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红色旅游地区旅游人才的调查和思考

时间:2019-05-14 02:4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湖南红色旅游地区旅游人才的调查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湖南红色旅游地区旅游人才的调查和思考》。

第一篇:关于湖南红色旅游地区旅游人才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湖南红色旅游地区旅游人才的调查和思考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邹照兰 伍雁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2004年12月, 中央下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红色旅游工程全面启动。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缅怀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增加阅历的旅游主体活动。它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励和思想启迪[1]。红色旅游活动, 对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2005年7月—2007年4月, 本课题组成员先后对湖南的红色旅游地区的旅游人才作了大量的调查,重点调查韶山、湘西的桑植、永顺和岳阳的平江等地方, 对这几个地方的景区行政人员、导游及酒店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通过这次调研, 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也引发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的诸多思考。

一、湖南红色旅游的发展状况

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湖南, 曾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农民运动最发达的省份”。在历史中, 三湘四水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恢弘壮丽的革命诗篇。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有各类红色旅游资源210处, 革命老区68个, 走出了人民军队将帅200多个,诞生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贺龙、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 他们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再加上世界自然遗产的张家界和深厚底蕴的湖湘文化, 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据省旅游局的统计显示, 2006年湖南全省全年接待游客1580万人次, 红色旅游区(点)收入18亿元, 同比增长分别是11.33%和13.28%。成了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胜地。

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地区, 与周边地区的绿色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是旅游的好地方, 但这些地区大多是地处偏远的革命老区, 一般不具备区位和交通优势, 可进入性差, 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如共和国元帅贺龙的故乡桑植, 是三大主力红军创始地之一;湘鄂川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永顺塔卧、株洲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纪念地、红军标语楼;岳阳平江起义旧址、任弼时故居等地方, 大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自身累积能力和发展条件较差, 不能很好地吸引社会投资, 尽管红色旅游的开发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经济条件, 产生了很好的收益。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景区管理体制不顺, 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红色旅游展示手段较为落后, 文物的陈列与展示以事物摆放的内容居多, 游客参与性活动较少, 对部分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面对发展迅速的红色旅游热潮, 区域间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性差, “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文化景观变质”;“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产业发展滞后。三是旅游项目缺少文化内涵, 旅游产品呈现单一,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商品化、异质化”[3]。四是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适应红色旅游的发展, 缺乏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等系列问题都程度不同地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二、红色旅游地区的旅游人才状况

1.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经对桑植、永顺和岳阳平江的了解, 目前, 红色旅游区中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偏低, 尤其缺乏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调查表明, 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中, 没有1人是旅游院校毕业的;另据抽样调查, 部分景区管理人员中, 具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的比例分别是20.2%、42.6%、22.5%、8.9%。具有大学本科旅游专业以上学历者仅占1.2%。在旅游管理层中, 既有丰富领导经验和管理能力, 又有系统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如凤毛麟角。高层次决策人才的严重缺乏给旅游业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在开发和管理中缺乏全局观念, 不能充分把握旅游开发的内涵, 也不能从宏观角度把握旅游区的特色和发展方向, 表现为旅游开发层次低而简单重复, 景区开发缺乏个性和文化底蕴, 经营管理不到位, 而不规范和急功近利的开发更导致民族文化粗俗化和形象受损。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几乎没有正规的由旅游院校毕业的, 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景区管理人员不足10%。而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是红色旅游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开发、景点管理等的决策者, 若高层次的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企业管理的决策者, 缺乏旅游的专业知识, 包括对整个旅游市场的了解、旅游景区质量标准及熟悉国内外旅游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就会导致决策失误, 旅游资源浪费;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景区的决策者们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发展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使旅游产品缺乏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背景, 瑰丽的名胜古迹缺乏厚重的文化品位, 旅游以参观为主, 展示方法单一。可参与性、娱乐性开发项目极少, 旅游体验不足, 消费不足, 难以满足各种不同消费需求的游客特别是那些钟情于人文景观国外游客的需求。如韶山旅游资源丰富, 但开发程度偏低。现有毛泽东同志故居等多处纪念设施;有故居、滴水洞、韶峰等七大景区, 82处人文景观, 作为伟人的故乡, 韶山凭借自己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和毛泽东本人的魅力, 开放的仅有13处, 这是远远不够的。[4]桑植虽然确立了“文化名县、旅游兴县、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 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利用还未形成一个较好的规划, 其重点仍然放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上, 许多革命遗址几乎完全处在自然生存之中。从文物的展示来看, 展示内容雷同, 方式单调、僵硬, 展厅的装饰、布置, 展示方式几乎一成不变, 缺少参与性的活动。

