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磨古镇建筑调研报告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小型建筑设计》报告书
题目:
水磨古镇建筑调研报告
班
级:
会展经济与管理2013级3班
组
长:
组
员:
指导教师:
邹宏玉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制
2014年 12月 29日
摘要: 汶川水磨古镇作为灾后重建的成功范例,在当代地域性设计策略下,我们主要探讨古镇在建筑设计这一方面的分析。从本学科的方面发掘学习其中的优点,进一步提高我们建筑设计的能力。关键词:水磨古镇 空间布局 理念 1 水磨古镇的背景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边缘山区,岷江支流寿溪河穿过城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侧为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北连震中映秀镇,距都江堰市区仅36 公里,距成都市区70 公里,面积88.44平方公里,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商代称老人村,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在震前是集羌、藏、汉等各民族聚居的农业和工业大镇。古镇历史悠久,后改名水磨至今。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2 震后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大地震后,水磨全镇近2 万人受灾,92 人死亡,大量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其中老人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房屋全部倒塌,伤亡人数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死亡13 人。水磨镇公共设施损毁严重,水磨中学、水磨小学、水磨二小、镇政府、信用社、卫生院、邮政支局等基本损毁。震后对外道路损毁较严重,桥梁未坍塌但存在安全隐患。“5.12”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于2008 年8 月正式展开。广东省负责汶川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安排佛山市援建工作组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2008 年12 月,西南院五所与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香港中营都市与建筑设计中心组成的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会同其它四家设计机构和联合体参与了“汶川新城水磨镇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的竞标。根据佛山对口援建组提出的建设“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总体规划定位,联合体在竞标项目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汶川水磨西羌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在借鉴瑞士山地小镇茵特拉根和苏黎世的城镇建设经验基础上,塑造以湖为核心的城镇开敞空间的总体规划框架,最大限度发挥水磨的山水景观优势,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磨新城。
3建筑设计理念
水磨古镇是汉族、羌族和藏族的交融区,其羌藏风格尤为突出。水磨镇周边地区多崇山峻岭,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山区丰富的石材、木料、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等自然材料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文化。羌藏传统建筑充分结合地势,坐北朝南,布局紧凑工整,高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风格独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在重建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延续了羌藏传统建筑艺术和风格,在借鉴不丹传统建筑现代化经验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力争将羌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发扬光大。4布局
依河发展的水磨新城,总体结构为串珠式的三组团结构,以寿溪湖为核心的“一湖两岸四片区”;在建筑设计中,发扬羌藏传统建筑元素;景观注重新城的整体形态拟合改造上保护老街,延续传统城市肌理水磨古镇的街道通常由密布联排的建筑进行围合,从剖面关系上来说具有很好的空间完形。线性空间表现为街巷的连续与两边住宅的围合,地面上铺上了石板,两旁古朴的民居和联排的铺面在风格,高度和细节都丰富了景观要素同时保持了线性的连续;水流是细长的,水流,街巷,建筑的布局顺着统一走向,加强了街巷的空间指向性。
5尺度与比例
适宜的尺度也是形成水磨古镇线性空间魅力的主要方面,对尺度的分析主要针对空间剖面关系进行。根据人与车的流通量不同,古镇的街道和巷道又宽又窄。同时由于结合现代建筑的特性与防火要求,与一般的传统古镇的比例尺度有一定的区别。以线的角度来看,空间尺度亲切,街巷宽一般为5-8 米,两边的建筑多为2-3层,高为6-9 米,开间3.6-4 米。从剖面关系上,街道高宽比多在2:1 以上,这 种空间比例适当,既有利于营造出热闹、有活力的公共生活氛围,又满足商业行为。
6景观与体验
不同的街巷通过禅寿老街串联,整条街并非横平竖直、正南正北,而是多折转弯,配合两边建筑(界面)的高低、宽窄、疏密以及风格等多方面的变化,造就二者在物质形态与景观视线上的丰富性,带给人们空间体验的多重感受。7总结
古镇从总整体规划布局到细部设计都匠心独运,地形处理巧妙,设计手法灵活,现代与传统得到了较好的融合,色彩和形式上十分协调,空间变换丰富。但是旅游已经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一些居民是为了做生意而搬来,并非原住民;这不禁让人思考足因为设计带来了现状,还是现状决定了设计。
