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时间:2019-05-14 17:5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第一篇: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发布时间:2011-10-26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近日在广东视察时要求广东“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赋予了广东“新”的使命。

如何在经济总量连续22年摘取“金牌”后踏上赛道的“新起点”?如何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引领产业“新趋势”?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建设并驾齐驱从而建立“新机制”?如何在发挥既有传统优势的同时打造广东的“新优势”?一系列的新命题,都需要广东填写“新”的答卷。

在一个个新的蓝色领域,敢为人先的广东人带着新的期望,扬帆起航,开始了“十二五”的新征程。

一路追“龙” 跨越广东站上赛道“新起点”

在悄然过去的“十一五”,广东克服冰雪灾害、金融危机等重重困难,逆势而上,终于收获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成就。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广东GDP总量超过4.5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排名全国第一。当时间指针拨向“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赛道”也开始进入新的起点。

如同一道道跨栏比赛:1997年,广东GDP首次超过新加坡;2003年和2007年广东又接连超过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中的三个标杆已然被跨过。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表示,目前广东经济总量只比韩国少2.16万亿元左右,根据当前各自不同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小,“在‘十二五’的某一时期超过韩国的可能性很大。”

正应了那句老话: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广东骄人的成绩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以“十一五”期间为例,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随后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让珠三角地区无数中小企业一夜进入“寒冬”季节,此外,传统产业粗放式发展面临掣肘,各地区资源环境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是停滞不前还是破茧成蝶,这成为摆在广东发展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当时间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再次展现出敢为人先的排头兵精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广东“十二五”发展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直指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而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形成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从扶持对象到支柱力量 新兴产业引领“新趋势”

从最初的培育浇水,到如今的生根发芽,再成长为今后的参天大树,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简单明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新材料等,一个个新兴产业已开始布局全省、遍地开花。

在珠海,中航通用飞机珠海制造基地的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高栏港经济区塔吊林立,产能千万吨级的中船项目配套工程、中海油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深水海洋装备制造项目等陆续动工;在中山,新能源、健康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占比由原来的不足两成提升到70%以上„„事实上,像珠海、中山这样的例子在广东不胜枚举。

从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到集群发展的传统制造业,再到即将成为支柱力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畅,它引领着广东甚至全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支撑。广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上,围绕关键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在一些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在LED领域,广东芯片制备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达1693件,约占相关专利总量的20%,2010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首位。

在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中,“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大手笔投入220亿元进行扶持。到2015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并形成3至5个产业链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广东将打造成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社工委呼之欲出 建设幸福广东创“新机制”

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继续高举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大旗,一手抓经济增长一手抓社会建设,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成为建设幸福广东的不竭动力。

事实上,广东经济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是建立在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之上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单靠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近些年来,广东体制机制的创新已经逐渐从以经济领域为主,转向包括经济体制、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体制全方位改革的“深水区”。

从富民强镇、简政强镇,到大部制改革,再到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简称省社工委)的呼之欲出,广东体制机制的改革稳步推进。

去年年初,17名来自东莞、中山、江门三市,经济实力雄厚的镇委书记列席省委全会,此举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广东释放富县强镇改革新信号。去年9月,顺德将区属19个部门涉及的数千项行政管理事项划归镇街行使,顺德10个特大镇(街)正式获得了县级管理权限。随后,省人大常委会从法律层面赋予顺德地级市管理权限,这是广东首次以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为地方改革“保驾护航”。

日前,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的编制架构已经出炉,从省级层面成立的这一“超级机构”也被认为是有效统管社会建设、无缝接通“地气”的重要方式。简而言之,省社工委核心的职责就是决策与协调。今年5月,珠海设立社会管理工作部,作为市委专门领导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与政法委合署办公。而顺德也在大部制改革中,乘势组建了社会工作部,经过近两年的试水,在服务各个群体利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除此之外,其它地市也开始相应的建设调整工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广东体制机制的改革既艰巨又繁重。如何在宏观战略上实现由“强省”向“富民”转变,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重财富增长”向“重民生投入”转变,这正是广东不断创新体制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也是建设幸福广东不竭动力。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 进军蓝海打造“新优势”

一直以来,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了珠三角地区经济腾飞的“传奇”,而第三产业的鼎力支持也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统计数据表示,2010年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2.1∶49.3∶48.6,第三产业成为广东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金融、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与科技服务等,占第三产业增加值56%的现代服务业,如同幕后人员一般默默支持着先进制造业的“前台”。按照相关规划,到2015年,广东将建成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

