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中日医院进修体会
进修体会
为期3个月的进修已经结束,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上。首先要感谢医院、科室领导给予我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还要感谢各位同事,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可以安心完成学业。
我进修的单位是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部,由门诊、病房、肺功能室、细胞学室、血气室、呼吸内镜室、脱敏治疗室等科室组成,是协和医科大学、北大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科室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少见病的诊治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日医院的呼吸专科检查设施完备,肺部高分辨率CT、支气管镜、经超声/CT引导下穿刺活检普遍开展,检验科、微生物室、病理科的诊断能力也很强大,对于协助临床诊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里的老师学识渊博,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尤其是遇到复杂、疑难病历,会不断求索,直至“真相大白”。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会进行三级医师查房,上级医师会对检查、治疗要点进行部署和督查,确保病人的治疗全面无遗漏。每周二还会进行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及科主任大查房。
我在呼吸一部病房工作3个月,期间通过管理病人、单独倒班、参加病例讨论、听取科室以及教育处安排的业务讲课收获很大。首先,比较系统的掌握了呼吸科常见病的治疗新进展,更新了部分病种的治疗思维。同时,接触了一些我们基层临床上很难明确诊断的间质性肺疾病、以肺部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不明原因发热、肺动脉高压等少见病种,开拓了视野,避免了以后工作中类似疾病的漏诊,对自身及患者均有裨益。
在进修学习过程中,我同时深刻体会到,目前呼吸学科发展迅速,患者对于疾病的专业要求日益提升。呼吸科作为内科病种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重视专科发展。从临床诊治思维到辅助检查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同时,在现有基础上,科室要发展,需要重视再教育、再学习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定时的基础理论、治疗新进展的学习,一定范围内的学术讨论都对提升科室专业竞争力
我也同时接触到不少其他基层医院派出的学员,通过横向对比,发现我们医院呼吸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篇: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半年进修总结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半年进修总结
2011功能科 梁斌
首先,感谢院领导给予我这次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我于2011年5月至11月到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进修学习半年。此次进修的目的:一是为本院引进新的诊疗项目-肌电图诊断;二是为了和北京的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开拓视野,了解各检查项目的新动向、新技术,并提高本人已掌握的医疗技能如心电、脑电、TCD;三是参观首都大医院的医疗设施、就医环境和服务理念。经过半年的学习,中日医院的进修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进修生涯在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学专业学无止境。
在日常工作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室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各位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热心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这也成为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动力。肌电图电生理诊断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学习压力很大,但在带教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开始由浅入深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慢慢的入了门,逐渐开始掌握了这门技术。