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时间:2019-05-14 02:0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课例课题:评价袁世凯 授课人: 教学准备: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5人小组,每组按自愿原则结合。

2、分工搜集材料,完成资料准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比较哪组分工合理。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研究资源:

⑴根据现有资源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文本资料并指导学生学会摘要: ①《袁世凯传》李宗一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8月第1版)②《中国近代史》 李侃

李时岳 编著(中华书局)③《近代中国八十年》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主编(人民出版社)⑤《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 新编高中教材)⑥辛亥革命资料汇编

⑵提供相关的网址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①近代史研究:

http://jdsy.chinajournal.net.cn/ ②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http://16j51.k12.net.cn/ ③历史时空:http:// 61.177.236.148/1stime.④历史视窗:http:///2005/0818/195824.html)材料四:张步先、苏全有认为,发展工业是袁世凯经济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袁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进行利权回收;二是倡国货、拒洋货;三是引进外资;四是引进、推广机器,发展工业,扶持民族资本工业。民国初年,袁世凯致力近代化实业使民族资本步入黄金期。过去一般论著总认为民初民族资本黄金期的形成是由“一战”造成,其实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近代化意识及其全力投入开发,“黄金期”不可能形成。(张步先、苏全有《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苏全有考察了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开通商“特区”,扩大开放范围;二是大胆引进外资,促进经济腾飞。此外,他还注重侨资。(苏全有《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刘宏考察了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的原因,认为:一是基于甲午、庚子战败反思;二是出于北洋军队现代化需要;三是出于北洋军队迅速扩充需要。(刘宏《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原因探析》,《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郭剑林认为,作为清末民初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在某些方面确实起了消极作用,如复辟帝制等,但不应以“窃国大盗”来盖棺论定。

——作者:郭剑林(http://www.kaoshi.ws/html/2005/0818/195824.html)

3、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资料:

⑴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⑵否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⑶介于二者之间的史料是:

4、依据史料确定研究课题: ⑴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的原则: 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⑶明确学科特点:

5、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 ⑴个人研究,个别交流修改:

⑵小组交流,推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⑶班级交流,然后选出杰出者进行公开发表:

所有同学的个人研究成果,在征得个人同意的基础上,在教室后边举行作品展览。

6、代表作品举例:

袁世凯真的一无是处吗①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高二(11)班 田小松 指导教师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 王守杰②

袁世凯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窃国大盗,更是一个卖国贼。但是我们不能如此简单的看待问题。纵观历史,袁世凯也曾经起过一些积极作用,而且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袁世凯在推动中国封建教育向现代化教育体制转变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在“新政”过程中,袁世凯曾向清政府提出兴办新式学堂的建议。不久,清政府准办。1901年8月袁世凯在山东开办课吏馆、校士馆,创立大学堂,力行新政。后又奏请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在袁世凯等人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历经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尽头。不但如此,后来在清政府的允许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日本、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在后来为现代的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袁世凯在迫使皇帝退位、推翻君主专制统治上起客观积极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先后攻克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此时,帝国主义大造非袁不能收拾的舆论。大臣那桐、徐士昌也提出重新起用袁世凯,向摄政王载丰施压,迫使奕诓内阁全体辞职,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又逼迫摄政王辞职,不再干预政事,最终夺取清政权。1912年2月,清帝退位。至此,终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可以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逼 ①②该小论文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一等奖。

辅导教师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优秀辅导教师一等奖。宫,也就不可能迅速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再次,袁世凯在推动军事制度的近代化中,起积极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军旧军制的腐朽得以充分暴露,朝野上下纷纷要求进行改革,袁世凯毛遂自荐当监督,1895年获得了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权力。他采用德国和日本的建制,引进德国的先进武器,教官出自德国,全军习洋操,开了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899年,袁世凯在山东操演军阵法,并组织人员编篡《训练操法详细图说》,该书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方略和训练技术,成为清政府以后训练新军的重要军事教科书。