从陆上到海上,从“红海”进发“蓝海”。在蔚蓝的大海上,广东16年蝉联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冠军”——海洋生产总值达829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这是广东海洋经济取得的优异成绩单。

但是,这只属于辉煌的过去。在今年国家海洋经济“蓝图”布局中,继山东、浙江之后,广东也成为其中之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同意批复,标志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利用蜿蜒数千公里的海岸线打造自己的“新优势”。

按照规划,主体区范围涵盖了广东省全部海域和广州、深圳、珠海等14个市,而“2015年达到1.5万亿元,占到GDP总量的近1/4,2020年全省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让人开始憧憬广东“蓝海”的经济效应。

第二篇:广东珠海:发展海洋经济 大有可为

广东珠海:发展海洋经济 大有可为

珠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是珠三角地区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洋资源是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城市十分宝贵的战略资源,海洋优势也是构成珠海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以港立市”战略,不断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努力推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有效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珠海形成了“一港(港口码头)二游(滨海旅游业)三仓(仓储业)四运(海洋运输业)五造(船业制造)六养(海水养殖)”的海洋产业格局,以及在海岸线、海岛、近海,建成了各显优势和各具特色的临海经济带、海岛经济区,营造了一批较有支撑力的海洋经济发展平台。特别是在当前,海港作为珠海“三大节点”之一,各项枢纽性项目和配套工程加快建设,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对珠海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取得突破,为推动珠海海洋经济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当前陆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建设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竞争能力较强、优势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市,是珠海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必然要求,也是珠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关键所在。

一、“以港立市”,加快实现临港工业集群发展

以高栏港为中心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有规模有特色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集群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水平高的临港工业聚集地和区域经济增长中心。

二、“科技兴海”,加快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建立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市校合作,充分利用珠海大学园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珠海海洋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海洋科技创新服务,支持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与运用,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三、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加快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按照珠海各区域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等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功能分区,严格按照规划安排产业布局,努力构建功能定位明晰、产业优势突出的蓝色经济区。要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海洋主导产业。

一是做优海洋渔业。合理开发利用独特的海洋型、淡水型、河口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并通过“公司+基地+渔户”的形式,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构建珠海“海上牧场”;打破传统渔业的樊篱,延长渔业产业链,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在斗门规划建设好水产品加工专区,在万山规划建设好海洋科技产业园。

二是做旺滨海旅游业。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为重点,积极构筑滨海旅游新格局,大力开发新兴高端滨海旅游产品,努力建设“两岛两区一带”,即横琴岛、淇澳岛和以海岛文化为特色的东部海岛旅游区、以温泉旅游度假为主的西部滨海旅游区,打造滨海都市休闲旅游带。三是做强现代港口物流业。把珠海港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主枢纽港,成为以集装箱、原材料运输为主,支撑临海工业发展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万山港口优越条件,积极开发建设中转仓储业。

第三篇:健康中国升至国家战略 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发展分析

健康中国升至国家战略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发展分析

近日,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业界认为,“十三五”期间,围绕“健康中国”出发的产业市场规模可达10万亿元,受此利好影响,我国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东风。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与社会需求提出的一种全局理念,他围绕人的衣食住行与人的生老病死,提倡科学的健康生活与正确的健康消费。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大健康产业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在我国,大健康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至5%,远低于美国超过15%以及日本、加拿大超过10%的比例,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极大。此时正值“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快速渗透的重要节点,大健康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

考虑到目前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医疗行业发展落后的现状,大健康产业中养老产业、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需要在未来获得突破性发展,因此这三大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互联网+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大势。

据统计,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首次超过少年人口,2025年,我国老年人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人,并在之后保持这个数量。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养老成为社会重1 任。但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时间长的特点,这阻碍了产业融资。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巨大的投资缺口,已有专家提出了“众筹养老”的模式,即依靠互联网金融平台,解决养老产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针对养老服务水平提高,未来发展智慧养老将是大势所趋。

医疗器械是指在医疗领域作用于人体的物品,主要包含仪器、设备、器具、材料、体外诊断剂及其校准物等。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为2556亿元,约为全球的7%,排名第三。其中,中低端医疗器械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严重依赖进口。在此趋势下,未来高端的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器械的重要方向。

