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徐德琳, 邹长新*摘要 , 徐梦佳, 游广永, 吴丹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 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随着生态保护红线理念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以及划定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完善, 生态保护红线正成为生态安全领域的核心议题。由于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明显地理边界, 合理整合了多部门的生态保护成果, 并更加全面地关注了多种生态过程, 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梳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科学本质与内涵的基础上, 探索将生态保护红线区作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源地,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生态廊道、生态战略节点等, 从而形成涵盖重要生态功能保护格局、人居环境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维系格局的生态安全格局体系。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 将有效保护、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维持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今后需深入探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生态过程-功能-格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在生态安全格局海陆统筹保护、配套相应管控措施、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土地生态承载力严重退化, 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 国土及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土地是重要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载体, 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此,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徐卫华等, 2014)。为此,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积极探索(李锐和何彤慧, 2012;高吉喜, 2014;邹长新等, 2014;杨邦杰等, 2014), 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http://)。自2011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任务以后,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版)更是首次明确提出“ 保护优先” 的原则, 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生态保护红线界定的是亟需实施严格保护的国土空间, 这些国土空间是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也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组分。本文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意义和进展、生态保护红线的科学本质和内涵等方面着手, 探索构建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 以期为保障国土和区域生态安全,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意义和进展 1.1 研究意义
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SP)理论强调, 景观中存在着某些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元素、局部、空间位置及其联系共同构成, 对维护或控制特定地段的某种生态过程具有关键意义(俞孔坚等, 1999;张百平, 2005)。通过控制和调配这些关键空间和组分, 可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 从而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控制环境问题。
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的充分了解, 是构建合理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物种迁徙、水土流失等生态过程均需克服不同阈值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等景观阻力, 才能实现在空间上的扩散和覆盖(赵筱青等, 2009)。通过改变景观格局组分的空间配置和属性, 可以有效控制有害生态过程的蔓延, 促进有利生态过程的流动, 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一方面可将抽象的生态系统过程与景观要素充分连接起来, 从而维护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另一方面, 对于国土空间的科学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优化布局的重要途径, 认为它可以促进形成合理的国土生态空间, 继而为优化生产和生活空间提供依据。因此, 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研究, 也是科学整合现有各类保护区域、提高生态保护效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2 相关进展
我国学者已在生态安全格局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从最初定性的规划分析评价、静态格局的优化、条件不变时的孤立状态寻优等逐步发展为定量数据演算、动态格局的发展模拟, 以及条件可变时的状态趋势的分析等。研究尺度从局地扩展到区域乃至国土水平, 研究对象涵盖城市、流域、农牧交错带、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等。从研究方法上看,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规划、3S技术、情景分析法、指标评价法及动态模拟等(欧定华等, 2015)。
尽管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 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从功能组分上来看, 现有生态源地的识别方法较为简单, 许多生态斑块边界模糊。依据“ 基质-斑块-廊道” 理论, 俞孔坚(1999)指出典型的生态保护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廊道、缓冲区、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组成。其中, 生态源地是整个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 其准确性和全面性对格局整体构建至关重要。目前, 多数研究选择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等作为生态源地, 还有学者选用区域内一定面积的绿地、水体等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李晖等, 2011;蒙吉军, 2014)。吴健生等(2013)尝试采用景观连通性指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综合方法对深圳市生态源地斑块进行识别, 这为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提供了思路。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斑块等的边界仍不明确, 不同部门划分的各类保护区还存在着空间交叉重叠等问题, 给生态源地选择带来了困难(赵广华等, 2013)。此外, 从现实状况来看, 一些保护区的核心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保护关键区, 有些并不适于选作源地。
从生态过程类型来看, 当前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主要集中在对水平生态过程的控制上。生态过程可分为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两类(傅伯杰等, 2001)。垂直生态过程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内, 直接反映其所依赖的资源分布, 如养分循环、土壤侵蚀等(胡巍巍等, 2008)。虽然对垂直生态过程-格局的研究也有较为成熟的方法, 如多因素加权叠加法、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法等, 但在特定区域内, 同时考虑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还不多(俞孔坚等, 2009)。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内容 我国已建立了各级各类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陆域国土面积的15%(高吉喜等, 2014)。同时我国也已提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大尺度的生态功能区域。这些不同尺度的保护区域对我国的国土生态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保护体系。如何用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方法实现大尺度生态保护体系构建与优化, 已成为自然资源保护与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 继热点地区(hotspots)和空缺保护分析(gap analysis)等理论之后, 系统保护规划(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SCP)理论已成为自然保护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Myers et al., 2000;Margules & Pressey, 2000;Hansen & Defries, 2007)。该理论认为, 有效的生态保护体系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特定尺度区域内的生态过程与功能, 识别保护体系空缺, 与现有生态保护区域合理整合与优化, 通过综合考虑保护目标、保护成本和边界连通度等, 使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实现最佳配置(Rondinini & Pressey, 2007;栾晓峰等, 2009;Kukkala & Moilanen, 2013)。
生态保护红线即是在系统保护规划等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生态保护红线不是重新划定新的保护地, 而是将已有的重要保护地整合为完整且便于管理的生态保护体系, 既包含已建的各类保护地, 也包含现有的保护空缺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明确的空间边界, 是维护国土及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 是现阶段考虑生态保护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下不可突破的保护地, 它保护的是对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区域(高吉喜, 2014)。
