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放思想大开放 工业强村促发展
解放思想大开放 工业强村促发展
——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村级集体经济材料
近年来,纪山镇郭店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举全村之力抓招商、集群众之智抓服务,全力打造郭店食品工业园,辖区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止2009年,全村拥有企业1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0家。2009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1.8亿元,村级集体每年增加收入70多万元,逐步探索出一条工业强村之路。
一、解放思想,探索发展新路子
郭店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山楚墓群所在地,境内古墓群密布。上世纪80年代,受“要想富,挖古墓,一夜成为万元户”思想的影响,村里青壮年男子成群结伙盗墓成风,随着“严打”专项行动的深入,该村7名青壮年男人被判刑,有的被处极刑,郭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寡妇村”、“贫困村”。2000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产生,痛定思痛,新班子冷静分析了村情民情,找到了该村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在于“区位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便于招商引资”,劣势在于“可供利用的土地较少,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针对这一实际,村“两委”班子决定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在县、镇两级的支持下,经村党员大会讨论,村“两委”决定将村级经济发展定位于“以工兴村、以工促农、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并成立了两个工作小组:一个是工业发展工作小组,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负责,主抓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一个是农业农村工作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主任负责,主抓农业生产。两个工作小组相互分工,密切配合,依托本地蔬菜种植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当年就引进了全村第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荆门市南江味品有限公司,投资600万元,生产“荆沙牌”剁椒酱、豆瓣酱等系列调味品,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500万元,解决了40多人的就业问题,让村里人尝到了“以工兴村、以工促农”的甜头,也坚定了村干部谋发展、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07年,三届沙洋县委、县政府根据省第九次党代会关于“推动一江两线’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提出了“构建207国道沿线和荆襄高速出口沿线经济走廊”的发展思路。郭店村作为两大沿线交汇处的一个重要节点,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该村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决定将“企业做大、产业做强”。村“两委”自费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及企业老板赴京山、荆州及赤壁、咸宁等地学习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并请来省市相关专家进行研讨论证,通过学习政策、参观考察、讨论交流,村“两委”一班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树立了“农业稳村、工业兴村、园区强村”的观念,提出了“围绕农副产品办企业,围绕农业标准化建基地、围绕特色产业创品牌、围绕企业集群办园区”的新一轮发展思路,在全村开展了“建设新园区、发展新工业、建设新郭店”的活动,并争取镇委、镇政府及镇属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提出了重点规划建设郭店食品工业集中区的构想,成立了以村支部、村委会干部为骨干,5名党员代表为成员的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协调专班,具体负责食品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土地收储、农户拆迁、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等工作。新的发展蓝图跃然纸上,新的发展前景呼之欲出。
二、创新思路,谱写发展新篇章
一是加大外出招商。由镇村主要领导成立招商专班,结合镇情村情,远赴浙江、广东、福建等,深入食品加工规模企业展开招商攻势,对于有投资意向的客商,专班坚持从项目需求出发,对项目选址、生产、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周全考虑,重点就投资者关心的“三通一平”问题、原材料购进、市场销售等情况进行前期调查,实事求是地介绍发展优势和不利因素,并与投资者积极研究化解不利因素的办法和措施,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让客商积极稳妥投资。同时,加强与对外成功人士的联系,对每一条有价值的招商信息都跟踪不放,并根据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08年,在了解到客商荣冬萍有意到郭店投资后,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当即和村干部一道赶赴广西东盟经济园区,当面介绍镇村良好的投资环境及优越的招商政策。想方设法消除顾虑,使项目最终得以签约。二是强化以商招商。坚持把企业推向招商第一线,鼓励和引导现有重点企业、规模企业大胆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他们介绍亲身经历和感受,吸引更多的客商来郭店投资兴业,切实将企业人士的人脉资源变成信息资源、项目资源,实现企业变成产业、产业形成集聚。顶辣食品有限公司、荆香食品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南江调味品有限公司介绍引进的调味品生产企业,目前,这两家公司都已跻身规模企业行列,顶辣更是成为沙洋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年销售值达2000万元。三是扶强做大园区。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当地企业的“孵化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打出名气。实行多元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业集中区“三通一平”建设的投入,对划入工业集中区的企业用地,提前进行拆迁安置,同时不断完善集中区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方便、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近几年来,集中区共投入100多万元,解决了200多亩工业用地的“三通一平”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的科学管理、综合开发及有序推进,今年,郭店村率先在全市成立首个乡镇工业园区管委会——郭店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管委会主要以郭店村“两委”成员为核心,财政所、派出所、国土所、村镇建设服务中心、文管所等相关镇属单位负责人参与,具体负责食品工业园的招商引资、规划管理、项目服务及其他日常性事务。
三、诚信服务,营造发展新环境
