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时间:2019-05-14 02:0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第一篇: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前言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宁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2015年3月18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明确要求“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级分区保护,构筑„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禁建区,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加快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管控。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目的与意义

(一)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自然资源保护的铁线,已经成为继耕地之后第二条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红线,承担着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基本要求。

(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强化市域空间管制要求

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严格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与生态功能不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落实“三区四线”的市域空间管制要求,建立空间开发的硬要求和底线屏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三)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严格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传统“摊大饼”式的用地增长方式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且造成产业空间运转效率低下、城市管控成本增高。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以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为主要目标,从根本上缓解现阶段城市用地扩张与敏感区保护之间的矛盾,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供发挥空间。

第2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宁波市市区,包括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行政区,陆域面积2560 km2。

第3条 规划期限

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是一项长期性的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区划,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在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遵循总量不减、占补平衡、生态功能相当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变化,按照规划编制调整的相关规定,可适时调整和细化。

第4条 规划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和限制开发利用的“高压线”,以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为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

(二)强制性原则

在事关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区域内,必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

(三)完整性原则

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个生态圈、双„Y‟生态轴、一个生态环、多条生态廊道”的生态框架结构,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生态用地保护体系,确保生态框架的完整性,保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四)可操作性原则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需要对现状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详实的清理和判别,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切实确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规模并落到实地。

第5条 编制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7.《风景名胜区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9.《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10.《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

1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2.《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13.《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14.《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15.《城市绿化条例》

1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二)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1.《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 2.《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3.《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 4.《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

5.《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 6.《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7.《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8.《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生态带管理的实施意见》 9.其他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三)相关规划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2.《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3.《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

4.《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年调整完善)5.《宁波市中心城区环境功能区划》 6.《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2014-2020年)》 7.其他相关规划

第6条 规划对象

生态保护红线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和维护的国土空间边界线。《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技术导则》明确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包括13类生态要素区域,并根据所处区位划定一级管控区、二级管控区。

(1)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

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划入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为生态保护红线的一级管控区,实验区为二级管控区。

(2)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名胜区划入生态红线区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为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二级管控区。

(3)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国家级、省级、市级森林公园划入生态红线区域。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为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二级管控区。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指为保护水源洁净,在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源地等集中式饮用水源一定范围划定的水域和陆地,需要加以特别保护的区域。县级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备用水源地划入生态红线区域。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为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二级管控区。

(5)重要水源涵养区:指具有重要水源涵养、河流补给和水量调节功能的河流发源地与水资源补给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二级管控区。

(6)重要湿地:指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涵养水源、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河流、湖泊、沼泽、沿海滩涂和水库等湿地生态系统。中型及以上湖泊、沿海重要滩涂和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湿地公园等划入生态红线区域。重要湿地内生态系统良好、野生生物繁殖区及栖息地等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为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二级管控区。

(7)生态公益林: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体功能,以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者服务为主要利用方向,并依据国家规定和有关标准划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公益林划入生态红线区域。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为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二级管控区。

(8)洪水调蓄区:指对流域性河道具有削减洪峰和蓄纳洪水功能的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及低洼地等区域。《国家蓄滞洪区修订名录》中的洪水调蓄区,以及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流域性河道和区域性骨干河道划入生态红线区域,执行二级管控要求。

(9)重要自然岸线:指对毗邻的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的自然岸线。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和预留区、重要滨海湿地岸线、特殊保护海岛等为一级管控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适度利用区和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重要河口生态岸线、重要渔业岸线、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岸线、重要砂质岸线、一般保护海岛等为二级管控区。

(10)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指具有重要生物生产功能和种质资源保护功能的区域。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纳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为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二级管控区。

(11)地质遗迹保护区: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为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二级管控区。

(12)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二级管控区。

(13)生态廊道:主要由山体、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包括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的生态空间,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二级管控区。

第7条 法律效力

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为宁波生态保护及建设提供可指导、可操作、可落地的生态空间管控依据。生态保护红线一经批准,非经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调整。

