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时间:2019-05-14 02:0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第一篇: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海洋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第二空间,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开发价值,海洋经济亦称之谓“蓝色产业”。温州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实施“海上温州”战略;今年提出实施“一港三城”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龙湾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的温州城市副中心区,既是温州市建设“海上温州”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前沿,又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战略的腹地,为建设海洋经济大区聚集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做好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文章,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对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当前我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区发展海洋经济优势。

由于我区的区位优势,无论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还是外部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综合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意识不断强化,海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份量逐年增大,发展势头良好,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比较突出。龙湾是一个海洋大区,拥有海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1.5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1公里,各类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渔业、港口、旅游、滩涂四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的滩涂面积21万多亩,140多平方公里,已开发用于海水养殖的围塘3.4万亩。渔业方面,我区是全省海水养殖大区,也是全市最大的海水围塘养殖县(市、区)。随着永兴围垦北片、海滨围垦、天成围垦、半岛工程围垦项目不断建成,沿海高标准堤塘实现全面闭合,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海涂养殖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滩涂优势产业带生物资源丰富,鱼、虾、贝、蟹品种繁多,共有14个门类100多种,拥有丰富的锯缘青蟹、缢蛏等养殖苗种。瓯江口水域有丰富的鲻鱼、脊尾白虾、长尾对虾、刀额对虾、尖吻鲈鱼等苗种资源。在海洋港口方面,龙湾港是目前温州市最大港区,拥有龙湾、状元大型港区及三个国家二级群众渔港,是浙南、闽北和江西、湖南等地的重要港口。金温铁路直通港区、航空直达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湾港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长达61公里大陆海岸线可建各类吨级码头,泊位长达20公里,加之温州活跃的产业优势,为发展港口仓储运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在海洋旅游方面,依山傍海,尤其是滨海休闲渔业已初露端倪。享有瓯江篷莱之称的灵昆岛,是我市规划中旅游度假区,被誉为“东海第一堤”的永强高标准堤塘颇具特色;闻名遐迩的中秋时节梅头观潮景观,临江的炮台山遗址等等,使我区海洋旅游开发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将建的行政中心区,滨海新区、高新技术园区、扶贫开发区三大沿江工业产业带和机场大道、在建的瓯海大道二条黄金经济走廊的强大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优势为发展滨海临港产业,全面扩张海洋经济的总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平台。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产业是海洋渔业(一产)、海洋开采业(二产)和港口仓储和海洋运输业(三产)。作为一产的海洋渔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几年发展也很快,200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7.4亿元,其中海洋渔业产值达2.454亿元,水产品总量1.29万吨,其他海洋产业产值4.946亿元。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海水围垦养殖面积达3.4万亩,养殖户346家,总产量10126吨,总产值1.83亿元,其中贝类产品文蛤远销日本,年出口量达到4000多吨,出口创汇5000多万元。一批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一批养殖产业大户向龙头企业迈进,全区100亩以上已达100多家,500亩以上达20多家,规模经营和主导产品的规模生产效益显著,涌现出一大批具产、供、销、加工能力的龙头养殖企业,目前,全区年产水产品产值100万元以上海水养殖企业18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有386户养殖户也通过承包、转让、转租等方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经营。我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第一大围塘养殖大县(区),海洋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同时,完成了《龙湾区海水养殖开发规划》、《灵昆万亩文蛤出口创汇基地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一批项目列入了省、市开发项目,海水养殖业方兴未艾。一是灵昆万亩文蛤养殖出口创汇基地。该基地面积10129亩,年产文蛤3000吨,是温州市菜篮子工程(水产养殖)重点基地,基地内已经全面推行“一、二、三、四”养殖模式,即一口池塘、通过二个层次(水层、底泥层)、实行三种养殖方式(混养、轮养、套养)、生产四类产品(虾、蟹、鱼、贝)的具体综合开发利用。二是永兴围垦(南片)文蛤养殖基地,年产文蛤200吨,正在建设中的北片面积5680亩,于今年建成投产。三是海城万亩海水围塘养殖基地,已形成开发面积9500亩。二是二产的海洋开采业主要是作为地方建材的海砂开采,开采的海砂基本能满足了我区城镇基本建设的需求,产值也相当可观(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三是港口运输业有龙湾港区、状元港区、蓝田港区、白楼下渔业港区以及灵昆、黄石等地一些零星码头,并且与之相应产生了一定规模的海上运输能力,使我区成为温州港的重要仓储装卸基地。同时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沿海和海岛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

3、外部发展环境优越。一是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龙湾位于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是温州城市的副中心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温州“一港三城”和“城市东移、南联、北拓”战略的实施以及浙南闽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强。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77.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8元,今年1-11月份财政总收入9.9424亿元。三是体制机制灵活。我们龙湾凭借温州模式的体制改革先发优势,已完成了微观基础(民营经济)、市场经济(专业市场)、社会分工(区域经济)三大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已基本形成。四是龙湾民间资金充裕,2003年1-11月份,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6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0094亿元,数量可观的民间资金和金融服务正在为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而“翘首以待”。

