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佐茂生态思想讲稿

时间:2019-05-14 20:0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岩佐茂生态思想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岩佐茂生态思想讲稿》。

第一篇:岩佐茂生态思想讲稿

岩佐茂的生态思想

一、岩佐茂的简介

(一)岩佐茂的个人介绍

岩佐茂(1946年——),日本北海道人,现任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和言语社会学研究科教授,当代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环境思想家。从1989年起担任了日本科学工作者会议(JSA)东京支部的事务局长。日本科学工作者会议成立于1965年,是一个从科学的立场积极参与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组织。它的宗旨是追求社会的进步、生活提高和保护环境。自从担任日本科学工作者会议东京支部的事务局长以来,岩佐茂特别关注公害和环境问题。在他担任事务局长期间,收集了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资料,参加各种关于公害环境问题的研讨会,而且多次来中国访问,就环境问题与中国学者展开讨论,组织多次讲座讲述其对于公害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当时地球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正值1992年联合国地球峰会的召开,日本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岩佐茂作为日本科学者工作会议东京支部的事务局长,在参加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研讨会时收集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加之日本的公害问题一直存在,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开始出现。此时岩佐茂开始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开始研究。岩佐茂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正值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化、发展时期。岩佐茂可以说是把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日本的“第一人”,他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试图寻找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

(二)岩佐茂的主要作品

岩佐茂教授与中国学术界交往密切,曾先后在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围绕“马克思主义”与“环境”的专题讲座。他的主要著作有:《环境思想研究——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以及《哲学的现实性》、《环境的思想与伦理》、《<德意志意识形态>诸方面》等。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哲学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环境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与价值问题》、《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的新潮流》、《世纪之交的环境问题》、《实践唯物论与生态思想》、《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等,北京大学教授郇庆治明确称其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这本著作。《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是岩佐茂关于环境保护思想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总结和分析了日本在消灭公害和环境保护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主要的理论和思想,指出了日本环境保护思想的成就和局限;同时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了在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的优势、特点以及不足。这本著作对我们研究岩佐茂环境保护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岩佐茂的生态思想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生态学”阶段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中“控制自然”的重新解读,首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做了很好的辩护;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方法对造成生态破坏的“资本逻辑”展开了深入的批判;在探讨了生态保护的策略之后,又更进一层指出了生态危机的出路。

(一)“控制自然”的实质——“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

针对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基于生态破坏层面上对马恩“控制自然”理论的批判和指责,岩佐茂巧妙地转换思维,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创造性的解读了“控制自然”观念,还原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绿色的原貌。

1.对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中“控制自然”的理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也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过程”。岩佐茂认为,马克思这里所论述的观点不是支配自然,而是指劳动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合理调节”,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控制。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以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它注重的是如何保护生态的实践,即如何实现对“关系”的控制,而非对“自然”的控制。

2.对恩格斯“统治自然”的理解

岩佐茂肯定恩格斯提到的“人的肉、血、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观点,并且认为这种观点与马克思的把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来把握的唯物论立场是相符合的。然而,对于恩格斯的“统治”自然和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的说法,岩佐茂进行了纠正,认为在这种意义上与其说是对自然的“支配”和“统治”,不如说是对自然的“控制”。岩佐茂指出,恩格斯一方面说人对自然的“支配”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支配,另一方面在使用时又未严格地加以区分,在他那里,这两个概念是混淆的。“支配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使另一方服从,而控制则是根据某种标准来衡量对象、自己或对象与自己的关系”,包括控制人类自身的力量和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态破坏的根源——资本逻辑

日本国内严重的产业公害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害产生原因的大讨论,根据宫本宪一的整理,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等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害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资本主义体制造成的,即“生产关系说”。对这两种观点,岩佐茂都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资本逻辑以及由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源。

1.日本国内对“公害”的界定及其原因的探讨

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中对“公害”的定义是:“伴随着工业及人类其他活动在相当范围内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及恶臭所引起的与人体健康或者生活环境有关的危害。”这一定义不仅明确了公害的七项具体内容,而且指出了公害是“伴随着工业及人类其他活动”而产生的,把公害的原因归结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由于产业活动的兴旺发达、城市化的进展,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污染和破坏”。岩佐茂指出,仅从表面现象得出的这一结论容易导致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把技术、科学、工业化等看成是恶从而加以否定的反发展、反文明的保守主义;另一种是认为技术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公害,从而容忍公害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公害,还不如说公害是由于只从追求利润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而采用新技术,或者说,在还未充分掌握预防公害对策的情况下,就推行工业化及现代化而造成的,应该研究的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及大规模开发、采用新技术的经济理由,而这个理由才是公害发生的原因”。

