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20100618(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2:3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201006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20100618》。

第一篇: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20100618

承前启后 既往开来

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

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起步较晚,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建成第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加大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监管责任,使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城镇污水处理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城镇污水处理量年均增长超过10%,十年累计增长140%。

温总理在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正是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0年中国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从以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城镇水务工作的重视及期许。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推动城镇水务工作的发展

1、加速中的中国城镇化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体系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197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之比为18.96%,到1996年首次超过30%,达到30.48%,2008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5个,建制镇已经达到了19234个,城镇化水平为45.68%。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为6.22亿,城镇化水平达46.6%。中国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近5年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0.9%。

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城镇化率将很快超越50%,城镇化以量的增长为主将转向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并重。面对49%的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和发达国家78%的城镇化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勤表示,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趋势将保持15至20年的时间,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100城镇化率(%)806042.994020018.9630.4845.6846.64978平1979年1996年2005年2008年2009年水均平界世

2、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为水务行业的发展提出包括污水处理能力、配套管网设施建设以及全面的投资建设需求,给中国污水市场带来前所未来的发展和投资机遇,同时还有国有产权改革和水务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合资、并购发展机会,以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运营的优化降低运营成本, 都将给专业化的投资运营商带来较大的投资收益和管理收益。

有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水务市场投资需求约近一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务市场投资将超过万亿,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陈旧管网更新以及污水管网雨污分流的改造、长距离调水工程实施以及水的安全体系建设、海水淡化以及相应水工程的建设等,约有3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投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域。

发达国家水平

“十一五”期间水务市场投资规模 金额(亿)300033001 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2 更新陈旧的管网以及污水管网雨污分流的改造3 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4 水的安全体系建设、海水淡化以及相应水工程的建设3200500

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的放量增长带来的对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已经超过此前预计,尽管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翻了一番,但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仍然明显。目前,还有120多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设施,70%以上的县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普遍面临城市发展与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的巨大压力,包括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甚至县镇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可以说加速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的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冷静分析当前形势积极应对,确保污水处理工作的稳步进行是当前各级主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3、“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量年均增幅超过2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3%,较“十五”末期提高了21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5%,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益。

截至2009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993座,总处理能力超过1亿立方米/日,全年累计处理污水279亿立方米,是2005年的1.9倍,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了1.2倍和75%,全年削减COD超过700万吨,较“十五”末增加了80%;目前正在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2360个,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6400万立方米/日,在建和已建项目处理能力总和预计可达1.6亿立方米,基本与美国的处理能力相当,这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所有国家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的最快速度,“十一五”期间中国真正实现了污水处理能力的巨大突破。“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城镇污水处理的相关目标已基本实现。

4、“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的科研投入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是中国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水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总投入达356.5亿元,分三个阶段十五年时间完成。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项目定位于为水环境改善、水体污染物减排和饮用水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2008年水专项课题启动21个项目、105个课题,2009年国家水专项启动11个项目、125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数的96.6%。“2008年启动课题的4.8亿元国拨经费已全部拨付,2009年度核批国拨经费13.6亿多元,“十一五”期间,总计安排国拨科研资金将超过40亿元”。

水专项包括湖泊、河流、城市、饮用水、监控预警、战略与政策六大主题。目前,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已全面开展了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以及相关小试和中试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数据,有些课题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研究任务和关键技术研发。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专项将在继续攻克污染负荷削减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全面提升我国水环境科技研发能力,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环保科技型企业,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成我国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二、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滞后、污染物削减效率偏低、污泥二次污染问题突出、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转变“重厂轻网、重水轻泥、重量轻质”的观念,切实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1、中小城镇管网建设滞后

各地积极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同时暴露出集水管网等配套设臵的滞后,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管网建设不配套、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污水处理的总体效率,造成大量污水处理设施能力闲臵。

