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浅谈教师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其核心任务就是文化底蕴的传承和人格力量的塑造。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一份职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工作者,先教育而后工作,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毫不夸张地说,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的命运。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不断前进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读书,只有不间断地读书、学习,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才能紧跟时代发展而不被淘汰,进而促进教师人生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
然而也有部分老师认为,知识就是那么些知识,概念还就是那些概念,我已经上了十几年几十年课,教出去不知道多少学生,也没见别人说过不行,哪里还用得着像学生一样读书学习。
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所提倡的教师学习,不是针对教材内容本身,正如前面所说,多少年来教材知识本身变化并不大,在这方面基本可以“吃老本”,这里所说的教师学习,所针对的是教学手段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相较于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和一位老师一说一节的教学模式,现如今的课堂教学无疑要复杂得多。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如果不会操作多媒体,如果不能适应新理念、新方法,如果不能紧跟时代进步去转化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怎么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一职,又谈何培养合格的人才。而适应这种变化,跟上这个潮流的唯一手段就是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
读书不仅是教师自身进步的内在需要,更是个人气质的外在延伸。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进步,才能够不断地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从而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个人内在素养和外在气质,使之更加符合教师职业的规范和要求。
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一是要读好读透教材相关书籍,领会教材意义,准确把握教材内涵,更好地把教材内容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二是要阅读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书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交流平台的建立,教师也不断向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多种身份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闭门造车显然已完全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并把这种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情感。
只有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
第二篇: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活动的精神内涵
三、要达到的目标: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觉性坚定性有新增强;二是推进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有新提高;三是服务创新创业、促进科学发展;四是拒绝理由、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作风有新改进;五是应对风险挑战、推进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有新业绩。
四、并提出“五种理念”,即:零停留理念,要求工作人员办理公文、处理事务要马上办,办得好;当日事当日毕理念,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对工作来个回头看,要做到手里的活不过夜,所有事情今日毕;协作无间隙理念,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工作无盲区理念,无论承办任何工作,都要盯住、盯紧、一盯到底,全程负责,做到谋划早、考虑全、安排细。岗位无差错理念,坚决杜绝忙中出错,不因事小而疏忽大意,不因事多而出现纰漏,整体工作的准确以每个办理环节、每个岗位的准确来保证。活动中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努力在“两转变、一完善”上真正见到实效,即:促进机关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一些干部的思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完善机关各项工作制度,靠制度管人管事。
我们这个集体是讲政治、顾大乡、能打硬仗的。同志们努力工作,默默奉献,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但是,在极少数干部中,确实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缺乏宗旨意识,缺失民本思想和责任;有的不讲标准效率不高、得过且过,有的光有“唱功”没有“做功”,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讲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没有真招,有的无视工作纪律,竟然在上班时间擅离职守、聊天、打游戏等。我们开展“三个建设年”暨“四帮四促”活动,就是要切实纠正工作中的这些不良作风,要努力做到“五个转变”,树立“五种理念”。即:由观念落后,不思进取,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转变;由工作飘浮,得过且过,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转变;由自由散漫,纪律松驰,向自觉律己,遵守制度转变;由本领不强、不讲标准,向注重学习,提高能力转变;由不尽其责、缺乏主动,向尽职尽责,勇挑重担转变
第一,讲严谨求实,就是要狠抓落实。我认为,对办公室工作,什么叫质量?落实就是质量;什么叫效率?迅速落实就是效率。办公室把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自身工作中,这就是办公室讲政治、有觉悟的根本体现,工作质量和效率就有了根本前提和基础。办公室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等歪风邪气,这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改进作风两个“八条规定”的主要内容,也是办公室工作抓落实、保质量、提效率的有效措施。我们切不能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这些表面文章上。如果我们以深入、全面、过细、认真的态度去求实,抓落实,办公室工作就能够出质量、出效率。
第二,靠制度,就是要以制度化、规范化来保障(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各级党委政府办公厅室努力适应新的标准和要求,逐步规范政务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仍然还存在明显不适应的问题。
