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2:4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际交往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际交往心得体会》。

第一篇:人际交往心得体会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之后,让我意识到人际交往是多么的重要,像日常生活中,如果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的话,就有可能引发许许多多的纠纷,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生死相博的情况。而在社会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处理更是关系到了我们能否更好的处理好与同事之间或与上司之间甚至是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的好,那么有可能就会在事业的道理上走的更平坦一些,处理的不好则反之,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

一、处理好各种关系

对上司:上司一般都把下属当成自己的人,希望下属忠诚地跟着他,拥戴他,听他指挥。所以要在上司面前,讲诚信,讲义气,敬重他,便可得到上司的赏识。在与上司的相处中,谦逊还是相当重要的。谦逊意味着你有自知之明,懂得尊重他人,有向上司请教学习的意向,意味着“孺子可教。”谦逊可让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帮助你更好地成就事业。

对同事:对同事不能太苛求,对每个人都一样友好。任何人日后都可能成为你的好朋友,重要的工作伙伴,甚至变得你的顶头上司,所以千万不要预设立场,认为他今日不是个重要角色,就忽略他的存在,同时,也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闲言碎语,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朗的胸襟,以眼见的事实客观地去评断每一个人。

对下属:多帮助关心下属。对下属要坦诚,而下级善意地表

示接近的良好愿望,使下级感到受尊重、被重视,不仅会激发被领导者的积极性,还使大家对领导的思想修养、工作作风,领导意图有所了解,下级对上级习惯性的心理距离由此逐渐缩小。

对竞争对手: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处处都有竞争对手。当你超越对手时,没必要蔑视人家,别人也在寻求上进;当人家在你前面时,也不必存心添乱找茬。无论对手如何使你难堪,露齿一笑,既有大度开明的宽容风范,又有一个豁达的好心情,还担心败北吗?说不定对手早已在心里向你投降了。

二、人际交往中需要真诚

且不说在亲情交往中需要真诚,那是情理中的事,就是在复杂社会交往中,也非常需要真诚。比如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群人:长期共处,但还未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如果将自己内心隐藏的话,和盘托出,难免会走漏风声,陷自己于不利之境。所以,在交往中,也要注意把握对不同人说不同的话,有些时候可以说得圆滑一些。但是,当对方是我们能够信赖的人,是我们长期共处而又能保守秘密的人,比如亲朋、好友、同事、同学都可以成为我们说知心话的人,虽然以前大家从来没有说过知心话,那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在自觉认同和承爱着社会给我们造成的隔膜。对这样一些人,我们可以先试着说出我们的真诚的话语,或许会收到将心比心的意外收获。总之,人际交往中还是要多一些真诚。

三、多认识一些带圈的朋友

多认识些带圈的朋友,意思是多认识一些朋友多的人。每个人的人际网是不一样的,朋友身边的朋友也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这就如同数学的乘方,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人际网,速度是惊人的。

假如你认识一个人,他从来不跟你介绍他的朋友。但另外一个说:“下星期我们有个聚会,你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吧。”你到了那个聚会,发现这些人都是五湖四海的人。带圈子来的人和不带圈子来的人的附加值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在人际网中,朋友的介绍相当于信用担保,朋友要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就意味着朋友是为他做担保。基于这一点,你可以请你的朋友多介绍他的朋友给你认识。认识一些带圈的朋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弥补我们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不足。

四、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

要建立好关系网,在心态上要成为一名自愿者。如果不是出于自愿的话,你就不会尽全力去经营,也就不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心中充满善意,你在和其他人的共同行动中,就会得到肯定的反应。对自己充满信心了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分享快乐,经营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求别人为你做什么,只要想能为别人做什么。这才是建立关系网的真正艺术。

第二篇:人际交往心得体会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

本学期报选了xx老师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选修课,真是十分庆幸。如今已接近尾声,一学期学下来,感受颇深。起初,我只是对心理学有种莫名的好奇与兴趣,不知其是怎样的一门学科,怎样的学习方式,但通过x老师一学期的讲解,才发现,既有帮助又有乐趣!

泛泛的讲,老师在每节课都传达了一种做事方式,那就是注重小节,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忽略的细节,却会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影响,相反的,我们细致的认识到很多细节,就会在别人心中产生不可估量的效应。毕竟,在这个不再单纯与直接的社会,他人心中的波澜并不会在表情中流露,却会在今后的行动中默默耕耘。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时代的变质,而是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深层次交流的平台。既然如此,我们不能改变,必要接受。例如,送走朋友时,望其走远。家人回家时,多句问候。有人倾诉时,多些耐心。进出门时,照顾他人。等等。如此细微的事情,并不会花去我们多少时间和精力,但在他人心中,自身的形象,可能就会因此变得不同。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课,是感恩的话题。一个男孩成为父亲后的醒悟,让我深深陷入了沉思,父母的爱总是那么透明,透明到我们有时根本发现不了,使我们不理解,不接受,以至于坚决拒绝。爱为何变得使人反感,是我们不愿被束缚的心。然而在我们受到伤害之前,永远也想不到那束缚就是幸福,就是避风的港湾。当我们可以成为下一代的港湾的时候,才体会到,做港湾并不是那么容易,自以为是的小船总在拼命的驶离自己,没有实际的缆绳,只等风浪促归航。于是,感慨。曾经的自己,不也是如此倔强与固执?于是,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明白这透明的爱,原来是空气般无力却又广博的如此伟大。

过程中,我微微观察了周围的同学们,全都陷入了沉思。我想,在为某些辜负了家长的事情自责吧。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发生后才去追悔,影响到才去深思呢?我们何尝不能在24小时并不满负荷工作的过程中,挤出一点时间来思考行为呢?这个问题也使我不解:行为上的懒惰已在公交地铁中,迟到考勤中得以体现。如今思想的懒惰起因何在呢?“无所谓”、“懒得想”、“管他呢”变成了我们的口头语,而我们每时每刻在想的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在走思想的极端,小事不睬,大事无措。在事情的发生时,断其原因,在事情的发展中,思前考后,在事情的结束时,总结过程。做一个时刻头脑清醒,思维理智,而不是像用感官判断对错与否的动物一样的人,可否?

答案是:很难!

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外界各种各样的思想侵蚀。户外传媒、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等等,创意层出不穷,招式千变万化,其吸引力之大,传播力之广,谈论性之高,使得他们成为了思想的核武器,加之青年人思想束缚力微薄,跟潮流愿望迫切,必然让“核武器”的威力大大增强,甚至不知翻了多少倍,于是成就了那个因网络游戏而跳下高楼的男孩。

话已至此,无心再说,讲破红尘,才为自甘堕落!只愿天下未醒之人,早日睁开明事之眼。仅此愿望而已。

以上是我对于本学期选修《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心得体会,x老师讲课的幽默风趣,生动活泼,让我对十多年的教育有了新的感受,对今后的国家教育事业也重新燃起了希望。使我印象深刻的xx老师以及他的授课方式,进一步增加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与重视,由此给了我学习心理学的一个美好的开始。在此衷心感谢您的启蒙之恩!谢谢您!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2

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和别人在交流,有言语上的交流也有肢体上的交流,而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和别人融洽的交流呢?通过这几周学习《与人交流能力》和老师细心的讲解,使我明白了交流技巧的重要性,很好的交流技巧能与人融洽的交流,让我知道了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流,良好的交流能力是你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堂课,我们了解了人与人交流有四个能力点:

1、把握交谈主题。

2、把握交谈时机。

3、倾听别人讲话。

4、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了与人交流,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

第二堂课,我们互相学习和分享了礼仪知识,同时我还学会做一个nice的倾听者学了礼仪知识,我学到了握手礼、鞠躬礼、递名片礼、见面礼仪、拜访礼仪等等。

说说我映像最深刻的“递名片礼”,名片的递送、接受、存放也要讲究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该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简单随便散发。

礼仪日益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要重视它,学习它,用它,使它用到恰当好处。未来,礼仪不会走,还会伴着我们一直走下去。

“做一个nice的倾听者”的过程让我懂得交流的重要性,交流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交流讲究技巧,很好的交流技巧能与人融洽的交流。

虽然人人都知道交流的重要,却忽视了交流,E-MAIL、MSN、QQ等等新的网络的交流方式让人们更习惯与通过电脑屏幕的交流,越来越不习惯于面对面的交流,不可否认信息时代带给我们一个新的交流平台,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种方式,不能顾此失彼,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第三堂课,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小活动,手提电脑的销售客服、头脑风暴和商店打烊时。

第四堂课,各组精彩演出“面试官与求职者”。

简简单单的活动、测试和演出,让我们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空间,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分享好的idea。交流给我们制造了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我们应该谢谢它!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纷繁复杂。国与国之间需要交流,于是有了外交:单位与单位之间需要交流,于是有了联系: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于是有了交流。交流是一盏指明灯,可以随时较正我们航行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交流世界才显得那么美好,让交流走进你我的生活吧!