有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污水管网长度仅为10万多公里,造成许多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管网建设滞后,既有投入不足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比例中往往是管网建设高于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不足是管网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另外缺乏对已有污水处理厂管网的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滞后于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污水无法完全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还有些地区排水管网由于多方面原因尚未完全实现雨污分流,导致雨季污水浓度不足,造成部分地区污水处理厂运营效率低下,无法达到相关要求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第一年负荷达到60%、第三年开始达到75%以上的规定。

2、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随着中国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的提高,一级A、一级B标准中,COD、BOD5、总磷、总氮等各项出水指标均有更为严格的限制,以前的污水处理厂设计标准有些已经不能满足处理水量的不断增加和出水水质指标提高的要求,很多污水处理厂存在处理能力不足、氨氮排放超标、运行与排放不稳定等问题,在此情况下,老旧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继续发挥其效能,已刻不容缓,但如何选择恰当的升级改造工艺、如何在原有污水处理构筑物基础上进行运行方式优化、如何对超负荷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有效的强化处理都需要正确的技术指导和强大的资金支持。

3、污泥处理处臵问题日趋显露

随着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入高潮,产生的污泥呈现数量大、处理率低的状况。2009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仅有10%左右通过堆肥、制肥回用到土地,还有20%被填埋,极少量被焚烧或制成建材,大约还有七成的污泥被随意外运,二次污染隐患严重。以人口不到600万的浙江小城台州为例,全市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污泥大约300吨,随着污泥数量的不断增加,面临无场地堆放的困境,而压饼后拉到垃圾场填埋又存在成本过高难以承受的局面。

另一方面城镇污水处理中污泥的无害处理问题并没有引起地方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地方都缺乏污泥处臵和无害化的有效设施和手段,污泥得不到安全处臵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效处理能力,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二次污染隐患。

随着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加,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干化与焚烧,以及土地利用与填埋等处臵方式已经逐步推进,但由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进展缓慢。

4、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推广较为缓慢

有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364.88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70.16%%,再生水利用总量33.62亿立方米,2001年至2008年,全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为157.73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由5.7%增加到9.2%,除北京上海等城市再生水利用增量突出外,中小城镇普遍存在中水系统闲臵或瘫痪、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增加缓慢的状况。

因此,有专家指出,如果按发达国家污水再生利用率达70%计算,我国每年还有近150亿立方米的再生水资源可以得到开发利用。因此,在全球性水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加剧、中国缺水状况依然严峻、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对水的利用和管理提出更为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中国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加快再生水利用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三、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建设的工作要点

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发展的政策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污水收费制度,根据保本微利原则,逐步提高征收标准,强化征收手段,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二是完善资金筹措渠道,在中央预算补助和财政“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三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公平公开的规范管理制度和特许经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益,依据“政府建网、社会建厂”的原则,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营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出台鼓励污水处理发展的一系列“财税政策”。

2、加强政府监管 稳步推进城镇水务改革

建立完善项目建设及运行中的长效考核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了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整理与分析全国数据,实时掌握城镇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情况。二是形成了量质结合”的城镇污水处理考核体系,通过对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城镇污水处理率、设施利用率、污染物削减率等指标的考核,全方位考评各级地方政府的污水处理管理工作。三是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采用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前期规划审核、工程项目建设、运营安全管理、污水达标排放的全过程监管,研究建立监管考核长效机制。

3、加快城镇污水市场改革

改革的重点放在明确政府监管职责,依法对水务企业的投资建设和生产运营活动实施有效监管。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管制。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中标者。同时制定和完善市场退出规则。经营期限届满,重新进行招标。二是强化成本和价格的监督管制,激励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三是确保企业生产、供应和服务的连续性、稳定性,保障公众利益公共安全。四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扩大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建立水质公报、价格听证、服务投诉等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4、完善特许经营制度

