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10月加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建设讲稿(含案例)
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在全县正科级培训会上的讲稿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确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决心,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规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法治政府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2017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一道时代的鲜明烙印。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开启了法治中国的新时代。
其深远意义至少有三:第一,这个战略可以称作依法治国的升级版或2.0版,对未来影响深远;第二,以这一战略为标志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第三,这一战略对清除长期以来的人治影响意义重大。在这个战略中,法治政府建设更值得我们关注。
法治政府的本质是约束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四中全会实际上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内在逻辑,即通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构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并提出要共同推进,一体化建设。在这个逻辑中,我以为法治政府的构建应放在突出地位,主要有三点理由:
一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成为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之一,而且放在第二的位臵;二是政府处在国家治理第一线,政府的能力行为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成效;三是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构建成为法治国家的两个重要标志。法治政府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是要约束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道理很简单,法治政府第一位的是治官,第二位是保护公民权益,第三位才是治民。法治政府集中体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价值理念和刚性导向。四中全会对法治政府内涵的界定和“六大约束性规定”已经说明这一点。
法治政府建设有三个关键词:依法决策、严格执法、全方位纠错。第一,依法决策预示要把政府决策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如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这至少可以产生三大影响:一是有可能结束拍脑瓜决策的时代;二是避免由于决策失误导致的巨额损失;三是未来将有更多官员也许不是因为贪腐而是因为决策失误被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
第二,建立更严格的执法体系。四中全会把法律的实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严格执法放在了第二位。
这样严格的执行体系,可能产生如下影响:有可能有效遏制有法不依、执法违法以及执法中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现象;有可能抑制政府与民争利、侵害公民权益和利益的行为;有 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执法形象。
第三,健全行政执法中的监督纠错机制。全面纠错有可能把政府权力关在法制笼子里;有可能改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的局面;有可能遏制人治蔓延的现象。四中全会成为某些领域由人治主导到法治主导的历史性拐点。
要看到法治政府建设的阻力与困难。四中全会对法治政府提出了目标、内涵、任务和路径,但是法治政府建设绝不容易,要克服巨大的阻力和困难。
一是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法治精神。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法治思维主导,而是人治思维盛行,这可能成为法治政府建设潜在的最大障碍。
二是依法决策与决策责任追究制必须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避免政府部门利益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隐形阻力。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定化,部门权力便是与民争利的工具,是导致权力市场化的元凶。法治政府建设,最大的难度是如何构建制度笼子,防止权力滥用。
法治政府的核心内涵是依法行政,确保权力行使不能恣意、任性。
案例:吐槽医院食堂饭菜难吃被拘,警示权力不可任性 2017年8月19日下午6时许,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广播电视台报道称,涉县一网民因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19日晚间, 河北邯郸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表示,对 “网民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一事,邯郸市局法制部门已责令涉县公安局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本案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重新审核。(8月20扬子晚报)
抱怨饭菜质量差也会被拘留?不少网友对当地警方的做法表示了质疑。这不仅是基于对发帖人的同情,更在于本案开了一个糟糕的先例,因为每一个人在外就餐都有可能遇到类似情况。如果吐个槽都有被拘留的风险,我们消费者还能正常行使打差评的权利吗? 新闻发布后,网友留言踊跃,“这也拘留?人家不过是吐槽了一下而已啊?!”“我以后都不敢发帖说学校食堂难吃了”…… 可见人们对“网民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一事难以接受。的确,小至大学生吐槽学校食堂,大到南北食品如月饼、豆腐脑的“好吃”之辩,人们对自己不喜欢、不适应的食品往往多有啧言,称之为“黑暗料理”,中外文艺作品中也不乏关于食品的意见之争,如果按照涉县公安局的思维和做法,岂不是牢房要爆满了?
警方拘捕的理由是,查实张某涉嫌虛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故被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处罚。所谓虛构事实,就是认为张某所说的“饭菜量少、价高”等属于非事实,这就无形中站到了涉事医院食堂一方的立场上,将消费者与商家的普通消费纠纷上升为刑事案件,偏离了执法者公平公正的立 场,违背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宗旨。
退一万步说,即便警方认为张某行为不妥,也可以对张某进行劝喻、警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方式,何至于要处以拘留的“顶格处罚”,公安机关的处罚明显过重。
“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折射权力任性。人民日报评“网友吐槽食堂难吃被拘”:权力滥用。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利益的强制性规定,无论是严格的程序性规范,还是执法人员的行为表现,都应该呈现刚性的、严肃的,权威性的法律特点,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性而为。缺乏统一标准,损害群众利益和法律威严。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管是公民个体还是执法机关,都要具备法制思维,要知法守法,依法办事。“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还需要当地监管部门拿出充分的法律法理,严格执法,以法服人。坚决纠正执法过程中乱作为的权力任性歪风。
