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班牙建筑艺术演讲稿
西班牙建筑艺术
说到西班牙,浮现眼前的便是一连串的画面:有欧洲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巴塞罗那,手持红巾英俊潇洒的斗牛勇士,浪漫多彩、清澈迷人的地中海金色沙滩、激情四射的皇家马德里球队、还有画界大家毕加索、建筑大师高迪等等等等,“足球”这项世界第一的运动,这位世界关系大师,将西班牙推荐给中国,使得国人对西班牙的印象越来越清晰。而西班牙的建筑风格也渐渐走进了我们身边——
幻灯片上的是3处最为经典的西班牙建筑,马德里皇宫,普拉多博物馆,圣家赎罪堂,同学们从中可以对西班牙建筑稍作了解。
本次演讲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去欣赏西班牙的建筑,从每个人独特的角度去领略他的艺术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比如海港式布局,创新联排别墅化,都可以在百度上搜到。就不做深究了。
我们知道,建筑是文化的符号,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谈西班牙建筑离不开西班牙文化和西班牙艺术。
西班牙的历史十分独特。早先,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受到过罗马和哥特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从8世纪到15世纪,西班牙出现了多个穆斯林王朝,一度“伊拉克化” ;15世纪以后,重新回到基督教世界,成为“基督教西班牙”。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基督教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多元、神秘、奇异的西班牙文化。
建筑灵感来自于艺术,现代西班牙建筑集大成者非高迪莫属,他创作的“巴特勒公寓”和“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堪称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数百万人膜拜。通过这两个作品,高迪通过现代建筑手法夸张地表现了西班牙多元、神秘、奇异的文化艺术传统。总的来说,西班牙的建筑与其多元的文化有着很明显的关联性,基督文化和回教文化的碰撞更给西班牙艺术带上了奇异的色彩,而且西班牙民族天生就有一种热情奔放和狂野的个性,在建筑上就反映出诗意的,幻想的,神话的风格,往往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现在,“西班牙风格”已然成为现代建筑中一种被掩埋的经典,他被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众多风格,南美、中东等不同区域嫁接,改编,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模糊风格,再加以广告商、地产商和媒体们的概念风暴,把“西班牙风格”风格变成了一个虚无的建筑经典,是广告商、策划商、地产商和媒体臆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典型的概念销售、造梦营销,利用西班牙文化艺术的多元、神秘、奇异特征,唤起消费者莫可名状的兴奋,冲动之中下单定购。什么才是西班牙建筑的原貌,我们早已不能分辨。在西班牙建筑的闪耀光芒中,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对本土文化的
尊重与渗透,给予其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真正西班牙”。
第二篇:西班牙语系演讲稿-王雪莲(范文模版)
我们的心声,父母的期待
尊敬的各位老师、父母,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西班牙语系大二学生王雪莲,今天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也代表学院欢迎各位家长到我院参观。
作为子女,我很理解各位家长的心情,也知道每位家长最想知道,最想了解什么。今天我在这里向各位家长汇报一下你们子女在学院的学习与生活。或许各位家长已经知道我院是军事化管理,周一到周五都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所以我们敢向各位家长保证你们的子女在该院学习,没有旷过一节课,没有逃过一次学,没有把你们的血汗钱浪费在无聊的网络游戏和谈情说爱当中。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学习一天收获一天,正如院长对我们说的,一天进步一小点,一月进步一大点,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在我的两年大学生活中,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两年大学职业规划,我顺利地通过我院规定需取得的四个证书,也荣获了多项奖项,我敢说我的大学生是充实的,而不是所谓的大学生活就是用金钱换一张文凭的亏本交易。或许在听完这些,有些家长在想,我自己的子女在学院有过什么收获,在这里,我想向各位家长说,我的大学生活就是每一位外译学子的缩影。
或许有些家长也会想,封闭式的管理是否会影响到我们与社会的沟通,在这里我也向各位家长保证这种管理带给我们的只能是利大于弊。因为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管理方式对一个外语院校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语言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也就是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我们能够做到每天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而且它并没有让我们与社会脱轨,我们能保证每天准时地收看中央新闻,时刻了解社会动态。
作为家长最关心的可能就是我们的就业问题,的确,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严重的弊端。但从我院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这似乎已不再是我院学子的问题。因为我们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及社会实践能力,在院长提出的“准职业人”理念的带领下,我们有能力承担一份工作,适应社会。尤其是小语种的就业情况更是可观,现在多数的大二学生已经提前找到实习单位,有的也通过我院联系的就业岗位,有过翻译的工作经验,而且他们的薪水都很高,一般都是按天计算,400到700不等。更重要也许并不是薪水问题,而是我们有能力来担任这份工作,因为我们在这个学院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最后请各位家长放心,你们的孩子在这里,或许因为学习苦过三年,但他们能够幸福一生。我也相信学院会办的越来越好,能够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最后祝愿这次家长联谊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第三篇:福建寺庙建筑艺术初探
