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际交往讲稿
第六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了解大学生目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和个性特征,以及如何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大学生良好交往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方法能够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
在讲第二、三部分时可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人际交往?” “个人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让大家借鉴?”可以归纳总结,是否和课件中的有关因素相同。辅助手段
课堂活动,如体态语言的应用——数字游戏。课时:2学时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有人估计,个人每天除8小时睡眠以外,其余16个小时中有70%的时间是在进行人际交往,沟通信息。因此,可以说生活是由人际关系编织而成的,个人是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与事业成功相伴的是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家庭和睦相伴的还是人际交往的成功,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人生就缺乏快乐,社会就缺乏文明。(来源陕西师大网络)。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三 人际关系的意义:
1、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个体是在人际交往中不断成长、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文化、生存技能、社会知识以及社会规范要去的各种素质,从而获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如果没有与其他人的交往,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
2、认识自我优化个性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提高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认识。在交往中“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大学生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自我发现、自我反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磨砺性格,砥砺品行,以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观察分析对方的言谈举止以达到认识对方。同时,又在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了解自己。人的个性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交往的环境是个性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直接条件。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为人性格开朗,在对待人和事物时乐观、积极、主动。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时,这个人往往就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3、有助于心理健康:a与人发生冲突会使人心灵蒙上阴影,导致精神紧张、抑郁,不仅可致心理障碍,而且可刺激下丘脑,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进一步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许多心身疾病,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偏头痛、癌症,都与长期不良情绪和心理遭受强烈的刺激有关。b每个人都有快乐和忧愁,快乐与朋友分享会更快乐,忧愁向朋友倾诉就会减轻,倾诉的过程就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紧张的过程。如果缺乏必要的交往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大量的研究证实,离群索居会使人产生孤独、忧虑,可导致心理障碍。有的国家以限制人际关系、实行心理隔离作为惩罚罪犯的手段,经过数年隔离,罪犯轻者出现心理沮丧,失去语言能力,重者可患精神分裂症(如纳粹)。c人都需要安全感。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
研究证实,与人交往是获得安会感的最有效途径。当人们面临危险的情境而感到恐惧时,与别人在一起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减少人们的恐惧感,使人们感到安宁与舒适。有人研究过战场上与部队失散的士兵的心理,发现最令散兵恐惧的不是战场的炮火硝烟,而是失去同战友联系的孤独。一旦一个散兵遇到自己的战友,哪怕其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会感到莫大的安慰,其独自一人时的高度恐惧感也会大大减轻甚至消失(如有的同学不愿意一个人去图书馆)。四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定向阶段,分为无意地选择交往对象和理想地、有意识地选择交往对象。
第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相互融合,建立安全感和信任;开拓共同情感领域沟通逐渐扩大;情感卷入程度不高,交往仍然很正式。
第三,感情交流阶段,关系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表现更为亲近和信任;共同的情感领域也不断扩大,沟通和交往的内容更多涉及私人内容;情感卷入较深,相互都有情感上的较大的投入,交往的模式超出正式范围,常可坦诚相待、直言相告。
第四,稳定交往阶段,高度的心理相容,表现为相互接纳程度很高;自我表露更深更广,向对方几乎完全开放,毫不掩饰;关系牢固,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甚至分享袭击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零接触: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双方完全无关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 单向接触或双向接触(定向阶段):注意无言语交流
表层接触(情感探索阶段):始于直接谈话时,开始真正的情感关联,但无情感卷入
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标志着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诞生。
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共同的心理领域越多,情感的融合的程度就越高,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共同心理领域有可能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完全取得一致。
第二节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 大学生交往的问题
缺乏自信: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害怕失败而不愿意与人交往。缺少信任:有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不信任,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觉得别人都不可靠而不愿意交往。
缺乏宽容:有些同学缺乏对彼此差异的包容,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伤害,进而而影响交往的愿望。不善交往:不善长交往的常识: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却不能使人理解。不注意把握沟通的方式:如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如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习俗。二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陌生人之间),我们与人交往的第一次见面,第一句话几乎为全部交往定下了基调。忌 “以貌取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启示: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指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忌只看一时一事,要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如好朋友之间可能就因为一次误会导致两人的关系破裂。启示: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有好的开始,也要重视好的结尾;生冲突及时道歉,知错就改;说话的语序也会影响沟通。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与人交往时,由于对他的某种平直和某一特性印象极深,想光环一样遮住了这个人的其他品质和特征。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名人效应等。忌以偏概全(全盘肯定或否定),要要尽量消除“偏见”,多角度分析取舍。启示:注重塑造突出的正面形象刻板效应:对社会上某一类食物或任务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应全面分析和看待问题。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是,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考试作弊的同学,总认为别人也都在作弊。或有些人对某人有意见,认为别人也对自己有意见。忌片面地以己论人。启示:要顾及他人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影响人际关系的外貌因素(补充)