4、科学技术优势明显。我区养殖技术力量雄厚,各水产养殖示范区及周边养殖区具有悠久的海水养殖历史和丰富的养殖经验。近年来我区海水围塘养殖技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文蛤沙滩养殖、文蛤围塘养殖、虾蟹贝混养技术研究,海水围塘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成功推广,带动了全省海水围塘业的飞速发展。在2003年省农博会上,此项技术受到国家、省、市领导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围塘综合利用技术上,虾蟹(青蟹)、虾贝、文蛤、缢蛏围塘立体混养生态水质管理模式技术比较成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了全省围塘养殖技术革命。另外,一批富有养殖经验的龙头企业、经营大户运用先进养殖技术,到省内宁波、舟山、台州等地以及山东、江苏等省经营开发了一万多亩海水养殖基地,带动了省内外一些地方海水围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牢固地奠定了浙江省海水围塘养殖强区的地位。另外,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我区建立了集苗种生产、养殖技术研究为一体的科研基地,该所雄厚科技力量,为我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首家民营水产养殖科研机构温州市灵昆海水养殖研究所和区海洋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全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6个水产养殖基地和8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通过了温州放心农产品基地的认定,4个产品获省、市名、特、优农副产品金奖。

(二)劣势方面。

虽然我区海洋经济近年发展较快,但面临的问题不少,海洋经济的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与我区海洋资源大区和滨海城区的地位不适应,与周边沿海其它地区比较还有差距,近的来讲与我市乐清、瑞安、台州三门,远的与宁波、舟山等地相比,海洋经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度不高,海洋产业占全区GDp10%不到,存在制约因素也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与渔业管理“大海洋”的新理念尚未树立,“蓝色产业”还没真正纳入区域经济大盘内。海洋经济整合度不高,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海洋资源无序开发仍然存在;协调全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机构尚未建立,条块管理机制没有很好理顺。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区建设以及港口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灵昆岛海涂养殖的基础设施薄弱,三大海洋围塘养殖基地标准化不高,抵御自然完善能力不强,影响了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步伐不快,科技网络不够健全,已不能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要求。从总体来讲,科技投入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和滞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产品更新换代进程较慢,海洋科技教育研究力量薄弱,海洋科技基础性研究欠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几乎是空白。

4、海洋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活废水,甚至一些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入海排放量不断增加,发达的沿海工业使大量带有未经任何处理严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直排海中,特别是海滨蓝田、扶贫开发区的化工、人造革、电镀产业尤为突出,污水不断由陆地排入海中,对近海渔业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附近涂滩难觅海洋生物踪迹,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沿海岸工业项目建设对海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养殖业造成不同程度地污染,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生产方式的传统单一化、加上人工养殖过程中投饵量增加,养殖业自身污染日益加强,导致海域环境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区海域的海水均为四、五类,甚至为六类。

5、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表现为海洋经济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海水养殖,其比例为:第一产业的比例偏高;第二产业基数小,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海水精品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仓储、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海洋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或发展缓慢。

6、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及国际海洋渔业大环境的影响,海洋捕捞业逐步萎缩,海洋捕捞业全区作业船只由原有800多只沿海作业船锐减至200多艘,渔民转产转业困难。

7、养殖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海洋养殖产品更新换代进程慢,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步伐不快;集约化经营生产、社会化组织程度低,大多数水产养殖企业和产业基地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规模型“航母”式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水产加工业滞后,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流通环节手段落后,营销手段和网络不健全,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开拓市场冲击力不强,影响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整体功能。

8、海洋养殖业“三缺”问题仍然存在。在养殖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市场信息不灵,政府提供信息不够,渠道不畅,农民在结构调整上随大流,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安排生产;产业

投入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性投入少,农民信贷难、融资难,由于渔业生产自然风险大,回收周期长,有形资产抵押难,告贷无门。据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区各金融机构贷款74.4亿元,农业贷款7.5亿元,纯农业贷款1个亿不到,海水养殖贷款仅1000万左右;渔业开发性、加工型基地用地缺乏,招商引资困难,“引进来”战略路子迈得不快,由于规划功能定位不断调整,养殖大户特别是龙头企业对基地投入有顾虑,担心政府随时将养殖基地功能改变为其他建设用地而使投资失误,影响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高,阻碍了产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1、认识创新。海洋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建设海洋经济大区是我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决策。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必须牢固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做好包括海洋国土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像开发陆地一样来开发海洋;必须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的增长点,作为增创我区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筑陆海共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注意把握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区的目标。

2、体制创新。海洋经济范围覆盖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15个门类中的13个,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区一级要建立区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对全区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具体指导全区海洋经济工作。海洋与渔业、水利、围垦、国土、计划、规划、电业、金融等部门增强全局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港口管理体制,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垄断,组建股份公司或港口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港口功能分工,增强港口的竞争能力。理顺海涂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现象或弃而不管的管理混乱局面。

