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省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时间:2019-05-14 02:0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我省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我省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对我省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关于对我省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我省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经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炳生带队,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人大代表参加的视察组,于5月14日至5月20日对我省扶贫任务最重的昭通、思茅两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视察。省政府扶贫办领导陪同视察。5月9日,视察组在昆明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汇报,黄炳生副主任听取汇报后,对做好这次视察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视察期间,视察组分别听取了昭通、思茅两市政府以及大关、永善、鲁甸、昭阳、西盟、孟连、澜沧和翠云等县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视察了大关县三江口少数民族综合扶贫和安居工程、溪洛渡电站、永善县云荞水库、马楠乡石雕移民搬迁遗址、伍寨乡中寨村综合扶贫点、昭阳区靖安乡龙潭院子扶贫开发点、西盟县勐梭镇里拉移民新村、中课乡大寨安居温饱工程、上海帮扶小寨脱贫奔小康试点村、孟连县景信乡上海帮扶景冒奔小康试点村、景信乡朗勒茶厂老缅移民村、澜沧县东回乡回安居温饱村和翠云区大沙坝跨地州移民点,与乡镇干部进行了座谈,走访了贫困农户。视察结束时,视察组向昭通、思茅两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反馈交换了意见。这次视察工作,由于领导重视,精心组织,重点突出,工作深入,作风扎实,保证了视察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视察组视察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从这次视察的情况来看,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路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集中力量,集中投入,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扶贫规划,完善工作思路。

从视察的情况看,为了搞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全省各地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了新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完善了工作思路,为扶贫开发奠定了工作基础。昭通、思茅两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促进市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首位。两市为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按照《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制定了符合本市实际的扶贫规划。思茅市先后制定了《思茅扶贫攻坚计划》、《思茅地区农村扶贫十年开发规划》和《思茅地区边境四县农村开发三年行动计划》。昭通市组织4000余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460个重点村、595个安居温饱自然村、10个国家重点扶持县的扶贫规划,同时还完成了易地开发扶贫规划。在制定规划过程中,两市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减少了扶贫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扶贫开发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各项扶贫开发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从视察的情况看,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确定的各项扶贫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加强领导,整合资金,落实政策,突出重点,认真抓好安居温饱工程建设、易地开发扶贫、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村推进、安居工程、民族特困乡综合扶贫开发、易地搬迁取得新进展。2001至2005年4年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8亿元,建成温饱村2234个,对1274个重点村委会和86个边境民族特困乡和其他民族特困乡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共覆盖贫困人口200多万人。另外,4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22亿元,完成了246万户破烂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全省已有3个州市62个县市716个乡4237个村委会29万个村民小组告别了特困农户住破烂茅草房、杈杈房的历史。昭通市2000年以来先后启动了147个重点村整村推进、178个安居温饱自然村建设、3个民族乡综合扶贫项目,解决45954个特困户20万人的住房问题,转移安置贫困人口5548户24302人。思茅市2001年至2004年实施重点扶持村整村推进424个,安居温饱村226个,民族特困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3个,接受并妥善安置跨地州易地扶贫人口2万余人。大关县木杆镇三江口村、昭阳区靖安乡龙潭院子村、西盟县勐梭镇里拉村的扶贫安居工程,使苗族、彝族、佤族和拉祜族群众从长期居住的低矮、潮湿的杈杈房、破旧茅草房搬迁到砖瓦房中,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扶贫培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群众开始学会烧砖烧瓦、建筑,并有部分群众学习做生意,边疆乡镇开始有了农村集贸市场。通过产业扶贫推广科技措施,实施玉米单株定向密植移栽、地膜覆盖,提高了粮食单产,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吃粮问题,逐步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说,党和政府抓的扶贫政策很好,把我们少数民族带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感谢党,感谢政府。二是劳务输出取得明显成效。全省通过培训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达28万多人。昭通市到2004年底通过输出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务收入16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达6737元,占当年农民增收111元的606%。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思茅市劳务输出人员达20795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63907万元,年人均劳务收入3600元以上。三是定点挂钩扶贫、对口帮扶和外资扶贫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昭通市831个中央、省、市、县区挂钩单位共投入和落实帮扶资金84069万元,援助物资折款208395万元,上项目2780个,引进技术884项,引进人才1370人。2002年至2004年,思茅市3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定点扶贫挂钩单位共支持思茅扶贫资金1708万元。上海市从2001年至今已向思茅市援助资金662254万元,捐献物资折金23916万元。我们所看到的永善县五寨乡中寨村和孟连县景信乡景冒村,通过挂钩扶贫使两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四是产业扶贫力度加大。全省4年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亿元,有条件的重点村实行了无偿使用,限期归还,长期滚动,发展产业,受益群众的长效增收机制,使农民户均增收近千元,为20多万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4年间共投放贷款扶贫资金6853亿元,支持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培育了一大批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增强了对贫困农户的带动力。为实现“每村培育1—2项能使农民稳定增收的产业”目标,昭通市对实施的重点村、安居温饱自然村、民族贫困乡项目进行整合,加上中央、省市安排用于产业开发的扶贫资金,以及扶贫贴息贷款、小额信贷资金,共筹措资金284151万元投入产业开发。思茅市按照《2004年云南省科技及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办法》的要求,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08503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资金1025万元,自筹及投工投劳106003万元。2004年,思茅市政府决定安排市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5年内逐年再增加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边疆四县整村推进和畜牧扶贫工程。这些措施推动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五是进村入户的扶贫措施到位。针对最贫困的区域和群体,在扶持方式上,昭通市采取了“五到村”(领导联系到村、对口帮扶到村、计划分解到村、资金安排到村、帮扶措施到村)、“三到户”(党员干部帮扶到户、项目覆盖到户、科技服务到户)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了扶贫到村目标的实现。思茅市39名副厅级干部由市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今年增加到10万元)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人包乡扶贫。六是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为管好扶贫资金,昭通、思茅两市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如建立专户、实行预拨报帐制;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组建督查组,实行财务公开,加大监督力度;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等措施和办法,有力地推进了两市扶贫开发的进程。

