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19-05-14 22: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第一篇: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9-06-0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2008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落实“两转两提”为契机,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 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1%的情况下,主要污 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减少6.2%和7.17%,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但是,当前全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结构调整和污染减排任务艰巨,个别断面水质达标率较低,农村环保相对滞后,环保投入缺口较大,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繁重。

水环境

状况

与上年相比,2008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0.52降至0.43。省辖四大流域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首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

全省监控河段总长度为7979.4公里,其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528.2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56.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增加 269.0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801.1公里,占10.0%,比上年降低1.0个百分点,减少79.6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294.6公里,占 3.7%,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增加28.7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355.5公里,占29.5%,比上年减少2.8个百分点,减少218.1公 里。1.淮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514.8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55.7%,比上年增加269.0公里;Ⅳ 类水质河段长441.4公里,占9.8%,比上年减少111.2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62.0公里,占1.4%,比上年减少99.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 长1494.9公里,占33.1%,比上年减少58.8公里。与上年相比,淮河干流、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汝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洪河、泉河仍为轻污染,颍河、沱 河仍为中污染,清潩河、贾鲁河、双洎河、黑河、涡河、惠济河、包河仍为重污染。黑茨河由中污染变为良,大沙河由轻污染变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贾鲁 河、黑河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惠济河有所减轻,包河污染程度明显加重,双洎河有所加重,清潩河、涡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2.海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中污染。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05.5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26.0%,与上年持平;无Ⅳ类水质河段,比上 年减少73.3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73.3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9.3%,比上年增加73.3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510.0公里,占64.7%,与上年持平。

与上年相比,淇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安阳河仍为轻污染,卫河、共产主义渠、马颊河仍为重污染。汤河由轻污染变为中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马颊河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卫河明显减轻,共产主义渠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3.黄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监控的1912.9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296.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8%,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 107.0公里,占5.6%,与上年持平;Ⅴ类水质河段长159.3公里,占8.3%,比上年增加159.3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350.6公里,占 18.3%,比上年减少159.3公里。

与上年相比,黄河干流、宏农涧河、洛河、伊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沁河仍为中污染,蟒河、金堤河仍为重污染。天然文岩渠由重污染变为中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金堤河污染程度显著减轻,蟒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4.长江流域

水质级别为良。监控的764.6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511.9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0%,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252.7 公里,占33.0%,比上年增加104.9公里;无Ⅴ类水质河段,比上年减少104.9公里;无劣Ⅴ类水质河段,与上年持平。

与上年相比,老灌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良,白河、湍河、唐河水质级别由轻污染变为良。

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平顶山、漯河、安阳、濮阳、许昌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周口、信阳、新乡、驻马店、济源、郑州、鹤壁、开封、南阳、商丘、洛阳、三门峡、焦作13个城市水质级别为良好。6.城市地下水 2008年全省城市地下水水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郑州、南阳、鹤壁、周口、平顶山、安阳、济源、漯河、焦作、许昌、信阳、驻马店、商丘、洛阳、三门峡、新乡16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开封、濮阳2个城市为较差。7.水库

全省水库水质总体较好。监控的23座大中型水库中,故县水库、昭平台水库、窄口水库、省辖丹江口水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尖岗水库、白沙水库、陆浑水库、孤 石滩水库、白龟山水库、石漫滩水库、彰武水库、小浪底水库、鸭河口水库、南湾水库、鲇鱼山水库、石山口水库、五岳水库、板桥水库、薄山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 准;三门峡水库、泼河水库、宿鸭湖水库、宋家场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省辖丹江口水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当总氮参与评价时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30.9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31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7.60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65.09万吨。措施与行动

狠抓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配套及运营管理,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投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136座,建成总规模为586.8万吨/日。

编制完成《河南省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河南省淮河、海河、黄河中上游“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卫河、贾鲁河、惠济河三个重点 流域和全省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发布《河南省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对加快全省合成氨工业结构调整及削减氨氮排放量发挥了积极作 用。

出台《河南省沙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河南省环境经济政策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完成化工、造纸等15家涉水重点排污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大气环境

状况

2008年,全省18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均为良。与上年相比,平顶山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由轻污染变为良,其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持平。国控重点城市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三门峡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焦作市达到三级标准。与上年相比,平顶山、三门峡、郑州市二氧化 硫浓度年均值由三级变为二级,分别降低26.7%、22.5%、13.0%;开封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下降29.6%;洛阳、安阳、焦作市二氧化硫浓度年 均值基本持平。

全省省辖城市降水平均pH值为6.46,酸雨平均发生率为0.4%。济源、南阳、信阳3个城市出现酸雨,酸雨发生率分别为2.8%、2.6%、2.9%。与上年相比,全省省辖城市降水平均pH值上升了0.55个单位,酸雨平均发生率降低3.6个百分点。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0264.09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5.20万吨,烟尘排放量为61.3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8.67万吨。措施与行动

印发《关于加强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的通知》,规范全省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对铁合金、电石、刚玉3个行业和24家电厂脱硫工程的建设及改造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对火电、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等以排放大气污染物为主的项目强化环评审批管理,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重点督察了全省28家投产未验收及在建电站项目的“三同时”落实情况;完成15家电力、冶炼等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加强机动车尾气环境监管工作;圆满完成奥运期间进京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

声环境

状况

2008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7.9%,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4.9%。与上年相比,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下降2.4个百分点。

周口、济源2个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鹤壁、开封、新乡、三门峡、濮阳、南阳、安阳、驻马店、平顶山、许昌、漯河、商丘、焦作、洛阳、信阳15个 城市为较好;郑州市为轻度污染。与上年相比,周口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由轻度污染变为好,济源市由较好变为好;郑州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由较好变为轻度污染。

濮阳、周口、安阳、新乡、平顶山、鹤壁、商丘、济源、漯河、驻马店、焦作、南阳、三门峡、郑州、开封、许昌16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洛阳、信阳2个城市为较好。与上年相比,周口、开封2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由较好变为好;洛阳由好变为较好。措施与行动

开展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做好噪声治理基础工作;推广隔声、吸声、消声等先进治理技术,为噪声治理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机械加工、冶炼、交通等噪声重污染项目 的环评审批及“三同时”管理;加强对建设施工工地、室外群众性娱乐活动等重点区域和场所的监督检查;采取临时性区域交通管制措施。

固体废物

状况

2008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556.67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4.5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7123.8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253.89万吨,处置量2479.2万吨,排放量2.64万吨。措施与行动

根据新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全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进行更换,并组织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进行检查,规范了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开展重点行业产生危险废物基本情况的专项调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加速推进铬渣治理工作。

加快医疗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郑州、焦作、漯河、洛阳、许昌、南阳、新乡7个省辖市已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并投入运营。

全省共建成123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总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3.2万吨。

辐射环境

状况

2008年,全省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在71.5~113.9nGy/h之间,均在天然辐射本底正常波动范围内。

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运行,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退役的核工业781矿处于有效监控内,未发生放射性矿物质扩散事件。

位于河南省的国控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0.1MHz~3GHz频段内综合场强范围在0.98~1.28V/m之间,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限值。

总体分析,全省辐射环境水平仍处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范围之内。措施与行动 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18个省辖市全部完成辐射环境监管和监测机构建设。开展以保奥运安全为目标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现场检查活动,确保了奥运会期间全省辐射环境安全。

对符合条件的517家放射源工作单位全部核发了辐射许可证,发证率100%;对2579家射线装置工作单位中的2510家核发了许可证,发证率97.3%。批准新购放射源817枚。全年未发生重特大辐射安全事故,发生一般事故1起。

原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退役,将库存的3063枚放射源、2.2吨放射性废物、28枚医用Ⅰ类放射源和81枚辐照用源安全运输到国家西北处置场处置。新建成的省放射性废物库开始运行,为放射性废物的收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生态环境

状况

河南省地处我国东西南北过渡带,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变化多样,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2008年,全省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造林绿化成绩显著,土壤沙化和盐渍化状况得到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全省生态环境问题仍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 理,水土流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较弱,天然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 效控制,农村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8℃,比常年同期偏高0.4℃,其中冬、夏季偏低,春、秋季偏高;年平均降水量为709.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69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243小时,为1961年以来第5个日照最少的年份。冬季出现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初春、初夏和年末部分地区出 现了阶段性干旱;夏季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局部地区暴雨造成严重内涝。总体来看,2008年全省气温偏高,降水充沛,气象灾害偏轻,气候条 件为偏好年份。

森林 全省林木覆盖率为22.64%,林业用地面积456.41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70.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337亿立方 米。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7处,总面积247273.83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0处,省级森林公园67处。全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 601.36万亩,创历史最高;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60万亩;建成林业生态县45个;新乡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自然保护区 2008年底,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1个,地市级1个,县级2个,总面积75.4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

耕地与施肥 截至2008年底,全省耕地面积11889.56万亩,人均耕地1.20亩,基本农田面积1.034亿亩。本年度全省土 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15.38万亩,建设占用耕地14.67万亩,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净增耕地0.71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

全省化肥施用总量601.68万吨(折纯),居全国第一位,比上年增长5.4%,其中氮肥占45%、磷肥占18%、钾肥占6%、复合肥占31%,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量836公斤。肥料利用率偏低,是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物种 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分属198科、1142属,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27种,其中国家一级3种,国家二级 24种,列入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98种。已知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20种,其中两栖动物20种、爬行动物38种、鸟类382种、兽类80种,列入国家 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15种。

湿地 全省湿地总面积110万公顷(含水稻田4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6%。已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处,其中国家级 3处,全省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6.8万公顷。三门峡库区湿地、豫北黄河故道湿地、宿鸭湖湿地、丹江口湿地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重要湿地名录。

生态示范区 卢氏县、登封市、尉氏县、民权县、柘城县、遂平县、新蔡县、濮阳县、台前县、清丰县、濮阳高新区11个县(市、区)和濮阳市完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任务。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2008年,36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全省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小城镇达到83个,其中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3个。232个行政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村。临颍县南街村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全国第一批、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村”称号。措施与行动

全省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输水总干渠沿线污染控制为重点,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为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十大实事之一,并召开首次全省农村环保工作现场会;编制完成《河南省村庄环境综合 整治规划》(2009-2015年)和《河南省农村污染防治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截至2008年底,全 省40个养殖业发展重点县的17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全部完工,实现了养殖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抓好秸秆禁烧,为确保奥运期间环境 空气质量的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加大生态类项目环评审批和监管力度。

全省启动生态林业省建设规划,实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城市林业和生态村镇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年全省共有4960 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2.06亿株,为历年来最高。组织完成全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加大依法治林工作力度,组织开展5次涉林案件专项打击活 动,共查处各类林业案件10688起。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对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专项普查。

环境监督管理

环境法制 2008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6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继续实施“区域 限批”、挂牌督办和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对民权县和偃师市实施了“区域限批”,对12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将5家典型违法企业列入环 境违法企业“黑名单”,推动了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快了企业污染治理的步伐,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环境监察 2008年,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共组织现场检查36万人次,检查企业82000多家次,参与环境应急污染事故处置5起。开展“迎奥运促减排严厉打击环境 违法专项行动”、环境安全隐患百日督查和“敏感区域”环境污染专项整治等活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省12369环保热线共受理群众举报 18207件,处理率100%。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8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在环评审批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限、支持先进、制止落后,积极服务符合政策要求和环境 准入条件的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全省共审批建设项目9710个,其中省级审批319个,地市级审批5506个,县级审批3885个。切实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全省共验收建设项目2687个,“三同时”执行率为93.97%,其中省级验收18个,地市级验收 1391个,县级验收1278个。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对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规划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并组织对煤化工、电力两个重点行业 开展了规划环评。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和重点行业规划环评,全年共完成67个规划环评的技术审查。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2008年,全省两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为“十一五”以来最大降幅,推进污染减排的措施主 要有:一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规定》,制定了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严格实行污染减排月报、季 核、半年公示、年终考核制度;二是省政府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省辖市政府又将总量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政府和重点排污企业;三 是在继续完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的同时,又突出抓好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配套及运营管理;四是狠抓燃煤发电机组脱硫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技术标准,规范管理程 序,提高减排效益;五是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全年全省共关停治理落后产能企业373家。

