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师德意见
黑龙江省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主讲人:白宝华 2013年4月22日
各市(行署)党委宣传部、人事局、教育局,省直有关厅(局)教育局(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教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承担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我省“科教兴省”、“富民强省”的重要力量,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为本。我们要从确保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省委、省政府一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我省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极少数教师甚至存在着有损教师形象和失德违纪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在师德建设中要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为广大教师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
4.坚持实效性原则。要从我省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紧密联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特点,提出具体的师德要求;要在符合学校工
作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师德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更富有成效。
5.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在师德建设中不但要重视师德的宣传教育,更要注重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提升道德素养,修养高尚品格。要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在师德建设中成为既有学识魅力,更有人格魅力的楷模。
三、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6.为人师表,提高道德修养。广大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范遵守家庭道德、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要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强自律意识。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学术道德,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不得有弄虚作假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7.依法执教,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严格遵守宪法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教师要有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在原则问题上能够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旗臶鲜明。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得传播宗教,不得传播非法出版物,不准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
8.爱岗乐业,树立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树立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具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志存高远、爱岗乐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9.热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对学生实行辱骂、讽刺、挖苦、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或者其他有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要充分了解、理解学生的需求,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不准举办以敛财为目的的补习班或家教活动;不准推销或者变相推销练习册、习题集等教辅材料;不准将学生的活动设施、场地移作他用;不准组织学生参加与教育无关的商业性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
10.严谨治学,提高育人专业技能。师能体现师德。教师要认真钻研业务,苦练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成果,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业务精良,不准空堂、拖堂,不准对学
生敷衍塞责,不准课上不讲、课后补讲。贻误教育教学工作;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1.团结协作,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团结协作,相互关心,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老教师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广大教师特别是近几年走向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要谦虚友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营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
四、师德建设的工作要求
12.要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工作。一要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二要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制度。将师德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规定学习培训的任务,明确学习培训的内容,落实学习培训的措施,完善学习培训的管理,保证学习培训的常规化和制度化。三要是完善师德教育机制。把师德教育同继续教育培训和新课程培训相结合。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要将师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确保五年内所有教师接受师德教育的集中学习累计不低于40 学时,对所有新任校长和教师进行上岗前教师职业道德专题培训。四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理论学习和培训。要依托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各级教育学院(或教学研究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搞好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培训。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培训要做出具体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经常教育和集中培训相结合。
各地和各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的研讨和交流,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典型培养、学习反思等方式,联系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对照职业道德规范,探讨师德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师德教育工作向规范化、常规化发展。
13.要大力开展师德表彰活动。每年教师节期间集中开展师德教育、表彰、宣传活动。善于发现、积极培养、统筹树立师德典型。省、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表彰的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中选拔一批代表,组成教育系统师德报告团,分别在全省、市(地)、县(区)巡回报告演讲,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各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重视和宣传师德建设工作,大力宣传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师德建设的成果,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师德建设工作。
