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医疗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医疗问题的调
查报告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医疗问题的调查报告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在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的委托下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走访了城区一、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察了西三旗、天通苑地区等发展较快的城乡结合部;并深入到大兴、顺义、房山、昌平、怀柔等郊区进行调研;设计并随机发放居民调查问卷数百份;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北京市城乡医疗卫生 的现状和问题。现将调研报告刊登如下,供参考。
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医疗问题 问题一:城乡卫生发展不公平、不协调从卫生需求看:经对全市农民1999-年人均医药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农民平均每年医药费用297元;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年人均同期医药费用1976元。从基本医疗的保障水平看:,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村集体经济、农民三方筹资总额亿元,大病统筹覆盖191万农民;城市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总额44亿元,大病统筹覆盖不足300万人。从卫生资源可及性看:城乡卫生资源分布城乡差异大,目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居民步行5―10分钟、郊区乡镇居民步行15―20分钟可以到达医疗机构;偏远山区农民就医时间平均超过30分钟,最远地区平均超过60分钟。从卫生资源品质看:根据的统计,北京市有三级医院52所,其中分布在城区46所,郊区6所,山区0
所;二级医院107所,城区56所,郊区24所,山区27所;一级医院366所,城区220所,郊区55所,山区91所。从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情况看: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0815人。其中三级医疗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46402人,城区45736人,郊区1214人,山区1452人;二级医疗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29686人,城区14787人,郊区7563人,山区7336人;一级医疗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14727人,城区10144人,郊区1931人,山区2652人。从部分设施看:全市医疗单位实有床位数69381张,城区49354张,郊区10166张,山区9861张;全市医疗单位实有万元以上设备台数为68367台,城区50227台,郊区4733台,山区3407台。
问题二:卫生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城乡差距过大据的数字,北京市有52所三级大型医院,数量约为上海市的2倍,一般省会城市的10倍。著名专家多,医疗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某些方面居国
际先进水平。由于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在城市中心,城乡差距过大,大型医院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如:从米市大街到崇文门短短数百米之内就有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和北京医院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但新建居民区大部分位于城乡结合部,如:天通苑、回龙观、望京小区、西三旗、西红门等,但这些地区无一所三级医院。据调查,天通苑地区拥有30万人口,目前有14家医疗水平不等的医院和2家药店,但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看病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百姓。问题三:医疗人才资源分配不合理北京市的医疗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三级大型医院。基层医院、尤其农村地区人才十分匮乏。近年来我市郊区和农村医院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工作2-5年期间离开医院,流向其他行业。调整医疗人才的配置和分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问题四:公共卫生建设存在严重缺陷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完善、卫生资源分割严重,属地化管理难以实现等;目前妇幼保健、婴幼儿的计划免疫、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家庭护理等项工作主要靠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站承担,这些医护人员都属于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由于经费不足,其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精神和心理卫生和疾病的防治、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慢性病治疗和监控、重大疾病的普查等项工作均属于公共卫生范畴,但这些工作的实施基本为空白。问题五:医疗体制改革滞后,医疗管理体制不顺北京市公立医院存在产权虚化的问题,医院的领导主要对上负责,一线医生、护士和技术员相对不足,医院内部管理层和后勤人员庞大,医院管理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等方面的问题,使医院运营效率不高,浪费较大。近年来,有少数民营、外资医院进入北京市,但是其规模均较小,对北京市医疗机构的整体影响很小。虽然伴随我国的发展,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改革滞后。此外,北京市61所三级大型医院分属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市、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大学、解放军及其他部委等八个系统,直接导致北京市医院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顺,医疗机构之间无直接关系,未形成网络,没有实现各负其责。问题六:农村缺医少药据统计,目前仅40%的本市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即使参加合作医疗者每人每年可支配经费也仅在60-90元之间,处于勉强维持状态。多数农村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仅靠开药赚取批零差价维持开诊,乡镇卫生院房屋陈旧、设备简陋。农村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问题七:政府投入不足,资金使用不合理在政府财政分权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公共卫生的筹资责任转移到下级政府机构,从而使地区间的差异明显加大。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
合理。1991-,我国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了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仅增加了亿元,在增加资金中仅占%。中央明确要求今后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但目前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部分区财政有困难,每年对农村卫生增加的投入十分有限。北京市的卫生投入流向,大部分资金支持了三级医院,而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一级医院所获资金甚少。
问题八:各项政策相互不衔接由于医院、医疗保险与药品的相关政策不协调,百姓即使常规取药,也得去大医院,而中小医院无人光顾。设想和建议
立即着手编制区域医疗卫生规划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立即着手进行医疗卫生体系的中长期规划;换言之,在北京规划整体修编工作中加入医疗卫生规划的内容。出台公共卫生法,依法建立公共卫生体
系公共卫生建设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了解,北京市政府的公共卫生建设行动方案中没有提到制订公共卫生法,建议尽快出台并依法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改革财政投入体制,确立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支撑作用一是建议重点对承担公共卫生体系基础作用的一级医院和社区、农村卫生医疗站给予保障,确保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资金需求。另外,要发挥市、区和乡镇三级政府的积极性,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不断、稳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数额,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社会进步相协调。二是基层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站提高服务能力,使其在妇幼保健、婴幼儿的计划免疫、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家庭护理、康复治疗、健康教育、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精神和心理卫生和疾病的防治、慢性病治疗和监控、上报各种基本数据、配合上级医院实施重大疾病的