(三)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减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从视察的情况看,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我省自2001年以来4年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958亿元,信贷资金6853亿元,实施六大扶贫工程,解决了75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巩固了1695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全省贫困地区共建成基本农田378万亩,解决了430万人口、28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新建乡村公路近3万公里,村委会通路率达966%、通电率达979%、通电话率达962%;建设沼气池54万口,节能灶280万户,发展各种经济林果391万亩。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恢复,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昭通市2000年以来,共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1875件,解决2268万、13万头牲畜饮水问题;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7236件,增加有效灌溉面积978万亩;新修乡村道路82条1413公里,维修乡村道路27条385公里,新修桥梁30座952延米;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432公里;解决了132个村通公路难的问题;新建和改造通讯光缆398854公里;有2124个自然村通电话,占自然村总数的83%;建设沼气池27308口,节能灶16856套。思茅市通过安居温饱村和温饱示范村建设项目,改造茅草房、杈杈房36925户,建设基本农田127956亩,建设“五小”水利17884件,建设沼气、节能灶50149口,极大地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进而走向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以来,昭通市共解决了281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未解决温饱的极端贫困人口从2000年末的6817万减少到2004年的3998万人,下降了41%,扣除返贫,净减少272万人;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从11187万人减少到8987万人,下降20%,净减少22万人。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1元,较去年增长105%,较1996年增长27%,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思茅市2001年至2004年解决了4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17元增加到2004年的1415元,农民人均有粮从409公斤增加到413公斤。全市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巩固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乡村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培训了一批农村卫生员、接生员和保健人员。

二、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这次视察的情况看,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解决。