2.资本逻辑及其主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

岩佐茂认为,资本和劳动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具有强制性的运行逻辑,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逻辑指的是资本无限地追求利润,使自身增殖的资本本性,这种无限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它内在的生产强制逻辑要求,并不可避免地催生消费强制逻辑。在经济学上,它所关注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交换价值,因此,节约成本和扩大规模是其常用的手段。岩佐茂认为,资本的生产强制逻辑派生出了大量生产的经济体制,而大量生产必须以大量消费为前提,如果没有不断的消费,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因此,资本的消费强制逻辑就要求企业、厂商等用尽浑身解数来煽动人们的消费欲望,以把生产的商品推销出去。为此,他们通过五花八门的广告,层出不穷的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不断地给大众“制造”出众多的消费需求,并给人产生一种“这些需求都必须得到满足”的假象,结果证明资本家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如此,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还导致了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很多危害大、短期内又不易被“自然界物质代谢的破坏作用所解体”的废弃物被大量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扰乱,从而破坏了包括人与自然质料变换在内的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循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也破坏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对于这种情况,岩佐茂一针见血地指出,生产力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并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要实现环境保全的经济增长,就必须用重视人的生存价值的生活逻辑取代资本逻辑。

(三)生态保护策略——构筑生活逻辑

岩佐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彻底废除资本的逻辑,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那么,要实现生态保护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实现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扬弃,并废除以利润为核心目的且主导生产的资本逻辑,构筑充分尊重人的环境权利、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生活逻辑。归纳岩佐茂的观点,对于生活逻辑的构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建立包含“人的尺度”的环境伦理观;变革“大量生产”的生产方式,建立环境优先的生产体制;克服“一次性消费”的生活方式,采取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1.包含“人的尺度”的环境伦理观

岩佐茂认为,所谓环境伦理指的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的伦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并且通过它们来界定的,因而不能避开人类的社会关系去抽象地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由于生活逻辑是与“人的劳动”的本性相一致的,因而在构筑生活逻辑时要重视“人的尺度”。“人的尺度”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点,以人为中心并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而是就价值论意义而言的。岩佐茂强调“人的尺度”也正是从价值论和生存论的角度出发的。

2.环境优先的生产体制

岩佐茂指出应当走内含环境视点的另一种工业化道路,这样的工业化一定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处融洽、和谐的。首先,必须明确环境优先的生产体制与经济环境发展的“协调论”的区别,即在协调经济和开发环境的问题上,存在着以经济开发为主导和优先考虑环境保全这两种方式,而后者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其次,在实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开发之前,对其影响进行事先调查和评估,也即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做到科学、公开、民主。最后,树立回收再利用的理念,建立循环型生产体系。岩佐茂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不能将回收再利用纳入单纯追求效率的市场原理之中,而应该彻底转变经济的存在方式,思考如何减少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及怎样把废弃物当作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过程的回收再利用。

3.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保证,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我们的健康和生存将会受到威胁,同时也可能会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因而,培养一种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一般来说,生活方式由社会经济体制所规定,但同时二者又相互依存。一方面,在自然、社会、文化等生活方式所依赖的各种条件中,社会经济体制的因素起到了最大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经济体制并不是既成不变的,而是在人们的活动中不断发生变化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密切相关,所以,要实现从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向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对造成这种生活方式的大量生产体制动手术。因此岩佐茂提出,生活方式的变革应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统一起来。

(四)生态危机的出路——生态社会主义

岩佐茂指出,虽然与资本逻辑的斗争能够缓解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实现社会体制的变革,构筑废除了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社会。“既然社会主义以克服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异化为己任,那么,就必须回答如何克服现实中资本主义的环境问题。如果说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岩佐茂认为,社会主义是生态危机的出路,并且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生态社会主义。

