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教法交流演讲稿
初中化学教法交流演讲稿
——吴文友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对于我们刚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天我带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与大家交流,希望老师们多多指教。
首先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这两年来化学教学中取得一定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多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都喜欢做实验,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开展分组实验外,尽量让演示实验也变成“分组实验”。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临近观察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分组讨论教学,心理学上说过:人能集中精力听别人讲话时间最多在10——20分钟,因此不难理解学生上课会偷偷说话,做小动作。如果我们开展分组讨论教学,给学生讨论的话题,学生有“机会”说话。
三、“三想学生”
1、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如在讲CO的性质时,播放CO还原氧化铜实验的Flash动画,同学们看到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同学们联想到H2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令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能使氧化铜还原的是否一定是H2?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H2?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CO?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CO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
2、想学生之所难。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时,提出假设,在教师眼里,不就是反应前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三种假设吗?可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实际生活中例子如:教师拿起两支粉笔,一支放左手,一支放在右手,问:“同学们说哪支粉笔重?”有同学会说右手粉笔重,也有同学说左手粉笔重,还有同学会说两只同样重,等等,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就会想到对一个事物判断有肯定、否定、可能,还有大于、等于、小于等情况,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能力。
3、想学生之所忘。有人说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化学学科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比较成熟的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象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也从尊重学生角度思考。遇有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我谈谈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
一、实验教学是非常有效果的教学方法,但所需时间太多,我们教学进度有要求,怎么处理这矛盾?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 谢谢大家,请多多指教。
第二篇:教法改革交流材料
教法改革交流材料
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本概念即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来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的学习追求形式和教学结构。在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去发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大家交流:(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入探索。
数学课的情景创没,是数学问题挑起学生在教学内容、生活情景、求知心理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观察、实践、运算欲望兴趣,启动学习、探究的数学教学环节。本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进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探研创新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期望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入探索,发现规律,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
验、思想方法尝试解决。教师则充分利用问题线索,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倾听学生的猜测、看法。
我在一堂数学课的导入中,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某工地要需要1.3立方米的黄沙,老板打电话给沙场主管,老板说:“我需要1.3立方米的黄沙,你那有合适的上坑吗?”沙场主管想一想说:“有,就到那个长4米,宽2米,高0.5米的沙坑拉吧!”。然后让学生以沙场主管的身份根据信息编题,学生纷纷进入角色。(2)教师相机点拨,学生自主发现。
本阶段关注学生独立思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面的状况,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有探究数学知识的潜能。实验老师在研究数学教材和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素材,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同时逐步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自信心,针对学生的疑问、猜测、看法,把握时机提出富有探索性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己发现规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的失误偏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自己解决,发现新规律,实行知识的再构建,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出有价值的东西,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内化知识,形成能力,促进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一节数学课上,我设计了如下的步骤求不规则铁块的体积: 第一步,出示一个长方体鱼缸,里面装有一定高度的水,给出长方体的长和宽,还有水高,计算水的体积。第二步,老师把一块铁放入鱼缸中,观察水的变化情况,想为什么水面升高了?第三步,现在你知道怎样求铁块的体积了吗? 学生独立总结得出方法,铁块的体积=变化后水的体积 -原来水的体积第四步:扩展,求铁块的体积,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试验、讨论,进行思考。(师点拨,要想办法找出与铁块的体积相等的量)得出方法,将铁块体积转化为长方体体积,那么,铁块的体积=长×宽×上升的高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教师诱发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小组或班级集体的形式互相交流对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在此阶段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性别、个性、特长、学习能力等因素,先把学生大体分成三级,然后按照异质分成4个7-8人合作学习小组。学生搭配应力求科学合理,以便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然后教师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疑难点,确定讨论交流内容、方式,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广泛的信息交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正、反两方面深化对新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有效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潜力。这种小组成员的互相影响启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构建知识,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合作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讨论,调节学生情绪,浅处深之,难处易之,遇挫之处激之,钻牛角尖时活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将书本知识转为能力。
