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探索土地入股 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 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土地资源的效益,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甘肃省宁县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县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25万人。总面积26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万亩,人均耕地1.95亩,是小麦、玉米、黄豆等作物的主产区。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31亿元,财政大口径收入10120万元,小口径收入73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0元,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作为全省传统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敏锐地意识到,农业用地按人均田、封闭不动以及分散经营的做法,引发了诸多问题:一是人均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和农户土地的分散零乱,使现代化生产手段难以推广和普及,主导产业不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行为趋同等小农经济劣势逐渐凸现,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困难,农民增收能力减弱;二是大批青壮年离田离乡外出打工,大量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缺少青壮年“精兵强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这种情况,也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带来契机。首先,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农民增收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经商、务工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弱,有些耕作条件差的土地逐渐被闲置、撂荒。务工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土地流转,既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又获得一定收益。其次,农业经营专业户迫切希望通过有组织的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出效益。第三,乡村基层组织也希望通过规模经营,加速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富民。
面对这样的矛盾和机遇,我们萌发了完善现行土地基本制度,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想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初,我县开始了土地规模流转的探索和实践。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和《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全县开展土地流转试点98个。同时,依法加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处,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出由自发向自觉、由分散向规模、由无序向规范、由粗放向高效的发展势头。至目前,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信息58300多条,公证土地流转合同12700多份,依法仲裁调处土地承包纠纷226例,共流转土地9.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全县土地流转催生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个,农业经营形成了科技依托型、产业拉动型、能人引领型、合作组织带动型等新模式,早胜肉牛饲养量16.67万头,苹果树栽植面积21.4万亩,瓜菜面积20万亩。适度规模的土地流转已为我县农业生产带来了勃勃生机,涌现出一大批生产经营效益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焦村乡任村于2008年3月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民生专业合作社,探索出“4+1”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开创了贫困地区以股份合作形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先例,引起了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侯长安、副省长泽巴足及省农牧厅、庆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到任村视察指导,对其做法给予了积极肯定。任村推进土地流转试点的实践,初步显现出的成效,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行这一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二、任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做法
任村辖7个村民小组,313户,1305口人,3081亩耕地,其中粮田2430亩,人均1.86亩。全村土地平坦肥沃,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50元,较上年增长19%。目前,入社农户196户,流转土地2261亩,分别占全村总农户和总耕地的63%、73.4%。任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平台、完善两项机制、破解三大难题、坚持四个原则、落实五大举措。
(一)建立一个平台:成立民生专业合作社,搭建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在充分了解、分析比较各地土地流转做法的基础上,任村党支部、村委会认为,目前已经开展的转包、租赁、互换、代耕、出让等土地流转形式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有的只注重短期效益、掠夺式经营;有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项目,土地长期收益难以充分体现出来;有的仍是一家一户经营,难以搞规模经营;有的没有体现出新农村建设要求,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城乡一体化。面对这些问题,村领导班子意识到,只有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才能开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走向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基于这一思考,他们从实际出发,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地权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成立了任村民生专业合作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定了章程。合作社坚持市场化运作,让土地进入市场流转,既接受农户申请流转进来的土地,由合作社规模种植,又采取招租的办法把土地租出去,满足种植大户规模经营的需求。合作社的成立,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平台”,既解决了土地流转主体脱节,交易成本过高的弊端,又保证了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促进了规模经营。
(二)完善两项机制:土地流转运作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合作社根据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采取土地股和现金股两种形式:土地按质地分为好、中、差三等,每亩1股,合作社每年每亩分别向社员支付流转费150元、130元、100元,公用地支付50元;现金500元1股,每户最高不超过100股,股金主要用于发展社办企业和保证合作社正常运转,土地股和现金股均参与合作社盈余部分的分红。在县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围绕土地入股,研究制定了“4+1”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了相应的五类合同。一是全部土地入股型(A合同)。一些举家外出经商务工、承包地无人耕种的农户,把全部土地入股直接交由合作社经营,每年享受合作社的保底分红。二是部分土地入股型(B合同)。家中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需要一定口粮田作为生活保障的农户,以部分土地入股,土地仍由农户经营管护(合作社支付管护费),但必须接受合作社统一规划和指导,实现规模种植,收益双方分成,农户参与合作社盈余部分的分红。三是农户自营型(C合同)。劳力充足,但缺乏信息和技术的农户土地仍由农户自营,合作社规划指导,实现规模经营,有收益后按约定比例提成服务费,农户不参与合作社分红。四是公用地入股型(D合同)。