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人大城建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建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1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四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西固区城市建设发展实际,就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贯彻好监督法,推动城市形象品位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发挥,加快西固由传统生产型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一、对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基本情况的认识。
西固区地处兰州市西大门,位于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西三角”经济带、“兰西银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是未来兰州区域经济交往合作的大通道、桥头堡。随着新一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兰州市“东扩西展”战略的推进,西固区位优势更加凸出。全区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万。
西固区是国家级石化城,是兰州市最重要的工业区,发展最好时期的工业总量、地区性财政收入约占兰州市的1/2,全省的1/5。十一五期间,我区提出打造“都市型现代新型石化城”的思路和举措,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55.4亿元,市容市政面貌得到了较显著改变。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矛盾多,困难多。总体讲,西固区城市建设纵向比较有发展,横向比较发展缓慢,与城关、七里河、安宁等城市建设发展相比,与国内其他知名石化城相比,作为省市核心工业区,西固在城市开发建设、城市建筑景观风貌、城市消费经济特色与吸引力等方面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目前,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布局不均衡,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路网结构不合理,断头路达60%;建筑低矮陈旧,新建筑、高品位建筑少,地标建筑少,几十年变化不大,缺乏现代城市气息和形象;据区人大城建委2007年调研,西固东西路、福利路、合水路“三线”中,平房、1层、2层建筑所占地段长度占三线总长度的53.8%,三层以上建筑共有191栋,其中3—6层113栋占59.2%,7—9层66栋占34.6%,12层以上仅12栋占6.2%,且西固东西路无10层以上建筑,合水南路无9层以上建筑;我区土地资源稀缺,由于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刚性制约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土地开发价值低。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兄弟城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优劣、城市形象好坏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建监督工作,促进政府不断做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生活舒适便利、城市环境整洁优美的管理目标,既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反映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功能发挥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早日实现区委提出的“再造新西固”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突出“三个围绕”,把握监督工作的重点
只有把握好监督重点,才能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履行城建监督职权时,坚持从全区工作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区委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找准监督工作的切入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安排具体监督项目时,我们按照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对现
代新型石化城建设开发、城中村改造、土地征用、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环卫设施改造、城市垃圾场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防汛等方面工作的监督检查,有力的促进了区委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和政府遇到的难点问题的解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今后,我们将紧扣区委九届九次和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再造新西固”战略目标和“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工作,按照“强石化、调结构、聚中心、建新城、治污染”的要求,创新监督方式,改进监督方法,持续加强对物流和石化新城建设、城市综合管理、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的监督,不断促进我区城市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法律监督,开展执法检查要抓好“三个结合” 监督法专列第四章,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重点和具体操作规程。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程序,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对《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实施防治城区冬季大气污染特殊工程》、《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兰州城市重点绿地保护规定》、《兰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检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探索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认为开展好执法检查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一是成立执法检查组和拟定实施方案的准备阶段。二是进行检查、视察和调查走访的活动阶段。通过广泛听取和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掌握执法机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起草执法检查报告阶段。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
执法机关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需要改进的意见建议。四是会议审议阶段。将执法检查组的报告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常委会会议安排专项议题,听取执法检查组的报告并进行审议,形成审议意见。执法检查中,我们着重把抓好“三个结合”作为改进执法检查方式的标准和努力方向。首先是听取汇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深入基层走访座谈上,以发现问题,搞清根源。其次是把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抽查上。在普遍检查中发现突出问题,在突出问题中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为达此目的就需要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检查、重点解剖,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入了解情况,分析根源。再次是把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暗访上。执法检查采取轻车简从的办法,避免前呼后拥、大张旗鼓,还可综合运用个别走访、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多走访,多暗访,尽可能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把检查的过程变成体察民情、汇集民意的过程。
