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经济局2016年工作总结
农业经济局2016年工作总结
第一篇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示范点和“创先争优”示范点的关键之年。为此,全县农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发展现代精品农业这条主线,按照上级提出的农业“两区”建设和“五个一百”工程的要求,通过实施“点上抓精品、面上抓提升,整体抓平衡、重点求突破,常规重落实、亮点创特色”等工作举措,加快推进了我县农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实现了农业发展的提速、提升、提质和提效,继续保持了全县农业经济稳定增长、良性发展的好势头,为明年“十二五”农业开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农业回顾和20xx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一)“十一五”全县农业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始终地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十一五”农业规划的要求,大胆创新谋思路,真抓实干促发展,紧紧围绕“保稳强基、转型提升、生态安全、科技服务、精品增效、走在前列”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我县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客气地说,过去五年是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和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农业应对风险挑战最多和取得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具体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综合实力有了新增强。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引领下,全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农业发展势头十分看好,全县农业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加。全县农业总产值从“十五”末的24.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42.34亿元,年均递增11.7%。农民人均收入从8042元提高到20xx年的14150元,年均递增12.0%。粮食生产实现了稳定恢复性增长,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8.29万吨,比“十五”末增长5.8%。主要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蔬菜、食用菌、水果、肉类、禽蛋等产量大幅增长,20xx年分别达到52.56万吨、3.3万吨、2.86万吨、5.96万吨和1.99万吨,比“十五”末分别增长7.4%、63.4%、15.8%、17.8%和26.3%。二是优势产业发展有了新提升。过去五年,我县以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扶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现代精品农业三年实施计划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做强我县的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精品化和生态化等方向发展。蔬菜、食用菌、花卉、水果、水产、畜禽等几大主导产业已经列入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了全县四色产业带向建设五大精品农业区的转变。20xx年全县蔬菜面积27.2万亩(其中冬春茬大棚5.2万亩),比“十五”期末保持了稳定增长,大棚设施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工程的推动下,大棚设施的标准和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0xx年全县食用菌4400万平方尺,比“十五”期末的3350万平方尺,年均增长5.6%;花卉面积7500亩,比“十五”期末的2974亩,年均增长20.3%;水果投产面积2.25万亩,比“十五”期末的1.48万亩,年均增长8.7%;出栏生猪75万头、家禽640万羽。比“十五”期末的67.5万头和604万羽略有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控量、减排、转养”的现代畜牧发展思路的全面实施。过去五年,也是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功能不断拓宽,三次产业更加融合,农业发展更具活力。到20xx年全县共有休闲观光农业点19个,比“十五”期末的9个增加了10个,总投资达3.02亿元,吸引游客123.5万人次,旅游收入4556万元。
三是主体培育和带动能力有了新成效。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培育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机制。20xx年全县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3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比“十五”末分别增加17家、4家和7家。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达
14.8亿元,比“十五”末增加9.35亿元,年均递增28.4%。年加工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7家,超3000万元的企业11家。全县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49个,比“十五”末增加107个,其中省、市级示范标准合作社分别为6家和16家,市规范化建设标准36家。入社农户6560户,带动农民5.7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5960户和3.6万人。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着力打造“银”集体商标,发展精品农业品牌,全县拥有著名商标3只、省名牌(农)产品14个、市级著名商标18个、市级名牌产品19个,分别比“十五”末的2只、4只、7只和13只,增加了1只、8只、11只和6只。
四是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有了新提高。坚持走科技进步和强化服务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断创新农技推广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在全县大力推行了责任农技员制度,加强农业“三位一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农技推广队伍的网络和配置,健全了技术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切实增强了农技推广的效力和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实施了“种子种苗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各类农业项目等,加快了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设施等的应用,全县主要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总结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60多种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新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机械化插秧从无到有,20xx-20xx年全县共推广统防统治面积5.25万亩次,水稻机插面积4.32万亩。