(一)存在一定的松劲情绪。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大部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一大批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成绩面前,一些部门一些干部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扶贫开发的力度有所减弱,扶贫投入有所下降。一些地方扶贫措施的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够强,扶贫开发还缺乏新思路、新办法,扶贫开发的工作环境气氛没有以前浓厚。

(二)资源的整合还不够有力。这主要是指在扶贫资金的安排上,仍然存在来自多个渠道的资金由各部门自行安排,存在切块分散使用的情况,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协调比较困难。部分对口帮扶部门对帮扶乡村指导不够,帮扶重点不够突出。整合各方面力量投入扶贫开发主战场,还值得认真研究;部分地区还存在建设项目重复、资金投入分散、建设成效不太理想等问题。

(三)少数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够细致、扎实,对整村推进、劳务输出、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还研究不够细致,措施不够具体有力,针对性不够强。

(四)一些使贫困群众有效脱贫的扶贫开发措施履盖面还很窄,标准较低。全省现在还有10余万农户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中,极少数贫困农户还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屋不蔽雨,基本上还处在靠政府救济维持生存,还有80余万特困群众基本丧失生存条件。

(五)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和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剩余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而且大多数都是集中在经济落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劳动者商品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脱贫基础设施脆弱,农民增收困难,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解决。扶贫任务的艰巨与扶贫投入力度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因灾因病及其他原因返贫人口数量较大,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六)产业扶贫缺乏资金扶持,贫困地区贷款困难,财政扶持资金不足制约着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

(七)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影响了全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从这次视察可以看出,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省是全国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省区之一,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与非贫困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安居问题尚未解决,近几年已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很差,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很大,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最大的决心,万众一心,去夺取扶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扶贫开发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具有很强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的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方针、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特别要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二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落实。三是要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主要领导特别是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亲自抓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党政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四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督促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五是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全面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真正使基层组织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因地制宜,转变作风,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扶贫开发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思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村社、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真正抓紧、抓实、抓出实效。扶贫开发工作由过去扶到贫困县、贫困乡,到现在扶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单元比过去小了,但工作量比过去更多,工作难度比过去更大,要求扶贫工作比过去更细、更具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一方面要做到工作不松懈,精力不转移,投入要增加,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中一切力量,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情况、新任务,与时俱进,创新思路,研究和实施整村推进、劳务输出、产业扶贫、安居温饱工程等重点工作的具体措施。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用更细致、更扎实的工作作风进村入户,帮助指导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三)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是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基本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到努力增加扶贫投入上来;要随着本级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资金投入;要用好用活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非公有经济等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扶贫开发。金融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扶贫信贷资金投入的力度,帮助贫困地区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加大扶贫资源的整合力度,要整合人才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农村乡土人才作用,提高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强化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要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城镇支持农村,大企业扶持贫困地区,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关心支持扶贫工作;要发挥资金效益,在扶贫资金使用上要突出重点,对来自多个渠道的扶贫资金加强统一调配,协调使用,强化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指挥功能和扶贫办的协调功能,合力攻坚,解决好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保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的全省村级扶贫规划的实施。

(四)加强管理,对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实行跟踪问效。

要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坚持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作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一项内容,推行财政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项目公示、公告和审计制度;建立扶贫统计监测制度和网络,工程项目要实行招标制度;要逐步建立上级监督、监察审计监督、部门相互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防线,严禁占用、挪用扶贫专项资金。制定项目支出的绩效考评办法和项目验收办法,做好项目后续管理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分级管理、各有侧重的效益评价体系。

(五)几点具体建议。

1、关于贫困农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实施几年来,已经取得重大成效。选择适当时机使这项改造工程告一段落是必要的。但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地方此项任务还比较大。如思茅市、昭通市尚有大量贫困农户的茅草房、杈杈房没有得到改造。建议此项措施再延长2至3年,并适当增加户均改造资金,且不宜纳入整村推进资金中安排。