第二章红线划定

第8条 总体目标

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将市区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洪水调蓄区、重要自然岸线、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等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并通过生态廊道的合理划定有效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一个生态圈、双Y生态轴、一个生态环、多条生态廊道”的生态格局,形成碧野环绕、绿廊相间、生态连片的实施效果,加快美丽宁波建设、促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的实现。

第9条 划定方案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的划定全面对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等相关规划的要求,划分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

生态廊道主要由山体、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包括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的生态空间。对于宁波市区而言,除自然山体、水体外,生态廊道需重点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一个生态圈、双Y生态轴、一个生态环、多条生态廊道”的生态格局。

(1)山体及其保护范围

规划将主峰绝对高度不低于50米,且形态基本完整的山以及其他需要保护的山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同时,考虑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坡度25°以下且面积大于1000亩的缓坡地予以排除。

(2)水体及其保护范围

为屏蔽陆地排放物对河流的污染,保证河流的水质,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在甬江干流、姚江干流、奉化江干流、鄞江、慈江、岩河、芦江、大嵩江等主干河道两侧划定一定宽度的生态控制区。水体及其两侧生态控制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并同时起到城市防护林和组团间隔离廊道的作用。控制宽度现状建成区水体两侧控制宽度不少于30米,非建成区两侧控制宽度不少于60米。

(3)城市生态带

根据《宁波市人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生态带管理的实施意见》,城市生

态带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脉生态轴和生态环。绿脉生态轴包括东钱湖-江南东侧山体-滨海、慈城-保国寺-骆驼北-龙山-东钱湖城市生态带,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生态环是以绕城高速、沈海高速等交通线为骨架,结合沿线防护绿带形成的绕城生态环,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规划结合现状用地情况,明晰城市生态带的空间边界,划定城市生态带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生态带宽度一般为1000米以上,局部地段考虑现状建设用地,适当缩减防护绿地的宽度,最窄处不低于200米。

(4)多条生态间隔带

多条生态间隔带,包括三江片的北部、西部、东部的三条U型的生态间隔带,镇海片中部生态间隔带,东部滨海中部生态间隔带以及鄞南-奉化生态间隔带。三江片北部生态间隔带沿洪镇铁路设置,面积12.89平方公里;三江片西部生态间隔带沿杭甬高速及机场路设置,面积8.35平方公里;三江片东部生态间隔带沿杭甬高速及甬台温高速设置,面积3.49平方公里;镇海片中部生态间隔带沿洪镇铁路设置,面积2.71平方公里;东部滨海生态间隔带沿大嵩江设置,面积9.48平方公里;鄞南-奉化生态间隔带,东起横溪水库、西接奉化江,面积40.48平方公里,其中宁波市区境内24.69平方公里。考虑到未来宁波行政区划调整,奉化撤市设区,鄞南、奉化区域的空间发展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鄞南-奉化生态间隔带的具体线位结合下阶段规划可适当调整,但走向不得改变,规模不宜减少。

宁波市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约1306平方公里,占市区陆域总面积的51.0%。其中一级管控区355平方公里,占市区陆域总面积的13.9%,主要包括皎口-周公宅水库、溪下水库、英雄水库、十字路水库、新路岙水库、三溪浦水库、横溪水库、梅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天童-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瑞岩寺森林公园核心区等区域。除一级管控区外为二级管控区,二级管控区面积951平方公里,占市区陆域总面积的37.1%。

江北区划定生态红线区域面积78.6km2,其中一级管控区13.8km2、二级管控区64.8km2。镇海区划定生态红线区域面积106.4km2,其中一级管控区9.3km2、二级管控区97.1km2。北仑区划定生态红线区域面积284.0km2,其中一级管控区27.2km2、二级管控区256.8km2。鄞州区划定生态红线区域面积837.1km2,其中一级管控区304.8 km2、二级管控区532.3km2。

第三章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第一节边界管控

第10条 边界管控

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遵照生态空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管控。