专栏

【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 2008年3月28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全省的环保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五年特别是2008年的目标任务。各省辖市政府向省政府递交了2008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2008年7月25日至9月底,省环保局深入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组织一批课题调研、开展一批规划环评、交流一批中层 干部、健全一套减排体系、建设一套监控系统、完善一套规章制度等“六个一”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理念,转变了作风,提高了素质,推动了工作。

从2008年10月开始,省环保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确立了“坚持‘两保一高’、推动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克服六种倾向、破解六大难题、健全六项机制、坚持六个结合、剖析六大典型、实现六个转化的目标,达到了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广大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编制完成、批准实施《河南省2008~2010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规划》,计划投资6.7亿元,围绕 “覆盖全省、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全国一流”的目标,全面启动包括环境自动监控平台、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城市污水处理厂、辐射环境质量及放射性污染源、突发环境事件监测与指挥系统等九大环境自动监控系 统建设,预计2010年6月底前全面建成。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2008年,全省对电力、铁合金、电石、刚玉行业和卫河、贾鲁河、惠济河流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36 家重污染企业和生产线被依法关闭取缔,307家企业完成深度治理任务,15家企业或项目停产治理,15家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成投运。经过整治的卫河、惠济 河、贾鲁河水质明显改善,卫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较去年下降39.5%和41.9%,贾鲁河分别下降32.3%和43.3%,惠济河分别下降 3.2%和13.9%。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回头看”活动,对2005年以来进行综合整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及关闭、治理企业 进行排查,严防污染反弹。

【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2008年,全省继续开展污染源普查。落实普查经费8014万元,做好483900个普查对象的数据填 报、审核和录入工作,如期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准备阶段和全面普查阶段的任务。组织编印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宣传手册》、《普查宣传挂图》、《第一次污染 源普查文件资料汇编》等。《中国环境报》登载了河南省的做法和成效。

【环保科技】 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完成“河南省2008年度环境保护科技 进步奖”评审工作,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我省一项环保科技项目获环境保护部“2008年度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省科技厅、省发改 委和省环保局联合制定出台《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全年完成38家企业上市的环保核查工作。【水专项】 2008年,河南省成立了水专项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编制完 成《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国家论证,实施方案涉及河南省四个课 题,包括15个示范工程,预算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650万元。【环境宣传教育】 2008年,省环保局、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共同制定了《河南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多部门共同参与环境 宣传教育的机制初步建立。以“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组织“环境大接访”活动,接待群众咨询和投诉5万余人 次,接受举报和投诉共11372件,处理结案率92.48%。省环保局共举办新闻发布会6次,提供新闻通稿数十篇,有效发挥了环境新闻主渠道作用。举办 “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河南省环境保护成就展览、河南省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论坛和第三届中国国际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等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省已创建各级“绿色社区”515个,各级“绿色学 校”1170所,建成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9家。组织绿色社区环境圆桌对话、中小学生环保社会实践征文大赛、青少年环境保护系列比赛等活动。继续强化县 区环保局长岗位培训,全省114名县区环保局长参加了培训。

【环保国际合作】 为履行我国签署加入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蒙特利尔议定书》,2008年8月1日,省环保局与环保部 签订了《加强地方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能力建设项目协议书》,启动加快淘汰ODS能力建设工作。省环保局成立了履行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举办布置会和培训班,印发《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能力建设项目工作方案》、《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和销售企业情况调查方案》,完成全省4000多家 ODS相关企业调查工作,建立相关企业信息库。编制宣传图册,组织开展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相关宣传活动。

省环保局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日本三重县环境森林部合作开展“面向公众的环境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学习借鉴日本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和 手段,开展公众自觉参与的环境体验活动,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环境教育活动基地,提高全省环境教育工作的水平。项目实施时间为2008年至2010年。

【突发环境事件】2008年,全省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12起,其中商丘大沙河砷污染事件属于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其余11起属于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排污许可证】加快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发放制度,全年全省共发放排污许可证1136个。

【环境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 2008年,全省环保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3112件,接待群众来访1662批3074人次,处理率100%,其中省环保局受理群众来信486件,接待群众 来访143批361人次。各级环保部门共办理人大建议248件、政协提案516件,办结率100%,其中省环保局办理人大建议14件、政协提案9件,代 表、委员满意率100%。【环保系统行风建设】 2008年,全省环保系统深入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省环保局在“反腐倡廉教育月 活动”中,以“制定工作流程图、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为重点,绘制了67项主要业务工作流程图,查找出117个廉政风险点,制定了 268条具体的廉政风险防范措施,开展了廉政承诺活动,初步建立了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推进了环保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狠抓政风行风建设,严格实行 禁酒规定,推动环保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全系统共有8个单位被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河南省优质服务窗口”,行风满意率由 89.27%提高到91.07%,名次前移7位。

【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2008年,全省环保系统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工作实际狠抓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五大建 设,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提升队伍素质,促进环保中心工作。汶川大地震后,及时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派出环境监测队伍赶赴灾区,为灾区稳定工 作做出积极贡献。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三门峡市环保局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系统共有各级文明单位194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 38个。

第二篇: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8-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2007年,我省将推进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和战略 重点,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积极采取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 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保执法等多项措施,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经国家确认,我省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 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初步呈现相互促进的良好势头。但是,当前全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构性污染难以在 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任务非常艰巨,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水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全省地表水总体污染程度基本稳定,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仍为0.52。省辖 淮河、黄河、长江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海河流域有所加重。省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位于首位,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较轻。主要污染因子为氨 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259.2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53.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 点,增加308.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880.7公里,占11.0%,比上年降低2.7个百分点,减少214.7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265.9公里,占3.3%,比上年降低4.3个百分点,减少339.9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573.6公里,占32.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增加 245.8公里。

1.淮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245.8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49.8%,比上年增加253.8公 里;Ⅳ类水质河段长552.6公里,占12.2%,比上年减少155.6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161.0公里,占3.6%,比上年减少248.0公里;劣 Ⅴ类水质河段长1553.7公里,占34.4%,比上年增加149.8公里。

与上年相比,淮河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淮河干流、浉河、竹竿河、白露河、史灌河、汝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水质级别继 续保持优或良,洪河仍为轻污染,颍河、沱河仍为中污染,贾鲁河、双洎河、黑河、涡河、惠济河、包河仍为重污染。黑茨河由重污染变为中污染,泉河、大沙河由 中污染变为轻污染,潢河由轻污染变为良,清潩河由中污染变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包河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双洎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涡河污染程度明显加 重;贾鲁河、黑河、惠济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2.海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中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05.5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26.0%,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 73.3公里,占9.3%,与上年持平;Ⅴ类水质河段长0公里,比上年减少60.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510.1公里,占64.7%,比上年增加 60.0公里。

与上年相比,海河流域污染程度有所加重。淇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汤河、安阳河仍为轻污染,卫河、共产主义渠、马颊河仍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共产主义渠污染程度有所减轻;马颊河污染程度显著加重;卫河污染程度仍然较重。

3.黄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1912.9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296.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7 %,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107.0公里,占5.6%,与上年持平;Ⅴ类水质河段长0公里,比上年减少36.0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509.9公 里,占26.7%,比上年增加36.0公里。

与上年相比,黄河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黄河干流、宏农涧河、洛河、伊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沁河仍为中污染,蟒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仍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金堤河污染程度显著加重;天然文岩渠污染程度有所减轻;蟒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4.长江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监控的764.6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511.9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0%,比上年增加55.0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 147.8公里,占19.3%,比上年减少59.1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104.9公里,占13.7%,比上年增加4.1公里;无劣Ⅴ类水质河段,与上年 持平。

与上年相比,长江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白河、湍河、唐河水质级别仍为轻污染;老灌河由轻污染变为良。

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驻马店、平顶山、许昌、济源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濮阳、鹤壁、新乡、安阳、信阳、郑州、漯河、开封、商丘、三门峡、焦作、南阳、洛阳、周口14个城市水质级别为良好。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稳定,取水水质达标率保持为100%。濮阳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由优变为良好,驻马店市由良好变为优。

6.城市地下水

全省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南阳、郑州、济源、平顶山、鹤壁、商丘、安阳、焦作、漯河、驻马店、洛阳、许昌、三门峡、信阳、新乡、周口16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濮阳、开封2个城市为较差。与上年相比,全省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18个城市水质级别均无变化。

7.水库

2007年,全省水库总体水质较好。监控的23座大中型水库中,洛阳故县水库、三门峡窄口水库、驻马店板桥水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 郑州尖岗水库、白沙水库,洛阳陆浑水库,平顶山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白龟山水库、石漫滩水库,安阳彰武水库,济源小浪底水库,南阳鸭河口水库、丹江口 水库,信阳南湾水库、泼河水库、鲇鱼山水库、五岳水库,驻马店宿鸭湖水库、薄山水库、宋家场水库18座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三门峡水库、信阳石山口水库 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南水北调水源地南阳丹江口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当总氮参与评价时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与上年相比,三门峡窄口水库、驻马店板桥水库水质由Ⅱ类变为Ⅰ类;驻马店宿鸭湖水库由Ⅲ类变为Ⅱ类;信阳石山口水库由Ⅱ类变为Ⅲ类;其它水库水质均无变化。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7年,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9.6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43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6.21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69.39万吨。措施与行动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30座,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约590万吨。

继续对卫河、贾鲁河、惠济河三个重点流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对全省化肥、制药等重点行业进行了深度治理。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大气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百分比为89.3%,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信阳、南阳、鹤壁、濮阳、新乡、驻马店、商丘、周口、洛阳、漯河、安阳、开封、三门峡、焦作、许昌、济源、郑州1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为良;平顶山市为轻污染。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优、良天数百分比升高3.4个百分点。许昌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由轻污染变为良。

与上年相比,国控重点城市中,平顶山、郑州、焦作3个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分别由0.057mg/m、0.060mg/m、0.056mg/m(达到二级标准)变为0.075 mg/m、0.069mg/m、0.065mg/m(达到三级标准),分别上升31.6%、15.0%、16.1%;开封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由0.065mg/m(达到三级标准)变为0.054mg/m(达到二级标准),降低16.9%;洛阳、安阳、三门峡3个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程度基本稳定。

全省降水平均pH值为5.91,酸雨平均发生率为4.0%。南阳、洛阳、济源、信阳、许昌5个城市出现酸雨,其中南阳市酸雨发生率在20%以上。南阳、洛阳2个城市降水平均pH值小于5.6。

3333

3与上年相比,全省降水平均pH值下降了0.31个单位,酸雨平均发生率增加2.6个百分点。出现酸雨的城市增加了2个,分别是信阳、许昌市。南阳市酸雨发生率升高18.7个百分点。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7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8890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39万吨,烟尘排放量为71.2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1.49万吨。措施与行动

严格燃煤电站项目环境准入,认真落实“以新带老”措施。对于新建燃煤电站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审核二氧化硫总量指标的解决途径,通过环评审批促进小发电机组的关停,推进现有老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有现役燃煤电厂1466万千瓦装机容量完成了脱硫治理工程,形成年减排二氧化硫能力约35万吨。全省共关 闭淘汰小火电、水泥机立窑、铁合金、棕刚玉、耐火材料等落后产能375家企业(其中燃煤发电机组36台),特别是全部关闭剩余的102家171条水泥机械 化立窑生产线,提前实现了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目标。

声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7.0%,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7.3%。