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生态服务保障线, 即提供生态调节与文化服务,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生态区域;二是人居环境安全屏障线, 即保护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 维护人居环境安全的基本生态屏障;三是生物多样性维持线, 即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关键物种、生态系统与种质资源生存的最小面积。据此, 生态保护红线较为全面地保障了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安全。
国际上虽然尚未有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 但是国内外学者在保护区有效性评估、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评价、保护区设计与选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曲艺等, 2015), 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借鉴国际上生态保护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以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地方相关规划为主要依据, 一般通过4个步骤完成, 即:(1)确定保护目标, 并依据代表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连通性等特征, 识别包含保护空缺区域在内的重点区域范围;(2)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3)通过合理性和可行性综合分析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4)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开展地面调查并进行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核定。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象是区域内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块, 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高度生态敏感性、脆弱性(林勇等, 2016)。作为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区反映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空间的分布特征和功能定位, 对维护和控制区域内重要生态过程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相对于以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一定优势。首先, 生态保护红线区具有明晰的地理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具有严格的技术流程, 通过范围识别、重要性评估、划定方案确定与协商、边界核定等多个步骤, 最终得出精确的图件及其基本信息。其次,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整合了多部门的生态保护成果, 将多种生态保护空间在同一平台进行统筹, 避免了保护空间的交叉重叠。第三, 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范围广泛, 不仅包括水平生态过程, 也包括垂直生态过程。其划定范围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各类禁止开发区(国家与地方层面)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相比于以往研究较多的以水平生态过程(物种迁徙、沙尘暴扩散等)为主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生态保护红线还关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垂直生态过程。因此, 在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选择生态源地, 可以更多地关注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 集中解决区域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与恢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进而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
在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中, 可将景观生态学中的“ 基质-斑块-廊道” 模式(傅伯杰等, 2001)作为切入点,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 识别研究区中的关键斑块(生态源地)、斑块间连接(生态廊道)以及生态战略节点, 并分析这三大关键要素的数量组合、空间配置等关系, 最终构建成系统完整的生态安全格局(Teng et al., 2011)。
3.1 生态保护源地选择
依据生态安全的内涵, 生态保护源地选择应至少满足3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维持现有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二是保障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三是预防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吴健生等, 2013)。生态保护红线完整纳入了区域内对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对外界干扰敏感的生态斑块, 在进行具体生态保护源地选择时还需进一步筛选与整合。
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进行重要性排序是生态源地选择的重要步骤。评估指标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生态斑块连通性, 以及生态斑块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通过综合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及相关动态评估模型(Shi et al., 2012;胡喜生等, 2013)和Conefor Sensinode等生态斑块连通性评价软件, 以及InVEST等生境质量评估模块, 可将具有明确边界和范围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进行重要值排序。根据区域内不同生态安全水平的需要设定阈值, 将区域内的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斑块进行重要性分级, 进而构建不同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
3.2 生态廊道与生态战略节点辨识
廊道是呈条带状分布的景观要素, 生态廊道则是指具有污染过滤、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洪水调控、景观隔离等多种功能的廊道类型(朱强等, 2005)。生态战略节点一般指在生态廊道上起到“ 跳板” 或“ 踏脚石” 功能的区域, 对生态廊道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干扰,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多数呈岛屿式的非连续分布状态, 区域间缺乏连接, 这给重要生态过程与功能的保护带来一定困难。为实现对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完整和连续性保护, 有必要在生态源地选择的基础上, 辨识区域内的生态廊道和生态战略节点, 进而构建完整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生态过程(如物种迁徙、沙尘暴扩散等)带有从源地向外扩张的特性, 会自然选择阻抗最小的路径扩张, 因而可采用费用距离(cost distance)、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等方法进行度量, 通过识别源地间的低阻力通道及通道交叉处, 进一步识别出生态廊道与生态战略节点。对于垂直生态过程(如水源涵养、土壤侵蚀等), 应分析不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特点, 找出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影响的生态节点, 并依据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性, 将不同等级节点通过绿色廊道连接为整体的保护网络。
3.3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
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内涵, 我国的生态安全格局应包括三大部分, 即:(1)重要生态功能保护格局, 包括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 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人居环境安全格局, 即保护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 减缓与控制生态灾害, 保障人居环境安全;(3)生物多样性维系格局, 即保护关键物种与生态系统, 维持生物多样性, 确保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保护格局的构建需要确定发挥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http://zfs.mep.gov.cn/fg/gwyw/201106/t20110609_211861.htm)划定了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等4大类共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http://)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对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以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5类主导生态调节功能为基础, 在全国划定了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上述重要(点)生态功能区可作为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保护格局的构建基础。但是上述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与东南等区域, 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部地区的许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并未涵盖, 如太湖湿地、京津水源地等;同时, 一些生态热点地区由于面积较小未纳入全国重要(点)生态功能区, 但其生态价值很高, 在生态安全格局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故应进一步识别功能区以外的保护空缺区作为必要补充。