1.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许多持生态社会主义论的学者把生态学原理与市场原理对立起来,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相反的、不相容的,“市场只是为扩大生产而建立的体制”。岩佐茂指出,这种思想的根源是把市场片面地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如果把市场看作是买卖双方交换商品的场所,那么在资本主义以前市场就存在了。在市场最初的交换形态中,虽然也有物与物的交换,但市场确立的同时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是货币,货币存在的地方就有市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分工、交换,因而也必然存在着货币,在这种情况下要废除市场是不可能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许可以建立代替市场的社会经济体制,但在目前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废除市场的想法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岩佐茂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的市场明确区别开来。

2.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保护,使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循环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达到平衡的状态。对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有必要从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出发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的健康。这里的“生态社会主义”指的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一种形态,包含在社会主义的概念中。岩佐茂用这一表述目的在于明确彻底保护在资本主义社会被掠夺、破坏的环境的根本任务。岩佐茂指出,社会主义是废除了资本逻辑的社会,是遵循和顺应生活逻辑的社会,是生态文明的社会,扬弃了现存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生态社会主义。

三、岩佐茂的生态思想评析

(一)岩佐茂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1.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本身是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保护意蕴的,而岩佐茂则创造性地从“生产力的质”的角度阐述了生产力的生态保护维度。岩佐茂认为,生产力的“质”在生产中体现的是“谁”、“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问题,内含着对人和环境的关怀,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常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等问题,正是生产力的质的问题。同时,岩佐茂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否定中发现了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扬弃,他认为,正是资本逻辑导致了生态破坏,所以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扬弃也即对生态破坏的批判和对生态保护的追求。他认为社会主义是由生活逻辑主导的,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社会,是一个克服了异化的社会。在生活逻辑的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追求优美、舒适的环境,新鲜、洁净的空气,以及人与自然的双重释放与和谐。岩佐茂从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一性质入手挖掘出了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态蕴含和生态保护指向,丰富了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从生态学的角度赋予马恩的社会理论以当代性意义。

2.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延展

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学批判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等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如威廉·莱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在“控制自然”观念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和异化消费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他强调技术运用的社会后果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由这一制度所承载的价值观“问题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即生产方式的不正义”。岩佐茂并未笼统地对资本主义制度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展开生态学批判,而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对立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实际上他并不赞同把环境破坏归咎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缺乏理论严密性。

同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即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如何实现生态社会主义,也即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战略路径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是从现实社会制度和主观价值理念两个维度实现变革社会结构和变革价值观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在全社会展开一场拯救生态环境的革命。如阿格尔主张变革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生产体系,用正确的理念引导技术的运用,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建立一种“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生产体制和管理体制。岩佐茂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资本逻辑相对于生活逻辑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首要追求经济发展,奉行生产力主义和“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因而,要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摒弃资本逻辑,遵循生活的逻辑,培养一种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二)岩佐茂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1.研究视野上的局限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是建立在人的类存在的基础之上的,它注重人类的整体利益,强调人与自然界整体的和谐共生的关系。马克思的自然观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对象性的关系,青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的主义的统一”。即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是建立在全部的自然环境以及全部的人类的额基础之上的。而岩佐茂虽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是他的所有研究都是以日本本国为模型的,他的研究视野局限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与日本社会制度不同的其他国家环境保护的情况岩佐茂基本上没有涉及。

2.生态价值观上的缺陷

岩佐茂的环境保护思想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他所讲的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在“资本的逻辑”基础上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他虽然否定自然的“内在价值”,但是他所说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以及自然环境整体的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岩佐茂所强调的这种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似乎忘记了人与自然双向互动、共生共荣的价值取向,这是岩佐茂环境保护思想生态价值观上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互益性价值”。所谓人与自然的“互益性价值”即既包括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价值观又包括以生态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价值观。

四、岩佐茂的生态思想的启示

(一)重视公众的参与

岩佐茂特别重视公民“自愿的参与权利”,认为这是涉及到民主的问题。我国要建设“生活型社会”也必须重视社会的民主和正义。“生活型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决策者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而微、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型社会”必然是生态文明的社会,是注重资源循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如果说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尊重每个公民的“环境权”,重视公众参与的强大力量,那么,“生活型社会”的建设也应该尊重每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让广大民众切切实实地参与到“生活型社会”的建设巾。因为生活是每个具体的、现实的、鲜活的“人”的生活,实现“生活型社会”的转型也必须依靠社会中每个人的力量。