2、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视察组到各地听到的反映都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得民心顺民意的正确决定。但同时也提出以州、市为单元确定每个自然村的扶贫补助标准不甚符合实际的意见。视察组认为这个意见值得参考,如宁蒗县、西盟县的贫困程度深,当地干部反映补助标准偏低。建议国家和省的重点扶持县以县为单位,根据各县贫困程度分等级重新确定整村推进的资金补助标准。

3、易地扶贫开发工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今后逐步缩小易地扶贫开发任务,并以县内安置和劳动力转移为主是正确的。建议对跨地州易地安置的工作,继续按照省政府〔1996〕67号文件和省政府2004年第50期《专题会议纪要》精神,进一步落实和解决好易地移民安置区所涉及的新增行政事业管理、教育、卫生、民政、计划生育及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

4、建议对涉及我省边境及部分内地高寒地区解放初期的土改“直过区”少数民族脱贫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争取中央的专项支持。

综上所述,视察组认为,全省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努力做到“五个加强”、“三个进一步”。即: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扶贫开发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减弱;扶贫到村到户,使群众受益的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全社会挂钩帮扶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长效产业、特色产业要进一步发挥更大的效益;教育、卫生为主的社会事业扶贫要进一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群众苦干、干部帮扶的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到更高的阶段。

第二篇:石泉县扶贫开发情况视察报告

石泉县扶贫开发情况视察报告

3月下旬,根据石泉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石泉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组分别到两河、长阳、迎丰镇等9乡镇36个村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视察,分别了解“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扶贫开发、小额贴息贷款使用、迁移式扶贫移民情况。听取了群众、人大代表、基层村组干部和乡镇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4月1日,邀请部分代表和群众在县农发办召开了扶贫开发座谈评议会,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和讨论,提出了整改意见。这次视察得到了乡镇政府和农发办的积极配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总体情况

(一)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投入逐年加大,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通过实施村组道路硬化、人畜安全饮水、农电低压改造、通讯设施配套、村容村貌治理等项目,累计修建村组道路528公里,连户路364公里,架便民桥126座,修建人畜饮水工程256处,农电低压整改660杆公里,使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大提高。在扶贫重点村,以财政扶持、小额贷款贴息、技能扶贫等多种形式,使扶贫重点村的蚕桑、畜牧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桑枝食用菌、板栗、生漆等一批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根据对19个扶贫重点村的抽样统计,这些扶贫重点村在“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为21.4%,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19.3%高2.1个百分点。

(三)贫困人口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移民搬迁资金6600万元,通过梯次搬迁、集中安置、鼓励外迁等方式,累计建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45处、搬迁中高山区贫困人口650户2674人,搬迁户的生产经营水平得到提升,生活设施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全面开展农村主导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6万多人次。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开展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共组织1850名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市级以上定点技术培训,使扶贫村的农民脱贫能力有所增强。

(五)部分群众的贫困问题基本解决。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5.609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27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5年的36.4%下降到2010年的14.7%,实现了95个扶贫重点村3.3万多人的脱贫,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基本完成了全县“十一五”扶贫开发的预定目标。

视察组认为:“十一五”以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完善机制,强化措施,改善了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这次视察来看,虽然“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影响扶贫开发的一些关键因素仍然存在。

(一)对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一大批贫

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成绩面前,部分部门及干部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重视“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重视不够,仍然存在重点不够突出、扶贫对象不够准的情况。一些地方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工作还缺乏新思路和新办法,扶贫开发的工作氛围没有以前浓厚。

(二)贫困任务量大面广。近年来,我县一大批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山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改变。同时随着国家调高扶贫标准,我县仍有5.2万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0%以上,扶贫开发任务还异常繁重,工作面临新的压力。

(三)贫困地区群众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我县贫多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落后,致富增收渠道少,农业产业效益较低,农民收入50%以上主要靠出外打工的收入,短时间内在增收的渠道和幅度上难以有大的突破。

