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推荐)

时间:2019-05-14 20:3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推荐)》。

第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推荐)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

靖江市城北幼儿园 蒋卫红

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不少重大的技术和发明成果,如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并传给了全世界,中国发明的火药通过火器给全世界带来了影响,中国的罗盘等为全世界的的航海技术产生了巨大的贡献。而如今,最需要创造力的21新世纪我们落后了。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琳琅满目,遍布全球市场,但大都是“贴牌”产品,当我们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贩卖廉价劳动力为代价创造了产品之后,中国企业赚到的只是一点点加工费,绝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拥有者——外商赚走了。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的订单来自外商,我们的流水线设备要花重金向外商购买„„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没有创造力,受到牵制。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最近,在一项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的创造力还在退步。那么,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今天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到哪里去了呢?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不是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近期成功摧毁废弃的气象卫星等不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吗?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主研发”与“创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创新是指发明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而“自主研发”无非是追着国外先进技术后面去模仿。当然,“自主研发”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所创造的价值却无法与“创新”相比。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不仅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笔者认为,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按照中国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失去了创造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一直是重知识轻想象,重继承轻创造,重求同轻求异,重确定轻多样,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应试轻能力„„在这些教育观念片面引导下,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死记硬背”,在能力培养方面侧重的也仅仅是记忆力,理解力,很少在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方面做更大的努力。而据国外专家研究表明十七岁以前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有这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思路和思维非常开阔,不受限制,脑子中基本上没有思想上的束缚,再加上他们对社会规范的无知,可以不受约束地思考和做事,所以有着难以置信的创造力。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正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以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孩子错过最佳培养时机,造成我们创造力的缺乏。一. 社会评价标准导致孩子创造力下降

在中国,从一个新的生命伴随着那声初啼来到人间,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呢?很简单,听话就是好孩子,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教诲和要求只许说是,不准说不,只能顺从、遵从和信从,不能拒绝、怀疑和反对。“好孩子”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行为,自然会对孩子产生相对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无疑会成为孩子追求的目标,因此,他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就会以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好孩子”。而在当下家长老师心目中的既定“好孩子”标准,认为考试好的学生就是样样都好,考试不好的学生就样样不好,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努力地盲目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成绩并不是一切,那为什么许多家长和老师却以成绩好坏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在当今教育制度的限制下,只有分数高的学生考上大学的希望才大,所以分数就无形中成了评价学生的标准。然而考上理想的大学不仅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而且还是学生自己渴望实现的目标。唯分是利的思想占据了一切,读书就是为了考高分。学生只有在学业上获得好成绩,考取大学才会被长辈.亲朋好友看得起,在唯有考上大学才是成功或者说才能达到成才的‘门口’,踏上成功的台阶的理念控制下,才能被予以是成功了。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标准是考上大学,在这样的社会舆论控制下,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虽然是短短的八字谚语,但它却精辟地描绘出了当今社会现象和学生的无奈。这种对孩子的“听话、顺从”教育,却带来了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根子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

二. 家庭教育的偏差导致孩子创造力的缺失。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而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比如,家长鼓励孩子画想象画、科幻画,越是异想天开越好;鼓励孩子做小实验、搞小制作,饲养小动物;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西方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应试教育忽略孩子的创造力培养 中国的教育是被考试和升学率异化的教育。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吧,孩子一出世就被剥夺了自由,父母高高在上,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稍大一点,灌输的思想就是社会是残酷的,考不上大学就要找不到工作诸如此类,再到学校,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至此,中国人的心理扭曲过程基本完成,为畸形的成人社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小学生们向重点中学冲刺,中学生向大学冲刺,他们都像火线上的士兵,时刻准备着刺刀见红。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虽然说,现在我们要跟世界接轨,提出“废除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可事实呢?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但目前尚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于是孩子在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重压下喘息,孩子还得再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之间疲于奔命。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不错,小学要为升中学服务,中学要为升大学服务。高考是个独木桥,我们必须要过。只要躲不过高考,成绩、分数就是硬道理,其他都是软道理。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以考为本的中国基础教育是不能承载一个创新型国家人才需求。