村组集体公用地由各村民小组法人申请入股,交由合作社经营,合作社支付流转费和盈余部分的分红。五是大户转包型(E合同)。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流转来的土地,自负盈亏,不参与合作社分红。以上几种形式由农户自愿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与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签订规范的合同。至目前,共签订入社合同203份,其中A合同82份,土地527亩;B合同97份,土地611亩;C合同17份,土地92亩;D合同7份,土地1031亩;E合同3份,土地15亩。农户入土地股2169股,面积2169亩,占流转面积的96%;入现金股481股,股金24.05万元。这几种流转方式,既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又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实施过程中,严格界清村委会与合作社的职能,把土地流转经营自主权交给合作社,把属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交给村委会,合作社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村委会和合作社监事会共同监督协调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监督合同的执行和租金、红利的按时兑付,维护农民利益。村级两委班子严格执行县上制定的《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和《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扶持、监管作用,搭建服务平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统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救济、帮扶等社会资源。合作社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男满70岁、女满65岁社员每人每年补助360元钱和400斤小麦。同时,根据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和土地收益的增长,在按纯收入的10%提留风险金、5%提留公积金和公益金外,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社员面对面议定最低保底分红标准,确保入社农户的收益,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三)破解三大难题:土地规模经营、资金不断链和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土地经营权流转后,如何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提高农业产出率,是摆在合作社面前的首要问题。合作社以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和为社员创造更大红利为目标,聘请市县专家对入股的土地统一规划和经营,重点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在经营规划上,坚持长、短线结合,一“主”多“副”。合作社把苹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去年秋季一次性栽植苹果2261亩,今春全部落实了补植、涂白、施肥及覆膜等管护措施,初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在苹果产业培植期,合作社经营土地的重点是加强果树管护,并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和设施瓜菜等短平快项目;到苹果成熟期,重点与鼎峰果汁、庆新果业、兴旺牧业、绿鑫草业等县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走“农户+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的合作经营新路子。对农户自营和种植大户转租的土地,合作社严格按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指导经营,避免走传统种植业的老路子。在经营管理上,对流转后由合作社集体经营的土地,采取“小承包”的办法,由合作社将村中劳力按技能特长组建田间作业队,分区域承包,联产计酬,避免出现新的“大锅饭”。去年,合作社对流转后集体经营的土地,套种香紫、苗木、西瓜、黄豆等短线高效作物,创收入16.21万元,今年预计可实现收入176.4万元,亩均1294元,是流转前的1.7倍,预计到2017年亩均收入可达2759元,是流转前的3.7倍。对流转后仍由农户自营的土地,今年指导入社农户全部套种了油菜。
二是实现发展资金不断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链断裂问题,合作社按照“以地养地、以工养地、以畜养地”的思路,提高经营效益,增强“造血功能”。具体办法是:在2014年之前的果树幼龄期,套种香紫、西瓜等短线高效经济作物,以收益兑付果树管护费和土地流转费,并提取风险金,参加农业保险;今年3月初,合作社将村上140多名土建技术人才组成建筑工程队,通过个人投资、合作社向银行贷款的办法筹集资金100多万元,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由合作社负责承揽工程,承包人带领工程队建设并向合作社上缴承包经营费。今年已承揽工程600多万,预计年终可向合作社上缴承包费40万,至2017年累计可向合作社上交承包费620万元;计划今年9月兴建建材厂,由合作社牵头,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扶持、银行贴息贷款和村民资金入股等途径筹集资金320万元。明年3月投产,达产后年可生产空心砖800万块,按现价测算,年产值1000万元,可实现净利润160万元。到2017年累计可实现净利润1280万元;通过政府贴息贷款,争取农业项目投资,2012年兴建万只波尔山羊养殖场,按当年出栏1000只,每只500元计算,年净利润为20万。到2017年,养殖场累计利润可达270万元。据测算,2014年是合作社产业收入的最低谷,当年由于果树树冠扩张不能套种作物,产业没有收益,所产生的26.5万元土地流转费可用前6年合作社提取的农业生产风险金(62.56万元)支付,社员分红参照前几年平均标准,所需资金通过社办企业利润积累弥补或用农业风险金余留垫付,这样既保证了合作社资金运转正常,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是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后解放出的400多名富余劳动力,合作社因势利导,以就地转移为主,合理安置。首先,把有劳动能力的“老把式”、“土专家”等组成田间作业队,配备农业机械,在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从事田间管理,日工资30—40元。其次,将村上土建技术人才组成工程建筑队,承包经营建筑工程。第三,合作社结合阳光扶贫工程,对村上妇女和不愿离乡的青壮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就地转移到社办建材厂和养殖场,从事建材生产和养殖业;第四,组织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四)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任村在土地流转中,始终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这一前提,明确农民是土地承包的责任主体,享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确保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完全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由土地流转双方自主协调确定流转方式、流转期限、流转价款以及权利、义务、责任,流转的收益完全归承包方所有。三是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加强对流转后土地的监督管理,确保土地在流转使用的过程中不改变其农业用途,尤其是基本农田,严禁流转后变为非农建设用地。四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农民需要出发,不下达流转任务,不指定流转时间,不限定流转模式。对具备条件的,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市场,规范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对不具备条件的,仍维持家庭承包,不急于求成;对心存顾虑的,给农民留足基本口粮田用于自营,将其余土地流转集中经营。