西格尔等人的实验:让公认漂亮女性给男被试个性特点做心理评价,最终的评价有肯定与否定之分。这样,实验就有四种情况:漂亮-肯定、漂亮-否定、不漂亮-肯定、不漂亮-否定。
实验结果表明,男被试对不漂亮女性的评价结果不太看重,他们事后对实验助手的喜欢水平也是中等;但他们对漂亮女性的评价结果则非常看重。在得到肯定的情况下,他们对女性评价者的喜爱水平在四种情况下最高;而当得到否定的情况下,他们则对女性评价者的喜欢水平在四种情况中最低。但他们在研究者询问是否继续参加研究时,他们表现出非常愿意再与漂亮女评价者发生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在品质对人的影响力会不断增大。
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原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似性最为重要,除了态度和价值观外还有②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身地;③共同的民族、文化、宗教、背景;④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⑤共同的身体特征(身高、体重)、居住地等。
影响人际交往的个性因素
安德森(anderson,1968)研究不同人格特质受到重视的程度。他列出了555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大学生被试指出在多大程度上喜欢具有某项品质的人。结果如表中所示,当时的美国大学生评价最高的也是忠诚。如果一个人品质端庄,待人真诚、热情,就会使人产生钦佩感、敬重感和亲切感,从而产生人际吸引力。帕里等人曾就友谊问题访问了40000多人。结果表明,吸引朋友的良好品质有信任、忠诚、热情、支持、帮助、幽默感、宽容等11种品质,其中忠诚是友谊的灵魂与核心。
人际交往的问题:新闻报道案例(讨论)奥数赛场外国小朋友送小礼物 中方为何回赠人民币? 2012年02月17日 09: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学进
奥数赛场上又传来好消息:在英国坎特伯雷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获得全球16金中的10金,来自湖北的10位选手获得了3金3银4铜。但是,其中发生的一则小插曲让人大跌眼镜:在参加竞赛的中外学生互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水杯、笔,中国孩子没准备,只好回赠人民币。(《京华时报》2月16日)
一方有准备,一方无准备,这反映的不仅是中外选手待人接物方式的不同,更说明外国选手除了在乎比赛成绩,更看重人与人的交往,而中国选手似乎眼里只有分数而没有人。
在小老外们看来,不论比赛输赢,赛后向竞争对手赠送礼物以表达善意和尊敬,体现的不止是礼仪,更是风度。而中国选手非常看重比赛成绩,十分清楚奥数奖牌之于升学的重要性(各地都有相应的加分政策),因此对奥数赛场的残酷性有着充分认识,压根儿就没把国外选手视为友人,而是视为不是你赢就是我输的竞争对手。这样一来,他们哪会给外国选手精心准备礼物呢? 幸亏这些中国孩子还懂得礼尚往来的礼数,收了小老外的礼物后,还临时回赠人民币。殊不知,这可能犯下更大的错误。一般情况下,人民币怎么适合当礼物赠人呢?除非小老外有收藏外币的爱好,才会开心地将人民币作为收藏礼物而收下。不然,很可能会认为中国孩子是在花钱买他们的礼物,这不仅违背了他们送礼的本意,说不定还会让对方感觉受了侮辱。
这样的点子实在有点馊。我们的参赛选手受金钱的毒害太深了,从接受家庭教育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金钱万能”的道理,及至进入学校,更是认识到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厚黑学。想当个班干部,要送人钱;要换个好座位,要送礼;逢年过节,更要向老师送钱送物;读奥数班,更要大把大把地交钱。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耳闻目睹,孩子们无一不是在接受拜金主义教育。无独有偶,同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调查《91.9%受访者认为很多年轻人被金钱扭曲了亲情观》,佐证了我的观点。该调查显示,53.0%的人认为是学校、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这导致青年的价值观被金钱扭曲。10多位奥赛奖牌得主将人民币当礼物回赠外国小朋友的新闻,无疑为这个调查结论提供了又一实证。由此我认定,中国选手在奥数赛场上取得的辉煌成绩,只能表明有关奥数加分的政策取得了成功,应试教育大获全胜,而事关国民素质的公民教育则让人高兴不起来:执著于一端的功利教育固然能培养一批应试高手,但未必造就得了一代合格的公民,要改变这种畸形的教育现状,必须从端正办学思想即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入手,调整课程模式,革新考试制度和升学机制,改革评价体系,非如此,教育的神圣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难以实现。
第三节 有效的人际沟通 合理运用非语言
我们怎样体现自己的幽默风趣呢?
机智、敏捷、微笑2.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3.扩大知识面、智慧4.乐观、体谅、克服斤斤计较。5.洞察力
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对方心里引起的感受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在提问题的时候,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以免显得咄咄逼人。
自己平时说话的语气属于下面哪种呢?问问身旁的同学和朋友。辩论式 进攻式 强硬的 连珠炮式 疑问式 温和的 理解的 真诚的
有些发问是不大适合日常生活的人际交流。有时会被认为你有反对的意思,有时则会使人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想了解别人。鼓励 指以某些词语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说下去
如“恩„„恩„„”,“噢”,“是这样”,“后来呢”
是最简单的技巧之一,却能使对方了解到你在认真地听他说话,并希望他继续下去。正因简单常被忽视。正是简单的技巧,使我们得以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善于沟通的人所具有的一个特征。
重复句 是有效地鼓励对方的一种反应,是对对方所说的话的简短重复,或强调所讲的某部分内容。很简单,却表达出对对方感同身受的理解。
对方说:这次考试我感觉非常坏,我没想到自己考这么差。A:你对这次考试感到很失望。
B:你对这次考试情况感到惊讶和失望,特别是因为你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些。
A只是简单重复了对方的话,B却有助于对方理解自己的情感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运用鼓励语句的同时,还应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如专注的眼神、倾听的姿势都是一种无声的鼓励,而点头所表示的含义就更明确了。
副言语:语速、语调、语音
1.语速以200字/分为宜。但应视情况而定,有时滔滔不绝;说到精彩或疑惑处,可放慢语速,引起对方注意,增强感染力。
2.语调应抑扬顿挫、柔和、亲切,强弱高低与谈话内容协调一致。不能显出一付心不在焉、无可奈何的样子。语调也不能经常变化,这样会给人以一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言不由衷的感觉。
3.语音应清晰、通畅、纯正、有亲和力,最好使用普通话,让对方听清楚而不引起歧义或不知所云。
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眼睛交流
①注视时间。交谈时,不可长时间凝视对方。
②注视位置。目光应自然、稳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对方身上上下打量。
③眨眼次数。一般情况下,每分钟眨眼6~8次为正常,若眨眼次数过多,表示在怀疑对方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而眨眼时间超过一秒钟就成了闭眼,表示厌恶、不感兴趣。
④目光对视。若双方目光相遇,不应慌忙移开,应当顺其自然地对视1~3秒钟,然后才缓缓移开,这显得心地坦荡,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一遇到对方的目光就躲闪的人,容易引起对方的猜疑,或被认为是胆怯的表现。
第二篇:人际交往讲座讲稿正稿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这次能给大家做这个关于人际关系的讲座。
在讲座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做几个小小的测试。首先,大家可以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况做一个自我的评估,从一分到十分一共十个等级,给自己打下分。闷蛋型的算1分,八达通型的算10分。
然后,这边有两个关于人际关系的测量量表,大家可以做一下。至于这个结果呢,得分高在人际交往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得分低的同学也不要太过于在意。第一这个量表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反应。第二呢,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在人际交往上讲讲我的理解以及一些技巧性的东西。
我们今天讲人际交往,到底什么是人际交往呢?就是交朋友吗?从狭义上来说确实是这样。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除了自然人的身份外还有社会人的角色。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生存。不管是文明社会,还是原始部落。都是一个集体,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我们要和别人沟通,交换信息。这种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就叫做人际交往,也叫做人际沟通。
我用一个图示来解释下人际交往的定义吧。
白色背景代表一个社会,左边呢,就是自我,右边是他人,中间就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今天这个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这三方面来展开。
