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x生命科学学科论坛介绍

时间:2019-05-14 02:3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Bio-x生命科学学科论坛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Bio-x生命科学学科论坛介绍》。

第一篇:Bio-x生命科学学科论坛介绍

备注:

4月15日活动地点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参与的同学将由学生会组织乘地铁前往,路费需自理,当天午餐可选择南大仙林校区食堂统一的盒饭(按照南大仙林校区食堂的半价,收费5元,其余由主办方补贴),也可自行解决。

第三届

Bio-x南京七校生命科学学科论坛

简介

{目录}

1、【前言】

2、【论坛简介】

论坛主题

核心主线

特色拓展内容

时间

地点

与会人员

活动流程

3、【学院简介】

4、【宣讲实验室简介】

崔中利 侯亚义 田兴军 王建军 李朝军 李尔广 李根喜 李建龙 李忠秋 林安宁 沈萍萍 宋小玲 田大成 王睿勇 殷武 赵劲 赵权 朱景宁 孔令东课题组 谭仁祥

课题组 张伟云课题组

前言

南京市研究生生命科学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两届了。在2010 年4 月,我们本着探讨与交流的理念搭建了这个平台,旨在促进南京市各高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师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2011 年5月,它的规模和影响力有了明显提高。在2012 年,我们总结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论坛的经验与不足,增加新的方式与项目,探索更加贴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探讨模式。

第三届南京市研究生生命科学论坛于2012 年4 月15 日举行。

论坛简介

论坛主题

生命科学与各相关学科的交叉。

核心主线

此次论坛兼顾论文与实验,主要涉及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药理学等。

一方面,在南京大学与兄弟院校中征集论文,邀请论文作者在论坛活动当天现场讲演,与业内专家及参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同学们希望以何种形式接触实验室的工作流程、操作准则和当下的研究课题,与导师们探讨课题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此活动旨在让本科生尽早地接触生物实验室,了解生物实验室,帮助其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特色拓展内容

生命科学领域知名学者,权威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

众多实验室介绍,了解实验室研究方向,科研进展。

与实验室研究生交流经验。

参观实验室,与导师与研究生近距离探讨实验。

派发论坛手册即实验室备忘录,方便与会人员了解实验室并记录宣讲笔记。

时间

论坛会场活动:201 2 年4 月15日

实验室参观:2012 年4 月22、23日

地点

主会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分会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教学楼教室或研讨室、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应邀开放参观的各实验室

与会人员

拟请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南京高校的学生代表,业内专家,赞助单位相关负责人,南京市生命科学研究协会的有关人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关领导。

活动流程

【4 月15日】:00-11 :30

——开幕式及主题报告、礼仪人员迎接并引导与会人员入场,签到,发放宣传册。、主持人介绍出席来宾及参与学校,领导致开幕辞,宣布论坛开幕。、赞助方负责人致辞。、大会主题报告:请学术界权威人士,学术热点及前沿科技等问题做报告。、嘉宾合影。

:30-13 :30

——中午休会时间

由主办方提供盒饭,嘉宾及工作人员用午餐。:30-15 :0 0

——实验室宣讲介绍部分

由应邀前来参加论坛的各实验室代表在各分会场进行实验室的宣讲介绍,主要介绍内容为本实验室的课题方向、近期科研进展、以及实验室招生介绍等。共安排4-5 个分会场,每个会场安排有3-4 个汇报人,每个人大约介绍2 5 分钟,并有5 分钟现场交流提问时间。:30-16 :30

——经验交流会

在分会场进行。邀请研究生和各校的本科生进行经验交流。

【4 月21、22日】

实验室参观活动流程

由工作人员组织同学们到应邀开放参观的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时间约1 小时)。

仙林校区同学于早上8 :00在学校南大门集合,由工作人员领队乘地铁至鼓楼校区(交通费用自行承担)。分批参观(或依次参观)各实验室(课题组);其他学校同学可以跟随仙林校区队伍前去,或自行前往(约定好集合地点并有工作人员事先到达鼓楼校区大门接应)。自由交流时间:同学们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组,与老师和实验室研究生进行交流探讨(时间约0.5 小时)。

学院简介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0 年,其前身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生物 系——创建于1920 年11月的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

学院历史悠久,先后经历原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国立中央大学植物学系、动物学系,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国立南京大学生物系等历史沿革;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另一个源头为金陵大学生物系。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时,国立南京大学生物系与金陵大学生物系合并为南京大学生物学系。八十余年沧桑变迁,学院名称虽屡经更迭,但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勤奋进取的治学传统却是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上,学院注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原则,改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思维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将学生打造成既有见识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生命科学核心知识,又有一定的生命科学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气氛浓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属研究所——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项

目近百项,总经费高达数千万元,在生命科学诸多领域内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国际艾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注重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综合化,提高学科内涵,努力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目前我院有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江苏省重点学科:生理学。

在专业设置中,学院有突出基础学科的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又有适应社会需要、面向应用领域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结构既保持了生物学人才培养的突出优势,又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科培养阶段共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招生专业,在完成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教育后,根据学生自主选择,分别进入植物学、生态学等7个不同的方向学习。

