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政府决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党校 毕业 论文)
浅谈我国政府决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要提纲:
一、政府决策机制相对合理的结构及其特征
政府决策机制的结构主要应由决策主体、决策机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四个要件组成。
二、当前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政府决策机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决策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够。其二,决策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其三,决策咨询系统作用发挥不充分。其四,决策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其五,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三、完善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对策
根据我国政府决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当前应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其一,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其二,建立健全社会公示制度。其三,建立健全社会听证制度。其四,建立健全专家论证制度。其五,建立健全决策评估制度。其六,建立政府决策执行追踪制度。其七,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浅谈我国政府决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决策是公共行政活动的首要环节, 是各项行政职能运行的基础, 是最重要的行政管理功能。政府决策涉及的范围广泛, 影响的程度深远, 政府决策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事业的成败。因此, 随着政治实践的变迁发展,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决策机制。探索建立健全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对策, 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政府决策机制相对合理的结构及其特征
现代意义的政府决策,肇始于资本主义社会。按照权力划分与制衡的原则,即根据“三权分立”的要求,西方国家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每一种权力本身又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因此,就决策权而言,从横向上划分为立法决策权、行政决策权、司法决策权;从纵向上划分为中央决策权和地方决策权。三权中的行政权,属于政府所有。政府要行使好行政权,关键要行使好行政决策权。政府决策,绝非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而是表现为由一个系统操作的过程,因而构成一个决策机制。政府决策机制的结构也是这样,主要应由决策主体、决策机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四个要件组成。
第一,政府决策主体。现代社会的法定政府决策主体,集中于通过选举产生的或经过法律授权的拥有政府行政决策权的个人、机构和团体。政府决策主体集中于通过选举产生的或经过法律授权的拥有政府行政决策权的个人、机构和团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决策主体就局限于他们。在当代社会,构成政府决策的主体必然是多元的,政府决策主体多元化是其显著特征。所谓政府决策主体多元化,就是指决策主体不再是某一机构和少数政府决策者的权利和职责。在现代社会,政府决策主体不仅包括那些拥有最后抉择权的个人、团体、机构,如行政首脑、政府各部委、政策研究专门机构等,而且包括那些对政府决策的性质、方向、内容、范围和进程实际发生影响的个人、团体和机构,如政党、社会团体、公民、新闻媒体等。政府决策主体多元化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必然要求。固然,在政府决策机制和决策过程中,行政首脑、政府各部委、政策研究专门机构居于主导性主体地位,但就民主政治的本质而言,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这要求政府决策对于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必须由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而不是由其他的组织或个人包办代替,他们处在政府决策机制和决策过程中的参与性主体地位。随着民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民主意识更加浓烈,民主体制更加健全,民主程序更加规范,决策主体不断扩大,并且为政党、社会团体、公民、新闻媒体等更多的决策主体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主客观的条件。
第二、政府决策机构。当代政府决策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相互分工,行使各自的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各种政府决策机构共同完成的。在当代社会中,大多数政治系统都存在着许多专门化的政府决策机构和组织。从政府决策的功能过程来看,当代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利益整合、政策制定与监督等活动,分别都由特定的或专门化的政府决策机构来承担;从政府决策的技术过程来看,当代政府决策结构产生了信息搜集、谋与断、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的专门化。
第三、政府决策制度。政府决策机制不仅要明确其决策主体和机构,而且还要建立决策的规章制度,即决策制度。决策制度是构成决策机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当代政府决策制度主要包括三大项:一是关于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开拓多种渠道,倾听民众呼声,从民众中吸取智慧,使政府决策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建立在深厚扎实的群众基础之上,真正做到顺民心,合民意。要建立社情民意调查网络,通过观察社会舆论、定期进行民意测验、社情形势综合分析等,主动采集和深入了解及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二是关于决策公开制度。这一制度要求除依法应当保密之外,政府决策的事项、方式、过程和结果都应当在适当的范围内予以公开。决策公开制度主要指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
第四、政府决策程序。政府决策的主体、机构和制度,只有与一定的决策程序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运行着的有机整体。政府决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决策必须按照民主、科学、法制的规范化程序进行。这是因为,从政府决策类型来看,政府决策尤其是重大决策,多属风险型决策,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为使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必须制定政府重大决策的基本程序,规范决策行为。主要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政府决策程序,可以归结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预测分析,充分论证;综合评价,方案选优;实施反馈,修正完善这四个环节的决策程序。
二、当前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的决策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决策质量总体上是不断提高的。但与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决策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够。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的决策给社会公众的印象就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知道决策的结果,至于决策的立项和方案的制定过程,公众知之甚少,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传出来的“小道消息”,公众决策知情度不够。由于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不够,直接导致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程度低。地方政府决策的内容是对地方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在在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公众参与程度低,很有可能造成政府决策利益不均衡的后果,很有可能使公众利益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损害。而这样的决策结果就不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阻力重重,严重的还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决策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不少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认为把方案选定后,决策过程就完成了,很少再关注这一决策方案,忽视了决策信息反馈这样一个重要方面。在不少地方,一方面,决策部门根本没有进行决策后的信息追踪;另一方面,即使通过一些途径觉察到了决策存在问题,为避免承担责任,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信息反馈是对现行决策方案检验和修正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地方政府认识到其所做出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并对偏差进行纠正,尤其是在决策出现重大问题时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三)决策咨询系统作用发挥不充分。近几年来,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的决策咨询工作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不少地方政府在地方政策研究室的基础上,引入“外脑”,成立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科研院所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受到重视。但是,从决策咨询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讲,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组织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决策研究成果能够最终进入决策层,在决策结果中体现的情况还不够好。这里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地方领导对决策咨询这一做法还有思想障碍,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的地方首长怎能俯身听从研究人员的,尤其是当一些决策咨询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其相悖的时候,更不能虚心接受,还会责怪决策咨询人员不懂政府的运作规律和方法,与时政策咨询人员做得最多的就是为官员的决策找根据、作注释,只为领导服务,而不注重对决策负责。当然,有时候也受到部分决策咨询人员知识和能力素质的限制,为政府提供的决策咨询期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决策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能否提高决策的质量,关键还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比如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管理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上之所以不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决策人员的素质是一个主要问题。不少决策人员仍然是经验决策,没有政策科学和决策科学的知识,不懂得决策科学规律,不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科学决策方法,没有民主理念,不能够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在处理复杂性问题和突发性问题的能力上尚显不足,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