除国家、省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因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上位规划调整;线内生态保护要素范围调整等确需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局部调整外,严禁改变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

生态保护红线确需的局部调整,必须遵循总量不减、占补平衡、生态功能相当的原则,按法定程序先申请后调整。

第二节分类管控

第11条 总体要求

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内13类生态要素的分类管控要求。若同一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兼具2种以上类别,按最严格的要求落实监管措施。

第12条 自然保护区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自然保护区内禁止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第13条 风景名胜区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有关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禁

止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禁止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禁止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符合《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天童-五龙潭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符合《天童-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现状已建设施,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清理,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第14条 森林公园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森林公园内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采伐森林公园的林木,必须遵守有关林业法规、经营方案和技术规程的规定;禁止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禁止刻划、污损树木、岩石和文物古迹及葬坟;禁止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超标准的废水、废气,乱倒垃圾、废渣、废物及其他污染物;禁止在非指定的吸烟区吸烟和在非指定区域野外用火、焚烧香蜡纸烛、燃放烟花爆竹;禁止擅自围、填、堵、截自然水系。

新增建设项目和用地需符合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森林公园内的游赏和管护设施任意一公顷用地的容积率都不应大于0.2、硬地率不应大于5%。在珍贵景物、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工程设施。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地,但是因保护森林及其他风景资源、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和林业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保障游客安全等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除外。

第15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宁波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等法律法规。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新建、扩建水上加油站、油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严重污染水体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设项目;设置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运输剧毒物品、危险废物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其他法律、法规禁止污染水体的行为。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设置排污口;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贮存、堆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危险货物水上过驳作业;冲洗船舶甲板,向水体排放船舶洗舱水、压载水等船舶污染物。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和使用化肥、农药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投饵式养殖、旅游、游泳、垂钓;使用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停泊与保护水源无关的船舶;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第16条 重要水源涵养区

重要水源涵养区内禁止新建有损涵养水源功能和污染水体的项目;未经许可,不得进行露天采矿、筑坟、建墓地、开垦、采石、挖沙和取土活动;已有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不得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17条 重要湿地

严格执行《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重要湿地内禁止下列行为: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企业以及其他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生产设施;擅自开垦、烧荒、填埋湿地,采石、采砂、采矿、开采地下水;擅自采集野生植物,放牧,猎捕野生动物,捡拾卵、蛋;破坏鱼类等水生

生物洄游通道,用法律、法规禁止的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擅自向湿地引进外来生物物种;向湿地投放有毒有害物质,倾倒固体废弃物,擅自排放污水;擅自排放湿地蓄水或者修建阻水、排水设施;毁坏湿地保护设施;其他毁坏湿地资源的行为。

重要湿地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湿地保护小区总体规划。在湿地内从事生产经营、观赏旅游、科学调查、研究观测、科普教育等活动,不得影响湿地生态功能,不得对野生生物物种造成损害。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尽量避开湿地;确实不能避开的,应当少占用湿地。占用湿地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湿地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并有相应的湿地保护方案。

第18条 生态公益林

严格执行《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生态公益林内禁止新建坟墓、开山采石以及挖砂、取土、开垦等毁林行为;采挖活立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禁止采伐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中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林木等。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公益林林地。确需占用公益林林地的,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第19条 洪水调蓄区

洪水调蓄区内禁止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在船舶航行可能危及堤岸安全的河段,应当限定航速。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域的管控按照有关水法律法规执行,加强湿地和低洼地等洪水调蓄区内的土地管理,严格限制区内的城镇开发活动,土地利用、开发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排涝的要求,保证蓄滞洪容积不减小。

第20条 重要自然岸线

海洋自然保护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管理,核心区内除经法定程序批准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

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缓冲区内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海洋特别保护区内按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管理,重点保护区内禁止实施各种与保护区无关的工程建设活动,预留区内严格控制人为干扰,禁止实施改变区内自然生态条件的生产活动和任何形式的工程建设活动。

