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19-05-14 02:2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第一篇:2009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9年,全省环保系统按照国家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富民强省主题,突出科学发展观统领,强化污染减排主线,深入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应对危机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认真履行环保优化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使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重点任务,推动了“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进程。

2009年,我省继续实践和探索环保新道路,在污染减排上,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目前示范、引导、带动作用已经全面显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出台了区域禁限批制度,明确了各设区市的生态功能区定位、区域禁止和限制建设项目类型以及环境敏感区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加强了对重点产业及项目建设的引导。在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上,建立了覆盖全省七大水系的生态补偿制度,促进了重点河流断面水质的改善。在全防全控上,谋划实施了环境保护污染监控、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公众参与四大体系建设,并把体系建设做成项目,用工程手段来推进、实施。在政策创新上,建立完善了绿色信贷征信体系,开展了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突出强调了信贷项目审批中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在法制建设上,出台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和《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为加强环保执法,深化污染减排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9年,我省污染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削减5.74%,超额完成5.5%的年度削减目标,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91.34%;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削减6.81%,超额完成5%的年度削减目标,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08.07%,提前一年半达到了“十一五”削减目标。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达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3,比上年下降10.23%。

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好转,全省七大水系三类和好于三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42.4%,比上年上升9.1个百分点;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26.2%;氨氮的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5.9%。

大气环境

状况

2009年,全省设区城市优良天数平均为334天,比2008年增加了10天。秦皇岛、廊坊、沧州、衡水、承德、保定、邢台和张家口八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类区环境质量标准。与2008年相比,新增了保定、邢台和张家口三个城市。

近7年(2003-2009)的监测数据表明,全省设区市平均达到或好于Ⅱ级的优良天数呈逐步增加趋势,2009年比2005年优良天数增加了39天。

1、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

近7年(2003-2009)监测数据表明,全省设区市平均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0.081mg/m3,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值0.019mg/m3,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18.2%,与2008年相比降低6.9%;张家口、秦皇岛、廊坊、唐山、邢台、保定、承德、沧州和衡水9个城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09年,二氧化硫浓度为0.046mg/m3,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值0.014mg/m3,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42.5%,与2008年相比降低14.8%;石家庄、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和衡水10个城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09年,二氧化氮浓度为0.028mg/m3,基本和往年持平,11个设区市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酸雨污染状况 2009年全省共获得556个降水样本,pH范围在3.76-8.45之间,最低值出现在承德市。秦皇岛、承德、保定和石家庄4个市共出现34次酸性降水,其他城市未出现酸雨。

近5年(2005-2009)监测数据表明,全省酸雨频率最高值出现在2006年,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2009年全省酸雨发生频率为6.1%,比2008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比200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出现酸雨的城市数量、酸雨频率以及酸雨的强度均有所增加。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25.3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6.81%,其中工业排放104.29万吨,生活排放21.06万吨。全省烟尘排放总量51.83万吨,比上年下降了8.78%,其中工业排放32.95万吨,生活排放18.8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42.70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5.84%。

行动与措施

2009年,我省全面落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计划和总量削减责任书要求,加快市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步伐,推动城市能源清洁化。认真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环保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化“拔除烟囱、净化蓝天”活动,开展烟气排放设施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城镇建成区集中供热范围内分散的燃煤供热锅炉取缔拆除工作,各设区市取缔改造燃煤锅炉1697台。优化能源结构,严格煤炭管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行了机动车环保标准分标管理,组织了县级城市“城考”监测点位认证和变更工作,完成了城市中心区44家重污染企业改造搬迁、278项污染减排项目建设、56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推动了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指导了承德、迁安、霸州、三河等市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环保模范城工作。

水 环 境

状况

2009年,全省七大水系水质有所改善,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2.4%,比上年升高了9.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41.7%,比上年降低了4.2个百分点。我省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13座水库水质均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不计总氮、总磷两项富营养化指标)。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良。主要城市地下水水质良好。

一、河流水质状况

七大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41.7%的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比上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全省七大水系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均值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6.2%和15.9%。

与2005年相比,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升高11.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6.1个百分点。

七大水系中,滦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为轻度污染,大清河水系为中度污染,北三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和黑龙港运东水系为重度污染。其中,子牙河水系和黑龙港运东水系多项污染物超标,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

二、各水系环境质量变化

1、滦河水系

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近7年来,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COD浓度为19.8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39.3%,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21.1%;氨氮浓度为1.2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73.3%,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25.0%。

2、永定河水系

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近7年来,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COD浓度为16.8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72.0%,与2008年相比升高了6.3%;氨氮浓度为0.37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93.6%,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69.2%。

3、大清河水系

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2003年至2006年呈增高趋势,2006年以后呈下降趋势。2009年,COD浓度为23.3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30.4%,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7.9%;氨氮浓度为6.9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升高了6.2%,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2.8%。

4、北三河水系

水系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

近7年来,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呈下降趋势。2009年,COD浓度为31.7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23.6%,与2008年相比升高了0.3%;氨氮浓度为4.6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43.9%,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14.8%。

5、漳卫南运河水系

水系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

近7年来,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COD浓度为42.3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36.9%,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23.5%;氨氮浓度为3.5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16.7%,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35.2%。

6、子牙河水系

水系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

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2003年至2007年基本持平,从2008年起下降幅度较大。2009年,COD浓度为81.2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 57.2%,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32.4%;氨氮浓度为14.5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12.1%,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9.9%。

7、黑龙港运东水系

水系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

近7年来,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COD浓度为74.3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50.8%,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14.8%;氨氮浓度为5.6mg/L,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降低了53.7%,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27.3%。

三、省界断面水质

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和河南相邻,共有38个省界断面,其中包括19个入境断面和19个出境断面,总体来讲,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

19个出境断面中,入北京、天津的水质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功能区要求。

19个入境断面中,山西来水水质较好,河南、北京来水较差,山东来水最差,污染物浓度高。

四、湖库淀水质

2009年我省对13座水库和白洋淀、衡水湖进行了监测(保定龙门水库干库,未监测)。

不计总氮、总磷两项富营养化指标,13座水库水质均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

白洋淀水质为轻度污染。12.5%的断面水质为劣Ⅴ类,87.5%的断面水质为Ⅳ类,水质较上年有所好转,富营养化程度也有所降低,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衡水湖水质为Ⅲ类,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五、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全省近岸海域总体水质为良。唐山市近岸海域水质为良; 秦皇岛市近岸海域水质为良;

沧州市近岸海域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

六、地下水水质

邢台、唐山、秦皇岛、廊坊、衡水、张家口和保定七个城市地下水水质良好,石家庄总硬度超标,邯郸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超标,承德氨氮超标,沧州氟化物超标。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全省废水排放量为24.50亿吨,比上年增加了4.39%,其中工业废水10.97亿吨,比上年减少了9.5%,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77%。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57.01万吨,比上年下降了5.74%,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20.04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9.42%,工业COD占总量的35.15%;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36.97万吨,比去年上升了3.82%。

行动与措施

坚持“一规两控三建四严”的思路,认真落实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创新流域污染治理机制。组织了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被国家六部委考核组评为较好档次。开展了全省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国家督查组认为我省海洋环保工作成效明显。在全省七大水系201个断面全面实行了生态补偿机制,全年共扣缴生态补偿金386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水质改善。同时,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水源保护区划分意见,开展了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

城市污水处理

在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县城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是省政府促进污染减排工作、实现三年大变样工作目标所做出的重要决策,2009年继续对两厂(场)建设项目实行了月通报制度,出台了《河北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北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建立了省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安排了2009年度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以奖代补资金和省级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以奖代补资金,并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多次督导检查。全年建成污水处理场80座,是2008年建成数量的2.9倍。到2009年底,全省共建成污水集中处理厂161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753.2万立方米/日。

声 环 境

2009年,全省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声环境的主要噪声源。

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2009年邯郸市区域噪声环境为好,其余10个设区市为较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48.7-53.8dB(A)之间,全省区域噪声面积加权平均值是51.3dB(A),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

二、城市交通噪声

全省11个设区市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62.4-68.0dB(A)之间,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全省道路交通噪声长度加权平均等效声级为66.4dB(A),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11个城市道路交通声质量为好(≤68.0dB(A))。

三、城市环境噪声源构成

2009年影响城市区域环境的噪声源主要分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其它噪声五类,分别占45.2%、32.7%、12.3%、5.2%和4.7%。影响面广的噪声源是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两者之和占了77.9%,污染强度大的噪声源是交通噪声。

固体废弃物

状况

2009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21961.54万吨,比上年增加了11.1%,固体废物排放量为30.4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1.06%。

行动与措施

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进口废物环境监管。开展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台帐试点工作,组织对全省38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检查。同时加大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转移行为。办理了28批次危险废物跨省转移事项。完成了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现状调查,全省共调查企业5576家,涉及ODS使用和消费企业243家(主要集中在消防、泡沫、制冷、清洗和粮储行业),建立了生产、使用和销售企业的数据库。同时,加强POPs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全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信息动态更新;着手编制全省POPs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辐射环境

状况

2009年全省辐射环境常规监测表明,全省陆地γ辐射剂量率为54.0~75.6nGy/h,平均值为64.8nGy/h,环境γ辐射水平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的监测值相比,无显著升高,维持本底水平;土壤放射性核素和空气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监测表明,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中电磁辐射污染源数量增长较快,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满足国家相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规定。