四、强化工作监督,调动人大代表充分履职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在城建监督工作中,我们注重代表作用的发挥,通过制度保障、载体保障、经费保障来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履职的积极性,鼓励代表为推动西固区城市形象品位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发挥鼓与呼。2007年以来,我们共组织330多人(次)市、区人大代表参与到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和专项工作评议活动中;曾在连续三年开展的“石化城建设城市管理打硬仗和六大整治”行动中,坚持市区代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两级代表的各自优势,每年都组织开展百名代表进社区活动,分赴城市管理一线,对交通秩序、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城市道路乱开乱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行重点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有力的促进了政府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工
作监督中,我们还通过市、区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来不断解决城市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强有关区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有关城市建设议案建议的办理。四年来,共办理“硬化临洮街后街社区门前道路”、“解决下川菜市场占道经营”、“解决金沟乡连片供热”等涉及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重点议案督办件5件,以解决百姓关心事。二是通过市代表向市人代会积极反映西固城市建设的难点,促进问题的解决。四年来,通过市代表,积极向市人代会提出“拓建西固16#、9#路,建成西固首条贯穿南北大道”、“在2008年实施西柳沟立交桥建设”等涉及城市建设的议案,以解决政府的难心事。
五、加强专题调研要注重把握好“三个要素”
调查研究是提高人大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重要方式。其中,专题调研又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和提高监督质量与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手段。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西固新型石化城开发建设、我区土地征用工作情况、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展情况等专题调研活动,所提意见建议,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城市建设开发。尤其在2007年《西固新型石化城开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中所提建议,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已被采纳,现在有些建议已逐步落实,如:2008年区政府启动了编制福利路、西固东西路沿线控制性详规,目前已完成,待市上批准后即可实施。规划要求先期对沿线4层以下影响市容的陈旧建筑进行改造,对5—9层建筑进行限期改造,对9层以上建筑进行立面装饰和灯光亮化。现在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一条干道、一个公司”的运作模式、调动企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全方位进行改造提升,争取把每一条干道打造成经济带和景观大道,以线代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政府已开始着力构筑“三纵四横”城市交通
框架,正有序推进29条断头路改建工程,以彻底解决西固东西拥堵、南北不畅的交通难题。
我们认为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做好专题调研工作必须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在选题上要要把握“准”。选好题目是开展好专题调研的前提和基础,应紧扣中心,围绕大局,善于捕捉热点,勇于抢抓难点,科学选题,准确命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范围应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围绕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围绕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确定的审议议题;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定。二是在实施上要把握“精”。调研前应精心拟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首先明确调查对象的范围,考虑是采取全面普查、重点调查还是随机抽样的方式;其次注重调研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调研内容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做好调研的物质保障工作;最后应切实深入群众,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综合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三是在调研范围和方式上要把握“广”。只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才会在行使监督职权时有“底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硬气”。因此,专题调研应采用“听、看、访、查、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既听“阳春白雪”,也听“下里巴人”;既看“亮点”也看“暗处”,全面搜集信息,深入细致解剖,客观公正评价,确保调研报告全面、真实、可靠。
第二篇:浅议对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对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符海斌
人大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最高层次的监督,具有法定性和至上性。近年来,随着《监督法》的颁布实施,我县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由于历史、体制、代表素质等方面原因,监督权的行使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发挥尚有差距,笔者拟就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一直致力于监督工作,通过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听取专项报告、审议工作报告、代表视察等多种方式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监督,推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对“一府两院”的各项工作在制约中起到了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对于人大自身工作而言,在监督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监督制度不断健全。《监督法》颁布实施后,我县人大常委会就对监督工作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订并审议通过了常委会《议事规则》、《主任会议议事规则》、《人事任免规定》、《关于“一府两院”应提请审议的“重大事项”和应通报的“重要情况”的若干规定》、《关于预算审批监督的若干规定》、《关于案件监督的规定》、《关于“一府两院”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暂行规定》、《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与“一府两院”及其部门工作联系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形成了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监