住建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市政公用行业监管的意见》,初步形成了我国城镇水务改革的政策体系。全面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单位转制改企;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长效机制,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采取特许经营并调整污水处理费,加强管网配套建设,依靠社会和企业投资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设备产业化。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将以政策导向为基础、以政府监管为导向、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革新为保障,针对当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改革创新,进一步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作;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水务管理、设施建设、技术设备研发、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经验,促进我国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扬帆中的建设部水处理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在中国市政环保产业加速市场化进程,水务产业链各环节日渐丰满的大背景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建设部水处理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下简称“水基地”)于2007年8月成立,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属中国国内唯一一个水处理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建设基地。

水基地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为核心,以中国水务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水环境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为目标,以体系建设、能力建设、人才建设为保障,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和政策引导作用,集技术装备制造—加工—研发平台、技术交流与推广平台、技术与管理培训平台为一体,坚持科技引领和产—学—研结合,搭建国际水环境领域技术装备制造产业转移的承接平台,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氛围,形成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市政环境工程技术服务团队,推进水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和规范化经营,全面提高中国水务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技术研发方面,致力于建设“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平台,主持国家级重大水环境领域科研课题,构建业内领先的水处理科学技术研究网络论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合作组建水处理科学技术研究联盟。

在客户服务方面,建设面向行业开放的多向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确保水环境领域客户便捷地得到翔实的技术资料、信息与服务;筹办面向行业开放的水环境领域技术与管理培训服务中心,确保其在水环境项目建设、启动及运营每个阶段都独具专长和竞争力;搭建面向行业开放的专家网络系统,网罗中外水环境领域专家,织造覆盖全行业的专家信息库,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专业化专家咨询服务。

在推进水处理领先技术产业化方面:精准把握中国国家政策,引导水环境领域领先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深刻解析中国环境问题,提供水环境领域高端技术咨询及信息服务;积极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建设水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化联盟与产业链整合联盟;追踪行业新技术,于中国浙江、山东、河北等省市建立中试实验基地和环保产品检测中心,验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适应性和经济合理性。水基地近期活动概览:

2009年6月,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组织“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和专家来新加坡参加“2009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并考察水综合利用技术。

2009年8月,水基地在辽宁省圆满召开“中德污泥处理领域清洁发展机制研讨会”,来自近九十家单位的专家代表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为在污泥处理领域推进清洁发展机制作出了一份贡献。

2009年9月间,水基地在山东省成功举办“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营与技术管理”系列培训,并拟于2010年内针对污水处理项目高管开展“污水处理厂高层技术研讨交流会”,促进行业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并逐步推广至供水领域。

2009年10月,组织代表团赴德国参加“国际废物处理与环境技术展览会”及水务考察,走访30余家水务企业及水业组织/机构,与德国水联盟、德国工商大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9年-2010年,先后接待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业援助计划署污水及污泥管理代表团,开展深入持续的技术交流和研讨。

2010年下半年水基地将举办“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与污泥处理处臵技术及设备国际研讨会”,将有德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的相关组织和企业参加会议,我们诚挚的邀请新方政府、相关组织和企业来华参会,共同探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污泥处理技术、设备、解决方案等问题,互通有无,加强合作。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快速发展中的水基地愿为中新两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一个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交流共享平台,为中新双方在水处理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和交流搭建沟通融合的桥梁,愿为中新双方以及全球水环境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 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

感谢会议主办方为此次会议所做的细致工作。祝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二篇:中国城镇化进程

长路漫漫——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要]在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中,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是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怎么样子的。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要如何看待呢?

【关键字】城镇化,“三农”,资源问题

自从1998年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和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推进和加速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镇化”从学者们的论坛走上了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注意本地的城镇化率,与国内、国外多方比较,找差距,订目标,提出提升城镇化率的计划,表示了若干年后要达到或超过某某水平的豪迈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在特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曾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 由于不同学科研究角度不同,对城镇化的关注点也就不同。人口学讲的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聚集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地理学上的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社会学上的城镇化主要是城市

文明覆盖农村,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可见,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

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到2020年国内GDP将大道35万亿人民币以上。这20年里,经济增长将保持在7.0%的速度。

城市化的道路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它所涉及的问题是,在农村人口转化的过程中,是以发展大城市为主进行转化还是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进行转化,或是重点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人口的就地转化。

