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乡镇政府运行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乡镇政府运行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按照部党组的要求和人事教育司的统一安排,山西调研蹲点组于2011年10月21日到达山西后即开始了调研蹲点活动,这期间,结合区划地名司开展的特大型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创新研究工作,就对乡镇政府的运行、执政、行政管理情况以及乡镇干部的所思所想、所诉所求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调研方式和调研乡镇的选择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既有集体座谈,也有个人约谈;既有正式的调研,也有非正式的闲谈;既向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了解情况,也倾听乡镇一般干部、村干部和普通村民的所思所想;在调研乡镇的选取上:既有规模较大的,也有规模较小的,既有经济发展较好的,也有比较落后的;既有平原乡镇,也有偏远山区乡镇。通过调研蹲点,我对乡镇的工作和乡镇政府的运行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真实、深刻的认识、总体感觉是:乡镇政权在国家政权体系建设起着基础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镇政府责任大、权力小,乡镇干部非常辛苦;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有待逐步改革创新。
一、矛盾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
经费需求,更谈不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政府办公楼冬季的煤炭钱在15万元左右,由于资金缺乏,每年都要欠债10多万元。每次买炭,都要乡党委会研究决定,因为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的政府办公楼是用上级拨付的建设乡文化站的专用资金建设的,由于缺口很大,镇政府至今欠外债100多万元。有的乡镇外债高达几百万元,少数乡镇负债超千万元。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一些乡镇政府出现了挤占村级管理费、挪用社会抚养费返还(计划生育罚款,属计划生育专用)、截留挪用各种项目款、专项款等违法违规现象,有些乡镇领导为此还触犯了法律。
从人员编制方面来看,各乡镇人员编制依规模差异的数量不等,但相对于所承担的工作量来说总体上很少。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地处山区,全乡面积167平方公里,下辖33个行政村,其中有13个自然村地处非常偏远的山区,目前该乡仅有行政编制人员25人、事业编制人员23人,聘任人员2人,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计划生育等工作的成本非常高,任务相当繁重;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人口近4万人,建成区面积过6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辖区内个体企业200多家。目前该镇行政编制34人,实际在编人员仅16人。事业编制30人,实际在编人员
题较重。如公益事业的建设包括村容村貌的整治、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超出50万元的要到县一级招投标,办事程序太繁琐,不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经常因审批环节过多,时间过长而错过了工程建设的最好时机,还增加了建设的隐性成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的落地、民生工程的建设等因相关手续批示不下来而摞荒现象经常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乡镇政府与上一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不明确,突出表现为实施行政执法权的主体不明晰,实施行政执法权的主体与履行管理职责的管理者分离,权责分离,导致乡镇政府在管理上的滞后缺失。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公路治超、环境保护、信访稳定等属于“一票否决”,责任追究的事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政府责无旁贷的要履行管理职责,但这些工作的执法权却在上一级政府与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没有执法权,但在这些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就拿乡镇政府开刀,乡镇干部时刻提心吊胆,轻则摘帽子、挨板子、受处分,重则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用他们的话形容是:出太阳怕,怕发生森林火灾;下雨怕,怕发生水灾和地质灾害;不出太阳不下雨也怕,怕发生交通事故或者不稳定事件;管也不对,不管也不对,管是越权违法,不管是失职、渎职,如风箱里的老
财力和精力等原因,许多工作欲罢不能、欲办不成,到头来完不成任务就“刮胡子”,出了问题就“摘帽子”,乡镇领导经常处于各种矛盾的旋涡,整天疲于应付,感到身不由己,力不从心。
由于乡镇政府财权、事权、人权都在上面,乡镇为了搞建设、上项目,甚至本属于自身发展的事情,都要向上级实权部门请示汇报,打通关节,以取得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因为许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决定权不在乡镇,上级部门掌握生杀大权,不去“活动”、不去“争取”,不但会“一事无成”,就连日常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所以乡镇领导只能唯上是听,哪路神仙都不敢得罪,哪个领导,哪个部门说的话都得服从,至此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就只得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不分白天和黑夜,乡镇干部形象地说他们的工作是“五加二”、“白加黑”。由于存在区域差,乡镇干部的工资要比同级别的市县干部低20-30%,担负责任大,工作强度高,工资待遇低,导致部分乡镇干部内心出现了失衡感,甚至产生了怨气,长此以往,会对基层政权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忧”是指乡镇干部特别是一些党政主要领导,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必存忧虑。许多乡镇干部反映,现在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与农民之
化财力分布。各级财政的财力支出要继续向基层倾斜,县级政府要提高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赋予乡镇履行政府职能的必要财力,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进行。
