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会计风险现状分析
意义:中南林业科技人学硕丨: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研究与实证分析.风险总量的约束,减少经济资本占用,从而在满足外部监管最低资本充足率的前
提下,节约资本成本,释放出更多的经济资本,通过资本节约、资源集约式发展
提升银行价值创造能力。
夯实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银行内控管理的合规性,提高资产质量。一般情况下,操作风险引致的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
失和极端损失。相应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措施需要针对不同的损失
类型进行预防和弥补。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可以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业务防范、化解风险,减少或避免风险损失,最终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整体目标的实现。
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柜面操作的工作效
率。首先,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营造安全稳定的运营环境,可以使
员工集中精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明确
会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使会计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最终提
高工作效率。
加大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节约经济资本、提高
投入产出。通过持续监督与纠正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实现对风险总量的约束,释放更高的经济资本,通过资本节约、资源集约式发展创造价值。一是降低银行 的违规成本及管理成本,有效规避监管处罚以及重大财务损失;二是降低管理粗
放与管理过度并存而导致的资本斩影与成本增加,从而减少拨备计提,增加银行
价值。传统的以经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目标体系往往通过盲目地扩张忽视了资本
约束与风险管控,使银行积累了大量未被覆盖的风险,形成隐患。通过有效的操
作风险管理,加强对风险管理流程的内控监督以及对部门人员的精致评价,持续
监测与纠正实施过程中的偏差,有效控制风险的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实现对
1、理论意义: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成分,如何有效实施会计内部控制是
保障银行业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目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发展已较为成熟,而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建设还处在不断探索、完善阶段,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 部控制建设的研究,丰富了内部控制的理论领域。
2、实践意义:近些年我国金融类案件频繁爆发,究其原因之一源于会计内部控制
不到位。论文以烟台银行巨额汇票贴现案为例,从内部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建设中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有 助于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关注一直集中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上,对操作
风险的关注较低,相应的操作风险历史数据收集起来较为困难,加上在信息披露
方面普遍较低,很多有价值的案件无法从公JT?渠道获得,而给我们的研究人员研
究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国内研究学者也从其他渠道收集了相关统计数据:2004
年,苏州大学张新扬收集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共174例,均来源于媒体的
报道以及法律案件,这为我国的操作风险事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通过对这
174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涉及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的案例占到了
95.25%[“],这也说明我国现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主要发生在会计业务部门。
从损失事件类型来看(图3.1),损失事件主要集中在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占比分别为56.3%、19.6%左右。内部欺诈造成的金额损失达到2/3。国际活跃银
行其损失事件体现在外部欺诈,占比42.39%;执行、交割以及流程管理占比
35.07%,而内部欺诈占比只有3.31%,损失金额占比7.23%[56]。因此,国内银行
操作风险的成因与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我国商业银
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还不够严格。这在中国信用体 系尚不充善的情况下,也颇具中国特色。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案件频发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各项改革的进程。如 2005 年 1 月 25 日,中国银行爆出惊天大案——黑龙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分理处主任高山携至少 6 亿元人民币潜逃境外!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高山为何能够在出逃前将数亿元资金轻松转 出?如在最后的作案时间里,他竟然能够轻松地在大庆农行支取现金 1500 万元!高山作 案手段并不高明,为何屡屡得手并且作案时间长达3年之久?在总结此案教训时,银监会 特别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将加强会计风险及内控管理列为风险管理的重心。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的高负债、高风险的企业。每一笔经营业务的运作,无不 需要通过会计最终实现。因而会计部位必然成了银行经营活动的高风险区域。尤其是基层 行处的会计部位,近年来更是案件频发,涉案金额、涉案人员数量急剧上升。据某市国有 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内部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4 年间,该行共发生案件 15 起,其中会 计案件10起,占比66.7% ,涉案金额占比更高达88.6%。因此,如何对会计风险进行分解、规避与防范,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乃至总行行长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可见,研究 国有银行二级分行如何加强会计系统的风险防范,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水平与 盈利能力,以迎接2006年金融业全面开放后与外资银行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2 年 2 月 2 日发生了震惊业界的金融案件。烟台银行胜利路支行行长刘维宁,自 2011 年 4 月到 2012 年 1 月,将该行的库存承兑汇票分多次取走进行帐外贴现,总数高 达 276 笔,总金额高达 4.36 亿元人民币。
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烟台银行胜利路支行 业绩发展一直较落后,且近两年呈现急速下滑趋势,存款增长几乎停滞。鉴于持续性经 营不善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于是总行实行末位淘汰制,刘伟宁被迫进行支行行长工作 交接。在对其此前经手所有款项重新进行审核时,发现巨额资金去向不明。
同时,有关部门发现刘维宁并非烟台银行票据贴现账外经营的第一人。在 2004 年
至 2006 年间,前烟台银行烟台山支行张群利曾分别给不同公司放款 5000-8000 万元等 不等,总计高达 5 亿元,进行票据贴现账外经营,在票据承兑贴现后收回账外利息 5000 多万元不入账。
国内部分研究人员从其他一些渠道取得了部分统计数据,如苏州大
学张新扬(2004)从法院案例和媒体公开报道收集了174个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 风险案例,为我们的操作风险研究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张新扬所搜集的案例进 行分析,发现这174个案例中,有164个与商业银行的会计运营有关,占比达
到94.25%。因此张新扬的统计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 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表4一1)。
从表4一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案例中内部欺诈行为 占比非常高,达到了56.3%,是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外部 欺诈也占到了很高的比例,达到了16.1%,这反映出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 善。
近年来,国内关于银行业的重大案件层出不穷,从2001年我国审计报告
揭露的“金融机构利用票据市场管理漏洞将大量商业银行资金投向股市”,到 2002年的“房地产开发商虚假按揭骗取银行资金”,再到2003年的“内外勾 结骗取银行资金”,2004年的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支行姚康达7141万个人住 房贷款案,交通银行2.21亿元不良贷款核销案,2005年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 街支行涉及10亿元票据诈骗的“高山案件”,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 元存款蒸发案等,这些案件造成的损失之大、影响之恶劣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对于银行会计部位的风险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 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外资银行的业务限制正逐步放开,银行业 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刚刚过去的金融海啸造成的重创,银行潜在的风险己经 不容小觑,而我国商业银行因其自身制度和监管模式尚不完善,更容易遭受 风险的挑战
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经济案件其数字是历年来少有的,涉及
金额也是触目`惊心的。这些案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监督 管理与会计控制的弱化,由此导致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