督运作机制,为常委会规范化、程序化的开展监督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监督方式灵活多变。当前,我县人大常委会常用的监督方式主要以审议报告、联合视察、执法检查、专项监督、专题调研、信访督办等为主,常委会在依法、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各种监督方式灵活的进行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或交叉运用。如去年,常委会就以专题调研、跟踪整改、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和组织代表视察相结合的方式,全年对全县住房保障工作进行监督,通过长期的、连续的跟踪调查和督促整改,强化了监督工作的实效性,推进了全县住房保障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及时、保质、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住房租赁补贴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此,社会各界与人民群众对人大常委会给予了一致好评,认为这是常委会监督方式灵活、方法措施得力、跟踪整改到位的结果,切实将住房保障这项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出了成效,解决了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问题,把人民赋予的权利为人民谋好了利益。
(三)监督成效逐步提高。近年来,为了突出监督工作的成效,改变以往社会上部分人士对人大监督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的看法,常委会对在监督工作中的程序、审议、跟踪等几个薄弱环节上加大了力度。一是在前期调研的深入性上下功夫,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各种专项工作报告时,坚持在前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到各相关部门、乡镇或群众家中明查暗访,保证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详细而且真实。二是在审议意见的可行性上下功夫,常委会要求在审议报告时,既要针对问题,又要结合实际,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要科学合理,具有
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确保在后期的整改中得到有效的落实。三是在跟踪整改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常委会在向“一府两院”反馈审议意见后,坚持要求限时整改,并委派各工委或监督工作小组负责跟踪检查结果,形成了“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的工作机制。事实表明,通过几年来有效监督,确实对全县的经济、民生、三农及生态保护等方面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常委会也在依法履职中不断提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形象和权威。
二、监督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在监督工作实践中,我们对监督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高,效果也越来越显著,但是,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监督、轻整改、实效不强仍是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监督思想定位不准。首先,作为监督者的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有的是不愿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二线”的思想,认为“船到桥头车到站”,缺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有的是不敢监督,为了顾及面子或关系,不敢理直气壮的开展监督,存在着“老好人”思想,畏难情绪较重。其次,作为被监督者的部分“一府两院”领导干部,对人大监督的民主性和强制性认识不足,主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淡薄,在思想上抵触监督,在行为上规避监督。
(二)监督重点突出不足。在监督内容上,我们可能会因为顾及了全面而忽略了重点,如历年的工作要点中,每年安排执法检查的法律法规有三至四部,安排专题调研的议题有六至七个,安排代表视察的范围一般都包括民生、三农、重大工程
等多项内容,这就容易出现四处出击、力量分散的局面,缺少“重头戏”,造成了监督不深入、跟踪不持续、效果不明显,所以说,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
(三)监督手段刚性不强。我们在履行监督权时,往往只停留在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常规监督方式上,对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则尽量少用或根本不用,监督手段的软化必将造成监督实效的弱化,因此,“一府两院”的个别领导干部对人大的监督往往只是拖延应付、敷衍了事,对审议的意见缺乏整改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四)监督主体素质不高。作为监督主体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发挥,当前,我县的人大代表和兼职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各方面,部分代表和组成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及参政议政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特别是在审议财政预算等专业性强的报告时,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中行家里手较少,不能深入、细致、全面地审查,也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难以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五)监督问效力度不大。尽管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明确的职权,但在现阶段的实践中,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虚监”、“弱监”甚至“失监”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对于整改不力的监督对象没有具体的处臵措施,使得人大对“一府两院”行使监督权时略显软弱,造成监督对象对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常常是整而不改,对人大常委会的跟踪检
查往往是应付了事,进而影响了监督的实效性。
三、强化监督实效的思考与建议
(一)定位要准而明。“准”就是对监督权的法律定位要准确理解,人大监督权是最高层次的国家权力,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防止行政、司法机关滥用职权,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和选举、任命和工作人员实施的调查、检查、督促、纠正和处理的强制性权力,对于违背权力意志的单位和个人,人大有了解权、处臵权和制裁权。“明”就是对监督权的心理定位要明确认识,必须深刻认识到,人大行使监督权,是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需要,是支持和促进“一府两院”工作的需要,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强化监督意识,将善于监督和敢于监督统一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二)制度要细而全。“细”就是制度要细化,要把实施监督的依据、目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法律后果等各环节用具体的条文固定下来,避免因为规定过于模糊或笼统造成制度的形同虚设。“全”就是制度要全面,在法律监督方面,要完善立法工作、执法检查、执法责任、错案追究的制度;在工作监督方面,除现有的常规性监督制度以外,还要进一步健全质询、听证、特定问题调查、责任追究及监督公开的制度;在人事监督方面,既要完善选举、任命、决定等制度,又要强化罢免、撤职、免职和接受辞职等制度。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推进监督工作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开展。
(三)重点要少而精。“少”就是监督重点的数量要少,“一