重要滨海湿地内禁止围填海、海砂资源开发及其他城市建设开发项目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破坏湿地生态功能的开发活动。

特殊保护岛、一般保护岛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特殊保护岛禁止炸岩炸礁、围填海、填海连岛、实体坝连岛、沙滩建造永久建筑物、采挖海砂等可能造成海岛生态系统破坏及自然地貌改变的行为。一般保护岛禁止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以及进行生产等活动。

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禁止采挖海砂、围填海、设置直排排污口等破坏河口生态功能的开发活动,天然河口的入海淡水量应满足最低生态需求。

重要渔业海域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的沿海岸线内禁止围填海、截断洄游通道等开发活动,产卵育幼期禁止进行水下爆破和施工。

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海岸带内禁止设置直排排污口、爆破作业等危及文化遗迹安全的、有损海洋自然景观的开发活动,保护历史文化以及、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他特殊自然景观完整性。

重要砂质岸线禁止从事可能改变或影响沙滩自然属性的开发建设活动。设立砂质岸线退缩线,禁止在高潮线向陆一侧500米或第一个永久性构筑物或防护林内构建永久性建筑和围填海活动。

第21条 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的项目;严格控制外界污染物和污染水源的流入;开发建设活动不得对种质资源造成损害;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

第22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

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及可能对

地质遗迹造成影响的一定范围内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砍伐以及其它对保护对象有损害的活动;未经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保护区范围内采集标本和化石;不得在保护区内修建与地质遗迹保护无关的厂房或其他建筑设施;对已建成并可能对地质遗迹造成污染或破坏的设施,应限期治理或停业外迁。

第23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禁止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关的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新建工程建设或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的改建、扩建工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第24条 生态廊道

坚持“生态优先、有限准入”,山体及其保护范围内禁止滥占林地,新增建设项目和用地需符合林地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水体及其保护范围内除水体外,以公园绿地为主;城市生态带、生态间隔带内除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园绿地、与农业发展技术推广等研究相关的少量科研设施用地、少量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外,禁止新增其他类型建设用地。

第三节分级管控

第25条 一级管控区

一级管控区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控,禁止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26条 二级管控区

(1)项目准入

二级管控区尽量保持生态系统现状,除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道路与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重要的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的配套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生态型休闲度假项目;必要的农业生产

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其他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外,禁止建设其他项目。新增项目宜作为环境影响重大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规划控制要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在二级管控区内的比例及建设强度。保证生态用地、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岛式布局,确保形成布局开敞稀疏、景观宜人的高品质田园风貌。

新增建设项目用地面积不宜超过30公顷、容积率不宜超过1.0、建筑密度不宜大于30%、建筑高度不宜大于15米,新增建设项目间宜控制200米以上的生态间隔带。因特殊需要经规划审批部门批准后按规划执行。

二级管控区内宜编制控制性规划,从用地布局指引、规划建设指引、现状用地处理、产业发展方向引导、生态景观形象指引等方面明确生态控制区内需要严格实施保护的各类生态要素界线,各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控制要求。

第四节现状用地管控建议

第27条 现状农村居民点管控建议

对于行政村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禁止新建、扩建工业项目,现有的工业项目要制定处置方案,逐步搬迁。现状农村居民点依据《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2010-2030(2014年修改)》、《鄞州区村庄布局规划》、《镇海区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北仑区村庄布局规划》、《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村庄发展规划》等,结合村庄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价值及所在的生态区位,明确管控措施。管控措施主要分为保留型和迁移型两种。

保留型即在保持原有村庄自然肌理的原则下,通过拆除乱搭乱盖建筑、整改村庄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增加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适当进行立面改造等方式,美化村庄环境,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对于自然村较分散的行政村,可撤并部分自然村,采用部分保留的改造模式。保留型或部分保留型村庄划定村庄建设用地开发边界,引导村庄集聚发展。原则上,除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和必要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民建房外,禁止村庄建设范围进一