2000年,国家审计署在对中国农业银行总行、9个省级分行、97个地市, 级分行及其526个县级支行的1999年度资产负债及损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 发现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33起,涉案金额达143.8亿元。2001年,审计署 审计中国银行总行、省级分行及其分支机构,查出大案要案22起,涉案人员 35人,涉案金额27亿元。2002年,审计署对中国建设银行20个一级分行和 直属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2000多个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共查出涉嫌 经济犯罪案件线索51起,涉案人员74人,涉案金额22.74亿元。2003年审 计署披露在对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及其分行审计中发现各类案件线索30起,涉 案金额69亿元。2004年的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支行姚康达7141万个人住房 贷款案,交通银行2.21亿元不、良贷款核销案,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 元存款蒸发案,2005年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高山案件”10亿元票据 诈骗。银监会将该案定性为“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情节十分恶劣,损失比较 严重,暴露出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松弛、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处罚不严 等诸多问题”。
2008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金融机构,揭露和查处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 罪线索20件,涉案金额大体在60亿左右,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 银行这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大概占了一半。
以上这些案件充分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控 制等方面的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案件造成的损失之大、影响之恶劣更是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会计部位的风险防控理应受到广泛的关注。
1.1 研究背景
从20世纪末开始,西方和亚洲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开始不断向着综合性功能的银行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国际领域对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石,商业银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一种金融企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金融需求的也在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发展和进步以满足社会民众多样化的需求,如今商业银行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主体,是金融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加快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的进程,再加上中国不断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在社会中融资、信用中介等作用越发突出,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的影响力。同时银行会计是银行的基础性工作,银行会计及会计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呈多样性、多层次、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银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中也日益突出,金融案件层出不穷,案件性质各不相同,但是究其原因大部分还是与银行的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不强、会计监督不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加强银行会计风险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因此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金融需求的也在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发展和进步以满足社会民众多样化的需求,如今商业银行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主体,是金融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呈多样性、多层次、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银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中也日益突出,金融案件层出不穷,因为银行的每一笔业务都必须通过银行会计来处理,因此银行会计成为银行的高风险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案件的发生频率已经影响到了银行业的改革。例如在2005年1月25日,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河松街支行分理处高山携高达6亿元人民币潜逃;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发生上海外高桥支行姚康达7141万个人住房贷款不良核销案;2015年2月22日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分行发生3.2亿元存款无故蒸发案。而且根据各类调查,均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面临的现状较为严峻。据某市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调查,在1994—2004 年间,该行发生案件总数就有15起,其中会计案件就有10起,在其的比重已占到66.7% ;2001年,审计署对中国银行及其全国范围的分支行进行审计调查,在此调查中查出22起大案要案,有35人涉案人员,涉案金额多达27亿元;2008年国家审计署通过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审计,揭露了我国金融机构重大违法违规并且找出及其有价值的的经济犯罪线索多达20件,涉案金额总额高达60亿人民币。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占据比重较大。通过以上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会计结算、会计监督等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由此给银行的带来的损失,都让我们不得不关注银行会计风险这个问题,为银行加强会计风险的防范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案件频发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各项改革的进程。如 2005 年 1 月 25 日,中国银行爆出惊天大案——黑龙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分理处主任高山携至少 6 亿元人民币潜逃境外!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高山为何能够在出逃前将数亿元资金轻松转 出?如在最后的作案时间里,他竟然能够轻松地在大庆农行支取现金 1500 万元!高山作 案手段并不高明,为何屡屡得手并且作案时间长达3年之久?在总结此案教训时,银监会 特别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将加强会计风险及内控管理列为风险管理的重心。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的高负债、高风险的企业。每一笔经营业务的运作,无不 需要通过会计最终实现。因而会计部位必然成了银行经营活动的高风险区域。尤其是基层 行处的会计部位,近年来更是案件频发,涉案金额、涉案人员数量急剧上升。据某市国有 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内部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4 年间,该行共发生案件 15 起,其中会 计案件10起,占比66.7% ,涉案金额占比更高达88.6%。因此,如何对会计风险进行分解、规避与防范,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乃至总行行长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可见,研究 国有银行二级分行如何加强会计系统的风险防范,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水平与 盈利能力,以迎接2006年金融业全面开放后与外资银行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00年,国家审计署在对中国农业银行总行、9个省级分行、97个地市, 级分行及其526个县级支行的1999年度资产负债及损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 发现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33起,涉案金额达143.8亿元。2001年,审计署 审计中国银行总行、省级分行及其分支机构,查出大案要案22起,涉案人员 35人,涉案金额27亿元。2002年,审计署对中国建设银行20个一级分行和 直属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2000多个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共查出涉嫌 经济犯罪案件线索51起,涉案人员74人,涉案金额22.74亿元。2003年审 计署披露在对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及其分行审计中发现各类案件线索30起,涉 案金额69亿元。2004年的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支行姚康达7141万个人住房 贷款案,交通银行2.21亿元不、良贷款核销案,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 元存款蒸发案,2005年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高山案件”10亿元票据 诈骗。银监会将该案定性为“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情节十分恶劣,损失比较 严重,暴露出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松弛、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处罚不严 等诸多问题”。
2008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金融机构,揭露和查处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 罪线索20件,涉案金额大体在60亿左右,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 银行这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大概占了一半。
