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色的希望(2008.9.18)
金 色 的 希 望
——定西市安定区发展马铃薯产业纪实
金秋季节,大地流金,群山披绿,薯菜飘香,在人们辛勤劳作的期待里,丰收的脚步正合着劳动的旋律姗姗而至。
三千六百三十八平方公里的千山万壑之间,满山遍野的马铃薯郁郁葱葱,展示着“中国薯都”的宏伟气魄。只要给点阳光就辉煌,只要给点雨露就灿烂。安定人民用马铃薯精神抓马铃薯产业,用马铃薯产业迎接第二次马铃薯文明的来临。
辉 煌 演 绎
马铃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物种,古代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称其为“巴巴司”、尊奉为“丰收之神”,华夏大地的炎黄子孙为其冠以“土豆、山药、洋芋”等名,不论落脚在山塬,还是生长在平川,它都以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适应性陪伴着人们渡饥荒、过丰年……走过了一冬又一春,种植了一山又一川,悠悠几千年长盛不衰!茫茫五大洲生机盎然!
自从十七世纪马铃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它便成为补给人类生命的重要物资,与人类相携相伴走过了数百年风雨历程。它曾经维系着贫瘠的黄土地上人民的生存,有农谚为证:“五谷不收也不患,只要有二亩洋芋蛋”。
几百年来,马铃薯主要以农民自发种植为主,自给自足,解决温饱。1996年,安定区(原定西县)政府结合扶贫攻坚,组织实施了 “洋芋工程”,提出了“压夏扩秋增收”要求,工作重点是调整种植结构,扩充面积,培育初级市场,按照“抓基地、建市场、牵龙头、连农户”的发展思路,开始由自给自足向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种植面积稳定增加,1998年底全区基本解决温饱。2000年以来,结合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方针,加强对马铃薯产业的服务和引导,开始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初步形成。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60多万亩。2001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安定人开始了将马铃薯由小区域经营到全球性贸易的大变奏。2004年以来,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撤县设区”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分析区情,发挥优势,响亮的提出把安定区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要求。坚持运用工业化思维和市场经济理念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全面提升品牌,拓展市场,促进产业上等升级。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科技驱动,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均衡化贮藏的产业发展格局。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安定人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趋利避害,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正确选择。这里气候冷凉,土层深厚,肥力中上,富含钾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380毫米左右,虽然降水总量不足,但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种植马铃薯有着气候、土地、劳力、交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降水规律与马铃薯块茎膨大
民便毫不犹豫地冲出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把现实的经济利益与奔小康的希望融合在一起,步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投入到了营造富裕的火热生活之中!
推广良种,树起了安定马铃薯的品牌;科技示范,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化进程;企业建基地,提升了淀粉品质;订单销售,农民吃上了定心丸。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种植马铃薯2.56亩以上,建立了北部以新大坪等为主的鲜销薯生产基地,东南部以陇薯3号、陇薯6号等为主的高淀粉薯生产基地,西南部以陇薯5号等为主的菜用薯生产基地,水川区以大西洋、夏波蒂等为主的专用薯基地。
农业大发展,科技须先行。按照“品种优质化、种植标准化、耕作机械化”的要求,依托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力量,坚持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路子,采取政府主导、多元经营、主体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狠抓了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优势品种脱毒快繁、当家品种提纯复壮三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良种推广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引进筛选出适宜我区种植的陇薯系列和新大坪等优质品种,形成了年生产脱毒苗3500万株、原原种5000万粒的能力,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2008年全区外引20个新品种(系)开展对比试验,建立示范面积600亩,生产原原种2000万粒,建立原种扩繁基地1620亩,其中网棚扩繁900亩,一级种基地6500亩。在农户中建立“一分田”种子工程9万亩,全区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对良种繁育工程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和监督检查,坚持“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建档立卡、统一管理技术、统一质量档案、统一供应市场”的“五统一”监管制度,形成了完备的良种繁育质量保障体系。种薯生产已由政府推动为主向公司化、企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农业科技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示范操作。如今,马铃薯良种应用、种子处理、配方施肥、小整薯播种及芽栽、机械化耕作、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控等现代实用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适时晚播、秋深耕、春深种、苗期深锄、碳铵深施的“一晚四深”的播种技术和种一空
二、种二空
