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2:0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

第一篇: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现实依据

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因而开发创新能力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是决定我国21世纪教育基本走向的里程碑式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国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更是强调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乡镇小学,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弊端:(1)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缺乏资源整合的意识和技能;(2)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师生关系不够和谐;(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对新的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技术欠缺,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因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在重庆市教科院龚春燕老师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市不少学校就创新学习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成果改革我校课堂教学的弊端,有效促进新课程的落实,这是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校实施“科教兴校”战略的需要。

我校作为重庆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从1998年起,我校就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市级和县级课题的研究。2002年,我校承担的市“十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心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研究》圆满结题。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及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子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的可测性研究》的研究顺利结题。另外有五项县级课题都圆满地结题。在此基础上,我校针对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科研课题“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着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形成我校的育人特色。

2、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

(2)以创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理论为依托。

3、课题的界定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就是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

教学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技术三个方面组合的。教学内容即课程与教材;教学组织即怎么来组织教学;教学技术即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技术。

课堂教学(又叫“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把学生按年龄和发展水平分别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 教学内容是以课为单位进行组织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创新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核心,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活动设计,让课堂教学突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物、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和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2、构建科学的创新性课堂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3、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课堂教学氛围。

4、积极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原则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活动性原则

要求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活跃性、组织形式的针对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4、个性化原则

坚持个性化原则,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化,师生之间必须建立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学生在共同性前提下的独特性;再次,废除给予性学习,实行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实行知识、技能与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有,必须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5、师生协同原则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认识活动,因此这一活动的创新必须有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有机结合,即教的创新应该是充分了解和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创新,应该是与学生学的创新具有内在结合点的创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应达到高度的和谐。

三、研究内容

1、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

2、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四、研究对象、方法及周期

研究对象:澄溪小学部分班级(?)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行动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研究周期:三年(2003.5——2011.9)

五、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03.5——2003.8)

拟定总课题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实验教师、培训师资、拟定各学科课堂教学子课题实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审定、论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2、研究实施阶段(2003.9——2011.2)

各实验班认真开展实验、召开实验教师培训会和研讨会、加强过程管理,收集整理师生实验过程成果、做好各年级实验班阶段性实验总结工作。

3、研究总结阶段(2011.3——2011.9)

进行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实验前后对比分析、做好结题工作,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申请结题评审。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一)构建课题“三级管理模式”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市、县、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黄凤德校长亲任课题组组长,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况红英校长任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课题的管理和指导;程小翠主任任实施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课题组还建立了三级管理机制:学校领导——教科室——研究教师。这样的机制既有利于课题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对实验工作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做到了信息的畅通和管理的顺达。

为了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制定了《澄溪小学课题申报制度》、《澄溪小学课题管理制度》、《澄溪小学创新教学指南》、《澄溪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制度》、《课题实验目标考核制度》、《课题实验经费管理制度》和《课题成果评价推广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对实验教师的实验工作作了明确的说明。例如,实施研究例会制规定:课题组应该在期初、期末、每月各一次研究会,及时总结、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又如,教师学习制度规定: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学习记录不少于20次,总量不少于2万字。其中重点学习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理论。

(二)探寻教师“三条培训途径”

教师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研究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实效。为了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师队伍,课题组采用了三条培训途径:

1、专家引领,专业培训

学校课题组针对研究情况,分阶段有计划地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我校进行专业指导。几年来,市教科院王伟虹院长、龚春燕主任、张宏老师等领导及县教研室刘健春主任、贺恩明老师等多次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

2、合作交流,互动培训

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定期开展“同一堂课互动论坛”活动,让教师们通过个人反思、集中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自主学习,自我培训

课题研究人员总是以自主学习的“三个不少于”严格自律培训:每天到图书室阅读或通过网络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每天的读书笔记不少于400字。自主学习的“三个不少于”已经成为我校教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课题组一方面提倡教师自学,强化基本功,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三课”研究平台,组织教师与专家、兄弟学校教师对话,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学校安排课题组长、课题组负责人赴北京、上海、海南、西藏等地听取权威专家们关于“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学术辅导报告;安排课题组成员赴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等地区感受其鲜活的现场情景;安排有关领导老师参加市县级课改培训。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50名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听课,参与教改科研培训,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等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光碟等)交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培训,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有了很高的提高,对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内涵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总体设计“三个研究主题”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着力点是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实现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研究伊始,课题组便采用了“整体设计、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课题的研究。