通过《与人交流能力》这门课,令我感触很深,不同的交流影射出不同事件的结果,偏激情绪化的交流往往是得到让人很不愉快的结果,也许你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最难办的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交流不是一种说服,而是一种感染、一种形象展示、一种言行一致的体现。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3

现在的人越来越把自己孤立起来,邻居之间互不认识,同事朋友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交流,朋友之间只是在一起吃喝玩乐,同事之间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人的心灵越来越孤单,人人都把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人们的心灵得不到释放,行为越来越盲目,很多互补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先不说心灵闭塞对人的危害,就是资源的利用也让我们现代人丧失了很多的成功与机会。我们说,在人与人之间,模糊有利于审美,而清晰则有利于合作。客观地说,人与人交往都是有一些或表或里的缘由的,而这些缘由的目标都是合作,商务往来是合作,工作中的目标实现也是一种合作,即便摆脱寂寞也要在你的合作下才能如愿以偿。而合作的基础是资源。你如果没有对方需要的资源,就不要指望对方会积极,持久地对待你,其实我们也是这样,你在乎的东西才会吸引你。前不久,公司组织学习《人际沟通》,有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作为班组中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这样,首先你应该在大的原则范围内努力形成一个班组行为准则的小原则,在这个小原则下进行有效的沟通,要让沟通与交流不超出原则范围。这里我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在班组成员中,每个成员的资源如果都可以为其他成员所用,那就形成了一个互补团结的集体,资源包括(财物、权势、美貌、才华、个性、善良等等)。那么班组长怎样去做好班组中沟通的融合与有效呢?怎样利用自己的资源和班组的资源来提高管理绩效呢?我觉得应该从“体、威、激、和”去考虑与操作。

一、我们来看“体”,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同事的长处与短处,安排下属做什么样的工作,以发挥最大的效力,这样才会“百战百胜”。我们来看“体”有什么含义呢?“体”代表体察、体悟、体会、体谅等等。我们要体察同事的家庭情况、想法、能力等等,要做到了解对方,成为同事的知己;体悟就是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总结,不断完善与同事在工作中的交流方法与工作方法;体会就是要体会工作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好对言行之间的了解;体谅就是对同事在工作中或其他方面的过失要形成换位思考意识,体谅他人的难处。把握“体”字,就是要知道和了解同事的需要,我们来看《鬼谷子》十四篇的精辟讲解,《揣情》第七讲“人有喜欲、忧患,则其内心实情就会暴露,君子可揣摩得之实情。此各国间谍窥伺间隙、阴售其奸之机缘”。鬼谷子这里主要就是讲要体察从外在的表露去揣摩内在的实际心理,《摩意》第八讲“既揣其情,可顺其情摩其意而驱使之,或极其欲而诱之,或极其恐而吓之,则彼可听汝之言。此张仪三欺楚王、游说七国与秦连横时,所主要倚重之术也”。这里主要是说根据需求用各种方法达到目的。同理班组工作中就是要了解同事们的真正需求,从需求出发,用各种方式来提高班组的管理能力与沟通水平。

二、威,我主要指“威信、威严”,威就要让人害怕和畏惧,信就是要有信用和使人信服,班组长要在班组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执行纪律的时候要做好该考核和处罚的一定要处罚,更不要循私和顾私情。“将不立威,有令不行”,而班组长如果不能立威,必将使纪律一片松散,从而导致无管理现象,对待下属必须要刚柔并济,这样才能使下属信服,才能做到有令必行,人心所向;才能打造出以班组长为中心的一个紧密团队,才能更有战斗力。还要做到信,诚信---正在我们现代社会逐渐缺失,但作为一级管理者,一定要做好诚信,只有做好了诚信,才能让人真心信服,才能有号召力。另外在班组中要形成诚信的风气,降低勾心斗角的作风,有助于班组的团结。我们攀钢在很多班组中勾心斗角的坏习气不少,这直接与一个班组长的威信与带头效应有关,班组长一顶要树立好威信,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班组长也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同事要以诚相待,创造诚信务实,高效的团体。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4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转眼大三都快成为我的过去了,或喜或悲。喜,还有一年就要回家了,回到我熟悉的地方,回到给我呦安全感的地方;悲,我要面临就业,我不知道对于这一方面是否准备好了。

在刚来科师的时候我是有多不开心,现在想想好幼稚,让这些外在的物质来决定我的心情,让我没有好的心情去跟班里的同学交朋友,去和他们沟通,让我在一年中几乎远离了集体,而集体也在一年中忽视了我。我知道我是个慢热的人,对于陌生的人、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事,我都会很慢的接受,可是大学不会给我这样的机会,只有你去主动和别人沟通,没有谁会来主动和你搭讪。

大二我才明白了什么,才想要有点什么行动。大学是个学习的地方,我沟通做的不好、倾听做的不好,才导致了我的人际关系不好。所以在我看到我们有这门“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课时,想都没有想的就选择了这门课。想要在这个当中学到什么,不敢说要那个方面都学得精通,最起码基础的东西自己会了解,可以对比的学习,对比的改正。说到底还是想让自己行动起来,能主动地和别人沟通。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的勇气不够,害怕和别人沟通,害怕和别人相处,我也在克服着自己的这个缺点,心理上的克服,找个原因学这门课来克服。

沟通,是一种历程,在一段时间之内,是采有目的式地进行一系列的行为;是双方在沟通历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在沟通的过程当时以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要负有责任存在;。其重点在于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沟通历程。书上和网上的定义是这样的,我太单纯了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对于沟通过的理解就是“交谈”这两个字。在学完了这门课后我知道了,哪一种沟通都是有目的性的,儿人们在沟通当中可以获得他们向他要的信息,可以根据和人们的沟通来体会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真的很复杂,仅仅一个沟通就要这样的复杂。但是真的是这样,我们还没有面对的大大社会里的人们,就是要这个样子进行着交易,也许我把一切想得太可怕了。

而“倾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人要学会倾听,而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你一定要投入,包括身体和心灵的投入。在和人交谈的时候,你的细微变化瞒不过对方,如果你并不专心,对方会很快就发现,这样的倾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对方受了你的影响,已经没有办法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痛苦了。而如果你非常投入而专心地倾听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那么对方也能够进入讲述的状态,把自己内心的痛苦一一说出。别人会巴结你当做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会很信任你,会因为这些和你成为朋友。

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这门课上还学到了“演讲”,演讲也是有很大很大的学问的,不单单是你要写一份漂亮的演讲稿,要把他背的有多流利,这些是最美的演讲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住在演讲台上那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克服你的紧张心态,带动听你演讲的倾听者,要考虑他们对于演讲内容的兴趣等等。在站在演讲台的那一刻,你就是主角。

在课上我们进行的演讲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减少了面对那么多的人而的怯之心,那节演讲课过后也给了我一个巩固的机会,就是参加模拟招聘的活动。在那项活动中,我真的体会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人力资源就是要沟通,就是要倾听,作为应聘者你要沟通,作为招聘者你要学会倾听。这一切都很重要,人际交往与沟通其实真的挺好的。

在这门课的结尾还让我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我把握住了,而结束后我也为自己做了一下调查,同学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给我提出了我的不足,我认真地记下了,也真心的谢谢他们了。还有就是学了和用了以后,我开心了,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热火,这就是我想要的,以后我还会努力。有相对桌谢谢的很多人,谢谢你们。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5

交往是一门艺术。正是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沟通,所以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交往以道德为基础,以友谊为桥梁,以理解为支撑,以沟通为链接,交往不是滥交,而是有选择性的交往,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世上无法复制的是朋友,不可缺少的也是朋友。交往需要你用一颗阳光坦诚的心去接纳他人,很多得自闭症的人都是由于封锁自己、缺乏交流,交往是培养和增进感情的起点。我国清代诗人何绍基一天收到家书,说的是家中为三尺地与邻居争执,要他速回,他微微一笑赋诗一首:“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终于,在他的开导下,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交往的技巧,也是交往的魅力,交往需要用理智战胜情感,需要一份宽容,一份理解。