普查等公共卫生方面发挥基础作用。据调查,大兴区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城乡统一标准的社区和村卫生服务站,在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复核中得到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的肯定,值得全市各区、县借鉴。三是建立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调整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一是按照本市城乡人口分布、居住区和交通等情况,调整本市医疗机构的地理布局,可考虑将医疗机构分为:a区、b区和c区三类,在城乡结合部设立三级医院。二是北京市可利用首都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在顺义、大兴、门头沟和昌平区,以城市中心区的三级甲等大型医院为依托,分别建立4个医疗机构,每个医疗机构可以满足大约50万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采取此种模式具有6大优势:有效借助著名医院的品牌效应;大医院可以从人力、物力全力支持,保证医疗质量;大医院的专家可以出诊,方便群众;与大医院集中
采购医疗设备、材料,有助于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减少不同级别医院的转诊环节,避免重复检查和重复书写病历,对抢救病人十分有利;可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资源共享。
更新本市医疗网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机构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因此一、二、三级医院网络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北京市应考虑重新建立层次清楚的三级或者二级医疗网,实现群众小病去卫生点或一级医院,大病到大医院,疑难重症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的重点学科诊治。为缩小北京市的城乡差异,在医院布局上应该以群众看病就近、方便、经济和有效为原则,实现城乡卫生资源的统筹,以城市带动乡村,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加速转变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建议政府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切实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的管理上来。实现吴仪副总理在4月8日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各级政府卫生行政
部门转变职能的要求。即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从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从单位管理到行业管理的转变。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属地化管理一是建议立即着手进行公立三级大型医院的所有制改造。可先选取1或2个市属三级甲等医院借鉴其他系统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试点。二是建议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纵向整合三级医疗机构,以1所市属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组建责、权、利一体化的医院集团,覆盖1-2所二级医院和5-10所一级医院。既能支援基层医院,保证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服务于基层和农村,也有助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三是卫生行政部门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议政府抓两头,放中间。重点抓好一级基层医院和三级1 2 下一页
第二篇: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医疗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医疗问题的调 查 报 告
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医疗问题
问题一:卫生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城乡差距过大,据2009年的数字,沁阳市有公立私立医院11家,数量约为全部乡镇卫生院的总和,比周围同级县市高出许多。由于沁阳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在城市,80%的高级职称医生都集中在城市医院,城乡差距过大。乡镇卫生院虽然也有一定的人员但医疗条件差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看病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百姓。
问题二:医疗人才资源分配不合理,沁阳市的医疗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几家大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十分匮乏。近年来我市基本医院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许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医院,流向其他单位,不仅流失了人才,更带走了许多病人。调整医疗人才的配置和分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问题三:公共卫生建设存在严重缺陷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完善、卫生资源分割严重,属地化管理难以实现等;目前妇幼保健、婴幼儿的计划免疫、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家庭护理等项工作主要靠一级医院和村卫生室承担,这些单位的医护人员,由于经费不足,基本上是自负盈亏,其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精神和心理卫生和疾病的防治、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慢性病治疗和监控、重大疾病(癌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慢性肺心病等)的普查等项工作均属于公共卫生范畴,但这些工作的实施在医改前基本为空白。
问题四:农村缺医少药,即使参加合作医疗者每人每年可支配经费也十分有限,处于勉强维持状态。多数农村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仅靠开药赚取批零差价维持开诊,乡镇卫生院房屋陈旧、设备简陋。农村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
问题五:政府投入不足,在政府财政分权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公共卫生的筹资责任转移到下级政府机构,从而使地区间的差异明显加大。但目前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财政有困难,每年对农村卫生增加的投入十分有限,而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一级医院所获资金甚少。
设想和建议
出台公共卫生法,依法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建设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改革财政投入体制,确立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支撑作用 一是建议重点对承担公共卫生体系基础作用的一级医院和社区、农村卫生医疗站给予保障,确保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资金需求。另外,要发挥县和乡镇二级政府的积极性,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不断、稳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数额,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社会进步相协调。二是基层一级医院和村卫生室提高服务能力,使其在妇幼保健、婴幼儿的计划免疫、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家庭护理、康复治疗、健康教育、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精神和心理卫生和疾病的防治、慢性病治疗和监控、上报各种基本数据、配合上级医院实施重大疾病的普查等公共卫生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实现群众小病去卫生点(村卫生所)或一级医院,大病到市医院,疑难重症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的重点学科诊治。为缩小的城乡差异,在医院布局上应该以群众看病就近、方便、经济和有效为原则,实现城乡卫生资源的统筹,以城市带动乡村,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属地化管理 一是卫生行政部门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议政府重点抓好一级基层医院,对二级医院放开,鼓励他们深入基层。二是多渠道解决人才配置问题。城乡医疗实现统筹的关键是医疗人才配备问题,所以,必须下大力量解决农村和基层医院人才短缺和断档问题。建议制定鼓励人才流向基层和农村的适宜政策。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吸引合格的医疗人才到基层的医院服务。