第一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

这一方面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围绕“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着重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着重处理课堂教学里面教与学的关系问题,着重探索“研究性学习”问题。

第二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和蓝本。由于创新性课堂涉及的学科多、人员广,课题采用分学科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由实验教师设计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在研究会上进行探讨修订;第二步,实验教师通过自己实验的教学来验证修订;第三步,进行再次验证,确定教学模式的成型,并加了阐述。

第三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

着重研究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水平的科学评价,试图探索新型的学生评价机制;对老师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角色定位、学习环境营造和教育技术运用的综合评价,试图根据不同的学科的特点制定“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新颖性的评价语。如,用“你真聪明,想的和别人不一样”、“你这种想法很有特点”等鼓励性的语言。

(四)整体推进“四大立体课堂”

四通八达的教学时空是网络型新课堂的实施基础。我校打破了传统的“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狭隘的课堂观,以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沟通家庭、牵手社区、链接世界”为目标,构建了以学校课堂为核心,家庭课堂、社区课堂、多媒体网络课堂四大课堂联立的大课堂体系。

第一课堂:室内课

教学目标:以问题为核心,建立“问题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让“问题”充满课堂:问题指向创新。(1)分年段突出问题的连续性:低段——以封闭性问题为主;中段——半封闭半开发问题;高段——开放性问题。

(2)创设问问题的时空:设问题园地,建问题簿。初步形成创新性课堂特有的室内环境文化。

(3)教给问问题的方法。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3、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初步构建起较完善的具有学科特色的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4、形成多元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想问。

5、完善师生行为指南,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第二课堂:校内课

教学目标:以校内活动为核心,建立“活动的课堂”,锻炼学生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组织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校内活动。

2、开发学生活动课程,形成校本教材。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课

教学目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核心,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落实社会实践基地(大雷天然气矿、火烧山等实践基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2、开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校本教材。

第四课堂:网络综合学习

教学目标:以网络环境为载体,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资源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补充。

(五)特色升华“三种研究活动”

1、赛:开展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们在创新课堂教学的比拼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在 “创新杯” 优秀论文评选、创新教学片断、教案(案例)展评、阶段研究成果展评等竞赛活动,强化教师间的互相学习提高。

2、联:联系家长,做到家校结合

课题组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评教活动、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大家长了解课堂教学、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下面家长问卷调查后的统计图。

学生家长认为实验对对孩子的促进作用统计图

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最大变化统计图

3、新:创新学生学习活动

(1)课前五分钟特色活动

每位研究教师都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前五分钟特色活动。如语文学科的特色活动有:儿歌诵读、古诗欣赏、新闻快报、好词佳句交流、猜谜语等。数学学科的特色活动有:速算练习、对口令、数学趣味笑话、数学游戏、知识问答等。

(2)建立问题簿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问题意识培养”和“求异思维训练”为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班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簿”,每人每天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

(3)开展创新大赛

课题组定期开展“我的创意”作品大赛、创新作文大赛、、“创新杯”手抄报(或电脑绘画)展评等活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享受创新成功的喜悦。课题组用“成长记录袋”将学生一期以来的重要学习资料保存起来,期末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足迹。

七、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愉快地教学,有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

1、动态的物质环境

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了生动优美的物质环境,如名人画像、版面布置、绿化、音乐等等。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些教学物化环境利于“静听”的传统模式,然后去营造一种多变的,学生有权利主动创设的动态环境。比如“让座位‘动’起来,课堂上,可以把学生的座位排列呈多样式;课堂上老师走向学生,亲切自然地融入学生中;甚至可以“撤掉作为课堂中心地位的教师讲台”。让整个课堂教学都融合在动态的物质环境中,更大效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宽松的制度环境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个体。课堂上要改变一味地“要学生怎么样”,“不许学生怎么样”,甚至“禁止学生怎么样 ”等一些视学生为“敌对”的管理政策。取消不利于学生课堂上发挥创新能力的要求。例如上课时的端坐、举手、答问时的套话等等。可以形成一些诸如允许“插嘴”、“争论”、“标新”、“质疑”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更为“人情化”、更关注“人性化”更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制度。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宽松自由、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愉快。从而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插入《澄溪小学师生行为指南》)

