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20:4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第一篇: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教育的反思与自省:有感于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精选

看到朋友转来的这篇演讲,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在这个名利日盛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有着太多需要完善和反思的地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和我们自己超越弥漫在我们身边如“浓重雾霾”一样的名利,仰望星空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做的人多了,这世界才真的变得有意义。其实这也正是九年来我和国内外同行不遗余力推动iCAN大赛的源动力,希望每一个人都早点儿觉醒并开始相信自己并走向成功,相信:Yes,iCAN!

张曼菱北大演讲: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

2015-04-05五道口书院五道口书院

张曼菱(194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电视制作人、社会活动家,北大才女。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青年时代曾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年在大学生竞选中作为北大代表,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候选人之一。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到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她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校友认同,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是2014年3月29日张曼菱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实录,张曼菱先生观点犀利独到,极具穿透力,值得您耐心读完。

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听讲座。今天天气好,又是周末,我想很多同学应该是外出了。

本来准备讲一些西南联大的故事,谈一下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怎样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等等。我去年九月在三联书店出的一本书《西南联大行思录》,里面全都是西南联大人的口述历史,基本上是小故事。很有趣,你们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然而,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一堂课那样地沉默着和认真着,我忽然改变了主意,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西南联大人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阂远。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我今天如果讲故事,对我很容易,可以煌煌万言,因为我已经写出了几本书,还做了纪录片。而听故事,对你们也不难。你们都是考试冠军,否则进不了北大。你们会把这些故事当作“知识”与历史一样,转眼就背得烂熟。

然而那又能怎么样?

你们又多了一种死的知识,如此而已。然后你们知道我是西南联大方面的专家。如此而已。你们是我的师弟师妹,我们有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的校园情。我们,不该是一只大木桶和一只小木桶的关系。就是说,我把我的知识倒一些给你;而是我要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也想从我这儿明白一些迷茫的问题。

我们之间是生命的呼吸和延续,校园精神的传递的关系。

此来北大,我的初衷是要打动你们,打动你们的思想。而不是又增加一点你们的积累,你们的“知识包袱”。

所以我决定不讲故事啦,我要讲一点我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但是鲜活,现实,能够触动你们,能够触动社会。

我从来认为,那些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之类,是最没有用处的,有用的只是细节,具体的环节。这在哲学上是有一派的。

用几个观点,来传播我给你们讲的思想,我不管它能不能形成“系统理论”,我相认它能进入你们的灵魂。因为它是没有人对你们讲过的。

一、压抑的胜利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

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

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不,赢的是你们的老师和家长,而你们是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美丽,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能够使你们的人生可能幸福和成功的要素。可是为了高分,你们都把它付出了,都把它牺牲了,你们屈从于老师和家长的苛刻要求,拼命压抑自己,才得到了这个结果,考上大学,并且是北大。

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也许他们更多地保留了自己,保留了选择,保留了活力与美丽,他们的人生会可能比你们更加成功和幸福。因为他们保留了更多的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热情,更多的个性。

我观察到,情商较高的孩子反抗这种压抑最多,而情商其实决定人的成功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北大这类的名校里近年来会发生所谓精英学生自杀的事件。

这就是考上北大之路成了自我毁灭之路的原因。

因为你们会把这种压抑当作是成功的必要,当作是人生正面的经验,误以为就这样被动地学习,生活,加大对自己的压抑,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这是一个太大的谬误。

这种对人生和事业理解和开始的谬误,必须停止!

你们必须重新评估自己考上北大这件事情,必须重新总结自己为什么能上北大这个消极的经验。

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正在改变中。你们曾经搭上的那班考试车高分车,也在发生变化,在发生一种宽容的合理的具有多种选择性的变化。

你们是过去消极考试的产物,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有个叫坎贝尔的人说过:“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对我说过: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一样,而教育是配合这个学生的个性来实施的。

可你们却是被压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你们的样子不是你们所选择的。对于你们而言,选择太有限,可能是选择一个发夹,一件名牌衣服这样的无价值无意义的选择罢了。

更多的时候,你们不敢说“不”,更不敢说“我要”。所以,你们成了一批只能在小事情上撒娇,而却在大方向上完全服从的孩子。这就是今天中国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大失败。

古人说:“入门须正,立意要高。”

我的师兄钱理群说:当今中国教育的败绩始于中小学。这是看到你们的根子不正啊。

你们是被种歪了的一代。

你们必须猛省,立即进行自我纠正。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你们没有个性,因为你们一生没有选择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李政道中学毕业后,就遇上日本入侵。他一个人可以跋山涉水,从沦陷区来到云南,寻找他心目中的恩师,他一生学业的引路人。他曾经遭遇翻车,受伤,住院,然后他成功到达昆明。他在一个叫岗头村的昆明郊区,敲开了一间农家的房门。他未来的恩师吴大猷正在里面照料着自己生病的妻子。

李政道泰然经过了吴大猷的一道道物理题目,一次次地让吴大猷感到惊讶,最后震动和狂喜,第二天吴老师到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就说:“各位,我发现了一个物理奇才。”

从此李政道受到吴老师和西南联大诸位名师的精心培养。

这样的道路,你们能走吗?

李政道正是在你们这样的年龄。无数的西南联大学子在战火中都进行了自我选择,他们选择了脱离沦陷区,为国读书,他们吃尽辛苦,长途跋涉,到达昆明去念书。

自我选择,经历艰辛危险去完成这个选择。

你们能做到吗?

二、被遗弃的校园

刚才有个男生提问说:“你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如何看?”

我的看法是:现在的教育很坏,步步都是对你们的陷阱与剥夺,没有爱,没有责任。让你们错过自己的童年,再错过青春成长期,成为一些不知所措的人。

你们终于进入大学,有一种放松感。父母远离,中学的管理不再罩着你们了。你们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正像是一群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鸟,现在放到一个院子里,也有罩,不过大些。

最可怕的是,对于你们这些初入学的新生,有军训,可是没有人文温情的关怀,更谈不上呵护。没有人来约束你们,更没有人来爱你们,为你们负责。

我有一个侄子一个外甥都这样走过来的。他们奋力拼搏,进入名校,可是一进去就迷茫了。

我去过那种所谓的大学城,那是对你们的遗弃。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在遥远的郊区,除小卖部什么都没有,老师都不在那儿。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在那里,简直是集中营。

他们夜里吼歌可以到零点,吃薯条吃到嗓子哑。因为孤寂他们只能玩电脑。

这时候,有很多同学成了电脑迷,甚至因为上网而耽误学业,而被开除。

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又一个失败衔接。

所幸的是,我家的那两个后代现在发展很好,他们经历青春的觉醒,进行了自我选择与奋争,走上了一条自己能够把握生命的道路。但回忆起在大学里虚度的那些迷茫时光,他们都很痛惜。

现在你们成年了,你们必须醒悟:“全靠自己救自己”。

这种可怕的“大学城”,现在还在继续。没有人气,没有校园氛围,没有导师,没有高班同学,甚至没有街道和居民。

这种现象国家还不来管,我认为是在糟蹋和迫害学子。

我有位师兄郝斌,是北大的前领导,他说过:“这是对孩子和家长的犯罪。对这些热心向上进入大学的新生,完全是一种欺骗和不负责。”