肌电图只是神经电生理检查狭义的称呼,实际上它包括了神经传导检测、针极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F波、H反射、瞬目反射、交感皮肤反应测定、重复频率电刺激以及诱发电位等检查项目。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外科、康复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等临床科室。肌电图诊断技术在神经解剖的基础上对感觉和运动障碍进行定位,为临床提供准确和客观的定位诊断依据,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来学习之前,我听说肌电图特别难学,刚开始接触,也发现确实和我以前掌握的医技检查不一样。一是我新学;二是人体神经系统很复杂;三是缺乏相关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在带教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先从基础入手,开始学习神经传导的生理学和神经、肌肉的电特性;有了一定认识后,开始学习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最后开始学习肌电图的实践操作。经过每日的见习和理论学习后,我逐步开始了解肌电图的神经和肌肉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然后,带教老师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掌握与肌电图诊断相关的临床知识,如运动神经元病、神经根与神经丛病、周围神经病、单神经病、神经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肌病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开始掌握了一些神经科的病理征和症状的临床意义能与肌电图报告相结合对临床疾病进行准确定位。最后,带教老师开始教我针对病情进行设计诊断方法和规范操作,经过一边实践一边理论学习我开始能够独立的完成设计方案、检查操作、分析数据、诊断报告。在学习的最后阶段,我尽可能的多进行实践,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带教老师也在一旁帮助我并指出我的不足,使我有了更大的进步。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我深刻的体会到要学好和用好肌电图检查需扎实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丰富的临床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三者合一。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已熟练掌握了肌电图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回院以后,我一定学以致用,为我院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党和国家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第三篇:华西医院进修体会
华西医院进修体会
2013年3月,在医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关心下,我来到了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卫生部直属医疗机构之一,现有床位4500张,职工9000多人,加强医疗科成立于1992年5月12日,是全院综合性ICU。经20年发展,现已分为SICU、NICU、小儿ICU、胸科ICU、大综合ICU等几个区域。该科为国内目前最大规模,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重症医学研修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据影响力重症医学研修中心。这儿的老师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不仅诊疗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而且十分重视后辈的培养,保持着强大的人才梯队,桃李遍天下。三个月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现将收获体会总结如下: 一,严谨的教学作风,十分重视学员的培养,学习氛围较浓
1、到科室时,先对进修学员进行了一周的理论授课和操作培训,让我们对重症医学工作及常用仪器、设备有一大概的了解,便于分下护理组后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2、根据学员不同的学习需要,安排工作。刚入科时,护士长会征求学员意见,大概的学习目的,分到不同的护理组。我主要是学习管理,新建ICU的一些工作,因此护士长主要把我安排在综合ICU,并安排不同的老师带教,学习他们不同的经验。
3、学习气氛浓厚,平时除了工作外,随时都有讲座,有些还是大型的学术交流,医生每天查房也要根据病人情况讲解病情。