因此,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人心所向,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基层公务人员是依法行政最基本的主体,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他们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直接影响依法行政的推进。
一、依法行政能力的基本内容
一般认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实施行政行 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三方面内容:(1)依法行政的观念,即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2)依法行政的知识水平,即比较熟悉和掌握通用法律知识和本部门的专业法律知识;(3)依法办事的行为,主要是按行政法治原则办事,依法行政,严格遵循法定权限、法定实体规则和法定程序规则实施行政行为,正确行使行政裁量权,维护行政管理秩序和相对人合法权益。
【案例】:
2003年6月5日夜晚,湖北省杨叶镇的张女士遭受歹徒强奸,怕孩子受伤害,只好忍痛就范。
报案后,派出所所长估计,大胆歹徒第二天还会来,决定实施守候抓捕。不过所长对张女士说:“我们一定抓住歹徒,但是请你配合一次。他怎么做,你不要反抗,我们安排民警在现场抓住他”。
张女士只好冒着再次被强奸的痛苦配合警方。第二天,歹徒又来了,见妇女也不反抗,顺利实施了强奸行为。
尽管现场有4名警察,但歹徒却在民警包围下逃脱。
结论:
1、杨叶镇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后采取的抓捕方案是让受害人再次遭受了强奸,而且以此作为获取证据的一个手段,这是滥用职权的行为。
2、我认为该民警对强奸案件所采取的侦查途径和取证措施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侦查的总 任务必须落到惩罚犯罪、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实处。
3、张女士遭受第二次强奸实际上是抓捕方案的一个细节,张女士遭受第二次强奸不是意外,而是方案的一部分,派出所民警的做法是用损害受害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来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这不仅是滥用职权行为,甚至有可能构成滥用职权犯罪,应当追究民警违法犯罪的责任。
4、一、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应一切从维护法律的尊严,保护人民的角度出发,尽最大努力加强队伍素质建设。
二、侦查的合法界限在于侦查的必要性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其底线在于不能滥用。
三、公民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急需提高。本案被害人能够在第一次被强奸后,注意犯罪现场的保护,可能避免了派出所作出“抓捕方案”的决定;如果被害人能够坚持自我保护,第二次近似玩笑的强奸案也可能避免。
四、暴露出我国执法人员对刑法目的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将打击犯罪放在首位,而将保护公民放在其次,因而出现为了抓捕犯罪嫌疑人而使被害人第二次受到侮辱。
五、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侦查技术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及时开展业务培训。
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重点要学习的几部法律
1、《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这部文件,规定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途径和措施,被国内外法学专家誉为是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依据 《纲要》的规定,依法行政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合法行政。行政权力和取得和运用必须依法进行。首先是主体要合法,职权法定,越权无效。判断主体是否合法主要看法律是否授权、编办的三定方案关于职能的设定、政府公告。三者缺一不可。要坚决纠正国家行政权力在非行政机关体外循环问题。其次,具体方式、方法要合法,不能用非法手段对待违法。如普遍存在的野蛮执法、粗暴执法行为是错误的。再次,执法程序要合法,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程序是实体的保证。要彻底抛弃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做法。
二是合理行政。其核心是自由裁量权的运用问题。因为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各种违法行为也是千差万别,所以,法律必须给执法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中国目前的问题是自由裁量权太大,这给执法人员的腐败提供了温床。必须依法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首先,在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不能因其远近亲疏不同而有差别,对危害程度相同的同一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不同的处罚,尤其是不能差别太悬殊,这样会导致群众心理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其二是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有正当性,目的、动机要合理,内容和范围要合理。其三,行为和方式要合理,可罚可不罚的不罚,要以教育为主;可重罚可轻罚的以轻罚为主。其四手段和措施要合理,不能高射炮打蚊子。要符合比例原则,全面衡量公权力和私权力的 基础,选择侵害较小的措施。
三是程序正当。过程与目标是因与果的关系,公平正义要用程序来保障。如著名的分粥故事。先是固定一个人分,轮流分、老人分、分粥委员会分、最后是一个人分,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拿粥。如果他分的有多有少,不均匀的话,剩下的肯定是最少的一碗,为了不吃亏,他就必须分得均匀一些。这就是程序的魅力!建立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程序公开、制定程序时公众参加,建立回避制度,救济权落到实处。如惩治腐败问题,腐败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也是程序问题。如云南卷烟厂三任厂长、某省三任交通厅长,连续因腐败被抓。可以看出,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出了问题。人的本质是差不多的,关键是有没有犯罪的条件。好的程序制度,让你想犯罪而无机可乘,坏人变成好人;没有有效的程序约束,给人犯罪的机会很多,犯罪成本很低,人人都可能犯罪,就会让好人也变成坏人。如果苹果连续变质,那么就不能单纯只考苹果的问题了,而应该考虑装苹果的筐子。也就是要建立健全程序制度,用制度去管理人、约束人,才是治本之策。
四高效便民。一是行政效率原则,要积极履行职责,禁止不作为或者不完全作为,二是遵守法定时限,禁止超期延迟。延期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权的表现。三是便利当事人原则,在活动中增加当事人程序负担,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权行为。【案例】 :
2002年5月20日上午8:30分,一头野羚羊闯入陕西省四郎乡田岭村刘昌家里,把刘昌顶到在地。刘昌妻子吓得躲在碗柜底下。
围观村民认出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村委会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向乡政府汇报。
乡长向县林业局汇报后与10:00赶到现场。此时此刻刘昌的生命垂危,而羚羊在屋里来回走动。
县林业局副局长于11:00赶到现场,并且成立了抢救指挥部,研究决定向林业厅汇报,但已11:30.为什么要汇报呢?