二0一0年七月十八日
第三篇:在统筹发展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在统筹发展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戴福生
2011年第3期 ——社会建设
麻城市委、市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平台,通过政策帮扶、项目拉动、资金投入、社会保障、鼓励创业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有效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四年位于黄冈市和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落实惠民政策,保障居民增收。认真落实强农惠民政策,发放“种田”补贴。把粮食、良种、油菜、棉花、农资、农机和退耕还林等政策补贴落实到位,2008年以来,共发放各类惠农资金12.51亿元,农民人均受益2000元。发放“用(沼)气”补贴。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共补贴资金3000万元,有2万余农户收益。发放“家电”补贴。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有18.6万农户享受了家电补贴,有4.7 万农户享受了摩托车补贴。发放“住房”补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城镇廉租房建设,共发放危改资金和廉租房补贴1.2亿元,2000余农户和近1000城镇户受益。发放“读书”补贴。义务教育免书费111万人次,困难学生获寄宿生活补助16万人次、8000万元,中职生享受国家助学金4万人次、3000万元。抢抓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增投入、上项目”机遇,共争取国家投资项目164个、无偿资金近2亿元,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居民增收。2008年以来,我们突出发展富民产业,着力夯实居民增收基础。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增收。重点培育产业基础好、群众有共识、市场前景好的“三乡三业”(中国菊花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板栗之乡,蔬菜产业、畜牧产业、桑茶药产业),着力把“三乡”推向全国,使“三业”叫响华中。市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对“三乡三业”基地建设进行奖补扶持,基地面积达到110万亩,覆盖全市95%以上农户。2010年“三乡三业”实现总产值4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70%,带动从事种植的农民通过“三乡三业”,人均增收180元。“三乡三业”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2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2010年完成产值18.2亿元。建成菊花、板栗、蔬菜等10大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5亿元,带动从事加工和市场销售的农民人均增收300元。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注册有“福田白菊”、“东木”老米酒等50宗农产品注册商标,“麻城福白菊”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麻城黑山羊”通过国家品种资源鉴定,“麻城茶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5家,合作社成员7900人,带动农户8.8万户,户平增收1000元以上。二是做旺旅游业增收。我们推进“三山(龟峰山、五脑山、九龙山)一村(杏花村)一线(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一大片(乡村农家乐)”6大旅游板块建设,开发生态游、红色游和人文游,着力打造“杜鹃花城”品牌,突出“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旅游节。全市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业主1600余户,从业人数1万余人。麻城旅游业呈后发快进态势。旅游赏花期,人如潮,车成龙,宾馆酒店爆满,土特产供不应求。龟峰山村兴办农家乐38家,商铺28家,运输户口12家,全村劳动力实现景区创业、就业,户均旅游收入3万余元,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增长到8000元,成为麻城富裕村、湖北旅游名村。
三、完善社会保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居民增收。加大投入,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2007年以来,本级财政每年用于民生支出占总支出85%,用于社保各项配套和补助资金6700万元。全市有4.7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率从2007年的84.29%提高到2010年的98.4%,住院补偿率从36.8%提高到50.12%。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以居民低保、农村“五保”为重点,以医疗、住房、灾害、教育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覆盖全市困难人群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困有所帮、难有所救、需有所助。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达到省A级标准。2006年以来,共发放低保金近2亿元,实施医疗救助1.2万余人次。城镇低保对象1.18万户、3.1万人;农村低保完成5次扩面,低保户达3.6万户、7.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四、开展全民创业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居民增收。我们出台推进全民创业36条意见,2007年以来,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创业发展基金,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居民自主创业。重点打开山门、城门、校门、厂门,帮助农民圆创业梦、市民梦、求学梦、就业梦。4年来,通过创业行动,新增就业3万人,带动1200余户家庭走上致富路。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实现“打工”增收。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打造“麻城海员”、“麻城幼师”、“麻城地勤”等劳务品牌,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竞争能力。先后输送海员1100余名,人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2007年,“麻城海员”被国家劳动保障部授予“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称号。深入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温暖工程”和“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6万多人,年劳务经济净收入超过26亿元,年人均劳务收入过万元。
五、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居民增收渠道。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试点。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引导农民到镇进城兴办实业实现增收。从2009年起,市政府每年预算100万元,用于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每年预算300万元支持宋埠、白果、顺河等试点镇建设;预算500万元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2010年,乡镇工业集中区规模企业发展到94家,完成工业产值28.85亿元,吸纳1.2万余人就业,成为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大力发展城乡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信息中介、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居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资源依托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招商引资型、互助合作型等发展模式,壮大村级经济,打造了“旅游型”、“商贸型”、“工业型”、“城郊型”产业新村,有效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城郊西畈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投资3000万元建成300亩汽配工业园,入驻企业28家,安排就业1000余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税收800万元,年租金收入1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73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强村。城中陵园村灵活采用BOT等投资模式,开发建造桂源、新东方等大型酒店,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到1.2亿元。城西村开发建造准4A级天吉新时代大酒店,成立首家股民合作社,村民年人均分红近千元。