步扩大,严格限制生态保护红线内发展村级工业。新村建设型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宜超过100平方米/人,旧村改造型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超过110平方米/人,古村保护型、特色型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超过120平方米/人。由于部分村村庄发展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村庄建设用地边界可结合村庄建设规划作适当调整,但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

迁移型即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结合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将原来零散布局的村庄在生态保护红线外集中集聚建设。近期已经安排迁移的村庄重点是落实好资金和安置地块这两个主要因素,并按照有关政策解决安置户的住房问题。其中安置地块的落实是关键。安置地块除已经明确下来的以外,需要新增的应根据规划要求选取合适的地块,为下一步安排安置地块时提供指导意见。近期未能迁移的,需联合各有关部门,重点解决好违法建设处理及村民建房等问题。宜根据实际情况,先行开展违法违章建设的清理活动,对于原有宅基地新建村民住房、原拆原建,危房解危等村民建房活动可按照现行政策实施。

第28条 现状其他用地管控建议

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开展生态资源情况、生态保护现状及现状用地调查,综合评估生态保护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既有用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规划的分类分级管控要求,提出管控建议。

生态保护红线内现有违法建设项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生态保护红线内已批准的临时建筑有效期届满,不予续期,应当自行拆除。生态保护红线内已取得土地但尚未开工的建设项目,有法定规划依据和符合环保要求的,允许办理下步开工手续,但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与用地功能;无法定规划依据,或对生态环境、水源保护、林业资源保护和河道管理等有严重不利影响的,以及规模较大对生态格局有较大影响的,应当置换到生态保护红线外根据规划进行建设,或由国土部门依法收回用地。

生态保护红线内现状已建或已批在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进行全面清理,按照尊重历史、分类治理、依法处置的原则,进行“控、改、迁”的分类治理。

“控”,即控制保留型,指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准入项目类型,对生态环境、水源保护、林业资源保护和河道管理等无不利影响的项目,如住宅及其配套设施、公益性公共项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等。这类项目允许按现状、现用途保留。

“改”,即整治改造型,指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准入项目类型,但对生态环境、水源保护、林业资源保护和河道管理有一定影响,需按照相关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整改的项目。包括旅游度假类、商业商务类、研发类项目等。这类项目可引导相关权利人进行改造和产业转型,逐步转为与生态保护不抵触的适宜用途,并鼓励通过产权置换、异地迁建等多种途径调出生态保护红线。

“迁”,即拆除迁移型,指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准入项目类型,对生态环境、水源保护、林业资源保护和河道管理等有严重不利影响的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危险品仓储项目等。这些项目应通过关、停、迁等多种途径逐步迁出生态保护红线,并应对项目迁出后的土地实施生态修复。其中工业项目宜通过用地置换集中进入工业集聚区。

第29条 生态项目建设引导

积极引导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项目的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内环卫、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腾退后的土地和山体及时实施生态修复,并通过生态项目的建设,主动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实现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综合统筹。

第四章实施保障与建议

第30条 凝聚共识,夯实基础

实施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对构筑我市连山、串城、面海的市域生态格局,推进城市空间有序建设,有效保护各类城市生态要素,彰显城市山水资源特色,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建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强力实施,夯实《规划》实施的社会基础,共同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第31条 加快立法,树立权威

目前,《宁波市生态区保护条例》已经列入宁波市人大立法调研项目,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奠定了基础。建议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有关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法制化的管理体系。

第32条 明确主体,强化实施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管理涉及面广且影响较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保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并采取部门合作、县市联动、公众参与的方式,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的社会认同度。

第33条 分类处置,严格准入

遵循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处理、逐步解决的原则,从严查处违法建设项目,妥善处理线内合法建设项目,严格新建项目准入,积极鼓励生态项目的引入,依法统筹协调线内生态保护和农村社区发展,促进农村社区整体转型发展。