第二篇:古镇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
磁器口古镇是重庆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近千年的历史,记载了这里兴盛繁华和衰落的过程。古老的历史承载着整个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在这种文化积淀的背后,是一种关于社会,关于人自身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古镇的区域特色涵盖了各个层面的形态现状,诸如交通形态,建筑布局形态,建筑类型,行业分布形态等等,这些形态特征能充分显示该地区的独特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这些形态特征,便可以窥视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该地区的变化。研究这些形态特征,可以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研究重庆的人文风土,提供依据。
一、行业分布情况:
以手工业为主,文化场所共存。
工艺品,小吃类以及服饰类的总和占整个行业的3/5,这种情况和磁器口地区以旅游经济为主的发展宗旨相协调。而餐饮类,作为旅游产业的副产品,是随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们原本在旧的磁器口经济形态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地位,但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带动,它们也成为磁器口产业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用餐的场所,满足游人的需要,同时也在宣传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重庆的“吃”文化文明天下,因此,餐饮类在行业分布中具有双重作用。
在这其中,画坊和茶馆等与传统文化关联的文化场所,是磁器口地区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整个行业的4.5%。虽然比例不大,但是却代表了一类与众不同的业态。如果说工艺品,小吃类是磁器口的表面文化,那么画坊和茶馆则是磁器口内涵的表征。历史的影子,还在诠释着磁器口过去的沧桑与祥和,它们是瓷器口精神文化生活的折射。有文章写到“最能体现磁器口巴渝文化传统的首先要数书场茶馆。重庆人坐茶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生活习俗,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精神文化追求。”
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1.宝轮寺——千年古刹
宝轮寺是磁器口镇最大的古庙,座落在白岩山上,距今逾前年历史。宝轮寺古名宝轮法塔,宋咸平年间改名白岩寺,明建文元年命名宝轮寺。宝轮寺依山傍水,掩映于绿荫之中,显得格外静谧。正殿不用一颗铁钉,气势恢弘,灵动自然,堪称古建筑精品。寺内有“圣可法师碑”、“龙隐禅院”大匾、“古龙隐山”石刻;明永乐年间十年刻本《华严经》八十一卷等珍贵历史文物。
2.民居建筑——典雅别致
磁器口民居多为依山而建的穿斗式房屋。当地居民依地势而建的吊脚楼,体现了老重庆居民在房屋建筑中对空间的合理巧妙利用。磁器口古建筑的特点是:灶壁粉白墙,手拱架挑梁,木柱雕龙凤,房顶盖青瓦,中间青石板、房屋立两旁。吊脚楼外形灵巧,屋顶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粉墙黑瓦,树影婆裟,素雅清淡,韵味无穷,充分展示了重庆人顺应自然的聪慧。
3.石梯小巷——老重庆遗风
磁器口的街区小巷均为长条石板铺制而成,石板路依地势而建,所以高低不平,陡缓不已。镇内街道自然舒展,布局灵活,顺应地形,不拘一格。街道——巷道——宅院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三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道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功能复合多用,是典型的山地城市系的范本。房屋建筑为木质穿斗夹壁结构,独具特色,是巴渝山地居民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4.沙磁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最能显现沙磁文化时代精神和政治特色的是文化区内的抗战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运动的主体是学生救亡运动,活动以深入城乡,唤起民众,团结御海为主要内容。单以戏剧活动而论,在古镇磁器口演出的节目就有20多个抗战剧目。在磁器口还创办了《现代读物》、《民族文学》等八种刊物。
雕塑家王临乙的“汪逆跪像”立于磁器口镇街,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汉奸的仇恨之情。徐悲鸿、丰子恺等名家的画在这里深入人心,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驻地,聚集了众多画家、美学家和艺术工作者。
三、交通人流
选取了磁器口4个点来进行载面人流量的调研。其中周末和周中分别选了一天,这两天是随机而定的,因此具有普遍性。一天中定了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八个时间段对四个点同时进行人流量的测试、而每一个点都测了往左右两个方向的人流量,每个时间段测十分钟,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在误