考试有标准答案,孩子为了得高分,往往人云亦云,不敢创新,就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其次,由于考试有现成答案,考生只能步人后尘,在已知世界中徘徊。为什么中国学生年年获各种国际奥赛金牌,但中国至今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更不培养人才。虽然说,现在我们要跟世界接轨,提出“废除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可事实呢?中国还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应试教育。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最后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下降。四.教育方法不当局限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西方学校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鼓励与众不同。这一点在美国的教育制度上有充分的体现。美国的学生作业和考试大多没有标准答案,教育的目的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写出自己的想法,生产出自己的作品。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也许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是绝对是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思想,敢于挑战的社会公民。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学校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最大可能的激励孩子创造性,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正一点一点的缺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是造成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着创造教育,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从长远目标来说对民族产业振兴有举足轻重地影响。联合国组织对人才的诠释是“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对于知识和创造力哪个更重要,着重发展哪个更有利人的成长,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了人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倡导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今天,如何在教育中培养既有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又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的人才。是我们思考的重点。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育是培养会思考、能创新的人才。记忆和高分不是教育的目的。这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借鉴的。参考文献 《中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差异》

第二篇: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

一、“山寨”等功利主义行为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如今,全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的热潮。其实,关于创新的话题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大约在1998年5月,当时已经头一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时,大多数中国人对“创新”一词比较陌生,这个口号给人们以新鲜的感觉。于是,全国各地有关创新的宣传铺天盖地,各条战线迅速召开了各种创新的会议,纷纷提出经济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等等。而且,在那一拨的宣传中,还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口号,如自主创新、源头创新、创新极、创新板、创新树、创新团队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可是,自从那一拨宣传创新至今快20年了,我国又有多少堪称为原创性的成果呢?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肯定是寥若晨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寨工厂、山寨商店、山寨一条街等,却遍布城乡。而且,这种明明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为,在各制造行业屡见不鲜,人们见怪不怪,执法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显现出典型的利己主义,因为这能让GDP增长,也能够缓解就业的压力。然而,这些功利主义行为,却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我不得不指出,创新的理念在我国至少滞后了差不多一个世纪,这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时年29岁的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立了创新理论,他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一百多年以来,创新理论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可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却缺失对创新理论的学习、认识、宣传和践行。当然,究其原因,其中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但我们必须要补上这一课,以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时不我待啊!

二、英国评论中国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

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倡导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一切剽窃、抄袭、仿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国家及时推出并开展“双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某些出台的文件中,不免沿袭了套话、空话,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风,让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这无论对创新还是创业都不会有指导作用。

一家权威大报在一篇带有引导性的时评中写道:“‘双创’最需要的首先是资金,用好政府的‘双创资金’,首先要防止套利现象。”这里使用了两个首先,可见是把资金看成是“双创”成败的关键。创新和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但绝非是最重要的因素,何况有些发明创造根本不需要资金或者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等,不都是没有科研经费的吗?又如,只有中专学历的潘旭华,取得近40项发明专利,他攻克的高精密数控机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却是一个“三无”(无大专学历、无职称、无立项科研经费)的发明家。

我浏览了各地为开展“双创”推出的众多措施,大多是见物不见人,也就是说只强调了物质性的条件,而没有分析:中国人缺乏创造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呼唤创新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论文和专利都高居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山寨货大行其道?为什么仿冒产品充斥在汽车、电子产品、建筑、服装、鞋帽和工艺美术品等行业?因此,开展“双创”活动绝非仅仅是投入资金,我们必须深挖阻碍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思想根源,唯有如此才能解开束缚国人创新的枷锁!