构建人居环境安全格局时, 要重点考虑那些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并发生退化演替、对环境变化反应相对敏感, 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的生态区域。应基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明确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资源利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空间范围, 并通过生态敏感性或脆弱性评价, 根据区域地理特征、生态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差异, 构建人居环境安全格局。
构建生物多样性维系格局时, 要将稀有程度和濒危等级高、受威胁程度大的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红线的保护对象, 并选取重要的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开展濒危性、特有性及重要性评价, 遴选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布信息, 确定其分布范围及当前保护空缺, 识别关键生态斑块、生态廊道和生态战略节点, 设置生态缓冲区, 同时注重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通性, 以维护物种和生态系统存活的最小面积为原则, 最终确定生物多样性维系格局。
整合3种生态安全格局, 最终构建成完整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使之成为保障国家、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永久性格局, 为区域和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保障国家尺度上的生态可持续性。从技术方法上说, 考虑到3种生态安全格局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 在整合时可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基础, 采取空间叠加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完成。在格局优化过程中, 还需注意生态安全格局的尺度和时空动态特征。目前,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 国家层面和地方省市层面都开展了划定工作, 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各级生态安全格局的侧重有所不同, 即国家红线的划定是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出发, 重点关注宏观尺度或跨界分布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等;省市县或某一自然地理单元的红线划定则是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出发, 重点关注区域内部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因此, 国家和地方共同划定以后的生态红线区域, 综合起来就能够为国土及区域地区生态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满足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需求。虽然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或物种濒危等问题多是发生在低尺度水平, 但保护和管理则需在更高尺度上进行(傅伯杰等, 2010)。在构建国土及区域水平生态安全格局体系时, 还需考虑受保护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相关性, 实现生态安全格局在多尺度间的转换(陈利顶等, 2006)。同时, 受生态过程动态性的影响, 生态安全格局也呈现明显的时空动态特征, 应随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生产力的变化、生态保护能力的增强, 及时增加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进而对生态安全格局做出动态调整。随着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不断拓展和完善, 也将使生态安全格局更加趋于优化。展望
国土及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还需不断完善, 以保证其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涵盖多种生态过程和功能, 目前的研究虽已认识到格局、过程与功能三者的重要联系, 但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生态过程-功能-格局的内在联系, 并寻求更多野外实测数据的支撑。同时, 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陆地, 对于海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面的研究尚未涉及, 在国家实施陆海统筹保护战略时需要深入考虑。此外, 在构建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 还需根据各类生态安全格局的性质和保护目标配套相应的管控措施, 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与考核制度等, 从而更加系统地保障国土及区域生态安全。随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上升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战略, 构建基于生态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体系, 将有效保护、恢复和重建国土及区域尺度上的关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以及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 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参考文献 View Option 1 Chen LD(陈利顶), Lv YH(吕一河), Fu BJ(傅伯杰), Wei W(卫伟)(2006)A framework on land scape pattern analysis and scale change by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26, 663-6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Fu BJ(傅伯杰), Chen LD(陈利顶), Ma KM(马克明), Wang YL(王仰麟)(2001)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Land scape Ecology(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Science Press, Beijing.(in Chinese)[文内引用:2] 3 Fu BJ(傅伯杰), Xu YD(徐延达), Lv YH(吕一河)(2010)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coupled research of land scape pattern and soil and water loss.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学进展), 25, 673-68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4 Gao JX(高吉喜)(2014)Construction idea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line system.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 42(2-3), 18-21.(in Chinese)[文内引用:3] 5 Gao JX(高吉喜), Zou CX(邹长新), Wang LX(王丽霞)(2014)Draw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line to deepe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环境影响评价),(4), 11-14.(in Chinese)[文内引用:1] Hansen AJ, DeFries R(2007)Ecological mechanisms linking protected areas to surrounding lands.Ecology Letters, 8, 23-29.[文内引用:1] Hu WW(胡巍巍), Wang GX(王根绪), Deng W(邓伟)(2008)Advance in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scape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Progress in Geography(地理科学进展), 27, 18-2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8 Hu XS(胡喜生), Hong W(洪伟), Wu CZ(吴承祯)(2013)An improved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and l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for Fuzhou City.Resources Science(资源科学), 35, 30-4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Kukkala AS, Moilanen A(2013)Core concepts of spatial prioritisation in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Biological Reviews, 88, 443-464.[文内引用:1] Li H(李晖), Yi N(易娜), Yao WJ(姚文璟), Wang SQ(王思琪), Li ZY(李志英), Yang SH(杨树华)(2011)Shangri-La county ecological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land scape security pattern.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31, 5928-593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Li R(李锐), He TH(何彤慧)(2012)Basic the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pattern for ecological security.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e Science(安徽农业科学), 40, 6113-611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Lin Y(林勇), Fan JF(樊景凤), Wen Q(温泉), Liu SX(刘述锡), Li BY(李滨勇)(2016)Primary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delineation of ecological redline zones.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36, doi: DOI:10.5846/stxb201407091405.