硕士培养阶段共有微生物与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动 6 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学共计6 个硕士点。此外,学院还拥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培养阶段,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药理学,共计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此外,学院的生态学专业有湿地生态、森林生态、生态工程、分子生态、滨海盐土农业生态、化学生态、分子生态、进化生物学、城市生态、信息生态、景观生态、植物生理生态等研究方向。药学专业有免疫药理学、内分泌药理学与神经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药物合成化学、缓控释及靶向给药、药物传输系统和生物材料等方向。动物学专业有动物生态学及系统分类学、动物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动物学等研究方向。

宣讲实验室简介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气氛浓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属研究所——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项目近百项,总经费高达数千万元,在生命科学诸多领域内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在这里,我们对本届论坛中进行宣讲的十位导师及其实验室团队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介绍,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了解本院。

一、崔中利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教授;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基础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土壤学报编委。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微生物结构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二、侯亚义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苏省卫生厅重大科学基金,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江苏省卫生厅“兴卫工程”基金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高技术研究(医药)重大项目等项目。

研究方向、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细胞功能和信号传导的调控;、肿瘤的分子免疫机制与治疗。

三、李朝军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结构与功能分会会长;江苏省发育生物学会理事长。

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现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参加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两项。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 余篇,SCI 收录论文40余篇。

研究方向、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修饰对机体应激反应的调控机制;

3、细胞分裂与应激信号传导。

四、李尔广

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毕业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在美国Scripps 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免疫学助理教授,课题负责人。被南京大学引进之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曾主持两项NIH 课题,中国863 项目一项。

研究方向、抗肿瘤、抗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包括天然及合成功能化合 物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筛选,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理研究;、病源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包括受体鉴定、宿 主抗微生物反应的分子机理等基础研究,以及靶向性腺病毒载 体改造等应用性工作。

五、李根喜

生化系系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委,Asian Chemistry Letters顾问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地区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副主编、国际顾问编委,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编委。

研究方向、纳米生物学;、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蛋白质电子传递与电化学。

六、李建龙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和教育部讲座教授等职。现已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 项;现已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388 余篇,其中含SCI、EI 和ISTP 引文99篇。

研究方向、草地生态与利用,草坪建植与管理;、城市生态与规划设计,城市环境保护与绿地场馆建设;、生态工程与环境健康评价,食品保鲜与安全评价;、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

七、李忠秋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国际保护生物学会(SCB)会员;国际行为生态学会(ISBE)会员;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中国兽类学会会员;中国鸟类学会会员;中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江苏动物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以丹顶鹤、麋鹿等珍稀动物为对象的行为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克氏原螯虾等为对象的动物个性研究。、以可可西里青藏铁路、石臼湖大桥等为对象的道路生态学研究。

八、林安宁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目前担任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MCB),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Cell Research和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JMCB)编委。

研究方向、信号转导与基因调控;、利用分子探针来研究决定信号转导网络的可塑性和特异性的分子机制,以试图理解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的异常怎样导致人类疾病和癌症。

在研科研项目、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调控机理;、蛋白激酶IKK 抑制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细胞凋亡的新机理研究;、炎症诱导肿瘤的分子调控网络研究。

九、沈萍萍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江苏省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学会江苏省分会理事;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J Mol Med、Int Immunol、Toxicology等国际SCI 刊物审稿人。

研究方向

细胞应激病变过程中信号转导网络的作用机制及与之相关的疾病研究。

十、宋小玲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

研究方向、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以及防除。

十一、田大成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分子和基因组的进化、植物功能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功能、起源、变异及保存;、DNA insertion/deletion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基因组的非对称性及其非对称DNA的遗传效应;、肿瘤基因组体细胞突变的分子遗传机制。

主持项目、非对称基因组中特殊遗传重组规律的研究;、水稻抗病基因组间遗传差异的产生及变异规律的研究;、非对称重组现象的研究。

十二、田兴军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研究》编委;教育部科技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植物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植物信息的数字化技术。、现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包括植被生态恢复、水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

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现有教授1 名,访问教师1 名,在站博士后1 名、博士研究生8 名、硕士研究生13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植物有机物生物降解、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关 12 系、微生物燃料电池、植物生物学等。

十三、王建军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理教研室主任;神经心理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普通生物学教学指导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行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理学报》编委会委员;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 编委会委员。

研究方向、小脑和中枢运动系统的神经生物学;、中枢促食欲素能神经系统和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脑运动系统和躯体运动调控的作用(目前工作重点)。

十四、王睿勇

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藻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微生物生态学:目前主要开展卤代甲烷降解微生物的分离筛选、降解菌在海岸带盐沼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的探索。在获得高效降解菌基础上,开展分子生态学研究:包括微宇宙模拟、DNA-SIP 等技术应用。、应用微生物技术:主要开展羽毛等角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侧重于利用固体发酵技术将这类废弃蛋白质资源化;同时开展微生物净化养殖水体和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主持项目

《洗衣机抗菌和异味去除研究》

《海岸带盐沼卤代甲烷释放通量及其调控》

《利用固体发酵技术开发羽毛角蛋白资源》

《畜禽场废弃角蛋白资源的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

十五、殷武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江苏省药理学会会员;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中国药理学报APS 》《生化药理学BP》等多种SCI 期刊审稿人;中国科协“分子影像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青年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