(二)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按照“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服务”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总要求,根据责任、权力、经费保障对等的原则,科学划分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职能,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不能转给或变相转乡镇政府承担。上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依法将任务委托给乡镇政府的必须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并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并分清责任。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严禁把不属于乡镇职能范围的事项列入对乡镇的工作考核。要进一步规范上级部门派出机构,严格控制向特大型乡镇派出机构,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上级主管部门不得自行向乡镇派出机构。按有关规定已派出的,要主动加强与乡镇的沟通与协调,其党群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主要领导的人事任免、调动要事先征求乡镇意见。乡镇要切实加强对上级部门派出机构的协调与监督。上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不得擅自上收乡镇机构和事业站所,确需上收的要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三)适当增加并分类确定乡镇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在现有
第二篇: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调查和思考
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调查和思考
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调查和思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老干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更好地推动我市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上门征求意见、网上留言等方式,向各单位老干部工作者、局机关干部群众、市委和苏州市老干部局以及部分离退休干部就我局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统计摸底和专题调研。最后,坚持点面结合,对调研和统计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们有一支思想
端正、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素质比较过硬的老干部工作人员队伍,很多同志长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工作着,各项任务完成得比较出色,但随着老干部群体已进入“双高期”,其养老、医疗、生活以及参加活动、党建、学习等都面临许多新问题,使得当前许多地方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与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呈现不相适应的状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与与时俱进的要求不相适应。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岗位光荣、责任重大。而作为老干部工作人员,为老干部服务就意味着奉献,往往是艰辛的付出与个人所得不能成正比。但少数同志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老化,习惯沿袭老一套,一提“要实现老干部工作与时俱时”,就说“还是老做法,落实‘两个待遇”;有的受当前社会敬权敬钱不敬老的思潮影响,认为从事老干部工作一无权、二无钱,求人费力不讨好,觉得政治前途
渺茫,职位受限难提拔,“船到码头车到站”,没有岗位自豪感;有的认为老干部工作是侍候老的、照顾病的、送走死的,没有多大的出息,满足于“没有闹事上访的就行”。凡此种种,思想波动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消极沉闷,工作标准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使得精心谋事、潜心干事、用心成事成为空话。
二是能力素质与业务精通的要求不相适应。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积极为老干部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和谐环境,确保他们安享晚年、健康长寿,是老干部工作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老干部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政策、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但多数人因未受过专业学习,有的甚至连短期业务培训也未参加过,政策不懂、业务不熟,导致对老干部提出的问题解释不清楚、答复不明确、解决不彻底,甚至好心做错事。有的只热衷
于担负传达文件、走访慰问、开展基本活动等一般事务性任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积累业务知识、掌握相关政策、探索工作方法。
三是工作作风与深入细致的要求不相适应。琐碎、繁杂、紧迫是老干部工作的突出特点。要做好服务性很强的老干部工作,作为老干部工作人员既要有听得进闲话的耐心,又要有把事情做下去的恒心,始终保持务实的作风,但有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凡事等待领导的指示,遇到棘手问题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很少深入基层调研老干部工作,养成了守摊子、看门子的习气。有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只喜欢做常规性事务,在逆境中工作畏难情绪大,对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思考不深,对社会变革中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缺乏预见性和超前防范性,遇到难题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寻找对策,对诸如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报送信息等工作避之唯恐不及。
四是服务方式与以人为本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在老干部群体中,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差距较大,我市老干部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75岁,一半以上已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1/3的老干部年龄相对较轻、文化程度较高、身体素质较好,有27名老干部居住在外地,有50多名居住在乡下。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居住地的分散,使他们追求物质文化的需求不尽相同,要因人而异、分别对待。其中进入“双高”期的老同志,平时突发急病多、特殊需求多、不可预测情况多,随时需要提供特殊照顾;处于低龄化的老干部,有的从健康状况出发,既要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更要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这就要求老干部工作人员必须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做到生活服务与精神服务并举。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只热衷于送钱送物等生活服务,不擅长提供文体娱乐、健康保养、政治学习等精神服务,服务层面窄,难以满足老干部多元化需求的愿望。
