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到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
谈到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刚刚走出人民大会堂的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农民余晓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个人认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的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出“成绩”,盲目追求地方GDP增长,随着污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会,把污染企业引进来,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给广大群众的生活造成了较坏的影响,这是不对的,也是和国家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我个人认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结合我国国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结果,森林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的森林面积由1992年的1.34亿公顷增加到目前的1.95亿公顷,净增近6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由1992年的13.92%增加到20.36%,净增6.44个百分点。国家林业部门表示,今后将继续应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同时地方政府应严格对招商引资企业把好准入关,推动经
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不是发展生态文明,就不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呢?答案当然不是,城里人对农村景致和新鲜空气情有独钟,农村经济的发展尚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农业,让生活节奏较快城里人到农村去当“农民”,体会休闲的乡村生活,带动乡村旅游消费,从而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不仅山要绿起来,人也要富起来!我们既要把祖国建设的富裕,也要把祖国建设的美丽;既要大力发展经济,也要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增强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的突破口,生态文明观念能否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只重掠夺不注重保护,只讲当前不顾未来,不尊重自然,不爱护生态环境,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威胁。因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好以
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整利益关系,转变发展观念。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按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增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造福一方,还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特别是在广大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一方面,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维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以往的发展模式强调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战略重点,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最终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走出一条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的工业化路子?首先,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创新是关键。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关键。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加快信息化进程,通过结构调整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使
环境保护事业获得坚实的经济保障。
三是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与生态法制的规范作用相结合,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在解决生态问题时,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生态道德来规范和约束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为此,必须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执法,严格生态司法。不顾质量和效益,一味地、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总量,短期内会带来经济的繁荣,但是这种牺牲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发展的失衡。因此,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创新管理体制,规范环境保护行为,甚至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律
体系
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
要求。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
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第二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路线图,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新表述新观念,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
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历来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十年来,我们党注重节约资源,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观念越来越强,对良好生态和生存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极少数地方急于抓经济建设,用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去建设物质文明,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要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美在科学发展。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发展,但也不能以保护环境为名不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要把发展作为基本手段,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支持生态型产业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节约并循环使用资源,以良性循环来创造社会财富,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保证。
美丽中国,美在生态优良。“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是美丽中国的直观体现。马克思指出,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或者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是美丽中国得以实现和展现的物质载体。水是生态之基,要进一步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进行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水,积极防治和预防水污染,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树是生态之要,要科学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进一步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为美丽中国营造绿色屏障。
美丽中国,美在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最为重要。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写道:“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与之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人类与自然免不了有矛盾,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仇必和而解”,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是应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中国就是这样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的生态伦理形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做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对象,而没有把它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基础和生命源泉的错误态度和行为,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为建设美丽中国打牢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美丽中国,美在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为了改善当代人的生态和生存环境,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一位哲学家指出,我们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后代人的利益需求,但我们可以从当代人的利益和需求中推导一二,即首先我们为后代人开发可以替代的能源作出真诚的努力,其次我们有义务保护自然资源,再次是我们欠下了后代人获得幸福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尽量补偿。为此,我们要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正所谓“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为后代人留下环境资源和财富,为后代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条件和空间,使美丽中国实现一代又一代永续发展。
第三篇: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
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11月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胡锦涛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文共12部分,第7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胡锦涛首先对教育进行了阐述。共八句话,可概括为四层:
一、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二、教育的作用意义;
三、对教育的要求;
四、实现教育目标的措施。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了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阐述后,倍受鼓舞,也深有体会。
一、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根本利益之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教育质量是现代教育的立足点,也是现代教育的生命线。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走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教育的作用意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民族要振兴,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目标出现了新的变化。群众对于提升自身素质、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非常强烈。如何满足群众愿望,实现从群众个体强大到民族、国家的强盛的历史使命,归根结底还是依赖各级各类教育。所以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三、对教育的要求: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指引下,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实现教育目标的五条措施。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保证教师教学质量高水平的落实;其次让学生在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体会到现实的快乐;再其次就是在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广泛的兴趣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办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学龄前幼儿的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学习以及个人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时期是学习知识最基础的阶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学前教育这个重要环节。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其均衡发展是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教育全局的问题,也是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而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均衡发展又会有新的目标和要求。面对均衡发展这一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切实担负起重任的同时,还需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注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共同推动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的日渐崛起,对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又相当紧缺。所以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外延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式发展则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高等教育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高等教育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等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学历补偿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休闲文化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提升广大社会成员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满足了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把城市、乡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城市应该反哺农村,优质学校应支持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不能只顾小我,不顾大局。要把眼光放在全局发展的角度,透过质量高低曲线,从长远看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异,让每个孩子享受合理配臵的教育资源,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对激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我区的第一民办初中、兴国初中都是社会力量办学,强大的硬件建设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长安区现在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初级中学。填补了长安区初中无名校的空白,也给其它学校树立了榜样,拓宽了治学理念。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的结构体系,还体现了教育多元化,对促进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起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本,就是充分依靠教师这一办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促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业务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要始终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根本,以校本培训为主,采用理论充实、科研带动、交流提高、岗位实践等方式,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素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搞好了,才能教育好学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在全民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大幅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作为教师我无比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精神,奋发作为,顽强拼搏,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而奋斗!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的论述
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地位
17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第二,教育优先
17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体现了传承,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
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从近代史上看,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崛起,还有后来德国、美国的先后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当今的世界各国更是如此,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第三,教育要求
在17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第一,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第四,教育改革
在17大的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17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第五,教育公平
在17大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前面五年期间,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比如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保障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问题是在17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
第六,教师队伍
在17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第七,社会力量
促进教育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17大和十八大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7大报告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的“引导”二字,应该是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让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的论述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