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范文模版)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
2012-12-10
●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当前对人民军队而言,最崇高的道德就是对党的忠诚不渝,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奉献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系列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连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共鸣。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公众对于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充分反映了对于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迫切渴望,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系统阐述,正是一种积极回应和全面引导。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公方彬:今日中国社会,洋溢生机活力。然而,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经济学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一般国家都会经历“拐点时期”,此时的转型,最大的挑战常常来源于“精神内核”的裂变。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党和国家近年来在道德建设领域不断做出规划与部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届评选产生的162名“全国道德模范”已经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不断涌现,受到全社会热捧。也正因为如此,十八大报告对道德建设着墨颇多,从基本任务、内容范畴、着力方向等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顶层规划,特别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中国梦”离不开道德支撑
公方彬:浏览十八大报告不难发现,报告已将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实现“中国梦”。前者体现于社会的和谐有序,而和谐社会一定是建立在良好而又普遍的公民道德之上。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重品德与讲公德并重
公方彬:十八大报告在论述道德建设时强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民族,这样的侧重与儒家文化重视修身有关,也与小农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有关,但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国不断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道德随之由熟人道德向陌生人道德方向转变,这些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建立起与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变化相适应、相吻合的伦理道德体系和标准。显然,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共同强调,充分关照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特点。
道德建设从自身做起
公方彬:今天,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着一些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抱怨“人心冷漠”,一方面又告诫自己“少管闲事”;一方面抱怨别人不守公德,一方面又时常纵容自己。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标准”,正是时下道德水准滑坡的原因之一。
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我的理解就是道德建设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小事更容易让普通人弄清价值坐标,找到实现价值追求的途径。
强调道德建设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行动者,而不能只当“批评家”。正如有人所说:“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人民军队在道德建设中大有可为
公方彬: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军队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承担重要责任,实际上也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原因在于人民军队在道德建设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同时还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待。
讲优良传统。我军在建军之初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也是一种道德体现。当前对人民军队而言,最崇高的道德就是对党的忠诚不渝,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奉献。这样的道德要求,在我军8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从未弱化过。
讲人民群众有期待。从一些朴素语言中可以看出,比如“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解放军”,“看到军装就看到了希望”,等等。这种价值判断来自哪里?来自一代代人民子弟兵的道德实践,来自灿若繁星的人民军队英雄模范的道德实践。总之,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人民军队大有可为。(记者 宋 歆)
第二篇: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在会上宣读了报告的要点。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为了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十八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的新思路、新举措,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教授罗永光,请他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作一解读。
描绘幸福民生的画卷
罗永光: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新举措新部署具体实在
罗永光: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可以说具体实在。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有所教”这个由圣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报告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更高质量”成为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让老百姓不仅有饭碗,还要端上好饭碗,工作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这是党中央的庄重承诺。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老百姓常说,“幸福不幸福,要看钱袋子”。十八大报告在居民收入增长上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是首次。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把改革发展的“蛋糕”分好,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保犹如一把大伞,为十几亿中国人遮风挡雨。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目标,体现了执政党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公平正义是幸福民生基石
罗永光:“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盘点十八大报告,“公平”“共享”成为高频词。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幸福民生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第三篇:十八大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解读
十八大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解读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即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十八大报告则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需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再到法治体系是目前中国法治进程的一大特点。当法治体系构筑起来之时,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局面形成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法治目标就会实现。