医疗服务领域,大数据的应用能提高医生就诊效率,同时减少误诊出现,因此应该成为发展重点。此外,大数据在医疗服务上的作用还体现在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的智慧医疗等。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大数据与移动医疗结合,为患者就诊提供低成本与便利性的服务成为发展新趋势。

(以上数据信息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编者按:今天出版的《求是》杂志2012年第2期发表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的署名文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文章深入阐述了对我市实现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战略思考和格局谋划。本报今予以全文转载。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港口区位优越,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把以宁波——舟山港海域为核心区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宁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实力较强、辐射服务功能突出、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体系完善的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历史跨越。

一、完善集疏运网络,推动贸易物流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以大宗商品交易为重点的贸易物流和金融信息服务,是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和港口物流发展基础良好,拥有77个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市场,2010年实现交易额2000亿元,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各类物流企业5000多家,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但与国际先进港口城市相比,我市贸易物流在总量规模、辐射范围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完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网络为依托,努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以海铁联运为重点的集疏运体系。按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在推进甬台温高速复线、构筑市域“一绕五射”公路网、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同时,着力发展海铁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加快宁波海铁联运集装箱中心站和港口支线建设,提升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功能;同时,加强与长江沿岸和国家铁路干线城市合作,开通到江西、安徽、四川等省的集装箱班列,切实增强面向长三角和中西部的辐射功能。二是积极构建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依托现有市场基础和海铁联运优势,提升液体化工、塑料、钢材、镍金属、船舶等交易平台,加快建设铁矿石、进口煤炭两个交易平台;新建一批煤炭、钢材、铁矿石等交割仓库和储运基地,引进一批大宗商品国际运营商、贸易商和期货经纪商等服务机构,带动发展现货即期交易、远期合约交易等功能业务。三是加快拉长港口物流产业链。积极开展进口业务,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商贸型、增值型物流。在推进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为重点的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广覆盖、高时效的数据交换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港口信息互联共享和港口业务的协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子口岸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航运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四是加强航运金融服务创新。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航运、贸易、金融等服务企业,扶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洋培训等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租赁、航运结算、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服务,创建发达健全的港口金融服务环境。

二、加快港口工业转型,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临港工业是海岸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成功之路。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汽车、造船和能源等行业为支柱,绵延二十几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2010年,实现总产值70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但在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与世界先进港口的产业发展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我们要坚持临港工业择优发展,按照国家战略和规划定位要求,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符合绿色环保标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环境影响小、产出效益高的产业,提高临港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二是推进高端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带动力强、进口替代型的临港制造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重点推进镇海炼化扩建15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一体化、台塑宁波石化一期后续和二期等石化产业项目,吉利汽车20万辆整车、沃尔沃10万辆整车等汽车项目和中船集团宁波基地等造船项目,统筹处理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增强重大项目带动水平,努力建成在亚太地区甚至全球有影响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三、深入推进科技兴海,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在海洋经济竞争中的成败。目前,宁波市已将海洋高技术列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30%以上、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70%以上。一是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突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实施专项攻关,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依托宁波大学等在甬涉海院校,支持设立海洋综合性研究机构,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海洋科研创新服务基地,构建海洋基础研究平台、高科技研发平台和科技应用平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集聚。三是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六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重点推进浙江造船二期、三期扩建和三星重工扩建、中策动力船用柴油机等项目,加快宁波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储备基地建设,规划建设象山东南沿海、杭州湾新区、国电北仑穿山半岛等风电场项目。同时,进一步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规划建设石浦水产城等一批水产品加工区,探索发展主要渔货远期合同交易;积极争取发展邮轮产业,带动提高滨海旅游业发展水平。

建设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是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要结合“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协调抓落实,改革创新抓突破,在工作推进、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基础设施配套和海洋综合管理上构建切实有效的保障体系,努力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海洋经济强市。

第五篇: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海安县海洋特色经济发展情

况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1-10-23信息来源:

海安的海岸线不到8公里,是江苏沿县(市)中海岸线最短、拥有海洋资源最少的县。然而,早在沿海大开发战略发起之前,海安人就克服不足,瞄准优势,率先而起,强势推进,走出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的海洋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一、海安海洋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海安海洋特色经济发展集中在唯一的沿海乡镇——老坝港镇。该镇地处两市(南通、盐城)三县(海安、东台、如东)交界,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是目前海安14个镇中规模最小的镇。海洋特色经济的发展使海岸线最短的海安拥有亚洲最大的条斑紫菜育苗基地——兰波紫菜育苗基地,拥有世界最大的河豚鱼繁养基地——中洋集团龙洋公司,拥有亚洲最大的黑籽鳗培育基地——老坝港黑籽鳗培育基地。