(五)落实五大举措。在任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县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任村,现场办公,解决突出问题。县上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指导焦村乡和任村成立了乡土地流转服务站、村土地流转服务小组,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咨询、合同鉴证、矛盾纠纷调解等相关服务,完善合作社财务监管、利益分红监管、重大事项决策、档案规范管理等相关制度和规则,规范合作社运行。在项目、资金上向任村倾斜,指导落实五大举措。一是产业富民。我县处于全国苹果最佳栽植带,群众有栽植传统。苹果产业是市县确定的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任村民生合作社选择苹果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企业化的方式组织生产,采取统一规划,专业队栽植,实行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了产业富民的进程。按现价测算,合作社在前6年果树幼龄期,套种经济作物可实现总收入1106.23万元,亩均1483元; 2015年果树挂果后,当年每亩商品果可实现收入1320元;到2017年,每亩可实现收入2759元。二是工业兴农。任村有多名土建技术人才、多个建筑小工队和小型养殖厂,发展农业企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合作社通过争取国家产业化项目、银行贴息贷款和招商引资,组建工程建筑队,建办建材厂和养殖场等社办企业,增加资本积累,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保障。三是科技强农。县上组织科技、农林、畜牧、水务、工业等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任村,开展科技指导、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选派1名大学生村官、2名林业、畜牧科技特派员常年蹲点指导,与合作社、种植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近年来举办了多期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了日光温室、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暖棚养畜、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20多项新技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效提高了任村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政策惠农。县乡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在“普惠”的基础上重点向任村倾斜,并对所有补贴资金的发放实行“一折统”、“一册明”。县财政筹措专项资金对转出土地的农户、转入土地的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予以补助、扶持和奖励,并对社办企业实行税收全免。五是项目助农。县上将任村申报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技推广、农村信息网络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的安排上向任村合作社倾斜,下达各类扶持资金159万元,实施了通村公路建设、苹果基地建设、土地复垦、设施瓜菜、户用沼气等项目,极大地改变了任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任村加快土地流转显现出较好的现实意义
任村探索推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做法,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政策,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一次创新,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是有利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保障。在坚持土地所有的前提下,把地产权分解为土地股权、经营权和使用权,让农民拥有股权,合作社掌握经营权,土地租种大户享有使用权,从而使农民承包的土地由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更加完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更加有效。
二是有利于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后,确定了主导产业,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统一良种、统一耕作、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使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农业生产初步实现了“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有利于推广先进科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以土地入股后,种田把式可以在较大规模的农田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或通过引进、实验和示范,转化科研成果,提升了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架起了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
四是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合作社的发展既留住了一部分农村“精兵强将”,又锻炼和培育了新型农民。同时,解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去年,全村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84人,外出务工332人,实现劳务收入300多万元,比流转前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五是有利于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促进农村资本市场发育。通过土地流转,过去单一土地收益转向多元化收益,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①农民获得土地流转费和合作社收益分红,既规避了生产经营风险、提高了土地基本收益,又给农民带来资产性、长期性收入;②部分老人和妇女在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从事日常管理,实现了就地打工增加收入;③更多的青壮年摆脱土地束缚,外出务工,稳定了务工收入,培育壮大了劳务产业;④种植大户实现了规模片带承包经营,提高了土地收益。同时,合作社通过争取农村金融部门货款、民间融资和政府扶持,加快了农村资本集中的速度,促进了农村资本市场的发育。任村六组村民许宗保家5口人,9.3亩地。入社前年种地收入万元左右,这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去年他把土地全部入股,当年,妻子和两个女儿到广州打工,收入2.4万元,许宗保买了一台拖拉机自己经营,收入1.6万元,合作社支付流转费1400元,年收入共4万元,一年下来收入翻了两番。他感慨地说:“实行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活了,人闲不住了,家也就富了”。
六是有利于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土地流转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激发了干部群众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热情。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引领下,全体村民以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目标,积极建设新农村。一年来,完成秋地顶凌覆膜1000亩,新建设施瓜菜钢架大棚100座,户用沼气180座,培训并输转富余劳动力350多人,新建合作社办公用房200平方米,完成村部旧房维修、学校教学楼翻新和9.6公里村组道路路基拓宽、铺油罩面和行道树栽植工程;复垦旧庄基187户,新增土地680亩,新修占地160亩公墓一处,搬迁坟墓22座,新建农家店、农资店各一家,成立了环卫队,购置垃圾清运车一辆,新建垃圾处理场一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变。今年动工新建的30户小康住宅已建成15户,建成后可整体搬迁任村五组20户群众。村上规划,准备利用5年时间,在全村建成种植、养殖、教学、住宅区等五大区块,统一修建住宅楼、超市、卫生所、幼儿园,“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四、任村土地流转给我们的启示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之基,也是农业农村发展之本,更是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如何通过机制创新,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现阶段亟需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任村的实践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意愿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最担心的是失去土地承包权,变成既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因此,土地流转必须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等承包经营权;必须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防止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和流转后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必须明确双方权益,确保平等协商、互利有偿,依法合理流转。
(二)市场化运作是土地流转的主导方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发布土地供需信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搭建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真正使土地效益最大化。