济源、南阳、新乡、开封、三门峡、鹤壁、焦作、濮阳、信阳、平顶山、驻马店、许昌、漯河、商丘、郑州、安阳、洛阳17个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周口市为轻度污染。

鹤壁、驻马店、焦作、郑州、新乡、安阳、济源、漯河、平顶山、商丘、濮阳、洛阳、三门峡、南阳、许昌15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开封、周口、信阳3个城市为较好。

与上年相比,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提高1.9个百分点。平顶山市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级别由较好变为好,开封市由好变为较好。郑州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由轻度污染变为较好,鹤壁市由好变为较好。措施与行动

环保部门协调公安、建设等部门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室外群众性娱乐活动和其他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场所进行监督检查。严格限制噪声超 标扰民的生产活动和建筑施工作业;严查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污染;从严控制露天娱乐和集会等活动;限制使用高音喇叭;采取临时性区域交通管制等措施。

固体废物

状况

2007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850.58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9.5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6048.43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727.2万吨,处置量2145.39万吨,排放量2.22万吨。措施与行动 加强对产生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新建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行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标准规范和国家有关规定。

开展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各省辖市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当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信息公告;开展了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及重点行业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源调查,初步掌握了重点行业20大类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对全省644家产生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单位进行前期调查。

加强对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转移和处置等活动的监督管理,初步建立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动态数据库和经营单位档案;对30批跨省境转移危险废物的活动实施了全过程监控。

历史遗存铬渣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铬渣所在地的政府通过招标确定了治理单位和治理工艺,治理项目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审批。

积极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程建设,郑州、洛阳、南阳3个省辖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稳定运行;新乡、焦作、平顶山、安阳、漯河、三门峡、济源7个省辖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开工建设;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于12月27日举行奠基仪式。进一步加快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全省共有123座生活垃圾处理场,总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3.2万吨。

辐射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在40~220nGy/h之间,均在天然辐射本底正常波动范围内。

核技术应用、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被控制在局部区域,未对环境产生影响;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运行,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退役的核工业781矿处于有效监控内,未发生放射性矿物质扩散事件。

2007年,对郑州市、安阳市6个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点进行了监测,0.1MHz~3GHz频段内综合有效均值范围在0.34~1.71V/m之间,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限值。

总体分析,全省辐射环境水平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措施与行动

2007年,全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15个省辖市初步完成了辐射环境监管和监测机构建设;全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现场检查活动,促进了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建设,全省首次实现辐射安全事故零发生率。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全年共批准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单位310家,批准新购放射源932枚。

全省废旧放射源的收贮、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全省共安全收缴废旧放射源525枚,其中对关闭淘汰的61家企业的126 枚放射源减免了收贮费用。完成了困扰10年的洛阳黎明辐照厂安全退役工作,消除了安全隐患。截至2007年底,省放射性废物库累积收贮放射源总数达到 2757枚,废旧放射源的安全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除。

生态环境

状况 2007年,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继续按照国家“三区推进”的战略部署,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突出抓好农村环 保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资源开发活动中的环境监管和特殊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及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使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 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趋向好转。但部分河道断流、湿地面积萎缩、土壤质量退化等区域生态功能失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还很普遍,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气候 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常年偏高0.9℃,其中冬、春、秋季气温均偏 高,夏季偏低;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753.3毫米,比常年偏多3%,比上年偏多8%,其中冬、春季接近常年,夏季偏多,秋季偏少;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744.7小时,比常年偏少367.4小时,比上年偏少100小时,为1961年以来同期次少值,其中春季日照略偏多,秋季冬季日照偏少,夏季日照异常 偏少。春季豫北和豫西出现干旱,春末出现大范围高温酷热天气;夏季我省淮河流域和中西部的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局部地区引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部分地区遭受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秋季全省大雾频繁,给交通运输造成较大影响。总体来看,2007年全 省暴雨洪涝和大雾灾害较重,其它灾害较轻,气候条件属正常年份。

森林 2007年,全省林木覆盖率为22.64%,全省林业用地456.41万公顷,其中有林地 270.3万公顷, 活立木总蓄积1.337亿立方米。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76106.7公顷,中幼林抚育120666.7公顷,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508000公顷,绿化通 道4231公里,建成林业生态县13个。郑州、许昌市分别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自然保护区 2007年,省政府批准固始淮河湿地、平顶山白龟山湿地和濮阳黄河湿地三处建立省级 自然保护区,国务院批准丹江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三门峡黄河湿地、内乡宝天曼三处自然保护区被批准调整功能区。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 达到3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1个,地市级1个,县级2个,总面积达75.6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环境保护 规划确定的任务。

风景名胜区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2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3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达3413.25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4%。耕地与施肥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省耕地面积11889.04万亩,人均耕地1.21 亩,基本农田面积10342.05万亩。本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208289.9亩,建设占用耕地206050.1亩,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 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净增耕地2239.8亩,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007 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 556 万吨(折纯),居全国第一位,比上年增长 3%,其中氮肥占 43%、磷肥占 19%、钾肥占 7%、复合肥占 31%,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量 771 公斤。农民盲目施肥现象比较普遍,部分蔬菜种植区过量施肥严重,施肥中的氮、磷、钾等养分不平衡,直接导致化肥当季利用率较低,特别是氮肥利用率仅为 30%左右,损失较大,是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物种 2007年底,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分属198科、1142属,列入国家重点保 护植物名录的有27种,其中国家一级3种,国家二级24种,列入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98种;已知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20种,其中两栖动物20种、爬 行动物38种、鸟类382种、兽类80种;已定名的昆虫2000多种,占全国昆虫种类的66.7%。湿地 全省湿地总面积110.87万公顷(含水稻田44.3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 6.6%。已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6.8万公顷。2007年全省新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处,总面积14288公顷。启动了丹江湿地和汝南宿鸭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总投资1424万元。

城市绿化 截至2007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达5150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61278公顷,绿化覆盖率34.35%,全年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46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93平方米。

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 舞钢、桐柏等11个县(市)启动了建设生态县(市)的工作;西峡、孟州、修武、鄢陵、范县、南乐、濮阳市华龙区和郑州市惠济区8个县(市、区)完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任务,全省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分别达到28个和2个。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20个乡(镇)完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小城镇的创建任务;239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文明村。措施与行动

全面实施《河南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大局。

将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生态保护目标,实行重点督促指导、及时通报调度。

结合全省矿产资源整顿工作,积极强化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项目的环保审批工作,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评文件报批率提高到95%以 上;按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要求,督促各类资源开发项目和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省环保局会同省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 金管理暂行办法》、《钼矿资源开发整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强化矿山开发中的生态修复工作。

实施《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严格把关;推进淮河源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

印发《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组织省内外科研机构,从涵养水源、固 碳释氧和蓄水调洪、净化水质等14个方面,首次对全省森林、湿地的生态效益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经权威机构评估,全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3172.08 亿元。组织完成了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首次查清了以县为单位的林业资源现状。加大依法治林力度,组织开展了 “绿盾二号”等5次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43万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88万人。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省参加义务植树4705 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92亿株。

环境监督管理

环境法制 《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由省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12月1日修订通过,自 2007年5月1日起施行。2007年,我省积极宣传贯彻落实该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坚持明查暗访,严格责任追 究,全省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4579起,其中省环保局立案查处101起,将9家典型环境违法企业列入了环保“黑名单”,对9家环境违法企业实 施了挂牌督办。通过环保“黑名单”和挂牌督办等措施,促进了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加快了企业污染治理的步伐。环境监察 2007年,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共组织现场检查35万人次,检查企业33000家,查处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10500多起,移交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立案查处2349起。全省省辖市以上12369环保投诉电话共受理群众举报 31479件,结案30494件,结案率97%。全年全省环保系统共征收排污费7.92亿元。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7年,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紧紧围绕“节能减排”中心工作,严格环境准 入,认真执行“四个不批”。环评审批坚持做到积极支持先进的、坚决制止落后的、严格控制过热的、努力限制排污量大的建设项目,切实发挥了“控制闸、调节 器、杀手锏”的作用。全省全年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0049个,其中审批环评报告书303个,环评报告表3053个,环评登记表6693个。切实 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强化建设项目试生产核查与环保竣工验收,全省全年有2637个建成与投运的建设项目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做到“不欠环保新 账,多还环保旧账”。积极推动规划环评,全年共完成11个各类规划环评。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2007年,我省两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得到有效 控制,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成立了以李成玉省长为组长的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向各省辖市分别下达了污染减排计划,各省辖市政府又将减 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政府和重点排污企业。二是强力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三是大力实施燃煤发电机组脱硫工程建设。四是积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治理整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专栏

【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 2007年2月6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张大卫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了2007年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2007年4月8日-14日,中办国办组成联合督查组对河南省近年来的环保工作情况首次进行联合督促检查。徐光春书记会见督查组一行,李成玉省长听取反馈意见,张大卫副省长全程陪同督查。8月5日-8日,中办国办对督查情况进行了全面复核。

2007年5月16日,河南省环保联合会正式成立。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晓东到会祝贺,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叶青纯,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省政协副主席赵江涛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

2007年6月29日,省委常委会听取全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环境保护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直接 关系到民生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环保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改变原来那种处于配角的地位,成为发展的主角;要加大执法力度,违反环保要求 的,要硬起手腕,坚决查处。

2007年8月11日-17日,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高级研讨班在井冈山举办,各市(县)党委、人大、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环保局长等80余人参加了研讨。环保总局法规司杨朝飞司长、中国工程院唐孝炎院士、河南省政府张大卫副省长分别授课。

2007年11月14日,环保总局在郑州召开全国河流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环保总局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三峡办、南水北调办等部门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厅)主要负责同志、污染控制处(水处)处长,以及中央主要 新闻媒体人员参加会议。河南省环保局具体承办会议,并就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典型发言。环保总局周生贤局长做了重要讲话,省政府李成玉省长陪同调 研,张大卫副省长参加会议。

【环保规划】 2007年11月,《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十一五”环境保护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重点监控企业和保障措施。【政府环保责任目标】 2007年底,省政府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建设厅、水利厅、农业 厅、工商局、环保局、省政府法制办、郑州电监办等9部门,对各省辖市政府2007环保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验收,并做出如下评价:18个省辖市政府 较好地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2007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其中,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济源市政府为 完成省政府环境保护目标优秀单位,开封、新乡、濮阳、信阳、周口、驻马店市政府为完成省政府环境保护目标先进单位。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2007年,我省在对前两年环境综合整治“回头看”的同时,将 污染负荷较重的卫河、惠济河、贾鲁河三个流域,氨氮排放量较大的化工(化肥)、医药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电力等三个行业,以及133个生活饮用水源保护 区作为全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这项工作也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向人民群众承诺办理的10大实事之一。截至年底,以上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共依法关闭取缔重污染 企业和生产线186家,完成深度治理企业304家,对没有完成治理任务的51家企业实施了关闭、停产治理或限产限排。

【城市环境保护】 2007年,我省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继续以“城考”、“创模”为抓手,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抓检查、促平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减排工作,促进了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2007年,我省积极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省政府成立了以张大卫副 省长为组长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 中小企业服务局、省畜牧局、省军区后勤部等13个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全省所有省辖市、县(市)两级政府均成立了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精心制 定工作方案,开展了大规模、多形式的普查集中宣传活动。全省共选聘工业源和生活源普查员1.5万余人、农业源普查员1.1万余人、普查指导员3100余 人,并开展了普查员的培训工作;对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农业源等普查单位进行了初步统计。同时,对290家废水污染源、299家废气污染 源、97家污水处理厂、129家放射源、11家垃圾处理场、3家医疗废物处理场等重点源进行了监测。