最后,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也有客观作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期间,要求全国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上所述,袁世凯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推动中国封建军制改革、近代教育发展等方面有较大作用,我们不能抹杀他,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地看待袁世凯。

【反思说明】:

这篇得奖的小论文是我在指导学生研究后撰写出来的。首先上课时讲到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提到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专制、复辟、独裁,对外卖国,在思想上大搞复古活动等等,然后,提出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既然能当总统就有他非凡之处。他在历史上到底做没做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事,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希望同学讨论一下。我利用半节课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性推理讨论,有2/3学生认为他有客观上推动历史进步的措施,1/3学生认为他反动透顶,因为他搞复辟卖国等等。谁也说服不了谁,都缺乏具体的说服力的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因此,我就以此为题,让学生到课后去查找资料。我给他们提供资料索引和网站,让他们分组进行查阅,把查阅到的史料进行互换。

针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我着重指导他们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归类,注意一些新观点,反复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大家彼此交流,谈谈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认识。特别要注意不合传统认识的观点是否有史料作证据,这些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少等。

其次,指导他们写文章。引导他们认识语文上议论文与历史学科小论文的联系和差别,并指出其学科特点,语言的使用规则等,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技巧。

再次,学生文章成行后,指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思考,还有什么不足,史料是否使用充分等等,语言是否精练,接着进行修改。

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传阅,宣读,开一个小论文发布会,教师进行点评,在 最后大家一至认可的基础上评出前三名,推荐校报发表。

我在体会反思,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探究能力,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行动起来,一定能改变过去封闭的课堂模式为开放的课堂模式,由重知识的输入改变为学生的自我生成,由结果变为重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生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会不落空泛,跃然纸上。【感悟说明】:

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历史教学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其一,使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达到中学阶段的目标要求;其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开发持续发展的潜力,为使学生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证据意识。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有所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构建主动合作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活动成为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活动。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宗旨。

4.注重探究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促进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低消耗、高收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刻。这个时期,学生开始睁大眼睛去发现世界,他们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新事物,特别是从书本上接受了各种思想,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同时,也加强了自我意识,发现自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自己感悟有价值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且特别空前强烈,学生 的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史料的运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意识的真实体现。在运用史料过程中,也是研究方法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证据意识的自然流露,凭证据说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是用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一种程序,它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论证和探讨上面才有意义,才能变成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科方法的运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

具体地说,学生综合运用史料,进行写作,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发表见解、感悟起源于问题情景,问题情景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手头有资料,指导得心应手,不能一味地单方面强调,造成双方形成不了合力。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史料,使学生有所感悟想表达,并且有探究的途径和目的。如果师生相结合,共同讨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起思考,学生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得到尊重,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就会发挥极至。象本课题袁世凯的评述,师生都比较熟悉,但我们这里探究的是袁世凯在历史上究竟是否发挥过客观的积极作用。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它与教材观点不一致,学生想探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他们积极搜集史料,并且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自己的观点能被别人接受。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永远是写作的基础,是思想意识的源头活水。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它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实际上是在独立进行逻辑思维。阅读的过程是搜集史料、占有史料的过程:从大的方面说是搜集史料,从小的方面看是鉴别史料,判断史料价值,去粗取精,占有有效信息的过程。这实际是一种学科研究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研究方法的运用。信息在阅读过程获得,需要整理和梳理、升华,形成自己的认识,稍加整理形成自己的作品。初步形成的认识,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历史学科的观点是指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而形成的对具体论证对象的看法。这种历史观点是从论证和探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由观点产生论证和探讨。如袁世凯本人所作所为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这个认识,就是在阅读文本史料过程中分类、归纳而产生的观点,然后形成论证过程表现出来。

