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课 题 报 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蝉房寄宿制小学是沙河市西部山区寄宿制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
(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20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8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课题研究实验小组。组长:李建虎 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主要成员: 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3月——2013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第二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中心校
岳彩瑞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一是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二是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三是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四是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五是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这些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小学阶段是迈向人生的重要一步,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使每一位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使之走好每一步。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决心通过二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界定
(一)行为规范:
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二)养成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案例研究:
教育实践者对教育教学事实及反映或记载这些事实的文字或其他材料进行分析、反思、概括,即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较快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三、课题目标
(一)总体目标:所谓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劳动习惯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老师们通过收集以上案例,对此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二)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3.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4.通过研究,促进学校校风校貌的不断优化,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榜样育人
一直以来,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从我做起,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强调老师在工作、生活中为人师表,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形象。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大队委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问好;放学时班主任送学生出校门;大课间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跑步、做操;中午老师给学生分餐;老师关心后进学生……都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坚持每学期评选“五星班主任”、“五星学生”、“五星班队”、“身边的小雷锋”等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辐射他们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榜样效应感染更多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堂是主渠道 小学生在学校,绝大多数时间在课堂,所以,良好的习惯培养,课堂是重要阵地。也只有每一个教师都能重视、参与学生的习惯培养,那么,孩子才能在进入小学后最短的时间内习得最好的习惯;也只有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才能习惯全方位的好习惯,才能成为一个言行举止彬彬有礼的好学生、好公民。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我们把小学生课堂常规制作版面,挂在教室里,供教师每堂课进行指向性训练。比如开学时进行坐、立、行、走、文明礼貌、课前准备等常规教育。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明确了要求,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则是好保障
有人说,魏书生是一个教育奇迹,因为即使他每年有很多的时间不在学校,他的班级在各项评比、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读了《56号教室的奇迹》,更有人对雷夫•艾斯奎斯佩服得五体投地。仔细阅读两位教育大师的著作,你就会发现,两人的教育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则,而一旦形成规则,每一个学生都要不折不扣的执行,比如魏书生的“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雷夫的“恐怖重写”。学习魏书生,我们学校在学生常规管理上推出了“四定”——定时定点定岗定责。
在我们学校每个班级,有2张必须贴的表格,一张是学校的“四定”——规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另一张是每个班级的定责表,明确规定上什么事情由谁完成,检查人是谁,等等,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
制定表格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落实检查。
在我们的四定中,规定了班级放牛奶盒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某班级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做,那么多多监察队会记录在案,当周的五星班级也许就没有你班级的份了。
垃圾分类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所以我们也同样规定了班级送垃圾的时间,并且要求指定人前去垃圾房分类摆放。多多督察队的队员在那里记载:在规定时间,哪些班级来了?哪些班级是按照要求分类的?哪些班级是没有按照分类要求放垃圾的。检查结束,马上利用QQ群反馈,表扬做的好的。
中午,我们学校专门安排了15分钟时间写日记,半个小时阅读。为了能贯彻下去,我们行政值班每天中午检查,每天反馈情况,并且叫学生督促教师贯彻执行,仅2周时间,孩子们都习惯了到点做啥事,教师也慢慢的习惯了。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活动是有效方法
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学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导行,最终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经学校班子共同商议,每一项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多多吉尼斯竞赛”、“小手拉大手”、“多多光荣榜”、、“日记长跑”、“我们班的齐刷刷”等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一些感兴趣、积极有效的活动,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阶段成果:
(一)日记长跑,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自2014年的3月起,我校组织开展了“日记长跑”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的日记长跑坚持了300多天,全校共200多名学生,其中参与的学生数达到了120多名。我们的老师、家长都没有想到孩子们能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和韧劲,也没有想到我们所有一线的语数英老师能有如此认真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日记,就像一座宝库。通过它,孩子们能把自己丰富的生活储蓄起来。在那里,记录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点进步,有他们在知识高山上撷取的每一朵小花,也有他们奉献给生活的每一份情谊。坚持写日记,可以让孩子积累写作素材;坚持写日记,可以增强孩子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可以让孩子把心声倾诉出来;坚持写日记,可以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老师对学生的日记当天批,及时评,把一些优秀的日记在学校的日记长廊中展出,让全校的孩子都能欣赏。