(二)协调发展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岩佐茂的环境思想告诫我们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落后,需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或大或小的环境破坏。我国现在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本产业公害严重时,日本政府和经济界提出“在不构成经济增长和开发障碍的前提下去协调环境与经济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即以经济开发为主兼顾环境”的环境与经济协调论。岩佐茂批判了这种“环境与经济协调论”,提出要“以环境保全为中心去协调经济增长和开发,即在优先考虑环境的前提下与经济和开发相协调”。这种协调是在否定无视或者轻视环境保全的经济和开发方式。岩佐茂的这一观点对于我国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有很大启示。这种协调要求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不能只顾生产力的发展,更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仅仅考虑量的增长,还要将生产力质的因素考虑进去。因此,以环境保全为中心去协调经济增长和开发对于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三)构建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写进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要求,展开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广阔的舞台,也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思想基础。“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岩佐茂认为循环型社会有两种目标:一种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另一种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岩佐茂认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只是将原来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改为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再利用”。这种循环型社会没有改变大量生产的生产体制,所以岩佐茂倡导建立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因此,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践行岩佐茂提出的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从生产的阶段开始摒弃“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五、参考文献

[1]郭剑仁著.生态的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郇庆治著.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陈永森.以“生活的逻辑”替代“资本的逻辑”——岩佐茂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评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4](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5]陈永森、朱武雄.更少的生产与消费,更好的生活—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析解[J].贵州社会科学.2010(1).[6](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与伦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7]岩佐茂.世纪之交的环境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2000(3).[8]岩佐茂.环境思想的先驱一蕾切尔·卡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9]岩佐茂.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J].哲学动态.2002(4).[10]王辉.岩佐茂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3.[11]胡静.岩佐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3.

第二篇:生态文明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宣讲讲稿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及生态文明

1、生态。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到现在“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2、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 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方位全过程的一项神圣事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问题突出,对我国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已难以承载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自觉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主要追求数量的扩张到主要追求质量效益提高的转变,创新“竞争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产业调整,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破解工业文明自身不可能克服的弱点、弊端,将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使被束缚和废弃的生产潜能得以释放,形成新的产业和增长点,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解放和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导下形成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生的是一种绿色、低碳、高效、低耗、无公害的新型优质生产力,是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的生产力。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百姓需求内容在不断升级变化。我们 不仅要满足其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还要满足其对生态产品越来越迫切的需求。然而污浊的大气、黑臭的河水、污染的食品等等已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障碍之一。生态环境的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生建设的“短板”,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人民群众生态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还是提高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目的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紧迫任务。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生态环境关乎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等切身利益,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享有生态服务福利的基本权利。生态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是民主参与的过程,才能充分体现民意,才能保障民众的生态权利和社会的生态正义。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对生态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需要更多的生态技术,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成为我国科教更加进步的动力源泉,科学创新、科技进步、教育普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与条件。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减少和消除不良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既不可能有富足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生态文明是生活更加殷实的前提与条件。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和民生改善中存在矛盾的汇集点,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将成为其他四大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破解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塑造新兴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建设;通过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加深上层建筑与群众需求的紧密联系,推动政治建设;通过弘扬生态文明、提高环境意识推动文化建设;通过提升环境质量,维护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如果这一短板不及时补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难以协调发展、和谐共进。

三、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主要精神

总书记指出,要改进干部的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表明中央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更加坚决,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

(一)“两个清醒认识”指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方向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 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两个清醒认识”,不仅要求我们做好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而且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当前,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任务十分紧迫、刻不容缓。这种紧迫性,既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也体现在民生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上。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水体水源污染、大范围雾霾天气、山体滑坡、土壤沙化石漠化严重,广大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环境质量,要求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吃到放心食物。但是,环境问题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且有自身的规律,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长期的、艰巨的过程,需要客观分析、理性决策、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畏难、不推诿、不懈怠,努力取得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既看到希望,更充满信心。同时,要及时公开生态环保信息和治理进展,争取群众的理解和参与,为解决污染难题提供“正能量”。

“两个清醒认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我们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依然固守“GDP至上”的旧思维,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式,解决面临的复杂艰巨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

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科学的、正确的做法是,把发展和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讲话中,总书记再次重申了十八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调保护优先方针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总体上看,我们对保护优先理念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没有落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担心保护生态环境会影响经济发展。当两者没有大的冲突、环境保护不挑战经济发展核心利益时,地方政府一般能坚持保护优先。但两者若出现矛盾,特别是涉及大的项目需要做出必要的牺牲时,一些地方政府担心错过发展机会,一些官员干部担心影响政绩,就很难做到保护优先,就是做了也多是表面的、被动的、不情愿的。强调保护优先,可谓一语中的,切中了问题要害。