3、民主的人文环境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真切的信赖、殷切的期待、热切的激励,会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学的民主。以自身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才能去熏陶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友善相处、真情相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少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激励。许多教师采用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坐坐学生的小板凳”,“老师在学生面前流露真情实感”等方法,对学生说“我们是朋友”。对课堂上的学生插嘴现象、思考时做小动作的现象,举手时的激昂现象等进行合理的客观的归因。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有信心学习好占83.6 %,能主动回答问题占69.1 %,,喜欢老师的占90.0 %„„这些数据说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氛围。

(二)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灵魂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

1、注入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师生可以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增删。特别是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联系实际,补充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学习知识是有用的。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圆明园》时,便结合保护文物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选择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

(1)多教材组合。以一本基本教材为纲,结合专题性的教材和活页资料,一方面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专题性教材在知识专门化方面的优势。

(2)案例分析。除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精选的中外案例进行讲解,还收集、积累了一批原始案例材料供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分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与网络。使用了PPT、电脑投影、胶片投影、实物投影、录像、因特网、音响、等手段,在同等单位的教学时间内大大增加了信息量。

(4)课程实践。结合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带着问题走访企业单位,了解社情民意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3、进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情趣活动中理解知识,体验情感。如儿歌演唱、歌舞表演、课本剧表演、角色扮演、调查访问、谜语竞猜、趣题练习、设计日程等活动。

(三)生成教学模式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骨骼

创新性课堂教学着重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教材内容的综合运用。我们重视将教育科研的落脚点植根在语数等基础学科中,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让这些学科大胆创新,以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改特色。像有的语文老师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阅读课、对话课、辩论课、表演课等方面进行探索;像有的数学备课组根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在开设数学活动课,实现“生活化数学”上作有益尝试。在研究中我们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在教学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将“激发创新”的精神渗透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重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美术、社会、自然等学科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情景模拟、问题探索、专题研究、网上实践等方式,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三是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创新离不开实践,在课堂中,我们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造。通过实验,我们探究出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三大模式”是:自主活动式教学模式、尝试探究型教学模式、问题发现法教学模式。

(四)多元的教学评价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动力

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认为:能否实现或者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评价一节好课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组织教学。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此,在研究中我们着力构建适应新课程推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课堂环境新

1、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整洁、美观、做到以人为本

2、有展示师生创新作品的场所,设计有个性、有新意

师生关系新

3、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

4、生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竞争

教授方式新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6、对教材的运用有创意,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7、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网络优势)

8、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9、既重知识传授,又重学生良好习惯和创新品质培养

10、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学习方式新

11、全体学生均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浓

12、生生间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效果好

13、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较强的质疑意识和创新意识

评价新

14、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5、善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有利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时,对于教学目标的构建,着重考察“能否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对于教学程序的设计,着重考察“能否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能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对于学习环境的管理,着重考察“能否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和交流,能否合理地调控课堂的学习情绪”;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着重考察“能否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对于教学方法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坚持评价的多元性,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在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评价如雨后般的春笋,层出不穷。如“你的见解真独特,请你将所知与大家分享,分享那无比的快乐。”“孩子,交换苹果,手里还有一个苹果,交换思想,脑里却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你像沙滩的阳光,给人关爱,你轻轻滴落的雨点,多愁善感。”“你今天的举手很高,我一眼就看见了,我想经常看到你举起的小手,行吗?”