3、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海洋开发与投资新机制,实现机制创新。一要借鉴外地做法,建立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和临港工业开发区等,并赋予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不断提高用于海洋方面的投入比重,逐步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结合各地发展海洋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好路子,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三要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引进民间投资的意见》(浙政发[2003]1号)精神,在争取各级政府财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外资参与海洋开发和保护,在利用民资、外资的途径和方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4、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和省、市海洋科研力量,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外海洋人才为我所用。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牵头、政府推动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形式,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姻,民间资本注入,联合创办组建海洋开发研究机构。大力支持海洋科研机构在我区设立技术产业化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海洋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共同组建面向行业、面向地区、开放性的区域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海洋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区科技经费安排中,要逐年加大对科技兴海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海洋科技研究开发、海洋科技园区示范园区的建设,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加强海洋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实施水产“种苗”工程,充分发挥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科研优势,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加快选育和推广养殖优产品种,大力推进水产良种良苗,繁育产、加、销一体化,把水产种苗工程作为推动我区滩涂优势产业的先导工程来抓。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选送相关人员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海洋科技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沿海镇(街道)海洋科技推广体系,区海洋技术推广中心要担当起我区海洋技术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海洋产业劳动者素质。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在加强渔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我区海洋与渔业信息网等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在完善和提高“中国文蛤网”的基础上,建立专业水产信息网络站,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先进手段,为广大养殖户解决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的难题,让广大养殖户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生产情况、市场动态。

5、管理创新。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好海洋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一要严格控制排污建设项目,根据《防治海岸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陆地环保管理、严格制订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种类和标准,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污染总量控制,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治理保护力度。环保部门要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对重要渔业水域开展监测。特别是沿江工业园区工业污水的排放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监管。严格控制排污口设置和陆源污染物入海。严格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的审批与审核制度,切实加强对海岸、海洋工程的防污设施和海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严把环评关。二要做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规划工作,以区划实施开发和保护。海洋功能区划有利于确定不同海域适宜开发与发展项目,避免海洋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无度状态。三要以各种法律与行政手段,加强各种海洋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海洋环境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节制对海洋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在海洋开发过程中,要克服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现象,形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政府规划引导与企业开发相统一,多元化投入、多层次、立体型、专业化开发海洋资源的市场机制。四要切实强化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政策导向,用活用足国家、省、市政策的同时,抓紧制订和出台可操作性强、扶持力度大、鼓励和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并切实落到实处,避免政策“打白条”现象,树立政府信用形象。通过政策扶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一些共性的海洋科研项目的开发,如种苗工程、养塘改造及一些新技术的推广,政府要加大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的力度。

第二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就如何加快发展金塔现代农业产业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现状

现代农业是与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紧密相关的产业,是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的惯性使然和农业自身的弱质状况,我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十分突出。

1、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调整比例不尽合理。县乡各级组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信息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为17∶89∶4,牧草比例偏小;大农业内部农、林、牧、渔、服务业各业比重为35.6∶0.1∶10.7∶0.1∶53.5,林业和渔业比重太低;一、二、三产比重为47∶18∶35,表现为一、二、三产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太小。

2、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但产业风险逐年加剧。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形成了棉花和肉羊两大优势和支柱产业,“两白”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奠定了“全省第一产棉大县”和“全省农区最大养羊县”的地位。但全县农村经济受棉花产业的影响过大,“棉花经济”特征明显,辅助和后续产业不强,棉花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产业过于单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

3、科技推广力度加大但创新能力明显滞后。“十五”期间,我县推广普及了各类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430多个,推广了地膜覆盖、设施种养、病虫害综防等10项常规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胚胎移植等10项高新技术,全县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为推动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品牌农业发展滞后、高新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4、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但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初步建成了30万亩优质棉花、2万亩制种、百万只肉羊等种养业生产基地,培育扶持了西域阳光、康源油脂、金信蔬菜、神舟纺纱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农产品不出县即可实现加工增值,延长了产业链条。但是农业产业化整体还处于初级水平,呈现出“两多两低三少”,即低档产品多、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少、出口产品少、花色品种少。缺乏高档、名牌产品和支撑拉动金塔经济发展的规模龙头企业。

5、基础建设不断加强但局部生态趋于恶化。依托鸳鸯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黑河节水改造、日协节水治沙、“三北”防护和退耕还林等项目,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林地建设,全县灌溉水利用率达到了51%,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50.6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08%,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32.8%,封育天然植被230万亩,但近年大面积开荒,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扩张,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及西部风沙干旱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草场和林地枯萎、退化,砍伐林木、过渡放牧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6、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但功能发挥仍显不足。建立和完善了县、乡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核定了人员编制和工资,初步实现了农牧业生产的全程化服务。但乡镇涉农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人员不到位、工作量大、工资水平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影响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农民素质有所提高但小农经济意识依然浓厚。依托“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项目和“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开展了农民科技培训,累计完成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341人、“阳光工程”学员2500人,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在长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影响下,农民生产经营“小而全”的做法根深蒂固,农民一家一户耕地面积小,田块零星分散,种养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技术欠缺、生产落后、收入偏低、缺乏诚信意识,仍是最需要扶持帮助的一大群体。