首先是自我部分。你真正了解自己吗?把自己当成观察对象,来感受关于自己的一切,这种行为就叫做自我认识,也叫自我评价。通常我们会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自我,一个是自省,一个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有的人比较善于自省,有的人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两个途径要平衡,如果太过于专注于自省,那么会给人一种太自我的感觉,如果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又会迷失自我,因为每个人对于你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自我认知很重要,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你如何去了解别人,不了解别人,那沟通起来就会困难重重。在交往之前,你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就能更容易一些。
自我认知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自我概念。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自我概念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古典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论。本我是内心本能的一种表现,追求快乐,满足欲望。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任何事都遵循道德至上原则。而自我就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和事佬。打个比方,小时候做作业的时候脑子里经常有两个小人打架,一个是懒惰小人,一个是勤奋小人,懒惰小人想要看电视,勤奋小人要做作业,懒惰小人就是本我,勤奋小人就是超我,而自我呢,就是裁判,谁赢了就抓起谁的手,走,看电视去。。有一部很经典的小说里的主人公就是这个理论的很好的代表。西游记。里面的八戒就是本我,唐僧就是超我,沙僧就是自我,而悟空是一个从本我向超我进化的一个过程,大闹天宫的时候是本我,斗战胜佛的时候就是超我,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形态的过程。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局限。其实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本我自我超我只是个体内部的因素,还有很多外部因素,如环境和他人。说了那么多自我概念,它到底有什么用呢。第一,自我概念可以引导个体行为的一致。就是说我该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事。比方说,我现在是一个老师,我在做讲座,我就应该为人师表,我不可以脱了衣服在这边跳个舞什么的。这个类似于贴标签,你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什么标签,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很多时候做咨询,有的来访者一上来就会说,我得了什么什么病,比如抑郁症什么的,我的表现是怎样怎样,他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抑郁症的标签,然后去网上找关于抑郁
症的临床表现,然后就会做出来类似抑郁症的表现。这个标签可以是自己给自己贴的,也可以是别人给自己贴的,前面说过的嘛,自我认识还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我们要多给自己和别人贴上积极的标签,少贴消极的标签。这样呢,我们就会变得更积极。自我概念的第二个作用是经验解释。就是一个人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更倾向于自己的自我概念。比方考试同样是80分,如果我给自己贴了一个优秀生的概念,和差生的概念,那么考了80分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知道了这个作用,我们就能在生活中使自己更加快乐,当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可以适当修改身上的标签,那样,我们就可以获得完全不一样的心情和评价。第三个作用是期望定向,就是对自己后续的行为作出一个期望。因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在做事之前,我会对自己有一个标准,一个期望值。这个很容易理解。
接下来讲的是自我确认,这是自我概念和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部分。自我确认是指,我们在接收外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的时候,更偏向于符合自己自我概念的信息。举个不是太恰当的例子,我觉得我是个帅哥,那我就更容易听外界夸赞我的话。知道这点在人际交往中很关键。如果你自己就先否定了自己,那么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是什么,你总能从他的话里面挑出对你的否定来,而且这个否定很有可能是你的歪曲出来的。
于是就有了下面要讲的,自我悦纳。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先悦纳自己,愉快的接纳自己。给自己更多的自我肯定。这样,我们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来体验下自我悦纳。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写出自己15个优点。有的同学应该很容易就能完成任务吧。有的同学可能有些困难,没事,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记得多给自己贴上积极的标签,这样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快乐,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能给自己增添很多魅力。
自我部分结束了,先讲讲他人部分。我在上面打的这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很准确,但是能反应出人际吸引规则中的一个效应,叫做相似规则,就是我们在交往中往往会倾向于跟我们类似的人,用俗话说就是对味,臭味相投。这点在恋爱心理中也适用,有的人就喜欢找性格或品味上跟自己相似的人。但还有一个规则就是互补规则,两人的性格成互补,往往也能相处的比较好。就拿我自己举例子,我眼睛比较小,所以就喜欢眼睛大的。。用一句成语说就是狼狈为奸,狼凶猛敏捷但是不够聪明,狈足智多谋但是跑不快,所以他们就只能互补来觅食。影响人际吸引的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外面,才能,个性品质等等。我们在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可以选择对味的,或互补的,或者对你有足够吸引力的,不仅仅是在找男女朋友的时候。而当我们的交往对象无法选择,只能面对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交往的深度,对味的人,可以深交,不对味的人,可以浅交,尺度完全可以自己把握。这些所有的前提就是你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概念,要判断一个人对不对你胃口,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胃口是什么才行。
接下来就要讲自我和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东西了。刚刚提到了一个度的问题,那我就来讲讲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深度。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无关系到关系密切,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我用图来说明这个过程。在茫茫人海中,我还没认识你,那就是零接触的状态。如果我开始注意你了,或者我们相互注意了,对眼了,那么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已经开始。不过,在直接的语言沟通之前,彼此对于对方都还处于旁观者的立场,没有互相的情感卷入,当然如果你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另当别论了。双方的情感联系,是从直接接触开始的。从交往双方开始直接谈话的那一刻起,彼此就开始了真正的感情关联。心理学家把这部分情感的联系,按照程度分为了三个
阶段: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在轻度卷入的状态中,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和。在中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中,交往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重合部分也会扩大。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有可能大于相异的部分,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重合(但从来不会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只和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人际关系程度,有些人可能会与任何都无法达到深度卷入的状态。
从人际关系的深度上来看,有一首歌大家都知道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听起来很温情,其实写这首歌的人很坏啊。因为整首歌从头到尾都没有正面回答,我爱你有多深这个问题,只说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可是月有阴晴圆缺啊。同学们。男生要是选这首歌表白,还得看看天气和月历。要是月如弯钩的时候你去唱这首歌,人家女孩子肯定蹬了你。开个玩笑哈。在这里引入一个自我表露的概念。自我表露就是我们把内心深处的自我展示给别人知道。我们的心理都埋着很多小秘密,越里面的房间藏的秘密越私密。自我表露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与你交往的对象走进那些小房间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露的逐渐增加而发展的。你对别人越来越接纳,越来越信任,你就会更多的表露自我,同时也会要求别人更多的表露他们自己。影响自我表露的主要是安全感和信任。对待不同的人,我们的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同的。依然用图来表示。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我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所以不要轻易的去刺探别人不愿意暴露的那部分,否则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从而导致对你的接纳性大大降低。