城乡结构变化有两个途径,一是让农民洗脚进城,二是发展地方和区域经济,就地解决农村的城镇化问题。这是两条并行的路线,城市化和城镇化,没有谁优谁劣,只有孰快孰更适合的问题。在农村人口如此庞大、城乡差别仍然巨大的前提下,似乎城镇化路线将更加具有现实性。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已注意到城市化(城镇布局)要与区域规划相结合。控制大城市规模,开辟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

区;改造大城市,发展新兴城市;把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一体。

区域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促进城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权宜之计,更是增强我国整体实力,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而20世纪初只有13%,100年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球城镇人口达到28.6亿。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其中一部分国家出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缺少生计,大量涌入缺乏就业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谓“过度城镇化”现象,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基本达到了城镇化相对停滞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不再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城市停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全球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他们在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城镇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断增长。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后半期出现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上海、北京)。这种巨型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是“区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围”就是一个“区域”,其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从区域范围看,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根据相关人士的预测,在中国将会有3亿农民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转移到城镇,成为城镇人口,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不少学者指出: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身份”的改变,还包括从市的产业、生活居住的方式、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变化。这无疑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变化是渐进的。即使第一步——“身份”的变化,也不仅只是户籍的改变,而是有很多基础性的条件需要准备。经过一定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不是户籍、政策等问题,排在首位的是“就业”问题。其后是资源问题,即水源、能源、土地等问题。我国城镇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从1978~2020年,全国城镇年均增长就业636万人,近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如果加上“隐性”事业,数字将更大一些。如果今后按照年均新增城镇人口1800多万人计,需要新增的就业岗位为年均800多万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为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城镇经济,扩大规模,开拓新的产业,在结构调整上注意发展能过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生产链较长的企业。

资源问题是另一个重要“瓶颈”。我国大部分城镇存在“缺水”问题。有些城市盲目“做大”,往往“盲”在不顾水资源的制约,指望国家来解决燃眉之急(包括远距离调水等)。这是一种只顾局部、不顾全局,不计成本,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片面观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还

要特别注意城镇合理的布局和合理的发展规模,把推行“节水型”城镇,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措施。能源问题也是严峻的。每年新增1800多万城镇人口,对电、石油、燃气、煤等能源消耗的增量是很大的。仅以石油而言,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的城镇,特别是大城市已开始进入“汽车时代”,势头方兴未艾。面对这种态势,唯一的选择是大力发展多种交通方式的城市公共交通,与私用汽车“比”便利,“争”客流;从长远看还要调整城市的能源结构,采用“绿色”的、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比坚决推行“节能城市”战略等。土地是城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我国现有城镇的土地利用与世界各国比较,是属于“中等高密度”的。大量农民成为城镇人口,他们的居住形态将从分散、低层、独居为主变为集约型、多层为主的城市社区,如果原来的宅基地也能转换为城镇居住用地,那么城镇化并不比农村多占土地。城市本来就是一种集约型的居住方式。近几年那种盲目圈地造成的耕地流失和浪费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相信会逐步得到纠正。但是新增城镇人口总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包括耕地。年均新增1800多万人,如果按现行规划用地标准简单测算,则需要2000km2左右的土地(合300万亩)。数字也是很大的,并且超过近几年土地供给的规模。中国的城镇应该提倡和利用低,在合理的基础上节约用地,做到“精明增长”。在空间结构上采取“紧凑发展”的模式,但要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合理的密度。项目建设(包括工业、交通等在内)要满足卫生的要求,采取合理的用地标准。

与城镇化交相辉映的,便是小康社区的崛起。在广东境内,已经

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现代意义住区,无论在规划、配置、社区文化构建还是社区服务模式上,它们已基本达到小康的标准。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并不是那样的简单,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正在前进着。

第三篇: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搜集资料,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问题等做出说明分析;然后深入探讨了目前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并对未来城镇化给出建议及意见。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指出城镇化中所涉及的经济结构,户籍等一系列问题并归纳相关原因;第三部分结合政策指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相关建议并通过分析案例来解读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中国城镇化道路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