以上这些案件充分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控 制等方面的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案件造成的损失之大、影响之恶劣更是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会计部位的风险防控理应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二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管理现状
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以承担风险、管理风险来盈利的。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的体系。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限制了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方面的作用,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首先,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风险是一触即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经营的规模,看重短期目标,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碍脚石。
其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架还不完善。我国很多商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各银行设臵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不能尽其所能,风险管理系统仅在某个业务部门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它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管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首先是要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对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却不是这样操作的。以信贷为例,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信贷部经理首先会调查客户,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信贷经理认可后,收集的资料会送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和控制风险,并将研究后的资料返还给信贷部,由信贷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里只有审查和审批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的程序看,只有识别风险和评定风险两个步骤,它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察。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评估风险、量化风险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简单。风险被识别后,接着就是要量化风险,以便制定应对风险的计划。我国商业银行量化风险的技术还停留在风险量化的最初阶段,而关键的一些参数和计量模型,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还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还是制度与资金计划层面的,比如资产负债指标、头寸管理等。
第四,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
第五,我国的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是企业战略中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中是风险管理重要方面之一。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能否把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决定
了企业是否能进行成功的风险管理。如果银行的员工都没有意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这种疲软的风险文化会像管理风险妥协,而这也许是致命的。
2010年,中小商业银行将特色化、差异化作为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培养国际化竞争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步伐,审慎拓展业务范围,目前已形成一批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样板。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竞争性、高度重视目标市场的互补性、客观评价自身经验的可复制性和风险管控的可行性,审 慎开展跨区域经营,并科学合理制定分支机构布局总体规划和计划,逐步培养审慎稳健的发展文化。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审慎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将业务范围扩展至证券、保险、租赁等领域。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开办节能减排信贷业务,发展绿色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在加快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加大了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力度。
二、银监会2010年报风险分析
2011年中国经济率先回归平稳增长轨道,为银行业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银行业仍存在诸多风险挑战。
——贷款科学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2009年、2010年我国分别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7.95万亿元。年报指出,近两年贷款规模和业务量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粗放、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多有发生。同时,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日益明显,部分中长期贷款行业集中度高、整借整还风险突出。
——融资平台贷款后续风险防控不可放松。2010年,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得以初步推进,但由于平台贷款总额高、涉及面广、结构复杂,清理和化解任务艰巨。而且,新一轮投资冲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值得关注。
——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因素依然存在。国家已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调控,但由于深层次原因,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因素还在增加。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是银行业风险防控的关键领域。
——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齐鲁银行案件等多数案件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且多为内部人员作案,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经验欠缺,尤其是面对货币政策转变、利率市场化和汇率体制改革的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国内市场流动性逐步收缩,部分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2010年,央行6次上调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逐步回落,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不断加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上升。高息揽储、高价交易存款等违规行为可能出现。
第三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也在不断壮大。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其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同时使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成了当前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重点,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决策。
[关键字] 商业银行 银行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防范
随着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特别是会计风险问题,已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多源于会计监督乏力。因此,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剖析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风险主要是指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和制度的缺失导致的风险。会计核算指准确、及时、真实、合法地对银行业务及财务活动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是银行会计的主要任务,也是银行会计的基础工作。然而目前银行会计不论是在日常办理对外的存、放、汇等传统业务,还是在办理综合核算轧帐的过程中,或是在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及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各个环节无一不存在着风险。近年来,金融系统发生经济案件屡见不鲜,据了解在金融业发生的众多经济案件,往往是与我们会计核算某个环节失去控制有关,如滥用会计科目、篡改帐表、造假帐等,从媒体的有关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
(二)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从近年来发生的银行
案件中,可以看出不少银行都存在违反国家金融政策,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了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
(三)会计监督乏力风险