20xx年全县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8.1%,比“十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农技110和农民信箱的有效运作,增强了为农服务的水平。五是农业生态安全水平有了新改善。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从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农业投入品监控、健全质量检测体系、无公害基地和产品的认证等环节入手化,全县农产品安全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已制定各类农业标准27类63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5类26项,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38万亩。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个、无公害农产品7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8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55个、61个、10个、18个。农产品检测合格率逐年提高。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了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栽培循环、畜禽排泄物再利用、减量化保护型、生态链转换型等五种生态循环模式。近几年,先后开展了沼气利用工程建设和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行动,全县共建设各类沼气池及沼气工程1437个,4.23万立方米。对全县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共完成了1727场(户)的治理工作,新建成畜粪收集中心8个,引进有机肥生产加企业4个,年收集畜禽粪便10.8万吨,年加工生产商品有机肥1.8吨,20xx年顺利通过省级的摘帽验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六是农业政策支持有了新加强。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加强农业政策支持和农民利益保护。妥善处理好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和纠纷调解工作,按照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推广土地流转进程,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了农民合法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加强了涉农收费的监管,建立健全了负担源头防范等创新机制农民负担进一步下降。切实加大惠农扶持力度,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开展了打假保农业和保安全集中执法活动,加强农资企业信用管理和市场监督检查,依法保护和支持了农业的发展。(二)20xx年全县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来,全县农业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发展现代精品农业为抓手,继续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促转型,认真落实农业“十件实事”助增收,全年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2.34元,同比增长16.76%;农民人均收入为14150元,同比增长1399元,增幅为1 1%。其中来自于一产人均收入为260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8.40%。
1、粮食生产情况:今年全县粮食生产表现为“一减一增”,即总面积减少,效益增加。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42.21万亩,比上级下达指标35.9万亩增6.31万亩,增幅为17.6%,但同比去年43.22万亩减1.01万亩,减幅为2.3%。其中春粮面积12.04万亩,同比增加0.47万亩,增幅4.1%,晚稻面积26.4万亩,同比去年27.35万亩减少0.95万亩,减幅3.5%。其他杂粮面积为3.8万亩,同比去年4.3万亩减少0.5万亩,减幅为11.6%。但是种粮效益增幅较大,除春粮生产由于天气因素单产减产外,今年晚稻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对稳定全年粮食总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加上今年粮食收购价格普遍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总产值51686万元,同比增加12159.2万元,增幅为30.8%。
2、蔬菜生产情况:据统计,全年全县各类蔬菜瓜果总面积27.57万亩,比去年26.7亩增加0.87万亩,增幅3.25%,总产值9.76亿元,比去年的8.11亿元增加1.65亿元,增幅20.3%。其中冬春大棚菜、瓜面积51840万亩,比去年增2878亩,增长5.9%,大棚蔬菜面积位居全省首位。平均亩产量3804公斤,平均亩产值9790元,亩净收入7226元,总产值5.08亿元,总净收入3.75亿元,这四项分别比上年增1099元、768元、0.83亿元、0.59亿元。增收幅度较大的作物有,甜瓜增收2563元/亩,增31.4%,地蒲增收5464元/亩,增49.6%,番茄增收1608元/亩,增18.0%,茄子增收2495元/亩,增22.1%,总体来说效益好于上年。
3、食用菌生产情况:今年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4400万平方尺,总产值可达1.49亿元。其中春菇面积2150万平方尺,与去年持平。单产0.3千克/平方尺,单价6元/千克,即单产值1.8元/平方尺,比去年单价3.6元/千克,单产值0.9元/平方尺,分别增加2.4元/千克与0.9元/平方尺,春菇总产量为6450吨,总产值3870万元,比去年增加50%以上。秋菇生产更趋向规模化发展,种植面积2250万平方尺,从目前销售情况看,秋菇单价平均在7元/千克,单产0.7千克/平方尺,预计秋菇总产量1.6万吨,总产值为1.1亿元。
4、林业生产情况:今年全县新增水果面积3136.6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和丰富,其中优新水果新品种猕猴桃、油桃(设施)、蓝莓、枇杷占新发展面积的25%。今年投产总面积达2.25万亩,比20xx年增加1100亩,增幅为5.1%。水果总产量3.95万吨,比去年增0.13万吨,增幅为3.4%,总产值1.55亿元,比去年增0.17亿元,增幅为12.3%。今年全县鲜切花产业转型明显,呈现出花卉种植设施高档化的趋势。新发展花卉1074.1亩,其中连栋大棚288亩,以种植百合为主,全县各类花卉预计可实现产值1.1亿元。
5、畜牧生产情况:今年以来,畜牧生产总体表现为由冷转热、扭亏为盈、控量发展的态势。第四季度全县生猪总存栏43.21万头,其中母猪3.28万头、仔猪22.87万头、肉猪17.06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其中生猪总存栏减5.51%、母猪存栏减13.46%、仔猪增0.66%、肉猪减11.24%;家禽总存栏267.82万羽,同比减3.39%。预计全年出栏生猪75.93万头、同比减1.2%;家禽出栏638.21万羽、同比减0.39%。据调查分析,目前出栏一头生猪效益在250元左右,全年平均每头利润在180元左右。家禽、獭兔、实验兔等养殖效益明显。预计全年全县畜牧产值11.37亿元、同比增3.46%,其中生猪产值8.26亿元、同比增1.1%;家禽产值3.05亿元、同比增6.3%。