该村始终坚持把满足客商需求作为“第一追求”,大力推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全力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一是积极化解用地难。该村“两委”班子在加大闲置土地摸底清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合理流转的新思路,灵活机动地解决企业用地难的问题。荣谊塑胶是一家主要生产塑料秧盘的规模企业,去年落户之初,镇村干部仅用15天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征用协调、四条电力和通信线杆迁移、100亩工业用地的场地平整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打造了郭店乃至纪山工业建设发展史上的“荣谊速度”。2009年,该企业生产总值达到8300万元。二是努力化解项目落户难。每个项目自落户到建成投产,镇村领导实行包点联系,明确责任,成立项目服务专班,实行“一个企业落户、一套班子服务、一个部门配合、一抓到底”的办法,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从企业名称核准、选址、征地、证照办理,直至开工投产,均由专班全程代理,并专门配备1名懂业务、能力强、热情高的干部积极协调企业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了“院墙以内的事情老板管,院墙以外的事情镇村办”,确保了投资者的精力不分散,时间不浪费,全力以赴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着力化解招工难。由于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如何确保正常生产用工成了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道难题。村“两委”班子想企业之所想,一方面加大企业用工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对全村16至50岁富余劳动力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与镇党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开展免费就业培训,使一批农民能就近进企、就近务工。四是全力破解融资难。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园区企业普遍面临后续资金缺乏的难题。镇村两级班子积极开展走访服务企业活动,详细了解园区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采取协助召开银企座谈会、邀请金融人士进企参观等形式,积极主动做好银企双方的协调工作,赢得了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仅2009年上半年,通过协调邮政银行为顶辣、南江、荆香、华茂解决了120万元的融资问题。近年来,累计帮助企业解决贷款3000多万元。五是努力解决原料难。随着郭店食品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逐步推开,食品企业发展的原料需求越来越大。为解决调味品企业的原料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该村积极与企业进行协调,组织群众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种植黑蔸芥菜、小米辣椒和食用菌。现已建成黑蔸芥菜、小米辣椒种植基地1000亩,并带动周边镇培植基地1500亩,保证了企业充足的原料供应。
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郭店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党风民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村支部先后被市县评为“五好党支部”,郭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新村”、“文明新村”、“富裕新村”。
第二篇:解放思想促发展征文
浅谈永善教育大发展
锦屏小学 杨璧
根据永善教育局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活动要着力在破除影响科学、加快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上下功夫,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解决干部作风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本人仅从个人的角度谈如何在认识和实践上破旧立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互相启发,最终达到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就是要立足于我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况,着眼于推进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任务要求紧密联系。我县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着力在破除制约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上下功夫,在完善保障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解决我县教育战线干部作风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解决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推动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观念增强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动力,着力解决影响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二是克服自满保守、消极畏难的思想观念,增强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意识和信心,努力掀起我县教育事业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三是克服急功近利、片面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时代性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继续解放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而不能安于现状或惧怕困难。解放思想,就是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近年来,永善县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一是校园危房改建、扩建顺利进行,学校教学环境进一步改善。二是课改,学校德育、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尽管成绩显著,但教育的发展与永善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有待继续抓实;二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部分教师还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面对这些问题,永善教育要实现大发展,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冲破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掌握解放思想这个有力武器,才能为继续坚持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动力,才能使永善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新一轮高潮。
结合永善教育发展的实际及近期的一些学习,我们认识到,要继续解放思想,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必须结合本县、本校的实际。立足于解决问题这一基本理念进行。解放思想的目的,不是为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而是为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教育系统来说,解放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加快本地教育的发展,是为了解决本地教育在加快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就必须要立足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况,着眼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任务要求,紧密联系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实际,着力在破除制约永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上下功夫,在完善保障永善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解决永善教育战线干部作风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以切实解决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
