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决定于最后十五分钟

时间:2019-05-14 02:1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败决定于最后十五分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败决定于最后十五分钟》。

第一篇:成败决定于最后十五分钟

成败决定于最后十五分钟

法国军事天才拿破仑将军,曾经讲过打胜仗的道理。他认为胜败的关键,在于战争最后的十五分钟。因为在两军对峙,经过漫长的战斗,自己的斗志没有了,身体疲惫了,粮食和军火也用尽了,精神便开始投降,随时准备放弃。殊不知战到最后,对方的心情和装备也会遇上同样的问题。这时候,便是考验忍耐的功夫。一旦对方弃权,已方便会精神为之一振,以战胜者的姿态出来,收拾残局。

“忍耐”这门功夫,的确是成功人士不能铁轨略的一项修养。当一个人的能力、才干、智慧、手段和天份用尽,便无计可施。忍耐便成了最后的方法。如果能够了好好地运用,奇迹便会出现,力量自然地出来,胜利便有了把握。

在任何环境底下,我们也要秉承一个忍字为原则。最基本的训练和开始的地方,便是在家庭里。夫 妇和兄弟的相处,要互相容妨,才可达到一个和谐 合作的局面,否则怎可培养力量,去应付外在的挑战。

唐朝时,有一位老先生,名叫张公艺,他有一个极大的家庭,子孙等人共九代同住一起。连当时的皇帝唐高宗也佩服他持家之道。于是,皇帝便拜访他,向他请教如何维持这样大的家庭。这位先生,一专长不响地拿起笔来,在纸上忍字。他虽然幽默地向这种大家庭制度埋怨一番,但也道出了主要的原因。成功之道,不是一个忍,而是九十九个之后,再加上一个,才是百姒成金的道理。

除了在家中要忍之外,出外工作时候,和同事朋友相处,又或和人合作生意,都要用这个“忍”字来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很多人的失败,便是不能忍受别人,合作的生意,往往因为不能忍而拆伙,甚至夫妇,也要离异。因为不能够忍的关系,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多么可惜呀!

我们的民族,因具有一种“蛏忍的精神”而闻名全世界。各地有成就的华侨,当他们移民到外国,都是两手空无一物。他们努力去干,忍受了外人的歧视,静静地把自己的家园建立起来。这便是华人具有的坚忍和蛮干的精神。美国西岸地方,流传一句话,是“中国人的幸运”。因为当本地人放弃了的事业,如矿业、餐馆业或洗衣业等,华人便承办下来,居然在不可能的情形下发展了事业,好像石块也钻出摁来,外国人便说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幸运。

忍耐是一种勇气,有忍耐力的人,不怕寂寞,勇敢地挑起一些别人放弃了的,讨厌和不愿意做的工作,他们不怕虽人的讥笑和白眼,勇敢地忍受一切困难,孜孜不倦地把工作做妥为止,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了,失了国土,连家园妻子出没有了,从美丽奢侈的皇宫走出来,便过着那“卧薪尝胆”的囚牢生活,你有勇气去忍受这类突变,和突变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折磨吗?很多人生意失败,宁可自杀也不敢面对,所以他们的成功是偶然的。勇敢的勾践,咬紧牙根妒了二十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便成功地将徘徊 人灭了,再次建立皇朝。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也是一个“忍”字派的大宗师。他认为地球是圆的,而欧洲西面,必有陆地,在当时来说,这无异是白痴的理论。虽然没有人支持他,但他仍努力不懈去争取一试的机会,而他的命运又相当坎坷,妻子去世了,儿子也死了,个人的财产又散尽了,到了五十多岁,才得到西班牙政府的支持,出海去证明自己的主张。船行了六十多天仍未见陆地,同船的同伴本来是被迫出海的死囚,开始失望了,责备和怨恨他。甚至有人想谋杀他,迫他折返,如果他没有勇气忍受一切困难,他的一切努力便白费了。

作为一个营销员,忍耐的修养,往往变成了争取生意的捷径。不管对方如何无礼傲慢,怎样的将个“不”字吐在你的且上,你也要微笑地将一切忍受。因为当别人说“不”的时候,并非完全反对你。原因是客户的心情不佳,或经济条件不许可。再过一段时候,你应该再次拜访,不妨一次、两次、五次、十次的探访反对你的人,无论如何也会被你感动的。而且,你的毅力和斋意,往往会把最难相处的人改变过来。朋友,试着去拜访一下你最憎恨的一个客户吧!看看他这次的态度如何?你的诚意和忍耐,一定会令他惭愧得不知如何是好。

当我们定下一个计划,一定要用一段时间去实行。方可以见到效果。在示达到既定时限之前,无论遇上什么困难,也应该好好地忍受一切。在既定时间到了之后,而仍没有转机,方可再考虑是否要更改客观的环境。

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最高武功的修练,便是得到了那部“九阴真经”,而商场上的“九阴真经”又是什么呢?我现在引述武侠小说大宗师金庸先生的一番理论来说明这部“九阴真经”吧!