(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文内引用:1] Luan XF(栾晓峰), Huang WN(黄维妮), Wang XL(王秀磊), Liu MC(刘敏超), Liu SR(刘世荣), Wu B(吴波), Li DQ(李迪强)(2009)Identification of hotspots and gap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a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29, 144-1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Margules CR, Pressey RL(2000)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Nature, 405, 243-253.[文内引用:1] Meng JJ(蒙吉军), Yan Q(燕群), Xiang YY(向芸芸)(2014)The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land use and assessment of schemes in Ordos.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中国沙漠), 34, 590-59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Myers N, Mittermeier RA, Mittermeier CG, Fonseca GA, Kent J(2000)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Nature, 403, 853-858.[文内引用:1] 17 Ou DH(欧定华), Xia JG(夏建国), Zhang L(张莉), Zhao Z(赵智)(2015)Research progress on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lanning and discussion of planning technique flow.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生态环境学报), 24, 163-17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Qu Y(曲艺), Li JS(李佳珊), Wang JF(王继丰), Cui FX(崔福星), Sun GQ(孙工棋), Luan XF(栾晓峰), Ni HW(倪红伟)(2015)A SCP(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optimization of a conservation network system for wetland s in Sanjiang Plain,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35, 6394-640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Rondinini C, Pressey RL(2007)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European land scape.Conservation Biology, 21, 1404-1405.[文内引用:1] Shi Y, Wang RS, Huang JL, Yang WR(2012)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7, 720-731.[文内引用:1] Teng MJ, Wu CG, Zhou ZX, Lord E, Zheng ZM(2011)Multipurpose greenway planning for changing cities: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priorities and a least-cost path model.Land 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3, 1-14.[文内引用:1] Wu JS(吴建生), Zhang LQ(张理卿), Peng J(彭建), Feng Z(冯喆), Liu HM(刘洪萌), Hao SB(郝胜彬)(2013)The integrated recognition of the source area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 Shenzhen.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33, 4125-413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Xu WH(徐卫华), Luan XF(栾雪菲), Ouyang ZY(欧阳志云), Zhang LJ(张丽君)(2014)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nd spatial management strategy in China.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国土资源情报),(5), 27-3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Yang BJ(杨邦杰), Gao JX(高吉喜), Zou CX(邹长新)(2014)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draw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China Development(中国发展), 14(1), 1-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Yu KJ(俞孔坚), Li DH(李迪华), Duan TW(段铁武)(1999)Land scape approaches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Chinese 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 6, 205-21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Yu KJ(俞孔坚), Li HL(李海龙), Li DH(李迪华), Qiao Q(乔青), Xi XS(奚雪松)(2009)National scal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29, 5163-517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Zhang BP(张百平), Yao YH(姚永慧), Zhu YH(朱运海), Xu J(许娟)(2005)Scientific basis and working frame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research.Progress in Geography(地理科学进展), 24, 1-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28 Zhao GH(赵广华), Tian Y(田瑜), Tang ZY(唐志尧), Li JS(李俊生), Zeng H(曾辉)(2013)Dis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relation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in China.Biodiversity Science(生物多样性), 21, 658-66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Zhao XQ(赵筱青), Wang HB(王海波), Yang SH(杨树华), Xu XY(徐晓雅)(2009)GIS-based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resources.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29, 4892-490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Zhu Q(朱强), Yu KJ(俞孔坚), Li DH(李迪华)(2005)The width of ecological corridor in land scape planning.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 9, 2406-241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Zou CX(邹长新), Xu MJ(徐梦佳), Gao JX(高吉喜), Yang SS(杨姗姗)(2014)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of national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30, 688-69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文内引用:1]
第二篇: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47号
《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业经2014年12月5日市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海波 2014年12月9日
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
前款所称生态保护范围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划定出具有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安全作用的,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调整以及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等活动的管理。
第四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坚持保护优先、分级管控、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组织由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土地规划、财政、林业、水利、农业、城建、行政执法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等重大事项。
区、县(市)人民政府是维护本辖区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完整的责任主体,负责红线区内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并按照职责组织协调红线区内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
—1—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调整方案,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综合评估、评价,对生态保护红线区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二)发展改革行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纳入主体功能区规划,负责红线区内项目管理;
(三)土地规划行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监管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土地利用,依法对红线内违法用地行为进行查处;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五)林业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六)水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河道、水库、滩地、灌渠等进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七)农业、城建等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有关农业、城建等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八)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违法建设等行为进行查处;
