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修改)
关于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供销社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供销社改革发展意见的落实情况,更好地研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规划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汇报。现就这次调研情况,做一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建国同志带领枣庄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会同市供销社负责同志于7月中旬实地察看了山亭区紫荆花园社区、富源农产品公司、贵诚商贸园等现场,并围绕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听取了市供销社主任王明鹏同志的工作汇报。
一、全市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供销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为宗旨,紧紧把握新时期历史机遇,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怀着为农服务的满腔热情,以执着的精神、不懈的努力、积极的探索,以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和新时期组织体系为重点,在供销社的改革发展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尤其是今年的项目建设、网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在全省供销社系统发展中走在了前列。
(一)供销社已成为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市供销社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为农服务 的办社宗旨,一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密切与农民的关系,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作风,在促进商品流通、开展社会化服务和引导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成为繁荣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今年市供销社确立的项目建设的发展理念,重点在日用品、农资、农产品等领域投资建设了一批影响力度大、辐射能力强的大项目,为供销社的发展增强了后劲,为服务“三农”奠定了基础。
(二)市政府对供销社改革发展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市政府及时下达了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文件,支持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市政府[2010]43号文件的要求,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总体上落实很好,实现了“网络建设新发展、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新突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提升、融资服务体系新进展、组织体系建设新发展”。我市供销系统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了良性循环。供销社抓住了机遇、选准了突破口,尽职尽力的谋发展,争得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效益。
(三)供销社已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手段,加快基层网点改造,着力培育社有骨干企业,不断扩大城乡日用品、农资和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覆盖面。在日用品方面,立足于日用品超市进社区、进农村、进旅游景区的“三进工程”,先后在滕州、薛城、峄城设立分店,共发展日用品连锁店900家;在农资方面,发挥农化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开展“联采、直供、直施”“配方施肥进农户”行 动,建立了集产品基地、配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利用传统经营业务的连锁经营,发展完善废旧回收连锁网点70多家,烟花爆竹网点30家,大中型批发市场8处。构建了城乡结合、上下贯通、双向互动、有序通畅的现代网络营销体系。
(四)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为重要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在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中,市社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抓住全市合村并居的机遇,及早介入。对未建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争取进入到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中,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纳入到社区建设规划中;对已建或正在建的新型社区,采取租赁、置换、联合等方式,恢复供销社经营实体。在经营服务项目上,能够根据迁居后农民的需求,除设置日用品、农资超市外,还设置农产品购销、生产托管、婚丧嫁娶等项目,为上楼后的农民提供了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有效解决了集中居住和分散经营的矛盾,方便了农民迁居后的生产和生活。目前,全市首批启动的22个新型农村社区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单位,已建成和基本建成12个,服务群众7万多人,先后涌现了滕州滨湖西焦、山亭山城紫荆花苑、西集刘庄等一批示范性社区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典型。
(五)农产品经营与旅游商品开发结合成效显著。能够按照市政府要求,依托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平台,把农产品经营与旅游商品开发有机结合,经过旅游市场的深入调研,着力在研 发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成功打造了集湖鲜居、大枣庄、核桃坊、山楂坊、石榴园、煎饼房、五谷仓于一体的“七珍坊”。其经营实行分店铺模式,装饰风格凸显古城文化及土特产品特色,游客可以充分参与到传统制作工艺中来,使独具特色的鲁南土特产品成为古城旅游商品最大卖点。目前,共研发“七珍坊”系列食品200余种,被评为“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特色商品”。
(六)龙头企业正成为农村经营服务体系的强力支撑。围绕加快现代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培植壮大了贵诚集团等龙头企业,并发挥基层社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标准化、科技化、规范化的服务真正送到农民身边,成为供销社经营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的有力支撑。特别是2010年全省供销社企业工作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是对我市供销社发展社属企业工作的充分肯定。
二、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
在充分肯定供销社改革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和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各区(市)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国务院40号、省政府31号文件下发后,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枣政发[2010]43号),并把改革发展资金和服务业引导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而各区(市)政府中除山亭出台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文件外,其他区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应文件和列支专项发展资金。二是全市供销社系统内发展不平衡。滕州、山亭区社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较快,六大体系发展比 较全面,其他区社发展依然缓慢,特别是基层社的现代网络不健全,功能发挥不明显。三是人才老化和缺乏问题非常严重。供销合作社由于成立时间长,业务又不断萎缩,人才老化和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尤其在基层,就是不老化,也因企业改制而实行身份置换,严重制约了基层社发展壮大。