校园的辅导与关怀,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温暖的小环境,这对于初离开家庭的学子至关重要。你们本来被呵护得无微不至,突然就被扔进了荒地。大学城就是荒地。

而即使是在老校园,也与荒地没什么差异。在云南发生过一起恶性的学生杀人案,因为贫富悬殊与歧视,刺伤了一个底层学子的自尊心,没有人发现,没有人来恢复,没有人来调整,直到这名叫马加爵的学生杀了数名同学。而原因全是由于小事。

杀人者与被杀者都是当前这种非人性校园的牺牲品。

同学们处于一种无助状态。他们甚至可以相互构成威胁。

我曾经在中科院作过讲座。一看就知道,那群高分的孩子们其实是很久没有人跟他们谈什么了,谈心,谈感触,听他们的问题。他们在一种多么孤寂和闭塞的心理状态中成长。

那天也是一开始就讲西南联大故事,时间到了。他们不让我离开。

有个外地来的同学问我:“老师,北京有什么好?”

显然,他很想念他的家乡,他原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而且没有人来开导他。

我告诉他:北京堵车、空气差、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因为大家都是来淘金的,没有建立家乡的那种人情。但你到北京并不是来寻找安乐窝的,你是为寻求你专业的最高端而来,所以你一定要做出牺牲,把握好你的专业方向。一切才值得。

有个女生问我:“老师,你看我的头发是留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

她是多么需要友谊,需要欣赏,需要长辈的呵护啊。

这些高分的博士生,他们的心灵充满饥渴。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充实丰满,这样他们如何可以去完成科学的任务,攻取尖端呢?

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动力又在哪里呢?

还有一次在,我清华售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一个博士生问我:“我可不可以只买化学的。因为我是学化学。”

气得我大骂了他一顿:“难道你学化学不需要数学?难道化学与物理不是兄弟学科?你大概是只会买考试题目吧?这些大师的人生和见解你就不想读一读吗?你父母也不学化学,他们就不是你父母了吗?”

他听我骂后,说:“老师,您别生气,我买,我都买。”我说,关键你必须都看。

同学们,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中国被领导人发动了一次文化大革命。那是一次大灾难。当时中学生有一个口号:“砸烂旧教育制度”。其实是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一个个打了一顿,造成千古之恨。

今天,我不想号召你们去“砸烂”谁,你们也不懂错在那里。

今天大学状态,是各种历史恶果的堆砌,有体制的,有人文的,有政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种伤害,历史性的伤害,造成了恶劣的大学环境。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恶之花”。

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如何才能对自己负责呢?

在认清现状之后,下面我对你们有几点建议。

三、在“取”与“舍”中上大学 首先是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现在社会上都是对大学的批判。你们约略知道就可以了。不必太陷进去。因为你就在其中,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你不必为此负责。你要为自己负责。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你可以想象,你的青春赶上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战争之类。

曾经有一个与你们同岁的青年,杨振宁。在日本飞机昆明的一次轰炸中,杨振宁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那个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颗炸弹,炸出了一个大坑。杨振宁是家中的长子,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甚至鸡蛋都被埋在里面了。杨振宁是一个能够和父亲一起扛起家庭责任的好儿子,好大哥。

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名师走过,看见这个中学生在挖书。在一场疯狂的轰炸,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这几位大师立刻赞言,杨武之的这个儿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要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方向。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要坚守的是这份不同于平常人的卓越。

下一步就是找到方向与个性的配合,包括与导师配合,与选题配合,与职业与事业配合,完成自己独到的人生。

什么叫平庸?平庸就是被眼前淹没。

不要想把自己和什么东西去搀和,自己发展好了。别人自然会来找你搀和的。

我曾经找到一名失落在云南边陲的西南联大学子,他的身世可不得了。《天演论》就是他的一个堂叔翻译的。严复家的后人。可是我找到他的时候,他的境况非常凄惨,在一所边陲中学里,老婆离婚了,他显然害着重病。采访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眼睛也是闭着的。

他告诉我,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接近“地下党”,受组织委派,到滇南来开展工作。可是人家说为了保密,不让他加入组织。一个人已经牺牲了学业,来到乡村,却又不被组织信任和承认,实际上他的选择错了。他曾经为组织发电报,作过很多重要的工作,而在云南解放后,他的“上线”消失了,他于是什么也不是,没有得到他为之奋斗的政权的承认。

应该说这个名门之后完全没有维权的意识,他只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所以他的一生全毁了。

我采访过朱光亚。

他告诉我,在“一二一”四位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大家都很气愤,他也参加了游行。但是很快他就回到自己的专业,因为研究物理学是一件很投入的事情。朱光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他很快作了准备,被导师吴大猷带去美国留学,同行的有李政道。他们这次出去深造后,都成了世界物理学与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人物。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年吴大猷并不是很满意朱光亚的,不像对李政道那样满意,吴自己在书中说,是勉强挑上的。朱光亚也明确对我说过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挑上了?没有讲。

我以为这是师徒之情。朱光亚说,当年他时常到吴老师家去,有时候买一点肉,在老师家听课,一起做了吃饭。师母病了,也是朱光亚背负着去医院。梅贻琦校长派了小车,可是那种村道小车进不去,必须背一段路。

我想是这个忠厚的学生打动了吴老师吧。

朱光亚后来在中国的核武器建设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再说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伙叫“三剑客”。这是物理系的三个最优质的学生,杨振宁、张守廉、黄昆。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物理学界的著名大师。黄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他们三人成天讨论不休。从茶馆,到马路上,深夜甚至几乎遇到“打闷棍”的拦路抢劫者。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任教,分一个教师的职位,勤工俭学。所以一直争论到昆华中学给他们的宿舍里,躺下了。又爬起来点蜡烛,照书,翻出来,那几条,那几句话,继续争论。

而别人在茶馆里可以谈恋爱,可以睡觉、聊天,也可以闹革命。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的意思是说,和同学成为对手,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我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组建自己的“三剑客”,得到学习和追求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小环境。

四、“方向”决定人生的成败

书桌上的公式。

有一天我去采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他是西南联大的年青教授,后来是美国数学所所长。晚年归来,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

那天,在他非常狭小的书房里,他就坐在轮椅上,转身就是书桌,而我面对他,几乎是站在门口。其余的人只能是站在门外了。

这可以与你们的学生宿舍相比了。

可陈先生说:“不小,够了。”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在这儿思考,推算,他说,“够了”。

这时在桌上有一张纸,我要求看看,陈先生拿给我看,上面是一串公式。当然我看不懂。

他告诉我,这就是他在这一周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陈先生还告诉我,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题在脑子里滚动,即使你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你。忽然地,就有了答案。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我正在写作的文章思路,那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须要修改的话,我立刻就清醒过来了,穿衣起床的动作也加快了。因为今天对于我是有效的一天,有一个方向在吸引着我。

于是不梳洗不吃早点,我赶快跑到电脑那里,把我的文字调出来,把新的想法写上去。下面,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开了。一天活泼的有创造的新鲜的生活开始了。

同学们,我们是知识者,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头脑与思考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甚至生命的意义。一定要抓住,抓紧。

在我少年时代,曾经进入一种阅读的饥渴状态,一切文字我都想拿来看看。父亲当时给了我几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父亲告诉我的就是学习的选择啊!