研究方向、分子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钠钾ATP 酶及其配体的新生物学功能研究;、炎症因子mRNA转录后水平调控机制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价值;、小分子抗肿瘤或增敏剂活性物质的寻找与机制研究;、中药抗肿瘤分子药理学。

十六、赵劲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青年学者联谊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团委大学生就业面试导师。

研究方向、金属蛋白在清除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硫化氢,甲醛,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新型化学催化剂的开发——木质素转化;、新型药物的创新——金属中毒解毒剂、发展可持续化学过程;、微观可视、宏观可调的化学生物学手段。招生要求

勤奋上迚、交叉学科、接受改变、独立性强。

十七、赵权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基因发育调控 ;、癌症的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

主持项目 .p14NF-E4抑制人Gamma-珠蛋白的表达;.NF-E4调节Gamma-珠蛋白表达机理研究及应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小分子抑制物的筛选;.珠蛋白的发育调控机制;.PRMT5 调节珠蛋白表达的研究。

十八、朱景宁

研究方向、生理学;、神经生物学。

学术研究课题(近五年)、Leptin 与Orexins 对小脑神经元活动和功能作用的研究。2、小脑非躯体性活动调控功能的研究。

十九、孔令东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天然药物》编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评价专家;2008-2009 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10余种SCI 专业杂志评阅人。

研究方向、代谢性疾病病理机制与药物干预;、抑郁症病理机制与药物干预;、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新药研发。

二十、谭仁祥课题组

(功能生物分子研究所)长期研究药用植物和共生菌产生的药源分子。已在Angew.Chem.Int.Ed.(化学领域收登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最高刊物)等刊物上发表SCI 论文212 篇,其中76篇发表亍领域前15%刊物上。

研究方向、从天然产物和特境微生物中分离、提取和鉴定结构新颖的活性天然产物;、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机制,及共生菌产生的新药源分子研究;、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及结构修饰;、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二十一、张伟云课题组

张伟云,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免疫学和生理学硕士生导师,药理学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天然药物与免疫调节;、氧化应激与免疫损伤

宣讲内容

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损伤,弄清疾病与免疫的相关性,对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1.吸烟引起的免疫损伤在呼吸道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天然药物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二篇:生命科学相关考研介绍

(六)生命科学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01年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11%。欧盟已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继第四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又在第五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选择。

由此可见,生命科学行业是近年来各国竞相支持的行业,我国也不例外。虽然我国在该行业的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迅速,生命科学有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导行业,其前景一片光明。

一、相关专业介绍

(一)生态学[070112]

本学科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从事绿洲生态、生态工程和农业生态科研与教学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

生态数学、现代生态学、生态系统分析和模拟、植物生理专题、植物生化专题、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物料物理特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作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

主要研究方向

1、数量生态与生物多样性

目的:研究数量分析方法及应用,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

内容:数量分类与排序、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植被生态与建设

绿洲生态学:本研究方向的重点在于通过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要素的调整,构架绿洲不同等级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以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实现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本方向的特色在于以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原理为理论基础,构建绿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更新或提升防护林建设理论,建立绿洲生态系统建设的技术体系,为绿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植物生理生态

目的:研究植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机理和功能影响特点。

内容:树、草种生理生态研究;农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珍稀和濒危植物生理生态研究

农业生态: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农业生态学要揭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规律、功能运转规律、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系统调控规律、系统演变规律等。在应用研究方面,农业生态学为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健康安全食品生产、开展现状评价、诊断和预测,提供农业优化模式和工程设计,并对配套的技术和政策提供建议。

3、黄土高原生态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区域生态及其治理的理论与技术。

内容简介:黄土高原整治理论与技术;自然环境与生态经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程:本研究方向就是以干旱区生态工程为载体,以生态技术的更新为手段,以生态与经济的有效融合为目标,建立并逐步完善干旱区生态工程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干旱区生态工程建设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能有效的丰富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理论,对于推动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步伐,实现“山川秀美”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

本学科主要致力于培养高等医药院校和医药卫生研究机构中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人才的后备力量。

主要课程设置:

蛋白质生物化学、酶学、核酸生物化学、植物生物化学、生物膜概论、代谢调节、仪器分析、FORTRAN、同位素示踪技术、高级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研究技术、物理化学、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工程、生物化学工程、酶工程、电镜技术、高级微生物等。

主要研究方向:

1、酶化学及酶制剂的研究:

研究纤维素酶的产业化及其应用;研究玉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学性质,及其产业化。

2、农业生物化学研究:

研究土壤生物化学作物生理生化,为高产优质的栽培和育种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技术。

3、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研究作物的DNA物理图谱,开展转基因植物和研究。揭示生命的本质,研究蛋白质和核酸基因工程在农业的应用。

(三)动物学[071002]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动物学、遗传学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及与动物学研究领域有关的现代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毕业生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设计部门及国家、地方行政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设置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保护地管理、应用数学与SPSS、动物分类方法和原理、脊椎动物分