4、护士长晨间提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科室护士理论知识的好方法,每周都有2-3次晨间根据现有病人情况随机提问,护士做答,其他人补充,最后护士长总结,时间大概5-10分钟,但效果很好,促使护士学习。(因为每个护士都有可能被抽问,护士早上来上班时,如果发现自己所管床位有新病人或者重病人,马上就会先熟悉病人,并用手机搜索相关病种的知识,以防护士长提问)当然护士长也会提前到病房才能了解病去情况并能提出问题。
二、质量控制到位。落到实处,检查结果反馈到责任人,并追踪整改。专业组长,护士长,护理部随时检查,存在问题写在本子上,各个小组长随时翻看,组内问题反馈到个人并签字,护理人员对检查很重视,不论是哪一级的检查,都能认真自觉对待。(这确实是因为华西的各方面管理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的结果,其实他们护士一般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扣了钱的,大家都觉得如果自己责任心不强出了差错,即使不扣钱,也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竞争意识强的结果。)
三、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自然、亲切、到位
三个月的时间,无论医生还是护士,我都没发现他们大声的和病人或家属说过话,对病人的称呼真的让人感觉很亲切,自然,即使是昏迷的病人,他们在做护理时都是“爷爷、奶奶、”的叫的真是亲热,说实话,我刚去的时候真的是叫不出口,但是听着小姑娘们亲切的呼唤,在病人大小便后的清洁,更换,确实很感动。慢慢的我也能自己的喊出口了,一个科室的服务态度,氛围重要,觉得传帮带的作用也很重要。每天接待家属的时间他们还会主动的去给病人介绍病情,家属间病人情况不能控制情绪时,护士会主动上去安慰家属。
四、合理利用护工,减少护士成本
50张床位有12个护工轮班,做了大量非技术的工作,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五、工作分工较细,落实到人,责任明确
发药的,打瓶贴的,管理呼吸机湿化水的,更换吸痰管的,特殊仪器清洁,每天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每班都有高年资的组长提调。
六、目视管理在科室的应用
七、科研意识强,落在实处,一项科研真正的在花时间做,从细小的工作中发现科研价值(胸科ICU一护士在治疗换药包的基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调整包内物质和摆放顺序,并要求厂商按要求定做,即申请了专利,且写了文章。回想当时我们手术室因为每次做宫腔填塞纱条时比较麻烦,就叫厂商给我们按要求做了灭菌的包装纱条,可是却毫无这方面的专利意识)
虽然三个月的时间很短暂,但是此次学习让我在护理操作技术,护理管理理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对我以后的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此我忠心的感谢医院领导给了我这次进修学习的机会,今后我将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工作中去,为医院的护理工作贡献力量。
第四篇:北京安定医院进修体会之二
北京安定医院进修体会之二
在情感病房学习
2个月了,我发现了一个挺奇怪的现象,这里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数量巨大,床位每天都是满的,但是病人躁闹冲动的程度却远不如我以前所见的厉害,闹腾很厉害的病人数量也不多。
2个月来,我见过的躁动最厉害的病人,要数我收治的这一位了。那天临近中午时,带教张老师对我说,“来了个病人你收吧!门诊喊我们过去几个人帮忙防护进病房。”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子,知道来者不善,我们一行5人由张老师率领迅速来到了门诊。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个一瘸一拐,嘴角还残留着血,左眼被打成“熊猫眼”的中年人,询问得知那是患者的哥哥,刚刚在医院里被患者打成这样的。此时患者已然逃走了,家属去追了。我们原地等了一会儿,只听见从医院大门口方向传来一个人的辱骂声,中间突兀的夹杂着“社会主义好”的歌声,那骂声难听之极,愤怒之极,那歌声沙哑却不失高亢,来人似乎用上了“狮子吼”的功夫,即便在人声嘈杂的医院里,也瞬间揪住了我的心,我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我注意到张老师脸上的紧张神色一闪而过,之后他缓缓地说,“等会儿看我眼色,大家一起上!注意安全!”大家朝医院门口跑去。