(九)市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有权举报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以下范围:
(一)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重要的河流、湖泊、水库、灌渠、湿地、城市明渠及其保护范围;
(三)坡度大于25度的山体及其保护范围;
(四)需要进行保护的生态敏感脆弱区、生态廊道、大面积人工防护林及一定规模的城市绿地等区域;
—2—
(五)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
(六)其他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
第九条 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下列程序划定和公布: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经市生态保护红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由于上位规划调整等原因,确需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局部调整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
(二)调整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以及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调整方案经市生态保护红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一类区、二类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重要生态保护地的红线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等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划为一类区,其他具有较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划为二类区。
第十二条 除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外,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一类区内建设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项目。
第十三条 除下列项目外,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二类区内建设其他项目:
(一)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可以建设的项目;
(二)不破坏主体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等设施。
第十四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建设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允许的
—3—
建设项目,应当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第十五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焚烧落叶、烧荒、露天烧烤、私搭乱建;
(二)放牧,使用剧毒、高毒农药;
(三)砍伐林木,毁草开垦,陡坡开垦,捕杀、采集野生保护动植物,捡拾鸟卵,采集野生药材;
(四)擅自取土、挖砂、采石、开矿;
(五)私自挖塘、挖沟、筑坝、开采地下水;
(六)新建排污口,排放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
(七)其他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十六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现有建成或者在建项目应当控制规模,不得增加污染负荷。
对影响主体生态功能的建设项目应当有计划地清理或者迁出生态保护红线区。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建设项目,应当限期治理。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评价和管理成效评估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重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对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生态保护红线区管理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配套的补偿办法,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受补偿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违法建设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一)焚烧落叶、烧荒、露天烧烤、私搭乱建等行为,由行政执法部门给予处罚;
(二)放牧、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行为,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4—
(三)砍伐林木,毁草开垦,陡坡开垦,捕杀、采集野生保护动植物,捡拾鸟卵,采集野生药材等行为,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四)擅自取土、挖砂、采石、开矿等行为,由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五)私自挖塘、挖沟、筑坝、开采地下水等行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六)新建排污口,排放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行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七)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造成重大污染或者生态破坏,导致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因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认真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职责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
第二十四条 依本办法制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图表及方案文本为本办法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5—
第三篇: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心得体会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心得体会
生态优美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内容,优质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大的资源优势。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十多年来,我省按照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制定的建设生态省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清新福建已成为我省宝贵的形象和品牌。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福建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终于使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改观,改掉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政府的大力弘扬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媒体大力宣传建设新福建的急迫性,民众在思想意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环保观念一步步的增强。我们在街上都可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比如垃圾箱的增多、地上烟蒂的减少、随地吐痰的人减少。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建设新福建,我们要经济与生态两手抓,不可一头大一头小。只追求经济快速的发展和放弃人民的绿水青山是不可取的,同样,只追求绿水青山和放慢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的去看待与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权衡之下,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与进步,两架马车并驾齐驱,推动新福建的建设。
福建是一个沿海省份,省内没几个大型的重工业,所以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一直都是不错的,在如此好的天然环境下,我们省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更快更好的建设新福建,达到生态与经济并重并同步发展。
在生态建设方面,政府可以多开发潮汐能,太阳能等生态环保无污染的可循环能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媒体也可以发挥其宣传导向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向民众告诉其重要性以及急迫性,宣传环保意识,让民众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我们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对于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改正,对于一些正在发生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予以告知并制止。在法律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一些污染的现象,予以一定程度的处罚并教育,从道德层次上升为法律层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直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的世界形势、中国形势,更要求我们要做好做完整,我省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百姓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为福建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遇,为之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第四篇:生态保护红线——李干杰
“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2014.01.16 08:00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2 作者: 李干杰
字号:【 大 中 小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
