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省东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调研报告[定稿]
对农户的财产、收入和支出的调查
**东部的**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产地,属以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2006年三个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6:55.9:42.5。全部工业收入中,煤炭行业约70%,电力产业约10%,轻、重工业比重为1.8: 98.2。64.6万人口中农村人口62.6万。2006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140元,较上年增长10.5%。
**中部的平遥县有耕地79万亩,48.5万人口中有41.68万农业人口,人均1.65亩。各项经济指标在晋中市基本处于第四位。平遥县域经济的支柱是工业。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45:39。以煤焦、铸造和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与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了该县gdp的大部分。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702元,农民人均收入首次超过3千元,达到3126元。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8.48亿元,财政收入(剔除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4006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6元。
农户财产形式显著增加
农户的不动产以房屋、承包土地使用权为主,果树多为庭院点缀。动产方面有机动车、家用电器和家畜禽等。受访农户住房户均建筑面积为148m2。262份样本中,十户有第二处住宅,占3.8%;耕地户均5.5亩,人均1.12亩。摩托车较常见,拥有率为59.2%。电视、电话较普及,18户无电视,占6.9%;35户无电话,占13.4%。约13%的农户拥有电脑,远高于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64.1部,移动电话62.1部,计算机2.7台的平均值。有98户(68户位于**)拥有电冰箱,占37.4%。
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
受访农户2006年毛收入户均40331.49元,人均8709.09元。种植业收入户均3691.38元,人均759.99元。
**和平遥的数字均高于从官方渠道获得的当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高于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的均线。合理的解释有三:调研数据是毛收入而非纯收入,生产及生活成本未被扣除;不少农户数据是调研人员基于访谈推算出来的,存在高估该农户收入的可能;不排除受访村庄在当地较富裕的情形。
农户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与作物品种有关。种植特色蔬菜的收益远高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当然付出也要多些。在平遥,种玉米每年需购水浇地2遍,每次60元/亩,雇人耕地每亩20元,施用化肥保守的数字是100元/亩,按亩产千斤(低的有8百斤)、每斤玉米粒0.7元计算,每亩毛收入约为7百元,扣除成本,净收入仅460元/亩。而种植芦笋,每亩毛收入约2500元,扣除五六百元的成本(人力投入不算),每亩净收入接近2千元。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当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增加2百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0.2%,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3%;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当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人均纯收入193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8%。我们的调研部分地印证了这一结论。
由于家庭中相当数量的主要劳动力(男性)滞留在外务工的事实可知,打工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将占据相当比重。访谈中获得的经验事实也支持这一看法。一些常年外出打工、经商或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把承包的土地托付给亲属或转包给他人。在平遥,耕地转包的费用大致是每年每亩60-80元。因农户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此项收入并不多。
家禽、家畜饲养等传统副业正逐渐被普通农户放弃,而呈现出集中、专业化的趋势。这与近年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疫病有关,主要原因还在于养殖业比较牵扯精力。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后,余下的人在照管农作物、操持家务之余常无暇他顾。但访谈的印象是,畜禽养殖的收益尚可。养殖带动了畜禽及附属产品的贩卖以及家庭手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村委会称员每月还有工资。民办教师被取消前,在村里的小学任教月薪一二百元。
农户生活成本占总支出比例较大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农户户年均交通通讯支出为1889.83元,较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289元为高。合理的解释是,部分农户的机动车(摩托车及农用车)油费被包括进去了。而这部分开支究竟该算做生产性支出,还是生活性支出,不易定性。又如,农户种植的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家消费,另一部分则转作饲料或出售。在被问及生活支出时,农户往往疏于计算自家消费的粮食的成本。加之许多农户对自家收入少有精确统计(或不愿详尽披露),导致访谈时有相当的估计成份。在款项支出的时间上,农户有时记忆模糊,说的是陈年旧事。
生活成本方面,据农户讲,若地里
全种玉米,需购买口粮,一袋面粉1百斤50元,7口之家可食用十天。每年约1800元。若种小麦,收获后再种一茬豆子,收益可充抵种麦成本。自产的小麦送到附近的磨坊加工,1百斤可出75斤面粉,加工费6元(有时可用谷皮充抵)。如满足7口人食用之需,其每年需支付加工费2百多元。
对农户建成十年以内的住房造价的统计显示,农户平均建房支出为
100790.32元。去除样本中一个畸高的数据后,均值为79491.80元,与访谈得到的经验印象一致。许多农户盖新房是为了儿子结婚。为此置办家具、电器、酒席和彩礼的支出大致与建房相当。嫁女一方准备嫁妆数额亦与此相关。
许多村都装了“土”自来水。水费一般按人头计算,如每人每月1元。生活照明用电综合电价0.51/度,其中目录电价0.357元,维护费0.153元。蜂窝煤每块0.27元。4口之家,夏季每天需用4块,冬季则需五六块。如此算来,4口之家每年的水费支出约50元,电费支出约为180元(以每日1度电估算),用煤5百元,合计约730元。
教育方面,因国家取消了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农户负担的书本费一般年生均一百多元。但教育支出对当地许多家庭仍是笔很大的开支。一些家庭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而支付每年四千元左右的择校费;义务教育之后的学费等开支每年约六千元,生活开支另算。此外,农户已经开始将学龄前儿童送到村里的幼儿园接受学龄前教育,每人每月25元左右。
调研数据显示,农户在医疗方面的开支为1488.76元/户,高于国家统计局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2元的标准。其原因在于:我们是以户为单位的;很多农户近期家中无人生病住院,其提供的或者只是缴纳的新农合年费;或是将数年前的医疗支出与近年支出混合计算;未区分该项支出是通过新农合报销后的实际负担额,抑或是报销前的垫付额。不过,调研得到的数字与卫生部统计的2003年农民住院例均费用2236元比较接近。
农户收支状况与借贷需求的关系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知,若农户仅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粮食或一般蔬菜,其再生产不需要通过外部融资。但种植粮食所得不足以维系农户的生活开支,即此项收入不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饲养家禽、畜将占用劳动力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当家庭人手不足时,许多农户保种植而舍养殖。相反,以家庭养殖为主的农户在坚持规模养殖的同时,雇人代耕代收,土地所产谷物(玉米)充作饲料,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作肥料还田。