差允许的范围内早上10点和11点,A点往正街方向人流量大致等于B点往大台阶方向人流量和C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之和,12:00、13:00、14:00、16:00,C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稍小于B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和A点往正街方向人流量之和,C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和B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之和大于A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据此得出:一天中早晚人们进入磁器口后,人流主要朝B C两个相反方向走,基本上很少人在店面停流,可见早晚出入人群大部分是区内的居民,而很少是游客,他们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而一天中中间的时间,区内居民活动量减少,主要以游客活动为主,部分游人会逗留在黄葛坪一街进行购物,没有继续往里走。A点往出口方向的人流主要来自于B点和C点的人流但是C点上又有一部分人是往居民区移动的,可见磁器口内部居民在磁器口的活动是比较频繁的。从C点和D点的数据综合分析:早上10:00左右,往横街内部流动的人大于C点往江边方向的人流,可见早上这段时间,居民会到江边散步锻炼后再回到自己的住所,这也加以证实早晨时间主要以内部居民活动为主的结论,除了早晨这段时间外,C点往江边的人流量远远超过D点往内部的人流量,主要是有一部分游人会来江边,另一部分人会在正街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单从D点来分析:进出的人流量基本围绕着水平线上下波动,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出多于进的人流量这主要是内部居民移动结果。
上面的分析是以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同一时间、不同点不同时间四种方法进行的,由此可得:早晚时间
主要是内部居民在磁器口内部的活动,中间时间主要是游人的活动但也有少数居民的活动。早晚活动的总人数人较少,中午1点钟到下午4点钟人流达到高潮,之后人流量会逐渐减少,磁器口人流量在一天的时间里是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这符合了古镇景点对人流量的承载能力,因此不会给内部居民生活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并同时为古镇注入了生机。
四、总结
综上,我根据实地调研的资料,分析了关于磁器口地区的现状形态,包括行业形态,人的活动形态,建筑的布局形态以及与此相关的该地区的历史形态。磁器口地区的历史文化,代表了重庆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古镇调研报告
调研区域:重庆市沙坪坝磁器口镇
姓名:李进
系别:工程管理
专业:物业管理
指导教师:
时间:2011年2月21 日
第三篇:水磨古镇导游词
水磨古镇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磨古镇导游词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磨古镇导游词1各位游客:
大家好!现在我们到了水磨古镇春风阁景点。在参观之前,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爱护环境;还有就是不要走散,免得等会大家到处找人。
春风阁的位置是整个水磨镇比较高也很突出的位置,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新建的水磨镇标志性建筑。它融合了藏羌汉三个民族的建筑特色。大家请看,阁楼下面的山体以白色的石头装饰而成,因为羌民族以白色为美,以石头为神,所以是羌的特色;主题建筑是汉族传统的飞檐楼阁饰以藏族的藏红色和羌的白色;右侧是藏红色的四角臧族碉楼。这整个春风阁的基座、主体建筑、装饰色彩和纹案,充分展示了藏羌汉三个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景象。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完美展现。
春风阁之所以以“春风”命名,是取盛唐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中“春风”一词。同时也对羌文化遗产的羌笛进行了非广告方式的宣传和推广。
在整个盛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最鼎盛的时期,可谓国富民强,而就在这么一个强大的王朝,对于身处险僻凉州的戍边军士,却感受不到朝廷关怀的春风。而2008年的5.12大地震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水磨古镇被夷为平地,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毁灭。面对遽然而至的灾难,党和政府从容应对,争分夺秒的抢救人员,积极抗震救灾,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把千年古镇恢复起来了,且远远超过原来的规模。并对古镇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行为对于灾区人民来说,可谓是春风不断,身心温暖!所以建此阁以志纪念,命名为“春风阁”是名至实归的。
春风阁还展示了汶川县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羌绣。羌绣是羌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现在看到的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其他还有挎包、帽子、鞋垫等,也都精美绝伦。大家如有兴趣,等会可在街上选购一些,不过这不算是在忽悠你们购物啊。
在春风阁的二楼和上面的高碉里可以居高临下,更好地观看水磨镇的风光。下面,我给大家留下30分钟时间自由参观,大家在登楼参观的时候请不要拥挤,注意安全。参观完后一起去下一个景点。
水磨古镇导游词2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有“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之称的水墨古镇。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距成都70公里,面积88.44平方公里,是汶川第二大镇,总人口2万余人,是一个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地。今天我们将依次游览大夫第、万年台、字塔库、照壁、和谐广场、羌城等景点。整个行程大约3个小时,中午12点我们将在正门口集合。在游览途中,请大家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不要触摸白石,同时,也请朋友们爱护这里的环境卫生。据史料记载,商代这里就有部落在此聚居,而且都很长寿,被称为"老人村",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后因当地人利用寿溪河水推动石质器具加工粮食,远近闻名,故改名水磨至今。“谷口莺啼细竹,洞门犬吠桃花。驻世何须丹灶,仙风吹长灵芽。”明代诗人郭庄对古镇的美景作了最好的描述。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更是别具特色。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属于国家级4A旅游风景区。