在本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碰撞中发展能力学会创新,教师必须找准教学内容、教学时机、教学组织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能够创新的教学平台。除了在教材中我们要积极发现可以让学生能创新的材料以外,还要适时适度开发生活中能够利用的数学素材,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我这学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生活中的分数》、《小鬼当家》、《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都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4)教师检测反馈,学生当堂消化。
在学生经过系统的有一定量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练习来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反馈新知的掌握情况,以变式练习加深理解新知,了解新知的掌握程度;以综合练习发展新知、培养能力,反馈知识的应用情况。即时纠正,当堂消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教师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练习分层,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交流,鼓励求异思维,一题多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有关达标检测题,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巩固了新知,提高了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及时从教师的反馈中,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动态,进行自我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找到继续努力的目标。对于练习结果,可采取小组互查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只作巡视指点或参与讨论。
(5)教师评价深化,学生总结延伸。
通过一节课的数学学习和探究,教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要求进行总结,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收获体验,使学生向课外实践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评价,关注过程,关注再现,随时参照教学目标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新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运用合理的措施(如调整教学计划等)予以补救或提高。学生则在总结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知识能力延伸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从而向新的目标奋进。
我的教学方法,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坚持以弘扬学生主体性精神为前提,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第二、以问题为主线,以教给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为重点,以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归宿,以学生素质提高和良好的品质形成为目标,努力构建自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疑问,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更是充满成功的喜悦,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主动地发展。
下学期我会继续探索,不断学习,完善自我,争取寻求更好地教学方法从事今后的教学工作。
第三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宜章县沙坪中学 蒋志林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初中化学教师新课程教学教法研修班”的培训,感受深刻,学习收获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我按照学习流程和要求,全程参与专题内容的学习,细心做好学习笔记,认真的按时的完成作业,并及时与其他学员交流,借鉴他们的长处,以便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与他们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用心记下一些的学习感受。
通过这次的培训,感受到了知名的教授、专家的授课,使我耳目一新。也使我明白了以前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够跟得上现在学生的需求,想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定的教学观念会导致与之相应的、并受其指导和调控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首先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要有强烈的效率意识和时间观念,教师应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钻研业务、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开拓创新等一系列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理解学生,正确看待学生。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因此,学生观的正确与否,成为师生活动能否协调高效进行的首要问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是要弘扬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能学习得主动,积极思维,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检验学生上课是否在积思考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就教师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产生臵疑,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毕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第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产生疑问,在解疑中获得知识和自信。
三、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是教师在台上讲独角戏而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在一定条件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只是单方面取决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努力程度,而是最主要地依赖于教师智慧特征和努力程度所造成的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以及有机统一的状况;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洞察和有效利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实现教学主体的有效互动。就要实现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也要考虑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情感需求和非认知的心理状况。
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实验资料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40.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因此,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形声性好的特点,从而加快学生对认知内容的理解及消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理解深度。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感受到新课程改革钻研路的艰难,要学习的路还很长,但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将这一次学习收获结合化学教学工作特点,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努力工作。
第四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激活多重活力元素 打造“活而有效”课堂
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大兴中学,作为农村的一个普通中学,秉承我校“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及在大家的勤奋努力下,09年5月,很荣幸地被批准为市化学学科教研基地。一直以来,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市、区领导对我们的关心、指导与帮助。尤其短短几个月以来,在市、区领导的安排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机会相继参加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省、市、区级的学习、培训、优质课评比、课题研究等许多教学教研活动,使我们在思想、知识、技能诸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与进步,在此深表感谢。
