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重分析实验报告
热重分析实验报告
姓名:XXX 专业:有机化学
学号:312070303004
时间:2012.10.3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热重分析实验原理、仪器结构及基本特点;
2、了解同步热分析仪的应用;
3、选用合适的样品,运用同步热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热重和差热分析。
二、实验原理:
1、热重分析法(TG)的基本原理
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y Analysis,简称TG或TGA)为使样品处于一定的温度程序(升/降/恒温)控制下,观察样品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过程。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药品、催化剂、无机材料、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工艺优化与质量监控。
利用热重分析法,可以测定材料在不同气氛下的热稳定性与氧化稳定性,可对分解、吸附、解吸附、氧化、还原等物化过程进行分析(包括利用TG 测试结果进一步作表观反应动力学研究),可对物质进行成分的定量计算,测定水分、挥发成分及各种添加剂与填充剂的含量。
热重分析仪的基本原理示意如下:
炉体(Furnace)为加热体,在由微机控制的一定的温度程序下运作,炉内可通以不同的动态气氛(如N2、Ar、He等保护性气氛,O2、air等氧化性气氛及其他特殊气氛等),或在真空或静态气氛下进行测试。在测试进程中样品支架下部连接的高精度天平随时感知到样品当前的重量,并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由计算机画出样品重量对温度/时间的曲线(TG曲线)。当样品发生重量变化(其原因包括分解、氧化、还原、吸附与解吸附等)时,会在TG曲线上体现为失重(或增重)台阶,由此可以得知该失/增重过程所发生的温度区域,并定量计算失/增重比例。若对TG曲线进行一次微分计算,得到热重微分曲线(DTG曲线),可以进一步得到重量变化速率等更多信息。
2、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实验原理
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使样品处于一定的温度程序(升/降/恒温)控制下,观察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热流差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过程。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医药、食品、生物有机体、无机材料、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领域。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可以研究材料的熔融与结晶过程、结晶度、玻璃化转变、相转变、液晶转变、氧化稳定性(氧化诱导期O.I.T.)、反应温度与反应热焓,测定物质的比热、纯度,研究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热固性树脂的固化过程,进行反应动力学研究等。
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仪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在程序温度(线性升温、降温、恒温及其组合等)过程中,当样品发生热效应时,在样品端与参比端之间产生了与温差成正比的热流差,通过热电偶连续测定温差并经灵敏度校正转换为热流差,即可获得相应图谱。
3、同步热分析(DSC-TG)实验原理
同步热分析(STA)将热重分析TG 与差热分析DTA 或差示扫描量热DSC 结合为一体,在同一次测量中利用同一样品可同步得到热重与差热信息。
三、实验步骤:
1、开机
依次开启恒温水浴、STA449C 主机和计算机电源。启动测试软件,开启保护气,打开气体钢瓶阀门。开机预热2~3小时后方可测试。
2、基线测试(浮力效应修正)根据样品的实际测试条件测试基线,点击测量软件“文件”菜单下的“新建”,选择“修正”测量模式,按提示设定所需的条件。然后保存基线文件备用。
3、样品测试
(1)将空坩埚放在天平上称重、去皮,再将样品加入坩埚中,称取样品重量。
(2)调入步骤2的基线文件,测量类型选择“修正+样品”,输入样品编号、名称、样品质量,打开校正文件,设定温度程序,初始化工作条件后开始测试。(3)设置测试气氛
本机可在惰性气体和空气环境中测试样品。当样品需要在惰性气体环境中测试时,需对炉内样品腔体抽真空置换惰性气体。具体步骤如下:
① 关闭排气阀和进气阀,打开真空泵,慢慢打开真空阀门,抽真空。
② 当压力表显示为-1.0 mbar后关闭真空阀,慢慢打开填充气开关,填充惰性气体至压力表显示为0后,关闭填充气开关。
③ 重复抽真空和惰性气体置换操作2 ~ 3次。若样品需要在空气中测试时,初始化工作条件后,吹扫气一(氧气)及吹扫气二(氩气)的气阀打开,适当比例的高纯Ar和O2通入,模拟空气环境进行测试。(模拟空气用N2和O2)
4、关机
待炉体冷却至室温后,关闭钢瓶开关,待减压阀压力显示为零后,将输出调节旋扭调到零位,再关闭软件中的气体控制开关。最后关闭主机、水浴箱及计算机。确保关机后所有阀门关闭。
四、典型实验图谱与分析:
1、典型的热差图谱
按照DIN 标准,图中所示向上的为样品的吸热峰(较为典型的吸热效应有熔融、解吸等),向下的为放热峰(较为典型的放热效应有结晶、氧化、固化等),比热变化则体现为基线高度的变化,即曲线上的台阶状拐折(较为典型的比热变化效应为二级相变,包括玻璃化转变、铁磁性转变等)。
2、典型的热重曲线
图谱可在温度与时间两种坐标下进行转换。
下面的曲线:热重(TG)曲线,表征了样品在程序温度过程中重量随温度/时间变化的 情况,其纵坐标为重量百分比,表示样品在当前温度/时间下的重量与初始重量的比值。上面的曲线:热重微分(DTG)曲线(即dm/dt 曲线,TG 曲线上各点对时间坐标取一次微分作出的曲线),表征重量变化的速率随温度/时间的变化,其峰值点表征了各失/增重台阶的重量变化速率最快的温度/时间点。
3、典型的同步热分析图谱
图中在DSC 曲线上共有三个吸热峰。其中温度较低的两个相邻的大吸热峰与DTG 曲线上的两个峰(或TG曲线上的两个失重台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是由于样品的两步分解所引起。温度较高的小吸热峰则在TG 与 DTG 曲线上找不到任何对应关系,应由样品的相变所引起。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样品重量一般为5-25mg,常规选10mg左右。热效应大、分解产生大量气体(膨胀)的样品需要减少用量,一般为1-3mg。一般测试需加坩埚盖。