福建寺庙建筑艺术初探
摘要:福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环境成为我国拥有最多寺庙建筑的省份之一。其寺庙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相比较其他其他地区的寺庙建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是由具体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所以表现出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本文试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归纳其主要建筑艺术特色,并举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福建
一、概述 寺庙建筑 建筑艺术 主要特色
福建是我国古代建造各种寺庙最多的地区之一,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寺庙得以保存。如莆田在唐、宋时全县就有大小寺院庵堂六百多座,经历代修建保存到今天的仍有近百座。福建这些保存下来的古代寺庙,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两个方面价值:第一,门类齐全,年代悠久,无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最古老的寺庙保存。如福州的华林寺不仅是现存江南最古老的木构佛寺,也是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莆田玄妙观的三清殿,是现存最早的木构道观,泉州的清净寺,是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建筑,泉州的草庵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寺遗址。这些建筑对于研究我国建筑史,特别是研究宗教建筑史,是极为珍贵的实物。第二,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中国的寺观建筑特别是佛教寺院建筑,一般以殿堂为主体,代代沿袭,最后因高度程式化、规范化而显得板滞。而福建的寺院建筑却别有特色,在继承古制上有所创新,较为灵活,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宗教建筑艺术。
二、福建寺庙建筑艺术的主要特色
首先,依据山川地势,巧妙布局,是福建寺庙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代寺院的主要建筑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两侧,如僧房、斋堂、职事堂、茶室、云会堂等附属建筑对称排在东西。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神佛教义对庄严肃穆的需要。给人一种“超凡入圣”、“洁净无碍”的感受。福建一些寺院却不拘泥于我国寺院的常规布局,而是讲究因地制宜,就地造景造境。如始建于公元908年的福州鼓山涌泉寺,至今基本保持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夕二十五座殿堂巧妙地分布在山泉古树、层峦叠嶂之中。进了山门后,并不直达天王殿,而是要经过兰花 圃、岁寒寮、回龙阁、罗汉泉、千佛陶塔,以石道蜿蜒伸向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主建筑依偎山谷山坡而逐渐升高,将岩山石巧妙地结合到布局之中夕使人有着“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感。
始建于公元558年的莆田凤凰山广化寺几经兴废,现存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年间依旧制重建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特点是中轴线不是座朝北,而是座西朝东,沿山势高低,由海拔二十五米趋升至海拔六十三米,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祖堂为中轴线,两侧翼建有宽敞的廊屋,把整个建筑群有机地联成一休。始建于公元931年,明万历年间又重新修复的福州北峰林阳寺坐在落翠谷之中,山门正对平坦之地,故视线开阔,夏日无论如何炎热,山门口总有阵阵凉风袭来,令人无比惬意。此寺次要建筑并不对衬地摆在主建筑的左右,而是在寺左衬以禅堂、僧室、客厅、香积厨等。布局上左重右轻。始建于558年,重建于1369年的建瓯城南建溪之滨的光孝寺,其布局颇有特色,它由殿堂建筑群和西厢建筑
群组成,似不太协调。西厢建筑群外看瓦栋联贯,杂乱无章,内部却各成系统,秩序井然。始建于唐初的福鼎姥山白云寺布局更别具一格:分前后两厅,外形颇象居家的大院落。始建于唐朝、重修于清末的位于平和九层岩峡的三坪寺,是典型的依山而筑寺院,建筑群体一条中轴线倚山而建,依次递高,主次分明。大雄宝殿地势比山站高一米多,祖殿又高于大雄宝殿,错落有致。
其次,巧借山岩筑寺,与山川大地融为一体,是福建寺庙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二。因福建多山之故,所以许多寺庙将寺藏于岩中,洞中建寺,正如旧志云:“僧庐于中,不用片瓦,可以避雨。”这种建筑被称为“岩寺”。但这种岩雕与我国西部的“石窟寺”截然不同。石窟寺是在山寺上开凿洞窟供养佛像的一种寺院,而福建的“岩寺”则不需开凿,而是借洞藏寺,与山岩极为协调地浑然一体。位于罗源岭头山的碧岩寺藏于高数十丈的巨岩之下。岩下天然洞室高二十余米,广六百平方米,碧岩寺就筑构在其中,宏敞幽藏。始建于北宋历年间(1041-1.048年),后又在明中叶扩建的永泰葛岭山腰的方广岩雕建在方广岩下的石洞中,巨岩为瓦,依岩藏洞,洞内殿堂与洞前的天泉阁均以大石夸为顶,构筑奇异,故称“一片瓦”。寺前的天泉阁座落于百余根硕大的杉木支架上,宛如空中楼阁。它背靠千协之岩,面临百丈深壑,酷似山西的悬空寺。位于平和县大峰山的灵通寺建于天然石洞之中,寺前筑有石栏,上有盘石复盖,下有悬崖绝壁,唯一小径可攀登。始建于1131年,重修于公元1743年的圆通寺依然石窟而建,一三座递升,连成一体,左右依架在石崖间,前殿因山势凭借石洞启出山汀。后坂石奇寺的殿顶是以一块岩石为瓦,可容几十个和尚参禅,方形的山门藏在数棵古树之中,入门才知寺是以洞为口。随洞中石阶蛇行而上,豁然开朗处便是前殿。沿两房郎庞拾阶而上,便是大雄宝殿。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潭浦金岗山的海月岩,以石作顶,以洞为寺,造型奇妙。寺顶是一整块花岗岩大石板,长约五十米,宽二十米,厚约三至五米,前低后高,向前倾斜夕形成一定坡度,两边有岩石支撑,形成一个敞开一面的大石洞,殿堂就修筑在洞中,气势磅礴,殿门正好对着远处茫茫苍海,真是天造地设。也有灼寺庙并不完全藏于岩中,如创建于清乾隆间的福州乌石山的弥陀寺,依岩而建,大殿半掩在舒啸岩后,为重檐九脊顶,殿后为霸石,殿东为台地。