14.努力构建积极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各中小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要把师德表现做为班主任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教师职务申报推荐、先进个人的评选时都要优先考虑师德表现突出的优秀班主任。
15.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心理成长,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经常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帮助教师减轻负担,释放压力,使教师心理舒畅、自信工作,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要让教师熟悉掌握学生心理、生理规律、特点,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手段解决学生心理、人际关系、成长成才问题,提升师德建设层次水平。
16.积极开展尊师爱生、扶贫救助活动。爱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关爱学生,特别要尊重关爱有生理疾病、家庭困难的学生,积极倡导“携手共助、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开展扶贫救助活动,培养教师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17.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环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做到育人与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教师要自觉地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管理和服务人员要树立一切工作为教学,一切工作为教师,一切工作为学生的思想,不断提高管理质量,用优质的服务,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师德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不断提升层次和水平,形成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进取的良好校园氛围。
19.深入开展师德研究工作。各地要加强师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根据时代要求,研究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师德建设问题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机制,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
要发挥学术团体在师德研究中的作用。中小学要积极参与师德课题实验,形成浓厚的师德研究氛围。各市(地)教育局、教育学院要定期对学校的师德研究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做好成果的认定、奖励和推广工作。
五、加强师德制度建设
20.完善师德考核和评估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教师资格认定、培养培训、职务评聘、评优晋级、岗位聘任等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严把教师入口关。要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认定中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办
法;认真做好教师思想道德的考察鉴定工作,坚持用严格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和业务标准选用新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认定教师资格。在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和教师职务评聘等项工作中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特别突出的,可破格评聘教师职务。对师德表现不佳者,要及时诫勉;对师德总体评价不合格者,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同时,要追究学校领导的责任。
21.加强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发挥督导职能,制定师德建设督导评估细则,把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到督导评估范畴。师德建设的评估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优秀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的单位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评估结果将作为考核评估各市(地)、区(县)和各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师德建设不符合要求的学校,一律不得参评先进学校、文明学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责令限期整改,经再次评估仍不合格的单位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并建议相应的组织人事部门调整其领导班子。
22.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社会公开师德举报电话或建立其他举报和反馈渠道,支持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加大社会对教师师德建设的监督力度,形成教育行政、学校领导齐抓共管与社会舆论监督配套的工作格局,预防和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六、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的领导
2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当地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在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把师德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臵,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年初有工作计划,年末有工作总结,教育活动有实施方案,教师个人有师德档案。特别要加强学期初、学期末、节假日师德教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
24.加强领导,统筹部署。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工会组织、共表团组织的引领作用,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特别要通过开展师德教育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发挥党团员在师德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省教育厅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省师德建设工作,各市(地)、县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年度师德工作逐级上报制度,师德突发事件及时向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组织师德专项调查,不断改进师德建设工作。
2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要指标,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定期考核。学校领导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主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在师德建设中的任务和责任,协调教代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和社区等方面共同参与,努力构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加强师德建设的整体合力。
2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为师德建设提供基本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师德建设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建立师德建设专项经费,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提倡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建立师德奖励基金。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大对师德教育、师德宣传的专项投入。