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银行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我国多数银行的会计工作还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热衷于账务处理,对于资金运动过程的监督较为淡化。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银行发放超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相应的处罚制度不健全,从而变相地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
(四)印、押、机、证管理风险
银行会计的印章、压数机、密押、重要空白凭证等按制度规定应专人保管以明确职责,并且必须分人保管以达到相互制约、监督的目的。一般银行在分人保管方面都做得较好,但往往未落实定向交接代班制度。这样时间一长就可能造成人员交叉或重叠代班,同一人既有可能接触印章,又有可能接触压数机、密押及重要空白凭证,极易产生银行内部人员盗窃或骗取重要空白凭证偷开汇票、私自汇划资金、诈骗和盗窃银行资金等现象,且发生后很难确定作案人。另外,对印、押、机、证的保管未能做到人走上锁,也存在着内部人员利用时机作案的可能。
(五)会计电算化风险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推广,银行的很多业务都通过上机操作完成,但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贪污、诈骗、挪用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高科技犯罪案例也层出不穷。这类风险一方面源于银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有些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落实上还不到位,极易为金融犯罪提供条件,并造成很大的风险。
(六)会计人员风险
近年来银行新增员工较多,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而银行会计处于银行业务的第一线,对人员的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要求较高,如果对会计结算制度等了解不足,就容易产生违规操作。如对外来凭证的审查、鉴别不严会导致受理要素的凭证或假汇票、假支票等情况发生;在凭证传递方面不规范,也会造成入错帐、丢失凭证等情况发生。这些差错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导致银行资金垫付或资金损失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
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
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1.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2.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另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三、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决策
现代银行会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风险点,承受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已成为搞好商业银行经营,保持我国金融稳定的重大课题。鉴于此,应从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深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提高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使用价值,构建稳健经营的银行会计新机制以及加大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力度等几个方面入手,制定、落实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形成会计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会计工作操作规范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必须建立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实现会计内部管理领导责任制。要对银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作重点研究,针对其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对易发生案件的重要岗位和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轮换,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要强化会计工作的审批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各自权限和职责;要强化会计的事后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各道防线上形成有效的防线防范机制。
(二)切实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1、加强员工法制观念教育,树立依法合规操作的理念。
各商业银行应大力加强会计人员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恪守职业道德理念,合规经营、合理操作。坚决杜绝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行为,提高员工诚信和勤勉工作的水准。
2、注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查防案件能力。
各商业银行应认识到加强会计人员统一管理的重要性,从机制、措施上支持和激励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培育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技能,可以通过会计人员资格准入、退出机制对会计队伍进行的分层次、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查防案件能力和综合履岗能力。
3、建立会计管理和柜面交易人员行为监察制度。
注意掌握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的工作人员在8小时以外有无失范行为,及时跟踪、了解情况,对思想、观念变化异常和行为失范的员工要进行教育,力
争将不稳定因素和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要有效规范会计操作行为,防范会计风险,需要再加强监管,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对那些遵规守纪的会计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形成一种奖优罚劣的风气,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1)加强会计监督检查和惩处力度。会计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各项制度能否得到切实落实和执行,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会计检查要形成制度,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行为不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还须严把会计工作岗位并从严管理。(2)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方法。对那些经营管理好,防范风险或堵截案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具体奖励金额可以与举报、堵截案件的金额相挂钩;在提拔、任免干部时,可以把个人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作考核依据。(3)安排员工轮岗训练或派驻海外机构工作。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给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并可通过建立一套激励措施。
(三)建立会计风险预警和风险补充机制
银行要把单纯的会计风险事后监督,变成事先、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有效运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加强银行间的协作联合,积极通报结算诈骗案情,实现规避会计风险的目的。另外,由于银行会计风险存在的固有性,因此建议可以建立会计风险补偿机制,即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同时还采取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
(四)建立集中统一的稽核系统
会计事后稽核对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行为风险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有商业银会计事后稽核是由在相应会计柜台设一名事后稽核员完成,事后稽核缺乏独立性,会计监督职不能很好发挥。因此,必须改变分散的会计稽核方式,调整防范行为、选择整体的、联动的、动态的会计稽核方式,即会计主体上移,以二级分行为核算主体,建立专门的稽核中心,及则对辖内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务集中稽核,稽核分析时,把各营业网点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看待,实现单点状态不能达到的综合效果,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揭示潜在的违规行为,面临的风险和可能由此造成的损失,为风险的识别、处理和防范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把损失控制到最低。
(五)加强对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银行风险防范。目前我国银行会计不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基本上提供了完整地反映银行表内业务会计信息,但报表项目的的设置较为粗糙,不足以详细地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我们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以使更为集中、全面、直实地披露有关银行风险的信息。
补充报表主要是在银行现有报表组成上增加现金流量表,以补充目前报表所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即能够向使用者提供银行在会计期间内现金流量的情况,特别是能充分披露银行实行权责发生制,收入、利润中含有的应收未收成份造成的收入与支出在实际收付上不对称的有关信息。除此之外,建立有关“充分揭示”的责任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各级机构报喜不报忧,隐瞒关键问题、风险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凡对本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和事项均以必须按制度要求由会计人员充分揭示。如资产运行质量状况;利润中的应收款比例及其状况、筹资的实际成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债权的保全情况,拥有担保物、抵押物的现况,重大事项的变更等等。再者要不断完善银行会计科目体系,例如将逾期拆放款项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代理业务等形成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使这些业务中所潜藏的风险得到及时、充分的揭示。