外出(含村中工厂)务工、经商(含在本地)的收益明显高于粮食种植;相对于家庭养殖,自然风险也小得多。务工需要体力和技能,对资金需求不大,收益也相对稳定(拖欠工资除外)。
真正需要生产性借贷的是从事规模养殖、短途(收购、加工再)贩卖、开办各种小作坊或小企业的农户。
农户对看重利息。一支队报告提到,65.2%的农户只能接受小于2%的利息,22.8%的农户能接受小于10%的利息,再高的利息则很少被接受。他们在接受有息贷款前会仔细权衡。高于预期收益的利息通常被认为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收益率低于贷款利率的项目都会被否决。也存在着农户有心贷款却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品或找不到适合的保证人而告贷无门的现象。
农户习惯于通过自己积累来满足生活消费方面的需求。即使需要外部资金支援,也会尽可能寻求无息的借款。与之相比,任何低息贷款都显得代价高昂。“人情债”的说法揭示了有一笔资金在乡村熟人社会里周转、发挥无息贷款作用的事实。
中、高等教育通常被认为是生活支出。农户会权衡究竟是每年花费几千元,让一个在学习上不那么有天分的子女(女儿居多)继续读书,还是让其去打工、学手艺。前者意味着未卜的前程和现实的开支,后者除了实际的收入还可省下学费作婚嫁之资。有时后一现实的考虑会胜出。
对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环境的调研
农村信用社已成主要支农金融机构
**市现有平定、盂县、郊区3个信用联社,32个农村信用社,82个分社,42个储蓄所,共1900余名职工。农信社系统也是该市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些数据也是以该市农信社系统为单位统计的。三家信用联社由**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事处负责管理。
省联社为下级农信社下达(核定)年度经营任务指标,并推动实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全省各级农信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千亿元,创建1千个省级标准信用村,重点支持1千个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县域经济企业,创建3百个信用市场,扶持3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百万户以上农户提供信贷服务。为此,该市的信用社采取了开通绿色通道、切实简化程序,合理设计贷款期限,提高贷款额度,实行差别优惠利率等措施。晋中市推出了“113355惠民工程”,提出在2007年累计投放经济建设贷款120亿,创建1百个信用村,支持优质重点企业1百个,支持农户30万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发展信用市场50个。平遥县的任务是2007年累计投放经济建设贷款8亿,创建10个信用村(其中5个省级信用村),支持带动县域经济企业10个,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发展信用市场5个,支持农户5.6万户。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
平遥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均成立于2005年12月27日。晋源泰注册资本为2千万元,员工11人,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年利率最高为23.256%,最低利率为15.66%。日升隆注册资本2200万元,目前股东5人。其贷款年利率最高22.68,最低年利率15.48。受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可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而不能吸纳公众存款;贷款业务只能在县境内开展,不能跨境经营;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单笔5万元以下农户贷款比例不低于70%等几条措施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规模得不到扩展,这是因为:第一条使其受制于自有资金数额;第二条使其受制于当地贷款需求;按照第三条的指引,两家公司都选择了较高的利率(相对于农信社),这客观上也限定了其贷款客户的范围——其贷款目的事业的回报率应当高于贷款利率;第四条进一步压缩了向企业贷款的空间。央行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而这些限制也可能对有意进入的外部投资者产生影响。
给农户的“小额”贷款虽在两家公司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贷款数额上,企业贷款名列前茅。从某小额贷款公司月度分析表来看,前十大贷款户都是公司;贷款用途涉及旅游、加工机车、购铁、(商业)周转、木器加工、洗煤、收购废橡胶、销售家电、加工汽配等。二支队访问的一间民办电脑学校也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让农家子弟多学一点技能,绝对非坏事。同理,若能通过贷款推动当地某类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在本地企业打工),使农民增收,无疑符合小额贷款服务三农的初衷。
“薪农贷”未能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的月度分析表显示,信用贷款、保证、质押、抵押等贷款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10.95%、27.02%、1.32%和60.70%。信用和保证两项合计只有27.97%。问题是,农户贷款既然到达75%以上,而其通常无力提供有效抵押,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的比例应与此一致才对,但上述数字与之差距过大。
调研中接触比较多的农户贷款方式是“薪农贷”,即需要贷款农户找一个有固定收入的人(公务员或公立学校教师)充当保证人。此举暴露出当下房地产登记制度在农村的缺失。农户投资数万元建房却不能用以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不得不寻求供职于体制内的亲友帮助。况且,并不是所有农户都能找到“公家人”为自己担保,贷款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难题和愿景
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分享当地农信社依托村组织建立起来的信用户评价体系。二者虽同处一县,且农信社贷款利率要低很多,但我们并未见到其间有展开竞争的迹象。到2005年12月末,平遥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分别为29.5和13.9亿元;而6.5亿元农业贷款中93.4%为农信社的农业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还不能与之分庭抗礼。小额贷款公司因身份尴尬无法获得农信社从央行获得再贷款和用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的待遇。税收优惠亦然。
由于时间尚短,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小额贷款公司蒸蒸日上的形象,但从长远来看,在面向农户提供服务的道路上,原有金融机构曾经面临的难题仍然需要小额贷款公司认真予以对待。
当被问及为何小额信贷公司呆坏账率如此之低时,晋源泰董事长自信地表示,贷款客户知道他借的是私人而不是公家的钱因此不会拖欠。回答和其中的道理都是朴素的。问题是,如果若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以后,客户是否还会清楚地知道并在意其是从私人那里借的钱?小额贷款公司届时如何防范客户拖欠贷款,以及规范员工的行为?农信社曾用过的分级授信审批、贷款终身负责制等做法,是否会被小额贷款公司重新拾起?更基本的,其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资金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和观察。
第二篇: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调研
近来年,农村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不足、资金严重短缺、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较突出,制约着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适应农村金融需求,贷