依我陋见,某些部门颁发的“指导意见”也好,“工作指引”也罢,都没有对症下药,恐怕是医治不好“创新贫乏症”的沉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闭门造车,既没有听取从事创造学研究的专家的意见,也没有吸收众多发明家的有益经验。

我研究创造教育学三十多年,既关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又极力倡导大学毕业生积极创业,因为这是克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那么,我国开展创新到底缺少什么呢?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和国际创新型国家的经验,我认为最缺少的就是创新文化。如果说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文化力量就是灵魂,是成就事业的驱动力、原动力和核动力。文化是以物质为基础而抽象出来的精神现象,虽然它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文化能够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评论中国创新时指出:“中国大力驱动创新战略,但反观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颈到底在哪里?从根本上来说,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那么,衡量创新文化是否形成,其主要的标志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标志有三点:首先是社会创新的风气浓郁,不仅人们谈论创新,而且身体力行地践行创新;二是创新的实体组织遍布,既相互激励又互相竞争;三是人心所向,以创新为荣耀。当人人内心都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创新成为人们朴素的情愫和价值观的时候,创新文化不仅形成了,而且是已步入高境界了。目前,世界创新型国家排名前列的瑞士、瑞典、英国、荷兰、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创新文化,所以它们拥有最多的创新成果。

三、根治“创新贫乏症” 需要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容纳异见的机制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离形成这种创新文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这需要我们作艰苦和持久的努力。当然,创新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根据我的研究,为了创建我国的创新文化,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是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创造性的果实只生长在自由的园地里,自由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什么是自由?“自由”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意思是从束缚和虐待中解放出来。按照创造学的原理,创意最初都是源于个人的灵感,而所谓的“众包、众筹、众扶”不免有“大锅饭”之嫌。创意是一位高贵的客人,请之不易,而遁之又无影无踪,因此任何束缚、压抑或是行政干预都会扼杀发明创造。同时,还必须认清自由与民主的关系,自由不会妨碍民主,但有时候民主却会扼杀自由。因此,自由是人们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每一个创业者自由研究和探索。

其次是鼓励质疑、批判和求异的精神。质疑是通向发明创造的入口,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一位哲学家说,追求真理的学者应当是一位异见者。然而,在传统思想的人看来,异端或异见是贬义词,是不允许存在的,或者是遭到排斥的。可是,从创新的观点看,只有容纳异己,方能成就伟大,因为异见往往导致发明创造。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相对于传统的学说,他们都是异见者,如相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是异见者;相对于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是异见者;相对于有线电话,第一个发明手机的马丁·库帕也是异见者……因此,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和一劳永逸适用的技术,一切先例都是会被打破的,而未来的新理论和适用的新技术,都将由异见者们发现或发明。

再次是支持冒险精神,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冒险绝非是一味的勇敢,更不是鲁莽,它是创新者的一种精神特质。从发明创造的规律看,是人类的好奇心引起冒险的冲动,而冒险又是一连串追逐想象力的过程,它会点燃创新的思想火花。史蒂夫·乔布斯被称为是“打不倒的冒险家”,正是这种品格使他成为创新的魔术师,不仅创建了苹果公司的王国,而且留下了“创新精神不死”的精神财富。苹果公司的创新文化有一种黏性,它能够同化人、激励人和改变人,这也就是创新文化的魅力。硅谷是美国乃至世界创新的热土,那里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极客文化”,其核心就是好奇和冒险,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冒险与创新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不鼓励冒险的,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不提倡冒险,甚至把冒险视为是异端和危险的。日本著名作家中野美代子评论说:“与欧洲人常常为开拓认识世界奔向未知土地而进行鲁莽的旅行及冒险的传统不同,中国人的伦理理念是把认识的疆界限定在五官可及、手脚可触摸空间领域中。”我认为,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也使得模仿思维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有一句古谚是“胜者英雄败者寇”,于是爱面子、怕失败、怕讥笑等,就成了许多国人不敢冒险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肃清这句话的消极影响,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对于有价值的失败给予鼓励,甚至要给予奖赏,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体会他的意思是强调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创新之父熊彼特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其中写道:“行动——光有理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对理想的拓荒。”这些都说明,开展“双创”活动,贵在实际行动,只有切实地着力创建创新文化,才能彻底根治我国的“创新贫乏症”。有一句古话说:“三岁看到老”,这句古谚已得到科学的证明,如果幼儿时期的想象力受到伤害,必将导致成年时缺乏创造力。因此,提高我国人民的创造性素质,必须从改革基础教育着手。学校教育要从“知识游戏”转变为“思想游戏”,以开发广大青少年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提高创造性的素质,以有效推进创新活动,确保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篇:中国缺乏工匠精神