《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特殊情况,需要猎捕、杀害国际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须经国际林业局批准。
下午1:20传来省林业厅指示,可以击毙羚羊。指挥部立即部署击毙方案。
2:00,县公安局长带领30名警察赶到现场,指挥 部经过现场察看,确定了击毙方案。4:20,警察开始击毙羚羊。
从8:30----4:20,处置结束,刘昌受伤因失血过多已经死亡。他的妻子在被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死亡。
政府是在依法行政吗?没有体现高效便民的原则。中央党校教授、著名法学家傅思明说,依法行政的六大基本要求 之一就是应急行政,其行政应急性原则是,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7条规定: “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级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如何贯彻行政应急性原则?第一启动:存在紧急危险;第二主体:政府法定机关;第三决策:遵循比例原则。《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1条规定:“政府采取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相适应。”
五是诚实守信。一是行政信息要真实,行政机关发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不真实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二是信赖保护原则。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如行政许可、行政裁决、行政认定等。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它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当事人因此造成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注意不是赔偿,违法造成的损害叫赔偿,合法损害叫补偿含义不同)。六是权责统一。一是行政效能原则,即政令有效;二是行政责任原则,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的行使职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即“执法有保障,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2、《行政处罚法》(1)、行政处罚的原则
第一,处罚法定原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为,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才受处罚,否则不受处罚;二是行政处罚设定权只能由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三是行政处罚的适用,必须严格依照有关行政违法构成的实体法和适用行政处罚的程序法进行,否则行政处罚无效。
第二,公正公开原则。公正讲的是违法者应承担的违法责任与所受的处罚相适应,即罚过相当;公开意思是关于行政处罚的有关法律规定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布的规定,不能做为行政处罚的依据。所以,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一项重要的法定职责就是普法,执法前先普法。
第三,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处罚是手段,决不能把处罚演变成目的。限期改正,期限内主动改正了,就不要再罚了。
第四,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原则。一是在行政处罚决定过程中的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被告知权和其他程序权;二是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的申请复议权、诉讼权和请求国家赔偿等救济权。
(2)、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般来说有六种。
一是警告。它是国家对行政违法行为人的谴责和告诫,是国家以行为人违法行为所作的正式否定评价。二是罚款。三是 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是责令停产停业。五是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六是行政拘留。
这里要注意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的区别,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区别。
(3)、行政处罚的设定。
有权设定行政处罚的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除此之外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县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无权设定行政处罚。不得加重也不得减轻,必须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否则不仅无效,而且违法,要被追究责任。
(4)、行政处罚的程序要求
案例:行政处罚程序违法 被判依法撤销决定 工商部门加大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原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这不但招来当事人的不满,甚至还会被告上法院。
2014年,佛山中院公布一典型案例,佛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一宗侵犯商标权案件的处罚过程中,没有履行向当事人告知提出陈述、申辩意见及申请听证权的法定义务,剥夺了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法院认为行政处罚行为程序违法,判决行政机关依法撤销。
快速查处侵权无处循形
起诉工商部门的是在佛山经商的塞内加尔公民“巴斯”(中文名),在华常住地址是佛山市禅城区远平北街某小区。2012年5月4日,佛山市工商局接到群众举报,外籍人员巴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POLO WORLD”的旅行箱及不符合标准的彩色电视机。工商部门接报后,当天对涉案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没收带“POLO WORLD”字样的旅行箱305个,外包装及机身均无强制性商品认证标志的彩色电视机79台。经鉴定,送检的电视机在“防火”等四个项目上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工商部门后向巴斯送达相关报告,巴斯没有提出异议。10月23日,工商部门对巴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巴斯销售带“POLO WORLD”字样的旅行箱行为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销售的彩色电视机的行为属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责令其停止侵权行为之外,行政机关依法没收了该批货物并对巴斯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的罚款79万多元。
巴斯不服行政处罚决定,依法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理由有二,一是是工商部门在处罚过程中没有为自己提供翻译,以致自己完全失去申诉的权利,其次是处罚依据显失公正。法院查明,“POLO WORLD”商标为美国波罗公司所有,该公司于2011年12月31日授权广州波罗沃公司为商标皮具等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总代理。一审法院认为,工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依法维持了工商部门的处罚 决定。
程序违法打击功亏一篑
巴斯不服一审判决,向佛山中院提出上诉。在二审阶段,双方均没有提供新的证据。
“工商部门在对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前并未向我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属程序违法。”巴斯在二审庭审时提出。
工商部门提出,其实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前,已以特快专递的形式向巴斯住址邮寄了《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拟告知巴斯有权在收到本通知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提出陈述、申辩意见和申请听证的权利,并提供了邮件编号加以佐证。
法院查明,该特快专递于同年10月10日由一个名为“成某霞”的人签收。但是,对于“成某霞”是何人、与巴斯系何种关系、“成某霞”有无将该特快专递邮件转交给巴斯本人的事实,工商部门在庭审中陈述“不清楚”。“我不认识成某霞。”巴斯一再强调,自己的确没有收到《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而成某霞也没有向其转交过上述特快专递邮件。
“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是否合法;二是实体上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佛山中院民三庭审判长温万民说:“整个案件审查的关键在 于工商部门对巴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有无向巴斯合法、有效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以保障巴斯充分行使要求听证的权利。”
佛山中院认为,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相关条款规定,对当事人处以没收较大数额财产以及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属于应当举行听证程序的法定情形。本案对巴斯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的罚款即79万多元的行政处罚,是一种对巴斯权益产生较大影响的行政处罚,属于应当举行听证程序的法定情形。
因此,工商部门对巴斯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应当以有效送达的方式告知巴斯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根据法院已查明的事实,工商部门的送达并非有效的送达,违反了法定程序,依法应予撤销。
①简易程序案件。简易程序是为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处罚较轻设臵的,主要特点是当事人程序权利简单,执法人员(2人以上)可以当场决定给予处罚。
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一是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二是处罚种类和幅度分别是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的。
②一般程序案件。一般程序是普遍适用的行政处罚程序,它适用于除简易程序以外的其他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的主要规则有: 一是行政调查。调查或检查时的执法人员必须出示统一制作的行政执法证件,以表明身份;执法人员有要求当事人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的权力;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抽样取证;实行先行登记保存制度。在登记保存期间,当事人不得销毁或转移证据。在实施中,须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并登记保存的,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不能无限期)
二是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决定由具体办案人员提出初步处罚意见,报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审核,再报行政机关主管领导审查同意签字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决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后作出。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前,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应当保证当事人享有和行使了解权和陈述、申辩的权利。不得因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而加重处罚。(如某局执法人员在检查时先是罚500,后又罚3000)。
(3)、听证程序案件
适用听证程序的条件:主要有两类,一是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二是较大数额的罚款。较大数额是指: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超过1000元的;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超过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超过5万元的。
听证会的程序:凡是符合上述听证程序条件的行政处罚案 件,在处罚决定书作出之前一定要先下达听证告知书,如果当事人申请听证的,要下达听证通知书,然后召开由当事人、办案人参加的听证会,并制作听证笔录,笔录必须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处罚决定的作出:由行政机关在听证结束后,依照一般程序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罚决定。
6、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
(1)一般规定。当事人应当及时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规定的义务;原则上,在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例外的情形有三种)。
(2)罚款收缴。原则上,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当事人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由银行上缴国库。对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分、截留;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行政处罚决定机关返还。收支两条线,不能座收座支。
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