当胡菊人先生离开明报月刊,他的前任老板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即查良镛先生)临别时,赠送他几句话:

一、人的性格是各个不同的,你将来到了那边工作,他们家庭成员当然会来管事;同时,在你下面还有很多人要管,人的个性既然人人不同,那么就算有人当而对你发脾气,拍桌子,你也要忍耐,不要动怒。

二、报纸杂志的销路,是有起伏的,如果销路下跌,人也不要忧心,史要冷静去做就是了。

三、你要知道,办报难名菜时时接到律师信,就算打官司你也不必惊慌。

第二篇: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

《博客天下》:16年前,你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文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6年过去了,怎么看‚文革‛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钱理群:我觉得影响越来越大。这几年有一种思潮,主张回到‚文革‛,或者给‚文革‛很高的评价。现在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些人就主张用‚文革‛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长期遗忘历史,年轻一代对‚文革‛时期实际的政治情况、真实情况恐怕都不知道了,于是真实的历史面貌可以被任意解释了。没有走出‚文革‛,还包括思维方式中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学生)从小就被教育——要有明确态度,站这边站那边。我们的历史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批判、总结,所以就走不出来。具体的历史事件过去了,但历史背后的思维方式延续了下来,会影响后代。《博客天下》:你在《我的家庭回忆录》书中讲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同人生选择和命运,怎么看现在的年轻知识分子?网络时代,很多知识分子一方面公共表达很激进,但同时又很犬儒。

钱理群:现在整个知识分子的状态不是很好,很难让人乐观,很多发言背后是有利益驱动的。现在知识分子对立得非常厉害,北大也这样,左右两派,左派骂右派是汉奸,右派骂左派是五毛党。而且非要把对方灭之而后快,这其实都是‚文革‛的做法。《博客天下》:在王瑶先生诞辰百年座谈会上,你说王先生对自己最有分量的嘱咐是‚要拒绝诱惑‛。你曾受过哪些诱惑?最想追求的是什么?

钱理群:我处在北京大学那个位臵,是王瑶的学生和部属,很多人找我做这样那样的事,包括我退休之后,也有人聘请我做什么院长啊,年薪多少多少啊,我一概拒绝。诱惑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各种机会。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就是要做一个独立的学者,要对历史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便宜占多了,你想做的事情就做不了了。《博客天下》:不少学生对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反感,社会上也曾有‚鲁迅文章是否应从课本中拿掉‛的争论。作为研究鲁迅的学者,怎么看这种情绪?

钱理群:说穿了非常简单,现在谁都‚怕‛,谁都不愿意像鲁迅那样对待现实。因为现在官方不怎么谈鲁迅了,但也不能不谈——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非常高。其实很多人反对鲁迅,很大原因是觉得鲁迅太偏激了。鲁迅那种尖锐的思想,(官方)怎么受的了呀!所以我一直觉得,不是中学教材要不要鲁迅的问题,而是中国现在要不要鲁迅的问题。读懂鲁迅需要阅历,你现在读不懂,等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读懂。不能完全按学生喜好(教学)。数学、物理也有难懂的地方,你不懂不喜欢觉得枯燥,就不学了吗?接近鲁迅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你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第二个是当你对现实不满、思考问题的时候,鲁迅(文章)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博客天下》:鲁迅还适合今天这个时代吗?

钱理群:现在不都讲‚改革‛吗,鲁迅早就讲了,他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还没阔气的要改革‛。你看现在的中国不就是这个情况吗?有的人不愿意改革,但他打着改革的旗臶,维持现状或者发展自己的利益。而且,我们现在即使想到了问题,也不敢这么说。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他最大的好处就是拒绝被收编,他第一不被体制收编;第二不被某种思想收编;第三更可贵的,他也不想收编我们。他逼着你跟他一起思考,但并不把现实答案告诉你。《博客天下》:曾有读者问你对学生孔庆东的看法,你不愿多做评论,为什么?