第34条 细化规划,完善政策

本规划是我市生态保护红线的总体性规划,实现了市区1:2000的生态保护红线的落地。下一步应以本规划为基础,逐步实现全市域1:2000的生态保护红线的细化落地。同时,配套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建设与保护考核奖惩机制等,建立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切实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的顺利实施。并研究制定“捆绑建设、同步实施”、“指标上浮、异地安置”等政策,积极引导生态保护红线内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绿道等生态项目的建设。

图纸目录

01规划结构图

02生态保护红线落线图 03线内用地规划引导图

第二篇: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心得体会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心得体会

生态优美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内容,优质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大的资源优势。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十多年来,我省按照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制定的建设生态省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清新福建已成为我省宝贵的形象和品牌。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福建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终于使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改观,改掉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政府的大力弘扬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媒体大力宣传建设新福建的急迫性,民众在思想意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环保观念一步步的增强。我们在街上都可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比如垃圾箱的增多、地上烟蒂的减少、随地吐痰的人减少。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建设新福建,我们要经济与生态两手抓,不可一头大一头小。只追求经济快速的发展和放弃人民的绿水青山是不可取的,同样,只追求绿水青山和放慢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的去看待与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权衡之下,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与进步,两架马车并驾齐驱,推动新福建的建设。

福建是一个沿海省份,省内没几个大型的重工业,所以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一直都是不错的,在如此好的天然环境下,我们省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更快更好的建设新福建,达到生态与经济并重并同步发展。

在生态建设方面,政府可以多开发潮汐能,太阳能等生态环保无污染的可循环能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媒体也可以发挥其宣传导向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向民众告诉其重要性以及急迫性,宣传环保意识,让民众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我们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对于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改正,对于一些正在发生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予以告知并制止。在法律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一些污染的现象,予以一定程度的处罚并教育,从道德层次上升为法律层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直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的世界形势、中国形势,更要求我们要做好做完整,我省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百姓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为福建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遇,为之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第三篇: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47号

《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业经2014年12月5日市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海波 2014年12月9日

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

前款所称生态保护范围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划定出具有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安全作用的,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调整以及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等活动的管理。

第四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坚持保护优先、分级管控、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组织由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土地规划、财政、林业、水利、农业、城建、行政执法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等重大事项。

区、县(市)人民政府是维护本辖区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完整的责任主体,负责红线区内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并按照职责组织协调红线区内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

—1—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调整方案,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综合评估、评价,对生态保护红线区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二)发展改革行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纳入主体功能区规划,负责红线区内项目管理;

(三)土地规划行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监管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土地利用,依法对红线内违法用地行为进行查处;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五)林业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六)水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河道、水库、滩地、灌渠等进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七)农业、城建等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有关农业、城建等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八)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违法建设等行为进行查处;

(九)市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有权举报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以下范围:

(一)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重要的河流、湖泊、水库、灌渠、湿地、城市明渠及其保护范围;

(三)坡度大于25度的山体及其保护范围;

(四)需要进行保护的生态敏感脆弱区、生态廊道、大面积人工防护林及一定规模的城市绿地等区域;

—2—

(五)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

(六)其他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

第九条 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下列程序划定和公布: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经市生态保护红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由于上位规划调整等原因,确需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局部调整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

(二)调整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以及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调整方案经市生态保护红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一类区、二类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重要生态保护地的红线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等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划为一类区,其他具有较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划为二类区。

第十二条 除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外,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一类区内建设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项目。

第十三条 除下列项目外,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二类区内建设其他项目:

(一)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可以建设的项目;

(二)不破坏主体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等设施。

第十四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建设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允许的

—3—

建设项目,应当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第十五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焚烧落叶、烧荒、露天烧烤、私搭乱建;

(二)放牧,使用剧毒、高毒农药;

(三)砍伐林木,毁草开垦,陡坡开垦,捕杀、采集野生保护动植物,捡拾鸟卵,采集野生药材;

(四)擅自取土、挖砂、采石、开矿;

(五)私自挖塘、挖沟、筑坝、开采地下水;