(五)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搞个人专断、一言堂,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异地职务升迁,决策失误追究责任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决策权力与决策责任二者应该是对立统一的,但现实中,二者常常是分离的状态,行使决策权的人员缺少责任约束;另一方面是责任追究的主体不明,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的是集体决策制,一旦决策出了问题,需要追究责任的时候,就很难确定到底追究集体中哪一个人的责任,大家都有推脱责任的理由。
三、完善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对策
根据我国政府决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当前应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其一,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目前我国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有六大支点: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政治协商制度;三是信访制度;四是信息机构的设立;五是新闻媒体的传播;六是电子政府的建设。为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制度化联系;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对群众的来信来访的整理、上报和回复等工作制定明确规范;适当增设信息机构,充实现有信息机构,加强社会信息的全面收集和分析;进一步改进传播媒体的管理,支持和鼓励他们客观地反映民情民意,提高媒体公信力;加强电子政府建设,通过网络时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实行领导定期接待制,设立一些领导接待日,专门接待公众的来访;或者设立市长电话、市长信箱等,这都是一些好的了解社情民意的方式。如果不是走形式,而是真正发挥作用的话,政府就会通过这些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心声,这对提高政府决策的针对性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建立健全社会公示制度。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制度,也就是将政府决策理由及程序等公之于众,使那些群众非常关注,同时又需要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的重大政府决策让人民知情,请人民评判,从而使决策民主化得到落实,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决策屡屡失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所致。透明度原则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入世以后,我们必须将该原则贯彻到政府决策过程之中,不断完善政府决策社会公示制度。
其三,建立健全社会听证制度。这里的听证制度是指政府在作出行政决策前,主动给利益相关人提供主张的机会,公开听取利益相关人意见的程序性制度。在听证过程中,公民和各种组织都可以充分表达对各种未定方案的意见,确保公众对决策的参与权和发言权,这就限制了政府决策的随意性,避免偏听偏信,从而使政府决策民主化得以有序实现,使政府的决策方案更加公平公正和易于贯彻落实。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自来水调价、物业费标准和出租车调价等涉及公共事务的重大问题上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征求人民的意见,使人民对政府的决策心服口服,效果比较良好。为了进一步健全社会听证制度,需要不断提高听证参与者的代表性,确保政府决策兼顾公平与效率。
其四,建立健全专家论证制度。当今世界,国际国内行政环境日益复杂化及政府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前,要最大限度地组织相关专家群体,集思广益,虚心听取专家组的意见,避免陷入线性思维误区,从而大大减少重大决策失误的概率。专家论证的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对决策问题进行论证,即分析所提问题是否有必要对其着手解决,如果确有必要,则需要全面分析该问题对全国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该问题纳入政府决策议程的必要性。二是对决策目标进行论证,即论证决策目标是否正确,在现阶段是否有可行性,以避免确定不可行目标甚至错误目标。三是对相关行政措施进行论证,即论证为实现决策目标所拟采取的行政措施和行政手段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有没有可行性,是否有助于实现预期决策目标。四是对决策实施结果进行预测,即预测政府决策实施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仔细权衡利弊,如果其弊明显大于利,则该决策就不可取。在论证过程中,各位专家也要充分听取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其他专家的不同意见,实事求是地揭示决策备选方案的利弊得失。科学性和操作性是专家论证的核心内容,如果一项决策缺乏可行性与操作性,该项决策就可被否定。
其五,建立健全决策评估制度。目前我国决策评估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还较低,也缺少科学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为了检验与考核政府决策的合理性,有必要建立健全决策评估制度,对已经出台的政府决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以促进政府决策的改进与完善。决策评估的范围,既包括对政府决策活动的评估,也包括对政府执行活动的评估,是对整个政府决策运行过程的全方位的评估。根据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目标模式的要求,我们应加强对政府决策活动的绩效评估:一是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一般应包括决策的及时性、针对性、适度性、公开性、公正性、必要性、规范性、操作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等;二是注意把握好决策评估的时机。决策活动的绩效评估要经过一个周期,不能在决策公布后立即进行,因为决策效果必须通过执行机关配合才能得以显现,所以,单纯对决策绩效评估比较困难,必须等到决策执行以后,并且对执行绩效评估以后才能比较准确
其六,建立政府决策执行追踪制度。由于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认识不可能有穷尽的时候,而且行政环境是权变的。所以,即使政府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并经过了专家论证程序,但是依然不能保证重大决策不出现失误。为此,尽管重大政府决策已经通过并付诸实施了,也应该对决策的执行进行追踪调查。如果发现异常变化,就有必要进行追踪决策,以适应权变的行政环境;如果发现全局性的重大失误则应毫不犹豫地立即下马,尽可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切实珍惜民力。
最后,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合理配置决策权力和决策责任是构建有效政府决策机制的一个基本途径。只有决策权力而无决策责任,必将导致决策权力的滥用;只有决策责任而不赋予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决策权力,决策责任必将落空。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就是要求“谁决策、谁负责”,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决策失误属于工作水平问题的,要进行行政处理;属于违反法律的,要依法处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有以权谋私等现象的,要从严处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目前,虽然在法律上有渎职罪的条件,在行政法规、规章中有对渎职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但是,我们屡屡看见这样的现象:即使渎职官员被查处来了,对其惩罚的力度却远远不够,往往以“交学费”为借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必须把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作为完善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
第二篇:浅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引领下,我国政府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多方面综合审视,我国政府管理绩效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认识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管理主体方面的,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理念定位、角色定位、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方法选择等方面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关键词]政府;行政管理;对策。
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运作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探索应对措施。
一、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理控制轻协商服务,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