一是适用简易程序案件,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罚款; 二是适用简易程序案件,依法对公民处以20元以上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2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公民来说无法证明自己是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常住人口;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来说在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市、县无固定的办公地点或经营场所。
三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经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确认的不当场收缴罚款事后难以执行的情形。
四是适用简易程序、一般程序案件,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代收机构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主动提出,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当场收缴罚款:在铁路、公路直达地区,距最近的代收机构20公里以上的;在非铁路、公路直达地区,距最近代收机构10公里以上的;在江河湖泊等水上地区,距最近代收机构5公里以上的。
必须说明是: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厅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省财政厅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后,应当自收到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
(3)行政强制措施
如果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每日加收罚款数额3%的加处罚款;
二是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行政复议法》
1、行政复议的概念
行政机关根据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在申请人的参加下,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裁决解决行政侵权争议的活动。行政复议是为群众提供法律救济的行政监督制度。
2、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凡是群众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都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常见的事项有:行政处罚、强制措施、许可行为、确认行为、侵犯经营自主权的行为、侵犯农业承包权的行为、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为、不依法办理证照和给予许可的行为、不依法履行保护义务的行为、不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社会保障费的行为等。
不属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有:行政处分等内部行为,民事调解行为和民事纠纷,技术鉴定结论,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国家行为,行政机关落实政策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上访或者申诉问题作出的没有新的权利、义务的重复处理或者解释性答复。
3、行政复议有关期限有规定
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是当事人自知到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天之内。过了这个期限,权力就丧失了。复议机关自受理 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应该在2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复杂案件可延期1个月。当事人如果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自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天内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主要区别:
行政诉讼主要是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一种外部的司法监督,行政诉讼法院要收费;行政复议既审查合法性也审查合理性,是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行政复议免收一切费用。
5、行政复议机关
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当地政府和上级行业主管部门。
6、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一是维持。经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如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予以维持。二是履行法定职责。主要是不作为案件。如该处罚不处罚、该发给许可、执照不给发等等。
三是撤销、变更、确认违法和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条件是: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明显不当。四是驳回申请的复议申请。五是行政复议调解协议。
第四、《行政许可法》
1、行政许可的概念。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经过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2、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原则上应当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实施权限由法律规定;具体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许可。行政机关不能委托事业单位实施行政许可,只能委托行政机关。
3、行政许可制度。
(1)、行政许可设定权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一年期的临时性的行政许可。除此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2)、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3)、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制度。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 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中心工作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4)、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制度
(5)、行政许可原则上不收费制度。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6)、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监督制度有两层含意:一是行政许可机关对行政许可相对而言人的监督。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被许可人是否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情况要做详细记录,并接受公众查阅。不能一批了之,要纠正重审批,轻监管的习惯作法和错误倾向。二是纪检监察、政府法制、审计等部门对许可机关的监督。监督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内容:
(一)规范性文件设定和规定行政许可的情况;
(二)实施行政许可机关的合法性;
(三)实施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数量、期限等内容的合法性;
(四)实施行政许可程序的合法性;
(五)实施行政许可收费的合法性;
(六)履行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情况;
(七)建立和执行各项行政许可工作制度的情况;
(八)依法应当监督的其他事项。
(7)、实施行政许可违法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应予许可而 不予许可的,对不应许可而乱许可的,不依法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的有关机关除了要责令其改正外,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要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行政许可公示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在本单位办公场所、各行政执法单位的网站上公示下列行政许可内容: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受委托的事项和权限;行政许可的条件或者标准;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期限;需要申请人提供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的具体数量;行政许可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救济途径;投诉电话。
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9)、行政许可受理制度。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受理人员接到申请人提交的行政许可申请(包括变更申请、延期申请)后,认真核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作好接待记录,并由申请人签字确认。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受理人员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a)申请事项不属于本机构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b)申请材料存在错误,但可以当场更正的,应当允 许并指导申请人当场更正;
(c)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填写补正材料通知书交付申请人并做好相关情况记录,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当留存一份申请人签字的补正材料通知书。
(d)不能即时审批的行政许可,需要留下申请材料进一步审理的,应当填写材料交接清单,受理人员和申请人均应在材料交接清单上签署姓名及日期,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当留存一份。
(e)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当自接收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于不予受理的,应当将不予受理理由在书面通知中写明。逾期未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的,自接收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行政机关出具的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通知书,应当加盖行政机关或行政许可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
行政许可实施机构接收行政许可申请后未签署日期的,由此发生争议时以申请人主张其提交申请材料的日期为准。
(10)、行政许可时限制度。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严格按照审批时限,根据下列不同情况及时做出审理决定:
(a)能即时作出许可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
(b)不能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当自 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特殊情况,经行政许可实施机构的主管局长批准,可延长10日,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当将延期的理由和延长时间书面通知申请人;
(c)本局主办并与其他行政机关采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不得超过45日,经行政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5日,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当将延期的理由和延长时间书面通知申请人;
(d)依法应当先经县劳动保障部门审查后报本局作出许可决定的行政许可,办理行政许可的时限同样以上述规定为准;
(e)许可单位,依法需要听证、鉴定和专家评审后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上述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行政许可事项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对于审批时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需要经过统一组织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确定颁发资质、资格证书的,或者在一个年度中采取集中受理申请、集中评估、集中办理许可的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当至少提前2个月公布集中受理申请期限等相关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的信息,以保障申请人有获知信息并充分准备有关申请材料的期限。
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该合理分配本机构内部各个审理 环节的工作时间并做好工作记录。许可事项的决定日期以主管领导签批日期为准。
许可证书或批准文书应自批准之日起十日内送达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签字,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应该将送达回证归档。
(11)、行政许可听证制度。下列事项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向社会公布并举行听证:
(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
(二)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
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
实施行政许可听证,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举行,接受社会监督。
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有关事项书面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
