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2:4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第一篇: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已成为全球低龄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低龄出国潮体现了中国教育、社会和政治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探索中国教育的救赎之路。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公布的《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已经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随着出国热日益升温,低龄出国汇成了一股浪潮。从2009年起,在美就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直线上升,中国已在2011年超过韩国成为美国高中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中国成为全球低龄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小留学生的海外生存状况

根据我们在美国期间对小留学生的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如下几个问题是小留学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和关口,同时也反映了小留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存状况。

(一)寄宿家庭问题小留学生初来乍到第一个问题是寄宿家庭的问题,根据美国法律未满18岁的青少年需要有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如果留学生不选择寄宿学校,就要有一个寄宿家庭作为监护人。近年来的低龄留**使寄宿家庭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根据我们在美国对小留学生的访谈和在国内与留美学生家长的接触,发现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小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噩梦。

我没满十八岁,我需要homestay,homestay的妈妈要去别的地方去工作,她会一周只给我们做一餐,放在冰箱一周,我们交的是一天两顿的饭钱。吃不好是一方面,我记得吃完饭我们会直接把碗洗了,但她嫌我们这样会太浪费洗洁精,就让我们放着。我不用她们家的餐具,但有一次我拿了她家一次性的碗和筷子,她瞬间就说你放回去你不能用。homestay的妈妈态度不是很好,但你得忍下去,因为以后你还得在那里待下去。不过我换了homestay后更夸张,坐公交车去要一个半小时。早上homestay妈妈会带我们去,但晚上我们得自己回来,可是我有个朋友比较好,会带我回来,但我室友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要(花)一个半小时。我第二个家庭是墨西哥人,挺好的,我病了也照顾我。我homestay的妈妈很好,但她的女儿心理上有点扭曲。有一天那个女孩准备割腕自杀,送到医院去了,警察也不准她妈妈陪护,我室友没有办法忍受,我还好。

除了小留学生在寄宿家庭遭到冷遇、吃不饱、花很长的时间坐车上学、寄宿家庭自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外,小留学生初来乍到的不适应、亲情的缺失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前半个月到美国看什么都新鲜,有人冲我笑我会很兴奋。后来就特别想家,什么地方都不想去啊,别人出去我也不出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我想待在屋子里哭一哭。后来快开学前,都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就是不想再接触人了,包括室友。不想跟她们说话。包括进门,我都害怕,想千万别遇到她们,千万别遇到她们,就很害怕遇到人、很害怕说话,那段时间就想在房子里哭一哭。

当然,小留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会因此而暴露出来。在那个天主教学校短短的半年,我就换了三个homestay。其实这几个寄宿家庭对我都很好,不是homestay的问题,是我被惯坏了。我那时候太自我中心、太任性了。我妈妈从小就很宠我,就算我做错了,也就说这个错了,其实我做错了是期待妈妈说我的。然后我要什么就给什么,所以我基本上考虑不到别人。

寄宿家庭问题是小留学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和留美学生家长访谈时,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很普遍,遇到一个好的寄宿家庭在留美学生家长群里仿佛就像中了彩票一样稀罕,有些留美学生家长在孩子赴美第一年一直在处理孩子寄宿家庭的问题。美国寄宿家庭大多是低收入家庭,自身素质不高,对小留学生缺乏关爱,甚至自私、苛刻、变态,对有些小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长远伤害,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二)语言与文化融入问题很多家长以为让孩子早一点留学,会更容易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文化。然而,事实并不如家长们希望的那样,小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常常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很难融入西方文化之中。美国人说我们抱团封闭,不愿和他们交往。其实我们说不是的。就是因为口语不行,不敢说。我们说中国人很害羞,不想开这个口。第一次办银行卡我办了一个半小时,我当时英语不过关,又学的是牛津英语。我当时都不知道说是办creditcard。各种各样的事,诸多诸多的问题,问题是我听不懂,再说一遍没听懂,用简单的话我终于听懂了,花了一个半小时,我拿出一沓钱,我说要存起来,他说和他出去,我说出去干什么,他说去ATM机上把它存进去啊,我想你直接让我去柜台就好了。为什么要我出去,我当时有点害怕,怕被抢。很小心把钱放入ATM机。在国内我不复习、预习,但在这里必须预习、复习。更重要的是你的英文没有那么好,你不预习根本跟不上。刚开始几个月、半年多,只能听懂一半。每天都要学到3、4点。不过我没有崩溃。有时候有点烦躁,但相信自己努力就能行。

文化融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多种族跨文化共存的社会,它有一种多元文化的传统,但是对于华裔学生来说,融入这个多元的传统是相当困难的,或者就干脆不融入。没有文化shock,主要是保留了中国的生活,除了上课外,就是回家写作业打游戏。因为家庭环境好,我们不需要一定要到外面交流。这一代孩子条件太好,不需要奋斗,所以感触不多,我是这么觉得的。不过,潜意识当中还是会觉得寂寞。在我的学校里,我的朋友就是和我一样的人,中国人。在教会学校的时候,我语言也不是很大问题,但我也不是很喜欢和美国人说话,说完了我很累,我觉得很假。你要装得很快乐。你必须装得兴高采烈。美国人自己是真的兴高采烈,但我兴高采烈我就觉得我是在作假,我没有那样的情绪。我也不太和ABC做朋友,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我问过她们,她们说我是美国人。她们是美国人了我和她们说什么?

我妈妈总是很奇怪说我为什么不能融入?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融入呢?

