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
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货流滚滚的海港码头,沟通世界的海底光缆,提供能源的海洋钻井平台,连接海湾两岸、大陆与海岛间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这些五花八门的工程设施,都属于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建筑业。
国家海洋局有关专家指出,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比如,海洋渔业需要海水养殖、大型人工渔礁等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的建造首先需要船台船坞等工程设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与港口、码头、航道等海洋工程密切相关;在海洋油气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其它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工程建筑业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加快海洋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认为,应该重点统筹好3个关系,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统筹好海洋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充分发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更要科学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的制约。
其次,统筹科学论证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既要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进行海洋工程项目科学论证,同时也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统筹海洋工程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探索海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同时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应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的内容,并建立相关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管监控能力。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工程的种类越来越多,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4%。沿海各地也不断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沿海港口的改、扩建,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输能力,促进了临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一座座跨海大桥的通车,在推动海洋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一种特殊的海洋工程————围填海,规模迅速扩大。围填海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围垦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围填海,主要为临海工业、城镇和基础建设提供建设空间。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平均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围填海面积达120到150平方公里,围填海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供给矛盾、减轻耕地保护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海洋工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围填海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产生了一些隐忧和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布局海洋工程施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采取科学方式进行围填海,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海洋工程建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规范。
跨海通道作用大
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一批大型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现代海洋通道的出现,到现在不过1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通道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跨海通道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我国建设跨海大桥历史并不很长。我国动工最早的广东省南澳岛跨海大桥,始建于1994年,跨海长度8.3公里;2005年建成的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外海跨海大桥。
2003年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大桥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以抵抗12级台风。经过43个月的建设,大桥于2007年6月26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备受瞩目的福建平潭海峡大桥,2007年11月30日正式动工兴建。平潭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桥起自福清小山东,跨海坛海峡,止于平潭娘宫,全长近5000米,其中跨海峡大桥长3500多米。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1亿多元,总工期3年半。平潭海峡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有利于建立更高层次、更加紧密的两岸经贸合作。
在加大跨海大桥建设的同时,我国也加大了海底隧道建设的力度。2009年6月13日下午,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建设者负责建设的我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
隧道右线胜利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翔安隧道全长8.695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隧道于2005年9月6日开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摸索,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初级支护、多级防水板等施工工艺,给隧道装上了防水、防渗的“金刚罩”。初期支护后还在隧道四壁预留注浆孔,确保滴水不漏。翔安隧道的抗腐蚀、抗渗水等级均为最高,可保用100年,并能抵抗7级至8级地震,安全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翔安海底隧道后,2006年12月27日,我国大陆地区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也正式开工。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作为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西部黄岛城区的重要通道,南接薛家岛,北连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全长约7120米。隧道设两条主隧道和一条服务隧道,以及各项运营管理设施,并预留市政管线敷设通道。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许多大型的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海港建设稳步发展
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增长放缓,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2008年我国沿海港口生产运输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地沿海港口建设的热情不减。
据初步统计,以基本完成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由地方政府完成竣工验收进入试营运阶段,并以实际吞吐量为项目建成投产标准,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各沿海港口城市都充分认识到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港口建设。其中仅福建省泉州市就投资10.7亿元,重点完成肖厝作业区4号(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石湖作业区4号(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围头防波堤(技改10万吨级泊位)工程、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成品油码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
浙江省宁波市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14亿余元,其中港口水运占了很大一部分,达22.5亿元。在港口水运方面,宁波积极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
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综合开发,抓紧建设北仑港区5期、梅山港区、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沿海码头。根据规划,到2011年宁波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彻底改变宁波交通末端的状况。
2008年,辽宁省锦州市港口与口岸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港口的牵动能力,全面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锦州港口建设投资4亿多元,港口吞吐量完成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万标箱。