【环保科技】 2007年,全省共完成60家重点排污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上述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全年实现节水1513万吨、节电9204万度、节煤12万吨、节油3065吨,减排COD1432吨、减排SO23814 吨,取得经济效益约2.05亿元,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促进了我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切实加强环保科技工作,共有13项成果获得2007 河南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环保产业稳步发展,共有33家企业获得环保总局颁发的运营资质证书,共承担污染 治理设施运营项目142项。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共完成25家企业的上市环保核查工作。【环境宣传教育】 2007年,省环保局、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首次联合对全省“十一五”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总体安 排部署,环境宣教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力度显著增强。一是继续组织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省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省政协王全书主席分别带队,以 “关注民生,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主题,到基层进行暗访。二是通过举办企业环保责任论坛、建设环保主题文化广场、开展“环境公益日”和“环境教育--河 南中学行”环境教育实践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三是继续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28所,省级214所,市级856 所;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9个,省级60个,市级130个;创建省级绿色企业37个。四是坚持和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省环保局全年共举办6次新闻发布会,及 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减排及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等,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五是加强了县(市、区)环保局长岗位培训工作,全省有95位县(市、区)环保局长参加了培训。

【环境污染事故】 2007年,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9起,其中,5起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造成的污染事故,1起尾矿外泄事故,3起化学品泄漏事故。在处理上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及时到达现场,应急处置,缓解了污染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

【环境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 2007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6560件,处理率达 到99.1%;接待群众来访2612批5083人次,处理率98.6%。其中,省环保局共受理群众来信455件,接待群众来访109批273人次,处理率 100%。各级环保部门共办理人大建议348件、政协提案544件,办结率100%。其中,省环保局共办理人大建议20件、政协提案15件,代表、委员满 意率100%。

【环保系统行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7年,全省环保系统以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 育活动和“思想作风大整顿”活动为主线,不断加强行风政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全省环保、信访、政府纠风办三个部门联合开展“环 境大接访”宣传活动,共出动接访人员16318人次,接受群众咨询和投诉25012人次,受理环境问题举报和投诉7243件,促进了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 利益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省环保系统共有各级文明单位194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38个。

【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发放排污许可证1139份。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 2007年,我省对18个省辖市及20个县级市的113个集中式饮用水 源地进行了现状调查、区划和规划编制,把饮用水源保护纳入2007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与水利部门资源共享并共同审核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我省的工作方法、工 作进度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环保总局的高度评价。2007年底,省政府批复了《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

第三篇:2012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2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2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 述

2012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强化污染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污染防治、逐步改善环境质量,严格环境监管、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村环保,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努力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科学发展、保护群众环境权益、提高环境质量水平。

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00%、2.61%、6.90%和2.37%。地表水环境质量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2.3%和23.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累计达标率保持100%;城市地下水和水库水质总体状况良好;全省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百分比分别为89.3%、82.8%(按《GB 3095—1996》评价);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全省自然生态质量状况良好;电离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污染物排放量刚性增加,污染减排压力持续加大;环境容量有限,支撑发展的资源环境明显不足;水、大气等老污染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机动车、灰霾、畜禽养殖等新产生的污染问题逐步凸现,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期待日益迫切,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着巨大压力。

水环境

地表水

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办[2011]22号),按21项监测因子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省辖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为轻度污染,长江流域为良好。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与上年同期相比,全省地表水水质基本稳定。海河、黄河流域水质级别保持不变,淮河流域由中度污染变为轻度污染,长江流域由轻度污染变为良好。

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83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有39个,占47.0%;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19个,占22.9%;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有7个,占8.4%;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18个,占21.7%。

淮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46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有20个,占43.5%;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13个,占28.3%;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有4个,占8.7%;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9个,占19.5%。

史灌河、臻头河、澧河水质级别为优;淮河干流、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汝河、沙河、北汝河水质级别为良好;洪河、颍河、泉河、黑茨河、涡河、大沙河、沱河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清潩河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贾鲁河、双洎河、黑河、惠济河、包河水质级别为重度污染。

海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11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有2个,占18.2%;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2个,占18.2%;无Ⅴ类水质断面;劣Ⅴ类的断面有7个,占63.6%。

淇河水质级别为优;安阳河水质级别为良好;汤河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卫河、共产主义渠、马颊河水质级别为重度污染。

黄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19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有12个,占63.2%;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3个,占15.8%;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有2个,占10.5%;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 有2个,占10.5%。

黄河干流、伊河水质级别为优;宏农涧河、洛河、沁河、天然文岩渠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金堤河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蟒河水质级别为重度污染。

长江流域 水质级别为良好。

7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有5个,占71.4%;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1个,占14.3%;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有1个,占14.3%;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老灌河水质级别为优,白河、湍河、唐河水质级别为良好。

水库 全省水库总体水质状况良好。监控的23座大中型水库中,白沙水库、故县水库、窄口水库、鸭河口水库、丹江口水库、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宋家场水库水质符合Ⅱ类标准;尖岗水库、陆浑水库、白龟山水库、昭平台水库、彰武水库、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南湾水库、鲇鱼山水库、石山口水库、五岳水库、泼河水库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石漫滩水库除总磷为Ⅳ类,宿鸭湖水库除总磷、石油类为Ⅳ类外,其他因子均符合Ⅲ类标准;孤石滩水库除总磷为Ⅴ类外,其他因子均符合Ⅱ类标准。

省辖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符合Ⅱ类标准。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地表水源地水质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进行评价、地下水源地水质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进行评价,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驻马店、平顶山、信阳、鹤壁、濮阳、许昌、三门峡、商丘8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济源、安阳、郑州、洛阳、焦作、周口、开封、新乡、漯河、南阳10个城市水质级别为良好。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稳定。

城市地下水

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全省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南阳、郑州、鹤壁、济源、洛阳、漯河、驻马店、焦作、许昌、平顶山、信阳、安阳、三门峡、商丘、周口、新乡16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开封除氟化物为Ⅳ类外,其他因子均符合Ⅲ类标准;濮阳除总硬度为Ⅳ类外,其他因子均符合Ⅲ类标准。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

大气环境

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三项监测因子(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进行评价,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的为长垣、固始、信阳、濮阳、永城、汝州、周口、巩义、驻马店、邓州、新乡、漯河、滑县、鹤壁、商丘、洛阳、安阳、焦作、南阳、许昌、济源、平顶山、三门峡23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的为开封、郑州、兰考、新蔡、鹿邑5个城市。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为周口,达到二级标准的为固始、新蔡、鹿邑、平顶山、商丘、信阳、开封、滑县、许昌、三门峡、兰考、漯河、南阳、邓州、长垣、新乡、洛阳、郑州、焦作、安阳、永城、濮阳、驻马店、济源24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的为鹤壁、汝州、巩义3个城市。

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达到一级标准的为驻马店、南阳、固始、三门峡、周口、开封、鹿邑、信阳、焦作、濮阳、济源、长垣、漯河、洛阳、鹤壁、兰考、汝州、滑县、安阳、永城、新蔡21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的为邓州、平顶山、商丘、许昌、新乡、郑州、巩义7个城市。

全省降水平均pH值为6.37,酸雨平均发生率为0.23%。洛阳1个城市出现酸雨,酸雨发生率为3.8%。

声环境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评价,全省省辖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3.1%,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9.5%。

城市建成区中,周口市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济源、开封、信阳、鹤壁、新乡、漯河、濮阳、平顶山、洛阳、商丘、驻马店、南阳、焦作、安阳、三门峡、郑州16个城市为较好;许昌为轻度污染。

濮阳、鹤壁、商丘、漯河、信阳、周口、济源、三门峡、新乡、焦作、安阳、南阳、郑州、平顶山、洛阳、许昌、开封17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驻马店为较好。

辐射环境

电离辐射环境质量 全省18个省辖市的26个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基站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连续监测结果在97.3-193.3纳戈瑞/小时,平均为103.1±11.3纳戈瑞/小时,与天然放射性本底调查结果相比无明显变化。对流经我省的黄、淮、海河三大水系的3个监测断面水体样品、国控网点土壤、气溶胶、沉降物中放射性核素监测分析,均未检出人工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以及总α、总β的监测结果属于正常的天然本底范围。

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运行,周围放射性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核工业781退役项目始终处于有效监控内,覆盖的植被保持完整,未发生放射性物质扩散事件。

电磁辐射环境质量

全省19个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的辐射综合场强范围为0.01-1.48微瓦/平方厘米,均值1.15±1.22微瓦/平方厘米,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环境电磁辐射水平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限值。

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502.02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383.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98%,森林蓄积1.44亿立方米。现有森林公园105个,面积25.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0个,面积11.98万公顷;省级森林公园75个,面积13.96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

全省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33处,总面积759134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0处,县级自然保护区2处。

物种

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分属198科、1142属,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27种(国家一级3种,国家二级24种),列入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98种。已知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20种,其中两栖动物20种、爬行动物38种、鸟类382种、兽类80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

湿地

全省湿地总面积110万公顷(含水稻田4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6%。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6.81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不含水稻田)的40.62%。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10个,面积27507.25公顷。

气候

全省气温正常,降水偏少,日照偏少,各种气象灾害均较常年偏轻。年平均气温14.7℃,较常年偏高0.1℃。年平均降水量573.6毫米,较常年偏少22%。年平均日照时数1767.2小时,较常年偏少228.2小时。冬春季大雾频繁;春季出现了大风天气;夏季高温日数多、强度大、范围广;7月上旬强降水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11、12月全省出现大范围寒潮、雨雪天气。

排放状况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

全省废水排放量40.37亿吨,其中,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分别为13.74亿吨、26.62亿吨、0.01亿吨。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9.36万吨,比上年下降3.00%,其中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8.20万吨,比上年下降3.62%;全省氨氮排放量14.98万吨,比上年下降2.61%,其中工业和生活氨氮排放量8.47万吨,比上年下降2.00%。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

全省废气排放量35006.34亿立方米,其中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分别为35001.92亿立方米和4.42亿立方米。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127.59万吨,比上年下降6.90%;氮氧化物排放量162.59万吨,比上年下降2.37%。

固体废物

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5250.47万吨,综合利用量11597.47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11.28万吨),处置量3204.26万吨(其中处置往年贮存量1.71万吨),贮存量559.62万吨,倾倒丢弃量2.11万吨。

措施与行动

强化污染减排

开展“污染减排工程促进年”活动,强力推进252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建设。全省正式投入运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153座,建成规模679.25万吨/日;258台总装机容量5150.4万千瓦燃煤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25台装机容量1298万千瓦燃煤机组建成脱硝设施;2000余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新建污染治理设施;全省179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840个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部完成;强化农业源和机动车减排,组织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总量减排技术研究,出台畜禽养殖业排泄物治理指导意见,引导和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完善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实行约谈当地政府领导和减排预警机制,推动污染减排工作开展。

推进污染防治

印发《河南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及考核办法,指导全省“十二五”期间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县城、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认真落实环境形势分析会议和水质超标预警制度,及时研判环境形势,解决环境问题;印发《河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分实施方案》,出台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皮革等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深化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加大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和大中型燃煤工业锅炉脱硫设施监管;推进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深化火电行业和燃煤工业锅炉烟尘、水泥行业粉尘、钢铁行业和工业炉窑颗粒物的治理工作;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普及机动车环保分类合格标志发放,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和“黄标车”淘汰工作。

郑州、南阳2个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成并试运行,新建12家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企业,处理能力96.8万吨/年;18个省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成运行;建成1家可享受国家基金补贴的区域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企业;完成全省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处置任务;全年安全处置各类危险废物总量67.83万吨,安全处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138万吨(含水率80%计),处理废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91.2万台。

深化环评管理

以规划环评为载体,积极参与宏观决策。发挥环评指导、约束和调控作用,引导产业集聚区规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通过“以新带老”、“上大压小”、“总量置换”等措施,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及现有污染源深度治理,有效削减污染物存量;开展“环评服务项目建设集中推进活动”,协调解决环评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不断优化企业服务工作。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3502个,项目总投资9313亿元。