2.导游及外文导游严重不足。

由于红色旅游资源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 展示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事、物, 对从事红色旅游工作的导游要求更高。如果对这一段历史没有很深的了解, 就无法让游客完整地认识到红色旅游的意义。而目前, 各红色旅游景点缺乏专业的持有国家导游证的导游。特别是景点导游、讲解员对景点的介绍只停留在背诵导游词或道听途说的轶事, 不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的渴求,无法起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特别是有些导游, 在讲解的过程中, 不能把握红色旅游的本质, 不了解红色旅游的背景和内涵, 没有规范的导游词, 没有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而是使用一种外地游客难以听懂的方言俚语来讲解, 大大降低了红色旅游的文化含量, 减低了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 外语导游, 特别是韩语、法语、日语等小语种导游显得不足。近几年来, 外国游客逐渐增多, 他们对中国的革命历史大多都很感兴趣, 可各景点缺乏专业的外文导游来进行沟通, 既懂旅游专业知识和当地民族文化又懂外语的翻译则更加困难, 没有请专家撰写标准的外文导游词, 导致他们对景点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起不到宣传、推广的作用。

3.专业的高素质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严重短缺。

红色旅游地区的服务人员一般都是从本地招聘, 学历层次较低, 没有受过长期的专业培训, 不论是普通话、气质、修养、卫生习惯, 还是服务意识和技能,都离星级要求相差甚远, 严重影响了酒店及地区的形象。

三、对我省的红色旅游地区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个地方的发展源于人才的培养。红色旅游是否能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偏远的红色地区要实施人才战略, 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红色旅游人才培养规划, 努力提高旅游行政队伍、导游队伍和旅游服务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力争使人才的总量、结构与红色旅游经济发展相适应。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红色旅游行政队伍

红色旅游地区具有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 因此, 它对红色旅游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求更高。鉴于红色旅游地区行政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 应举办这些地区的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的主要负责人学习班, 了解革命根据地的独特历史, 研究其主要精神, 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理论和管理专家, 以此开发出一条体现“红色旅游”的人文精神与时代背景的特色旅游来吸引游客, 不断提高红色旅游的品位与长远效果;为加快各个红色旅游地区产业开发, 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必须选派干部赴境外或发达地区培训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经验, 使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再单一, 管理不再落后;选派旅游管理部门干部下到红色旅游景区去挂职锻炼, 使行政决策部门人员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着力提高红色旅游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红色旅游地区的导游要熟悉革命历史, 要尊重历史, 尊重事实, 了解革命人物的生平事迹, 要加强导游的考试工作, 坚持持证上岗。与此同时, 积极抓好红色导游员的岗前及在岗培训。其次, 扩大红色旅游地区小语种导游队伍。随着我省旅游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今年韩国、德国、法国、日本等来湘考察商务、开发市场、观光旅游的外国人大量增加, 他们对湖南的伟人故里、将军故乡等红色旅游景点很感兴趣。外语导游特别是韩语、日语、法语等小语种导游显得不足, 要扩大小语种的旅游人才队伍。除此之外, 规范导游词, 编写《湖南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导游词》,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红色旅游的效果。第四是举行红色旅游地区导游员大赛, 鼓励广大导游员勇争先进, 不断进取。通过比赛, 全面提高了导游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 可充分挖掘导游员的潜力, 扩充旅游人才后备。

3.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红色旅游区的饭店、酒店及景区从业人员的形象就是革命圣地的标志。为了增强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 应组织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班。通过专业的培训和革命精神、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 可以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革命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使他们了解到他们所代表的革命老区形象,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内涵, 使他们熟悉旅游业的发展和运行模式, 产生危机意识。在充分挖掘和培养当地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基础上, 积极创造条件, 从外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服务人员, 发挥能人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发展“红色旅游”是机遇, 是挑战, 是使命,更是责任。湖南在注重“红色旅游”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要注重“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支撑红色旅游发展的旅游人才, 在吃好祖宗饭的同时更造好子孙福, 使湖南的红色旅游这一朝阳产业不断发扬壮大, 使红色旅游的内涵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2004-12