款条件苛刻,贷款品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脱节;农村资金流失严重,信贷投入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通过系统上存、资金拆借等方式将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农村金融抑制问题较突出;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单一,服务手段严重滞后,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落后;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规模小、参保少、理赔难问题较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约束不到位。农村金融市场是弱质市场,其规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势必形成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变不到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思想观念落后,仍然沿袭“等客上门”的传统做法,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危机感和客户至上的理念,缺乏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意识,不能积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大力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扶持不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必须依赖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农村金融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风险予以合理补偿。
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是众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对象数量多,地域分散,这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搜集农户信息,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碍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依靠法律强制和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依托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金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规则。同时,充分重视财政在激励需求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出台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基层人民银行要通过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完善对农村金融的再贷款支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领域。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变农村金融现状,增加低息支农再贷款,加大支农投入量,加强对再贷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核,确保农户贷款稳步增加,支农功能稳步增强。
农村金融机构要转换经营机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增强“三农”服务意识,在加强贷款营销、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创新授信和抵押担保贷款管理制度,提高贷款效率。大力开展住房信贷、教育信贷等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创新开发新业务、新产品,逐步推广农民工银行卡、商业汇票、理财、投资咨询等业务,改进和创新支付结算渠道,加快电子化建设,更大范围的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信用贷款。针对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农户缺乏抵押品的现实,应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重视搜集农户信誉、道德品质等信息,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发展政策性保险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充分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通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改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提高农村整体抗风险能力。
第三篇:农村金融稳定工作调研报告
五
2012 6
关于全县农村金融稳定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顾安飞 孙诗强)
近期,由县金融办公室牵头,以农房重建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理、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开展和理赔、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等内容为重点,对全县农村金融稳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于后。
一、全县农村金融工作现状
(一)农房重建贷款情况
2配备宣传车3辆,还对宣传内容进行了录音刻碟发放给各个乡镇、村广播宣传。
二是2012年投保工作开展情况良好。截止5月中旬,全县已完成育肥猪签单承保工作。全县下达育肥猪任务数276105头,实际完成200883头,其中观义、双峰、玛瑙、自强、二洞、马迎、建兴、双板、演武、黎雅、仙鹅、白云、石台、金龙场、仁和、宝石、宏仁等17个乡镇完成任务;文昌、豢龙、大新、长卿等4个乡镇完成较差。水稻、玉米保险目前正在收集资料准备签单。
三是目前正积极开展理赔工作。对5月11日洪灾损失的乡镇,及时组织专人协同财政、农业局专家到现场查勘定损,全县共受理10个乡镇的油菜报损,目前正在案件理算中,赔款将划入农户一卡通上。
(五)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开展情况。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从2009年起在我县17个乡镇进行试点,共收保费56.08万元,赔款63.9万元;承保比例为:11.5%。2010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年共收保费:105.96万元,赔款:78.7万元,承保比例为:10.88%。
2011年全县参保乡镇达到96.96%;为已参保的4.2万余人提供了9.8亿元的风险保障;共收保费124万余元,承保比例为12.3%。理赔案件183件,其中死亡34人,理赔金
额达68万余元,意外医疗赔付149件,理赔款达17万余元,总赔付率达68.54%。
2012年5月,全县参保乡镇达到100%,参保人数42691人,保费收入128.12万元,承保比例为13.4%,全县完成目标任务的16.92%。理赔案件306件,其中死亡24件(正常件19件,死亡原因不明的协议案件5件),理赔金额达42.32万元;意外医疗赔付282件,理赔款达8.17万余元,总赔付率达39.42%。参保人数完成得较好的乡(镇)有小垭、交泰、仙峰、仁和、双峰、仙鹅、金龙场、大新、石台等乡(镇)。
(六)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情况
我县农村信用联社纳入灾后维修加固和灾后重建项目库的共计40个分社,其具体情况如下:
纳入灾后维修加固的有联社营业部、长卿、联社机关、正北街、西门、宏仁、、文昌(城关)、梓柏、、东石(新南街)、青龙、卧龙、马鸣、小垭、仙峰、许州、许州新镇街、双板、黎雅、白云、金龙场、仙鹅、玛瑙、双峰、宝石、自强、定远、仁和、大新28个分社,加固维修综合业务用房43645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55万元,其资金由县农村信用联社自筹并全额到位。2010年底28个分社加固维修工程全部结束并投入使用。
纳入灾后重建项目库的有三泉、建新、演武、文兴、豢龙、观义、石牛、石台、马迎、东环路、二洞、交泰12个
6林业、司法等相关部门都应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但实际上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要还是金融机构在推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负责,其它部门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及参与度都还远远不够,(三)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大 一是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大部分属公益性乡村债务,包含垫交税费、公益事业、办企业、部门建房、水库维修、周转贷款、私贷公用、分摊债务等。这部分债务拖欠时间长,欠息金额大,县财政等部门从2007年开始清理、锁定,由于地方财力薄弱,至今仍有大部分未偿还。二是部分单位对清收不良贷款不重视、责任不明确、工作措施不力、清收效果不佳。三是缺少统筹协调、部门配合,方法单一,在清收过程中怕得罪人。四是部分公职人员诚信缺失,法律意识不强,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还未达到政策设计目的 一是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是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二是干部认识不够统一。部分村社干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惠农作用的认识还没有到位,因而工作热情不高、宣传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农户对农险知识了解不多,农户参保率不