一﹑有关城镇化的概念及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城镇化顾名思义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然而,就中国的现代城镇化发展而言,其历史只有50多年。实际上,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国家工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工业化),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发展相当缓慢。中国的城镇化35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中国实际城镇化率已达

51%,中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已经跨出了一个巨大的步伐,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进一步的完善,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同时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城镇聚集,城市群的出现: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房地产化: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将面临新调整。城镇化绝不是房地产化,相反高房价是今后城镇化发展新障碍;逆城镇化:发展了多年的以房地产建设为龙头的摊大饼式城镇化,快要走到尽头。各式各样的城市病开始发酵,乃至有人选择离开大城市,逆城镇化悄然出现;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过去粗放扩张和严重依赖土地经济的城镇化模式而言,希望中国找到一条不同的城镇化道路,“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我国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原因

我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列的问题。目前单纯按户籍人口计算,实际城镇化率仅35%左右;这一数据从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我国的户籍和土地制度在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要想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1.目前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致使小城

镇规模小布局散乱。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争相提高本地行政区划级别(如乡改镇、县改市),没有把城市化看成是一个经济过程,一个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的过程,小城镇的设置与建设出现了数量盲目扩张的问题,导致了建设成本的加大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2.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落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始于1958 年,最初时期, 对于减轻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 保障城市工业的优先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它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这种户口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导致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制度障碍。

3.基础设施不配套,经济聚集效益低:一些地方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

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市化”的片面认识,没有按照构建“三位一体”(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庄合并)的农村城镇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如有的城镇几公里长的大街甚至整个集镇找不到一个公共厕所。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

4.机制不活,管理滞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强,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

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既造成投入不足,同时也产生了乡镇政府负债过多等问题。一些管理漏洞长期得不到治理。三﹑城镇化问题的解决之道:新型城镇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后,《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有望对外公布。这是一份中国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必须做到:

1.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

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融入到城市中去。同时要确保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2.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使城镇化顺利进行;我国传统的户籍、就业制度不仅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且与国内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不相适应。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以解除农民进城的户口限制,推行社会就业的市场化和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使农民进城后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缩短就业安置的时间。

3.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新型城镇化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必须要大力发展并结合实际。在我们的调研中采用了天津华明镇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来说明:天津华明镇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提出: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列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市。“宅基地换房”是天津市农村城镇化的起始点与引爆点,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资金与土地这两个必备的生产要素。“三改一化”即农业户口改非农户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村委会改居委会,实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高级阶段,是“去农民化”城乡统筹的深化阶段,从而取得了重大发展。

城镇化道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需要我们认清形式,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总之一句话,我们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12.12.19 参考资料: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曲福田 著写经济科学出社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践与展望》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2013.12.13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

张雷 等著

第四篇: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镇的建设与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城镇的建设与探析

(中经评论·北京)时间:2014-05-04

[摘要]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如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加大,工业污染危害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发展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和扩散,成为当今世界最难对付和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文章根据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生态城镇的建设加以探讨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李克强更在多个场合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率2011年首次突破5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日本等国家花了大约15~45年的时间把城镇化率从50%提高到70%,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要达到70%的城镇化率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根据中国的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和49.68%。这一数据说明,从世界城市化过程的三阶段来看,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当前,城镇化已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镇化进程加快给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显著的压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促进社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 3.5%以上,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等。这些折射出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要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

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面临着生产生活污染叠加,点、线、面源污染共存,新旧污染物交织,水、气、土污染相互影响的复杂态势,生态经济系统呈现无序化和非持续性,出现了城镇化与区域环境要素不协调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城镇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污染加剧