(六)依靠高科技手段防范会计风险的发生
目前,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商业银行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要充分依托计算机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防范风险再设一道防线。
第四篇:银行风险案例分析
叶文忠 东莞农村商业银行道滘支行 1379045269
4案例名称:
浙江江山邮储银行3000万存款失踪 职员当掮客
(内控风险类型案例)
一、案例情况简介
“存折上明明显示有3000万元,账上的存款却莫名不见了。”最近一段时间,江西省南昌市黎萍一家人寝食难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存折一直放在家中,好端端一大笔钱岂会离奇失踪呢?
一年前,她的堂哥经老乡刘某的介绍办理了一笔银行“高息揽储”业务。其堂哥调集了其公司3000万元的现金,用她的身份证开户将这笔款项全部指定存储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江山市支行青湖镇储蓄所。双方约定:存满活期一年,一年内“不准提前支取、不得对外抵押和担保”,一年后即可取回。然而,3个月前,当黎萍和堂哥赶往该银行网点取款时,却惊讶地发现存折里根本就没钱,3000万元存款不知去向。
二、暴露的问题或隐患
(一)银行对员工的监管“篱笆”扎得不严,以“吸储规模论奖赏”的考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误导”了银行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业绩压力大,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铤而走险非法揽储。
用银行内部业绩导向的考评机制漏洞,从事非法揽储的犯罪行为。把责任推给“贪心”储户的借口经不起推敲。这得说说一种叫“贴息存款”的金融服务,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在正常利率之外,还要贴上更高的利息来招揽储户。该业务屡禁不止。银行会搞贴息存款有两个目的,一是到了季末考核的时候,要冲存款量,补业绩;二是拉存款给急需贷款但是又不符合条件的企业用。对于前者来说,贴息者是银行本身,对于后者,额外付利息的其实是企业。尽管“贴息存款”已经被明确喊停,可潜规则还是蔓延。
(三)储户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本次案件中,“内鬼”承诺给储户的高额利息。类似的案件都有高利息忽悠的特征。而储户一般也特别听话,在存款期限内不查账户,不问信息,不开通短息。期待高利息,并答应不太合理的要求,这两点成为大量类似事件中银行等单位指责储户的理由,并据此认为是储户太过贪心。所谓存款“失踪”原来是“被骗”。
银行自身灰色行为的存在,一方面让许多“内鬼”有了诈骗的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储户容易上当,因为机构性的“贴息存款”可是实打实存在的。所以事情败露后,银行怪储户贪心、没有预见到风险的指责是非常站不住脚的。
三、防范措施与思考
(一)加强内部控制理念,完善内控环境。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绝大多数人想的都是如何增加收入,节约开支。但内部控制作为防范企业风险,减少可能发生巨大亏损的一套机制往往被人忽略。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案例中3000万巨款的无翼而飞无疑是该行内部风险制度的缺失,如果没有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勾结,钱无论怎样也出不去,这对该行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沦陷与相关考核风控制度的缺陷是密不可分的。
(二)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处罚违规行为,确保内控执行的有效性。约束人员,再严密的制度,不执行都是空话,所以得来点硬的判例。案例中该储蓄所确实保留了黎萍本人一年前办理“转汇”的视频,在该视频中可以听到,银行柜员告知了黎萍“钱已经转出去了”的提示。视频中,还可以清楚的看到柴晶晶在场,她对柜员说了一句话:“存折不要打印。”而且当3000万元转账给杨超法和林涌的汇款单确实非全部由黎萍本人填写和签名,有他人替代填写和签字的迹象。这都反映出该行人员的胆大妄为,其相关制度并不能有效地约束员工从而保障客户的权益,体出该行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的缺陷。
(三)改变环境,期冀于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的实际执行差,源于银行自身的导向与纠结。银行要赚钱,所以在业绩考核中给了员工非常大的压力。然而,在利率“内外不一”的情况下,想要揽储,银行得出很多“灰色”的招来,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灰色地带”业务。为了拉存款,拼回扣、拼关系十分常见,腐败也应运而生。存款失踪事件的肇始——“贴息存款”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的。
那么,要解决问题,需要让这片“灰色”消亡。要消亡,得寄希望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如湖北社科院经济学所所长叶学平所说,利率管制导致了资金市场的双轨制,有价差肯定就有寻租空间,要铲除金融领域的腐败土壤,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让金融机构的竞争回归正轨,把精力集中到主业当中。
(四)加强业务运营风险管理。根据准风险事件核查监督发现“三高网点”和“三高柜员”,对办理的业务和其他异常交易情况进行密切关注、综合分析,适时确定重点关注网点和重点关注柜员。
第五篇:银行法律风险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特点
1、相对于银行面临的其他风险来说,法律风险不是一线风险,其发生具有隐蔽性。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发生,大都集中在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强制性规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具体的业务处理或管理行为违反法律的相应规定并不都是即时产生法律风险,大都是在交易行为的后续管理阶段或对方当事人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才发生,所以,发生的时候往往已错过弥补问题的最佳时间。
2、法律风险的产生具有或然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会造成很大的法律风险隐患,但并非所有的法律隐患都会转化成法律风险。如贷款担保手续虽不完善,但借款人按时偿还了本金和利息,则法律隐患就归于消灭,不会成为法律风险;又如劳动关系中,银行解除和员工的劳动关系,但没有按照法律规定保障劳动者应享的权利,但劳动者不进行主张,也就不会产生法律风险。
3、法律风险涉及范围广,几乎覆盖了商业银行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商业银行开展各种业务、进行各类交易、采购物品、建设基础设施、劳动用工等等都受相应的民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法律部门的调整。
4、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具有专业性。法律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只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学习、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并且熟悉银行业务的人,才能较好地揭示、防范和化解银行法律风险。
(二)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形势
商业银行过去面对的法律风险主要还是由内部的操作风险转化而来,但是,近几年随着各商业银行对有限的优质客户竞争的加剧和客户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客户也在开始着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过去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问题风险还在继续释放,这就使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相对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1)法律事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信息不对称,法律审查程序上滞后,造成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常常力不从心。(2)被诉案件多,牵涉到较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3)在银行作为原告的案件中,败诉案件也时有发生。(4)案件执行效果不甚理想,不少时候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情况。
二、经营中法律风险的防控
(一)完善机制性防控
1、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也是法律风险监控的重要工作之一,银行内部的每一个岗位都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办法,并将之以内部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防范犯罪和违规行为的产生,在制度上给潜在对象以滴水不漏的感觉,令其没有可乘之机。
2、严格执行授权制度。银行的法律防控体系首先应做到对内部的每一个岗位特别是对领导岗位、敏感岗位及重要业务、管理岗位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授权与控制办法,并将之以内部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逐步改变授权多、控权少,监督机制薄弱、权责制约失衡的局面。其次,应当建立通畅的内部违规报告制度,作为防控类似风险再次出现的依据,并对经常出现风险的岗位、人员考虑道德风险的防控。最后,对于各个部门制定的内部操作规范、业务规程尤其是授权性规范,应当严格遵照执行,以保障岗位监督、岗位制衡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过程性防控
1、事前防范:法律专职人员应当以事前防范为主要职责。立足银行业务及法律知识,研究业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及时提出防控方案;加强对新产品、新业务、新客户的了解、跟踪,开展法律尽职调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全行上下的法律风险意识,接受法律咨询,对业务及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尽到及时告知的义务。
2、事中控制:、法律合规工作人员以控制法律风险为前提推动业务发展,在动态的过程中对法律风险进行防控。包括对与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合同协议文本法律风险的全程管理,以及整合外部法律资源、发挥外聘律师优势对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防控。
3、事后化解:法律专职人员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法律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为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式。主要包括利用诉讼、仲裁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的利益,或者用和解等方式化解法律冲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披露要求,对相关重大事项进行披露,避免造成信誉及合法性危机。