社会心理学家为了给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深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反映,设定了人际交往距离这一个概念。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能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甚至是“亲密无间”。这一距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并能很容易产生皮肤接触而给人以某种快适感。“私人距离”是指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个距离。“社交距离”的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这一距离对双方没有过多的约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谈。“公共距离”一般指公共场合中演讲者与台下听众,教室里老师对学生,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这是约束感最弱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类距离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动态变化,即交往双方间距离会发生缩短或拉开,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社交中最应注意的“语言”。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距离变化中窥见对方的心理变化,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向,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进一步深谈,还是适时告辞。总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应注意对方对于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
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深度结束了,下面讲的是人际交往中间的效应及技巧性问题。
首先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相当于一见钟情和日久深情。首因效应指第
一印象对于评价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作用。近因效应指随着交往的深入,不断有新的信息来修改你对他人的评价。相对于近因效应来说,首因效应更为普遍也更为重要。近因效应是建立在交往基础上的,如果你第一印象就没能建立好的话,就相当于见光死。没有了交往的下文,何来近因效应呢?这就要求我们在交往初期就要建立一个比较良好的第一印象。这边教大家一招,交往双方如果是初次见面自我介绍的时候,或者男生追女生第一次表白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左边讲。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交叉控制的,控制我们左耳的右脑,主要是负责处理感性的部分,而左脑主要是理性的逻辑的部分。对着左耳说更容易在情感上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当然,这点也同样适用于道歉的时候。
其次是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者罗密欧效应。用俗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当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以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他做了错事,我们会更容易的原谅他,但是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也不会很容易的肯定他。
下一个是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也叫做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对于这个效应最经典的证明就是罗森塔尔在1968年做的一个研究。在学期开始的时候,罗森塔尔在一个班上随意抽取了一些学生的名单交给老师说这些学生的智商很高,特别聪明,其实是随意抽的,连罗森塔尔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智商到底怎么样,到了期末的时候查这个班学生的成绩,那些在开始被选中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了很多。因为老师知道了这些学生都特别聪明,高智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潜移默化的对这些学生有一种特别的期望,特别的关注,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关注,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就是努力学习。当我们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期望”以后,我们可以做出一些行动来回应这种期望。如果这种期望是积极的,那么可以做与期望一致的行为。比如刚刚的例子。老师对我的期望是积极的,那么我就以努力学习来作为回应。如果这种期望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做一些相反的事来改变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比如说老师很有钱很有钱,那么有的人就会想老师是个为富不仁的东西,那我可以做一些慈善活动,来改变这种消极的评价。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交往的技巧。就从自我表现,自我表露开始吧。在交往中人的自我表现受到交往对象和交往目标的影响。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你的自我表现不同,就是俗话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同一个人,你和他沟通的目的不同,你的自我表现也不同。比方说我要朋友帮我做事,我的讲话方式就和我去讨债的讲话方式不一样。自我表现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个刚刚也提到过了。
第二是建立自我表现的原则和底线。在人际交往中你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原则是你行为的一个基准向导,在原则性上,主要把握的是两点,一个真诚,一个是平等,不管你的外貌如何,气质如何,才能如何,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往往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品质。为什么,因为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动物,需要自己在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上都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真诚待人更容易建立别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另一个是平等,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交互原则,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不管这个交换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肯定自己,那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个反馈也应该是一样的。你对别人微笑,别人自然也会对你微笑。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投入和回报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我们对于他人的期待和他人对我们自身的评价也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换位思考,cosplay,如果我是XXX,我会怎么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那样你多他人的行为能多一分理解。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类似游
戏的技术,叫空椅技术。如果你和某一个人交往不是很顺利,那你可以在一个空房间里放两把椅子,一把椅子上写上你自己的名字,一把椅子写上对方的名字,然后你就随意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那个角色同对方说话。这个游戏同样适用于你对两件事心存矛盾时,比如找工作还是专转本?你可以一把椅子作为想工作的我,一把椅子作为想考试的我,两个对话。
底线是建立自我表露的最底层,我们不可能完全暴露自己的内心,要有所保留。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一种增添你魅力的方式:你保留了底线,别人不能完全琢磨透你,越神秘的东西往往越有吸引力。在原则和底线之上,你可以自由发挥,展现你的特点。
第三是加法策略,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店领导问她有什么决窍。“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称糖时,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取出,而我却相反,先装得少一些,过秤时添上一些,并随便说上一句:‘我送你两颗,谢谢你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决窍。”