各级宣传部门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做好师德建设宣传工作,为师德建设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执行《教师法》,尊重教师劳动,关心教师成长,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不向教师乱收费、乱摊派,多为教师办实事;要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及相关待遇的落实,要保证教师培训经费的落实,为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27.本文件适用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
第二篇:师德建设意见
师德建设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治校方略,坚持以人为本,纠错并举的原则,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育创新。以开展师德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加强师德评估为动力,全面推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丰厚我校教育底蕴,迅速形成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师德风尚。
二、具体措施:
1、积极营造宣传氛围
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宣传栏、校园网、新闻媒体等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与自觉性,每学期与教师签定《师德协议书》,每一位职工都要加入到师德建设活动中。
2、认真组织学教活动
一方面组织教职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重大活动,一方面在本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坚持做到“四有”与“四结合”。“四有”:有学习材料、有读书笔记、有学习心得、有对学校工作建议。“四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与座谈交流相结合、讲课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听取先进事迹报告与剖析反面典型相结合。同时在学习中,还将坚持师德学习与本校工作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到以师德学习活动来推动学校发展。并对学习中的各项要求,有检查、有表扬、有批评,每学期末评选校级师德标兵。
3、健全完善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校长智囊团”作为监督团体。并向社会公布我校师德师风监督电话,及时对反馈意见作出处理。
4、结合学校工作开展师德建设,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把师德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把师德与自身工作相结合,民主参与学校建设,在互评互议中看到自身差距,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改进服务质量。把师德落在实处,以师德提高自身素质以师德推动学校进步。
5、多渠道宣传学校师德建设
在宣传上,我们要主动与相关新闻媒体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以文字、影象等形式宣传我校师德建设及其其他各项工作的成果与亮点。同时考虑在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筹建校园网站,把学校宣传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的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的意见
黑政发〔2012〕45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接民心,事关发展稳定大局。加强和改善民政工作,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任务。近年来,我省民政事业发展迅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面临新的形势,我省民政工作仍然存在着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与保障对象生活需求有差距、基层社会管理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差距、民政自身建设状况与日益重要的职能任务要求有差距等薄弱环节。为全面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着力发挥民政工作在推进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民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把握加强和改善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坚持改革创新、服务全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立足职能、惠及民众的原则,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努力建设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救助与保障体系,完善以社区建设为载体的城乡基层服务与管理的民主自治机制,构建以适度普惠型为发展方向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格局,形成以服务国防建设为核心的双拥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框架,强化以依法行政为手段的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与服务功能,为推进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救灾储备体系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福利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的民主自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社会组织的发展日益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更加坚实有力,社会专项事务管理和服务做到科学规范,全面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工作体制机制,力争全省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居全国上游水平。
(三)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民政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发挥和落实好民政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骨干作用,确保民政工作产生良好成效和社会影响。着力发挥民政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民政部门要承接好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从企事业单位转移出的社会职能,服务于经济发展。要在社会养老、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等工作中,大力开发服务性产业和新的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着力发挥民政工作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基础作用。民政部门要在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养老事业、社区建设等方面,更好地履行职责,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政治民主权益。着力发挥民政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要把传播慈善理念,提倡文明健康的婚姻新习俗和生态节地的殡葬新风尚以及宣传英烈的爱国情怀等民政工作,打造成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道德伦理、推进文明进步、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着力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要发挥民政工作对社会分配的调节功能,特别是通过慈善、救助、养老等工作,有效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合理流动与分配,充分体现出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二、积极推动民政工作实现创新发展
(四)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效能。
1.提升救助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要健全和完善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不低于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确
—2—
定城乡低保标准。要严格规范低保操作程序,强化动态管理,完善监管机制,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要理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渠道,确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造成的实际影响。