美国学校到了高中就没有固定班级了,美国学生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小团体,他们会主动邀请陌生学生参加,所以要融入各种圈子需要自己主动参与美国学生之间的活动。但是因为语言障碍、陌生感、对各种社团信息不熟悉,中国学生之间会抱团或者独来独往,很难融进美国学校这个新环境,一位华裔奶奶告诉我们,她的孙女因为没有玩伴,快要得抑郁症了。

根据我们在美国期间的观察,中国留学生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寄宿家庭,大学生合租在一起,但还是很宅,上网、打游戏、熟人之间聚会、旅游、去教会。缺少西方社会所要求的Social能力,一种热爱公众事务、集体运动、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人际交往、情感生活和消费小留学生孤身在海外求学,常常没有归属感,情感处于空白状态,非常渴望友谊,所谓抱团取暖。有一个毕业了的留学生告诉我们:

在美国交往的圈子很小,如果留在芝加哥就很好。那里有很好的朋友。但芝加哥的朋友也基本走光了,能有两三个留下来,住得也很远。亲情没有办法(要求),对我们这些独生子女(而言),友谊更珍贵。

这个留学生告诉我们,她有一个同学每天开车2个小时去上班,不是因为工作的地方房租贵,只是为了和好朋友住在一起。没有亲情、友情的日子很寂寞也很孤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同居的原因。

同居真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室友和女朋友同居,但也就周末过来,平时还要读书,但我楼下一对就住在一起。有个纪录片就说留学生同居。国内的家长会很惊讶的,都同居呀,其实真的在留学生中很普遍了。

这个社区大学的学生回忆自己的留学生活时说:

太小出来不是很好,生病也没有人照顾,我很想回家,有几次在超市我差点要哭出来,一个美国小女孩,和我差不多年龄,妈妈问要不要吃这个要不要吃那个,小女孩说不要,我想如果我妈妈在,我就要啊。我特别珍惜和爸妈在一起。不是东西好不好吃的问题,是亲情。特别是生病的时候,以前在中国不吃药,现在一生病就马上吃药、吃水果、吃豆子饭。当然,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很多高中生也会很自在,这是一群高级留学儿童的圈子,有钱、任性、孤独、乖张、同居、为成绩焦虑,什么样的事都有。我们在美国调研时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形形色色的高中留学生或高中毕业在社区大学读书的留学生。

一部分是带着父母的希望来的。不过一部分人是带着自己的梦想来的。她们的希望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没有人管束,第二个来这个花花世界,经历一下这个花花世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同学会跑到什么地方看极光,会登山,会去零下的地方,如果在国内绝对不能,但在美国他们就能去做。两个人开一辆车,半路上没油了。他们来美国就希望过一个没有约束的生活。

有一位上海来的小留学生从俄亥俄州的一所高中转学到加州的一所高中以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连续旷课一个月。到了威尼斯高中,我很不满意。我觉得老师很不负责,上课就是布置点作业,然后让大家做。不好好讲课。我去找counselor换课,counselor的态度很不好,那时候虽然也不是说英语表达有问题,而是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这时候就不太愿意去上学。我有一个月就不去上课,我觉得老师不负责任,我去一两天然后又不去。我在网上给自己找学校,我爸爸找我谈话,说我要踏踏实实留在一个学校,如果觉得一个不好就换下一个,你永远要换学校。我妈妈也找我谈,那时候我不去上学,天天有电话打给我哥,说我这课没来,那课没来,因为不去上学在加州后果蛮严重的。问到中国学生国际生之间的交往,他说:

中国学生相互都认识,平常见面不多,就中午吃饭见一次,然后放学可能见见。平时没什么大交流,就是有什么好笑的东西交流交流,包括老师发一个东西,我问一下他们,因为他们有的游戏,我不玩的。就交流一些好笑的东西,好笑的语言、图片、段子。朱同学、莫同学、江同学他们下午有网球课,因课程需要,他们三个就会在一起,放学后他们就各回各家了。每天都在重复。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但是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学习习惯、品性、自律性等这些属于家庭教育的部分都不是美国的学校可以负责的。

我先说裴这个人,他一个星期可以花掉1000块钱。你知道怎么花的吗?请黄同学吃饭,一天能花100块钱,主要原因是裴想去外面,他又叫不到人,只能叫黄同学了,那你叫黄同学,总不能不付出点东西吧,那就请他来吃饭。那请他吃饭,就会在外面玩玩,在外面的消费,都得裴一个人来付吧。有时候他们玩游戏,那个黄同学吸大麻。他和一个韩国人、一个老墨是吸大麻的。有的时候去篮球场吸,那个裴就陪着他去吸。黄同学和裴上次来我家跟我商量事情,黄同学就很没家教的,就和裴随便乱翻,他们说我在家里没事干,说给你推荐个黄片吧。在我家用我电脑看黄片,这是高中生经常做的事情,反正我是不看的,我要是看了,人性就被玷污了。裴来留学就是浪费时间,花钱的。家里估计是钱太多了,让他花着玩玩的。朱同学也是来这玩的,来养肉的,他天天在家睡觉。他有时候起来,躺在床上,看太早了,再睡一会,就到9点半了。他第一学期10月份才来,来晚了,缺太多的课。

(四)学校选课、成绩、买课代考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学校体制有很大差异,美国从高中(9年级)开始不再有固定班级。小留学生到国外上学,报到以后就要自己选课,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公平提供的教育资源。Counselor会给学生提供咨询,但是选什么课Counselor不会替你做决定。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你将来要重点发展的方向,每门课的学分情况如何,全靠学生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选课对中国小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根据笔者在美国的观察,很多小留学生的选课建议都来自中介人,第一年很多人选健康、修车、绘画这样容易拿高分的课程,而实际上,这些课程对于留学生今后在美国上大学并没有多大帮助。我们访谈了一个国内初三毕业到洛杉矶读九年级的学生。他在国内的课业成绩不算好,当他把他的选课单给我们看时,我们发现问题很大,总共6节课,其中2节是ESL,体育课有2节,画画一节,修车一节。这些课对他今后申请上大学基本没用,但是容易拿到高分,也就是说出国中介向他家人汇报时比较好听。