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往外取出,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取,在心理上容易怀疑短秤;相反,如果先把糖装少,过秤时再往里添,顾客对售货员产生信任感,还认为自己占了便宜。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加法策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二是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当时我导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是用的加法策略,刚开始几堂课很严,抓我们起来回答问题,后来开始慢慢放松起来,结果就是她现在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当然她受欢迎还受到其他很多因素影响,这个例子就是用来解释这个加法策略。
然后是一些沟通的技巧。首先是倾听,倾听在沟通过程中相当重要。两个人交流时不在意你话说了多少,而在意你的话有没有说到点子上,如何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倾听,听到对方的话,听懂对方的话,找到对方想表达的关键点,推测对方想从你的话中听到什么,然后再开口说话,这样能更好的拉近你们的距离。
下面是幽默。幽默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但是记住不要玩黑色幽默,冷笑话还能接受,黑色幽默不是一般的口味能接受的了,有时候会弄巧成拙。
针对内向的同学,可以经常和比较熟的朋友交流,然后可以在外向的朋友的陪伴下,接触新的交往对象。
然后是非言语技巧,包括眼神——会说话的眼睛,表情,身体姿势。关于身体姿势,这边有一些图解可以看下。这里以握手为例,握手是使用的最多,适用范围最广泛的沟通行为之一,但是你真的明白握手的方式以及握手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吗?可以请两位同学来示范一下。
通常的握手方式,是右手往前偏下伸出,迎接别人伸出的手,然后两手虎口相触,手掌紧贴,有力的握住别人的手,小幅度但利索的上下晃动几次。在特别郑重的聚会,如外交会见,晃动的次数可以多一点。
随着沟通者关系与握手者情感状态不同,人们也用其他一些方式来握手,比
如,老友重逢时,两人的手握住后常来回拉扯,以表达兴奋的心情。好友分别的时候常边握手边以左手轻拍对方被握住的手,以表示别情难舍,上级欣赏下级,握手时常常以左手轻拍对方的手臂或肩膀,一表示赞赏和尊重。当双方勉强握手时,常出现抓指尖式,死鱼式,或钓鱼式握手。抓指尖式就是没等虎口相触手掌相贴就草草握手的方式,死鱼式指将手像死鱼一样伸出去,随便别人怎么握,钓鱼式是指手刚碰到就急于将手抽回。这些都是要避免的。握手的规则主要有:
握手者必须以内心真诚接纳别人
握手应热情有力,避免抓指尖式,死鱼式,钓鱼式握手 作为主人,上级或女性,应主动伸手与人相握 不要戴手套与人握手
男性一般不抢先与女性握手 握手时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讲座的要点:三句话,认识自我,善待他人,掌握技巧!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可以来316交流,谢谢大家。
第三篇:人际交往
相信大家对人际交往这一个概念是不陌生的,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凡是有社会组织的地方都有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活动终究要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因此, 研究人际交往的理论和技巧是开展好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人际交往的概念、原则、技巧、以及人际交往与公共关系四个部分介绍人际交往是如何推动公共关系的工作。
有学者估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外,其余16个小时中约70%(10小时左右)都在进行着人际交往。
从人际交往的原则进一步理解公共关系中的人际交往。
分别有平等、互利、尊重和宽容原则——四个基本原则。公共交际应该坚持的原则还有另外一些,比如诚信、协调和礼貌原则。公共人员需要深刻领会这些原则的实质,真正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才能更好地遵循这些原则,做到与公众交往过程中,创造出融洽的交际环境,从而树立起组织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
人际交往的技巧包括很多方面,在这里我们挑选了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是熟记姓名
熟记姓名,美国前邮务总长JIM能够牢记5万人的名字,他小学 都没有念完,促在46岁时却获得4个大学的荣誉学位并当选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牢记别人的名字。
第二个是把握空间距离。事实上,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空间进行交往,以表明对他人的态度和与他人的关系。
能进入亲密空间的有父母、子女、夫妻、恋人等。个人空间在社交场合往往适用于简要会面或握手等。社交空间是我们与陌生人,比如邮递员、售货员等不了解的人所保持的距离。公众距离出现在较大公众场合,比如学术性演讲、迎接旅客等场合。
在人际交往中,能否把握最佳的空间距离,直接关系到交际效果。要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带来的空间距离界定的区别。
在公共关系中,“了解人们所想”的方法是:多询问,多观察,多聆听,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
人际交往的技巧是公共关系交往中自觉发生的行为,正确使用的话可以有效地激发公众的交往积极性,从而推动公关工作的运行。
总结:对公共关系人员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了解并熟练运用人际交往技巧,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推动公共关系。所以,人际交往不仅促进着公共关系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提升了组织形象并构建起良好关系。
第四篇:法制教育讲稿:中学生人际交往与犯罪
法制教育讲稿:中学生人际交往与犯罪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你们每个人都是令人羡慕不已的花季少年,如何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大好光阴,正确对待社会和人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在学校能学到一技之长,进而进一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值得在座的每一个人认真思考。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办理的犯罪案件中,有不少是青少年,也有不少就是中学生,他们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就在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满义气、暴力等不该有的思想,发生纠纷以后不是通过正当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等手段,最终导致双方聚集多人在一起相互斗殴,有的进行寻衅滋事,有的为了个人享乐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从而严重侵犯了社会管理秩序、败坏校园风气,他们的行为在给社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同时,也使自己和家庭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纵观他们犯罪的过程,主要是人际交往过程发生毛病,因此,就中学生人际交往与犯罪这一话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望能给各位带来一点点收获。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及机制
什么是人际交往,这乎是一个十分简单而又明了的问题。因为交往对于任何现实的社会来说,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你。一个人可以不与他人交往而独立生存于世的情况是不可想象的,你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有哪个说不与他人交往的?
交往的实质是活动,交往不仅仅是每个中学生的意愿、爱好或需要,而且是中学生之间,中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我们说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活动。
那么,中学生通过日常的交往活动就会结成一种特殊的关系——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情感态度上的疏远紧密,经常听人说张三和李四关系好,我和他不怎么样,就是这种情况,交往的结果就会形成一个社会群体。为什么学习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呢?因为他们通过交往形成了一个群体,努力学习的群体。为什么偷偷地到网吧上网的总是那几个同学呢?我看也是因为他们通过交往形成了一个好上网的群体。为什么有的同学打架,有的同学就积极参加呢,而有的同学就不去参加呢?因为参加的同学在交往中形成了一个群体,不愿参加的同学没有和他们形成一个群体。
二、不良个体交往与犯罪