2.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健全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众的重点保障政策。要建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要科学设定医疗救助封顶线,“十二五”期末,对救助对象在政策范围内,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70%以上。要全面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扶贫开发、慈善事业和劳动就业等工作的有效衔接。要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3.加强防灾减灾,提升自然灾害救助能力。要进一步落实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保障机制,加快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发挥7个新建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作用。要完善综合性救灾指挥平台,全面启动社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全省城乡社区普遍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十二五”期末,要创建500个以上综合减灾示范区。要健全减灾协调机构、应急抢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要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防御能力。
(五)以优先发展养老服务为重点,健全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制度。
1.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市级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养护机构和县级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15年,使城乡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要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管理服务网络,所有的城市社区和1/3以上的农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要实施县级中心敬老院建设工程、乡镇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工程和村级五保家园建设工程。要建立以养老保险、政府供养、高龄津贴以及生活
—3—
困难老人失能护理补贴制度为主干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要建立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中央和省补助为辅,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社会资金和慈善捐赠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各级福彩公益金每年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向社会老人延伸服务,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向老人开放社会服务资源,推进建立社会助老联盟和社会养老机构的连锁经营。
2.加快推进孤残救助政策有效落实。要以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建立具有适度普惠性质的低保家庭、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等社会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制度。要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困境儿童的社会救助活动,开展儿童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等医疗救助项目。要推进市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县级儿童福利中心和街道(乡镇)儿童福利工作站建设。要推进社会福利精神病院建设,到2015年年底,每个市地至少建有1所社会福利性质的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把收治范围向农村“三无”精神病患者拓展。要推动社会福利企业稳步健康发展,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
3.加快推进福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要不断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加强福彩公益金的监管。要推进建立公益慈善组织公开透明机制,积极支持发展社会互助团体和组织,鼓励企业、团体、家庭及个人开展社会互助和慈善活动。要积极推进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普遍建立县级、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三级慈善组织,设立经常性的社区(村委会)捐赠接收站点,探索建立慈善超市长效运行机制。
(六)以加快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强化民政管理和服务基层的社会能力。
1.创新城市社区建设格局。要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在大中城市主城区探索创立中心型示范社区,普及达标型社区。到2015年年底,全省社区达标率要实现90%,—4—
其中20%以上的社区达到示范型社区标准。要通过健全现有社区服务体系,更好地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力争到2015年年底,100%的社区承接相应的公共服务功能,方便群众生活。要按照“定人、定时、定责”原则,在全省6.5万个居民小组网格中,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延伸到单位和居民家庭,全面夯实社区自治基础。要加强对现有试点城区街区体制改革的指导,稳步撤销街道办事处,变为“区县-社区”二级管理体制,形成完整的大社区管理框架。
2.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要加大农村社区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积极培育打造农村示范社区,用5年时间,使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到100%。要在条件成熟的行政村建成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3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和1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活动广场,推动农村社区办公及服务场所的标准化建设。要探索政务代理服务,完善农业生产保障性服务,深化农村社区文化服务,加强农村便民利民服务,开展社区公益性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3.构筑基层民主政治根基。要进一步健全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直接选举面和直选参选率,从我省第四届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起,社区直选面要达到100%,直选参选率要达到50%以上,一次选举成功率要达到80%以上。要规范农村村委会选举制度,建立日常村务参与机制和监督评议机制。要巩固扩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成果,村务公开面和规范化率分别继续保持在100%和90%。
4.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发展。要落实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要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机制。要规范社会组织自身行为,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能力建设和人才建设。要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取缔非法社会
—5—
组织。
5.不断培育壮大社工队伍。要成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格局。要加强社工培训基地建设,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儿童收养、婚姻登记、康复、殡仪等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司法、医疗、学校等基层单位,以及公益性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开发设置社工岗位,配备社工人才。要健全社工薪酬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社工队伍的薪酬标准。