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任务难以完成,基层干部长期垫保费严重,可能形成村社新增债务。三是勘赔定损难、理赔标准低是农业保险推广的技术障碍。由于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容易出现理赔纠纷。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如果仅靠保险公司人员是很难做到的。目前的理赔标准较低,全赔金额仅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部分乡镇反映保险理赔面积不符合受灾受损面积,保险理赔勘察员对理赔面积没有进行实地测量,导致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四是部分险种保费高,任务重,缺少调研,不切实际。五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五)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步伐缓慢
一是群众参保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对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目的意义和“保费低、赔付高”的惠农政策了解不透彻,参保主动性普遍不高。少数群众认为已参加新农合再参加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重复参保,不愿再花钱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多,家中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小孩,风险意识不强。二是部分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欠方法。各乡镇虽然召开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会议,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解了目标任务,但仍存在认识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特别是干部不能充分认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性质,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由政府推动不理解,工
10织机制,建立责任督办考评制度,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涉农金融机构和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完整、准确、及时地收集整理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产权、荣誉、评价、警示等信息,建立健全信用档案。
三是开展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积极开展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定工作;鼓励、引导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同时,强化信用评价成果的应用,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经济主体在金融、财政资金支持和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实行“一揽子”优惠政策,使守信主体得到实惠。
四是统筹各方资源实施信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向试验区信用级别较高的农户、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倾斜。做好“信贷支农”、“信用惠农”、“服务便农”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金融服务网点,鼓励非涉农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信贷机构,为“三农”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是推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增级。组建以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
产权为标的的流转交易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涉农信贷的抵押担保范围。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奖励机制,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加大对信用等级较高农村经济主体的扶持力度。
六是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采用符合我县农村特点的宣传方式和载体,大力开展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广泛宣传和普及征信和相关金融知识,为试验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农民生产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体系中增加信用和金融知识,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电影文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中添加诚信内容;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信用文化,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三)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不良贷款组织清收力度
一是统筹协调,分清责任,区别对待,注重实效。首先是要锁定各乡(镇)政府部门债务,不得新增债务。确需新增,按程序统一举债。其次是老债务要分清责任,及时化解。对有不良贷款公职人员要加强教育;对失信人员的单位要加强单位干部作风整顿力度;对恶意拖逃债务人员,所在单位要协助金融机构依法处理。
二是多管齐下,确保清收效果。建议各单位要充分发挥
314
第四篇: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XXX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专题调研》要求,结合XXX信用社服务县域经济工作的业务实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支持“三农”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4月末XX联社各项存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幅%;各项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幅%;存贷比率%。我联社坚持“小额、分散、支农”的服务“三农”信贷原则,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XX宝”贷款等惠农信贷品种,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至2012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幅%,较各项贷款增幅高出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占比%,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中“两小贷款”余额万元,比上年增加万元,增幅%。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支农资金不足。农村信用社立足县域,主要吸收当地存款资金,存款规模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特别是山区农业县,经济规模制约农信社支农资金更加明显。县域范围内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烈,民间融资行为更加活跃,存款搬家的现象比较突出,支农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信社支农功能的发挥。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能满足需求。这些年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还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客户群体看,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广泛,客户群