类学、岩溶洞穴动物研究方法、动物保护概论、分子系统学原理与方法、动物行为学、昆虫生物学、孢子植物学、现代实验技术等。

主要研究方向

1、洞穴动物方向

主要研究喀斯特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群落结构和分布、喀斯特洞穴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及与洞穴环境和地质历史的关系等,此外,还要研究珍稀濒危洞穴动物及其保护。该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目前处于国内研究的领先水平。

2、动物遗传方向

研究动物的遗传与进化,根据动物染色体的数目、结构、片段同源性比较,大分子蛋白(酶)比较,DNA片段和序列比较来探讨动物的系统起源和演化,重建重要动物类群的进化树;研究喀斯特动物和贵州省特有和珍稀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为其保护和种群扩大提供基础资料。

(四)微生物学[071005]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且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指导生产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

高级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代谢调控、近代微生物研究技术、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固氮调控机制、微生物药物学、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酶工程原理与技术、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高级动物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

主要研究方向:

1、微生物基因工程

对微生物进行遗传学研究和构建优良生产菌株。

内容

1)采用代谢缺陷型分析、基因分析、示踪原子测定等技术进行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并应用诱变、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手段进行生产菌株的育种。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分离、克隆各种细胞因子的基因,构建基因工程菌。研究这些基因在重组菌中的高效表达,开发基因工程各类产物。

2、发酵工程

进行发酵工程理论研究和发酵设备及生产工艺的研究,把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内容

1)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生物作用剂,进行发酵动力学、发酵过程管理工艺、下游加工工艺、发酵设备及发酵工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研究。

2)进行多聚羟基烷酸、益生菌、苹果酸、L-核糖等产品的发酵生产工艺与推广应用研究。

3)采用现代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进行汾酒、山西老陈醋名牌传统酿造产品生产工艺的发掘、规范与创新研究。

3、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

内容

1)研究微生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群落结构;对在医学、轻工、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探索利用微生物资源的新方法和新理论。

2)摸清我国光合细菌的分布状况,建立我国光合细菌保藏中心,并继续进行光合细菌在医药、工业、农业方面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环境保护生物技术

为了发挥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搞好环境保护。

内容:

1)利用微生物提高降解工业废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功效,净化环境。目前主要开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具有降酚能力的细菌,分析其遗传背景,构建多功能工程菌。

2)利用光合细菌与厌氧菌继续进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处理工艺与机理研究。

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社会认可度高,对本专业有较高期望;

2、知识范围广,生物学基础强,工科知识扎实,二者有机结合;

3、基础扎实,应用广泛,可以很容易的转到生物科学方向或其他相关应用专业,比如食品科学,制药科学;

4、理性思维强,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进行独立课题实验,并提交专业论文;

(二)劣势

专业课设置不是很成熟,各学校参差不齐;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所要求的科目较多,课业较重,想要学好学精必须投入大量精力,所以课余时间不是很充足;本科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相关就业领域要求更高学历

(三)机遇

1、培养高级科研和技术人才学科,出国比例大,各大有名高校都十分注重其发展;

2、专业适用面广,易转专业,可以进一步学习上游的生命科学,也可以学习下游的实用工程学科。

3、就业领域广泛,比如制药,食品,科研,或技术开发等;北京万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4、把先进高端的生命科学和应用联系起来,是非常火的专业,前景十分看好

(四)挑战

相对专业要求更高学历,本科毕业后工作相对难找,为此很多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就业的一般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或干脆放弃本专业而转行如果有志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需要培养扎实的钻研探索精神,并注重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深造学习,定会成为该方面的高级科学人才。

一般说来,由于生命科学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且与应用有紧密的结合,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意其发展,所以出国深造机遇很大,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转向学习生命科学,这方面在国外有更先进的发展研究,我国的著名高校一般都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会推荐此类专业的很多学生出国学习如果转专业学习与工程联系紧密的学科,如食品发酵等,荷兰,日本等国家也是比较理想的去处。

三、重点院校推荐

1、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历史悠久。武汉大学建校之初就设有培养生物学人才的格致学部,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已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好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设二系、四所、五个中心、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和一个野外生态科研站。此外,我院还有一个特色鲜明的动植物标本馆。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齐全,设置合理。现设本科专业3个,硕士专业9个。生物学于1998年获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即我院生物所涵盖的二级学科专业均可招收博士研究生并授予博士学位;学院设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家杨弘远教授领导的发育生物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田波教授领导的微生物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植物发育生物学、病毒学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遗传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目前设有4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已有吕应堂、谭铮、吴建国三位特聘教授到岗。我院是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得到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支持。我院生源质量优异,历年在湖北省的招生分数位居武汉大学前列。

学院设有实验教学中心,备有齐全先进的生物学实验仪器和设备;各教学实验室、资料室、微机室全时为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也为本科生的业余科研和毕业论文提供全方位支持。学生经过本科期间严格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为宽广的学科知识背景及扎实的专业实验技能。我院大量毕业生到国外学习深造,近年一批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已成为国内知名学者。