行动与措施

【辐射安全管理】

2009年,我省加大了辐射安全管理力度,确定了500名辐射安全监督员,收贮废旧放射源1600余枚,极大消除了安全隐患,国家督导组高度评价了我省环保专项行动。

【迎国庆辐射安全排查】

2009年,以辐射安全为生命线,狠抓执法监管工作,开展了“迎国庆60周年,保全省辐射安全”执法大检查。全省共检查辐射工作单位820家,下达整改要求87件。按照环保部门要求,从9月1日到10月10日,全省800多家放射源应用单位都签订了《国庆期间辐射安全工作承诺书》,落实了法人辐射安全责任制度、内部检查制度、值班、巡查和领导带班制度、每日向环保部门“零报告”制度,完善了应急预案。确保了国庆期间全省的辐射环境安全。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废物库扩建工程是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一项重点工作,厅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截止2009年底,废物库库区工程和配套实验室工程已经完工,实验室通风设备、库区通风及动力传输设备已安装到位,实验室配备的20多台(套)辐射监测及应急设备也已到位。2009年11月15日,放射性废物库和配套实验室两个单体工程通过了鹿泉市质检站组织的工程质量综合验收。放射性废物库库区分为废源区和废物区,废源区库坑27个,废物区库坑2个,存贮坑总计29个。

【辐射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工作】

根据环保部辐射环境监测网国控点位建设工作安排,我省目前共优化布设了辐射环境监测国控点26个,其中:陆地辐射监测点13个(自动连续监测站点1个,常规陆地辐射监测点位12个),土壤监测点7个,水体监测点2个,电磁监测点4个。监测对象涉及空气、气溶胶、沉降物、土壤、水体以及广播电视塔和高压输变电工程,监测项目包括瞬时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γ辐射累积剂量、电磁场强度、总α、总β以及放射性核素等。全年共报送辐射环境监测数据10万多个。国庆期间,根据环境保护部要求,还实行了γ辐射连续监测系统日报制度,加强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会审,不断强化辐射环境质量监控。为规范全省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4月份在石家庄举办了全省辐射环境监测仪器比对及技术培训会议,组织对各市配备的辐射监测仪器进行刻度比对,对各市辐射监测负责人及技术人员30多人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开展比对培训,统一了监测规范,提高了市级辐射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概况

2009年对全省359家废水企业、339家废气企业及96家污水处理厂进行了监测。

重点企业废水、废气排放结果

2009年监测重点污染源企业废水359家,排放达标率84%,与上年相比上升11个百分点。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

监测重点污染源企业废气339家,排放达标率85%,与上年相比上升7个百分点。超标项目主要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烟尘。

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结果

监测污水处理厂96家,排放达标率79%,与上年相比上升19个百分点。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粪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等。

农村“以奖促治”专项调查监测概况

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情况

本次调查监测我省共设置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点位11个,监测23项因子。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有:唐山市巴家峪村、邯郸市界河店金光小区、邢台市新华村、张家口市郝家庄村、衡水市桃城区东庄村;未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有:石家庄市北故城(总硬度、总大肠菌群超Ⅲ类)、秦皇岛市戴河村(总硬度超Ⅲ类)、保定市大册营村(总大肠菌群超Ⅲ类)、承德市大乌苏沟村(总大肠菌群超Ⅲ类)、沧州市泊头堤口张村(氟化物超Ⅴ类)、廊坊市祖寺村(氟化物超Ⅴ类)。

空气环境质量评价

本次调查监测我省分别在9月和11月对全省11个设区市的11座村庄进行了空气质量监测,每月监测5天。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日均值二级标准进行评价,所有点位均达到二级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本次调查监测中我省共采集土壤样品120个,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进行评价,81.8%村庄的土壤样品达标。

“双三十”县(市、区)及重点企业监测情况

2009年“双三十”县(市、区)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30个县(市、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双三十”考核工作2009年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控制指标为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有藁城市、无极县、蠡县3个县(市);地表水化学需氧量COD指标没有达到双三十考核要求的有抚宁县、邢台县、霸州市、昌黎县和宁晋县5个县(市),其中霸州市、昌黎县和邢台县3个县的出境水质好于入境。

2009年“双三十”重点企业有16家企业达标,其余14家企业有超标情况。

2009年“双三十”重点企业监测达标情况

河北省跨界断面生态补偿达标情况

石家庄共有枣营、东枣村、边村、大李桥、伍仁桥、韩村六个省考核断面,其中枣营、东枣村、边村、大李桥的达标率分别是80%、66.7%、16.7%、91.7%,其余两个断面断流。

秦皇岛共有桃林口水库出口、田庄子两个省考核断面,两个断面全部达标。

邯郸共有丁庄桥、张村桥、郭桥、西河古庙四个省考核断面,其中丁庄桥、张村桥两个断面的达标率分别为100%、66.7%,其余两个断面全年断流。

邢台共有码头李、侯庄桥、城后桥三个省考核断面,其达标率分别是58.3%、25%、54.5%。

张家口共有施加会、官堡桥、李信屯、西洋河水库入口、东洋河村、八号桥六个省考核断面,其中官堡桥、李信屯、西洋河水库入口、东洋河村、八号桥五个断面全部达标,施加会断面断流。

承德共有达子营、大杖子

一、绊马河、四道河四个省考断面,全部达标。

沧州有董家房一个省考核断面,全年断流。

衡水共有富庄桥、田村闸、献县闸三个省考核断面,其中田村闸、献县闸断面达标率分别是100%和75%,富庄桥断面断流。

(注:达标率按照跨界断面2009年考核标准计算)

自然生态环境

状况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一般。承德、秦皇岛和张家口三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良。其余八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一般。

【耕地与施肥】 我省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75%的耕地为中低产田,耕地资源人均不足0.1公顷,低于全国人均平均水平。2009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316.2万吨(氮肥153万吨、磷肥47.4万吨、钾肥26.3万吨、复合肥89.4万吨);农药使用量为86486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 118919吨。全省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

【气候】 2009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2.0℃,比常年偏高0.6℃,但较2008年偏低0.2℃。冬、春、夏季气温偏高,暖冬、暖春现象明显;全省年降水量为528.4mm,较常年偏多7.3mm,属正常年份。年内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冬、春、秋三季降水偏多,夏季偏少,其冬、春、夏、秋各季降水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7%、14.9%、61.1%、21.3%;降水量大于500mm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和冀东平原地区;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465.3h,较常年偏少132.6h,属偏少年份。冬、秋两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春、夏两季日照接近常年。

【水资源】 200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459.8mm,比上年增加97.8mm,比多年平均值少71.9mm,属偏枯年份。地表水资源量为39.69亿m3,水资源总量约为130.45亿m3。

2010年初省辖大、中型水库蓄水25.04亿m3,比2009年初蓄水量减少5.57亿m3。2010年初白洋淀蓄水量为1.24亿m3,比2009年初蓄水量减少0.13亿m3。

【城市绿化】 2009年,我省11个设区市新增绿地3716.3公顷,完成植树1143万株,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126个、省级园林式小区 74个、省级园林式街道52条,新增游园112个、片林106个,建成河北省五星级公园2个、四星级公园2个、三星级公园17 个、优秀游园11个。

【水土保持】 全省共审批小型以上水保方案477个,开展监督检查1882次,检查开发建设项目1676个,验收开发建设项目100个。实施返还治理示范工程10个,示范工程面积143.84公顷。全年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0%,实施生态修复保护面积356平方公里。

【森林资源】 到2009年底,全省郁闭度达到0.20以上的有林地面积为4341258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22141公顷,一般灌木林面积1091644公顷;郁闭度为0.10~0.19的疏林地面积106362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833191公顷;苗圃地面积45330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2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0226万立方米。我省人均有林地面积0.0487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人均活立木蓄积1.2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生物多样性】 我省有高等植物204科、940属,280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黄檗、水曲柳、珊瑚菜等6种。全省有陆生脊椎动物53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鸟类400余种,兽类90余种,两栖爬行类30多种。受到保护的野生动物46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6种。

行动与措施

【加快了生态建设规划编制进度】 生态规划编制工作,延伸到了乡、镇、村,有200多个乡镇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其中,所有县(市)政府驻地镇全部编制了规划,迁安19个乡镇全部编制了规划。

【推进了农村环保试点工作】 报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转发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加快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9-2015年)》,组织实施了“百乡千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优先选择位于环境敏感和重点区域的1000个行政村作为试点,集中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在重点整治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引领和带动,全面深化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2009年,会同财政部门争取国家2009年中央农村环保资金项目41个,累计资金达3835万元。

【加强了环保创建工作】 开展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组织了平山驼梁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新建了承德北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张家口黄羊滩等4个拟建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工作。组织6个县(市)申报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个城镇申报了国家级优美城镇。

地方病防治工作

2009年按照《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制定了饮水型地方病氟中毒病情调查项目、大骨节病项目、克山病项目技术方案,对加碘盐场和盐业加工、分装、批发企业进行了监测,批质量合格率为98.89%。在沧州、邢台和唐山3个市的11个县开展碘缺乏病高危地区抽样监测,发现甲状腺肿大率为2.3%。在水氟较高的38个县中抽查部分8-12岁儿童,氟斑牙总检出率为35.39%,成人临床氟骨症检出率为5.34%,X线氟骨症检出率为17.32%,在重病区,儿童和成人尿氟含量仍然较高。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水氟含量的升高,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明显上升,病情加重,因此改水降氟是控制氟中毒流行的有效途径。

