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报告(法律英语)(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2: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件报告(法律英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件报告(法律英语)》。

第一篇:案件报告(法律英语)

The case report

1、Facts of case:

The claimants had entered into a shipbuilding contract with a Korean shipbuilder,who was a customer of the defendant bank.The claimants had to pay the shipbuilder in advance by instalments.Under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s the shipbuilder was required to repay these instalments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including the insolvency of the shipbuilder prior to delivery of the ships.To guarantee repayment of the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the shipbuilder was required to provide the claimants with bonds issued by a reputable bank.The shipbuilder arranged for the defendant bank to issue the bonds.Before finishing the ships it ran in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entered an insolvency procedure under Korean law.The claimants requested refunds of the payments made by them, as they were contractually entitled to.When payment was not forthcoming they called on the bank pursuant to the bonds.The bank refused to pay, arguing that the wording of the bonds did not cover the shipbuilder‟s insolvency.The claimants disagreed and sued.Then, the bank‟s argument succeed in the Court of Appeal, after that the claimants appealed successfully to the Supreme Court.“In this case, the facts are from para.1 to para.6.”

2、Legal issues:

The resolution of the issue between the parties depends upon the true construction of para.3.The issue between the claimants and shipbuilder in this appeal is the role to be played by considerations of business common sense in determining what the parties meant.“In this case, the legal issues are from para.15.”

3、Arguments of both paties:

The dispute centred o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ll such sums” in paragraph [3] of the bonds.The bank argued that the phrase referred back to the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listed in paragraph [2], which crucially omitted insolvency of the shipbuilder.Whereas the claimants said that it referred to the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in the first line of paragraph [3].They sai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bonds was to guarantee the refund of the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in all circumstances, including the insolvency of the shipbuilder.Neither of these interpretation was free from difficulty.The bank‟s interpretation was, arguably, commercially implausible, whereas on the claimants‟ interpretation the whole of paragraph [2] could be said to be redundant.“In this case, the arguments of both parties are from para.9.”

4、The decisions and comments made by the judge:

Simon J:

Simon J preferred the claimants‟s interpretation.He held that para.[3] of the bonds determined the substance of the parties‟ rights and that the phrase“all such sums” related to the wider reference to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earlier in that paragraph, rather than to paragraph 2, which he treated as a mere preamble.He placed great weight on the fact that the bank‟s interpretation would effectively deprive the claimants of the benefit of the bonds in the very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were most likely to require it, i.e.the insolvency of the shipbuilder.This he regard as uncommercial.(para.4)

Patten LJ(with whom Thorpe LJ agreed):

By a majority the Court of Appeal reversed Simon J‟s decision.Patten LJ(with whom Thorpe LJ agreed)could not accept that para.2 served no useful purpose.He considered that its obvious purpose was to give the addressee of the bond a clear statement of the builder‟s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 to be covered by the guarantee,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shipbuilder‟s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s to provide the bonds.In his view the bank‟s interpretation was clearly to be preferred.Patten LJ took a much more restrictive view of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a court could confidently declare that one or other possible meaning of words used in a contract was uncommercial.He conclued that it was impermissible for the court to speculate as to the reasons for omitting refunds in the event of insolvency from the bond.Although it might have been desirable for the bonds to have covered such refunds, this was not sufficient to justify a departure from what would otherwise be the natural and obv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bonds.This was not a case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contended for would produce an absurd or irrational result.There was real danger, in saying that no credible commercial reason had been advanced for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 bond, of substituting the court‟s view of the commerciality of the transaction for that of those who were actually party to it.(para.17 and para.18)

Sir Simon Tuckey:

The third judge in the Court of Appeal, Sir Simon Tuckey, dissented.He accepted that a court should proceed with caution before concluding that a particular term in a contract was „uncommercial‟.However, he considered that the trial judge(who was an experienced commercial judge)had been right to reach this conclusion.He said taht it defied commercial common sense to think that the parties intended that the obligation to refund the pre-delivery payments in the event of the shipbuilder‟s insolvency, alone amongst all other such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s, should not be secured.(para.30)

Lord Clarke(with whom Lord Phillips, Lord Mance,Lord Keer and Lord Wilson agree):

The claimants appealed successfully to the Supureme Court.Lord Clarke gave the Court‟s(admirably clear and concise)unanimous judgement.The parties in Rainy Sky agreed with the basic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as set out in ICS,i.e.that the ultimate aim of interpreting a contractual provision is to determine what the parties meant by the language used.Where they differed was in the role played by considerations of business common sense in determining the meaning that the bonds‟ wording would convey to a reasonable person.Lord Clarke disagreed with the Patten LJ‟s approach, stating at paragraph 21.This view of the role of business common sens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cts was supported by a considerable body of case law.In particular, he expressly approved Longmore LJ‟s dicyum in Barclays Bank plc v HHY Luxembourg SARL(para.29[26])

On the facts, Lord Clarke did not agree that the construction advanced by the bank was the natural and ordinary meaning of the bonds.In this view the competing arguments were much more finely balanced.Since the words “any such sums” in para.3 were capable of two meanings, the court was entitled to have regard to considerations of commercial common sense in resolving the question what a reasonable person would have understood the parties to have meant(para.40).Lord Clarke was in no doubt that commercial common sense favoured the interpretation advanced by the claimants, essentially for the reasons given by the trial judge and Sir Simon Tuckey in the Court of Appeal.Indeed, Lord Clarke indicated that, had it been necessary, he would have been prepared to say that omitting the shipbuilder‟s obligation to make repayments in the event of insolvency from the bonds would flout common sense(para.45).He appears to have attached significant weight to the fact that the bank had not advanced any credible commercial reasons for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 bonds(para.44).5、My comment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Rainy Sky underlines the paramount need to avoid ambiguity in the drafting of commercial contracts.In particular, Sir Simon Tuckey‟s judgment in the Court of Appeal offers a valuable lesson: he made the point that, had the parties intended the surprising result that repayments on insolvency should be omitted from the bonds, they would have spelt this out clearly.Those drafting commercial contracts should bear in mind that any judge looking at the fruit of their labours in the future will not have the benefit of knowing what passed between the parties during their negotiations.Consequently, if anything even vaguely unusual has been agreed that might, in the abstract, strike d third party as uncommercial, extra care needs to be taken to ensure that it is spelt out clearly in the contract.The number of the words : 1359

孙英妮,经济法学

201330910058

第二篇:法律案件浅析

我关注的法律案件及感想

他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还有坚持不懈的人能够帮助他们,不幸是他们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才沉冤得雪。