本学期,学校集结《花开暨阳》日记集的出版,书籍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精彩日记。日记的录用率达到50%。大队部还设计了海报,征集日记集的卷首语,学生们踊跃参与,投稿人数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学校还举行了日记集的首发仪式,让孩子们对自己能够坚持撰写日记更加自豪,同时也是学校对孩子们这种良好行为的充分肯定。
(二)多多吉尼斯竞赛,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勇气 多多吉尼斯是暨阳小学的特色品牌项目,活动每月一次,项目多样,深受学生喜爱。小学生精力充沛,自制能力又差,而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看着学生,让学生有事做,才是管理学生的最佳办法。多多吉尼斯竞赛,不但让学生有事做,更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小学生最具表演的欲望,他们为了争夺多多吉尼斯冠军,争分夺秒,奋力练技。
我们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会表现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学会自我教育。多多吉尼斯挑战赛所表现的不仅是学生的某一特长、爱好,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于表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三)多多光荣榜,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如果说多多吉尼斯竞赛还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全校竞赛的舞台上,那么,每个班级的多多光荣榜,就是班级进行习惯培养的共同法宝,这也是我们学校班级阵地建设“八有”要求之一。孩子们只要有一个小小的进步,就会得到一个多多,当然,如果犯了错误,就要扣除。而孩子都是好面子的,谁愿意自己的多多比别人少呢,于是,为了争多多,孩子们需要时时修正自己的言行。多多,成了暨阳孩子成长路上的好伙伴,孩子们心中的期盼。
(四)小手拉大手,养成学生、家长共同守规则的好习惯 我们学校地处居民区,校门小,门外地方更是狭窄,上学放学路段拥挤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今年,我们在在学生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一方面把上学、放学的要求通过晨会课跟学生讲清楚,另一方面发放告家长书。我们要求家长,上下学时间,汽车、电瓶车、自行车不停放在学校门前道路上,而是停放在附近小区,然后步行送孩子上学,送到以后迅速离开校门。班主任通过这一现象,和学生一起共同商议如何来改善这一现象,在学生和家长的群策群力下,制度了相关规则。如:机车车辆不得驶入学校主干道;电瓶车放在校门对面等。一系列的举措,让更多的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小手拉大手”活动中,有效地缓解了校门口拥堵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手拉大手这个活动,养成了学生、家长共同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六、疑难困惑: 一年来,本课题组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不足:部分队员缺少基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意识,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地利用不够充分。在后续地研究中,我们将围绕相关问题设计研究活动,真正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七、后期设想:
1.继续深入学习德育系列教育名著,积极开展研讨活动,从中寻找研究的理论支撑,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
2.走出去,从新得高度来引领教师从新的起点进行研究。3.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4.成果展示要具体:教师撰写的研究案例要提高质量。5.有效提高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活动。6.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四年级六班
唐立群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以至发展个性特长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
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在充分顾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重点抓好卫生、礼仪、书写、劳动等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教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有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针对一些错误现象可采用心理感化的“惩罚”方式。例如针对学生乱丢废纸、随地吐痰现象,让其捡废纸、清理痰迹,促其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可通过对他人不讲卫生行为的严厉批评,严肃处理,使其他同学产生心理震动,促其改正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应将其行为纳入制度规范。我是这样做的.在班上特制定《班级清洁卫生制度》,具体做法是:
1、卫生工作安排采取“分片划块、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的办法,把卫生工作安排详细具体,每人每天只需做一份工作;
2、不许乱扔果皮纸屑,如发现有人乱扔,那么这个人就要站“文明卫生监督岗”。就是要求这个学生在课间,到本班清洁区巡视,发现有脏物及时捡掉,直到他抓住另一个乱扔脏物的人为止;
从认知入手,用制度规范,双管齐下,持续不断地抓,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如我校组织全体师生举行外出旅游活动时,好多学生都带着瓜子、香蕉、饮料等食品入车内,我班学生也不例外。坐在车上他们都有说有吃有笑的,下车了,我察觉他们基本上能把果壳装在塑料袋内带出,扔进垃圾筒内。在游乐场所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有讲究卫生的意识,自觉遵守好。教室里的卫生也保持得不错,教室地面如有纸屑,学生看见了,都能主动捡掉。再是学生个人卫生,也有明显的改变,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上学后,变得爱清洁,讲卫生了。其中有一名男生叫谢凯峰,刚从老家过来,爸妈便告诉我说儿子一到冬天就不肯洗澡,我们对他无可奈何。上学一阵后,经过我的教育和班集体的影响,现在洗澡成了他每星期必做的功课了,喜得他父母逢人就说:“还是老师有办法,我的儿子变得讲卫生了。”班中大部分学生已养成勤换衣服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饭前便后能洗手的习惯了。
二、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在家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外出时行为文明、言语礼貌。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我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每天上学时要跟父母道别,说声“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问好,睡觉前应道声“晚安”;人人都必须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您好”等礼貌用语。还要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接受礼品、奖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递送或接过。
除了提这些具体要求外,有时还抓住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到现实生活中去亲自体会。如去做客、买东西时,做到行为文明,语言有礼貌。然后利用班队课叫学生说说文明礼貌做客、买东西后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说:“我照老师说的去做,亲戚朋友都夸我,说我懂事了,是个乖孩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张志勇,家里很有钱,父母宠爱有加,但教育方法不当,刚来时是个有名的淘气包,说话极不文明,满嘴是脏话,很会骂人,连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敢骂,学校的老师也没有幸免,父母拿他没办法。从老家转学过来,他分到我班,刚来时,挺霸道,谁如果碰了他,他张嘴就骂,伸手就打。针对他这种情况,我在班里开展了一系列“讲文明、懂礼貌”的活动。如在教室里设一个“文明礼貌角”,谁在这一天中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就奖一朵小红花,贴到“文明礼貌角”中去。如果做得不对,就摘掉一朵小红花。一星期评比一次,一周中能得到五朵小红花者,就评为“文明学生”,并奖给一个厚本子。他看到班中同学都做得很好,也跟着学,跟着做。我发现他有点滴进步时,就鼓励他,表扬他,并要全班同学帮助他。在我的教育和班集体的影响下,他变得懂礼貌了。在家里,也不再骂人了,有时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没说,他会主动给爷爷、奶奶送去一份。喜得爷爷、奶奶逢人就夸自己的孙子上小学后懂事了,变乖了。在家访时,我获得了这一信息,就在班中表扬他。讲文明礼貌,不仅能得到家人的称赞,还能受到老师的表扬,他觉得很高兴,觉得讲文明礼貌真好。因而,他越做越好,后来成为一名“三好学生”。