来人被反绑着双手,4个气喘吁吁的亲属靠在他周围,拽着他胳膊,同时不断向前推搡着。一个中年女人急匆匆地走在前面,不时的转回头看看丈夫,看到我们来了,焦灼的脸上露出了难堪的笑容。我们来到近前,只见那人矮胖身材,肌肉结实,衣衫不整,上衣纽扣掉了大部分,露出了青筋暴出的脖子,脸上满是汗珠,但是嘴唇干裂,充满血丝的眼睛睁得很大,一低头都害怕掉下来。他见到我们后立即狂怒起来,朝着女人喊“妈的王**!你这是作死!”,然后猛烈的反抗起来,毫不犹豫地用“连环腿”来踹我们。一个高个男护士眼疾手快,抓住了病人的脚,众人趁势将他放倒在地,有的压前胸、有的压大腿……,病人仍然不停扭动身体,好在人多,大家控制住他的四肢,把他抬到担架上,然后用防护带将他手脚牢牢地绑在担架上,两个人抬着担架赶往病房,其余人包括家属围着担架一圈保护着他并防范他再度逃脱。这时病人仍然很兴奋,大声喊着“共产党万岁!”我负责防护他的头部,左手按着他湿漉漉的前额,右手拿住他下巴,但阻止不了他说胡话和朝我吐痰,我一边小跑一边小心翼翼地看着他,别让他咬住我的右手。正当大家走到一个走廊中间时,病人突然全身发力,上下左右扭动身体,前面抬担架的那人手没握住把手,担架自前部朝地下摔去,我眼见着病人的头脱离了我的掌控,在担架斜着落地的一霎那,病人的头碰到了地面,然后病人不动了!大家一惊,都抢拥向前。谢天谢地!仅仅几秒钟之后,病人全身又动起来,他抬头看看四周,又重复起刚才说过的那些话语,但声音明显低了下来。张老师查看了他的头,“还好没有外伤!病人体力快耗尽了,注意保护好他!”送之入病房后,我才发现我的手多处蹭破了皮,上面还有病人的粘痰。(我之所以这么罗嗦的记述这一段,是因为这一切对我来说印象太深了,我并没有一丝的渲染或夸大,我想说,有这样的精神障碍患者,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有这样表现的病人在北京安定医院还是不多见的,但据我所知,在基层医院,病人总体数量可能没有北京多,但冲动躁动、出现危险行为的着实不少,杀死人、打伤人,或者交通等各类肇事很常见。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奇怪的地方,我想了想,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
一、凡是这种急性发作的患者,都是送往当地最近的精神病院,外地来北京看病的,大多是诊断不明确或难治性精神障碍患者,太闹腾的患者来不了北京。我随机查看了这个病房里某一天的所有病人的情况,果然如我所想:64个病人,居住在北京的病人仅占到21人,其中入院后曾被防护的有15人;外地的43名病人仅有10人被防护过。也就是说,我在这里能见到的躁闹厉害的病人大多是居住在北京的。我这样的验证之法虽然不严密,但也能说明问题。
二、北京精神病院多,当地的病人也分散了,尤其是冲动厉害的,也是就近治疗。这样,这奇怪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进修班里全国各地的大夫都有,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当地的医疗状况,即便我对本行业的嗅觉再迟钝,也会发现不同,因为差别太大。北京占有相对较多的医疗资源,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包括诊断及识别、治疗及康复、社会救助、家庭干预等)相对于基层要好很多,因而病人总体的复发率低,病情相对较平稳。可以说,在这个事情上,从北京、省级、地区级到县级越往下越不理想。我听说中国西北某地区,只有一家精神病院,乱收费现象很严重,每月发奖金很高,普通人员都接近一万,总书记执政后才有所收敛。国家早在2004年,就已经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列入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公共卫生项目,项目内容包括:
1、登记、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2、随访有危险行为倾向的患者
3、免费向有危险行为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
4、免费化验
5、应急处臵患者
6、免费紧急住院治疗
7、解锁救治关锁病人。因2004年总投入686万元,这个项目被称为686项目。我是来京后才听说有这个项目的,而且很多比较大的城市现在搞得很有规模,管理网络已经遍及城镇各个社区,甚至农村。但在莱州却从未听说此福音,我亲眼见到一个个贫困的家庭(有的属于低保户)正为治病吃药发愁。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
这2个月来,通过对一部分基础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与强化记忆,基本功的锻炼,以及精神科一部分药理知识的学习等等,我似乎感觉自己增长了知识,但仍有诸多感到困惑的地方,对以后的从医道路仍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因为我觉得,当好一个精神科大夫真的好难。首先大多数病种病因不明,明确诊断没有客观的方法,误诊实难避免,君不见《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经常有大的改动,正反映了这一学科的不成熟。而诊断错误直接会导致治疗上的偏差。接着说药物的治疗,那就更不靠谱!那些看了让人快疯掉了的药理理论都是假说,甚至是推测,比如SSRIs升高5-HT能抗强迫原理的由来在我看来有些滑稽:因为当初临床上发现一部分强迫症患者(后来研究显示只有50%的患者服用有效!)服用了SSRIs后强迫症状明显减轻,不知哪位天才的亲便有理由判定:SSRIs抗强迫主要是因为升高5-HT能。果然前几日蔡焯基老教授告诉我们,最新的研究证明,SSRIs升高5-HT能抗强迫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它抗强迫的主要机制可能跟谷氨酸能系统有关,具体的机制正在研究,哈哈。然而这些假说我们却不能不用它,就像我现在,看了会发疯我也必须看下去。
治疗的原理不对,这倒没什么,可是大多数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太低,一种药用在这个病人身上很有效果,但用在另一个病人身上可能毫无作用,这就让人要抓狂了。现况如此,医生很无奈,那么信心从何而来?