(2)保持样品坩锅的清洁,应使用镊子夹取,避免用手触摸。
(3)支架杆为氧化铝材料,易碎!拿放时一定小心,防止跌落损坏。
(4)每次降下炉体时要注意支架位置是否位于炉腔口中央,防止炉子下降时压到支架盘而毁坏支架。
(5)防止样品的分解产物污染或损坏传感器。同时根据产生气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范围,以防毁坏传感器。
(6)高温操作有特殊要求,请咨询仪器管理人员。(7)测试完成后,必须等炉温降到150℃ 以下后才能开启炉体。(8)仪器内置百万分之一精密天平,请勿移动仪器,防止震动。(9)经常清理炉腔出气口,用无水酒精清洗去除垢物,防止堵塞。(10)实验结束需要登记使用情况,并确保仪器和室内清洁。
第二篇:热分析实验报告
热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的原理及仪器装置;
2、学习使用TG-DSC综合热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对照仪器了解各步具体的操作及其目的。
2、测定纯Al-TiO2升温过程中的DSC、TG曲线,分析其热效应及其反应机理。
3、运用分析工具标定热分析曲线上的反应起始温度、热焓值等数据。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
四、实验原理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 TA)技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物理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根据被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常见的热分析方法有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 TG)、差热分析(Difference Thermal Analysis,DT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ce Scanning Claorimetry,DSC)等。其内涵有三个方面:①试样要承受程序温控的作用,即以一定的速率等速升(降)温,该试样物质包括原始试样和在测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②选择一种可观测的物理量,如热学的,或光学、力学、电学及磁学等;③观测的物理量随温度而变化。
热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量和分析试样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如晶型转变、相态转变及吸附等)、化学变化(分解、氧化、还原、脱水反应等)及其力学特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认识试样物质的内部结构,获得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为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热分析,就是在相同的热条件下利用由多个单一的热分析仪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热分析仪,见图1,对同一试样同时进行多种热分析的方法。
图1 综合热分析仪器(STA449C)
(1)、热重分析(TG)原理
热重法(TG)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采用仪器为日本人本多光太郎于1915年制作了零位型热天平(见图2)。其工作原理如下:在加热过程中如果试样无质量变化,热天平将保持初始的平衡状态,一旦样品中有质量变化时,天平就失去平衡,并立即由传感器检测并输出天平失衡信号。这一信号经测重系统放大后,用以自动改变平衡复位器中的线圈电流,使天平又回到初时的平衡状态,即天平恢复到零位。平衡复位器中的电流与样品质量的变化成正比,因此,记录电流的变化就能得到试样质量在加热过程中连续变化的信息,而试样温度或炉膛温度由热电偶测定并记录。这样就可得到试样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即热重曲线。热天平中装有阻尼器,其作用是加速天平趋向稳定。天平摆动时,就有阻尼信号产生,经放大器放大后再反馈到阻尼器中,促使天平快速停止摆动。(2)、差热分析(DTA)原理
差热分析(DTA)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试样物质(S)与参比物(R)的温差(∆T)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见图3)。在所测温度范围内,参比物不发生任何热效应,如Al2O3在0~1700℃范围内无热效应产生,而试样却在某温度区间内发生了热效应,如放热反应(氧化反应、爆炸、吸附等)或吸热反应(熔融、蒸发、脱水等),释放或吸收的热量会使试样的温度高于或低于参比物,从而在试样与参比物之间产生温差,且温差的大小取决于试样产生热效应的大小,由X-Y记录仪记录下温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即为DTA曲线。(3)、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原理
差示扫描量热(DSC)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单位时间内输入到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按测量方法的不同,DSC仪可分为功率补偿式和热流式两种。图4即为功率补偿式示差示扫描量热仪原理示意图。样品和参比物分别具有独立的加热器和传感器,整个仪器有两条控制电路,一条用于控制温度,使样品和参照物在预定的速率下升温或降温;另一条用于控制功率补偿器,给样品补充热量或减少热量以维持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差为零。当样品发生热效应时,如放热效应,样品温度将高于参比物,在样品与参比物之间出现温差,该温差信号被转化为温差电势,再经差热放大器放大后送入功率补偿器,使样品加热器的电流Is减小,而参比物的加热器电流IR增加,从而使样品温度降低,参比物温度升高,最终导致两者温差又趋于零。因此,只要记录样品的放热速度或吸热速度(即功率),即记录下补偿给样品和参比物的功率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就可获得试样的DSC曲线。