在犯罪学中,不良个体指存在反社会人格倾向的社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各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态、越轨,从而个人与社会直接处于不和谐、不平衡,甚至对立的状态。如,学校要求中学生遵守学校纪律,不得上网吧,而有这么一个学生,偏要偷偷地去网吧上网,这个学生就异常、越轨;中学生不许打架、盗窃,有这样一个学生不为什么事,就要捅其他学生几下,或将他人物品顺走,这个学生难道不是异常、越轨吗?这样的人就是属于不良个体。不良个体在我们学生中往往表现为:一是在认识水平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想。有人认为我好歹考不上大学,现在就这么混混好了。但是,同学们,我希望你们了解一个社会事实,那些在社会有地位的、有修养的人不一定都是在校学习最优秀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一定要有理想,理想说大了有点空,从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人,娜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近期的目标对同学们而言,就是要遵守校级校规,遵守法律法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学到能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社会有用的本领。二是在知识内容上,对腐朽没落的负面文化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叫他说怎样好好学习本领,将来怎样建设国家,他不感兴趣。三是在情感体验上,缺乏义务感、道德感、没有同情心,别人受难,他兴灾乐祸。别人比他强,他心生嫉妒。四在意志品质上往往为所欲为,放荡不羁,缺乏自控能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五是在个性倾向上,表现出非分的物欲、占有欲等等。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1、有一个17岁的钱某喜欢上网,在网吧结识张某。有一天,两人一起上网到很晚,张某就邀请钱某住到他家里,晚上钱某见张某家大人不在家,就趁张某睡着后将张某的父母的金首饰、手机等东西悄悄偷走,然后拿到外面变卖现金后自己花用。这是什么情况?这就是我上面讲的不良个体第五种表现形式——非分的物欲,结果是怎么样呢?公安机关很容易就排查到是钱某所偷,移送到检察机关后被以盗窃罪向法院起诉,后来被判处有期徒刑,罚金2000元,并赔偿张某家的所有损失。非分所得不仅没有得到,而且还获得了牢狱之苦,更为自己今后的人生添上了一笔难以抹去的污点。
2、刘某今年16岁,江苏苏北某县人,跟随父亲到外地打工。在某中学借读。在学校期间,因一件小事和一个同学产生了矛盾,二人发生争吵,继而刘某对该同学心生怨恨之心。一天,他从一个录像上看到放火行为,竟然心生歹念,也想学着录像中的行为去报复同学,于是就在一天晚上带上打火机等摸到同学家门口放起火来,后来因火情及时发现被扑灭没有得逞。这种行为就是缺乏自控力,结果怎么样?结果当然是犯罪,后来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而这六年本来是应当在美丽的校园中与同学们一起度过的,就是因为缺乏自控能力而不得不在监狱中度过。因此,我们在座的中学生,要有交往的意识,但是切忌要注意,不要与不良个体去进行交往或者要少交往,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重对自己控制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以下情况发生:
一是“义气”第一。作为真正的人际交往应该建立在直挚诚实、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基础上,而许多青少年犯罪的人是从所谓的“交情”出发,认为“江湖义气才够朋友”、“割头不换、两肋插刀才算友谊”。在这种义气观念指导下,有些人走入犯罪道路。如,某学校的一个学生孙某,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被学校开除,后辍学在家无所事事,一天,有一个社会青年中午喊他到外面去玩玩,同去的还有另外一个学生周某。在一个偏僻的弄堂里,他们看到迎面走来了三个中学生模样的人,这个社会青年于是就提出要敲诈三个学生钱,并要孙某和周某一同参与,周某知道这是违法犯罪行为,一边拒绝一边就离开了。而孙某觉得不参加属于不讲“义气”,不够朋友,于是就和这个社会青年一起拦住这三个学生。他们用匕首将三个学生逼住,喝令三个学生交出身上的钱物,三个学生不肯,他们就一人拿刀威胁,一人上前搜身,后来共抢到100元不到,得款后还大摇大摆到附近的一个小饭店吃了一顿饭,三个学生被抢后迅速向公安部门报案,公安部门接到报案后迅速行动,在二人还在小饭店大吃大喝时就将二人抓获。虽然不到100元,但是由于抢劫属于性质严重的犯罪,二人是用暴力、胁迫的方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按照刑罚规定最低法定刑也要判处3年以上刑罚,也就是要坐3年以上牢。后来,检察机关将该案起诉到法院,这个社会青年被判有期徒刑4年,而孙某也因为讲“义气”也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这个真实的案例,每年都在发生,虽然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大多是青少年,大多是不讲原则、不讲是非的进行“讲义气”,对此,我希望大家要引以为戒。
二是追求生活刺激。还有一些青少年,他们在生活中无所追求,无所事事,以追求刺激为乐趣,有的甚至不为耻,反以为荣,愚蠢妄知地“恶作剧”。如在汽车上向路边行人吐痰,从自己住的房子里向外随意乱仍垃圾,还有的把别人的书包等物件投到河里,有的随意殴打学生,向学生强拿硬要少量现金,或叫学生买包烟,请吃饭等。这些情况也许在我们当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我认为要值得大家警惕。因为这种情况弄不好就要犯罪,就要坐牢。如果在座有的同学有这样的恶习,我劝你们赶快改正,不然到那时后悔就晚了。因为法律规定:随意殴打他人、强拿硬要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属于寻衅滋事犯罪,不管是谁,只要触犯刑法规定,该逮捕的逮捕,该判刑的判刑,这我不是吓唬你们,我给你们说一个例子:一个青少年,就是没有事向学生要个十元八元的,或叫学生请吃顿饭,或叫学生买包烟给其抽,结果怎么样呢?构成犯罪,逮捕起诉后被判二年。那犯的是什么罪呢?这个罪名就是寻衅滋事罪。什么叫寻衅滋事罪?根据《刑法》第293条规定,表现形式有下列四个行为之一的就犯该罪了:(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取乐,或一次殴打他人致轻伤等;(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3)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严重混乱的。所以,对照以上四种情形,希望同学们严格约束知己的言行,只有经常性地对自己进行约束,才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也才能使自己走好今后每一步。
三是虚荣为先。一些学生追求名牌,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热也不行,冷也不行,学校规定穿校服,他们就比鞋子、手机是不是名牌,或者谁的的名牌更好一些,追逐的是豪华生活,星级享受。下课后聚在一起,讨论的不是功课和难题,而是一个个脱口而出的名牌,“俭朴”这个词语也老老实实在新华字典中扎根。不相信?事实摆在眼前。据报道:一个父亲下岗的某职高学生,为了虚荣就与同学攀比,强迫其父母借钱为其买来金利来皮鞋、皮尔卡丹西服。爱慕虚荣的后果是什么?跟你们讲一组数据就知道了。据某地区对近二年青少年犯罪调查的统计,在100名青少年犯罪中,因为爱慕虚荣、追求享受而进行偷窃、抢劫的等犯罪的有55人,比例高达百分之五十五。因此,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对象是爱慕虚荣的不良个体,如果再没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鉴别能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不良群体交往与犯罪
不良群体,首先具有群体的基本特征。即:二人以上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的结合,群众内部的成员一般都有心理交互影响的确定模式和特殊类型的集体行为。
不良群体的形成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因为群体成员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而且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不良群体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通过大量的不良群体犯罪的调查发现,其形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情感联系,拉拢、教唆、征服、结拜等形式和手段; 2依据成员的年龄、文化素质、经济地位、身份素质、反社会经历与经验,确定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征服他人,称霸一方”;3有简单的规章制度,对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
对你们中学生来说,不良群体发生犯罪的主要有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关于寻衅滋事犯罪,我在前面已讲过,在这里不再重复了。关于聚众斗殴罪,我国《刑法》第292条是这样规定的,是指出于私仇、争霸或其他不正当目的而纠集多人成帮结伙地斗殴的行为。行为人的动机一般是出于哥们“义气”,“帮伙利益高于一切”,无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为了一点小事报私仇或都为了在某一区域打出威风,称王称霸,通过在首要分子的纠集下,通常一般纠集三人以上,对对方不特定的人进行斗殴的,如果双方都有三人以上,相互都有斗殴故意的,双方都按聚众斗殴罪论处,一般聚众斗殴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持械等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要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的还要按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处罚,最高刑可达死刑。如,据报道,2006年12月12日,外省某校发生了一起聚众斗殴案件,学生许某因琐事与某职教中学学生雍某某发生争执后,与季某指使孙某某、孙某纠集四十余人,手持铁棒到该学校殴打雍某某及其同学十余人,造成雍某某、赵某等多名学生受伤,因四被告人投案自首,最终法院从轻处罚判处四人一年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在本案中,如果雍某某也纠集了学生三人以上准备迎战,即使雍某某受伤,也要对其以聚众斗殴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再如,去年为我们处理的一起聚众斗殴案,也是为一点小事双方纠集数十人互殴,结果两人被判有期徒刑坐牢。虽然是参加的都是社会青年,但是性质还是一样的。同样在去年发生的一件聚众斗殴案件,两帮社会青年纠集再一起互相斗殴,学生万某出于义气也跟随前去参与斗殴,结果一起被判刑。还有某省一个学校里,一个学生看另一班级某个学士不顺眼,两人约定中午在教室斗殴,双方都纠集十多人,手拿铁管、板凳腿等物,在教室互相殴斗,造成一方当事人重伤,最终法院以故意伤害罪进行判处,并承担医药费1万余元。