他们就是张高平和张辉叔侄。这件事情听起来很荒诞,叔侄俩搭载同乡的与人为善,却最终给他们带来了一场厄运。

事情发生在2003年5月18日,张高平、张辉叔侄俩从老家安徽歙县开车前往上海,途中顺路带上了女同乡王某去杭州。次日,这名女子被发现死于野外,下身赤裸。经公安机关侦查,认定是当晚开车载货、受托搭载被害人的安徽省歙县张辉、张高平侄叔俩所为。

2004年4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强奸罪分别判处张辉死刑、张高平无期徒刑。但他们不断的申诉。

2004年10月19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分别改判张辉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张高平有期徒刑十五年。之后在长达9年的牢狱中,张高平坚持伏法但不认罪,劳动拒不减刑,他始终坚信法律是严肃公正的。他们也不停地写申诉信,一直重复着这同一件事。

最终在2013年3月26日上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

从2003到2013年,叔侄二人终于重获清白。走出监狱,失去10年光阴,命运和生活因此全部改变。罪名洗清了,非常现实的生活又在等待着他。法质的本义往大的说,是维护公平正义;往小的说,是保护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因为一旦出了错,它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幸福。法不容情,施人必慎。公,检,法,三大机关一个小失误,就毁掉两个老百姓的一生。真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至少不是有意让它再次发生。

看了央视及其他电视的采访节目,感觉张氏叔侄重获自由,看似偶然却并不偶然,过程是那么的心酸。

在这个案件中,对一审的判决很难理解。明显的一个地方,就是DNA的存在。这案件唯一物证,就是死者八个指甲中发现的DNA。法医对死者王冬所做的DNA检验报告称,在王冬的8个指甲末端检出混合的DNA谱带,由死者与一名男性的DNA谱带混合形成,“排除由死者和犯罪嫌疑人张辉或张高平的DNA谱带混合形成”,有第三个人的存在。但是却被认为是与本案无关的证据,没有派上任何用场。但最后却正是这份证据中的DNA比对使张氏叔侄沉冤昭雪。其二,两人供述误差之大、矛盾之多,即使在“两个证据规定”出台、新《刑事诉讼法》修正之前也理应受到办案机关着重审查,但一审判决书却写道:“张辉、张高平在侦查、批捕阶段多次供述奸杀王冬的经过,具体细节一一吻合。”其三,通过事后对他们的采访,可以看出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面对各种心理及生理的压迫下,逼不得已才认罪的。7天7夜的折磨,人非圣人,如何做到?新《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而为什么会是那么的快就结案了,疑点重重啊。

在之后的9年里,坚持申述。其中张彪帮助着张高平叔侄,他不放弃,正是张飚的严谨和细心才让冤案得以平反,为了这一案件的改判,多次致信浙江高院,尽职尽责优秀检察官。

看完整个案件,非常震惊,但也很佩服张氏叔侄的坚持。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无可奈何!公安机关在这起案件的侦办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省公安厅将根据有关调查结果,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同时,举一反三,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执法办案特别是命案办理工作制度和体系。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对碰到类似案件的一种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漏斗。对案件中的各种细节,都要引起重视,不能无视?在张高平的案件中,唯一的物证,却不予以证明他们的清白,这真的不懂。看法律的电视,律师会因为一个可能被忽视的小点,也就是一个细节,而反败为胜,使得罪犯得到惩罚。其次,有供述的不同,就要调查清楚,做到案中没有矛盾的地方,明明白白的。证据是最重要的部分,有了充足的证据,可以让人罪有应得,也可以让人恢复清白,自由。而回顾这案件,该说什么呢?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申诉,引起检察官的重视,检察官的认真耐心,又怎么会翻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唯上,不唯权,做好自已应该做的事情,做到问心无愧。

我只觉得一生很短,法律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知道最基础的法律知识,在适当的时候保护自己。

法律的出现在于实施,需要的只是对法律的严格遵守,认真对待。那么,就会减少出现这样的事情。发生过的事情,我们无法挽回,但是未来会更好。

第三篇:法律案件_证据分析报告

证 据 分 析

根据《刑法》第263条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依照刑法、刑诉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并结合本案具体案情,认定王某、徐某抢劫罪的证据如下:

一、认定王某、徐某犯罪主体的相关证据。

刑法中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与单位。只有行为主体具备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才能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凡是年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故以下证据可证明本案中王某、徐某的犯罪主体资格:

1、王某、徐某的居民身份证;

2、王某、徐某的户口簿或户口底卡档案;

3、王某、徐某的医院出生证明;

4、入学、入伍等登记中及个人履历表中有关年龄证明;

5、出生地同一区域邻居中同年、月、日出生者的父母或其他亲友证词;

6、王某、徐某的供述及其亲属证词;

在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上述证据过程中,由于实践中经常发生犯罪嫌疑人或其亲友通过涂改犯罪嫌疑人年龄的方法逃避刑罚的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边缘年龄的查证,仅依据身份证和户籍材料是不能完全认定其犯罪主体资格的,故应取得上述证据中的第(三)、(四)、(五)项,以形成一证据链条,互相印证。

通过对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能够证明本案被告人王某今年26岁,被告人徐某今年39岁,在犯罪时均已满14周岁,具备《刑法》规定的抢劫罪所要求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故两被告人均为适格的犯罪主体。

二、抢劫罪主观方面的相关证据。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态度。在主观方面,抢劫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故意的内容必须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关于认定本案两被告王某、徐某抢劫罪主观故意的证据有:

(一)、证明王某、徐某抢劫罪主观故意的直接证据为两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各被告共同实施犯罪进行了计划分工并且各人分别实施了相应的具体犯罪行为。

首先王某提出,寻找一个住人少、能包夜嫖宿的饭店,到深夜时抢劫“小姐”和饭店老板,并商定由先王某一人事先嫖宿在饭店内,到深夜时分另给徐某、李某发短信,并打开屋门让两人进屋,3人共同实施抢劫。选定目标后,王某入住饭店,并给另外两被告发短信,3人到王某嫖宿的房间,由徐某持一把刀看住阿芳,王某、李某两人则来到饭店老板孙某夫妇的房间,由王某把刀架在孙某的脖子上威逼其拿钱。

2、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证明被告人实施作案有动机、目的。

即三个觉得打工挣钱太少,手头拮据,于是想找一个省力又挣钱快的门路,由此想到劫取饭店以获取钱财。并且被告均认识到劫取钱财会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并且在压制其反抗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但为了非法获得钱财的目的,仍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这就具有抢劫罪的主观故意。