五、实验步骤
(一)、操作条件:
1、环境安静,尽量避免人员走动。
2、保护气体(protective):Ar、He、N2等。目的用于操作过程中对仪器和天平进行保护,以防止受到样品在受热时产生的毒性及腐蚀性气体的侵害。压力:0.05MPa,流速<30ml/min,一般为15ml/min,该开关始终为开启状态。
3、吹扫气体(purge1/purge2):在样品测试过程中用作气氛或反应气,一般为惰性气体,也可氧化性气体(空气、氧气等),或还原性气体(H2、CO等)。但对氧化性或还原性气体应慎重选择,特别士还原性气体会缩短机架的使用寿命,腐蚀仪器的零部件。压力:0.05MPa,流速<100ml/min,一般为20ml/min。
4、恒温水浴:保证天平在恒温下工作,一般调整为比环境温度高2~3℃。
5、空气泵:保证测量空间具有一定的真空度,可以反复进行,一般抽三次即可。
(二)、样品准备
1、检查并核实样品及其分解产物不会与坩锅、支架、热电偶或吹扫气体进行反应。
2、对测量所用的坩锅及参比坩锅预先进行高于测量温度的热处理,以提高测量精度。
3、试样可以是液体、固体、粉体等形态,但须保证试样与坩锅底部的接触良好,样品适量(坩锅1/3或15mg),以减小样品中的温度梯度,确保测量精度。
4、对热反应激烈的试样或会产生气泡的试样,应减少用量。同时坩锅加盖,以防飞溅,损伤仪器。
5、用仪器内部天平称量是,需等天平稳定,及出现mg字样时,读数方可精确。
6、测试必须样品温度达到室温及天平稳定后才能开始。
(三)、开机
1、开机过程无先后顺序。为保证仪器稳定精确的测试,STA449C的天平主机应一直处于带电开机状态,除长期不使用外,应避免频繁开关机。恒温水浴及其他仪器应至少提前1h打开。
2、开机后,首先调整保护气体及吹扫气体的输出压力和流量大小至合理值,并等其稳定。
(四)、样品的称重
1、击weigh进入称重窗口,待TG稳定后钦Tare。
2、称重窗口中的Crucible mass栏变为0.000mg。
3、打开装置,将样品置入试样坩锅。
4、将坩锅置入支架,关闭装置。
5、称重窗口中将显示样品质量。
6、待质量稳定后,按store将样品质量存入。
7、点击OK退出称重窗口。
(五)、基线的测量
过程:打开电脑进入STA449C工具栏新建修整编号继续206599点击206599打开勾上吹扫气2和保护气设定升温参数:终点温度,升温速率,等结束设定等待参数:等待温度,升温速率,最长等待时间等点击进入降温参数设定提交继续保存设定完成进行基线测定。
(六)、样品的测试
过程:进入基线选样品+修正测量程序测试完成时自动记录所测文件。导出图元文件和数据即可。
(七)、结果分析
1、TG曲线结果分析
点击工具栏上的“mass change”按钮,进入TG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出现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质量开始变化的起点和终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确定出TG曲线的质量变化区间,然后点击“apply”按钮,电脑自动算出该区间质量变化率;如果试样在整过测试温度区间有多个质量变化的分区间,依次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操作,直至全部算出各个质量变化区间的质量变化率,然后点击“OK”按钮,即完成TG分析。
2、DTA或DSC曲线分析 ①反应开始温度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onset”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曲线开始偏离基线的点和峰值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确定的两条曲线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算出反应的开始温度,质量开始变化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点击“OK”按钮,即完成分析操作。②峰值温度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peak”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or DTA)曲线,确定出曲线的热反应峰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曲线上峰点的两侧,确定的两条曲线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标出峰值温度,然后点击“OK”按钮,完成操作分析。③热焓分析
点击工具栏中的“aera”按钮,进入分析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两条竖线。根据一次微分曲线和DSC曲线,确定出曲线的热反应峰及其曲线开始偏离基线的点和反应结束后回到基线的点,用鼠标分别拖动该两条竖线至曲线上两个确定的点上,点击“apply”按钮,自动算出反应热焓,然后点击“OK”按钮,完成分析操作。
完成以上全部内容后,打印输出,测试分析操作结束。
六、DSC曲线
DSC曲线、不同初始条件下的 DSC曲线下图所示。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的变化,从而清楚反应的进程。
曲线的上升代表着吸热反应,曲线的下降代表着正在进行放热反应,所以最开始一般要吸收热量进行反应,之后放热,当曲线的纵坐标和初始高度差不多高时,表示反应基本完成了。
七、实验注意事项
1、注意环境的安静,否则影响曲线的质量;
2、样品的用量尽量一致;
3、合理选择保护气氛。
八、思考题
(1)、比较DSC、DTA、TG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热重法(TG)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得到试样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即热重曲线。
差热分析(DTA)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试样物质(S)与参比物(R)的温差(∆T)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在所测温度范围内,参比物不发生任何热效应。由X-Y记录仪记录下温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即为DTA曲线。
差示扫描量热(DSC)是指在程序控温下,测量单位时间内输入到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只要记录样品的放热速度或吸热速度(即功率),即记录下补偿给样品和参比物的功率差随温度T或时间t变化的关系,就可获得试样的DSC曲线。区别:
①曲线的纵坐标含义不同,测量对象也不同。TG:试样的质量;DTA:试样与参比物的温差;DSC:热流量。
②DSC的定量水平高于DTA。试样的热效应可直接通过DSC曲线的放热 峰或吸热峰与基线所包围的面积来度量,不过由于试样和参比物与补偿加热丝之间总存在热阻,使补偿的热量或多或少产生损耗,因此峰面积得乘以一修正常数(又称仪器常数)方为热效应值。仪器常数可通过标准样品来测定,即为标准样品的焓变与仪器测得的峰面积之比,它不随温度、操作条件而变化,是一个恒定值。
③DSC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均高于DTA。DSC中曲线是以热流或功率差直接表征热效应的,而DTA则是用∆T间接表征热效应的,因而DSC对热效应的相应更快、更灵敏,峰的分辨率也更高。
④温度范围不一样。TG:20℃~1000℃;DTA:20℃~1600℃;DSC:-120℃~1650℃。
联系:
三种热分析方法,都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物理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虽然从不同侧面,但都是反映物质变化过程,从而进行分析和判断。
①试样都要承受程序温控的作用,即以一定的速率等速升(降)温,该试样物质包括原始试样和在测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
②都是选择一种可观测的物理量,如热学的,或光学、力学、电学及磁学等; ③观测的物理量随温度而变化。
(2)、简述热分析曲线在化学反应机理分析中作用。
通过热分析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中温度和物质的量的实时变化,通过研究这些变化,可以获得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为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第三篇:重邮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 算 机 网 络 实 验 报 告
实验一 网络命令与使用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网络命令与使用
实验目的:
掌握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方法;
熟悉和掌握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实验要求:
试用网络命令实现如下功能:
1、在窗口中显示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
2、向一台电脑无限制的发送数据包,此数据包大小为60000byte
3、查看本地计算机或另一台计算机的ARP高速缓存中的当前内容
4、从一台ftp服务器上下载一份文件
记录实验中所使用的命令格式和执行结果;
实验主要步骤: 进入命令行界面
1.显示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 ipconfig/all 2.向电脑无限制发送数据包,大小为60000byte:ping 172.16.38.31-l 60000 –t 3.查看本地计算机或另一台计算机的arp高速缓存中的当前内容 查看本地计算机 arp –a 另一台计算机
arp 172.16.38.31-a 4.从一台ftp服务器上下载一份文件
ftp open @s172.16.38.100 ls lcd d:test get wrar501sc.exe 实验结果: 1.ipconfig/all
2.3.4.心得体会:
经过本次的实验学习,初步掌握了简单的网络命令的使用,了解到了如何进行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用命令行进行操作容易出错误,打错一行便需要重来,十分的不方便,不过操作界面十分的简单。
实验二 网络服务器建立与使用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网络服务器建立与使用 实验目的:
掌握HTTP服务器和FTP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实验要求:
(1)IIS Web服务器的配置
进入Web站点创建向导
设定Web站点说明 设置Web站点IP地址
设置网页所在目录 设置Web站点起始页
创建测试网页 启动Web服务器,测试。(2)Serv-U FTP服务器的配置
安装Serv-U FTP服务器; 创建用户,绑定发布目录; 设定目录权限; 测试。
实验主要步骤:
IIS下WEB服务器的配置过程
(一)、进入:我的电脑-> 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 服务管理器
(二)、配置:选中“XX站点”,点右键,选择属性:在此页中分别(主要)选择主目录、文档等进行设置
第三方软件的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一)、安装Serv-U FTP Server
(二)建立第一个可用的FTP服务器:
(三)使用此FTP服务器
实验结果:
IIS下WEB服务器的配置
访问成功
第三方软件的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用不同方式访问ftp服务器
心得体会:
经过本次学习成功掌握了http服务器和ftp服务器的配制方法。在iis web服务器的配置中,最重要的就是设置网页所在的目录,不然就会导致网页无法访问。在serv-u ftp服务器的配置中,根据指导书的指导步骤进行配置,十分的简单易用,上手很快。通过serv-u创建的ftp服务器很容易管理,让我们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
实验三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网络协议分析 实验目的:
掌握协议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特点; 了解Ping命令的工作过程; 了解FTP协议的工作过程。
实验要求:
写出实验过程及结果;
记录捕获的关键数据,并分析协议工作过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心得体会。
实验主要步骤:
安装ethereal 1.使用Ethereal分析软件捕获一段Ping命令的数据流,并分析其工作过程。Icm抓包
打开cmd界面 ping 172.16.38.100 2.登录ftp://172.16.37.223,并下载一个小文件,使用Ethereal分析软件分析其工作过程。Tcp抓包。打开cmd界面