第五、《国家赔偿法》
1、国家赔偿的概念。指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造成的损害给予受害人赔偿的活动。主要有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两种。
2、行政赔偿的概念。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对此承担的赔偿责任。
3、行政赔偿的范围。
一是侵犯人身权的行为。(1)侵犯人身自由权:行政拘留、行政强制、非法拘禁(2)侵犯生命健康权:暴力行为、违法使用武器警械、其它造成伤亡行为。
二是侵犯财产权的行为。(1)侵犯财产权的行政处罚:罚款、没收、吊销许可证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等(2)侵犯财产权的行政强制措施:查封、扣押、冻结、保全、拍卖(3)违法征收财物、摊派费用。
4、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及追偿。
违法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是赔偿义务机关,应先予赔偿,然后申请财政划拨,然后再向有关人员追偿。
5、行政赔偿标准。一是人身自由权损害的赔偿标准。侵犯人身自由的,每日赔偿金按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日平均工资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为准。2017年最高检刑事申诉检察厅5月31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检察院办理自身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国家赔偿案件时,执行新的日赔偿标准258.89元。二是生命健康权损害的赔偿标准。(1)造成身体损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每日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最高额为上年度职工 年平均工资的5倍。(2)造成部分丧失能力的,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倍,完全丧失能力的,最高额为20倍。(3)造成公民死亡的,20倍,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第六、《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意义,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国外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
(一)美国可撤销的行政处罚决定。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处罚无效,并追究责任:一是滥用自由裁量权(不符合法定目的、违背先例、不相干的考虑、违反比例原则、违反冷静研究原则)。二是超越职权。三是内容违法。四是违反法定程序。五是没有可定案的证据。
(二)当代中国有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办法
1、行政执法过错的表现形式:
一是实施行政处罚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或者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
二是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
三是行政处罚依据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四是进行行政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
五是违法实施检查或是执行措施,给当事人造成损害;如新的《行政强制法》规定,在夜间和休息日不得对公民实施强 制措施。
六是使用或者损毁扣押财物;
七是利用职务,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已有; 八是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九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自行收缴罚款;
十是玩忽职守,对应当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
十一是违反法定程序;
十二是超越法定权限或者委托权限从事行政处罚;
2、行政执法过错的发现方式
负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机关,(一般是指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发现行政执法过错: 一是行政执法检查;
二是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 三是调阅行政处罚案卷;
四是受理行政复议或是行政赔偿案件; 五是查阅行政诉讼案卷; 六是受理当事人申诉; 七是受理群众投诉、举报;
八是依法或以采取的其他方式,主要是明察暗访,走访行政相对人、召开行政相对人座谈会等。
3、行政执法过错的追究办法
一是对情节轻微,损害、影响较小,尚未造成后果的过错,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对责任人予以批评教育;
二是对情节较重,损害、影响较大的过错,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对责任人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并吊扣其行政执法证件6个月至12个月;
三是对情节严重,损害、影响重大的过错,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对责任人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并收回其行政执法证件;
四是对故意违法、徇私枉法、严重失职造成的过错,责令立即纠正,对责任人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处分,并缴销其行政执法证件;
五是政府法制部门发现行政执法过错,应当及时审查,提出是否应当追究的意见,报经纪检监察机关批准后,向过错责任机关发出〈行政执法过错追究通知书〉,同时抄送有关机关。过错责任机关应当在接到〈行政执法过错追究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对过错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并向发出〈行政执法过错追究通知书〉的机关回报处理结果。行政执法机关对过错责任人自行追究的,应当自作出处理决定之日起10日内,将处理结果报上一级负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机
关备案。过错责任机关逾期不作处理决定或者不报送备案的,由政府法制、监察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其处理和备案。六是过错责任人在受行政处分期间,不得晋升工资、职务和级别。过错责任人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级别和职务工资。七是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
1、基本原则:
——坚持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在法治实践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国家机关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坚持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重。国家机关在履行好系统内普法责任的同时,积极承担面向社会的普法责任,努力提高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素质,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
——坚持条块结合、密切协作。国家机关普法实行部门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加强部门与地方的衔接配合,完善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形成普法工作合力。
——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立足国家机关实际,结合部门工作特点,创新普法理念、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积极推动各项普法责任的落实,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职责任务
(一)建立普法责任制。国家机关要把普法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纳入本部门工作总体布局,做到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按照普法责任制的要求,制定本部门普法规划、年度普法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普法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普法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二)明确普法内容。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学习宣传与本部门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能力,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增强广大党员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坚持普治并举,积极推进国家机关法治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切实做好本系统普法。健全完善国家机关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完善日常学法制度,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经常化。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培训,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作为重要内容,建立新颁布的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学
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考试考核,完善评估机制。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机关法治文化建设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机关学法氛围。
(四)充分利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起草制定过程向社会开展普法。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起草制定过程中,对社会关注度高、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说明相关制度设计,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及时向社会通报征求意见的有关情况,增强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出台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权利救济方式等主要内容,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公布或在公共场所陈列,方便社会公众理解掌握。
(五)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向社会开展普法。执法司法机关在处理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救助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过程中,要加强对当事人等诉讼参与人、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以及相关重点人群的政策宣讲和法律法规讲解,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让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一致等法治
观念。针对网络热点问题和事件,组织执法司法人员和专家学者进行权威的法律解读,组织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广泛开展宣传讲解,弘扬法治精神,正确引导舆论。
(六)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法官、检察官在司法办案过程中要落实好以案释法制度,利用办案各个环节宣讲法律,及时解疑释惑。判决书、裁定书、抗诉书、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应当围绕争议焦点充分说理,深入解读法律。要通过公开开庭、巡回法庭、庭审现场直播、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开展以案释法。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结合案情进行充分释法说理,并将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告知行政相对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对律师的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律师在刑事辩护、诉讼代理和提供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担任法律顾问、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等活动中,告知当事人相关的法律权利、义务和有关法律程序等,及时解答有关法律问题;在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过程中,切实做好释法析理工作,引导当事人依法按程序表达诉求,理性维护合法权益,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发布工作,建立以案释法资源库,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要以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36 进企业、进单位等为载体,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开展经常性以案释法活动。
(七)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在巩固国家机关橱窗、板报等基础宣传阵地的同时,积极探索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新型载体在普法宣传中的运用,建好用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不断创新普法节目、专栏、频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阳光司法工程。注重依托政府网站、专业普法网站和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普法活动,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做好日常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开展集中普法活动,不断增强法治宣传实效。