(一)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只有给人带来幸福才具有意义,政府的管理工作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但是,这个要求并未完全达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近几年最令人们关心的房地产问题一直热度不减,房价不断攀升,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利益。虽然政府对房地产调控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还引发了广泛质疑。第二,微观经济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部门的管理中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现象,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中措施不当,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利益。特别是在我们当前提倡低碳生活的背景下,行政投入和行政绩效之间的较大反差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谛。第三,对发展主体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发展权的主体是人,尊重人的发展权本质上就是尊重人的自主发展。但是,一些部门把发展权片面理解为“政府的发展权”,进而滥用“政府发展权”,危害人民群众其他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政府管理绩效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步调不够协调。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造成的惯性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发号施令和通过审批等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这种习惯性做法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而不是民主作风。其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些干部只唯上不唯下,只唯“功”不唯实,群众的利益往往在“政绩”追求中打了折扣。官僚主义的影响也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民主权利成了摆设。第二,内容不够配套。加强民主管理,实行依法行政,是体现政府管理中人本关怀的主要措施,也是现代管理的基本方向。然而,这方面制度管理建设的内容还不配套,权大于法、言大于法以及利益代法的现象时常表现出来。第三,运行机制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组织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应改善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政府管理绩效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在文化事业方面,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方面的协调都不够有效。在很长的时间里,教育的主题词是“普及”“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争创世界一流”,以及高校“扩招”“合并”“大学城”等。这些“发展”的光环不仅冲淡了教育改革的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教育不公的状况。日益拉大的学校差距、不断升级的“择校热”、高昂的教育收费加剧了业已存在的阶层差距,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成为富裕人和有钱人的专利。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招生****、学术****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正性,对人的发展造成许多思想障碍和心理挫折。
(四)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改善民生的要求存在差距。
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不够完善,缺乏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理论框架、基本参数和操作规程等都需要进一步创建和完善。实际操作中,重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保障、重经济指标轻社会管理、重管控工作轻服务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公民参与管理的质量不高,社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达到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各种设施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境界。政府的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都有待提升,近期日本地震影响下的中国盐恐慌,再次表明改善政府管理任重道远。
二、造成当前政府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管理的质量。
我国政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他们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现有的公务员队伍中,一些领导干部的“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使个****利欲望极度膨胀,而且,我们现在的“一把手”负责制也使个别干部找到了独断专权的“理由”或借口。其根本原因是脱离以人为本,行政决策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执法部门和权力部门对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缺乏相应的有效制衡机制。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习惯于工作怎么好做就怎么做。一些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封闭运作严重,违背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行政主旨。
(二)政府管理中的监督缺位影响管理效能。
目前,我们的政府工作远没有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人大、政协、媒体等社会各方面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并没有真正体现监督的实质,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在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借口下被一再演绎。如目前我们虽然也实行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等措施或做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二是群众对政府工作难以实行有效监督。一些地方行政程序的参与度较弱、公开度较低、公正性差较,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责任追究制度也不健全。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甚至没有给当事人应有的申诉权和申诉机会。三是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运用民主的能力还不适应监督工作的要求。在一些人眼里,有关的法律制度也还是挂在墙上的风景。四是在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如拆迁问题、农民权益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物价问题等,监督不力的现象很严重。
(三)现行政策之间的“打架”现象影响行政管理绩效由于制定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的主体较多,这些主体本身又都是独立的利益部门,在政策制定中必然存在着利益纠葛,造成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中协调不够,出现不同条例相互“打架”的现象,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之间相互抵触、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是部门之间存在政策冲突。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相互拆台,甚至以损害别的部门利益为代价获取局部利益。二是一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制定的政策与本级政府的部门或下级业务部门的政策相冲突,使全局利益受到损害,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三是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之间不配套,造成一些管理机构以所谓“因地制宜”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借口,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类的活动。四是问责制的问责尺度不一,缺乏专门、完善的问责法,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定不够清楚、权限许可不够明确、问责程序不健全、问责主体和问责范围过于狭窄。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态度轻处罚、重处罚轻预防等现象。
(四)发展中的认识误区降解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实际功效。
在增长方式上,一些政府部门片面关注GDP,把它异化为某些形象工程,脱离了现代社会应有的人文关怀。一些地方领导热衷于建豪华广场,脱离实际追求“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希望用城市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政绩。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一些干部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也存在问题,简单地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强化服务职能、取消管理职能,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发挥市场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出现了生产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等。还有,人们内部矛盾的化解效果不理想,社会思想道德的引导效果不理想,农村土地征用中的问题解决效果不理想,等等。
三、解决当前政府行政管理问题的思考。
哈耶克认为,良好的制度、利益共享的规则和原则,可以有效引导人们最佳地运用智慧,从而可以有效引导有益于社会目标的实现[1]。这对我们探讨解决当前的政府行政管理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从理论层面上解决当前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理论。从实践层面上解决当前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要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在操作层面上要强化公共服务理念,践行为民服务、为党尽责、为国尽心的服务意识,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形成多元联动、多方激励、多重监督的良性机制。在制度层面上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立法,形成运行有理、操作有据、执行有度的管理规范。