(四)扶贫开发工作进展不平衡。一是中高山区除通村路硬化给予项目资金补助外,仅有极少数村争取有部分项目及资金扶持,其余村没有任何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二是项目资金在基础设施改善上投入较多,在产业扶贫方面投入显少,加上农户贷款难度大,产业扶贫资金的不足制约了贫困群众产业进展的进程。

(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近两年扶贫工作没有列入乡镇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二是扶贫开发工作资源整合机制有待完善,涉农扶贫资金

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三是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四是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乡镇扶贫干部没有正式编制,县扶贫办的干部力量也相对偏少,难以完成日益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

三、几点建议

(一)增强对扶贫开发重要性的认识。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关注民生、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是决定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要增强对扶贫开发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来抓。目前正处于新阶段扶贫开发承上启下的关键期,要早思考、早谋划、早动手,切实做好发展规划及相关项目资料准备,积极谋划后十年扶贫规划,抓住国家制定落实“十二五”扶贫规划的新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扶贫项目和资金,用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来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要科学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要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精心组织,深入调研,科学地编制好全县乡村“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使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要继续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落实各方面的任务和责任,形成多方投入、整体推进的工作新格局。完善领导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二是要建立完善扶贫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制定部门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办

法,把扶贫绩效纳入乡镇部门的综合目标考评。要建立激励奖励制度,对社会扶贫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褒奖,形成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三是完善扶贫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县政府要根据财力和扶贫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县级配套的扶贫资金投入,将每年新增财力的5%用于扶贫开发。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开发式扶贫观念,转变扶贫方式,推进扶贫工作由整村推进向片区开发延伸,由单一措施向综合开发拓展,由财政投入向多元投入扩充,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四是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要建立科学用人机制,适当增加县扶贫办的人员和编制,落实乡镇专职扶贫工作人员,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

(四)全力实施好新时期的移民搬迁工程。完成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的移民搬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坚持搬迁房屋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着力解决迁入地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和产业发展问题,确保搬迁户有房住、有地种、孩子有学上,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要将扶贫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力度,促进他们能够稳定脱贫,防止新的返贫现象发生。

(五)加快职业培训的步伐。要全面整合、优化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基地,成立由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扶贫、科技等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综合协调机构,在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同时,集中资金,统一实施培训任务和计划,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逐步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外出创业的新型农民,提高它们脱贫致富的发展能

力。

(六)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贫困地区综合发展能力。要增加小额贴息贷款的数量,加大对产业扶持,依托优势产业,实施连片开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石泉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张守卫 罗国琴)

第三篇:关于对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关于对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年初,政协将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列为今年协商监督的项目,得到了县委的支持。近日,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负责同志,在县政协副主席XX的带领下,对我县各乡镇及XX种畜场民族宗教政协落实情况进行了视察。通过与宗教人士及统战干部座谈及察看宗教活动场所等方式,认真了解了我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是由汉、蒙、维、回等18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地方,全县人口5.66万人,其中汉族3.78万人,蒙古族4154人,维吾尔族8367人,回族5807人,其他民族430人。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46座,其中清真寺41座,喇嘛庙1座,基督教活动点4处。有宗教教职人员65人,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41人,喇嘛教教职人员20人,基督教活动点负责人4个。有宗教团体2个,其中伊斯兰教协会1个,佛教协会1个。

多年来,我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县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稳定工作面临新的情况,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尤为重要。

二、存在的问题

1、一些干部甚至个别负责民族宗教工作的干部,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掌握不牢,不能及时准确判断有违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苗头性活动。

2、宗教人士向信教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力度不够,致使个别信教群众做出与党的宗教政策不符之事。如最近XX乡一教民请XX县一阿訇在其父的葬礼上做站礼;县城一些信教群众请没有阿訇资格的人从事一些宗教活动等。