8、农村改革逐步深化但基层矛盾不容忽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迈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步伐。但是,农民综合素质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集约化经营困难、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增强为农服务水平为抓手,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努力把金塔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园、酒嘉地区的后花园和卫星发射基地的后勤生活保障基地。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产业发展与推进城乡统筹相结合、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法制农业建设相结合,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突出农业内部三业并举,加快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产业布局、鲜明的产业特色、高效的产业结构、发达的产品加工、活跃的农业服务,使农业由传统的产品或原料产业转变为与现代工业相协调的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综合产业。具体地讲:就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两白”产业;突破性地抓好日光温室、精细加工菜和高效葡萄种植;下大力气抓好高效制种、优质红枣种植;稳定提高水产养殖,扩大特禽养殖,提高名特优比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突出特色,兴办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发展目标是:棉花产业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肉羊产业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只以上,特色高效产业发展12万亩;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弓棚蔬菜、精细加工蔬菜5万亩;发展库尔勒香梨、套种红枣、高效葡萄4万亩;发展对外高效制种3万亩;发展特禽、水产养殖10万只。

力争“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7%。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加以推进,重点加快“三个调整”:一是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种养效益。积极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加快新品种引进,挖掘本地优势,加快建设棉花良种、优质畜禽、高效制种、加工蔬菜等一批规模大、区域特色明显的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优质品种和养殖业的比重。二是加快农业空间布局调整,不断提高规划水平。种植业上,在全面发展优质棉种植的基础上,依托城郊和毗邻十号、十四号基地的地域优势,以金塔镇和航天镇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和观光休闲农业;以羊井子湾乡和新开发的农林场站为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葡萄和酿酒葡萄;依托敦煌种业公司,重点以中东镇为主,辐射带动西坝、古城、三合发展蔬菜、瓜类、花卉等高效对外制种;以航天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套种红枣;依托西域阳光集团、金信食品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企业,重点以金塔镇、三合乡、东坝镇为主,发展各类加工蔬菜种植。畜牧业上,顺应城镇化、生态化发展要求,建立高标准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淘汰非设施化规模养殖场;重点在西坝乡、鼎新镇、东坝镇等乡镇发展优质肉羊基地;城郊地区大力发展奶牛产业,保证城市居民对牛奶的需求;利用鼎新片和鸳鸯池、解放村水库的水资源,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和建设休闲渔业基地。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重点打造优质棉花、加工蔬菜、日光温室蔬菜、高效葡萄、对外制种、特色红枣等六个产业基地,逐步使每个乡镇都能形成至少一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批高效产业区、产业带,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基地。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产业。

农业技术水平高低是支撑特色优势产业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一是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切实把建设新型种业体系,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举措来抓,围绕优质棉、肉羊、果蔬等,引进推广一批适应产业化发展和加工需要的优良新品种,在棉花上,重点引进jd-

3、jd-

4、新石k4、丰棉8号新品种,为提质增效,现有常规品种逐步向杂交品种过渡,大力引进西北内陆杂交棉新品种,加大推广力度;在肉羊上,重点引进道塞特、杜泊、夏洛莱、萨福克、波尔山羊等优质肉羊新品种;在林果上,重点引进酥梨系列、库尔勒香梨、堤子系列葡萄、油桃、仁用杏等优良品种;在水产业上,引进罗鲱鱼、鲑鳟鱼、河蟹等优良品种,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良种化。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技术、平衡施肥、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低能耗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清洁能源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促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三大体系建设,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县级并争创国、省级农业技术标准,加快金塔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

3、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举措。重点要在培植市场主体、打造优势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力争5年内新上龙头加工企业10个,其中有2至3家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做大龙头企业规模,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聚集,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二是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通过发展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分散的农业生产整合起来,将产加销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和企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三是加大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注册绿色农产品品牌;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继续培植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水、土、气的监测,控制工业污染物,遏制农业自身污染。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结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实行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着力做大做强现有优势品牌如大柴梦瓜菜、金雪棉种、鸳鸯河蟹、飞富面粉等,加大品牌的开发和推介力度,形成一批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名牌产品。

4、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创新平台。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一是加速建设农村中介服务机构。依托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技术,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或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二是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由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鼓励、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专合组织,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工作考核制度,实行工作绩效、职称评定和职级待遇“三挂钩”,鼓励县、乡优秀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建科技实体,实施科技项目,从事科技创业,实现“人才进村”,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搭建农业科研和农村生产的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致富信息服务。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项目建设步伐,以项目带动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鸳鸯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黑河节水改造工程、日协节水、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把解决干旱缺水和水资源利用摆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努力建设节水高效的农业灌溉体系、洁净方便的农村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统一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高效合理的农田建管体系和先进适用的水科技服务体系,实行水价市场化运作,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农田林网建设依托日协治沙、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等项目,补植改造农田林网、整村整组推进村镇绿化、加快以高接换优库尔勒香梨为主的优质经济林果基地建设、以酒航公路为主的绿色通道建设和县城“两库一湖一溪”为主的城区景观带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态和生活环境。加大道路建设和沼气入户工程,力争道路硬化500公里,沼气入户1万户,新建高标准住房5000户,改建1.5万户;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适应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需要及大力发展工业型、城郊型、生态型农业所需的新机具、新技术,加速向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过渡。