三、构建法律风险控制系统的建议
法律风险控制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光涉及到人员的配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等等方面,更需要银行诸多业务部门的理解和相互协作。
(一)人是保证一切法律风险控制工作正常和高效开展的基础。要有与本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足够数量的专职法律事务人员,主要业务部门、风险相对集中的部门或者县级支行应当有兼职法律事务人员,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识别法律风险的基本技能,充分发挥其精通业务的优势,从业务最开始环节抓好法律风险的防范。
(二)组织机构的建设是保证法律事务工作相对独立于业务部门,从而顺利进行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重要条件。从目前来看, 我行在总行和一级分行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在二级分行设立专职法律人员,保持了在机构、职责、人员上的相对独立性,对于法律工作人员参与重大业务决策、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制度要求,加强与行内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络和沟通。长期以来,由于法律工作极强的专业性和将银行法律工作仅仅定位在“打官司”上的误区,使商业银行的部分管理者和其他业务部门对法律风险防范和化解的认知存在片面性,以致对法律风险视而不见,对法律风险防范和化解漠不关心。这一方面需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证明法律风险控制系统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上而下地强化制度要求,对凡应纳入法律风险控制系统管理的事项,要从制度上首先进行保障,以强化管理。
总之,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相对于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来说,前者是可预测、可防范、可控制的,关键是我们要重视它,落实好法律风险的监控工作。(何金钊)
行法律风险及防控(6)
B.法律尽职调查
在银行发展新业务、新产品、新客户时,法律合规部门应集中优势力量全面跟踪参与,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尽职调查,同时提供法律咨询、谈判、协议起草等多方面的法律服务。为此,应建立与相关业务部门的勾连机制,明确程序、职责,发挥尽职调查的事前防范作用,保证资产安全与创新发展并进。法律尽职调查应涵盖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投入市场的前期风险观察;新业务的签约、履约和争议处理阶段;新客户的资质说明文件、商业信誉和资金实力;对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或变化进行谨慎地评估,作出合理的判断,使法律风险降至最低。上述法律尽职调查报告,必须经首席法律顾问签字确认并提交给业务、管理部门乃至董事会,作为决策的依据。
C.法律合规咨询
首席法律顾问作为董事会的法律顾问,可以对董事会提出的法律合规问题给出咨询意见,并作为董事会的决策依据。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面临法律合规问题时,应当咨询法律合规部门的意见,尤其对于某些重大事项,应当取得法律合规部门的书面咨询意见,这对于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将很有帮助。银行员工在业务操作工程中遇到法律合规问题的,应当通过“法律咨询热线”随时咨询法律合规部门的意见。此外,有必要对于特定岗位的特定事项建立强制性咨询制度,对应当咨询没有咨询的予以戒勉,对因没有咨询导致损失的予以处罚。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即指法律合规工作人员以控制法律风险为前提推动业务发展,在动态的过程中对法律风险进行防控。包括对与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合同协议文本法律风险的全程管理,以及整合外部法律资源、发挥外聘律师优势对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防控,A.合同全程管理
在西方大公司中,企业的合同文本未有法律部门的附署不能发出。而在银行,虽然法律合规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合同的审查过程,但这个审查仅停留在签约前的文本审查阶段,而法律风险存在于整个合同磋商、订立、履行的的各个阶段;对于已制定的示范合同文本,业务部门在制定合同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问题,如客户经理擅自更改合同,可能使银行处于不利地位;有的签署保证合同时,保证合同中援引的主合同的序号、金额、等描述与主合同不一致,可能导致保证合同无效。这些风险严格意义上讲属于操作风险,但引起争议、涉及诉讼后,则实际上转化为法律风险,这就需要建立对合同法律风险的全程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认识及防范
【摘 要】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商业银行违法、不规范行为、外部法律环境和法律事件等,法律风险与市场、信用、操作风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业银行法律风险具有专业性、复杂性、系统性,其特性决定建立防范机制必须专业且系统,具体防范体系包括:专业性法律风险防范、内控体系建设、商业银行监管、外部法律环境完善。
【关键词】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认识;防范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面临着信用、市场、法律等多项风险。风险意味着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其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及预防,以防止不利后果的产生。当前理论和实务界对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均有较系统的认识和研究,如在定量分析、内控模型设计、具体风险管理等方面均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相比之下,对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理论认识则比较散乱,实践中的防范体系构建也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商业银行法律风险分布范围广,具体原因复杂,系统性认识和防范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不置可否的是,商业银行法律风险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产生后往往带来一定损失甚至引发法律危机,因此了解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特点并进行专门性的防范颇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再认识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是较宽泛的一个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目前并不一致,人们往往将违法、被诉等情形视为其主要内容,认识比较单一。商业银行法律风险贯穿于商业银行的设立、经营运作以及退出市场等各个环节,并时常与信用、操作等风险交织,因此较难进行精确概括。部分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将法律风险与其他种类的银行风险截然分开,非要给出一个关于法律风险的标准定义”。[1]目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只是对法律风险作一个尝试性的规定:“法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实践中各国监管当局对商业法律风险的理解也存在差别,如英国金融服务局(FSA)侧重于从制度层面上来理解法律风险,美国监管当局则侧重于从交易层面上来认识法律风险,我国银行监管管理委员会将法律风险归类于操作风险之中。①当然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等会影响对问题的认识,但法律风险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基本明确和稳定的,如法律风险产生于法律实现的过程中,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有可能遭受法律制度的否定评价并产生不利后果等。因此对商业银行法律风险认识主要立足于两个基本面,一是商业银行自身行为的合法合规以及规范性问题,二是外部法律制度、法律运作等问题。在此笔者也将注意力集中在以上所列举产生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上,以进一步增进对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认识。
(一)行为违法
法律具有指引、评价、预测、强制等功能,商业银行必须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否则会遭受否定性评判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商业银行法律风险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其自身行为的违法性。②
商业银行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范围较为宽泛,在其成立、运营和退出过程中,商业银行(包括其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有可能违反民事、行政、刑事等各项立法,进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违法风险产生于违法行为之中,商业银行违法行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要素构成:
一是具体行为主体。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是商业银行本身,但产生这一后果的具体行为主体却并不单一。现代商业银行往往组织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在对外开展业务、对内管理的活动中,代表商业银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其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受委托人等。二是主体实施的行为。具体行为包括对外宣传、合同签订、业务经营、人事管理、内部规范制定、对外协助行为等。三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商业银行行为活动违反了民事、行政或刑事具体立法(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不规范行为
依法行为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活动的基本要求,但实践中其诸多行为并不明显的体现为违反具体的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同样会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笔者将此类行为统称为不规范行为。商业银行在对内管理或对外签定业务合同时,因人员、机制等问题使合同条款不规范、权利义务配置失衡,一旦发生纠纷对商业银行不利,该类不规范行为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法律风险。