(一)在理念定位上牢固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权力的源泉。这就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政府最根本的职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政府的“服务”职能有过充分论述,如马克思的“公仆论”、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管理就是服务”等,都阐发了这方面的思想。******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
基于上述认识,政府行政管理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来进行。而且,“关注民生,创建良好的公共秩序,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政府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并重,坚持执政为民,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市发展要给市民提供一个清洁、美丽、富裕、和谐的环境,农村发展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科教文化发展要以为国家培养思想道德和专业文化知识双优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财税金融分配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社会建设要以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为目的。
(二)在职能定位上实现全方位的角色转换。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发挥民众参与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多元治理更需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3]。这需要转变角色,致力于完善群众的利益维护机制,包括利益表达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首先,从地方政府的行为和权力角色上看,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维护社会治安,形成安定有序的良性发展状态;二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妥善规划和引导经济发展,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局面。其次,变换服务角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在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对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让每一个公民共享发展成果。再次,执行市场规则,打击违法行为,保护正常竞争和合法经营,完善市场制度,保证市场的完整与统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法律以及规章,完善市场运行和调节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保护包括私人财产在内的各类资源产权,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自由选择、公平竞争和安定有序的经营与发展环境。
(三)在目标定位上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行政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和公众为中心,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公众需求为目标的政府。公共利益是服务型政府行政活动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任何偏离公共利益的行为和做法,必将使服务型政府失去原本的意义。在现实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个别地方和部门受自身利益驱动,以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为行动原则,形成各色的地方保护主义;部分政府部门因追逐自身利益导致机构规模不断扩大,行政经费日益上涨;个别公务员以权谋私,其行为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威信,毁坏了政府形象。这些现状必须彻底扭转。公共服务型政府应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围绕公共利益开展活动。从本质上讲,公共利益规定了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方向和职能范围,公共利益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价值诉求。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树立牢固的公共利益观念,把公共利益观念置于核心地位,使政府行为在公共利益观念的支配下服务于公共利益并使之最大化。要从管理控制观念转变为服务观念,从高人一等的“管理者”“父母官”转变为人民的“公仆”和“服务员”,使服务意识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始终。
(四)在路径依赖上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4]。这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透明原则。在此基础上,体现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群众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具体地讲,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发展权。发展权完整意蕴应当是自主发展。为了促进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典型示范来引导,通过国家帮助和辅助来规范,不能搞强迫命令。二是保障财产权。财产权问题在农村土地征用和城市拆迁中表现得很突出。尽管国家为保证农民权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一些地方,农民的发展权和财产权被肆意践踏,导致农民丧失发展能力,也造成一些地方农民越级上访,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三是保障社会公正。“要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必须确立权利平等原则和建立健全权利制约机制”[5],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分配关系。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在方法选择上完善政府运行范式。
第一,经济职能要由单纯的经济增长型向社会和谐型转变。毫无疑问,政府适度的经济干预和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定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直接性前提,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前提。这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绩效的重要环节。第二,由封闭式的集中决策向开放式的民主决策转变。在革命时期,出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各种决策需要高度保密,而且保持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这是完全必要的。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采取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也要求通过政府的权威来推进各项计划的执行。但是在当前,这种决策模式必须向开放式和民主参与的决策模式转变,即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首先是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利益的分化,使得同一项公共政策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公共政策不让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话,是难以有效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的。二是只有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才能够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毫无疑问,方案的选择过程就是不同利益的表达、竞争以及权衡过程。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有助于实现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机关)、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大众和作为政府与大众之中介的专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体制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助于体现公共管理的合法性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三是只有实现了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才能够有效杜绝****现象。事实上,我国各个领域的****现象几乎都与暗箱操作直接相关,这样最有利于逃避监督。要有效地遏止****,必须实行阳光政策,实行民众参与式和互动式决策。第三,由“集权行政”向“分权行政”转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资源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政府要根据利益划分、信息多元、回应管理的需求,依据事项的分类和政策管理与执行管理分离的原则,建立分类、分级管理的政府体系,改变“条块交叉”的行政管理格局。第四,由利益政治化向利益社会化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站在市场各种经济利益之上进行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将自己也作为利益的一方放在其中,甚至去与民争利。这也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立足当代政府公共实践与和谐社会建设,从社会系统、控制、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角度,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从案例入手,寻求化解社会管理问题,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社会管理格局”[6]。