(五)开放的课程资源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源泉

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资源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建设是网络型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当前,教育资源匮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障碍。要扫除这一障碍,学校必须一方面引导师生树立新的资源观,将知识、经验、社会关系、信息、人力等具有社会属性的“非自然物的存在”全部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另一方面必须千方百计多渠道开发整合教育资源,使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创新校本资源

①优化物性资源 “校园时时有故事,校园处处皆资源”。我校在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的优化上努力追求:让每一种标志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成资源,让每一处场景皆育人。

②激活人本资源

学校师生既是教育资源的利用者,又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时时待续的书,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时时更新的站,一个年级就是一张时时扩张的网。学校一方面鼓励师生以个体为单位用好现有的显形资源,一方面激励师生通过“个体创造、互动生成、网络共享”等方式不断开发隐性资源。“网络型系列化生成性研究活动”是我校激活人本资源的最具特色的方式。我们通常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说讲评互动论坛”、“网络化集体备课”等主题活动,深化年段资源;以校级学科组为单位举行学科组“网络看评课”、“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建设”等专项活动,扩展学科资源;以课题研究组为核心开展研究活动,生成综合性资源„„网络型系列化生成性研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和更新率。

人本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师生的自我挑战、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实现了师生精神生命同成长。

(2)拓展社区资源

家庭、社区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通过建家长学校、设校外基地、请业余辅导员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侧面整合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学校教育资源蕴藏量。

(3)引进专业资源

网络型特色学校的资源建设少不了专业资源的引领。我校引进专业资源的方式有三: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引入专业理论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二是合理购置质量较高、生成性强的声像素材资源;三是加入城域网建设,引进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

我校“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思想亦随着网络型教育资源的层层建构不断得以提升。

(六)形成了系列化的课题资料

课题资料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佐证。在开展实验工作时,课题组重视课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形成了系列化的课题资料。共有文字档案资料119卷、特色专集12本、照片档案1册、课题展板4块、光盘资料28盒(盘)、课题网站1个、校本教材24册(小学语文、数学各12册)。

(七)促进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几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实验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并取得可喜成果,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1、带动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在该课题的带动下,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3个、县级课题3个。

2、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配备了Dell和langchao两台服务器,建立了校园网,并联接互联网,并有自己的学校网站和科研网站,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提高了实验师生的水平

通过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前,许多实验教师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通过实验,实验教师基本上都能熟练地操作word、PowerPoint、Excel、FrontPage、Author ware和flash等,制作的教学软件也多次获市县级等级奖。

4、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近四年来,学校迎来了中央电视台、重庆台、重庆日报等电台、报刊、杂志社的采访、报导,接待市县级领导频频来校视察工作3次,各级各类获奖(见图表4)明显增加。

这四年来,学校获市级以上各级各类团体奖15项,承办县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二十多次,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论文51篇,市级以上获奖436人次,参加县级以上公开教学7人次,教师参加县以上交流、讲座350人次。目前学校有31名县以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学生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621人次,其中县204人次;市级361人次;国家级56人次,在县以上获奖及发表文章139篇。学校汇编校刊《走近创新》4期;《教育信息》9期;汇编《育人苑》17期;《淼苗》7期。

几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实验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并取得可喜成果,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长达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给这所学校注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育改革的长足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目前,我校被评为重庆市绿色学校;全国中小学生“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演讲赛集体奖;市级课题“农村中心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研究”结题;重庆市爱国卫生单位;重庆市诚信文明先进单位;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第五届”星星河“全国少年书法摄影大赛集体优秀奖;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先进集体;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陈天宇等10名学生获电脑平面绘画创作国家级等级奖,郑文岚等180多名学生获重庆赛区等级奖。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子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的可测性研究》结题为优秀。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教育研究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赋予创新性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成果将对我校甚至其它学校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为新课题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讨论与思考

(一)要正确处理继承、创新二者的关系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大部分教师对课改精神、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有了不同程度的领悟,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堂组织有了新的变化。一部分教师将课改精神和要求内化在教学中,展示出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具有创新精神,优质高效的新课型,可供借鉴和推广。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上课虽然已经是“全新化”,却令人担忧:有的一节课提问学生四、五十人次;有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小组讨论;数学课也安排多次小组讨论;有的语文课小组上互读互听,同桌互读互听,课堂充满“噪音”;有的课让一批批学生上台表演动作,教师、学生都没有“光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也还有一部分教师使用新教材教学,仍然把着讲到底。后两种情况在实验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最后一种情况在中学还比较突出。这些情况值得反思,值得研究。看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必要思考、研究教学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二)不同条件的地区的教学应运用不种形式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如我县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层次,有的学校已经开放了电脑班,连接互联网,而有的偏远学校还没有一台电脑,投影教学仍是他们的主要媒体教学方式。针对这样的情况,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不同条件的学校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样的分层发展就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同条件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就有了针对性,同时,上一层次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也会为后来的学校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创新能力不是教而得之的,而更多地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发展起来的,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支配的空间越大,所产生的创新性的火花就越炽热,创新就越有机会达成。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将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中继续深入思考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高中化学课堂“创新实验”的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课堂“创新实验”的教学研究