府两院”工作量大面广,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仅被监督者穷于应付,监督者自身也会力不从心,导致因为求数量而轻质量,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精”就是监督重点要精挑细选,首先是把握要点,要根据党和本地区的工作中心,把涉及经济和社会大局的问题确定为监督议题;其次是主攻难点,要将政府工作中推行难度大、社会发展又需要、群众期盼解决的难题纳入监督范畴;再次是关注热点,要将社会反响强烈、群众议论集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列为监督内容。监督工作只有把力量集中起来,抓住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才能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监督工作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手段要多而硬。“多”就是方式要多样,既要把《监督法》规定的监督方式用足用活用好,又要不断创新监督的思路和做法,把人大监督与党纪监督、行政监察、审判监督、检察监督及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使监督权力有效运行。“硬”就是手段要刚硬,在保留常规性监督方式的同时,要大胆启用质询、听证、特定问题调查、责任追究、罢免、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推动人大监督工作实现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的转变。
(五)问效要深而严。“深”就是要深入跟踪督查,在跟踪“一府两院”整改工作时,对存在的问题要紧盯不放,对整改的过程和效果要一抓到底,不能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要深入实地了解实情,切实提高监督实效。“严”就是要严格追究责任,把对事监督和对人问责结合起来,对常委会的决定和审议意见不执行、不落实或消极应对的,要严格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必要时应启动处臵权和人事罢免权,体现人大监督的强制性和威慑力,以达到解决问题、提高实效的目的。
第三篇: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大就人大监督提出了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的明确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人大监督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监督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大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决定着地方人大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监督效果是人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职权时,要坚持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严于监督、勇于监督,才能切实发挥人大在围绕大局、监督为民、服务发展、推动法治、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能。
要做到敢于监督。思想是决定行动的先导。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这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吴邦国同志曾经指出:“人大既要监督又要支持政府工作,监督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张德江委员长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理直气壮地把监督抓起来,以依法促进‘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认识到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不是找“一府两院”麻烦,更不是和“一府两院”唱对台戏,而是为了推动促进工作,只有敢于履行法定职责,有效监督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通过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出实效来落实监督职权。使监督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工作的过程,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要立足善于监督。在实施具体监督工作中既要加大力度,务求实效,又要支持“一府两院”开展工作,不给工作添乱,不搞花架子,把握好监督的度。人大开展监督工作,要坚持抓大事、议大事,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突出、集中、普遍”的原则,“既要抓住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作重点,推动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也要考虑这些工作的现实条件。应紧紧抓住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选准监督议题,做应该做、能够做、做得成的事,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
要坚持勤于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要经常化,把促进人代会通过的决议的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监督,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监督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应经常性开展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访案件办理、代表建议的督办和代表专题视察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监督,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全方面、多领域的监督,提高代表参政议政水平,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只有监督日常化,才能对“一府两院”形成有效的监督效应,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要突出严于监督。摸实情、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是人大工作的永恒主题。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只是一种手段,推动工作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对监督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一府两院”通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一府两院”严肃对待,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制定整改措施,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结果。人大常委会要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整改不到位,监督不停止。只有这样,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推动工作的目标。
要着眼勇于监督。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确定了人大监督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大机关绝不是“橡皮图章”和“表决机器”;人大监督也绝不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而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所以人大要真正树立权威,彻底改变“软弱人大”的局面,能否敢于和善于启用刚性监督手段非常重要,这也是改变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监督期望值的关键。《监督法》的实施,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强化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人大的期望越来越高,在监督工作中力求做到刚性监督多一些,监督手段硬一些。
因此,人大必要时启用特定问题调查、质询、撤职、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让监督真正“硬起来”。只有这样,人大的监督才能真正起威慑作用,才能切实提高人大监督权威,才能充分发挥人大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浅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