工业化带来城镇化,城镇化带来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失去原有的较低水平的动态平衡,显现出发展中的矛盾。一是在大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企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一些企业布置在城市中,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些企业逐渐被居民区包围,形成居民和企业的矛盾;二是在小城镇,一些不规范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吸纳了一定的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但这些工业企业结构偏重,技术含量低,高能耗、高排放问题突出,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些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导致一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削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功能。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具有发展软环境的巨大优势,它们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危害的现状,将污染转移,不仅有污染型的企业,甚至是废旧物和垃圾,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2005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359.5亿吨,工业周体废弃物13.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1.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54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14.2万吨。2006年各项指标继续增长,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31万吨,增长1.2%。

(二)水污染与缺水问题并存

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它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城市用水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同时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威胁在不断加剧。产业发展粗放增长,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可用淡水急剧减少。同时,地表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除大江大河外,多数支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主要水库、湖泊的水质大部分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几乎全部受到严重污染。江苏太湖和安徽巢湖大规模爆发的蓝藻,正是水污染问题不断恶化、积重难返的表现。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约1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2008年水资源总量下降,用水总量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2008年水资源总量271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4%;人均水资源2048立方米,增加6.9%。2008年总用水量584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0.6%,工业用水增长1.8%,农业用水减少0.2%,生态补水减少0.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31.8立方米,比2007年下降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0.3立方米,下降7.0%。人均用水量440.9立方米,下降0.1%。

(三)矿产、能源等要素的制约

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二、三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我国大规模的制造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等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这些行业一是高能耗、二是耗资源、三是不利于环保。我国能源产业规模和生产总量不断扩大,强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进程。但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构成近70%,煤炭开采、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我国燃煤消费量大,热效率低,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节能和减排任务十分艰巨。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其巾,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能源类消费量比上年分别增长9.6%、7.1%、19.9%、5.0%和2.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1.21吨标准煤,未能实现“十一五”时期每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的目标。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和东部的煤炭资源将在2030年耗尽,水力资源的开发也将达到极致。目前,在世界能源产量中,高质量的液、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19.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可采储量较多,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四)大气环境、声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空气污染受到城市的密度、车辆尾气、船舶排放、飞机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6年,在被监测的559个城市中,有34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被监测城市数的62.4%;有159个城市为三级,占28.4%;有51个城市为劣三级,占9.1%。在声环境方面,近1/3的城市声环境为轻度至中度污染。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生活污水处理率低,生活垃圾产生量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癌症的发病率正在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城镇化进程不仅关系到城镇的发展,也关系到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鉴于我国人口多而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等现状,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今后发展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生态城镇建设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任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其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已开始侵蚀人类的生存空间,打造生态城市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生态城镇化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将节能环保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和尝试不够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1.27%,其中城镇人口为6.9亿人,乡村人口6.5亿人。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上升了1.32个百分点,增加了2100万人,乡村人口则减少了1456万人。这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要转移农村人口1亿以上。报告预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闽东南等18个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7000多万;其他1000多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

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不会停止脚步,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东部地区仍将是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接收地,中西部地区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能力仍将弱于东部=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不会按照自然承载能力和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逐渐趋于均衡,而是会跟随着城市集群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不平衡。

四、总结与思考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在(《改革与战略》,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江易华,鞠欢)

跨人生态文明时代。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关注的大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亦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紧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用适度,会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利用过度,就会阻碍城镇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就城镇经济发展而言,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而言,它又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一方面,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社会经济现代化也呈加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也同时带来了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损失。

从哲学角度分析,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如西欧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同时,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也很高,这就是一个典型例证。问题是如何正确把握其“促进作用”的一面。大量的事实也表明,加速城镇化发展并不必然地导致城镇生态环境恶化,只要坚持生态环境基本国策和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城镇生态环境非但不会遭到破坏和损失,反而会有助于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对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又具有反作用。当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时,就会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当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超过城镇化发展速度时,就会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负担,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浪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耦合关系,当城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逐步走向适应与协调。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则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牛活质量优劣。城镇化是一种过程性概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一种变化过程;生态环境则是一种描述性概念,所反映的是一种事物现实状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内容包括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与城镇数量的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观念和方针密切相关,其内容包括对城镇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人工化的城镇综合体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尤其是针对既存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缺陷和已经遭受到的种种破坏,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手段积极进行整合、治理与建设,弥补环境建设的不足与缺陷,纠正生态发展的畸形与偏差,恢复、重建和创新城镇生态环境的系统平衡。