严格环境执法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厂(场)、铅酸蓄电池等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等专项执法活动,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监督检查,全省共依法查处纠正环境违法行为4300多起,立案1929件,下达处罚决定1731件,罚款金额4917.96万元,挂牌督办和列入环保“黑名单”70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辐射环境监管,开展全省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许可证发证率达到100%,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仪器配置率93.6%。对459枚废旧放射源进行安全收贮,收贮放射性废物1000千克。

开展生态建设

栾川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新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00个、省级生态村465个。

严厉打击破坏林地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在全省组织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百日会战行动”;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安全,有效遏制我省毁湿开垦、违法侵占湿地等案件的发生。

加强农村环保

以全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省为契机,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2011年的322个项目全部通过验收,2012年安排资金6亿元,涉及160个乡镇、750个行政村的221个项目稳步推进。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率纳入各地政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大规模土地整治,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完善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全省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完善监管机制

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实现环境资源的量化管理,调动地方政府污染减排积极性,促使污染减排工作单纯依靠实施三大减排措施减存量向控增量、减存量双向推进,进一步破解环境资源约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完善“责任网格化、制度体系化、执法模板化、管理分类化、技能专业化”的环境监察执法模式,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完善环境监控运行管理体系,确保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质量;创新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的“阳光环保”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增加考核因子,改进考核方法,以经济手段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基础能力

积极争取资金,全年共争取到国家三河三湖、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各类资金约11亿元,环保基础能力得到加强;加强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和管理,开展10个省直管试点县(市)环境监控平台升级改造,全省59家上网电厂、153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展工况监控系统建设,完成新增国控、省控重点监控企业监控基站联网,全省废水、废气监控基站运行率分别达到96%和97.5%;开展全省环境监测大贯标、环境监控知识竞赛、辐射安全知识竞赛、环境监察技能大比武活动,全面提高环保队伍业务技术水平;推动环境监察、监测、监控(信息)标准化建设,环保基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大信息公开

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全省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环境综合整治进展情况,挂牌督办、黑名单、区域限批等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通过网站及时准确发布城市环境质量监测、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环境统计信息,发布重点排污企业和违法排污企业名单,以及污水处理厂、燃煤机组、脱硫脱硝等重点减排工程名单,对重金属污染、垃圾填埋设施、建设项目、环评等社会敏感信息,及时跟踪;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网上申报、核定和备案制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专 栏

【重大事项】通过省主要媒体宣传阵地,集中宣传省环保厅提出的“三个用”总体思路:用足有限的环境容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用好有限的环境容量,大力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用一定的环境容量,支撑更大的经济总量、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持久的发展时间,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工作新路子。

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乡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环境支撑。

全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于9月9日在郑州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刻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决执行国家环保法规政策,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科学发展、保护群众环境权益,努力提高环境质量水平。同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

《河南日报》9月10日头版刊发《着力破解环境资源要素制约 实现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科学发展》一文。

9月20—21日,环保部在我省郑州召开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现场会,总结、推广我省总量预算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专栏“学习贯彻十八大 行进中国•生态文明”播出《河南:环境预算先行 倒逼经济转型》。

《河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通过环保部专家论证;省政府出台《河南省核与辐射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河南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河南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省环保厅制定印发《河南省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政策法规标准建设规划》、《河南省实施国家“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工作方案》、《河南省环境信息化和环境监控发展“十二五”指导意见》。

【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主题新闻宣传、法律法规和全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环境大接访”等宣传活动,营造环境保护良好舆论氛围;继续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系列创建工作;加强环境教育培训,积极推进环境保护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提高社会公众环境意识。

【科技标准】 制定发布了《河南省盐业、碱业氯化物排放标准》,制定《河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适用技术指南(试行)》、《河南省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河南省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双洎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蟒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促进污染减排、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贾鲁河流域废水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沙颍河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两个水专项涉豫课题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共突破21项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有效提高我省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环境应急】 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开展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和环境应急实战演练,妥善处置洛阳嵩县金牛公司牛头沟选厂尾矿库泄露等14起突发环境事件。全省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共受理各类环境举报投诉21239件,按时办结率为100%。

【环境信息化】 完成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并通过环保部检查验收;完成省环保厅门户网站的改版建设工作;开展省辖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环保局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完成重点污染源值班系统、超标预警系统等软件系统的开发,实现区域环境质量与污染源排污情况的关联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 郑州、开封两市完成细颗粒物PM2.5等新增监测因子项目建设,并于12月份通过其环保局官方网站向社会发布细颗粒物PM10、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6项因子的实时监测数据。围绕“落实空气质量新标准,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主办“中原经济区环境保护暨大气环境与气候学术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到会作演讲。

【机构队伍建设】 全省环保机构建设逐步加强,各地环保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得到提高;干部培训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共制定23项培训计划,培训各类人才7000余人次,较上年增长了12%,提高了环保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遴选、公开招录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优化环保系统人才队伍结构。

【政风行风建设】 开展“向社会承诺,让人民满意”公开承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活动;开通环保行政事项网上运行平台,12项环保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网运行;同步建设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平台,实行电子痕迹管理,实时记录每笔行政事项的办理情况;在全省聘请50名政风行风监督员,进一步推动行风建设工作。省环保厅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表彰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和“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 全省环保系统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学习雷锋见行动、‘三平精神’之中做贡献”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省环保厅2012年在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复查考核中综合成绩名列前茅,4个市级单位创建为省级文明单位。全省环保系统共有3个国家级文明单位、38个省级文明单位、92个市级文明单位。【环境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 全省环保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2613件,接待群众来访1381批2613人次,处理率100%;共办理人大建议136件、政协提案256件,办结率100%。

第四篇:2009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9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0-07-30 http://www.xiexiebang.com/tabid/75/InfoID/17876/Default.aspx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9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2009年,全省环境保护紧紧围绕“坚持„两保一高‟(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达标率分别为94.9%和92.6%,较上年分别上升1.4个和1.7个百分点;省辖淮河流域10个出省境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或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达标率分别为96.7%和86.6%,同比上升1.0个和3.9个百分点;全省地表水83个省控河流断面COD浓度年均值由2008年的27.3mg /L下降为25.7mg/L,下降5.9%;氨氮浓度年均值由2008年的3.61mg /L下降为2.53mg/L,下降29.9%。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比例为90.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99.5%,同比保持稳定。

虽然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当前全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极其脆弱,加上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型污染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等诸多因素,致使全省污染减排压力日益加大,环境形势仍然严峻,环保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水环境

状况

与上年相比,2009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0.43降至0.34。省辖四大流域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其次是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

全省监控河段总长度为7979.4公里,其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253.4 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53.3%,比上年减少3.4个百分点,减少274.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1049.7 公里,占13.2%,比上年增加3.2个百分点,增加248.6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633.3公里,占7.9%,比上年增加4.2个百分点,增加338.7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043.0公里,占25.6%,比上年减少3.9个百分点,减少312.5公里。

1.淮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185.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48.4%,比上年减少329.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809.8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17.9%,比上年增加368.4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299.9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比上年增 加237.9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1218.4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27.0%,比上年减少276.5公里。

与上年相比,淮河干流、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汝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洪河仍为轻污染,颍河、沱河仍为中污染,清潩河、贾鲁河、双洎河、黑河、惠济河、大沙河、包河仍为重污染;涡河由重污染变为中污染;黑茨河由良变为轻污染,泉河由轻污染变为中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贾鲁河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双洎河、黑河、惠济河明显减轻,包河有所减轻;清潩河、大沙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2.海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中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05.5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26.0%,与上年持平;无Ⅳ类水质河段,与上年持平;Ⅴ类水质河段长73.3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9.3%,与上年持平;劣Ⅴ类水质河段长510.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4.7%,与上年持平。

与上年相比,淇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安阳河仍为轻污染,卫河、共产主义渠、马颊河仍为重污染。汤河仍为中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共产主义渠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卫河、马颊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3.黄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监控的1912.9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351.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70.6%,比上年增加55.0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88.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4.6%,比上年减少19.0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159.3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8.3%,与上年持平;劣Ⅴ类水质河段长314.6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16.4%,比上年减少36.0公里。

与上年相比,黄河干流、宏农涧河、洛河、伊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沁河、天然文岩渠仍为中污染,蟒河、金堤河仍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蟒河、金堤河污染程度明显减轻。

4.长江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监控的764.6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511.9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6.9%,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151.9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19.9%,比上年减少100.8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100.8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13.2%,比上年增加100.8公里;无劣Ⅴ类水质河段,与上年持平。

与上年相比,白河、老灌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良。湍河、唐河水质级别由良变为轻污染。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许昌、濮阳、信阳、平顶山、鹤壁、郑州、新乡、洛阳、济源9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漯河、南阳、驻马店、安阳、三门峡、周口、商丘、开封、焦作9个城市水质级别为良。

6.城市地下水

全省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鹤壁、驻马店、漯河、郑州、济源、南阳、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安阳、洛阳、三门峡、商丘、信阳、新乡16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开封、濮阳2个城市为较差。

7.水库

全省水库总体水质较好。监控的23座大中型水库中,故县水库、窄口水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尖岗水库、白沙水库、陆浑水库、白龟山水库、孤石滩水库、石漫滩水库、昭平台水库、彰武水库、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鸭河口水库、南湾水库、鲇鱼山水库、泼河水库、石山口水库、五岳水库、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宋家场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宿鸭湖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省辖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9年,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33.4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4.03亿吨,占废水排放量的42%;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9.37亿吨,占废水排放量的58%;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2.62万吨,比2008年减少排放2.47万吨。

措施与行动

在全省开展“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等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确保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全省已投入运行的14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总规模达600.05万吨/日,基本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对全省造纸、电镀、制药、合成氨和硫酸企业实施了深度治理,治理企业总数达到301家。提高造纸、皮革、印染、化工等水污染严重行业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对位于敏感区域的涉水项目开展水环境承载能力的专题分析,严格审查,合理引导。

大气环境

状况

2009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全省18个省辖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均为良。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低到高依次为:信阳、南阳、周口、驻马店、商丘、漯河、三门峡、濮阳、许昌、开封、新乡、洛阳、安阳、平顶山、焦作、鹤壁、郑州、济源。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三门峡6个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焦作达到三级标准。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基本持平。

全省省辖城市降水平均pH值为6.64,酸雨平均发生率为0.3%。济源、信阳、南阳3个城市出现酸雨,酸雨发生率分别为2.5%、1.0%、0.8%。与上年相比,全省省辖城市降水平均pH值上升0.18个单位,酸雨平均发生率降低0.1个百分点,信阳、南阳、济源3个城市酸雨发生率分别降低1.9、1.8、0.3个百分点。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9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2185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5.5万吨,烟尘排放量为59.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4.9万吨。分别比2008年减少排放9.7万吨、1.66万吨和3.77万吨,措施与行动

加强对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等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确保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已有210台装机容量4265万千瓦燃煤(含垃圾发电)机组的脱硫设施及在线监测装臵,与省环保厅、省电力公司联网。

推进非电行业脱硫工程建设。58家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氧化铝、焦化、化工、碳素、铅(锌)冶炼、黄金冶炼企业建设了脱硫工程。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关闭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废气排放不达标企业174家。

对淅川钒土冶炼、巩义米河镇、信阳明港镇大气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对陕县刚玉和登封、巩义、偃师、禹州耐火材料企业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暂停审批拟扩大产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有效抑制大气污染严重行业盲目扩大产能。

声环境

状况

2009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8.1%,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4.5%。与上年相比,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提高0.2个百分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下降0.4个百分点。