礼仪教育具有多渠道、多方面施教的特点。在礼仪教育中,学生既受学校的影响,又受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影响不一致,那么,就会产生“5+2=0”的现象。为了统一各方面的教育,控制和消除不良影响,形成系统一致的教育影响,我在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中,要求家长密切配合,致力于“家校同步”。如开学初,我总要逐个与家长联系,面对面与家长交流,说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家校同步”的意义,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要求他们教育、督促子女在家的礼仪行为。再是经常与家长沟通(街上碰到,接送子女碰到的时候),互通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与对策。经过长期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学生大多能做到严守校纪校规,课堂上做到不瘫坐、靠坐,站立走路精神焕发,学生不论在校内校外,见到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问好;上下楼梯时,做到让老师先行,听到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迟到进教室能先喊报告,进老师办公室或房间能先敲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再入内。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过程,是学生文化认知形成过程,是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意志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还是培养一个人严谨、细心、认真、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品质的过程。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重视对起始年级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要利用学校课程的两节校本课指导好学生如何握笔,怎样运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身离桌边“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在平时,也要对学生的书写严格要求,无论是写阿拉伯数字还是写汉字笔划,都要求以课本为范例,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整洁,格式清楚。
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不断反复、重复的教育过程,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为了能使学生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我在班中开展了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对于每次的作业都进行一次讲评,表扬书写认真的同学。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仅审阅正误,还给学生加“书写评语”;如“好”、“认真”、“优”、“优☆☆☆”、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一星期评比一次书写“周冠军、周亚军、周季军”。(依据是看老师的评语中谁得到的“优☆”最多。)每月开设一节“回头看”或“反思课”,组织学生进行纵向比较,看看自己的过去,想想现在的自我,确定自己的未来。发现成绩,自我肯定,发现不足,潜心思“过”,重新定位。每个月进行一次书法竞赛,让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一展风采。
四、注重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
热爱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恩格斯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从抓行为规范入手,把劳动习惯的培养落到日常生活之中。首先抓学生的自我服务。高年级学生学会自己洗衣、钉钮扣,整理房间等劳动。其次是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参加“你丢我捡”活动。第三是教给学生劳动方法和培养劳动技能。
叶圣陶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宏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就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现代素质和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蝉房寄宿制小学是沙河市西部山区寄宿制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20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8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长:李建虎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主要成员:
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3月——2013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13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第五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 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寿县迎河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目前在校阶段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力,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农村青少年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少年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青少年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中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中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青少年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中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3(1)创新方面。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青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安徽青年报》、《辅导员》等报刊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中学高级教师,4位参加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聂世珠(寿县迎河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孙长高(寿县迎河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课题组组长:刘 俊 迎河中学政教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曾今担任两个市级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余绍东 寿县迎河中学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参研教师:刘振龙、王才安、孙贤刚,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各年级活动的组织协调。
参研教师:李克群、朱丽、权良占、周德山,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8月——2012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一年半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12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