通过以上的案例,希望在座的的每个学生都应吸取教训,尤其是曾经违反或正在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是否应作出必要的反思呢?每个同学都应从中吸取教训。首先,广大同学应严格要求自己,那些个别同学更应悬崖勒马,不要总是游离于学校纪律之外,大错没有小错不断;随意地放松自己,迟到、上课睡觉,不穿校服,该出操不去,跑、躲、藏,有这种违纪违规的行为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其次,所有同学认真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既要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也要懂得如何遵纪守法,要争做遵守校纪校规的好学生。对于一些腐朽思想和歪风邪气要自觉加以抵制,要远离一些低级庸俗的书刊与影视锐头,要与不良个体及不良群体之间保持距离。
第三,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主动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你们正出于由少年到青年的关键成长时期,最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这就需要取得父母理解,使他们了解你们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发展需求,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父母热情的关怀,获得心理安全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屏障,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第一阵地,父母则是你们最直接的老师,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一方面,可以与父母互相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有了父母的耐心诱导和言传身教,我们也能增强抵御外来恶习影响的能力。
最后我希望你们要多和学校老师加强联系。老师也希望成为你们的好朋友。其实,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这个共同想法。遇到困难和挫折,我希望你们及时找到老师进行倾诉,将自己的困惑和不解告诉老师,由于老师比你们年长,很多方面的事情也比你们经历的多,肯定能够对你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的教育,也一定能使你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与法制观。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积极向上,追求梦想,也希望少部分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积极面对,改变自己,活的充实,学的快乐;在阳光风雨中变的成熟、懂得自重、自警、自省、自爱。
第五篇:【DOC】人际交往范文
现在,人际交往、恋爱、就业并称为困扰当代研究生的三大问题。通过我们的调查显示,部分研究生确实在这几方面存在困惑。
在问题阐述之前,先对研究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进行分析,作为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要做更多研究性的和开拓性的工作,相比较而言,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要细致和专一,而要想取得成果,就要更为专注,就要在研究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原本袭来的一些学纠气息,使得研究生较少或者不愿关注人际交往,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有些人则表现的相对自闭。对于这样一个期望发展不停充电,且相对忙的群体来说,人际交往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现阶段的恋爱有没有结果以及迫在眉睫的就业就成了研究生们关心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样解决研究生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呢?
首先研究生必须从自身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生需要意识到他们问题所在,只有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其次,学院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以及学习、生活等服务的提供者。可以从学习、情感、就业、生活四个角度上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学习
研究生不会或很少主动和别人交流一下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一些想法,小到从选择学习参考资料,大到研究问题的探讨,都缺乏必要的学习(学术)交流。主张独立钻研是对的,但适当的沟通和交流同样重要,它有时可以给自己化解迷津,有时可以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主动和长于自己、和自己同行的人交流,可以发现有些困难并不是为己所有,不至于浑噩不清;发掘别人好的研究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己所用;借采纳好的主张和想法,为自己在下面的学习工作中指清方向。现在的社会是信息高速的时代,把握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向靠单枪匹马,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单个的能力毕竟单薄,而适合的交流则会为自己添翼,少走些弯路。对于学院我们给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合理设置专业课,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以同学们在学校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专业素质,了解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的需要。此次调查中的大部分同学都对现在就读的专业感兴趣。无论读那个专业,总得扎实学习好自己的基础知识,但是要注意的是,理论知识学得再好,没有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益处。这需要学院提供全方位的学习途径,比如加强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会1
导师交流、论坛讨论、专业书籍阅读、与社会上相关专家的直接交流等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以培养好扎实的专业功底的,而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未来才会真正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工作,来获取领导的信任与关心。
2、完善选导师的程序。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应该尽量公开导师和选择导师的信息,便于同学做更合理的选择。使其成为一个更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也让同学们在透明的程序中进行更为公平的竞争。
3、增加实践性课程。虽然研究生的学习侧重于学术研究,但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践性是课程,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接受理论学习中所得到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研究生毕业以后所面临的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4、补充更丰富的关于世界学术新发展及交叉学科的课程。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都要求研究生不能做井底之蛙,应随时保持与世界学术前沿的接轨。所以,建议学院能多增加这些课程为选修课程,做为研究生学习的补充。
5、学院平时应该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邀请知名学者、教授来讲演。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很好的提高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
6、培养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根据第对第五题“您觉得研究生应该主要培养什么能力?”的回答,我们认为有必要注意培养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学院有必要提供给同学们一些交流的平台,提高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度,反对学生活动的表面化、庸俗化,多举办真正贴近同学、对学生培养各种能力有帮助的活动。
7、培养同学们的持续学习能力, 端正对证书的态度。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学习型人才,保持持续学习能力,除了有清晰的长中短期目标之外,还应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积累,如何利用知识,如何结合实践与未来目标,这些都会使对时间的利用更有效,有利于保持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