(七)以加强社会事务规范化管理为重点,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1.科学开展区划调整与地名管理。要完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和调整机制,促进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要推进地名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地名社会服务功能。要做好依法管界和平安边界创建等工作,确保边界地区社会稳定。
2.积极推进殡葬、婚姻管理和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着力解决殡仪馆等殡葬服务机构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等支出,推进殡葬服务设施维修改造、设备更新。要对殡仪馆实行政府管理,强化殡仪馆和公墓的公益属性,遏制过度的“民营”化倾向,从体制、机制等源头遏制殡葬业的逐利性。要出台落实殡葬惠民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基本丧葬需求,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解决殡葬市场混乱、价格不合理等问题。要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积极推进绿色文明殡葬。要推进婚姻、收养登记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民婚姻、收养登记信息库,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要完善救助管理信息网络,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预防体系建设。要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和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要新建10个、改扩建30个救助管理中心(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要大力推进救助管理机构服务规范化,并探索救助管理
—6—
站的临时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相互协同方式,全面提高救助管理水平。
(八)以推进优抚安置制度改革为重点,增强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效能。
1.创新双拥共建模式。要认真践行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拓宽共建领域,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新途径。要进一步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大双拥”工作格局。要加强富有龙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双拥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2.提高优抚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优抚医疗保障能力,全面实现“一站式”网络化服务,城乡“一体化”保障率达到50%以上。要进一步改善优抚对象居住条件,农村100%实现砖瓦化,城镇略高于当地人均居住水平。要全面完成“安烈保护工程”建设任务,烈士纪念设施全部实现县级以上集中管护。
3.推进退役安置改革。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形成以扶持自主就业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格局。要健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的退役士兵安置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优惠政策,推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退役士兵素质和能力,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要按计划完成军队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士官的接收安置任务,推进军队离退休干部住房改革,加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建设,推进军供站现代化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
(九)强化组织领导,实行民政工作绩效考核。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黑龙江省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分规划,把民政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及时研究解决事关民政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要
—7—
落实民政工作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社会救助指标考核工作,积极探索将社区建设纳入市(地)主要责任指标考评体系,检查考评结果要与建设项目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分配、评先表彰等挂钩,以确保各项民政工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十)实行部门联动,落实民政政策保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健全协作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对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区建设等民政事业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要协调制定和施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制度,制定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会服务的优惠政策。要推进民政服务机构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广泛集聚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并存、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社会服务供给格局。
(十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民政服务社会能力。要进一步规范民政执法行为,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要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民政行政权力运行。要认真处理民政来信来访,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推进养老、殡葬、婚姻等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全省民政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民政业务网上办理、行政审批系统。要充实基层民政特别是社会救助力量,着力改善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办公条件。要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及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创优”活动,切实提高民政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能力,促进全省民政事业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新的台阶。
草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三日
—8—
第四篇:黑龙江省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
黑龙江省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要求,通过清理规范、科学分类、推进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创新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工作,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配置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事业单位还存在规模总体偏大、体制机制不活、人浮于事,或规模过小、业务能力受限、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或职能交叉、重复设置、资源浪费,或公益与市场不分、事业市场“两头占”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科学配置资源,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推进事业单位去市场化,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严控机构编制、将事业单位整合规范作为深化机关作风整顿重要内容同部署同推进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全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中央确定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分步实施”方针,在全面完成事