第二,要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人的综合素质必须全面提高的世纪。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显得越来越突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从发展战略、民族振兴的高度奠定了教育的社会地位,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教育丁作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做到与时俱进,注意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管理能力,提升各自的思想、思维、思路,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第三,要树立大发展离不开思想大解放的理念。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战果,而这又离不开解放思想这一强有力的推动器。我们要解放思想,就是要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动力,着眼于教育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本领、探索创新途径;就是要以新的思路来谋划新的发展,以新的举措来推动新的发展,不断开辟永善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事实表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就是要使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只是转变几种观念那么简单。我们既要把它当成一种政治要求来理解和服从,更要把它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思考习惯来追求,努力使自己思考问题、开展工作都能自觉做到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越是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思想越保守,行为越僵化,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滞后。从这个角度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惟有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祛除诟病,善于抢抓机遇,永善的教育才有出路,才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篇:强村富民促发展 争先创优筑基础
强村富民促发展 争先创优筑基础
——王坡乡上峪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林先进事迹材料
张树林,男,汉族,60 岁,平山县王坡乡上峪村人,1978年入党,1981年任村主任,1982年任上峪村党支部书记至今。近年来,王坡乡上峪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林,带领一班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争先创优为抓手,抓班子,夯基础,调结构,促发展,提高了干部党员素质,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立足强村富民,狠抓特色产业
上峪村地处平山县东北部山区,背靠天台山、藤龙山景区山水秀丽,风景宜人,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张树林同志和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党和国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的大好时机,把林业经济和水上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重点下大力去抓。一是抓住政策机遇,做大做强林果产业。上峪村山场广阔,发展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张树林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不仅绿化了村落,而且增加了群众收入。2000年到2005年,上峪村引进资金65万元,投资100多万元,开发荒山3000亩,嫁接枣树15万株平均人均500株,进入旺果期后,预计人均至少增收1万元。2007年以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投资40万元,开发荒岭荒地400亩,栽植核桃2万株,与种植粮食相比,可提高收入十倍以上,预计五年后人均增收6000元,林业已经成为上峪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广大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二是积极争取支持,做足水上文章。2007年以来,累计争取水利资金60万元,完成了上峪水库加固工程,建设塘坝2个,发展水面40亩,依托邻近藤龙山景区、天台山景区的区位优势,发展水上垂钓,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00元。三是引导鼓励本村党员自主创业。党支部一班人不但能够带头致富,还把激励全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大胆创业作为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到实处。目前全村党员人人拥有一门技术,党员中涌现出养猪能手3人,大棚菜种植能手2人,核桃种植大户5人,建筑队包工头2人,占党员总数的30%,这些党员不但带头致富,而且还从技术上资金上信息上帮助村民上项目,起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坚持因势利导,推进新农村建设
随着上峪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张树林把关注民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舍得用财力,能够花精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投资50万元,宽开硬化通村路3公里,硬化街道1000米,栽植迎客松200株,按装路灯50盏,改善了村容村貌。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农村两室和村民活动场所建设专项资金,投资3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的农村两室和村民活动场所,成立了农村文体队,结束了露天开会的历史,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三是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去年以来,张树林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他的倡议下,在上峪村干部群众中开展了“我为新农村建设出点子”大讨论,收集合理化意见建议68条,并请来专家认真规划设计新农村整体方案,形成了“以观光农业水上旅游为龙头,以自然庄整体搬迁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先后累计投资80多万元,全部实现了“道路硬质化,村庄园林化,改了脏乱差,面貌大变化”。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更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张树林因势利导,及时调整和明确了新一轮的发展思路,其中,计划用2-3年时间,把本村建成观光农业和水上旅游基地,争取5年之内集体经济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县名列前茅。张树林经常说,既要敢想,又要敢于强村富民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快。