新课改形势下,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引领和带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市教研室于2006年春推出了“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河东区教研室于2008年又提出了构建“活而有效”的课堂,其目的都是通过改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初中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沉闷和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的现状。09年5月,为不断深化对“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研究,市高效课堂研究课题——“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在沂水举行了开题仪式,这次会议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议之后,面对紧迫的形势,我们不禁反思:我们在哪里?我们在干什么?必须学习、必须改革、必须行动、必须有所作为的使命感让我们思考起来,行动起来,研究起来。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大兴中学化学教研组将我们如何推进课改、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点做法向大家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更新观念 激活团队思想活力 “理念第一”、“思想决定行为”、“态度决定一切”,构建高效课堂,最关键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与使命感。新课改与创新不能拒绝学习。如果说新课改伊始,我们鲜有学习和对照的典范,而这一段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全国各地一大批先进典型,且以整个学校、整个县区为单位成功推进课改的例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形成。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宁津现象、生本教育、潍坊五中、昌乐二中、兖州一中、二十中等等。分析发现,每个成功的典型背后都有共同的新思想、新理念支撑。
通过参加河东区思想动员、课改现场观摩会,学习区教研员提供的《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方法论》等理论书籍,对化学课堂“三五X”策略的解读,接受我校校长组织的“生本思想”理论培训、参加读书活动与研讨会以及我们主动的网络学习活动之后,“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最重要的资源”、“学生是最可依赖的力量”、“要解放学生”、“要相信学生”,这些闪着金光的思想、理念,刷新了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热血澎湃,摩拳擦掌,激情飞扬。
二、团结协作 激活集体教研活力
我们知道,高效是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上,有效课堂的实施当从有效备课开始,在讲求合作的今天,备课的有效性更赖于集体力量的发挥。
有位老教师说过,初三化学老师是学校毕业班教学的“常委”。但相同的教材,一年年的轮回,并没有让大家思维钝化、懒惰。我们提醒自己每年遇到的是不同的学生,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备课等常规工作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
在我们被批准为“市级化学学科教研基地” 以来,重点突出改革和完善了基于同步学习的备课改革和自主编写小组合作导学案的备课改革。这两项常规改革,由于是我们主动申请的改革,同时也包含了我们向学校申请的对我们改革的评价方案,所以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工作量大,单枪匹马是无法保质保量完成的,就要求我们协同分工,精心投入的进行工作,通过这两项常规改革活动,既扎实有效的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同时我们也编写并完成了一套电子学案、一套精品电子教案,基本达到了“活而有效”课堂中对教师的要求--“精备、投入、有法、有效”,保证了我们下一步能够“站在去年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一贯的团结协作,使组内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默契、和谐的风气,工作上主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现在,教研组内,几位教师往往不约而同,听到亮点就主动听课学习。平时集体备课,往往就某一节课、某个环节,如何结合三五x策略,结合生本理念,结合小组合作,如何评价等方面不知不觉就展开了研讨。能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做到两统一,即:统一教案、统一学案;三个明确,即:明确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方向、明确的教学任务。回想不久前,老师们不会辩证学习,不能结合自身实际,东学一阵,西学一阵,不知学什么,最终怕影响了自己的成绩,畏首畏尾,不愿课改的状况,与今日已不能比较。扎实的教研活动,大胆的常规改革,以研促教、火热朝天的局面逐步形成。
三、辩证认识 激活策略应用活力 “有没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有效课堂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与评判标准”、“化学的核心与主干是什么?”、“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到什么程度?”、“某项技能培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往往是自己以前教了多年仍不能有清晰的认识,“打铁还须自身硬”,高效课堂研究以来,我们不断拷问自己。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依托市编“同步学习”,学习与领会市 “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初步形成了以“定标预习--合作交流--展示答疑--巩固训练--小结自测”为流程的操作方法。下面结合实践,谈一点对策略的认识。
1、为什么可以先学以及需要“先学后教”的认识:
教师一味的教,学生的学力得不到锻炼,学生久之懒于思考、不会思考,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生本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之所以想讲,就是教师想展示,我们应该将学生置于前台,积极给他们创设展示的时空。在理论学习中,我们发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是学,学是问,学极自学,问极自问”这句话。而就一节课的知识,我们还发现本身安排上就考虑了学生能学的实际,6:3:1的比例,6是学生的已有知识,3是用已知就能同化的未知,1是需要引导、综合运用知识或需要较高能力才能学习的知识,所以真正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只是在很少的地方,抓住这些点固然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教师要精讲,讲清楚,讲明白,重在点拨),但是全程包办、引导,是一个错误。
2、对合作学习的辩证认识:
传统学习的最高效之处为1名教师可以对应60名学生,但这也是它的最低效之处,它能同时对应60名有差异的学生吗?合作学习的优点是:1名乃至60名教师对应1名学生,但过度合作与探究、过度分组讨论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3、对预习的认识:
起初学习“杜郎口”,发现不能开设预习课就没法学了,或者自行规划自己的课程为“预习课”、“展示课”,慢慢发现“水土不服”,后来学习“兖州一中”,过度将海量预习置于课下、课前;还有的不作选择与细致要求就强硬学生预习,这些都是不结合实际,操作不熟,机械模仿,不能辩证学习的表现。而一旦调查和把握好了学习进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预习是否需要前置、预习的时间保证、预习材料质与量的保证、预习的指导到位、预习检查落实、课堂展示是否已有效的拉动了预习习惯,预习的实效性才有可能得到保证,预习习惯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4、“三五X”中 “X”要区别对待:
“X”不能固定、模式化,贵在灵活。要树立“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一节课根据内容,X可能不完备,X也可能有几个微循环,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重内容又重过程。
现在,我们在充分保证预习的基础上,课堂就可以在老师主持下,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交流,展示时,学生板书自己组别和姓名,以便老师评定、点评;每一组讲解时,发言人可以提问下面同学,同学也可以发难质疑,被质疑小组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一些问题,还可以向老师请教,这样,老师既是课堂主持人,又是学生帮助者,对学生的讲解做出及时的点评和提升,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最后,当堂将本节所学以独立完成自我检测的作业形式上交,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提高了学生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我们以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进度,体现着“低起点,小步走,小坡度,常回头,抓反复” 的教学思路,落实着分层教学,逐渐地,学生会的知识越来越多,不会的越来越少,“拦路虎少了”,积极性就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教师也清晰地体验到教学幸福指数的提高。