我院一贯在注重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重视科学研究,科研力量雄厚,基础条件优良。在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学校的强力支持下,我院实验室条件建设日新月异,大批先进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研究手段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长期以来,学院既注重整体学科水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又注重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在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同时,又承担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近年来SCI论文数目成倍增长。院企合作委员会的成立,为学院科研与企业需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由邵逸夫先生、教育部和武汉大学共同出资新建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大楼,面积为2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生命科学大楼,现已北京万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全面投入使用。在新的生命科学大楼内,我院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资源得到合理组合和高效利用,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和出高水平成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一直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各兄弟单位的关怀和支持。新武汉大学的组建及生命科学大楼的建成为我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校的领导下,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武汉大学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学系之一,1993年扩展成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教授 41人(含院士3人、长江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副教授23人。学院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中先后有2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 8个,硕士授予权的学科12个,为生物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6个系(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系,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学系,植物分子及发育生物学系,环境生物学及生态学系,生物技术系),5个中心(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测试中心、生物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化学基因组学中心),2个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基地(国家理科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基地);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

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及生物技术领域以及在保护大熊猫、白头叶猴等濒危动物保护学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明显优势。学院将根据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结合长期以来在学科建设中形成的优势,为培养新一代生命科学领域的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初二生命科学学科经验总结

初二《生命科学》作业规范和学科经验

生命学科作业规范要求

一、注重生命科学作业的实践性和使用性。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命科学课程将更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作业要有效地为教材服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生命科学知识是有用的。生命科学作业的设计,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注重生命科学作业的评价。

评价是作业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生命科学的作业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方法要多元化。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的评价,可以有意识地多用一些鼓励、表扬的话语,使其获得作业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认真完成的论文回报等交流作业,尽量给与班级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学习、探究的成果获得回报。

生命科学学科规范

一、合理的教学目标

中学生命科学的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总体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确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进程,合理制定学年、学期、单元和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通过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要求。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生命科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强调教学内容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懂得如何用所学过的生命科学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解决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实验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实验可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有些实验是对教学内容的验证和巩固,还有一些实验有助于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教师应根据各个实验的不同目的,整体设计学段的实验计划,及时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实验前向学生说明目的、步骤和方法,实验时进行指导,实验后要进行小结和检查。

三、多样的学习评价

学业成绩的记录和处理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课堂表现、写评语、探究小论文等。对日常学习活动如课堂提问、实验实践、课外作业等的评价主要采用质性评价和等第评价,在生命科学基础型课程中的单元练习、期中考查和期末考查等可采用等第制或百分制。

生命科学学科经验

一、努力优化教学过程

在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教学中除必要的讲授外,还积极采用了合理有效、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如讨论、演讲、比赛、游戏、小品、参观等形式。鼓励学生把课内的教学与课外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拓宽学习的时空。

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机会。实验前教师积极准备并亲自实践,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还注意指导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材,防止发生意外,落实自我保护的措施。

二、加强生命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生命科学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提高生命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一定的训练,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很注意与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相结合,如使用实物、挂图、标本、模型、录像等,使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三、积极促进学生完善学习方式

生命科学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为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观察、实验、总结和推理等方式都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生成,因此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如对课本的阅读,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对实验的预习、正确操作,对探究主题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预测等。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变单一的个体学习为独立自主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积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彼此尊重、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分析,又善于合作、分享。

第四篇:东北大学材料学科介绍

东北大学材料学科介绍-材料先进制备与处理技术研究领域

一、研究领域简介

先进材料制备与处理技术本领域主要从事激光应用技术、材料电磁场制备技术、表面防护技术、焊接与热处理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迄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项,总经费40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百篇次,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获科技成果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本研究领域现有材料表面技术、热处理及焊接技术、和特殊外场处理技术三个研究方向。

二、学术带头人简介

刘常升,1963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学会理事长,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00年获第二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二等奖奖励。200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3年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专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20篇。

赵骧,1956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87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金属材料系留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材料晶界设计讲座任教;回国后在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材料研究所任教。1999年至今多次以客座教授身份赴法国Metz大学进行科研合作。1994年和2002年分别被评为东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电磁场热处理以及材料的织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在《Acta Mater.》、《ScriptaMaterialia》、《Adv.Eng.Mater》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EI收录10篇,ISTP收录7篇;参编教材一本,合著专著1部;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李友,1946年4月生,教授。1970年8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相专业,毕业至今在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任教。1997年9月10日承荣获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沈阳市优秀教师”光荣称号。社会学术兼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辽宁省及沈阳市热处理学会理事长、沈阳市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金属热处理》杂志編委、沈阳市职工技术革新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曾获部、省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

三、主要研究成员

孙荣耀,1944年10月生,副教授。1970年8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铸造专业,1984年获得工学硕士。毕业至今在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任教。先后对稀土易切削钢、模具钢和钢铁表面强化等进行了研究,曾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刘永涛,1945年6月生,副教授。1967年8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现在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任教。曾任沈阳黄金学院金相实验室主任,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和红旗手标兵,曾获沈阳市科技进步奖三等两项、发表论文十三篇。

李好平,1953年7月生,工学博士,副教授。1982年8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任教。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申报专利一项、参与编写教材一部。

单玉桥,1954年12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在Physica C, Rare Metals, 低温物理学报、东北大学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国际、国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14篇,第二作者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第二作者3篇,被SCI和ISTP收录;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3篇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收录。发表在Physica C 的论文4篇被国外同行论文引用。