(六)新建排污口,排放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

(七)其他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十六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现有建成或者在建项目应当控制规模,不得增加污染负荷。

对影响主体生态功能的建设项目应当有计划地清理或者迁出生态保护红线区。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建设项目,应当限期治理。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评价和管理成效评估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重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对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生态保护红线区管理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配套的补偿办法,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受补偿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违法建设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一)焚烧落叶、烧荒、露天烧烤、私搭乱建等行为,由行政执法部门给予处罚;

(二)放牧、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行为,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4—

(三)砍伐林木,毁草开垦,陡坡开垦,捕杀、采集野生保护动植物,捡拾鸟卵,采集野生药材等行为,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四)擅自取土、挖砂、采石、开矿等行为,由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五)私自挖塘、挖沟、筑坝、开采地下水等行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六)新建排污口,排放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行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七)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造成重大污染或者生态破坏,导致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因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认真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职责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

第二十四条 依本办法制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图表及方案文本为本办法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5—

第四篇:生态保护红线——李干杰

“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2014.01.16 08:00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2 作者: 李干杰

字号:【 大 中 小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

3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受挤占、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湿地仍在萎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下降。比如,过去20年间,甘南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30%左右;黑河下游防风固沙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近40%。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升。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影响了近6亿人口。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2012年,长江、黄河、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10.2%。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问题日益显现,威胁到食品安全。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成为农村的最大污染源。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衔接起来,才能确保环境质量不降级、并逐步得到改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据研究,建设用地增加率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率的1.56倍,城镇人口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口的1.54倍。有研究表明,我国土地资源合理承载力仅为11.5亿人,现已超载约两亿,我国已有600多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系统完整性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遵守与监管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有序实施;强制约束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与环境准入制度,增强约束力;协同增效性要求红线划定与重大区划规划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与生态保护现状以及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增强保护效果;动态平衡性是指在保证空间数量不减少、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使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统一;操作可达性要求设定的红线目标具备可实现性,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包括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红线。纳入的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并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维护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禁止开发区红线范围可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应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明确其空间分布界线。其他类型的禁止开发区根据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确定是否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范围可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规定的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5类共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通过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将重要性等级高、人为干扰小的核心区域划定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范围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的划定,既可保护生态系统中供给生态服务的关键区域,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范围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应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退化、自然灾害多发的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等级划分,将敏感性等级高、人为干扰强烈的核心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后,将为人居环境安全提供生态保障,为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包括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环境质量达标红线要求各类环境要素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具体而言,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要求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到“十二五”末期,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10%、8%、10%。环境风险管理红线要求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健全环境事故处置和损害赔偿恢复机制,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环境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将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与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能源利用红线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下的能源利用水平,包括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结构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等。水资源利用红线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等。土地资源利用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与保护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保障

有效保障生态保护红线不被逾越,确保红线落地,必须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严格遵行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在明晰的产权框架下,科学界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各项功能。通过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合理用途,确保准确执行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定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统计、衡量与核算指标体系,摸清国家自然资源底数,包括规模、结构、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的存量、增量和减量等,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未来绩效评估提供基础性依据。

建立生态、资源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分析评估,预测未来国土生态安全要素发展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预警、决策与技术支持一体化的,具有充分技术、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兼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国土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完善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目标与管理要求,制定差别化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按照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原则,引导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遏制盲目重复建设。

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并依此推动补偿区域的生态保护。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对生态产品生产方和受益方明确的区域,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不同地区间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

健全排污权有偿交易机制。全面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快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体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体现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并提高配置效率。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建立差异化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体系,逐步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

(作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第五篇: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制度

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制度

为加强建设项目的规划批后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及时发现、制止、纠正违法建设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在规划行业开展效能监察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批后管理范围 批后管理是指对建设业主取得规划行政许可手续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实施建设过程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是确保建设项目按规划行政许可要求实施的有效手段。

第二条 批后管理模式 批后管理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两种。

1、批后日常管理由规划建设局负责。局长为批后日常管理第一责任人。建立批后日常管理分片包干管理责任制,签订岗位管理责任目标书;