这太重要了。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我又如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

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你们要抓住自己的根上的东西。不要相信那些“国际人”,只有从根上出发的观念才是真实可靠的。

你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人生的方向和专业的方向,紧紧把握,不受干扰,不放松,创造自我创造成长的小环境,吸取那些身边出现的营养,冲出这种教育的迷宫,拓展自己的前景。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现在不再是那种以日记论罪的时代了,你们有了写日记的权利与自由。这很重要,要培育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怕是写自己的暗恋。那么,你可以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清醒。你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你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

有个诗人对我说:“我是我的驿站”。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她自己就能够停下和休息自己。这非常主动。是一种自助的人生方式。

你们不要被宿舍纠纷、男女恋爱、地域歧视、贫富悬殊等扰乱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校园氛围,宿舍氛围,社团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同学自己可以构建的。与人抢时间,与事抢时间,与时间抢时间。

当你受到挤压的时候,时间特别可贵。你会抓住,珍惜,往往出效应。当时间一大块地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茫然,失落,被消解,反而不知道如何应用时间。

这是很多青年人易犯的毛病。

这里有个同学问我对“留学”的看法。

我在台湾看到,那里各大学校园里,留学的学生不少,尤其清大,就是新竹的那个清华大学,现在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们一般是交换学生,大家你来我往。在清大,我采访过一个台湾本地的学生,他原来是农村子弟。他说感谢梅贻琦校长,否则我不会有这个前途。他去过欧美各校,也来过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有时就是一个学期。他很淡定,能够对各校的不同谈出看法。这才是留学。

更早,有陈寅恪先生的留学。

陈先生家底很厚,他所做的一般人做不到。他是不要文凭的。他是只冲着那个学校的某导师、某选题、甚至某些资料去的。学到了他就走人。那些留学生在一堆,只要陈寅恪来了,谁都不敢高谈阔论。因为他是真正最有学问的人。虽然他没有一张文凭。

而我父亲说过,从前他们班上的阔人子弟出去,回来后我父亲专门去看他,原来只学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于是我父亲说:“一头牛,游遍了五大洲,它还是一头牛。”

而现在中国大陆普遍的送孩子出去,往往是耗尽家中资产,进入欧美的一个野鸡学校,一去别无选择。这那叫留学?有点像是“偷渡”嘛。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留学,我劝你们不要去。有本事你们自己在网上找好的学校,报考,申请奖学金。

要上就上一所好大学。去野鸡大学,不如去打工。别坑父母,坑自己了。

五、让生命冲破牢笼

来之前师弟张颐武和我通了下电话。他说:“师姐,你已经成为

北大的一个传说,你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个性,现在的学生没有了。”

在这本《北大回忆》中,我写了几个自己的小段子。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刚才远东提到我们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那一幕。

有位同学希望我讲一下当年北大校园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北大回忆》中我已经写了,就在第三章的最末一节: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请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一看。

那天晚上,北大人自己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更新了一个时代。我有幸成为现场的指挥者,也是时势所造。

为什么当年北大能够发生那样宏伟的场面,提出那样打响一个时代的口号?为什么我会登场成为指挥?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那一代人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北大回忆》中有一节叫“小段子”。里面讲的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小事情,什么剪寸头啦,戴皮帽啦,从教室的楼上跳下,躺在草地上唱歌,等等。这些事情在当时被我同班同学很看不惯。恰恰我同班的同学与我的个性冲突最大。现在当然大家早就释然了。回忆这些小事,是想提醒人们,对个性的尊重与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

我坚持了,我认为自己是有一点精神的优势的。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的语录中,有一条永远也不过时。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虽然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又爬起来。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

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不讲创造社会的格局,即使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这种优势和精神。你要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执著,要特立独行。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我看现在到处标榜的那些创新都不过是作秀。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如果不能冲出中学时代划定的那种精神牢笼,赶快补救,那么你们要在人生中胜算很难,人生无趣,事业也不会丰收。

六、关于“北大精神”

西南联大时期,三校合一,但一看,就知道那个学生是那个学校的。校风造成的,学生的为人处事风格完全不同。

我在《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中说过,外国人可能分不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可是我们中国文化人一看就知道,风格迥异。

北大人的风格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我今天想再加上一句,要“接地气”。

北大人往往无家可归的多。

陈平原兄告诉我,现在流行一句话:“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其实胡适的书也不妨读一下。我由于父亲的提醒,在一进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了。正是当年我读了他的书,遏制了我很多的青春冲动和极端行为,包括对社会的思考。也使我转向一些实务性的工作。我想胡适的思想在渗透我,从长远来看,是在慢慢地转变我,使我实力增强。

思想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能力。信仰是精神、思想的综合提升。

由于胡适这个人物的被摘除,北大精神变得单一,似乎就是鲁迅,就是激进。

其实,胡适不止是北大的著名教授,文学院院长,北大校长,也是“五四”运动旗手,是他直接创造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平和、渐进、务实、开放、自由,这些都是胡适精神的特点。

学术尊严,学校独立于政治之外,这些也是胡适的观点。当他为了抗日担任民国驻美大使,他立即辞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官员不能够当大学校长。

有位胡邦定学长,是周恩来办公室的秘书。他告诉我,当年他为学生闹事去找过胡适,胡适平息了这场“黄白**”,就是为了吃白糖还是吃黄米的差别。胡邦定毕业时要到大公报去工作,请胡适给他写推荐信。胡适明知他是一个左派学生,照样写了很好的推荐信。

在对人的方面,胡适是不偏激的。

今天台湾实现了民主宪政,这与胡适多年来的坚持是分不开的。他以一种渐进的和平的态度在推动民主的进程。这都值得我们大陆借鉴。

我在台湾去过胡适的故居,他有一幅字,新年试笔“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台湾知识界著名的自由主义旗帜是西南联大学生殷海光。

西南联大有许多怪人,都是有才有识的人。这位殷海光是最为变化极端的一位,也是修成正果的一位。

殷海光在联大是狂热的国家主义分子,后来他参军,在军队里组织“过瘾俱乐部”,天天骂共产党。我在台北采访到一位刘学长就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殷海光大受蒋介石的常识,成为《中央报》的主编。可是到台湾后,这些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一番反思,他就变了。

他这一变,是追求真理而变。他这一变,西南联大的“左”“中”“右”一律都佩服他。因为他最后为社会和民族作出了牺牲和贡献,也证明了他原来的那些曲折是真挚的,是认识的曲折,是年青人走过的必然之路。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要允许人改变,允许人有个过程,要宽容地对待青年人。相信他们最终会走上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青年也要不断地反思,善于改变,最终是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

李政道说,联大的发现,是人生的一个扭转。不是说,“从前这个人就了解自己的潜力”。

大学是一个让你发现自己的好地方,你可以从同学身上,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网络上,到处寻找自己,发现自己。

要珍重那些发现和帮助你发现自己潜力的人,同学与老师。

我能够成为作家,走到现在,有很多人帮助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力,自己能够做什么。

好了,结束吧。到现在为止你们中没有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 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我很沮丧。

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就像当年我们用毛泽东的语录来作人生格律一样。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把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你没有“自己”吗?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过。

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经成为名利场。

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石脚”,不要再听那些冷漠者的知识。而要寻求怎样“生动活泼地活下去”。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否则,我看到你们如何在台上鹦鹉学舌般地“演讲”,如何大合唱,又是一代“驯服工具”,我悲哉!