(六)在管理取向上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探索“互信———安全”型模式,形成一个融洽的环境;探索“合作———包容”型模式,调动资源,解决矛盾,提升服务效率;探索“民本———服务”型模式,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满足群众利益诉求上,以服务质量来检验政府行政管理的效果;探索“民主———法制”型模式,发扬民主,依法执政,在法律范围内完善服务职能;探索“制度———规范”型模式,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形成高效服务的灵活机制。积极推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由“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的转变,由“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的转变,“着力打造有限型、高效型、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阳光型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7]。就当前而言,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和完善行政管理格局,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的引领。
参考文献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71。
[2]王星闽。政府管理创新着力点在哪[N]。光明日报,2010-12-13。
[3]金书仪。社会管理创新需让“公众参与”成为习惯[N]。解放日报,2011-04-12。
[4]省部班课题组。发挥制度优势保障公民权益促进民生改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2):17。
[5]虞崇胜。民生、民富的关键是权利和尊严[N]。学习时报,2011-02-28。
[6]杨军剑。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探析[J]。学习论坛,2011,(4):65。
[7]李太淼。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J]。学习论坛,2011,(1):11-12。
第三篇: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引领下,我国政府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多方面综合审视,我国政府管理绩效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认识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管理主体方面的,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理念定位、角色定位、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方法选择等方面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创新。[关键词]政府;行政管理;对策。
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运作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探索应对措施。
一、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理控制轻协商服务,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
(一)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只有给人带来幸福才具有意义,政府的管理工作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但是,这个要求并未完全达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近几年最令人们关心的房地产问题一直热度不减,房价不断攀升,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利益。虽然政府对房地产调控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还引发了广泛质疑。第二,微观经济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部门的管理中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现象,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中措施不当,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利益。特别是在我们当前提倡低碳生活的背景下,行政投入和行政绩效之间的较大反差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谛。第三,对发展主体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发展权的主体是人,尊重人的发展权本质上就是尊重人的自主发展。但是,一些部门把发展权片面理解为“政府的发展权”,进而滥用“政府发展权”,危害人民群众其他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政府管理绩效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步调不够协调。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造成的惯性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发号施令和通过审批等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这种习惯性做法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而不是民主作风。其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些干部只唯上不唯下,只唯“功”不唯实,群众的利益往往在“政绩”追求中打了折扣。官僚主义的影响也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民主权利成了摆设。第二,内容不够配套。加强民主管理,实行依法行政,是体现政府管理中人本关怀的主要措施,也是现代管理的基本方向。然而,这方面制度管理建设的内容还不配套,权大于法、言大于法以及利益代法的现象时常表现出来。第三,运行机制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组织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应改善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政府管理绩效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在文化事业方面,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方面的协调都不够有效。在很长的时间里,教育的主题词是“普及”“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争创世界一流”,以及高校“扩招”“合并”“大学城”等。这些“发展”的光环不仅冲淡了教育改革的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教育不公的状况。日益拉大的学校差距、不断升级的“择校热”、高昂的教育收费加剧了业已存在的阶层差距,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成为富裕人和有钱人的专利。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招生腐败、学术腐败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正性,对人的发展造成许多思想障碍和心理挫折。
(四)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改善民生的要求存在差距。
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不够完善,缺乏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理论框架、基本参数和操作规程等都需要进一步创建和完善。实际操作中,重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保障、重经济指标轻社会管理、重管控工作轻服务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公民参与管理的质量不高,社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达到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各种设施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境界。政府的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都有待提升,近期日本地震影响下的中国盐恐慌,再次表明改善政府管理任重道远。
二、造成当前政府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管理的质量。
我国政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他们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现有的公务员队伍中,一些领导干部的“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使个人权利欲望极度膨胀,而且,我们现在的“一把手”负责制也使个别干部找到了独断专权的“理由”或借口。其根本原因是脱离以人为本,行政决策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执法部门和权力部门对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缺乏相应的有效制衡机制。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习惯于工作怎么好做就怎么做。一些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封闭运作严重,违背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行政主旨。
(二)政府管理中的监督缺位影响管理效能。
目前,我们的政府工作远没有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人大、政协、媒体等社会各方面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并没有真正体现监督的实质,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在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借口下被一再演绎。如目前我们虽然也实行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等措施或做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二是
群众对政府工作难以实行有效监督。一些地方行政程序的参与度较弱、公开度较低、公正性差较,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责任追究制度也不健全。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甚至没有给当事人应有的申诉权和申诉机会。三是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运用民主的能力还不适应监督工作的要求。在一些人眼里,有关的法律制度也还是挂在墙上的风景。四是在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如拆迁问题、农民权益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物价问题等,监督不力的现象很严重。