二、应对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没有一流的工作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工作。近年来,我们针对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老干部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实际,按照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紧紧扣住“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精通、作风上过硬、老干部信得过”的标准,积极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抓思想,固宗旨。加强思想建设,是把老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上新水平的前提。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要使老干部工作人员把“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要筑牢思想根基,确保大家对工作的热心。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月一次中心组专题学习,每周一次党员干部理论学习
日,为每个干部配发专用学习笔记本,定期进行检查。特别是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等主题教育中,我们都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带头思考、带头分析、带头整改、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除此之外,还适时组织大家观看反腐教育片进行警示教育、赴茅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强化了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了服务理念,培养了爱岗敬业精神,为干部职工注入了思想活力。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我们采取组织安排、领导约谈、职工找谈相给合的办法开展谈心活动,并坚持做到“五个必谈”,即工作人员工作和思想波动时必谈,家庭生活遇到困难时必谈,群众反映较多或民主测评较差时必谈,工作
中取得成绩或出现失误时必谈,职位和岗位变动时必谈。通过解扣化瘀,从而有效地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把心思凝聚到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专心致志钻研业务,全力以赴干好工作。
抓学习,强素质。提升能力素质,是把老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上新水平的关键。实践表明,光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而没有执行的能力,无异于海市蜃楼。着眼于解决当前老干部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结合个人实践,我感到,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提高能力素质。一是重视业务培训。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的形式,对全市老干部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把以来部分中央、省、市以及太仓市有关老干部工作方面的相关政策,汇编成《老干部工作文件选编》,老干部工作人员人手一册。利用每季召开的工作例会,宣传解释老干部工作新政策,当场解答疑难问题;对新任老干部工作者以开办培训
班形式进行业务政策的培训;所有老干部工作者每两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确保所有老干部工作者都能熟悉政策,积极工作。二是强化岗位锻炼。岗位是最好的锻炼平台,平时不定期对老干部基本情况、老干部工作政策规定、管理服务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应对措施等主要内容进行抽查,结合大项工作和重大活动,交任务、压担子,有意识地让他们独挡一面,在历练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政策运用、具体业务、调查研究、管理服务等能力。三是抓好随机帮带。我局现有16名老干部工作人员,既有工作经验较丰富,在老干部中有一定威信的年龄偏大一点的老同志,也有政治上趋于成熟,工作积极向上的中年同志,还有学历和工作热情较高、思维敏捷的年轻同志,形成了较好的配置。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丰富的、政治上成熟的给年轻的一点一滴传经验,一招一式教方法,使新同志迅速地进入角色,能力明显提高。四是搞好学习交流。为学习兄弟单位先
进经验,取长补短,近年来,我们“三区、两市、一院”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老干部工作研讨会,着眼于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居家养老、丰富老干部晚年生活、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等主题开展讨论,通过研讨,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一世范文网
抓作风,树形象。加强作风建设,是把老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上新水平的基本要求。老干部工作人员,其实就是“高级服务员”,扎实的作风是超脱于学识和能力之上的一种可贵品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在机关组织开展“三问三看”活动,就是要求每一个干部职工问一问自已究竟为老干部工作作了多少奉献,看一看工作作风是否务实;问一问自己究竟为离退休老干部办了多少事,看一看工作成效是否明显;问一问自己究竟为克难解困想了多少办法,看一看工作本领是否增强。通过“三问三看”,从而在机关干部中大力倡导知实情、谈
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把那些身患重病、空巢独居、行走不便、享受等级护理和日常生活困难等40名离休干部登记造册,机关按办公室、服务科、活动科分为3个组,定期上门服务。三是推行“一线工作法”。干部党员要深入街道、社区、深入各个单位、部门、深入老干部家中、邻里调查了解情况,并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感情在一线联络、工作在一线落实,解决不了的重大事情在第一时间汇报。四是落实“五必访”制度,即节假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困难必访、老干部去世必访、发生纠纷必访。
抓制度,促规范。加强制度建设,是把老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上新水平的重要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我们坚持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做到单项业务有标准,日常管理有尺度,落实工作有要求。一是建立老干部工作例会制度和联系老干部制度。通过每季召开
各单位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例会,分析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工作对策和解决1 2 下一页
第三篇:乡镇政府采购工作运行程序
乡镇政府采购工作运行程序
乡镇政府采购工作运行程序
各乡镇财政所:
根据《平利县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平利县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现将乡镇政府采购工作具体运行程序通知如下:
一、采购的审批
乡镇各单位凡购置
政府采购目录内批量或单项在5000元以上的货物、车辆保险和2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都必须纳入政府采购,由采购单位填报政府采购审批表(一式三份),财政所负责收集后,对采购资金来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每月未报财政局采购管理股(工程项目必须付工程预算),由采购管理股汇总审核后,根据采购规模报局领导或采购委员会集中审批,并将审批后的采购项目及时通知各财政所,由各所负责归集采购资金。
二、采购资金的审核与归集
各乡镇的政府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所代为管理,在会计站设立政府采购专户(过渡户),财政所根据批准的采购项目,通知采购单位将采购预算资金划转采购专户,由财政所给采购单位开具结算票据,会计站进行帐务处理,采购资金到专户后,财政所应及时通知采管理购股。
三、采购的执行
采购管理股接到采购资金到专户的通知后,将采购审批表转政府采购中心,由采购中心按规定程序和方式组织采购。
四、采购的验收与结算
采购的货物、工程、服务到位后,由财政所资产管理员与采购单位共同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填写验收结算单(一式四份),签注验收意见和验收人员,加盖验收单位公章,供应商凭验收结算单和正式发票到会计站办理资金结算手续。如有结余资金,及时退回采购单位,采购活动结束。
五、具体帐务处理
1、专户收到单位采购款:
采购专户: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款--某采购单位
采购单位:借:应收款--采购专户
贷:银行存款
2、货物验收后进行资金结算:
采购专户凭结算单记帐:借:应付款--某采购单位
贷:银行存款
采购单位凭结算单位、审批表、合同、正式发票记帐:
借:经费支出(事业单位为事业支出)
贷:应收款--采购专户
同时记: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如果有结余资金,采购单位开结算票据收回资金:
采购专户:
借:应付款--某单位
贷:银行存款
采购单位: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款--采购专户
从2005年6月1日起,各财政所要严格按此采购工作中程序组织本乡镇的政府采购工作。具体业务由各财政所国有资产专管员负责办理。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就如何加快发展金塔现代农业产业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现状
现代农业是与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紧密相关的产业,是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的惯性使然和农业自身的弱质状况,我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十分突出。
1、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调整比例不尽合理。县乡各级组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信息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为17∶89∶4,牧草比例偏小;大农业内部农、林、牧、渔、服务业各业比重为35.6∶0.1∶10.7∶0.1∶53.5,林业和渔业比重太低;一、二、三产比重为47∶18∶35,表现为一、二、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太小。
2、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但产业风险逐年加剧。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形成了棉花和肉羊两大优势和支柱产业,“两白”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奠定了“全省第一产棉大县”和“全省农区最大养羊县”的地位。但全县农村经济受棉花产业的影响过大,“棉花经济”特征明显,辅助和后续产业不强,棉花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产业过于单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
3、科技推广力度加大但创新能力明显滞后。“十五”期间,我县推广普及了各类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430多个,推广了地膜覆盖、设施种养、病虫害综防等10项常规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胚胎移植等10项高新技术,全县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为推动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品牌农业发展滞后、高新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4、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但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初步建成了30万亩优质棉花、2万亩制种、百万只肉羊等种养业生产基地,培育扶持了西域阳光、康源油脂、金信蔬菜、神舟纺纱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农产品不出县即可实现加工增值,延长了产业链条。但是农业产业化整体还处于初级水平,呈现出“两多两低三少”,即低档产品多、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少、出口产品少、花色品种少。缺乏高档、名牌产品和支撑拉动金塔经济发展的规模龙头企业。
5、基础建设不断加强但局部生态趋于恶化。依托鸳鸯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黑河节水改造、日协节水治沙、“三北”防护和退耕还林等项目,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林地建设,全县灌溉水利用率达到了51%,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50.6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08%,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32.8%,封育天然植被230万亩,但近年大面积开荒,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扩张,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及西部风沙干旱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草场和林地枯萎、退化,砍伐林木、过渡放牧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6、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但功能发挥仍显不足。建立和完善了县、乡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核定了人员编制和工资,初步实现了农牧业生产的全程化服务。但乡镇涉农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人员不到位、工作量大、工资水平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影响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农民素质有所提高但小农经济意识依然浓厚。依托“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项目和“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开展了农民科技培训,累计完成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341人、“阳光工程”学员2500人,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在长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影响下,农民生产经营“小而全”的做法根深蒂固,农民一家一户耕地面积小,田块零星分散,种养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技术欠缺、生产落后、收入偏低、缺乏诚信意识,仍是最需要扶持帮助的一大群体。