钱理群:我不愿意公开批评他,因为我们毕竟是师生关系。他毕业以后,我们还是朋友。他有很多粉丝,但这些粉丝在我看来都是非理性的。(他的观点所产生的)争议,从侧面反映了当下一个时代的问题,就是(观点)越剧烈越偏颇,反而越受欢迎。这样就出现完全两极的评价,极其讨厌和极其崇拜。因为这样,我就不大愿意公开评价他,但我的态度非常鲜明,他的很多看法我不同意。《博客天下》:你有一个很著名的言论‚现在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包括北大‛。你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钱理群:根本的问题是他们缺少信仰,生活没有目标。中国现在是一个物质主义时代、消费主义时代,其价值观就看你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有房。追求物质利益、追求房子本身没有错,但把它作为唯一的追求就是一个问题。现在大学是就业教育,为了就业,教育根本的意义就没有了。(现在)北大高智商利己主义者更多,这很可怕,(这样的北大学生)是最容易掌权的。《博客天下》:你从北大退休后曾在中学讲鲁迅,却并不顺利,甚至宣布‚告别教育‛。这中间是什么问题让你痛苦?

钱理群:我总体是比较绝望的。我发现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背后)利益链条的问题,不仅行政官员被卷入,甚至学生、家长也被卷入其中。这个利益链条不斩断,中国教育是毫无希望的。但还是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坚守一些东西。我就提出一个口号——‚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从改变课堂开始,在课堂范围内讲一些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内容。局部改变有希望,但根本改变不可能,绝无可能。

《博客天下》:有人质疑北大、清华的校训不符合现代社会,你认为呢? 钱理群:我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是北大的传统,至于什么进步,什么创新,那是意识形态,是套话,包括像‚北京精神‛是什么什么,没有任何人相信那种话。问题就好玩儿在这个地方,提出的人自己都不相信。现在(说)爱国的人爱国吗?真爱国的人不会整天谈爱国。鲁迅有一句话,‚缺什么就喊什么‛。《博客天下》:有人说‚北大现在是不出大师的时代‛。钱理群:不是现在,北大一直没出大师。晚清后五四前有一些大师,之后就基本没有了。大师,是真正有自己系统的原创性的东西。比如我讲鲁迅,并没有超出鲁迅的原创,那我就不是大师,我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博客天下》:作为鲁迅研究专家,鲁迅对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钱理群:鲁迅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解剖精神。他说‚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所以我有很强的反省意识,我很知道自己的局限。我没有那种去宣讲、去影响别人的冲动,我对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坚持,另一方面怀疑。我理直气不壮。而现在很多知识分子是太气壮了。《博客天下》:我看到有一个评论说‚你说的比写的好‛。钱理群:其实我这个人讲话是有气场的。《博客天下》: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会写什么?

钱理群:我早就写好了。一个北大学生曾写信给我——‚不管别人怎么对你,我们都很喜欢你,我们觉得你是一个可爱的人‛。那时我正遭到全国性的大批判。我觉得‚一个可爱的人‛,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如果我死了,墓上就写——这是一个可爱的人。《博客天下》:大家肯定希望钱老以后越来越可爱。钱理群:老了,总有一天会让人讨厌的【名家】北大教授陈平原: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3、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不一定是学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又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来自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中国大学没有开设演讲课程,很多学者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我博士刚毕业那阵子,曾被老先生夸奖‚会写文章‛。当初还觉得挺委屈的,因为,比起‚思想深刻‛或‚功底扎实‛来,这‚会写文章‛不算专业评价,更像是雕虫小技。教了30年书,逐渐体会此中甘苦。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事‛——而且是不小的事。最近10年,我撰写了若干关于‚现代中国述学文体‛的论文,一半是学术史研究,一半则为了教学需要。不说成为大学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也都不是‚动手动脚找东西‛,或引进最新潮的理论,就能手到擒来的。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11月,晚清最为重视教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1、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多年前,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国民心态;长远看,此举多少会影响日后的中日关系。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主讲文学史。记得‚文革‛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因为校长们觉得,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数学或物理就算了,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活到老,学到老‛。

跟美国相比,我们的语文课差在哪里

我们的语文课没教口头表达。

首先,很多美国大学教师都留意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大学课堂上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国内的看法就认为那是因为中国人的英语能力不行,对于口头表达没有自信,或者因为词汇太少而无法表达。