今年底或明年初,司法部部级“12348中国法网”将正式上线,为公众提供在线的法律咨询服务;到明年6月底前,各地也将普遍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网。此外,今年底前,司法部还将向社会开放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公布首批案例,供公众查询。
3、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国家机关要充分认识普法责任制在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建立普法责任制摆上重要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普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人员、经费、物质保障,为普法工作开展创造条件。要把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机关工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动本部门普法责任制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上级国家机关要加强对下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建立和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强化工作指导,确保普法工作取得实效。对于综合性法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法治宣传社会整体效果。
xx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xx县司法局年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谁执法、谁普法”工作的通知》,xx副县长在甘洛县依法治县暨“六五”普法总结和“七五”普法推进会上就强化“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建设作了安排部署,希望各地各部门按照相关要求认真抓好落实。根据文件要求:县依法治县办联同县目督办、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和县司法局定时不定时开展阶段性检查、评估工作,切实把督查过程变成培育典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各地各部门全年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情况纳入全年依法治县目标绩效考核范畴,对措施不力、工作滞后的单位予以全县通报,确保全县法治宣传教育有力有序推进。
第二篇: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论文摘要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执行依法行政和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增强各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加强制度建设。
一般认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根据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关系的一般法理,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要素,本身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通过公务员实施的。因此,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 ;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鲜明主题 ;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执政为民的要求在努力提高各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1、充分认识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在公务员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2、确立教育和培训在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中应有地位。
3、将依法行政教育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相结合。
4、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5、加强培训机构、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6、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7、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制度建设除了建立健全上述教育和培训制度外,按照国家的要求,还要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提高干部素质;进一步整顿行政执法队伍,要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关键词:公务员
能力建设
行政机关
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观念 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国家对公务员观念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贯彻执行依法行政和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增强各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加强制度建设。
一、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概述
(一)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般认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根据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关系的一般法理,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要素,本身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通过公务员实施的。因此,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关于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范围,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一般有两种表述,一是将依法行政的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能力并列,另一种是将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包括在依法行政的能力之中。相应地,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依法行政能力包括草拟行政法规能力和运用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能力,并认为有法治观念是公务员具备依法行政能力的前提。[1] 另一种观点认为,依法行政能力具体内容有三:(1)依法行政的观念,即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2)依法行政的知识水平,即比较熟悉和掌握通用法律知识和本部门的专业法律知识;(3)依法办事的行为,主要是按行政法治原则办事,依法行政,严格遵循法定权限、法定实体规则和法定程序规则实施行政行为;正确行使行政裁量权,维护行政管理秩序和相对人合法权益。[2] 根据国家规定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其中,依法行政能力的基本内容是:(1)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2)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3)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4)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二)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1、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有所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仍然是影响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的制约因素。这就要求对公务员特别是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长期不懈地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强公务员法制观念,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态度,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鲜明主题 公务员担负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的重要责任,新形势和任务对公务员能力建设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公务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无论是进行决策还是实施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合法有效地运用权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法律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公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公务员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公务员职位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需要。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点决定了公务员必须学法用法,严格执法,这对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其中很重要一点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高素质首先是政治上高素质,就是要端正对最广大人民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本质上是人民的公仆,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做到用权为民。
二、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制度
(一)法律、法规、规章中的确立的有关制度
1、依法行政是各级公务员的法定义务和职责 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对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必须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等义务。
2、公务员考核制度 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公务员的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3]
3、公务员奖励制度 公务员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起模范作用的;同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有功绩等表现之一的,应当予以奖励。[4]
4、公务员责任追究制度 公务员责任主要有行政处分、行政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1)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不得有违纪行为。公务员有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2)根据《国家赔偿法》,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可被责令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3)许多法律规定,对有违法行为的公务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公务员培训制度 公务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其任职和晋升职务的依据之一。国家公务员培训分为:对经考试录用进入国家行政机关、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人员的初任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人员按照相应职位的要求所进行的任职培训、根据专项工作需要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的专门业务培训和对在职人员以增新、补充、拓宽相关知识为目的的更新知识培训。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和科学性、针对性的要求,国家公务员培训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务员行为规范。[5]
(二)政策措施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确立的有关制度