在现代经济和社会高效运转,领导决策活动快节奏,经济市场化、行政法制化的条件下,各级办公室的工作必须以严格科学的制度规范来管人、管事,以好的制度出质量、出效率。一是实施全厅、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的培训工程;二是坚持公文季度审读、错情周报和优秀公文交流制度;三是实行公文业务讲评和考核制度;四是严格实行每日公文“533”审核把关制度;五是坚持退文制度,就是对不合规范要求的请示、报告等,文电室、业务处两道把关坚决退回。通过建立制度和执行制度,办公厅公文及其他文秘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在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相关的文章。
第三,靠知识,就是要以强化干部的业务素质来促进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这就要不断加强学习。要在学好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特别是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文秘知识等,更新知识结构,大力提高适应现代办公室工作的各项基本能力,使办公室干部成为既是“头脑型”、“智囊型”,又是实干型、操作型的复合型人才。有的同志办文办会办事经常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功底不扎实,“底子薄弱”,知识老化。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往无前的新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我们只有勤奋学习,增加知识,才能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全面提高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三个作用”,搞好“三个服务
“磨脑水(髓),喝墨水,流汗水,没油水”。应当说,这是对办公室工作辛苦和清苦的写照;也应当说,这是对办公室干部辛勤工作、清正廉洁的赞扬。脑水墨水汗水流在一起就是脑勤、手勤、腿勤,再加上“没有油水”,
第三篇: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这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的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要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到这种平凡的工作上,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和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等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协和的亲切感。因为我们的工作,使无知的顽童变成了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所以,我们也会感到很欣慰。
二、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腔热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作到的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三、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鼓舞和期望。作为教师,应从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就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多下工夫;有特长的学生,就帮助他们选好目标,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专长,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四、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应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而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
总之,我们应做到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正为范,塑造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只有把“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第四篇:浅谈教师下水作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浅谈教师下水作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老师经常动动笔就是我们说到的下水作文,按照老先生的说法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经常下水写点文章,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作文方面的进步。但笔者在最近浏览的网页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和叶老先生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下水作文不仅给老师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学负担,而且不符合现在教育理念中提出来的创新教育,认为老师的下水作文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很容易跟着老师写成一个模式、一个调子、一种思想。更有甚者还认为教师下水作文写得太好了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让学生不敢写作;或者说害怕教师写的不如学生,招来学生的嗤笑。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我认为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写作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上述同行的观点有失偏颇,过分夸大了下水作文的负面作用,没有看到教师下水和学生共同写作在作文教学中的很多好处,而是一味的强调下水作文的种种不利之处。笔者认为,持上述观点的同行首先是把下水写作当作了一种负担不是一种享受而不愿意写作,其次没有认识到下水作文并不是一个模式而只是一种引导,第三就是没有看到老师和学生一起写作可能拉近的师生心灵的距离,第四就是没有考虑好教师应该在什么样的时机出示下水作文,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教师本身害怕在学生面前写作,担心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如学生而招来学生的嗤笑……笔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很长时间的思考,也尝试着下水和学生一起写作,觉得下水作文的好处是远远多于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认为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下水和学生一起写作不仅有必要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下面把我的思考以及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点经验拿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下水写作不是负担而是享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把下水写作当作一种负担。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你就一定要面对作文教学,语文老师会写作就像美术老师会画画,音乐老师会唱歌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美术老师需要画画给学生看,音乐老师需要唱歌给学生听,那么语文老师怎么可以不经常写点文章给学生看呢?