二、整薯坑种、机耕机播等种植模式。按照“科学布局、合理轮作、规范种植”的原则和“村有点、乡有片、县(区)有带”的要求,实行农艺农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集成技术,建立了规模不等的示范片带、点43个36万亩,建立以全程机械化作业、全方位机械深松为主的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亩。科技在各个环节的推广应用,使全区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稳步增长,品质稳步提升,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2008年,安定区103万亩马铃薯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突破130万吨,商品量达到100万吨。
为做大做强安定区马铃薯这一优势产业,在做好基地建设、科学种植的同时,精心打造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条。坚
在,生产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和休闲食品为主的企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并呈竞相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规模逐渐扩张、水平不断提升的集群式发展路子。
为了架起千家万户小生产通往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马铃薯产业的竞争能力,政府倡导,大户参与,组建了马铃薯经销协会、农产品运输协会和马铃薯淀粉行业协会,构建了以公司、协会、大户为骨干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外引客商,内联农户,开拓市场。按照“政府+铁路+协会”的模式,成立了马铃薯联合运输办公室,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阳光配载,优质服务,全方位负责车皮计划报送、审批和货物配载,政府累计掌握了2万多个车皮配载权,为当地购销大户和外地客商搭建了交易平台。有1200多家外地客商前来购销,成立了马铃薯信息服务中心和购销专业网站,每天收集全国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马铃薯主产区的价格信息,研究供求趋势,通过电视、广播、传真、公告、网络等渠道,发布当地马铃薯网上指导价格,构建了信息平台。工商、税务、物价、公安、交通、征稽、运管、农机等部门优化服务,全力支持,规范了市场秩序,为农产品开辟了绿色通道。由于政府服务到位,铁路配合得力,协会运作规范,市场价格稳定,货物配载有序,马铃薯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马铃薯交易中心、物流配载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的功能初步显现,安定区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集散中心。
在加大马铃薯外销和深加工的同时,为了调节市场需求的时空分布,延长鲜薯上市时间,确保马铃薯价格稳定和企
占领和华东、西南市场的基本占领,先后向广州、上海、四川、天津等地发送了十多列马铃薯专列,通过铁路系统累计外销马铃薯2万多个车皮,总量102万吨,占全区农产品外销量的三分之二。抢占终端市场,在广东、湖北、上海、四川、江苏、福建等省市建立了31个直销窗口,并与全国42个终端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使全区的马铃薯在国内的销售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马铃薯销售的“价格高地”形成了“洼地效应”,区域集散中心功能日益凸显。2004年以来,区上与铁路部门建立了联运机制,全区共发运鲜薯累计102万吨。2007年,销售总额达到3.7亿元,以终端直销为主的销售收入达到1亿多元。由鲜薯收购、贩运、加工等带动的餐饮、住宿、仓储、包装等行业蓬勃兴起。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全区从事分拣、装卸、运输行业的人员达到2万多人。真正呈现出了“马铃薯购销两旺、客商农户双赢”的红火景象,强有力地推动了运输、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大发展。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2007年,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以上,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1500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半壁江山,是全国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占比最高的县(区)之一。2004-2007年,销售价格连创新高,四年来全区农民人均增收分别达到720元,1050元,1200元和1500元。农村生产
看今朝,改革开放潮,涌动远航船。
马铃薯作为安定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它追随者时代的脚步,为安定人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农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屈冬玉教授在考察了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开发后说:“定西人民正在用马铃薯精神抓马铃薯产业,用马铃薯产业迎接第二次马铃薯文明的来临。”
犹如火红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创新中日新月异蓬勃向上;犹如黄河长江的源泉奔涌而来,安定的马铃薯产业在创新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民以食为天。千里陇原因为马铃薯的繁盛而生机勃勃;陇中大地因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而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物种能够像马铃薯这样与黄土地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正是因为有了陇原儿女的勤劳朴实和团结拼搏,才谱写出了一篇气势恢宏的产业发展篇章,迎来了今天产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
展望未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必将更加广阔而辉煌。从自然优势来看,区内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所产马铃薯薯块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耐贮耐运,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同时,作为一个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没有受到污染,病虫害少,便于进行隔离种植和田间管理,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开展马铃薯原种繁育的理想场所。
从消费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整体解
1主的社会主义新安定!
安定区的马铃薯产业必将迈步全国,走向全球!我们的事业将繁荣昌盛,蓬勃向上!