3.写作与修改相结合:学生粗浅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工,体现学科特点。结论从问题起步,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史料、搜集史料、整理占有史料,在查、搜、整、占中不 断进行探讨,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不断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学生把认识表达出来就需要创作。怎样从立意、选材、用材,谋篇布局,体现史论结合,需要教师指导,并进行修改。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指导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学科特点能否体现,史料运用正确与否,语言是否简洁精练,论证是否充分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

只有切实把握好立意、选材、用材,让观点统帅史料,才能成就自己的认识和文章。学生自我体验、亲自探究,把史料所渗透的信息与自己主题有机相结合,是经过自己思考、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这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学生不仅体验了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中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开始撰写小论文时,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需要模仿。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熟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是对历史学科写作体例的再认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旦认知成熟,自然就会学到他人的精髓,在这个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创新,就会提高学科能力。

学生学会思考与学会研究方法同样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技能是写作的保证,更重要地是学会思考。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认真思考,才能产生新认识,新见解,创新能力跃然纸上。

历史小论文的撰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一个论文中心。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引导学生通过仔细体会史料信息,找出贯穿史料中共同的东西,作为写论文的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必须明晰。

2.确定论文的逻辑关系。所谓论文,不是解决一个新问题,而是论述一种普通现象。既然已经确立了中心,确立了事件和原因,那么在述说这些事件时就要按照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这种逻辑关系通常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每个事件基本上都要涉及到时间、背景、内容等。

3.确立文字表述方式。论文文字表达是严谨的、理智的,要注意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史料碓砌断章取义无章法。论文的“理”是从历史事实中自然推导出来的,文中对历史事实的叙述要有“度”,“要能够说明观点”。

第二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应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应用

石城中学:温澍宁

摘要: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更需要借助文字史料,教师应重视文字史料的运用与解读,充分结合历史教学经验,注重教材史料,秉持选用原则,有效解读史料,综合组织答案,深入把握文字史料的有效运用方法,促使高中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解读文字史料,这样既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达成理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字史料;应用;解读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合理运用史料进行情景创设,可以引人入胜,使课堂生色。我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一节时,导入新课就运用了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4人的图片资料。然后辅以问题:结合图片思考,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目的达到了吗?学生进行思考后有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指出:魏源作为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康有为和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又有学生进一步指出:这代表了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而至制度,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但均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华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在奋斗与挫折、希望与失望中缓慢延伸。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方案蓝图、文韬武略甚至头颅鲜血痛付东流。西学东渐的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全然变了模样,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们开始从器物、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掀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民族反思的浪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导出了新授内容。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3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隐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5(5).[2]陈伟君.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13(26).[3]杨俊伟.高中历史文字史料解读五步法例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小课题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怎样落实德育

罗仁权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地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等几个方面对历史教学过程如何落实德育展开论述。

关键字:历史;德育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而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这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课题。本文只是简单的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落实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

历史并非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花姑娘”。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如果是为了渲染课堂的氛围和提高历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对史实进行调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谎言更加容易拆穿。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为此,我们学校全体历史教师共同努力,进行校本教研,根据莲花县志、莲花革命史等素材,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红色莲花》一书,主要叙述在1927-1949年中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莲花人民的革命活动,以及莲花的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莲花人民跟着共产党义无返顾,前仆后继,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有3000多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考验和火的洗礼,有十三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如甘祖昌等。

四、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 3 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直观教学。

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播放场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还有在讲述工农武装割据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莲花一支枪纪念馆、毛主席旧居、莲花苏维埃旧址等历史遗迹。

4、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论文摘要:教育学从其理论奠基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到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不断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起推动作用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思考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应然价值,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所谓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一个是非专业的教师经过有组织的、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微观理解。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对教师专门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说明。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运动是为了满足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们提高地位的需要。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力宣扬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家依靠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开始得要早很多,自从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诞生,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规则都蕴含着加强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及其在教师培养领域的运用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试图从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宏观理解的角度来看教育学学科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作用的演变,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的实际对其价值、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