体个体差别较大,服务需求差异化,部分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从涉农贷款操作和管理上看,农村客户群体对信用社贷款程序多、手续繁琐一直颇有微词,复杂的贷款环节,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却步,同时,信贷产品单一,未能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从基础服务设施上看,农村信用社硬件服务设施还有待加强,服务网点的改造、人力资源配置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农信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措施与建议
(一)立足社区、服务“三农”。我联社找准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于县域经济,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支持本地农户、中小企业的发展,农信社存、贷款市场份额均占当地金融机构第一位,同时也成为本地纳税大户,农信社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支持,与县域经济息息相关,不能离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简单地下达增长目标。
(二)农信社股权改革在探索中前进。XX联社自XX年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来,增资扩股,自身资金实力不断增强,截止XX年末,股本金总额万元,比改制初期增长了倍。资本实力的增强对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持农信社支农方向不改变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予确认,比如当前对农信社章程的修改,明确支农承诺等措施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农信社股权流转目前仍处于制度空白,建议监管部分能出台指导意见加予规范。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我联社加强网点规划,逐步推进网点改造,完善乡镇网点基础设施,截止2012年4月末,全辖已布设助农取款服务点个,涉及行政村落个,覆盖面达%。做好服务网点改造,2012年规划改造网点个,增设自助银行个,进一步提升网点服务功能与效率。随着服务网点与设施的扩张,风险管控要求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助农取款服务点,农信社既要承担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社会责任,又要承担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建议放宽覆盖面要求,成熟一个布设一个。
(四)稳步推广“两小”、“农商宝”等特色信贷产品。几年来,一直保持“两小”贷款的稳步增长,逐步压缩单户额度过大的联保贷款,实现总额增长、户数增加、比例合理的推广目标;2010年我联社推出的“XX宝”贷款品种经过试点,已签约商户家,存入保证金万元,共发放贷款笔万元,为信贷支持农村个体工商户与农户共同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五)推行“阳光信贷”,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和审批程序。我联社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公开信贷品种、办贷流程、信贷服务人员服务片区、办贷监督机构,承诺办贷时限;二是简化万元以下的贷款办贷手续;三是适当放宽基层网点的贷款审批权限。农业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其特殊性,既受其生产经营项目的制约,也与农村地区经济交易方式相关,建议监管部门对额度较小的农户贷款在监管上适度放宽,允许农信社以比较简化的手续规范对此类贷款的管理。
(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我联社多年来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评定工作,至2012年4月末已评定信用户户,比去年增加户;信用村个,比去年增加个;信用镇个,比去年增加个。同时,与法院、公安等执法部门紧密协作,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共同赢造,政府的带头示范作用最为
重要。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我联社积极承担各种低保资金、财政补贴资金的代发业务,先后承接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各种民政优抚对象的补助、水库移民补贴、种粮直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代收代发业务,涉及户数达到万户,这些业务虽然工作量大、占用资源多,但惠及千家万户,我们充分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的特点,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另一方面,承接各项贴息贷款业务,先后开办了扶贫贴息贷款、下岗再就业贴息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巾帼妇女创业贷款、助学贷款等业务,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农信社承接的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业务较多,建议各类财政贴息资金、风险补偿金等的拨付能直接划付农信系统。
年月日
第五篇:关于苏州市农村金融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苏州市农村金融情况的调研汇报
一、苏州农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一)苏州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概况
苏州现有全国性大型银行6家、全国性中小银行9家、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1家、农村商业银行6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6家;银行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462家,从业人员24672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是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两家“农”字头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和存贷款额均达县域地区总量一半以上。加上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全辖农村地区营业网点超过1100家,均衡分布于所辖各个乡镇;经营状况比较正常,内部控制比较规范,赢利能力逐年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经营良好、分工协作、功能基本齐全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至2010年3月末,苏州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876.1亿元,其中县域地区6417.5亿元,占比54.3%;全辖各项贷款余额9074.7亿元,县域地区4729亿元,占比54.3%,较2009年末分别上升0.1和1.6个百分点。
(二)“三农”金融服务情况
至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生产经营等“三农”经济发展,全辖涉农贷款余额3420.2亿元,较上年增长23.7%。随着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苏州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资金,支持辖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苏州各金融机构为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三农”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国有商业银行为农村金融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农村金融机构在探索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便 捷的银行结算服务、对外融资承诺的同时,还针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如为农民进口喷气织机(主要集中在吴江和太仓两地)提供远期信用证等新型金融产品。辖内人民银行积极为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一是推进小额支付清算服务力度。2009年全辖小额支付业务发起和收到笔数分别为135.1万笔和185.6万笔,发起金额和收到金额分别为593.6亿元和977.6亿元,其中县域地区小额支付业务发起和收到笔数分别为21.9万笔和63.9万笔,发起金额和收到金额分别为201.4亿元和368.7亿元。