农村饮水卫生监测

2009年,全省安排50个县(区)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监测927个工程,监测水样3637份。监测的饮水工程供水覆盖人口394.28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高氟水的降氟工程265个,占监测工程数的29.12℅,涉及到31个县的64.92万人。解决缺水工程423个,占监测工程数的46.48℅。解决水污染的工程22个,占监测工程数的2.42℅,涉及到3个县的5.32万人。

专 栏

【“双三十”工程】 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书记张云川提出的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我省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以“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契机,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降、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省政府强化了调度和检查,制发了年度减排计划,建立了减排预警制度,坚持对污染减排工作实行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调度,每年度一考核。主管副省长每季度主持召开调度会,要求县委书记或县长、企业一把手参加,直接汇报。连续两年省人代会对“双三十”单位的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专题审议。年度考核结果,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编发省委文件进行通报,并在省级主要媒体滚动播出。省人大、省政协每年都由省级领导带队对“双三十”工程的推进情况进行视察、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

2009年“双三十”单位计划减排项目657项,实际共完成1462项,超计划1.23倍。其中30个重点县(市、区)完成减排项目1343项,28个重点企业完成减排项目119项。

“双三十”工程确实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省上下营造了积极推进污染减排的浓厚政治氛围,有力地撬动了各级政府和企业重视环保、领认责任、真抓减排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国务院办公厅调研组两次到我省就“双三十”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主要污染物减排措施】 一是始终把工程减排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省建设污水处理厂18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82万吨,是2007年前的3.6倍,全省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已达到75%,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省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已达3371万千瓦,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99.6%,共有56台烧结机(共5594平方米)实现脱硫。二是始终将结构减排作为根本措施抓住不放。我省按照“扶优汰劣”、“关小上大”的原则,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全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77座, 总装机306万千瓦,关停落后钢铁产能4300万吨、水泥产能4805万吨、玻璃产能4055万重量箱、焦炭产能508万吨。三是始终将管理减排作为推进保障不断强化。制发了电力企业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环境监督管理的意见,印发了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管理办法,对726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实现了污染在线监控,实行了环境信用分级管理,建立了环境监督员制度和定期监测通报制度。建立了主要污染物减排预警制度,对管网建设滞后、治污设施运行不稳定实施预警。

【环境政策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填补地方立法空白。配合省人大,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创设了环境违法单位和个人“双罚”制和超总量地区重点监管制。以政府令形式出台了《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发布了《洁净型煤》、《洁净配煤》标准,制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执法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及供热企业环境保护执法技术规范》、《铁选厂大气颗粒物排放标准》、《污染治理设施操作技术规范》,为加强环保现场执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完善绿色信贷征信体系,强化金融信贷约束。会同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省银监局发布了《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创立了金融信贷绩效评估制度,突出了信贷审批中环保“一票否决”。环保部将我省做法在全国予以转发推广。三是建立利于减排的价格体系,增强企业治污动力。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到每公斤1.26元和1.4元,调动了企业减污治污的积极性。四是实施生态补偿促进主动减排,从2009年4月份开始,对全省七大水系201个断面实施了跨界断面水质责任目标考核并与财政挂钩的生态补偿制度。省财政每月按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直接从有关市的财政扣缴生态补偿金,这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环保责任,有效遏制了上游向下游违法排污,推动了水质改善。

【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计划和总量削减责任书要求,加快市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步伐,推动城市能源清洁化,11个设区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平均为64.08%。认真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环保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化“拔除烟囱、净化蓝天”活动,取缔改造了分散燃煤锅炉1697台,推行了机动车环保标志分标管理,组织了县级城市“城考”监测点位认证和变更工作,完成了城市中心区44家重污染企业改造搬迁、278项污染减排项目建设、56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推动了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区域禁(限)批制度】 严格了规划和项目环评工作,报请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实施意见(试行)》,分设区市明确了各市的生态功能区定位、区域禁止和限制建设项目类型以及环境敏感区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在全国首次在全省范围内明确划定两高一资项目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区域。同时,严把环评审批关口,对鼓励类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减一增一”,对其他类项目实施“减二增一”。2009年,全省审查《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栾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规划环评69个,审批项目环评1.59万个,涉及投资6595亿元,与2008年相比,项目数增加39.1%,投资额增加6.7%。其中,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投资分别增加136%、59%、37%,重污染行业投资共减少3.5%,投资方向逐步趋于合理。全省共否决项目环评299个,涉及投资160亿元,其中省级否决项目环评33个,涉及投资122亿元,否决项目主要为建材、化工、钢铁等重污染和重复建设行业。

【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连续第七年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围绕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两高一资”行业、钢铁行业、涉砷行业等重污染企业等环境违法行为,出动执法人员13万人次,检查企业5.9万家,取缔违法企业608家,停产治理304家,限期治理522家,罚款5500多万元,并对11905件各类群众举报信访案件进行了查处,对145起典型案件实施了挂牌督办,省本级办理行政处罚案件47起,罚款113万元,征收排污费3亿元,超计划任务518万元。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重点加强了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先后重点支持了87个市、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3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54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11个设区市全部装备了污染应急监测车。全省共安装污水、大气自动监测仪器近1000台(套),重点企业自动监控设施安装率为100%。建成了省环境监测综合实验楼,监测站、环科院可于近期搬入。

【环保科技与宣教】 完成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制订了制药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组织开展了白洋淀水专项课题研究,争取国家资金5000万元。宣传教育工作以做好主流媒体环保宣传、扩大公众参与为重点,在中央主要媒体发表文章368篇,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刊发稿件1500多条,新华社采写的《河北创新机制治理河流跨界污染取得成效》,李克强副总理做出重要批示,6.5世界环境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河北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流域生态补偿”。《中国环境报》年度见报稿件数量创新高,刊发稿件323篇,其中头版发稿100篇,约占32%,头版头条17篇,报眼位置23篇,其他版面头条95篇,进一步扩大了我省环保重点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引起了环保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全省“数字化”环保进程不断加快,环保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全省780家企业、1244个排污口实现了与环保部门联网,开发完成了《全省污染源动态管理系统》。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正式挂牌】 2009年3月13日,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正式挂牌,副省长孙瑞彬出席揭牌仪式。

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省委、省政府组建环境保护厅,为政府组成部门,将原省环保局职责划入省环境保护厅,同时,加强了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环境治理和对生态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和落实全省减排目标、环境监管等职责。

组建省环保厅,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也意味着环保部门将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参与政府综合决策,从而更好地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2004洛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4洛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号 背景

来源: 洛阳日报 2005-06-06 07:27 收藏 电邮 打印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LYD 到 106583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712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洛阳手机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之规定,现将2004洛阳市的环境状况,公告如下:

一、环境状况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04,洛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较上一有所好转,但仍超过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总体上表现为轻度污染级别。全年空气污染指数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洛阳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气156天,占监测总天数的42.62%;轻微污染、轻度污染天气194天,占监测总天数的53.01%;中度污染、中度重污染天气10天,占监测总天数的2.73%;重污染天气6天,占监测总天数的1.64%。一年四季中,按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排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其中,冬、春季属于中度污染,秋、夏季属于轻微污染。

在各污染因子中,空气中二氧化氮、降尘年均浓度值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或推荐标准,而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硫酸盐化速率年均浓度值超过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或推荐标准,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值超标率分别为25.1%、52.2%,硫酸盐化速率月均浓度值超标率为100%;在全年60个大气降水样品中,酸雨9个,酸雨发生率15.0%。

我市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冬季比较高,这主要与我市一次能源利用方式仍然是以燃煤为主有关,而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污染与季节的相关性比较大。冬季气压较低、日照时间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转化,从而导致污染加重;进入冬季以后,西北风增加,大气中携带的内陆干燥地区的大量颗粒物开始影响我市。另外由于冬季我市地表植被大多覆盖稀少,从而又造成了二次扬尘污染的增加。再加上进入采暖期后,城市区燃煤量增加,烟尘排放量同时也随之增大,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促使我市冬、春季颗粒物污染明显加重。加之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道路建设、旧城改造、住宅建设施工量加大以及车流量增加等原因,造成二次扬尘污染加剧,从而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了我市城市区环境的首要污染物,进而也使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出了“尘”加“煤烟”型的污染特征。

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2004,洛阳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同上相比总体上有所改善,汝河的水质没有明显变化,两大水库的水质相对保持稳定。按综合污染指数衡量,各河渠的况分析如下:

1.伊河:污染程度与2003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2004年伊河全程综合水质类别以I、Ⅱ类水质为主,优于规划功能Ⅱ类水质的目标要求,水质级别指数为1.38,整体水质状况为优等级别。

2.洛河:污染程度与2003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水质级别指数为4.35,综合评价为中度污染水平。根据监测结果看,洛河上游水质较好,综合水质为I类,达到其规划的Ⅱ类功能要求;中游由于受沿途诸县排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水质开始下降,综合水质为V类,超过其规划的Ⅱ类功能要求,主要污染物为氨氮超标;下游由于经过市区后,接纳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质进一步恶化,综合水质类别变为了劣V类,超过了其规划的Ⅲ类功能区目标要求,其污染因子中,氨氮、石油类、生化需氧量等严重超标。3.伊洛河:由于它接纳的是流经洛阳市区和偃师城区污染严重的洛河水和伊河水,虽然其总体污染程度较2003有所好转,但仍然表现为劣V类水质,超过其规划目标的Ⅲ类功能要求,水质级别指数达到了6.0,水质状况表现为重度污染水平。