王建俊张旭辉

山西省平遥中学031100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化学“创新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途径、手段、意识、道德品质和目标。创新实验教学一般由实验观察、分析、操作等几个阶段,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另外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了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重要原则,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也是完善人才科学素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成为我们教师思考并要研究实验的重要课题。“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并能拓宽已知的,发现未知的化学知识。深入地培养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能力,对化学实验产生优缺点的分析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改进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强化学生设置新奇而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维系、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营新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新实验教学一般由实验观察、分析、操作和创新等几个阶段。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有独特功能和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功效。

1.“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思路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的设计、研制和实施过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创新实验是一种将有关信息按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概括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操作;推理和想象的思维,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维。创新实验的研制实施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操作步骤

在山西省平遥中学“民主和谐创新教学”名师工作室的领导下,以化学教研组全体老师为载体,以学生研究性课题小组为主体,开拓创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并重,出成果,出人才,力争使平遥中学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山西和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1)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通过观察这种活动方式,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为创新思维提供条件。当学生对观察到的事是不能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释时,就会产生疑问,产生为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基础。

(2)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实验分析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地培养。学生在分析思考时,总爱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路来考虑问题,同时也会受到抑制实验结果的限制或影响,这必然会无形中束缚学生的思维,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在分析时,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思维模式挑战,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能大胆想象、假设,另辟蹊径拓展思维视角、变换思路,确立一个新的思维活动状态。训练学生能灵活的变换对问题的分析角度。能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不固执于一种成见之中。

(3)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

实验操作表面看来似乎属于技术操作项目,实际上参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实验操作中,仪器的选用、安装,试剂的取用以及实验中条件的控制等,都离不开思维对操作的支配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在实验中产生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甚至能在已有的、以被验证为正确的理论中寻求新的突破。

3.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迸发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欲望,师生们共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老师则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方法作为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实施。师生通过讨论思考后,统一了认识,提出“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具体目的:(1)以化学实验为依据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点;(2)研究系列的化学创新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创新实验要简便,易操作,实验现象要明显,实验成功率要达100%,而且无污染;(5)创新实验要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的真实和科学的精神;(6)创新实验要有发散性和开拓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拓创新精神。

高中“创新实验”教学方法课堂来自于课本教材,紧扣教学大纲,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整个过程,并在研究实施中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化学科学的信息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收集资料,主动地去思索研究,通过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操作实验的实践能力。

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具体案例。

1、药品功能的优化思考

例:《化学反应原理》P18中使用U形管进行氯化,铜溶液的电解实验,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此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而且试剂也可以多次使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以下缺点;(1)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2)铜附着在碳棒底部,观察必须把碳棒拿出来;(3)氯气污染较难处理;(4)因为都是溶质在变,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忘了水的电离。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为了让现象更明显,使学生对电解原理的认识更加完整,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电解水的认识,把试剂改成了饱和Na2SO4溶液,并在其中加入了紫色石蕊试剂。在电解过程中,检验氢气和氧气都比较容易,而且能看到电解液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教学效果很好,也解决了以上描述的缺点。

2、简化装置,一器同时多用

例在铜和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并检验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中,我们可采用一根长玻璃棒和几张试纸来代替一系列的检验装置,只需一个发生装置和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就可解决问题。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实验仪器的日益先进,为我们进行实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设计精巧的仪器,可以一器多用,使用所需试剂少量的试纸和点滴板等,都可很好地贯彻实验的简约性原则。