(三)融通完整的资金链条是土地流转纵深推进的关键环节。传统农业弱质低效,由单户承包经营向集中规模经营,培植特色支柱产业,最终实现增效增收,这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土地流转的最大的问题。这就需要财政、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政府给予前期扶持,整合项目和资金兴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反哺”农业,融通完整的资金链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真正实现土地流转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土地流转的核心任务。获取相对稳定的较高收益是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根本动因,也是土地流转关系长期有效的根本保证。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着力点,既要通过规模集约经营,普及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以科技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土地效益倍增,大幅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又要使部分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还要促使大量农民从“农工兼营”状态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进城务工或就地转向二三产业,大幅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土地流转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土地仍是广大农民最重要的基本生活资料和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大农村民生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就业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劳务中介等配套服务,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引导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居住就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民离开土地后有事干、有饭吃、有钱花,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离开土地后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进程。
(六)政府主导是土地流转的根本保证。土地流转,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土地流转市场是一个新兴的无形市场,交易规则尚未健全和完善,流转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引导和监督作用。凡是市场能做好的事,都由市场来做,政府重点是指导建立规范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确保土地农业用途不改变,确保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七)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土地流转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就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由零散向集中、零乱向统一、零星向规模这一经营目标转变,促进生产发展,并为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必须把土地流转纳入新农村建设,全盘考虑,统筹规划,推进城乡持续协调发展
五、对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工作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我县的土地流转尚处在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仍然存在制度设计欠科学配套、经营管理人员缺乏、流转合作层次较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流转市场发育迟缓等问题。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总结完善任村经验,在全县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大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健全服务体系,加速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结合任村土地流转实践和我县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现状,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出台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抓住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制定和完善适应形势发展并具有前瞻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规,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放活承包权和经营权。
(二)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金融支农领域,金融部门应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比重和总量,简化程序,县上涉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应全部用于支持土地流转项目;扶持成立投资担保公司,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担保,允许土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住宅、农产品订单、大型农业机械等为担保物贷款,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帐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用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并适当优惠利率,合理延展还款期限;对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兴办企业,符合条件的搞好上市工作;省市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年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用于对转出土地的农户、转入土地的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补助、扶持和奖励。
(三)尽快出台农业经营保险政策。结合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际,制定主导产业保险政策,设立保险基金,保险基金由政府与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承担,滚动发展,实现灾害补偿。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土地流转重点区域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同时,取消户籍限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身份问题,强制企业为农民工缴纳“三金”,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为农民进城务工,推动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出台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宁县人口多土地少,工业化程度低,是全省最具代表性的农业大县,开展土地流转工作试点具有典型意义,我们希望专拨试点经费和实行优惠政策,把我县列为国家和省上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土地流转工作的试点县。
第二篇:推进土地流转范文
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最近几年,“土地流转”一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农民还不可能将其土地经营权长期交给别人,因为很多农民出去打工,遇到不顺要回农村,如果回去土地没有了,那怎么办?”如果不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而强行土地流转,那等于把农民逼上绝路。如果不解决农民养老的社会化问题,推行土地流转的时机就很不成熟。
土地股份合作:是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转化为长期股权,农民把土地的经营权委托给合作社经营,依股权从土地收益中按一定比例获得分配的一种土地经营模式。
第三篇:发展农业推进土地流转