三、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班子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是上峪村党支部促进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作为一班之长,张树林身体力行,提高班子战斗力,增强党员干部活力、提升广大群众创造力,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是建立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村务公开,使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贯穿在村支部、村委会工作全过程,党员和干部群众对支部班子的工作满意度不断提高。二是坚持正常开展组织活动。“三会一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活动得到有力开展;班子内部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了团结。张树林总是以普通党员身份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工作建议,把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应当具备的根本素质。三是发挥村级“中心场所”作用,开办了农民夜校,经常组织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学法律,想方设法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是上峪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赌博、偷盗、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基本绝迹。
张树林同志追求卓越,争先创优,成绩显著,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的社会的认可。2008年、2009年上峪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平山县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张树林被评为“石家庄市小型水库管理先进个人”,多次评为市、县、镇“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
第四篇:加强学习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促发展
加强学习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
出贡献
为切实解决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区委的统一安排,局党组决定在局系统中层干部中开展一次作风整顿建设活动。通过在学习动员阶段的认真学习,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思维,才能在工作中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涪城作出贡献。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牢记党章,永葆党的先进性
新党章总纲部分开宗明义地规定了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对新党章的学习理解,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党的宗旨意识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意义。
党章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我们只有牢记宗旨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就要认真领会党章内涵,铭记誓词,终生实践誓言,经历磨炼和考验,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先进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实践中切实做到江泽民总书记所要求的不能忘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不能忘记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自觉遵守党的章程,百折不挠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威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把对人民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化作为党在现阶段的任务而奋斗的自觉行动上,脚踏实地为涪城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才能真正走在时代前面,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二、学习党章,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坚持党要管党,把从严治党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去时,第一条强调的就是:“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按照党章办事,关键在于党内普遍增强党章意识,首先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党章意识,把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科学地理解党章的实质、内容、规定及效力;坚持以党章为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将党章应用于党的生活,与一切违反党章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种种挫折,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深受群众爱戴。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历史使命的今天,我们的党员队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锋队,只有每一个党员起好模范作用,每一个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才能把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事情解决好。所以,我作为一名涪城水利农机系统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强调的建党、管党要求,带领党员进一步学习党章,提高局系统每一位党员干部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加强对党员干
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局系统的监督制度,努力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一方面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利造福于人民;另一方面,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要发扬奉献精神,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按照市委书记谭力提出的“实干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的要求,在我区“建设服务科技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水利农机系统党员干部的集体智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造福群众、赢得人民的支持来进一步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
三、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七一”的讲话精神,切实发挥好制度保障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党的制度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要以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切实增强执行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认识贯彻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主要精神,强化贯彻落实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具体措施,组织党员干部切实把文件精神领会好、掌握好、贯彻好,教育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和区委的中心工作上来,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提高水利系统干部队伍素质,扎实抓好当前我区水利建设的各项工作。