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夯实居民增收基础。麻城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老区精神,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为主体的扶贫开发,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为着力点,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来,共投入扶贫和老区建设资金5000余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资金2125万元,启动了34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实施完成360多个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村人均增收500元;共减少贫困人口11.1万人,大大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进程。■
(作者系中共麻城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
第四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2007-11-23 信息来源:国研网 作者:姜晓亭
视力保护色:【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合理诉求得不到妥善解决,因征地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成为当前涉农群体性事件重要的“导火索”,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发展越快、征地拆迁越多、贫困群体数量越大、矛盾越突出的现象。
一、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土地权属。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经过了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没收了一切大地主、大官僚的土地并无偿分配给农民。第二次1952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后,农民个体所有的土地改变为集体所有,并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第三次是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通过承包方式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我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一直归国家所有。
(二)土地使用制度。建国以来直至1986年《土地管理法》出台之前,政府高度垄断土地资源,土地使用模式只有行政划拨一种。1986年《土地管理法》出台之后,土地作为特殊商品进入市场,土地行政划拨和有偿出让两种方式并行;国家行使土地征用权,所有需将农村集体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必须依法先由国家征收或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再依法进行划拨或出让。2002年,国土资源部11号令明确规定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市场秩序逐渐得到规范,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向资本转变形成共识。
(三)征地费用。征地费用主要包括征地补偿安置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用土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等四项。征地补偿安置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安置补助费由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接受农业人口的用人单位收取后统一安置,或一次性发给失地农转非农民自谋职业,实行“人随地走、货币安置”。征地补偿安置费计算方式和标准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被征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一定倍数补偿,青苗附着物按各地政府颁布的标准按实补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用土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依法由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部门收取。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现状和根源
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离不开农业的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要素被重新优化配置,利益格局被重新调整,部分农业用地、居住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变为城市居民,形成农地非农化、农民市民化趋势。目前,全国失地农民保守估计约有4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亿人;1999年1月1日以来,四川省约有失地农民248万人,其中农转非156万人。
若干年来,部分失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失地农民生活十分困难,不仅没有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反而变相地作出了牺牲,承担了发展的成本,成为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这些农民普遍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住房问题导致部分失地农民返贫。由于补偿标准偏低,加上拖欠和建材、劳务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部分失地农民重置新房资金缺口多达50%左右。一些失地农民将大部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于必要的建房支出,短则3、5月,长则3、5年后就所剩无几。二是就业率低。受文化、技能、年龄、资本和政策性因素限制,部分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大、渠道窄,而现行制度不能保障被征收生产性用地按地平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一些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就成为城镇新的失业者,这个群体的规模正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而不断扩大。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是空白。多数失地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没有被纳入“三条保障线”范畴,就业、社保等方面未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部分失地农民成了“三无”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边缘,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处于退休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成为家庭的负担,生活最为堪忧。