但是,我的观察发现,中国来的学生除了口音问题,英式英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问题,词汇量问题影响了表达以外,有些英语能力相当不错的学生,说一口流利英语,可是却让人不知所云,不知道究竟想说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没有系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美国的英语语文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到了中学,更加有系统的训练。比如,最先是教学生书面表达一个观点,跟演讲中表达一个同样的观点,句子的结构跟用词会有怎样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会怎样不同。

然后,会教学生怎样在小组里面表达某个观点,而组员要记录论点,然后提问发言者。到了高中,有所谓的‚苏格拉底盘问术‛的训练,学生就一个问题整理自己的观点,然后口头表达,而全班则针对此观点不断反复盘问,直到大家对双方的观点都得以了解为止。这种训练,在高中是非常系统的,没有读过高一的口头表达训练,到了高二学习全班演讲表达的时候,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了、我们在美国经常会看到美国当地的中文电视台为了某件突发新闻在街头采访民众,美国人都可以有条有理,张嘴就说一大串自己的观点;可是唐人街的中国人,即使是用中文发表意见,都结结巴巴,说了半天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很明显就是在中小学的语文学习阶段根本就没有受过口头表达的训练。

我们的语文课没教批判性思维

其次,美国的大学老师常常发现中国来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很大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资讯的重述,分析,比较,应用和评估的能力。中国的教育很强调重述(把教你的知识完全背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和应用能力,对分析能力也有一点涉及。但是,却基本没有要求比较和评估。美国的语文教育,最先训练的是学生的比较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样东西、两个观点的不同之处。然后,是分析能力:分析造成某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证据支持你的分析。最后,就是评估:通过对两样东西的比较,或者对一堆东西的比较,按照某些评估的基本原则,来决定那样东西最符合作者的标准。重述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基本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就训练完成了。

因此,在美国的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阅读同一个作家的一系列作品,然后对这个作家的修辞方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这个作家在营造气氛方面的手法独特之处;或者通过阅读两个不同作家,写同一个主题的作品,评价他们在表现人与自然的争斗方面谁做得更好一点……

于是,我们会看到美国的语文课本的每一课书所教的知识都是线性的,有系统的,有目的的;每一个英语老师在讲同一课书的时候,讲的相关文学理论都是一样的,绝不会像中国的中学语文课那样,一百个老师上同一节课,会讲一百种不同的内容。我们很难想象在物理课堂上,针对‚牛顿第二定律‛,一百个老师有一百种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一百个老师可以有一百种不同的教法,可是内容就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可以有一百种不同的内容的。

不幸的是:中国的语文教学长期是‚同一课书,一百个老师教一百个内容‛的情形存在,而这个情形已经导致中国的语文老师不时会发起‚究竟语文是什么‛的讨论。可是,美国的英语语文老师从来没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的语文课没教阅读理解

最后,由于中国的学生从来没有怎么受过完整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训练,因此,在阅读方面就存在严重的理解方面的问题。可能在中国的语文课上面,长期是由老师告诉学生某篇课文的中心内容是讲什么的,学生记住就好了;结果,真的有一篇文章,要让中国学生来判断究竟中心是什么,反而做不到了。

于是,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老师们会经常发现中国学生根本就不明白某篇文章作者的意图;不明白中心思想;更可悲的是,因为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是不教文学理论的,因此,中国学生完全无法正确理解一篇使用‚反讽‛或者‚矛盾‛手法写的文章,更无法理解文章的‚感情‛和‚色彩‛对表现作者意图的作用

在美国大学的文科课堂上,中国来的学生往往如同小学生在高中生的数学班上课一样,虽然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听懂了,可是根本就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还哪里有能力参与讨论?

这个问题,我在我的博客发表以后,读者的评论就很明显看到了。不少读者读了我的文章,根本就没有理解中心思想,抓着片言只语就开始评论或者谩骂;有的则完全是理解错误的,人家说左他理解成右……这种情形,跟中国的语文教育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因为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好像从来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观点,然后使用阅读的文章里面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所以,从大学教师的角度来看,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所缺乏的东西,并不是一句‚中国是应试教育‛,或者‚中国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推卸责任的。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中国的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承认中国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能力方面,跟美国的母语教育上的差距。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水平。

第三篇:十五分钟试讲稿

15分钟试讲稿

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呢,我做个自我介绍,我叫李冰,14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今天想应聘咱们新东方小学数学老师的岗位。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讲课环节。