[2]省旅游局.关于湖南红色旅游工作的汇报[Z].2005-03.[3]张丹阎,友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7).[4]罗茜,方世敏.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对策浅谈[J].湘潭大学学报,2006,(7).作者简介:邹照兰(1962-),女, 湖南汉寿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副教授;伍雁(1977-),女,湖南澧县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助教、研究生。

第二篇:湖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范文模版)

湖南和平之旅精品线路

湖南作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特别是抗战胜利后怀化市芷江抗日受降仪式,使得湖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尤为著名。

☆ 第一天用餐:中晚入住:早晨7:30接团在长沙接团,BUS宁乡花明楼(1.5小时),参观刘少奇故居花明楼(1.5小时),BUS韶山(1小时)参观毛泽东故居(60分钟),毛泽东铜像广场(30分钟),在毛家冲土菜馆用中餐,中餐后参观毛氏纪念馆(30分钟),西方山洞——滴水洞(60分钟),参观后车赴怀化,晚上入住怀化。

☆ 第二天用餐:早中晚入住:早餐后车赴芷江,游览抗战名称——芷江,游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历史见证,全球6座凯旋门(罗马、米兰、平壤、巴黎、柏林、芷江)之一的芷江抗日受降纪念坊,欣赏获上海吉尼斯纪录的、世界最大的风雨桥——龙津风雨桥,内陆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和平广场。BUS往集民俗风情、现代娱乐、度假休闲、森林观光一体的旅游大世界——侗文化城,晚餐后品尝侗家独有的风味餐——合拢宴(158/人,自费)。住怀化

☆ 第三天用餐:早中入住:早餐后参观有中国第一古商城之称的洪江古商城,漫步青石板,穿行在木窑子木屋群中,感受这横贯历史大漠,千年风雨沧桑的古城;聆听这座用完整商业语言诠释者生存命运的古城。午餐品尝湘西名菜——洪江血粑鸭,后乘车返长沙,结束愉快之旅。

第三篇:湖南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湖南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韶山,我心中久仰的圣地。几十年了,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一日能亲临韶山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近日,党委组织了韶山红色之旅去参观学习,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几天下来,感慨颇多,一言难尽!

当踏上韶山这块神圣而又美丽的地方的时候,我的心情都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了,总之是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了,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如此神圣的活动,能在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参观学习,感到无比的荣幸。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毛泽东纪念馆,里面记载了毛主席的一些历史资料和陈列了部分毛主席用过的工作生活用具,给我映像最深的是两副眼镜,毛主席勤奋读书时的样子这时仿佛已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毛主席做过的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接着,我们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来到这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队领导组织我们进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我此时的心情更加激动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在这神圣的地方,我又一次体会到了誓词的力量,每一个字都深刻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坚定信念,刻苦努力,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接着,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里面陈设简单而整洁,只有简单的床铺、桌椅等生活、工作用具,墙上陈列了当时的一些照片,仿佛我也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时的气息,回想起来,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付出,才换来我们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国家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韶山精神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广大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我们还要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韶山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我们离开的时候,时间虽短,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红色之旅不是一般意义的特色旅游,一座座历史遗址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历史风貌,以及自然风光,都会对我们产生永久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始终坚持两个“务必”。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

这次参观学习,使我受到了爱党、爱国的教育,使我了解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艰苦创业,使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使中华民族结束了旧时代,开始了新纪元。是中国共产党的励精图治,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民从受人奴役到当家作主,使国家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使我体会到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

马宇辉

第四篇: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抓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既是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和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人事厅、省统计局、省农业厅的统一布置,我们抽取了经济相对发达的沅江市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化县就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方式在沅江市和安化县,分别抽取经济发达、中等、落后及特色经济4个乡(镇)、12个村进行调查。总人口47327人,共有农村实用人才438人,其中男423人,女15人;生产型人才140人、经营型人才101人、技能带动型人才54人、科技服务型人才6人、社会服务型人才53人;中共党员117人;大学及以上学历1人,大专16人,高中或中专135人,初中255人,小学30人。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这24个村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38名,仅占农村人口的0.93%,比例过低。加之近年来许多优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致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更少。