与人相处有时看的并不是你给对方的赠物有多少,这个不足以作为情谊的衡量标准,周恩来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在西安事变爆发之时,接到命令赴西安与蒋谈判,出发前,朱德将伴随自己多年的一条毛毯赠给周恩来,供御寒之用。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奔赴前线,周恩来又将这条毛毯回赠给了朱德。一条毛毯,牢系着两位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更显示了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品德修养,越是平凡质朴的东西,越能体现那个年代结下的情谊,以此作为衡量的应是对真情的感悟与否。

沟通源于寂寞,也许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观点,当然,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或许诗歌真的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 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有一次他问一家餐馆的老板,能不能朗诵完诗后就给酒喝,结果,被老板当成是一个说话神经兮兮,脑瓜子有毛病的人,便嘲讽道:“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默默走出了这个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这种寂寞也源于沟通,源于人世的.冷眼,而正是这种寂寞,造就了一代诗者,诗成了他心灵交往的纽带,深深诠释者他的悲喜人生。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6

关于人际关系的话题,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刚刚踏入社会的人来讲,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可能比较浅薄,觉得只要有了利益关系,就能够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这种认识的确是比较偏激的,而对于踏入社会实践,超过以上的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一定会更加的深刻,事实上,人际关系从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从经济利益的往来到人情关系的积累从而建立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认识和感知,真正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紧紧的抓住下面这5样东西,才能够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从而对你的事业有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1】诚――心诚则灵。

这是我们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心诚则灵,如果你心里面很虚伪,没有给别人安全感,你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得到改善,甚至会还会让别人心里面加重对你防范的意识,所以我们的态度首先必须是真诚的,我们的心首先必须是透明的,我们对别人的好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用我们的真诚来打动别人,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套路去忽悠别人,牢牢抓住这个字,你的人缘就不会太差,你的人脉关系也会渐渐的建立起来。

【2】紧――无往不紧。

所谓的紧就是紧密,就是经常来往,就是不断的产生交集,不管是经济利益上的来往,还是人情之间的来往,只有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紧密,才能够加速彼此的了解,才能够增进彼此的认识,我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收放自如,不能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保持和大家紧密的关系上去了,而忘记了自己的事业,而忘记了自己是干什么工作的,这只是自己业余捎带的,为了工作上的需要,为了和大家交往上的需要,业余的时间才去搞人际关系,如果把工作变成了搞人际关系,那可是得不偿失的。

【3】放――宽者为怀。

人与人之间,真正人际关系的破坏者,一定是自己的小心眼,一定是自己的胸怀过于狭隘,自己的心胸过于狭窄,为了别人说的一句无意识的画耿耿于怀为了别人,一个无意识的动作,自己跟人家计较半天,这样子和人打交道是不行的,没有几个人愿意和你交心,你也交不到几个好朋友,就谈不上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关系好和坏和你的胸怀有密切的关系,能够放宽自己的心,能够宽容别人的错,能够接受别人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到底是啥。

【4】让――少则得之。

这也是考验一个人的地方,如果不懂得谦让,如果不懂的,给别人提供方便,如果不懂得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主动的去走进别人的工作和生活,你是很难和别人建立起联系的,即便是有一些联系,也仅仅是偶然的,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你得到的少,最后就是得到的多,也许大家心里面比较迷糊,明明得到的少怎么最后得到的多呢,实际上这就是有一个理念的问题,你只有学会吃亏理他,才能够真正的让别人发自内心的佩服你,让别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和你之间良好的关系,这样你和大家之间的人际关系才会更加有粘性,才会可靠才会牢靠,否则的话根本不叫人际关系,仅仅是人家认识你而已。

【5】曲――曲则求全。

我们经常说的委曲求全,用到人际关系里面是恰到好处的,我们不能够苛求别人和我们一样的善良,我们也不能够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大方,我们要做的就是宽容别人的不足,原谅别人的错误,哪个人不受委屈呢?受委屈,是人生当中的必备品,别人不可能按照你的意愿生活,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方式过日子,更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去采取行动,所以人际关系是多样性的,只有包容才能够容得下别人,只有容得下别人,别人才会容得下你,这是一个彼此相互的过程,离开这样的一个过程,你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空中楼阁。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7

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

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四、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五、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六、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七、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八、人际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

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九、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1)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2)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8

在人际关系中,聪明人不会对所有人好。有些人值得你付出,而有些人,压根一点都不值得。不对所有人好,才不会吃亏上当。

一、没必要对谁都掏心掏肺。

前一段时间,一位读者找到我,跟我说自己对一位闺蜜这些年来掏心掏肺,有什么好事都想到对方,但没想到,最终对方竟然拿着自己的钱跑了。我听完这位读者的故事后,告诉她,你以后要学聪明点了。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对她好的。对谁好,要分人,对谁都掏心掏肺,早晚有一天受伤害。做人,要学会有所保留,对自己好一点,才是真的好。

二、朋友之间要有分寸感。

在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就是,做人一定要保留分寸感。再好的朋友,都不能越界,不然只会招人反感。前两天一位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加我微信,没聊两句,就问起我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说听别人说我在写作,还出书了,问我出一本书能赚多少钱?我听完这些问题后,特别反感,一个都不想回答。我最好的朋友,都不会随便问这种问题,更何况是一个许久不联系的人。朋友之间,一定要适当保持距离,要有分寸感。什么话能说,什么话能问,自己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以为你跟别人很好,什么都可以说,那都是你以为罢了。再好的朋友,也要留有隐私权。

做人没有分寸感,早晚有一天落得孤身一人。

三、识人待人:不要光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

人际关系中,看一个人,一定不能只光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有些人只会耍嘴皮子,从来不会行动。这样的人,遇到了我劝你早点远离。我上一家公司,就有这样一位光靠嘴巴说的同事,开会的时候巴拉巴拉能够说一大堆,真正落实到行动的时候,一点事都做不出来。在公司待了没几个月后,他就被领导找了个借口辞退了。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在与人交友中,那些只会说,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你一定要当心了,别被拖累了。

四、总结。

人际关系是一个大学问,每个人这辈子都在不断学习。那些成功的人,大多都是人际关系高手,能够聚集人才。聪明人,在与人交往中,不会对所有人好,并且做人做事具有分寸感,这样的人,才是最受人欢迎的。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9

读到大三,突然明白时间的宝贵,于是开始埋头看书,却不慎让自己远离了集体。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参加过集体活动,这次听说要户外活动,起初还有点不想参加。

对于集体活动,我一直有种错误认识。很多年以来,我总认为这些集体活动都是在浪费时间,活动之后根本不会有什么收获,尤其是陌生人集体的活动。以往的经历告诉我,在活动之后,陌生人还是陌生人,大家该干嘛继续干嘛,没什么变化。而且,以我的思维方式,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不如不要。现代人越来越忙,工作之余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表面上的交往,实在不值得再浪费任何时间。

也是因为大学读着读着没了激情,以前对于一些浅浅的交情还会稍微应付一下,现在干脆连应付都没有。特别是在上学期被一个朋友欺骗之后,对感情不够深的朋友,很难再相信。于是谨慎的说话,谨慎的做事。可天生不是一个谨慎的人,还总是犯错,就很多时候无心的一句话,因为交谈对象是一个多心多嘴的人,这句话就可以完全变样传播出去。我相信人的善良,但身边一些人,真的不愿意为无关的人多做一点事情,而他们在乎的人,又实在太少。可能我运气不太好,总是能碰到这样的人,也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的观察比较细致,总是能发现这样的人。

说这么多,挺废话的,好在这不是写论文。回归正题,谈我们的游戏。先说说我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想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团队中的小集体问题。这次分组一个组8个人,但有的组员之前就已经认识,于是在活动中就出现了忽略其他组员的问题。如果这个小集体人数占小组中的多数,又或者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小集体存在,而正好这个组的组员不够细心,不会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那这个活动就会很失败。并不是说小组玩游戏的比赛结果失败,而是这次活动真正的目的将不能达到。

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游戏的心态。有人或许真的会把游戏当作比赛,没有了游戏的心态,玩什么都不快乐。在我们这组,游戏玩得很开心。我们速度没有比别人快,成绩没有比别人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快乐的进行游戏。而如果把游戏当比赛,那一切都变得很没有意义。

再说说我的其他收获。最大的一个收获,我认识了一个很gentle的男生。这个还是不多说了,说说我们的游戏。第一个游戏,在蒙着眼睛的时候,能依靠的就只有身边那个人。我要听他的指挥跨越障碍,只有他能告诉我该往哪里走。个人认为,这样的游戏引申了就很有意义,但我们在游戏过程中,体会不到任何无助,也不存在信任或者不信任的问题。