8、农村改革逐步深化但基层矛盾不容忽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迈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步伐。但是,农民综合素质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集约化经营困难、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增强为农服务水平为抓手,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努力把金塔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园、酒嘉地区的后花园和卫星发射基地的后勤生活保障基地。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产业发展与推进城乡统筹相结合、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法制农业建设相结合,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突出农业内部三业并举,加快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产业布局、鲜明的产业特色、高效的产业结构、发达的产品加工、活跃的农业服务,使农业由传统的产品或原料产业转变为与现代工业相协调的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综合产业。具体地讲:就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两白”产业;突破性地抓好日光温室、精细加工菜和高效葡萄种植;下大力气抓好高效制种、优质红枣种植;稳定提高水产养殖,扩大特禽养殖,提高名特优比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突出特色,兴办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发展目标是:棉花产业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肉羊产业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只以上,特色高效产业发展12万亩;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弓棚蔬菜、精细加工蔬菜5万亩;发展库尔勒香梨、套种红枣、高效葡萄4万亩;发展对外高效制种3万亩;发展特禽、水产养殖10万只。
力争“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7%。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加以推进,重点加快“三个调整”:一是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种养效益。积极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加快新品种引进,挖掘本地优势,加快建设棉花良种、优质畜禽、高效制种、加工蔬菜等一批规模大、区域特色明显的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优质品种和养殖业的比重。二是加快农业空间布局调整,不断提高规划水平。种植业上,在全面发展优质棉种植的基础上,依托城郊和毗邻十号、十四号基地的地域优势,以金塔镇和航天镇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和观光休闲农业;以羊井子湾乡和新开发的农林场站为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葡萄和酿酒葡萄;依托敦煌种业公司,重点以中东镇为主,辐射带动西坝、古城、三合发展蔬菜、瓜类、花卉等高效对外制种;以航天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套种红枣;依托西域阳光集团、金信食品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企业,重点以金塔镇、三合乡、东坝镇为主,发展各类加工蔬菜种植。畜牧业上,顺应城镇化、生态化发展要求,建立高标准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淘汰非设施化规模养殖场;重点在西坝乡、鼎新镇、东坝镇等乡镇发展优质肉羊基地;城郊地区大力发展奶牛产业,保证城市居民对牛奶的需求;利用鼎新片和鸳鸯池、解放村水库的水资源,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和建设休闲渔业基地。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重点打造优质棉花、加工蔬菜、日光温室蔬菜、高效葡萄、对外制种、特色红枣等六个产业基地,逐步使每个乡镇都能形成至少一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批高效产业区、产业带,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基地。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产业。
农业技术水平高低是支撑特色优势产业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一是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切实把建设新型种业体系,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举措来抓,围绕优质棉、肉羊、果蔬等,引进推广一批适应产业化发展和加工需要的优良新品种,在棉花上,重点引进jd-
3、jd-
4、新石k4、丰棉8号新品种,为提质增效,现有常规品种逐步向杂交品种过渡,大力引进西北内陆杂交棉新品种,加大推广力度;在肉羊上,重点引进道塞特、杜泊、夏洛莱、萨福克、波尔山羊等优质肉羊新品种;在林果上,重点引进酥梨系列、库尔勒香梨、堤子系列葡萄、油桃、仁用杏等优良品种;在水产业上,引进罗鲱鱼、鲑鳟鱼、河蟹等优良品种,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良种化。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技术、平衡施肥、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低能耗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清洁能源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促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三大体系建设,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县级并争创国、省级农业技术标准,加快金塔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