2、人才结构不优。一是专业结构不优。从事种养和加工的实用人才占总量的32%,企业经营人才、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占16%,能工巧匠占12%。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专业结构问题更加突出,如安化县从事种养和加工的实用人才占总量的57%。二是年龄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年龄偏大,34岁以下的40人,仅占总量的9.1%;35岁-44岁的198人,占总量的45.2%;45岁以上的200人,占总量的45.6%。三是性别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中女性15人,仅占总量的3.4%。

3、整体素质偏低。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都是经过自身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而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绝大多数并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135人,只占总量的31%,大专学历16人,大学以上学历的仅1人,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拥有各级农民技师、技术员资格的仅15人;拥有各级技师、技工资格的仅25人;而且,几乎每一个行政村都没有专职的农民技术员,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本地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很多农民不掌握新技术,不会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热情。

4、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不足。一是人才培训缺乏经费支持。调研中我们发现,各镇、各涉农部门都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有着极高的热情,特别是在新技术推广普及过程中,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缺乏培训经费,使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各乡镇、涉农部门、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从财政上给予强力支持,把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5、没有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氛围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相关部门已经联合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进行开发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在培训时还缺乏培训的针对性,没有建立起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的制度,缺少相应的评价、使用、培养、激励保障机制。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农村实用人才中,通过机构培训的134人,不到三分之一;获得地厅级表彰奖励的农村实用人才仅5人,县级的也才19人。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农村实用人才使用机制。激发和释放农村实用人才潜能,调动和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关键。一是要政策倾斜,扶持人才创业发展,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二是要营造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舆论环境,在农村树立有用即人才、需要即人才、创造即人才的“农村实用人才观”,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三是要搭建平台,提高人才使用效益。紧紧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这一目标,把农村实用人才的使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结合起来,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使用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促进一方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

2、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素质教育办、职业中专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增加就业的机会。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

3、扩张人才总量。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引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撑。继续做好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推进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进程,并鼓励他们大胆创业、放心置业、安心兴业。要进一步为农村实用人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规定,逐步实现城乡人才的平等竞争。积极创建以县区为主体、以乡镇为基础的专业化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通过农村人才市场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个人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4、增加经费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采取“分级负担,适当补助”的原则,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各乡镇财政也要安排相应专项资金。同时,相关部门及乡镇要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人员编制、师资配备、经费投入上给予优惠扶持。各类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训予以支持。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资助实用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资模式。

5、强化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并保护其合法收入。积极扶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科技推广、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对实用人才在政治生活上给予关心,及时把思想素质好、贡献大,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内来,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站所人员和补充人员,在公开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优秀实用人才。建立乡镇、村干部联系优秀实用人才制度,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他们的发展解决实际困难;每年要选拔一批农村各类拔尖的优秀实用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优秀实用人才的典型事迹,起到树立一个典型、搞活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作用。

第五篇: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5月29日至6月6日,中央党校省部B班5名学员组成调研组,赴云南省进行了乡村旅游情况的调研。先后听取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保山、大理、丽江等地乡村旅游情况,与当地干部、农民座谈交流。我们认为,云南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工作实、效果好。尽管有些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但他们“以旅助农”的基本做法和成效,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给“三农”带来的主要变化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多,“三农”问题突出。近十多年来,他们借助旅游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旅助农”战略,使有条件发展旅游的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1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富裕了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目前,云南省凡是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客人吃一餐饭只收10元钱,但是源源不断的游客,日积月累的收入,使经营的农户很快富裕起来了。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丽江市有些乡镇旅游收入已占GDP50%左右。过去,束河古镇一直靠种地为生,村民人均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开展束河茶马古镇旅游项目以来,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该镇旅游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000多元。

2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了

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了许多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罗平县由于连年举办“黄花旅游节”,带动该县成为“三黄”、“三白”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三黄”是指菜油、生姜和蜂蜜,“三白”是指白薯、百合和白萝卜),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一般是当地有什么,游客买什么,村民就生产加工什么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有的加工业已经形成村镇及县域产业经济。大理市新华村是一个白族村落,村民有加工银器传统工艺。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村民们说:“小锤敲过一千年,一品富裕千万家”。在这里,农业已经成了农民的副业。