其实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多写“下水作文”,带学生过河,并适时适度地展示给学生听、给学生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到“美文” 的“刺激力”,心灵感动、产生共鸣,从而喜爱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老师的下水作文在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老师本身也会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今年我带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有一篇文言文叫《童趣》,学习了这篇文言文后我要求学生也写一篇反映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之后我才发现大多数的孩子所描述童年生活是多么的无趣,除了极少数学生的文章写得比较生动之外,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停留在简单叙事上,而且叙述的大多数事情也没有多少趣味性,算不上趣事。看着他们的作文,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童年,和现在的孩子们相比,我们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是非常贫乏的,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机、甚至连录音机、收音机都没有,就算有几本小人书也是哥哥姐姐们翻烂了的,但每次回忆起童年生活觉得充满了乐趣。我从小长大的那所大房子住着十几户人家,门口就是一条小溪,我的童年生活大多与这条小溪有关,在溪里捉鱼摸虾、在溪里洗我的长头发、在溪里为我的婆婆洗那长长的裹脚布、在溪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在上作文评讲课之前我也下水写了一篇叫《童年忆趣》的文章,并在点评了学生的作文、讲解了学生本次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朗读了我的这篇下水作文,特别当我读到在夏天的时候在溪水里洗我的长头发、为我婆婆洗那长长的裹脚布、夏天的晚上在溪里乘凉的时候男孩子的恶作剧、我的童年伙伴为了要抄我的作业而哭着要和我同桌等情节的时候,学生都笑的非常开心,当我读完我的文章时学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朗读完我的下水作文,我还让学生进行点评,让他们说说我的文章中哪些地方他们比较喜欢应该学习,哪些地方是他们认为写的不够好的地方,七年级的孩子比较单纯,都能大胆的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说出来,当然在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 的这篇文章写的不够生动有趣,老师在这个时候再给他们讲解如何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到文章中去,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了。
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来写这样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我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写作的过程中童年生活的那一幕幕就好像放电影一样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不能把下水写作当作一种负担而应该是享受,享受创作过程中的给自己的精神带来的那份愉悦,享受和学生共同写作的那种快感,更享受学生在听到你的精彩作文后的的那份由衷的赞许。
二、下水作文不是模式而是引导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总以为下水作文就应该是一种范文,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一个典范,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创作的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写作模式进行写作,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如果每次的作文老师都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一种不变的思想,那么学生的思维真的会受到束缚,学生的个性会得不到张扬,教师的下水作文也就失去了他本来应该有的意义。我认为下水作文应该是黑夜里的指路明灯,应该是大海上航船的指南针,应该是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为学生指引写作的方向,告诉学生怎样写作才是正确的方向。至于学生在创作过程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没有经历过学生永远不可能明白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不要担心学生会犯错误,只有知道了学生的错误点在哪里,老师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给学生以指导;也不要害怕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弯路,就像人生之路一样,走那些过于平坦的大路学生是很难发现那些乡间小道边小野花的美丽的!
七年级学生作文训练的重点应该是在小学写记叙文的的基础上把记叙文写得更完整、更生动、更精彩。小学生大多比较习惯写命题作文,对话题作文不是很了解,开学后第三周我布置学生以“惊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写记叙文的题目,但在学生写作之前我没有做任何的指导,我想知道学生能不能理解“话题” 这两个字,看他们如何理解这个作文题目,看看学生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来。
作文收上来之后果然不出我所料,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话题”二字的含义,除了极少数同学没有用“惊喜”作为本次作文的标题之外,大多数都是用“惊喜”作为本次作文的标题。这就暴露了学生不懂得什么 叫话题作文的问题,在评讲本次的作文的时候我就重点给学生讲了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另外在学生的这次作文中我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选取的材料都是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收到礼物或者是在家人的生日时给家人送礼物,但大多停留在送礼物的过程的叙述上,并没有写出那份礼物带给自己或者家人的那份惊喜的感觉,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很欠缺,而且不懂得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所以文章很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感觉。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也下水写了一篇题为《那份特殊的礼物》的文章,我也和学生一样选取了我41岁生日到来的时候我儿子送给我一份生日礼物这件事情来写。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我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儿子是如何的木讷不爱说话,从来没有说过什么让我感到温暖的知心话,也从来没有在我的生日的时候给我送过生日礼物,然后才在后半部分写到远在北京读书的儿子在我41岁生日到来的时候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回忆了我为他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对我这么多年对他的养育和教育表示感谢,一向看似木讷的儿子在信中还委托他的爸爸在他不在家的日子里好好照顾我……在文章的结尾我把自己读这封信的时候心中的那份惊喜,那份激动再现在学生面前,在作文评讲课上听完我的下水作文,很多学生都感动的流泪了。