(三)现行政策之间的“打架”现象影响行政管理绩效由于制定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的主体较多,这些主体本身又都是独立的利益部门,在政策制定中必然存在着利益纠葛,造成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中协调不够,出现不同条例相互“打架”的现象,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之间相互抵触、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是部门之间存在政策冲突。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相互拆台,甚至以损害别的部门利益为代价获取局部利益。二是一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制定的政策与本级政府的部门或下级业务部门的政策相冲突,使全局利益受到损害,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三是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之间不配套,造成一些管理机构以所谓“因地制宜”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借口,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类的活动。四是问责制的问责尺度不一,缺乏专门、完善的问责法,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定不够清楚、权限许可不够明确、问责程序不健全、问责主体和问责范围过于狭窄。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态度轻处罚、重处罚轻预防等现象。
(四)发展中的认识误区降解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实际功效。
在增长方式上,一些政府部门片面关注GDP,把它异化为某些形象工程,脱离了现代社会应有的人文关怀。一些地方领导热衷于建豪华广场,脱离实际追求“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希望用城市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政绩。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一些干部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也存在问题,简单地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强化服务职能、取消管理职能,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发挥市场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出现了生产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等。还有,人们内部矛盾的化解效果不理想,社会思想道德的引导效果不理想,农村土地征用中的问题解决效果不理想,等等。
三、解决当前政府行政管理问题的思考。
哈耶克认为,良好的制度、利益共享的规则和原则,可以有效引导人们最佳地运用智慧,从而可以有效引导有益于社会目标的实现[1]。这对我们探讨解决当前的政府行政管理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从理论层面上解决当前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理论。从实践层面上解决当前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要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在操作层面上要强化公共服务理念,践行为民服务、为党尽责、为国尽心的服务意识,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形成多元联动、多方激励、多重监督的良性机制。在制度层面上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立法,形成运行有理、操作有据、执行有度的管理规范。
(一)在理念定位上牢固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权力的源泉。这就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政府最根本的职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政府的“服务”职能有过充分论述,如马克思的“公仆论”、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管理就是服务”等,都阐发了这方面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
基于上述认识,政府行政管理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来进行。而且,“关注民生,创建良好的公共秩序,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政府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并重,坚持执政为民,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市发展要给市民提供一个清洁、美丽、富裕、和谐的环境,农村发展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科教文化发展要以为国家培养思想道德和专业文化知识双优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财税金融分配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社会建设要以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为目的。
(二)在职能定位上实现全方位的角色转换。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发挥民众参与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多元治理更需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3]。这需要转变角色,致力于完善群众的利益维护机制,包括利益表达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首先,从地方政府的行为和权力角色上看,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维护社会治安,形成安定有序的良性发展状态;二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妥善规划和引导经济发展,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局面。其次,变换服务角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在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对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让每一个公民共享发展成果。再次,执行市场规则,打击违法行为,保护正常竞争和合法经营,完善市场制度,保证市场的完整与统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法律以及规章,完善市场运行和调节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保护包括私人财产在内的各类资源产权,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自由选择、公平竞争和安定有序的经营与发展环境。
(三)在目标定位上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行政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和公众为中心,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公众需求为目标的政府。公共利益是服务型政府行政活动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任何偏离公共利益的行为和做法,必将使服务型政府失去原本的意义。在现实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个别地方和部门受自身利益驱动,以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为行动原则,形成各色的地方保护主义;部分政府部门因追逐自身利益导致机构规模不断扩大,行政经费日益上涨;个别公务员以权谋私,其行为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威信,毁坏了政府形象。这些现状必须彻底扭转。公共服务型政府应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围绕公共利益开展活动。从本质上讲,公共利益规定了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方向和职能范围,公共利益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价值诉求。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树立牢固的公共利益观念,把公共利益观念置于核心地位,使政府行为在公共利益观念的支配下服务于公共利益并使之最大化。要从管理控制观念转变
为服务观念,从高人一等的“管理者”“父母官”转变为人民的“公仆”和“服务员”,使服务意识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始终。
(四)在路径依赖上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4]。这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透明原则。在此基础上,体现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群众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具体地讲,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发展权。发展权完整意蕴应当是自主发展。为了促进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典型示范来引导,通过国家帮助和辅助来规范,不能搞强迫命令。二是保障财产权。财产权问题在农村土地征用和城市拆迁中表现得很突出。尽管国家为保证农民权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一些地方,农民的发展权和财产权被肆意践踏,导致农民丧失发展能力,也造成一些地方农民越级上访,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三是保障社会公正。“要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必须确立权利平等原则和建立健全权利制约机制”[5],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分配关系。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在方法选择上完善政府运行范式。