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前景光明,发展潜力巨大,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已连续八年出台了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支持供销社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的40号文件,省、市政府就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出台了配套文件,就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100件惠民实事中,提出了建设30家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200家日用品和农资连锁超市的目标。这些都对供销社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供销社作为联结政府与农民、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拥有相对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在长期经营服务活动中与农民建立了密切联系,在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统筹城乡发展中大有可为。
三、几点建议
(一)认真学习落实好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文件精神。供销社与“三农”有“历史的渊源、天然的联系、独特的优势”,为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务院、省、市政府对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支持、鼓励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政策,对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推进新形势下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在认真学习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对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文件精神的同时,要选准突破口,加强落实。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督办实现供销社改革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学会借风、借力、借势,通过省供销系统现场会的契机,提升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新形象。
(二)继续抓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健全高效的流通网络是供销社的优势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要通过抓好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购销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的改造升级,积极发展各种现代流通方式,构建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体系,优化农村消费环境,繁荣农村市场。一要健全完善网络。各级供销社要坚持在建设布局新网点的同时,不断改造提升已有的经营网点,编织起更加细密完善、覆盖城乡的供销社流通新网络。二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在建网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大力培育社有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加快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基层社直营超市的辐射功能,提高配送效率。三要发挥主导作用。各级供销社要继续在“双向流通”、“农超对接”等为民服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既为城市居民提供质优价适的农产品,又带 动农民增收。四要强化合作联合。要不断开拓发展思路,通过资产重组、社会加盟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各类经营服务组织的合作联合,带动经营服务领域延伸,发挥供销社经营网络的多样化服务功能。
(三)加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经营服务体系,为上楼后的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是党委、政府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应有之义,是农民生产生活新需要,也是供销社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一要适应形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二五”期间农村居住将呈现出集聚化特点。各级供销社要主动融入全市农村社区工作大局,围绕合村并居的大趋势,高起点规划,及早抓好科学布局。二要把握原则。充分利用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络资源,按照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建设原则,加快以超市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三要创新方式。在工作中要善于敏锐地捕捉群众的实际需要与社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的作用,在不断完善为农民生活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的系列化服务,与社区内农民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以规模经营的收益支撑带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村级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平台,满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四)坚定不移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社是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强化为农服务的基本环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要解放思想。各级供销社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为农 服务为根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基层社的改革发展。二要拓宽思路。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实行开放办社,扶持、支持基层供销合作社兴办各种类型的经营实体,广泛吸纳社会能人、资金、技术加盟供销社,夯实基础,壮大队伍,增强实力与服务功能。三要注意侧重点。要立足实际,重点突破,着力抓好基层供销社功能与组织的恢复重建,努力探索新时期基层供销社的建设模式,聚集有效资源,尽快培育做大一批服务功能全、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基层社,打牢供销社发展根基。
(五)利用农超对接,抓好“菜篮子”工程。供销社在加快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中,能够围绕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建立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通过供销社的超市配送网络,让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和地产品进城进销区,在农超对接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要在下步工作中,抓住特色产业优势,组织系统内贵诚集团、果品公司及市外的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与农产品基地建立直接采购关系,实现“菜园子”与“菜篮子”有效对接。充实供销社超市品种,既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果蔬新鲜、降低菜价,又能提升人气、提升营业额、增加利润。