3、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举措。重点要在培植市场主体、打造优势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力争5年内新上龙头加工企业10个,其中有2至3家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做大龙头企业规模,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聚集,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二是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通过发展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分散的农业生产整合起来,将产加销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和企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三是加大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注册绿色农产品品牌;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继续培植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水、土、气的监测,控制工业污染物,遏制农业自身污染。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结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实行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着力做大做强现有优势品牌如大柴梦瓜菜、金雪棉种、鸳鸯河蟹、飞富面粉等,加大品牌的开发和推介力度,形成一批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名牌产品。
4、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创新平台。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一是加速建设农村中介服务机构。依托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技术,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或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二是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由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鼓励、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专合组织,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工作考核制度,实行工作绩效、职称评定和职级待遇“三挂钩”,鼓励县、乡优秀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建科技实体,实施科技项目,从事科技创业,实现“人才进村”,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搭建农业科研和农村生产的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致富信息服务。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项目建设步伐,以项目带动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鸳鸯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黑河节水改造工程、日协节水、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把解决干旱缺水和水资源利用摆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努力建设节水高效的农业灌溉体系、洁净方便的农村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统一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高效合理的农田建管体系和先进适用的水科技服务体系,实行水价市场化运作,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农田林网建设依托日协治沙、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等项目,补植改造农田林网、整村整组推进村镇绿化、加快以高接换优库尔勒香梨为主的优质经济林果基地建设、以酒航公路为主的绿色通道建设和县城“两库一湖一溪”为主的城区景观带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态和生活环境。加大道路建设和沼气入户工程,力争道路硬化500公里,沼气入户1万户,新建高标准住房5000户,改建1.5万户;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适应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需要及大力发展工业型、城郊型、生态型农业所需的新机具、新技术,加速向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过渡。
6、加大现代农业投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视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向农业投入的资金,由财政、农牧部门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科学合理地解决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用水体制改革和土地使用体制等各项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统分结合、合理有度、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新体制。重点要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7、加快科技信息建设步伐,整合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资源。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发展中介性、经营分离性”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努力使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延伸至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加快整合现有党政网、科技网、农业信息网等传媒资源,采用“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等多种接入手段,切实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行统一、定期的信息发布制度,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科技信息。加强科技部门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科技信息交换制度,实现涉农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8、大力实施依法治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涉农单位的依法治农护农的法制观念,营造出良好的农业行政执法的环境;二是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坑农、害农案件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假冒伪劣农资和农产品以劣充优、以次充好流入市场,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三是加强农业执法队伍自身建设,确保从严执法,公正执法和规范执法,农业执法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明显提高。