我这些课其实都是必修的,但对我的语言帮助不是很大。我的课是没办法的,我一年制的,我想换掉的,但发现太晚了。我就一个美术课是A。其他乱七八糟的都不太好,我自学能力不太好,上课有时看看手机。我们是国内的中介跟这边的中介有合作。我和朱同学就像货一样,被他们转来转去,我去过这边的中介家,他家里住满了留学生,他就靠这个挣钱。但是在美国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希望通过SAT考试取得好成绩,以为通过自己的学业成绩就可以上一所好大学。重视成绩,但是成绩又不好,这时卖课买课就比较盛行了。很多先到美国社区大学就读,然后转学到四年制本科大学的学生,卖课买课现象非常严重。下面是一些留学生QQ群里常见的信息:

私人代课代考代写,出成绩再付款!最强代写团队各科目paper,essay,researchpaper,editing,rewriting,PPT,speech,bookreport/review,researchpropal等。提供科目,安排最适合的写手帮您!

一个社区大学的学生说:

中国学生买课代考刷成绩很普遍。帮着上课,全程上课,代考刷成绩,特别是网课。还有就是买试卷,SMC老师一般就只有题库的那几套试卷,教授一般不改试卷的题目,所以前面的学长会留下来卖,不过这次数学课有个中国学生特别傻,直接把以前的考卷带到教室去,被老师发现了,他自己买了用了也就算了,一般人都是买来回来闷声在家看,他背都不背,直接把考卷带到考场。因为他,老师发现了,抓了一个后,把试卷库都更新了,以前六年的考试卷全改了。另一个学生说:

考历史我们同学都作弊,他们考得好高,我学得挺好,考得也不错。但考不过他们,他们都抄,我只拿了B,历史老师问我,她们有没有抄,我说有。回到宿舍我舍友问不知道谁和老师告状了,说作弊。我就说我也不知道。我不知道和老师说对不对啊?第二天我去老师办公室,发现老师根本没有处理考试作弊的学生,我觉得很不公平。老师说作弊的人太多不好处理。你觉得我是不是要和老师争取让他给我一个A?

(五)升学问题作为美国高中的小留学生最后要过的一关是升学。一位受访的升学顾问告诉我,华人比较重视学业成绩,对美国大学升学的多元要求不熟悉,一般到高中(9年级)才开始做孩子的大学升学规划,比美国人迟多了。实际上,要申请到美国的名牌大学,除了有出色的功课表现(GPA)、良好的SAT成绩外,还要有突出的课外活动,以及老师中肯的推荐信。这样一种开放式的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是中国学生不熟悉的。

去年上UCLA最低是3.2,今年是3.1,没有一个固定的线,主要看你的其他地方强不强了。看你的personality。南加州国际生2.6、2.5都收过。本地的2.1都录取过。它是私立学校,有时4.0它也不会收。都会问很多个人的问题:你最想做的实务是什么、你最崇拜的领袖是什么,你最有名的发明是什么……

除此以外,在升学上的亚裔配额制度导致中国留学生的竞争对手仍然是华裔,目前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SAT分数越来越高,很多留学生甚至回国参加SAT培训班通过刷分申请美国大学,这样一来,中国学生仍然处于应试状态,不过应的是洋高考而已,后遗症就是很多高分学生到了美国大学以后退学、转学到社区大学等问题。

2014年1月笔者在美国调研小留学生期间,加州就出现了一项要求限制亚裔在加大系统中入学比率的SCA5提案。另外,很多留学生到了美国学校会忘记自己的国际生身份,和美国学生一样轻松,最终GPA不够高,仍然上不了理想的大学。我表弟在苏州上的国际班,今年申请大学,来了很多好大学的offer,譬如伯克利、普度、圣母,我想都不敢想。我高一就来美国了,美国人没这么拼的,我现在觉得上什么大学都不要紧,我现在的情况也不和父母说,说了他们也不知道。我现在把申请大学看得很淡,能去好学校当然好,不能上好学校也很淡。我去counselor那里说我申请了UC系统,他就鄙视地看着我,我说你别这样吗,给我点自信。他觉得我根本不可能被录取,浪费申请费,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waste your money?他是国际生的counselor,他说4.0都不一定录取,你3.0凑什么热闹。我后来就不去这个counselor那里,我就去本国学生的counselor那里,那个counselor一看:哇,3.0,好高啊。

(六)就业问题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毕业后会获得为期一年的OPT(毕业后的暂时工作许可)时间,如果在此期间成功找到工作并获批工作签证则被允许留下,否则留学生将被要求在OPT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回国。因为每年工作签证名额有限,留学生需要参与抽签。一般本科毕业生的中签率已跌破20%。

我们学院有40多个中国学生,七八个人现在找到工作了。这个已经算高的。没有一个找到金融工作。我当时出来的时候申请了好几个金融工作,可能他们需要有经验的,金融没要我。但会计要了我。我12月15日上的班。四个多月里不断投简历面试。在美国推荐面试是最重要的。我现在觉得投简历根本没用。看都不看,看一眼说不错,也就放下来了。我是由同学推荐,就是网上面试,就行了。上次我们又缺人,我们那有一堆简历,老板说你们推荐一下。美国就信这个,信任社会。简历投了无数,面试好多。每天都在跑啊跑。芝加哥公共交通很方便。我的同学还有去郊区的,坐小火车。先坐地铁再坐公交。有时候一周两三个(面试),有时候一周一个都没有。都在等。有时面完就没音讯,当时很着急,也有点烦。有时候爸妈会问。反正是很不容易。找不到回去更糟。因为成本收不回来。我回去也没有好的出路,我家也不在北京、上海,我回去也不能回到我家那个小城市。我在这里拼和回去拼也是一样。