(六)形成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供销社的改革发展,事关新形势下“三农”工作大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将供销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多为供销社的发展出思路、出措施、出政策,尤其是没有出台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政 策及资金的区市政府,要加快政策、资金的落实到位,为供销社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落实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国土、建委等部门在项目建设、用地、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倾斜,特别在农资市场经营管理方面,各级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全力支持供销社发挥好农资经营的主渠道作用,强化监督检查,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各级供销社一方面与财政加强联系,了解情况,争取发展资金;另一方面与农口加强联系,办好农产品基地;再者同人事劳动部门联系,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还要充分利用市政府[2010]43号文,抓住农村大市场,把政策用足、用活、用好,以此来把农村市场做好、做大、做强。总之,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地工作中,要全力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主动工作、自我加压,努力开创我市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 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 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仅10大特色产业集 群中的14个龙头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亿元,占全市特色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直接带动9000多家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2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成功将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在南山铝业的带动下,龙口市东江镇形成了煤炭、电力、氧化铝、碳素、电解铝、铝型材这样一条既有能源原材料、又有中间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相对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福山区加快推进面向上海通用东岳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成为东岳汽车的主要配套基地。
四是特色产业镇培育初见成效。到底,全市共培育特色产业镇29个,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利润87亿元,分别占全市特色产业的52%、44%和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3个,超过50亿元的有5个,超过20亿元的有10个;上缴税金过亿元的有10个,过万元的有12个。凤城街道、张星镇、夏邱镇等3个乡镇(街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东江镇等10个乡镇(街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镇。
五是对地方贡献不断加大。一是膨胀壮大了地方工业经济。莱阳市、莱州市、福山区、海阳市、栖霞市等县市区的 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共上缴税金59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收入的20%。特色产业上缴税金占产业镇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牟平王格庄、莱阳城厢等9个乡镇达到80%以上,龙口七甲、蓬莱蓬莱阁等8个乡镇达到50%以上。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特色产业共吸纳劳动力近80万人,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海阳毛衫产业,500多家企业仅有3个自主品牌,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莱阳的蔬菜加工,莱州、龙口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8个,大多数都在20亿元左右,还没有形成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铝及铝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有南山、丛林、龙大、鲁花这样的骨干企业之外,其他产业集群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有限。大多数产业集群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集群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同时,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目前全市已经成立行业协会27个,还有6个产业集群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已经成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作用的比较少,大多数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突出。
(四)知名品牌、区域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市特色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但除“龙大”、“鲁花”、“南山”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知名品牌不多。毛衫、石材等传统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其主导产品均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远远没有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佛山照明等品牌在全国的名气大。正因如此,我市大部分产业的主导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较低,与占国内市场95%、国际市场70%的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占国内眼镜市场80%的温州眼镜产业集群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除了海阳市和蓬莱市以外,其余大多数县市区没有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除了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世回尧汽车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特色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但还难以及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性、公益性服务,“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集群集聚。