浅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
【内容提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具有充分的宪法和法律依据。在新时期,加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非常必要。笔者就现阶段人大对人民法院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当前人大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人大对法院监督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人大
法院工作
法律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具有充分的宪法和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第2条、第3条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统一的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宪法》第10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述规定表明,《宪法》明确赋予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职责和权力。由此可见,我国的审判权派生于立法权,审判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宪法设立的行使国家审判权的特机构,它有义务接受权力机 关的监督,人大依照宪法规定对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应是毫无疑义的。此外,《宪法》第62条、第67条、第101条、第104条、第12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l条、第4条、第17条也对人大与法院的关系,人大对法院的监督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总之,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内含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中,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神圣权力。
一、新时期加强人大对法院监督的必要性
第一,对审判权监督是树立法制权威的关键。《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实现独立审判,促进司法公正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追求的根本目标,独立审判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是司法公信力的需要,人民通常把法院当作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当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个别审判人员违法办案、以权谋私、枉法裁判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消除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廉洁和司法效率的统一,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而消除司法腐败必须加大对司法的监督,可以说,司法腐败的客观情况和人民群众渴望消除司法腐败的强烈要求,就是加强人大监督的合理性基础。不加强监督,难以扼制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漫延,司法权威乃至法治的权威就无法建立,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会落空。
第二,加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要求。“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是指导审判机关开展工作的中心思想。十六大报告充分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要求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司法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真正做到司法为民。也就是说,审判机关的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大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审判机关只有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才能牢牢把握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才能做到严肃执法,更好地发挥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能,才能真正把对法律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与保护当事人利益一致起来。这也是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宪政民主成为政治和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强人大监督是弥补现有司法监督机制功能不足的需要。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法律监督机构的设臵不可谓不完善,法律监督的方式不可谓不繁多,然而,司法监督的实效却不理想。从司法系统内部的监督来看,体制的行 政化倾向使上下级司法机关之间的监督关系逐渐演化为领导关系,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监督应该具有的功能,导致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的监督往往成为内部的自行监督。从外部监督来看,也存在监督无力的情形。在实际办案中,由于公检法三家往往对一些重大案件采取通气的办法事先达成一致,再分头行动。这样,检察院的错诉与法院的错判往往在事先的“相互配合”中达成了默契。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要求探寻新的司法监督途径和方式。而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地位、以及人大集体依法行使职权的特点决定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具有纵向监督的性质,较之其他国家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人大的监督更具有权威性。可以弥补现有司法监督机制功能的不足。
第四,加强人大监督是保证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首先,人大对人民法院的监督,是对所有工作的全面监督。人民法院只有在人大监督下,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政治方向,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正确处理法律标准与政治标准的关系,既做到依法处理各类案件,又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其次,公正执法是审判机关工作的生命线。人大对审判机关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最具有法律性和权威性,能有效保障审判机关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忠于宪法和法律,秉公办案,维护法律的尊严;再者,在改革开放 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民法院的任务越来越重,案件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审判机关通过向人大报告工作和汇报一些重要案件审理情况,一方面可以取得支持,排除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从而保证人民法院工作依法顺利进行。
二、现阶段人大对法院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审判机关的监督权,既包括听取和审议审判机关的工作报告、工作汇报、专题报告,也包括对具体审判活动实施监督,尤其是对工作中发生的重大违法案件,人大常委会有责任督促其审判,查处、纠正和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可根据情况行使免职、撤职和依法提出罢免案等职权。具体来讲,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审判机关工作的领导。包括:
1、决定人民法院的机构设臵、人员任免等事项,对人民法院实行组织方面的领导;
2、为人民法院制定和提供法律规范、程序模式、方针政策,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宏观领导。
二是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包括:
1、听取并审批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并可经过讨论作出相应的决议;
2、对人民法院工作进行检查、质询和监督,指出并批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人大代表对人民法院的工作进行视察。在实 践中,人大代表的视察制度主要为组织代表集中视察与代表持证分散视察相结合。在视察时,如果发现问题,他们可以将有关情况向人大提出,由其转交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或在其后的人大会议中向有关部门提出询问或质询,甚至提出议案。
4、人大及其代表有权接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经过研究后,人大可以对人民法院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在实践中,人大或其工作机构一般将接待反映的问题交有关部门处理,并要求其报告处理结果。如果对其报告不满意,人大可以要求它重新调查,接受质询或提出有关议案。
三、当前人大在对法院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院的监督权有所加强,实效有很大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加上人大制度中某些环节的不完善,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如下:
(一)监督主体缺乏主体意识和使命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常使监督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流于形式,对现有的法律不能充分贯彻实施,滥用职权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使监督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权威性;三是监督的滞后现象,缺乏应有的约束性、预见性。
(二)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各级人大的监督规定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各级人大对法院监督的对象、内容、程序、方式、手段、措施等立法规定上过分原则,实践中难以把握 操作尺度。
(三)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导致人大法律监督不力。有的同志,对人大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把人大的监督视为“履行法律手续”,把人大看作“二线机构”。还有一些同志认为,人大监督本身就是难事,要得罪人,在监督中搞一团和气,甚至讳言监督。认识上的无为,导致了行动上的无力,使人大监督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未能处理好依法监督和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之间的关系。一些越位监督、违法监督的做法导致在个案监督中干扰或剥夺了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在实践中表现为出于一些方面的考虑,对案件的审理进行不同寻常或反复的监督。
四、完善人大对法院监督的两点建议
(一)加强个案信访和个案监督,将人大对审判机关工作的监督落到实处。人大对审判机关工作的监督,除每年人代会期间听取和审议法院工作报告并实施监督外,还要结合形势和工作重点组织一些执法和工作检查,并结合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对个别疑案进行调查监督。在监督中要敢用严厉措施,提高法律监督力度。在监督检查方面,一是内容上要实在。要敢于检查、调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执行难”问题等;二是措施上要得力。应通过询问、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强制措施来 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执行,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大对审判工作监督的全面性、经常性、有效性。
(二)正确处理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要把握好监督与接受监督的界限及程度,既保证人大充分行使监督权又不干扰审判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具体来讲,首先,人大在监督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使监督规范化、有序化、合法化。一是遵循规范有序原则。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审判机关的个案监督,是宪法、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能,具有主体地位的至高性、监督行为的严肃性和监督效力的权威性,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个案监督必须依照法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二是遵循集体行使职权原则。坚持这项原则,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不但要防止监督出现偏差,提高监督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而且要防止发生监督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保持监督机关的清正廉洁。目前,由于国家还没有一部统一的监督法律或行政法规,对个案监督还是采用由人大常委会领导或部门负责人批阅,专门委员会查办的方式进行,其权威性和社会效果都不甚理想。这种做法,对于正常的信访案件的办理是可以的,但对按程序列入监督案件的办理是不适应的。如果被监督的个案由个人批阅交办,由于受法律知识水平、认识问题角度、受案时偏听一方当事人的陈 述或人际关系等的限制,很可能造成新的错案,影响人大的权威地位。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个案监督,必须坚持集体行使职权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对监督内容的确定、监督行为的实施以及问题的处理决定,都要经过专门委员会、主任会议和常委会会议集体讨论做出,并由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办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有效地维护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威性。三是遵循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原则。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应当是在尊重、支持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基础上的监督,决不能“越俎代庖”。各级人大及专门委员会都不宜也无权直接干涉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工作,不能代替审判机关的专门职能。而应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监督。可采取组织调查、听取报告、质询、询问等方式,责成纠正,而纠正错案还应由审判、检察机关按程序具体办理。
其次,审判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按照法律规定,态度诚恳地接受监督,实事求是地对待监督。“要摒弃三种错误观点,走出三个„误区‟,做好五项工作”。摒弃三种错误观点:一是“互不相干论”;二是“总体监督论”;三是“平起平坐论”。走出三个“误区”:一是机械地接受监督,没有主动性;二是重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大问题的监督,不重视人大对小问题的监督;三是受监督意识差,不习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自觉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二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委员视察司法机关的工作,听取代表或委员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三是对于有重大影响或阻力比较大的案件,要自觉向人大常委会汇报,争取国家权力机关的支持,保证办案的顺利进行。四是对在办理重大案件问题上,出现不同认识而影响到办案时,主动提请人大常委会出面,按法律监督程序进行协调,以便统一认识,共同办好案件。