4.涧河:总体污染程度较2003明显好转,水质级别指数为4.54,表现为中度污染水平。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涧河上游,由于近年来水量偏少,沿途接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后,水质开始下降,主要污染因子是石油类、氨氮等,各评价因子综合水质类别为Ⅳ类,超过其规划的Ⅱ类功能区目标要求;下游经过市区后,水质进一步恶化,综合水质类别为劣V类,超过其规划的Ⅲ类功能目标要求,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石油类、生化需氧量等。

2003明显有所好转,但是二者的总体水质依然表现为劣V类水质,依然超过了其规划的Ⅲ类功能目标的要求,水质级别指数达到了6.0,从而呈现出了重度污染状况的水平。6.汝河:污染程度与2003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其综合水质类别仍表现为Ⅱ类级别,达到了其规划的Ⅱ类功能区目标要求,水质级别指数为2.0,水质状况仍表现为优等水平。7.故县水库和陆浑水库:污染程度与2003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故县水库综合水质类别表现为I类水质,水质状况为优;陆浑水库综合水质类别表现为Ⅱ类水质,水质状况为优。两大水库的水质级别指数均小于0.1,均达到了其Ⅱ类地面水质目标的规划功能要求。

污染类型,综合水质类别为劣V类;污染程度次之的是涧河、洛河、伊洛河,这些河流上游水质较好或者说污染较轻,市区及下游河段污染较重,也属于有机污染类型;伊河、汝河以及故县水库和陆浑水库,整体污染程度较轻,水质表现相对稳定。

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按地下水质分布区域来看,我市地下水存在着水质良好级和水质较差级两个级别。水质良好区分布在建成区外围和城市中心区的大部分地区;水质较差区分布在建城区的老城区北部和涧西工业区的局部地区。

2004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地下水分布大部分仍处于水质良好区域。以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来看较上有所好转,但局部污染有所加重。污染特征属于无机盐类型,主要污染物是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硝酸盐氮等。污染的主要原因分别表现在城市污水和城市垃圾污染以及工农业生产污染等方面。

城市饮用水源质量状况 我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水,2004,我市城市生活饮用水(占供水总量的80%以上)是由涧东、涧西两个水厂供给的。根据监测结果表明,两个水厂的洛南、张庄和李楼水源的混合水质,均达到了国家地下水三类水质标准的指标要求,达标率100%,这说明我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的水质仍然处于良好级别,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饮用。

城市声学环境质量状况 2004我市声学环境质量状况与2003相比,总体上污染程度有所下降,局部区域的超标现象还有所上升。具体情况是:除了工业集中区和交通干线、居民文教区外,商业居民混合区的噪声有所上升;虽然居民文教区、工业集中区昼间等效声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是商业居民混合区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的昼、夜间等效声级局部存在着超标现象。据分析,构成我市城市区域噪声污染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

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排放量12355.3万吨。工业废水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255.89吨;化学需氧量13518.39吨;有毒有害污染物8.01吨;氨氮4679.9吨。

工业废气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447.89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烟尘14.03万吨;二氧化硫21.27万吨;粉尘9.95万吨。

工业固体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989.9万吨;综合利用量为470.1万吨;储存量为55.8万吨;处置量为462.2万吨;排放量为1.8万吨。

生活污染 全市非农业人口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3094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2831.3吨;氨氮排放量为3363.3吨;生活烟尘排放量为3074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657吨。

土地 我市土地总面积为1520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920.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6194.7平方公里;平地面积209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9万公顷。

森林与绿化 我市现有森林面积750.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7.1%。

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 我市现有自然保护区面积819.66平方公里,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面积34.92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面积490.40平方公里,森林公园面积713.88平方公里,合计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58.8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14%,全市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区4处,面积为4074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8%。

二、环境保护工作

工业污染防治 2004,全市用于工业污染源的治理资金共计7011万元,共安排治理项目100个。其中用于工业废水治理的资金2713.8万元,安排治理项目19个;用于工业废气治理的资金3562万元,安排治理项目76个;用于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的资金594.5万元,安排治理项目3个;用于其他污染治理的资金140.7万元,安排治理项目两个。另外,“飓风行动”、“二号风暴”、“三次战役”、“秸秆禁烧”、“环保世纪行”等环保执法行动也都极大地促进了各种污染源的取缔、治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4,我市的环境管理部门对于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继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以新带老、清洁生产”的原则进行审查把关,且能够在环境监督管理中严格进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检查验收。据统计,2004,我市审批的建设项目有159个,投资总额达33.8亿元,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159个,环评执行率为100%。另外,2004年,全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项目有55个,实际投资达6.94亿元,其中环保工程投资达1393万元。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到2004年底,全市人口达638.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174.07万人,城市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20.8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总面积43.3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9%。

2004年,市区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3894.30万吨,涧西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城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0.30%。

2004年,市区集中供热工程共完成投资7026万元,铺设主管网34.68公里,建设热力站7座,发展热用户43个,扩大供热面积66.7万平方米。

2004年,全市城市煤气工程共完成投资9350万元,其中市区完成6100万元,新建城市干支管网70公里,累计达366公里,日均供气量达16万立方米以上。2004年,市环保部门继续实行机动车尾气年检合格证制度,全年检验车辆达51499台次,平均检验合格率达到了81.38%。

2004年,全市新建城市广场、游园、街头绿地10余处,新建和改造道路绿化10余条,完成了国花园二期工程建设和东出口绿化整治改造任务,城市区新增绿地面积达2.24平方公里。

2004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51.1万吨,其中无害化处理43.8万吨,无害化处理方式为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86%。

2004年,中州渠市区段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完成;涧河截污整治工程和涧西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展顺利。

2004年,继涧西污水处理厂之后,我市又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项目——工程,也在全面开工建设当中;洛南新区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定鼎门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2004,全市上下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中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为动力,强力实施“大气环境质量年”专项行动方案,高标准,严要求,牢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动摇,继续加大了城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力度,继续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从而为我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打造循环经济,进而推动中原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注: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文教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二、三类功能区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一、二级适于人们正常活动;三级,如果长期接触,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则会出现刺激症状;对于大于三级标准的空气质量,一定时间接触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则会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如果这时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那么健康人群则会明显表现出强烈症状,运动耐受力降低,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水域功能划分为五类:一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四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

一、二类水质适用于各种用途;三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四类水质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用于生活饮用水;五类水质则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第三篇: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辽宁省2002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水环境

1、主要河流水质

全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鸭绿江六条主要河流。其中鸭绿江水质较好,符合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其它河流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较重,有22个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占61.1%。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分别有38.9%、58.3%的断面超国家Ⅴ类水质标准。与上年相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虽然由于持续干旱,缺少环境水,但水质没有恶化,部分河段有所好转,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辽河水系包括辽河、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四条主要河流。辽河铁岭、沈阳、盘锦三个河段均为劣Ⅴ类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分别超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0.8倍、0.1倍和0.8倍。由于境外污水排入,对辽河铁岭段水质影响较大。与上年相比,铁岭段水质有所改善。

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的18个监测断面中,Ⅳ类和劣Ⅴ类水质分别占27.7%和66.7%。其中浑河抚顺段为Ⅳ类,沈阳段为劣Ⅴ类;太子河本溪段为Ⅴ类,辽阳段为Ⅳ类,鞍山段为劣Ⅴ类;大辽河盘锦段、营口段均为劣Ⅴ类水质。氨氮污染突出,最高断面超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6.9倍。各断面中,沈阳七台子、于家房、本溪兴安和盘锦三岔河断面污染严重。与上年相比,浑河化学需氧量浓度有所降低。

大凌河水系大凌河是全省水质污染最重的河流。全河段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浓度均值分别超国家Ⅴ类水质标准3.6倍和7.4倍,其中锦州西八千断面污染最严重。与上年相比,锦州段水质有较明显改善,主要由于金城造纸厂废水治理取得成效。

鸭绿江水系鸭绿江在全省主要河流中水质最好,丹东段水质符合国家Ⅲ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进一步好转。

2、主要大中型水库水质

在13座主要大中型水库中,汤河水库和铁甲水库符合国家Ⅲ类标准,水质较好,大伙房、石门、宫山咀、闹德海、清河、柴河、乌金塘7座水库为Ⅳ类水质;其它水库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较差。

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其次是总磷和石油类。与上年相比,乌金塘、宫山咀水库总磷、总氮浓度值上升,其它水库总磷、总氮浓度基本保持稳定。

3、近岸海域水质

2002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75.4%,其中葫芦岛、丹东海域为100%,大连海域为97.7%,盘锦、营口、锦州海域受近岸淤泥型底质影响达标率很低。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盘锦、营口、锦州三个海域无机氮分别超国家Ⅳ类海域水质标准2.0倍、1.0倍和0.8倍。