二、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突出“四大”抓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1、突出粮食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年我县被列为全国20xx-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省6个项目县之一,又是我省全面部署粮食功能区建设的第一年,目标到2018年建成粮食功能区18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00万公斤。为此,我局以抓紧做好粮食功能区规划编制为契机,今年着重建设粮食功能区面积2.4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区块7个、面积1.5万亩。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工程、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沃土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据统计,全年共推广应用各类配方肥面积达18.76万亩,落实商品有机肥1万亩,水稻专用配方肥5000亩,实施秸秆还田面积2万亩,落实商品有机肥和配方肥等7300多吨。根据全县《关于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
建设切实抓好20xx年粮食生产的通知》的要求,全面分解落实好粮食任务,以开展晚稻高产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高产示范竞赛活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安全。
2、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速优势主导产业提升转型。我们把推进“两区”建设作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主抓手。坚持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组织实施。为此我们从规划入手,认真做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对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坚持从高起点、高标准入手,突出规划优先,邀请省农科院农业区划研究所进行规划的精心编制,大云-惠民和西塘-姚庄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西塘-姚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列入第一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名单,“大云-惠民”现代农业综合区已通过专家评审待批中。并重点确定了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实施计划,积极抓好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其中魏塘蔬菜产业示范区和干窑草莓精品园、姚庄食用菌精品园、天凝葡萄精品园被分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目前,正在按照建设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中。
3、突出精品示范点建设,五大精品示范区初见成效。以发展精品农业为重点,一手抓巩固提高,一手抓开工建设。今年全县共申报精品农业示范点56个,经过筛选确定了全县建设的32个精品农业示范点,其中花卉2个、蔬菜12个、水果4个、水产6个、食用菌2个、粮食4个、畜牧2个。32个示范点按实施方案的要求建设进展良好。对去年建成的16个点,按照精品示范点的要求,着重以“三品一标”为重点,抓好巩固提高工作,到目前,在去年16个示范点中申报了3个农产品品牌和1个地方集体商标,今年以来对精品农业示范点的农产品抽检1296个批次,报送省、市定量分析51个批次,所检测指标全部合格。截止到今年12月底,全县48个示范点中从事产品生产的45个点共实现销售收入24187.7万元,其中销往XX市场达12834.6万元,占53.06%,同比全县面上增效3942.78万元,增效率19.48%。
4、突出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继续加快推进农业设施装备工程建设力度,着重做好了对20xx年度农业设施装备项目的实施与资金计划安排,计划立项41项,总投资1445万元,财政计划补贴426万元。并督促各地抓紧完成好20xx度下达的36项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示范工程项目,在此基础上,组成验收小组进行现场测量与核实,有35个项目通过验收,完成年度计划总投资1646.4万元的119.74%。经过20xx-20xx三年的建设,全县共建成钢管大棚设施、初级加工点、冷库、喷滴灌设施等项目93个,累计总投资6433万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二)立足“四个”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综合保障能力
1、立足“助世博、保安全”,筑牢入沪农产品安全防线。突出服务世博保安全这个中心,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和监管责任,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为此,我们专门印发了《关于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的通知》、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与各镇(街道)及相关农业主体均签订了“助世博、保安全”责任承诺书,开展了一系列“助世博、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质量安全宣传月、专项抽检等活动,着重对全县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排查,对排查认定的全县64家各类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进行全过程、全天候的监控。今年全县共抽检农产品3500多批次,合格率为99.5%。在生猪尿样检测中,共检测盐酸克伦特罗10187份、莱克多巴胺8933份,合格率达到100%。检查“三品”企业13家,已抽检“三品”485批次全部合格。今年已有东泉牌鳙等4只农产品通过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第二篇:港闸区农业经济局服务承诺
港闸区农业经济局服务承诺
一、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及设施、活动审批
1.设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办事指南:1.提交申请材料(申请书、立项文件、涉水部分方案、规划红线图及总平面设计图、其他有关的资料一式二份)。→2.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决定受理、登记;不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的,当场退回;材料存在缺陷的,5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3.组织相关人员现场踏看,了解实际情况。→4.审批意见行文,通知申请人。
3.申报材料:1.申请书;2.立项文件;3.涉水部分方案;
4.规划红线图及总平面设计图;5.其他有关的资料。
4.承诺时限:15个工作日。
5.收费依据及标准:苏财综【1999】265号;苏价费【1999】461号;苏水政【1999】31号。
(占用江岸线:4-8元/米、月,占用内河岸线3-5元/米、月)
6.受理地点:港闸区农业经济局水利科,联系电话:85609635。
二、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审批