李国喜,1961年8月出生,工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在东北大学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材料保护、金属热处理、国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9篇,第二作者4篇。

陈岁元,1964年10月出生,工学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得了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36篇。

张滨,1965年11月出生,硕士,副教授。2001年获得了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检索8篇。

何长树,1970年10月生,工学博士,讲师。1992年7月本科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1996年9月考取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1999年3月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取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于200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硕士和博士期间主要从事电场、强磁场热处理对金属板材宏、微观织构影响的研究。近年来于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10篇

四、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领域主要内容包括:热喷涂、热浸镀、低温电镀与化学镀、物理气相沉积、固体润滑涂层、涂料与涂装、激光硬化与合金化、激光重熔与涂敷、激光切割与焊接、气体保护氩弧焊、电阻焊与扩散焊、新金属材料连接技术;大型压力容器焊后整体热处理、化学与真空热处理、焊接与热处理装备的自动化以及电场、磁场和电磁耦合场对固态相变与再结晶过程的影响规律、显微组织结构的调控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课题有: 1.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失效机理—材料失效逆过程的基础研究和损伤控制方法 2.XXX用新一代高性能结构屏蔽一体化材料研究 3.激光反应加成新技术基础研究

4.激光晶化法制备非晶纳米软磁材料研究 5.数字CT检测器用光敏元件盒磁控溅射镀Ta的研究

6.臭氧监测仪用不锈钢光导管及臭氧吸收网制备技术的研究 7.钢结构件热浸镀铝技术

8.大型焊接结构焊后整体热处理自动控制设备

9.宝钢生产的新型压力容器用P460NL1钢SH-CCT图的测定及该钢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组织和

性能的研究

10.高能电子束焊接技术的研究 11.铝铅轴瓦合金研制

12.金属材料强磁场热处理技术

13.强磁场下凝固与热处理制备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 14.电场作用下金属板材再结晶织构的形成和演变机理 15.深冲钢板热轧织构对冷轧织构的演变规律

东北大学材料学科介绍-材料设计、表征与模拟研究方向

一、研究领域简介

主要研究材料织构、晶界、相图以及材料计算机模拟。通过显微组织的表征与模拟,提供微观设计,材料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材料结构和成分设计,为新材料研发和现有材料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已在IF钢、铝合金板、硅钢、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组织合金、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半钢复合轧辊等产品的开发和优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各类攻关项目与协作项目。获国家、省、部、市各项奖励30余次;发表学术论文四百多篇,被SCI、EI、ISTP收录200余篇次。目前该研究领域设有材料织构设计与控制、合金相图与合金设计和材料组织与性能计算机模拟三个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向带头人简介

王福:1941年1月23日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教授, 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1985年至1987年留学德国,从事性能与晶体取向关系的研究。现从事“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是在三维取向分析方面:首创两步法并建立了计算软件;提出信息熵理论和完整ODF的计算,解决了剪断误差和齐次项丢失问题,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开展了织构模拟,形变与再结晶织构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达国内先进水平;参与汽车板、电工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合写专著5部,其中之一获92年国家教委优秀专著奖;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郝士明:1938年5月17日生于吉林白城,教授, 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1982年在日本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成果“二级相变(有序-无序转变)对溶解度间隙的重要影响”和“关于Fe-Mn-Al三元系相图的研究”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对高淬透性材料的淬透性表征等研究成果分别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反映上述成果的论文160余篇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著作5部。培养了4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J.Iron and Steel Research》等刊物编委。曾获“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辽宁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称号。

宗亚平:1956年生,教授, 博士,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金属物理专业,1982年获东北工学院材料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博士学位。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9篇,SCI收录7篇,被引用22次。参与编写《材料科学基础》(冶金工业出版社)、《金属学原理》(东北大学出版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项目奖5项。美国TMS会员、英国IOM会员、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工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三、主要研究人员

孙振岩,教授,1969.7东北工学院金相专业本科毕业,1980.12东北工学院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多年来一直承担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生的必修课—“扩散与相变”,长期从事低合金钢与合金钢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单独及合著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刘沿东,博士,副教授。1988年东北工学院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东北大学材料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法国Metz大学博士学位。执行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完成多项国家973、863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3篇。

李洪晓,工学博士,副教授。1989年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3月于同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3月于东北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并于2002年12月-2003年12月在法国Montpellier第二大学的凝聚态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刚,博士,副教授。1993年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毕业,2001年3月在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法国Metz大学与Esling教授合作研究。主要从事织构多晶材料的晶间断裂和显微组织演变模拟,复合材料制备。已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EI收录7篇,SCI引文检索收入3篇。

张芳,1973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1995年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毕业,并于1998、2001年获硕士、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法国Metz大学国家研究中心LETAM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材料组织和性能模拟、有限元温度场、应力场分析,陶瓷及织构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6篇,SCI收录3篇。

四、目前研究内容

目前该研究领域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3项、国家杰出人才基金1项、国家跨世纪人才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和其它合作项目17项,其主要研究内容为:

1)金属材料强磁场热处理理论及技术的研究

2)铝合金微取向流变学与强应变位错组态演变规律

3)先进冷加工金属板材性能及表面质量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 4)金属材料宏微观织构的形成机理 5)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的研制 6)基于微结构设计的金属材料高性能化研究 7)Al-Zn-Cu合金相图中低Cu侧溶解度间隙的研究 8)失稳分解组织的不连续粗化与超细组织控制 9)Mg基多元合金相图的热力学计算与实验测定

10)强化粒子对于双相体塑性的最佳尺寸和形状的研究 11)铝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基体显微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 12)铁基、铝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直加热动态热压制备研究

东北大学材料学科介绍-先进陶瓷与粉末冶金技术研究领域

一、研究领域简介

主要研究先进陶瓷和粉末冶金材料的成分、制备工艺过程、组织和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领域先后承担过三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获十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申请国内发明专利近10项,国外发明专利2项。本研究领域现有新型陶瓷材料和粉末冶金技术两个研究方向,研究人员正力争取得一批在冶金、先进装备制造、电子、空间、计算机等领域可工业化的实用技术。

二、学术带头人简介

孙旭东:1961年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英国Surrey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粉体学会理事。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先后获得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承担和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多项。在Acta Mater.、J.Am.Ceram.Soc.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50多篇次,论文SCI他引114次;申报发明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

茹红强:1962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任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东北大学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辽宁省硅酸盐学会理事和辽宁省特种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入选辽宁省高校骨干教师,多次获得东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四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在国内外各种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七十多篇,被SCI、EI、ISTP收录20多篇次。研究开发的SiC、B4C、Sialon/SiC等多种材料已在许多企业推广应用。

三、主要研究人员

郭士文:1945年1月出生,副教授,1970年毕业于原东北工学院,1981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曾两次到加拿大温沙大学学习和工作,回国后在东北大学主要从事材料的蠕变和断裂的研究以及教学工作,先后参加过十余项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十余篇。

何凤鸣:1949年12月出生,副教授,1973年毕业于原东北工学院。曾参加和主持过二十余项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获各级科研奖励四项。现担任中国钢协粉末冶金协会理事,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协会理事,辽宁省粉末冶金协会秘书长。

修稚萌:1955年11月出生,副教授,硕士,1978年毕业于原东北工学院。自参加工作以来参加和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十余篇,获部省市科研奖励四次。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协会理事,李晓东:1971年11月出生,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2004年在日本鸟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曾参加过十余项各类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4篇,先后获得各级科研奖励三次。霍地:1966年1月出生,讲师,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1篇。

四、主要研究内容

该研究领域目前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杰出人才基金1项、国家跨世纪人才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其它合作项目10项,其主要研究内容为: 1.透明陶瓷材料 2.纳米粉体制备技术

3.陶瓷粉体的表面改性技术

4.氧化物、氮化物及碳化物工程陶瓷材料 5.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6.梯度复合材料 7.功能陶瓷材料

8.陶瓷材料的胶态成型技术 9.粉末冶金制品的制备技术 10.特种耐火材料

第五篇:瑞典5月20日生命科学投融 资论坛

拉近中国与瑞典的距离推动瑞典和中国之间的合作系列

之生命科学产业

亚洲瑞典生命科学产业投资论坛

首届主题:瑞典生命科学产业

中国生命科学产业

中瑞生命科学产业合作前景与机遇

2013年5月20日,斯德哥尔摩

瑞典生命科学产业发达,其生物技术、制药和医疗设备等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诺贝尔奖的故乡,瑞典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产业的领先者,有着诸多影响世界的医学发明,例如:心脏起搏器、呼吸器、人造肾、超声波、伽玛刀、局部麻醉、静脉营养学、阻滞剂、胃药洛赛克、利多卡因及生长激素增若托平等。这些发明奠定了瑞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此外在系统技术、非扩散测量技术以及生物材料的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瑞典是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按人均拥有企业数量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统计,瑞典居全球之冠。瑞典拥有超过800家公司活跃在生命科学产业领域,包括生物科技、医学技术、医药、医疗器械、诊断设备等行业。瑞典还有拥有全球最著名的科研机构,斯德哥尔摩的卡洛林斯卡医学院是世界领先的医学院校,也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机构。瑞典生命科学产业已有百年发展史。1911年和1913年成立的法玛西亚和阿斯特拉两家制药公司,对瑞典现代生物制药的发展影响深远。截止2009年底,瑞典共有820家生命科学企业,从事研发、生产、市场、专业咨询服务等,雇员4.2万人。瑞典生命科学产业门类齐全,包括药物研发和生产、医疗技术和器械、诊断技术和设备、生物材料、临床试验、系统解决技术、咨询、风险投资等。从行业分布看,药物研制占54%,生物技术、器材等占21%。瑞典生命科学产业有许多小型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以开拓市场。