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信用担保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减免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我市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沿海县市区应当依托交通便利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铝及铝制品、石油化工、粉丝、石材、毛衫等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中部地区应发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五区应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 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毛衫、矿山机械、草艺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整合、承接韩日产业转移、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好机遇,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 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等龙头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发展特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思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在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活特色产业。一是挖掘产业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资料,培植特色产业的历史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二是搭建产业文化载体。通过兴建葡萄酒庄园、汽车展览馆、黄金城等文化设施,逐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区,在传播葡萄酒、汽车、黄金等现代特色产业文化的同时,促进特 色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平台。通过举办“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第三篇: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络处理日常的业务、交易,即与供应商、顾客、银行、分销商和其他贸易伙伴的日常联系。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市建设五省区周边中心城市的要求。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晚,较成型的电子商务行为约在90年代后期,较早的应用领域是出口企业报关,农产品供货、房地产交易等,但全市网上交易金额总量少,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介入甚浅,其效果还只是停留在电子商务的初级水平上。本文拟通过对我市目前电子商务的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市电子商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我市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滞后。表现在企业管理体制、管理理念与组织机构上的不适应,企业主对电子商务应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我市企业不仅整体规模偏小,而且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对我市外来投资企业、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开展过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不到12,长期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不足3,开展较好的只有湘维公司、正大公司等少数企业,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2、缺乏较成熟的市级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目前我市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门户网站,现有电子商务活动一部分依附于市外其它网站,一部分在市内其它行业网站下如怀化农业信息网、怀化房地产网,个别企业建有自己公司网页,如湖南武陵城集团,湖南省湘维有限公司等。由于没有综合性的商务网站,难以有效的组织本市企业开展各种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难以发挥。
3、货物供应市场还不成熟。电子商务的实现要经过商情查询到网上购物和实现交易等阶段。我市现有的供货市场如建筑、五金、粮贸市场等规模较小,很多尚属于小型店面,配给力量不强,货源的质量保证上,由于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假冒商品、伪劣产品、售后服务不能兑现等现象,使顾客对网上的消费心有疑虑,所以即使拥有上网条件的顾客,也愿意传统的选货方式。
4、金融市场还不健全。电子商务的进行需要支付与结算,将来要在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易,就需要通过银行的信用卡等各种方式来完成交易,以及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与金融网络的连接来支付和收费。而目前我市各国有专业银行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的业务还不多,相应的宣传和配套服务还没跟上来,近年来开展的银企合作主要还是局限在传统的合作领域。
5、有关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鼓励政策等需要完善。从全国范围来说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之处未得到及时修订,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较滞缓,从全市范围来看,我市还没有一套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的奖励办法,对市外来投资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希望在电子商务领域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帮助。
6、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人员素质急需提高。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它的知识亟需普及。就我市而言,人员在计算机及电子商务方面知识与其它地区相比较低,人员培训需要加强,特别需要提高企业领导计算机水平,商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
二、解决目前电子商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速企业信息化的进程。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加强企业信息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循序渐进地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率先推进基础比较好的几家市级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动全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三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建立电子商业社区。电子商业社区通过互联网,在同业、上下游企业间开展贸易和业务协同,以信息的实时交互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消除信息障碍。四是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在企业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以信息流向资金流、物流递进,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