中华的未来在哪里?

这个民族要有希望。

第二篇:张曼菱北大演讲

从每年北京高考作文看,高考热点素材的重要性:

2012年的北京高考作文是“铁路护路工老计的故事”。这个题目当年被很多人目为“感动中国类试题”,其实是当年1月人民日报头版的《新春走基层》报道。

2014年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家风》系列报道,很巧合的是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中老规矩”这个材料话题,与之前央视的“家风”节目一脉相承,说穿了也就是高考改革方案中一直在强调的“传统”,这个题目同时勾连了“传统”与“现实”,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应该如何被对待”的老话题。

2015年的春天那些时事热点更重要呢,请同学们高度关注:2015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将在家风、微信红包、反腐、传统文化、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等。

2015年2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对家庭的眷恋始终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基因之中。每年春节前夕,如候鸟归巢般的返乡春运大军便是中华民族浓烈家庭观念的真实写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正是因为国人对于家的重视,才让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只有家教良好、家风和美、亲情和睦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康的社会个体,才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

因而,“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当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千千万万“家和”的力量将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平安、健康、幸福是每个家庭最朴素的梦想,只有当这好梦圆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今年有省份在家庭与亲情材料进行命题你会写的更好吗?

2月28日下午,踏着初春微雪,10余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中国教育报刊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座谈会,围绕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中有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畅谈学习体会,积极建言献策。

目前,家庭结构畸形、家庭功能弱化、家庭教育薄弱、家庭精神迷失等问题值得警惕。与会学者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规律和功能,不能把家庭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依附。加强家庭教育制度建设和社会支持系统,确保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试题设计

阅读中国残疾人漫画家罗琪的《告别》(见下图),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写作引导

这道漫画作文题,主题应该说十分明显。从漫画内容看,面对两个人砍伐画面上仅存的一棵树,一个头似地球模样的人,在默默地弯腰“告别”。这幅漫画无疑是在宣传环境保护。在当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罗斯福在《1937年2月26日致各州州长的信》中说:“毁坏自己土地的国家就是在毁坏着自身。”温家宝引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的一句名言说:“地球不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

作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最紧迫任务之一,保护环境,时不我待。写作时,可从提醒人类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措施,将环保落到实处等角度构思立意。环境恶化的背后,往往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的急功近利。人类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环境,而给自身带来了生存的危机。写作时,可从反思人类的角度构思立意。写作这篇作文,不但能够考查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心程度、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培养写作者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对社会责任的良知。不过,要写好此作文.并不是一件易事。不要面面俱到,而需要精心选择新角度、小角度,化抽象为形象,化大为小,这样才能有话可说,内容充实。

思路示例:

1.警醒唤醒民众环保的意识。如果人类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从人类长远的发展角度对待我们唯一能生存的绿色地球,最终受到惩罚的只能是人类自身。

2.以批判的眼光指责人类的破坏环境短视做法,揭露那些破坏环境的群体,批评他们的自私与愚蠢。

3.以建设的角度,分析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及惨重后果,提出有建设性的措施来弥补人类的错误行为。

标题示例:《环境咏叹调》《别了,蓝天白云》《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地球就诊记》……

第三篇:张泉灵北大演讲观后感

我的青春人生

—观“张泉灵北大演讲”有感

“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成功不等于名和利的相加,成功是你内心的一个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你会无怨无悔,并且无比快乐。”这是我对“央视美女主播”--张泉灵在2011年北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张泉灵在演讲中谈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将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化为精简凝练的语言给予了广大的北大学子最真实的忠告。同样,她也用她的青春经历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课。

从带着懵懂和希冀入学到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这不禁会让人感叹时光似水,在不经意间就从指尖悄悄溜过。回首过去的两年:专业考试过了吗?专业知识增长了吗?实践经验丰富了吗?我掰着指头算算,增加的好像只有年纪。在过去的两年我说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我说要兼职打工,我说要无悔于青春,我说要„„关于青春的梦想,关于青春的随笔,像是大海的浪潮,总也写不完。写着写着,回过头一看,好像青春正在流逝:我已经大二了,可是什么也没抓住。

张泉灵的话冲刷了我那些浮华的青春宣言。“我们要从零开始,从一个很低的起点,一个很普通的起点开始,积累你的人生和事业。”是啊,我一直说而未做,所以我的梦想一直还是零。零的基础上又怎么能够承载那些激扬的梦想,青春的价值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大学生活虽然已经过半,但庆幸的是我还来得及做出改变,成为一个行动派,在每一段青春路上都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而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空话„„

第四篇:北大才女张泉灵北大演讲

北大才女张泉灵(微博)北大毕业典礼演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微博)上午好!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后我听到同学们欢呼和起哄,我内心一喜,我心说,欸,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为同学们尽管在扩招的大背景下,没有忘了北大人的个性化表达。然后在介绍台上的诸位老师,介绍到副校长的时候,每一位副校长站起来,居然可以赢得比校长更大的掌声。然后我突然想,欸,这真是我喜欢的北大呀。因为这说明,即便当到了副校长,他们还是上课的,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拥趸。我后来发现在整个台上,许院士获得了最长的、经久不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这真的是我热爱的北大。也许再过十年,大家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当许院士赢得那样的掌声的时候,我自认是一个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强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因为再过十年,各位一定能够体会到你们跟北大之间的感情。从今天开始,也许从四年前你们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血缘的关系。所以在今天,我想对大家说,真的要恭喜你们,因为今天绝对是你们值得自豪的一天(微博)。

知道今天要来致辞,我特地大概早来了一个多小时,停完车之后,我就去未名湖边,然后去我曾经住过的29楼,去到了四教,去到了第五食堂,转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长告诉我说,29楼是马上要改造的一个宿舍楼,所以我觉得今天我还真是来对了。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经在那儿照了一张相,然后这张相一直会放在我的桌子上,其他的照片一直会换,但是那一张是不换的,因为那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它像是一个句号。句号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重新,从零开始。

各位,此时此刻,你们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要重新,从零开始。其实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为内心有很多的遗憾。比

如我会突然想起来说,图书馆有那么多书,也许我看的,不到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班里的同学总是会说,我们需要去到外教的家里组织一次聚会,但最后一直没有组织好。再比如说的遗憾,我看的北大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你毕业之后会发现,你们一辈子都看不到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电影了。

虽然我们在北大的时间有四年,听起来很长很长,但它和北大的容量比起来,实在是太短了。等你们毕业后,你们才会意识到,这4年,原来如此(微博)快的就过去了。但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你们当中有很多人还会继续留在北大学习、工作,所以这个遗憾还是有机会来弥补的。即便是你们工作了,要走上工作的岗位,北大依然是你们的北大,同时它永远欢迎你们回来。比如说我的师弟和同事撒贝宁(微博),到现在为止,他离开校园已经十多年了,但他还是经常回到北大吃饭和打篮球,并且宣誓,生是北大的人,死是北大的死人。