发展农业推进土地流转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渐减弱,大量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土地大量荒废,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巨大压力。如何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成为近年来困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乃至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前提下,不能依靠土地所有权转让式兼并,只能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才能实现土地的相对规模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其中的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笔者立足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对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走访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经过逻辑梳理和理性思考得出以下结论。
一、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和现代农业关系(一)土地流转的新特点
1、市场调节占主导。
以前土地流转主要是依靠行政推动,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协调工作对农户提出流转要求。目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合理分配流转经营收益引导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流转。
2、流转形式多样化。现在的土地流转有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几种形式,其中又以转包、转让、入股三种形式为主。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经营的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在行政引导与利益推动的双重激励下,合作运行质态较好,入股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受益农民不断增多。
3、流转主体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在确保本地人员优先承包的前提下,突破了在本村、组、农户间进行流转的局限,跨村跨镇甚至更大区域的异地承包形式不断增多,参与的主体除农户外,经济技术部门、科研机构、工商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和经营的逐渐增多,特别是由于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不断增加,缓解了农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的困难,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装备,为传统农业的提升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4、流转收益明显化。
土地流转的基本动力是收益分配机制。部分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集体截留、克扣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的行为,通过土地流转机制的健全,一般都能将土地流转的收益全额返还给原承包户。对原来土地流转承包金偏低的,采取积极引导流转双方平等协商的办法,予以适当提高和补足。
拿笔者进行调研的XX县XX镇来说,该镇位于XX公里处,辖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万人,耕地总面积近XX万亩,南洛高速横穿东西,省道XX线纵穿南北,地理位臵优越,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截至到2011年,全镇通过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累计流转土地XX万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XX左右,目前全镇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已达XX家,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又启动了高速公路两侧5个村1公里范围内1万亩以上土地流转工作,形成万亩花卉基地,积极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2012年全县唯一的一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将在我镇实施,更进一步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二)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1、土地流转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日趋尖锐,由于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只有加快土地流转,才能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2、土地流转对于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提高农业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民收入的来源逐步多元化。土地也不再是农民唯一获得收入的手段。农民通过外出务工、经商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分散经营土地低收入和非农产业高收入的鲜明对比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既能淡化农民恋土情结,又能促进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
3、土地流转是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必须以现代设施装备为支撑。目前,农业生产条件还十分落后,农业环境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民还未摆脱自然束缚的局面。要改变农业的弱质性,就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经营农业装备和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4、土地流转是优化农业资源配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以工业经营理念为指导,合理配臵资源,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集中经营,可以优化配臵资源,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5、土地流转是增强农业应对市场挑战的必然要求。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后,必须建立以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市场机制。因此,市场需求也会跟着发生了根本变化。加快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大规模地生产优质农产品,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而以需求带动农业发展,以多样化的供给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
调查的6个村中,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6个村的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主要是通过村干部做工作完成的。行政村一方面代表村委会与农民签订协议,另一方面又代表农户与承包商签协议,充当中介的角色。有一些承包人,自己直接与农户签订承包协议。有的还仅是口头约定。这些做法留下了许多纠纷隐患,也充分暴露出需求的规范化与土地交易的零散性之间的矛盾,土地很难以较为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中流转。
2、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难度大,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大型机械作业。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非农产业的不发达和非农就业机会不多,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相对不固定,风险较大,创业本领不强,技能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大等,因此农业收入仍是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形式,许多农民不愿放弃承包土地,分散种植与规模经营成为一对鲜明的矛盾。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主要是一些60岁上下的男劳动力,在家兼顾带小孩和种好自家承包田,他们认为这是一举两得,比承包给别人合算,同时乡村土地流转价格也不能让他们满意。三是代耕现象较为普遍。代耕者多为小农户亲戚或邻居,这种方式没有租金之类的费用,代耕者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一般代耕20亩田,年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如果把土地流转给大户,势必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冲击,他们以种种理由对土地流转进行抵制,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3、效益提升不明显。