第一,经济职能要由单纯的经济增长型向社会和谐型转变。毫无疑问,政府适度的经济干预和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定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直接性前提,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前提。这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绩效的重要环节。第二,由封闭式的集中决策向开放式的民主决策转变。在革命时期,出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各种决策需要高度保密,而且保持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这是完全必要的。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采取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也要求通过政府的权威来推进各项计划的执行。但是在当前,这种决策模式必须向开放式和民主参与的决策模式转变,即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首先是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利益的分化,使得同一项公共政策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公共政策不让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话,是难以有效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的。二是只有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才能够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毫无疑问,方案的选择过程就是不同利益的表达、竞争以及权衡过程。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有助于实现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机关)、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大众和作为政府与大众之中介的专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体制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助于体现公共管理的合法性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三是只有实现了开放式和民主决策才能够有效杜绝腐败现象。事实上,我国各个领域的腐败现象几乎都与暗箱操作直接相关,这样最有利于逃避监督。要有效地遏止腐败,必须实行阳光政策,实行民众参与式和互动式决策。第三,由“集权行政”向“分权行政”转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资源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政府要根据利益划分、信息多元、回应管理的需求,依据事项的分类和政策管理与执行管理分离的原则,建立分类、分级管理的政府体系,改变“条块交叉”的行政管理格局。第四,由利益政治化向利益社会化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站在市场各种经济利益之上进行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将自己也作为利益的一
方放在其中,甚至去与民争利。这也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立足当代政府公共实践与和谐社会建设,从社会系统、控制、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角度,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从案例入手,寻求化解社会管理问题,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社会管理格局”[6]。
(六)在管理取向上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探索“互信———安全”型模式,形成一个融洽的环境;探索“合作———包容”型模式,调动资源,解决矛盾,提升服务效率;探索“民本———服务”型模式,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满足群众利益诉求上,以服务质量来检验政府行政管理的效果;探索“民主———法制”型模式,发扬民主,依法执政,在法律范围内完善服务职能;探索“制度———规范”型模式,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形成高效服务的灵活机制。积极推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由“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的转变,由“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的转变,“着力打造有限型、高效型、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阳光型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7]。就当前而言,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和完善行政管理格局,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的引领。
第四篇: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2、会计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3、会计毕业论文ERP财务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4、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战略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和选择
5、会计毕业论文次级债融资对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分析
6、会计毕业论文基于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7、会计毕业论文跨国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8、会计毕业论文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以xx财产保险公司为例
9、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亏损内因及治理对策
10、会计毕业论文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思考
11、会计毕业论文股权激励的财税差异分析及纳税筹划
12、会计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研究
13、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亏损内因及治理对策——以xx化工有限公司为例
14、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5、会计毕业论文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研究
16、会计毕业论文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探讨
17、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实物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
18、会计毕业论文浅议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警
19、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所得税税收视角的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20、会计毕业论文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21、会计毕业论文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探讨
22、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探讨
23、会计毕业论文高管持股与企业业绩
24、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并购中的审计风险研究
25、会计毕业论文浙江东方光学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26、会计毕业论文有关或有事项的探讨
27、会计毕业论文浅论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
28、会计毕业论文论“零存货”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29、会计毕业论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研究 30、会计毕业论文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改善对策
31、会计毕业论文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
32、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33、会计毕业论文审计职业判断及其重要性的研究
34、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以xx公司为例
35、会计毕业论文浅议租赁的会计处理
36、会计毕业论文连锁餐饮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37、会计毕业论文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38、会计毕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及规避措施
39、会计毕业论文浅论资产重组风险的防范 40、会计毕业论文论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
41、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特点及内涵分析
42、会计毕业论文审计市场定价与监管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43、会计毕业论文浅谈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问题
44、会计毕业论文房地产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45、会计毕业论文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及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
46、会计毕业论文物流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研究——以xx公司为例
47、会计毕业论文浅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48、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研究—基于管理优化原则
49、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增值税的税务筹划 50、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存货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51、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探讨
52、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探讨
53、会计毕业论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54、会计毕业论文论强化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55、会计毕业论文某建筑工程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6、会计毕业论文论酒店内部成本控制及其策略—基于苏州三德大酒店的案例
57、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8、会计毕业论文增值税制转型下企业的经济后果分析