再次,形态各异的外观造型,是福建寺院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三。福建不少寺庙因其独特原因而在外观造型上不拘一格,样式奇异。始建于唐朝的仙游鸣峰寺,其殿宇恢宏,但外观形态如一条船,前后殿堂是船的首尾舱,中间长方形的天井,铺连着两条长廊,犹如船身,两旁侧舍犹如船的左右舷。据源此处过去是海底海磁,后海沉陆浮始为峰峦,峰上留有一古航船遗迹,后人就依船址建寺。始建于唐大顺元年(890年),元明又重修过的邵武宝严雕造型别具一格,大殿平面呈正方形,而宽、进深各五间,计四百平方米,这与传统的一长方形寺庙外观迥然不同。始建于唐代的仙游内垅山的龙纪寺,主体建筑为六角形,谷称六角亭,这是因为内垅山形为盘龙,寺内修筑成六角殿状才似龙头。始建于南末绍兴十六年(1146年)、位于泰宁金沏山间的甘露寺,建筑奇特夕依坎坷岩石顺势架造夕基底仅用一根粗大木柱撑托,有“正殿”、“唇阁”、“观音阁”、“南安阁”等木结构庙宇,外观犹如一个繁写的“叶”字。始建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位地安溪蓬莱山的清水岩背山面壑,作楼阁式,分三层,整个外观呈“帝”字形。
最后,将精美的雕饰与寺庙建筑融为一体,是福建寺院建筑的主要特色之四。福建寺庙的雕饰工艺精湛,比比皆是,有其独特韵昧,有的历经千年仍灼灼生辉。闽南寺庙的雕饰以石雕为多,闽西北寺庙的雕饰以木雕为多。始建于隋朝、修重于清同治十二年(1793年)的龙山寺位于晋江安海镇北面,寺周围墙壁精工细琢着一个个浮雕,盘旋于青山柱扫介悬雕.青龙张牙舞爪,俯身盘旋直下,头部却昂然翻腾而上;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分别捧出一磬鼓,用细铁条轻轻敲打,磐显磐声,鼓传鼓声,造形传声真是巧夺天工。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的安溪文庙,是集木、石雕艺术于一体的一座古建筑艺术,如八根翔龙蟠柱、陛石的云龙戏珠等石雕,丹娜三面基石上的双狮抛球,鲤鱼戏珠,八骏马、云龙吐雾、麒麟牡丹等十六幅虫鸟禽兽、山水花卉的浮雕均精雕细琢,精态优美;柱头上游龙贴角。弯杭的狮座等木雕都栩栩如生,屋脊的装饰、垂注的透雕。地口有独到之处。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于福清新厝乡的灵溪宫,正是以其不凡的雕饰而驰名。宫宇为硬山顶木构建筑,上梁、斗拱、构架均为镂空的龙凤、牡丹等装饰木刻;宫门前两厢石壁上浮雕的“空城计”和“文王求贤”故事,形象逼真;尤为称奇的是前后殿的两对盘龙石柱,刻得栩栩如生:一条巨龙盘柱环旋,只有小部分附于柱上,大部分龙体掏空离柱,似乎即将腾空而去。龙口里隐含着一颗可以转动的石珠,龙的下方,雕刻着海水衬托的一条跃跃欲试的鲤鱼。整个灵溪宫的其它石雕、楼刻也都极为精细,整个建筑相互衬托,荟萃木石雕刻艺术一堂。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永定金谷寺为砖木结构,其屋栋镌有燕尾和超蛾,一飞檐雕有花鸟、飞禽等,柱及悬梁有龙凤及民间流传的“水漫金山”等故事图画,尤为传神。
参考文献:
1、田尚.中国的寺庙.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8
2、段玉明.寺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
3、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下.编者,1995
4、林从华.台闽文庙建筑形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3.1
5、林从华.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2
第四篇:《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
《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
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的缩影,《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就建筑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囊括范围很广的门类,包括宫殿、陵墓、寺庙、园林等各种特色的建筑。建筑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因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四维空间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
而《中国建筑艺术》主要从中国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论述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当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较,更凸显出中国宗教建筑的特色,比如木结构就是其一大特色,还有它在结构上的对称,在时间进程上表现出来的流动美,是在平面上纵深的群体建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理性精神被打破,随之出现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回曲折的园林美。
对于建筑艺术这个庞大的艺术门类,我们不能泛泛而谈,下面就根据《中国建筑艺术》一文读后感想,对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进行简单的比较:
首先,宗教力量的强弱不同。
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宗教的力量很强,在不少历史时期,宗教领袖就是国家统治者。因此,神庙、教堂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级别最高的建筑。它们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情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炫耀了统治者的富有,神权与君权通常集中于统治者一人身上。由于强大的宗教力量,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相应的教派形成,从而促成了不同风格的教堂的建造。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体现的就是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