2、政府积极参与,促进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政府的参与有助于引进技术、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应加强政府部门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规划,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对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的试点的单位,市里应在资金、税收、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从宏观角度加强行业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保证我市电子商务实现良性发展。构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交易安全,电子支付等方面,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相应保障机制,成立相应保证机构。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有关部门应组织一支精干的安全技术研究队伍,集中力量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留痕技术等,并能够随着计算机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这些技术。通过各种安全控制分中心的协调作用,将电子商务交易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3、加强市场体系的培
育,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一是在卖方市场方面,当前我市应该加速物流中心如西部物流中心等的建设,提高物流、配送功能。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买方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夯实基础。三是在市场需求方面,建好公共电子商品导购平台,保障人们发送到网络上的交易信息准确、迅速地在供应商、流通商、管理部门、银行、交通运输等部门之间传送。各企业的商品信息库建设是平台的基础,企业没有与平台标准一致的商品信息库,电子商务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建议商务系统会同相关部门建设怀化市电子商务网站,通过这种综合性商务门户网站带动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电子商务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每—个过程都离不开人才。在我市现在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加快电子商务建设步伐。同时鼓励教育部门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选派人员到计算机院校跟班学习,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需要。
第四篇: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也是我市“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促就业、富财政的迫切所在。根据市领导的指示,我办就全市服务业发展开展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服务业从组织、政策、考核、统计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呈现出提速发展的态势。
(一)主要指标情况: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3.5亿元,增长14.9%,占GDP比重35.7%,人均增加值1.63万元,在苏中13个县(市)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第三、第二,在扬州7个县(市、区)分别位列第一、第四、第四、第四;服务业税收12.08亿元,增长48.5%,占税收总额28.9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国税3.8亿元,地税8.2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72.6亿元,增长47%,占固定资产投资23.3%,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21万人,增长6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6%。
附:
1、2010年苏中13个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2、2010年扬州7个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3、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增加值主要行业构成 4、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税收主要行业构成
(二)行业发展情况:
1、商贸流通业:全市现有各类商贸网点2万多个,其中限上企业36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0个,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6家,拥有大型超市4个(华润苏果2家、世纪联华、乐天玛特),电器卖场4个(五星电器、汇银家电、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专业市场12个(阿波罗花木、保盛钢材、万德隆、苏中商贸城、国际五金城等)。宏信商贸年销售额近10亿元,拥有连锁门店213家,成为扬州地区本土龙头商贸企业。米米农资拥有连锁店174家。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5亿元,同比增长19.7%。
2、交通物流业:2010年实现物流增加值37.01亿元,同比增长12.9%,公路货运量548万吨,水上货运量1539万吨,沿江港口吞吐量830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570万吨。初步形成了沿江港口物流园区(中远万吨级公用泊位2座,海昌、海螺在建码头6座)、7家货运场站(亚皇、世纪星、恒亿、阿波罗、龙腾、中苏农、苏远)。截止去年底,各类运输车辆5731辆水运船舶612艘,3条“江苏快货”品牌线路。江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初稿形成。
3、科技信息业:2010年,我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诚德、恒远、江淮、长青、中惠、车宝、英泰、雷雨、华农双顺、中材、奔宇车身、金鑫电器、一重数控),扬州市级4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中惠),各类科技服务机构160多家。30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专利申请1926件(其中发明476、实用新型493、外观957),获得授权458(其中发明31)。扬州(江都)软件园批准为省级软件园,落户惠普等软件企业6家。
4、文化旅游业: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邵伯锣鼓小牌子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非遗项目,时代影城、世纪影城先后开业。建成A级景区3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引江水利工程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现代花木产业园),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绿洋湖生态度假村),旅行社12家,星级酒店8家,其中,四星级1家(京江大酒店),三星级4家。成功举办八届花卉节和十届邵伯龙虾节,扩建郭村红色旅游基地。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5、房地产业:目前共有9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二级资质共35家,三级资质共43家,四级12家。2010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98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3%,商品房销售面积11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二手房交易面积57.66万平方米,同比上涨3.8%,房地产税收占服务业税收44%。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档次明显提高,涌现了中远欧洲城、世纪花园、春江花都等一批品质楼盘。
6、金融保险业:到去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12家,担保公司15家。成功创成省级金融生态达标市,新建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吉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2010年,各类存款余额491.7亿元,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251.3亿元,增长24.1%,存贷比49.1%,比年初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上涨13.2%,占服务业增加值6.06%;实现保费收入15.19亿元,增长21%,其中中国人寿江都支公司实现保费7.45亿元,在全省县级市排名第2位。长青农化、亚威成功上市。