之后两个游戏非常讲究合作,人越多合作的难度就越大。值得一说的就是第三个游戏,8个人绑着脚走,难度并不大。但很让人惊讶的是,我们居然用了30多秒钟走那么短的一段路。以前看30人31足的游戏,那些小学生用9秒钟可以跑完50米,这可真是差距。

有一次看《创智赢家》,正好看到一个团队因为队员之间的矛盾,导致任务失败。和那个节目不同,他们之间还存在相互竞争,但我们队员关系只是队友。如果与竞争对手合作,那我们又会如何处理呢?到那时面临的挑战,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如今这么的简单。

这次活动对我的意义,更多的是给了我一次和他们接触的机会。也许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但如果不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就根本没有可能。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害怕伤害而不去努力追求,努力之后也许什么都得不到,但至少没有让机会离开,至少不会因此而后悔。

写得很乱,因为想得很乱。一次的活动给并不能带给我们很多改变,但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开始,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0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多数环节(真正处处碰壁的人要考虑病态的可能)。真正令人头疼、真正需要技巧的情况不多,倒是其对人造成的烦恼无形中夸大了它的存在。如果这些处理不当、令人尴尬的情况少了,人际交往自然畅通无阻了。

凡事包打听

适当的好奇心不是坏事,这是与他人保持适度交流的必要动力;试想,若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一概没兴趣,哪来的人际交往呢?但是,一个人总让周围的人感到对别人的事情过分关心,也不分份内份外,这或多或少有干涉他人内政之嫌。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分什么事情,一概对你敬而远之。隔阂由此而生。讲大话吹嘘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只顾沉浸于自我吹嘘在多数场合是不受欢迎的,任何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都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至少是)对你的吹嘘贬斥一顿。优点最好由别人去发现,这不是缺乏自知之明,别人发现了也不见得非讲给你听,这样才有人际交往中的震慑力和神秘感,也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魅力。

一味吹拍对方

适当的阿谀奉承并不是什么坏事,实际上我们很多时间都花在这上头了。但过了头就不怎么讨人喜欢了,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别人肯定要暗自寻思一下你的居心何在了。请注意,敌意产生了!

遮遮掩掩,卖弄玄虚

这与保持自己适当的神秘感不是一回事,不要认为卖关子总能吊别人胃口,有没有想过一旦倒了别人的胃口,恐怕会引起对方永久性的厌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过分暴露自己的隐私

千万不要将自己喜欢的话题也默认为他人同样喜欢。不要认为总是对人讲掏心窝的话就是真诚,其实不然;与过多打听他人的事情一样,过多谈论自己的隐私同样令人生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其独立性不容任意展示。这也是个度的问题。何况展示得多了,就失却了应有的价值。难免使人顿生藐视之心。我想每个人都体会过有人在你面前喋喋不休其家长里短时所体会到的无奈和不自在,哪里还有心思去发展更深层面的交流!

替别人做主

助人为乐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美德,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却属于一大忌。自己揣度他人的心意并帮助出谋划策不失为一种高超的交往技巧,但这种情形下个体的独立性同样很重要,需要予以充分的尊重。

有时过分的热心可能扭曲了双方正常的关系,值得警惕。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4

来到xx学院这个新环境,我们免不了要去适应它,才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首先,我们要学会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是孤独一人,人际交往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讲诉一下大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对此,我深有体会。一位阿拉伯哲人说的好:“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的。”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同学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把握关系的尺度呢?五湖四海的人,由陌生到熟悉,这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识是一种缘分,大家通过沟通接触,相互了解,相互认识来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之桥。也许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许是一个浅浅的微笑,都能是你被对方吸引,这就是所谓的人际交往因素。威廉·詹姆斯有言,“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的不同情绪,心情舒畅或不愉快,只有积极与之交往,才能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

说到集体,就会想到个人,一个人不是孤独的,他需要朋友。朋友,是你身边值得信赖值得相信的人,班上的同学,寝室的室友,都是通过你的努力,结交到的人,学会信赖他们,就是朋友的肯定。可是毕竟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一些缺点,经过长时间的相处,这些都会显现出来,要学会宽容,谅解他人,好的人际交流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度,创造和谐的氛围。我很开心,自己来到这个新环境,认识到许多新朋友,她们或许和我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可我们有相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前进方向,她们是我在这大学里要一起共度三年的人,我喜爱她们,真诚对待,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将会使我们相处的更好。

所以对此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一、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

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二、人际交往的技巧

(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三、细致分析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2)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从社交包括的三个方面各个击破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二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3)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处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如何有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了。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职工的方法,IBM对此能力的培养有五大步骤: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五要推动解决方案并追踪结果:进行之前先给予'成功'的定义,在过程中不断检视决策的推行情况,并树立各阶段里程碑,确保行动达成目标。

五、总结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使大家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让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1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技巧包括: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 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 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 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5) 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赞美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6) 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意的交往魅力。

曾经,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构成的世界。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内心或许时常会产生一种渺小、自卑、困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不喜欢也不需要的。因为它消极,与成功的心理和胜利的人生背道而驰。我们需要克服这种心理,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遇事不要急于下结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答案,要学会换位思维,特别是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千万要学会等一等、靠一靠,很多时候不但麻烦化解了,说不准好运也来了。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懂得换位思考,可以减少一些矛盾,减少一些误会。

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我们要学会宽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可斤斤计较,一味吹毛求疵,大可退一步海阔天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人不是圣人,嫉妒心理普遍存在,只是有些人处理的很好罢了。我们要双赢,你好他也好,别见不得别人好。嫉妒别人时就想想自己比他人强的一面;别人嫉妒你时,就满足别人的显示欲。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把酒论英雄。如果当时刘备没有退一步,或许就没有今天的《三国演义》了。

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我们要学会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所以,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我,是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尊人者,人尊之。

朋友之交淡如水。

或许,任何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觉,觉得和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很是投脾气,谈得来,坐在一起便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总是舍不得分开,甚至近似痴狂,只愿形影不离才好。关系一近再近,一好再好,然而,结局往往是令人伤心的分离,而且很可能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其实,伤口一旦产生。无论愈合得怎样好,也难免会留下疤痕,恰似无论怎样细的线条,总会留下一道阴影,抹不去,擦不掉。这莫不就是失了分寸的缘故?如果被此距离过近,相互之间过于透明,对方的微疵便很可能成为造成双方猜忌的因子。正如衣服上的微尘,一般情况下,本是细小难察的,一旦离得太近,细微的颗粒便也似庞然大物,怎么瞧就怎么不舒服。另外人人都有些隐私,不能让人知晓的,总是会不自觉地遮掩自己的隐私,而双方关系太近之后自然地就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隐私一旦彼人知道,自尊心随之受损,产生猜疑在所难

免。猜疑伴着误会,误会深了、久了,好朋友成了死对头,得不偿失。故而,交友应力求做到平淡似水,若即若离。

待人接物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以老把自己当人物,老拿自己当领导,老把自己当富翁,老以为自己是情圣,老是自我感觉良好,即便真是小有作为,业绩斐然,也要谨慎,要虚怀若谷,要大智若愚,其实人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把自己看复杂了,说句俗话: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礼仪方面。

听了金正昆教授的演讲后,我才知道还有裙服四忌之说。所谓裙服四忌就是:

(1) 在对外交往中,不穿黑皮皮裙。

(2) 裙子、鞋子和袜子要协调。

(3) 穿套裙不光腿。

(4) 穿裙子忌“三截腿”。

着装应注意:符合身份、扬长避短、区分场合、遵守常规。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2

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和别人在交流,有言语上的交流也有肢体上的交流,而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和别人融洽的交流呢?通过这几周学习《与人交流能力》和老师细心的讲解,使我明白了交流技巧的重要性,很好的交流技巧能与人融洽的交流,让我知道了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流,良好的交流能力是你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堂课,我们了解了人与人交流有四个能力点:

1、把握交谈主题。

2、把握交谈时机。

3、倾听别人讲话。

4、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了与人交流,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

第二堂课,我们互相学习和分享了礼仪知识,同时我还学会做一个nice的倾听者学了礼仪知识,我学到了握手礼、鞠躬礼、递名片礼、见面礼仪、拜访礼仪等等。

说说我映像最深刻的“递名片礼”,名片的递送、接受、存放也要讲究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该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简单随便散发。

礼仪日益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要重视它,学习它,用它,使它用到恰当好处。未来,礼仪不会走,还会伴着我们一直走下去。

“做一个nice的倾听者”的过程让我懂得交流的重要性,交流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交流讲究技巧,很好的交流技巧能与人融洽的交流。

虽然人人都知道交流的重要,却忽视了交流,E-MAIL、MSN、QQ等等新的网络的交流方式让人们更习惯与通过电脑屏幕的交流,越来越不习惯于面对面的交流,不可否认信息时代带给我们一个新的交流平台,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种方式,不能顾此失彼,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第三堂课,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小活动,手提电脑的销售客服、头脑风暴和商店打烊时。

第四堂课,各组精彩演出“面试官与求职者”。

简简单单的活动、测试和演出,让我们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空间,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分享好的idea。交流给我们制造了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我们应该谢谢它!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纷繁复杂。国与国之间需要交流,于是有了外交:单位与单位之间需要交流,于是有了联系: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于是有了交流。交流是一盏指明灯,可以随时较正我们航行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交流世界才显得那么美好,让交流走进你我的生活吧!