3、基督教实行“三定”管理以后,原塔乡的信教人员划入本布图镇活动点活动,但由于路远且交通不便,很少来参加活动,有人反映塔乡的信教人员私自开展活动。

4、个别宗教活动场所建筑老化、墙体开裂,是否需要维修或重建。

5、XX书记在民族宗教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要把宗教人士当作非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看待”,一些宗教人士多年来从事宗教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耽误了生产,有些宗教人士是从外地来的,没有土地,生活很困难,希望能享受到政府生活补贴。

三、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族宗教无小事。”我县有17个少数民族,1.87万人,汉族基督教信教群众有371人,两项占总人口的34%以上。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有些问题会反映到民族宗教问题上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全面推进我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制的宣传教育

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统战、民族宗教部门牵头,宣传、教育、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党在发展民族关系中“三个离不开的”的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要教育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也要教育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讲关怀和照顾,也要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要讲平等和团结,也要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要在各民族中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教育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坚决防范和抵制非法宗教势力的破坏活动。要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光荣、破坏安定团结可耻的社会氛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三)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和纠纷

妥善处理民族间群众的矛盾纠纷,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涉及民族宗教的问题进行认真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对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纠纷和事件,要采取“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考虑”的态度,绝不能简单地对待和处理。要严格区分民族矛盾与非民族矛盾,不可盲目地把不同民族公民之间发生的民事、经济纠纷和民事、经济、治安、刑事案件与民族问题混为一谈。

(四)有关部门应排查工作,摸清不符合政策的宗教活动情况。尤其是加强对基督教活动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宗教事务活动,落实好、维护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五)在充分考察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享受政府生活补贴的民族宗教人士人数。对确属危房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允许拆建。

第四篇:关于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全面完成之年。为了解“十一五”时期我省在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取得的成效,推动我省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省人大农委组织开展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专题调研。12月上旬,省人大农委召开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座谈会,听取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民宗局等部门有关情况汇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亚平出席会议并讲话。随后,调研组赴吉安、赣州市以及所辖的吉安、遂川、寻乌和安远县等市县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扶贫项目、走访贫困农户等方式,了解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当地干部群众对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感受到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对扶贫开发充满信心,对中央加大扶贫力度、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期待。现将调研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我省现有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6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科学部署下,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开展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攻坚工作,同时自筹资金开展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农村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出成绩。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从2005年的211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4%下降到2.55%;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61元,上升到2009年的2660元,年均增长14.25%,超过全省平均增长速度。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致富构筑良好平台。“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7.9亿元,用于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其中硬化通村公路1.6万公里,通组公路0.8万公里,解决近7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贫困地区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0.4万亩,建设基本农田3.3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修建学校27.8万平方米,卫生院1461所。

“十一五”期间,(二)实施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我省以3069

个重点贫困村为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每个重点贫困村五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安排一个单位定点扶贫。采取引入参与式扶贫的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有困难政府社会帮”的理念,以制订和实施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扶贫资金直接下到村,由村民提出项目,自己管好用好资金,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同时,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全省重点村筛选了100个村作为典型示范村,探索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和经验。“十一五”期间,吉安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2亿元,对全市59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实施项目7118个,极大改善了重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目标。2009年,全省扶贫重点村人均收入达到2357元。

(三)强化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我省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粮油、蔬菜、水果、家畜、家禽、油茶等产业,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完善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产业开发扶贫资金2.5亿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范围内的贫困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寻乌县扶贫重点村新增果园面积3万亩,实现人均果业增收960元以上;安远县重点贫困村中有40%的农户发展脐橙、西甜瓜等致富产业,产业扶贫覆盖全县80%以上的贫困人口。

(四)加强技术培训,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培训+基地+转移”的形式,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全省“雨露计划”不仅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培育了一批优势专业和劳务品牌。如赣江职业技术学校的农技专业、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茶艺专业等;“吉安菜农”、“鄱阳缝纫工”、“宜春焊工”、“赣州铁路乘务员”和“资溪面包制作”等已成全国知名品牌。“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亿元,用于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人员26.7万人次,其中转移就业25.6万人;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经过培训就业后,人月均收入由2005年的500元,上升到2009年的1200元。