1.设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办事指南:1.提交申请材料(申请书、位置规模范围等资料、项目有关批准文件、排水排污资料、对第三者有影响的应附具第三者承诺书。→2.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
式的,决定受理、登记;不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的,当场退回;材料存在缺陷的,5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3.→组织相关人员现场踏看,了解实际情况。→4.审批意见行文,通知申请人。
3.申报材料:1.申请书;2.位置、规模、范围等资料;
3.项目有关批准文件;4.排水排污资料;5.对第三者有影响的应附具第三者承诺书。
4.承诺时限:15 个工作日。
5.收费依据及标准:苏财综【1999】265号;苏价费【1999】461号;苏水政【1999】31号。占用江岸线:4-8元/米、月,占用内河岸线3-5元/米、月。
6.受理地点:港闸区农业经济局水利科,联系电话:85609635。
三、动物防疫条件合格审批
1.设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
2.办事指南:1.提交申请材料(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申请表、场所地理位置图、各功能区布局平面图、设施设备清单、管理制度文本、人员情况)。→2.受理《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申请》,对内容进行审查,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充内容。→3.相关材料送交所在街道农办进行设立许可粗审(5天)。→4.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对项目动物防疫条件进行现场技术审查,提出核发意见(5天)。→4.农经局根据动物卫生监督所意见,做出是否发证的决定。审查合格的,颁
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审查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5天)。
3.申报材料:1.《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申请表》;2.场所地理位置图、各功能区布局平面图;3.设施设备清单;4.管理制度文本;5.人员情况。
4.承诺时限:35个工作日。
5.收费依据及标准:不收费。
6.受理地点:港闸区农业经济局畜牧水产科,联系电话:85609633。
四、动物产地检疫证明签发
1.设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2.办事指南:1.养殖场或运输单位进行检疫申报。→2.检疫员现场依法进行临床检查(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防疫情况核查及相关台帐检查。→3.对检疫合格的,签发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对检疫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3.申报材料:1.检疫申报单;2.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运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同时提交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批准的《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
4.承诺时限:1.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在提出报检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2.出售、运输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在提出报检申请
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3.屠宰动物的,在提出报检申请后6小时完成。
5.收费依据及标准:1.苏价费联(1993)第21号、苏财综(93)33号、苏农牧(1993)13号;2.苏政办发[2002]11号;3.发改价格[2003]2353号。
6.受理地点:各街道畜牧兽医站、报检点。
五、渔业捕捞证审批
1.设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
2.办事指南:1.申请人到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支队船检科办理有关船舶证书并复印。→2.到港闸区渔政站填写申请表,一式两份→3.港闸区渔政站审核。→4.港闸区渔政站送市渔政支队审核。→4.市支队送省海洋与渔业局审批。
3.申报材料:1.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表;2.船舶所有权证书复印件;3.船舶检验证书复印件;4.船舶登记证书复印件;5.身份证复印件;6.二寸照片两张。
4.承诺时限:20个工作日。
5.收费依据及标准:《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港闸农(1999)第29号。刀鱼流刺网:12马力以300-400元/船,12马力以上400-500元/船;袋子网:50-100元/口;摇网:60-100元/口。
6.受理地点:港闸区渔政站,联系电话:85609633。
第三篇:2021年农业经济工作总结
2021年农业经济工作总结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农业经济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乡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一致,为建设___新农村而拼搏。尤其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抓亮点、创特色、上规模为工作思路,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开创了我乡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狠抓粮食生产。
为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乡政府制订措施、明确任务、层层发动。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抓好田间管理。全乡粮食播种面积___亩,产量___吨,完成上级计划的___吨,实现了全乡粮食生产大丰收。
二、努力培育主导产业。
经党委政府研究,结合毛垟乡实际,确定吊瓜、黑木耳为毛垟乡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宣传发动、实地指导、强化任务,全乡规划并落实吊瓜种植面积___亩,产值达___万元。规划并发展落实了陈坪村吊瓜示范基地___余亩,基地效益明显,产值达___多万元。通过示范基地带动其他村发展吊瓜产业,例如上坑头村也同时发展种植___亩,其中牛岱___亩、黄泥竂___亩、谷坞___亩、本岱___亩、上坑头本村___亩。以燕安村集中菌制棒产为依托,全乡发展黑木耳___万袋。开展集中制菌棒项目,通过前期的努力与相关政策的处理,确定了燕安村陈奕根户为集中制菌棒户,并在沙垟村建立了场所。在陈坪村新发展茶叶基地___余亩,发展毛垟村茶基地___余亩。
三、强化四项措施,认真开展“蜡菇”专项整治工作。
确保了全乡“蜡菇”专项整治工作任务的分解与落实,香菇蜡棒得到彻底整治,全乡范围内未出现“蜡菇”,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四、动植物防疫工作。