3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受挤占、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湿地仍在萎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下降。比如,过去20年间,甘南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30%左右;黑河下游防风固沙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近40%。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升。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影响了近6亿人口。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2012年,长江、黄河、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10.2%。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问题日益显现,威胁到食品安全。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成为农村的最大污染源。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衔接起来,才能确保环境质量不降级、并逐步得到改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据研究,建设用地增加率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率的1.56倍,城镇人口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口的1.54倍。有研究表明,我国土地资源合理承载力仅为11.5亿人,现已超载约两亿,我国已有600多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系统完整性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遵守与监管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有序实施;强制约束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与环境准入制度,增强约束力;协同增效性要求红线划定与重大区划规划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与生态保护现状以及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增强保护效果;动态平衡性是指在保证空间数量不减少、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使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统一;操作可达性要求设定的红线目标具备可实现性,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包括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红线。纳入的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并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维护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禁止开发区红线范围可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应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明确其空间分布界线。其他类型的禁止开发区根据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确定是否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范围可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规定的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5类共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通过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将重要性等级高、人为干扰小的核心区域划定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范围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的划定,既可保护生态系统中供给生态服务的关键区域,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范围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应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退化、自然灾害多发的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等级划分,将敏感性等级高、人为干扰强烈的核心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后,将为人居环境安全提供生态保障,为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包括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环境质量达标红线要求各类环境要素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具体而言,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要求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到“十二五”末期,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10%、8%、10%。环境风险管理红线要求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健全环境事故处置和损害赔偿恢复机制,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环境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将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与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能源利用红线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下的能源利用水平,包括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结构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等。水资源利用红线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等。土地资源利用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与保护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保障
有效保障生态保护红线不被逾越,确保红线落地,必须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严格遵行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在明晰的产权框架下,科学界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各项功能。通过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合理用途,确保准确执行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定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统计、衡量与核算指标体系,摸清国家自然资源底数,包括规模、结构、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的存量、增量和减量等,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未来绩效评估提供基础性依据。
建立生态、资源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分析评估,预测未来国土生态安全要素发展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预警、决策与技术支持一体化的,具有充分技术、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兼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国土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完善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目标与管理要求,制定差别化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按照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原则,引导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遏制盲目重复建设。
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并依此推动补偿区域的生态保护。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对生态产品生产方和受益方明确的区域,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不同地区间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
健全排污权有偿交易机制。全面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快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体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体现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并提高配置效率。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建立差异化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体系,逐步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
(作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第五篇:邢台临西生态保护红线
邢台市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
(文本)
2018年7月