(五)加快移民搬迁,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显著改善。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要求,对身处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实施

移民搬迁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不适合居住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移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加快移民集中安置点“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四化”(路面硬化、社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步伐,并注重做好移民户的后续服务与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3亿元,共搬迁困难群众25万多人,兴建2262个搬迁集中安置点。遂川县搬迁移民7357户33490人;吉安县搬迁移民2844户12937人,兴建移民集中安置点89个,集中安置移民2276户10174人。

(六)坚持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合力不断增强。在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扶贫开发工作的优势和特点,积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省、市、县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和大学生“三支一扶”等工作,进一步营造了“大扶贫”的氛围。“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包户扶贫、企业扶贫、非政府组织捐赠等各种社会扶贫资金总计达20.38亿元。吉安市共有182个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捐赠资金1800多万元,受益村354个;赣州市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5万多户,帮扶资金3878.37万元。

二、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相比,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贫困面依然较大,扶贫成本逐步提高。根据2008年国家扶贫标准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测算,我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86.49万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经济资源相对匮乏,要使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成本将比以往更高。

(二)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差。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经济活动单一,“家底薄、财源少”,生产经营能力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体制下,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三)农民致贫返贫因素呈现多元化。扶贫开发使一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巩固温饱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病或就学等致贫、返贫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贫困农户的经常性威胁。社会性、政策性致贫因素仍在不断增加,如实施工程移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项目,以及农产品价格下降都可能产生新的贫困群体,增加扶贫工作的不确定性。仅2010年特大洪涝灾害就造成全省248.72万人返贫。

(四)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由于缺乏有效制度和工作机制的保障,扶贫开发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单打一的现象。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以及其它社会事业的建设项目,时常出现各搞各的规划,各确定各的项目,各下达各的资金,往往造成有的项目几家单位扶持,而有的项目又无人扶持的现象。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

(五)贫困群体对扶贫的主观标准开始发生变化。农民由于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断加强,对社区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够享受到同等的生存发展条件,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

三、几点建议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将扶贫标准调整为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比2008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25%。受此影响,我省贫困人口总数将比2010年有所增加,贫困面将有所扩大,贫困发生率也将有所提升,扶贫开发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做好全省“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完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成效,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攻坚力度。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创新完善扶贫

方式,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和合理的考评体系,确保“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科学制定我省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国家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具体部署,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科学制定我省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并制定好具体的分实施计划。在编制新一轮扶贫规划中,要把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继续加强对革命老区的扶持,不断加大鄱阳湖区域的投入,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三)健全完善扶贫开发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省级财政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新增扶贫资金增幅应高于财政支出增幅,并通过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大行业扶贫资金筹集力度,将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人口集中地延伸,特别要向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覆盖。适当提高移民扶贫补助标准。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四)突出抓好产业化扶贫。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整体脱贫的主渠道,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把一村一户的特色小产业与区域性的特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关联度,建立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大力实施集中连片开发。打破区域界限,强化集中连片开发,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形成合力攻坚,一个片区一个片区的加以推进。

科学划分片区,将贫困类型相同、开发条件类似、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作为一个片区,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配套,推动主导产业向这些重点地区覆盖、基础设施建设向这些重点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向这些重点地区倾斜,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实现整体推进。

(六)打好革命老区牌。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打好老区牌,争取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大对江西革命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制定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贫困地区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为重点,精心谋划项目,做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进入“十二五”规划盘子,为做好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制定我省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将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根据我省扶贫开发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加快开展制定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工作,适时出台我省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江西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2011年1月17日

第五篇:关于对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县委:

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年初,政协将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列为今年协商监督的项目,得到了县委的支持。近日,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负责同志,在县政协副主席海妙强的带领下,对我县各乡镇及巴州种畜场民族宗教政协落实情况进行了视察。通过与宗教人士及统战干部座谈及察看宗教