高昂的留学费用是一般家庭子女想留在美国工作的动力。我和同学聊为什么留在这里,发现实在没有回去的理由。我爸妈是说随我,哪里快乐在哪里待着。我实在不想回去啃父母。我们是按课交。一门课要3000到4000。3个学分。17门。光学费就要6万左右。10万美金差不多了。找到工作,两年可能差不多。至少6年拿到绿卡。你只能申请2次,第二次办不下来,必须回去。一般拿到工作签证可以拿到绿卡,反正就是熬呗。我现在不能回,在办工作签证的时期不能回去。

我们也访谈了好几位辞掉美国工作回国的同学,发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更倾向于回国发展,他们认为“打工在美国,创业在中国”。当然,飘在美国的孤独感也会促使很多留学生回国发展。

刚到美国时就是觉得要成绩好,然后觉得需要留下来,现在留下来了我也很犹豫是不是工作几年再回去。我今天还和同事聊,她说她要回中国,这里不是自己的国家,没人Care你,这里唯一好的是空气。我另外一个同事说这里的制度好,你可以发声啊。中国没有办法发声。我那个同事说:第一代移民忙着生存根本没有发声的问题。我们同学也常常聊;觉得美国固然很好,但在这里终究很孤单。以我们的年龄现在觉得什么都有好坏的一面,没有很强烈的美国或中国立场。但是我们觉得回去没有回去的理由,但留在这里也没有很强的归属感,你终究融入不了美国。结论与讨论:中国教育的救赎之路

低龄出国潮体现了中国教育、社会和政治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整体系统出问题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中国社会问题的外部化、国际化。

(一)西方教育神话的迷思西方教育神话主导了一场中国低龄留**,这种教育神话的编织主要源于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优势、中西教育资本的推动以及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神话的自愿服从和想象,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加强了这种趋势。首先,中国教育制度的劣势与西方教育制度的优势共同作用于中国家庭。劣势指的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单一分数评价使学生承受高度的应试压力,在不断的排名中心理和人格受到损毁,大多数学生因此被考试制度淘汰;优势指的是西方教育更加人性化,在多元评价中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天赋才能和各项社会能力,学校教育能够给资优儿童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

其次,发展的意识形态话语吸引了家长通过子女留学对未来进行投资。今天在教育资本所营造的媒体上,诸如“发展”、“未来需要”、“经济桥梁”等已经成为拉动留学需求、制造西方教育神话的话语工具。

最后,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神话的自愿服从和想象因为面子而得到了加强。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的留学意愿来自面子,周围亲朋好友子女的留学催生了自身留学投资意愿,孩子不再在国内是一个差生,而是镀金的留学生的想象使父母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留学投资。

(二)教育资本推动的留**与一百年前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相比,就会发现今日中国留学生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不是对教育本身的追求,恰恰相反是另一种的反教育,就是通过追求洋学历更好地向上流动,这种趋势内生于中国教育的制度劣势,外生于中外教育资本,是两者共同催生的产物。具体到中西教育制度的优势和劣势,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教育制度嵌入文化和政治因素之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分析和改革,但是目前中国由西方教育神话主导的留**实际是屏蔽了对不同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单方面唱衰中国教育以此来鼓励留学,其实是教育资本的冲动。

留学低龄化,意味着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与中产阶级家庭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教育资源不平等趋势的加大,促使中产阶级家庭向海外教育寻求出路。这种教育压力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失衡在教育上的反映。

(三)中国教育的他救与自救低龄留**和小留学生问题暴露的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更是更深刻的中国社会矛盾的反映。留学生在海外各国遭遇的语言、文化、升学问题,就业瓶颈以及回国低薪就业都表明留学生的向上流动和升迁有很多障碍。留学本身不会解决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危机,它只是给我们推动中国本身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另一种动力。留学只是对中国教育和社会问题的逃避,也不可能根本上实现个人的教育和社会理想,中国问题只有回到中国来解决。从本文对小留学生的调查和研究来看,需要从根本上改革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改变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方式,真正减轻大多数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通过尊重教育规律实现教育本身的分层。二是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估上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人才的国内培养,减少家长的教育投资。三是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实现人人平等的资源分配环境,这有利于实现宽松的教育环境。

本文摘自《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文作者:程平源

第二篇:海外留学生英文简历

Name: Dahong Xu(Rainy)

Address: 601-3-8 Gud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Tel(mobile):01234567890

E-mail:wdjlw@wdjlw.cn

Education

Guildford College of F.and H.E.May--June 2007 Short course in Culinary Arts and English

Stoke park

Guildford

Surry, England

Hangzhou Zhongce Vocational School Sep.2005—Jun.2006 Culinary Arts

Hangzhou Fengtan Middle School Sep.2002—Jun.2005 General School Studies

Exams Taken

Hangzhou Zhongce Vocational School End of semester’s exams 2005--2006

(English, Chinese, Math, Operations&theory)

Hangzhou Fengtan Middle School Final exam 2005

(English, Chinese, Math, Science)

End of semester’s exams 2002--2005

(English, Chinese, Math, Science)

WORK EXpERIENCE

practical experience during studies

personal Interests and Hobbies:

In the free time I enjoy reading novels if it is interesting I will keep on reading.And I like playing with animals especially dogs and cats.Also I enjoy watching films may be all the kinds of the films except war and action, and listen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but my favorite thing is learning languages.References:

Kevin Hooper

Tutor

Guildford College

Guildford

Surry, England

GU1 1EZ

第三篇: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http://2010年07月07日09:17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6月26日,深圳,暴雨如注。这个一度承载中国经济和南下者梦想的新兴城市,似乎从不缺乏暴风雨的袭击。而长期以开放桥头堡和“代工王国”著称的珠三角,早已身处转型重压之下,风雨欲来。

二十多天前,由这里发轫的新一轮加薪潮、外迁潮和招商潮,开始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并深度延伸至更广的范围。顷刻之间,这里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漩涡。

一周以来,南下深圳、东莞等地,实地探访珠三角地区企业真实的生存现状。“加薪潮——外迁潮——招商潮”这一貌似严密的逻辑演进,究竟是否真如外界所推理?这一群中国最为活跃的民营企业群体,如今面临怎样的真实困惑与抉择?曾经作为“世界工厂”最为华丽和活跃“生产车间”的珠三角,前路何在?

资源争夺:激增的地方招商团队

珠三角的民营经济,是全国各地招商必争的目标

6月25日,深航大酒店,一个名为“二十城市招商推介暨项目对接洽谈会”收费性论坛上,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招商官员,占了压倒性多数。进行现场招商路演者,分别来自安徽蚌埠市、四川成都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等八个城市。

路演仅仅是最基础的招商互动节目。在论坛午休时间,本报记者注意到,重庆为参会企业备下了一桌好酒好菜,浙江嘉兴安排的歌舞晚宴则已着手彩排。

有意向外扩展投资的企业在这里所受礼遇,用“殷勤”来形容并不过分。作为参会企业,深圳市南方创立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即在会后遭遇了轮番轰炸式游说。招商代表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表现当地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力成本优势、硬件设施,而底牌则是“政策优势”,包括地方财政税收返还、土地出让价格等。

这只是近期深圳招商潮的一朵浪花。在深圳街头,临近主干道的高端酒店,不论是大堂指示牌还是外墙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更新变化的是各种各样的“某某省招商恳谈”或“某市某区与某商会联谊会”。名号繁杂的“产业对接会”、“招商恳谈会”,近期在深圳市区各大高档酒店里,如同走马灯一样喧嚣异常。

“地下活动”同样异常活跃。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城市的招商局或产业园,还有分工负责深圳招商项目的负责人,每日游走于深圳各种社交场所。“近期同行的‘会车’几率相当高。”某市商务局招商官员笑言,“甚至是中午刚一起吃过饭,下午在某个咖啡厅又撞上了。”

本报记者在深圳探访调查期间,亦偶遇几拨河南省各个级别的招商团队。

不仅政府,民企招商团队同样在这里聚集。在深圳偶遇的郑州西雅图创新产业园置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即冲着“外迁潮”而来。

新一轮的招商潮,直接推高了招商成本。深圳近期的酒店,不但不打折,还经常满房。论坛现场的5分钟路演,主办方的要价,就动辄上万块。

“因为深圳‘加薪’了,才让‘招商潮’显得格外热闹。”成都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项目官员曾颖透露玄机。在她看来,即便是没有加薪,珠三角地区的招商竞争强度,也是国内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这位浸淫招商多年的政府官员有自己的一套“招商经”——北京多是央企或大型国企,一个公司的老总是无法决定投资的;而上海经济最为活跃的元素是外资企业,投资拍板的事往往在中国区搞不定;于是,珠三角的民营经济,是全国招商必争的目标。

实地探访:涨薪潮起与蔓延

由于沿海大量缺工已经引发了工人薪水上调,接下来更大面积的工人加薪将不可避免

来自各地招商团队的一个普遍看法是“加薪潮”的暴风骤雨,引发了这轮“招商潮”的前赴后继。

本报记者获悉,甚至有地方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催促”当地招商队伍南下。6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发出了一份工作简报,称珠三角地区加薪的连锁效应,将引起当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产业的北迁,请各县(市区)抓住这一次机会派人南下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企业入驻。

外界闻风而动,而处于核心地带的深圳企业,其加薪潮的真实状况如何?

6月9日,深圳市政府宣布,从7月1日开始,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1100元/月。此前特区内最低工资标准为1000元/月,特区外的宝安区、龙岗区,是当地加工制造业最密集的区域,其最低工资标准为900元/月。今年5月,深圳关内关外一体化方案获中央批复,意味着工资统一为1100元/月。

据本报记者调查,深圳、惠州、东莞等地的大部分制造企业已经给员工加薪。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反馈,他们的加薪,并非像外界所知的,是由深圳市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或某家大企业的加薪而引发,早在此前,他们已经为员工上调工资,且高于最低工资水平,幅度约为8%。

深圳加工贸易协会会长、港商陈永汉表示,目前深圳加工贸易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月基本工资在加薪后平均约为1180元,加上加班工资每月至少可收入2000多元。工厂的班长、组长、科长以及工程部技术工人等加薪幅度更大,最少都增加了500元。以前每年工人也加薪,但是幅度没今年大,大约为4%左右。

作为一家以油墨涂料为主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深赛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民,同样并不认可这轮加薪潮是由个别企业引起。早在政府宣布涨薪之前,该公司就已经完成了加薪。根据他的观察,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和产业升级所需,是加薪潮的根本原因。

“今年怪异的是,金融危机过后,订单呈报复性反弹,包括我们企业在内的不少玩具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国庆节之后。”深圳市玩具协会副会长、皮皮熊董事长扈蓝天给用工荒导致薪水上涨以佐证,“订单太多,自然带来了用工紧张,现在用人确实不好招,只能提高员工薪水。”