黄土地将以它的真诚、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激情----欢迎参加2008’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的四面八方的宾客光临安定。
第二篇:播撒金色的希望
播撒金色的希望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特色发展掠影
她悠悠地从绿色的田野走来,深深地植根于广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她勇敢地站在苏北沿海开发的前哨,骄傲地迎接改革大潮的洗礼。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大步地行走在特色发展之路上。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建立的江苏农垦农机中专校。作为一所以涉农专业为特色和主打专业的中职学校,在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方面,学校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了让学校的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连云港生物中专在专业设置上强调“三大理念,两大思路”。树立“大农业,高科研,强联合”三大理念,强化“理实一体化,产学研结合”建设思路。学校坐落在江苏省东辛农场。东辛农场是集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国有大型农业综合企业,在产业发展上具有周边县乡无与伦比的规模特色和产业化优势。坐落东辛农场的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全市农业科研的权威机构,科研实力强劲。学校以“强联合,谋共赢”为目的,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新平台,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在全省树立了响当当的东辛“农”字专业品牌,先后有农机、养殖、种植三个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成为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校。
党中央吹响了苏北沿海大开发的进军号,一抹耀眼的中国红飘扬在徐圩大地上。作为徐圩新区唯一的中等职业学校,连云港生物中专面临“凤凰涅槃”般的考验。借苏北沿海大开发的强劲态势,融入港城,对接新区,吻合产业,调整专业。学校重新确立发展思路,围绕“农”字树品牌,对接新区求发展。学校加强了对徐圩新区产业结构的调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提高职教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学校仍然以种植、农艺、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畜牧兽医、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农村经济管理九大涉农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保留和强化机械、机电、焊接、计算机应用、服装工艺与设计、市场营销、文化艺术类专业。增设化工、现代物流、汽车驾驶与修理专业。抢抓机遇,积极进取,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努力建成新区自己的高水平、特色型、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服务港城建设,推进苏北沿海开发。
特色发展路修远,生物中专人求索。他们不倦地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用他们的睿智和辛劳为港城大地播撒金色的希望。
第三篇:绿色的军营,放飞金色的希望
(开场对白)成长是一个砺炼的过程,仿佛阵痛过后,毛虫咬破茧巢,蜕变为美丽的蝴蝶。火热的青春洒在了这片绿色的军营,它留给我们的将是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思念。打开记忆的闸门,思索尘封的往事,那里是写满了青春味道的轻风、细雨、江湖……(演讲)北方的春天,只有记忆是潮湿的。军校生活是一段往事、一段岁月、一段超越时空的存在。成长的道路上挂满了一串串青涩的果子,记录了一串串青涩的日子。我们在整齐的队列中高歌而行,雄纠纠、气昂昂,一路走来。时间随风而逝,道路两旁是星光下盛开的花朵,亦如我们自己盛开的心灵。打开青春日记,打开飘忽不定的日子,那里写下了曾经的过去、存在的现存、想象中的未来……忘不了穿上军装的第一张照片.那张年轻的面庞上透露着男子汉些许的成熟,却依旧充满了童趣般的浪漫和天真。穿上了军装,便有朋友问我:“你说,军人美吗?”我说,“当然美啊,军人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朴素的美、纯洁的美、高尚的美。军人,当穿上这身军装的时候是最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军人”二字我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在,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与家人再次的离别,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有朋友说,“你们当兵的心真狠,一年都不回几趟家”。难道不是吗?咱当兵的一年能回几趟家呀!两趟、一趟……只要祖国需要,军人可以永远不回家!你可曾知道,军人的心里想着家装着家。军人,也想在中秋月圆之时回趟家,更想紧紧地抱着母亲说一句:“妈妈我想你,妈妈,我爱你!”穿上军装,更意味着责任,(音乐伴奏)“为了母亲地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危难之时显身手,危难之时显身手。”谁都忘不了98抗洪吧,忘不了那许许多多可爱的面庞。数千、数万、数十万解放军战士用自己年轻的身体挡住了洪水的侵袭,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扛起了民族的脊梁。这是什么力量?这是军人的力量,这是胜利的力量。这是军人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一曲雄浑壮丽的凯歌,这是军人用自己的激情与豪迈,坚强与毅力,热血与青春托起的民族的希望!军校的美丽在于回忆,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值得庆幸的是此刻我们依然年轻。快毕业了,才晓得对军校的一切都充满着留念,才晓得原来心中有那么多的“忘不了”:忘不了夏日里整天吵得我们不能入睡的金蝉鸣叫,忘不了宿舍楼旁大老树上那只傻傻的、不会唱歌的笨鸟,更忘不了口袋里的那面古老的小镜子。镜子里映衬着自己天天照、月月照、年年照,怎么照都不很满意,却怎么照也照不出没有粉刺的小脸蛋儿。我们对军营的思念像小草的生长那样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当风忘记的时候,当雨忘记的时候,当汗水、泪水全都忘记的时候,只有小草不会忘记。在没有星光的夜里,它唱得那样的凄凉,在烈日暴晒的正午,它唱得那样的悲壮,像要砸碎礁石的潮水,像要冲破堤岸的长江!岁月如歌,岁月非歌。人生如梦,人生非梦。去感悟,浪子无情情最深;去探索,天涯之外,依旧是天涯。挥一挥手,深情地道一声,别了,军校;别了,我可爱的家。带着军人无限的梦想和希望,去挑战每一次的艰难险阻,去迎接每一天的阳光雨露!