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大批的涌入了研究生这个群体中,使得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又具有新的一些特性。因为大部分人从小在家里养尊处优,心理上保持着一些优越感,再加上较强的渴望成功的心态,使得我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而较少顾及到他人,独立性的意识不强。虽然天天和人打交道,但和人之间可以聊的话题相对贫乏,生活过的平淡无奇,不懂得与人为善,不会发现与人相处的乐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隔着层薄雾,若有若无。没有将快乐共同分享,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宣泄的途径。也许是发展或自乐的方式关注的过多了,而对生活本身思考的少了,也许是脚步过于匆忙,而没有发现生活原本的面貌。加上现在研究生大都处于20-30岁的年龄层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恋爱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很多的研究生都或或或少的有一些心理焦虑。而且很多人是从本科直接读研的,应该说这是发展历程的一个转折,如果说本科对自己的发展有着更多的未知的话,研究生就开始要意识到自己的今后,并逐步培养自己的一个事业的概念,其做事的目的会更明确。同时,压力也自然接踵而至,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从近的论文毕业,到今后社会立足、成家立业等等,需要从本科的踩着云的方式下软着陆下来,从理想到现实,从单纯到成熟,这样的一个心理的变更无疑是痛苦的。很多人因为看不到明天或是不愿面对现实而感到苦不堪言,更多人选择了沉默,而这样的方式使心中的积郁有增无减,而不愿寻找合适的途径疏导,这样反过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这些研究生出现的情感问题,我们向学院提出以下建议:
1、基于以上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建议研究生会可举办一些针对同学情感方面问题的讲座和活动,正确引导同学的婚恋观和人生观。
2、常设一个心理健康辅导室,针对研究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未雨绸缪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开解。心理问题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如今研究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且具体的问题。而这些,在研究生面临个人情感问题时更容易表现出来。因此,学院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关注,应使研究生学会使用正确的方式来排解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之中。
3、加强班级指导员的工作。因为他们毕竟是最接近学生群体的人,也最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及时而有效的关心和帮助。
4、对于一部分打算结婚和已经结婚的研究生,学院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并且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其明白自己的行为所代表的含义和法律意义。同时也应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配合研究生的选择,在结婚、住房、生育等问题上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措施。
随着研究生扩招,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应该学会自我调整,改变自己的心态。避免主观就业观念思想没有适时转变,放不下高层次人才和精英的架子,定位太高,缺乏在择业过程中的开阔的视野及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客观上,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其教育投入成本较高,有的甚至在读研究生以前放弃过比较好的就业机会,有的年龄较大拖家带口希望通过读研究生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所以对自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期望值偏高,这很容易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错位,从某种程度制约了研究生就业的选择。就业观念的内在调整,应该先从自我开始,首先重新认识自我,尊重自我,接受自我,能够正视和包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从现实的层面为自己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就业规划。
1、希望学院通过各种办法帮助还没有做出自己的就业规划的同学设计自己的就业规划。同时帮助已经做出就业规划的同学建立起中远期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与学习计划,通过组织开展各方面的活动,满足同学们对提升自己能力素质的要求,帮助同学们把自己的规划变成现实。
2、学院应建立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就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学院在指导我校研究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责,落实校院两级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组织、制度和人员,规范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做到研究生就业从学生、导师到学院、学校多方位的信息与管理互动,有效的促进我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3、学院应加强对于研究生就业信息的宣传,使每个研究生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就业信息。
4、关注研究生的就业思想并及时地给予指导和纠正。使他们在就业时能够用正确的就业观念及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就业压力。
5、学院可以经常邀请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以往毕业的师兄师姐来学校报告讲演。使同学们更切身地体会和了解现在的市场需求,细节方面的面试技巧及求职者自身应培养的素质。以便更好地做出既符合自身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规划。
首先,研究生这个群体,同一个班级可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因为彼此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差别,给人际交往带来一些麻烦。其次,同一个班级中的同学,年龄可以有2位数以上的差距,有些人是本科毕业就接着读研,而另外一些也许是工作几年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年龄在很多研究生的人际交往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代沟。同样,由于有些人已经经历过社会的洗礼,有些人却一直呆在象牙塔之中,看待事物的方式由或多或少的差异。
除开这些客观原因,在研究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最缺少的,是一种愿意打开自己内心坦陈诚待人,并愿意关心他人的交往方式。研究生这个群体,基本的年龄层次都在20-30岁。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的心理都已基本成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再像中学生那么可以轻易嘻嘻哈哈打成一片。大多数人都在每天忙着自己的事情,半个学期过去,还有不少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思其原因,主要是研究生的价值观也与本科学生有很大差异,已经有了较成熟的世界观,选择朋友非常慎重。而且很多人一直都处于学校之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比较缺乏。并且由于存在本科校友,同寝室,老乡等各种关系,以及有各种年龄层次,很容易形成相对紧密的小圈子,从而有意无意的把其他人排斥在了外面。很多研究生都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却无意中错过了很大的人际资源。
鉴于此,结合以上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我们向学院提出以下建议:
1、组织一些参观实习和社会实践,多给同学们一些对外接触的机会。也可以使同学们扩展自己的交际圈,不再被动地封闭在学院这个象牙塔里。
2、多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同学们枯燥的研究生学习生活,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内给同学们更多的相处和沟通的机会。如各类体育比赛、各项赛事或实体活动,例如市场营销大赛、演讲比赛等等
3、可以经常举办如寝室文化大赛、各种学术沙龙等集体活动。帮助研究生从日常生活上与寝室同学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交流沟通。
4、经常性地邀请其他学院的同学、高年级或已毕业的同学来举办讲座或交流会。让研究生在同学和前辈身上学习和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由此建立自己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圈。
5、学院应加强对贫困研究生的关注。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助学贷款等支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主动地向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
上述所有的问题,除了研究生自身观念的改变,来自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很好的改善研究生这个群体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例如每一次院系,班级所组织的活动,特别是集体活动,都是一个很好的打开人际交往的机会。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也要有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要注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也要注重研究生的就业现实。不仅要关注研究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这样的具备复合性才能,身心健康的研究生,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