3、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证明各被告人对共同实施抢劫行为事先进行了商量,并且达成了共识。

王某提出,寻找一个住人少、能包夜嫖宿的饭店,到深夜时抢劫“小姐”和饭店老板,徐某和李某均欣然同意,并且共同商量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4、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证明各被告伤害被害人的时间是在抢劫行为当时,其目的是为抢劫排除障碍,而不是为抢劫完成后而实施伤害行为。此证据可证明行为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实施压制被害人反抗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主观要件。

(二)在以上所述直接证据的基础上,、以下间接证据可进一步印证各被告的主观故意。

1、被害人陈述、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言。

2、事先踩点场所的现场证据即现场勘查笔录、证人证言、辨认笔录,证明被告人已按计划的内容准备工具、踩点,、印证其主观故意的心理态度。

3、提取的物证:西瓜刀、手机,能证明被告人在预谋时主观上就有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准备,以及积极按照事先预谋实施抢劫行为。

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证明:

(一)作为自然人,被告人王某、徐某主观上具有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该结果的发生。

(二)对于共同抢劫犯罪,作为共同犯罪参与者,各被告人在主观上都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在共同犯意支配下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的组成部分。

三、各被告犯罪客观方面的相关证据。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的表现,具体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犯罪客体进行了侵犯,以及这种侵犯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的事实特征。

在客观方面,抢劫犯罪的行为人必须具有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和敲诈勒索罪的最显著特点。

证明本案被告抢劫犯罪客观方面的证据有:

(一)、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证明预谋中及在具体实施犯罪过程中使用暴力方法排除被害人反抗进行抢劫,被告人徐某持西瓜刀压制被害人阿芳,王某则使用西瓜刀这一作案工具架在孙某的脖子上威逼其交出财物,并在孙某的右手臂上狠狠地戳了一刀,以此威胁其拿钱,后孙某的妻子刘某在李某的威逼下告诉两人的钱在抽屉里。

(二)、被害人、现场目击证人、旅社其他服务员的证言。证明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威胁的手段压制被害人反抗而强行劫取财物。

(三)案发现场或从各被告人身上或指认处提取的物证:西瓜刀、手机作案工具,以及搜查笔录、辨认笔录。

(四)鉴定结论。物证及其附着物上的血型鉴定、指纹鉴定、DNA鉴定、药物鉴定。

(五)作案工具等物证来源的相关证据:

1、同案犯的言词证据;

2、证人或同案犯与本案各被告人的相互辨认笔录;

3、鉴定结论,从来源处提取的同类物及物证所作的同一鉴定。

(六)抢劫现场勘查笔录及照片。

(七)书证:伤情检验,证明被害人的伤害部位、伤口特征与各被告人的供述、证人证言所证明的被告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行为及所使用的凶器能否对应。

(八)书证:医院病历资料,证明伤情检验结论的科学性。

(九)住宿登记的笔迹鉴定。

通过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可以相互印证证明:

(一)各被告人使用了伤害他人的暴力方法相威胁;

(二)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指向的直接对象是被害人本身,而非直接指向被害人的财物;

(三)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和当场取得财物。

四、关于犯罪客体方面的证据要求。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其行为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同时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往往造成人身伤亡。侵犯复杂客体,是抢劫罪区别于其他侵犯财产罪或者一般的侵犯人身权利罪的主要标志。

证明本案被告人实施抢劫犯罪客体方面的证据主要有:

(一)被害人的人身权利。

1、户籍证明、身份证;

2、物证,提取的被害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及其提取笔录;

3、书证,被害人的伤情鉴定;

(二)被害人的财产权利。

1、目击证人的证言;

2、被害人陈述;

3、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4、书证,勘验笔录;

5、物证,现场照片。

通过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证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侵犯了双重客体,即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第四篇:法律案件分析报告资料

一分公司法律案件分析汇编

前言:近年来,我分公司部分工程项目部陆续发生了一些工伤赔偿、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等法律纠纷案件。工伤赔偿、劳动纠纷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工程项目部与劳务分包队伍签订的分包合同不严谨,对劳务分包队伍的监督检查不到位,合同纠纷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工程项目部相关人员对合同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认真,不细心研究合同条款,合同签订不严谨,资料手续不完备,项目部管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给单位造成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为了有效地预防相关案件的发生,分公司将这些案件进行了汇总,并对案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逐一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法律案件分析报告。现将此分析报告发给各工程项目部和固定施工生产单位,希望各基层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以此为鉴,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加强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认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管理办法,严格工作流程,确实增强工作责任心,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

一、陈天华工伤案件

陈天华,男,54岁,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人士,2010年4月1日成为承德华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支护班组的一名工人,未与承德华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系事实劳动关系。承德华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宁德宁武高速公路A6合同段项目经理部签订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分包合同》,负责A6合同段东花园隧道工程施工。

2010年6月22日陈天华在A6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东花园隧道进口洞内

施工作业时,拱顶碎石坠落,砸到手部,立即送往医院急救,经诊断为左手大拇指骨折,住院治疗后医生建议出院疗养。住院期间承德华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一切费用。陈天华出院后一直情绪不稳定,稍有好转就向承德华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领导提出个人索赔问题,并提出辞职和一次性补偿条件。承德华宝建筑公司鉴于此种情况作出决定:

1、疗养期间工资正常发放;

2、回家养病期间补偿4000元;

3、一次性补偿本人10000元。

但是本人提出条件较苛刻,承德华宝公司无法接受,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2010年9月路桥集团公司企发部接到《福建宁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受理通知书》和《工伤认定提供举证材料通知书》,要求路桥集团接到通知后十日内提供不认为是工伤的有关证据材料。路桥集团企发部随后通知一分公司办公室核实此事,办公室将此案件资料发送福建宁武高速公路A6合同段项目部书记张建军核实调查此事,但是当时项目部并不知情。张建军通过询问承德华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才知道此劳务作业队系挂靠承德华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办公室通过向集团法律顾问咨询回复是:如果10日内拿不出证明陈天华与路桥集团无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宁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认定此人与路桥集团具有事实劳动关系,承当工伤赔偿的责任。因此,分公司要求项目部协调此劳务作业队尽快自行解决此事,和陈天华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并让陈天华放弃工伤认定申请。通过项目部对劳务作业队不断地协调工作,此劳务作业队以承德华宝建筑工程

有限公司名义与陈天华于2010年10月15日达成和解协议如下:

一次性支付陈天华工伤补偿金、医疗补助费、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期间工资、伙食补助、医疗费、经济补偿等共计41790元;双方劳动关系立刻解除;陈天华自愿放弃赔偿差额权利;自愿放弃基于双方劳动关系发生及解除所产生的各项权利;自愿放弃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后所享有的仲裁、诉讼的权利,再无任何主张;此事项双方再无纠葛。

此协议签订后,劳务作业队按照协议支付赔偿金,陈天华放弃申请工伤鉴定的权利,最后此案完结。

本案小结:本案的焦点集中在陈天华的劳动关系认定上,劳务分包队伍挂靠的性质和不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下,为路桥集团在确认劳动关系上带来困难。

二、魏定强工伤案件

魏定强,男,42岁,福建省柘荣县人士。于2010年9月18日未经福建双维劳动保障事务有限公司(以下称福建双维公司)同意,由施工班组陈全金私下雇工到福建宁武高速公路A6标段工程做模板工作,未参加过福建双维公司组织的安全作业上岗培训,与福建双维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

2010年10月8日在A6标段工程YK70+710涵洞进行浇灌砼作业时,由于陈全金班组未按福建双维公司要求加固模板发生爆模事故,造成魏定强的左手食指末节部分缺陷,随后被福建双维公司送往周宁县医院住院治疗,支付了住院期间的医药费用共7860元,事后补偿魏定强23000元,但是魏定强没有接受,双方商谈失败。

2011年1月,集团公司企发部收到《宁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受理通知》和《宁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提供举证材料通知》并转发给分公司办公室,办公室又发至福建宁德宁武高速公路A6合同段项目,通知项目部书记张建军核实处理此事,通过对劳务作业队了解情况才知:由于时值春节,劳务作业队都放假了,魏定强已经回老家。项目部一再要求劳务作业队在赔偿金额上让步,促使魏定强放弃申请工伤鉴定,但是魏定强态度强硬,要求赔偿10万元,距离劳务作业队接受的数额悬殊,项目部也很无奈。虽然分公司办公室始终跟进此案,希望得到《陈天华工伤案》较圆满的处理结果,但是过了春节假期魏定强仍然不让步,导致举证过期。3月8日企发部收到《宁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决定书》,收到《认定书》后分公司办公室咨询集团法律顾问后准备向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在证据收集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该包工队属于挂靠福建双维公司,福建双维公司拒绝证明魏定强与本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劳务作业队能提供的证据材料寥寥无几,工资发放表没有公章且不规范,证据力较弱,也无法证明劳务作业队队长张漳建受聘于福建双维劳动保障事务有限公司,而路桥集团与福建双维公司的《劳务分包合同》实属工程分包合同内容,无法出示做为证据,至此本案陷入僵局。

通过分公司办公室不断要求项目部协调劳务作业队,并向此劳务作业队提出:魏定强索赔数额以及所有以后续支出以及路桥集团遭受的隐性的损失均由此劳务作业队承担,要求劳务作业队迅速和魏定强达成和解协议,并且解除与魏定强的事实劳动关系。此时魏定强已经辞职,劳务作业队派

人与魏定强家属联系并且要求和解。2011年5月5日福建宁武高速公路A6标段以本项目部名义与魏定强签订《工伤处理协议》,协议载明:福建宁武高速公路A6标段除了支付住院期间的费用外,还向魏定强一次性支付工伤补助金、医疗补助金、误工费、住院护费、食宿费、交通费共计30000元,魏定强不得以该事故任何理由向项目部提出其他赔偿要求。并且劳务作业队张漳建以个人名义写了一份证明:魏定强的费用由作业队支付,与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无任何关系。福建宁武高速公路A6标段项目部应分公司办公室要求写一份本案处理报告,本案完结。

本案小结:本案焦点与《陈天华工伤认定案》类似,都是集中在路桥集团和劳务人员劳动关系的认定上。但是在与魏定强签订和解协议时,福建宁武高速公路A6标段项目部以项目部名义与魏定强签订《工伤处理协议》,造成行政复议失去意义,事实上证明了路桥集团与魏定强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给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要求包工队以福建双维公司名义与魏定强签订和解协议,并且说明与路桥集团无关,但是《工伤处理协议》的存在使申请行政复议成为不可能。这是值得各项目部引以为戒的地方。

三、侯佃民劳动争议案件

侯佃民,1962年3月23日出生,住址: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草沟堡乡曹庄子村130号。

1991年在北京市公路局上班,公路局在2002年改为国企北京市路桥公司,2008年更名为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此人原为北京市

公路桥梁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处第一工程队勤杂工(劳动合同自2005年3月15日至2008年3月14日),二处改制后候佃民在原二分公司曹爱民项目部做勤杂工,2009年被刘国良项目部辞退。侯佃民申请仲裁在1991年至2009年期间与路桥集团的劳动关系,为其补缴1993年至2009年的社会保险。本案委托路桥集团法律顾问代理,最后经北京市丰台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一次性补偿侯佃民经济补偿金8500元,双方劳动关系终止。

本案小结:本案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各项目部应加强劳务用工管理的规范性,可以采用劳动派遣制度解决项目部需要的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四、贾春利的劳动争议

贾春利,男,1952年2月2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马头村。贾春利于1971年参加工作,当时的工作单位名称为北京市公路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

贾春利于1987年3月5日因无视单位规章制度和纪律,曾多次矿工,违纪,被公司除名。2008年5月28日向宣武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撤销北京路政局做出的除名处理决定,但是宣武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被诉主体不合适,超出了仲裁的时效期,驳回贾春利请求。贾春利不服,上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9年5月12日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贾春利于2009年11月起诉了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要求:

1、撤销公路桥

梁公司和路政局对其作出的除名决定;

2、公路桥梁公司和路政局为其补缴除名之日起至今的劳动保险及社会保险;

3、公路桥梁公司和路政局支付被除名后待业期间的最低工资175200元。

经查实:贾春利1987年除名,档案于1994年被转出到宣武区劳动局社会劳动力管理科。按当时劳动法及相关规定贾春利的起诉已超过了仲裁时效。路政局称贾春利劳动争议案件已超过了仲裁时效。贾春利于2010年上诉到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后,法院裁定:维持原判,驳回申请。

2011年5月又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请立案,高级人民法院受理后,分公司委托田埃成律师代理此案。高院最终判决如下:

贾春利自2006年得知自己已被除名,档案已转出,直至2008年5月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诉讼,其诉讼请求已超过了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也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存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故驳回贾春利的再审申请。