1、提高公务员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 根据2000年10月25日中宣部、人事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和进行依法行政培训的意见》,提高公务员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的制度主要有:(1)公务员学法制度 内容上分通用法律知识和专门法律知识两大部分。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形式。各地区各部门可以采取脱产办班、专题辅导、举办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学习。(2)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和证书管理制度 各部门对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学习情况要定期检查,同时列入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用法律知识的统一考试有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专门法律知识的考试由各部门自行组织。考试成绩登记在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上,作为公务员考核、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考试不合格者,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公务员参加由政府人事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及其它类型的培训均应在证书上登记;政府人事部门对培训证书实行不定期验证。[6] 此外,2004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了一系列监督制度,可以适用于行政机关中不依法行政并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公务员中的中共党员。同时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可适用于有违法违纪行为公务员中的中共党员。
三、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依法行政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法律的规定以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既有观念上的原因,能力上的原因,更有深刻的体制和社会原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十六大提出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努力提高各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一)充分认识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在公务员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依法行政逐步深入人心,依法行政将成为各级公务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2003年3月21日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将依法行政列为今后国务院的三项主要工作之一;2003年12月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也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列为第二位,说明了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在公务员能力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二)确立教育和培训在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中的应有地位 教育和培训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帮助各级公务员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正确态度,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将成为对公务员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把依法行政的教育作为对各级干部执政为民、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将依法行政教育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相结合 一是把依法行政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态度,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二是要把依法行政教育和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在学法用法和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加强行为规范和职业教育,促进依法行政。
(四)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一是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任何行政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理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政府违法行使权力要承担责任,违法不作为也要承担责任。二是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或者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三是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在当前情况下,依法行政特别要树立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完善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做到: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行政机关在行政决定过程中应当平等对等行政管理相对人;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在作出不利于相对人的行政决定时应当给予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五)加强培训机构、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 各级行政学院和其他各类培训机构,要把依法行政培训列入对公务员进行初任培训、任职资格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努力提高培训效果。要统一规划、组织编写一批适应各级公务员依法行政教育和培训的高质量的教材,或将依法行政内容列入有关公务员教育和培训教材中,并鼓励各部门编写具有部门管理特点的依法行政教育和培训教材或将依法行政内容列入有关部门公务员教育和培训教材中。要选聘政治业务素质合格、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进修、集体备课、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要注意选聘党政领导干部和有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实现师资资源共享,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的专兼职结合的依法行政教育和培训师资队伍。
(六)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要完善和落实培训和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学法和用法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本职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定期开展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考试考核工作,把公务员学习法律知识和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结果以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任免、晋升和奖惩、辞退的依据之一。
(七)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制度建设 要逐步实现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积极探索行政机关负责人任职前考法制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施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除了建立健全上述教育和培训制度外,按照国家的要求,还要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提高干部素质;进一步整顿行政执法队伍,要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注释: [1]张志坚、唐铁汉主编:《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7页。[2] 同上,第46页。
[3] 参见1994年3月8日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4] 参见1995年7月3日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5] 参见1996年7月6日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6] 参见1999年6月24日人事部发布的《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管理制度的通知》。
第三篇:浅谈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浅谈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我国的各级各类行政行为的实施主体是公务员,为充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与时俱进的推进“科学发展观”建设,就从根本上要求各级公务员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中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基本原则。而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执行依法行政和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增强各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加强制度建设。
一、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个人认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根据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关系的一般法理,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要素,本身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通过公务员实施的。因此,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一般可以这样认为:依法行政能力具体内容有三:(1)依法行政的观念,即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依法行政的知识水平,即比较熟悉和掌握通用法律知识和本部门的专业法律知识;(3)依法办事的行为,主要是按行政法治原则办事,依法行政,严格遵循法定权限、法定实体规则和法定程序规则实施行政行为;正确行使行政裁量权,维护行政管理秩序和相对人合法
权益。
二、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1、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有所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仍然是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的制约因素。这就要求对公务员特别是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长期不懈地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强公务员法制观念,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态度,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鲜明主题。公务员担负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的重要责任,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公务员能力建设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公务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无论是进行决策还是实施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合法有效地运用权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的不断完善,法律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公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公务员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公务员职位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需要。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点决定了公务员必须学法用法,严格执法,这对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其中很重要一点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高素质首先是政治上高素质,就是要端正对最广大人民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本质上是人民的公仆,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做到用权为民。
三、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当前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依法行政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法律的规定以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既有观念上的原因,能力上的原因,更有深刻的体制和社会原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努力提高各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问题:
(一)充分认识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在公务员能力建设中的作用。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依法行政逐步深入人心,依法行政将成为各级公务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2003年3月21日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将依法行政列为今后国务院的三项主要工作之一;2003年12月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也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列为第二位,说明了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在公务员能力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二)确立教育和培训在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中的应有地