我听说其实在我之前,前两年,最受欢迎毕业生校友的代表,到这儿来做演讲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俞敏洪,一个是李彦宏。我觉得其实学校经常请这样的人回来做毕业致辞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什么呢?当然他们很好,他们很好,但是他们会让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觉得自己很失败。那今天其实很多的同学毕业之后,不会像他们那样走上创业的道路,当然我相信,你们当中有不少人,将来比他们更棒,这是一定的。但是大多数会进入一个自己说了不算的单位,抛开北大两个字,从零开始,从一个很低的起点,一个很普通的起点开始,积累你的人生和事业。从这个意义上,今天我的出现,就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了。

既然我代表了这种要进入一个什么都不是的,零的单位开始积累的这样一种存在,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我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经验。其实15年前,和大家一样,拿着毕业证书的时候,我挺茫然的。我在北大学的是德国语言文学,那个专业完全不是我自愿选择的,然后我一点都不喜欢德语。然后毕业分配的时候我去了神华集团,一个卖煤的公司,虽然说我是那个公司的元老,但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要怎样发展,我一点都不想去卖煤。

话说回来,虽然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的前面是什么,但我很清楚我要什么。在那个时候,1996年的7月份,其实我内心已经清楚我要什么很多年了,这源自我在北大的一个经验。我在北大三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北大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一个专题片,叫《中华文明之光》,在做嘉宾主持的时候,有一天,我坐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然后那个灯光突然在我的面前闪亮。在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嘿,这是我想要的。于是知道我要什么,两年之后,也恰恰是我毕业那年,我分配到神华公司那一年的暑期里,突然中央电视台史无前例地对社会招聘了,于是我感觉机会来了,于是我就去考试了,于是我走上了今天的这条道路。于是我觉得我最应该感谢北大的,不仅仅是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的,那么多的选修课,让我清楚地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标。虽然发生在那一年暑假里的,中央电视台的社会招聘空前绝后,但是我还是想说那句已经被人嚼烂了的话,那就是,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准备,其实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在15年后,要我总结我的成功是从哪里来的,我觉得这点是最根本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和我要什么。

拿做新闻来说吧,其实做新闻在我的心目之中一直是有排位的。我首先是一个新闻人,然后是一个电视人,再然后是才是一个主持人。这个排位有多重要呢?它会让你在面临很多的选择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走哪条路。比如说在10年前,大多数的主持人是不愿意去当现场记者的,因为这显得不够大牌。坐在演播室里显得多么大牌,你到前方去,不是做一个普通记者做的事情吗。但是由于我的内心清楚我首先是一个新闻人,所以在那时,我做了大量的很有影响力的和明知完全没有影响力的直播的工作。那等到十年之后,大家都发现新闻现场对于一个主持人的重要性的时候,其实我已经积累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经验。我之所以能做这样的选择,因为我清楚,我是个新闻人。

在直播的现场,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你意想不到的变化。有时候你也许必须得通过自己卖一个破绽,让观众意识到你有这个破绽,而导出了一个系统的安全。在这时候我会选择行内认可大于观众认可。因为我首先知道,我是一个电视人,这比做一个完美的主持人来得更加重要,而电视本身是一个合作的系统。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个新闻人,所以当我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人说,嘿,你来做

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吧,这样会让你有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知名度,我拒绝得都不会犹豫。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当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定位的时候,你就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其实在这么多年里我和青年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人会跟我说这样的话: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呢?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呢?你是很幸运的。我通常的反驳是这样的: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

所以其实工作15年的经历,我想告诉大家的只有一句话,成功不等于名和利的相加,成功是你内心的一个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你会无怨无悔,并且无比快乐。

最后还要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建议,等你将来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你会不断地听到有人这样表达说,嘿,你是北大的高材生欸!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请大家慢一点自豪。因为通过我的观察,这句话的意思不过是说,诸位,你们挺聪明的,能考到这么好的一个学校。那大家想想看,如果对北大的尊敬,仅仅是因为在18岁的时候经历的一场考试的话,你觉得这应该是北大人的骄傲么?而且请注意一下这句话的口气,如果这句话的重音在“北大”上,欸,你是“北大”的高材生吧?这句话通常的意思是,你可能挺有创造力,但可能不好合作吧?所以等大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请大家说谢谢,并且以你们的行动来证明北大的价值。

最后再次感谢北京大学,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今天让我跟我的师弟师妹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骄傲,让我再有机会,对我们的老师说一声,谢谢!

第五篇: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赫克曼北大演讲)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全文)

2003年12月22日 09:14 詹姆斯·赫克曼教授简历

詹姆斯-J-赫克曼,1944年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市。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数学系。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任教,从1995年起,赫克曼在芝加哥大学获任亨利-舒尔茨杰出成就经济学教授。赫克曼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诸如社会项目评估、非连续选择和纵向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劳工市场经济学以及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等等。2000年以他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毅夫:我今天是感到特别兴奋的介绍我自己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候的一位老师,詹姆斯·赫克曼,詹姆斯·赫克曼教授1944年出生与芝加哥附近,197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1973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当教授,我到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是1982年,当时他到芝加哥大学工作也正好前后十年,那时候他虽然是芝加哥大学里面一个比较年轻的教授,可是我们同学之间都已经知道他一定会拿到诺贝尔奖,然后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第一年、第二年工作真是非常努力,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但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是说,当我们很累的时候,我们知道,赫克曼教授都还在工作,所以我们应该更努力的工作。那我想这就以这样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请赫克曼教授来跟我们谈谈《人力资本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让我们邀请赫克曼教授。

赫克曼:感谢大家对我的介绍,我今天很高兴能来到北大,能有机会谈谈我对于现阶段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理解。我准备谈谈中国的现象,由于中国的变化很快,以及数据结构不是很清晰,我们对于中国政策的理解是很有限的。我想从我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起。我上次来中国是2001年,那是2001年6月我接受邀请,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一次关于西部资本市场的研讨会,作为会议的参与者,我惊讶地发现与会者对于建立资本市场很感兴趣,他们很重视实物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金融业等等。但是我也很吃惊地发现,他们很少关注教育和培训。让我们看看数据(图)。离开重庆以后,我研究了这些数据,我很惊讶地发现,在1995年的时候,中国各级政府对学校的投资只占GDP的2.5%。同时我也很惊讶地发现,当时GDP的30%用于实物资本投资。和我更为熟悉的美国的数字做一下比较,美国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占GDP的5.4%,对物质资本的投资达到GDP的17%。把1995年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和世界其他国家作比较,也会发现中国2.5%是比较低的。美国是5.4%,印度达到了3.3%,泰国达到了4.1%,德国达到了4.8%,加拿大达到了7%,2.5%的数字看上去是低了一些。中国各界经常比较历史数据,历年来的数据显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增加,不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而且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例也在增加,增加到了3.1%,据我了解现在已达到3.3%了。