活动场所等方式,认真了解了我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博湖县是由汉、蒙、维、回等18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地方,全县人口5.66万人,其中汉族3.78万人,蒙古族4154人,维吾尔族8367人,回族5807人,其他民族430人。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46座,其中清真寺41座,喇嘛庙1座,基督教活动点4处。有宗教教职人员65人,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41人,喇嘛教教职人员20人,基督教活动点负责人4个。有宗教团体2个,其中伊斯兰教协会1个,佛教协会1个。

多年来,我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县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稳定工作面临新的情况,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尤为重要。

二、存在的问题

1、一些干部甚至个别负责民族宗教工作的干部,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掌握不牢,不能及时准确判断有违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苗头性活动。

2、宗教人士向信教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力度不够,致使个别信教群众做出与党的宗教政策不符之事。如最近才坎诺尔乡一教民请和静县一阿訇在其父的葬礼上做站礼;县城一些信教群众请没有阿訇资格的人从事一些宗教活动等。

3、基督教实行“三定”管理以后,原塔乡的信教人员划入本布图镇活动点活动,但由于路远且交通不便,很少来参加活动,有人反映塔乡的信教人员私自开展活动。

4、个别宗教活动场所建筑老化、墙体开裂,是否需要维修或重建。

5、王乐泉书记在民族宗教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要把宗教人士当作非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看待”,一些宗教人士多年来从事宗教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耽误了生产,有些宗教人士是从外地来的,没有土地,生活很困难,希望能享受到政府生活补贴。

三、几点建议

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族宗教无小事。”我县有17个少数民族,1.87万人,汉族基督教信教群众有371人,两项占总人口的34以上。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有些问题会反映到民族宗教问题上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全面推进我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二、深化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制的宣传教育

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统战、民族宗教部门牵头,宣传、教育、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党在发展民族关系中“三个离不开的”的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要教育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也要教育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讲关怀和照顾,也要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要讲平等和团结,也要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要在各民族中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教育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坚决防范和抵制非法宗教势力的破坏活动。要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光荣、破坏安定团结可耻的社会氛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

三、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和纠纷

妥善处理民族间群众的矛盾纠纷,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涉及民族宗教的问题进行认真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对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纠纷和事件,要采取“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考虑”的态度,绝不能简单地对待和处理。要严格区分民族矛盾与非民族矛盾,不可盲目地把不同民族公民之间发生的民事、经济纠纷和民事、经济、治安、刑事案件与民族

下载关于对我省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我省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县委: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年初,政协将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列为今年协商监督的项目,得到了县委的支持。近日,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县委......

    关于对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县委: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年初,政协将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列为今年协商监督的项目,得到了县委的支持。近日,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县委......

    关于对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关于对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关于对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县委: 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年初,政协......

    关于对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县委: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年初,政协将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列为今年协商监督的项目,得到了县委的支持。近日,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县委......

    关于对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5篇

    县委: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年初,政协将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列为今年协商监督的项目,得到了县委的支持。近日,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县委......

    关于对我县城区交通管理工作进行带案视察的报告

    关于对我县城区交通管理工作进行带案视察的报告 在今年召开的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王新、原水林等委员和民进蒲城县基层委员会、民盟蒲城总支提出了《加强城区交通安全监管的建......

    晋中市政府对晋中三馆项目进行节后视察

    晋中市政府对晋中三馆项目进行节后视察 2017年2月17日,晋中市郝向明副市长带领晋中市领导班子对晋中三馆项目复工情况进行检查,文化局龚局长、住建局局长张拥军、副局长靳连......

    对我省东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调研报告[定稿]

    对农户的财产、收入和支出的调查**东部的**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产地,属以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2006年三个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6:55.9:42.5。全部工业收入中,煤炭行业约70%,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