四、学习《江泽民文选》,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文选》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党章,指明了建党、建国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受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学习《江泽民文选》,让自己更进一步明确了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带领水务农机系统的干部职工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特别是在当前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认识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的要求,发挥水利设施的基础保障、抗御自然灾害、促进产业调整的作用。首先,我们要认清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对水利建设寄予的希望和要求,他们希望降低用水成本、提高生活质量、掌握新技术、完善管水、用水机制。其次,要认清我区农村水利当前还存在输水渠渗透损失大、群众用水困难、水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电提灌设备老化、农机普及率低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从水利设施最薄弱、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切实制定和认真落实水利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提高农村饮水保障程度、抓好燕儿河水库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抓好旅游观光业、生态农业的水利配套建设、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改善我区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绵涪委发[2006]13号文《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
资投劳为主体,通过新修一批水利工程、硬化沟渠、精修山坪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新改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立健全长效建管机制等措施,扎实抓好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这次领导干部作风整顿,我们每一位干部都应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搞好全局各项工作添砖加瓦。我们始终要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大力推动科学发展;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认真落实两个面向;始终牢记党员形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牢记党纪国法,廉洁自律、爱岗敬业。
第五篇:*村走工业强村之路的调查
村走工业强村之路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武功县大庄镇方寨村是省委副书记张保庆同志的党建工作联系点,有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40户,2998人,耕地面积1772亩。村上拥有一个年产值2.5亿元的东方纸业集团。2002年实行村企合并后,成立东方党总支,党总支共有党员86名,下设1个村党支部、5个企业党支部。近年来,张保庆同志多次深入该村调研指导,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并为该村题词“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奔向小康”。东方党总支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方寨这一目标,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机遇,滚动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村战略,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农民富裕、村风良好的喜人局面。200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00多万元,成为全县的明星村。村党总支先后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省级“五个好”党支部,方寨村也先后被省市命名为“文明村”和“小康示范村”。
二、成功实践
(一)工业兴村,走出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好路子。
改革开放以来,方寨村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两委会”班子想为群众增收致富搞服务,却苦于无资金没办法,导致公益事业百废待兴,群众收入增长缓慢,出现了人心散、村风乱的局面。严峻的现实,使村干部深刻地认识到,人均不足0.7亩的耕地仅能养家糊口,要致富,光靠农业不行,不办企业不成。思想认识统一后,村党支部、村委会毅然决定大办集体企业,走工业兴村之路。为此,党总支首先从转变干部群众观念入手,召开两委会、党员干部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认真学习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党员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组织党员干部到江苏华西村参观,学习外地发展集体经济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坚定了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在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了“我们能不能发展集体经济,不发展集体经济怎能富民强村”的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更加明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地处小麦主产区、桔杆利用率低、劳动力低廉的实际,聘请专家进行指导论证,决定打造以造纸为主的支柱产业,走兴企强村富民的路子。
(二)股份合作,创出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好方子。
为了促进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不断采取新措施,借鉴外地经验,推行股份合作制,在原有两个造纸厂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有步骤、分阶段地对村办企业进行改造,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中使企业进一步强盛。
1999年,党总支提出了“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鼓励村民积极参股入股,组建企业集团”的口号。村上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将原纸厂、退水渠、道路和电力、土地等折合成股份,组建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实行厂长负责制,各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分厂承包,超产提成。村党支部、村委会还鼓励村民积极参股入股,融集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了三个分厂,扩建了九条生产线,组建了东方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他们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提出了建立东方工业园区的二次创业计划,对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规划,配套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新办企业入园发展。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再一次掀起了参股入股高潮,短期内聚集资金7000多万元,技改扩建了25条生产线。公司年产方化用纸8万吨,生产的5个规格、20多个品种的产品,畅销西北、西南和东南沿海一带,转销东南亚和吉尔吉斯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一直供不应求。