目前,规模经营还是以普通种植业为主,从事高效种植、养殖的比例较小,经济效益不明显。与此相对应地,承包户给予农户的租金也不会很高。通过走访,有些前期租赁土地的大户,因种植普通粮食作物,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有放弃租赁的想法。
4、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没有很完善,部分农民担心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后生活没有着落,思想上有顾虑;又担心政策性各项直补能否到位,是否会被截留、挪用;对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说,由于农业生产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一旦遭遇自然灾害,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5、收益缺乏增长长效机制。
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双方都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预期不足,对土地流转租金的商定一般是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标准约定的,期限较长的租赁协议对土地承包租赁价格没有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多数合同规定了流转租金一定几年不变的方式,没有构建一个良好的土地收益递增长效机制,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农民土地收益的权利。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1、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远远达不到发展大农业的要求的,即使是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带头人,也只是按照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去经营,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2、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也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农民本身的局限性,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迫切获得具体的指导。在这些方面,目前的农业科技人员工作与农民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许多的农业科技知识的指导不够及时有效。
3、农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我镇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调整,像大棚蔬菜、白莲藕、香菇、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比较落后,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虽然我镇目前有面粉、糯玉米加工等农业企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品种的多杂乱、产业的小而全,无疑影响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带动型龙头企业。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镇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15%。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
三、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宣传。
土地流转宣传不够,会导致农民认识不够全面,部分农民对承包权和使用权认识不清,误认为流转使用权就会失去承包权,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在家的中老年农民恋土观念强,宁肯抛荒或粗放经营也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
2、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与财政、劳动保障等与土地流转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定有关扶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一系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健全完善风险抵御机制,鼓励和调动企业、大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土地流转。
3、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双方利益。
有些农户把土地承包给大户或企业经营时,有的是委托村组织来流转,他们担心承包款不能到位或怕被村组织截留、挪用。因此,为了打消农民的疑虑,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把发放给农户和经营主体的惠农补贴落到实处,抓好检查、监督,严谨任何单位和部门截留、挪用。做好合同签订及纠纷调处工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好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最终实现共赢。
4、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支农措施,构筑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要改善水利、电力、道路等生产条件,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二要积极争取县财政、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多方面的支持。三要整合资金,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县、乡、村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提高,才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对病虫害的防控、农民技能的提高。
5、找准切入点,着重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找准切入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成败的关键,哪个产业适合发展,哪个不适合发展,要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习惯,选准产业、找准模式,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不能盲目套别人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随意发展,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又发展另一个。它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前几年我镇也发展过好几个产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又发展另一个,到头来一个也上不了规模、一个也发展不起来,而且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现在我们镇有几个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像大樱桃、白莲藕、金丝瓜、糯玉米、香菇等等,就拿白莲藕、金丝瓜来说,要想发展起来,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我想把它与当地新村农家乐结合起来,更开发出有机水果园,这样形成了有机绿色蔬菜、有机绿色水果—农家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既可以供游客品尝游乐,又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知名度,从而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游的品牌。
6、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