6、加大现代农业投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视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向农业投入的资金,由财政、农牧部门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科学合理地解决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用水体制改革和土地使用体制等各项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统分结合、合理有度、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新体制。重点要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7、加快科技信息建设步伐,整合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资源。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发展中介性、经营分离性”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努力使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延伸至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加快整合现有党政网、科技网、农业信息网等传媒资源,采用“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等多种接入手段,切实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行统一、定期的信息发布制度,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科技信息。加强科技部门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科技信息交换制度,实现涉农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8、大力实施依法治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涉农单位的依法治农护农的法制观念,营造出良好的农业行政执法的环境;二是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坑农、害农案件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假冒伪劣农资和农产品以劣充优、以次充好流入市场,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三是加强农业执法队伍自身建设,确保从严执法,公正执法和规范执法,农业执法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明显提高。

第三篇: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倪文才

中共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些发达地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战略,抢占先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利用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最近,我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

我市文化产业呈现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门类比较齐全,文化产业各个门类在高邮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二是内在发展欲望强烈,部分行业开始出现相互融合和扩张的趋势;三是外部进入势头较好,经常有外地客商前来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咨询;四是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印刷、影视拍摄等方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全,但与高邮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相比尚不相称,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1、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到位,想到文化事业的多,想到文化产业的少;重视文化政治功能的多,重视文化经济功能的少;知道文化事业属性的多,知道文化产业属性的少。部分文化单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引领兴办文化产业不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还没有营造出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2、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过去,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行政推动,许多文化产业属于自生自灭。文化经营者大多从事网吧、歌舞娱乐和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等门类,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企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新兴文化产业开发不多,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小,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3、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博物馆、文化馆、电影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城市必备的文化设施,有的还是空白,有的已严重老化,制约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农村很多地方没有文化活动场地,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多数文化产业是本土经营,投资额相对较少,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等产业,因为缺少投入,所以处于维持状态,没有大的发展。

4、文化产业人才匮乏。虽然我市文化艺术专业人员不少,但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十分紧缺,文化产业缺乏领军人才,难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们既要看到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也应看到有利因素和发展潜力。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高邮建设。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研究了文化高邮建设工作;2008年3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文化高邮建设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高邮建设的意见》、《高邮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2年)》,对文化高邮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事项进行了决策部署。二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GDP的增长而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总量日益壮大,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扩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较大的消费市场。

三是特有文化资源积淀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高邮作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景点众多,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庄遗址、古盂城驿和清代当铺等名胜古迹71处。

高邮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一首邮之歌,从古唱到今”,“邮”是其存在之根、发展之脉。高邮的水文化很有特色,“三十六湖秋水阔,苍烟一点指高邮”,高邮湖水面宽阔,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贯穿高邮,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我市独特的水文化资源。

四、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政策门槛,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参加,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现有演艺、体育、影视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组建集团。三是加速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文化项目引才和以合作、聘请等方式引进人才,使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

2、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下决心改变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面貌, 根据发展规划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相应的建设资金,高起点、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一批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设施,如盂城驿景区、清代当铺、大淖河改造等。

3、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在服务业引导资金中辟出一块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争取银行对有发展前景、有良好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把文化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细化我市文化产业规划,提高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推介水平,积极引进域内外投资者参与建设和开发。

4、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旅游业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高邮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业潜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把高邮的旅游做好了,文化产业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要着力抓好高邮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建设中要注意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其整体效应,注重文化原素的注入,彰显高邮旅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

5、认真做好“邮”字特色文章。在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邮文化节,“东方邮都”逐步得到海内外认同的背景下,抓住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机遇,挖掘包装邮文化资源,张扬高邮的独特个性,发展邮文化产业,对于我市构筑新一轮县域经济追赶发展的新优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地将一些邮政服装、邮政车辆、邮品制作、邮品交易等相关联的项目落户高邮,尽快将邮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邮文化产业优势。保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第四篇:关于塌陷区治理的调查和思考[范文模版]

关于加快煤矿塌陷区治理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王友华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要求,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禹州市作为一个煤炭大市,煤炭开采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矿区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一些煤矿在村庄下开采,造成地面塌陷、房屋裂缝、设施受损,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如何将煤矿塌陷区治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整村搬迁的模式,走出一条塌陷区治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路子,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状:塌陷损失触目惊心 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禹州是全国15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已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约16亿吨,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约10亿吨。上世纪末,煤矿最多时有500多处,全市26个乡镇(办)中,15个乡镇有 煤田分布。经过多轮关闭整合,现仍有煤矿90余处。煤矿的持续开采,已使全市13个乡镇的49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地出现地面塌陷,塌陷区达86处,塌陷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因煤矿塌陷,全市有1.5万亩耕地、4万多间房屋、6.5公里公路受损,涉及群众1万多户、人口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以目前的开采能力测算,到2015年,全市煤矿塌陷区将新增18平方公里,村庄搬迁治理任务异常繁重。

