求與迷茫,是一種難解的情結,在校園的綠草地上總有它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卡通、音像製品、韓劇、休閒報刊及時裝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對當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審視和辨析。談談它們對你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
文章字數不少於800字,不要寫成詩歌。
12天津2005作文題目:留給明天
13黑龍江以《位置與價值》為題寫一篇作文。
14重慶卷作文題:自嘲
以“筷子”為題,寫一篇說明文(10分)
以“自嘲”為題,寫一篇議論文(50分)。
15江蘇2005作文題目:鳳頭豬肚豹尾
話題作文:古人常用鳳頭豬肚豹尾來形容寫作,意思是開頭要精彩亮麗,中間要充實豐富,結尾要響亮有力,小到學習生活,大到事業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以此為話題,寫篇800字以內的文章,題目自擬,不要寫成詩歌或劇本,文體不限
16浙江卷作文題:一枝、一葉、一世界
話題作文:唐詩曰:一葉落而天下知秋。宋詩說:春色出牆來“一葉飄 1
落而知秋 一葉勃發而見春”。尋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請以一枝一葉一世界為話題作文。
遼寧卷作文題:今年花盛去年紅
17湖南卷作文題:跑的體驗
先走好,還是先跑好,根據跑的體驗,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18山東卷作文題:雙贏的智慧
皇帝要建宮殿,召集百將,木匠和石匠暗中競爭,木匠責備小徒弟,小徒弟不平,將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進貢的木材,這樣木柱就短了一塊,木匠和徒弟都面臨殺頭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辦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塊東西,石柱凸起一塊,將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並且石匠的這種方法形成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沿襲下來。以“雙贏的智慧”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19福建卷作文題:一個圓圈(看圖作文)
兩幅圖:一幅是標準的圓形,周長小,面積大,比較穩定。一幅是帶有棱角的圓形,周長大,面積小,比較多變。根據這兩幅圖自擬題目。900字以上
20四川卷作文題:忘記與銘記
21湖北卷作文題:談談對人生、事物的看法
詩人對孙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改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選自王國維 ————談談對人生、事物的看法。
體裁不限。不少於800字
22江西卷:關於“臉”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