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重发展面粉、糯玉米、大樱桃、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夯实增粗农业产业链。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着力点放在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上,发挥主导产业优势,选准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动态,培育一批新的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集群化发展,要突出落实四项措施:一是做大做强现有企业,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打造龙头企业“联合舰队”;二是引导、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支持外贸、供销、粮食等部门改造或改建成新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优秀人才来我镇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四是支持个体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私营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
7、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加强农民的素质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首先,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其次,要以培育各类农民、农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多渠道发展农民自愿、市场调节、自负盈亏的农业发展服务组织。积极培育专业户和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第三,要抓住农民工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政策机遇,积极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疏通农民工进入非农产业的通道。
8、积极做好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通过以商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调查发现,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针对这一现状,下一步我们要积极引进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农业要发展、农民生活质量要提升,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家乡“三化同步”建设。
第四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张朝俊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轮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后,定远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
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30日,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4.38万亩,其中:耕地流转9.2万亩,集体山场、林场流转1.57万亩,集体水面流转3.61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总山(林)场面积和总水面面积的6.2%、1.57%和13.88%。在流转方式上,转包5.09万亩,转让0.99万亩,租赁3.5万亩,互换1.2万亩,入股0.05万亩,其他方式3.55万亩。在流转期限上,流转期限在1年以内的2.01万亩,2年以内的1.52万亩,3-5年的4.87万亩,6年以上的5.98万亩。
二、土地流转的形式
1、代耕代种型。劳力缺乏或者外出务工人员,以口头约定方式,将自己的承包土地交由他人耕种,耕种期限、费用等由双方口头约定,一般不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书。这种流转方式简单、便捷,但也容易产生土地承包纠纷。
2、大户承包型。农村税费改革前后,尤其是2003年退耕还林期间,一些种田、养殖大户及科研单位租赁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农业、林业生产。如南京苏森种业公司租赁连江镇美景村1000多亩土地进行植树造林,并与各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书,明确租赁期限等。西卅店镇杨兴干租赁农户承包土地460亩,从事粮食生产、黄牛养殖及植树造林等,与农户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明确相关权利及义务。
3、委托发包型。由村组牵头,在征得承包农户同意的情况下,与农户签订租赁协议书后,把承包农户弃耕土地集中连片后,对外发包。原严涧乡大单村将该村4个村民组(单东组、单西组、单北组、后家组)的农户抛荒地,进行调整连片后,集中发包给马场湖农场职工承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土地转让型。长期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及劳动力缺乏的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土地全部转给别人耕种,并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别人,解除原承包关系,由受让方与发包方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5、股份合作型。在承包期内,农民可以拿自己的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实行保底租金和年底租金相结合的办法。从事农业生产。如炉桥镇马元村、王西两村民组35户农民将近50亩承包土地作价入股加入荣飞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1亩田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租金600元,到年底结算,按盈余情况实行二次分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土地流转的做法
(一)抓宣传引导。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是摆在县委、县政府当前工作的重要大事。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策精神,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知法、懂法,能依法、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
(二)抓试点示范。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农村土地转进,2009年县政府选择张桥、永康、桑涧三乡镇为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试点乡镇,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方案(试行),制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试行)。试点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专人,在专门办公场所办公,制定了相应的办公制度。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精神,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以大户承包经营或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逐步将农民的土地相对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种植、集约化生产。
(三)抓经验推广。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县政府对全县印发了《定远县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方案》和《定远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明确了全县土地流转的总体目标,基本规则、流转类型、流转程序及加强土地流转的组织领导等。永康镇自被列为全县三个土地流转试点乡镇后,针对该镇山东陈村塘下,西谷村民组人多地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深入村、组、户,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步骤及重要意义,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将农户512承包土地集中连片后,由农户与该村种粮大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抓调处仲裁。为及时有效地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加快土流转步伐,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印发了《定远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实施方案》,明确仲裁指导思想、基本规则、工作任务、仲裁程序及工作措施等,并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制作了相关的仲裁文本,聘请了33名仲裁员,目前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不高。部分乡村干部由于对土地流转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加之对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不能积极主动的宣传、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地流转。