—1— 业单位分类、2017年已启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统筹事业机构设置和事业编制使用,压缩规模、优化结构,纯化事业单位公益职能,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和创造力,推进公益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机构编制和财政资金在公益服务领域的使用效益。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事分开。明晰功能定位,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实现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服务。
——坚持事企分开。推进事业单位去市场化,回归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本质属性。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生产经营活动坚决交给市场。
——坚持精简效能。事业机构设置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凡可通过政府购买取得的公益服务原则上不再通过设立事业单位提供。按职能整合撤并事业机构,压缩规模,节约集约配置资源,提高使用效益。
——坚持分业推进。教科文卫等行业部门按现行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同步推进行业领域事业单位资源整合,并按行业领域体制改革方向和要求继续推进改革。
—2—
——坚持分级组织。省、市、县三级同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条件成熟的先改,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
二、改革目标
通过机构改革,大幅压缩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规模,节约集约配置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其中,省直事业单位机构总数原则上至少精简20%,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总数原则上至少精简20%,事业编制总数原则上至少精简15%;市(地)、县(市)事业单位机构总数原则上至少精简10%,事业编制总数原则上至少精简10%。
省直各部门和市(地)、县(市)要自我加压,加大力度提高本部门本地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精简比例。
三、改革任务
(一)全面压缩现有事业单位编制规模
机构编制规模与职能作用不匹配的事业单位,规模较大、公益职能有限、人浮于事现象严重的“虚大空”事业单位,长期大量空编的事业单位,要合理确定事业编制规模、压缩事业编制数量。
—3—
(二)大力精简事业单位机构数量
1.清理撤销“空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时间超过两年,但长期空编无人,组织机构空壳化、职能任务空心化、单位设立有名无实的“空壳”事业单位一律清理撤销,由主管部门负责“空壳”事业单位清理撤销后的相关事项处置。
2.整合撤并“小散弱”事业单位。对设置过于分散、公益职能弱化、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撤销、合署办公等方式进行整合。
(1)省直编制30名及以下单位、市(地)编制5名及以下单位、县(市)编制3名及以下单位要重点推进机构整合。
(2)省直编制5名及以下单位原则上一律撤并,职能并入相同或相近单位。
(3)通过整合撤并,省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中,20名及以下编制规模的事业单位最多只能保留1个。
(4)同一部门内部多个事业单位可探索实行一套后勤、财务等行政管理体系,也可探索实行合署办公模式。
—4—
3.优化整合职能相同或相近事业单位。对同一部门内部职能相同或相近事业单位进行优化整合,按整合后单位职责任务确定合理的事业编制规模。在编人员较多,短时间无法消化到位的,可先核定编制,逐步到位。在编人员只出不进,待消化调整到合理编制规模后再落编进人。整合后,除按地域进行布局设置外,部门内部同一职能事业单位原则上只能保留1个。
4.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事业单位整合。
(1)鼓励各领域不同隶属的同类单位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整合,主管部门、事业单位要积极主动提出整合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市(地)、县(市)打破条块分割,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方式跨区域整合设立事业单位。
(2)按照分业推进原则,重点对科研、报刊、干部教育、培训疗养、地质勘查、工程勘察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部门重复设置、职责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行业领域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国家或我省有市场化改革要求的,要按照要求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要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整合,做大做强一批,转企改制一批,稳妥退出事业单位序列一批。
(3)社保经办、社会经济调查等省直垂直管理的“条条”单位,具备条件的要下放管理权限,与地方同类或职能相近的“块块”单位整
—5— 合设置。
5.压缩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数量。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实行“大处(科)室制”。非业务性内部机构应当综合设置,原则上不超过内部机构总数的20%。
(三)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1.全面清理和剥离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关。重新明确行政职能回归后的事业单位职责类别等事项,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2.整合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进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实行以市、县属地化执法为主的管理体制。省直原则上不再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执法队伍,确有必要设立的,要实行综合执法。
(四)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1.区分单位经营情况,按照《黑龙江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分步推进改革。经济效益较好的,特别是已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要先期转企改制;经济效益一般,但具有发展潜力、转制后能激发活力并正常经营的,要创造条件推进转企改制;人员、—6— 资产规模较小或无固定资产、转制后难以正常运转的,条件成熟的予以撤销;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债权债务不清晰、历史遗留问题多的,要稳妥退出事业单位序列。
2.鼓励具备条件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进行部门内部整合或跨部门整合。解决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大量人力和社会资源配置到事业单位等非生产部门的失衡问题,将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创造社会财富的领域。
3.积极推动具有资产资源事业单位、拥有大量非办公资产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事业单位移交国资部门监管的国有企业管理,逐步实行企业化。
4.推进“双法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以事业单位自身名义登记注册企业法人或取得经营资格,或100%出资举办企业的事业企业“双法人”事业单位要积极推进转企改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核销事业编制。
(五)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去市场化
1.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开展分类回头看。重新审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类别,以是否创收、是否有经营性收入作为区分公益一类、二类的界限,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举办企业),—7— 不得取得经营性收入。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举办企业)或有经营收入的,一律不再保留公益一类类别。