位。教育和培训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帮助各级公务员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正确态度,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将成为对公务员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工作之一。
(三)将依法行政教育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相结合。一是把依法行政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态度,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二是要把依法行政教育和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在学法用法和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加强行为规范和职业教育,促进依法行政。
(四)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意识。一是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任何行政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范畴。承担责任是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理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政府违法行使权力要承担责任,违法不作为也要承担责任。二是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或者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三是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在当前情况下,依法行政特别要树立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完善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做到: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作出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行政机关在行政决定过程中应当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在作出不利于相对人的行政决定时应当给予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五)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激励约束机制。要完善和落实培训和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学法和用法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本职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定期开展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考核工作,把公务员法律知识和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结果以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任免、晋升和奖惩、辞退的依据之一。
(六)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制度建设。要逐步实现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中心组学法制度、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积极探索行政机关负责人任职前考法制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施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既是自身提高的本源要求,也是国家社会实现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力推动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对具可操作性的制度是当务之急,而实施则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建设才能更好的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与时俱进的推进“科学发展观”建设。
第四篇: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祖平
领导干部是各项决策的重要制定者、执行者,他们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的成效。针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作为一项突出任务来抓,改进教育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建立健全干部能力持续提升的机制。
要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干部学习培训需求多元化趋势,我们要积极整合和优化各类培训资源,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要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学习研究,既加强基本理论的培训,又加大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做到转型升级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转型升级急需什么内容,就强化培训什么内容。
要加大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本的途径要靠实践。我们要总结推广“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搭建干部实践锻炼的平台和载体,引导干部到生产发展第一线和环境艰苦、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学习锻炼,使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汲取营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尤其要引导广大年轻干部积极投身基层实践,促进他们尽快成长。
要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我们应当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这个中心任务,大力选拔那些科学发展意识强,工作有本事、有思路、有办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把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克难攻坚、善于打开局面的干部选拔上来,使干部和人才资源配备到转型升级最急需的地方,配备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领导班子的配备要与区域发展要求相匹配,与完善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运行机制相匹配,与促进所在地区、所在部门的中心工作相匹配。注意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保持领导班子法定任期内的相对稳定,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第五篇: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程雪良
2005年第1期 ——民主法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县乡基层领导干部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要直接面对和处理许多具体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领导干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一是法律至上的意识。明确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明确法律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约束;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二是尊重人民权利的意识。尊重与保障人民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惟一宗旨。国家立法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我们执法是人民利益的实现,我们司法是人民利益的保障。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民的利益。在执法与司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权利,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与执政为民的统一。三是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意识。职权法定,即任何行政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权责统一,即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政府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政府违法行使权力要承担责任,违法不作为也要承担责任。四是依程序行政的意识。在当前情况下,依法行政特别要树立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完善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领导干部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政,坚决杜绝以领导的个人意志干扰法定程序的履行。领导干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必须加强学习,在提高法律素养上下功夫
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有些领导干部在行政过程中置法律于不顾,或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上,“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然在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作祟。领导干部要提高法律素养,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讲究学法的效果,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近几年来,公安县全方位、大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大批的企业职工安置补偿问题,以及企业破产、重组等问题。在改制中,我们认真学习关于企业改革和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政策,严格把握法律和政策界线,从公安县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政府、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司法机关、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企业依法破产,政府依法依规安置补偿,妥善地解决了职工的生活、保险、再就业等问题,改制效应初步显现,各级干部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得到提高。
领导干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懂法、依法、守法的表率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行政许可法对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了规范,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改进领导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方法,用法律规范和调整行政方式,真正做到依法用权、理性用权、谨慎用权。
一是把法律意识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之中。做任何事情特别是重大决策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不仅考虑经济效果、社会效果,还要考虑法律效果。二是把依法办事的原则贯穿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之中。比如,当前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中发生的纠纷较多,有些情况比较复杂,各方面的看法也不一致。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严格依照《土地承包法》及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当时当地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来妥善化解纠纷。又比如,我们处理人民群众信访,依照法律,按政策按程序办事,把处理信访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的一条重要原则。三是要把遵纪守法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全部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干部要用法律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打“擦边球”,更不能知法违法。只有以身作则依法行事,才有凝聚力、号召力,带领广大群众早富快富奔小康。
领导干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在受监督的环境下掌权、用权
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权为谁用这个根本问题上,领导干部一定要自省、自警、自律,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以及政府系统内部监督等民主监督制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
(作者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