第四篇:忆绿色军营放飞金色的希望演讲
文章标题:忆绿色军营放飞金色的希望演讲
(开场对白)成长是一个砺炼的过程,仿佛阵痛过后,毛虫咬破茧巢,蜕变为美丽的蝴蝶。火热的青春洒在了这片绿色的军营,它留给我们的将是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思念。打开记忆的闸门,思索尘封的往事,那里是写满了青春味道的轻风、细雨、江湖……
(演讲)北方的春天,只有记忆是潮湿的。军校生活
是一段往事、一段岁月、一段超越时空的存在。成长的道路上挂满了一串串青涩的果子,记录了一串串青涩的日子。
我们在整齐的队列中高歌而行,雄纠纠、气昂昂,一路走来。时间随风而逝,道路两旁是星光下盛开的花朵,亦如我们自己盛开的心灵。打开青春日记,打开飘忽不定的日子,那里写下了曾经的过去、存在的现存、想象中的未来……
忘不了穿上军装的第一张照片.那张年轻的面庞上透露着男子汉些许的成熟,却依旧充满了童趣般的浪漫和天真。穿上了军装,便有朋友问我:“你说,军人美吗?”我说,“当然美啊,军人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朴素的美、纯洁的美、高尚的美。军人,当穿上这身军装的时候是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军人”二字我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在,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与家人再次的离别,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有朋友说,“你们当兵的心真狠,一年都不回几趟家”。难道不是吗?咱当兵的一年能回几趟家呀!两趟、一趟……只要祖国需要,军人可以永远不回家!你可曾知道,军人的心里想着家装着家。军人,也想在中秋月圆之时回趟家,更想紧紧地抱着母亲说一句:“妈妈我想你,妈妈,我爱你!”穿上军装,更意味着责任,(音乐伴奏)“为了母亲地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危难之时显身手,危难之时显身手。”谁都忘不了98抗洪吧,忘不了那许许多多可爱的面庞。数千、数万、数十万解放军战士用自己年轻的身体挡住了洪水的侵袭,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扛起了民族的脊梁。这是什么力量?这是军人的力量,这是胜利的力量。这是军人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一曲雄浑壮丽的凯歌,这是军人用自己的激情与豪迈,坚强与毅力,热血与青春托起的民族的希望!
军校的美丽在于回忆,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值得庆幸的是此刻我们依然年轻。快毕业了,才晓得对军校的一切都充满着留念,才晓得原来心中有那么多的“忘不了”:忘不了夏日里整天吵得我们不能入睡的金蝉鸣叫,忘不了宿舍楼旁大老树上那只傻傻的、不会唱歌的笨鸟,更忘不了口袋里的那面古老的小镜子。镜子里映衬着自己天天照、月月照、年年照,怎么照都不很满意,却怎么照也照不出没有粉刺的小脸蛋儿。
我们对军营的思念像小草的生长那样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当风忘记的时候,当雨忘记的时候,当汗水、泪水全都忘记的时候,只有小草不会忘记。在没有星光的夜里,它唱得那样的凄凉,在烈日暴晒的正午,它唱得那样的悲壮,像要砸碎礁石的潮水,像要冲破堤岸的长江!
岁月如歌,岁月非歌。人生如梦,人生非梦。去感悟,浪子无情情最深;去探索,天涯之外,依旧是天涯。
挥一挥手,深情地道一声,别了,军校;别了,我可爱的家。带着军人无限的梦想和希望,去挑战每一次的艰难险阻,去迎接每一天的阳光雨露!