目录 区域概况......................................................................................2 1.1 自然地理概况.....................................................................2 1.2 经济社会概况.....................................................................2 1.3 生态空间概况.....................................................................2 2 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情况..................................................3 3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依据..............................................................3 3.1 法律法规.............................................................................3 3.2 政策文件.............................................................................5 3.3 相关规划.............................................................................6
区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临西县地处东经115°18′-115°45′,北纬36°44′-36°57′之间,位于邢台市东南部,卫运河中游左岸。全县地势平坦,中部古堤纵贯南北,将全县分割为堤上缓岗、堤下低平两种地貌类型,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稍有倾斜,西部海拔在33-36m之间,东部海拔在28-33m之间。
临西县属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多年平均气温13℃,平均降水量559.6mm,年日照时数达2497h,无霜期平均为194d。境内河流属海河流域,最大河流为漳卫南运河,县内长39.2km。此外,境内还有卫西干渠、临威渠、临馆渠、申街分洪渠、下堡寺渠、新清临渠、东清临渠、跃进渠、赵疃渠、马刘庄渠、引卫西干渠、赵王河等21条骨干渠道,县内干渠总长204.24km。
境内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西部黄河故道堤上缓岗带,向褐化潮土发展、转化;东部堤下低洼地区为典型的潮土和盐化潮土。耕地面积247km2,素有“粮棉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大豆等作物。1.2 经济社会概况
全县辖6个镇、3个乡,299个行政村。总人口39.00万人,乡村人口29.52万人。2016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4.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2.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53%;第二产业产值31.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90%;第三产业产值31.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57%。1.3 生态空间概况
临西县的生态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水体与湿地、荒漠裸露地表四大类。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数据(2014年)》统计,临西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43.69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99%。其中林地面积为23.40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28%,包括有林地和其他林地,全县均有分布;草地面积为0.60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11%,零星分布在全县各地;水体与湿地面积为19.35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54%,包括河流水面、内陆滩涂及坑塘水面,主要集中在境内 各河流附近;荒漠裸露地表面积为0.34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06%,包括裸地和沙地,零星分布在境内中部和东部。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情况
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0.57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10%,占邢台市国土面积的0.01%。本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为河湖滨岸带敏感脆弱区。
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在县域的东部漳卫南运河附近。
图1 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依据
3.1 法律法规
本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和保护要求,依据以下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政策文件等进行管控。
(1)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8年3月,国务院令第69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10月,国务院令第68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10月,国务院令第6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7年3月,国务院令第687号)《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2014年2月,国务院令第64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9月,国务院令第474号)《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1991年3月,国务院令第77号)《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成〔2015〕16号)《国家公益林管理办法》(林资发〔2013〕71号)《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令2013第27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1号)《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2011年第27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修订)《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利部令2004年第22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年第21号)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务院1985年6月)其他未列入的法律法规规定。(2)地方法规
《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2016年9月22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
《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用水管理规定》(省政府令〔2015〕第10号)
《河北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省政府令2014年第14号)《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9月)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10年9月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年3月修订)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2000年9月)《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1998年12月)《河北省蓄洪区管理办法》(1997年3月)《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1997年10月)《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9月)
《河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6年11月3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3年12月22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3年2月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人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1990年11月10日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其他未列入的有关法规规定。3.2 政策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通知》(国办函〔2011〕15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2〕147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京津冀系 统发展的意见》(冀发〔2014〕7号)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冀发〔2015〕19号)《河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冀发〔2016〕2号)
《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冀政发〔2016〕8号)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意见》(冀办字〔2017〕36号)
其他未列入的政策文件。3.3 相关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国发〔2016〕65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布》(环境保护部中国环科院公告2008年第35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纲要》(环发〔2008〕92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维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
《关于划定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2006年2号)《国家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纲要(2012-2020年)》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河北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2015年4月)
《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2014年9月)
《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2013年8月)
《河北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冀政函〔2013〕68号)《河北省主体功能区划》(冀政函〔2013〕70号)《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冀政函〔2007〕121号)其他未列入的规划区划。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管控措施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