所以今天我的讲演想提出六个要点:第一点,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是非常可观的。我想指出的第二点是,从世界标准来看,中国现在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是较低的,也低于最优增长所要求的水平。甚至这种水平很低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投资在不同地区之间,在城乡之间,在地区内部,在那些进城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配置是不适当的,是没有效率的。经济学家认为,有时效率和公平此消彼长。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某些促进效率的政策也会促进公平,减少不平等的现象。我还想指出,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的不平衡,已经减少了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实际上浪费了本可以用来促进增长的物质资本投资。而更加均衡的投资组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能减少不平等。通过放开劳动力市场,建立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贷款的市场以及减少对工人流动的限制,政府可以用很少的投入来提升人力资本,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来说,在决策的时候,必须认识到不能仅仅通过提高政府预算来解决问题,应该重视私人部门的积极性,并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去为人力资本投资进行融资,去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同时使获取人力资本的机会更为公平。我还想强调人力资本的两个特殊的益处,第一个益处也许很明显,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第二点对于中国来说也许更重要。

首先人力资本可以提高人们的技能,如果你接受会计,工程,法律方面的培训,你会成为更有用的人,因为你能担任会计,工程师和法律工作者。第二个好处大家不经常提到,人力资本提高了人们的适应性,并且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我想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教育的投资的回报率是很高的。迄今为止,几代经济学家都在讨论市场如何运作——有时他们用的词便是“创造性毁灭”。因为新技术和自由贸易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使以前的机会变得过时。不用我讲,大家都知道中国正处在快速的变化过程中,随着中国加入世界市场,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份子,中国经济的很多因素都在跟国际接轨,导致中国对于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急剧增加。跟世界水平相比,中国上过大学的工人,甚至没上过大学的熟练工人的比例还都相对较低。

北京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增长中心,这里有一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力队伍,但是你再看看除了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以外的情况,你会发现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比例很低,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你也许会问我,我们为什么说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太低?为什么说这些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合理?我想列举一些事实,中国各省区的财富状况大不相同,教育资金又主要是来自各个地方,虽然不是全部。从人均的角度来看,发达省份比落后省份创造了更多的人力资本。以教育投资的来源为例,不同地方的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占当地GDP的百分比差别很大,也就是说不但各地财富和收入水平大不相同,地方政府预算中投入教育的份额也有很大的差异。现在的一项政策就是收学费,我们知道收费有时候是个好主意,因为它是一种配置稀缺资源的方法。当政府资金紧缺,并且有人对教育有很高的需求,有很高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利用价格机制进行配给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配置稀缺产品的方法。在收费的同时,中国对于教育的补贴也是巨大的。

总之,现在的教育收费结构在经济上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在城乡之间的分配还是很不恰当的。教育费用占农村家庭收入很大一部分,考虑到农村教育的质量也比较低,我们认为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的价格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如果你假定中国各地的人们在心智上都是差不多的,这就不单单是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了,这也意味着经济上的无效率。我在演讲开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是教育回报率是多少?

有人估计,中国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只有约4%,而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达20%左右,在我和在座的李雪松合作的论文中,我们估计,过去一些年教育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7%或者8%,近些年教育的回报率可能高达10%到11%。你们会发现,还有其他人估计教育回报率达到了20%。我并不是说,虽然教育投资回报率在中国比较低,中国也应该在教育上投入这么多资金。Fleisher等人利用历史数据直接估计生产率——而不是看工资数据,不看市场怎么运作,因为我们知道,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不是完全竞争的。如果你能观察到额外增加一年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产出,来估计教育的回报率,这个回报率可能高达30%到40%,但是这仍然低估了教育的回报率,这仅仅是教育对生产影响的直接估计,没有讲教育在其他方面的好处。就算我们把这个数字打个折,这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回报率了,和现在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相当,甚至更高一些。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工人的激励是错误的,直到现在经济的许多部门还是这样的,接受更高等教育的付出和回报并不匹配,这时我们必须想得更开阔些。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考虑教育的收益。现代技术和经济有一个特点,资本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是否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Fleisher等人过去的研究显示,除了北京、天津和上海以外,所有省区教育投资的收益都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因为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的教育水平实际上已经很高了;在其他省份,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是稀缺的。这也降低了投资的收益,因为更为熟练的劳动力有助于实现更高的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政策建议呢?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的私人回报率低和社会回报率高并存的现象证明某些地方出现了扭曲。我认为现在的政策不利于鼓励个人自发获取适当的现代人力资本。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或者人力资本政策的时候——人力资本比教育要广泛很多,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培训,也包括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技能——为了改变教育投资的来源,我们必须超越政策中一个常见的前提,不能再完全依靠政府进行教育投资。

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本就是教育,很多人认为政府是教育经费的唯一来源。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理解了市场是怎么起作用的,理解了激励是怎么起作用的,就会知道在不增加政府预算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会极大地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这需要消除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扭曲,并且需要建立使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制度。一种促进教育和培训的措施是政府进行补贴,但往往很难再靠政府来增加教育投资,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因为政府的预算是有限的,有人希望改变政府的支出结构,让政府把物质资本投资转变为人力资本投资,这么做既可以提高经济绩效又能提高社会流动性。我们要强调另一个办法,就是放开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市场,允许私人的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同时大力发展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借贷的市场,这样政府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除了刚才我说的这些政策以外,另一项政策是通过促进资本和劳动的流动,使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均等化。

我们知道,如果开放劳动力市场,让工资更有竞争性,熟练工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回报——短期来看,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总会导致熟练工人的工资上涨。首先经济发展需要熟练劳动力,经济越发展,越需要熟练工人。第二,你需要利用熟练工人来培养熟练工人。所以在经济增长阶段,市场通过发送价格信号,增加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不仅因为生产中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而且因为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去培养新的熟练工人。在这个演讲中我们不得不讨论不平等,当我们讨论不平等的时候,我们心里必须清楚,不平等的来源不一,各种原因导致了不平等。一种不平等,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那种不平等,熟练工人的工资被抬高了,因为他们制造的东西是有需求的,是稀缺的。提高工资能激励人们努力的提高技能。人们如果相信未来会有收入,他就会贷款,由于资本市场上存在一些限制,为人力资本进行借贷的市场是不完全的。也许人们并不很高兴,却还是愿意花钱接受教育的。只要允许希望接受教育的人进行借贷就可以了,政府一点钱都不用掏。而熟练劳动的高工资给人们发送信号,使得接受教育变得更有吸引力。总结一下只要给人们合理的回报和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人们是会为上学付费的。而学校也可以直接从学生那里得到资源。我的建议是什么呢?我建议收费,但是要有人力资本市场,要有劳动力市场,以使受教育的人们获得回报,还需要发展教育信贷市场。我要指出,在目前缺少教育信贷市场的情况下,不但要改变投资政策,也要改变融资政策,为教育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如果没有这种市场,就会导致只有家境富裕,出身优越的年轻人才上得起学;这就会制造不公正和不平等,同时造成经济上的无效率。