港口建设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龙头,他们高度重视沿海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专门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将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广西沿海三港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不仅为广西的加快发展,也为我国中南、华南、西南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21日,投资超过11亿元的防城港20万吨级进港航道及投资36亿多元的防城港第四港区403至407号泊位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两个10万吨级和三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集装箱能力250万国际标准箱。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建成后,对于增强防城港以至广西北部湾港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青岛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我市将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目标。为此,青岛市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海洋开发管理与保护,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八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关键词:蓝色经济、海洋资源、协调发展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6月30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根据这一部署,山东省30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26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六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陆域与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规划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八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八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青岛市响应省的号召,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和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海洋开发与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科研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做好“海”的文章。加大海洋规划立法,坚持依法管理,建立规范的海洋开发新秩序。我市始终把规范海洋资源开发作为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开发与管理并重,科学
配置海域资源,严厉打击非法围填海、非法采砂和海域污染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了海洋开发秩序。近年来,我市编制完成了《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制定实施了《青岛市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以及海岸带规划、海洋渔业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同时,切实抓好海域使用管理“三项制度”的落实,大力推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权属管理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目前,海域使用登记率、确权率和年审率均达到99.8%以上。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中国海监执法示范单位,2006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海洋执法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海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特等奖”。
突出港口龙头地位,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努力构建海洋产业新体系。一是突出港口发展。青岛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港口西移和区港联动的顺利实施,为青岛港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拉动了西海岸迅速腾飞。目前,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6年总吞吐量突破2.24亿吨,集装箱突破770万标准箱,集装箱、原油、矿石的吞吐量均位居全国前三位,成为中国综合功能最强的亿吨大港。二是深度开发滨海旅游。青岛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滨海旅游资源品位和知名度较高,秀丽的山海风光、迥异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山海城”旅游景观。我市抓住承办奥帆赛的历史性机遇,确立了“帆船之都、度假天堂”的城市形象定位,突出“山、海、城”特色,将旅游重点从海岸推向海上,给滨海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开展原良种繁育、工厂化养殖、健康生态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虾池立体养殖海参等现代高效渔业建设,积极引进外资,不断提高海产品的外向度和精深加工能力,加粗延伸海产品产业化链条,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提升了海产品产业化的整体水平。2006年完成水产品产量125万吨、产值89.5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3.24亿美元,占全省40%,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四是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实现产值超过155亿元。青岛已成为海洋船舶工业的重要集聚地,北海船厂西迁及中船重工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和配套项目进展顺利,韩国现代造船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已经启动,船舶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市还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年海水利用量为8.85亿立方米,日均242万立方米,海水利用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专门在青岛召开全国海水利用现场会推广了经验。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增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海洋科研是青岛的一大优势,在最近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把打造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列入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海洋科研增添了新的动力。“十五”以来,我市分别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50%、91%的海洋科研项目,争取各类科研资金达6.8亿元。近三年来,市政府共投资2400万元,重点扶持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建设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每年7000多万的科技三项经费有近50%用于海洋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每年约7000万元的海域使用金,主要用于海洋科技、海洋开发与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拥有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化制品企业100多家,海洋活性物质及新材料等企业近百家,已经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定期发布《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
控制污染物排海总量为目标,严格实施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遏制了海洋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近几年,投资6.6亿元实施了前海一线截污整治工程,拆除了区域内全部鲍参池等养殖设施,恢复了海域的自然面貌;投资1700多万元,组织开展了对胶州湾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建设了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结合奥帆赛筹备工作,积极建设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重点加强海洋水文、水质和海域赤潮监控预报,维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青岛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一)加强海洋管理,努力构建海洋管理新秩序。严格执行《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认真落实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搞好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搞好胶州湾综合整治,加快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确保依法用海、科学用海、节约用海、集约用海,逐步建立起规范、科学、高效的海洋管理新体系。
(二)突出发展重点,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突出发展临港工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深度开发现代渔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争取到2010年二三产业占海洋经济的比重达到85%。港口方面,加快建设前湾港深水泊位,在有条件的港湾规划建设港口集群,构筑功能多元化的综合性大青岛港,努力构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临港产业方面,统筹配置产业项目,使专业产业园区和复合型临海经济带交相呼应,协调发展。旅游方面,继续抓好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培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会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海洋渔业方面,以现代高效渔业为目标,加快建设水产原良种培育体系、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深水网箱和工厂化养殖基地、休闲渔业示范区及渔业物流与贸易中心。
(三)实施科技创新,增强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驻青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加快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构建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重大科技兴海项目的扶持力度,争取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船舶制造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化工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国家深海潜水基地建设,加速特种海洋新材料研究、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海水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争取尽快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项目。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未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的剧增,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三大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海洋经济,顺应了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代表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是关乎世界经济重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引发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些年历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培育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前年四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特别是特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我国区域经济目标战略的新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山东省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诸多优势,实现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文登南海新区作为山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九大核心区之一,先行一步,掌握先机,抓住了发展蓝色经济的主动权,发展海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研讨,不懈的探索,找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