2002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上好于上年,无机氮和石油类污染有所减轻。

海水浴场2002年夏季,大连、锦州、葫芦岛、营口市首次开展海水浴场水质监测,在监测的7个海水浴场中,5个浴场水质为优良级。

4、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18.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9.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9.7亿吨。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59.3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1.8万吨,占36.8%,生活排放37.5万吨,占63.2%。石油类排放1882吨,氨氮排放1.45万吨。与2001年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0.8亿吨,工业化学需氧量减少5.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废水排放量比例首次超过50%。

(二)空气环境

1、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2002年我省大连、丹东、营口、辽阳和盘锦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较好;鞍山、铁岭、抚顺、本溪和朝阳5城市符合三级标准;沈阳、锦州、阜新和葫芦岛4城市超过三级标准,空气污染较重。在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9个城市中,葫芦岛市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其它8个城市均为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与上年比较,符合二级标准的城市增加3个,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减少4个,全省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降尘全省降尘平均值为19.2吨/平方公里·月,超过省控标准1.4倍,各市均超过标准。全省降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中部地区降尘量最大,为24.9吨/平方公里·月,其次是西部地区,为18.1吨/平方公里·月,沿海城市降尘量最小,平均为14.2吨/平方公里·月。2002年我省继续受到扬沙浮尘天气影响,其中沈阳市出现扬沙浮尘天气累计162小时,大连市累计时间209小时,分别比上年增加96小时和136小时,其特点是,一次持续时间长。

颗粒物沈阳、大连、阜新和葫芦岛4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为0.141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4倍,仅大连市符合标准;其它10个市总悬浮颗粒物平均值为0.241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倍,盘锦、营口、辽阳和丹东市符合标准。

二氧化硫全省二氧化硫平均值为0.047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阜新、辽阳和葫芦岛9个二氧化硫控制区的地级市中,葫芦岛、锦州、本溪3市二氧化硫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全省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平均值分别为0.032毫克/立方米和1.63毫克/立方米,各市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降水酸度2002年,全省城市降水pH值范围在4.07-8.91之间,酸性降水的频率为1.7%。葫芦岛、铁岭、抚顺和阜新4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酸性降水,其中葫芦岛市降水 pH年均值为5.38(小于酸雨临界值pH5.6)。pH降水离子组份主要为SO2—4,主要是燃煤及工业源排放造成的。与上年相比,酸性降水的频率无明显变化。

2、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0462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9.3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57.3万吨,占72.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22.0万吨,占27.7%。烟尘排放总量63.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42.4万吨,占66.7%,生活烟尘排放21.2万吨,占33.3%。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3.9万吨。与2001年相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5.5%,烟尘排放总量下降10.3%。

(三)城市声环境

2002年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6分贝,符合国家标准。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干线长594.6公里,占监测干线总长度的52.4%。近年在车流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道路交通噪声呈下降趋势。城市各类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为67.8%,夜间噪声污染重于昼间,4类(交通道路两侧)功能区污染较重,有12个市夜间噪声超标。沈阳、大连、抚顺、丹东、营口和盘锦等8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5.8分贝,符合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标准(56分贝)。

(四)固体废物

2002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146万吨,其中危险废物68.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5.4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1.2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8.3%,排放率0.43%,处置率16.1%,贮存率45.7%。

2002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清运量78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42%。

(五)辐射环境

全省各地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保持在天然本底范围内,未受到放射性污染,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原有水平。四座大型60Co辐照源和北方铀业有限公司周边地区辐射水平无变化,周围环境的γ外照剂量率、大气中氡浓度、土壤和外排水中α、β比活度均为本底值,并符合国家标准。

全省电磁波辐射污染源主要为移动通信基站、超高压输变电线,以及工科医高频、射频发射设备等。2002年全省监测了5464个移动通讯基站,合格率99.5%。

(六)生态环境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20.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25%。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3.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62%。辽河干流福德店断面断流83天。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十三座大中型水库设计库容总量为128.50亿立方米,2002年实际库容仅为45.24亿立方米,平均蓄水率为35.2%。全省地下水资源量70.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33%。地下水超采严重,超采面积达1495.9平方公里。

全省现有湿地面积204.54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占42.3%;而且面积正逐渐减少,生态调节功能有所下降。2002年卧龙湖湿地保护区基本干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功能已经丧失。

至2002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08.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7.7%。水土流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834吨/平方公里·年。全省现有沙化土地87.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辽宁西北部地区。

我省植被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1%,有高等植物2200余种,低等植物8000余种。代表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野大豆等,双蕊兰、三桠钓樟等在我省已面临绝迹。

全省有脊椎动物827种,无脊椎动物4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代表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二级保护动物斑海豹、大型哺乳动物黑熊等。我省鸟类物种丰富,有365种鸟类,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62种。黑嘴鸥、蛇岛蝮蛇等已成为我省的濒危动物物种。

在我省已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包括豚草等13种植物、松材线虫等6种动物。

二、措施与行动

2002年,全省认真贯彻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精神,把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加快辽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面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各项环保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工业污染防治

2002年全省共投入28.15亿元,对357个老工业污染源的项目进行了治理。全省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10419家工业企业中,有10254家实现了达标排放。394家重点企业实施了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向控制,铁岭电厂、北票电厂等一批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鞍钢集团废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1%。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关闭了辽阳灯塔、铁岭开原等5家年产2万吨以下草浆造纸的制浆工段,每年减排污水1848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0.6万吨。加强新建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竣工环保验收制度,全省共有9647个新建项目通过环保审批,4550个项目通过环保验收。

(二)流域污染防治

2002年2月,省政府批复实施了《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到2002年底,全省14个地级市中除丹东、朝阳2市外,建成或基本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7座,处理能力达到226.8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41.6%,辽河流域内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省控61个重点畜禽屠宰废水治理项目,完成54个。取缔了22家乡镇屠宰点,每年减排化学需氧量5192吨。沈抚灌渠综合整治进展顺利,污水排放量从28万吨/日,减少到13万吨/日。实施条子河昌图段打井集中供水工程,打井8口,解决了8800人和2000余头大牲畜饮水问题。编制完成《鸭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大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002年全省14个市中心城区取缔1吨以下燃煤锅炉2490台,拆除烟囱2543根,其中沈阳市拆除1000根。全省共搬迁污染企业112家,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289.6平方公里。基本建立了机动车尾气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开展了年检和路(抽)检工作。浑河沈阳段经过综合整治,基本消除了黑臭。沈阳、鞍山、丹东、盘锦和葫芦岛5市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70%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面积达48586公顷,比去年增加了7.1%。建成区绿地率为29.3%。燃气普及率82.0%。集中供热面积为24963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了11.7%。燃煤总量为3068.01万吨,比去年下降了25.6%,其中型煤量为58.17万吨,比去年增加了36.1%。

(四)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倍增计划”,全省完成植树成活近8.2亿株。人工生态公益林保护达3302万亩,人工造林574.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0.5万亩。新封山育林面积391.3万亩。2002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9万亩。

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大连旅顺口区、海城市、清原县、宽甸县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2002年新建10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70个,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实施《辽宁省有机食品发展工作方案》,全省有机认证(含转换认证)产品达到13个,生产(含转换)基地增加到26万亩,盘锦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

全省建立了2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试点,海城西柳镇成为首批14个全国环境优美镇之一。

(五)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2002年125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截至2002年底,全省共计230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方案3933个,总投资10.86亿元,累计实现经济效益9.02亿元,年节水1.11亿吨,节电1.12亿千瓦小时,年减排废水1.10亿吨,化学需氧量1.2万吨,二氧化硫1.22万吨,尘1.86万吨。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复我省为全国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省。6月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并在第五次全省环境保护会议上做了全面动员和部署。计划用5年时间在我省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几个资源循环型城市,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区域性的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倡导循环经济理念,营造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初步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到年底,全省14个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方案,共确定试点项目260多个,部分项目正在实施。

(六)海洋环境保护

省政府批准实施《辽宁省碧海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海域污染防治。商港和航运船舶、大型渔船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11家污水直排海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进一步巩固禁磷成果,洗涤用品已基本实现无磷化。

(七)环保投入

2002年全省环保投入132.4亿元,占全省 G DP的2.43%,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37.9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5.4亿元,生态建设投资28.2亿元,环保能力建设投资0.9亿元。

(八)环境法制

2002年为适应入世要求,对全省现有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建议省政府保留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21件;建议废止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13件;建议修改的地方性法规2件。继续开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止污染反弹”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42026人次,检查企业24104家,立案2535起,罚款800万元。在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情况专项检查中,共检查建设项目1.2万多个。开展土法选金专项整治工作,全省共取缔土法选金点87个。全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6件、政协提案169件;共受理环境污染类群众来信23789件,已处理22125件,占93%;接待群众来访4448人次,已处理4294批次,占96.5%。开展了冬季烟尘专项整治工作。全省14个市全部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大连市启用了环境监察指挥中心。

(九)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

围绕重大环境问题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全省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大凌河及鸭绿江污染防治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002年全省科研课题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全省环保系统科研单位创收1.01亿元,比1997年增加2倍。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形成了以消烟除尘、工业废水治理为主的产业体系,全省共有环保产业单位793个,职工总数96883人,环保产业年产值65.3亿元。全省20家企业通过 ISO14000认证,建材、家电两大类10个产品获得国家环境标志认证。