(三)科学谋划国土开发,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生态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这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谋划,为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美好家园提供了保障。

生态红线。我国生态资源丰富,但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划定生态红线,对区域内地区限制开发、重点保护。“生态红线”主要分为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或脆弱区及生物多样性保育区三大区域。

第一条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红线。指的是水源涵养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等。城市发展需要安全健康的水源,这是一条经济社会的生态保护安全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二条是生态脆弱区或敏感区保护红线。即重大生态屏障红线,可以为城市、城市群提供生态屏障。建立这条红线,可以减轻外界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和风险。广东韶关便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第三条是生物多样性保育区红线。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红线,是为保护的物种提供最小生存面积。红线就是底线,如果再开发就会危及种群安全,非常紧迫。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是总书记讲话中的新亮点,是科学处理发展同保护关系问题的创新思路。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 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划定并严守生态安全红线,相当于给发展设置了一条警戒线,有利于遏制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可以说,生态红线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是公众健康的底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红线一旦划定,就要严格遵守。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四)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因此,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这一工作重点的确定,是我们党以人为本、关注群众利益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是反映民意、顺应民心的具体举措。

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总书记指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环境执法,搞好行业监管,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解决一切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 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把良好的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五)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强化环保责任追究惩处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成绩斐然。但环境形势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重大环境事件频频发生,环境风险日益加大,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在重大污染事件发生后,责任追究却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很难受到应有的处罚。其结果是,政府形象受到损害,法律失去尊严,群众丧失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依靠制度建设,靠制度的严格执行提供重要保障。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导向和约束。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就能进一步让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具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和科学规范。

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建立和强化环保责任追究制度,着重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追究盲目决策者的责任,既是一种防范,也是一种警醒。这就要求地方党政领导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引进项目时,要树立“决策终身负责制”的理念,要切实考虑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做出决策,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责任政府意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四、文山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文山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东南部,地处珠江、红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上,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有“世界罕见,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普者黑国家4A湿地公园;有被誉为“世外桃源”的广南坝美田园风光;有被称赞为“不是桂林胜似桂林”的广南八宝山水风光。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是主要污染物污染减排压力增大。文山现在及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资源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过“十一五”减排工程的实施,现在污染物减排的空间容量已非常有限,加之全州两污项目建设配套不足,成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重要制约因素,污染减排的压力增大。

二是虽然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但局部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石漠化治理、重金属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农村环境污染逐步突出,出境河流污染治理成果不稳定,环境安全隐患仍然较大。

三是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生态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生态理念尚需普及。经济发展中仍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思想;少数企业主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公众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观念薄弱,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民间环保组织发 展相对滞后,代表公众环境利益与生态文化诉求的公益性社会活动力量尚未形成气候。

四是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指标体系设置还不够科学,考核评价的方法还不够完善,考核结果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监管机制效率不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运行和统筹协调体系尚不够完善,环保规划、环保政策执行和环保执法还不到位。

五、群策群力,共建“美丽文山”

州委八届三次全会指出:“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社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努力建设山清水净、地绿天蓝、生态灵秀的‘美丽文山’”。建设“美丽文山”,就要群策群力,使文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使文山各族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一)建设“美丽文山”的总体目标

根据时代的新特点和人民的新期待,建设“美丽文山”,必须为实现这样的总目标而努力:一是使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二是使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体制更加完善;三是使文山作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取得实效,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环境风险防范和灾害防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四是使符合文山资源环境承受力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力推进;五是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1%提高到52%以上;森林蓄积量 由2010年4761万立方米提高到5776万立方米,林业产值达45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10年的1.3215吨标准煤下降到1.2467吨标准煤,年均下降1.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10年的1.461吨/万元下降到1.2866吨/万元,五年下降1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这样,文山就可以做到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绿色经济具有较强支撑力,成为美丽云南建设的示范区。

(二)建设“美丽文山”的实现途径

从自然基础、人文条件和现实状况看,文山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应该联系实际,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的科学谋划和不懈的努力奋斗。