第五篇:宜兴环保产业调查和思考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环保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基本概况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属于无锡高新区“一区两园”中的“一园”,是当时唯一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也是唯一以环保产业特色命名的高新区,是科技部和环保部共同管理与支持单位,列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发展计划。
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基础
宜兴环科园历经40多年的产业发展史、20多年建园史,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1、区位区域优势明显。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三角中心,水陆交通方便快捷、四通八达,宁杭高速、锡宜高速、芜申运河以及宁杭高铁穿境而过,上海虹桥、南京禄口、杭州萧山等六大机场毗邻周边,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市内建有保税仓库、水路二类口岸和海关直通点,可为对外贸易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环科园与宜兴中心城区比邻,高铁站和高速口都在园区境内,交通条件优越。
2、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宜兴环科园面朝铜官山,中居生态氿,西临西太湖,依山傍水,形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的自然风貌,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区域规划面积从初期4平方公里,后拓展到15平方公里。2011年与西部相连的新街街道实施“园街一体”整合,扩展到103平方公里,2012年,北部紧邻的高塍镇由环科园托管实施统筹发展,区域面积达212平方公里,形成包括核心区、新街街道、高塍镇“一园三区”格局。“十二五”一开局,园区实施“高举高打、重构发展”
战略,专门聘请原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总规划师时匡及其团队来担纲编制空间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同时引进国内外一流规划团队围绕“环科新城”建设编制产业规划、水域规划等一系列控制性规划,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建设新体系。新规划“一园三区”中核心A区主要突出“优”,实施腾笼换鸟,提升内质,做强高端承载,优化城市形象;新街B区主要突出“控”,涵养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控制项目开发,作为未来发展的预留区;高塍C区主要突出“拓”,拓展有形空间,变为有用空间,重点布局大环保、大节能主题的重大项目、园中园项目,形成大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全域环保节能产业公园。
3、产业文化基因厚重。宜兴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脉厚重的城市,拥有上万年的开发史、7000年的制陶史、2200年的建县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文尚教的城市,涌现了25位“两院”院士,万名教授和徐悲鸿、吴冠中、吴大羽等一大批书画界名家,素有“教授之乡”、“院士之乡”、“书画之乡”的美誉。在耕读文化的浸润下,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环保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影响力大,也赢得了“中国环保之乡”的美誉。起步于70年代的宜兴环保产业,是中国环保的全程参与者和发展见证者,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15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环保产业集群,造就了10万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其中环保专业研发人员8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20000多名,专业市场营销人员近万名。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和以色列魏兹曼科研所等海内外环保专业研究机构都在园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国内环保技术领域的钱易、李圭白、张杰、曲久辉、任南琪、陈吉宁等上百名知名专家加盟宜兴环保技术创新,国内以资本胜出的环保企业和上市公司都把宜兴作为采购目的地,国家节能降耗
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4个国家、省级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发展联盟落户宜兴,形成了支撑环保产业持续发展的独特产业文化基因。
4、产业集群优势突出。宜兴环保是从水处理技术开始,当年,高塍镇的一批青年到上海创业开辟了一片市场,到目前已形成了以环保工程承包为龙头,以环保设备制造为重点,以原辅材料及零部件配套为支撑的完整的产业链条。环保产品涉及水、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等六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其中以给水、排水、循环水、污水处理等为主的多系列、多品种水处理设备和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最大的水处理产业装备生产集聚地,环保产品年销售规模达500亿元,其中水处理占到70%,水处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形成了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物流仓储、销售与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是中国环保企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的产业集聚区。
5、载体支撑功能完善。近年来,围绕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功能承,采取规划先行、园区引导、多元投入的发展模式,投资100多亿元,规划建设了200万平方米的各类功能性载体。目前,园区投资建设的环保科技大厦、科技孵化园、国际环保展示中心、人才培训基地、人才公寓、大学科技园等六大功能性载体已经投用;宜兴环保科技创业中心、卓易软件园等4家国家与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业入驻孵化;总面积13万平米的宜兴国际环保城,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最大的环保装备和产品的集散交易中心,国内外近千家环保企业入驻交易,并成功举办了4届环保产品和技术装备交易会。同时,按照搭建高端平台、促进高位发展的思路,启动了国家环保装备检验检测中心、环保物联网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宜环保联合大学等一批高端平台建设,环保论坛会展中心、青梅园环保谷等一批功能性载体正在规划建设中。