为确保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及时落实《__年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责任书》各项内容,健全防疫体系,落实责任,健全档案,认真抓好春季防疫和秋季防疫工作。建立动植物防疫工作领导小组,与各村签订动物防控与畜产品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全乡猪存栏数___头,免疫数___头,免疫率___%;牛存栏数___头,免疫数___头,免疫率___%;羊存栏数___头,免疫数___头,免疫率___%;鸡存栏数___只,免疫数___只,免疫率___%;鸭存栏数___只,免疫数___只,免疫率___%;兔存栏数___只,免疫数___只,免疫率___%。全面完成春秋防疫任务,全乡没有出现重大动物疫情。
五、全面开展农村___“三资”管理电算化工作。
健全___网络机构,成立乡农村“三资”管理领导小组,成立农村“三资”管理办公室,成立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各村相应成立农村“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健全管理制度,严格“三资”管理程序。做到统一代理范围;统一帐户设置;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操作流程;统一公示公开。
六、建立了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乡成立领导小组,各村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在全乡范围内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并层层落实责任制,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范文仅供参考
感谢浏览
第四篇:农业经济局“四五”普法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委[2001]19号、市政府[2001]106号文件精神,按照市普法教育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四五”普法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全面落实和抓好“四五”普法教育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切实加强领导
根据市委、市政府“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为了切实加强对我局“四五”普法工作的领导,2001年10月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办公室主任、法规科长为副组长,相关科站负责人为组员的“四五”普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四五”普法办公室,具体普法工作由普法办公室负责。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步署,结合单位实际把抓好第四个五年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法要求、普法步署等专门发了桐农[2001]68号文件,我局的“四五”普法工作全面展开。
二、制订普法规划、全面组织实施
根据市人民政府[2001]106号文件精神,结合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在认真组织、全面实施第四个五年普法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制定规划。为了善始善终地抓好“四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四五”普法任务,2001年12月我们专门研究制订了《桐乡市农业经济局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对抓好这次普法工作的普法时间、普法目的、普法的基本要求、普法对象等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规划,为“四五”普法的全面实施打好了基础。
2、健全完善制度。为了配合“四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我们在每年修订和完善执法责任制方案的基础上,2002年7月对原有桐乡市农业局制定的《行政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办法》、《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行政执法办案制度》等有关制度、规定以桐乡市农业经济局的新主体进行了重申和完善,以确保我局机构改革、职能变动后的连续性,并于2004年8月于小册子的形式,对我局近年来制定的20个制度、规定编写成《农业行政执法制度汇编》,发至每一个干部职工。
3、保障普法经费、抓好普法培训。为了确保“四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五年来我们局本级以及各相关科站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已投入普法经费50多万元,重点开展了全局干部职工、行政执法人员的操作技能、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相关经营、生产人员法律意识等的普法培训工作。完成了全局干部职工的《WTO》和《婚姻法》普法培训任务。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浙江省人大、《浙江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省《宪法》有奖知识竞赛,配合市普法办组织完成了局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的学习和考试。在努力抓好执法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经营、生产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方面,五年来已举办农药、兽药、种子、种苗经营、野生动物保护和农业机械安全等培训班20多次,累计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为了切实抓紧抓好新修订的《农业法》和新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实施,2003年下半年我们与市普法办一起专门作出了“农业两法”的普法培训考试规划,于2003年十月对全市镇、乡、街道和行政村的干部全面进行了培训考试,累计培训行政村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1500多人。2004年我们还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科协等单位组织合作开展全市农业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教育,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到全市13个镇(乡)、街道进行农业政策法规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2173人,其中机关、社区干部1174人,农村村级干部938人。通过“四五”普法和近年来的法律、法制宣传及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自身保护意识、提高了相关生产、经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依法经营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以及我市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和农业政策法规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通过第四个五年普法计划的全面实施,为我市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四、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行政