1.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发展。

主要做法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特、调优、调绿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引导产业聚集,实施龙头带动、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推进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城市生活、建筑垃圾和各种废水、废弃物回收分级综合利用;促进能源节约、资源节约,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行节地型和紧凑型城乡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

2.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原则,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巩固生物多样性宝库地位。

主要做法是:立足国土空间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保护重要生态 功能区,建设与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根据本地区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划定生态红线,建设合理受保护地体系、分级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环境功能区;以“森林文山”建设为契机,提高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水平,科学实施造林工程,培育复层、混交、异龄林,控制大范围的单一树种人工造林,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切实推进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力度,强化监测预报、动态跟踪、灾害预防工作,重点建立地震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破坏风险防范机制。

3.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着力建设生态文化,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主要做法是:干部群众要在发展实践中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真正认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全社会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道德伦理观念;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利用有关歌谣碑刻、乡规民约、生产生活习俗等推进生态文化创新,普及生态知识,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站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建立广泛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阵地。

4.积极实施青山绿水计划,继续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强 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工程,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主要做法是:抓好以“森林文山”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实施重点片区集中连片整治和试点示范工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工业污染源监管及治理,推行绿色建筑、低能耗、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统筹城乡环境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中小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噪声、恶臭、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以及施工和道路扬尘的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文山市暮底河水库和小河尾水库、砚山回龙水库、西畴小桥沟水库、麻栗坡小河洞、马关大丫口水库、丘北旧城龙潭、广南东风水库和板宜水库、富宁清华洞水库水质的监测力度;加大盘龙河、畴阳河、八布河、响水河、南利河、西洋江、谷拉河、普者黑等重点河流流域和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对境内喀斯特岩溶地貌监测,严禁企业利用暗流和渗漏通道违法排放污染地下水源;建立健全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联防联控体系,加强重点县市、乡镇,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大气污染检测预防及控制治理,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5.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依法保护水土资源,强化水土流失监督管理。

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三是全面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 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强化水土流失监督管理,减少认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有效增加土壤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四是突出抓好我州境内实施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滇黔桂岩溶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重点小流域、生态清洁型校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以达到人与自然(水、土、植被)和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植被,一方植被保护一方水土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共存与演化的关系。

6.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

依法对生态保护、环境状况进行监管,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该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主要做法是: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切入点,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环保“三同时”制度,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严格控制新的污染增量;加强排污许可证的动态管理,通过常规的和专项的检查督查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扭转“违法成本低、治理成本高”的现象;开展环境问题整改后的督察,逐步开展农村和生态环境监察;完善跨行政区环境执法合作机制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规范流域、区域、行业限批和督查制度。

(三)文山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深化和完善各项制度是建设“美丽文山”、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可靠保障。

1.完善区域开发保护与环境准入机制。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不同开发区域环境保护的分类指导。在马塘工业园区、三七产业园区、砚山工业园区等重点开发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制定开发方向与规模,明确环境准入政策,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保障环境质量达标;限制开发区实行以健全功能为主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对敏感项目举行听证会,提高环境保护进入门槛,推行行业退出与限批;禁止开发区严格执行区域禁批,完善保护区管理法规,推行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建共管,开展异地就业补偿试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逐步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制定完善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保护规划。

2.强化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支撑。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利用国内外关键共性技术,力争突破资源综合利用、高原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石漠化治理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建立重点环保实验室、环保技术服务中心、环保科技产业基地等基础平台,培育和发展各类环保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普及推广。组织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相关的宏观科技规划、研究示范、调查评估、政策创新等一批重大课题研究。加强生态环保科学、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和使用,形成必要的人才储备。

3.完善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政策、项目支持,将文山列为国家、省生态补偿重点州市,加大对文山的生态补偿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整合相关资金,加大投入 力度,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减免行政收费等手段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碳汇交易试点,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4.严格监督考核。

制定完善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实施办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乡镇(办)、生态文明县(市)、生态工业园区四级创建,最终创建成为生态文明州并获省命名。落实各地区和各部门目标任务分解,制定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和意见。加强对目标责任、重点任务与工程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对考核优良的地区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和部门实施问责。

第三篇:左权县茂丰生态庄园简介

左权县茂丰生态庄园简介

茂丰生态庄园是由个人独资开发的,主要发展已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松柏杨为主的生态林和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游,是我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的领头雁。庄园位于左权县粟城乡后庄村北山自然村,距县城30公里。