(十)环境宣传与教育

制作了十余部反映全省环保工作和欧盟项目成果的专题片,警示教育片《辽宁我们共有的家园》荣获国家科教片评比二等奖和省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在辽宁”活动特别奖;举办了全国暨辽宁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巡回展;配合省人大等单位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首次开展创建省级绿色家庭活动,与省妇联联合评选出100个省级绿色家庭、1万户市级绿色家庭;继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推荐11所学校参加国家级绿色学校评选;与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启动了“创建省级绿色社区”活动;与团省委等部门合作,发动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活动,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95%;与省教委联合编写发行84万册《初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5万册《环境教育教学》;全省累计刊(播)发环境新闻稿首次突破1万篇。

(十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2年全省环境项目利用外资1.17亿元。中国-欧盟辽宁综合环境项目各子项目达到设计预期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2002年6月,由欧盟总部委托的项目中期评估小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做出积极评价;辽河流域一、二期环境项目已通过世行专家组2001年和2002年的评估,其中1亿美元的辽河流域一期环境治理项目已开始进入建设期。2002年9月,由辽宁省政府、欧洲联盟和世界银行联合在大连召开了辽宁城市环境与结构调整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4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共接待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210人次的访问与交流,并有8个团组、29人次出访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地。

(十二)能力建设

2002年全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总投资8724.0万元,其中:环保行政部门基础建设2384.6万元,环保事业单位基础建设6339.4万元。全省有8个市达到了国家环境监理机构标准化的要求。新建设9个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使投入运行的总数达到34个,实现了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周报,首次在电视台向公众发布;新建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辽河流域总数达到4个,实现了水质周报;在东北制药总厂等13家企业安装了16套污染源COD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在4家电厂安装了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测系统;沈阳和大连市安装了17套烟尘高空监视仪。全省新增3台大气移动监测车、2台污染源移动监测车,配备了气质联机等大型实验室分析仪器和常规的分析仪器212套。建成全省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和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具备了对全省空气、水质、污染源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控能力,11个市的市级环保部门完成了局域网建设。

第四篇:2009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9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现公布《2009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

二○一○年六月

一、综述

(一)环境质量概况

2009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河流污染仍较严重,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东部近岸海域海水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西部近岸海域海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辐射环境处于正常水平。

(二)环境保护与建设

2009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设立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为主管全市人居环境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基本完成《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编制;完成《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并颁布实施;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我市污染减排任务;首次将生态资源测算纳入环保实绩考核;继续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企业环境行为;继续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启动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我市被评为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污染源普查工作受到环保部高度肯定2009年,我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81.04%。

二、环境空气

(一)环境空气质量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36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9.7%,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为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0.3%(见图1)。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见图2)。

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0.01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4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5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市降水pH值年均值为4.80,比上年上升0.01,降水酸性有所减弱;酸雨频率为60.4%,比上年下降4.0个百分点,酸雨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

年平均降尘量为4.85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0.33吨/平方公里·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

(二)措施与行动

电力行业污染整治方面。完成宝昌、钰湖电厂“油改气”管路铺设工程;完成妈湾电厂1号机组低氮燃烧器改造,每年将减排氮氧化物2000吨;完成南山热电注水降氮方案评估工作,注水降氮试验取得成功后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将在全市各燃油电厂推广。

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方面。基本完成加油站、储油库及油罐车的油气回收工程改造;推广液化天然气(LNG)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强化机动车环保车型目录管理,对新车上牌严格执行机动车国III排放标准;加大用车监管力度,全年路检污染物高排放车辆21602辆,抽检公交车5949辆,专项治理客货运、环卫等行业车辆2652辆;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受理查处被举报黑烟车7921辆;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施行第八、第九阶段限行措施;完成推广国Ⅳ车用燃油、在用车简易工况法排气检测及实施在用车排气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的前期准备工作。

扬尘污染治理方面。联合城管、交警等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检查建筑施工工地3542项次,减少施工扬尘;改进道路清洁方式,减少道路扬尘污染。

其它方面。完成大气污染源清单调查;完成全市VOC排放现状调查,推进全市VOC污染源整治工作,对重点行业典型排放源开展VOC专项监测和污染治理试点工作。

三、水环境

(一)水环境质量

水库:松子坑水库、梅林水库、罗田水库、清林径(论坛 新闻)水库、赤坳水库、径心水库、铜锣径水库和枫木浪水库水质为优,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其中松子坑水库达到Ⅰ类标准,其他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Ⅲ类标准。与上年相比,罗田水库和松子坑水库水质有所改善,其他水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河流:部分河流上游河段水质相对较好,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上游水质分别达到国家地表水Ⅳ、Ⅲ、Ⅱ类标准;主要河流中下游水体仍普遍受到污染,水质劣于地表水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与上年相比,观澜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新洲河、福田河等河流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大沙河、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凤塘河和沙湾河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7.78%。

近岸海域: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良好,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上年相比,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保持稳定,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1.82%。

(二)措施与行动

饮用水源保护方面。推进雁田水库及其入库支流污染综合整治;完成石岩水库支流上屋水截污工程和深圳水库大望溢流管建设;推进石岩水库环库截污工程、西丽水库前置库工程和9座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开展8座主要水库的隔离管理工作;开展深圳水库沙湾路段货车通行大检查;完成19座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直接排污口、暴露垃圾、违法种养、违法开发等四类环境风险隐患的调查和处理。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南山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改造工程,新增二级污水处理能力56万吨/日,稳步推进布吉等1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污水管道200公里;2009年,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17%;福永污泥处理厂(二期)建成投产,新增污泥处置能力350吨/日,宝安污泥粪渣处置场完成设备招标,龙岗污泥处置场建设全力推进,南山污泥干化项目进入调试阶段。

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完成深圳河河口治理一期工程和深圳河治理三期工程竣工验收;完成深圳水库排洪河综合整治工程,成为全市第一个河流生态景观示范项目;观澜河干流截污工程基本完成;茅洲河界河段清淤清障工作基本完成;福田河、新洲河、布吉河、大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按计划推进;沙井河、燕罗、公明等大型泵站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四、声环境

(一)声环境质量

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道路交通噪声处于良好水平,但部分路段道路交通噪声超标。

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8分贝,与上年相比上升0.4分贝,其中特区内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8分贝。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5分贝,与上年相比上升0.3分贝,其中特区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7分贝。

(二)措施与行动

加强噪声监管,开展夜间现场巡查,严厉打击违法施工行为;严格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推动过去的被动处理投诉模式向施工噪声全过程管理和源头控制的主动管理模式转变;实施建筑施工环境监理制度;实行夜间施工提前公告制度,做好事前预防控制工作;组织召开轨道交通施工噪声现场管理先进经验交流会,指导地铁施工工地优化施工工艺、调整作业时间和安装简便可行的消声环保设施,推广先进的噪声污染防治技术;采用SMA技术,完成深南路降噪改造工程建设。

五、固体废物

(一)固体废物处置状况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9.45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9.89%。其中收集处置工业危险废物34类,共33.66万吨,比上年减少0.52%,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00%;收集医疗废物7952.18吨,比上年增长24.89%,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100%。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75.96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448.84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4.30%,其中焚烧垃圾191.71万吨,填埋垃圾257.13万吨。

(二)措施与行动

实施危险废物从源头到末端处置的电子化全过程监管;以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为重点,强化固体废物管理,防止二次污染产生;编制应急预案,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管理力度,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甲型H1N1流感期间,做好疫情通过医疗废物途径传播的防控工作;全面启动家电“以旧换新”工作。

完成粪渣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完成新建卫生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完成老虎坑垃圾填埋场(二期)建设前期工作;完成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和老虎坑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出水达标改造工程部分前期工作;推进南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前期工作;完善餐厨垃圾收运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南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主体设备安装。

六、辐射环境

(一)辐射环境质量

全市辐射环境质量良好。各水样采集点中总α、总β值均未超出标准限值;环境地表γ辐射年有效剂量在0.48~0.83毫希沃特/年范围内,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季累积均值在0.148~0.255毫希沃特/季范围内,各监测点位气溶胶中氡浓度在3.49~12.11贝克/立方米范围内,均处于正常水平;各土壤采集点天然放射性核素铀-238、镭-226、钍-232、钾-40含量均处于全国正常水平;环境介质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含量未见异常变化;涉源单位放射性污染源及周围地区的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等的放射性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全市电磁辐射环境总体良好。

(二)措施与行动

加大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检查力度,全年累计检查企业186家,重点源检查覆盖率达100%;共收贮镅-241放射性废物33千克,被污染的生产工具和器材等放射性废物242千克(减容后),均按要求送交广东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收贮;开展深圳市通讯基站环境管理技术指引课题研究;举办三期辐射工作人员及安防负责人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1004人。

七、自然生态保护

(一)生态环境状况

2009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2%,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30.65%;974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范围得到有效保护。

(二)措施与行动

编制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开展“国家生态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深圳市生态街道”、“绿色社区”等生态细胞工程创建;福田区生态区创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罗湖区、南山区生态区创建通过了省环保厅考核验收;龙岗区完成国家生态区创建自查评估;南山街道、松岗街道和坪地街道被市政府命名为“深圳市生态街道”,84个社区获深圳市“绿色社区”称号,观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得“深圳市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

八、人居环境管理

(一)人居环境工作体系

构建大环保格局。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设立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划入原市环境保护局职责及原市建设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原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原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有关职责,归口联系市住房建设局、市水务局和市气象局;组织召开了人居环境系统第一次归口联系工作会议。