二是加快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积极完善农村地区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至2009年末,全辖共录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10.1万户,其中县域地区录入8.2万户,及时与经贸部门合作,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拓宽银企合作渠道。同时,积极部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各县级市开展试点,每个县选择一个乡镇,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大力宣传发动,开展农户信用档案采集,新采集农户信用档案2万份。
三是及时为失地农民提供足够的小额创业贷款,运用利息补贴机制,扶持农村地区微小型企业。以昆山市为例,为解决失地农民创业融资难问题,该市专门成立农村担保有限公司。截至2009年末,累计为4106户农户提供担保23283万元。对1189户贷款户的跟踪调查显示,创业小额贷款带动效应明显,一是激发了广大市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全年发放创业小额贷款8797万元,比上年增长25.35%。二是助推了一批市民就业增收。调查的贷款户中,失地农民、4050大龄人员、下岗人员、帮扶对象和伤残人员占比分别为23.5%、23.3%、9%和9.4%。这些贷款户通过小额贷款扶持,缓解了资金紧缺燃眉之急,扩大了生产规模,新增劳动力就业3252名,全年实现经营收益42151万元,比上年增长20.78%。四是及时为县域企业提供外汇金融服务。2009年,全市累计办理外资企业外汇登记数815笔,其中县域地区办理登记485笔;累计进口付汇金额580.8亿美元,实际到货金额644.2亿美元,其中县域地区付汇244.2亿美元,实际到货331.8亿美元;发放出口核销单241.7万张,核销收汇890.6亿美元,其中县域地区发放131.3万张,实际收汇386.6亿美元。
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情况
(一)村镇银行
部分农村商业行抓住村镇银行试点的有利时机,积极在湖北、山东、苏北等地设立村镇银行,真正实现跨区域经营。2007年8月,常熟农商行在湖北恩施咸丰县发起设立第一家村镇银行,至2009年末,辖内6家农商行累计在异地共设立8家村镇银行和16家分支机构。2009年12月,由南京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昆山鹿城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该行注册资本1.6亿元,其中南京银行持有51%,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与票据承兑及贴现等业务。
(二)小额贷款公司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工作,严格按照《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做好小额贷款公司政策指导工作。截至2010年3月末,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22家,季末贷款余额突破52亿元,支持了1500余户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需求。
(三)南北挂钩金融合作
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通过南北挂钩,参股苏北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资本扩张。2007年7月,常熟农商行战略参股启东农信联社20%股份;之后,东吴农商行战略参股泗洪农村合作银行20%股份,并与盐 城市区农信联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张家港农商行分别与海门农信联社、兴化农村合作银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吴江农商行战略参股射阳农信联社20%股份。
三、涉农贷款余额及其结构变动情况
(一)涉农贷款总量
至2009年末,全市涉农贷款合计3420.2亿元,同比增长23.7%,按用途分,农林牧渔业、支农贷款余额分别为58.8亿元和3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8.1%,其他涉农贷款2982.6亿元,同比增长23.4%;按主体分类,农户、企业和各类非企业组织贷款余额分别为217.6亿元、3028.8亿元和17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21.9%和40.2%,涉农贷款占总贷款的40.2%,有力支持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涉农贷款主体分布
从主体分布看,农村企业、农户、农村各类组织贷款余额分别为3004亿元、217.6亿元和170亿元,分别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7.8%、6.4%和5%;从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58.8亿元,占1.72%,支农贷款余额378.9亿元,占11.1%,其他涉农贷款(主要是县域及县域以下工业企业)贷款余额2982.6亿元,占比达87.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同比增长68.6%,增幅较平均增幅高出了44.9个百分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1686.5亿元,同比增长17.4%;农户贷款217.6亿元,同比增长40%。
表一: 涉农贷款中“农林牧渔业”贷款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09年末余额 比年初增减 增减比例% 农林牧渔业贷款
#农业贷款 林业贷款
58.75 31.70 1.75
7.82 0.68 0.86 15.4 2.2 96.6 畜牧业贷款 渔业贷款
农林牧渔服务业贷款
1.55 3.72 20.03 0.67 1.75 3.86 76.1 88.8 23.9
(三)涉农贷款地区分布
从涉农贷款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反映出苏州各地区在涉农信贷资金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张家港、昆山和常熟占比较大,分别占23.3%、20.4%和20.2%。吴江、太仓和市区等区域占比较低,反映出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性。
表二: 涉农贷款中不同地区贷款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地区 市区 常熟 张家港 昆山 太仓 吴江 全市
2009年末余额
171.11 690.66 795.38 696.39 406.76 659.9 3420.2 占比(%)5.0 20.19 23.26 20.36 11.89 19.29 100
(四)农村地区二、三产业贷款情况
苏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圈,受上海浦东改革开放等因素影响,苏州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从贷款来看,截至2009年末,在全市金融机构对县域及县域以下贷款中,对一、二、三产的贷款余额分别为82.6亿元、1691.亿元和2295.1亿元,占全市一、二、三产贷款的比重分别为80.1%、72.6%和41.9%,特别是近年来对三产的贷款增量已超过二产,显示出苏州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四、本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和矛盾