为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普及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依法办事的能力,近年来我们一如既往地加强了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农业两法”、《行政许可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主要法律法规宣传为主题,每年组织执法人员送法下乡不少于2次,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法律夜市、上街法律咨询服务等各种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活动。五年来发放“农业两法”、野生动物保护、预防禽流感、交通安全知识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20000多份,在各个镇(乡)、街道悬挂宣传横幅50多条。同时积极利用报刊、电台等媒体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经常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我们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市有关部门举办的《行政许可法》专业培训考试的基础上,以局法规科为主指定相关人员组成专门班子,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对照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局64项行政审批项目的法律依据、收费标准、申报程序、审批时限逐一清理核实上报,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公布确定涉及我局的行政许可事项共计38项,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我局对受理的每一项行政许可申请,出具统一盖有“桐乡市农业经济局行政许可专用章”的受理事项承诺书,免费向申请人提供各类格式文本,都能做到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审查办理,按规定收费,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去年我们共办结行政许可事项2012件。
五、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行政执法
为确保我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促使农业健康发展,积极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行政执法活动,五年来,已开展农业行政执法600多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10000人次,查获违法违规单位(个人)1550个,其中立案查处468件,有力打击了违法经营者,优化了我市农资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维护了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结合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每年春天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绿剑打假”保农业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农资、种子、兽药等经营市场和清查“毒鼠强”进行了专项整治,为确保全年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稳产丰收奠定基础。
2、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防治牲畜口蹄疫攻坚战和非法经营使用“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五年来共查获病死猪325头,销毁不合格动物产品22000多公斤,查获违法经营未经检疫猪肉的经营户250家,立案查处10件;抽检生猪尿样1250份,抽检饲料原料和样品150份,检疫动物皮毛等产品近980吨。特别是根据全国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情况,为严防禽流感疫情在我市发生和蔓延,根据上级政府的指示要求,认真做好禽流感的防治防范工作,2004年春在公安交警的配合下专门组织执法人员,从1月26日至2月15日对全市主要交通要道进行昼夜值班检查,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阻止了禽流感通过交通要道流入我市,保障了我市家禽生产的安全和家禽生产者的利益。在植物检疫上,共计办理木材运输证及植物检疫证3.9万份,检疫种苗4.1亿株。在各地发生“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情况下,我局专题向市政府作了汇报,专门下发了《关于紧急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清除工作的通知》的桐农[2004]94号文件,发动全市开展清理消灭入侵有害物种,收到了预期效果,有力保障了我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大检查巡查力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了有效地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五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巡查、检查的执法力度,共查处乱砍乱伐、乱挖毁林案件25件和违法运输木材案件471件,查获野生动物违法违规经营单位(个人)575起,立案查处10件,没收并放生国家保护野生动物6.2万余只(条)。在开展渔业执法检查中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27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个人)和渔业水域排污企业290个,查获违规单位(个人)744个,立案查处39起。
4、加强农机监理,保障交通安全。开展拖拉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加强了农机路查路纠的力度,积极做好全市拖拉机普查工作,根据普查情况,及时发放有关告知书。在拖拉机安全专项整治中五年来累计出动路查路纠执法人员480人次,重点查处违章载人、无牌无证、超速超载、私自改装等四种严重违规违章行为,通过专项整治共查处违章270人次,强制扣车54辆,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严管态势,并深入推进“黑车非驾”整治行动,有力地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
总之,通过第四个五年普法计划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今后的普法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维护农民利益、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为中心,以普及法律法规知识为基础,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突出“三抓”,即加大力度抓源头、围绕产业抓重点、规范市场抓质量,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农业经济局“四五”普法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委[2001]19号、市政府[2001]106号文件精神,按照市普法教育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四五”普法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全面落实和抓好“四五”普法教育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切实加强领导