2002年以来,禹州市结合新农村建设,陆续对部分煤矿塌陷区村庄实施了搬迁治理。截止目前,已搬迁村庄15个,正在搬迁的4个,涉及群众6000多人。通过搬迁治理,像磨街乡陈庄村、磨街村、孙庄村,文殊镇马寨村、枣园村,鸠山镇唐庄村,方山镇庄沟村、上庄村等一批村庄,建成了干净整洁的新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搬迁前,大部分村民居住在低矮的瓦房或平房内,村庄缺乏统一规划,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匮乏,环境条件较差,特别是一些位于山区的村庄,生产生活很不便利。搬迁后,群众大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新村内道路、排水、绿化、健身、卫生、学校等基础设施齐备,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二是推动了土地集约利用。搬迁前,群众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了大量土地。搬迁后,实现了相对集中居住,节省了建设用地,原村址通过复垦,还可补充耕地数量。通过搬迁治理,目前全市已复垦土地2300多亩。三是促进了矿区和谐稳定。采矿区塌陷后,许多村民的 房屋出现裂缝,有的甚至倒塌,群众无处安身,引发了大量矿群纠纷和信访矛盾。新村建成后,群众的损失得到了合理赔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思想逐渐稳定,矿群纠纷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四是引领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搬迁后的村庄,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整洁卫生,产业发展稳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样板村,打消了其他村庄群众在搬迁建设方面的思想顾虑。先行村庄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村庄的搬迁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问题:规划选址难 资金筹措难 群众安置难

煤矿塌陷区村庄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禹州市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按照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标准,把这项工作深入推进下去,还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相关规划缺乏衔接。煤矿塌陷村庄搬迁工作涉及乡镇政府和国土、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但目前搬迁安臵整体规划还较为滞后,与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脱节,一些村庄的搬迁安臵用地没有纳入建设用地计划,报批周期过长,影响了新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是新村选址难以确定。许多有煤矿的村庄特别是占压煤炭资源的村庄,出现塌陷区后,本村可供搬迁安臵的土地基本上所剩无几,即使找到了合适的位臵,又往往受到基本农田保护的限制而无法选址。如梁北镇的箕阿、铁李等村,村庄下面 基本上都是煤田,面临无址可选的境地,需要跨区域搬迁。

三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煤矿企业对群众的赔偿金额是按照现有受损房屋的种类和面积确定的,而实施搬迁后,住宅建设的标准提高,面积也可能适当增大,造价要远远超出煤矿企业的赔偿数额。比如文殊镇马寨村,按照现行补偿标准,煤矿对群众受损房屋最高仅补偿310元/平方米,而新建两层楼房的造价在却500元/平方米左右,缺口部分需要群众自行筹措。

四是群众安置任务繁重。一些煤矿企业虽然对塌陷村庄的群众进行了赔偿,但由于新村建设周期较长,大量群众需要临时安臵;加之原村庄的许多耕地无法耕种,群众生活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生存和发展存在后顾之忧,由此产生大量信访矛盾,地方政府的维稳压力较大。

思路:科学规划 综合施治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按照省、许昌市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整体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禹州市将把煤矿塌陷区搬迁治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农村向城镇靠近、城镇向农村延伸,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近就业,使新型 农村社区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因村制宜,选准搬迁模式。禹州市煤矿分布较广,有的位于丘陵山区,有的位于平原地区,加之各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在人口、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施村庄搬迁时,应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因村制宜,采用合适的模式,确保取得最大的治理效益。参考外地市先进经验,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是城郊社区型。即对主城区附近塌陷的村庄,根据农民意愿,在城郊规划特定区域,采取建设农民公寓的方式,按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把农民纳入城市居民管理,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保范畴,以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率,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是依镇建村型。即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资源和公共事业资源,把塌陷村庄向小城镇集中迁建,在城镇附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失地农民城镇化管理,推进小城镇人口集聚和规模扩张,同时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有效解决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是矿村结合型。即依托大中型煤矿的基础设施,把塌陷村庄向矿区集中搬迁,充分利用矿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社会资源,建设新型社区。煤矿企业要与地方政府充分协商,认真制定村庄搬迁方案,对有关村庄实施搬迁整合,实现矿群和谐发展。

四是中心集聚型。即打破行政区划,依托中心村划定搬迁 区域,小村并大村,强村带弱村,对塌陷村庄集中搬迁,有效配臵资源,促使各类资源效益最大化。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居秀美”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改变农村“脏、乱、差”环境。