大家平时做五大名校的试题时,会经常遇到排列组合的题型,我想先问一个同学,你所理解的排列组合他是什么含义呢,(这位同学,你说一下)。。。。。。。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对,排列组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老师上小学的时候呢,因为个子很小,经常被你们老师的老师排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上,又比如你们表演节目的时候,老师会挑几个唱歌比较好的表演合唱,跳舞比较好的会表演跳舞。那么什么是排列组合呢,排列组合是组合学最基本的概念。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组合则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仅仅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不考虑排序。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排列组合与古典概率论关系密切。

我们就以一道题为例,这道题是从1到100中任取两个数,要使他们的和必须大于100,问总共有多少种方法? 这道题呢,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当取的两个数都大于50时,则有C50 2种

共1225种 当取的两个数有一个小于或等于50时 当第一个数

选1时,只能选(1,100)

共1种

选2时,选(2,99

2,100)共两种

选3时,选(3,98

3,99

3,100)共三种

。。。

选49时,选(49,52

49,53。

。49,100)共49种

选50时,选(50,51

50,52

50,100)共50种

则共有1+2+3+。。。+49+50=1275种 当两个数都小于50呢,他们的和不能大于100

综上所述

共有

1275+1225=2500种

大家再想一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吗?

这道题呢,还可以这样考虑,我们取得两个数当中,必定有一个是小的,有一个是大的 选的小的数是 时

(1.100)一种

2时

(2.99

2.100)两种

50时

(50,51 50,52

50,100)五十种 51时

(51,52

51,53

50,100)49种 98时

有(98 99

100)两种 99时

有(99,100)一种

则共有

1+2+3+........+50+49+48+47.....+1(1+2+3+.......+49)*2=2450

+50=2500 种

那么这道题呢,我就讲完了,下来我给大家出两道题,大家课后再用这种方法算一下

下节课老师要抽查的哦 第一道题:在1~99中,任取两个和小于100的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第二道题:在 1,2,3,4,…100这100个数中取出两个数,使这两个数的和能被4整除,最多有______种不同的取法. 这节课就快要结束了,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就给同学们讲一下老师的一个经历吧,至于为什么想从事这份职业呢,是因为我们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 俞敏洪老师,他一直是我的偶像,看过他的好多精彩视频。尤其是那篇 人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影响很大,曾经大学一段时间,每天都会读一遍。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一棵树的种子,你你依然可以吸收泥土的养分,中间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向,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可能会是泥沙,你有可能像泥沙一样,慢慢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你也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当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时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奔向大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第四篇:人一辈子的道路 决定于语文

人一辈子的道路 决定于语文

【导读】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11月,晚清最为重视教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1、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多年前,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国民心态;长远看,此举多少会影响日后的中日关系。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2、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

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主讲文学史。记得“文革”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因为校长们觉得,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数学或物理就算了,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活到老,学到老”。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3、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不一定是学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又不可重复。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来自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5、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中国大学没有开设演讲课程,很多学者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我博士刚毕业那阵子,曾被老先生夸奖“会写文章”。当初还觉得挺委屈的,因为,比起“思想深刻”或“功底扎实”来,这“会写文章”不算专业评价,更像是雕虫小技。教了30年书,逐渐体会此中甘苦。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事”——而且是不小的事。最近10年,我撰写了若干关于“现代中国述学文体”的论文,一半是学术史研究,一半则为了教学需要。不说成为大学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也都不是“动手动脚找东西”,或引进最新潮的理论,就能手到擒来的。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第五篇:我的十五分钟演讲稿

热爱生命的朋友们,大家好,我的十五分钟演讲稿。【深深鞠躬】我是来自山东烟台的,我的名字叫---【把名字写在白板右上角】我的演讲题目是“与孩子同行感悟生命真谛”【把题目写在白板中间】。我是个下岗职工,纯粹的家庭保姆。世上的得失是平衡的,我失去了工作,让我得到了大量的时间读书学习。我是无书不读,佛,道,儒,神。马克思的《资本论》《毛泽东选集》我都看。2007年我得到了徐兆惠的《生命质量控制论》这本书,读后给我的感觉是:徐兆惠是个人物,有思想有境界{人物---有思想有境界;人才---有思想但没境界}以前我只知道读书却不明道。【把道字写在题目真谛的下面】坐了三次船去鞍山的娘娘庙,聆听了徐兆惠讲生命之道,拜读了祝道长《道医讲义》才有所感悟。所以就发信息给徐主任,自报奋勇,毛遂自荐想当一名传播生命之道的讲师,与孩子同行就来到了金都北京我们的大课堂,有幸认识了在座的朋友,能认识你们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遇。因为从来没登过讲台,讲演的不好请大家谅解。