2、宣传引导不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及土地流转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由于宣传引导力度不够,使得广大乡村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3、理念更新不够。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户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特别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后,一些私下转出土地的农户,又开始收回原有承包地自己耕种;乡村在引导和服务方面工作滞后,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存在误解,怕转出土地后,政策一变失去土地承包权。
4、流转行为不规范。根据进村入户调查,我们了解到多数土地流转行为只是口头约定,不签订合同,即使签有书面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的问题,合同条款内容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流转土地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关赔偿措施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造成土地承包关系混乱,土地流转纠纷隐患增多。另外,由于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或代耕代种的形式流转土地,流转期限过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
五、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代,构筑新的农业生产格局,营造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必须在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上大做文章,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提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各地要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必经途径,要把此项工作列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抓好落实。
2、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引导。要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是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尽可能利用电视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理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依据区域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形式把承包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同时,积极引导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连片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的问题,切实提高耕种效率。
4、切实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各乡镇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要求,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承包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应及时向农户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5、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二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拓宽就业门路。三要继续深化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农民身份的限制,改变农民的“恋地”观念,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城镇安家入户,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四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政策环境,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
6、制定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对土地依法自主流转,保障农民权益。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种养大户发展种养殖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进城务工创业和采取土地流转方式集中进行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给予补助和奖励,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向规模化、集约型方向发展。
7、稳妥调解仲裁土地经营权纠纷。各乡镇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布置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调解工作。今后,凡对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承包土地纠纷,各乡镇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由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委员会出面报告县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县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符合受理条件的,及时仲裁,以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作者系定远县纪委监察局第七纪检监察工作室主任
第五篇:土地入股协议书
土地入股协议书
甲方:
乙方:湖北省孝感市双峰山森林公园红旗村柯家湾农业合作社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加农户土地入股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规定,本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就水田、旱地、荒地等以入股的方式合作的有关事宜达成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入股面积
入股面积以《土地承包证》所记载的面积为准,甲方将红旗村委会六组分配承包的土地全部入股乙方,其中:水田 亩,旱地 亩,从事生态农业开发项目。
二、入股方式。股份按确定的土地扭转价格折算(1元1股),并由乙方发给《湖北省孝感市双峰山森林公园红旗村柯家湾农业合作社股份登记证》。
三、入股期限
以甲方土地承包期为限。
四、甲乙双方义务
甲方不干预乙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甲方经乙方允许后,可在原土地上进行耕种,但需符合乙方规划。乙方劳动用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甲方人员。
五、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在合同生效后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如一方当事人违约,应向守约一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为相应的经济损失。
2、甲方非法干预乙方生产经营,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甲方赔偿乙方全部损失。乙方违背合同规定,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赔偿全部损失。
六、解决争议条款
因本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或解除等发生争议时,甲、乙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提请村民委员会调解解决。
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时,可以向农村土地入股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其他条款
1、在本合同期满后,若甲方需要继续流转该土地,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优先权。
2、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三份,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红旗村委会存一份。
甲方(签章): 身份证号: 乙方法人代表(签章):
乙方公章:湖北省孝感市双峰山森林公园红旗村柯家湾农业合作社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