2.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从事的竞争性业务及收入进行清理规范。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一律不得从事面向市场的竞争性业务并取得竞争性经营收入,其按规定和标准收取的经营性事业收入原则上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以竞争性经营收入为主且无法剥离的,一律不再保留公益二类类别。对开展竞争性生产经营活动或具有较强生产经营能力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推进市场化改革,将其纳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范围,按照《黑龙江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推进转制。
上述事业单位类别调整后,经费形式等涉及的相关机构编制事项相应进行调整。科研、文化创意等国家或我省另有政策规定的,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四、改革步骤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自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日起实施。除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按国家和省确定的改革时间表推进外,2018年全面完成“空壳”单位撤销、“小散弱”单位撤并、部门内部单位整合、内部机构数量压缩,以及公益类事业单位去市场化等工作,2019年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8—
(一)部门上报(2018年3—5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含党委和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下同)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含直属事业单位自身)进行调查摸底,研究论证,提出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总体方案及所属事业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名称、类别、编制数、实有人数、办公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试验设备等资产价值、债权债务、经营收入、办企情况等),上报同级编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数30个及以下的部门,3月底前上报方案;31—40个的部门,4月底前上报方案;41个及以上的部门,5月底前上报方案)。其中,机构撤销的,要说明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置、在编人员安置及离退休人员管理等意见;机构整合的,要说明整合后事业单位名称、类别、职能等情况,重点说明能够减少压缩的编制数量;编制压缩的,要说明编制减少压缩的数量和需调整的其他机构编制事项。
行业体制改革牵头部门研究本行业领域的事业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意见,3月底前提出方案上报同级编委。
(二)核准审批(2018年6—10月)。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审计、相关行业体制改革牵头部门等,审核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呈报的改革方案,提出意见上报同级编委审批。厅级机构等重大改革事项报省编委审批。涉及省委及中央事权的,按要求报省委及中央审批。
(三)组织实施(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经批准的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行业体制改
—9— 革牵头部门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行业领域涉及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以上各项工作任务,条件成熟的可提前上报推进实施。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各市(地)、县(市)党委和政府(行署)对本地区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党委要加强领导,把握改革方向;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认真研究部署。各市(地)、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改革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时间节点,细化政策措施,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任务。
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承担本部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前期梳理、方案制定、组织实施、人员分流安置、资产及债权债务等事项处置、风险防范、信访维稳等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确保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平稳有序进行和社会稳定。
(二)明确改革分工。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牵头工作,做好综合协调及相关机构编制事项调整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确认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各项收入特别是经营收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竞争—10— 性经营收入情况,做好事业单位整合调整后的经费形式认定及国有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工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登记注册企业法人或取得经营资格、或100%出资办企情况的认定。审计部门负责对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经费收入情况进行审计。组织、人社部门负责机构改革中涉及的干部人事和分配社保等配套政策制定及执行指导工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机构改革中涉及的办公用房调整工作。国资部门负责转企改制有关单位国有资产接收和监管工作。
行业体制改革牵头部门负责行业体制改革涉及的事业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相关行业领域事业单位整合优化、合理布局的总体意见,配合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研究制定行业领域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其中,科技部门负责科研事业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宣传及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负责报刊社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组织、人社部门负责干部教育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人社部门负责社保经办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培训疗养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发改部门负责信息服务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勘查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住建部门负责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质监部门负责检验检测认证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教育部门负责本科高校、大中专院校(含高职院校)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服务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统计部门负责社会经济调查单位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
(三)落实相关政策。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改革精神,对涉改事业单