我想谈谈不平等问题,因为现在大家对这个讨论得也很多。

我想提出几点。我们知道,中国正处在充满活力的增长阶段,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经常导致工资方面巨大的不平等。诚然,那些受过更好教育,更有能力的人,那些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人,从开放和增长中受益更多。但是我们要了解,在当前的中国,不平等的主要来源不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是城乡收入差距,而是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机会念书的人之间的差距。上述这些才是中国出现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不要过于注意最近一些年才上升的教育回报。

所以再一次强调一下我提出的观点,目前虽然存在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此消彼涨的关系,但是多年不变的户口政策,向移民的孩子征收借读费,以及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是当前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从我对数据的理解来看,这些对不平等的影响远胜于放开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工资差异。而且我们也看到,在过去的十年里,劳动力的重新分配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CCER(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王格玮和赵耀辉的工作显示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种促进增长的方法就是促进人口迁移。同时迁移有利于减少不平等。这里没有此消彼涨的关系。这种分配政策在着眼于平等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我们知道迁移本身就非常困难。通过我刚刚引用的CCER作者的文章,我们知道仅仅依赖移民政策,就会促进增长,减少全国整体上的收入不平等。但是按照现在的估算来看,如果没有其他投资的协助,人口迁移会比较少。因此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协助人口迁移,将促进增长和降低不平等。在这方面我们要依靠开放的市场,而不是政府补贴份额,不用提高税收的负担,不用依赖中央,应当依靠私人的主动性,应当依靠社会的激励机制。中国过去二十五年靠的就是这些,可能今后更需要它们。最后,总结一下不平等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有各种不同的不平等,这一点很重要。现在中国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大家说到不平等就认为它是洪水猛兽,我想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没有认识到不平等的作用。确实应该减少某些不平等,但是有些不平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短期。我们知道,伴随着开放市场而来的不平等在增长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督促人们去获得技能。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教育机会方面的政策,人口迁移政策,以及限制市场的举措,实际上都是在减少不平等的名义下增加着不平等。

我对现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看法如下:有人说不平等是伴随着自由劳动力市场而产生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想指出,自由劳动力市场和激励机制的正常运作,在长期来看,必然减少不平等。同时,现存的某些不平等现象也在降低着不平等,而非增加不平等。

让我用三点来作总结。首先,如果我们用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来计算教育回报率,真实的教育回报率会非常高,可能高达30%-40%。也许这个估计值过高了。虽然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在迅速增加,但是对于教育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教育回报率仍然很高,从而可以维持对于教育的需求。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证据表明,通过提高人力资本,通过增加受过更好教育的,更为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从生产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绩效将会得到改善。第三点是,经济效率、经济增长、生产率和社会平等之间并没有冲突。通过减少地区间教育上的差距,通过降低父母的收入对于个人受教育决策的影响,我们可以使各种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均等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在中国确实也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但是实际上有机会进行有效率的再分配。接受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将提升社会平等水平,而且将提高经济生产率。

我想这样结束我的总结。我想强调今天我所发表的评论,毫无批评中国的政策趋势的意思。从许多方面来说,中国的政策确实如我在演讲中概括的一样。但是我想也许政策范围可以更宽松,政策步伐可以更快一些。中国是最有活力的经济之一,甚至可能就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不但在经济方面,而且在人类福利,社会福利方面,增长的机会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位学者都会被中国经济的规模,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变化的广度所吸引。我今天的评论仅仅表明好东西可以变得更好。中国经济确实令人振奋,中国社会确实是伟大的社会。只有通过持续地提倡社会平等和促进经济生产率,中国才能够变得更好。谢谢在座的各位。

陈平:赫克曼教授,我有三个评论和三个问题。第一个我完全赞成他的六个观点,尤其是短期和长期的效益,这在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上的体现。第二,我特别赞成他提出的金融市场改革要给教育信贷。第三个,我也很赞成某种形式上的不平等,实际上会有正面的效果,他认为在短期里面,我怀疑很可能还有长期的效果。因为我个人感觉到中国的区域不平衡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因为区域竞争非常激烈,相对于美国、欧洲的比较均衡的社会,中国更有活力。

我还有三个问题或者迷惑的地方,第一个,如果我看他这个数据,看不同国家的数据,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教育程度比起东欧和印度还要差,但是增长要比它快。所以我怀疑,这正相关的关系不是在教育和增长率,而是在教育和技术发展的程度或者说教育和生活的质量,如果中国增加教育的程度,就像发达国家一样,我想可能会降低增长率,但是换来的代价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和接受程度,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赫克曼教授认为中国在教育上面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区域的包括城乡的或者是沿海和内地的,主要可能是由于劳工市场的限制造成的,那么我的观察好象相反,这些年我们劳动力的流动要比以前强,所以劳工市场上的竞争好象不但没有减少不平等,反而是加速增加了这种不平等。但另一方面在供给方面,因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政府垄断的,所以教育成本的急剧增加很可能是供给方的垄断造成而不是需求方,劳工市场造成的。这是我的第二个观察。

我的第三个问题,在减少教育不平等的方面,到底中国是应该在市场扮演一个更重要的作用还是政府应该扮演一个更重要的作用。赫克曼教授认为,市场的力量如果起更大作用的话,能够减少这种不平等。我的看法好像是相反的,因为我观察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成长主要不是由于盈利的机制来推动,而是非盈利的机制来推动,即使对于私立的大学,而中国在这些年在教育成本的急剧增加,恰好说明中国政府在教育问题上采取的不是累进所得税而是累退所得税这种激励机制。所以我的感觉,中国在鼓励市场开放方面,当然中国还要打破政府对高等教育上的垄断,但是另外一方面,我想可能中国在税收政策上要采取更加累进所得税的办法,而不是现在实质上是累退所得税的办法,我想听听赫克曼教授的评论。

赫克曼:非常高兴听到您的评论。我想倒过来回答您刚才提出的三点,首先回答您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未能强调的一点是:当我们考虑人力资本的时候,会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培训。你们想想自己的情况,就会发现,从课本和学校里学到的主要是怎样念书,在工作岗位上学会的才是怎样挣钱——这便是终身教育。一些估计表明,人们全部技能中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并非从教室里学到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边干边学的。这种学习在哪里进行?它发生在公司里面,它发生在市场里面,它发生在工作岗位上——在人们制造产品的同时,他们也在创造自己的资本。引入激励机制,在工作场所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使工人们和工厂之间可以更容易进行协商,从而决定怎样支付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支出,怎样支付获取技能所需的费用。

今天在座的同学坐在这里接受教育是要付一些学费的。对工人来说,他们在工厂里面,在工作场所学到了大量技能,如果工资制度是灵活的,他们应该愿意为此少拿些工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获得了技能,从而在整个余生获利。所以我们需要用更开阔的眼光来看待人力资本的形式。在促进人们进行学习方面,我们不能局限于教育机构和劳动力市场。

举个例子,在德国等西欧国家,学徒工是社会维持高生产率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技能,在他们工作的公司,在他们工作的行业的那种特定的场合下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对学生来说,决定谁付钱接受教育的问题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通过工人和工厂之间定合同的方式,无需政府就解决了。