周口、济源、三门峡3个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新乡、南阳、濮阳、鹤壁、开封、许昌、平顶山、安阳、驻马店、漯河、焦作、郑州、商丘、洛阳14个城市为较好;信阳市为轻度污染。与上年相比,郑州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由轻度污染变为较好,三门峡市由较好变为好;信阳市由较好变为轻度污染。

周口、焦作、新乡、商丘、济源、许昌、濮阳、漯河、郑州、鹤壁、三门峡、驻马店、南阳、平顶山14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洛阳、安阳、开封3个城市为较好;信阳市为轻度污染。与上年相比,开封、安阳2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由好变为较好;信阳市由较好变为轻度污染。

措施与行动

继续开展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做好噪声治理基础工作;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要求建设单位选用低噪声生产设备,高噪声设备采取基础减振和隔声降噪、消声等措施;同时督促企业加强厂区、厂界绿化工作,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夜间施工等噪声扰民现象。

固体废物

状况

2009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785.82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7.8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8064.29 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 282.96万吨,处臵量 2691.4 万吨,排放量1.31 万吨。

措施与行动

完成了《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立法调研工作。

开展了全省PVC行业含汞废催化剂、制革行业、电镀行业铬渣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专项整治工作。对全省140座城镇污水理厂污泥产生量成份处臵方法进行调研,提出我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臵实施意见。

已有17个省辖市建成医疗废物处臵设施。全省医疗废物收集处臵体系基本形成。

辐射环境

状况

电离辐射环境质量 2009年全省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在62.2~107.9nGy/h之间,重点河流断面总α放射性活度在0.01~0.07Bq/l、总β放射性活度0.01~0.66 Bq/l之间,与河南省天然放射性本底调查结果相比没有明显提高,均在天然辐射本底正常波动范围内,属正常水平。

重点污染源辐射环境质量 通过对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库区周围的监测,放射性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属正常本底波动范围,未对周围环境产生有害的影响;退役的核工业781矿处于有效监控内,未发生放射性矿物质扩散事件。

电磁辐射环境质量 2009年对重点监测点0.1MHz~3GHz频段内电磁辐射综合场强监测结果在0.34~0.74V/m之间;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周边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点0.1MHz~3GHz频段内综合场强范围监测结果在0.80~1.45V/m之间,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限值。

总体分析,全省辐射环境水平仍处于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措施与行动

开展“辐射安全执法年”专项活动,全省未发生辐射安全事故。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许可证核发全面完成,截至2009年底,对全省符合条件的辐射工作单位全部核发了安全许可证,发证率达到100%;批准新购放射源457枚。

全省废旧放射源的收贮、处臵取得显著成效,共安全收缴废旧放射源446枚,确保了全省放射源和辐射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

状况

河南省地处我国东西南北过渡带,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变化多样,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趋向好转,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十分脆弱,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的生态破坏和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种植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有所提高,面源污染恶化的势头减缓,呈现微弱的减缓或下降趋势,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修复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气候 2009年,全省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4℃,已连续6年高于常年值,其中冬、春季气温偏高,冬季气温为1951年以来的第5高值,夏季接近常年,秋季偏低;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712毫米,较常年略偏少,四季降水量除春季偏多外,其余各季均偏少;冬季出现了近50年来同期罕见的严重干旱;夏季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繁。总体看,2009年全省气候条件正常,年内除风雹灾害较常年偏重外,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冻害均较常年偏轻,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2008年偏差,但仍为偏好年景。

森林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502.0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36.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16%,活立木总蓄积1.805亿立方米。全省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8处,总面积24.82万公顷,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0处,省级森林公园68处。

自然保护区 2009年底,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1个,地市级1个,县级2个,总面积73.48万公顷。

基本农田与耕地 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基本农田面积持续稳定在10175万亩,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全年共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194个,投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26亿元,建设规模达228万亩。围绕“扩内需、保增长”的形势,积极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全年共新增可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31万亩。

物种 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分属198科、1142属,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27种(国家一级3种,国家二级24种),列入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98种。已知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20种,其中两栖动物20种、爬行动物38种、鸟类382种、兽类80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

湿地 全省湿地总面积110万公顷(含水稻田4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6%。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其中国家级3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6.81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不含水稻田)的4.03%。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2009年,全省完成35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任务,超过原定目标57个。巩义杨树沟村、伊川谢庄村、临颍北徐村、临颍龙堂村、沁阳万北村、6 武陟西滑封村等6个行政村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开封朱仙镇、新安城关镇、修武城关镇、范县濮城镇、卢氏城关镇、泌阳泌水镇、新县八里畔镇、平桥区明港镇、平桥区洋河镇、济源思礼镇、王屋镇等11个乡镇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措施与行动

启动生态省建设。2009年底,省政府领导对我省生态省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启动生态省建设,加快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加大对生态环境影响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力度。不断深化“以奖促治”重大政策措施;落实省级农村环保工作专项资金1200万元,用于生态村创建奖励工作;争取国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3950万元,用于45个村庄的环境整合治理。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抓好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认真搞好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外资造林项目,强力推进春季植树造林;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到5000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2.07亿株,再创新高;强化各项应急措施落实,全年发生的736起森林火灾得到及时处臵,42.8万公顷的林业有害生物得到防治。

认真组织“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重要节日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野生动植物、关注生态建设的意识;切实搞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自然资源保护能力;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朱鹮繁育取得较大进展。

环境监督管理

环境法制 2009年,全省环保法制建设和环境经济政策实施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于11月27日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二是《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被省人大列入2010年的立法计划。三是修订完善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规定》,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在环评管理工作中的权限和责任,为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提供了制度保证。四是在全省沙颍河、海河流域实施生态补偿,流域内29个断面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五是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工作,洛阳、平顶山、焦作、三门峡4市作为试点并开始交易。

环境监察 2009年,组织对全省“两高一资”、钢铁、涉砷涉铬企业、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建设项目执法检查情况进行督察,积极开展全省化工行业专项整治、重点流域环境隐患排查、尾矿库专项整治等活动。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力度,全省环保系统共检查企业35000多家次,查处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5100多起,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053起。健全区域限批、挂牌督办、“黑名单”、分片督导、节假日环境监管、环保后督察等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省环保厅先后对2个县(区)实行区域限批,对18家环境违法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将6家企业列入“黑名单”,对39家环境违法企业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后督查,并首次对4个市提出了减排预警。全省12369环保热线受理有效举报10548件,已处理10517件,结案率达99%。

环境影响评价 2009年,全省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积极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组织对180个产业集聚区、郑东新区、郑汴产业带、郑州航空港区等3个重点开发区域开展了规划环评;组织对全省煤化工、电力行业2个专项规划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

2009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按照“把住源头、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控制总量”的工作思路,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全省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1060个,其中省环保厅审批330个,省辖市环保部门审批4142个,县级环保部门审批6588个。

2009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切实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共对3844个建设项目实施了竣工环保验收,其中省环保厅验收78个,省辖市环保部门验收1341个,县级环保部门验收2425个。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2009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减排3.79%和6.68%,较2005年分别减排13.16%和16.59%,实现了国家下达我省10.8%和14%的“十一五”减排目标。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2009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将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大实事”的内容之一。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贾鲁河郑州段、惠济河开封段、卫河新乡段3个流域,造纸、电镀、制药、合成氨和硫酸5个行业,淅川钒土冶炼、巩义米河镇、信阳明港镇等8个区域及非电行业脱硫等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共关闭淘汰落后企业193家,完成深度治理或非电脱硫设施建设568家,实施停产治理23家,一批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得到解决,部分流域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2009年,出台了《河南省清洁生产审核机构管理规定(暂行)》,对40余家审核机构及审核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核。共有70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较大的造纸、酿造、制药、化工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752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7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3956吨。

环境监测 2009年,重点组织做好全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现场监测和在线仪器的比对校核监测,共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762期,涉及数据80多万个。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和持证上岗考核,监测能力由原来的7大类202项扩展至7大类219项;认真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培训管理、技术人员900余人,大力开展环境监测科研等,进一步提高全省环境监测工作能力和整体水平。

专栏

【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2009年1月2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回顾总结2008年的环保工作,分析研究环境形势,全面安排2009年的重点工作。张大卫副省长作重要讲话,各省辖市政府向省政府递交了2009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5月31日,省政府在洛阳市召开全省污染减排暨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通报全省污染减排和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张大卫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2009年,河南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强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环境监控中心显示系统、全省污水处理厂视频监控系统、省放射性废物库自动监控系统投入试运行。省控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自动站改造项目基本完成;省控责任目标断面、市控县界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和县级空气自动站、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站、省和市监控中心与传输网络加快建设,按计划推进。完成重点污染自动监控基站更新改造任务,建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基站式建设、建运一体、第三方运行”的机制。

【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2009年,高质量完成了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并通过国家验收,涉及普查数据约3572万个,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约48万家。编制完成的《河南省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全省共有55个单位和311名个人,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表彰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企业服务年活动】为应对金融危机,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全省各级环保部门认真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实行 “重点企业分片包干制”和“定期走访企业制”,积极主动上门了解企业的环保需求,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参与全省建设项目“联审联批”,进一步畅通了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国家、省、市环保部门共审批678个省重点项目,总投资3967亿元,为战危机、保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省环保厅被省政府评为“企业服务年活动先进单位”和“联审联批先进单位”。

【环境科研与管理】 2009年,继续做好水专项工作,成立了省“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指导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保障小组”,制定了《河南省水专项管理办法》,建立了水专项动态管理机制,组织对15个子课题进行了技术论证。完成2009全省环保系统环保科技进步奖评审,共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河南省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环境标准】《河南省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组织开展了发酵、铅锌冶炼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调研和制定工作。

【排污许可证管理】 2009年,全省进一步开展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规范全省排污许可证审核发放行为,探索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管理手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排污许可证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依法严格规范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通过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浓度控制的基础上,按照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确定污染源排放负荷,促使污染源直接与环境质量挂钩,使排入环 9 境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环境所允许的纳污量,实现我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有效控制和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宣传教育】 环保、宣传、教育部门共同成立了河南省环境宣传教育委员会,联合实施《河南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继续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坚持完善定期新闻发布会制度,维护群众环境知情权。组织举办河南省环境经济政策高峰论坛、“环保志愿者”专项行动、农村环保知识竞赛、环境与健康宣传周、系列绿色创建等活动,在省级以上刊播各类环境保护新闻报道1500多篇,编发河南法制报《环境保护》专版和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环保中原》专栏110期,编印《节能减排36计》、《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宣传画册等环境科普图书,为环境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截止2009年底,全省已经创建各级“绿色学校”1170所,各级“绿色社区”513个,环保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初具规模。

2009年,举办了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高级研讨班和全省县级领导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班;对全省环保系统军队转业干部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对全省县(区)环保局长进行了岗位培训。全省各级环保部门联合信访、纠风等部门持续定期开展“环境大接访”宣传活动,出台了《河南省环境大接访宣传活动管理办法》,自2007年环境大接访宣传活动开展以来,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接待群众咨询和投诉6.3万人次,接受举报和投诉共17000多件,处理结案率在90%以上。

【机构改革和人员情况】 2009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组建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成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全省18个省辖市环境保护局均属政府序列的一级局,全省108个县(市)中有102个县(市)设立独立行使行政职能的环境保护局,部分乡镇设立了环境保护所,环保部门监督管理职能得到加强。

截至2009年底,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1573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49人,中级职称人员1812人,初级职称人员3711人;博士13人,硕士171人,大专以上学历13643人。

【环保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履行我国签署加入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蒙特利尔议定书》,2009年,我省完成了与ODS生产、使用和销售有关的企业情况调查,其中生产、使用和销售ODS企业1082家,主要集中在制冷(含制冷维修)、消防、泡沫等行业。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为载体,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臭氧层宣传活动,印发了宣传图册和宣传材料。开展了全省含氢氯氟烃(HCFCS)经销和使用情况调查,核定了全省工商制冷维修企业基本情况,开展了全省ODS项目重点企业执法检查。