6、技术创新实力增强。始终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主引擎,矢志不渝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到目前为止,有73家企业被国家认定为高新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其中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建成了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一环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15家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3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园区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长期合作关系,每年转化科技成果120多项。近三年中,园区130多家企业承担并实施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有5家企业承担了国家水专项,13家企业承担国家863项目,5家企业承担了国家环境类支撑计划项目,23家企业承担了国家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11家企业承担了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一批企业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7、国际合作加快推进。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切实提升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园区与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8个国家建立了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并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聘任了专业的商务代表。与20多个国家在新能源、环保清洁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对接,一大批国际先进技术在园区企业中实施转化。上月中旬,荷兰北布拉邦省副省长保罗先生又带领了一批20多人的环保代表团来到宜兴,为这两个示范项目的竣工投产剪彩(荷
兰海卓森公司与宜兴协联热电公司的厌氧消化项目、荷兰B&C公司与无锡金鹏公司的金属切削液乳化废水处理项目)。环保企业鹏鹞、泛亚、泉溪、中昱等5家在境外实现成功上市;江苏一环、泛太创业等7家企业赴马来西亚、尼日利亚、俄罗斯、美国设立生产基地和代表处;凌志环保、龙州环保、津宜水工业等企业在孟加拉国、越南等多个国家承接水处理总承包工程;凌志环保、江华集团分别与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耶达研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创新研究院;哈工大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与国际水协会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合作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威立雅、凯丹、苏伊士等一批国际知名环保公司多次来园考察,并与多家环保企业洽谈并购合作意向,环保产业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
8、部省聚焦园区发展。依托环保产业集群优势和创新发展优势,国家科技部等部委与江苏省政府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中聚焦环科园。商务部和科技部的“科技兴贸环保节能创新基地”、科技部的“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组部的“国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工信部的“中国环保装备新型化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家环保装备质量检验监督中心”、环保部的“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的“节能环保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江苏省政府的“江苏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载体平台相继落户。其中,我们与环境保护部东盟中心启动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基地项目以来,已就筹建中柬环保中心、建立中国—东盟环保企业工商理事会达成了协议,联合编制了《宜兴市环保产业提升国际化水平发展规划纲要》,相关内容写入了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的《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中,在东盟的环保合作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是今年10月26日,科技部联合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宜兴主办了“首届中国宜兴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并签署了《部省共同推进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创新发展合作计划》,明确了10个方面的支持重点,并建立了定期会商等长效工作机制,等等,这些都为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与契机。
三、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愿景
尽管我们和一个成熟园区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但是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依托基因优质的环保底蕴,支撑着它不可撼动的地位——环科园仍然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环保专业园区,宜兴仍然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环保产业集聚地,因此,在这块版图上,我们希望做一个不同寻常的园区。
从园区发展上,我们确立的功能定位是“两区两地”:中国最具特色的环保专业论坛商务会展区、长三角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低碳新城示范区、世界一流的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及制造基地、宜兴西部山水相依的生态游憩宜居栖息地;新城定位是“三城”:环保智造城、现代服务城、低碳宜居城。
从形态质态上,主要是围绕“生态园区,低碳建筑,绿色产业”三大重点,丰富和扩大“环保”的内涵,以生态、生活、生产为发展路径,建设一个全域性的节能环保产业公园,加快建设一座山、水、城相得益彰的“中国环保之都”。
环保国际化是打造环保产业升级版的必然趋势。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环保国际化、高端化战略,依托科技部支持的东风,以“瞄准世界一流,打响中国第一”为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强策划,以更高定位、高标准、更新目标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环保第一园”,致力打造全球环保中枢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