用宪法的平等原则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报告重申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强调指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与此相呼应的是,报告提出要坚决反对三种现象: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和徇私枉法,态度非常坚决。这是用平等原则来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腐败产生于特权,反腐败如果不反特权等于不反。此次重申,既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职权独立始终是宪法对于司法的第一原则和根本原则。没有独立行使职权,就没有现代司法制度,也就没有法治保障。独立行使职权包含多层含义: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法院和法院之间要独立、法官的人格独立、法官的判断独立和法官的责任独立。只有满足上述五个要求,才可以称得上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确保”的字眼来表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司法改革的新任务,也是我们对法治如何最终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在这个意义上,十八大报告抓住了法治建设的根本。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中心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十八大报告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其实是要用法治思维来替代过去的领导思维、管理思维和行政思维,这说明党对提升领导干部能力又提出了新要求。
用法治保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关于社会管理创新,此前的提法是四句话、16个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十八大报告发展了这一体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这是法学界一直呼吁的,也是人民法院的一大贡献。重大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基础上的社会管理创新,因此,管理社会最先进、最可靠的方法应该是法治,而不是其他。
突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法治开始于约束公共权力,“约束公权、保障私权”始终是法治的精髓。十八大报告以专门段落阐述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是我党对法治功能认识的新水平。分权并形成制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法治得以实现的表现之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十八大报告,采用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说法。法治精神的地位排在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前,这是一个重要变化。关于法治精神,法学界赋予其六项含义:一是宪法法律至上,二是追求公平正义,三是尊重保障人权,四是约束公共权力,五是司法职权独立,六是自由平等和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十八大报告的重大亮点。
(评论摘自2012年12月03日04:09 光明日报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
十八大报告重要论述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16字方针,这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内容的丰富,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报告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不能以权压法、不能徇私枉法,反映了依法治国对党的要求。党章也作了类似规定。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确保党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来带动依法治国,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关乎党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以下重要任务: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四篇:学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树道德建设新标杆
文章标题:学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树道德建设新标杆
胡总书记“八荣八耻”的论述是新时代的民族魂,是久旱的及时雨,是改革开放的保健剂,是大众化的座右铭。“八荣八耻”,一是一非,一正一反,一美一丑,一善一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划清了荣辱两者的界限。它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们全面阐述了树立
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使我们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也为教育工作者划出了一个评判是非的标准和界限,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在社区工作中,抓好贯彻学习要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创新学习机制,把学习与社区长效管理相结合,做到寓约束公约之中;二是创新学习载体,把学习与社区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做到寓引导与谈心之中;三是创新学习方式,把学习与社区文明创建相结合,做到寓教育于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才能的学生,更要着重培养具备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讲道德、守纪律的公民。“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具有激励、鞭笞作用,有较强的影响力、持久力。建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有四个基本途径。一是个人道德修养,二是道德实践,三是社会舆论引导,四是一定的制度强制力保证。应在广大市民中开展“争取荣誉,做高尚的人;告别耻辱,做文明市民;捍卫正义,做光荣公民”的教育活动。
深入学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二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实到道德实践具体活动中。三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四要充分发挥市民学校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一是要立即启动,在更大层面、更多方面,掀起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高潮,使“八荣八耻”内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要突出教育重点,坚持以党政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国家公务人员、广大青少年和社区为主体,做到领导率先垂范,“八荣八耻”在青少年头脑中生根。三是要创新载体,创新形式。把“八荣八耻”内容落实到具体工作和活动中去,搞好“法”、“德”结合。
《学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树道德建设新标杆》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学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树道德建设新标杆。
第五篇:解读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政策的论述
深入解读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政策的论
述
前 言:
十八大报告中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关于农业的论述如下: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这一段论述和今年三月份,温加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内容是一样的,差别只不过在于论述的语言文字方面。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农业政策,从农业内部的矛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来看,要用更加全面的眼光去看。