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3富余劳动力就业离土不离乡了

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村民很少有人到外地打工的,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像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并且大量吸纳了附近村寨和外地劳动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无论是家庭作坊,还是“农家乐”餐馆,多数都是“老板娘”支撑门面,而工艺品加工和经营,以及店铺、餐饮服务人员大约70%是女性。

4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改善了

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有了钱,首先就是造房子,这使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当

地政府规划的引导下,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应运而生。不仅像束河古镇、和顺古镇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还出现一批新建的民族村镇。

发展乡村旅游,也调动了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农民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有的还集资办教育、办医疗。丽江、大理的一些旅游村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达到95%。

5农村文明程度提高了

农民素质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少数民族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和顺古镇的百年图书馆焕发了青春,重新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乡风民俗更加文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按照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把村民联系起来,既有公平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行政、行业组织的管理交互作用。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丽江古城、束河镇等地方,每天游人如织,但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农民有了热爱家园的自豪感。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传承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一些旅游村镇,流过乡间的水系都是清澈的,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是经过精心呵护的,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

二、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做法

1着眼全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战略

云南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省份之一,资源优势、产业体系和客源市场都形成了很好的基础。省委、省政府较早地认识到,用城市和重点景区的旅游,带动乡村旅游,是破解 “三农”问题、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1992年,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2000年,还专门召开了全省乡村(民居)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后,云南省再次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把发展旅游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一批旅游扶贫项目和农业生态旅游示范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战略。

省委、省政府“以旅助农”的指导思想明确,上下认识一致,也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逐步在全省形成了省、州(市)、县,多层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凡是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普遍做出了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党委、政府统一谋划,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分类指导,打造不同发展模式

云南省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不尽相同。他们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农家乐”。这种模式,主要是地处城市或景区周边的村镇,利用交通便利、客源稳定等条件,引导农户按照管理规范开展旅游食宿接待服务。这种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的形式,深受农民欢迎。

第二种类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由政府主导,按市场化运作,用多种投资形式,依照政府规划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和服务,形成旅游景点。

第三种类型,依托大型景区开展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条长。一般大型

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有的可以参与接待服务,有的可以加工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比如,丽江的石鼓镇、黄山镇,大理的新华村、周城村等,都是靠加工旅游商品发展起来的。

3规范管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乡村旅游是对农民和基层组织有巨大吸引力的新生事物,很容易出现遍地开花、良莠不齐、资源破坏等问题。云南省在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就着眼解决“农民不会干、干部不会管”的问题,把“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管理起来”一并进行。明确提出要把管理和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前提,并作出多项硬性规定,制定了《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先后多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管理和规划方面的会议。目前,基本做到了:每个地区的乡村旅游,都有布局合理、开发适度的总体规划;每种乡村旅游的类型,都有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标准;每个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有生态、文化、环保等方面的把关部门。使乡村旅游逐步建立起了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机制。

云南省在对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培养、总结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为农民树标杆、教方法。他们把景区周边、城市近郊以及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古村古镇等不同的乡村旅游活动,大致分成十种模式,省市(州)县共同培养一批示范点,组织干部和农民就近现场观摩,并在同一类型中开展评先创优活动,涌现出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4个,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4整合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云南省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种组织联手的办法,协调一致地助农兴旅,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党政组织的主导作用。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一直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乡,过去是典型的“生产靠救济、花钱靠补助”的山区乡,市、区两级政府从扶持农民办“农家乐”起步,到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该乡已自建景区景点8个,其中:“滑草场”被评为全国20大健身景观之一。全乡83个自然村,55个开通了程控电话。发挥社会组织的助推作用。云南省注重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各级工、青、妇组织,以及一些协会、文联等社团组织,在促进乡村旅游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妇联系统在旅游行业开展了“巾帼建功活动”,广泛实施“巾帼旅游产业项目”,组织妇女就业培训,为妇女发展乡村旅游协调小额信贷项目,先后有5700多名妇女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为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并涌现出了一批农村妇女创业能手。