3、选择实验仪器的多样化

近几年来,无论是化学杂志上或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针筒的广泛应用。有的用注射器来代替分液漏斗,有的来代替胶头滴管,量筒,小号集气瓶等。这显示着化学实验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起,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事,更是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例用针筒做气体实验,用铝质易拉罐做有关铝的性质实验,用铅笔蕊做导电实验,用矿泉水瓶收集气体,用洗涤剂做气体的点燃实验等。这些取之于学生生活用品的仪器,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可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也处处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对于我们眼睛,只是缺少发现。

三、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是促进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1、要简约,更要科学和安全

在以上的改进案例中,我们发现不少是从简约性的角度出发改的,但千万不能忽视实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2、要成功,更要实事求是

在课堂上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准备的实验失败了,我们经常会惊惶失措,甚至变得手忙脚乱,要不支唔搪塞,要不就道声歉后重回到纸上谈实验,没有给予“昭雪”的机会。其实有的时候,实验失败也是很正常的,例喷泉实验,银镜反应等,条件要求越高的反应,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这也为我们的实验创新了机提供了会和题材,引导得当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绝佳的契机。例在做乙醛或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反应的实验时,一不小心,就会看不见砖红色沉淀,而直接变成了黑色沉淀,老师都知道这是氢氧化铜分解所致。很多老师就这样解释一下,也不会再继续实验下去,而有的老师则进行了很有价值的再探索。

3、要设计更要实践

总之通过多年对高中学生开展化学“创新实验”的开发与研究,我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体实施的方案,实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无论在化学竞赛还是在高考中成绩显著,不仅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化学专业人才,还为地方化工企业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化学素质的工作者。总之,科学而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化学实验,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需要,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世纪栋梁的根本举措。

[参考文献]:

[1] 强光银:中学化学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04.6.[2] 左丽萍: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04.7.[3] 刘贵银: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03.8.[4] 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林晓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J].新课程(教师版), 2007,(01).[6] 吴俊明:议当前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化学教学,2004,(4):1-4.[7]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1-238.

第三篇:中学数学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计划

中学物理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计划

招安镇初级中学: 苏海福

摘要: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和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依据,确立了该模式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生成、操作性强,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变式有效、关注个性,学习活动状态优良、参与充分、注重创新。构建了“五类课型”(概念课、命题课、解题课、复习课、评讲课)的课堂评价表及相关的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和自我评价表。

关键词:变式创新模式,变式探究,课堂评价。

一、研究对象

八年级(5)班

二.研究时间

2008-2009学第二学期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包含两类“评价”:教师对学生完成指定学习任务的评价;对某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评价。

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在其基本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包含了“评价”这一基本环节。这里的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针对学生完成指定学习任务而言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评课)中,下列三个问题引起了课题组老师的极大关注:

1、如何创设“变式情境”?

创设变式问题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变式情境主要以“变式问题”呈现。如何设计变式问题,设计多少变式问题,即如何把握变式问题的“质” 1

与“量”,才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教学模式推广性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如何认定“创新意识”?

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式能否创新?怎样的变式才算创新?这是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很多教师提出的疑问与困惑,也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这里实际上涉及到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两个方面。在认识层面上,我们已形成共识: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只要不是别人告诉或书本上看到,而是在某种问题情境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发现的结论、方法、规律就是一种创新。在操作层面上,如果变式问题全由教师完成,只是教师的创新,没有学生的创新。如果学生参与变式问题的提出过程,模仿教师的提问方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或解决办法,再简单的问题只要是学生自主发现或在同伴启发下形成的,都是学生的创新。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将创新意识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我们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3、如何评价“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是评价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方式、参与时间、参与广度和深度,如何把握,如何定位,这也是我们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将学生参与的质量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上述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对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评价。因此,针对物理课型特征,建立不同课型的评价表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寻找理论依据,吸

收成功经验。

2、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学生的评价,评课小组成员的评价及教师本人的评价等)。

3、案例研究法。着眼课堂观察,以不同课型的研究课为载体,采用“行为跟进式”评课法,提炼不同课型的评价量表,以教学个案丰富研究成果。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引导教师落实变式创新模式的理念,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操作中的困惑,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变式创新模式在中学物理中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应用,较大面积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预期研究成果由下列两部分构成:

1、构建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形成研究报告: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五、研究过程简述