该庄园由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山西省劳动模范、晋中市政协委员赵保明投资开发,他从事企业经营多年,2006年毅然辞去年薪30万元的企业工作,回乡创办了茂丰生态庄园经济开发公司,以31万元竞得了后庄行政村北山、北圈自然村荒坡荒地的使用权,面积4670亩,期限50年。包括耕地302亩,荒地598亩,林地3770亩,大核桃树910株,柿子树60株。

三年多来,公司秉承“发展庄园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开发绿色产业”的经营理念,按照“生态林盖帽,经济林缠腰,用材林坐底”的发展规则,加大投入力度,治理开发并重,推动公司经营向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的方向发展,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年来共投资720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栽植生态树木15万株,有种核桃2.07万株;加快农家休闲度假村的开发,建成农家院、会议室、接待室、餐厅、厨房、库房等7个院落80多间,戏台、庙宇各一座,硬化停车场3500平方米。

庄园构建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乡村民俗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框架,建有核桃采摘园、水果采摘园和蔬菜采摘园。小面积温室蔬菜种植区,设计建设16栋温室,一栋面积1亩,不仅能供冬季游人采摘,更是一年四季山庄餐厅自用蔬菜基地。休闲设施区可容纳一百余人吃、住、玩(室内)的场所。硬件达度假村三星标准。户外健身运动区利用山势,建设了爬山、垂钓、烧烤等多项户外活动区。将民风民俗、自然风光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让宾客在浓郁的大山村落中尽情享受田园、蓝天、白云、鸟啼、蝉鸣扥大自然生活情趣。

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以来,年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旅游收入160余万元,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收入460余万元,庄园内常年用工56人,季节性用工120余人,三年来累计投工5.6万个,为当地农民创收260余万元。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讲稿

思想政治教育讲稿

第一张:概念解读,破题的四个概念

第二张:目的,目的包含着一种引导和预期,既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和制定后对整个过程的引导。注重引导的作用。第三张: 有一点问题,既是人道德和思想的产生?是本身就是被社会主流所规定的,还是先天的未被发觉的?

所谓的正义由什么赋予,我们怎样确定我们的价值观的对错呢?解释不清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必须要问:为何是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思想教育,这两者要完成的任务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涵盖人生所有思想层面的教育,否则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为何不归为一类?因为其也在教育内容中传播着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等。没有侧重点的定义不能进行分析。

陈秉公先生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即“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 第四张:分析,含义上没有差别的两者,在解读上却出现了矛盾

由此可见,对两者的界定将是分析的重点,因此请先看由于界定而产生的观点。

第五张:从阶级观念上看,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涵盖阶级观念,国家观念,是人民的教育,也就是针对国家人民的教育,排斥人民的敌人。现代公民涵盖一切。

从世界与国家关系上看,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一种以意识形态的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而现代公民则是以世界公民的需要为主的一种教育模式,下面将对此点做重点分析。

从培养的重点看,两者在个人和社会两者间有所侧重。第六张:

1.公民教育更加的理性,涵盖面高,伦理,道德,社会常识的教育模式。

2.我们不能进行僵化的政治宣传,而要倡导现代公民意识。3.全球公民要有的公民意识和责任,中国全球化的必由之路。4.关键点不在目的,而在内容和形式,直接灌输到渗透性教育,教育内容不应该单向化。第七张:

本质可能是公民与人民的界定,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形成的界定,这样的界定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余地,因为词汇的界定本身就决定了现代公民是一好百好,“四有新人”让饱受摧残的学子们悲愤

我们难道在中学饱受一种思想的灌输,到了大学后就要用另一种思想来坚决的反对?期间是否经过了思考?或许我们又一次被灌输了。

如果要体现多元,那先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第八张:最后一种定义,个人与社会

社会主义“四有青年”重在社会培养,既是政府价值,集体观念的教育,但其并没有否定道德,法律的教育,只是因为其侧重点导致了偏差。

公民教育重在个人的培养,社会责任源于个人的责任感,个人要理性的去鉴别事物,拥有自主性。

目的应该是依据社会的发展来决定的,因为这是一种引导。所以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保持平衡,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思潮和集体思潮的稳定,需要独立公民的同时,也需要其有服务国家情感。

红歌会与南园维权。

两者的偏离是疯子和傻子的问题。集体行动中本来就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各有各的真理而无服从的极端就是疯子的斗争。一味服从于社会形态,被欺骗,被少数人利用的人就是傻子。