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是产生法律风险的另一原因。法律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人们据此可预测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但对已制定的法律规范,其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并不绝对,法律规范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精确和完整。法律规则的不确定性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如正义、公平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法律用语有时并不精确。商业银行因经营的特殊性,其开展的行为多样、涉及面广,且经常选择市场性投机行为以提高经营效益,对此法律并不都有精确的规定,这些不规范行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
(三)外部法律环境和法律事件
商业银行外部法律环境包括立法、司法、法律意识及法律传统等,也许外部条件并不直接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实际法律风险,但其完善与否与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紧密相关。有法可依是商业银行运作的前提,当前我国立法总体上适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银行业发展要求,但在立法形式、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与商业银行经营联系紧密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银行监管、银行业务以及民商事基本法律,在立法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存在法律法规缺失现象,无法可依情况时有发生。如商业银行新业务开展缺少法律依据,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细则不明确等等。二是存在立法层次低,立法不系统问题。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这三个立法层次中,商业银行立法更多的采取规章制度形式,“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其体现为„部门规章为主、法律规则为辅‟之格局”,[2]权威性和稳定性不足。规章制度在内容论证、系统协调等方面并不完善,商业银行运作因此会遭受一定的法律风险。三是银行业监管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信息沟通和职责分工需进一步明确。四是与国际金融立法的衔接面临着诸多问题。《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国际会计准则39号》的实施,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以及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修订等,要求我国必须制定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监管规则
在银行业司法环境方面,主要存在行政干预、司法腐败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法院立案难、执行难,审结案件周期延长、审判不公、案件执结率低以及回收率低等问题。另外部法律事件、社会法律意识、法律传统等也时刻影响着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产生。
(四)与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的关系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有其特殊的诱发原因和表现形式,与商业银行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相比存在明显区别。然而商业银行各风险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联系紧密并有可能互相转换。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法律风险往往相伴产生,如商业银行的违规放贷表现为一定的违法风险,而违规放贷又很可能造成银行的不能按时收回借款,体现为信用风险。当银行起诉借款人时又必然面临新的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与法律风险也同样存在这样紧密联系。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将法律风险定义在操作风险中,有学者也认为法律风险是操作风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确实存在共性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如商业银行内部技术流程不规范,可能存在操作风险,但未必引发法律风险。而法律理论、法律制度的变化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利后果,但其并不一定体现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防范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存在分布广、原因复杂、专业强等特点,全面认识其特性才能更好的建立起有效的防范机制。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专业性、隐蔽性决定了在防范风险时法律专业知识的不可或缺,而法律风险分布的广泛性以及复杂性又要求防范机制的全面和系统。纵观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法律事务工作状况可以看出,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具有的特点包括:具有健全的法律顾问工作机构;商业银行决策者具有较高的法律风险防范理念;法律顾问全面参与业务;具有健康完备法制工作环境等等。因此,根据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提出主要从专业部门建设、内控体系完善、外部监管以及法律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一)专业性法律风险防范
国际上著名的大型商业银行,如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及花旗集团等,都有一支很强的法律专业队伍。[3]法律部门在商业银行公司架构中居于重要地位。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也要求商业银行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部门或岗位,③目前各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和分行设立法律事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出具法律咨询意见、参与法律文件起草和谈判签约以及管理法律诉讼等。虽然这些职责都与法律风险管理有关,但并未全面覆盖法律风险管理程序的各个方面,法律事务部门开展工作还缺乏应有的保障,系统化、整体化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缺乏,风险评估和防范手段很是单一。
1.法律专业人员和组织建设。商业银行业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法律风险防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律事务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对金融知识和具体业务流程及管理的了解。法律与金融、经济、管理知识的结合是法律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加强对法律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同时为其掌握新业务、新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了解途径。对法律专业部门应保障其运行的独立性,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业务开展提供客观的评价和合适的法律建议。
2.职责范围的明晰和拓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法律事务部门定位于发挥对主体业务的辅助保障功能,其具体职责主要包括:对诉讼事务的管理;行内规章制度建设;内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和风险化解;业务决策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把关;法律问题咨询和提示;法制宣传和教育等内容。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法律事务工作仅注重对个别法律问题和具体法律风险的分析,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关注。因此,应拓展思维方式,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系统性的识别、评估、计量、防范商业银行法律风险。
对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认识与防范是项复杂而动态的工程,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主要法律风险点、发生概率、损失程度、相关度等问题,同时还要追问商业银行能够接受怎样的法律风险波动,能够容忍多大的法律损失,接受怎样的让步等与业务发展有关的问题。因此,仅仅针对个别具体的法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十分片面单一,应着眼于商业银行整体的市场运作、内部管理进行法律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并对商业银行法律法律风险进行分级,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例如尝试对信贷业务进行全面法律风险管理,识别、评估信贷过程中主要法律风险点,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明确法律工作人员的介入时机和程序、运用定性定量评估方法以及具体化解法律风险的手段等。
对创新的金融业务法律风险防范也是法律事务工作重点。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升级换代必然产生风险,商业银行要避免片面强调业务创新中技术的成熟性、稳定性而忽视防范法律风险,需要及时全面的进行法律上的可行性论证。
3.创新和发展法律风险评估和防范手段。法律风险管理人员应掌握识别、评估、监测以及控制缓释法律风险的方法和技术,而这正是我国商业银行法律工作者普遍欠缺的技能。[4]目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已形成一整套机制和体系,数据模型等定量分析工具等得到广泛运用。法律风险识别和防范也应逐步尝试新的分析手段和体系。商业银行法律风险识别过程主要运用法律风险列表、法律风险分布图、风险事故树法等;法律风险分析方法则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具体包括准德尔法、风险价值法、风险收益法等;法律风险关联分析方法包括场景分析法、共性归纳法。因商业银行法律风险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定性分析方法在法律风险评估中具有较其他风险评估活动有更广阔的空间。[5]然而定量分析具有直观、科学等特点,因此有效结合二者的优势进行识别和评估颇为重要。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防范解决方案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或降低、风险分散、风险补偿。在法律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如发现法律风险水平较高或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法律风险,应主动放弃该业务或行为以规避法律风险。例如商业银行对违法行为的防范就是规避法律风险的典型代表。风险转移或降低的手段包括完善合同条款、及时解决法律纠纷等方式。例如商业银行众多不规范行为可能导致自身义务的加重,必须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对权利义务的均衡配置。商业银行法律风险分散的措施包括办理商业和社会保险等,而风险补偿主要是对无法避免或分散的风险事前进行一定的价格补偿。