部分失地农民之所以成为“问题”,有其特有的渊源。首先是征地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现有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不科学不合理,土地年产值定价偏低,以此作为征地补偿,既不能客观反映被征占地本身的产出价值,又不能体现不同地区和地块的级差地租,更不能体现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收入的永续性;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偏低,不足以让被拆迁人重置新房。在补偿标准偏低、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的前提下对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自然难以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其次是由于认识滞后,我国还没有形成城乡统筹的体制和制度环境,部分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为追求经济发展,往往片面地向农村索取,而忽视了农民的利益。此外,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对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失地农民问题日积月累成社会问题的一个客观因素。总之,失地农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必然产生失地农民,但并不产生失地农民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农民正当合法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才是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而部分失地农民无地可种、无工可打、无保可依、无房可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发展和稳定大局,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构建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与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给失地农民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千方百计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和长远生计,让他们居住有房、保险有份、就业有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拥护者。
(一)提高补偿安置标准和资金保障能力。要按照“既确保失地农民不因失地而影响原有生活水平,又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调整征地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办法,提高土地年产值标准和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制定合理的片区综合地价,保证失地农民等面积重置新房和社会保障等支出的需要;可以考虑推行留地安置、集体土地入股、农用地依法流转等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办法。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来源主渠道为土地收益。在财政并不富裕的西部地区,提高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水平,必须在土地上做文章。要深刻领会落实“三个转变”的精神,积极挖掘政府可经营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经营性用地100%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商业用地100%拍卖出让,用市场化理念和价格杠杆充分体现土地资源的价值,提高政府的土地收益,从而扩大征地调节基金规模。
(二)扎实抓好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要让失地农民“居者有其屋”,确保他们不因住房问题影响生活质量。一是要完善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和程序。按照“先补偿安置,后拆迁建设”的原则,用制度规范房屋评估、拆迁和安置行为,保障拆迁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妥善做好安置工作。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可实行统建还房、划地自建、货币补偿、产权补偿等形式,供被拆迁人自主选择。无论选择哪种安置方式,都要超前进行拆迁安置,确保补偿到户、到人,严禁“打白条”,并确保被拆迁群众过渡期间的基本居住和生活条件。三是要改进还房小区建设管理办法。还房小区要纳入城镇规划,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努力达到既方便群众生活、又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障经营收益和加强管理服务的要求。
(三)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要按照“以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延续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失地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免除后顾之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包括三层内容:一是低保。要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失地农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养老保险。要采取政府补贴、征地单位代缴等方式,将被征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统筹用于解决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等问题。不足部分应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摊兜底。三是失业保险。要建立失地农民失业登记制度,由征地单位为在劳动年龄段、已参加养老保险且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办理失业保险,由社保机构发放失业保险金。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西部地区财政保障能力普遍不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应纳入省级以上统筹,确保失地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积极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失地等于失业,要让他们心甘情
愿离开土地,必须实行劳动就业城乡一体化,努力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顺利转型成为城镇居民。一是统一就业扶持政策。要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区管理和就业服务范围,给予他们与城镇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税费减免、贷款等扶持政策,让他们免费享受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二是积极安置就业。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引导生产性企业按地平劳动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大量开发准入门槛低、适合农民就业的公益性或生产性岗位,通过用地企业安置、推荐就业、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进行就业安置,特别是要努力确保为“零就业”户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三是鼓励自谋职业。要扶持引导失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对选择货币安置自主就业形式的失地农民,要给予其与城镇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要优先给予其小额贷款支持。四是划地自建(统建)保障其收入。城镇要统一规划失地农民还房小区,留出一块土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对选择划地自建(统建)安置方式的失地农民,要给予每人一定面积的商住建设用地,让他们通过自建经营门市和住房出租,获得比较稳定可靠的收入。
(五)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化利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当减少失地农民增量,降低经济发展成本的战略选择。在努力保障建设和发展用地的同时,主要应采取三条措施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一是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密度,科学测算土地投资控制指标,合理限制工业和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全面推行工业集中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进行改扩建,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不批建低容积率高档住宅区,全面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二是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清理和收储闲置土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潜力。三是做大土地增量,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配置和优化各区域土地资源功能;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发整理国有河滩地等未利用地,做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规模。