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制约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农村金融供给总体不足,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 5 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既有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有发展创业的小额信贷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服务需求,更有各类银行卡等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要求金融服务品种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方式更加便捷,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在这些方面显然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农村资金供求失衡。随着苏州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不断增长态势,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水平没有相应增长,如2009年,县域贷款新增1410亿元,站全市贷款总量的57.7%,低于县域经济总量占比3.3个百分点。二是商业性金融支农弱化。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投放于农村地区信贷资源基本稳定,增长较缓,其中大部分信贷资源投入大客户,增量贷款大多向城区和非农业转移,部分商业银行调整或削减农村基层网点设臵,没有切实承担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三是政策性金融支农范围狭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市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开始涉足商业性支农业务,但是由于体制、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型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政策性银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四是新型金融组织起步迟缓。尽管国家加大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但新机制的运行迟迟不能走上正轨,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依然是农行和农商行,差别化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金融创新激励作用难以得到体现,区内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有所抬头。
(一)正规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力度上有所不足
尽管农村金融改革以来,县域经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没有减少,但在区域分布上,除了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外,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有所收缩,网点集中到经济发达的乡镇上,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的工作主要由“两农”金融机构承担。以2009年末的数据为例,县域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 行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575亿元和1753亿元,占县域存贷款总额的43.2%和38.9%。但从近几年的农村信贷情况来看,小额信贷不断下降,对“三农”信贷支持的力度仍然不足。
1、农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经济,但同时又必须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规律办事。那么,服务三农的定位与对股东价值回报的最大化,从短期来看可能会有一定矛盾。即使从长远看,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进,县域经济一定会有较快发展,国家也会对农村金融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但从金融机构效益考核的角度很难过多投放于“三农”。
2、在经营机制的角度而言,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体系上,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合企业信贷的有效运作机制,但在“三农”信贷投放过程中,由于其量大、单笔金额小、风险程度高的特点,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信贷管理体系,而这对于多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来说是难以承担的。
3、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农村金融业务市场薄弱、风险程度高、管理难度大;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其服务的项目在赢利能力上可能不及其他产业,不仅如此,由于担保不足和信用环境缺失等先天性缺陷,银行信贷投入较多往往风险很大。
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在投放“三农”贷款时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和解决,最好的方法还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合理的信贷价格和适当的政府扶持来完善“三农”服务。
(二)农村信用环境不佳抑制农民信贷资金投放
在苏州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城乡差距已经逐步淡化,农民信贷投放不足的主要问题在于信用环境缺失和资金来源不足。
1、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有待完善。农村金融环境最大的不足,在于可担保的财产明显缺乏。银行机构出于控制信贷风险的角度,需要对信贷资金 进行资产抵押,但是由于土地所有制等原因,很少农民能够通过抵押房地产获得融资,所以银行机构急需通过创新集体担保和集体信用的方式来控制信贷风险,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政府的引导和诚信环境的建设。而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环境不重视,农村信用环境相对城市来讲比较薄弱。在具体的工作政策措施出台、资源整合方面,对农村金融都没有相应的支持。目前我市仍然存在着农民或农业企业因经济实力不足而担保难、贷款难的实际问题,都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完善或建立,使银行信贷经营面临较大的风险,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放贷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
2、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待拓宽。农村金融机构有其天生的局限性,最存款主要的来源是地方财政、中小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存款最主要来源之一的中小企业存款由于企业经营资金紧张,信贷控制严格,因而存款来源更为匮乏,加上储蓄存款影响因素较多导致波动剧烈,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稳定发展。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上收作用不容小视,担保、典当等机构的快速成长对金融机构的抽水作用也日益明显,农村金融机构陷入资金来源紧缩的窘境。目前,苏州市部分农商行计划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来增强金融服务实力,也有农商行积极通过增资扩股来补充资本金,这对改善农商行金融服务有所帮助。但是,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合理信贷需求,同时也才能避免农村金融机构的边缘化。
(三)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品种简单,综合实力相对不足
1、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区域经济的发达需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相配套,农村商业银行受体制、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创新力度不足,金融工具单一,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信贷期限、品种和方式不能适应、满足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需要。中间业务仅仅局限在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代签汇票等简单的业务范畴内,且总量较小,基本上没有承诺或担保类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产品严重匮乏。尤其是银行卡业务,由于受区域、结算速度、品牌因素的影响,发展前景不明,未采用统一信用卡品牌的农商行银行卡存在明显的规模瓶颈。
2、受资本等多种因素限制,难以满足“三农”经济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执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管理,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比较明显。由于受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传统的资产业务持续高速扩张的方式难以为继,一方面是存贷款总量的增长速度受到抑制,受当地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另一方面是由于单户企业及集团客户贷款比例限制,农商行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资金需求。