通过《与人交流能力》这门课,令我感触很深,不同的交流影射出不同事件的结果,偏激情绪化的交流往往是得到让人很不愉快的结果,也许你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最难办的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交流不是一种说服,而是一种感染、一种形象展示、一种言行一致的体现。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3

人际关系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辅导员融洽相处,使自己减少烦恼,身心愉快,为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于所了解,又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但许多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有困惑: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相交,与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惧症。原因有三:一、自私自利。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来到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二、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4

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咨询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咨询。自卑心理咨询: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怯懦心理咨询: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咨询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猜疑心理咨询:有猜忌心理咨询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逆反心理咨询: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

逆反心理咨询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排他心理咨询: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咨询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作戏心理咨询: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贪财心理咨询: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咨询,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冷漠心理咨询: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5

20xx年7月13日至7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学课的培训。本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却敲开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心灵之门。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完善自我,提升幸福指数的平台。

一、首先,改变了认识上的误区:

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培养出高素质,健全健康的人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评价。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不能划上等于。

二、其次,几点新的认识:

1、学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师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学会放松:如聆听音乐,赤脚散步,运动,朋友聚会等;恰当地宣泄不良情绪:体力劳动,走进大自然等。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教知来改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一些情绪,并努力采取正面的方法来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2、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3、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待学生,要以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说话、表达、倾听他们的心声。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你说的话会让学生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幸福了,学生也就幸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就幸福了。为了幸福,我们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人际交往 心得体会

人际交往 心得体会

加教育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函授班的学习,这星期是胡永新老师给我们上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从中学到了也感悟了许多。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经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

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有人说:“主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而生命情调却神情悬隔。”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自己。”也有人说:“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请马上改变。”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改变”,虽然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并且希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通过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心理学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课乐观快乐的金葵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会生活的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或许以上我所说的这些都辞不达意,但我的心中确充满的是对心理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对老师的感激。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两个字“改变”。

人际关系课

第一章 绪论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5、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3)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更是现实的需要。

7、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

(1)圆形传递(无核心,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

(2)轮式传递(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3)链式传递(信息一个接一个地传递)

(4)Y式传递(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

2、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1)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2)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3)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交际面有关)

(4)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4、霍桑实验--梅奥: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组成。p40-43

5、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

(1)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4)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符号相互作用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把人的行为仅仅归结为是对符号的理解,过分夸大交际符号的作用,这是不足取的。

6、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其缺陷。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在遵从行为、竞争过程、社会影响等领域的是有启发的。

7、人际特质理论--修茨

修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人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实质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理论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在运用这个理论观点的同时,应当引起注意。

8、人际激励理论:

(1)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2)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3)期望理论--弗罗姆

(4)公平理论--亚当斯

第三章 态度及转变

1、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基础(2)情感成分--核心(3)行为成分

2、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

3、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人际关系、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法、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5、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

(1)沟通者(2)沟通内容(3)沟通对象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1、认知之间的关系:

(1)认知无关: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

(2)认知失调: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

(3)认知协调: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一个认知

2、认知失调的因素:(1)认知失调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增加。

(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4)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失调程度的公式:

失调程度=

3、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4、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预期的消极后果。

第五章 印象形成

1、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的情景。

2、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4、印象形成的效应:

顺序效应(优先效应、新近效应)、晕轮效应、定型、自我实现预言。

5、印象管理的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自我表现论、情景认同论。

6、自我表现的目的:

(1)个体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树立一个特定的形象。

(2)个体想要建立和维护与他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一种公开的形象。

7、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8、印象管理的作用:

(1)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

(2)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第六章 人际知觉

1、非言语沟通的通道:

(1)脸部表情(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

(2)目光接触

(3)身体语言(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可以表示某些特殊的含义;暴露出其他人的许多生理状态。)

2、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的三个基本维度:

(1)实体的特异性(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2)一致性(其他人对这个实体都这样反应的程度)

(3)一贯性(个体对于这种刺激在其他时间和其他场合下以同样方式反应的程度)

3、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的两个步骤:

(1)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存的还是外在的,即决定控制源。

(2)观察者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

4、控制源理论(罗特):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别差异,这些个别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内控性-外控性。

5、对人的归因偏见:

(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原因:

①是社会规范对我们归因的影响,这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②是当我们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时,他的行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动发生时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为与背景相比,变得更为突出。

(2)显著性偏见

(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原因:

①是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

②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

了解人们在他人行动的归因中所产生的偏见,有益于纠正这类偏见。就行为中心偏见而言,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人仅要重视行为本身的意义,而且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促使行动者产生了这种行为,不能脱离环境来评论行为和对行为作出归因。就显著性偏见讲,我们除了要注意经常出现的事物、现象、议论以及行动,也要对不常见的事物、现象等予以关注。也就是说,并不常见的事物、现象等也可能有着重要的含义,因此,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告诫我们,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时要放在特定的情景下,并要结合大家的反应,多听取大家的意见。总之,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人们的表现,切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6、归因理论的应用

(1)心理健康

(2)绩效评价(是评定员工过去成绩的过程):归因所起的作用:一是它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评定;二是影响了他们对下属提供的反馈;三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不良绩效原因的结论;四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纠正这些不良绩效所采取的措施。

(3)冲突

第七章 自我知觉

1、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常常不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认为我们不是从外界获得这些知识的,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的。

对自我归因过程的限定:

(1)自愿选择。(2)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3)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时,我们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2、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一贯性。

3、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

情绪有两个因素组成:(1)生理上的激起;(2)认知标签。

4、自我知觉中的偏见: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

5、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的原因:

(1)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容易把行为归因于不相同的情景,在情景中求得解释。而观察者只看到行动者的一种即时的行动,以此来判断行动者。他不知道行动者在过去的不同情景下的行动。因而,观察者常常对这种行动加以泛化,以为行动者的行为在许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结果,观察者往往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倾向性。

(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会利用最显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类信息。从行动者角度,行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环境提供的线索来作为归因的基础。相反地,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环境成了背景而行动者的行动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动吸引了观察者作出因果解释。所以,观察者与行动者相比,观察者更会利用行动者的行为作为归因的基础,来推论出他相应的内在倾向性。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见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一代人的行为表现和作出推论。要考察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表现,综合进行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对待我们自己,则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要注意本人的内在特征在归因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一个特定和环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结果,其原因可能是环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行动是一贯的,那就应该审查自己内在特征的作用。

6、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发生的条件:

(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

(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

自我服务偏见产生的原因:

(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

(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

自我服务归因偏见告诫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在评功罚过时,特别是在追究错误的责任时,要进行客观地分析,尤其要严以律己,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

7、自我障碍的性质是,行动者在情景中导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通过引起人们影响行为的多种可能的原因,从而使每个原因在行为归因中所起的作用打上折扣。如果行动者失败了,失败必然不会只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虽然能力低是对失败的一种可能的解释,但它必然会由于障碍的存在而打上折扣;另一方面如果行动者成功了,由于障碍的存在,对于作出能力的归因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了。

8、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1)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

(2)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

(3)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9、自我归因的应用:

(1)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中的一些因素,研究者可以使被试增加或减少其对痛苦的知觉和忍耐力。)

(2)“错误归因”治疗

(3)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

10、归因治疗概述了可以利用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的四种方法:

(1)可以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

(2)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

(3)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可控的期望。

(4)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寻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

第八章 自我导向

1、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

(1)问题识别;(2)承担义务;(3)扩展自我管理;(4)习惯形成。

2、寻找目标的过程:

(1)确定目标(以肯定的方式确定个体的目标是可取的)

(2)选择目标(一个合适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实现的)

(3)记录行为(记录个体的行为,对于改变个体传统习惯和落后的行为模式,保持有效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很有价值的。)

3、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在人际关系方面,该词用来指代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要了解自我实现概念的发展历史。

(2)要了解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概念的本义--指代获得更高层次的功能和满足过程。两层含义:其一是丰满人性的实现,其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要了解自我实现的有关研究。基础研究有两种方式,一是马斯洛50年代早期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一是肖斯特罗姆(1996)进行的人格定向测验。

4、有效的强化必须服从以下三个原则:

(1)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

(2)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方便且可立即使用。

(3)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

5、强化方式的运用:

在运用某种强化方式时,比较理想的做法就是在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令人满意的行为后马上就加以强化。--食物奖励和金钱奖励。

非马上见效的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填补强化与直接经验之间的空隙:(1)是利用视觉的帮助;(2)是运用记号。

实行快速强化的最好办法是利用计划。它是一种连续性的正确评价方法即利用强化物循序渐进地进行强化,使其行为不断地向目标行为发展。

第九章 人际影响

1、遵从行为的分类:

(1)群体中个人行为的分类(遵从、非遵从①反模仿即反遵从②非模仿即独立)

(2)群体中遵从行为的分类(简单的服从、内心接受、认同)

2、遵从的理论:个性理论、群体理论

3、影响遵从的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任务的特点

4、偏离和独立的理论:

(1)对抗理论(如果个体完成这些行为的自由受到威胁或被减弱了的话,他就会体验到要重新获得这种自由的一种动机上的“激起”,这种动机上的激起称为“对抗”)

(2)去个性化(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3)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

5、发生感染的四个条件:

(1)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

(2)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

(3)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

(4)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这种行为。

6、班杜拉认为模仿有三种功能:

(1)使原有的行为得以巩固或改变;

(2)学到新的、原来不会的行为动作;

(3)使原来潜伏存在的而未表现的行为得到表现。

7、时尚的特点:在于它的时间性强,在于它的变化的方向,在于新、奇、特。

8、时尚现象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为阵热、流行和时狂。

9、研究时尚具有现实意义:

(1)时尚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说,乃是群体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因此,它是我们了解、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一面窗子。

(2)研究时尚现象,对于弄清时尚的概念、特点、时尚文化的机制和规律,丰富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时尚现象特点和规律的掌握,对发展商品生产、调节市场需求有一定参考价值。

10、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

(1)文化态度(外语热、经商热等)

(2)装饰(长发热、古玩热等)

(3)风度礼仪(握手拥抱、Bye-Bye等)

(4)生活行为方面

11、时尚现象的特点:

(1)包含的内容很广。(2)表现的方式独特。

(3)变化的速度很快。

(4)受崇拜对象影响。

(5)时尚的象征作用。

(6)时尚的层次高低错落。

12、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1)社会舆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2)牢骚现象(特点:第一,现实针对性强。第二,认识的片面性。第三,宣泄性和煽动性大。)

(3)社会风气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第十章 利他行为

1、决策过程的五个步骤:

(1)对紧急事态的注意。

(2)正确地解释情景。

(3)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5)执行助人行为。

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1)旁观者效应

(2)情景的模糊性

(3)榜样人物的作用

(4)求助者的特点(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1)助人者的心境(2)同情和内疚(3)责任和承诺(4)个性

4、利他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

(2)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和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3)学习和模仿理论(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奖励和代价、模仿)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理论:

(1)强化理论:以强化概念(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的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2)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这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3)得失理论(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阿伦森。

(4)相等理论(认为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般人所孜孜以求的行为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情景因素:时空距离(距离、交往频率)、结群、体验)

(2)个人特质因素(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个性品质)

(3)类似和互补(类似性、互补性)

3、为什么相似性能导致吸引?

(1)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

(2)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

(3)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4)类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4、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回报、喜欢、社会赞同、非语言行为、自我暴露的速度。

第十二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

1、社会交换理论--用来考察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是互动理论取向中的一种观点。(所谓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霍曼斯等人的社会交换理论(1961)就是用来解释人际交互作用的原因的。按照这个理论,每次人们彼此打交道时,必须付出某些代价,也获得一定的奖励。互相作用的结果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结果=奖励-代价。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对于任何一种人际交互作用,都可以从代价、奖励和结果来考察。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可以考察他所获得的结果从而决定交往会延续多久以及令人满意的程度。

不足:

首先,该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们交往的目的是为着付出较少的代价而获得较大的奖励,人们的交往是某种形式的交换。这无疑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赤裸裸的交易性质和冷酷的人际关系本质。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际关系的本质并不是这样。

其次,在交往结果=奖励-代价,比较水平以及选择比较水平等论述中,也有着机械主义倾向。这些不足使社会交换理论的实用意义有了明显局限。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1)社会两难情景(模拟社会两难的游戏、公共利益两难情景)

(2)囚徒两难情景

3、合作的理论:

(1)权力理论--卡普罗 p353-355

(2)合作的协商理论--科默利达和切科夫 p355

4、影响合作的因素:(1)回报

(2)对他人动机的知觉(3)沟通

(4)威胁

(5)群体规模

(6)个人倾向性

5、在社会交换情景中有四类行为形式:

(1)竞争者(动机是为了取胜)

(2)合作者(动机是社会交换中涉及到的所有人获得的奖励能达到最大)

(3)个人主义者(动机是不仅使自己取胜而且主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达到最大)

(4)平衡者(动机是在特定社会交换情景中如何缩小所有人所得奖励之间的差异,使之平衡。)

6、冲突的形式:

(1)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

(2)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非零-总和”冲突)

7、冲突的原因:

(1)对稀有资源的竞争(2)归因(3)报复(4)信息沟通不良

8、冲突的管理和解决:(1)威胁的作用

①多伊奇和克斯的模拟研究:多伊奇和克斯提出,利用威胁将会损害冲突的解决,并且,当冲突双方拥有权力和威胁时,解决冲突变得困难了。把这种现象称为“冲突的螺旋式上升”

②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个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

(2)协商:

决定能否达成一致的解决办法的因素:

①最初的立场

②让步

③通过代表解决冲突

④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

(3)仲裁:

①中间人调解法:

首先,中间人被看成是中立的,其任务是帮助协商者达到一个公正的解决。使得协商者在不失面子情况下作出让步从而促进谈判的进行。

其次,中间人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否则仲裁解决的办法可能无效。

再次,中间人有助于冲突的解决,并且当解决冲突有时间限制情况下,冲突双方更乐意中间人作仲裁。

②权威解决法(这是仲裁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冲突的双方通过协商不能解决冲突,而且也不服从调解者的仲裁时,可由上级主管部门作出裁决,按“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强迫冲突的双方执行命令,这就是权威解决法。

(4)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该目标应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的,也是双方所追求的。)

总之,冲突不一定导致损害。冲突也有积极的一面,关键是对冲突如何管理。管理得当,解决得法,同样可以满足冲突双方的利益。

第四篇:人际交往 心得体会解读

人际交往 心得体会

加教育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函授班的学习,这星期是胡永新老师给我们上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从中学到了也感悟了许多。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经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

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有人说:“主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而生命情调却神情悬隔。”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自己。”也有人说:“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请马上改变。”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改变”,虽然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并且希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通过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心理学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课乐观快乐的金葵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会生活的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或许以上我所说的这些都辞不达意,但我的心中确充满的是对心理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对老师的感激。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两个字“改变”。

人际关系课

第一章 绪论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5、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3)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更是现实的需要。

7、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

(1)圆形传递(无核心,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

(2)轮式传递(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3)链式传递(信息一个接一个地传递)

(4)Y式传递(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

2、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1)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2)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3)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交际面有关)

(4)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4、霍桑实验--梅奥: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组成。p40-43

5、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

(1)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4)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符号相互作用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把人的行为仅仅归结为是对符号的理解,过分夸大交际符号的作用,这是不足取的。

6、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其缺陷。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在遵从行为、竞争过程、社会影响等领域的是有启发的。

7、人际特质理论--修茨

修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人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实质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理论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在运用这个理论观点的同时,应当引起注意。

8、人际激励理论:

(1)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2)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3)期望理论--弗罗姆

(4)公平理论--亚当斯

第三章 态度及转变

1、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基础(2)情感成分--核心(3)行为成分

2、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

3、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人际关系、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法、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5、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

(1)沟通者(2)沟通内容(3)沟通对象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1、认知之间的关系:

(1)认知无关: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

(2)认知失调: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

(3)认知协调: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一个认知

2、认知失调的因素:(1)认知失调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增加。

(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4)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失调程度的公式:

失调程度=

3、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4、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预期的消极后果。

第五章 印象形成

1、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的情景。

2、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4、印象形成的效应:

顺序效应(优先效应、新近效应)、晕轮效应、定型、自我实现预言。

5、印象管理的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自我表现论、情景认同论。

6、自我表现的目的:

(1)个体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树立一个特定的形象。

(2)个体想要建立和维护与他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一种公开的形象。

7、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8、印象管理的作用:

(1)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

(2)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第六章 人际知觉

1、非言语沟通的通道:

(1)脸部表情(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

(2)目光接触

(3)身体语言(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可以表示某些特殊的含义;暴露出其他人的许多生理状态。)

2、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的三个基本维度:

(1)实体的特异性(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2)一致性(其他人对这个实体都这样反应的程度)

(3)一贯性(个体对于这种刺激在其他时间和其他场合下以同样方式反应的程度)

3、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的两个步骤:

(1)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存的还是外在的,即决定控制源。

(2)观察者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

4、控制源理论(罗特):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别差异,这些个别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内控性-外控性。

5、对人的归因偏见:

(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原因:

①是社会规范对我们归因的影响,这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②是当我们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时,他的行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动发生时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为与背景相比,变得更为突出。

(2)显著性偏见

(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原因:

①是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

②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

了解人们在他人行动的归因中所产生的偏见,有益于纠正这类偏见。就行为中心偏见而言,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人仅要重视行为本身的意义,而且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促使行动者产生了这种行为,不能脱离环境来评论行为和对行为作出归因。就显著性偏见讲,我们除了要注意经常出现的事物、现象、议论以及行动,也要对不常见的事物、现象等予以关注。也就是说,并不常见的事物、现象等也可能有着重要的含义,因此,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告诫我们,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时要放在特定的情景下,并要结合大家的反应,多听取大家的意见。总之,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人们的表现,切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6、归因理论的应用

(1)心理健康

(2)绩效评价(是评定员工过去成绩的过程):归因所起的作用:一是它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评定;二是影响了他们对下属提供的反馈;三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不良绩效原因的结论;四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纠正这些不良绩效所采取的措施。

(3)冲突

第七章 自我知觉

1、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常常不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认为我们不是从外界获得这些知识的,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的。

对自我归因过程的限定:

(1)自愿选择。(2)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3)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时,我们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2、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一贯性。

3、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

情绪有两个因素组成:(1)生理上的激起;(2)认知标签。

4、自我知觉中的偏见: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

5、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的原因:

(1)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容易把行为归因于不相同的情景,在情景中求得解释。而观察者只看到行动者的一种即时的行动,以此来判断行动者。他不知道行动者在过去的不同情景下的行动。因而,观察者常常对这种行动加以泛化,以为行动者的行为在许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结果,观察者往往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倾向性。

(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会利用最显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类信息。从行动者角度,行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环境提供的线索来作为归因的基础。相反地,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环境成了背景而行动者的行动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动吸引了观察者作出因果解释。所以,观察者与行动者相比,观察者更会利用行动者的行为作为归因的基础,来推论出他相应的内在倾向性。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见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一代人的行为表现和作出推论。要考察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表现,综合进行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对待我们自己,则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要注意本人的内在特征在归因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一个特定和环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结果,其原因可能是环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行动是一贯的,那就应该审查自己内在特征的作用。

6、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发生的条件:

(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

(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

自我服务偏见产生的原因:

(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

(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

自我服务归因偏见告诫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在评功罚过时,特别是在追究错误的责任时,要进行客观地分析,尤其要严以律己,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

7、自我障碍的性质是,行动者在情景中导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通过引起人们影响行为的多种可能的原因,从而使每个原因在行为归因中所起的作用打上折扣。如果行动者失败了,失败必然不会只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虽然能力低是对失败的一种可能的解释,但它必然会由于障碍的存在而打上折扣;另一方面如果行动者成功了,由于障碍的存在,对于作出能力的归因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了。

8、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1)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

(2)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

(3)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9、自我归因的应用:

(1)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中的一些因素,研究者可以使被试增加或减少其对痛苦的知觉和忍耐力。)

(2)“错误归因”治疗

(3)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

10、归因治疗概述了可以利用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的四种方法:

(1)可以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

(2)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

(3)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可控的期望。

(4)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寻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

第八章 自我导向

1、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

(1)问题识别;(2)承担义务;(3)扩展自我管理;(4)习惯形成。

2、寻找目标的过程:

(1)确定目标(以肯定的方式确定个体的目标是可取的)

(2)选择目标(一个合适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实现的)

(3)记录行为(记录个体的行为,对于改变个体传统习惯和落后的行为模式,保持有效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很有价值的。)

3、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在人际关系方面,该词用来指代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要了解自我实现概念的发展历史。

(2)要了解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概念的本义--指代获得更高层次的功能和满足过程。两层含义:其一是丰满人性的实现,其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要了解自我实现的有关研究。基础研究有两种方式,一是马斯洛50年代早期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一是肖斯特罗姆(1996)进行的人格定向测验。

4、有效的强化必须服从以下三个原则:

(1)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

(2)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方便且可立即使用。

(3)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

5、强化方式的运用:

在运用某种强化方式时,比较理想的做法就是在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令人满意的行为后马上就加以强化。--食物奖励和金钱奖励。

非马上见效的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填补强化与直接经验之间的空隙:(1)是利用视觉的帮助;(2)是运用记号。

实行快速强化的最好办法是利用计划。它是一种连续性的正确评价方法即利用强化物循序渐进地进行强化,使其行为不断地向目标行为发展。

第九章 人际影响

1、遵从行为的分类:

(1)群体中个人行为的分类(遵从、非遵从①反模仿即反遵从②非模仿即独立)

(2)群体中遵从行为的分类(简单的服从、内心接受、认同)

2、遵从的理论:个性理论、群体理论

3、影响遵从的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任务的特点

4、偏离和独立的理论:

(1)对抗理论(如果个体完成这些行为的自由受到威胁或被减弱了的话,他就会体验到要重新获得这种自由的一种动机上的“激起”,这种动机上的激起称为“对抗”)

(2)去个性化(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3)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

5、发生感染的四个条件:

(1)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

(2)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

(3)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

(4)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这种行为。

6、班杜拉认为模仿有三种功能:

(1)使原有的行为得以巩固或改变;

(2)学到新的、原来不会的行为动作;

(3)使原来潜伏存在的而未表现的行为得到表现。

7、时尚的特点:在于它的时间性强,在于它的变化的方向,在于新、奇、特。

8、时尚现象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为阵热、流行和时狂。

9、研究时尚具有现实意义:

(1)时尚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说,乃是群体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因此,它是我们了解、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一面窗子。

(2)研究时尚现象,对于弄清时尚的概念、特点、时尚文化的机制和规律,丰富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时尚现象特点和规律的掌握,对发展商品生产、调节市场需求有一定参考价值。

10、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

(1)文化态度(外语热、经商热等)

(2)装饰(长发热、古玩热等)

(3)风度礼仪(握手拥抱、Bye-Bye等)

(4)生活行为方面

11、时尚现象的特点:

(1)包含的内容很广。(2)表现的方式独特。

(3)变化的速度很快。

(4)受崇拜对象影响。

(5)时尚的象征作用。

(6)时尚的层次高低错落。

12、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1)社会舆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2)牢骚现象(特点:第一,现实针对性强。第二,认识的片面性。第三,宣泄性和煽动性大。)

(3)社会风气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第十章 利他行为

1、决策过程的五个步骤:

(1)对紧急事态的注意。

(2)正确地解释情景。

(3)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5)执行助人行为。

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1)旁观者效应

(2)情景的模糊性

(3)榜样人物的作用

(4)求助者的特点(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1)助人者的心境(2)同情和内疚(3)责任和承诺(4)个性

4、利他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

(2)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和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3)学习和模仿理论(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奖励和代价、模仿)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理论:

(1)强化理论:以强化概念(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的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2)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这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3)得失理论(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阿伦森。

(4)相等理论(认为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般人所孜孜以求的行为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情景因素:时空距离(距离、交往频率)、结群、体验)

(2)个人特质因素(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个性品质)

(3)类似和互补(类似性、互补性)

3、为什么相似性能导致吸引?