(一)紫菜:突起的生力军。在苏北广袤的沿海滩涂中,海安只拥有几公里的海岸线和位于盐城东台与南通如东两县夹缝之中的小小养殖区域,但海安的紫菜业却以全国规模化、产业化1/6的养殖规模,创造出全国1/5的产量和1/4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20世纪90年代早期,当地渔民以海洋捕捞业以及鳗鱼等特种水产养殖业为主要致富途径,对紫菜生产涉及不多。与周边县市相比,海安县紫菜业起步较晚,较启东晚20年,较如东晚18年。然而,海安人一旦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便咬定青山不放松,奋起直追不泄气,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条斑紫菜业的一极,其后来居上的气势,迅猛发展的实绩,令海内外同行们刮目相看。

海安的条斑紫菜育种、养殖、加工、出口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海安县老坝港镇拥有15万亩海上条斑紫菜养殖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紫菜育苗基地,是农业部、财政部首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紫菜产业链项目实施单位,该镇建成全自动一次加工生产线42条,紫菜二次加工生产线6条,年产干紫菜超过15万箱,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建成全镇各企业统一再烘干、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南黄海紫菜交易市场,并被省商检部门批准享有自行检测权。紫菜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5000名劳动力的就业,30条大马力捕捞渔船顺利转产,1000多名渔民顺利转业,有效地增加了渔农民收入,促进了海安经济发展。

(二)鳗鱼:市场的晴雨表。海安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是我国亚洲鳗鱼苗的主要产地,通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鳗鱼苗捕捞、收购、黑籽鳗培育、鳗鱼养殖的高效农业发展产业链。海安县老坝港镇是亚洲最大的黑籽鳗培育基地,全国鳗鱼苗交易重要的集散地、出口基地,鳗苗价格成为全国鳗鱼市场的晴雨表。该镇拥有温室养殖面积10万平方米,仿野生池塘养殖面积七千亩;拥有养鳗企业15家,从事养殖、捕捞的人员达三千余人;拥有本土鳗鱼经销商30多个,高峰时期达50多个,在南自福建,北至连云港长达数千公里的沿海港口形成强大的销售能力。除此以外,海安人将目光聚焦广东、福建沿海,在广东福建沿海建有养殖基地近万亩,年培育黑籽鳗2400万尾,产值达2亿元;养殖成鳗2400吨,产值达1.2亿元,出口创汇达1千万美元,成为江苏沿海鳗鱼集捕捞、交易、培育、养殖为一体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河豚:行业的领跑人。海安县老坝港镇是江苏中洋集团河豚养殖基地所在地,通过中洋集团的示范带动,该镇目前拥有河豚养殖企业5家,拥有4000亩的养殖滩涂,拥有10万平方米的温室和1500亩的露天养殖厂,以及两条世界先进的循环水养殖设施。从1994年开始,中洋集团进行暗纹东方鲀的繁养殖技术的攻关,取得了控毒与健康养殖技术的核心成果,河豚的控毒与健康养殖成果、毒素分布与安全食用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河豚养殖基地的河豚年库存量400万尾,达到世界第一的养殖规模。全镇致力于河豚鱼的科技养殖,制定了一系列的养殖规范和养殖标准,坚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要求,河豚人工繁殖、养殖、控毒、去毒等9个系列标准已经被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正因为河豚科学地按照标准进行繁、养殖,经权威人士和科研部门检测,控毒健康养殖的中洋河豚营养均衡,蛋白质含量高达18%,脂肪含量仅为0.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特别高,其口味、价值和品质均在其他鱼类之首。经国家质监总局专家委员会评定,老坝港河豚成为长江河豚的养殖质量标准。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报告,“中洋”牌南通长江河豚,经严格检验为“无毒物”,这一认定标志着老坝港的河豚完全具备了有条件市场准入的合法性。2008年3月12日,南通长江河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审查批准,成为南通历史上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这也是继阳澄湖大闸蟹之后的中国鲜活水产品的第二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老坝港河豚已成为一个集繁养殖、科技营销、餐饮文化为一体的河豚综合产业。