ftp open 172.16.38.100 lcd d: get 实验日志模板.doc 3.http抓包
浏览网页mail.cqupt.edu.cn
实验结果: 安装
1.icmp抓包
2.tcp抓包
3.http抓包
心得体会:
过本次试验,我了解到了如何使用抓包软件进行网络协议分析,掌握了协议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特点。通过抓包的过程,我了解到了ping命令的工作过程,也了解到了ftp协议的工作过程。如果网络不进行信息加密,则会容易被人截取账户信息,例如账户、密码、个人交易情况等等,所以也证明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实验四 网络设备与VLAN配置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网络设备使用与VLAN配置
实验目的:
掌握交换机的管理特性,能够将交换机配置文件备份到TFTP服务器
理解Port Vlan的配置
理解VLAN如何跨交换机实现
通过路由器实现各个VLAN间的互联互通 实验要求:
交换机基本操作
VLAN基本配置:交换机端口隔离(Port Vlan)
跨交换机实现VLAN(Tag Vlan)
通过路由器实现VLAN间通信(交换机Switch2950)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实验1 交换机基本操作
拓扑图
1.基本配置:交换机配置:
PC机设置:
验证测试:
在各PC机上测试与交换机管理IP地址的连通性:
2.继续配置
将交换机的当前配置信息保存到PC1的TFTP服务器,并命名为config.txt:
在PC1上查看已保存的交换机配置文件:
实验2 VLAN基本配置:交换机端口隔离(Port Vlan)
拓扑图
1.交换机配置:
测试命令:S1#show vlan
2.PC机设置:
验证测试:
实验3 跨交换机实现VLAN(Tag Vlan)
拓扑图
1.交换机s1配置:
2.交换机s2配置:
3.PC机设置:
Pc1:IP address:192.168.1.1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254 Pc2:IP address:192.168.1.2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254
Pc3:IP address:192.168.1.3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254 Pc4:IP address:192.168.1.4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254 4.测试:
实验4 通过路由器实现VLAN间通信(交换机Switch2950)
拓扑图
1.交换机s1配置: 2.交换机s2配置:
3.PC机设置: Pc1:IP address:192.168.1.1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254 Pc2:IP address:192.168.2.1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2.254 Pc3:IP address:192.168.1.2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254 Pc4:IP address:192.168.2.2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2.254 4.路由器配置:
5.测试
心得体会:
经过本次大型实验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交换机的管理特性,能够将交换机配置文件备份到tftp服务器。也深刻的理解了port vlan的配置和vlan的跨交换机的实现。也掌握了通过路由器实现各个vlan的互联互通。初次接触network boson这个软件,这个软件确实十分的好用,不用花费人的时间和金钱去配置实体的装置,只需要在软件上面模拟就可以真实地掌握网络设备实用和vlan配置,真是十分的方便。
实验五 静态路由与缺省路由使用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
静态路由与缺省路由使用 实验目的:
通过静态路由使不同网段用户互联互通 实验要求:
通过静态路由使不同网段用户互联互通 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拓扑图
A 路由器的配置:
B 路由器的配置:
PC机1和2配置:
验证命令及测试:
心得体会:
经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成功地通过静态路由使不同网段的用户实现了互联互通。利用boson软件实现确实非常的方便快捷。
实验六 动态路由配置使用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
动态路由配置使用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用来练习动态路由OSPF协议,验证该协议的工作原理。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1.绘制实验拓扑图
2.配置路由器基本参数
配置路由器1 配置路由器2 3.配置 PC 机基本参数
测试主机12连接到默认网关的连通性
4.配置R1、R2并测试动态路由OSPF协议
验证测试:
PC1、PC2测试动态路由配置: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如何进行动态路由的配置。进行了动态路由OSPF协议的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实验,也验证了该协议的工作原理,收获十分巨大。
实验七 ACL配置与使用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
ACL配置与使用 实验目的:
掌握标准IP访问列表规则及配置。实现网段间相互访问的安全控制。掌握扩展IP访问列表规则及配置。实现对网络服务访问的安全控制。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实验1 标准IP访问列表
拓扑图
1.基本配置
各PC机IP可设置为:
PC1:IP 192.168.3.2 net-mask 255.255.255.0 default-gateway 192.168.3.1 PC2:IP 192.168.2.2 net-mask 255.255.255.0 default-gateway 192.168.2.1 PC3:IP 192.168.1.2 net-mask 255.255.255.0 default-gateway 192.168.1.1 观察接口状态