(二)把握原则,科学规划建设。为避免治理搬迁留下后遗症,应遵循科学的指导原则,确保治理成效。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科学制定采煤塌陷村庄搬迁新村用地规划和老村址治理规划,处理好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局部治理与总体布局的关系。研究规划好村庄内部的学校、卫生、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严格执行。同时,把采煤塌陷村庄搬迁专项规划与土地复垦整理专项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在城镇规划指导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其符合城市发展和规划的要求。

二是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将煤矿塌陷区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土地复垦整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交通、水利等相关工程结合起来,依据相关规划,根据各村实际,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村则村,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引导塌陷区居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传统农业向多元产业方向发展,有效保护耕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是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或整村搬迁,集中在一处建设以二、三层楼房为主的新型社区;或鼓励 有条件的村民出村进城,变村民为市民,以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土地。实行整村搬迁的,应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新村建设选址尽可能在未利用地安排,并通过推进村庄改造,提高耕地质量,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

四是坚持中心集聚的原则。按照小城镇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完善布局,加强乡镇驻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引导农民向乡镇驻地集聚,并充分利用各种公共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一定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选择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交通便利、农民居住集聚度较高的村落,因村制宜,充分体现乡土特色和当地人文、自然资源特征,合理定位布局,统筹规划,完善道路、水电、通信、有线电视以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户建房集聚,建设新型社区。

(三)拓宽渠道,保证资金投入。采用企业主体、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型新型社区建设资金,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投资负担。一是落实企业赔偿资金。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造成地面塌陷的煤矿企业承担村庄治理任务。对拒不承担赔偿责任或有意逃避责任的企业,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赔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煤矿企业全额出资承担村庄搬迁建设任务。二是整合政策性资金。上级财政安排的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等项目资金,按政策要求向塌陷区治理搬迁倾斜。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用于计划经济时期煤矿开采塌陷区以及历史遗留矿山塌陷区村庄的治理。同时,争取上级批准建立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基金,专项用于煤矿塌陷区的综合整治,包括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塌陷区失地农民保障以及因采煤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三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搭建投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依据“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努力激活民间资金,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抓好复垦,促进持续发展。以土地复垦为手段,综合治理塌陷地,恢复塌陷地的生产力水平,促使采矿业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探索适用模式。针对平原区域,采用“耕地+养殖用地”模式,以复垦还耕为主、养殖用地为辅,缓解矿区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有效地补充耕地数量。针对塌陷区深度较大、排水困难的塌陷地,采取“建设用地+养殖用地”的模式,复垦后作为各类建设用地和渔业养殖用地。针对山岗地区,采取“养殖用地+林地”模式,通过生态复垦,有效地消除因采煤塌陷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高复垦土地的利用效益。

二是选用科学方法。近年来,神火集团创造出了原地复垦法、废弃物充填法、超前复垦法等一整套先进的塌陷地复垦方法,很值得借鉴。原地复垦法,即将一定区域内高低不平的地面挖补平整,保持整个塌陷区海拔村高基本一致,使土地变得规整,便于耕种。固体废物充填法,即先将塌陷地的熟土层和生土层取走堆放,再用煤矸石、灰渣或生活垃圾充填到一定高度,最后将取走的生土层和熟土层分别覆盖在上面,平整深犁 后还田于民。超前复垦法,即根据地下煤层的赋存厚度,科学预测出某一地块各个部位的塌陷深度,然后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之前就结合实际采取以上两种方法对土地进行预复垦。这样在地下煤层开采期间和开采塌陷后,都不影响土地正常耕种。

三是发挥多方作用。按照“谁破坏、谁复垦”、“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各煤矿企业作为塌陷地复垦主体之一,应积极投入资金有计划的进行复垦;地方政府投资主体之一,组织对区域内的塌陷地开展研究和复垦,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和实施计划;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复垦工作,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形成由国土部门组织土方施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田间配套、各级政府负责协调、矿方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

(五)稳定就业,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此,必须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是以土地流转促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以结构调整促产业转型。以优惠政策和适当补贴鼓励农民利用改造塌陷地,实行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养猪、养鸡、种植结合的生态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依托小城镇和中心村,鼓励农民创办二、三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 自身造血功能和就业吸纳能力。三是以市场运作促效益提升。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种粮大户、农业生产性公司和品牌农业,通过龙头带动、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是以产业集聚促产城融合。按照集群发展的理念,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中心社区集聚、向小城镇集聚,加快形成地方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增强新型社区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同时,实行异地建设、税收分享,对村集体引入市产业集聚区的项目,按比例返还税收收入。五是以劳务培训促就业转移。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加大对塌陷区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转移输出力度,引导农民离土就业、自主创业。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的实施,尽量由塌陷地区的农民进行,使暂时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事可做。