发挥村民组织的自治作用。开展乡村旅游的村镇,普遍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协会等各种农民自治组织,有的村镇还成立了旅游公司。腾冲县和顺镇与一家大型旅游公司进行合作,由于投入管理到位,特色鲜明,去年被中央电视台遴选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

三、对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涉农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乡村旅游也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轨道,这样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要让新农村建设目标覆盖到乡村旅游。“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也是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供服务,常抓不懈。

要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地方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性措施,乡村旅游要涵盖在大农业之中,使其享受必要的优惠政策。比如,有些扶持“三农”的资金,应允许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应制定

鼓励政策,使农民切实能够得到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能力。要让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兼顾到乡村旅游。各地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可以把旅游型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一种模式,积极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留有余地。这样做,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要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靠市场自然发育,靠农民自发行动,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一领导,完善机制,依法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也同其他“三农”工作一样,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政府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战略中,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机遇,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并用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力量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发展乡村旅游还必须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各级政府对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成立的新型组织,要加强引导,完善功能,规范管理,使这些组织真正起到开拓市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的作用,成为当地基层组织联系农民、指导工作的助手和纽带。3要重点解决发展乡村旅游的瓶颈性问题

下大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是发展乡村旅游普遍遇到的问题,很难靠基层组织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从今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利用旅游项目的牵引,调动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着力解决农民创业资金的问题。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多数是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较好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进入乡村旅游产业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投资。各级政府除实行政策扶持外,还要帮助农民疏通小额信贷渠道。对于一些较大开发项目,还要由政府帮助招商引资。

重视解决从业人员培训的问题。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从事旅游行业,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想办法解决培训场所和渠道问题。4要重视旅游小城镇的建设

旅游小城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点,也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云南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了60个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最近,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在云南省召开了旅游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云南省的经验,对全国加强旅游小城镇建设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应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筹考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和风景名胜区资源,合理安排旅游小城镇的布局。应着重处理好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既要切实体现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又要使其具备旅游服务的各项功能,切实防止乱开发、乱建设。

突出特色,提升魅力。这是建设旅游小城镇的灵魂。旅游小城镇与其他城镇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是一处民居,而且还是一个旅游产品,具有吸引游客的特色和魅力。

强化保护,持续发展。发展旅游小城镇,并不是都要建新城,主要是对旅游资源较为富集和独特的村镇,进行改造完善。要把保护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建设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利用性保护,使历史文脉得到延续,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5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

不是普遍推行。所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要因地而宜。发展乡村旅游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不是什么地方和什么条件都可以搞,就全国广大农村而言,能够形成乡村旅游产业的地方只是部分地区,主要是在有资源、有财源、有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起来。

要因人而宜。即便是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或已经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也不是人人户户都要从事旅游。这既有村民自身素质及偏好方面的原因,也是农村经济的多元性决定的。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不应该强求一律;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调剂劳动力资源的规律,不应有更多的行政干预。

要因时而宜。虽然很多乡村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可能资源优势更大,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开展乡村旅游的时机还不成熟。如果低水平地开发,低效益地运行,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给农民投资带来风险。因此,一定要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

下载关于湖南红色旅游地区旅游人才的调查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湖南红色旅游地区旅游人才的调查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XX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和思考一、关于社会工作(一)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

    湖南湘中地区旅游洼地的探讨(初稿提纲)

    旅游业由于极强的关联性使得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对落后地区来说。湘中地区属于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相比优势并不十分突出,是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最近几年......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张 宁 人才工作是一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共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湖南韶山,长沙

    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在“七一”建党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怀着对伟人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湖南韶山和长沙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踏着伟人曾经生活、学习、革命的足迹,瞻仰了伟人......

    地区人才工作汇报材料

    地区人才工作汇报材料一、我区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1、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升。我区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截止2008年底,按照新的人才统计口径测算,硚口地区人才总量约为5.5万人,占......

    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调查和思考

    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调查和思考 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调查和思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老干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更好地推动我市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发放征......

    湖南地区SP合同

    湖南地区SP合同 甲方: 通信地址: 邮编: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E-Mail:乙方: 通信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E-Mail: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意愿达成本协议书,并郑......

    2013湖南地区高考指南

    更多高考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 报名时间 湖南2013年高考统一时间:11月15日至25日。报名流程 1.所有考生须通过网上报名(湖南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高考报名窗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