而在我国,宗教力量就较弱,中国是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只有为皇帝服务的建筑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庙,一般宗教建筑在规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宫殿低。皇帝是最高统治阶级,宗教只不过是他用来达到统治目的的手段。“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虽然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信仰,但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宗教的类型很复杂,像土生土长的道教,由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无论是那个宗教都没有特定的教徒,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固定的聚会时间、地点等都没有。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是儒学而不是宗教思想。
其次,二者的形象特征不同。
第一,材质不同。西方宗教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石头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因此被说成是“石头的史书”,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则是以木材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被人称之为“木头的诗篇”。
比如米兰教堂就一座石建筑,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建筑是神的象征,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人们进行膜拜的场所,被看作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因此人们才会不惜花费力气,经年累月,一代接一代的去修建。而这座黄鹤楼是典型的木建筑,因为中国人对于建筑不求长存,他们将建筑比作衣服,可以不断更新。正如清代园林建筑家、戏剧家李渔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木构建筑建造容易,建造速度也很快,对古建筑的修葺远不及重建之盛,像黄鹤楼就在宋、元、明、清重建多次,而且每次形式都不同。
第二,空间布局不同。西方宗教建筑以单体建筑物为中心,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占据着空间,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有着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被赋予一种向上腾起和向四周扩张的性格。而我国为信仰服务的建筑,像佛寺、道观、孔庙、祠堂等,基本上都是群体建筑。
比如,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达150米,堪称是中世纪的高耸建筑,它的峰尖瘦削锋利,束柱瘦骨嶙峋,直插云际、指向神秘的上苍,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峰顶,把人引向上苍,使人们获得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崇拜,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这座黄鹤楼虽然也高耸,但它却没有脱离群体,以高楼本身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布局,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给人一种严肃、方正、理性、雄浑之感。它们相互连接、相互配合在平面上构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结构,读后感《《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这种群体结构的形成与宗法思想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宗,尊祖,庙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中国宗教建筑以空间来表现时间,表达一种时间进程的流动美。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平面铺开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比如,整个普宁寺虽然每座建筑都不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基本形制相似,绵延数里,虽然不算高大但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弯弯曲曲,重重影影,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就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而西方的单体宗教建筑就没有这种效果。像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置身其中,就像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会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其次,它是单体建筑,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因此不可能有时间上的美感。
第四,外部造型不同。我国宗教建筑突出线的艺术特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追求宁静、和谐的韵律。如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而西方的宗教建筑在轮廓处理上,强调纯几何性的造型元素,如矩形、三角形、圆形,强调凸曲线、凸曲面的外张力,追求的是一种理性。
比如,孔庙,它的四个翼角翘起,勾心斗角;飞檐微翘,体态轻盈,随着线的曲折,显得向上飞动轻快,线条柔和曲折,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圣彼得教堂半球穹顶,矩形的窗户,还有一些其他的几何形体,轮廓线很僵硬、直板,虽然也有美感--几何美,但给人一种故意处理成这样的不自然的感觉,不像中国宗教建筑那样具有一种自然美。