2001年,他们在干部群众中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组织党员、企业主和群众去河南南街村等地考察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这次考察“考察”出了方寨村发展的新思路:招商引资,园区带动,进一步发展运输、化工等与造纸业相关的产业,形成一条龙产业链、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2003年,东方集团引进资金300多万元,筹建了科龙化工厂,投资1800多万元,技改了13条生产线。截止目前,集团公司共投资9500万元,建成17个分厂47条生产线,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其中集体经济占到了52.6%。公司年产值达2.5亿元,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年上交国家税金200多万元。
(三)筑牢堡垒,构建一个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的强班子。
实践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为此,他狠抓了“一个选配”“三个落实”和“两个带头”。
一是抓好领导班子成员的选配。党总支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在培养选拔干部上,除坚持政治强、文化水平高的标准外,更侧重于考察其是否懂市场、会管理和乐于奉献。根据这一标准,先后为总支下属的6个支部选配和调整了10名干部,其中支部书记5人。
二是抓好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党总支从严要求,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大会、3次支委会,认真分析兴企办厂和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经常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
和对党组织及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抓好廉洁自律制度的落实。党总支要求党员做到的,支部成员首先做到。还明确提出了做“三不”党员干部,即:不沾集体便宜,不贪图享乐,不过一天闲日子。村上还制定了“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六不准”等制度,郑重向村民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对于每一项工程,党总支做到干部不参与,只是组织协调和监督,工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工程小组全权负责。
四是抓好党员教育制度的落实。为了搞好党员教育,他们在硬件投入上毫不吝啬,先后建起了农民和职工培训学校以及党员活动室,投资2万元建起了党员电教室,购买图书1500多册,建立了图书室,用于干部群众的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还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师大、省农科院等单位10多名专家教授给党员干部和群众讲课,使全村90%以上的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70%以上的新党员成为致富能手。
五是重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了给集体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党总支提出“有困难、找支部”的口号。村民白巨敏,承包村办污水治理收浆地,因技术问题,生产的包装纸质量较低,市场销售困难,占压资金严重,企业面临倒闭。党总支书记高志鹏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及时开会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使白巨敏的企业很快起死回生,一举扭转了亏损,重焕生机。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带头集资参股入股,发展集体经济。村委会兼职副主任许立参、许志宵,企业支部书记许云礼等带头集资入股办厂。党员许永忠、白立团在企业发展中不计恩怨、不顾个人得失,帮助企业解决退水、道路和供电等困难,为企业发展发挥了党员干部应有的作用。
三、良好效应
方寨村走工业强村之路,尽管还处于进一步发展探索阶段,但却已显现了良好的效应:
一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村上积极开展各项公益事业,先后实施了十大利民工程:一是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5万元将园区内的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投资85万元硬化村街道4800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投资27万元新打机井8眼,衬砌渠道3500米,投资6万元架设农灌线路2000多米,使井泵配套齐全,农田旱涝保丰收。三是亮化工程。投资70万元给企业架起了电力专线,投资12万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并给四条街道安装了78盏路灯,解决了村子和企业用电方面的问题。四是希望工程。投资6万元对学校校舍进行了修缮,更新了桌椅,添置了实验器材仪器124种,729件,解决了学生上试验课难的问题,减免了6名学生的学杂费用,解决了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4年,还计划投资200万元新建一所小学和幼儿园。五是送温暖工程。积极开展了帮扶交友活动,每年拿出2万元,对5户困难户进行救济扶持。六是利民工程。从2002年起,村上每年为群众代缴农业税达11万元,减轻了农民负担。近年来,还投资89万元为周边村子修建了2座桥,铺设了2公里的水泥路面和90多根过路暗管。七是碧水工程。投资1230万元进行污水治理,聘请安徽师范大学化工学院和江苏宜兴瑞盛水处理研究所专家教授,进行了污水治理的技术设计和安装调试。2004年3月份,企业环境影响大纲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评审;计划6月底前,建成投资300万元、日处理废水3万吨的水处理厂,达到污水回收利用,解决污染问题;投资120万元新修和扩建两条退水渠2650多米,解决企业的退水难问题。八是绿化工程。投资2万元在厂区建立隔离带和草坪、苗圃花木,共栽植树木20多个种类,3000多棵。九是形象工程。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办公楼,配备了电脑传真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供“两委会”、集团公司办公和党员活动。十是再就业工程。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有效地解决剩余劳动安置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安排闲散劳力4000多人,安置下岗职工287名。
二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村域经济发展。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农工副牧全面发展,新发展良种50多亩,杂果1000亩;养殖业发展迅猛,生猪存栏2000多头,笼养鸡20000多只;铁器加工和食品加工生意火爆,私营、股份、个体经济总收入达5500多万元。全村现在共有运输车辆50多辆,摩托车200多辆,手机500多部,电话普及率达70%,家家用上了电视机。
三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做大做强纸业这一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动运输、加工、养殖、种植等个体经济发展,600多户农户基本形成了户户有主业,人人有活干,家家奔富路的局面,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380多亩的土地流转,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40多万元;全村上千名闲散劳力的安置,每年也为群众增收500多万元。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比1999年增加了1600多元。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如今方寨村,呈现出水泥道路四通八达,新楼房连成一片,小伙子进进出出骑摩托,老人电视机前度晚年的美好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