(二)污染减排

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狠抓监测、考核、统计三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减排措施;对各区各有关部门开展污染减排工作考核;编制2009污染减排工作计划,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加强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我市污染源在线监控联网企业已达299家,共354个监控点;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验收工作,开展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判定。经环境保护部和广东省环保厅现场核查确认,我市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2008年减排0.48万吨和0.29万吨,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我市的污染减排任务。

(三)环保考核

继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对6个区和24个市直部门开展环保实绩考核,对能源集团等3个国有集团实行环保实绩评价;将生态资源状况纳入环保实绩考核,实现生态资源状况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考核的转变;完成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和广东省环保责任考核工作。

(四)环保立法

环保立法工作取得突破。完成《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基本法律原则,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为新阶段我市人居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基本法规依据,该条例于2010年1月1日实施;完成《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修订稿。

(五)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进行项目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展“三同时”项目试生产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工作,推动建设项目尽快投入生产运营;继续加强推动坪山河、龙岗河及观澜河流域建设项目限批工作,有效控制新建项目对流域内的污染影响。2009年全年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六)环境监督执法

持续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2387人次,检查企业80007厂次,行政处罚2290宗,罚款4512.5万元,限期整改企业2621家,关停污染企业75家;其中关闭坪山河、龙岗河流域污染企业15家,督促83家存在问题的企业完成整改;充分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企业环境行为,通过“绿色信贷”,对11家环境违法企业合计停贷7800万元;通过“绿色采购”,5家存在违法行为的供应商被暂停采购或督促整改,涉及采购金额近亿元;通过“绿色金融合作”,银行向环保优化升级改造企业发放贷款4500万元。

(七)环境监测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管理和控制,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全年共报出各类监测数据87.6万个,签发监测报告36695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完成31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视频监控建设,生态安全监测系统取得新进展;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顺利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复评审,新扩项目及方法达100多项;开展大运会环境空气质量同期背景监测,为大运会生态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八)治污保洁

治污保洁工程扎实推进。印发《2009年深圳市实施治污保洁工程主要目标及任务分解方案》,实施任务140项,任务完成率94.76%;加强现场督查与考核,全年共对60个重点项目进行每月督查,对24家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南山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处理工程等12项工程获2009年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奖,龙岗区政府、宝安区政府、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责任单位获2009年治污保洁工程领导小组特别奖。

(九)环境应急

环境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开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安全监管课题研究,研究制定相应的监管标准;对5家环境应急处置依托单位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能力建设;开展现场检测、个人防护等应急物资的采购工作;结合大运会生态环境保障工程,制定防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方案,参加全省亚运环境安全应急监测演练,推进应急指挥、应急监测、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开展环境应急预测模型开发工作;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1宗。

(十)环境信访

环境信访工作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强化稽查、催办、督办,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基层大接访”和领导包案处理等方式,较好地解决群众环境信访问题,环境信访案件呈下降趋势。全年受理环境信访案件76783宗,比上年下降11.2%,立案处理25841宗,比上年下降9.6%。其中,噪声类13386宗,占总量的51.8%;废气类9975宗,占总量的38.6%;废水类956宗,占总量的3.7%;固体废物及其它1524宗,占总量的5.9%;回访群众满意率87.8%,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办理提案、议案49项,办复率、书面答复满意率均达100%。

(十一)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完成国内宜居城市及省宜居城乡创建试点调研工作,开展《深圳市建设宜居城市背景研究》课题,明确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向;编制完成《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开展深圳市宜居城市创建现状自评工作。

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继续推进。完成《深圳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形成《深圳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拟定《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升住宅品质的若干规定》,开展《深圳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编制工作;完成全市屋顶绿化普查工作,形成普查报告,建立可查询、统计、分析的数据库;培育20个住宅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在建设领域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推进住宅全装修,新建住宅全装修比例达到26%。

九、环保科技与产业

(一)环境科技

做好环保科研管理工作,22项科研课题获得审批立项,安排使用科研经费2251万元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获200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研究”获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深圳生态资源测算技术规范(试行)”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二)环保产业

《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鼓励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年市环保专项资金共资助项目27个,资助资金4490万元,带动项目总投资6.2亿;规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工作,全年共完成25家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初审,组织开展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操作工培训,共555名学员通过考试持证上岗;组织环保企事业单位参加澳门、北京、以色列、香港等国际环保展和研讨会,推进环保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环境宣传教育 与公众参与

以“建生态城市、圆绿色梦想”系列宣传活动和“绿色家园”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宣传我市实施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将绿色文明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全年共创建78家学校、机关、企业、商场等“绿色单位”;积极探索环境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电视、报刊、论坛等形式对市民进行渗透教育,按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区分有所侧重地开展各类环境教育活动;先后举办“人居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国际高端论坛”、“绿韵悠扬”深圳环保演出季、“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论文征集等活动。

第五篇:2013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3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一)环境质量概况

2013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主要河流中下游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其它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辐射环境处于安全状态。

(二)环境保护与建设

全市人居环境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深圳为目标,深化环境形势分析,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和鹏城水更清行动,全面加快细颗粒物治理,推行主要河流治理“河长制”,顺利通过省人大淡水河、石马河污染整治第三方评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推进治污保洁工程,推行环境审批制度改革,开展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贯彻“两高”司法解释,建立环境污染犯罪查处移送机制,深港、深莞惠环保合作形成合力,宜居生态建设不断深化,污染减排成效显著,全市主要人居环境指标保持较好水平。

二、环境空气

(一)环境空气质量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共324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64天)的89.0%(见图1);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见图2)。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浓度日平均值和臭氧浓度小时均值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分别为100%、97.8%、98.1%、90.4%、100%和99.6%。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8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9.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6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平均浓度为1.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2毫克/立方米;臭氧小时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微克/立方米。

降水pH年平均值为5.01,比上年上升0.07;酸雨频率为55.6%,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

全市年平均降尘量为3.5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0.2吨/平方公里•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

(二)措施与行动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市政府召开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主题的第二次环境形势分析会;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比国家要求更严格的《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制定《深圳市加快淘汰黄标车工作方案》,出台《深圳市黄标车提前淘汰奖励补贴办法》和《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补贴办法》;出台《深圳市2013年扬尘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加大扬尘污染治理力度。

细化大气污染源治理工作。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审批,新建、改建锅炉必须使用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对机动车注册登记全面执行国IV以上排放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国IV车用燃油;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5701辆,我市成为全国在公交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最多的城市;疏堵结合淘汰黄标车29883辆,提前淘汰黄标车9117辆;路检、抽检6.48万高污染车辆,查处1249辆超标车,查处黑烟车举报投诉3931辆;实施第十八阶段黄标车限行措施,在全市范围对黄标车实施单双号限行,并查处黄标车冲禁令等违法行为3万余宗;完成妈湾电厂1、2、5、6号机组和盐田、南山、宝安3座垃圾发电厂烟气脱硝改造,合计减排氮氧化物约6300吨/年;改造高污染锅炉55台,治理企业270家;持续开展工业企业生产线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关停无牌无证喷涂生产线41条,完成工业生产线治理共202条;在港口岸电设施和船舶中推广使用低硫油;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

三、水环境

(一)水环境质量

饮用水源:梅林水库、深圳水库、清林径水库、赤坳水库、松子坑水库、径心水库、枫木浪水库和三洲田水库等8座水库水质为优,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其它4座主要水库水质良好,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所有水库水质保持稳定。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河流:盐田河、龙岗河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深圳河、坪山河和大沙河上游水质分别可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Ⅳ类、Ⅳ类标准;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其它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与上年相比,龙岗河全河段水质有所改善;观澜河、坪山河和凤塘河水质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深圳河、大沙河、茅洲河、西乡河、福田河、新洲河和王母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沙湾河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布吉河和皇岗河水质污染污染程度明显加重。

近岸海域: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粪大肠菌群。与上年相比,东部海域水质保持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加重。

(二)措施与行动

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开展“雨季行动”专项执法和全市水源保护稽查专项行动,减少汛期面源给水库带来的污染;积极开展河流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制定实施鹏城水更清行动计划;开展陆源入海排污口摸底调查,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海域排海工程和海洋环境状况的监测监控。

加快污水管网及污水、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建成公明污水处理厂、上洋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厂等设施并投入试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污泥处理能力1000吨/日;推进沙井、燕川、龙华、观澜等污水厂配套管网建设,新增污水管网218公里;加快福田、沙井二期、燕川二期等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茅洲河干流中上游段综合整治工程和深圳河四期、布吉河二阶段、大沙河中下游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深化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整治,完成聚龙山人工湿地生态园建设并通水试运行,为坪山河实施生态补水;完成丁山河水质改善及低碳城段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大浪河、南约河等6条支流整治工程,实施沿河截污、河道清淤、两岸生态化改造;加快推进坪山河干流、君子布河等跨区河流、龙华河等近20条支流整治的前期工作;我市顺利通过省人大淡水河、石马河污染整治第三方评估,名列深莞惠三市第一。

四、声环境

(一)声环境质量

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全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6.8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加权平均值为68.9分贝,与去年持平。部分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道路交通噪声处于良好水平,但沿河北路、红荔路、北环大道、月亮湾大道、锦龙大道等部分路段道路交通噪声有超标现象。