—11— 位在改革期间实行机构编制冻结和干部人事冻结。改革涉及的人员安置问题,原则上“人随职能走”,按照国家和我省现行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安置政策意见执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按照国家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和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改革涉及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继续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四)做好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以多种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加大对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大力宣传改革的政策举措和成功经验,做好思想引领,回应职工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合理引导改革预期,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五)严明工作纪律。严肃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纪律,严禁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划拨经费、项目审批、评比达标等为条件,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为其业务对口的机构配备或增加编制。严肃财经纪律,国有资产变更等事项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批,严格财务管理,严禁突击花钱,严禁转移、侵吞、挤占国有资产,严禁随意处置国有资产。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严肃追究—12— 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责任。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各级机关作风整顿工作,定期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报告机构改革进展情况。
—13—
第五篇: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名单
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名单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李云波 李宏亮 张汝波 赵春晖 孙宝芝 马永红 赵言诚 席红梅 高璞珍 李 琪 杨恩霞 景晓燕 于立君 杨志刚 郑海龙 张翠梅 陈 恒 赵培禹 朱殿勇 哈尔滨医科大学
谷鸿喜 李 康尚乃舰 申宝忠 哈尔滨理工大学
曾 涛 翟丽丽王树忠 许家忠 东北农业大学
李文滨 滕小华 刘 东 关正军 黑龙江大学
邓 军 何 颖吴金秋 朱 勇 严 明 张书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喜田 赵天娥 田岩明 安立国 乔焕江 李淑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孙忠人 吴勃岩 肖洪彬 周苏娅 哈尔滨商业大学
辛嘉英 张新知 刘国华 张培茵 黑龙江科技学院
康 健 郭明良梁丽珍 李海宝
刘树林 张铁辉 梁艳萍 黄金哲 孔保华 赵继颖 王歌雅 常树春 张云贵 姜 君 刘爱军 李锦州 姚美玉 赵春雨 张春明 侯清泉 庄 莉 徐良德 牛玉梅 李庆华 张宏国 刘忠华 张建设 袁 敏金 虎 刘文德 张志军 张玉新 都晓伟 李 兰温红梅 张庆华 徐亚辉 尹 梅 赵秋利 郭 红 王沫楠 吴凤芝 李春艳 何文丽 李先耕 张 军 李庆霞 万鲁河 盛国滨 李兆华 易加斌 赵延林 李永钢
周 晋邹继华 姜 彬徐玉梅 侯海鸽 王 凯 杨 超程 岩王 锐王 军王 巍吴 竞廉龙颖 李文志 王丽萍 李 丹 孙来军郑亚楠 戴 云
周海瑛 潘春静 刘晓晶 李红星 李艳波
哈尔滨体育学院
田 伟 徐海心 胡佳哲 哈尔滨学院
刘 宏 魏遵军 李景瞳 苑成军 王桂荣 李惠男 哈尔滨金融学院
吴 波 赵文君 李玲玲 纪 楠 韩劲松 齐齐哈尔大学
崔春泽 鄂玉荣 郭 媛 侯 颖 贾丽华 李敬有 宋 波 孙相根 陶佰睿 王文侠 王银彪 杨冬梅 张海鹰 齐齐哈尔医学院
张 华 刘亚琴 王国忠 柏青杨 胡海燕 周杰信 牡丹江师范学院
张国铭 孙黎光 张淑珍 贾林艳 张 岩 李福生 牡丹江医学院
王长虹 王桂云 安祥林 李晓霞 吴宜艳 东北石油大学
王 鉴 王 威 任伟建 任秀梅 刘晓燕 毕凤琴 宋玉玲 张美玲 张继华 苗秀丽 夏惠芬 蒋京颐 刘显德 张 雪 绥化学院
赵晓玲 吴春生 马松艳 张继梅 樊守芳 哈尔滨石油学院
杨 昕 刘 莹 盖晓莲 冯 研 王妍伟 黑河学院
陈艳玲 刘心声 张 锐 朱明霞 程一民 黑龙江东方学院
钱 镭 崔 磊 史 岚 徐 丽 薛东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王永珍 王 霞 郑桂萍 武 瑞 张兆强 丁艳清 刘永悦 张红梅 大庆师范学院
冯展极 李 枫 陈国成 尤凤丽 宋惠玲 张 欣
孟晓颖于春梅马增伟宋孝彬牟海维魏淑惠张冬梅
牡丹大学
王 强 刘志强 鸡西大学
杨 桦 王梦文 高建军 董永胜 吴桂发 唐 冲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逯建国 王玉红 苏克华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陈 松 葛 雷 刘延淼 刘 阳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高雅杰 冯永谦 耿沙沙 王海龙 哈尔滨华德学院
邢彦辰 张世龙 李长威 李立辉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杜金晶 张丽丽 张国艳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林有琴 殷继英 陈鑫鸿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李晓媛 吕业文 刘为民 王天成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谢伟东 郭晓淼 任立华 宋智河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秦 荣 张海波 迟维霞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 宏 徐晓丽 大庆职业学院
李 娟 李艳红 王庆波 薛 刚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
付 杰 王 静 丁 锬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胡庆华 熊国良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刘玉新 张 冰 朱 旭 郑晓燕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凌春英 刘 静
胡忠坤
刘秀云 王凤英 郑立平李 伟 哈尔滨剑桥学院
赵 丽 李 彩 苗 苹 王春燕 韩铁男 佳木斯职业学院
韩雪飞 尹秀云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邵雪航 宋 薇 朱玉群 刘德坤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晓龙 冯 杨 于立宝 李兰东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解淑香 王立敏 赵云凤 黑龙江职业学院
刘佳鲁 李 蕾 胡雪菊 孙洪梅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郑凤萍 崔 军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戴 莉 周丽芝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翟秀梅 边亚娟 张爱华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左晓英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于淑芳 黄玉玲 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刘伟彬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王春宁 边喜龙 隋良志 刘君政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崔忠艳 李树平闫丽萍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周凤英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亚军 王 莹 孙凤林
李广伟 吴学军 吴耀伟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彭 波 李丽华 李晓松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张 涛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齐兴龙 王春凤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鞠加彬 曹乃悦 周海波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张 健 崔美子 张丽荣 5
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名单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英语教育系 东北石油大学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农机学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哈尔滨金融学院管理系 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
黑龙江东方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部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教育系 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会计系 哈尔滨石油学院机械工程系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