7、公共服务业:全市共有学校43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38所,小学56所,幼儿园5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79所),卫生机构509个,床位数3551个,卫生技术人员5102人,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民资进入社会事业服务领域,建成仙城中学、双语小学、洪泉医院。职教集团创成四星级职业学校。
(三)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1、组织架构:建立服务业管理体系,调整服务业领导小组,并成立物流、文化及旅游、软件及服务外包、总部及楼宇经济、商贸及专业市场等5个重点产业推进组,明确牵头负责部门工作职责。市服务业办公室作为服务业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各镇有分管领导,有服务业助理。
2、政策规划:先后出台《2010年-2012年江都市服务业工作意见》、《江都市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江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发展推进奖励办法》。去年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200万元,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的引导和扶持。目前委托南京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编制市服务业规划,预计9月份可完成。
3、工作推进:2006年、2008年、2010年分别召开三次服务业大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今年举办江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邀请原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等专家现场讲座。专门召开服务业统计工作会议,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把服务业考核纳入市三个文明考核。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判断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对照科学发展要求和先进地区仍有差距。
(一)从发展规律看:我市服务业总量在苏中位列第一,占比位列第三,说明工业比重较大,究其原因,我市仍处在工业发展的加速期。在这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保持相对稳定乃至缓慢下降的特点。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过程中,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下降;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程中,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应该说,我市相对处在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阶段。
(二)从组织推进看:市服务业办公室在发改委挂牌,下设1个科(服务业发展科),统筹、推进、协调全市服务业工作难度较大。各镇在服务业管理人员配备上,多数镇只有1人且年龄较大,服务业重点镇仙女、邵伯、大桥也有待加强。相关行业部门在推进本行业发展时,目标不够明确,思路不够清晰,推进力度有待加大。在财税分配体制上,缺乏发展的驱动力,乡镇的分成比例有待提高。服务业引导资金与周边同等县市相比规模仍偏小。
(三)从行业结构看: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行业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品牌不够响。如:商贸业中传统业态比重大,新兴业态比重小,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同质竞争,商业专业街、特色街发展滞后,餐饮、沐浴、美容等服务标准有待规范、品质有待提高。物流业中没有1个明确牵头部门,物流园区建设载体有待明晰。旅游业中点多面广,缺乏标志性景区和拳头产品,市场营销力度不大。房地产业中住宅开发比重较大,商业地产比重较小,商业单体面积小,品牌餐饮、高档百货等服务业项目难以落户。此外,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科研研发等新兴行业亟待提速发展。
(四)从区域发展看:各镇之间发展不平衡,服务业限上企业集中在城区及大镇,多数镇没有限上企业;在规模相当的镇中,服务业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差别较大;服务业项目生成、包装、推进中,力度有大有小,速度有快有慢。
三、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市提速发展服务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
(一)立体交通优势凸显:机场建设快速推进,水、公、铁、空交通网络将会加快形成,对我市发展物流业和专业市场等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二)同城叠加效应彰显:文昌路与舜天路即将贯通,扬州与江都时空距离拉近,随着扬州要素趋紧,发展服务业,配套扬州城市功能,吸引扬州消费,潜力大、空间大。
(三)市场消费需求显现:我市服务业一些高端消费向扬泰地区分流,在我市兴办新兴服务业、品牌服务业,满足市场供给,城市发展有要求,百姓生活有需要。
(四)民间投资资金涌现:我市在外老板、能人较多,银行机构储蓄增长较快。加强服务业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发展有后劲,增长有亮点。
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当前,江苏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成为推动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应抢抓机遇,创新思路,优先路径,加快推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扬州市《服务业提速计划》,围绕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城市化推进契机,瞄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竞争力提升”的总体要求,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速发展生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建设苏中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过测算,突出“四个明显”,到2015年服务业预期发展目标为: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力争服务业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36亿元,年均增长20.3%。
——产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43%以上。(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国47%、省48%、扬州45%)——行业结构明显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创意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超过45%。
——载体建设明显突破。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6—8家。形成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2家,年纳税千万元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房产开发企业除外)。
(三)空间布局
根据“集中、集聚、集约”的要求,坚持尊重现状、科学调整的原则,合理优化服务业空间结构,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从城镇布局分为“一主五副”,一主:仙女镇服务业主中心,五副:大桥镇、邵伯镇、小纪镇、郭村镇、丁沟镇五个服务业副中心。从行业发展分为“三块、三区、四园”,三块:城区商贸服务板块、舜天路商务服务板块、沿江软件服务板块,三区:大江旅游风光区、运河旅游风景区、水乡旅游风情区,四园:港口物流园、城东物流园、城北物流园、空运物流园。
(四)发展重点