第五,布局安排上不同。我国的宗教建筑强调有虚有实,轮廓线柔和多曲线,在稳重中显出一定的变化,尽力做到与自然相协调。而西方宗教建筑喜欢表现实体的重量感,厚实的墙体,粗大的拱券和梁柱等,显得与自然格格不入,孑然孤立、傲然独存,表达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心理。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巴别塔,出自于《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建造通天塔的故事。这个传说形象的反映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相抗争的原始心态,在他们的观念中,建筑就是一种力量的标志,就是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手段。这座应县木塔底部由若干柱子支撑,四边透空,给人凌虚的观感。屋顶的实体与透空的檐廊构成对比。虽然它的出檐深远,但却有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因而并不显得沉闷和压迫。加之檐口悬挑造成大片有韵律感的阴影,斗拱梁枋上的雕刻,窗户上通透的格栅,使整个建筑呈现一种虚拟为主,虚实对比的可亲性,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宗教建筑适应顺从自然表现在,对房屋地基和方位的选择很重视,于是开创了一门相关的学科--“堪舆风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堪,天道;舆,地道。”实际就是指的自然,即研究建筑周围的风向、水流等环境条件。这一学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与自然协调和谐的执着追求。
再次,建筑内部装饰内容、风格不同。西方宗教建筑无论是古典时期的神庙还是后来的教堂,内部装饰基本上都以雕刻、雕塑、(基督、圣母等)绘画(顶部)为主,内容大多都是神话故事(具有西方色彩的希腊神话故事)或者是一些跟神有关的事物,风格比较自由活泼;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像寺、庙、塔,基本上都供奉一些佛像、神像,当然在一些祠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神话故事(具有东方色彩)--但与西方神话故事不同,或者是民间故事(比如武氏祠堂里的二十四孝图),显得沉稳。
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和巴洛克风格建筑。巴黎圣母院最具特色的是彩色玻璃,太阳由彩色玻璃射入,产生五光十色的眩光,创造了一种把信徒们引向天国的幻觉,有力的体现了超脱红尘凡是的宗教感情。巴洛克建筑内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色彩浓烈,其塑造的浓厚的享乐氛围可以与中国的皇宫相媲美。中国的寺、庙、塔等虽然在某一时期也会装饰的很华丽,但却不像西方那样讲究。
最后,变化与发展。西方宗教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的神教神庙,封建社会后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文艺复兴后带有人文意味的教堂,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发展。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基本上沿袭一种风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创新,显得比较稳定。
巴洛克建筑虽然是新兴的一种建筑风格,但它却不是孤立的,它在摒弃文艺复兴时期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的同时,又以新的方式融合了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如柱子、圆拱以及柱头,绵延的曲线形区域取代了有秩序的矩形区域。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
第五篇: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案
课
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课
时: 一课时
课
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是古代建筑欣赏。按照教材本课是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色。中国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其原因在于中国建筑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以及建筑外观上的色彩运用。在介绍过程中,由于篇幅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北京故宫、圆明园、苏州园林的图片和简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欣赏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中国建筑风格特征与发展,从而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增强学习气氛。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向往,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的了解,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艺术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对建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与幻灯片展示相结合。2.学法:欣赏,观察以及教师讲解。
教具准备: 幻灯机,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幻灯片若干张 学具准备:《艺术欣赏 美术》第二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安定课堂,检查学具。