五、关于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工作建议
(一)强化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和业务转型
继续立足“三农”,树立“大农业”观念,充分发挥农商行联系面广、服务优、人熟地熟的优势,为农村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开发适应新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探索综合化经营和业务转型,满足农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力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
1、增强信贷服务能力。积极开发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如土地规模化经营贷款、银团贷款、仓单质贷款等,满足优质农业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积极支持农村地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中介组织、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的金融服务力度,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保证农产品价值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开办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设计与农民消费特点 相适应的期限、额度、还款方式和利率定价方式。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采取综合授信的形式,拓展农户贷款的对象,实行一类一策的贷款方式,满足广大农户对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需求。
2、加快中间业务创新,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逐步开办诸如结算、汇兑、资金拆借、担保、租赁、代理收付、代理保险、代保管等中间业务,提供咨询、保险、产销信息、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发挥对农村经济的综合服务服务功能,同时农商行要借助目前已开办的各类银行卡、全国联网等优势,开办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为农民提供便捷的资金结算服务。
(二)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1、2007年1月,为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工作,银监会印发了《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之后人行和银监会又颁布了《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指导性原则,但是在试点城市中不包括江苏地区。建议扩大贷款公司建立范围,在我市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镇试点,按照《管理规定》的原则,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建立适合农村薄弱经济发展需要的、扶贫、造血型小额贷款组织(即贷款公司),为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弱势农民群体及时脱贫致富。
2、引导、鼓励和参与建立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村镇社区信用合作组织列为新型银行业机构,鼓励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2007年,银监会又制定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积极引导、鼓励、参与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微观主体,集聚农村地区小额闲余资金,填补微小型金融机构和产品的空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推进金融机构跨地区投资经营。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解决区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营运率不高的问题。应积极引导、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利用现有条件,参股、收购、重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积极到苏中、苏北地区甚至长三角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股、参股当地金融机构。
(三)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相关制度建设
1.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法规。从法律层面就农村金融的性质、主体、业务范围、监管方式、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做出更为明确规定。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切实防范系统性农村金融风险,推进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
2.建立和完善民间金融准入、存款保险和破产制度。尽管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已经逐步降低,但还仅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放宽种类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政策,使具备一定规模、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有序地注册登记,并接受监管。建立存款保险和破产制度,由农村存款保险机构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并为金融组织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在竞争中被淘汰的组织则应按照市场原则和法律程序实行破产退出,以避免不必要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保证农村金融组织和市场的健康高效运行。
3.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权法律制度,探索建立包含土地使用权、收益权、继承权、抵押权的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试行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为抵(质)押标的的贷款担保制度。
4.建立市场化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和金融风险规避机制。运用财政税收杠杆,降低农村吸收资金在当地使用的成本,鼓励农村资金回流,确 定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资金来源总量,运用于当地的比例,有效增加农村地区金融资源总量;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实行强制性农业巨灾保险,建立农业保险风险专项基金。
(四)加快进行利率化市场改革
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以小额信贷为主,由于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易受自然、市场等因素影响,因此贷款风险较高,再加上每笔贷款数额虽小,但都需进行贷前审查贷后监管等,相应管理成本较高,这些都需要市场化的利率来弥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实现贷款利率与资金供求关系的同步变动,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实现资源最佳配臵。
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资源按市场规律有效配臵的基本标志。应尽快在农村推出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考的利率市场化建设体系,以更高的价格覆盖农村金融投放所需的更高成本,满足农村金融客户的合理信贷需求。另外,考虑到“三农”的弱质性,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应设计相应的补贴机制,降低借款农户或企业的实际财务成本,以财政补贴杠杆来撬动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