五、机场东路南环立交工程项目租赁合同纠纷案件

北京大成永信劳务分包公司与北京公路桥梁建设集团签订了分包合同,2009年10月19日北京大成永信劳务分包有限公司包东波以北京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机场东路南环立交新建工程项目部的名义与北京华联旺建筑设备租赁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合同约定为:起租日2009年10月19日,租赁的品种,数量以实际出、入库单为结账依据,租金的交纳方式为承租人自起租时起,每个月月底前按月支付租赁费用,如不能按时结清,承租方按应交租金的日万分之五向出租方支付违约金。

在机场东路南环立交新建工程中,北京华联旺建筑设备租赁公司按约定提供了建筑设备,可大成永信劳务分包公司却未按约定结算资金,2011年3月北京华联旺建筑设备租赁公司把北京公路桥梁建设集团告上了法庭,集团公司企发部收到了开庭日期为2011年5月19日上午9点30分法院传票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书》,企发部将此案转给分公司办公室核实处理,分公司办公室通过将此案转发该项目部经理肖小清。经肖经理核实:该项目部对于大成永信签订的租赁合同完全不知情,至于大成永信如何取得项目部公章签下合同也不知情。分公司经与集团企发部协商将此案由集团法律顾问于春国律师代理、项目经理肖小清协助承办,在5月19日开庭当天,于律师要求延迟开庭补充证据,法院同意。随后应于律师的建议和分公司办公室的要求,该项目部经理前去和大成永信协商,要求大成永信尽快支付租赁款,但是大成永信公司称无力支付,要求项目部代为支付后,在项目部与大成永信结算的分包款里扣除,但是拒绝签订协议。经过多次做工作,2011年6月26日机场东路南环立交桥项目部与大成永信劳务分包公司另行签订了协议书并载明:

由机场东路南环立交桥项目部支付北京华联旺建筑设备租赁公司租赁款143604.94元,大成永信劳务分包公司由于资金紧张先由机场东路项目部先垫付租赁费用,日后从工程款中直接扣除。2011年7月14日北京华联旺建筑设备租赁公司在收到项目部支付的租赁款后撤诉,本案告一段落。

本案小结:通过本案中可以看出该项目部用章管理上的疏忽,劳务分包队以项目部名义签订合同,项目部本身不知情,给项目部结算带来被动,这是其他项目部应该引以为戒的地方。

六、机场东路南环立交工程项目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

陈卫宾,系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业主。卫宾石料厂长期给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砂石料,新奥混凝土搅拌站为北京公路桥梁建设集团南环立交项目部提供混凝土。

在机场东路南环立交工程中,新奥混凝土搅拌站为北京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机场东路南环立交项目部提供混凝土累计金额3889125元,我单位已支付2798618元,现应再付1090507元,新奥混凝土搅拌站拖欠卫宾石料厂材料款1101207元,与转让债权数额不符。2011年4月30日收到北京新奥凝土集团有限公司与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签订的《债权转让通知书》,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将其对机场东路南环立交项目部债权1101207元转让给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2011年6月1日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将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诉至三河市人民法院,6月16日追加路桥集团为第二被告。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于2011年7月6日向三河市人民法院提出对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和路桥集团价值人民112万元的财产进行财产保全,并提供担保。2011年7月7日得到河北省三河市人民法院的批准并采取诉讼保全措施。2011年7月11日收到三河市人民法院发来的《传票》、《应诉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同时集团财务帐户被封。分公司办公室得到消息后迅速报告分公司领导,并且交由该项目部经理肖小清承办此案并核实,并向分公司办公室报告本案经过,项目部提交的报告称:项目部与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债务

属实,但是金额不符,已和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协商确认此款项,重新确认数额。期间,分公司多次要求肖经理与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协调此事并提出由其先行垫付、或者让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撤诉,但是均未成功。眼看临近8月4日开庭,无奈之下2011年8月3日肖小清代表项目部与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签订《调解说明》如下: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债权1090507元转让给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年8月3日一次性将转让的债权款1090507元支付给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债权转让纠纷完结;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于2011年8月3日撤销对公路桥梁建设集团的起诉;诉讼费及其他一切额外费用均由三河市黄土庄镇卫宾石料厂承担,与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无关。本案完结。

本案小结:本案属于供应商债权转让诉讼,虽然造成集团帐户被封的情况,但是也为我方如何诉讼回收应收账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七、吉林大广高速公路SL02项目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罗明柱,男,身份证号:***218,汉族,松原市人,住宁江区新城乡八家子屯,系达里巴乡四家子村明柱机砖厂业主。

在吉林大广高速公路松原至双辽段SL02项目中,松原市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签订的是“松原至双辽高速公路松原市境内征地拆迁承包合同”,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将此项目承包给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施工过程中要经过砖厂必经的巡河路上架桥。2010年6月罗明柱以“桥下的净空不够,致使砖厂拉砖运

料车辆不能通行,2010年砖厂停产造成经济损失为由将路桥集团追加为第三被告。2011年5月27日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收到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的传票,砖厂造成经济损失并且委托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做了价格鉴定,因此2011年6月25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据此判决如下:

由我公司承担罗明柱683280元经济损失,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承担连带责任。

我公司不服判决,向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我单位从吉林省高等公路建设局承包了此项目,此项目业主是高等公路建设局,我单位作为施工方,按照施工合同约定和业主提供的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施工,对于高速公路的修建路线、位置和跨路高架桥的高度等施工方案无选择权和修改权。公路建设局作为业主负有保证高速公路的存在不得妨碍周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法定义务。通过项目部和代理律师多方补充证据,并且找院长和厅长做工作,2011年11月8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决如下:

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赔偿罗明柱经济损失683280元,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本案中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此案已接到申诉开庭通知,此案未结。

本案小结:通过此案可以看出外埠工程经营风险日益复杂的趋势,这对外埠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生此案后,项目部对此案重视不足,应该及时处理和采取措施、上报并配合律师收集证据,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八、吉林大广高速公路SL02项目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