游客们,现在屹立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古镇一大标志性建筑——字库塔。字库塔又名惜字宫a、敬字亭、焚字炉等,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出现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这里的字库塔起初建于清代,20世纪90年代损毁,地震恢复后根据考古调查按照原样进行修复的。字库塔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废弃字纸的建筑,高约9米,塔身为纯洁的白色,并有精美的浮雕。造型美观,典雅大方。中间有一小方孔,字纸就是从这里投进去的。
大家想想看,古人为什么要将废弃的字纸放到专门修建的塔中焚烧呢?这就是我国古代“惜字如金”、“敬天惜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产物。古代,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的。有民间传说,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等。所以用过的字纸或者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烧。而且,焚烧字纸可是一件郑重的事,不但有专职人员,而且还要举行特殊的仪式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过去有些老百姓还会组织“惜字会”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有的地方的政府、大富人家或者祠庙宫观出资雇人收集,充分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恭敬,对文化的尊重。
此外,字库的兴起还有科举考试有关。古人要想进入“公务员”行列,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由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也就顺理成章了,字库塔也逐渐成为文字和文化的载体。虽然,现在眼前的字库塔不在像古代那样用来焚烧字纸,但它屹立在这里,时时刻刻都警醒着我们要爱惜文字,尊敬文字。字库塔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俨然一副美丽的画卷。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这个字库塔有了一定了解吧,现在大家可以拍照作为纪念,之后我们将欣赏下一个景点。
谢谢评委老师,我的景点讲解完毕!
水磨古镇导游词3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讲解川西旅游景点,水磨古镇。现在开始我的景点讲解。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有着“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之称的水磨古镇。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距离成都约70公里。据记载,商代就有部落在此聚居,而且都很长寿,被称为"老人村"。后因当地人利用寿溪河水推动石质器具加工粮食,远近闻名,故改名水磨至今。在这里我们将游览明代的古戏台万年台,清代的大夫第,及名称取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阁;将沿着禅寿老街去品尝飘香的水磨老腊肉,鲜嫩的豆花,还有九大碗的流水席。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古镇入口了。大家右手边这个建筑叫做羌碉,其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气磅礴,是羌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羌碉是用石片和黄泥土筑成,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羌碉的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形式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千百年来,羌先民为了避免战乱,世代迁徙,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碉的下面几层用来驻兵和堆放粮食,最高一层用来观察敌情和施放烟幕。一般在羌聚居地,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碉楼。连接起几百里间的村村寨寨,一旦发现敌情,马上点燃碉上的烟幕,很快就把战争的信息传到百里之外。羌碉的独到之处不在于其御敌的功能,而在于修建时不绘图,不用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而建筑却能稳固牢靠,经久不衰。比如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不单如此,碉楼还发挥着便于取水的作用。泉水自雪山上而来,从地下暗道通向各家各户,所有的地下水道相连,走在很多地方都能听见脚下汩汩的流水声。平时给山寨的人们带来生活生产用水的极大方便。
作为羌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羌碉蕴含了羌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使羌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战乱纷争中得以传承。
好了,关于羌碉的话题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前行,去探寻这个被誉为“云朵中的民族”的古老羌都有着什么样的风土人情。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景点讲解完毕,谢谢!