1、中国缺乏“工匠精神”

几年前到巴西,一位华侨朋友告诉我,这里的许多商店都在卖中国货,很便宜,不过„„“不过什么?”在我连连追问下,朋友有点窘迫地回答:“就是质量,似乎差一点„„”“举例、举例”“譬如,圆珠笔,买一大把,不是不出水,就是漏,结果把孩子们的书包、课本、衣服都弄脏了。当地人直摇头。”朋友的话,让我脸上觉得有点发烫。

真没想到,在2016年1月4日召开的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也发出了同样的诘问。他说:“我们的钢铁产能已经过剩(库存积压到了极限),可为什么却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

这是真的吗?我泱泱大国,军舰火箭卫星都造得出来,小小圆珠又算个啥?

诸位看官,您还真别不信,这小东西目前还真得全靠进口!人们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这等荒唐?怎么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咄咄怪事呢?

其实,对这些问题,李克强总理不但在问,而且也在努力予以回答。我们在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找到答案。问题的症结不是别的,就是在今日中国之国民身上非常缺少一种叫做“工匠精神”的东西。工匠精神并不神秘。说穿了,就是精、益、求、精4个字。只要我们能把这4个字融会贯通,让精益求精成为每个生产环节和每个管理监督层面上的每个人的工作精神、劳动态度、质量意识、服务观念和职业道德,把违背精益求精的一切行为模式视为工作乃至生活上的底线和警戒线——这世界上还有13亿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吗?完全可以这样设想,目前中国在经济“换挡期”所遭遇到的种种供给侧方面的难题,都可以在“工匠精神”的孵化中得到相应的破解;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在产业转型产品转型工艺转型中所渴望的那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质的飞跃”也不会可望而不可即。同样,有了“工匠精神”,中国消费者在大量购买国外产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化个性化需求还会迟迟得不到满足吗?

话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要让“工匠精神”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扎下根,扎住根,却绝非易事。笔者所说的“扎根”是指使“精益求精”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内在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没有长久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推进,恐难奏效。其根本原因,或者说与之抗衡的力量恰恰来自我们的历史传统,来自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劳作方式,在数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形成与固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一种田园牧歌式、豆架瓜棚式、桑麻耕读式的松弛怡然随意,早己嵌入了我们的民族性格。老舍先生曾将这种散漫随便不认真的性格形容为“汤泡饭”。而要改变、打乱或更新这样的散漫随便,呜呼!非一日之功。

如果我们把在自然经济中形成的农业社会的生活理念视为“工匠精神”的潜在阻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对金钱赤裸裸的膜拜与渴望的社会氛围,那种毫不掩饰不顾一切地试图迅速发财的急切心态,则会彻底瓦解“工匠精神”。浮躁的确是工匠精神的大敌,而由贪婪的欲火作背景,以投机取巧为时尚的浮躁则是一切精益求精价值观和生活原则的死敌!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要想在一切生产领域树立“工匠精神”,就必须首先以强力手段制止那些毫无道德约束和信用底线的非法牟利行为;强力制止目前依然大量存在的,手法不断翻新的制假造假活动。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让“工匠精神”得以健康生长的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事实上克服浮躁,并在各行各业形成严谨、认真、好学、钻研的社会风气是培育和滋养工匠精神的最佳土壤和最好的孵化器。