二、海安海洋特色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考

海安海洋特色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引导,科技铺路。海安海洋特色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海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老坝港镇政府能够与企业同甘共苦,化解风险,老坝港镇海洋渔业的转产就是最好的明证。老坝港鳗鱼养殖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那时候鳗鱼苗被称为“软黄金”,全镇捕鳗船达到500条,大马力渔船就有160多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受东南亚金融**的影响,养鳗业一落千丈,这一年全镇渔民在鳗鱼产业上整整损失了1亿多元,渔民、企业负债累累。面对海洋渔业的严峻形势,为了在低产欠收的情况下摆脱困境,镇党委政府决定,合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开发有限的海洋资源,他们深入海上生产一线,通过兰波、菁源公司的试养,转产紫菜养殖与加工。

海安紫菜业发展坚持走产学研联合的发展道路。南通市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吉传礼同志一直被聘请为紫菜技术指导,长期坐镇进行业务指导。兰波公司与中国藻类研究权威机构——江苏水产研究所藻类室等科研单位挂钩,建立了兰波公司提供定额科研经费、研究所提供新品种和新

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将中国紫菜藻类第二代研究人员集中在老坝港,建成江苏省条斑紫菜辐射沙洲良种场,使海安成为江苏省紫菜科研基地,为海安紫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长期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了海安紫菜业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了养殖品种换代、育苗技术升级、养殖方式升级、加工技术升级,全面提升了海安紫菜业的发展能力,极大地拓展了海安紫菜业的生存空间。

科技创新使海安实现了海上养殖从插管式向固定式的过渡,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未雨绸缪,超前意识到外沙滩涂养殖的开发价值,率先取得蒋家沙滩涂的开发使用权,以后又进一步解放思想,借外力发展,果敢地大面积租赁了大丰、东台的东沙、竹根沙(四船珩)等滩涂使用权,并迅速将33条捕捞渔船转产紫菜养殖,实现了浅海养殖向外沙养殖方式的转化。目前,海安全部紫菜养殖面积均为外沙养殖。由于外沙养殖具有受海水污染少、海洋气候变化影响小的优势,当其他地区严重受灾之际,海安的紫菜养殖却几次幸免,如2001年启东吕四紫菜养殖大面积失败,《南通日报》以《哭泣的紫菜》报道该消息之时,海安县紫菜养殖竞“风景这边独好”。2004年全省紫菜养殖遭受68%的大面积灾害损失,但老坝港镇紫菜养殖仅损失不到30%,减产幅度低全省38个百分点,实现了紫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使海安加大对先进加工设备的投入力度,扩大了紫菜产品附加值。兰波实业公司“海波”牌紫菜成为中国两家取得美国有机产品认证的紫菜企业之一,海安紫菜产品以优异的品质打入欧美、韩国和东南亚市场。

(二)立足产业,规模发展。早在80年代后期,县委县政府就决定,老坝港镇各村集体经济投入从传统的鳗鱼捕捞业转向鳗鱼养殖业,利用集体经济的集约化投入,带动鳗鱼养殖的工厂化、规模化,实现基地建设商品化、品种推广优质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以及生产经营产业化。

近年来海安更注重整合多方资源。注重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防止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前几年,别的县市纷纷“卖海”,转让滩涂承包权,海安没有将滩涂土地分包到户,而是发挥资源优势,将大片海域转给农头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整合能人、整合资金,带动渔船转产紫菜养殖。海安从1992年起,走的就是紫菜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的公司实体道路。具体操作上,一是严格遵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规律进行投入。1992—2006年老坝港紫菜业累计投入2.8亿元,其中,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达1.5亿元,流动资产投入1亿元。紫菜企业参照一条二次加工生产线一般需要六条一次加工生产线、一条一次加工生产线一般需要3000-5000亩养殖面积的行业投资匹配标准进行设计和投入,目前6条二次加工生产线匹配了42条一次加工生产线,42条一次加工生产线匹配了15万亩养殖规模,由于投资充分考虑了行业匹配标准,确保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从而提高了生产线运转效率,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

紫菜企业的大投入,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层次,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实施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老坝港的紫菜企业平均养殖规模达2500亩,是全

省平均水平的3.16倍;平均单机紫菜产量达2600万箱,是全省平均产量的3倍;平均每个企业盈利333万元,是全省平均盈利能力的4倍左右。正因为老坝港的高投入、高产出的规模经营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相适应,因而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和跨越式的超常发展。