徐主任在人生第一课讲“我是谁”【把“我是谁”写在题目孩子下面】生命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生是你--命是他---爱是我,我爱生命就是爱你和他。【把我{爱}你{生}他{命}圆起来写在标题中间的下面】圣经上讲是神创造了世界万物,造男造女有了生命,【把神男女字写在白板左上边】几天的课程,使我懂得了爱人如己应该如何去做,做为一个女人我明确了三点:一,首先要认识自我{贵在自知自明}原来因为不懂生命教育,是个不称职的母亲,演讲稿《我的十五分钟演讲稿》。儿子读完初中想读技校我强迫他读高中考大学,还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现在才明白,教育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而做准备,那么这种教育毫无意义。二,找对自己的位置:通过学习生命教育,明白了,生命是平等的,是要相互尊重和关爱,学懂了生命规律就生活在人间天堂极乐世界,就拥有美好人生。从女人--妻子--母亲--亲情--朋友是人生的历练过程。想让生命更美好更有价值就必须具备: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写在白板中间】这四点做女人最重要的是气概,前几天因为一个人一件事有感而发写下一篇感想《做个大气的女人》交给薛主任看,因为时间有限加上自己的普通话不好就不能分享给大家了。三,做对该做的事情:我今天做的最对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带到了这个课堂,这几天下来让我母子明白了【真爱生命,珍惜健康,诊准脉搏,正确方向】【写在白板上】真正的意义。

晚上我睡不着觉,坐在宾馆门前听从一辆车上放出来的歌声:这个世界我来了,就算生活给我不同的折磨,我对生活感受幸福更多。当人理解了生活,感悟到生命的真谛,还能为不愉快的事情烦恼自己吗?随遇而安,有缘相识共事是我们最美好的相遇。

在坐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生命教育是人类迎接未来的考验和新文明必要课堂,如果吧生命质量控制作为新学术,它将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及古老历史与传统的延续。生命不能没有欲望和贪恋,什么样的欲望和如何控制自己的贪恋是生命质量的关键。懂生命之道,明和顺之理,行爱人之心是我们的目的和责任。

我们传播生命智慧,用徐主任送给我的签名祝愿大家:大爱无疆,功德无量。

下载成败决定于最后十五分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败决定于最后十五分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彩十五分钟-幼儿园演讲稿

    精彩十五分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在这里,想大声地告诉大家,在诸多领导、朋友和亲人关怀呵护下,我从三年的病痛折磨中用坚定的意志力坚强的走了出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坦然的......

    物流服务的选择决定于多种因素

    物流服务的选择决定于多种因素[l川,主要有:自然因素、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物流服务的价格、物流服务的质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物流服务需求主体的收入、消费水平和理念等......

    销售能否成功,八成决定于如何接近客户

    销售能否成功,八成决定于如何接近客户 业绩好的销售员,首先注意力非常集中,态度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一副泰山压顶也不怕的模样,即使面对的是刁蛮的客户,仍然神色自若,泰然处之......

    服装店的购物体验决定于导购员(5篇)

    今日感悟: 今日感悟:服装店的购物体验决定于导购员 我喜欢一身极其简便的打扮(如:七分裤,短袖 T 恤)去买衣服,于是经常 碰到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情。 我一次卯足了劲要买条西裤,于是直......

    《登高》十五分钟精讲教案

    《登高》杜甫——自编十五分钟教案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周杰伦的《菊花台》吗?这首歌和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大家知道是哪个节日吗?(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大家知道重阳......

    最后的四十五分钟(共五则范文)

    最后的四十五分钟“还有四十五分钟就要交卷了”,我心里默念着,手心里冒出了细微的汗。很快,我的手上都可以滴出水来了,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加速了跳动的频率……马上就要交卷,我的作......

    教学设计是否精妙决定于教材的理读程度

    教学设计是否精妙决定于教材的理读程度 ——“我实践,我思考”案例 张杰 语文教材阅读,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也许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

    面试的成功很可能就决定于你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大全]

    面试的成功很可能就决定于你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在面试过程中许多问题往往是突如其来、无法预测的,人与人交往时总会不时碰到尴尬的情况,即使你极小心防备,也难保不发生,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