读完文章,我再适时告诉学生我为什么在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儿子一直以来的木讷和不爱说话,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年来儿子从来没有给我送过生日礼物,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目的是为了渲染最后那份“惊喜”的感觉,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铺垫后面的那封信就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惊喜。让学生再去思考自己的作文是否写出了这种效果,以后碰见这样的作文题目该如何安排材料,如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来进行创作。
这次学生写作的效果虽然不是很好,在学生作文中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我想通过老师的下水导引,通过老师的精心讲解,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这次的下水作文我并没有给学生什么模式,我是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让他们大胆的尝试着去写作,让学生的问题充分的暴露出来,然后也写了一个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过生日”,学生从我的下水作文中学习的不是作文的某种模式,而是一种方法,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三、下水作文不是屏障而是桥梁
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有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写作文很难,当老师说“作文不难”时,他们很希望老师写出示范文,得到写作上的引导,当然学生私下里也很想知道老师的写作水平到底怎么样,“下水作文”无疑是最好的解答。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一味的作为一个旁观者,站在一边看着学生写作而从来不尝试着和学生一起写作,那就好像一个游泳教练老是站在岸上指导学习游泳的人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就是不下水去做一次示范动作一样,在学生心目中会认为你根本不会写作,你的所有说教都缺乏说服力,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的心中就会树立起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不仅会影响学生写作的热情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热情。相反,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经常下水写作,和学生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那么这种心灵上的碰撞和契合,就像桥梁一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可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
“作文如做人”,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要传达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方法,还有做人的原则和精神品质、世界观等方面的信息。在老师下水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老师积极进取的一面,会看到老师有钻研精神的一面,也会看到老师一丝不苟的一面……老师身上这种优良的品质和人格的魅力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也学会做人。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一定会让学生从心底里由衷的敬佩,这份敬佩会让学生不仅喜欢这个老师,也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课程。
记得去年在学校里上一节公开课的时候,我选择的是作文指导课,内容是《我们的初中生活》。课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先把我自己20多年前初中时候的照片翻拍下来,然后把学生三年来集体活动的照片收集起来,最后以这些照片为主设计制作了一个课件,课前我还写了一篇下水作文,题目叫做《给初中老师的一封信》。记得当时的课堂环节是这样的,我先用我初中时候的照片给学生讲述我的初中生活中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然后再通过照片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初中三年的点滴生活、难忘片段,学生大脑中的素材通过照片的引导丰富了起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学生以“我的初中生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在学生习作之前先朗读了我的下水作文《给初中老师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我回忆了我的初中老师们对我学习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向我的初中老师们表达了这20多年来的思念和感谢,记得的当时听课的老师下来后告诉我说,他们听着我的下水作文都要流泪啦,学生也受到了感染。我下水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感恩三年来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珍惜生活给他们的这份难得的师生缘、同学情……用我的这份真情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我想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
四、下水作文不可超前而应同步
有老师担心下水作文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再出色的老师恐怕也写不出各种风格的文章,如果班上的几十个学生都模仿同一种风格,也许考场上可以得到一个不算太低的分数,但却不能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来,这就要求老师的“下水”时间一定要恰到好处。
笔者也曾在多年前教小学生作文的时候做过一些尝试,每次学生写作之前我都将下水作文安排在学生作文之前,因为我担心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不会写作,所以每次作文课我都会把早已写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完全照着老师的样子把作文给画了出来,没有一篇文章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很多地方甚至一字不差,这样的下水作文真的成了束缚学生的思维的枷锁,没有起到引领导航的作用。
有的老师认为可以先批改完学生习作,对其中的优点缺点了如指掌后老师再“下水”,写出的文章会更有针对性,利用“下水”文讲评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到底什么时间下水写作最好呢?当然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场习作。这样的好处有:
一、强烈的真实感。当着学生的面写作,一种真实的示范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深刻的平等感。教师的这种心态、这种意向,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课堂信号:你写我也写。大家一起参与、一起构思、一起摆弄文字、一起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这无疑是一种课堂民主文化的生动体现。
三、宝贵的生成感。教师现场写作,灵感、思路、技法、困惑等,都是动态生成的,这是作文指导最可宝贵的资源。我的经验可资学生借鉴,我的教训可让 学生吸取。这样的甘苦得失,对于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时效性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现在初中生的大多数作文都是要求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写出来的,因为周末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思考和收集资料的时间,课堂作文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这样的方法虽然好但不一定可行,笔者认为一学期可以尝试和学生课堂同时写作一到两次,其余时间该选择什么时候下水,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古语说“文无定法”那教师下水作文的时间也一样没有一定的说法。教师下水作文时间的确定要根据作文内容的不同、作文要求的不同来确定。
曾经有一位高中校长在高考结束之后,让学校里的十几位语文老师下水写作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很多老师在那里写作的时候煞费苦心,过后这些老师都感叹学生写作不容易啊。这位校长在进行这样一项工作的时候并不是想评价老师作文的优劣,而是希望借这样的体验式活动能促进教师换位思考,想想学生的难处,从中查找教学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将下水作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我想这位校长正是因为看到了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愿下水写作这一现象,才组织了这样的一次体验活动,目的在于提醒老师们不要让手中的笔太生疏了,不能让我们的大脑生锈了……
虽然现在的孩子们摄取的信息量比较多,但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老师不愿意上作文课的现象很普遍,就算有作文课也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的起到指导作用。刘国正先生曾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其实不必担心因为自己的作品写得不如学生而招来嗤笑,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我们不是那些大文豪大作家,学生绝对不会用那种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提高,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知识文化积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自己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第五篇:IT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范文模版)
IT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布时间: 2005-12-2 16:32:31
按照正常的流程,企业要搞信息化建设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工作:管理咨询、IT规划和信息化建设,我们称为信息化建设的三部曲,IT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周期长,投资大,不确定性强,只有进行IT规划才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可以把IT规划比作大厦的地基,IT规划就是“企业信息化”这座大厦的基础,没有IT规划,企业信息化大厦就像建立在沙滩上,后果可想而知。
企业如果不进行IT规划,将会产生以下一些不良后果:
(1)遗留系统繁多,信息孤岛林立,信息共享困难
(2)系统集成工作量大,导致反复投资
(3)系统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大
(4)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率高,投资回报率低
(5)系统不适应新的业务而停滞不用,造成浪费
(6)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可能导致失败
我们再看一下不同程度IT规划的结果:
(1)好的规划+好的开发=优秀的系统
(2)好的规划+差的开发=好的系统
(3)差的规划+好的开发=差的系统
(4)差的规划+差的开发=混乱的系统
(5)没有规划+好的开发=可用但难以共享的系统
(6)没有规划+差的开发=不可用的系统
从以上的结论可以看出企业进行IT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从客观方面解决以上问题,同时它还可以解决主观方面的问题:通过IT规划来推动企业员工达成共识。
我们都知道,“信息化其实和企业管理的其他问题一样,一个达成共识的、没有很多创新的方案,远远好于一个有很多创新、但迟迟不能达成共识,也迟迟不能落实贯彻的方案”。反对信息化的情况大概有这样几种:(1)谨慎论者,相信信息化建设高失败率的说法,主张谨慎从事;(2)时机论者,认为信息化从长远说要做,但目前业务发展时间紧,信息化底子差,时机不成熟;(3)怀疑论者,认为信息化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反而劳民伤财;(4)其他,担心信息化将打破现有管理格局分配,担心由其他部门负责信息化工作来唱主旋律,不利于自己的业绩突出,等等。
可以发现,这些声音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出现往往是很常见的,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其中大多是由于沟通不足、认识不够、观念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关键成功因素、重点应用领域等等没有达成共识。
事实上,板子不能只打在那些反对者身上。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问题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甚至可用“一团麻”来形容:战略是否明晰、流程是否理顺、组织架构的敏感、信息孤岛的当前情况、应用人员的态度/素质、技术选用的评价标准等等,如何把这些方方面面协调一致,这就是“IT规划”将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按照IT规划方法论,逐步理清企业管理提升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客观分析当前所处的位置,理智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策略、明确原则、给出路线,再明确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时序关系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同时,自始至终贯穿的,有变革管理,有对同行业、不同行业的标杆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学习和借鉴。这个过程,关键是一个不断采集意见、论证探讨的过程,主旋律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