(三)放水养鱼,藏富于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坚持“谁有能力谁发展,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海安大力发展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的海洋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海安海洋产业这一块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家(兰波公司),市级名牌农产品三个(六绿牌甲鱼、海波牌紫菜、六绿牌紫菜),省级无公害基地八个。海安财政给这些企业宽松的税收政策,对龙头企业进行积极地扶持,采取灵活的税收政策,能不收的尽量不收。企业得到减负之后,资本迅速得到积累。他们利用所积累的资本,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以及资金的再投入,大大提高了高效农业发展的进程。

(四)商会带动,载体推进。海安紫菜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后,随着紫菜企业数量的扩大,为解决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中间商的欺诈盘剥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制约,组建了专业市场。

1997年在兰波公司等单位精心策划下,由兰波公司董事长李海波任会长吸纳八家企业加盟,组建了江苏第一家紫菜商会——海安县紫菜商会,商会共有会员100人。商会成立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立足紫菜市场,做大做强紫菜产业,商会按照自己的章程,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对全镇各家紫菜企业优先提供苗种和技术服务,并定期召开理事会,协调解决紫菜的养殖、生产、销售等各方面的问题。商会的成立,使海安老坝港镇紫菜生产企业结成了一个联盟,从而具备了与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实力。2003年,由紫菜商会牵头,老坝港镇在兰波公司内建成了海安县紫菜交易市场,实现了全镇干紫菜生产企业所有产品在交易市场统一检验、包装和贮存,实现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有效地控制欺行霸市、互相杀价、以次充好等无序竞争行为,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同时杜绝场外交易的行为,促进紫菜行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3月交易市场新征地20多亩,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紫菜专业交易市场,总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交易厅、会议厅、客户校样厅、检验整理厅、仓库等设施齐全。2008年3月,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等领导考察了老坝港镇的南黄海紫菜交易市场,在听取李海波会长的汇报后,称老坝港 “小镇做成了大产业,小镇做成了大市场。”紫菜商会的成功运作,还引来了数批日本参观考察团的学习。海安的鳗鱼商会在海内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商会下属企业在广东的投资就达1个多亿,鳗鱼商会的王新江是广东鳗鱼商会的副会长。鳗鱼商会具有高度自治的管理权力,许多鳗鱼交易都是口头约定,如果谁违约,将会永远出局。高度的合作化组织促进老坝港农业快速、健康、有序、高效发展。

(五)转变理念,跨越发展。由于海安的海岸线不长,资源优势并不明显,紫菜龙头企业采用了“走出去”的战略,到东台、大丰等地区进行投资紫菜一次加工,利用资本的扩张,进行资源的扩张,目前,海安在县外拥有的紫菜养殖面积是本地紫菜养殖面积的10倍。鳗鱼养殖不断

扩张在福建、广东沿海的养殖面积,依靠市场占有份额进行规模化扩张,目前在东南沿海拥有了6000多亩鳗鱼养殖基地。海安的紫菜、鳗鱼、河豚等产品不但做产品,而且做市场。企业经营者改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做法,充分运用现代营销策略,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一是着力打造产品品牌。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将 “兰波”、“圣澜”紫菜培育成全国紫菜行业知名品牌,“兰波”紫菜和喜之郎合作生产出“美好时光”海苔,“圣澜”紫菜和台湾台尚合作生产的“台尚”海苔,成为全国名牌。二是努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发达的营销网络。采取设办事处、开窗口的办法,将产品打进了国内大中城市,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开拓国际市场。打破贸易壁垒,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设立了营销公司。三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彻底改变过去肩扛手提、提篮小卖的落后方式,积极采用会展促销、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作者:海安科协)

下载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青岛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我市将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一、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及其对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广东省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 336 8公里 ,占全国 1/6 ,居全国第一位 ;沿岸 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

    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郁志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少专家学者热情高涨,为加快实现目标献计献策。而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做到这一点乃是......

    浙江实施蓝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几点思考

    浙江实施“蓝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 21世纪是海洋的时代。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突出的特色产业以及灵活的体制机制,使浙......

    保护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蓝色国土 发展海洋经济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家海洋局局长 孙志辉海域法宣传陆源排污口环保执法检查一、“十五”期间海洋工作的回顾 “十......

    发展海洋经济助推转型升级

    发展海洋经济助推转型升级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海洋是沉睡的资产,海洋资源是沉睡的资源。开发海岛和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

    弘扬海洋文化 发展旅游经济

    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时代,而海洋旅游业则是前景广阔的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海洋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

    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

    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