2、定期检查由市局法规监督科负责组织,邀请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参加,每年不少于两次。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 批后日常管理内容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合法性及其执行情况:

1、用地复核。建设业主不得随意变动规划行政许可的用地范围;

2、用地检查。检查是否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否存在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行为。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含广告设置)的合法性及其执行情况,包括:建筑物定位、平面布局、建筑间距及退让、出入口位置、建筑层数、层高及高度、建筑总面积、建筑使用性质、外墙材料及色彩、立面造型及建筑风格、停车泊位、道路、盲道、大门、停车场、围墙、临时设施、给排水、道路中心线、电力、电讯、燃气、竖向标高或桥梁净空高度、公厕、配电间、垃圾站及其他公共建筑、绿地率、集中绿地面积、应拆除建筑等。

三、工程管线的合法性及其执行情况

1、道路。主要包括道路规划方案的地面定线;道路设计与施工的红线控制要求,道路标高、走向的核定,以及因管线工程需要时道路开挖的审批情况。

2、管线。主要包括对各种管线工程类别、截面、线型、坐标、标高、水平距离、架设高度、埋置深度、立体交叉关系等。

3、堤防。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城市安全。

4、应当按规划建成或保留地区的规划执行和控制情况。

5、建筑物实用性质。

6、其他应当监管的内容。

第四条 批后日常管理职责

批后日常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法建设行为,依法督促建设业主履行规划行政许可规定的义务。

1、及时发现、制止、纠正违法建设行为。

⑴发现违法建设行为立即现场制止,并由项目所在规划分局在三个工作日内立案调查;

⑵责令停工,限期改正,限期拆除等行政措施,依法定程序及时送达违法建设行为人;

⑶凡立案案件,10个工作日内必须调查终结,资料齐全,并整理初步处理意见,报市局法规科审理后报局法规例会集体研究处理。

2、依法督促建设业主履行下列规划行政许可义务

⑴规划范围内应当拆除的建(构)筑物全部拆除;

⑵使用土地符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

⑶建设工程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各项配套工程和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符合规划行政许可要求。

3、负责处理所管辖区域内因日常监管不力造成的矛盾、纠纷以及上访事件。因行政许可(审批)造成的矛盾、纠纷以及上访事件由主办部门负责协调处理。

4、组织报经市局批准的行政强制(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执行行动。

5、其他应当监管的。

第五条 行政许可(审批)资料

1、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施工图履行平、立、剖签章确认手续。

3、建筑立面效果图履行签章确认手续。

4、修建性详细规划(含总图)、方案图、施工图、效果图、建筑物控制线图等资料,备存两份。

第六条 资料的交接

规划行政许可(审批)办结,办公室盖章确认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将备存资料移交壹份给项目所在地规划分局。

第七条 法规监督科职责

负责批后管理的监督工作。

1、负责不定期对分局履行批后日常管理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察室配合,抽检每季度不少于1次。

2、负责组织行政检查。

3、对分局上报的违法建设案件,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审查终结,并提出处理建议报法规例会决定。

第八条 其他规定

1、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2、本制度自2006年6月1日起执行。

下载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邢台临西生态保护红线(5篇模版)

    邢台市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 (文本) 2018年7月 目录 1 区域概况...................................................................................... 2 1.1 自然地理概况......

    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2016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

    宁波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范文

    宁波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徐德琳, 邹长新*摘要 , 徐梦佳, 游广永, 吴丹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

    建设工程批后规划公示管理制度

    建设工程批后规划公示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推行政务公开,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批后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市民群众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监督作用,确保城乡规划的......

    新环保法亮点解读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摘要】 第三章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红线范围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

    宁波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精选多篇)

    宁波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市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可以享受临时保护

    【发明专利申请书】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可以享受临时保护 一、给予临时保护的必要性 依照专利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发明专利申请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初步审查认为符合要求的,自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