2.配置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并测试
3.把访问控制列表在接口下应用并测试
实验2 扩展IP访问列表
拓扑图
1.基本配置
各PC机IP可设置为:
PC1:IP 172.16.10.2 net-mask 255.255.0.0 default-gateway 172.16.10.1 PC2:IP 172.17.10.2 net-mask 255.255.0.0 default-gateway 172.17.10.1 PC3:IP 172.18.10.2 net-mask 255.255.0.0 default-gateway 172.18.10.1 测试观察接口状态:
2.配置扩展IP访问控制列表并测试
3.把访问控制列表在接口下应用并测试
心得体会:
经过本次实验学习,我成功的掌握标准IP访问列表规则及配置,还有扩展IP访问列表规则及配置。这次实验是根据实际问题来进行的,通过本次实验,虽然不能进行真正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还是给予我们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实验八 NAT配置与使用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
NAT配置与使用 实验目的:
掌握内网中一台服务器连接到Internet网时的静态内部源地址转换。实验要求:
你是某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内部网络有FTP服务器可以为外部网络提供服务,服务器的IP地址必须采用静态地址转换,以便外部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服务。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拓扑图
1.基本配置(R1、R2)配置:
PC1配置:IP address 192.168.0.1 netmask 255.255.255.0 default-gateway 192.168.0.254PC2配置:IP address 202.0.0.1 netmask 255.0.0.0
default-gateway 202.0.0.254 验证测试:
2.配置静态NAT映射
测试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的实验学习,掌握内网中一台服务器连接到Internet网时的静态内部源地址转换。决解了一个公司管理的实体模型,这个方法可以决解这一类问题,但是想要做一个公司的网络管理员,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事情需要学习,需要有决解更多问题的能力才行。
实验九 HDLC与PPP方式的网络互联与静
态路由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
HDLC与PPP方式的网络互联与静态路由 实验目的:
掌握高级数据链路控制(简称HDLC)的原理和配置方法。
PPP的原理和配置方法。
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一、HDLC 方式
拓扑图
Router1配置:
Router2配置:
Pc1:/ip 172.10.10.2 Pc2:/ip 172.10.10.3 Pc3:/ip 172.10.20.2 Pc4:/ip 172.10.20.3 3.测试
255.255.255.0 255.255.255.0 255.255.255.0 255.255.255.0
/dg 172.10.10.1 /dg 172.10.10.1 /dg 172.10.20.1 /dg 172.10.20.1
二、PPP 方式
拓扑图与HDLC相同。Router1、Router2配置:
网络拓扑图和设备端口的IP地址与HDLC方式一样
测试连通性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掌握了HDLC的原理和配置方法以及PPP方式的原理和方法,也通过自身的学习解决了一些问题。起初用PPP的源代码进行连接的时候,发现并不能连通,于是上网进行了资料的查找,自己组合了一些代码,便成功的。通过自己的学习达到了实验的目的收获了成就感。
实验十
ISDN方式的网络互联与RIP动态
路由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
ISDN方式的网络互联与RIP动态路由 实验目的: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的原理和配置方法。综合数字业务网(ISDN)的原理和配置方法
实验要求: 完成ISDN方式下的实验,打通两个LAN和WAN之间的联系。
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拓扑图
(1)Router1、Router2的配置
PC机的配置 PC1:/ip 192.10.10.2 255.255.255.0 /dg 192.10.10.1 PC2:/ip 192.10.10.3 255.255.255.0 /dg 192.10.10.1 PC3:/ip 192.10.20.2 255.255.255.0 /dg 192.10.20.1 PC4:/ip 192.10.20.3 255.255.255.0 /dg 192.10.20.1 测试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大致掌握了RIP的原理和配置方法以及ISDN方式的网络互联。但是这个实验是有问题的,代码的错误率很高,并不能实现网络的互联,还是需要自己独自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和探索才能弄懂。
实验十一 Frame-Relay——基本帧中继配
置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
Frame-Relay——基本帧中继配置 实验目的:
掌握基本帧中继的原理和配置方法。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拓扑图
配置路由器R1、R2配置
进行帧中继的测试: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帧中继的原理和配置方法。实验比较简单,代码也没有什么错误,十分好理解。
实验十二 帧中继点到点子接口配置日志
实验题目:
帧中继点到点子接口配置 实验目的:
本实验用来练习Frame-Relay—帧中继点到点子接口配置
实验主要步骤以及测试结果:
拓扑图
配置路由器router1、router2、router3
测试帧中继
心得体会:
这次是最后一次实验,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Frame-relay-帧中继点到点子接口配置以及原理。计算机网络确实复杂深奥,需要我们多多学习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四篇:挡土墙分析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A2》小组作业报告
挡土墙分析
院 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组 名:第三组 组 长:侯森磊
成 员:侯森磊 符维滨 孙铭锴 日 期:20151212
摘要:灵活运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里的力学知识分析本报告通过分析一道经典的挡土墙问题,得到其荷载应力状态,得出相应的结论,解决相应的问题,并进行的一系列讨论和总结,最终理解挡土墙问题。
一、简介
图示一混凝土挡土墙,墙高4m,已知墙背承受的土压力F=137kN,并且与铅垂线成角,混凝土的密度为2.35×103kg/m3,其他尺寸如图所示。取1m长墙体作为研究对象,试计算作用在截面AB上点A和点B处的正应力。又砌体的许用压应力为3.5MPa,需用拉应力为0.14MPa,(1)试作强度校核。
(2)如果以点A作为转动轴,试验算坝体是否会倾覆
(3)如果坝体后面有地下水,地下水面距坝顶2m,此时由于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墙背承受的土压力变小,变为,并且与铅垂线成角,试计算分析此时坝体底面AB截面的应力分布情况。(提示,需要考虑水压力)
二、解决思路与方法
解决思路:
(1)强度校核:先分析1m长的挡土墙上承受的外力,然后分析AB截面上的轴力和弯矩最后进行强度校核(2)可以先求出A轴的力矩,判断其大小和方向,可以试验算坝体是否 倾覆
(3)水的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一样且水的压强垂直作用在坝上,其余求解过程如(1)
具体过程 <1>(1)1m长的挡土墙上承受的外力[图(b)]为
F1x=F1sin45.7°=137kN×0.716=98.1kN
F1y=F1cos45.7°=137kN×0.698=95.6kN
F2=1m×4m×0.6m×2.35×103kg/m3×9.8N/kg=55.3kN
(2)AB截面上的轴力和弯矩分别为
FN=F1y+F2+F3=224.6kN
M=F1x×1m+F2×0.8m-F3×0.033m-F1y×0.7m
=73.0kN·m
故A点和B点处的正应力分别为
(3)强度校核 因为
所以 强度合格 <2> MA = F1x ×1m-F2×0.3m-F3×(1.1+0.033)m-F1y×(1.1+0.7)m
=-174.1kN·m
(顺时针)因为MA 为顺时针 所以不会倾覆 <3> 水的压强:
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一样 ,水的压强垂直作用在坝上,如图(c)所示。
图(C)
F1x=F1sin41.7°=110kN×0.665=73.2kN F1y=F1cos41.7°=110kN×0.747=82.2kN
F2=1m×4m×0.6m×2.35×103kg/m3×9.8N/kg=55.3kN
F4x=F4sin68.2=26.1kN F4y=F4cos68.2=10.4kN FN=F1y+F2+F3+F4y=212.6kN M=F1x1m+F20.8m-F30.033m-F1y0.7m-F4y×1.3m+
F4x×0.7m=62.2kN·m
故A点和B点处的正应力分别为
三、结论与讨论
图示的混凝土挡土墙设计合理,无论是否存在地下水,该挡土墙的强度都符合要求。而且,不会倾覆。
前两问考察的是《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结合,只要对力学知识掌握熟练,便可轻易解出。第三问主要是加入了水的压力,只要了解到水的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一样,便可理解为多了一个已知力,很容易解出答案
四、总结
本实验报告主要是通过灵活运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里的力学知识分析一道经典的挡土墙问题,得到其荷载应力状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解决相应的问题,即该挡土墙符合强度要求,不会倾覆。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和总结,还有解决大作业的心得和体会。
五、心得与体会
解决大作业时,各成员没有进行好交流和沟通。刚开始没有确定好分工,导致大作业进展缓慢,后来又有小组成员不与其他成员沟通,到后期直接退出,打乱了大作业的进展。总之,无论是做任何事,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很重要。
通过本次大作业,小组全体成员既加强了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运用,同时也使小组成员对《土力学》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使以后对《土力学》的学习更加轻松。
第五篇:工作分析实验报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实验四
海 氏 三 要 素 在 工 作 评 价 中 的 运 用
1554500103 杨虹
2017年5月
目录
1.实验目的和要求..............................................................................3 2.主要仪器设备及器材.......................................................................3 3.实验内容与步骤..............................................................................3 4.实验结果与资料数据处理...............................................................3 5.分析讨论与总结..............................................................................4
1.实验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工作评价的方法,能够运用海氏三要素对有代表性的基准工作进行相应的评价。
2.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电脑
3.实验内容与步骤
3.1内容