据了解,香港厂商会近期对“珠三角”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受访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在更多人看来,从今年春节后,由于沿海大量缺工已经引发了工人薪水上调,接下来更大面积的工人加薪将不可避免。

事实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方式将其价格压制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低价劳动力造就了珠三角“中国制造”的巨大竞争力和奇迹。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结束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一向被认为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廉价劳动力,现在正面临短缺。而随着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价格势必会被重估,而这一股浪潮已在珠三角等东南沿海一带“登陆”。

内外交加:“珠三角”再临困境

汇改、退税同时“动刀”,加工企业压力巨大

在珠三角内部面临涨薪压力的同时,外部的政策环境亦遭遇突变。

就在本报记者赶赴深圳等地调查的前几天,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当时市场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将有所增强,但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但到7月1日,作为人民币“官方”汇率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宣布重启汇改以来短短9个交易日,“官方认可”的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达0.61%。两周来人民币的升值明显超出预期。

祸不单行。6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决定从今年7月15日起,取消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此次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主要分成6大类,而此前,这些产品都享受5%到17%不等的出口退税率。

中国重启汇改和取消出口退税,使得珠三角地区的出口企业感受了阵阵寒意。

“虽然早有预想,但还是感到了压力。”东莞市外贸企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新文告诉记者,央行宣布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2005年7月21日,当天人民币对美元就升值2.1%至8.11元,随后三年间,仅家具行业,广东倒闭企业就达3000家之多,至今心有余悸。

据黄新文估计,汇改、退税同时动刀,加工企业压力巨大。年初至今,劳动用工成本普遍上升了20%,利润点卡在3~5个百分点。此前企业普遍预计,币值上升5个百分点,可通过退税维持,现在看来,原有营收模式再也无法维持。

广州台协会长程丰原则透露,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珠三角的多数台企还能够忍受,但升幅达到5%,则会有很多出口型台资企业将陷入艰困状态。

据当地人士分析,一些低利润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将会面临迅速下滑的局面,其中,服装和鞋类出口将可能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

这意味着,对于珠三角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未来的一个趋势是,或者改换门庭将目标瞄准国内市场,或者坐待利润遭蚀。

外迁矛盾:精细的成本博弈

财税政策、主力客户外迁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对产业转移的巨大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涨薪压力、财税政策变局等因素,究竟能否有足够的力量,来撬动珠三角企业的大量外迁?

一个时期以来,外界不少观点认为,涨薪潮直接造成了珠三角企业的外迁。但本报记者在珠三角的深入调查,却否定了上述观点。

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型企业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涨薪固然存在,但却绝非外界所揣测对诸多加工型企业是“致命打击”。扈蓝天告诉记者,此轮加薪,尚不及2007年珠三角那场用工荒接连两次加薪时的处境艰难。

深圳市深赛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民同样对本报记者表示,涨薪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珠三角加工型企业“外迁”,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诸如他的企业,用工成本在生产综合成本之中所占比率,只有15%左右。

尽管涨薪并非核心因素,但外加财税政策、主力客户外迁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对产业转移起的巨大促进作用却不容小觑。作为台商,已来郑州投资发展的西雅图台湾商会会长陈惠松对此剖析得一针见血:“珠三角等沿海不少企业向内陆迁移,涨薪和劳动力仅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出口利润趋薄和受阻使得这些企业将目光瞄准了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工业化正在经历一个由沿海到内地的趋势变化。”

然而,在趋势之外,这些企业眼下的现实处境却是两难境地:内迁,距离主力客户太远。不内迁,又面临用工和其他成本增加问题。当然,如果主力客户内迁,那是最理想的局面。

“内迁会比在深圳环境中节约劳动力、土地、生产要素成本等多方面成本。但是,每个老板脑子里装的第一意识,永远只有赚钱,而不是省钱。客户在哪里,供货商的生产车间就在哪里。而且,内迁还有政府环境不佳增加企业发展成本的风险。”刘国民的话,可谓代表了一部分企业的心态,“不过,大型的加工企业带头内迁,是加剧整个行业内迁的必要条件。”

调查中,记者发现,成本重压下,珠三角地区能够大块松动转移的产业,仍旧是医药、商贸、服装、鞋业、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而言,因涨薪或其他成本压力下的电子类的产业转移较难。)

据了解,2008年9月,深赛尔在河南信阳投建了生产基地,时至今日尚未全部建成。

不过如今随着主力客户的部分内迁,该基地建设开始加速。但即便如此,该企业仅仅是部分产能迁移,并未整体迁移,且信阳只被定义为分公司。

据调查,南方创力科技、帝光集团均是与电子科技产品加工相关的企业,且“已在外埠有发展项目,或正在筹备迁移”。但在记者采访中,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对是否存有向中国北部地区渗透或对制造环节整体迁移的打算,均持否定态度。

“即便是做手机拼装的小贩(指小工厂),估计也不会乐于北迁。他在深圳跑一趟‘华强北’(深圳电子产品贸易市场),不但所有的零配件都可以买到,而且他组装的手机还可以顺利地卖掉。这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成都驻深办的曾颖说。

事实上,客观而言,任何企业都不会盲目挪窝,决定企业外迁的,绝非仅仅是用工成本增高。企业是否挪窝,除用工成本,还须同时计较物流成本、上游产业及零部件配套成熟度、下游市场的就近性、栖身地的商业环境、市场秩序、法治水平、投融资条件、资金使用成本、人才集聚程度、政府服务能力等一系列复合因素,须作综合考量,才会慎重作出去留之策。

99度到100度:

谁是逼迁的真正稻草?