这些年来,新药上市不少,这的确是好事,证明科学向前发展了。这些药比老药的副作用减轻,但是“正作用”也同时减弱。某些新型抗精神病药被发现还有别的作用,比如既抗躁狂又抗抑郁,还起效快,简直成了万能药。大家都私下议论说,药商用货币把专家们绑架了,给低年资的医生上课,传播最新的知识,但是实际的效用谁知道?对!不用不知道,用了你可能就上当了,这种情况国内外皆有。还有不断变化涌现的最新治疗理念,比如“双稳”、“奥氟合剂”等,可能或多或少地都与药商、医院的利益有某种联系。我不是完全否定新的治疗理念,这只是在客观现实里该有的存疑。现实的确让我感到困惑。
我是处女座不假,可我是非完美主义者,我认为世上万物没有真正完美的,正所谓达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然而对待科学,尤其是这不成熟的医学,我的态度是较真和时时怀疑的。最近有一股冲动,欲亲试所有精神科药物,其实主要是想体验它们的副作用,然而理智兄弟笑话我,并告诉我,这不可行!然而又不甘心,加上之前的困惑,搞得我最近一段时间失眠加重,不过还好,厉害时半片“三辰”搞定。
夜深人静时,我便召集“冲动”、“理智”、“理想”、“信心”等众兄弟开会,幸运的是,这几天下来又开了一次成功的“遵义会议”。大会的结论是:批评了我之前的盲动主义,今后的方针是,先按部就班地在原地打好根基,根基一定要牢固、全面,在此期间若发现附近有新的“小毛贼”,可派兵打探清楚,随时掌握敌人动向,切忌轻举妄动!待到“部队”壮大之时,再将那各个“山头”一一攻破!
以上内容是不爱看书、胡思乱想时写下的,算是我在外地时的一点小感想,以作纪念。果果晚上睡觉前基本不打电话给我了,打电话时也显得很快乐,心底里虽有些许失落,但更多的是欣慰,证明果果是随遇而安的人,不会过度的依赖我,这让我很放心。
最后,仍然希望朋友们吃好睡好、天天开心,可以不必像我一样夜夜开那不着调的“会议”。
第五篇:中日友好医院产科进修心得体会
进修学习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首先感谢医院给我这次进修的机会,根据医院安排,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我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进行了三个月的进修学习,通过学习,让我不仅从业务能力方面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同时也学习到了新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下面结合科室实际情况,谈谈我的进修心得体会。
1、科室护士人员充分,产房和病房及婴儿室护士分开排班。
2、早晨交班前(07:50)所有家属必须离开病房,晨间早交班时每个病人都要进行床旁交班,但交班内容简洁明了。
3、产房及病房护士都是双班制,产房禁止家属探视,所有护理均由助产士负责。病房白班期产妇产前间禁止家属陪护,产后允许一位家属或月嫂陪护,每天中午有一小时探视时间。
4、病房护士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制护理,每间病房均由一名护士负责所有的护理,包括晨间护理,产前产后的观察、输液及术前术后的护理(每个病房均有治疗车)。责任护士要负责入院宣教,病人的各种护理观察及各项记录,住院期间进行健康宣教,如:母乳的成分、母乳喂养正确的姿势及新生儿的护理等,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
5、护士长分工管理,正护士长负责各项管理,副护士长负责教学,每周业务学习,对进修护士实习护士进行讲课及培训,每名护士必须准备一个自己的课件(专业知识),每月必须外出学习听课二次,如北京大学讲座,北京妇幼保健院讲座等,护士要按时在本院听课刷卡修学分,直到学分满为止。
6、护士每天对新生儿洗澡沐浴,进行疫苗接种,听力筛查等。
7、儿科医生每天晨间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
8、产妇出院之后,卫生员必须把床头柜和床用消毒液彻底进行消毒擦拭,产妇用过的产床、心电监护仪及婴儿车等均有专入的负责擦洗消毒,病房定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打蜡。
9、妇科病房除责任护士之外,每个病房还有一名护工。
10、病人病历、医嘱及护理记录分开放置。
11、护理记录内容简洁明了,护士和病人进行沟通时态度和蔼,容易让病人接受。
12、科室资料齐全,每一种病都有相关的健康宣教。
13、妇科术后病人的饮食均由护理人员安排。
通过三个月的学习,使我服务病人的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方面有了充分的信心,为科室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