第五篇:《生态规划》讲稿七

第七章 计算机技术及其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 计算机信息系统一、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

三、决策支持系统

四、专家系统

第二节 GIS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区域管理信息系统

三、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具有完整功能的人—机系统。按照其组织、结构及规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四类。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s,EDPS),以计算机应用、通讯和数据处理为主,是最早开始应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进行数据统计、更新、状态报告等,不涉及预测、规划、调节及控制等功能。在生态规划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资料,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取代烦琐的手工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规划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分析的发展,因而该系统也是在生态规划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在数据处理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向管理的集成系统。

一个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处理、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功能。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解决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问题提供了更广泛的方法。

DSS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数据部分、模型部分、推理部分、人机交互部分。决策支持系统结构如图7—1所示。

决策支持系统结构

1、数据部分

数据部分一般包括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数据库是系统求解问题的主要数据源,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维护、管理各类数据,实现与模型库及人机接口的连接。

2、模型部分

模型部分一般包括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是用来存储辅助决策所需的各种数学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它们通常以子程序形式保存在系统中,并由模型库管理系统根据辅助决策的需要来进行调度。

3、推理部分

推理部分一般包括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推理机。该系统主要是对管理决策中的一些规则以及对决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等进行整理,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描述方法组织成基本知识集。

4、人机交互部分

提供用户与DSS之间的交流。如交互式界面、报表打印等。交互式界面最常用的是菜单技术,还包括图视、语言、手写等技术。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ES)是一种智能型软件,采用一定的知识,模拟人的推理过程来解决通常需要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知识库和推理机制。

由于专家决策中包含了大量的非结构化问题,常规的数学方法难以进行描述和处理,往往借助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采用定性求解的方法。因此,专家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表示知识和经验,其次是如何用计算机对这些定性问题进行描述和识别,以及如何利用知识对问题进行求解处理。

专家系统的工作主要由知识库、推理机和解释系统三部分来完成,并通过人

机接口系统同用户进行交互。

知识库

知识库中存放各领域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及专家凭经验得到的启发式知识,它们多以规则形式表示。知识库管理系统提供知识的增加、删除、修改等维护功能。推理机

推理机针对某一具体问题,选取知识库中恰当的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问题的结果。通常推理机的控制策略有正向、反向和正反混合推理三种。对任何一种策略可分为确定性推理和不精确推理两种方式。解释系统

解释系统用来回答用户对系统求解过程或当前系统状态的提问,使系统具有更好的透明度。

人机接口系统

人机接口系统除具备一般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人机接口功能外,还提供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使用户能使用受限的自然语言同系统进行交互式操作或进行检索查询。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作为传统科学(如地理学、地图学和测量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正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空间数据的现代化综合性科学。它具有空间特征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转换及显示等功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城乡发展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工具。区域管理信息系统

区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目的是为区域土地利用、植被、水资源、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分布等生态环境数据、图像数据建立详细的、完整的、准确的数据档案,为管理部门规划设计及决策提供快速、准确、详细的基础信息依据。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下载岩佐茂生态思想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岩佐茂生态思想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讲稿

    我们能够感觉到,现代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gdp也在不断增长,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湖泊被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各种生态破坏......

    定量管理思想(参考讲稿)(精选合集)

    定量管理思想 F&S小组 • 起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以产生和发展。 • 核心:把运筹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 • • • 例如: 1、线性规划方法......

    《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讲稿

    《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讲稿 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由我来给大家做这次《讲三德,做三好》讲话,那三德是指什么呢?它指的是讲社会美德,讲家庭美德,讲职业道德;所......

    生态文明思想学习体会发言

    生态文明思想学习体会发言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在建党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第一次形成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学说,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及其自然辩证法。*是生态文明思想的......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稿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稿 崔彦坤第一章 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孔子及其仁学思想讲稿[合集5篇]

    孔子及其仁学思想 一、“仁”的基本内涵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仁学又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孔子之前,“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中心的,孔子却为第一人。 那么,仁......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讲稿1[精选合集]

    乐民镇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思想品德教育讲稿 主讲人:王钢 时间:2013年9月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讲稿1 乐民镇第二中学王钢 时间:2013年9月27日 地点:学校操场 主题:中学......

    党员干部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讲稿

    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