(二)措施与行动

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监督管理。推动建筑施工噪声防治技术的应用,依法严格核发建筑施工噪声排放许可证,督促中午和夜间持证施工单位提前公示施工信息并落实防降噪措施,对违法施工单位予以曝光。2013年全市共检查建筑工地6114场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28份,罚款金额共700多万元。

加大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治理力度。在新建改建道路中推广使用低噪路面材料,在高架桥、快速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道路两侧,建设声屏障、安装降噪设施,种植绿化带,采取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减轻噪声污染。

五、固体废物

(一)固体废物处置状况

全市共收集处置利用工业危险废物31.57万吨,处置利用率为100%;医疗废物9944吨,集中处置率为100%;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521.69万吨,无害化处理总量为513.12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98.36%。

(二)措施与行动

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全面强化我市危险废物管理。针对“两高司法解释”的新要求,全面落实1吨以上危险废物产废企业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建设完成深圳市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工程和东江龙岗危废填埋基地。加强危险废物跨市转移管理。对有毒化学品进口企业、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工作。

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工作,2013年共创建527个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单位(小区);加强全市12座余泥渣土处理设施的管理,采取措施防止余泥渣土处理设施的扬尘和垃圾扩散等环境污染。

六、辐射环境

(一)辐射环境质量

2013全市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在62.9~147.9纳戈瑞/小时范围内,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季度累积均值在0.09410~0.2649(毫希沃特/季)范围内,大气气溶胶中氡浓度在6.58~15.23贝克/立方米范围内,均处于正常天然本底水平;水库水中总α值在0~0.040±0.008贝克/升范围内,总β值在0~0.615±0.020贝克/升范围内,均未超出标准限值;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正常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核设施、核技术利用设备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未见异常变化。

(二)措施与行动

开展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对全市登记在案的核技术利用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重点检查。共检查核技术利用单位313家,辐射工作场所1200多个,对47家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进行督办和后续回访。严格辐射安全许可准入审查。完成处理核与辐射投诉案件116宗,对超过电磁辐射强度目标管理值的10个电磁辐射源下达整改通知书。

七、自然生态保护

(一)生态环境状况

全市绿化覆盖面积9863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07%,建成区绿地率为39.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7平方米,森林面积8286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二)措施与行动

推动市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铁岗-石岩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和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获市政府批准建立,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28.32平方公里。

持续推动“四带六廊”生态安全网络建设,完成6、7号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工程初步设计。开展全市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启动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编制。

加快“郊野(森林)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新建公园28个、改造提升52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公园869个,总面积达397.57平方公里。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开放。完成124公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八、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起草《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报市政府审议。编制《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已通过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并报市政府审批。出台《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试行)》,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二)环境规划

编制印发《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扎实开展《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基本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

(三)环境立法

起草《深圳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修订《深圳市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出台《深圳市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标准》、《关于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推进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环保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建设。

(四)环境政策

全面深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扩大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范围,全市329家企业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险金额3.9亿元。制定《深圳市电镀、印制电路板行业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评估完成并公布452家企业环境风险状况。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调研,筹建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被环保部列为国家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单位。

继续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进一步完善深圳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并更新排污权交易基础数据库,完善排污权交易管理系统,加强排污权交易基础研究和宣传培训。

(五)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出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名录(2013年本)》,细化了市区环评审批分工。推进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制度,推行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分类分级”管理,简政放权,扩大环保审批豁免范围。

(六)环境监督执法

贯彻落实“两高”司法解释,严厉追究一批违法情节较重企业的刑事责任,依法关停淘汰一批污染较重、治理无望的企业。2013年,全市共下达限期治理24宗,限期整改1300宗,吊销排污许可证4宗,立案数1678宗,处罚金额9050.95万元,向公安部门移交21宗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

开展重污染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760家企业按绿牌、蓝牌、黄牌和红牌评定环保信用等级,将评定结果通报给公安、市场监管、海关、财政、经贸、金融等单位,以及与环保部门开展绿色采购等合作的24家企业,建议有关单位和企业根据企业环保诚信评价等级分别采取相应的激励或约束措施。

推进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在市人居环境网上开设环境监管信息公开专栏,统一公开全市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至2013年底,已在该栏目公开400多家重点污染源的2万多条环境监管信息。

(七)环境监测

定期开展环境空气、降水、地表水、近岸海域、底质、水生物、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测河流较上年增加30条,监测水库增加15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拓展到前海合作区,监测范围覆盖至全市各区、新区及前海合作区,监测点位数增加到832个;开展污染源监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共联网362家企业;开展地铁盾构土监测等多项要素复杂的特定综合监测;全年共报出监测数据196.04万个。按照“全覆盖、属地化、重分析”的原则每季度开展一次各区环境质量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区政府和新区管委会。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生态安全监测系统投入使用;环境空气质量立体监测系统立项;盐田区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通过省环保厅验收;新增龙华、大鹏两个新区噪声自动监测子站;环境监测行业协会成立。

(八)环境应急

完成《深圳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修编,推进重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管理工作。建立全市陆源溢油风险源数据库,掌握我市陆源溢油环境应急能力现状,为效防控陆源溢油污染事件奠定数据基础。开展“环境安全月”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全市环境风险源排查专项行动,出动检查执法人员6061人次,检查企业2275家,排查并消除了一批环境风险隐患。修订《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异常预警工作方案》,编制《深圳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污染天气,缓解大气环境污染。

(九)污染减排

印发实施2013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案。强化季度减排核算、形势分析和通报制度。实施“十二五”减排中期评估,制定《深圳市“十二五”后半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火电厂和机动车等重点领域减排;2013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广东省下达我市的总量减排目标。

(十)清洁生产与鹏城减废

实施清洁生产与“鹏城减废”行动,完成了253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4家企业获得“卓越减废企业”称号,178家企业获得“先进减废企业”称号。企业累计投入4.8亿元,削减COD 24606.84吨、二氧化硫164.71吨、氮氧化物205.56吨、危险废弃物388.04吨,节约水资源149万吨,节约用电11178万度。

(十一)治污保洁工程

全年共下达治污保洁工程任务272项,涉及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建设、环境管理与能力建设等八大方面内容。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56.71亿,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十二)环保考核

通过了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和省政府对我市的污染减排考核工作。对各区、新区、市直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共38家单位的主要领导实施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并通过改革创新打造环保考核评价制度的“升级版”,将已开展6年的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十三)生态城市建设

罗湖区获得“国家生态区”荣誉称号;龙岗区成立生态区创建领导小组,完成“国家生态区”建设规划修编;深开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获评为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光明新区成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盐田区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

(十四)宜居城市建设

深入开展宜居城市创建,实施《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2012-2013年)》。278个社区获得广东省宜居社区称号。“深圳市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建设项目”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深圳市盐田区餐厨垃圾(含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等4个项目获2013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在城市更新、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普通商品房中共落实了8个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培育了1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及5个市级示范基地和项目。

(十五)区域合作

深化深港环保合作。深港两地环保部门联合召开深港环保合作交流第十五、十六次会议、大鹏湾及深圳湾区域环境管理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合作项目、推动深港清洁生产及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构建绿色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和技术经验交流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拓展深莞惠环保合作。开展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和环境信息共享,签订《深莞惠环境信息共享系统数据安全及运营管理协议》、《深莞惠黄标车淘汰协议》和《深莞惠落实〈深莞惠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协议〉备忘》等文件。

九、环保科技与产业

(一)环境科技

开展《跨区域/跨境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深圳市PM2.5等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2013年,“深圳绿道网综合评估与建设管理策略研究”等3项课题获广东省环保科技二等奖,“重大项目适应性环境管理研究”等4项课题获广东省环保科技三等奖。

修订《深圳市环境科研资金与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环境科研资金使用和环境科研课题监管。开展2007年以来环境科研资金与课题绩效评估。

(二)环保产业

编制《深圳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3-2020)》和《深圳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建立了我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基础数据库,我市环保产业整体上已由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发展成为以环境服务业为主的局面,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业的产值比例为8.9:32.6:58.5。

十、环境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一)环境宣传教育

召开了39场环保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围绕“美丽深圳,幸福家园”的主题开展了2013深圳市民环保奖、青少年环保节等系列环保宣教活动;深入推进“绿色家园系列创建”活动,全市创建“绿色单位”45个。启动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盐田污水处理厂、华侨城湿地被命名为2013年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

(二)环境信访工作情况

全年共收到群众各种形式环境投诉及咨询79757宗;立案并到现场处理61364宗,其中噪声类投诉占立案总量的68.3%,废气类投诉占立案总量的21.9%,废水类投诉占立案总量的1.9%,固体废物及其它类投诉占立案总量的7.9%。全年环境信访件处理率100%,回访群众全市平均满意率达86.7%,全市环境信访形势基本平稳。

发布时间:2014-03-26 来源: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

下载2009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8-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2001年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1年,我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与经济“双赢”原则,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污染和生......

    2007年龙岩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7年龙岩市环境状况公报 发布时间:2008-6-3 11:25:23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现将我市2007年度环境状况公告如下: 一.综述 2007年,龙岩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

    2010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本站推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10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2010年 长江南京段水质主要污染物年......

    2015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 述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工作任务,谋划“十三五”工作思路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大局......

    2012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2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

    1999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1999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深圳市环境保护局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现将1999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告如下:综述 1999年,我市整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部分指......

    2009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本文由Leonz02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09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