1、申报研究课题:本课题于2008-2009年6月被县教研会批准立项。

2、课题组成员统一了思想认识,提高了理论水平,修订了研究方案。

3、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4、案例分析,形成量表。

5、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综述

确立了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的“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生成、操作性强。

体现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下“五种课型”的教学要求,符合物理教学规律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2、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变式有效、关注个性。

(1)教师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包括创设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和独立探究的变式探究情境,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丰富的观察和思考材料。

(2)教师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学生参与变式探究活动,师生互动交流充分。

(3)教师注重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多样、适度的开展激励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反思能力。

(4)教师关注学生个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指导。

(5)教学目标达成状态良好,变式训练充分有效,讲究教学效率。

3、学习活动状态优良、参与充分、注重创新。

(1)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物理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学生主动参与变式探究活动,能与同伴合作,共享探究成功的喜悦,有探究问题的欲望。

(3)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物理方法的应用价值,形成理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张扬,能主动质疑、主动提问,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

(4)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物理学习方式,善于变位思考,勤于变式探究,敢于质疑批判。

型”的评价表。

七、物理《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组》

八、2009年5月25日

第四篇:怎样使课堂具有创新性

怎样使课堂具有创新性

启二刘雅莉

创新性地教,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的指引下,运用创新性教学理论、原则、方法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动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教学活动。创新性的学,就是在现代学习观的指引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打破思维定势,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学习中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出新观点,发现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创新性教学的基本内涵是:①创新性教学的本质是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己个人的创造力;②创新性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稳定和延续);③创新性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个人的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④创新性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学生认识的自然发展,这种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的实质在于重演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

创新性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一切知识就都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实效。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而且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成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思维,并提供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口,进而促使学生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1、创新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学生自主创新性能力培养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的发言时间难以预料,所以教学时间教师不容易准确地把握。再则,由于教师不能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不断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难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艺术,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非常了解,又要熟练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掌握信息,必须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的能力。

2、创新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创新的大课题。我们现在搞的“学生自主创新性能力培养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只是初步的,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如何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变通,改革和再造创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课题研究的力度,推动课题实验向纵深发展。

主要工作和措施:

1、在教学目标上,突破过去只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要求,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开发,及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的倾向,转变为研究如何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如何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使学生全人得到发展。

2、在教学过程方面,突破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单边教学活动过程,转变为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学生则由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主体。

3、在知识结构方面,突破旧教学观中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忽视学科之间、知识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转变为建立学科之间,知识与学生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多项联系,进行综合性教学,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4、在学习方式上,突破单

一、被动的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体验性学习,转变为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活动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对教材的不同解读,倡导创新。同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动手动脑,在观察、感知、理解、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体验性学习,同时,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特别是能发挥创造潜能与创新想象及创新思维能力,进行高效、独特的创新性学习,为此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5、在教学评价上,突破过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现状,转变为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达到学会、会学、会创造性思考问题的目的;并且在学习上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热情和自信心,胜不骄、败不馁,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

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激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反思,明确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及所产生的原因,以改进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超越和创新,让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充满人性与关怀,永远积极向上。

6、突破教师厌恶学生提出离奇古怪或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问题,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现象,转变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批判思维,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与问题,使思维具有独特性。

7、突破教学中忽视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和动机,使学生被动地学,产生厌学情绪的现象。转变为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发挥主体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做到想学、乐学、创新性学习,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第五篇:创新性的数学教学课堂

创新性的数学教学课堂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下载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

    “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学生问卷调查表 各位同学: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们学校的生源正在不断减少,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也在20人左右,我们学校开展小班化教......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高中历史课堂,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近阶段的学习状况,展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承担......

    创新性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建设的决定》之后,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要根......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初探创新性成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5篇材料)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 【摘 要】“反思性教学”基于实践的基础上赋予教师特有的实践性思考方式,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我国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教师的角......

    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常州外国语学校吴玲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

    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情况汇报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情况汇报 一、简要介绍高效课堂的定位 经过联盟体成员共同研究,我们把今后一段时期构建高效课堂研究的主题定为“目标定向”。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个学......

    课堂教学研究月活动总结

    同沂庄小学 高效课堂研究月活动总结 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月活动于10月底结束。这次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学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和落实这次高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