围绕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的发展,我想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统筹海陆的发展,蓝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海洋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打破了海是海、陆是陆的传统观念,不是单纯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而是把海域、陆域作为整体建设,强调技术、产业、土地、海域的优化配置。统筹推进海陆经济的发展,找准突破口,找准思路,重视统筹海陆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海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积极引导海洋产业链向内陆的延伸。海洋产业与临港产业、设海产业互为延伸。
二是要统筹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沿海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启示我们必须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登南海新区的规划标准非常高、度假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支撑,产业区域制造业可以有益推动度假区服务业的繁荣,但是我们要看到,要真正的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健康的发展。必须提高项目进区的门槛,多发展一些新能源、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全面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这些工作南海新区正在做,一定要把握原则,坚持做下去,形成规模,形成拉动。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崛起的关键。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业的同时,沿海地区要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工厂化的养殖、水产、毛皮动物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抓住开发用工需求量,抓住就业机会多,加大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要统筹生态发展,生态保护是蓝色经济区的命脉,命脉不在,一切无从谈起,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成为蓝色经济区重要建设,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牢固的树立环境优先、有序发展的理念。把林地、湿地、海洋、沙滩作为宝贵资源保护,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突出中集约用海用地,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投资程度,保护与开发要统筹规强海资源的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的保护双赢。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业的同时,沿海地区要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工厂化的养殖、水产、毛皮动物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抓住开发用工需求量,抓住就业机会多,加大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保护开发,加强与各界的合作,合理共建蓝色经济区,真诚的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办成一个沟通合作交流经验的平台,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一、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及其对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广东省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 336 8公里 ,占全国 1/6 ,居全国第一位;沿岸 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 12 7万公顷 ,占全国 1/5 ,也居全国第一位;海域面积 45万平方公里 ,等于陆地面积的 2倍多。南海油气储藏量丰富 ,目前产量占全国海洋油气产量的 2 /3;海滨砂矿资源品种齐全 ,很多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海水盐度较高 ,适宜制盐 ,是发展沿海工业的原料资源;港湾有 10 0多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是滨海旅游业、海上运输业的基础。广东省的海洋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 ,是广东省发展海洋产业的一个有利条件。海洋资源只有通过海洋产业这只孵化器才能转化成长为海洋经济。在近10多年中 ,我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在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海洋产业群。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包括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旅游业等 ,正在迅速崛起 ,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洋能利用和海洋药物等未来的海洋产业正在努力开发 ,可望在...经济意义: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充分开发海洋中的丰富资源,拓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治意义:增加就业机会和人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加强国家对海洋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第四篇: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郁志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少专家学者热情高涨,为加快实现目标献计献策。而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做到这一点乃是目前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起步晚、基础差、经验不足,但起点高、进展快,出现了形势对我们的要求与实际状况严重脱节的现象。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的经验。
其一发展海洋经济必须概念清晰。日本的正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类似“海洋经济”的用语,取而代之的是“海洋产业”。原因恐怕有两个:一是日本是岛国,从理论上讲,所有经济都属于“海洋经济”,没必要加以区分;二是“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很难区分,不容易界定。有时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不仅跨行业还跨领域和地域,既涉及陆地又与海洋有关。而我国经常使用发展“海洋经济”,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解释模糊不清。这看起来不起眼的中日差异,是文化不同造成的结果。
其二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建章立制。日本历史上曾经有三次大规模的学习经历,第一次是向中国大陆学习,第二次脱亚入欧向欧洲学习,第三次向美国学习。日本学习、吸收、超越独特的传统习惯造就了其强烈的法制观念。日本为了实现海洋立国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就是建章立制。围绕“海洋产业”健康发展,采取制定政策、资金保证、人才培养、宣传教育、海洋调查、科技发展、组织落实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其三发展海洋经济人人有责。日本制定和颁布《海洋基本法》,其目的在于将海洋立国的战略目标赋予法律地位的同时,通过法律形式将深刻理解和实现海洋立国战略目标作为政府的神圣职责和每个国民的义务固定下来。因此,一旦政府部门消极懈怠就属于违法行为,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尤其第四章特别吸引眼球。为对海洋实施综合管理,特设综合海洋政策本部。首相为本部长,官房长官和海洋担当大臣为副本部长。《海洋基本法》给上至首相下至平头百姓都规定了实现海洋立国的努力方向和具体任务,他们都是促推进发展日本“海洋产业”的责任人和志愿者。
日本以上三个方面的经验,正是我国在推行海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或短板,值得学习和借鉴。
▲(作者是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员)
2013-11-08环球时报
第五篇:农业基础产业发展股工作职责
1.编制全县工业经济和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计划;监测、分析工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衔接平衡工业发展规范以及能源、交通、原材料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
2.负责工业、基础产业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的审批和上报;会签上报限额以上技改项目。
3.组织编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组织重大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的研制开发和示范工程;优化配置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安排高技术产业重点项目;促进国民经济新产业的形成。
4.研究有关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固定投资规模总量、结构和资金来源;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监测和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
5.安排国家、省、市和县级财政性资金的建设项目及县重点建设项目;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控制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负责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党政群机关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可研审批;负责所有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査,调整、核定工程概算;监督管理重大项目设计方案的评审;监督管理地方立项的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协调管理一般性工程造价、工程定额和费用标准;指导和协调招标投标工作。
6.对国家和省、市、县财政出资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概算控制进行监督检查。
7.提出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总规模和投向;负责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安排、审批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项目;监测和分析利用国外资金的情况;安排农产品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