2008年8月8日北京公路桥梁建设集团大广高速公路松辽段SL02项目经理部(甲方)与松原金山公司(乙方)签订道路建设工程劳务分包合同,内容为施工的劳务及辅助材料工程造价500万元(暂定),甲方提取20﹪,其余80﹪作为乙方施工费。其实际施工方是乾安澔泰公司,北京路桥拨付和抵顶(柴油款和沙砾款)给松原金山公司合计2020954.9元,还欠1633848.1元。其中1059629.9元存在争议,双方协商不成,对方诉至法院索要。此案发生后分公司委托集团法律顾问于律师代理,通过于律师的调查发现:对方起诉的标的额中其中1059629.9元是存在争议的焦点,起因于乾安澔泰公司在项目部要求下负责报业主内业资料,内业资料里包括了1059629.9元虚报实际未实施的工程量,并且有项目部人员的确认签字,因此乾安澔泰要求:将业主给付项目部的1059629.9元虚报工程款支付给乾安澔泰公司,理由是内业资料是由乾安澔泰公司完成的,是证明乾安澔泰公司是实际实施工程的最好证据,所以项目部支付此款是理所当然的。2011年5月,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传唤SL02项目经理部于2011年6月13日9时前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我方代理律师以SL02项目经理部是为了完成SL02合同段施工任务组建的临时机构,不具备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既没有诉讼权利能力又没有诉讼行为能力为由拖延开庭时间,以便我方搜集证据应诉。所以法院追加了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二被告。2011年6

月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又传唤了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年7月19日9时到前郭县人民法院第二审判庭应诉,由于松原市金山道路工程公司将此工程转包给乾安澔泰公司实施,所以乾安澔泰公司与吉林大广SL02项目部未直接签订施工合同,但大量的内业资料、被告出具的确认单等都能证明乾安澔泰是工程的实际施工人,无法否认。至此我方处于不利局面,本打算通过私下和解的渠道,但均无结果,因此2011年10月17日经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2011)前民初字第1785号民事判决书)如下:

北京公路桥梁集团给付乾安澔泰公司工程款1654803.45元。本公司不服判决,目前已递交上诉状,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12月16日进行了上诉案的开庭审理。庭审的焦点是乾安澔泰公司主张的3万方土方工程量是由谁完成的。对此焦点,路桥集团坚持应该按照举证规则来处理,即“谁主张谁举证”。乾安澔泰公司主张要求工程款,就应该由乾安澔泰公司对其完成了3万方土的工程量来举证,路桥集团没有对乾安澔泰没有完成土方施工进行举证的义务。通过集团法律顾问、分公司领导、项目部人员与法院深入沟通,2011年12月29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民事判决书((2011)松民一终字第1334号),判决如下:

1、变更前郭县人民法院(2011)前民初字第1785号民事判决“被告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日内给付原告乾安县澔泰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工程款1654803.45元,并从2009年10月27日起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息至执行终结止。”为“被告北京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日内给付原告乾安县澔泰综

合服务有限公司工程款515173.55元,并从2009年10月27日起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息至执行终结止。”

2、驳回被上诉人乾安县澔泰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此案最后虽然以胜诉告终,但为了路桥公司以后在吉林地区顺利开展工作,继续与当地合作方的良好合作关系,故经过分公司请示集团公司决定:由吉林大广高速公路松辽段SL02项目经理部与松原市金山道路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乾安县澔泰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协议主要内容如下:吉林大广高速公路松辽段SL02项目经理部支付乾安县澔泰公司75万元工程款,多支付234826.45元。此案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12月历时一年之多,律师代理费、诉讼费、差旅费、案件关系人沟通费等共计耗费约20万元之巨,不管是集团公司、分公司还是项目部,投入较大人力、财力和精力处理此案,也给集团公司和分公司造成较大不良影响。

此案给我们的警示:

1、项目部经营管理存在漏洞,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导致在工程竣工后出现诉讼纠纷,造成公司为处理工程竣工后遗留纠纷而额外投入人力、财力。

2、项目部不顾实际情况及潜在风险(在未完成工程的情况下,从业主处取得工程款,应该是非常机密的事情,项目部大张旗鼓出具通知要求分包队伍完成内业资料,对业主及集团自身都是不定时炸弹),莽撞出具通知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给经营带来风险,并最终造成诉讼案件的产生,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名誉、经济的双重损失。

3、项目部工程结算不规范,项目部不能及时、清楚地与分包单位进行

结算,分包队伍没有完成的工程,项目部先行制作结算单进行计量,造成法律上已完工的事实,把公司推向举证不能的困境,给诉讼设下无力跨越的障碍。

通过以上案件的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根据判决结果我们还可以找出我们在签订分包合同的时候存在的风险因素,为了吸取教训和控制风险,我们应在2012年采取以下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首先要保证公司制定的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公章使用的管理,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加强劳务分包管理,根据招标合同,结合本企业的规定,选择合格的劳务分包商,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保证业主合同的全面履行。同时还要制定劳务分包、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管理协议。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施工过程中各方的安全责任,预防和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合同签订前的逐级审查并签字确认制度。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控制,重点审查。重大合同的签订应有企业的法律顾问参与。重视外埠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应重点要加强劳务分包,工程质量,资金结算和工程材料的管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大家对风险的意识,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减少管理中的漏洞带来的法律风险。

第五篇:2013热门法律案件及个人观点

“2013热门案件——李某某轮奸案”之我见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少数地方可能出现错别字

2013年即将过去。这一年里,有太多的法治事件值得去回顾,有太多或悲或喜的面孔值得被记住。如:长春偷车杀婴案;校长带女生开房案;首都机场7·20爆炸案;南京饿死女童案;“房姐”龚爱爱事件;“唐慧案”终审判决;中石油腐败窝案;孙杨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7天;网络大V因造谣被抓;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等等。这样影响恶劣的案件数不胜数,到底为什么出现这些事件?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问题?一系列问题值得法律人去思考,也值得中国没一个公民去思考。其实这一年,有很多的事、很多的人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法治记忆。我们期望能从中窥见今日中国之现状,感受到中国法治的明天。

就该案件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因为双方社会地位的巨大悬殊,案件几乎一下子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事情。人们关注此案,有时下社会气候造成的特殊原因,看看法律和权力在这起案件中到底会如何博弈。但更有一种道德因素,不客气地说,几乎所有关注此案的人都陷入了道德的漩涡之中,用道德衡量,用道德评判,甚至法律还未宣判,这起案件的当事人李某某就已经被道德判处了死刑。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在司法实践中正面临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舆论多方面的平衡性、协调性的严峻挑战。司法实践是否完成定纷止争的重任,是否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就要看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衡量和处理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及实践司法独立。下面我从2013热门案件:李某某轮奸案表达我拙劣的观点。

一、案情介绍

(一)2013年2月19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警称,2月17日晚,其在海淀区一酒吧内与李某某等5人喝酒后,被带至湖北大厦一房间内遭轮奸。

(二)2月22日下午,海淀警方证实“李某某”等5人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经多方证实,“李某某”为李双江之子,而此次被拘距离其2012年9月18日被解除劳动教养刚刚过去了半年。