(六)建立工作保障机制。要建立组织保障、纪律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督查推进“四保障一推动”工作机制,标本兼治,重点治本。工作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弥补历史欠帐,切实解决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中的补偿不到位、安置不落实和其他应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手抓制度建设,制定规范性文件,强化征地拆迁程序管理,建立征地调节基金,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让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得到制度性保证,形成预防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长效机制。
第五篇: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公共管理院(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学 号 200931060135 姓 名 王艳莉 指导教师 张举国 成 绩
完成时间 年 月
目录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第一-三页
二、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与现实阻力------------------------第三-五页
三、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方向------------------------第五-六页
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的意义------------------------第六-七页
参考文献---------------------------第七页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王艳莉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之下,城乡医疗保障一直处于制度分设、部门分割的状态,医保制度不统一、不协调、不衔接,而且经办管理服务体系造成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重复参保以及财政重复补贴,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和管理成本。尽管党中央早就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主管医疗保障的人设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也都充分认识到其必要性并积极开展推动统筹城乡医保的探索与发展,理论界和社会舆论也在不断呼吁统筹城乡医保,但多年来在统筹城乡医保方面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关键词]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医疗保险 二元经济
Study on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NG Yanli
Abstract:Long-term si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of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health care system, has been split into the State Department,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s not unified, lack of coordination, not cohesion, but also the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caused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migrant workers insured repeat repeat and fiscal subsidies, increased the burde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st of management.Although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clearly put forward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the competent health care from the departments and some local governments also are fully aware of the necessity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theory and social public opinion has been called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over the years, but in the urban and rural health insurance difficult, slow progress.Keywords:urban and rural;social security system;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two yuan in economic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主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推进。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老年、失业、患病、工伤以及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然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保障待遇不合理,特别是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不衔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2009-2012的三年,中共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主要部门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个,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三年来,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四大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三年间,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以上。三年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现象开始改变,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达30%左右。
(二)面临的问题
1、医疗保障覆盖面小
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和城乡社会医疗保障出现的巨大差别,使全国社会医疗保障覆盖面比率变小。城镇实行的是高就业、高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和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障。农村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但是在具体的报销审核过程中,落实不到位且支付水平相对较低。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还未能实现无缝对接。具体表现为“四难现象”:一是三项制度在待遇设计上没有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缺乏必要的衔接性。二是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未并网,重复参保难避免。三是在三项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和经办过程中存在交叉现象,因经办机构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管理范围、管理办法、管理程序各不相同,增加了协调难度和成本。四是经办机构分开设,资源配置难优化。
3、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正在成为经济社会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表现:第一类风险表现为参保人的过度消费。第二类风险表现为医疗服
务提供者的诱导需求和过度供给。第三类风险表现为医患合谋。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因为机会主义倾向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其后果不仅是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它对诚信建设和信任系统的破坏。这在事实上导致了医患之间严重的信任缺失和关系恶化。
4、到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医疗保险预警机制。所谓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医疗保险管理方对市场的风险进行监视、分析、评价、推断、预测,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信息,提示决策者警惕市场风险,并采取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防范。