四、评价探索 激活学生乐学活力 基于小组的课堂学习,“想学”是天生的本性,“能学”是符合现实的实际,但学生未必能做到“坚持学”,那么如何激活学生乐学活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面,以期达到“活而有效”课堂中学生“兴奋、专注、活跃、满意”的表现呢,我们在小组常效评价机制建立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我们通过学习与研讨,制定了分组评价表与相应的评价方法。
例:
在将学生分组分层编号后,我们将基础巩固(或化学用语)、预习作业、预习困惑、展示状况、课堂提问、作业上交、课堂纪律等列入评价内容,积极开展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活动,当堂记录成绩,灵活的将必答(轮流展示)与抢答(自由展示)相结合,以组为单位的展示与个人展示相结合,周周评比,选出红旗小组。当新的一周开始时,小
组成员高唱组歌时,他们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了管理方式不同换来的可喜局面与成功的希望。(同时,我们还积极与班主任以及年级协商,将小组评价计入期末量化考评。)
在积极开展自评及互评的同时,我们还不断通过课堂1分钟问卷调查来反馈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建议与困惑等,师生一起参与课改,想到一起,走到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发现,无论什么评价,都是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生学习的根本内驱力还是对学科兴趣的建立与热爱,途径根植于对课堂的热爱,对教师的热爱,最终体现为对课程的热爱。在课堂评价中,对于学生的问题应肯定在先,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可能对定义理解不全或钻牛角尖,或者有的问题很怪,甚至老师一时也解决不了),教师应首先对学生敢于大胆发问,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给予充分的信心和肯定,以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教师对待异议要接纳容忍,要善于挖掘闪光点,捕捉瞬时评价时机,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动作、表情来实施课堂评价。要凭借学科本身的魅力,将评价最终引导至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以此保障学生主动自觉进行化学学习与实践活动,从而为教学准备丰富的经验背景,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新资源的生成以及课堂思维活动的深刻互动打下基础,实现由“被动参与”、“接受为主”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等为主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结语
素质教育下的新课改,博大精深,新的挑战此起彼伏,但我们坚信,集体智慧无穷,创造力无穷,只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状态就会改变,改变就会畅通,只要我们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课改春天的花园一定会百花怒放,师生的解放与发展、丰硕的收获一定会带给我们不断的期待与惊喜!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法学法交流
小学语文教法学法交流
中岭小学:王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立足训练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热爱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健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以读为主 精讲多读”。
一、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主要是识字;中年级是词语、句子;高年级是段、篇、章。大量的识字,词语、句子的教学,段、篇、章的讲解都要在阅读中进行,故小学语文课又称之为阅读课。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学会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很重要。要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读得响亮,读出感情来,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老师的朗读要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在范读的同时教学生字、新词,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学认会生字、在老师的范读中理解新词。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点拨迷津很关键。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朗读技巧的训练是指导朗读的重点,老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语言的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让学生既有情感的认识,又有情理的指导,理解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还语音、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都要根据课文内涵、感情色彩有和语言结构作恰当的明确的指点。学生容易读错、读偏的字、词、句老师要拨教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读正确的、理解的、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才能把学生引入文之中,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范读和引读外,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8课《我不能失信》是篇阅读课文。教学时先提出“《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怎样的一个故事?”“宋庆龄小时候的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什么?”两个问题,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作了些朗读技术指导,并提醒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忘记”和“失信”有什么区别。读后,将这三个问题提问学生,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举手了。有的说:“这篇课文记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有的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有的说:“‘忘记’是说了的话记不起来了,‘失信’是答应别人的事不去做。” 学生在阅读中,该掌握的词句理解了,该懂得的道理明白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文章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讲读课文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书读熟了,文章的意义自然就理解了。小学语文课本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很到位。老师的讲解只能点到为止,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讲深了学生理解不了,甚至只能是老师越讲越糊涂,学生越听越朦胧。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引导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丰富。
讲读课文,要以读为主,精读多读。可以这样说,课文的思想性,教育意义,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包含在课文中的。老师在讲读课文时要精讲多读,读讲结合。读中有讲,讲中有读。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语。南宋教学家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起来。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一课时,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指导学生读。先告诉学生,《灰雀》一课写的是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的事情。提出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让学生带着思考,细听老师朗读课文。
综合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精讲多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