2009年先后组织35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赴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行培训、学习,与日本三重县环境森林部的环境合作步入常态化。

【环境应急】 2009年,我省各级环保部门及时应对、妥善处臵了洛染公司爆炸、济源铅污染、杞县利民辐照厂和中牟天宏辐照厂卡源等多起环境突发事件,省环保厅直接调度处 10 臵突发环境事件10起。继续妥善做好大沙河砷污染后续处臵,组织开展环境应急及跟踪监测、事故原因调查、安全隐患排查、环境影响后评估等工作,制定实施《河南省环境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环境舆论热点引导的意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污染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环境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 2009年,全省环保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2993件,接待群众来访1393批2681人次,处理率100%。其中,省环保厅受理群众来信437件,接待群众来访159批529人次,处理率100%。各级环保部门共办理人大建议232件、政协提案431件,办结率100%。其中,省环保厅办理人大建议9件、政协提案22件,代表、委员满意率100%。

【行风建设和队伍建设】 2009年,全省环保系统按照“两转两提”的要求,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党风廉政、环保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制定出台了《招投标活动中廉政监督暂行规定》,坚持廉政教育日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活动,使廉政教育向“八小时以外”延伸。全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取得较大突破,环保系统的评议名次在所有参评的行政单位中位列第14位,被省政府评为2009年全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2009年,全省环保系统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为主线,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及时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和扶贫工作,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全省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共有各级文明单位194个,其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个(三门峡市环保局),省级文明单位38个。

【目标管理】 2009年,省环保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应挑战、抓机遇、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打基础”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努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责任目标任务,被授予“河南省人民政府完成责任目标优秀单位”。

第五篇: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8-05-0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 述

2006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省政府关于“硬起 手腕、采取硬措施、打一场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要求,实施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 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重点,以6个流域和5个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努力践行三个历史性转变,真正使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和转 变增长方式的主战场。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上 年相比略有下降,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但是,当前全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污染物减排困难大等情况依然存在。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水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全省水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0.62降至 0.52。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93.9%,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省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位于首位,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次之,长 江流域较轻。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全省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3950.4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49.5%,比上年减少 524.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1095.4公里,占13.7%,比上年增加776.4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605.8公里,占7.6%,比上年增加 49.2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327.8公里,占29.2%,比上年减少300.8公里。

1.淮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淮河干流、浉河、竹竿河、白露河、史灌河、汝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 良,颍河、大沙河、沱河仍为中污染,贾鲁河、双洎河、黑河、涡河、惠济河、包河仍为重污染。清潩河由重污染变为中污染,洪河由中污染变为轻污染,潢河由良 变为轻污染,泉河由轻污染变为中污染,黑茨河由良变为重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双洎河、惠济河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涡河、包河污染程度明显增加,贾鲁河污染 程度有所增加,黑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992.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44.1%,比上年减少469.8公 里;Ⅳ类水质河段长708.2公里,占15.7%,比上年增加444.2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409.0公里,占9.1%,比上年增加129.6公里;劣 Ⅴ类水质河段长1403.9公里,占31.1%,比上年减少104.0公里。

2.海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中污染,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淇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安阳河仍为轻污染,汤河由中污染变为轻污染。重污染的河流中,共产主义渠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卫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马颊河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

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205.5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26.0%,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 73.3公里,占9.3%,比上年增加73.3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60.0公里,占7.6%,比上年减少13.3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450.1公 里,占57.1%,比上年减少60.0公里。

3.黄河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伊河、宏农涧河水质级别继续保持优或良,黄河干流、洛河由轻污染变为良。重污染的河流中,天然文岩渠、蟒河、金堤河污染程度均显著减轻。

监控的1912.9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1296.0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67.7 %,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河段长107.0公里,占5.6%,比上年增加52.0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36.0公里,占1.9%,比上年减少16.0公 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473.9公里,占24.8%,比上年减少36.0公里。

4.长江流域 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白河、唐河水质级别仍为轻污染,湍河由中污染变为轻污染,老灌河由优变为轻污染。

监控的764.6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56.9公里,占监控河段长度的59.8%,比上年减少55.0公里;Ⅳ类 水质河段长206.9公里,占27.1%,比上年增加206.9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100.8公里,占13.2%,比上年减少51.1公里;劣Ⅴ类水质 河段长0公里,比上年减少100.8公里。

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006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 100%。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提高2.0个百分点。平顶山、许昌、濮阳、济源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郑 州、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14个城市水质级别为良好。濮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由轻污 染变为优,许昌由良好变为优,周口、驻马店由优变为良好,其它城市无变化。

6.地下水 2006年,全省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与上年相比,全省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18个省辖市中有16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开封、濮阳2个城市为较差。周口市由较差变为良好,郑州市由优变为良好,其它城市水质级别无变化。

7.水库 2006年,全省水库总体水质较好。监控的23座大中型水库中,洛阳故县水库水 质达到Ⅰ类标准;郑州尖岗水库、白沙水库,洛阳陆浑水库,平顶山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白龟山水库、石漫滩水库,安阳彰武水库,济源小浪底水库,三门峡 窄口水库,南阳鸭河口水库、丹江口水库,信阳南湾水库、泼河水库、鲇鱼山水库、五岳水库、石山口水库,驻马店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宋家场水库20座水库水 质达到Ⅱ类标准;三门峡水库、驻马店宿鸭湖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7.8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01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4.79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69.33万吨,比上年削减了3.8%。措施与行动

实行严格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加大对环保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的动态考核。省政府两次对省辖市政府环保目标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 核,并强化过程控制,主管省长两次致函18个省辖市市长,要求环保目标执行工作进展缓慢的市县限期整改,极大地促进了水污染防治工作。对出境断面连续两次 超标的省辖市,省环保局致函其市政府,并予以黄牌警告。

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省环保局研定并报省政府批准将沙颍河、卫河、蟒沁河、白河、惠济河、黑河六个流域 作为全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工作,对30家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关闭,对123家已经做到达标排放但排污总量仍然较大、排污浓度仍然较高、对河流水质影 响严重的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

继续加大对化肥、造纸、皮革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规范建设与治理设施完善,在治污工艺上从严把关,提高整体治污水平。

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截至2006年底,全省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93座,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444万吨。

加快全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3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式启动并投入试运行,318家废水排放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全省水环境监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组织开展了“亲近河流——沙颍河行动和卫河行动”等公众参与的环保公益活动,积极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 气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9%,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18个省辖市中,信阳、新乡、鹤壁、周口、商 丘、安阳、漯河、濮阳、焦作、三门峡、洛阳、郑州、南阳、济源、驻马店、开封16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为良;许昌、平顶山2个城市为轻污染。

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优良天数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良的城市增加5个,轻污染的城市减少5个,无中、重污染的城市。鹤壁、安阳、漯河、济源、焦作、开封6市空气质量由轻污染变为良,许昌由良变为轻污染。

2006年,全省降水平均pH值为6.22,酸雨平均发生率为1.4%,比上年减少1.9个百分点。出现酸雨的城市分别是洛阳、南 阳、济源,其中洛阳市酸雨发生率在20%以上。与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个数减少了1个,南阳、洛阳2市酸雨发生率分别减少15.9、6.7个百分点, 济源市酸雨发生率升高2.8个百分点。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6770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8.88万吨,比上年削减2.2%;烟尘排放量为79.6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6.39万吨。措施与行动 对全省所有燃煤电厂(包括已批在建电厂)分配二氧化硫绩效排放总量,同时排定了所有燃煤电厂的脱硫治理完成时间。2006年底,全省第一批17家电厂已全部如期完成脱硫工程建设任务。全省单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机组要求在2008年底前全部完成脱硫。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依法关闭违法企业。2006年,全省共关闭立窑水泥生产线219条、耐火材料倒焰窑企业186家,治理耐火材料企业700多家。

对新密、巩义耐火材料群区,新乡、南阳、许昌三个水泥群区,以及高速公路沿线两侧、风景名胜区周围等区域,组织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全省共有70个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建成自动监测系统,114家废气排放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全省环境空气监控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自动化。

加大烟尘控制区管理力度,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234个,面积2326.8平方公里,面积较上年增长5.5%。

声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为85.1%,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为85.8%,与上年相比,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提高3.9个百分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鹤壁级别为好,三门峡、新乡、南阳、济源、焦作、濮阳、信阳、驻马店、开封、安阳、平顶山、许昌、漯河、商丘、洛阳15个城市级别为较好,郑州、周口级别为轻度污染。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鹤壁、新乡、安阳、济源、郑州、洛阳、三门峡、驻马店、漯河、商丘、焦作、濮阳、许昌、开封、南阳15个城市级别为好,平顶山、信阳、周口3个城市级别为较好。

安阳、焦作2个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级别由轻度污染变为较好,鹤壁由较好变为好。开封、焦作、济源、濮阳4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由较好变为好,平顶山由好变为较好。

措施与行动

对全省工业固定源噪声污染进行了重点监控,建筑噪声污染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开展中、高考期间噪声控制与监督检查工作,全省环境宣教部门、环境执法部门联合各级新闻媒体,组织开展了“杜绝噪声污染保障考场安静”的集中宣传活动。

巩固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积极创建“安静小区”。全省已建成噪声达标区257个,面积1625.4平方公里。

固 体 废 物

状况

2006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463.62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5.2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268.15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704.49万吨,处置量1830.61万吨,排放量3.22万吨。

2006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165.7万吨,处理量为548.5万吨,处理率为47%。措施与行动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64%。

加快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省正在运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65座,其中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15座。

以危险废物管理为突破口,以防止“突发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为工作重点,强化对危险废物转移的监督,逐步实施对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 控。2006年,全省对符合条件的10家企业颁发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成功转移了8批危险废物。郑州、焦作率先开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为危险废物管 理打下良好基础。

狠抓固体废物进口管理。与郑州海关联合,打击违法进口固体废物,对两起进口废物进行调查处理,杜绝了“洋垃圾”入境河南。

组织开展对全省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专项检查。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建成郑州、洛阳、南阳和濮阳4个省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辐 射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辐射环境质量仍然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核技术应用、伴生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放射 性污染被控制在局部区域,未对环境产生影响;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运行,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退役的核工业781矿处于有效监控内,未发 生放射性矿物质扩散事件。

随着移动通信基站、高压输变电工程和广播电视发射塔等造成的空间电磁信号的增加,城市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整体有所提高,但总体仍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措施与行动

全面开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制度。2006年,全省共批准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单位373家。

加强对废旧闲置放射源的收贮力度。2006年,全省收缴、安全处置废旧放射源579枚,其中对重点流域、区域关停的 79条水泥生产线上的168枚废旧放射源收贮费用进行了减免,确保了全省辐射环境安全。截至2006年底,省放射性废物库累计收贮废旧放射源2277枚,全省废旧放射源的安全风险得到基本消除。

生 态 环 境

状况

2006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关于“三区”推进战略积极实施。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各种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农村环保工作全面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趋向好转,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 总体仍十分脆弱,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的生态破坏和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种植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加,面源污染防治 和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修复任务十分艰巨。

气候 2006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4℃,比常年偏高1.0℃,比上年偏高0.8℃,其中冬季气温略偏低,春、夏、秋季气温偏高。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 695.7毫米,比常年偏少5.1%,比上年偏少17.9%,其中冬季降水偏多,春、夏、秋季降水偏少,北中部的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年日照时数偏少,其中 春季日照偏多,冬、夏、秋季偏少。

森林 200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2.64%。全省林业用地456.41万公顷,有林地 270.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337亿立方米。全年完成营造林278.75万亩、县级以上通道绿化2741公里,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324万 亩,13个县(市、区)达到高级平原绿化标准。新建4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建森林公园92处。