(1)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

(2)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

(3)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4)类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4、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回报、喜欢、社会赞同、非语言行为、自我暴露的速度。

第十二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

1、社会交换理论--用来考察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是互动理论取向中的一种观点。(所谓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霍曼斯等人的社会交换理论(1961)就是用来解释人际交互作用的原因的。按照这个理论,每次人们彼此打交道时,必须付出某些代价,也获得一定的奖励。互相作用的结果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结果=奖励-代价。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对于任何一种人际交互作用,都可以从代价、奖励和结果来考察。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可以考察他所获得的结果从而决定交往会延续多久以及令人满意的程度。

不足:

首先,该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们交往的目的是为着付出较少的代价而获得较大的奖励,人们的交往是某种形式的交换。这无疑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赤裸裸的交易性质和冷酷的人际关系本质。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际关系的本质并不是这样。

其次,在交往结果=奖励-代价,比较水平以及选择比较水平等论述中,也有着机械主义倾向。这些不足使社会交换理论的实用意义有了明显局限。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1)社会两难情景(模拟社会两难的游戏、公共利益两难情景)

(2)囚徒两难情景

3、合作的理论:

(1)权力理论--卡普罗 p353-355

(2)合作的协商理论--科默利达和切科夫 p355

4、影响合作的因素:(1)回报

(2)对他人动机的知觉(3)沟通

(4)威胁

(5)群体规模

(6)个人倾向性

5、在社会交换情景中有四类行为形式:

(1)竞争者(动机是为了取胜)

(2)合作者(动机是社会交换中涉及到的所有人获得的奖励能达到最大)

(3)个人主义者(动机是不仅使自己取胜而且主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达到最大)

(4)平衡者(动机是在特定社会交换情景中如何缩小所有人所得奖励之间的差异,使之平衡。)

6、冲突的形式:

(1)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

(2)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非零-总和”冲突)

7、冲突的原因:

(1)对稀有资源的竞争(2)归因(3)报复(4)信息沟通不良

8、冲突的管理和解决:(1)威胁的作用

①多伊奇和克斯的模拟研究:多伊奇和克斯提出,利用威胁将会损害冲突的解决,并且,当冲突双方拥有权力和威胁时,解决冲突变得困难了。把这种现象称为“冲突的螺旋式上升”

②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个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

(2)协商:

决定能否达成一致的解决办法的因素:

①最初的立场

②让步

③通过代表解决冲突

④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

(3)仲裁:

①中间人调解法:

首先,中间人被看成是中立的,其任务是帮助协商者达到一个公正的解决。使得协商者在不失面子情况下作出让步从而促进谈判的进行。

其次,中间人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否则仲裁解决的办法可能无效。

再次,中间人有助于冲突的解决,并且当解决冲突有时间限制情况下,冲突双方更乐意中间人作仲裁。

②权威解决法(这是仲裁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冲突的双方通过协商不能解决冲突,而且也不服从调解者的仲裁时,可由上级主管部门作出裁决,按“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强迫冲突的双方执行命令,这就是权威解决法。

(4)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该目标应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的,也是双方所追求的。)

总之,冲突不一定导致损害。冲突也有积极的一面,关键是对冲突如何管理。管理得当,解决得法,同样可以满足冲突双方的利益。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人际交往的艺术课心得体会(精选)

《人际交往的艺术》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接近尾声了。通过一学期《人际交往的艺术》选修课的学习,除了对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之外,也学到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从而提升自身人际交往的素质。

在来到大学之前,我一直保持着一个观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我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只要是自己觉得对的,我就会坚持!无论是发型、服饰,还是对于社会各种现象的看法,我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且从小学到高中,由于学校离家里比较近,天天都可以回家,不用住宿,连午餐都可以回家吃。所以住校的同学是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饭堂),而我是两点一线(家里、课室)。每天又是一下课就回家,所以与同学交流就很少。又由于本身性格偏内向,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像一些同学如鱼得水。然而来到大学以后,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发现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一定要与人接触、交流。有很多时候还要把自己当成商品,推销给形形式式的人。商品要想很好地推销出去,怎么能不包装,不在乎消费者的看法呢。于是我开始重视周围的人对我的看法,希望能做到人人不讨厌我,甚至人人喜欢我。但是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不是说突然想就能马上学会的。在入党推优的时候听到同学给我的评价中提到我的不足之处有“不善于与人交流”这一点。让我更加肯定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与人交流和相处,所以在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我选修《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学期下来,通过各种心理测试,我更加了解自身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怎样培养自己的气质美、服饰美。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与人交流的人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有孤独、腼腆、偏见、嫉妒、猜疑和消极思维,甚至会有社交恐惧症,只是每个人在程度上会有所不一样。一般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人都是偏内向的人,因为外向的人都比较开朗活跃,很容易很人家打成一片。内向的人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越感到孤独。我也有这种情况,通过在“自我训练,战胜孤独”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虽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但是长时间的孤独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但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有些想法和感受别人无法理解,所以总避免不了孤独。那么当面临孤独时,就要学会自我调整,自娱自乐。可以听音乐和看电影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心理上有所依靠。如:看书、跳舞、跑步等。总之,当面临孤独时,要转移自身注意力,尽早走出孤独的泥潭。第二,内向的人就会害羞、腼腆,尤其当他人正视自己的时候,会第一时间移开自己的视线。这是一种害羞的表现,其实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所以要克服腼腆,可以通过自我的鼓励,首先敢于与人对视,然后训练自己在众人面前讲话时,能一边注视着观众的眼睛,一边滔滔不绝讲出自己的观点,就像是在和她们聊天一样。第三,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给自身的第一感觉而就认定这个人就是这样。如果是一种差的感觉,那这就是我们对这个人的一种偏见。有的时候也许没有到偏见的地步,但也是因为自己先入为主,对他人缺乏了解而导致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我们不要随意地给他人下定义,而是要和她接触,真真正正了解了一个人之后,才有资格对她进行评价。第四,嫉妒和猜疑也是人性的两大弱点,它们不仅会妨碍我们对他人的正确认识,而且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除此之外,还有消极思维、自卑,以及社交恐惧症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水平。这些都需要我们首先建立起自信心,勇于去尝试,然后通过不断地与人交流,总结经验,最终达到与人愉快地交流。在课时的后半段学习了如何培养气质美和服饰美。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在几秒钟内就让别人记住你,那么一个人的服饰和气质就尤为重要,这是我们展现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没有人能伪装出来。这就需要从平时做起,通过多看书,培养文化气息;树立远大理想,充实内心;多与有气质的人交往,感受与学习。至于服饰美,不一定要追求时尚,只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穿合适的衣服就对了。只是这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女生来说,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总的来说,这门课还是学到了不少,接着就是要怎样把它付诸实践。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实践,去尝试,我就能够学会人际交往这门艺术,与他人自如交往。

下载人际交往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际交往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DOC】人际交往范文

    现在,人际交往、恋爱、就业并称为困扰当代研究生的三大问题。通过我们的调查显示,部分研究生确实在这几方面存在困惑。 在问题阐述之前,先对研究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进行分析,作......

    人际交往专题范文大全

    人际交往专题 作者:王作生心理辅导来源: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网点击数:1641更新时间:2005-1-12 辅导(一) 课题:你了解我吗? 时间:30分钟 目标:增进彼此的认识,夯实交往的基础 实施方式:访......

    人际交往与礼仪培训心得体会

    人际交往与礼仪培训心得体会 公司在集团会议室举办礼仪培训课程。课堂上金正昆讲得很好,中国是礼仪之邦,是文明古国;礼仪是我们日常交往、沟通的手段。 在日常交往中,时时处处都......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10 刘盼盼0810100313 人际交往与沟通心得体会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转眼大三都快成为我的过去了,或喜或悲。喜,还有一年就要回家了,回到我熟悉的地方,回到给我呦安全......

    人际交往的艺术 心得体会(最终5篇)

    “人际交往的艺术”心得体会 在这个社会上,无论我们是年轻人、老人或是小孩,穷人或富人都面临着重要的人际关系问题。而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处理......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 心得体会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心得体会 学了一个学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课,发现自己对人际关系与沟通这一门学科挺感兴趣的,有很多现象、细节都是平常没有注意到的,但是却是很重要的。......

    大学生人际交往艺术心得体会5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报选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艺术》这门选修课,真是十分庆幸,如今这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一学期学下来,感受颇深。下面我就自己的心得体会谈一下: 良好......

    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 发稿:2007-5-4 21:54:27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只是关系发展的一部分。吸引可以增加人们相互交往的动机,但是它并不能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关系的进展,还要取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