此篇文章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的一个纯粹理论的论述。主要是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农业部分的评述,这个论述同样也适用于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
目前我们国家在经济领域,还处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因此对于现实的互相联系并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的整体,我们的具体实践的领导者虽然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却缺乏对于现实本身的内部联系和发展方向的系统理解。因此,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领导和指导实践的领导者们对于现实本身的矛盾运动的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主观的努力想通过互相矛盾的政策来保持事物的平衡,但是这努力使得自己陷入于形而上学的外在辩证法的尴尬境地。所以,这样的外部辩证法的结果虽然能够对于现实本身的后果有一个经验的预见,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真正的现实本身。所以,平衡的努力总是使现实本身变得不平衡,主观努力的良好愿望也总是走向自己的反面。
这样的情况在每一个经济领域中都存在,在农业中也以同样的不自觉表现出来。因为这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现实本身的必然要求。但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实本身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这三个方面发生割裂,那么,只能表明我们现在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现实本身都存在着误解。
正 文: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论述,我们再进一步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一下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
现实是: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完全脱节,三者之间不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反而是一种被动的适应、甚至是不适应的过程。
城乡之间的对立,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对立,是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农业中的小农业生产的对立。
在一个国家中,当小农业的生产方式还占主导地位,而农民还占大多数的时候,要谈论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谈论市场经济由于自己内在的矛盾,不仅促进资本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就没有可靠的现实依据。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怎么可能说自己是比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呢?国民生产总值只能说明这么多的人,可以生产出这么多的商品,但是这却不能改变一个国家仍然处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上的现实。
如果说建国初期所实行的农业公社这种集体经营土地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城市工业和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并且城乡严重对立基础上的一种在农业中实行集体协作生产方式的尝试,那么,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经营形式不仅因为城乡对立的固定使得这种共产主义的试验变成了一个形而上学的空想,而且在现实的实践中最终遭受到了失败。于是开始了空想到现实的回归。而且,空想也不得不回归。改革开放使得农业放弃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农业集体经营的形式,重新奠定了集体所有基础上统分结合的个人承包经营责任制,一种变相的个人所有制的经营方式。这是公有基础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归个人使用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农业中的这种生产经营形式显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分工要求和生产力水平的,这就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热情,使得农村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但是对于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生产方式,在现阶段已经完全不适应了。因为随着城镇改革的迅速进行,农业中的土地承包应该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和生产的集中性,这种个人承包应该为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而不是束缚。农业改革应该随时随着这样的要求而适时进行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但是现实的农业政策,把本来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形式,却用僵死的土地承包不变的维护小农业的政策给闷了个半死,而且这种保守还有政策的有意配合,大量的社会资金用到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上去,而不是用在为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保障上去。
诚然农业人口数量巨大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采取维护小农生产方式的借口。所以,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工业化面前,在迅速推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面前,现实中的农业不仅没有象国家的投入那样产出相同比例的果实,反而,与工业的发展相比,越来越落后了。
现实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十分迅速,这就要求不仅要有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到工业生产中,而且这个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在这个进程中根本就不能置身事外,城乡二元化之间固定的对立必然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慢慢的融合起来。这个进程所需要的是农业也要与这个进程相适用,而不是用另外的借口保持自己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变。
不仅因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工人要从农民中补充,而大量的农民变成工人,又需要有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农业(即用同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农业)的发展来补充。但是农村人口的数量众多,成为了农业转变生产方式以适应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需要的桎梏。长期以来,资本的力量在工业领域中攻城掠地,在工业扎根的地方,造成一个个繁荣的大城市;但是在农村中,资本的力量碰到了众多分散的小农的强力抵抗,尤其是政策的保守,农村中存在的多年不变的承包制,使得农村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变得十分缓慢,并经常出现反复。于是,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内部要求,在这种小农制的经营体制下,竟然出现了世界上少有的奇特表现:本来应该体现在资本中的农业机械化,在面对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的时候,同样不得不采取这种分散化,所以,不得不采用了农机跨区作业的形式就作为一个农业发展上的世界奇观年复一年的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大事。内在的矛盾通过外在割裂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我们竟然还不自知!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农业必须要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必须要通过自觉的实践措施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任何抱有把农业当成经济危机过程中工人或者其他小资产阶级和小生产、小商人破产后的避难所的想法都是一种暂时的,但应该被抛弃的错误思想,都应该让位于由国家提供的保障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没有农民阶级的消失,怎么会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普遍对立?而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普遍的单纯对立,又怎么会有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对于这个过程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于现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那些由这个进程所必然会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现象的理解。比如在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高房价中关于人人有其屋的小资产阶级的谬论,就应该通过这个进程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性来解释。在这个进程中,应该要求的不是人人有其屋的这种通过房子把无产阶级固定在某一城某一地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而是指出无产阶级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自由迁徙以及与这种迁徙适应的大量的廉租房和租赁制度。