运用海氏三要素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管理系八个基准岗位进行职位评价。3.2步骤
(1)运用海氏三要素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管理系八个基准岗位进行逐一评价
(2)确定八个基准岗位的岗位形态(3)根据评价的点数建立职位等级结构
4.实验结果与资料数据处理
4.1实验结果 系主任评价总分为808分,属于上山型,该职务的责任比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副主任评价总分为567分,属于平路型,该职务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责任并重;学工主任评价总分为702分,属于上山型,该职务的责任比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教研室主任评价总分为437分,属于平路型,该职务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责任并重;辅导员评价总分为376分,属于平路型,该职务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责任并重;教师评价总分为379分,属于下山型,该职务的责任不及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教务助理评价总分为265分,属于下山型,该职务的责任不及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系务助理评价总分为264分,属于下山型,该职务的责任不及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4.2资料数据处理
综上所诉,得出职位等级表
系主任>学工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辅导员>教务助理>系务助理
5.分析讨论与总结
5.1分析讨论 5.1.1知能水平
系主任该职位在技术知识方面是熟练专门技术的,在人际关系技巧方面是关键的,在管理范围上是多样的。所以知能水平要素选择了400。
副主任该职位T因素是高等的,H因素是关键的,M因素是多样的,所以知能水平要素选择了350。
学工主任该职位T因素是专门的,H因素是重要的,M因素是多样的,所以知能水平要素选择了400。
教研室主任该职位T因素是高等的,H因素是重要的,M因素关键的,所以知能水平要素选择了304。
辅导员该职位T因素是中等的,H因素是关键的,M因素是多样的,所以知能水平要素选择了264。
教师该职位T因素是专门的,H因素是基本的,M因素是多样的,所以知能水平要素选择了350。
教务助理该职位T因素是中等的,H因素是重要的,M因素是多样的,所以知能水平要素选择了230。
系务助理该职位T因素是中等的,H因素是关键的,M因素是多样的,所以知能水平要素选择了264。5.1.2解决问题的能力
系主任该职位在环境因素方面是明确规定的,在问题难度方面是中间型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素选择了60%。
副主任该职位在环境因素方面是一般规定的,在问题难度方面是中间型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素选择了50%。
学工主任该职位在环境因素方面是标准化的,在问题难度方面是适应性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素选择了39%。
教研室主任该职位在环境因素方面是明确规定的,在问题难度方面是中间型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素选择了35%。
辅导员该职位在环境因素方面是标准化的,在问题难度方面是中间型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素选择了33%。
教师该职位在环境因素方面是半常规性的,在问题难度方面是中间型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素选择了30%。
教务助理该职位在环境因素方面是抽象规定的,在问题难度方面是重复性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素选择了29%。
系务助理该职位在环境因素方面是抽象规定的,在问题难度方面是重复性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素选择了30%。5.1.3应负责任
系主任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负责教学活动的日常检查、评估、协调和知道,强化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该职位在行动自由度,对个人及程序的控制及指导程度方面是指引的,在行为后果影响,工作任务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方面是间接主要的,在职位责任在组织内相应的组织层级或控制财务的范围方面是大量责任(金额范围),所以应负责任因素选择了920。
副主任在F因素方面是指向的,在I因素方面是间接主要的,在R因素方面是大量责任(金额范围),所以应负责任因素选择了608。
学工主任在F因素方面是指引的,在I因素方面是间接主要的,在R因素方面是大量责任,所以应负责任因素选择了800。
教研室主任在F因素方面是指向的,在I因素方面是间接分摊的,在R因素方面是中级责任(金额范围),所以应负责任因素选择了304。
辅导员在F因素方面是指导的,在I因素方面是间接主要的,在R因素方面是中级责任,所以应负责任因素选择了264。
教师在F因素方面是指向的,在I因素方面是直接咨询的,在R因素方面是大量责任,所以应负责任因素选择了350。
教务助理在F因素方面是指导的,在I因素方面是间接主要的,在R因素方面是少量责任(金额范围),所以应负责任因素选择了230.系务助理在F因素方面是指向的,在I因素方面是间接主要的,在R因素方面是少量责任,所以应负责任因素选择了264。5.2总结
根据上诉结果可以看出,用海氏工作评价法评价出的分数,比直觉性的主观评价要精确和合理一些,只是评价过程非常复杂,并且需要聘请专家进行,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成本较高、评价分获得后,具体工作额的确定要参考外界市场情况确定。海氏方法对于不同层级和类别岗位的区分效果较好,而对同层级和类别的岗位不好区分。海氏工作评价系统所得出的结果不仅能看出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还可以看出在一个职位中对其价值起到影响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