5、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集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由于享受人数的增加,老年职工的增多,疾病的变化,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品和各项医疗费用的调整,各种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引进,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使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加。同时医疗费提取比例低于实际开支,使得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比例过高,负担过重。
二、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与现实阻力
(一)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
1、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从保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农村与城镇居民保障相差甚远。城市和农村对卫生总医疗费用所占比重,1992年为41.5%和58.5%。到2004年则为65.1%和34.9%。
2008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8.14亿,占农村人口的91.5%。但是“新农合”基金筹资仅为710.02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占82.7%.筹资渠道多元化程度不够;基金支出为429.1亿元保障力度较低,加之医药费用上涨导致农民很难享受“新农合”带来的保障。城乡之间医疗保障的差距严重违背了医疗保险的公平原则。
2、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需要
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新农合补偿力度不足,不能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极易导致农民贫困,城乡收入差距悬殊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医保缺陷和待遇低下加剧了本来就紧张的医患矛盾、医保部门与医疗供需矛盾等。
3、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农民工是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但是由于城乡分割,城镇职工参加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使可以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实行的也是与城镇职工有差别的医疗保险。因此农民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进城,延缓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可以加快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现实阻力
1、对统筹城乡医保尚未形成共识
统筹城乡医保首先涉及到新农合是否属于医疗保险,以及应当由哪个部门负责的问题。多年来,尽管新农合的制度模式在筹资方式、运行机制、待遇支付等方面都具有医疗保险的基本特征,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依托集体经济建立起来的“老农合”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不再具有“合作医疗”的性质,但有些相关部门不愿承认新农合的医疗保险属性,并对近年来在农村为广大农民建立的社会医疗保险戴上“新农合”的帽子,以显示这是“合作医疗”而不是“医疗保险”,并以此与医疗保险划清界限。
2、卫生部门不愿放弃对新农合的管理权
新农合是2003年由卫生部门开始试点并推广建立的(比2007年才启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提前了4年)。在卫生部门的积极努力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末全国农村参合人数就已经达到8.15亿人,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年末全国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因此,卫生部门不可能轻易放弃对新农合的管理权和工作成果。在城乡医保制度分设、部门分割的状态下,在国务院没有对统筹城乡医保的归属部门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如何统筹城乡医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以及权利之争。通过管理新农合所获得的大量财政补贴,使卫生部门管理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受益匪浅。如果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并移交给人社部门,卫生部门及其下属医疗机构的利益将会受到制约和影响,因而卫生部门及其下属医疗机构也不愿主动放弃既得利益。
3、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不愿接管新农合
近年来,为早日实现全民医保的发展目标,各级人社部门不断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征缴的力度,使参保人数逐年猛增。特别是在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立并迅速推广之后,城镇医保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2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1亿人,两者合计4.73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共计5468.3亿元,基金总支出4380.9亿元;城镇医保经办机构服务总人次达到17亿人次。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机构、人员编制以及财政预算拨款经费的限制,地方人社部门特别是医保经办机构人手少、任务重、经费不足、信息管理系统承载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处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新农合的经办管理能力建设比较落后,特别是在乡镇、村等基层单位从事新农合管理服务的人员编制更少、整体素质较差、工作经费不足、信息系统落后等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交由人社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将使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不堪重负。因此,不少地方人社部门对于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并由人社部门归口管理之事并不积极,表示力不从心或时机不成熟,不愿接收管理新农合的业务工作。
三、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方向
(一)如何摆脱困境,克服阻力
1、要统一有关各方对统筹城乡医保的认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使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新农保的医疗保险性质,遵循医疗保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统筹城乡医保的基本内涵和必要性以及紧迫性,为统筹城乡医保奠定思想基础。
2、由国务院对统筹城乡医保尽早作出决策和统一部署
统筹城乡医保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应当由国务院对统筹城乡医保问题尽快作出统一的决策,并进行相关的顶层设计,首先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方面加紧实现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制度,并由人社部门对城乡医保实行统一管理。只有国务院出面协调并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克服有关部门的本位主义,解决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利之争,从根本上改变医保领域的城乡制度分设和部门割据的状况,消除相关部门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统筹城乡医保,促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3、要充分肯定卫生部门在创办新农合以及解决广大农民医疗保障问题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历史贡献,妥善处理新农合的行政管理和经办机构以及相关人员的调整、安置和权益保障以及与人社部门及其所属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等方面的问题。
4、要进一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确保县(区)、乡镇卫生院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统筹城乡医保之后继续保持逐步加强和改善的发展态势。