(三)3月7日嫌犯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被拘后,李某某等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与受害者所诉内容一致。

(四).8月28日、29日,李某某案连审两天。庭审完毕后,海淀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通告中称有4名被告作有罪辩护,其中3名被告当庭道歉。同犯张某甚至当庭向法院交10万元赔偿款,而李某某也被同犯供出是首个性交者。5人中仅李某某方坚持无罪辩护。

(五)9月26日,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公开宣判,李某某强奸罪成立获刑10年。

(六)11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李某某等五人强奸上诉一案依法进行公开宣判。李某某等五人强奸上诉一案二审裁定驳回上诉人的上诉,维持10年原判。

二、法院判决

(一)一审判决:2013年9月26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以强奸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李天一有期徒刑10年;王某(成年人)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魏某某(兄)有期徒刑4年;张某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魏某某(弟)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二)二审判决:二审裁定驳回上诉人上诉,维持原判。

三、案件评价

就案件的本身来说,这个案子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因为双方社会地位的巨大悬殊,案件几乎一下子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事情。人们关注此案,有时下社会气候造成的特殊原

因,看看法律和权力在这起案件中到底会如何博弈。但更有一种道德因素,不客气地说,几乎所有关注此案的人都陷入了道德的漩涡之中,用道德衡量,用道德评判,甚至法律还未宣判,这起案件的当事人李某某就已经被道德判处了死刑。

就我们社会的现状来说,有时候法律和道德只有一线距离,但李某某的案件发展到现在已经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关注的民众都出于道德考虑,我认为这不是丝毫的道德问题,而是严肃的法律责任。因此,在评判这个案子时,就只能法律归法律,道德归道德。两者不能混淆,更不能代替。不能让道德影响了法治的公平正义性,而把法律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执法机关在既满足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息诉求又保护当事人权益不受侵害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面临这个考验,司法执法机关关键在于保护什么、怎么保护及公开什么、怎么公开。本案涉及未成年人参与的性犯罪问题,一方面保护问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受害人的隐私问题。遗憾的是执法机关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网络媒体报道、讨论铺天盖地,缺乏对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在对案件信息公开方面开始是没有任何对当事人的保护措施,在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对当事人的权益进行保护却忘了公众对司法公正信息的诉求,再次引来民众舆论的质疑。面对质疑,执法机关缄口不言,沉默难以服众。即便出于正当性目的而不便公开详情,也应当有一个坦荡的理由与说法,以增进民众对司法执法公信力的感知,而不要继续引致不必要的误解与隔膜。导致恶性循环,民众对司法的公信力减弱,不再相信法律能维护公平正义,致使社会秩序紊乱。

四、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这些恶劣案件的发生?

对该发生一系列案件法院判决是否符合法律、实现公平正义、完成定纷止争的重任在所不论,就本文开篇提到的诸多案件只思考几个问题:是什么诱发了这一系列性质恶劣的案件?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关注?这些关注和评论给社会及司法领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及挑战?通过这些案件反应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等待解决?

(一)社会诸多因素诱发恶劣案件的发生,通过案件也反应出案件发生背后有诸多社会问题等待解决。首先,社会矛盾日益增加。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发展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在这些矛盾面前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引发群众的不满与愤慨。就会选择一些极端的行为报复社会。其次,社会快速发展下立法的相对滞后性。中国法治体系不够完善,民众法律意识淡薄,不能通过正确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找不到合法的手段只能通过武力解决纠纷。再次,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上出现一部分富而不仁的行为以及官于民的不和谐发展等诸多因素导致矛盾尖锐化,从而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最后,法治服务不到位。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并且中国人口众多,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偏远农村艰苦条件、几乎没有法律服务相关机构和法务工作人员,缺乏法律意识,遇事完全依靠道德及自身价值观判断而为之,所以建立健全而完整的法治制度迫在眉睫,不断扩充人们的法制意识对中国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妄自评价给司法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人们生活中受到的不满、愤慨及打击诱使民众如此关注这些案件并以自身价值判断参与评价案件,给司法审判带来不可小视的影响。很多人有一种恶习,因为自己的生活当中受了某些打击或挫折,甚至心智有点不正常,找不到发泄的地方,于是一听说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事件发生,便如蚁附膻般地聚集到这个事情上来。不管传闻对与不对就盲目起哄,用尽可能龌鹾不堪的言行来侮辱当事人或用尽一切手段影响司法判决甚至用一切手段想使案件的结果按照自己想象的发展,甚至不顾案件真实事实,以我想来论,却以一副卫道的形象来自居,以民意的体现来标榜。因此给司法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把法律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五、从李某某案看当今中国德治与法治及司法独立制度。

(一)德治与法治

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相互作用于社会,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法治、德治的结合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二者的组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了矛盾统一性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地位与功能,体现着上层建筑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体现出了矛盾两点论的辩证法原理。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相结起来,准确把握德治是法治的保障、德治是法治的补充、德治必须发挥法治的作用需要法治的保障和辅助。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体系,建设和谐中国。

(二)司法独立

然而,今天的法治社会仍然没能正确把握德治与法治,在很多案件的审判中仍然受到严重的人们普片的道德观念所压倒,出现严重偏向道德的判决结果。我们的社会到底是追求司法的胜利还是舆论或者民意的胜利?我们如何处理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法律人去司考。鄙人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法治社会,应该是司法胜过道德舆论,同时注重社会道德舆论监督而非道德审判,不当且过度的社会舆论尤其“舆论审判”对于司法审判则会起到干预的作用,对司法公正甚至法治都有阻碍的作用。《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1。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却往往做不到司法真正真的独立,收到社会道德舆论的强力影响;“《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没有退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2

社会矛盾和公共舆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诉求日益高涨,司法是消除社会不平和不满的常规性机制,进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更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纠纷,更严峻的挑战,由于司法改革进度较为缓慢,社会冲突的化解需求与司法功能的冲突。应对这种激烈的社会矛盾,理论与实务界都清楚的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健全、优良的司法制度;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道德舆论与司法独立,就很难确保司法系统转型期内定纷止争的重任。○

六、社会舆论对于司法裁判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到底是追求司法的胜利还是舆论或者民意的胜利,我们如何处理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我们社会应该是司法胜利的社会,但同时应该也是舆论监督而不是舆论审判的社会。适度且正当的社会舆论能够对司法审判起到监督的作用,对司法公正起到促进的作用。不当且过度的社会舆论尤其“舆论审判”对于司法审判则会起到干预的作用,对司法公正甚至法治都有阻碍的作用。