万物同理,如果我们把“工匠精神”再扩展开来,将其宽泛地归结为一种认真细致严谨精准的工作态度,那在今天的中国又有哪个地方、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哪个人不需要这种“工匠精神”呢?习近平主席在谈到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时,曾提出要“精准发力”。他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也曾反反复复强调要“精淮扶贫”。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而广之地联想到,实现社会组织管理协调的精准精细同样也是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的一部分。可见,不仅是在普通经济领域,即便是在国家的决策部门的决策领域,也同样需要有“工匠精神”,它的认真和一丝不苟。写到这里,想到了毛泽东的一句老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第四篇:创造力(范文)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把握住创造力,就是把把握了先机。创造力并非是个别人特有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能力。而为了理解创造力、分析创造力,我们就需要了解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而对我自身而言,我的创造力并不丰富,并非缺乏,而是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因素,小时候就没有进行有力的发掘和培养,以致现在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素质。为此,我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孩子的创造性从小就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启示。在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子女的不专制会影响子女大胆的尝试新的事物而不受拘束。我的家庭环境是属于比较民主一类的,只要是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的,父母便会尽量给我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例如只要我想玩耍,不管是在外面玩泥巴还是在屋内整理、拆卸东西,父母都是允许的。当然,父母还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并且能够鼓励、支持他们的探索精神。由于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我的父母对我是采取“放任”的态度,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将我转学到了镇上一所比较好的小学,中午只能在学校附近吃饭,因为这样的关系,我接触到的人多了,交流开始频繁了些,锻炼了我的交际能,一定程度上还能锻炼我的思维逻辑能力。如果孩子在家里不怕犯错误,能感受到安全感,更能发展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就责骂他,而是依旧鼓励他尝试,并积极的引导他,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大程度的发挥他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我是个不敢犯错的人,不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骂、批评,这只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不敢尝试、不敢犯错、过于现实的我,错过了很多的自由想象,而没有幻想那些可能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同时,家长对子女还起着一定的榜样作用,父母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着孩子。

另外,学校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教师方面,教师的开放和民主与否,可以决定对学生的创造力的高低。一个民主、开放的老师,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的目的、策略、方法、手段,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从多方面入手,独立的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一位好的教师,不会对犯错误的学生只是以为的批评教育,而是从好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在现在的教育中,这种状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就是在教育规范、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扼杀在了摇篮里,使我们只会规规矩矩的遵守班规、校规,甚至是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所做的的不正确的、不合乎规矩的,是有违常理的。教师能够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观,不以学习成绩评定学生,鼓励学生对权威进行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在教育环境方面,多开设一些实践活动也是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机会。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其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当前的学校教育十分缺乏这一项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整个教育机制的不灵活和考试制度的死板所决定的,但也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不够重视有关。其实,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质下,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有时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收到抑制,难以产生创造的欲望。而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标准答案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而学生只能呆板的按照规定的套路、模式学习,不再重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只求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在高考中也常常出现大同小异的模式化答案。教学环境实质是一种教学气氛,其民主化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并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托兰斯认为,自由安全的班集体气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所以,教师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开放式课堂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放式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上的综合性、更多的个人或小组教学而不是大班教学,这样的课堂分为更有利于我们创造力的塑造。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来改善教师、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如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正确处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确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借此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动性。

同时,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环境是否平等、是否开放、是否民主,也会影响我们的创造力。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中,我们的创造力、好奇心都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并且不会受到拘束、压迫,能够自由的发挥。同样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知识及技术上的创造和发明。一个民族称雄于世界,依赖于一大批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一个人要成材,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水平高低,决定了我们挖掘创造潜力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一个科技水平较高的环境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必定其中包含的科学含量比较高,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和激发我们的探索精神,使创造力自然而然的产生,使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

家庭、教师、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的因素,都是影响创造力的外在因素,而我们自己本身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遗传因素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的研究证明良好的遗传素质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但这样的遗传是先天的,我们只能在其基础上进行后天的改变、提高。一方面,基本的能力倾向,是个体基于遗传天赋、培养后可以做出有效行为的反应能力,主要是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力、思维力、质疑力等。虽然智商的高低不能决定创造力的高低,但我们可以知道,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并且低智商的人难以有高智商。另一方面,个人的经验、创造意识、推理能力、顿悟能力都与一个人的创造潜力有关。一个创造思维能力强、善于将外物与自身集合的人,必然他的思维活跃性高,创造潜力大,更易被发掘。当然,个人的意志力、态度和自我认识都能影响我们的创造潜力。个体的创造力并非短时间内就会被挖掘出来,也并非时时刻刻都表现着,我们认真对待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兴趣,我们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目前,我国大学缺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学教育应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必须在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进行全面改善,即弱化应试教育错误引导,取消文理分科,培养塑造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注重引导大学生开展创造实践。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这实质上是将教学作为培养和进行创造力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乡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智商和情商,而财商、科商和艺商则是其创造能力养成的保障,所以还要重视大学生“五商”的培养。