《忆绿色军营放飞金色的希望演讲》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忆绿色军营放飞金色的希望演讲。
第五篇:金色年轮(范文)
金色年轮
——大同市党员电化教育20年札记
片种:工作片
片长:16分钟
内容提要:
本片以记录的手法,展现了大同电教工作二十年走过的历程,反映了在过去的二十年,全市党员电教干部艰苦创业,使电教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共制作电教教材1480部,宣传报道基层党组织和先进个人1080个,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推出片名金色年轮
年轮,是红日跋涉过的足迹,是银月抚慰过的指纹。他像一盘盘磁带,更像一张张光盘,真实的储存着时间和空间,用曲线丈量着万物走过的历程。光阴荏苒,岁月如歌,1987年,大同市党员电化教育事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起步,脚踏着和谐的节拍发展。20年,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组织部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广大电教工作者用辛勤汗水和满腔激情,聚焦辉煌,折射灿烂,在云中大地这片热土上,刻录下了镰刀和斧头创造出的金色年轮。
1987年初春,中共大同市委组织部与大同电视台联合开办了《党的生活》专栏节目,标志了大同市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启动。该专栏每月4期,每期15分钟,周一播出,第二周周一重播。由市委组织部组织科负责选题,撰稿,大同电视台专题部负责摄、录、制和节目播出。从此,在三晋大地上建起了第一个党员电化教育的空中课堂。
1989年,市委组织根据中组部党员电教经费“党费给一点,财政拨一点,成本收一点,其他筹一点”四个一点精神,筹措资金30多万元购进电教摄、录、制设备,修缮了50平米的演播室和节目制作室,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党员电教片制作阵地。
五年内共采写制作党员电教专题片104集,党建信息285条,党史知识96条,群众来信65封,基层党委书记论坛20件次。与此同时,各大企业党委也利用企业电视台开办了党员教育栏目,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有力的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提高党员素质做出了贡献。期间,宣传报道了我市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党员50多人。1988年4月,大同市委组织部投资30多万元购进电教摄、录、制设备,修建了50多平米的演播室,1
1993年7月,随着县区、乡镇、农村三级电教网络的不断扩展。党员电教的工作重点已由较为单一的开放式教育,转向闭路教育。在各县区党委和组织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党员电教投入逐年增加,电教阵地和电教网络建设得到了不断巩固和拓展。目前,市、县、乡、村四级电教网络基本形成,10个县区委组织部全部成立了电教中心,有9个县区配备了电教设备和专职人员。乡镇建站率达到了100%,农村建站率达到97%。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等两机拥有率90%以上。引进教材6 大类,8个品种,建教材库61个,拥有电教教材6740多部(集)。全市专兼职电教干部达到3244人,从形式和内容上极大的满足了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的需要。
平凡孕育着崇高,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广大电教干部以时代先锋精神塑造时代先锋,制作完成了230多部(集)党员电教片,充分体现了时代形象,弘扬了时代主旋律,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其中,《塞外明珠》、《社会主义好》、《他活在我们心中》、《山路弯弯》等20多部党员电教片分别获全国、全省党员电教电视片观摩评比一、二、三等奖。其中《山路弯弯》、《兼职主席》、《塞外明珠》获全国奖;大同市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获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1次,获全国“先进个人”3次。
随着党员电化教育形式的不断完善和电教设备的不断普及,党员电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材的来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式已经从单一的在电视媒体上播放教材,演变为电视媒体、闭路电视、录像播放、电脑网络远程教育等等;内容从政治理论、电视专题,发展到实用技术、农业科技、法律法规、形势教育等“全方位、多侧面”上来。电教教材的制作形式也从教授讲课,更新为电视剧、纪实专题片、电视艺术片等形式。因此,进入21世纪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是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立体式教育。广大党员电教干部在为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党的基层组织和提高党员素质服务方面,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2005年对大同市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来说,又是一个充满新的希望的一年,伴随着新春欢乐祥和的气息,踏着春天万物复苏的脚步,占地120平方米的大同市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办公新址,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投入使用,电教设备进一步更新,电教队伍进一步充实。党员电化教育是项甜蜜的事业,是深受广大电教工作者欢迎的事业,“闭路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作为新时期党员电化教育发展趋势,我市党员电化教育也正朝着实现“天、地、人”三种形式同步发展的目标前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同市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在广大电教干部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一切为了发展重 2
振大同雄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好党的教育使者!
策划:牛哲民
主编:牛哲民
摄像:贺睿张少伟杨军
剪辑:高连赵奇楠孙海峰刘晓权
解说:张俊英
摄制
本片在全国第十届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中获
点评: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