我完全同意您的评论,在教育供给方面如果出现垄断,价格就会上涨——对于很重要的学校教育也是这样的,这就会限制人们获取某些种类的人力资本。在这里我想强调中国在过去二十五年取得的一些经验,那就是增加激励会使人民更有竞争力。在教育领域开展竞争,允许新的学校进入,允许更多的国外机构来中国办学,这种竞争,这种激励只会有助于提高政府在教育供给方面的效率。

所以毫无疑问,更多的私人学校,更多的参与者进入教育市场,进入工作培训市场,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性,同时能够推动人力资本的积累。如果我对您的问题理解正确的话,我同样认为完全依赖政府的教育体制将会不可避免的遭受挫折,这本来是没必要的。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不单单在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一旦人们想到教育,他们就想起政府来。政府在教育问题上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有活力的私人部门可以作为补充。我想美国在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方面都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就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竞争使大家都变得很出色。

我同意,在经济生活的任何领域,不管是商业领域、教育部门或者其他经济生活的领域,垄断都会增加成本,也会导致不平等现象。这就再一次说明,为什么开放教育市场,允许建立更多的私营教育机构,只会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并降低教育成本。在工作培训方面也是一样的。让公司建立培训基地,作为正规教育的竞争者,只会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并且增加可供社会选择的机会。我再回到刚才提出的前两个问题,首先,现在中国社会上不平等的源泉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仍然需要了解更多的事实,所以我到这里来了解情况,我不知道全部情况,我的一些感觉也被这个房间里某些更了解情况的中国学者纠正了。当前,城乡差距仍然是不平等的主要源泉。我认为,如果你把不平等作个分解,在中国社会里,劳动力市场对流动性的限制,对跨地区流动的限制——这也限制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流动;和对于教育机会的限制,这些限制导致的不平等远大于开放市场导致的不平等。这是重要的实证研究问题,需要有人来回答中国的这个问题。我愿意在这个题目上投些钱,因为我确实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对于指导现在的经济政策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这将重新解释不平等的根源。我们既要看到不平等问题积极的一面,又要了解不平等问题消极的一面,并消灭它。看上去这和中国政府过去15年促进平等,增加受教育机会的政策是一致的。

对于您的第一个问题,简单的看,教育和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弱的,您可以看看中国的情况,促进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给人们提供激励,使人们变得出色。我的提议是在长期,也许短期也一样,这一进程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得以进行的更好。我怀疑100年以后,当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是否还想保持现在的比较优势——非熟练劳动力;我想经济增长的过程可以改进。确实,激励是最重要的,远比教育重要。像古巴这样的国家,教育程度特别高,但是增长率非常低,问题不在教育方面,问题出在激励上面。但是提高教育水平,改变策略,同时发展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可以好上加好。

问题:下午好,赫克曼先生,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政府现在采取的政策是高等教育产业化,以此牟利。在您看来,这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有促进的作用,还是起着妨碍的作用?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现在缺乏熟练工人,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支出,在减少它们对员工的培训,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赫克曼: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首先我对这一现象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无法讨论细节问题,但我会作些一般性的评论。首先在公司中进行的学习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不一样,这种学习是伴随着生产过程进行的,工人们在制造产品的同时,学会了怎么才能生产好产品。但是减少在培训方面的投资,听上去也不是什么好主意。不过这可能是由中国的工资政策造成的。公司花钱为员工提供一般性的培训,这些技能在哪都能用,要是工人们辞职了,公司什么补偿也得不到。不允许工资进行调整的劳动政策实际上助长了这种行为,减少了培训的数量。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就像学费一样,公司提供培训机会,工人们愿意为此付钱,他们会接受较低的初始工资。如果工资已经降下来,而培训对所有其他人都有用,但公司还不提供培训就奇怪了。

我们要多想想外部因素,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政策也能促进培训。我们需要把这两件事联合起来考虑。我们认为这是一般性的激励政策的两个侧面——应该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激励。我想简单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我还是不清楚允许高等教育机构牟利的政策细节,因此对于这点,我不能进行评论。但是我可以说,允许大学在教员工资,学生质量,毕业生找工作这些方面展开公开的竞争,美国的证据表明,这使得所有学校——不论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变得很出色。所以我想可以做得非常好。你们需要避免的是英国的模式。当英国希望将激励引入学校系统的时候,他们的做法是让大学投标,去获得课程。所以大学通过低成本地提供课程来挣钱,这就牺牲了教学质量。我不知道具体的管理措施,我不知道细节。但是只要你有一些政策防止质量的降低,提供激励必然起作用。我想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竞争。问题:您好,我是北大新闻网的记者,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一直在强调技术工人在中国的需求很大,同时技术工人的培训一般是职业培训或者是终身培训。那么在中国日益普及的大学教育中,大学教育能够对职业工人培训产生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还有就是你说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对大学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赫克曼: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跟公司直接开展合作。我知道在中国也有这么做的,我在长沙已经见到了,我想在北京也应该有这么做的。公司跟科学家、工程师还有一些学者进行合作,开发元器件,对产品进行改良和提高。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也许并不一定需要是学术型的大学,它们可以利用办分校来进行大量投资,为公司的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比如美国有一种体制——这个体制其他国家也有,就是很活跃的社区学院系统,这种社区学院不像北京大学这样关注学术。但是它们的确在学术环境下,提供非常基础的培训项目。有时在学术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共同进行。比如在芝加哥有一所社区学院,它们培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员工,这是非常有用的,它们教给工人们基本的数学和计算机技能,工人们继续为通用汽车工作。工人们在社区学院上学的同时,接受通用汽车的培训。因此工人们学到了基本技能,他们提高了文学,数学技能,同时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还教会了工人通用汽车独特的系统。

我两年前到重庆的时候也做了一些正式调查。但我猜想,这种系统虽然还是很初级的,却是有发展前景的,这种做法强调实用性。通过大学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投资,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一些合作已经得以实现,而且这么做的优越性之一在于,它是自我融资的,你不需要中央的投资。公司肯出钱,因为他们得到受过培训的劳动力,他们也得到了大学提供的思路。所以再强调一下,社会中的各种机构应该更多地合作,而不是期望从中央拿到什么东西。这样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提高人们的技能。陈平:谢谢大家!

下载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大才女张泉灵北大毕业典礼演讲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

    北大才女张泉灵北大毕业典礼演讲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

    北大演讲

    克林顿在北京大学的英文演讲稿 PRESIDENT CLINTON: Thank you. Thank you, President Chen, Chairmen Ren, Vice President Chi, Vice Minister Wei. We are delighted to......

    九把刀北大演讲

    九把刀首次大陆演讲 时间:2011年11月5日 地点:北京大学2号楼205 主题: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 手打组:中财刘铮,魏文婷 请尊重手打组作品,转载勿删除手打组。 非常非常开心能够来北......

    北大学姐演讲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7月1日,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一位学姐的致辞) 来源: 殷世浩的日志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

    米歇尔北大演讲

    Ni hao. It is such a pleasant and an honor to be here with all of you at this great university…Thank you so much for having me. And before I get started today,......

    米歇尔北大演讲

    今天上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造访北京大学,并接受北大校长赠书。之后,米歇尔在北大斯坦福中心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开场进行了约20分钟的演讲。在米歇尔的演讲中,“留学......

    北大校长演讲

    北大校长演讲.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