1、现代物流服务。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水、铁、空”立体交通网络,发展多式联运,打造苏中地区物流集散中心。重点培育物流园区。港口物流园规划用地110公顷,推进中国远扬、中信泰富、海昌、海螺等码头建设,五年内建成万吨级泊位16个,年吞吐量达8000万吨。城东物流园、城北物流园规划用地13公顷、9公顷,与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互动,整合周边配栽点,发展公路货运站,促进传统物流“退城进园”,为市区和城南工业园、城北工业园、专业市场服务。空港物流园规划用地35公顷,围绕空港产业,加强布局研究,发展航空物流。积极推进行业物流。发展商贸业物流,加快消费品流通。邵伯宏信商品配送中心分期建设,力争三年内仓储面积3.5万平方米,日配送300万元。移址新建烟花爆炸配送中心。发展制造业物流,加快工业品流通。新建龙川钢管物流中心,总投资10亿元。新建中海钢材集配中心,总投资10亿元,占地200亩。壮大方正钢材物流中心。发展农副业物流,加快农产品流通。引进投资主体,筹建吴桥、小纪农产品物流中心。
2、科技研发服务。加强科技创新,以产业集聚区为服务对象,以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依托特钢、船舶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科技大厦为载体,引进专业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及领军型人才,促进科技项目孵化。引导现有企业将研发机构剥离,成立独立的法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面向行业服务的研发企业。到2015年,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省级2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加快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信息化改造,强化电子商务和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扬州(江都)软件园规划2.6平方公里,到2015年,力争引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5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研发面积30万平方米,形成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和研发成果产业化基地。
3、商贸流通服务。用现代商贸理念和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变,构建功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业态设施先进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放大商圈效应。对以工农路为支撑、商城为中心的城市商贸区,加强商业设施改造,明确经营主题,统一形象设计,强化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联动发展南区商务中心,在舜天路两侧,引进高端商业商务、金融保险、宾馆酒店、休闲娱乐等项目,打造高品位商业街区。积极推进总投资55亿元的运河国际名城项目,计划建设72层五星级酒店及商业街。促进市场集群。加快江都汽车产业园贸易集中区建设,引进国内外以及本地汽车品牌入驻,形成汽车4S店集聚区。到2015年,引进4S店20家以上。借助创建国家优质皮鞋生产基地的契机,改造苏中商贸城,壮大制鞋产业优势,到2015年,创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拓展阿波罗花木市场功能,形成集研发、交易、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市场。宏信超市现有连锁店213家,3年内发展到400家,米米农资现有连锁店174家,三年内发展到1500家。
4、旅游休闲服务。充分挖掘旅游特色资源,从策划、创意入手,精心培育大江风光、运河风景、水乡风情三大区域,彰显“水木仙旅、龙川江都”品牌。到2015年,接待游客总数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0亿元。整合资源,开发项目。重点开发旅游景区项目和水乡旅游项目。水利枢纽风景区、邵伯湖旅游风景区创成4A级景区,龙川古街与仙女庙修复、大桥条石街风景区创成3A级景区,现代花木产业园、渌洋湖湿地公园、滨江湿地公园等建成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强化配套,提升功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发展商务酒店、度假酒店、公寓酒店、农家乐等,提升邵伯湖鲜、长江三鲜等本土特色餐饮业,推进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心怡昌明五星级大酒店总投资5亿元、中江国际五星级大酒店总投资4.5亿元、扬润国际四星级大酒店总投资2亿元加快建设进度。将金银细工制作工艺、毛笔制作技艺、漆画技艺等非遗项目纳入文化创意产业体系,集制作、展览、原材料市场及销售为一体,积极打造省级文化产业基地。
5、信息外包服务及总部经济。信息外包服务及总部经济是企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改善结构,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在服务外包上求突破。研究发展服务外包政策,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大力引进与我市产业相配套的国内外先进的服务外包提供商,在我市设立服务外包企业,着力打造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集聚区,为区域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的外包服务。在总部经济上求突破。引导重点工业企业在主城区建设企业总部,把企业的战略决策、科技研发、营销、财务等高端环节移到总部,把生产制造环节放在原地,加快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到2015年,力争建成15家左右本土企业总部。同时,吸引5家左右域外大型企业功能性地区总部入驻。目前,我市长青农化、方正钢铁等重点企业及浙商协会、相关银行均有建设总部及楼宇经济的意向,年内有望启动。
五、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提高组织程度。强化服务业领导小组职能,定期活动,督查各镇、各部门在推进本区域、本行业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服务业办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编制和人员。服务业重点行业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各镇配强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助理,加强研究,落实措施,提高本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强化服务业考核,提高镇域服务业发展绩效在综合考核中所占权重,把部门服务业工作纳入市行政效能督察范围,努力促进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
2、细化规划引导。结合“十二五”发展要求,与国民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对接,抓紧编制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突出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旅游休闲等功能区规划,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科技、房地产等重点行业和各镇尽快出台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科学安排土地、交通、生态等要素资源,指导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2011年产业目录,研究制订服务业投资指导目录,引导服务业投资方向。重点服务业项目指定部门或镇周密策划、精心招商、专人跟踪。
3、突出政策扶持。全面梳理服务业政策,相关部门在市场准入、国税、地税、土地、规划、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可操作、可兑现。积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流动税收,其形成的地方财力部分给予适当奖励;对餐饮业服务行业,通过制定服务标准,指定公务接待酒店,规范纳税行为,增加地方税源;对各镇服务业超出全市平均增幅以上的增量税收,实行向镇倾斜的分成体制,增强镇级发展服务业的驱动力。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强导向性,引导和奖励培育新兴业态、提升规模质态、增加贡献份额。建立服务业用地申报、审核、审批制度,保障用地需求。