【参考资料】
1、王忠义:《论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
2、刘四根:《论对司法审判权行使的法律监督 》。
3、丁自生:《接受人大监督是做好审判工作的重要保证》。
4、夏正林:《也论人大对司法的个案监督与审判独立》。
第五篇:对县级人大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县级人大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创新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也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是推动地方人大工作的重要动力,人大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形势的需要,更好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如何提升人大创新工作,值得我们人大工作者深入思考。
1.彰显创新意识。创新是人大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人大工作的创新,不是对法律、程序的背离,而是更好地探求贯彻落实之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内的创新,而法律和程序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人大工作中要消除无所谓创新、不能创新的认识障碍,从而树立需要创新、能够创新的主动创新意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不乏创新,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也不乏创新,有创新愿望,才能发展,在人大工作中积极创新,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人大工作活力和促进人大工作发展的重要方法。
2.做好创新准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创新人大工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组成人员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人大工作创新的力度,也决定了人大各项工作开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不断发展的速度。因此,创新人大工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努力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要面对人大工作的现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在思想认识上要破除“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到站论”,鼓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业劲;破除“多栽花、少栽刺”的“留路论”,鼓足“坚持原则,敢于监督”的叫真劲;破除“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安逸论”,鼓足“敢冒敢闯”的创新劲;破除“年过五十不学习,有点经验能办事”的“经验论”,鼓足“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劲;破除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满足论”,鼓足“创一流、攀高峰”的拼搏劲。时代呼唤人大工作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创新人大工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理应成为创新的模范,人人都要做好创新人大工作的思想准备。
3.弘扬创新精神。人大工作能不能创新,能不能在创新问题上取得更多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工作者,尤其是人大党组成员有没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没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感,没有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人大机关更需要在实践中把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来发扬光大,将创新融入自己的思想行为,使之成为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的重要素质。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寻找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创造出体现人大特点、发挥人大优势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才能把人大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4.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人大工作仅有愿望和精神是不够的,人大工作要创新,就要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学习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探求新知”,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就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新时期任务异常艰巨,人大工作的创新应是对客观规律的新遵循,对实践经验的新概括,对新事物、新问题的科学思考。创新能力必须在“实”事中求“是”,必须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客观事物,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经过去粗取精的分析综合,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提高创新能力,还必须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法律知之甚少,在创新上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只有强化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知识贮备,才能为人大工作的创新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
5.投身创新实践。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照猫画虎和一厢情愿的凭空想象。只有深入实际,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在实践中发现新特点、探索新规律、形成新认识、找到新答案、指导工作。如果视察、调查仅仅是听听汇报,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那么所提的建议和意见只能是闭门造车、隔靴搔痒,人大工作就无法创新。要用创新人大工作的社会实践增强创新的勇气,投身到创新的实践中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坚持创新为民。“人大干的,都是百姓盼的!”人大工作的创新要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紧贴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紧紧放在人大工作的聚焦点上,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带有浓厚的感情、真诚的意愿、谦虚的态度,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广泛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进一步畅通和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主渠道作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把事关群众福祉的事办好。用创新的人大工作模式,解决“鸡毛蒜皮”的群众大事,守护“绿水青山”,解决民生难题,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样的创新工作才有意义,这样聚焦人民的方式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