自身的努力,加上外界的培养,例如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独力创造、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并且积极开展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个性,必定能够挖掘出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第五篇:中国企业所缺乏的承诺文化

中国企业缺乏的承诺文化

“老总,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经理,你放心这事没问题。”这是我在给企业做培训调研时经常听到向上级的承诺。我每年给很多企业做很多培训。我相信,类似的这些拍胸脯的承诺还有很多。那么,这样承诺到底管用吗?不讲大家也知道这样承诺往往没有结果,不了了之。

那么,什么样承诺才能拿到结果呢?首先,承诺时讲清完成任务的结果实什么。这个结果必须包括完成时间,具体达到的标准,和被考核的具体文件或者看得见的实物。这样,承诺的结果才有意义。

其次,是完成承诺结果的计划方案。计划方案是为了保证结果完成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没有想法和设计完成任务的路线又怎么没问题呢?谁还敢把任务包在你身上呢?

再有,光讲结果,不讲后果实不能保证完成结果的。因为承诺以后,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情况是完成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完成结果。作为管理者必须保证结果能完成。否则一定失职。为了能保证完成结果就要讲清后果。这后果是自我承诺惩罚的一部分。不一定会惩罚多少钱或物。承诺了没完成任务管理者也不一定必须允许实现惩罚。这样的管理权在管理者视情况控制。当然,员工若是完成了一般性任务也不必奖励,因为那是工作报酬相对应的。若员工完成了超值的结果一定讲在承诺中要给予奖励。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必须保证每位员工拿到结果这不是员工的责任,一定是管理者责任。建立一种规范的承诺文化就是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认为这是事情的复杂化。我们可以试想:为什么汪中求老师说细节决定成败。为什么500强比我们做得更好,其实不是他们比我们多高深。我们相差的只是这种认真的精神。为什么麦当劳的员工手册有300页而员工能执行下去。我们很多企业只有十几条规定却落实不了。我们就是缺乏这种认真的精神。也应是企业提倡的文化理念。所以,我们的企业发展速度比别人慢。

2008年3月18日于北京

金钻价值:红智博-震撼500强的声音,改变CEO的力量!

金钻价值:红智博-----震撼500强的声音,改变CEO的力量!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下载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碘缺乏材料

    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让学生知道,怎样预......

    中国IT行业为什么严重缺乏软件开发人才

    中国IT行业为什么严重缺乏软件开发人才 编辑:南方学院 为什么中国人至今仍做不出自己的操作系统?根基不打牢,大厦难屹立。至今中国软件行业发展二十多年了,与发达国家相比,一则缺......

    当今的中国就是缺乏别国推心置腹的信任

    当今的中国就是缺乏别国推心置腹的信任,特别是普通的国民。处理好与日本的关系是大国思维的关键,对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考究枝节上的大国兴衰无大的益处《......

    创造力有没有标准答案

    创造力有没有标准答案? 中国式作业颇具特色,培育出的中国式人才也颇具特色,这让中国式的教育略显尴尬。郑州此次出台的《意见》当中,除了规定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要先做一遍之外,......

    如何培养创造力(范文)

    《如何培养创造力》改写 夏邑县实验中学987 正确答案不唯一 创新需有创造力 创造思维赖自信 汲取知识是第一 灵活运用多尝试 抓住灵感莫放弃 心动付之以行动 锲而不舍保恒信......

    人为什么信佛

    吃素信佛了。我说的那个“信”,不是那个简单的相信,而是一种执着和迷恋。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自幼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对于那些佛教道教,我把它统统归于迷信一类,从不沾染。现......

    中国教育制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浅谈中国教育制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当前教育制度对各阶段学生的创造力的不利影响,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从而寻求有效解决中国式教育束缚学生创造力......

    碘缺乏手抄报

    什么是碘缺乏病: 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使机体摄入不足所致的一系列损害,除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两种典型表现外,是主要的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