(一)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进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概括,可划分成这样四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前。教师这一职业停留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的阶段,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学者为师”,虽然传统教育理论的积淀已经比较深厚,但对于如何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2.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教师职业初步专业化的开始。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681年,法国人拉萨尔举办了“教师讲习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教育家弗兰克用教会捐款和私款创办了一个“师资养成所”,但这时教育理论知识尚未真正进入课堂,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其后,经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发展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776年10月,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30位学生讲授。主讲人康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这在教育史上意义深远,它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意识。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使教育理论向真正意义的科学卖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进入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详尽论述了有关教学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近设实习学校。

以上历史表明,教育学自其诞生到逐渐在教师培养上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其在教师培养上的不断被认可并具体运用,教师职业进入了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二战后,国外教育家人才辈出,教 1 育科学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群进一步丰富,同时,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学科出现,标志着对教育科学的反思与融合,至此,教育科学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把师范教育并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师范学院成为综合型大学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学制延长,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美国地方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此时,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人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二)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

我国拥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依附于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各种“清规戒律”,再加上对教师的一些独特要求。整个教师群体散漫而无组织地存在着,给人呆板、僵化和老朽的印象。

近代中国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演变上基本上是师从国外的经验。只不过每一阶段是向不同的国家学习,且其间有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因政策原因导致的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沉浮,曲折多于成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日本师范教育经验的学习,这一时期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教育的课堂上地位稳定,主要讲授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19-1949年对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的学习,在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心理系科创建,教育科研队伍扩大;1949-1978年,教育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经历历史沉浮。文革期间教育类课程比例下降至1%,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教师不仅谈不上专业地位,个体生存都出现危机;1978年以后,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时期。

二、对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的应然思考

从沉默到低声吟唱再到放声歌唱似乎可以概括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几个重要时期的精神状态;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和地位确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夹杂着无数次间或的沉默。教育学在它自身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没有在沉默中归于沉寂和死亡,而是不断的枝繁叶茂,有力地推动着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做一个应然思考:

(一)教育学应帮助教师确立职业归属感,找寻职业幸福感

与教师教育中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给即将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以指导。它应表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让那些渴望成为教师的人给自己一定的职业定位。同时,教育学知识避免了学科知识偏重知识体系的枯燥和乏味,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确立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追求。并通过教育艺术和方法的传授引导他们产生教育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不断找寻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二)教育学要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和了解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之前,可能很多人心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信念或理念。比如: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或好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等等。但对于好的标准,往往是头脑中原来所认可的老师的标准,是适合了自己过去需要的教师形象。至于自己的那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当前和未来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仍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些已具备了教育热情的人来说,教育学知识应引导他们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头脑中科学的教师形象并以此来省思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

(三)教育学要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诞生于实践中的教育学学科应该也必然去指导实践,只有在对实践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中教育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

当前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一种课堂行为,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讲解不是唯一方式,更何况除了对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都远远高于其理论价值。

所以,教育学在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在确立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教学恰恰漠视了教育学的应然价值,只为讲授教育学而教。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教育学当成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学出现低效的状况。

三、改变教育学教学低效的关键策略:案例法

现代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强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价值的实现也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法,并将这里的案例分为虚拟案例和真实案例。

(一)虚拟案例——改进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行使用的大多教育学教材是学科专家的理论成果,它们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缺少教学案例的到场。作为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所选用的教育学教科书。应采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并将理论与案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说的虚拟案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而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育学教师也不妨结合理论知识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虚拟案例,比如,找一个知识片段让学生来讲授,这其实是不同于学科教学法的教学的,教育学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去反思,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一生的教育生涯做好准备,他不以实践性目的的实现为终结。