根据市委、市政府“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为了切实加强对我局“四五”普法工作的领导,2001年10月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办公室主任、法规科长为副组长,相关科站负责人为组员的“四五”普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四五”普法办公室,具体普法工作由普法办公室负责。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步署,结合单位实际把抓好第四个五年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法要求、普法步署等专门发了桐农[2001]68号文件,我局的“四五”普法工作全面展开。
二、制订普法规划、全面组织实施
根据市人民政府[2001]106号文件精神,结合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在认真组织、全面实施第四个五年普法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制定规划。为了善始善终地抓好“四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四五”普法任务,2001年12月我们专门研究制订了《桐乡市农业经济局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对抓好这次普法工作的普法时间、普法目的、普法的基本要求、普法对象等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规划,为“四五”普法的全面实施打好了基矗
2、健全完善制度。为了配合“四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我们在每年修订和完善执法责任制方案的基础上,2002年7月对原有桐乡市农业局制定的《行政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办法》、《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行政执法办案制度》等有关制度、规定以桐乡市农业经济局的新主体进行了重申和完善,以确保我局机构改革、职能变动后的连续性,并于2004年8月于小册子的形式,对我局近年来制定的20个制度、规定编写成《农业行政执法制度汇编》,发至每一个干部职工。
3、保障普法经费、抓好普法培训。为了确保“四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五年来我们局本级以及各相关科站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已投入普法经费50多万元,重点开展了全局干部职工、行政执法人员的操作技能、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相关经营、生产人员法律意识等的普法培训工作。完成了全局干部职工的《WTO》和《婚姻法》普法培训任务。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浙江省人大、《浙江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识宪法》有奖知识竞赛,配合市普法办组织完成了局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的学习和考试。在努力抓好执法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经营、生产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方面,五年来已举办农药、兽药、种子、种苗经营、野生动物保护和农业机械安全等培训班20多次,累计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为了切实抓紧抓好新修订的《农业法》和新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实施,2003年下半年我们与市普法办一起专门作出了“农业两法”的普法培训考试规划,于2003年十月对全市镇、乡、街道和行政村的干部全面进行了培训考试,累计培训行政村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1500多人。2004年我们还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科协等单位组织合作开展全市农业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教育,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到全市13个镇(乡)、街道进行农业政策法规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2173人,其中机关、社区干部1174人,农村村级干部938人。通过“四五”普法和近年来的法律、法制宣传及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自身保护意识、提高了相关生产、经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依法经营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以及我市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和农业政策法规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通过第四个五年普法计划的全面实施,为我市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矗
四、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行政
为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普及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依法办事的能力,近年来我们一如既往地加强了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农业两法”、《行政许可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主要法律法规宣传为主题,每年组织执法人员送法下乡不少于2次,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法律夜市、上街法律咨询服务等各种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活动。五年来发放“农业两法”、野生动物保护、预防禽流感、交通安全知识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20000多份,在各个镇(乡)、街道悬挂宣传横幅50多条。同时积极利用报刊、电台等媒体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经常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我们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市有关部门举办的《行政许可法》专业培训考试的基础上,以局法规科为主指定相关人员组成专门班子,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对照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局64项行政审批项目的法律依据、收费标准、申报程序、审批时限逐一清理核实上报,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公布确定涉及我局的行政许可事项共计38项,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从《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我局对受理的每一项行政许可申请,出具统一盖有“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