(二)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法律风险渗透于银行经营管理各领域和各环节,因此,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不能单独由法律事务部门完成,商业银行各机构各部门均负有相应的职责。要将商业银行整体纳入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体系,岗责划分,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设计,内部控制工具以及内控考评体系等内容。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7月出台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建立内控体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内控体系涉及商业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对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尚处于转型期,产权不清,内控机制不健全,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已势在必行。首先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使各项权力得以合理配置;通过建立制衡与问责机制,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仍存在的所有权单一及虚置、组织结构行政性、激励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所引发的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达到分权制衡和对经营者多层控制约束的目的。其次是明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和职责体系,具体规定管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研究整合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利用风险度量和管理工具对流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防范。要建立好内部控制考评体系(包括道德建设和管理层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信贷内控评价、房贷管理内控评价、个人银行业务内控评价等)。[6]最后是搞好内控配套体系建设,培育企业内控文化、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等。
(三)完善银行监管
完善银行监管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因商业银行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等特性,加强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有利于限制消极因素,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运营监管、市场退出监管几个方面,广义上的商业银行监管还包括市场约束等内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4年6月公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首次将法律风险纳入了银行资本监管框架。加强外部监管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违法违规行为可能,提高经营效益,增强金融安全和稳定。
当前我国在银行监管方面主要存在监管立法相对落后,监管方式单一,国内外协调不够等问题,因此应完善的银行监管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健全银行监管协调机制,明晰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分工合作职责;加强有效银行监管的经济学、法学研究,利用成本效益、公平正义等理念分析政府监管的重点和边界;明确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建立商业银行危机预警和危机救助法律机制,抑制商业银行被迫退出市场情形的发生;严格商业银行监管执法;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水平,保证重要信息的公开透明,利用市场机制约束商业银行各项行为;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监管经验。
(四)金融法治环境的改善
我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建立法制的,传统体制所遗下来的计划权力运作痕迹,再加上历史上人治传统影响,商业银行外部法律环境存在较多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立法执法建设,如出台新物权法、破产法,修改公司法等,商业银行外部法律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需重点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有效转变基本理念,平等保护市场主体,限制行政权的随意干预;二是加快诚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强化中介机构及人员的责任追究及惩罚制度;三是完善金融立法,明晰商业银行产权机制,规范商业银行市场运营,注重与国际规则的衔接,可考虑的立法包括宏观调控法、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等;四是加大执行执法力度和对失信、违法行为的打击,强化司法公正,解决执行难问题;五是有效打击金融犯罪活动,防范金融诈骗,遏止逃废债风气蔓延。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面临分析
法律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特殊的风险,其发生具有隐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违反了勿为模式的禁止性规定和应为模式的强制性规定会造成很大的法律风险隐患,但并非所有的法律隐患都会转化成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的特性。法律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特殊的风险。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相对于商业银行面临的其他风险来说,法律风险不是一线风险,其发生具有隐蔽性。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包括三种,即可为模式、勿为模式和应为模式。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发生,大都集中在违反了勿为模式的禁止性规定和应为模式的强制性规定方面。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具体的业务处理或管理行为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不都是即时产生法律风险,大都是在交易行为的后续管理阶段或对方当事人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才发生,所以,发生的时候往往已错过弥补问题的最佳时间。二是法律风险的产生具有或然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违反了勿为模式的禁止性规定和应为模式的强制性规定会造成很大的法律风险隐患,但并非所有的法律隐患都会转化成法律风险。如贷款担保手续虽不完善,但借款人按时偿还了本金和利息,则法律隐患就归于消灭,不会成为法律风险;又如劳动关系中,商业银行解除和员工的劳动关系,但没有按照法律规定保障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但劳动者不进行主张,也就不会产生法律风险。三是法律风险涉及范围广,几乎覆盖了商业银行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商业银行开展各种业务、进行各类交易、采购物品、建设基础设施、劳动用工等都要受相关的民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法律部门的调整,这一点是由商业银行作为民事活动的主体和法律的特性所决定的。四是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具有专业性。法律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只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学习、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并且熟悉商业银行业务的人,才能较好地揭示、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
(二)法律风险的类型。在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当中,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法律风险,最常见的就是资产类、负债类和中间业务类法律纠纷。二是商业银行因自身经营的需要,为保障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进行的民事活动所产生的法律风险,如采购、基建等法律纠纷。三是商业银行作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产生的劳动争议。
(三)法律风险的形势。商业银行过去面对的法律风险主要还是由内部的操作风险转化而来,但是,近几年随着各商业银行对有限的优质客户竞争的加剧和客户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客户也在开始着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过去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问题风险还在继续释放,这就使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法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各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相对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事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流、反馈平台不对称,法律审查程序上滞后,造成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常常力不从心。二是被诉案件多,损失巨大。三是在商业银行作为原告的案件中,败诉案件也时有发生。四是案件执行效果不甚理想,不少时候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 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