自然保护区 2006年,原小秦岭禁猎禁伐区由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河南省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国家级10个,地方级22个,总面积达74.26万公顷。

风景名胜区 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0个,其中国家级9 个,省级21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4%。

耕地与施肥 全省耕地面积1.189亿亩,人均1.22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342亿 亩。全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06年,全省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相 抵,净增耕地2643.8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006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544万吨以上(折纯),居全国第一位,比上年增长5%。不合理施用化肥特别是氮磷肥,导致养分流失,地下水和地表水硝酸盐积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物种 2006年底,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12.2%;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20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0.4%;已定名的昆虫2000多种,占全国昆虫种类的66.7%。

湿地 全省湿地总面积110.87万公顷(含水稻田44.3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6%。已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4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5.38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2.89%。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湿地公园——平桥两河口省级湿地公园。

城市绿化 2006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593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503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79%,全省城市建成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422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3平方米。

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 2006年,鲁山、嵩县、方城等县完成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截至2006年底,全省被批准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20个,省级生态示范区2个。生态县(市)建设有新的进展,永城、义马、偃师三市生态市规划通过评审,并启动实施;济源等8个市、县编制了生态市、县建设规划。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2006年,西平县柏城镇、汝阳县城关镇、济源市下冶乡、固始县黎集镇、项城市高寺镇被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全省有150个村建成市级生态文明村。措施与行动

以开展全省煤炭、铝土矿资源开发秩序整顿与规范工作为契机,强化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监管,将整合后的矿山企业纳入依法监管轨道,继续组织开展矿山环保执法检查,使开工建设的矿山企业的环评执行率由不足20%提高到70%以上。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将生态示范区建设、环境优美小城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以及规模化养殖企业污染防治(简称“三创一 治”)列入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目标;我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省;实施50万农户沼气工程,全省有481家达到国家规定规 模的养殖场通过治理基本做到粪污水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整治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成效显著;启动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采取了大面积测土配方施肥行 动。

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省政府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和《河南省淮 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提请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新县连康山、灵宝小秦岭和西峡伏牛山三个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给予专项补助。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2006年,新建6个国家级、165个市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形成了包括11个国家级、14个省级、226个市县级监测站点在内的以候鸟为重点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

加大依法治林力度,组织开展了以“绿盾行动”为重点的五次严打专项行动,2006年全省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3万起,打击处理违 法犯罪人员1.6万人。印发了森林防火等四项应急预案,提高了应对突发林业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全省开展了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首批建成林业生态县9个。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4615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88亿株。

环 境 监 督 管 理

环境法制 2006年,全省地方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修订后的《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07年5月1日起实施。环境 执法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全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332起,省环保局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8起,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严格落实环境违法 企业“黑名单”和挂牌督办等各项制度,省环保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对8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实行了挂牌督办,将5家典型违法排污企业列入了环境违法企业“黑名 单”,并在主要新闻媒体公布其违法事实和查处意见,在强化全省环境执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环境监察 2006年,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共组织现场检查31万人次,查处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16000多起。加强对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建立了重点企业巡 查制度和环境应急事件处置机制。开展对全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工业园区以及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专项检查,查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环境违法企业121 家、工业园区内环境违法企业374家、违法建设项目568个。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六个流域、五个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合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力量,切实 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现场检查。省辖市以上12369环保热线共受理群众举报18564件,结案18451起,结案率99%。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6年,全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继续坚持严格环境准入,强化环评的调控功能,坚持做到积极支持先进的、坚决制止落后的、严格控制过热的、努力限制 排污量大的项目建设,坚持对建设项目实行“四不批、三严查”政策。全年全省共审批新、改、扩建项目9109个,其中核技术应用与电磁辐射建设项目277 个。积极推进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完成了对17项区域规划环评的评审。坚持严格环评审批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两手抓,全年全省竣工验 收建设项目2102个,其中省环保局组织验收项目95个。开展化工、石化类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共排查环境风险隐患项目887个,通过环境风险排查实施 搬迁项目4个,限期补做风险评价报告项目96个,限期完善风险防范措施项目45个。开展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的清理工作,对780个项目的环 评执行情况进行了清理,依法停建两批37个违法违规项目,使纳入清理范围项目的环评执行率明显提高。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建设项目现 场环境监察机制。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国务院下达我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为:到2010年底,全省二氧 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4%和10.8%。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完成国家与我省签订的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削减目 标,我省自我加压,制定了严于国家的总量削减目标: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7.4%和 15.6%,比国务院下达的指标分别高出3.4和4.8个百分点。为了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6年全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2006年2月和8 月,省政府分别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了《2006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以政府 责任目标的方式,分解到各省辖市。二是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也大幅度地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三是加大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 设,为主要污染物减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大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治理力度。

专栏

【重要会议】 2006年2月15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刘新民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2006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2006年2月20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上年全省8大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成效、做法和经验,安排部署2006年全省6个重点流域和5个重污染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006年3月22日-31日,省政府先后在新密、漯河、开封召开耐火材料、沙颍河黑河白河和惠济河卫河蟒沁河污染防治现场会,安排部署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06年4 月17日-18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 略位置,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上刘新民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做了《突出污染防治重点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的典型发言。

2006年6月9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对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批示和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动员部署全省的环保专项行动。

2006年6月19日-2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李成玉省长提出要“深刻认识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 大调整、深刻认识加强环境保护是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 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7月4日,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省环境保护的目 标和任务。2006年8月31日,省政府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明确指出“十一五”各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目标,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为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6年11月9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环保专项行动暨政府环保目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报2006年全省环保专项行动、重点 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政府环保目标任务落实进展情况,为切实做好最后阶段冲刺攻坚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环保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进行动员部署。

【政府环保责任目标】2006年底,省政府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司法厅、建设厅、农业厅、环保局、工商局、安监局、电监办等 有关部门,对各省辖市政府2006环保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验收,考核结果显示:18个省辖市政府较好地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2006环境保护 责任目标。其中,郑州、洛阳、鹤壁、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济源市政府为完成省政府环境保护目标优秀单位,其余各省辖市为完成省政府环境保护目 标先进单位。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省政府决定对沙颍河、卫河、蟒沁河、白河、惠济河、黑河6个重点流域,辉县、禹州无梁 镇、南阳蒲山镇水泥群区和巩义、新密耐火材料群区5个重点区域,以及高速公路沿线、国道两侧、风景名胜区周围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这项工作又被省委、省政府 列入向全省人民公开承诺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经过各有关方面的艰苦努力,以上重点流域区域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生产线)337家(条),限期治理或停 产治理重污染企业1096家。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上述流域区域的环境质量明显好转,6个重点流域化学需氧量平均达标率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9.6个百分 点,5个重点区域大气降尘浓度平均下降了52.4%。各地在认真落实省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本辖区的环境综合整 治重点,全年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和生产线798家(条),对1139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保护】 2006年,全省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省政府下达了《关于认真贯彻“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管理工作规定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06〕64号),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河南省“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监测方案和监测点位认定结果的函》(豫环函〔2006〕116号),使此项考核工作可操作性更强,更加科学、全面和客观。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 治定量考核,促进了全省环境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环境监管能力的提高。

2006年,全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新进展。郑州市创模工作已经通过环保总局的技术评估,准备迎接国家的验收;洛 阳、三门峡、许昌和登封4市的创模规划已经通过技术评审,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新乡和济源2市也相继提出了创模申请,正在编制创模规划。

【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精神,全省第一次污染源 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计划在2007年至2009年三年时间内,开展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普查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普查对象为全省境内 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目的是通过普查,掌握各类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建立更加科学的 环境统计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完善发布制度。

【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环发〔2006〕116号)要求,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 查工作时间为2006-2008年,调查监测范围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的全部陆地面积,调查主要内容分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 调查与对比分析、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水平调查与评估、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筛选、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等五个部分。目的是通过开展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 查与评价,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及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查明全省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为合理开发利用土 壤环境资源、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有效地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机构建设】2006年,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在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方面:全省统一规范了执法机构名称,省环境监理总站 更名为省环境监察总队,增加编制5名,各省辖市环境监理站均更名为环境监察支队,编制都有不同数量的增加。在辐射环境机构建设方面:省环保局增设了辐射环 境管理处,原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更名为省辐射环境安全技术中心,有15个省辖市新成立了辐射环境管理科或辐射环境管理站等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在固体废物 管理机构建设方面:省环保局新组建了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有4个省辖市环保局设立了专门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河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初步完成了科研机构改 革。

【环保科技】 2006年,全省共有12个项目获省环保局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清洁生产工作继续推进,2006年完成清洁生产 审核的重点排污企业共56家,其中省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4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家,为改善环境质量、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 作用。环保产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省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单位19家,共进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项目96项,运营项目中设施利用率、达标率 均达到100%,充分发挥了环保投资效益。

【环境宣传教育】 2006年,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突出环境保护新闻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为推进全省环保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 氛围。“中原环保世纪行”围绕“关注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群众饮用水安全”主题,由14位省级领导率队,先后组织策划了50余次采访报道活动,在省级媒体发 表各类稿件700余篇(条),弘扬先进,鞭挞环境违法行为,促使大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围绕国家和省第六次环保大会召开,邀请人民日报、中央电 视台等中央十大主流媒体集中宣传我省环保工作成就,全面展示河南环境新面貌;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及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保障 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办好《中州环境》,开办《环保聚焦》电视栏目,建立专业环保宣传阵地;举办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携手共铸“环保警世钟”、“亲近河流”、“河南省环保公益书画展”等公众参与的环保公益活动;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截至2006年底,全省创建“绿色学校”国家级 28所、省级214所、市级856所,“绿色社区”国家级5个、省级60个、市级155个,省级“绿色企业”37个;我省王国平、宋克明荣获2006 “地球奖”。

【环境污染事故】2006年,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7起,其中水污染事故 4起,大气污染事故3起,直接经济损失109.7万元。【环境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 2006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5975件,处理率达到99.3%;接待群众来访2697批4681人次,处理率99.1%。其中,省环保局 共受理群众来信216件,接待群众来访79批152人次,处理率100%。各级环保部门共办理人大建议311件、政协提案469件,办结率100%。其 中,省环保局共办理人大建议18件、政协提案22件,代表、委员满意率100%。

【环保系统行风建设】 2006年,全省环保系统按照落实一个目标(进位、保先、争优)、建立两个机制(政风行风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三项制度(排污收费明白卡制度、举报处理限时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开展四项活动(局长接待日活动、百家企业走访活动、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和政风行风督察活动)的要求,积极开展政风行 风评议活动,进一步加大了行风建设工作力度。全省环保系统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清理积案兑现承诺”专项检查活动,促进解 决了一批群众长期反映而没有解决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加强行政服务大厅建设,网上服务正式开通,“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基本形成。但是,全 省环保系统行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个别基层环保部门不作为的情况还时有发生,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要继续加大行风建设力度。

【精神文明建设】2006年,全省环保系统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以“内抓管理,外树形像”为主题,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 业等活动,大力加强环保队伍思想作风建设、能力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全省环保系统共有各级文明单位194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38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个(三门峡市环保局),市级文明系统1个,市级文明标兵单位8个,市级双文明单位2个。省环保局蝉联省级文明单位。

下载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4年度洛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4年度洛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号 背景 来源: 洛阳日报 2005-06-06 07:27 收藏 电邮 打印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LYD 到 106583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712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洛阳......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

    2009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9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现公布《2009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深圳......

    2013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3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一)环境质量概况 2013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

    2001年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1年,我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与经济“双赢”原则,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污染和生......

    2007年龙岩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7年龙岩市环境状况公报 发布时间:2008-6-3 11:25:23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现将我市2007年度环境状况公告如下: 一.综述 2007年,龙岩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

    2010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本站推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10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2010年 长江南京段水质主要污染物年......

    2015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 述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工作任务,谋划“十三五”工作思路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