在地域分布上,瑞典生命科学产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是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地区,被称为“生物区”。这里也是欧洲领先的生命科学产业带之一,拥有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皇家理工学院等。该地区聚集了全国58%的生命科学企业,如法玛西亚、阿斯利康、通用医疗等知名跨国公司。二是哥德堡地区,医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 19%,以药物研发和临床为主。三是隆德-马尔默地区,企业数量占18%,以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为主。该地区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形成了北欧最大的药谷,该药谷也是欧洲三大生命科学产业带之一(另外两个产业带分别为法-德-瑞士、英国)。2009年5月,16个欧洲国家决定在隆德建设欧洲散裂中子源项目,总投资14.8亿欧元,2013年动工,2019年开始运行,2025年全部完工。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在材料、生命科学、能源、气候等领域全球最先进的研究中心。

拥有20多年组织投融资论坛丰富经验的FinancialHearing公司已成功组织尽五千多场次峰会论坛,是瑞典乃至整个北欧最富盛名、拥有最丰富产业资源的专业交流平台公司。由FinancialHearing公司主办的2013年亚洲亚洲瑞典生命科学产业投资论坛将是促进该领域产业合作、开拓市场、寻求投融资的最好国际交流平台。中国医药、环境企业可以借助瑞典的研发成果、投融资经验、和国际化网络实现优势共享利益双赢。主办: 承办:

瑞典 FinancialHearing公司 瑞典 FinancialHearing公司

瑞典 StockholmCorporateFinance公司 瑞典 VERO产业交流公司 瑞典 BioKaison公司

北京中瑞凯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瑞典驻中国大使馆 瑞典贸易委员会 中国银行瑞典分行

论坛亮点:

1.瑞典生命科学领域投资发展概况(瑞典四大主要投资集团/家族)2.20-30家主要瑞典生物医药企业CEO以及数家环境保护企业CEO参与 3.来自日本和韩国的生物医药企业CEO和投资企业CEO参与

4.在瑞典体会两大盛事:欧视(Eurovision)欧洲歌唱比赛和2013年世界杯冰球决赛 论坛具体日程:

论坛分前期、论坛、论坛后期三部分,参会者可决定是否参与前期和后期。1.论坛前期:

5月17日,报到注册,接待晚宴

5月18日,前往瑞典马尔默,白天参观哥德堡、马尔默-隆德-哥本哈根医药谷,晚上亲临现场观看欧视全欧歌唱比赛盛事

5月19日,回斯德哥尔摩,白天参观乌普萨拉-斯德哥尔摩生物区,晚上在斯德哥尔摩亲临现场观看冰球世界杯决赛 2.论坛:

5月20日,论坛+亚瑞企业家晚宴 3.论坛后期: 5月21日,根据要求安排考察交流或旅游项目

瑞典参与公司: 已定: MedCap AB Vitrolife AB Global Health Partner Serious Nature AB Boule Diagnostics AB NeuroVive Pharmaceutical AB Dignitana AB Medivir AB Karolinska Development AB Orexo AB PledPharma AB Isconova AB Allenex AB Ellen AB Moberg Derma AB Midsona AB Enzymatica AB SEB 银行 中国银行瑞典分行 SeibuGroup(日本)Avanza投资公司(瑞典)Investor投资公司(瑞典)Creades投资公司(挪威)论坛具体节目单 论坛费用 中方参与希望限定在15-20位,限CEO或主要负责人。论坛基本费用为 人民币或瑞典克郎,包括论坛前期和论坛活动及交通,不包括中瑞往返机票、宾馆、晚餐(晚宴除外)等其它费用。论坛后期活动费用视要求而定。如希望在论坛上演讲,每位可以讲15-30分钟,每分钟费用为1000元人民币约1000瑞典克郎。

下载Bio-x生命科学学科论坛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Bio-x生命科学学科论坛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首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隆重召开

    首届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隆重召开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起,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及有关......

    优秀论文介绍 - 中国金融论坛

    《金融研究》2015年度优秀论文名单及简介 一、最佳论文(1篇)罗知、张川川:《信贷扩张、房地产投资与制造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2015年第7期)(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论坛介绍及议程[推荐5篇]

    第五届中国公司金融论坛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提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通过......

    地理学科介绍(5篇)

    地理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老百姓认为它是一个和旅游、问路有关的学科,专家把它定义为运用科学手段研究地球规律的学科,高中生认为它是文科里面运用数学知识最多的学科,大学生了......

    论坛-开发商致辞-西班牙介绍(本站推荐)

    论坛:开发商施总致辞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在周末的时间放弃休息时间来参加我们这个城南规划论坛,我代表东台金水湾项目全体工作人员向前来参加论坛的各......

    某县级论坛经验材料介绍(精选5篇)

    某某论坛建设情况总结 某某论坛是某某县政府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正式建立,由县政府信息中心负责。某某论坛经过近4年的发展,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建设,成功的破解了政府论坛......

    安徽公司员工论坛介绍201307(★)

    安徽公司员工论坛基本情况介绍 ——员工论坛工作经验及主要体会 二〇一三年六月 安徽公司员工论坛开通以来,秉承“倾听员工心声 畅通建言渠道 丰富员工生活 推动企业发展”......

    论坛个性圈子功能介绍

    1. 圈子是什么? 聚合产生价值,交流扩大影响,圈子广聚人气。 三好论坛个性圈子不仅延伸了博客的视野,更为网友用户推广自己的文章、分享共同的兴趣、结识更多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