二:引入新课:(4分钟)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是建筑,同学们记得吗?(学生回答:„„)对,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的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我们还知道除了房子,还有纪念碑、陵墓、桥梁、广场等等都属于建筑,但是这些大都是我们现代才有的,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中国古时候有哪些建筑呢?(学生讨论回答:„„)很好,大家都很认真地思考了,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三:讲授新课:(35分钟)
(一):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很多种建筑体系,但很多早已中断或者流传不广,比如古埃及、古代西亚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它们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播放几张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图片)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1、木结构体系:这种体系是由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的妙处。(出示建筑的木构架)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可见在很多年以前,聪明的人们就已经懂得了建筑的一些窍门呀!
2、庭院式的组群部局:古代的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一般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里主要就讲讲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出示北京故宫全景图和局部图片)同学们认识这是哪里吗?这是我们的故宫!它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呢!你们看看是不是很宏伟很漂亮?那好,现在你们5个人一组进行3分钟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故宫好不好?好在哪里?”讨论完后请同学来讲讲你们讨论的结果。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出了故宫的优点,但对于它的情况可能不怎么清楚,现在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宫的基本情况吧:整个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纵深961米、宽753米,拥有9900多间房屋,分成中、东、西三路和几十个院落,旨在表现封建的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故宫的主要建筑,比如皇帝举行大典、发号施令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前朝三大殿”以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供帝后、妃子、皇太子等生活游乐的被称为“后朝三大殿”,这些建筑体量雄伟,外形壮丽,主次分明,建筑形象统一而又有变化。比如屋顶的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故宫主要建筑的丰富多姿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极显著的特征之一。
3、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了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我们再看一下故宫的图片,大家都看到了些什么颜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更加显得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不得不为之鼓掌呀!
(三):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特色
1: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的中国古代园林(依次展示相应图片):
(1):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颐和园等;(2):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3):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多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
2:园林布局特点——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景区。“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安全感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四:课堂总结:(3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知识点(„„)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古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也对建筑这门艺术有了兴趣,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留心观察一些自己喜欢的建筑,动脑筋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好在哪里,你会发现其实艺术一点都不高深,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特色?
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设计)
一、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三、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1.中国建筑
1.融自然和人造山水为一体:圆明园、2.欧洲建筑
杭州西湖、苏州的拙政园等
3.伊斯兰建筑
2.划分景区和空间,且善于“借景”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1.木结构体系
2.庭院式的组群部局
3.色彩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