4、加强行业统计。不断加强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统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坚持服务业属地统计、部门统计相结合,制定服务业统计方案,形成完善的服务业统计月报制度。各镇、各相关部门明确专职人员,落实经费保障,创新统计方法,及时反映本行业、本区域服务业发展情况,理清发展思路,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五篇: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报告[模版]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
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仅10大特色产业集群中的14个龙头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亿元,占全市特色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直接带动9000多家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2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成功将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在南山铝业的带动下,龙口市东江镇形成了煤炭、电力、氧化铝、碳素、电解铝、铝型材这样一条既有能源原材料、又有中间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相对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福山区加快推进面向上海通用东岳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成为东岳汽车的主要配套基地。
四是特色产业镇培育初见成效。到底,全市共培育特色产业镇29个,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利润87亿元,分别占全市特色产业的52%、44%和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
元的有3个,超过50亿元的有5个,超过20亿元的有10个;上缴税金过亿元的有10个,过万元的有12个。凤城街道、张星镇、夏邱镇等3个乡镇(街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东江镇等10个乡镇(街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镇。
五是对地方贡献不断加大。一是膨胀壮大了地方工业经济。莱阳市、莱州
市、福山区、海阳市、栖霞市等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共上缴税金59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收入的20%。特色产业上缴税金占产业镇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牟平王格庄、莱阳城厢等9个乡镇达到80%以上,龙口七甲、蓬莱蓬莱阁等8个乡镇达到50%以上。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特色产业共吸纳劳动力近80万人,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海阳毛衫产业,500多家企业仅有3个自主品牌,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莱阳的蔬菜加工,莱州、龙口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8个,大多数都在20亿元左右,还没有形成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铝及铝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有南山、丛林、龙大、鲁花这样的骨干企业之外,其他产业集群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有限。大多数产业集群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集群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同时,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目前全市已经成立行业协会27个,还有6个产业集群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已经成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作用的比较少,大多数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突出。
(四)知名品牌、区域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市特色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但除“龙大”、“鲁花”、“南山”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知名品牌不多。毛衫、石材等传统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其主导产品均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远远没有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佛山照明等品牌在全国的名气大。正因如此,我市大部分产业的主导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较低,与占国内市场95%、国际市场70%的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占国内眼镜市场80%的温州眼镜产业集群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除了海阳市和蓬莱市以外,其余大多数县市区没有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除了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世回尧汽车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特色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但还难以及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性、公益性服务,“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集群集聚。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信用担保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减免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我市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沿海县市区应当依托交通便利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铝及铝制品、石油化工、粉丝、石材、毛衫等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中部地区应发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五区应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毛衫、矿山机械、草艺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整合、承接韩日产业转移、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好机遇,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等龙头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发展特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思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在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活特色产业。一是挖掘产业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资料,培植特色产业的历史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二是搭建产业文化载体。通过兴建葡萄酒庄园、汽车展览馆、黄金城等文化设施,逐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区,在传播葡萄酒、汽车、黄金等现代特色产业文化的同时,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平台。通过举办“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