59、会计毕业论文对增值税政策转型的思考 60、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有关问题的探讨 61、会计毕业论文关于新借款费用准则执行的探讨 62、会计毕业论文论零售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63、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及对策 64、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会计法治研究 65、会计毕业论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 66、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研究 67、会计毕业论文论非公允关联交易及其审计 68、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准则与新所得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研究 69、会计毕业论文论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70、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71、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的风险及对策 72、会计毕业论文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船舶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 73、会计毕业论文作业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74、会计毕业论文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分析——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75、会计毕业论文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运用 76、会计毕业论文由萨班斯法案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77、会计毕业论文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78、会计毕业论文商誉处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79、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 80、会计毕业论文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1、会计毕业论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及发展策略研究 82、会计毕业论文作业成本管理在流程工业企业的应用研究 83、会计毕业论文纳税筹划影响因素研究 84、会计毕业论文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85、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探讨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86、87、88、89、90、91、92、93、94、95、96、97、例 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的分析 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改进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亏损内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商誉会计研究及国际比较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战略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xx宾馆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费用资本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探讨——以大连美罗药业管理层收购为会计毕业论文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与管理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从“召回门”看丰田的内部控制缺陷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困难与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问题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浅析目前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和防范途径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政策选择下的税收筹划——以xx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xx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汽车销售业(S店)成本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内部审计外部化对中小企业价值提升的路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以青岛海尔集团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杜邦分析法在某公司的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清算所得课税:问题与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物流成本相关问题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中的会计支持及对策——基于中美轮胎特保案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供应链下企业会计信息一体化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如何应用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会计毕业论文浅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方法与治理 会计毕业论文天津万华公司会计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金融工具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研究及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会计毕业论文某服装公司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民营企业会计诚信的治理——以xx建设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以xx电器有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策略浅探 会计毕业论文增值税转型对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中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存货的优化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下计提减值准备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析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探究 会计毕业论文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管理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初探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谈起 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存货准则变化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对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困境及其改进 会计毕业论文谈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毕业论文浅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因及控制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集团公司会计信息化的问题浅析及对策探讨——以顶新国际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试论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完善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人力资源成本预算与控制问题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新会计准则实施与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毕业论文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准则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三元论”的智力资本计量及评价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探索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基于企业投资行为的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会计毕业论文某工厂采购成本与仓储成本的分析与控制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问题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从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控制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论我国代理记账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资本结构决策 会计毕业论文民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方案
会计毕业论文支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确认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会计毕业论文行政单位绩效审计有关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与对策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合并范围变动进行盈余管理的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初步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环境会计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中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报表粉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xx建筑装饰公司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集团增值税纳税筹划
会计毕业论文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医院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中国中小型房地产业的融资困难的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出口企业汇兑风险的研究—基于人民币升值视角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第五篇: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学龙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