然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完全体现这样的一个辩证运动,反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妥协。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强化这些权利的同时,对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集中方面的要求却讲得十分少。因此建立在这种以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农村经济政策,对于建立农业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对于资本的深入农村则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在这样的政策面前,小农分散经营的基础暂时得以保存。虽然现实中已经有许多农村的土地没有人经营了,但是这些分散到各处的土地对于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却是一种现实的强大的阻碍。实际上,即使政策给了许多优惠措施,给了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保证,但是大多数的农民并不会甘心使自己固定在农业上,并专心的去经营这样的小农业。因为工业化的进展和商品市场普遍的竞争,已经把农民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吸引到了工业中去了;尽管有政策的坚强保证,但是这些劳动力一定会转变为城市工人,而不是使自己仍然成为农民。我们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就应该认清这个趋势,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为农民的转变创造条件。
在上面所讲的政策条件下,农业专业合作社如何能普遍的建立起来?即使有个别的农业合作社,并且这种农业合作社也能在一段时期内有一个局部的发展,但是这种合作社纯粹是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间的一种形式上的松散联合,基础依然是个别的分散的小农经营,所以,这种合作社的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十分有限,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的能力也很有限。
政策中提出的另一种农业的解决方式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相结合。但是事实仍然是无奈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现实的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得也十分缓慢。原因当然还在于农业生产方式本身。因为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这种分散的经营水平上,即使有龙头企业的订单做保障,但依然不能使得农业本身的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反而,这样的形式常常使得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下游农户之间经常产生反复。因为市场竞争是不管龙头企业背后的小农的,只要这些龙头企业能够找得到更便宜的农产品,那么,这些建立在小农生产上的一种暂时的企业与个体农户的结合一定会由于农产品的成本太高而遭到破坏,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不是为了做善事,所以,龙头企业遇到另外的成本较低的农产品,这种以前的合同在到期的时候就要作废了,或者不到期,就已经被人为的破坏了。所以这样的农业形式完全取决于龙头企业的存在,完全取决于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一旦龙头企业竞争失败,受到最大损失的仍然是这些分散的小农。只有大农业才能真正适应这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有的措施几乎仍然是保障这个狭隘的农业基础的。虽然这里也体现了变化,比如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等等,虽然体现了这个方面的要求,但是农业的小农经营的退出机制别说建立起来,目前连影子还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农业生产中的不自觉,也不能不说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的障碍。
所以,各种措施都是不自觉的维护这种小生产,不自觉的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中的进步则是自发的,困难重重的,如果不是国家的大量补贴,这种小农经营方式早就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但是这样一来,为了维护这个落后的生产方式,国家和社会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们再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
“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
现在农业提高单产,部分靠的是科技方面的力量,主要靠的是种子的不断更新,更多的却是靠天气的风调雨顺,否则,这种靠小农辛勤劳作和分散投入所获得的成果是和巨额的国家投入不成比例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这种单产的提高是和成本的增加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和集中规模经营比起来,小农业的分散经营,使得投入由于分散也成倍增加,更别说随这种分散产生的农业机械的分散和小型化以及人力的分散和浪费了。在现在的农业经营体制下,小农户不会自觉的按照科学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
在现阶段整个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优势的情况下,不是靠资本的力量,靠资本的投入和更加科学合理的耕作手段的投入和应用,反而坚持农业的分散小农经营,不能不产生这样的必然结果。而且目前,进入农业的资本由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的集中方法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还只能是自发的发展。种养大户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使用上还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除了能够使得农村人口不致过快的流入城市,给城市增加太大的压力外,其他的所有方面都已经变成了阻碍农村生产力继续发展提高的障碍。
在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下,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十分缓慢,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与市场竞争相脱节的。粮食种植并不完全是为了市场,小农也不是为了更多的利润。国家年年对于农业的巨额投入,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的程度对比来说,完全是不相称的。相反,如果这些巨额投入不是徒劳的在小农业上做文章,那么,这些巨额的资金就能够为整个社会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差别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更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12287亿元农业补贴完全可以使得社会的整个保障机制建立起来,也能够增加更多的公共事业。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应该让给那些真正能够使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那些人去经营。这样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也为城市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也缓解了城乡的对立并为最终消除城乡对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一切措施不是一下子到位,但是目的总应该是明确的。
所以我们国家的政权本质要求:不是用巨额的投入来维护这种小生产,而是要用巨额的投入来创造条件,促进这种小生产的解体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不是要保留农民,而是恰恰要使农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