第五篇: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今天我们组的报告是讨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土地城镇化过快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值,这个比值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预值范围,这两者之间要相互适应,一般来说城镇用地的增长弹性系数来衡量,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标准,应该是在1:1.12之间。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情况来看,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从20年的数据表明,在我国建成区的快速增长,而同时城镇集聚的人口明显滞后,造成了城镇的过度扩张,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过快。

分两个时段来看,第一个时段1990年到2000年,这个时候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71倍。如果再看到2000年到2010年10年,这个趋势更快了。城市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83%,但是城镇人口仅仅增加了45%。我们的发展现状是土地城镇化一直保持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的情况。

因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我国城镇用地增长的弹性系数大大超过了合理预值,从2000年到2010年,土地城镇化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1.85倍。如果再考虑人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口,不能充分享用城镇用地的情况,实际上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还应该更快一些。其实在2010年的城镇化速度,应该达到的城镇化率应该是59%,也就是说现在在城市里的人口数量,如果跟土地相比,整整大概慢了10个百分点。

为了解决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的状况,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加快人口集聚,第二是控制城镇用地规模的过快扩张。

第一个是增加城镇人口,特别是定居的人口,充分释放城镇集聚人口的功能,首先是加快各类人口进城定居,把享受城市保障和福利的资格,与户口脱钩,使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人群成为城镇人口。其次逐步解除户口的限制条件,消除外来人落户的限制,切实增加落户人口。第一条,要把这些能享受的条件逐项逐项享受,比如说原来没有城市人口不能念书,现在逐步变成没有城市户口念书还是可以的,只是在选择学区上有所差别,这样逐项来解除跟户口挂的太紧的各项政策,这样一步步使城市的进城人员落实下来。第二步才是开放户籍。

第二个是加强对城市土地扩张过快的管控。这方面主要有几项措施,在土地规划中,国土的政策中也做到了相应的一些工作。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制定用地的极限。通过这样的规划来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目前的城镇用地水平,比我们原来设想的要粗放。根据最新的土地调查结果,目前城市的用地已经超出建设部和国土部制定的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因此,目前的情况就是,局部是节约的,但是总体上城市用地是浪费的。可以通过设立城市的发展边界和有条件的建设区,来优化城市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设定城镇发展的边界,确定容许建设区,防止特大城市、大城市面积的过度扩张。同时还要划定出限制建设区,这是农业专用的区域,和禁止建设区,就是生态专用的区域等等,使得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

还可以通过约束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来开展增减挂钩,防止人地进一步的分离。这个就是把城市的用地和农村用地统筹考虑。建立人口土地联动的机制,以土地的联动带动人口的流动,在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条件下,增加城镇的建设用地,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城市集聚,防止城市扩大,人口不增加。

只有解决了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的进程才会健康发展。给大家说这些,谢谢大家。

下载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20100618(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20100618(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塑造城镇风貌特色 推进城镇化进程

    塑造城镇风貌特色 推进城镇化进程2006-05-31 19:07文章来源:河北商务编辑部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一、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是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Wang Fujun(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Developing small town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hange o......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

    城镇化进程0

    “三农”问题的困扰,如何解决?富余劳动力出路何在?城市发展后劲源自哪里?城乡怎样才能在有机互动中发展?加快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无疑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南阳城镇化进程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提出,要实施城乡建设3年行动计划,5年完成城镇建设任务,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城镇化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

    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率逐年提高,这对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有重大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增长,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

    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论文[本站推荐]

    一、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将水资源承载力置于城镇化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的成果则较为缺乏。钟开友(2007)在分析成都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成都水......

    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贾贵浩: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建立“基本种粮保护区”制度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