第四篇:川西-水磨古镇(导游词稿子)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到有“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之称的水墨古镇。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距成都70公里,面积88.44平方公里,是汶川第二大镇,总人口2万余人,是一个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地。今天我们将依次游览大夫第、万年台、字塔库、照壁、和谐广场、羌城等景点。整个行程大约3个小时,中午12点我们将在正门口集合。在游览途中,请大家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不要触摸白石,同时,也请朋友们爱护这里的环境卫生。据史料记载,商代这里就有部落在此聚居,而且都很长寿,被称为"老人村",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后因当地人利用寿溪河水推动石质器具加工粮食,远近闻名,故改名水磨至今。“谷口莺啼细竹,洞门犬吠桃花。驻世何须丹灶,仙风吹长灵芽。”明代诗人郭庄对古镇的美景作了最好的描述。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更是别具特色。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属于国家级4A旅游风景区。
游客们,现在屹立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古镇一大标志性建筑——字库塔。字库塔又名“惜字宫”、“敬字亭”、“焚字炉”等,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出现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这里的字库塔起初建于清代,20世纪90年代损毁,地震恢复后根据考古调查按照原样进行修复的。字库塔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废弃字纸的建筑,高约9米,塔身为纯洁的白色,并有精美的浮雕。造型美观,典雅大方。中间有一小方孔,字纸就是从这里投进去的。
大家想想看,古人为什么要将废弃的字纸放到专门修建的塔中焚烧呢?这就是我国古代“惜字如金”、“敬天惜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产物。古代,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的。有民间传说,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等。所以用过的字纸或者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烧。而且,焚烧字纸可是一件郑重的事,不但有专职人员,而且还要举行特殊的仪式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过去有些老百姓还会组织“惜字会”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有的地方的政府、大富人家或者祠庙宫观出资雇人收集,充分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恭敬,对文化的尊重。
此外,字库的兴起还有科举考试有关。古人要想进入“公务员”行列,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由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也就顺理成章了,字库塔也逐渐成为文字和文化的载体。虽然,现在眼前的字库塔不在像古代那样用来焚烧字纸,但它屹立在这里,时时刻刻都警醒着我们要爱惜文字,尊敬文字。字库塔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俨然一副美丽的画卷。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这个字库塔有了一定了解吧,现在大家可以拍照作为纪念,之后我们将欣赏下一个景点。
谢谢评委老师,我的景点讲解完毕。
第五篇:安仁古镇调研报告
考察报告
一、调研内容
(一)安仁古镇基本情况
安仁古镇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41公里,双流国际机场38公里,大邑县城8公里,是国家重点镇;安仁古镇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四川省“六朵金花之一”——刘氏庄园所在地;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
(二)古镇的运营模式
1、安仁古镇树人街统一由成都文旅集团下属子公司成都安仁文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管理、维护、运营。
2、古镇树人街所有商铺原则上不由房东自行租赁(除自身经营外),即便有合伙经营,需报景区管委会审核、把关,从源头上保障古镇业态良好、不重复。
3、景区管委会负责景区的安全维护、清洁卫生、日常规范整改。
4、成都文旅集团在古镇倾情打造《星廷戏院》,邀请成都民族歌舞剧院每天演出。主要展示安仁之文化集大成,浓郁的川西味道。经典的民国风情再现当时安仁之繁华,浓缩百年安仁文化精髓。
(三)刘元瑄公馆
中国老电影博物馆位于古镇刘元瑄公馆,馆内陈列旧式放映机、公馆放映厅、国宝级老电影、老电影画报、海报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民国时期的真实写照。
二、取长补短、涉及经验
1、尽快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充实景区管理委员会,参照安仁古街方式,现试现行。保障业态不重复。
2、八角井街改造,统一以客家公司名义先与房东商谈统一租赁协议,由景管委统一规划、管理、运营。3、4D动感电影改造参照中国老电影博物馆,由客家公司委托卫穆双阳品牌设计公司从店招着手整改,要求符合景区业态调整。
(记录整理:蔡昌凤)
抄 送:党政领导,城建办,拆迁办。
洛带镇党政办公室 2011年3月28日
(共印1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