产业转移的真正原因,是珠三角“腾笼换鸟”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变化

事实上,在上述因素之外,对于更多企业而言,视为心头大患的则是另一个更为关键的逼迁因素。正是这一压力,直接导致了当地企业外迁转移的紧迫压力与实际需求——“腾笼换鸟”。深圳的企业普遍对本报反映,产业转移最为根本的核心,还是来自于珠三角“腾笼换鸟”这一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变化。

“腾笼换鸟”是中国经济大省广东2007年提出的对产业调整、升级的形象说法,即促使劳动密集型、低增值的传统制造业迁离珠三角,以“腾”出空间发展高增值产业。

扈蓝天的皮皮熊,是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玩具品牌。记者赶到深圳的时候,她还在拟订与周口市商水县政府对接动漫产业园的项目方案。扈蓝天称,他们去商水投资建厂发展,原因在于中国现实之中的玩具代工企业,已经满足不了订单的需求。但是,她的主观倾向是在深圳附近设厂,她对深圳的发展环境很留恋。可深圳连年提升的高地价成本、高基础设施使用成本,乃至“加薪”,在其看来都是“腾笼换鸟”政策导向落地的手段。

“我们不想走,可是产业政策逼我们走。我认为,深圳将玩具业定义为传统型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赶走我们是非常不明智的。”扈蓝天对“腾笼换鸟”颇有微词,但亦无可奈何。

而深圳九同鑫投资总经理梁先平则认为,客观评判深圳产业政策导向变化,应该尊重它的发展历史。据梁的观察,深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得益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经历的趋势性变化。

“首先是从大规模引进港资,到外资来源扩大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利用‘三来一补’企业的溢出效应,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梁先平看来,如今即将面临第三步,即以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资金和其他资源为纽带,通过内地、深圳、海外“三点一线”的联合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基地,携手走向国际市场,使深圳和内地的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最终,从与香港建立“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关系,到共建世界级大都市。

梁认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来一补”企业,它们多是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内地的港资或台资代工型企业。因为只赚加工费,从而享受了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只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已。但是,30年后,这些企业的占地面积与赋税率已经是格格不入。更何况,它解决的不是深圳人口的就业问题,在内地采购的辅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呆在这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但是不断增加的现实压力,却成为逼迫多数珠三角企业逐渐外迁的最后一根稻草。(来源:大河报)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第四篇:律师真实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律师真实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拿到这张红色的律师执业证,实习律师们需要忍受一年的“零工资实习期”。

因为收入微薄,律师们不得不在法律和生存之间艰难选择。

律师,这个昔日和风光、尊重、高薪等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如今却让从业者们感到了几乎无法承受生存的压力。日前,国内首次针对律师生存状态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律师已成为城市中的低收入和无保障阶层。但与其他低收入群体不同的是,这也是一个全部拥有高学历、并通过了“中国第一考”的“精英”阶层。他们一面肩负着国家法制建设的重任,一面忍饥挨饿地在行业中打拼。

“中国第一考”

成为一名律师并不容易,第一关就要面对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司法考试以难度大、通过率低而闻名全国,几乎没有人能一次通过,绝大多数人要考三五年,甚至有人考三五年都考不过。

2006年9月16日,一年一度的全国司法考试再次开考,28万多名考生迈进了“中国第一考”的考场。这是考生卢宇参加的第四次司法考试,4年前,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年级的研究生。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报名参加司法考试。如今,卢宇已经是某国家机关人事处的工作人员。他说:“我有很多同学考了两三次后就放弃了,但我还想试试,毕竟通过了司法考试才能有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卢宇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几乎每个人都有多次参考的经历。

稍微研究一下司法考试的人员构成就会发现,什么年龄段、什么学历的考生都有,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在律师事务所打工实习多年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每个人谈到司法考试都觉得是“巨大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2002年司法考试的全国平均通过率为6.68%,2003年为8.75%,2004年为11.22%,2005年稍有提高为14.39%。但与其他考试相比,通过率仍然低得惊人。

而且,即使能够通过这样严酷的选拔,也并不能成为一名律师。这只是取得了律师资格,后面还有更艰辛的第二关、第三关……

“零工资实习期”

成为一名律师的第二关,是历时一年的律师事务所实习期,期满合格后,可以拿到红色的律师执业证。

在这一年的实习期中,刚刚通过司法考试的考生们,马上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因为在实习期间,实习律师们的收入是由律师事务所“看着给”的。而对于这份收入,实习律师们往往有苦难言。

小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她的实习期是在父亲朋友的事务所里度过的。“很少听说实习律师能拿到高薪的,除非,他运气好,或者就是有其他的因素。”小闫告诉记者,“能够进入事务所实习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是找熟人才有实习单位,否则连实习单位都找不到。”

一位网名是“新小律师”的网友公布了自己实习期间的真实经历:“司法考试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前台接待,每月工资250元。难道我们实习律师不是人,而是植物吗!”

记者了解到,即使在江浙等发达地区,实习律师们的月收入也只有900元左右。小闫告诉记者,还有很多律师事务所明确规定:“实习律师没有报酬。”即便如此,她和同学们还是会去实习。因为“如果不去实习,就永远没有机会上手,更谈不上积累经验了。”

孙先生是北京市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他说:“每年到事务所来实习的学生不下三五十人,而且基本都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事务所只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参与实践的机会。如果支付报酬,事务所自身的运作就要受到影响。”

很多实习律师因为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而开始寻找其他工作机会。实习律师的“不安稳”,让事务所更加不轻易对实习律师委以重任。这就在实习律师和事务所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两者的矛盾也越积越深。

“初入行没有案源”

熬过艰难的实习期后,就成为一名新律师,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比实习期更漫长的“案源匮乏期”。