媒体的报道进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的前提条件是案件在审理过程充分做到公开、透明。而公开、透明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因为社会舆论的关注会使法官徇私枉法等司法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4而且,社会舆论的关注也会让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更加谨慎、缜密。此角落里干出来的。”○

外,社会舆论的关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司法独立的实现。任何个人、社会团体和行政机

关企图干涉或者干涉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如果一经媒体曝光,社会舆论会立刻给干涉者施加巨大的压力,迫使其不再干涉案件的审理。

不当且过度的社会舆论的判断不是建立在公正客观的案件事实基础上所作出,社会公众的情绪会失去理智,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容易随波逐流。因为公正的判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但是,社会公众都会依据通过媒体报道的案件事实和通过翻阅相关法条而了解的法律规定作出所谓的“审判”。新闻报道的案件事实并不能真正代表案件的事实,因为新闻报道的案件事实不是经过法庭控辩双方质证等庭审程序所认定的事实。此外,案件的5审理绝非简单地通过翻阅相关法条就能完成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司法必须得由受过法律专业训练、具有丰富的法律从业经验的人来担当。

不当且过度的社会舆论会对案件的主审法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其难以保持独立,司法独立得不到保障,司法公正就不会实现,司法公信力会逐步被削弱。“一次不公正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尤为祸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断则把

6一次舆论影响甚至左右审判的结果所造成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水源败坏了。”○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告,也就意味着你我都会可能受到“舆论审判”,遭到“舆论审判”不公正地裁判。其次,“在所有必须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地方,法院是最需要法律和秩

7这序的。司法过程必须不受干扰或干涉。冲击司法正常进行就是冲击我们社会的基础。”○

就要求我们必须维护司法的权威。但是,如果舆论影响甚至左右审判,公众就会对司法产生信任危机;就会严重冲击司法权威;就会逐渐地对法律失去信仰。

七、我国司法独立应借鉴别国之精髓

在如何处理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障法官独立上,英、美两国的相关做法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一)在英国,法官的独立性一直被认为是法治的基石。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种情况下可以使人民相信法官。法官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1)英国为了保障法庭工作的正常进行,规定任何人包括政府成员、国会议员等都不得干预、扰乱法庭工作。他们赋予法官可以对扰乱、干涉法庭工作的人处以蔑视法庭罪的权力。(2)法官职务的稳定性。法官一经任用,除非因法定理由,按照法定程序才能免职、辞退等。由于不用担心被任意免职等,法官们可以毫无畏惧、顾虑地履行职责。英国法官将只会依据法律、先例等,而不受恐惧或者恶意的影响,对所有的人做到公正。○

(二)在美国,对于如何处理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规范法官行为的法律,美国法官在履行审判的职责过程必须遵守“不听从任何社会团及个人的言论”的规定。第二,对于规范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藐视法庭罪的相关规定。凡是不服从或不尊重法庭或法官、可能影响司法运作的言行,皆定性为蔑视法庭罪。法院对于一切侮辱或妨碍司法的言行处以罚金或监禁。第三,如果媒体对尚未或者正在审判的案件情况的报道具有强烈地煽动性或者明显地倾向性,进而可能损及公正地审判,审理案件的法官可以签发旨在禁止媒体传播与案件有关信息的限制令。第四,法官有责任提供案件相关背景信息,并对案件裁决结果作出清晰且明确的解释。法官可以只是提供一些与案件有关的背景性信息,或者可以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作出一般性的解释来回应社会舆论。○

(三)在借鉴别国相关做法前时,应结合我国实际的司法审判制度的具体情况,在处理我国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司法独立时我认为应该做到:

第一,尊重媒体新闻自由的权利,保障媒体及社会公众对司法案件的知情权。若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会误导社会公众的话,法官应对案件作出一般性不带评论性的解释。

第二,完善保障法官独立、司法独立制度的建设。

第三,构建由媒体对案件过度的社会舆论和提前的道德舆论判决作出处罚。建立一套惩罚扰乱法庭秩序,社会公众判断,干预法官独立审判及司法独立的法律制度,给予不按事实作出“提前审判”、胡乱报到的媒体、社会团体及个人相应的处罚。建立一套为维护法官独立审判,不受外界影响;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维护司法独立的法律。

○1《新刑事诉讼法教程》张军、陈卫东主编,2012年5月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第39页 ○2《中共十八界三中全会报告》习近平最要讲话

○3《现代法治背景下的法治与道德》杨龙著,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第98页

4《美国行政法》王名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952页。○

5《普通法》美国霍姆斯著,冉昊、姚中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页。○

6《培根论说文集》英国培根著,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193页。○

7《法律的正当程序》英国丹宁著,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

版,第9页。)

8《英国司法制度史》程汉大、李培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

9《美国法官行为规范》美国律师协(ABA)约80年代会制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司法○

行为准则

下载案件报告(法律英语)(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件报告(法律英语)(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律案件与分析

    亲情与金钱的较量 ——《酒桌上的工伤》观后感 姓名:谢春青学号:2012244020218 学院:食品院 班级:生物工程 手机:*** 案情介绍:端午节之夜,打工的弟弟王定连死在了老板哥......

    婚姻案件法律索引

    婚姻案件法律索引 一、综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 2.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001) 3.婚姻法司法解释二(2004) 4.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 5.《婚姻法解释(三)》答记者问 6.中华人......

    法律英语

    视频音频类法律英语视频系列教程 基础法律英语系列 一法律基础知识二法律的分类三犯罪的分类四证据实用法律英语系列 一劳动法二财产法商贸法律英语系列 一公司法二票据法(......

    法律英语

    Stare Decisis遵循先例 equity law衡平法 the Bar律师协会 法律顾问house counsel 刑法criminal law 普通法common law 宪法最高原则Doctrine of constitutional supremacy......

    法律英语 -

    1.justice of the peace in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哥伦比亚特区的和平绅士 2.viz.:(=videlicet)adv./vi’di:liset,vi’deləsit/ 【拉丁语】换言之,即……,也就是。 3、affid......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关于一起盗窃案件的分析范文合集

    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实 践 课 题 关于一起盗窃案件的分析 关于一起盗窃案件的分析 我是某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名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虽然与法律接触不是很多,但是自从选择了学习......

    婚姻案件法律索引(大全5篇)

    婚姻案件法律索引 一、综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 2.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001) 3.婚姻法司法解释二(2004) 4.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 5.《婚姻法解释(三)》答记者问 6.中华人......

    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法律适用(2015新版)(最终定稿)

    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法律适用(2015新版) 目 录 第一条 违法情形: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 。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