(二)真实案例——教育学教学与多次的、及时的实习相结合 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再反思。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PDS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它是将一些中小学作为PDS学校,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师范生可以在这些中小学担任一年的实习教师,他们不单纯是在正式教师的指导下教课,而是和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另外,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合作大学的教师对这些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合作大学的教师要参与中小学各种教师会议,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有时还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开设硕士班课程,给中小学带去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各种新问题反馈给大学。这种发展形式开发了一种教师教育以大学为本和以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新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2001年4月,我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最早与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创建了中国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长期且无尽头的过程,如何发挥教育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如 3 何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效,如何在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反思中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会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也将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历史论文: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如何正确记录和反思人民公社兴起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必要吗?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早对人民公社作出准确评价和定性了吗?然而笔者最近看到《50年前毛泽东造访七里营——一次视察“发掘”出人民公社先锋》的长文,觉得仍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作为“解密档案”刊发的,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档案文字记载,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当然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河南新乡七里营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发源地,是人民公社始作俑者,毛泽东1958年8月6日视察七里营,肯定了“人民公社好”,尔后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迅速推向高潮。问题不在于对当时情景的某些细节描写是否准确,而在于如何正确把握和反映人民公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正确评价和反思人民公社这段历史。这篇长文恰恰在上述重要问题认识上有所偏差,个人迷信的阴影没有消除,不是采用史笔,而是缅怀与美化人民公社的首创和发源史,文章结尾处通过七里营镇党委书记的话说:“今年是毛主席视察七里营50周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正酝酿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两个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的事件。”并宣布:“目前,该镇正在筹建‘毛主席视察七里营纪念馆’,计划今年年底开馆。”毛泽东视察七里营推出人民公社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方向、路线的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怎么能混为一谈呢?这不只是措辞不当,而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定位不当。中国1958年兴起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这里只引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人民公社的一段评价和论述:“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人民公社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等特点于一体,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的产物。毛泽东视察七里营肯定人民公社后,紧接着,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但结果却是,人民公社制度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农民彻底失去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甚至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从而瓦解了农民拥护集体化的人心基础。人民公社随心所欲地无偿调用社员和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自留地,按劳分配原则遭到破坏,平均主义“大锅饭”泛滥,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陷入困境之中。人民公社未能变成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却演变成1959—1961年间全国性的大饥荒,出现了严重的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中国老百姓的生命被夺走,而其中大多数是农民,农民为之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这场大灾难和人民公社这一“人祸 ”直接有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坚持实事求是,破除“两个凡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果断地结束了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引导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人民的胜利。历史表明,任何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设计和提出,都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人民公社制度的设计和兴起,充满了乌托邦色彩,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段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太深刻、太沉痛了,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把历史真相告诉他们,而决不能将扭曲的历史观和所谓“历史档案”胡乱塞给读者。对那段历史重要的在于反思,如果要说“纪念”之类的话,那么正确的含义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教训,不让历史重演!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大全]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其突兀的山峰告诉今人他存在的痕迹,但其身藏雾中的朦胧美令人回味。历史的真实与朦胧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作诗吟词、以古讽......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

    高中历史小论文参考题目

    高中历史小论文——参考题目示例 论美国宪政国家的形成 论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影响 论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经济发展 “十四年抗战”观点论说 论明清内阁制的发......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假期我们如何自学历史(小编整理)

    假期我们如何自学历史 一、重要性 1.牛儿反刍,巩固提升。学过的知识,较长时间不复习就会忘记,何况历史这种记忆量较大的学科。好多学生在学校开学之初的摸底考试中,考的一塌糊涂......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范文》 试题结构:分为辩证评述和解读评述两大类(辩证评述是对材料中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一分为二评价;解读评述是对材料中观点是赞成或反对或不完......

    历史小论文(大全)

    万里长城上一声咆哮,九曲黄河上一烛灯光。我如同站在历史的天空中,看那六朝五代,纷纷扰扰,风云变幻,几经沧桑,我揉取历史的精华,飘动历史的玉带,大步登上历史的舞台。我很爱历史。虽......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1.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不低于200字。14分)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