小林已经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了3年,在这3年中,他接到的案子只有十几件。“当事人都愿意找老律师办案子,因为他们社会阅历丰富,关系广泛。我们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很难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因此,“只要有了案子,我们就累死累活地找材料、搜集证据、准备辩词。但是新律师的代理费很低,而且还要交给律师事务所费用和税费,真正拿到手的,还不够辛苦钱。”小林说,“谁能想到律师舍不得打车,还经常为房租发愁呢?可是,我们确确实实感到连房租都是压力。”

国内首次针对律师生存状态的问卷调查显示,42%的律师一年办理诉讼案件的数量不足10件,62%的律师一年办理的非诉讼案件的数量不足5件;从业3年左右的律师平均年工资在三四万元左右,除去办案成本后,收入只够“糊口”。而且,还有一些“新律师”由于找不到案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没有任何收入的。

专家:律师不是商人

广东明境律师事务所主任胡福传认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律师应该被视为低收入和无保障阶层。他展示了律师们的工资单,记者看到,多个律师因为没有接到案件而又要向律所交纳保险和管理费等,工资竟为负数。胡福传说:“律师的收入是呈金字塔式的,高收入者处于顶端,为极少数,有70%以上的律师生活艰难。”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王凡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

律师行业的起步艰难,使不少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去做律师。中山大学法学院对本科生做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5%的人志愿成为律师,而到毕业时,真正去律所工作的学生却是少之又少。中大法学院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有200人,只有一人与律所正式签约。中大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莫华对此表示:“法学院学生出去做律师的正在逐年递减。”

一些学生则表示,他们不会选择律师作为第一职业,而是会考虑先做公务员,等到积累一定社会关系之后,才会考虑是否做律师。而那些步入律师行业的人中,很多人不久便转考公务员或从事其他职业,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方面的专家陈女士对记者表示,律师一面肩负着法制建设的重任,一面又忍受着饥饿在行业中打拼,这两方面的极端失衡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弊病。做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把律师做成商人?就现在律师的生存状况而言,无疑会把他们逼成商人。能够做到律师这一行的都是具有相当深的教育背景和高素质的人,让他们丢弃法制理想,由天使变成魔鬼,改变无疑是残酷的。中国律师行业因贫富不均而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断层。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是中国律师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关于职业发展的困惑与痛苦也是沉重的,社会应该关注律师的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要给他们更多指导和关怀,用心解决他们的困惑和忧虑。

第五篇:会计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会计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的要求及会计的就业前景,以加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故此,我们小组从11月5日至20日制定了相关问卷调查,在网络上发布,进行相关调研。

二.调查目的了解各企业设置哪些会计工作岗位,各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职称及对其职业的相关看法,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方面,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以便改进,提升自我能力。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主要集中于福州市内的一些会计从业人员

四.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会计人员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职务职称,所取得的证书以及对于当前会计的就业前景,职业满意度,危机感,离职率,整体行情等方面的看法。

五.调查方法

网络填写问卷及线上短暂采访交流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首先是性别方面,可能是问卷的局限性,本次问卷填写的男女比例有些失调,大概为1:10,但从整个行业从业人员及大学专业学生数量来看,女性仍占有较大比例。其次是年龄方面,本次参与调研的人员多集中于20-32年龄段,是较为年轻的群体,会计一般“越老越吃香”工作年限有限,工资方面是处于中等水平。紧接着是学历,本科毕业达到将近八成,硕博不足一成,大专将近两成,整体受教育水平在中等偏上且留在一线城市的人员较少,基本集中于二三线城市。从职务职称方面来看,有部分选择留校任教,成为教师,也有极少部分转向互联网方向,大部分为企业工作人员,包括经理,出纳,财务,资金核算,助理会计师等,初级职称较多,高级与注会都较少,这反映出当今的会计职业还是缺少高端顶尖人才与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另外,会计职业对口性强,大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都会从事相关工作。

相关调查人员在职业未来前景与危机感的分数都较低,相关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得分也不高,反映出了相关人员对于当今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渐成熟的现实存在着不同程度可能会被取代的焦虑感。

在与相关人员进行线上采访时,不论是学生还是已从业人员都不同程度的提到的提到了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再有就是从业的资格证书与诚实守信公正客观的态度。

七.总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具备以下几点:(1)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2)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3)对当下的经济形势有一定的把握(主要靠经验积累与日常学习);(4)掌握会计电算化,不断提高英语水平,适应越来越高精尖的专业要求;(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

对教学的一些小建议:(1)更注重知行结合,提高实操能力及综合素质(2)可尝试与企业联合办学,注重实训,加强会计专业的相关计算机技能。

下载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小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老年女性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老年女性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管理学院A09行政1班付高翔090901101) 【内容摘要】 我国现将60岁以上的人定为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男女性别预期寿命的差别,老年妇......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索引 一、前言 .................... 1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 1 三、农村老年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 ................. 2 (一)“空巢”老年人独自居住存......

    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一) 发布日期:2008-8-10 1:01:51 作者:网络资源 出处:中国建设报 浏览:605 编者按: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如何?物业企业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了......

    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在飞速发展,世界日新月异,各行各业中的竞争力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其中具代表性的便是出租车行业。现今,由于地铁、公交车的增多与交通路线日益完......

    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注:本次调查由《生命时报》社主办,搜狐健康、人民网健康频道、环球网协办,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本专题内饼状图数据截止于2008年2月19日。 各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

    关于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服务业至今没有准确的法律界定,一般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第三产业,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我县实现地......

    关于中村镇街道村老人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村镇上湾村老人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居住在农村的老人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现......

    海外留学生实习证明

    实习证 明 兹有英国班戈大学银行与金融专业学生***,于2014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20日在我单位实习,实习期间,我单位指导其进行了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该同学实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