(六)示范带动,稳妥推进实施。塌陷区搬迁治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既要坚持政府引导、强力推动,又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和群众承受能力。一是搞好宣传发动。大力宣传已建成新型社区的建设成效,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型社区的优越性,打消思想顾虑,凝聚工作合力。同时,认真履行村务决策程序,只有在绝大部分群众愿意的情况下,才正式启动建设。二是坚持分类施策。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从物质基础较好、基层班子较强的地方入手,凡具备条件的,优先启动合村并点建设集中居住 社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步到位实现农村变社区;暂不具备条件的,按照合村并点规划,先启动中心村建设,同时把面向各村的服务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为逐步搬迁合并创造条件;暂未列入治理计划的村庄,先从基础工作抓起,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必需的配套服务。三是延伸工作领域。在搞好塌陷区村庄治理的同时,适时启动压煤村庄的搬迁任务,对压煤村庄,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尊重群众、方便生活,节约用地、避免重建”的思路,先期实施搬迁与整合,并监督采煤企业严格落实“先搬迁、后开采”的规定,切实保护矿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再走“先塌陷、后治理”的老路。

第五篇: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集约用海科学规划————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温州是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在发展海洋经济中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在新一轮海洋经济转型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海洋经济已成为温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温州是长三角及珠三角之间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海洋资源丰富。据统计,温州海洋经济总产出由2005年的47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3.6亿元,年均增长约18.48%;海洋经济增加值由198.6亿元增加到402.8亿元,年均增长15.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由12.4%提升到15.93%左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成为温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创造,在运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温州而言,海洋经济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归纳如下: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意识有待转变。当前,很大一部分人把发展海洋经济和实施围填海等同起来,认为实施围填海就是发展海洋经济,导致很多地方兴起小规模围填海热潮,天然岸线和港湾不断消失。不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围填海,造成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破坏,必然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阻碍。

第二,海洋经济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温州海洋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结构性矛盾,海洋经济增长来源主要依靠电力、交通、旅游、投资等少数行业带动,临海工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由于我市历来缺乏对海洋管理的高度重视,海洋综合管理力量偏弱。

三、对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对温州海洋经济而言,要实现新一轮转型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定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集约用海、科学规划为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瓯飞工程生态围垦建设。在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实施科学围垦,以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解决每一阶段发展矛盾时,始终没有有效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这个“紧箍咒”。解决当前温州经济的发展瓶颈,必须实施海洋围垦,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温州必须切实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意识,以推进瓯飞工程建设为重点,坚定实施集约用海的生态围垦战略,促使温州从“滨江城市”迅速走向“滨海城市”。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符合海域资源保护大方向。集约用海,生态围垦要求停止在自然海岛、海湾实施的零散围垦项目,尽量保护河口、湿地、滩涂等自然生态;保留基岩岸线、外移平推泥质岸线,尽可能保留天然港湾、岛礁,有利于海域资源保护。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实现传统数量型围垦向质量效益型围垦转变。集约用海,生态围垦要求以整体关照和长远布局着眼,充分考虑到温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流转、置换和储备海域资源,提高集约化利用水平,是质量型和效益型围垦的重要体现。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出发点。生态围垦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既要求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又要求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实施工程建设,提高抵御风暴潮灾害能力,建设集“行、观、防”于一体的滨海景观线建设,是实现“三生融合”的重要途径。

第二,规划引领,调整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温州新一轮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制订的相关政策,按照构建“一核四片十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优势、雄厚的民间资本优势,优良的海洋生态优势以及对接、融入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推进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实现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要统筹陆海联动,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统筹陆海产业联动,统筹陆海资源联动,建立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库,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海洋经济大项目落地,通过项目带动,实现海洋经济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通过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增强金融要素支撑,结合现有产业优势与临港优势、陆域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海洋电力、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港航物流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结构合理、产业优化、效益提高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通过发挥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要引进民间资本,实施“科技兴海”,培育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要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科技创新园建设,推动海洋相关行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与转化,加快研究民间资金投入海洋高新技术的机制和政策,发挥温州民间资本优势,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海洋开发领域,推进海洋经济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强化保障,切实加强海洋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海洋法制建设,积极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岛保护法》以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倡导全社会依法用海、科学用海、合理用海。要切实加强对海洋管理部门的建设,全面加强海洋监察执法工作,全面推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确保海洋资源有序开发。要继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依照总体规划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产业进行布局,开展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大中型围海填海、用海项目的管理,加强海岛管理,促使海洋管理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下载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调查和思考(五篇模版)

    对诸暨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经过近一年半的快速发展,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全市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蓬勃,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发展......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青岛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我市将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一、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及其对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广东省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 336 8公里 ,占全国 1/6 ,居全国第一位 ;沿岸 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

    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郁志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少专家学者热情高涨,为加快实现目标献计献策。而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做到这一点乃是......

    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5月29日至6月6日,中央党校省部B班5名学员组成调研组,赴云南省进行了乡村旅游情况的调研。先后听取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

    加快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加快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阳畅宏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 "硬功夫"。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的文化软实力, 在现代经济结构和综 合实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使怀......

    基层公安交警队伍发展情况调查和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

    对海洋经济的考试思考

    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考查思考 汤国荣/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一、地理概念 1.海岸带 2.大陆架 3.领海与公海 4.专属经济区 5.海洋资源 6.海洋灾害 7.海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