5、要大力加强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基层经办服务平台的支持和投入,加快推进县(区)及以下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以适应统筹城乡医保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改革方向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全国已有6个省级地区和另外30多个地市、150多个县实行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整合制度,统一管理,在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医保,其中的主流趋势是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医保,并统一由人社部门负责管理,促进城乡居民医保在制度模式、经办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等方面实现统一。现阶段我国城乡医疗保险人均基金支出水平、卫生支出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对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1、大部分地区应在“十二五”期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10-2015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需的财政投入占全部财政收入不到1.24%,并且在财政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投入需要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财政支付风险最小。但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经济较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较少,中央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分东中西部提供不同的补贴,统筹区域发展,帮助相对落后地区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2015前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定位为省级统筹,在努力实现城乡公平的同时,考虑区域发展的平衡,实现区域公平。
2、选择帕累托改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达到大致相同的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
在财政可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选择帕累托改进,快速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但同时不降低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农村保障水平的提高速度快于城市,这样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随着城乡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大致相同的保障水平。
3、明确政府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体地位
我国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时应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设计公平合理的制度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并提供财政支持,使人们享受较高水平且相对均等的医疗保障。
4、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首先要统一经办机构,整合两种制度基金共同运行以抵抗风险,其次,要不断扩大覆盖范围,以达到制度的全覆盖,第三是提升统筹层次,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公平性,第四是设计合理的缴费标准和补偿水平。
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医疗保障作为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与社会和谐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客观上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
(二)有利于推动生产力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黄金时期,各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通过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城乡二元医疗保障体制,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就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医疗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保障,促进了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转移,我国现在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特别是要针对城镇
化、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制定城乡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合理有序流动。
(四)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面对经济不够发达而人口老龄化却迅速提升的未富先老问题的挑战,如何保障老龄人口的健康权益已经成为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以缓解、转移、分散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高额医疗负担。
(五)有利于体现医疗保障公平的本质,维护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有效公正的发挥其再分配职能,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差距,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容易引起社会的紧张和冲突。统筹城乡医疗保障把关心农村人、尊重农村人、发展农村人作为主要目的,使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保障权利,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六)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实践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
通过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可以认清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差距和发展方向,不断加以改革完善,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参 考 文 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一卷(总第十三卷)[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王保真“十二五”规划推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p198-199.[2]袁建恒.中国社会保障网.论坛专家访谈:专访金维刚.[N].2012.12.10.[3]蒋徳理.中国社会保障网.论坛专家访谈:专访仇雨临.[N].2011.02.15.[4]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答记者问.[R].金黔在线.2013.03.15.[5]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求是.2013.02.05.[6]卫生部长:医改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N].人民日报.2012.04.12.[7]盖锐、杨光.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2.p197-216.[8]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5.p161-183.[9]陈虹、李晶、陈立影.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战略与实证研究:基于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的视角.[C].中国社会保险学会.2011.04.[10]徐玮.关于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9.01.第12卷第1期.[11]常红.医改三年 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N].北京.人民网.2013.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